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结构偏离三篇

2024-06-09

深层结构偏离 篇1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产业结构,山西省

引言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从广义上看,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不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 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和结构演进能力。山西自2000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 研究山西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差异及竞争力等, 求解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相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一、研究区概况

近年来, 尤其是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提出以后, 在全力推进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同时, 山西国民经济整体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2004年和2005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以23.58%和37.38%高速增长。到20077年, 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5 733.35亿元, 比20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3.22倍。三次产业结构比从2001年的9.6:51.6:38.8转变为2007年的4.7:60::35.3。如表1所示。

通过对山西省三次产业结构的逐个分析与计算, 可以观察出其产业结构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 产业发展比较缓慢, 并且发展速度有减缓的趋势, 到2007年第一产业产值第一次出现倒退现象, 相比2006年第一产业产值下降了7.1亿元。第一产业所占地区总产值比重也在逐年下降, 从2001年的9.61%下降到了2007年的4.7%。山西第一产业比重比起中部大区第一产业比重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大同、太原、忻州、临汾和运城等盆地是山西省的主要农作区, 农业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其中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 而畜牧业以养猪为主。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2002年——2008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2002年——2008年)

第二, 产业发展非常迅速, 在三次产业中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比例, 从2003年以后一直保持在56%以上, 比中部大区平均水平高出大约10个百分点, 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初始阶段。2007年产值比2001年产值翻了3.7倍, 增长速度在中部六省中名列第一。工业结构正在积极调整, 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特别是冶金工业发展不凡, 取代了“煤老大”的位置, 成为行业之首。但轻工业和重工业比重严重失调。新兴产业发展加快, 贡献份额加大,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贡献率提高。

第三, 产业产值也在稳步提升, 但与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还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其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也变化较小, 一直在35%左右, 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旅游业、交通物流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较大, 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不够合理。

二、偏离—份额模型与应用

(一) 偏离—份额模型

偏离—份额分析法, (即Shift-share Method, 缩写SSM) 是由美国学者Dunn, Perloff, Lampard, Muth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80年代初Dunn集各家所长, 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这种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综合性, 是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 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以其所在地区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 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 即份额分量, 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 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强弱, 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分析模型如下:

其中, Nij表示地区份额分量, 指在计划期间内, 特定区域如果与标准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例增长, 到计划期末应增加的量。Pij表示结构偏离分量, 是指区域部门比重与全国或大区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i第j部门增长相对于全国或所在大区标准所产生的偏差, 它是排除了区域增长速度与全国或所在大区的平均速度差异, 假定两者等同, 而单独分析部门结构对增长的影响与贡献。Dij表示竞争力偏离分量, 是指区域i第j部门增长速度与全国或所在大区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 反映区域j部门相对竞争能力。bij, o, bij, t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基期和末期的规模。

其中, Rj表示大区第j个产业部门在考查期的变化率。rij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考查期的变化率。Gi/bi, o表示区域i在考查期内的实际增长率。Bo, Bt表示参考区基期和末期的规模。Bj, o, Bj, t表示j部门在所在参考大区基期和末期的规模。bi, o表示区域i在基期的规模。区域i总的经济增长量Gi

(二) 山西省偏离—份额实证分析

中部崛起战略提出以后, 中部六省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产业结构也在积极调整中, 山西省经济是中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占有一定的地位, 为此选取中部大区作为背景区域来研究山西省的产业结构。

1. 偏离—份额分析计算

将山西省2001年和2003年的三次产业产值作为偏离—份额分析的初始和末期的经济总量, 同期的中部大区三次产业产值作为参考系。根据公式 (1) — (12) , 对山西省产业结构进行了偏离—份额分析计算, 其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 山西省的总偏离为3 953.4亿元。山西省的份额分量 (N) 整体上成正值, 份额分量为1 065.9亿元, 说明山西省按中部全区GDP平均增长率增长所实现的增长要高于整个中部大区的实际增长水平, 其中一、二、三产业的份额分量排序为二、三、一。其中第二产业份额分量占三产整体份额分量的67%, 对山西区域份额分量贡献较大。山西省的结构偏移分量, 即产业结构效应 (P) 的总偏离量为1 590.9亿元, 其中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偏移分量排序为二、三、一。其中第二产业结构效应最好, 为52.8%, 第三产业结构偏移分量为40%, 第一产业结构偏移分量仅为7%。

2. 山西省三次产业部门优势分析

以三次产业的份额分量N为纵坐标, 以区域产业总优势PD为横坐标, 构建部门优势分析图, 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 山西省的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分布在第1, 2扇面内, 三大产业都可以划归到朝阳产业的行列。其中, 山西省的第一产业 (A) 的位置位于第二扇面且坐标离坐标原点不太远, 说明在中部大区六个省中, 山西省的第一产业份额分量和第一产业总体发展水平都是刚刚达到平均水平, 第一产业的发展对山西省的经济增长起的贡献作用不大, 远远小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在对区域经济增长上做的贡献不是很大;山西省第二产业 (B) 位于第一扇面内且位置坐标离坐标原点比较远, 并且比较贴近于横轴, 说明山西在中部六省大区中第二产业的优势大, 其中区域部门优势显著, 是基础条件非常好的产业, 其中第二产业结构和竞争的总体优势十分明显,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最大;山西省的第三产业 (C) 的位置也处于第二扇面内, 离原点比较近且贴向纵轴, 说明山西省第三产业在中部六省大区中产业总体有一定的优势, 相对第二产业来说第三产业的份额分量较大, 但产业总体优势不如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也有一定的贡献。

3. 山西省三次产业偏离分量分析

以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为纵坐标, 以三次产业竞争力分量D为横坐标, 绘制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图, 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 第一产业位于第4扇面, 第二产业位于第1扇面, 第三产业位于第2扇面。其中, 第一产业 (A) 位于第4扇面距原点较近的部位, 其区域竞争力分量为负值, 说明山西第一产业在中部大区中竞争力很弱, 同时虽然其结构分量为正值, 但是值非常小, 由结构优势带来的经济增长量不大, 属于基础还比较好但地位处于下降的产业部门;第二产业 (B) 位于第1扇面内, 紧贴45°角分线, 其结构偏移分量和竞争力分量都远远大于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 说明山西省的第二产业原有基础很好, 结构和竞争力都很强, 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产业部门;第三产业 (C) 位于第2扇面内, 结构偏移分量和竞争力分量都强于第一产业, 但低于第二产业, 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相对来说不是很强, 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一定的贡献。

三、对策与建议

山西省的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在反映出山西省产业结构的偏量、优势、不足以及竞争力的同时, 也潜在的透露出产业结构的制约性因素。比如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 资源优势发挥不明显等, 尽管山西省近年来对经济结构调整加大了力度, 但依然存在结构不合理、部门效益低下、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山西省拥有良好的重工业基础、丰富的资源和较好的靠近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优势, 要想在中部崛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内涵式”产业结构升级, 培育外向型经济, 提升山西省综合竞争实力, 集约化发展第一产业, 完善现代服务业, 强化产业配套功能。

(一) 调整和升级各产业内部结构

首先, 山西省第一产业由于经济条件限制, 设施发展滞后, 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低, 发展缓慢, 同时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 农产品结构单一,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 这造成农业生产水平不高, 这一状况使得山西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小。在表3的数据中显示, 山西超出中部大区增长份额3 953.4亿元的增长量, 其中只有98.6亿元来自第一产业。近年来学者研究发现, 农业对整个经济的贡献作用远大于过去我们认识到的提供产品和剩余劳动力, 作为第一产业, 没有农业的支持, 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都会受到影响, 一个地区决不可能脱离农业的发展去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山西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农业的发展缓慢问题。根据山西实际情况, 本文认为应该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发展现代农业, 严格保护耕地, 加强黄土区水土流失的治理,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构建高效农村经济体系。同时因地制宜, 发展畜牧等农业多样化。重点开发好“两区”, 即:进一步抓好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 确保生态农业建设明显见效;加快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步伐。针对纯农型、城郊型、资源型、工贸型以及土地贫瘠、资源贫乏型农村的不同情况, 加强分类指导, 探索以工补农、以煤补农和以城带乡的具体途径。

其次, 山西第二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且规模比较大, 2004年以来, 伴随中部崛起的政策导向和新型工业的建设, 山西的第二产业产值大幅增长。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 第二产业增长的速度很快, 产值比重达到60%。但通过增长的偏离份额不难看出, 相对于竞争力优势来说其产业结构优势有些不足。山西第二产业的竞争力主要来自煤炭, 冶金, 电力。第二产业过于集中在资源性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比较慢且规模还很有限。今后发展中要以发展新的支柱产业为战略重点, 沿着三个路径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着力培育优势产业。要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 以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同时要培育壮大新支柱产业, 以肥、醇、炔、苯、油等产品系列为重点发展煤化工, 努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 另外要积极发展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 使主导产业要从重工业向深加工和技术集约工业转变。

最后, 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较好, 发展速度有待于提高。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山西近几年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稍高于中部大区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经济实绩的主要来源是产业结构优势而非竞争力优势。第三产业发展的缓慢不但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还对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造成障碍。由于对劳动力的吸纳有限, 对城市的扩张和发展也是很不利的, 最终又导致城市的经济效益不能有效实现。同时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繁重的山西省, 应该瞄准能耗小、排放量小、就业带动力强和税收效应明显的第三产业, 作为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首攻方向。因此, 加快山西第三产业发展的要求很迫切。根据发达国家发展第三产业的实践和经验, 山西应确立“稳步发展传统三产, 积极推进新兴三产”的发展方针, 在切实办好发展商贸流通、运输物流、旅游和房地产等服务业的同时, 加快发展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服务业,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服务业。

(二) 积极吸引外来资源,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根据梯度推移说, 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 一些技术层次较低的产业必然会从东部地区退出转移到中西部。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许多产业逐步会西移。山西应该有选择的接收这些退出产业, 促进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同时, 利用好中部崛起的大政策, 大力争取外界力量来推动山西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努力办好经济开发区和高科技园区, 使之成为山西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 培养高素质人才,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 产业对专业性人员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产业调整需要相当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的各类人才做依托、做支撑。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资源发展战略, 培养吸纳一批有战略头脑、有较高层次、素质全面的外向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山西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人才流失严重, 现有机制不利于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导致很多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 山西省应采取合理的战略部署和配套措施, 重视科技开发能力建设,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培育现代化人才, 同时积极从外地引进人才, 制定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 使各种专业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 积极引进外资, 打造高效的创业环境

在引进外资方面, 由于缺乏区位优势, 产业结构重型化, 也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山西每年吸引的外资数额都不大。引进外资对于山西这个资金匮乏、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具有重要意义。外商投资可以通过资本形成资本效应、产业升级效应、技术外溢效应、贸易创造效应和就业效应等多种方式对地区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外商投资可以引进大量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 培育一大批高水平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提升这些地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近年来, 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逐渐攀升, 外资向中西部流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必须利用好这次机会, 创造一个有利于外资企业在山西安家落户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 引进一批技术水平先进、管理科学、实力雄厚的国际知名企业到山西创业发展。

(五) 以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建设以电子商务为龙头, 以信息产业为主导, 以高科技产业包括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其他产业 (如医药、新材料、农业、环保业等) 为核心产业群的产业体系 (ITC产业体系) , 以信息化推进山西产业结构高级化。

参考文献

[1]崔功豪, 魏清泉, 陈宗兴等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李小建等主编.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刘凤朝, 潘雄锋, 孙玉涛.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产业结构分析[J].经济地理, 2007, 27 (1) .

[4]李百岁, 宝音.乌兰察布市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J].人文地理, 2007 (2) .

[5]杨新军, 马晓龙, 霍云霈.旅游产业部门结构合理性的SSM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人文地理, 2005 (81) .

[6]杨爱荣, 冷传明.shift share方法在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5, 8 (1) .

[7]郭文理.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分离经济增长因素中的应用[J].预测, 2001, 20 (2) .

[8]简新华.产业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9]杨国安.东北三省区域工业结构和竞争力分析[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5, 22 (3) .

深层结构偏离 篇2

关键词:平尾 制造偏离 工程处置

中图分类号:V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086-01

国内外短航程先进支线飞机常采用高平尾结构,高平尾可以避开前面机翼和发动机等产生的强大气流干扰,获得更高的气动效率,甚至平尾的面积都可以做的比低平尾更小一些。随着我国支线飞机订单数量的增加,对支线飞机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高平尾结构的制造、装配和偏离处理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该文基于某型飞机高平尾结构在制造和装配过程中产生的典型制造偏离,分析了不同制造偏离的处置技术,供设计人员和制造人员参考。

1 高平尾结构介绍

高平尾结构常用3个点铰接在垂直安定面的顶上,后面2点为轴承的铰链点,轴承中心连接线构成平尾旋转轴,前面1点通过螺旋驱动器操纵平尾绕旋转轴上下偏转。平尾主要情况下产生负升力,弯矩使下翼面受压,上翼面受拉。升降舵和外伸段所受的力、力矩传递至中央盒段,最终以集中支反力的形式传至与垂尾对接的铰链点上。

平尾典型结构由中央盒段、左右外伸段、左右升降舵等组成。升降舵与外伸段通过铰链接头连接,左右外伸段与中央盒段采用梳状对接形式连接。

2 制造偏离类型及工程处置

由于某些零件制造工艺尚不成熟、平尾翼根整流罩设计难度较大,在支架、长桁、肋、缘条、接头等的制造尺寸、升降舵前缘与水平安定面间隙阶差、平尾翼根整流罩与垂尾间隙等方面容易产生制造偏离[1]。目前平尾在制造工艺性和结构维修性等方面还有待改善。

在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偏离。设计人员需对这些偏离进行处理,保证飞机的安全。常见偏离如下。

2.1 表面损伤

平尾上的表面损伤常有小切口、划伤、凹坑、腐蚀等。表面损伤一般是由于数控机床摆角过程中刀具碰到零件、或者搬运图中被金属件碰到、或者未按工艺规范对零件进行保护等。工程处置常用措施是,在强度可接受的情况下,打磨损伤部位,打磨时不能加深现有深度,打磨半径足够大,打磨后表面粗糙度需满足要求,对表面需做防腐保护处理。必要时对损伤部位进行裂纹渗透检查,判断是否合格。对于表面损伤特别严重的,或者表面特征是关键特征的,有时经强度评估建议报废零件。

2.2 孔径或孔位超差

孔径或孔位超差是指零件上孔的大小或者孔的位置不符合图纸要求。孔径或孔位超差常出现在后梁转轴接头、支架、平尾翼根整流罩、可卸前缘、升降舵盒段组件、升降舵悬挂支架等。孔径或孔位超差一般是由于制造人为因数或管理因素、制造工艺方法不成熟所引起。针对孔径超差,工程处置一般可采用加大紧固件或者加衬套处理;针对升降舵悬挂支架减轻孔和支架电搭接孔孔位超差,工程处置一般评估对强度和功能是否有影响。

2.3 尺寸超差

尺寸超差是指零件制造完成后,某一尺寸与图纸尺寸不符合。尺寸超差常出现在支架、升降舵后缘、长桁、肋、缘条、接头、压印孔处。尺寸超差一般是由于材料变形、制造工艺方法不成熟、制造人为因数或管理因素等所引起的。针对材料变形、厚度超差,工程处置一般是请结构、强度甚至总体气动专业一起评估,如果对强度和总体气动影响工程可接受,在装配时也不会引起短边距,并且不影响使用功能,即原样使用;针对制造人为因数或管理因素使零件尺寸变短,经评估如能使用,一般需对多余倒角处锐边倒圆,保证表面粗糙度,如评估影响产品强度和使用功能,做报废处理。

2.4 短边距

短边距是装配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之一。一般边距小于两倍孔径或小于设计图纸上所要求的边距就称为短边距。短边距可能使结构产生两种形式的破坏,当短边距紧固件的受载方向与结构边缘方向垂直时,可能沿紧固件传递载荷方向剪坏;当结构所受载荷方向与短边距相关边缘平行时,可能产生静拉伸破坏或疲劳破坏。短边距常出现在平尾翼根整流罩、水平安定面上。短边距一般是由于制造工艺方法不成熟、制造人为因数或管理因素所引起。

针对这些短边距,工程处置首先进行受力分析,确定有可能发生剪坏还是拉坏或者兼而有之[2]。

(1)如果有剪坏的可能,应提供新的传力路线。

(2)如果有拉坏的可能,应视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方法:如果位于非疲劳危险区,一般边距大于1.5D即可接受;如果边距小于1D,工程一般不可接受,应将此短边距孔锉修掉,然后采取补救加强措施;如果边距在1D到1.5D之间,应将邻近紧固件作加大处理,或者采用加强板,或者提供新的传力路线。

2.5 装配间隙超差

装配间隙超差是指零组件在装配过程中,存在的间隙不符合图纸要求。装配间隙超差常出现在壁板与梁缘条之间、平尾翼根整流罩与垂尾之间等。装配间隙超差一般是由于制造工艺方法不成熟、设计方案不成熟所引起。针对壁板与梁缘条装配间隙,工程处置一般对壁板零件进行校形,达到理论外形,消除间隙;针对平尾翼根整流罩与垂尾装配间隙,由于设计方案不成熟以及垂尾翼尖整流罩为曲面产生,设计应通过修改平尾翼根整流罩构型、防磨条材料、垫片高度等来使设计构型更合理。

2.6 外形超差

升降舵吊装于水平安定面后,容易出现升降舵前缘与水平安定面后缘蒙皮阶差和间隙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情况。此类超差一般是由于装配工艺方法不成熟、或者装配型架有微小偏差所致。工程处置一般将方向舵原样使用,对于间隙小的位置,考虑打磨水平安定面蒙皮边缘是否合适,打磨后做防腐保护处理,保证不影响到方向舵转动;对于间隙大的位置,在不影响强度和功能的情况下,一般考虑原样使用,同时请总体气动专业评估阶差和间隙超差对气动力的影响是否可接受。工艺同时积极研究寻找完善措施。

3 结语

该文介绍了飞机高平尾的功能、传载和结构形式,基于某型飞机高平尾结构在制造过程中经常产生的制造偏离,分析了不同制造偏离的工程处置技术,供飞机设计人员和制造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惠贤.基于某型号飞机的结构制造偏离统计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16):69-71,73.

中国文化深层结构读后感 篇3

——————品读孙隆基先生《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最近找到一本上世纪80年代的禁书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新版,尽管内容已经删节,但还是看到了一本与柏杨等学者完全不同的对于国民性的解读。作者是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他祖籍浙江,生于重庆,曾先后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东南亚、美国等地生活,对各地的华人文化圈作了细致深入的观察,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身上,他发现了很多相同的文化特质,并确定这些特质是从古至今未曾发生过变化,对此他进行了深刻探讨。通过举例、对比等手法进行中西方的比较,指出这些基因文化对当下现今中国人的习惯和思想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指出评价中国文化不要走前人的道路,不要习惯用马列主义去进行分析,因为有了这种框架,判断的标准,在人的大脑中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让人们习惯的去根据理论或者标准到现实中找这样的现象规律。作者认为,良知系统这个新的概念可以作为讨论中国文化的第一步。良知系统就是一个文化的深层结构,它虽然从古代就存在了,但依然是现今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文化行为,这些行为就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这些文化存在到至今要归功于中国历史形态的超稳定性。

第二部分主要是写中国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作者提出了“心”、“身”的概念。单个的中国人只能称为“身”,在社会关系中,至少要两个人之间,才能称为“心”,两者也就构成了中国人的良知系统。论证了“心”、“身”关系之后,以此为主线,通过中西方对比和举例等手法,指出中国到底存在哪些“深层文化”,它们对当下中国人造成了哪些不良行为和嗜好。

第三部分,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上升到国家的高度,阐述中国文化深层结构对古代、近代与当今社会在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如 “夷夏之防”,认为正是这样的深层文化,导致近现代中国的各种政治弊端,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现代中国人政治行为的文法规则,正是中国深层文化的外在体现。

本书的最大的独到之处,是作者用语言的文法结构来比喻文化的深层结构,并力求罗列这个结构的“内在关联性、其可能性的扩散以及扩散的形态”,独辟蹊径,使得本来晦涩艰深的文化解读变得有趣起来,雅俗共赏,获得了最大的受众,这是本书历经三十年风雨飘摇仍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

本书从结构主义视角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分析,对于民主党派应该颇有启发。

中国社会的运行特点与其它民族有很大的不同,总体来说,其它社会一般有一个动态的运行目标,近邻日本,自认是太阳神的子民,天生就应该一直成为世界的领袖,因此全社会上上下下都有强烈的紧迫感,不断追逐世界强国的脚步,害怕被其它国家超越。惊人相似,岛国英国,强调国家的运行目标就是雄霸天下,最终成就“日不落”。反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社会形态振幅很小,基本在一乱一治的周期中轮回,当出现政权与民众不能相 “养”,社会就趋于大乱,当政权和民众相互“交心”,相互能够安身、安心,社会就呈现大治。只有遇到外族入侵,才能调动整个社会的趋同性,一致对外。中国内部形形色色的圈子,始终在发挥作用,了解中国的洋人眼里,中国的内部有无数个中国。甲午海战后,南洋水师去找日本人要求归还其战舰,理由是战争是北洋水师和他们打的,与南洋水师无关。大清王朝覆灭之后,各地纷纷宣布独立,即是各个圈子迫不及待抓住这个机遇自我强化的表现。但在另一方面,中国人圈子之间既寻求独立,又需要互相依赖,这与中国人文化结构中的儿童化相互依赖有关,总要通过他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如果总结其发展目标,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镇止民心,使之少知寡欲而不乱。然而,不乱,则不动,不动,则社会无法破旧立新。所以,中国社会的发展基调是静态的,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人性设定和社会深层结构所造成的。当年自上而下地发动了由下级来反对上级,由社会来对政府施加压力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对中国千年文化特质冲击巨大的革命,毛希望通过这样的运动来打破中国的二人结构,通过串联的方式来打破狭碍的圈子。但中国文化深层次结构的复杂性远超越了包括文革策动者的预设,最终文化大革命旧的既破,新的未立,导向了人性的无所适从,传统道德规则土崩瓦解,迷茫的人性在改革开放以后彻底走向崩溃。

上一篇:情景规划下一篇:教师专业化成长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