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造型美三篇

2024-07-30

语言造型美 篇1

1整体造型美———追求给人心灵的默契

造型美,指青瓷造型时,运用得体的美学法则,创作结构合理、比例匀称、外形及轮廓线条优美的青瓷作品。造型美来源于构成形态的基本要素,即点、线、面、空间等视觉要素所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映。精美的龙泉青瓷在造型上有其独到的艺术特色,大多数龙泉青瓷作品在整体艺术创作中体现了比例与尺度的和谐、对称与平衡的均匀、协调与对比的柔和,并比较完美的符合毕达格拉斯的黄金分割,切合了大多数人的审美习惯与欣赏规律,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美学大师宗白华指出:“线形之美,有情感与人格的表现。”线条是形态艺术中最活跃、最富有感情的要素,也是我们欣赏青瓷造型美最受关注的因素。面与面的交接过渡,釉面构成的形与空间中的整体形态,其跳跃与静谧、繁杂与单纯、安定与轻巧、严肃与活跃等情感性质,无不与线密切相关联。进行青瓷造型创作时,应该找准人们对青瓷的观赏点、感受点从而进行点的突出,找准青瓷艺术线条棱廓的美感,找出青瓷有釉面形态的美学意蕴,创作出能够表现青瓷作品审美想象空间的理想作品。这是青瓷造型表现的重要方法。

笔者创作的《汤显祖肖像青瓷盘》被遂昌汤显祖纪念馆永久收藏。作品被称赞为“润泽如君子,飘逸真才子,脱俗超高士”。该创作考虑了点、线、面的要素以及对点、线、面构成的空间形式的意蕴,符合人们的审美理解习惯,所以显得生动,也易于引起人们的兴趣。

青瓷艺术首先是以造型美的形式出现的。青瓷作品精美的刀工、细致的修胚、优雅的器型、翡翠玉石般的胎骨等都展示着其造型美。当然,单纯把形状、线条、色彩这些纯形式的因素抽象出来,单纯强调哪一种线、形优美,哪一种不优美,往往片面,线形筋这些形式应该和谐统一,体现整体的美。

2特写造型美———追求适度的艺术夸张而又逼真

一件青瓷作品如果能把观赏者吸纳到作品跟前,并能够拿起青瓷细细观赏,就基本成功了。要具备这样的功力,除在瓷釉上、在整体造型上下功夫之外,还必须要注意一下其中的一些细节部位,笔者以为作品中心区的核心内容必须有些特写造型。

特写造型是指作画者按自己的主观情意去夸张而精细地表现对象的外表形貌或其外表中的一方面与一部分,其造型效果给人以异乎寻常的逼真感和心理反映的造型方法。一般而言,造型的“外表形貌”特征往往要比原物大,如放大镜下看物体一般,这样表现的造型真实感,要比原物还要显得更“真实”、更清楚。笔者在这方面的创作中比较注意适度的夸张性、放大性、逼真性,《汤显祖肖像青瓷盘》就有这方面的特点。当然创作中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意图的表现过于直白,在审美上会缺少审美挑战。线条节律和意境的塑造上要注意营建和谐并带有一定感染性的情调韵味。

3造型中力感美———凸显作品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认知心理观点认为,形态的本质乃为力感。青瓷作品造型诸多因素中力感美是形态本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力感美往往是借助某种造型的势态表现出来,或体现于棱线筋骨感中,它以一种审美的观照影响着人的心理,具有力感的青瓷形态总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龙泉青瓷的造型美中,突出立体的力度美、动感美很重要,如露筋、如缠枝、如三国西晋时期龙泉青瓷上出现的堆塑都具有一定的力度美。客观唯心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认为:“自然作为具体的概念和理念的感性表现时,就可以称为美的”。他认为自然美的标准是“有生命、有生气”,所以追求富有力度的动态美是龙泉青瓷创作的一大技巧。

青瓷的美是一种秀美。瓷釉烧制到1 300多度的高温后,出现釉土如油脂流动的凝固效果。斯宾塞认为,“秀美”的印象起源于筋肉运动时筋力的节省,运动愈显出轻巧不费力的样子,愈使人觉得“秀美”。斯宾塞说:“在要换一个姿势或要做一个动作时,费的力量愈少,就愈显得秀美”。笔者创作的《雅荷风韵》2011年11月获得浙江省文化厅举办的“非遗薪传———浙江青瓷精品展”金奖,作品创作中突出的是形态的秀美和力的韵味美。另外,笔者创作的青瓷花觚深受喜爱,有其文化底蕴的内涵所在,也以其形态秀美取胜。

4结束语

青瓷作品的形态美总体辐射于动感十足、收放有序的外观线条变化所呈现的体貌特征,真实自然地表现青瓷艺人或仁厚庄重或纯朴大方的人格魅力,和热情奔放、浪漫不羁、含蓄蕴藉等时代个性美。青瓷作品的造型都有其美的形态特征和特殊的寓意,体现着青瓷人艺术追求的精华美,熔铸了青瓷艺人的艺术灵魂,因而能走进人们的心田,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动人心笙的艺术魅力。

摘要:结合笔者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阐述了龙泉青瓷的造型美:一是整体造型美——追求给人心灵的默契;二是特写造型美——追求适度的艺术夸张而又逼真;三是造型中的力感美——凸显作品的吸引力和震撼力。青瓷作品的造型美赋予青瓷美的形态特征和特殊的寓意,体现着青瓷人的艺术追求,熔铸了青瓷艺人的艺术灵魂,使之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动人心笙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青瓷作品,造型美,形态美,特写造型,力感

参考文献

[1]王波.观念主义[M].天马出版社,2002.

[2]胡璟辉.论传统美学语境下的线形态之美[J].包装工程,2015(16).

空间造型的对称美 篇2

对称美的空间造型,是运用一定的材料,对空间的形态、功能、色彩与光线等方面进行整合,从而使空间具有和谐与匀称特征的一种审美创造活动。

空间造型是人处于空间之中,对它的认识、理解最后到创造的过程。空间一般分为自然空间与心理空间。自然空间是真实空间形态,对称美的自然空间可以显示出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都有它的对称中心点,每一片叶子,每一根树枝,每一棵树,都是由心而生。心理空间是精神空间形态,空间形态造型的对称性体现了人类的空间意念取向,给受众带来舒适的心理感受,使空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精神号召力。

对称美是人类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去追求的一种形式美,体现了人类本能的对美感的追求。一些哲学家对美的感知与对称性有关,如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因为有对称性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对称性体现了天国的完美性”。而且对称的形态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整体空间的造型采用轴线对称的原则来处理,能给人们稳重踏实的感受。因此运用对称性的理念去组织整个空间的形态受到大众认可,反映了人类在潜意识里对对称性具有一定知觉的敏感性。

空间造型对称美法则的应用,体现在空间形体基本要素的点、线、面、体块的对称性基础上的相互组合,对称性的基本要素自然微妙的融入到整体空间中。对空间的对称美的理解,要把握空间造型对称性的法则,从而使空间更好的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另外,对称性空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空间的表现上更容易实现。对称性在中国的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在很多建筑设计中,运用了对称性要素,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形成了和谐的空间景象氛围。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具有自然和谐的对称美特性。他是以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为设计灵感,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苏州博物馆新馆以直线为主,简洁的构图与黑白灰颜色的搭配,使空间具有灵气之美。在材料上,玻璃的运用,使空间具有敞亮通透的采光效果。在形体处理上,主要运用几何形体的切割方式,使空间极具智慧灵巧的特色。它的室内外空间主要是以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几何造型,进行相对的对称布局,对称性元素在空间中不断地被采用,此建筑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造型对称美,主要体现在点、线、面、体块要素的对称,室内室外的造型极好的运用了这些基本要素,各个要素相互配合,在整体空间中形成了一种对称有序的美。设计师把握住了设计中的内在精神,展现了空间造型的魅力。

点在空间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对称排列,能加强整个空间的韵律氛围,会给受众一种宁静的感受。苏州博物馆新馆入口处的八角大厅内,在墙壁上有两个对称点,对称点将空间的美发挥到极致。通过对称布置的六边形借景漏窗,将外面主庭园的美景融入到室内,给室内空间注入了新鲜的大自然气息,给参观者一种美的视觉享受,使他们在心理上具有归属感。对称点的装饰在空间中表现的很充分,有着古典建筑的气韵,引起人们的喜爱与共鸣。

线是空间造型中的重要元素,将线与线进行对称组织,使空间更加自然流畅。苏州博物馆新馆室内的顶棚线型的造型运用了轴线对称,不仅令空间具有层次感,也使空间可以延伸到另一个空间,加强了空间的连续性。同时光线要素也在空间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然光从木纹的金属遮光对称的线条射入空间内,形成了线与线之间对称的光影效果,设计师运用光线给空间添加了独有的对称美感。对称线条还体现在它的外墙体上,它起到了划分空间的作用,运用对称线条将墙面划分成多个对称的几何体块。线条之间的对称,为空间注入了中国文化特有的气息,突出了空间的审美趣味性,给人安详自然的秩序感。

面在空间之中的对称,会形成平静的空间氛围。面的围合可以构成空间形成体量,各种对称面的组合会形成极具精彩的美妙空间。设计师将苏州博物馆新馆室内走道的顶棚的线条进行对称的排列组合,从而构成了一整块面。顶棚的块面形状以中轴线对称进行布局,阳光透过木纹金属顶棚照射室内,墙体上形成了对称的块面光影。另外,顶棚之间以面与面进行对称的整合,使空间造型具有精细、优雅与巧妙的特质。

体块的形态是由面与面之间组合所形成,体块主导着空间的整体造型效果。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室内空间在顶棚结构以及天窗的设计,均采用了体块对称手法进行处理。各个功能空间体块的造型,基本采用各向对称的处理方法,整个空间画面是美的集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建筑的内外空间都和谐统一,极富于感染力,与大自然很生动的融合在一起,是积极向上的生长造型空间。

空间造型对称美的基本要素,有点、线、面和体块要素,它们在对称性基础上进行融合,共同构成实体空间。正如苏州博物馆新馆充分利用空间的点、线、面以及体块的对称要素,构成了空间造型对称美的视觉效果,并散发出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气息,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苏州博物馆新馆空间的对称美使人类的意念与情感得到实现,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与华夏儿女情感的集结号,也是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结合与升华的集合体。

结语:

空间造型的对称美具有均衡、优美与完整的特质,符合人类的审美习惯,给受众带来和谐美妙的视觉感受。同时人类的空间观念影响着空间形态,人类与生俱来拥有对称美的意识,其中对称性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产物,因此对称性在空间造型中运用的非常普遍。总之,空间造型对称美的理念是人类在不断感受、学习与汲取自然规律中形成的智慧成果,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探索与追求。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朱自清散文的造型美 篇3

朱自清散文造型美的特征,在给我们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启迪我们如何才能把散文写得更好。下面一起来看下!

我们在读朱自清的散文,如《绿》、《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时,一个突出的感觉是文章的“逼真”、“如画”,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语言描绘事物的形状、色泽能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摹声拟响,惟妙惟肖;抒情写神,情真意切,丝丝入扣;能够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个方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再现事物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样的语言形象、生动、传神,具有造型美。

民国大学问家王国维先生在其名著《人间词话》中曾提出一个评价作家作品的标准:“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朱自清的散文,可称之为“大家之作”,其言情则沁人心脾、其写景则豁人耳目,根源就在于朱自清对生活的观察细致与传神描绘,其见者真,其知者深。

朱自清散文的造型美,首先表现在语言的真切描绘上。语言,不像绘画,它是一种间接表述形象思维的工具。语言本身不能直接显示实体形象,必须通过语言诱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在读者头脑中再现思维的形象。因此,语言描述性的强弱决定了语言形象性的高低。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虽离方遁圆,期穷形而尽相”,把语言准确描绘事物的形态、相貌作为写作的最高原则。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进一步论述道:“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印字而知时也。”刘勰认为,语言的描写确切,来源于作者观察的精细;具体描述应与客观事物的特征“密附”,达到“毫芥”毕现,完全符合客观事物的特征。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描述性极为鲜明,他善于以准确、凝炼的语言确切、精细地描绘事物的形状、色泽、音响、质地等,使人读了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绿》)

朱自清这段关于“梅雨潭”的描绘,充分体现出他语言的造型美的特点。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闻其声后即见其形,由远及近,逐步展现出瀑布的各个侧面,形成一幅不断变化着的立体画面。“花花花花”,四个字重叠摹声,使人觉得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也给人一种长流不断的感觉。“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这句中用“镶”而不用“处在”、“卡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远观的静止状态。“两条湿湿的黑边儿”更是黑白分明,突出了远观的装饰美,视觉形象美好而鲜明。“一带”是写瀑布的平展形状,“白而发亮”写出瀑布远观的光泽。然后,由远及近,声音分外响,形状也发生了变化。“瀑布从上面冲下”,一个“冲”字写出瀑布奔流的气势;以“绺”形容瀑布,可以看出此时可以分辨出千丝万线的水流,与上文远观的平整光滑的感受不同了。接下来更细致地描绘出瀑布撞击到岩上棱角时的情况:“飞花碎玉般乱溅”,写出水滴溅到人身上的情景,赋予水花以灵性。整段文字,以出神入化的语言,细致入微地摹形绘声,描绘出一个令人神往的立体的大自然景观,给人以巨大的艺术享受。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描述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善于以文字作画涂色设彩,使画面气韵生动,具有传神的色彩造型美。他的散文善于根据抒情写意的需要,或浓墨重彩,或素妆淡彩,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梅雨潭”的绿,呈现为丰富多彩的`色泽美,那绿是“滑滑的明亮”的,“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绿色令人感觉温润而舒畅,充满了灵气与生机,使人心醉而神迷。

朱自清写夜景也能挥洒色彩,渲染出不同情调的夜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这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这是《荷塘月色》中的月夜,月亮的纯净、柔和遍布纸上,荷塘的绿色,染得雾也变成青色,的确给人以“笼着轻纱的梦”的奇妙感觉。

朱自清不仅以富于变化的带有色彩的语言描绘事物本身的色泽,而且令人叹服的是他能给原本无色的事物敷彩涂色,写出事物的神韵: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春》)

雨本无色,但雨中的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眼”,春雨像烟雾笼罩着大地的一切,连明亮的灯光,也在烟草中染成了“黄晕”,借树叶、小草、灯光的色彩来渲染春天的细雨,于是春雨也变成色彩缤纷的雨了。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造型美还表现在对动词的准确选用上。古人“炼字”、“炼词”常常是在动词的选用上下足功夫。有人甚至说:“一个使用得好的动词,可以使一千个形容词相形见绌。”动词使用得精当,可以传达出所描绘事物的神韵。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春》)这里用“钻”字,而不用“长”或“冒”字,因为“钻”字写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荷塘月色》)一个“漏”字确切地描绘出路灯光线黯淡,树叶左遮右挡,几乎看不见路灯的情景,更衬托出荷塘环境的幽僻。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绿》)这一段文字,将静态的梅雨亭,化成动态的苍鹰,又以一个“浮”字,化静为动,既写出梅雨亭“上下空空儿的”,似凌空而飞的气势,又准确地写出梅雨亭静止不动的特征。这些动词,准确传神,言有尽而意无穷,十分耐人寻味。

“这么着每样吃点儿也并不太多。要是有饭局,还尽可以从容地去。但是要老资格的茶客才能有这样的分寸;偶尔上一回茶馆的本地人外地人,却总忍不住狼吞虎咽,到了儿捧着肚子走出。”(《说扬州》)

这段描写人物的白描文字,以准确的动词,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人物的神态。一个“捧”字,把那些没有经验的茶客,为扬州茶馆的小吃所吸引,直吃到实在吃不下去,撑得“捧”着肚子走路的形神活画出来,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其名作《随园诗话》中说:“一切诗人,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字字“立”,句句活,鲜明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烈的造型美,塑造出了一个个形、声、色、味毕现的立体画面,具有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散文造型美的特征,在给我们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启迪我们如何才能把散文写得更好。要想使散文达到造型美的境界,一定要有细致观察和精细描摹的功夫,这就要求写作者要潜入生活中,作一番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和品味,然后用充满灵性的传神的语言表达出来,唯有如此,方能使文章“立”起来,紧紧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上一篇:阜新至盘锦高速公路下一篇:五年制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