OTDR集中监测系统三篇

2024-06-29

OTDR集中监测系统 篇1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km,分布在沿海的岛屿就有几千个,随着岛屿与岛屿、岛屿与陆地之间的通信、互联网建设快速推进,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海底光缆(海缆)通信网络承担着关键的角色。目前,海缆通信网络的建设已延伸到各个海域,成为我国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在近海区域的海洋捕捞活动、开发活动越来越频繁,经常出现渔网、渔钩及铁锚等器具钩挂、挤压海缆的情况,造成海缆扭曲、变形甚至断裂,从而使通信阻断,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因此,预知故障的发生以及故障发生后的快速确定故障位置和故障类型,对于保证海缆通信系统的正常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1 φ-OTDR技术工作原理与定位原理

1.1 φ-OTDR技术的工作原理

由于φ-OTDR(相位光时域反射)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定位精度高、数据处理简单等优点[1],因此近几年该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φ-OTDR检测技术与其它后向散射技术一样,是以后向散射光的光损耗时域检测技术为基础,将超窄线宽激光器作为φ-OTDR的传感光源,光脉冲从传感光纤单元的一端注入(注入传感光纤中的光是强相干的,可以响应光相位调制),当传感光纤上某处因外界入侵而产生扰动时,该处光纤折射率就会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光相位变化,带有扰动信息的后向瑞利散射光相干干涉结果经探测器光电转换,放大处理,提取需求相位状态变化以及位置信息[2]。由于带有扰动信息的后向散射光是一个时间延迟的脉冲,同时入侵位置扰动信息的后向散射光传输到探测器的是周期性的相位变化,因此最终相位的变化是通过干涉而导致光强发生变化,并与入侵的位置相对应。将φ-OTDR检测技术用于海缆的状态监测可实现系统监测实时性。

1.2 φ-OTDR技术的定位原理

φ-OTDR检测技术的定位原理与常规OTDR(光时域反射)检测技术的定位原理基本一致,均是基于后向散射定位。图1示出了φ-OTDR检测技术的定位原理,当脉冲在光纤中传输时,由于光纤中存在的微观不均匀性或者外力引起折射率变化会产生瑞利散射,入射光经后向散射返回到探测器端走过的路程为2L(L为外界扰动到探测器间的长度),通过同步时钟,获得光脉冲经光源发出再回到探测器的时间段,就能够定位了,相关计算公式为:

式中:t为光脉冲后向散射到探测器所需要时间,c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n为光纤的折射率,v为光纤中的光速。

基于φ-OTDR技术的系统定位精度P与注入光纤的光脉冲宽度ΔT有关,外界入侵到传感单元的系统的理论定位精度P的计算公式为:

2 基于φ-OTDR技术海缆扰动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由于φ-OTDR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定位精度高、数据处理简单等优点,因此提出了基于φ-OTDR技术的海缆扰动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已有的海缆加载分布式传感器技术,形成一张海缆传感信息网,即将海缆中已有的光纤作为传感单元,实时监测海缆上的扰动情况,对船只落锚振动和挂缆拖拽所引起的海缆扰动进行预警和定位,对海缆可能遭受的损害发出预警,使海缆免遭破坏。

基于φ-OTDR技术的海缆扰动监测系统由海缆部分及附件、传感部分及软件部分组成。当洋流、船锚以及其它外界活动等引发海缆附近海水密度变化带来不同振动波,导致海缆中光纤受到外力作用产生扰动,这将使光纤中的后向瑞利散射光相位产生相移[3]。基于φ-OTDR技术的海缆扰动监测系统通过监测光纤中后向瑞利散射光的φ-OTDR曲线变化,进而监测海缆上的振动信号、外界的动态扰动。基于φ-OTDR海缆扰动监测系统采用较为常规的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分析方法,把信号按照径向、轴向以及小波分析架构,相对应为被监测的光纤的振动速度、振动位置及时间三个参数,利用微积分方法计算获得振动位移、振动加速度等相关三维状态信息[4],并将这些参数绘成曲线显示。当海缆某处受到外力作用产生扰动时输出的后向瑞利散射信号分布曲线如图2所示。

3 基于φ-OTDR技术海缆扰动监测系统的试验结果

我们利用现有的海缆进行了基于φ-OTDR技术海缆扰动监测试验系统的搭建,其主要由窄带光源、环行器、解调仪以及后端工控机组成[5],如图3所示。试验中在海缆一端光纤中接入环行器,将窄带光源、解调仪分别接在环形器的两个端口上,窄带激光器注入脉冲光作为传感光源,在预期的位置上加载外力(即外力入侵),利用外力作用引起海缆的扰动,收集后向反射信号并经解调仪进行信号解调,在工控机上显示出监测的海缆输出后向瑞利散射波形曲线,由此分析、定位故障点位置。图4为海缆在300m、400m与500m处受到外力作用产生扰动时输出的后向瑞利散射波形曲线,其基本与理论分析相符合。这表明基于φ-OTDR技术海缆扰动监测系统可以对海缆上的扰动情况实施实时监测。

4 结论

海缆运行的安全可靠是确保海缆通信系统可靠的前提。但海缆受环境条件的限制,经常会出现被渔网、渔钩及铁锚等器具钩挂、挤压的情况,导致其扭曲、变形甚至断裂,从而造成海缆通信系统的阻断,并且海缆一旦出现故障,修复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修复时间较长。这不仅影响海缆通信系统的正常通信传输,使整个海缆通信系统可靠性下降,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原理的基于φ-OTDR技术的海缆扰动监测系统,可探测海缆故障位置点,预防因船锚钩砸、洋流急变等外界入侵情况造成的海缆异常,从而保证海缆通信系统的传输安全和通畅;当线路发生故障时可自动实现预警,自动故障定位等,提高了海缆的工作可靠性。基于φ-OTDR技术的海缆扰动监测系统对维护和保障海缆通信系统的安全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尚然,屠亦军,张秀峰,等.分布式光电复合海底电力电缆安全防护系统[J].电线电缆,2010(1):37-41.

[2]周正仙,田杰,段绍辉,等.基于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原理的电力电缆故障定位技术研究[J].光学仪器,2013,35(5):12-14.

[3]李志全,白志华,王会波,等.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多点温度测量的研究[J].光学仪器,2007,29(6):8-11.

[4]谢孔利,饶云江,冉曾令.基于大功率超窄线宽单模光纤激光器的Φ-时域反射计光纤分布式传感系统[J].光学学报,2008,28(3):569-572.

OTDR集中监测系统 篇2

关键词:土壤墒情;远程监测;无线通信;自动控制;精准灌溉

中图分类号: TP274+.4;S1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428-03

收稿日期:2013-03-05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61170243)。

作者简介:张歌凌(1975—),女,河南开封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人工智能。E-mail:xuhaiup@126.com。适宜的水分是农作物正常生长不可缺少的因素,干旱或者洪涝都会影响作物的产量。我国水资源非常缺乏,如何在保证增产增收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农业灌溉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1-3]。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有明显差别,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也不一样,有些地区的农业管理者会不定期到农田测量土壤墒情,用于指导农业灌溉,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工作效率低、实时性差、准确度低的问题[4]。为了掌握农田土壤墒情的连续变化规律,笔者设计了分布式农田土壤墒情集中监测管理系统,通过水分传感器对各地的农田土壤墒情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并通过GPRS网络将土壤墒情数据上传到监测中心,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指导农田管理者进行精准灌溉,大大提高了作物产量,现将分布式农田土壤墒情集中监测管理系统介绍如下。

1系统总体设计

土壤墒情评价指标以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比值的比重来表示[5]。为了获得农田的土壤墒情信息,要综合考虑该地区的土壤特性、作物分布、地势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这些采样点一般数量多、分布广,很难通过铺设线路方式进行数据通信,考虑到数据传输量不是很大,为此,采用覆盖广泛的GPRS网络实现系统数据的交互。分布式农田土壤墒情集中监测管理系统主要由土壤墒情监测点、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站、集中监测中心、通信网络等组成。系统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中农田土壤监测站与集中监测中心采用C/S架构设计。由于单点监测容易出现随机性,影响测量的准确度,为提高系统的监测精度,在每个监测站周围50 m处均匀设置4个监测点,每次上传的数据均来自这4个监测点,采用剔除均值法对这4个数据进行处理,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测量精度。考虑到监测点节能、数据量不大等因素,农田土壤监测站与土壤墒情监测点之间采用ZigBee无线网络进行数据通信,每个监测点只需要1节干电池就能工作半年以上,保证系统能够长时间运行。

根据系统设定,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站定时向监测点发送测量指令,并接收监测点返回的土壤墒情数据,剔除均值后,将监测站ID、采集时间、土壤墒情等数据按照规定的通信协议打包,再通过GPRS网络与集中监测中心建立的TCP/IP网络连接上传。集中监测中心可设置为自动获取数据,还可按设定的时间间隔设定采样频率,实现连续或者动态监测土壤墒情数据。由于GPRS网络是基于IP地址的数据分组通信网络,集中监测中心主机需要配置固定公网的IP地址,各农田土壤监测站使用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SIM卡。在监测中心利用管理软件对信息进行统计处理,当土壤水分过高或者过低时,系统通过控制GPRS模块向指定的农田管理者发送实时的农田土壤墒情预警短消息;系统还可产生各种报表输出,并将数据进行图形化显示,实现了农田土壤墒情数据的可视化管理[6]。

2监测站硬件平台及工作原理

系统的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站、监测点共用同一个硬件平台设计,都采用MSP430F149作为控制器核心,只是在扩展接口上添加相应的功能模块,并编写程序。

2.1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站设计

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站硬件平台采用控制器MSP430F149作为监测站的核心,主要由ZigBee收发器CC2530、土壤水分传感器FDS100、GPRS通信模块SIM300C、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电源管理等单元组成(图2)。由于农田电网不是很健全,为给系统提供持续稳定的电能,采用太阳能发电方式为系统供电。白天通过太阳能电池板接收光照,并转化为电能储存在蓄电池内,夜间系统利用蓄电池供电,保证了系统持续供电,即使遇到阴雨天,蓄电池的容量也可以维持整个系统运行1~2周[7]。

2.1.1控制器MSP430F149控制器MSP430F149主要负责处理、运算、协调各模块之间的工作,通过串口与ZigBee无线通信模块CC2530连接,直接访问内部寄存器、存储器,实现点对点或者点对多点的快速组网。控制器MSP430F149的串口与GPRS通信模块SIM300C连接进行数据通信,实现网络配置、数据收发。

2.1.2ZigBee收发器CC2530组建ZigBee网络的通信模块选取了适应2.4 GHz IEEE802.15.4的RF收发器CC2530芯片,它具有優良代码预取功能的低功耗8051微控制器内核,并提供了与MUC之间通信的接口,可以方便地发出命令、配置参数、读取设备状态、收发数据[8]。4种供电模式之间可以自由切换,且转换时间较短,进一步确保了低功耗的工作状态,是一整套完整的片上系统解决方案。每个ZigBee节点都有唯一的ID,通过8位拨码开关实现设置。

nlc202309020558

2.1.3GPRS通信模块SIM300C系统中的GPRS模块采用的是新一代GSM/GPRS模块SIM300C,能工作在EGSM900、DCS1800、PCS1900 3个频段;提供GSM 语音、短消息、GPRS上网等业务;内置集成了完整的TCP/IP协议栈[9];提供端到端的广域无线IP连接,工作时的最大下行传输速度为 85.6 kb/s,最大上行速度为42.8 kb/s。监测站将数据打包处理后,通过串口以字符串的形式发到GPRS模块SIM300C上,模块SIM300C与附件的GPRS基站通信,移动基站的SGSN再与网关支持接点GGSN进行通信;GGSN对分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后,再进行TCP/IP协议转换将数据打包,再由SIM300C模块以GPRS数据包的形式将数据发送到移动的CMNET,最后通过GPRS的服务接点GSN将数据发送到 Internet 上,根据监测站对目标地址的设置,寻找Internet上监测中心服务器主机上的IP地址、端口号[10]。

2.2土壤墒情监测点

土壤墒情监测点主要由控制器MSP430F149、3组土壤水分传感器FDS100、ZigBee收发器CC2530、干电池组、电源管理单元等部分组成。监测点硬件平台组成如图3所示。

系统采用土壤水分传感器FDS100,探针长度为6 cm,密封性强,具有防水防潮能力;供电电压为5~12 V直流电,工作电流25 mA,土壤含水量为0~100%,输出信号为 0~1.5 V 直流电。FDS100土壤水分传感器输出信号与土壤水分含量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不要重新标定。监测点采用间隔供电,只在采集时才对传感器供电,避免出现常供电导致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异情况,导致测量结果误差增大。3组土壤水分传感器FDS100分别测土壤深度为10、20、40 cm的田间持水量,输出电压信号与控制器MSP430F149的ADC口相连,再求3个传感器测得的均值,最后通过无线模块CC2530建立的ZigBee网络连同节点ID发送到监测站。

3土壤墒情集中监测中心

土壤墒情集中监测中心的管理软件应用程序采用 VC++ 6.0环境开发编写而成,运行在监测中心的服务器上,主要负责处理各监测站上传的土壤墒情数据,再进行数据处理、归类分析。管理软件具有网络通信、数据处理与显示、分析预测、自动报警、报表统计、数据存储等功能[11]。管理软件结构与功能框图如图4所示。

管理软件通过调用Socket函数与分布在各地的监测站建立TCP/IP网络连接,接收各监测站定时发送的土壤墒情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并将结果实时显示在屏幕上,也可通过调用Teechart控件实时绘制某区域的墒情-时间曲线图,同时将数据存储在ACCESS2003数据库中[12]。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还可以建立墒情变化趋势模型,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土壤墒情的变化情况,指导农业管理者提前进行精准灌溉;一旦发现某区域出现不利于作物生长的旱情,监控中心的显示器会发出报警信号,并通过AT指令控制监测模块SIM300C向预存管理者的手机号码及时发送短消息,提醒管理者进行补水灌溉作业。

4结果与分析

为了验证系统的工作性能,笔者对华北某地区的冬小麦生长过程进行了土壤墒情监测,冬小麦的生长时期主要分出苗期、幼苗期、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5个阶段。系统设置了8个土壤墒情监测站,每个监测站有4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有3个土壤水分传感器,测定土壤深度分别为10、20、40 cm的田间持水量,再取这3个传感器的均值,即可得到该监测站的农田持水量,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8个监测站测得冬小麦5个生长期内的土壤持水量都在冬小麦适宜生长范围。4号监测点属于沙土,保持水分的能力稍微差一些,但是通过合理灌溉,也能够使其保持在冬小麦各生长期的适宜生长范围内。拔节期到抽穗期以及抽穗期到成熟期2个时期小麦耗水量最高,各占小麦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35%、40%左右,通过农田土壤墒情集中监测管理系统可以准确测量各区域土壤的墒情。

5结论

本研究针对目前传统农田土壤墒情监测手段较为繁杂的问题,借助GPRS网络,提出了基于GPRS无线通信方式的分布式农田土壤墒情集中监测方案,引入了多点、多土壤深度的测量方法,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监测中心的服务器端软件结构设计合理、功能强大,能实现数据的实时显示、分析预测、自动报警、报表统计等功能。系统工作稳定、测量精度高,可实现对土壤墒情的集中实时监测,降低了农田管理者的劳动强度,有效指导农田灌溉水量调配,为建设智能化、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所林,宋威,宋良平,等. 便携式土壤墒情和土壤温度测量仪的设计[J]. 电子技术应用,2013,39(7):28-30,34.

[2]解宪丽,李安波,于泳. 面向多目标应用的土壤空间决策支持平台[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25(12):3578-3580,3586.

[3]王喜枝,常介田,王立河,等. 灌溉条件下河南省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初探[J]. 河南农业科学,2012,41(2):73-77.

[4]陈金华,杨再强,杨太明,等. 安徽省土壤水分监测预测系统[J]. 应用气象学报,2011,22(2):249-256.

[5]吴振宇,孙俊,王奕首,等. 基于遗传算法的土壤墒情传感器优化布局策略[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5):219-223.

[6]张兵,黄文生,王荣. 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智能化灌溉控制系统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6):374-376.

[7]刘艺,聂一雄,王星华,等. 基于GPRS的低压配电网监控系统下行控制信号通信研究[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11):147-150.

[8]张永梅,王凯峰,马礼,等. 基于ZigBee和GPRS的嵌入式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J]. 计算机科学,2012,39(6):222-225,234.

[9]王亚男,王福林,朱会霞. 田间信息的远程获取与无线传输系统的设计[J]. 农机化研究,2013,35(3):92-95.

[10]潘峥嵘,张浩,朱翔,等. 基于GPRS的灌区水资源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19(12):2958-2960.

[11]黄兴,俞一彪. 可远程控制的气象信息显示与语音播报系统[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30(8):39-42.

[12]李祥林,包理群,李颖. 森林火灾远程监测及移动预警系统[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29(4):159-162.

OTDR集中监测系统 篇3

摘 要:铁路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目前在铁路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已经成为每个站必须配备的辅助信号设备,由于其技术的逐步成熟,行业标准的逐步完善,是一套电务职工日常维修设备的必要辅助系统。

关键词:信号集中监测;隐患排查;故障分析

中图分类号:TN911 文献标识码:A

铁路电务信号集中监测系统是电务部门运用越来越广泛的一个设备维护辅助系统。随着铁路维修制度的逐步改变,设备维修只能在天窗点内进行,由于维修天窗点时间的不足、日常又不能进行开盖检查设备,所以很难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行。近年来随着系统中设备监测项目的逐步增加,通过运用系统实时监测的特点,可以发现大量的信号设备安全隐患,为信号设备实现状态维修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依据。信号工可以利用监测系统提前发现设备问题,做到有针对性地重点检修设备,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天窗时间。下面通过现场的实际运用分析来讲解一下系统的多方面运用方法。

一、利用监测系统发现道岔设备安全隐患

目前的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对道岔设备主要采集的数据有动作电流数值、动作功率数值、定位表示交流电压数值、反位表示交流电压数值、定位表示直流电压数值和反位表示直流电压数值。通过各种数据的横向对比,可以发现道岔不同部位发生的不同问题。利用道岔动作电流曲线发现配线错误问题

2015年曹妃甸西站因站改需要对站内电缆进行割接,割接电缆后,施工人员对各类设备进行了单项连锁试验,连锁关系全部正确。但在电缆割接后,职工日常巡视微机监测发现11#、13#道岔动作电流曲线偶尔发生异常。通过对所有道岔曲线进行对比综合分析后,发现只有11#、13#道岔同时扳动时、两组道岔的电流曲线均异常。

车间人员查看电缆割接前道岔的电流曲线,11#、13#道岔同时扳动时,各相电流曲线均正常,动作电流在1A左右。查看电缆割接后道岔的电流曲线,发现4月27日18点04分35秒扳动13#道岔,A相电流超标、动作电流在4A左右、持续时间约26秒;B相电流升高、动作电流在1.5A左右;C相电流升高、动作电流在1.2A左右。4月27日18点04分43秒扳动11#道岔,A相电流降低、动作电流在0.5A左右;B相电流升高、动作电流在1.5A左右;C相电流超标、动作电流在3.7A左右、持续时间约26秒。由于两组道岔的控制电缆在同一根电缆中,初步分析怀疑电缆是否有接地短路点。由于道岔站场位置离机械室比较远,道岔的控制电缆采用的是双芯并用,车间利用天窗点对两组道岔的控制电缆进行了绝缘对地摇测,未发现有电缆绝缘不良问题。车间又分别对两组道岔电缆甩线进行通断核对试验,发现11#道岔的X5与13#道岔的X1有一芯电缆交叉上错。对错误配线进行倒接后,再同时操纵两组道岔,道岔的动作电流曲线恢复正常。利用道岔表示电压曲线发现设备性能不良问题

2016年2月18日涿鹿车间通过微机监测发现涿鹿站5#道岔定、反位直流表示电压由21V降为约16V。对道岔的表示电路进行分析认为定反位表示电路的公共部分存在问题,公共部分中怀疑点最大的就是表示二极管性能不良,天窗点中对5#道岔的表示二极管进行更换后表示电压全部恢复正常。对更换下的表示二极管进行测试发现表示二极管两个并联使用的陶瓷电阻有一个存在内部断线问题。

总之,我们日常通过分析道岔的各种监测曲线,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设备安全隐患。通过动作功率曲线可以发现道岔解锁困难、中途转换卡阻、尖轨入槽困难、道岔表示缺口不适等问题。当道岔扳动时,动作功率曲线升高后一直不回落,可以判断为道岔解锁困难,道岔无法进行转换,通过现场查找杆件是否有卡阻进行处理。当道岔扳动转换途中,动作功率曲线有突然的升高或者小毛刺等现象时,可以判断为转换途中有卡阻的地方,一般情况是滑床板缺油或者杆件在转换途中有异物磨卡。当道岔在即将转换到位时,动作功率曲线有突然的升高现象,可以判断为尖轨入槽不顺,一般情况是基本轨有肥边或者尖轨有吊板问题,此种情况需及时联系工务部门进行病害整治,才能彻底解决此类问题。利用道岔表示电压曲线可以发现表示二极管性能不良、道岔动静接点虚接、表示回路电缆虚接等问题。当道岔表示电压曲线下降了一定数值后保持平稳,可以判定为道岔表示二极管性能不良,及时进行更换即可解决此类问题。当道岔表示电压曲线存在细微波动时,可以判断为表示接点虚接或者回路中有电缆虚接部位,此类问题需要进行现场检查,逐步进行排除处理。

二、利用监测系统发现ZPW-2000A轨道电路设备安全隐患

目前的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对ZPW-2000A轨道电路设备主要采集的数据有功出电压、功出电流、主轨入电压、主轨出电压、小轨入电压、小轨出电压、送端分线盘电压、受端分线盘电压。可以通过各项数值的综合分析判断为室内、室外设备问题。利用受端电压发现室外设备短路问题

2015年3月30日大同南区间0144G主轨出电压波动达60MV~70MV,通过查看送端分线盘电压、受端分线盘电压判断为室外问题,首先怀疑是轨道区段内的补偿电容有性能不良的,或者是送受端调谐线存在虚接问题。车间人员到达现场对调谐线及补偿电容进行了细致的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继而车间重新对线路进行了检查,发现线路外侧有工务部门新卸的一小段钢轨,钢轨正好放在了几根地锚拉杆上部,经过初步分析是新卸的备轨短路地锚拉杆,形成第三轨道通路,造成了轨道区段的电压波动,如图1所示。

分析原因:ZPW-2000A轨道区段中有均匀分布的补偿电容,对轨道上传输的轨道电压起到补偿作用,以便实现轨道信号的长距离传输。如图所示新卸的钢轨放在了线路的外侧,刚好放在了地锚拉杆绝缘与钢轨的中间,中间这一部分拉杆是没有绝缘性能的,当新轨分别与第一个和第三个地锚拉杆短路时,相当于形成了第三条轨道通路,中间会有3个补偿电容被短路掉,不再起到补偿作用。由于短路点没有形成死短路,所以在监测系统中主轨出电压表现为波动的形态。此种设备隐患很容易同调谐线虚接、补偿电容虚接问题混淆,需要现场进行实地检查判断。利用各项监测数据快速判断故障点

2016年4月6日,铁炉村中继站至下庄区间2960G红光带,由于大秦线上有很多长大区间,交通不便,所以当区间发生设备故障时,首先需要通过监测系统的各项参数值判断区分室内外问题。这样可以压缩很大一部分故障处理时间,减少故障给行车带来的损失。上述故障发生时,通过微机监测查看2960G分为3个轨道区段,2960AG功出电流正常、主轨出电压正常;2960BG、2960CG的功出电流为零、主轨出电压为零;可以判断问题在2960AG处。进一步查找分析,2960AG处在区间分界处,它的主轨接收设备在下庄站,它的小轨接收设备在铁炉村中继站,通过查看中继站2960AG的小轨出电压是正常的,可以判定为小轨站联条件没有送出的问题。车间人员分别赶到下庄和铁炉村中继站机械室查找,发现是站联电缆的问题,找到提前核对好的备用电缆进行倒接,倒接后故障恢复。

我们日常利用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可以对电源屏、信号机、轨道电路、道岔等信号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动态的发现设备使用情况,对于一些无法人工发现的设备隐患,可以通过监测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同时可以为电务人员提供大数据支持,电务人员利用监测系统对信号设备电气特性进行日、月、年的动态分析,通过分析设备使用状态做到有针对性的周期维护,减少了一大部分设备故障。作为铁路信号系统的新设备新技术,熟练使用信号集中监测系统是每一名电务人员必备的业务知识,合格的信号工必须能够利用监测系统发现设备安全隐患和快速判断设备故障部位。

参考文献

上一篇:汉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论文下一篇:教材优势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