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脑力劳动的卫生十篇

2024-09-13

老年人脑力劳动的卫生 篇1

1 中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现状及特点

1.1 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人数多, 患病人数多

近年来, 虽然中国越来越注重职业病的防治, 但是发病率仍然呈现上升的趋势, 尘肺病仍然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最严重的职业病。

1.2 职业病危害广

职业病危害广泛分布于各个行业, 且涉及企业众多, 尤其严重的是中小企业涉及行业有石油化工、煤炭开采、建筑建造、冶炼冶金、汽车制造、医药制造和生物工程等, 这些行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职业病危害。全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企业超过1600万家, 其中, 中小型企业占90%以上。

1.3 职业病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

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大概有近两亿人, 他们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的工作环境都存在有毒有害物质。他们大多没有长期固定的雇佣关系, 流动性大, 往往经常轮换不同的劳动岗位, 接触不同种类的有毒有害物质, 对于职业病的诊断准确性影响很大。一些国家将一些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转移进入中国境内进行生产, 国内也将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投放到农村, 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为了发展也将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引入市场, 一些中小型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职业危害。

1.4 职业病往往具有迟发性、隐匿性特点, 其危害很容易被忽视

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 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潜伏期才能发病, 而一旦发病, 职业病治疗困难, 治愈率低, 大多数患者要终生与职业病为伴。其中尘肺病的潜伏期可达数年或者十几年, 患者本身可能已经辗转几个工作岗位, 接触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这就很难确定到底是哪个岗位哪个流程使其患病, 对于职业病的诊断和找到这些企业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1.5职业病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影响深远

每年中国由职业病和工伤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分别约为1000亿元和2000亿元, 相当于中国2008年GDP31万亿元的1/155, 2009年国内GDP, 34万亿元的1/170[1]。

2 危害和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越来越迅速, 进入世贸组织后,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国际上迅猛突起, 但是很多职业安全、劳动卫生问题也随之凸显, 直接影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一些国家以此为理由, 对中国生产的产品进行出口限制、反倾销。这些行为大大降低了中国在国际经济地位, 其经济损失对于企业更是难以估量。

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一个老龄化的时代, 中国的劳动力所占人口比值也在慢慢下降, 预计2015年后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将会严重短缺。中国有近二亿农业劳动力, 其中相当部分人从事有毒害作业。应加强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 只有更好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才能创造更多的劳动价值, 进而使国家的经济进行可持续的发展[2]。

近年来, 一些高发的疾病及中毒事件, 如尘肺病、苯中毒、镉中毒和肺癌高发事件等, 由于其有危害严重、发病人数多和致死率高等特点, 出现了极严重的社会影响。大量农民工家庭也因职业病的危害, 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造成了许多家庭、地区乃至社会的不稳定, 甚至引发诸多社会矛盾, 职业病危害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3 原因分析

3.1 地方政府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涉及各级政府和多个部门。但是,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为了单纯追求GDP增长, 片面强调经济发展, 长期忽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执法态度不坚决, 力度不够大, 监管不到位。各地在招商引资中对高危企业的立项、准入和监管过程没有严格把关, 使一些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和产业乘虚而入, 甚至放任一些能够给地方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企业, 使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监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最终导致严重的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近年来一些发生职业中毒的企业, 未进行职业病防治审查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3.2 部门监管与服务

目前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存在如法律法规落实、管理体制、监督执法体系和职业病危害监测等工作不力, 职业病报告相对滞后。 (1) 200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革, 职业卫生管理较为混乱, 各部门职能不清, 部门之间协同工作机制和联动监管机制尚未形成,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责有待明确, 职业病危害源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不少建设项目不按《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定, 未经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控制效果评价, 有关部门照样准予立项、许可、发证、年审和投入运行。 (2) 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有待完善, 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不够。目前, 中国对职业病的鉴定监控工作落后于职业病的发展趋势, 面对庞大、流动性强的受害群体, 监督执法人员力量不足、监督执法手段和设备比较落后、信息渠道不够畅通等问题尤为突出。 (3)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危害监测数据难以反映实际情况。对于劳动者的健康档案建立缺失或者不完善, 很难得到劳动者健康的真实数据, 且人口流动性大, 监管部门无法得到准确的源头信息来进行数据监测。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数据重复或错报较多, 信息更新较慢或者采集过时的数据, 本身技术水平有限, 监测覆盖面不够广, 有些小企业或者黑加工点数据无法统计。目前中国所统计的职业病, 无法完全体现整个劳动人群的患病状况。 (4) 职业卫生服务供需水平难以平衡。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机构较少, 职业卫生服务水平和职业健康检查工作质量有待提高。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本身能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技能水平较差。目前, 一些机构及职业病诊断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还难以适应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要求。一些职业病诊断机构和鉴定组织管理不严, 对职业病诊断机构和人员监督管理不到位, 一些地方职业病报告体系不健全, 存在瞒报、漏报和迟报现象。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市场化, 职业病防治机构受到冲击, 人员流失情况十分严重。 (5) 医疗机构缺少依法管理职业病诊断的相关知识。目前, 部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知道如何应对疑似职业病患者的就诊, 常常会出现未按法律规定执行的情形。职业病防治单位履行告知义务、宣传法定救助途径欠缺。

3.3 企业与用人单位

中国中小企业存在职业病危害的问题较多。根据卫生部90年代的调查数据显示, 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乡镇企业可达到83%, 对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接触的乡镇企业劳动者达到34%, 其患病率为4.37%, 11.41%为疑似职业病患病。存在职业病危害项目的企业众多, 危害因素复杂[3]。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 一些企业仍以利润的最大化为企业的追求, 忽视职工健康与安全问题, 作业环境卫生条件恶劣。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法律责任没有落实, 没有依法履行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卫生培训。企业在履行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伦理道德时, 缺乏基本道德底线, 在规范用工标准、改善用工环境、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做得极差, 甚至以降低生产成本损害职工健康为代价换取企业的利润。而且, 对于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企业惩处力度过低, 用人单位对于职业病防治并不重视, 生产环境恶劣, 技术配方不更新, 防护措施不完善, 有些设施过于简陋根本无法达到防护效果。

3.4 劳动者

从事艰苦的、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劳动者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 由于其流动性、临时性、多变性等因素, 严重缺乏职业病防范意识。加上劳动用工管理和社会保障尚不完善等原因, 外来务工人员日益成为职业病的高危人群。

强资本弱劳动的就业格局导致职工维权“集体失语”。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不少劳动者以实现就业为第一需求, 包括保险、安全和健康等在内的更高层次的利益要求则退居到“二线”, “你不干自会有人干”已成为目前就业市场中的潜规则。此外, 职业卫生的信息不对称也降低了防治知识的普及。大多数接触有毒环境的职工不了解相关知识, 也不知道如何保障自身的权益。

摘要:通过对中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现状及特点的分析, 找寻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危害, 以探寻造成中国目前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现状深层次的原因。

关键词: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职业危害,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刘移民.对职业病防治机构建设的思考[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7, 25 (11) .

[2]傅骏.用人单位建立职业病防治长效机制的探讨[J].职业与健康, 2007, 23 (22) .

老年人脑力劳动的卫生 篇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 老年人口腔卫生保健已极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我国老年人龋齿和缺牙的发病率极高。世界卫生组织将龋齿列为世界急需防治疾病的第3位。龋齿虽不如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病死率以及威胁性高, 但龋齿、缺牙影响正常咀嚼, 从而使消化系统受到严重影响, 且影响语言功能,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加强口腔卫生保健, 预防和治疗龋齿和牙周病对每个人而言尤为重要, 尤其是老年人。

1 基本要求

口腔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 口腔健康与长寿有着密切关系。因此, 老年人更应重视口腔卫生保健。 (1) 保持口腔清洁:老年人牙齿间隙变大, 容易留有食物残渣, 如不及时清洗就会发生变质, 繁殖细菌腐蚀牙齿, 刺激口腔黏膜, 所以老年人必须保持饭后嗽口, 早晚刷牙的卫生习惯, 刷牙时还可轻轻刷一刷舌面, 及时清除口腔中的污垢, 减少细菌繁殖。口腔卫生清洁一定要全面而且天天坚持。吸烟不但污染口腔, 还影响味觉, 必须戒除。 (2) 及时治疗口腔病, 镶好义齿:根据口腔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人们应该每年进行1次口腔检查, 老年人半年检查1次, 有些不能自己发现的牙病, 如牙根的龋损、口腔癌前病变等, 应及时治疗, 如龋洞及时修补、残根或残冠腐蚀严重至难以修补时应及早拔除、镶复, 以便及早地恢复咀嚼功能, 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3) 增强体质:口腔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体的健康状态, 对口腔牙齿的健康也有直接的影响。老年人应坚持户外活动, 打太极拳, 练气功, 保持情绪乐观、精神愉快、营养合理, 增强抵抗力。保持口腔清洁, 推迟牙齿、牙周组织的衰老过程, 从而减少口腔病的发生, 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 分析

2.1 牙齿磨耗

牙齿在咀嚼过程中生理性磨耗, 牙冠变短, 而老年人更是重度磨耗, 外界刺激引起牙神经变性或坏死;后磨牙的牙冠边缘变的薄而锐利, 易刺伤颊、舌黏膜, 形成溃疡, 甚至糜烂, 长时间不愈还可导致癌变;重度磨耗又会改变颞颌关节, 一直如此就会引起颞颌关节疾患, 出现颞颌关节弹响、疼痛、开口偏斜、张口受限等症状。预防:尽量不食硬物;逐渐纠正、杜绝偏侧咀嚼习惯;用含氟牙膏刷牙或咀嚼残茶, 防止因过度磨耗而引起的牙本质过敏症状;必要时调颌。

2.2 口腔黏膜疾病

老年人口腔黏膜薄而弹性差, 口腔内唾液腺萎缩, 清洁能力差, 黏膜易受损, 特别是年老体弱、机体免疫力下降时, 黏膜更易受损, 这样口内的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都可造成口腔黏膜溃疡、糜烂。长期吸烟、饮酒, 还可诱发口腔黏膜白斑等癌前病变。预防:拔除口腔内的残根、残冠, 去除不良修复体, 戒烟、戒酒, 定期口腔检查。

2.3 根面龋

老年人的龋病主要是根面龋, 他们的牙龈基本上已萎缩, 牙根处的牙本质外露, 而牙本质抗龋噬能力较弱, 故该处易于牙菌斑形成和牙结石堆积, 很容易形成根面龋。早期是牙本质过敏的症状, 不及时治疗, 引起逆行性牙髓炎、根尖周围炎遂导致牙齿丧失。预防:坚持刷牙, 使用含氟牙膏, 以增强抗龋能力, 促使早期根面龋的再矿化修复。定期去医院洁治牙齿, 去净沉积的牙结石。根面龋早期不易被发现, 每半年定期去口腔专科医院检查,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4 牙周疾病

老年人牙龈生理性萎缩, 牙间隙增宽, 易嵌塞食物, 引起牙龈炎症, 在治牙时的充填、镶牙时的邻间钩、卡环等刺激, 也可引起牙周疾病。早期表现为牙龈炎、牙龈萎缩, 进一步形成牙周袋, 牙周溢脓, 牙槽骨吸收, 牙齿松动、脱落。预防:不要用硬物剔牙, 尽早去除刺激物;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 刷毛要软、轻轻按摩牙龈;每天坚持叩齿, 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 使牙齿坚固。

2.5 牙列缺损、缺失

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慢慢减弱, 牙齿的咀嚼功能更重要。如果牙齿缺失不及时修复, 易造成邻牙的倾斜、移位、对颌牙伸长等。预防:缺失牙的修复看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是20d~3个月的时间, 及时保持牙列完整, 维护好牙齿的咀嚼功能。

3 方法

3.1 养成良好的习惯

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上下竖刷、力量轻柔, 牙刷不可久用。牙刷要定期更换 (一般2~3个月) 或定期用消毒液浸泡。

3.2 饮食要多样化

多食蔬菜、水果及含氟量较高的食物, 如茶叶、多叶青菜、白菜、莴苣等, 积极参加户外活动, 增强体质。

3.3定期口腔检查

及早发现牙病、牙周病, 及时治疗。及时将薄而锐利的牙冠边缘、薄而尖的牙尖磨的圆钝;拔除无用的残根、残冠。

3.4 注意清洁假牙

老年人牙病多, 假牙多, 戴假牙的基牙患龋率高, 需经常保持假牙清洁。

3.5 改正偏侧咀嚼习惯

查出一侧不敢咀嚼的病因及时治疗。治疗后两侧牙齿轮流咀嚼, 以使废齿得到锻炼。

3.6 及时镶复假牙

磨牙磨耗过度、缺失;余留残根、残冠, 使老年人的颌间距离缩短, 造成反牙合、偏牙合,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等, 故应及时、正确的镶复假牙。保护老年人的消化功能, 延缓、减轻颜面衰老。

3.7 拔牙后及时镶复

老年人脑力劳动的卫生 篇3

随着年龄的增高,老年人脑血液流量和脑的氧气消耗逐渐有所减少;如果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减退,有明显的动脉硬化或其他脑血管等病,则此种变化更为显著。脑的神经细胞数目也随着年龄而有些减少,有人统计:45岁时每立方毫米脑神经细胞为7890个,90岁时降为5800个,减少26%。脑的重量也有些减轻,如64岁时平均为1235克,80岁时降为1160克。然而脑内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小软化灶和脂褐质等不利因素,却随着年龄有所增多;近年还发现老年人的神经传导速度也有些下降。以上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高,脑像其他脏器一样,是有其器质性改变的。

但是,脑又有着高度的适应性,有着完善的调节机能和一定的储备能力,因而能够使机体适应外在环境。在变老的过程中,这些调节代偿功能使人的脑力并不一定随着年龄衰退,而且其变化也是不平衡的。近来采用更科学的方法测定老年人的智能,发现一直到90岁,智能减退并不明显。但是由于器质性变化,老年人脑力劳动的能力还是有所降低的:反应变慢,记忆力要差一些,活力减弱。然而老年人的逻辑理解力还是好的,同时,积累的经验又比较丰富,因此仍能维持一定的工作能力。

根据上述这些特点,老年人脑力劳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如果说,老年人体力劳动和活动应避免过劳,脑力劳动同样也应避免过劳。由于耐力有所下降,因此要避免持续性的高强度腑力劳动。老年人的反应比青年人慢,如仍担负快节奏的紧张工作,一方面容易疲劳,影响全身的健康;另方面也因为往往不能适应而使自己丧失信心;再者对工作也易造成损失。

(二)宜担任主要为逻辑思维的工作,而不宜担任需要记忆力的工作。老年人思维分析的功能还是正常的,而且经验比较丰富,但老年人要记住一件件新事物就比较困难,往往要比他年轻时或比青年人化费更多的努力。因此,安排老年人的工作宜扬其长而避其短。

(三)要有充足的休息睡眠时间:中午应有休息;工作不宜连续,中间应有间断。老年人脑力劳动的耐受力减退,所以中午有一段短时间的休息,对完成下午的工作有利;而工作1、2小时后间断10~20分钟,对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帮助。

(四)脑力劳动的完全中止并不好。如同身体其他部分的功能一样,智力功能也是“用进废退”的。长期减少甚至停止使用脑力,会造成脑力的“废用性萎缩”。因此,适当的使用和训练脑力,以激活自己的智力功能也是很重要的。例如:要使用和训练自己的记忆力,听广播、看电视、发展自己的有关爱好;把房间布置得丰富多彩等等。应鼓励老年人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使他们的身心有所寄托,以避免精神上消沉下去。

老年人脑力劳动的卫生 篇4

白南生 李靖 陈晨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内容摘要:农业生产劳动是农村老人重要的一种自养方式,研究表明成年子女的外出工作对农村老人劳动供给行为具有双重效应,直接效应明显即由老人继续劳动以弥补子女外出的影响,从间接效应看,子女的转移性收入支持减少了老人参加农业劳动的可能性,但这需要扣除未婚子女的收入支持,而照料孙辈对老人是否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没有替代效应。从控制变量看,研究的一个发现是现阶段老人的非农就业会降低其参加农业生产的可能性,但这并非农村非农就业收入效应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人口迁移

农村老人

农业劳动

一、引言

人们曾经对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对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表示过担忧,但现实状况并没有恶化,Bai(2000)通过一个生产函数检验得出结论认为现阶段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实际上,农业劳动大军的一个重要的供给力量就是老年人,与城市老人的养老方式不同,绝大多数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也没有一定的储蓄可以为他们的老年生活提供保障,很多农村老人在晚年仍然参加劳动以弥补成年子女外出所带来的影响。一些研究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繁重的农业劳动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与子女外出务工前相比,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负担和家务劳动负担都有了明显的加重(杜鹏等,2004;戴卫东等,2005),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定量地分析这一问题。因为目前关于农村地区养老问题的讨论多数是从制度方面讨论老年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和可行性(庞丽华等,2003),而没有对最为普遍的养老方式——自养给予足够的关注。庞丽华等(2003)的一篇文章是不多地专门讨论老年人劳动供给的文献,她认为年龄和健康是最明显的决定因素,有子女外出的老人的农业生产劳动参与率高于没有子女外出的老人,但是经济因素(如家庭人均收入)的关系不大。由于庞文的数据支撑是一次并非针对农村老人的多项内容的家计调查,这就制约了该文的变量设置,如人均家庭收入由于包含老人的劳动收入而产生内生性,而且另一个变量“有无子女外出务工”由于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更加开放以致几乎每一位农村老人都有子女在外务工而变得没有实际意义。参加农业生产性劳动正是农村老人自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因而对这样行为的研究无疑是有意义的。大多数农村老人都同意自己的子女在外工作,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改善家庭生活是有着积极效应的,那么现阶段这样的收入转移规模是否已经减少农业劳动供给的效应呢?

二、模型与数据

参加农业劳动实际上是老人获取经济来源以实现自我养老的一个重要方式,因而要将老人的农业劳动放在养老的视角来考察。本文将通过Probit模型来观察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的决定因素,变量的选择是根据我们农村调查的实感和文献整理所形成,以下就是我们在农村调查时所记录下的老人们就农活以及养老等问题而表达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叙述:

“自己能做时自己做,做不动时就是儿子养”。(年龄、健康)

“老人如果一方去世,那剩下的一方生活就比较困难”。(婚姻状况)

“年青人出去打工,留下田地,老人又怕田荒了,种田活很重”。(子女外出的影响)“媳妇想让我带小孩,我想做事,所以就有纠纷”;“每个儿子每年给300元,有一个儿子给1300元,因为他小孩在我这”。(照顾孙辈)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将年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等个人特征作为控制变量。正如庞丽华等人文中所提到的个案访谈那样,老人对工作的态度是“不工作就没的吃”、“多干一点可以减轻孩子的负担”,所以老人是否拿退休金和参加非农劳动也是十分重要的变量,我们将分别采用哑变量和实际金额进行估计。

成年子女外出工作对父母的劳动会产生双重影响,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子女外出务工后,老人因无人接替他们而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负担仍然较重,这也是我们的实感。另一方面子女外出务工带来家庭收入的增加会改善老人们的生活,转移性现金收入会较之前有所增加,那么这种收入转移是否足以使老人愿意放弃农业劳动?一个被广泛的引证的是李强的研究,和国外相比,我国外出农民工给家庭汇款的比例高,占农民工总体的75%(李强,2001)。但是另一个调查称60%的父母回答平时子女很少寄钱回家,因而生活费用不够用(戴卫东、孔庆洋,2005),子女收入转移对老人农业劳动供给究竟有无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此外,成年子女外出工作还使下一代的照料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庞丽华等人调查表示12%的老人称不参加正式劳动是因为只从事包括照顾孙辈的家务劳动。在我们调查的地方,由于妇女外出参工率的增加,而能进城随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农村儿童据估计只有5%左右,老人们显然增加了独自留守孙子孙女的责任,少数成年子女因老人照顾孙辈如前所述会增加收入转移,这在本研究中被视为转移收入支持间接效应,那么单就照料孙辈劳动而言,是否与农业生产劳动具有替代效应呢?

本文数据为2006年4月份在安徽省枞阳县三个村调查所得,老年人定义为50岁以上(尽管这并不符合人口标准,但可以考察到受成年子女外出影响最大的人群),共计获得有效样本304个,其中50-60岁的老人113人,60-70岁的老人113人,70岁以上的老人78人。老人们中有22.7%从事非农工作,仅有4.6%的被调查农户可以拿到退休金。成年子女外出、子女转移性收入支持、是否照顾孙辈是本文最关键的三个变量。(1)由于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子女外出务工,所以本文采用了是否有儿子常年住在一起或在本村作为变量来考察成年子女外出务工的直接影响,由于我们调查的地区是外出务工较集中的地方,仅有35.5%的老人家庭有儿子常年住在一起或住在村中附近,这就意味着有近2/3的老人家庭缺乏儿子的照顾;(2)子女转移性收入支持变量,我们的调查是子女转移性收入支持1997元,其中已婚子女收入支持1142元;(3)照顾孙辈变量,有45.7%的老人担负着照料孙辈的家务劳动。

1变量的统计指标

变量

是否从事农业劳动 年龄 婚姻状况 健康状况 是否拿退休金 退休金收入 非农工作哑变量 非农工作收入 有无儿子在身边 均值.7006579 63.39474.7532895 1.559211.0460526 399.4079.2277228 1489.043.3552632

标准差.458725 8.476454.4318076.6963702.2099447 2160.962.4200565 6083.421.4793821 1839.42 3536.206.4989893

最小值 0 50 0 1 0 0 0 0 0 0 0 0

最大值 1 97 1 3 1 18000 1 80000 1 15000 28000 1

变量解释

1参加,0不参加

1老伴健在,0丧偶 1健康2中等3身体差 1拿退休金0不拿退休金

1从事非农工作,0不从事非农工作

1有儿子在身边,0无儿子在身边

1照顾孙辈0不照顾孙辈 子女转移性收入(不1142.303 含未婚子女的)

子女转移性收入(包1997.5 括未婚子女的)是否照顾孙辈.4572368

三、结果分析

1.个人基本特征的影响

年龄、健康、婚姻状况等个人特征因素影响显著。50-60岁的农业劳动参工率为90.3%,60-70岁老人的农业生产参工率为77.9%,70岁老人的农业生产参工率为29.5%,呈现出随着年龄增加而不断退出农业生产劳动的趋势。老人是否参加农业生产还与老伴是否健在密切相关,因为当一方过世后,老人的养老方式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儿子们担负起责任的可能性显著增强。

2.退休金与非农工作的影响

退休金资格的获得与非农工作的参与将会降低老年人参加农业劳动的可能性,拿退休金的14户家庭户均年退休金收入8672元,这在农村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收入,收入效应较为明显,仅有4户从事农业劳动,与总体70%的农业劳动参与率要低了很多,当然这与拿退休金的一方(主要是男性)长期不从事农业生产因而退休后也很难重新种田也是有关的。但是当前农村拿退休金的人口还是太少了。而从事非农工作对农业生产劳动供给的影响则要复杂一些。69户从事非农工作的家庭,仅18%的家庭不从事农业工作,但68%的该类老人年龄在50-60岁,较总体样本37%要年轻很多,所以当控制住年龄等变量后,参加非农工作会降低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可能性。但是这种效应不是收入效应所带来的,以非农收入作为自变量带入模型计算统计性上并不显著。这些家庭从事非农工作户均收入6538元,但除去三户收入分别达到4万以上的异常值家庭后,户均收入为4411元,这样的户均而非人均收入是不足以让50多岁的农村老人停止劳动的。通过代表同一经济特征的两个变量的显著性来看,非农工作的收入效应并不明显,也就是说参与非农工作的老人不参加农业劳动的原因并不是收入高到让他们愿意放弃农业劳动,而是因为时间精力、农业劳动技能生疏等原因让他们(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别是打小工、开小店、村干部、打铁等)减少了农业劳动供给。3.劳动力外出的直接影响

儿子作为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当所有的儿子都外出时,会增加了老人参加农业劳动的可能性,这时老人的农业生产参与率为77.6%。而当有一个儿子与老人住在一起或住在本村时,老人的农业生产参与率为56.5%。调查中较为形象的描述是“儿子全权负责,我和儿子一起生活,收入和开支基本上不掌管,不需要我干事”,而当儿子外出工作时,老人必须自己担当决策者,“去年小儿子在家帮我们把田种着,给几百斤稻,今年就不行了,他们出去了,我们自己得种”,口粮保证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

4.劳动力外出的间接影响。

在劳动力外出对老人的农业劳动负担的间接缓解效应中,现金转移支持的收入效应的确存在,但照料孙辈却没有相应地减轻农业劳动负担。应当指出的是,子女现金转移性收入支持的间接效应发挥作用应当剔除未婚子女的转移性收入。本文以所有子女的转移性支持作为自变量进行估计,结果在模型二和模型四中都不显著。经过对数据的核对我们发现其中有多位家庭子女收入的年现金转移数额过大,超过万元,最大值达到了28000元,这显然超过老人养老的正常所需,而这些过高的转移性收入通常为未婚子女所为,这些收入对老人来说,显然是代为储蓄在将来还需拿出来用于婚事,只能视为暂时性收入。当我们剔除了未婚子女的收入转移后,子女的转移性收入支持就体现出影响来了,支持越大确实会降低老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可能性。当然,从系数值来看,已婚子女的转移支持的收入效应还是很小的。

照顾孙辈这一哑变量在估计中没有出现我们的预期,这一变量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不照顾孙辈的老人有71.2%参与农业生产,需要照顾孙辈的69.6%参与农业生产,留守子女的照料家务与农业劳动劳动之间没有替代效应,可以说随着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老人们不会专门从事照料活动,而是身上的劳动负担会更重了。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老人减少种植面积而不是完全地退出农业劳动。但是数据并不十分有利,115户既需照顾孙辈又种田的老人种植面积在2亩以下、2亩至5亩、5亩以上的分别占47.0%、42.6%和10.4%,99户不需照顾孙辈的种田老人种植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3.5%、42.4%和14.1%,二者种植面积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是因为承包土地面积受限制呢,这些还需今后研究中进一步确认。

模型2 农村老人劳动参与的Probit回归结果

自变量 年龄 婚姻状况 有无儿子在身边 健康状况 是否拿退休金 退休金收入 非农工作哑变量 非农工作收入 子女转移性收入(不含未婚子女的)子女转移性收入(包括未婚子女的)是否照顾孙辈 _cons

模型一-.0998451﹡﹡﹡(-6.91).5868115(2.67)-.5448815﹡﹡﹡(-2.75)-.3234108﹡﹡(-2.38)-1.218432﹡﹡﹡(-2.97)

-.593541-.0001186(-2.72)

.0120759(0.06)7.639773﹡﹡﹡

(7.04)

﹡﹡﹡﹡﹡﹡﹡﹡

模型二-.0985344﹡﹡﹡

(-6.83).5828493(2.66)

﹡﹡﹡

模型三-.09013﹡﹡﹡(-6.89).5262971(2.46)

﹡﹡

模型四-.0896025﹡﹡﹡

(-6.82).5305948(2.47)

﹡﹡

-.4952958﹡﹡(-2.54)-.3027339﹡﹡(-2.22)-1.137512﹡﹡﹡

(-2.81)

-.5584244﹡﹡﹡

(-2.84)-.3116911﹡﹡(-2.34)

-.0001015﹡﹡﹡

(-2.77)

-.5126202﹡﹡﹡

(-2.65)-.2892795﹡﹡(-2.17)

-.0000957﹡﹡﹡

(-2.63)

-8.33e-06(-0.55)

-.0000279(-1.07)-.0359255(-0.20)6.733897﹡﹡﹡

(6.75)

-.5339955

﹡﹡

-.0000102(-0.67)-.0001111(-2.54)

.0053828(0.03)6.90785﹡﹡﹡(7.01)

﹡﹡

(-2.28)(-2.10)

-.0000316

(-1.24)-.0323285(-0.18)7.409139﹡﹡﹡(6.80)

四、结论

对于农村老人的重要自养方式之一的农业生产劳动,年龄、健康、婚姻状况等个人特征对老人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经济状况中具有退休金资格和参加非农工作会降低农业生产劳动的可能性,但是非阶段老人的非农就业对农业生产劳动的替代效应并非非农就业发挥收入效应所致。成年子女的外出工作对老人的农业生产劳动供给具有双重效应,从直接效应来看,的确增加了农村老人劳动供给,从间接效应看,子女的转移性收入支持减少了老人参加农业劳动的可能性,但这需要扣除未婚子女的收入支持,照料孙辈对老人是否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没有影响,这就意味着这二者并没有替代效应。

参考文献:

[1]Nansheng Bai.The Effect of Labor Migration on Agriculture: An Empirical Study,Loraine A.West and Yaohui Zhao,eds.Rural Labor Flows in China,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California, 2000.[2]庞丽华、Scott Rozelle、Alan de Brauw(2003),中国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研究,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3期:721-730 [3]戴卫东、孔庆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双重效应分析——基于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5(1):40-50 [4]杜鹏等,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人口研究,2004(6):44-52 [5]李强,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4)

老年人脑力劳动的卫生 篇5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老年人精神卫生的特点,随后剖析了老年人遇到的精神卫生问题,最后根据老年人心理卫生的特点、问题,提出了促进老年人精神卫生保健合理化建议。

1 老年人精神卫生特点

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躯体结构和生理功能都将发生改变,尤其是脑的改变,再加上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和家庭环境的变化以及各种因素的冲击、动荡又加剧了心理矛盾,必然又会引起一系列心理生理方面的变化,包括情绪、思维、智力和行为改变[2]。老年人精神卫生有以下特点:

1.1 人格特征

由于年龄增长所造成的行为,情绪的变化有以下特征:健康与经济上的不安,由于生活上的不安逸所造成焦虑感,在精神上由于范围的变小而造成孤独感,对身体舒适兴趣增大,活动性减退,性冲动减少,对新的情景学习和食欲都有困难,总好回忆往事,总喜欢收集陈旧的东西。虽然老年人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心理特点,但不同个体心理功能的衰老有明显的差异,躯体衰老和心理衰老之间也不都是平行性的[3]。

1.2 感知觉特征

老年人的感觉功能减退,如视敏度降低,听力衰退,由于听力的衰退而影响语言交流及对外界的信息接受,由于感觉功能减退,故容易使老人产生丧失感、衰老感等。

1.3 记忆力特征

记忆力下降,老年人的记忆具有下列一些特征:就记忆中的目的性来看,老年人的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无意记忆的应用则很少;从记忆的内容来看,老年人的机械记忆能力下降,意义记忆较好,远期记忆的保存效果好,对往事的回忆准确而生动,但近期记忆的保存效果差[4]。老年人回忆能力较认识能力更易衰老,可见,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主要不是储存衰退而是难以提取。

1.4 情绪特征

老年人情绪体验的强度和持久性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因而其情绪趋向不能稳定,常表现为易兴奋,激怒,喜欢唠叨,与人讨论,一旦强烈的情绪发生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由于情绪的改变而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或不快;易回忆或叙述以往的经历[5]。别人议论工作时,感觉烦躁不安、敏感,怀疑是影射或有意批评自己;有的老人因不能客观地评价事物甚至发生偏见;有的老人情绪忧郁,以至引起失眠、多梦、心悸和阵发性全身燥热感等。

1.5 智力特征

虽然老年人智力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是一般人的晶体化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词汇和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而液化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思维的敏捷性下降,总的来说,老年人的逻辑推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2 老年人遇到的常见精神卫生问题

老年人由于生理因素的退行性变化,很多方面已经不能与年轻人相提并论;又由于人生经历不同,每个人的家庭、境遇和精神面貌又各不相同,老年人的精神卫生问题各有不同。但是,每个老年人遇到的常见精神卫生问题又是大致相同的。老年人遇到的常见精神卫生问题主要有:

2.1 脑衰弱综合征

引起脑衰弱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长期烦恼、焦虑;离退休后,生活太闲,居住环境太静,与周围人群交往甚少,信息不灵;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慢性酒精中毒,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脑缺氧等。脑衰弱综合征常表现为:疲乏、整日精疲力竭,脑力和体力活动均极易疲劳,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多梦易醒、早醒和醒后不解乏。有时出现晨起头痛、眩晕感,情绪不稳、易澈惹和焦虑[6]。

2.2 孤独感和失落感

孤独是一种无依无靠,有了心里话无处倾诉、无人应答的感受。有的老年人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一时失去生活目标,加上与同事往来明显减少,就会感到孤独寂寞、无价值感,导致情绪低落,易怒、易烦,从而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7]。老年人人际交往减少,生活中空闲时间增多,再加上身体、心理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行动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隔绝感或孤独感,特别是当老人生病时,这种孤独与失落感与日俱增。

2.3 抑郁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抑郁多是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亡的威胁,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及内心空虚而焦虑、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和悲观失望[8]。

2.4 健忘与怀旧

老年人随年龄逐渐增长,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而远期记忆力衰退不明显,所以,会出现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留恋过去。远离了激烈竞争的现实生活之后的老人,对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无兴趣,不大关心,而经常会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美妙的童年和青年时代,艰苦的创业经历等[9]。因此,开始和中学、大学的同学进行联系,一起回想往事,抒发情怀,从中获得许多的欢乐与安慰。对于过去的人和事,老人总是喜欢在晚辈面前津津乐道,这些都反映了老年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向往和怀念。

3 加强老年人精神卫生保健的对策

由于老年人有上述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并且在老年生理心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所以,做好老年人心理卫生保健显得尤为重要。

3.1 优化家庭环境

家庭和睦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现实生活中对老年人有礼貌、嘘寒问暖和鼓励老人重新寻找生活伴侣,使老年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天伦之乐,可帮助老年人健康长寿[10]。老年人要心胸豁达,不为琐事增加烦恼。一是家务事放手让年轻人主管,尽量少干预。二是对非原则的琐事有争执时宽大为怀,忍让为先。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和互相体谅,家庭关系自然就融洽和睦了。

3.2 提高承受生活事件的能力

人左右不了生活中无法意料的因素,但人可以适应生活。鼓励老年人离退休前有计划地储蓄,并适当地用法律手段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社会上建立老年人婚姻介绍所,为有再婚愿望的老年人当红娘。儿女分居不便再婚者,应帮助他们和儿女分而不离或儿女同堂[11]。指导老年人妥善解决健康、疾病、生活、家庭、业余活动和社会适应问题,适应衰老的事实,放松心情,随时享受余生的幸福,并准备应付可能遭遇的困难。

3.3 帮助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老年人虽已进入花甲之年,仍能发挥余热,服务于社会,充实自己的生活。一方面要实现自我,老年人实现自我的有效措施是加强学习社会进步的新事物、新知识等,充实自己的头脑,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要热爱生活,热爱生活的关键是充实生活,对生活充满乐趣,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12]。

3.4 注意保健,防治疾病

我国老年卫生工作问答 篇6

1. 我国目前有多少老年人?

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截至2010年底,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7 8亿, 占总人口的13.2 6%, 65岁及以上人口1.19亿, 占总人口的8.9%。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

2. 我国目前有多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答:截至2011年底, 全国已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9 1.8万个,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2 9万个, 乡镇卫生院3.73万所, 村卫生室66.29万个, 设卫生室的村数占行政村数的比例达到了93.4%。

3. 我国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及筹资情况如何?

答:截至2011年底, 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8.32亿, 参合率达到97.5%, 人均筹资水平从2005年的30元提高到246.2元。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情况如何?

答:截至2011年底, 93.6%的县区市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在70%以上, 99%以上的县区市补偿封顶线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6倍且不低于5万元, 98.7%的县区市开展了新农合门诊统筹, 有效地减轻了农村老年居民的就医负担。

5. 政府对老年人健康管理做了哪些工作?

答:自2009年, 卫生部将老年人健康管理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之一, 制定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开展疾病防控知识教育, 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基础上, 每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1次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对发现已确诊的老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 提供规范化管理, 对体检发现有异常的老年人建议定期复查。

6. 目前, 老年人健康管理情况如何?

答:截至2012年6月底, 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人数为9712.2万人, 高血压规范管理人数为6612.6万人, 糖尿病规范管理人数为1813万人。

7. 政府对慢性病预防控制做了哪些工作?

答:2012年5月, 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5个部委局联合印发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 (2012-2015年) 》, 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慢性病防控的目标和策略, 把加强慢性病防治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 提出了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防控机制, 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治专业体系, 搭建慢性病综合防治的平台, 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8. 政府在满足老年人护理需求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近年来, 卫生部制定颁布了《社区护理管理指导意见 (试行)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和《“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 修订完善了护理院和康复医院基本标准。积极发展护理院、老年病院、康复医院等面向老年患者的延续性医疗服务机构。提出“十二五”期间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逐步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的医疗模式。

9. 针对老年人卫生现状, 政府有哪些规划?

答:卫生部将根据深化医改“十二五”规划要求,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 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做好新农合制度建设工作, 巩固扩大参合率, 不断提高筹资水平, 到2015年, 人均年补助标准提高到300元以上, 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医疗服务保障水平。二是落实《中国护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开展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调整医疗资源布局与结构, 加强医院老年病科、临终关怀科建设, 根据实际需要, 设立老年病、临终关怀病房。开展试点, 探索建立针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三是进一步发挥社区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作用, 有效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卫生项目, 不断拓展老年卫生服务内容、范围和形式。做好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规范化控制管理;广泛开展老年疾病防治知识宣传, 促进老年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老年人脑力劳动的卫生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上海市原南汇区户籍老年人口为调查对象,采用三阶段分层随机抽样获取样本。第1阶段按经济状况把原南汇区的14个镇分为三层,在每一层随机抽取1个镇(康桥、航头、六灶);第2阶段在每个镇随机抽取5个村,共抽取15个村;第3阶段从每个村有60岁老人的户籍家庭中随机抽取140户,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 100份,回收调查问卷1 990份,回收率为94.76%,其中有效问卷为1989份。

1.2 方法

参照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相关内容,以课题组自行编制的《南汇区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表》为调查工具,采用入户访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被访问对象的人口学特征、两周患病状况、慢性病患病状况、住院情况等。本次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乡村医生任调查员。调查结束后由课题组成员从中随机抽取5%的调查表进行电话核实。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用EpiData3.0录入整理,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描述、卡方检验、方差分析、集中指数分析。

集中指数法[3]:先将人群按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分组,按最差到最好顺序排列,以人群累计百分比和健康累计百分比在坐标系中描点,连接各点所得的曲线称之为集中曲线。若健康在各组间分布均匀,则集中曲线与对角线重合,若较差健康人群集中在低经济组,则曲线位于对角线下方,曲线距离对角线越远,则健康不平等程度越高。

2 结果

2.1样本老年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在被调查人群中,男性848人(42.63%),女性1 141人(57.37%);60~64岁年龄组506人(25.4%),65~69岁年龄组397人(20.0%),70~74岁年龄组388人(19.5%),75~79岁年龄组382人(19.2%),大于等于80岁组316人(15.9%);有配偶且同居的1 605人(80.7%),丧偶363人(18.3%),其他为21人(1.1%);有1 423位(71.5%)老人独居,和子女同住在一起的为536人(26.9%),其他居住情况为30人(1.5%);职业主要以农业劳动为主,有1 648人(82.9%)从事农业劳动,295人(14.8%)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其他工作者为46人(2.3%);文化程度为文盲的有846人(42.5%),小学程度824人(41.4%),初中程度255人(12.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4人(3.2%)。

2.2 收入状况分析

调查人群2008年人均收入为8 245元。按照年人均年收入从低到高排列等分成5组,第Ⅰ组为最低收入组,第V组为最高收入组。最低组的人均收入为3 079元,最高组的人均收入为14 573元,两组之间相差11 494元。人均年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26,显示了收入的不公平性,但是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见表1)。

2.3 健康公平性评价

健康公平的测量主要是比较不同经济状况人群中健康状况的分布是否有差别,主要是利用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以及人群的患病指标来评价。本文从老年人两周患病率、两周每百人患病天数、慢性病患病率来评价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见表2)。

2.4 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

调查结果显示,两周患者未就诊率、住院利用率、每百人住院天数在不同收入组间见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需住院而未住院率在低收入组较高,不同收入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3)。

*P<0.05,**P<0.01

*P>0.05,**P<0.01

2.5 医疗费用状况

从表4可以看出,年人均医疗支出随着人均年收入的增高而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次均门诊费用也有随着人均年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在不同收入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次均住院费用在不同的收入组间也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本次调查老年人2008年人均收入为8 245元,年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26,显示原南汇区老年人的经济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且在经济收入上的差距比较合理。调查老年人群两周患病率为15.4%,低于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平均水平[4],并表现出随着收入的增加两周患病增加的趋势(P<0.01)。调查老年人群的慢性病患率为73.8%,不同收入组的慢性病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周患病率、两周每百人患病天数、慢性病患病率的集中指数均为正数,提示经济状况好的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差,这和姜敏敏[1]、梁维萍[5]等人研究得出的低收入组人群的健康状况较差的结论不一致,这可能和研究的人群不同有关。

从不同收入老年人的就诊情况看,高收入组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率较高。集中指数为0.113,提示门诊服务利用存在不公平性,但是结合高收入组人群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也相对较高的情况,按照对卫生服务需求多的人能够获得更多所需的服务的准则,尚可认为这种不公平性是合理的。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不同经济收入的人群之间住院服务的利用率、每百人住院天数未见显著性差异。年住院利用率的集中指数几乎为0,不同收入组老年人对住院服务的利用相对公平,但是每百人住院天数的集中指数为0.075,在一定程度上提示高收入组在利用住院服务的数量上相对较多。调查老年人的未住院率为30%,集中指数为-0.276,未住院者多集中在低收入组。但是对未住院原因的调查显示未能住院的主要原因是病轻,因此还不能认为是经济困难而导致低收入组老年人不能获得住院服务。

对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费用分析表明,卫生服务费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次均住院费用和次均门诊费用未见显著性差异。但对低收入组而言,次均住院费用超过年人均收入,虽然原南汇区老年人享有基本全覆盖的医疗保障制度,但是现行医保制度不能对老年人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给予全部报销,他们自己还要为医疗服务承担部分费用。经济因素可能影响到低收入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利用,因此需要社保部门对低收入老年人给予社会救助,提高他们抵御疾病经济风险的能力,防止因病致贫。

摘要:目的:了解浦东新区原南汇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现状。方法:采用三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并用集中指数反映老年人卫生服务公平性。结果: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向高收入组集中;两周就诊率也集中于高收入组;患者未住院率随收入增加而降低。结论:原南汇区高收入组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差,利用的卫生服务相对较多。卫生服务费用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关键词:老年人,卫生服务,公平性

参考文献

[1]姜敏敏,陈来仪,李鲁.浙江省欠发达农村地区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08(8):43-45.

[2]胡善联.卫生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3-65.

[3]龚幼龙.卫生服务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40.

[4]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22.

劳动保护安全卫生问题 篇8

(一)、劳动安全卫生的概念:是指直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 健康的各种法律措施。对象:劳动者

(二)、建立劳动安全卫生法律制度的意义

1、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提 供法律保障

2、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 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的提高

(三)、劳动安全卫生法律制度的内容、劳动安全设施规定。包括机器设备的安全装 劳动安全设施规定。2、劳动卫生设施规定。包括防止粉尘危害的规 劳动卫生设施规定。

3、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 责任制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制度、安全 生产教育考核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劳动保护监察制度、伤亡事故报告制度等。

4、违反劳动安全卫生法规的责任。

(四)、劳动卫生设施标准1防止粉尘危害的规定 2防止有毒有害物质危害的规定 3防暑降温和防冻取暖的规定 4防止噪音和强光的规定 5通风照明的规定

(五)、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的内容

1安全生产责任制 2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管理制度 3安全生产教育制度 4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5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制度6伤亡事故报告制度

7劳动安全卫生教育:三级教育(入厂、车间、现场);特殊工种的专门教育;经常性教育;负责人教育

二、目前职工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职工加班现象普遍,农民工加班现象尤其突出。

2.职工劳动强度较大,成为职工对从事的工作不满意、压力大的重要原因。

3.职工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培训滞后、劳动保护措施欠缺等问题亟待解决。

4.用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措施的情况不容乐观,不同类型企业在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方面存在差异。

5.虽然《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等条款,但部分企业职工与单位订立的劳动合同中没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内容或签订劳动合同时对此不清楚、不知情。

6.六成多女职工与单位订立的劳动合同中没有女职工“四期”保护的内容或对此不清楚。

三、关于改善职工劳动安全卫生状况的思考与建议

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安全监管主体职责,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具体落实执行。

2.积极推进和完善工伤保险和工伤预防工作。进一步明确工伤保险基金中列支工伤预防费用,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加强预防工作,提升企业的安全水平。定期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

3.加强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危害治理工作。制定各级职业病防治规划、职业卫生标准规划和计划,建立“用人单位负责,政府依法监管,行业依法自律,职工群众监督”的职业卫生综合管理体制。

4.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和处置重特大事故的能力。

5.加强和规范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积极履行法律赋予工会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审查验收中的监督责任,建立工会劳动保护组织网络,把工会监督参与的重点真正转到事前预防上来。

四、《劳动合同法》给物流企业提出了新课题

我国的物流行业在劳动合同制度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既有企业和员工主观上的问题,也有因行业特点带来的需要研究的新问题。《劳动合同法》对物流企业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物流企业劳动合同制度的规范化

在物流行业中,有相当一部份企业存在着不签合同,少上保险、不发加班费、劳动设施的配置和保护用品不达标等情况。因此,导致人员不稳定,流动性较大等现象。同时更严重的是,一些企业因违规而形成的低成本运营,给物流行业市场带来了恶性竞争的后果。随着《劳动

合同法》的实施,必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使物流企业的劳动用工规范化、合法化,同时使物流行业市场竞争公平有序。

(二)提出了物流企业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

现代物流业具有涉及面广、流动性强等特点,是劳动密集型且利润率较低的行业,却在整个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给物流业提出了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

一是按新《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必须支出职工的足额保险、加班费”和“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和劳保用品的费用”。从物流行业整体来看,长期以来,在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尚未完善以及燃油价格一再上调、过路过桥费一再增加的情况下,物流企业一直在高成本、低收费、低利润的状况下运营,通过《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而使企业再增加的成本,在短时期内既不可能全部转嫁到服务对象上又难于自行消化。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是《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以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及任何的抵押金或保证金”,违反本法规定,将得到处罚。然而多年来,在公路运输行业和快递行业司机和快递送货人员带车带货携款逃跑的诈骗事件屡有发生的情况下,这些企业不得不采取了扣证件收押金的方式作为管理手段。《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促使企业研究新的信用保障措施,来解决这种行业特有的欺诈行为,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

三是《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加付赔偿金”,但是,由于流动性较强的行业特点,客观原因造成超出劳动时间的“加班”是普遍存在的,例如集港压车和长途运输途中出现的路阻压车等现象经常发生,这些情况无法按压车时间附加班费,在实施《劳动合同法》中还需结合行业的特点研究解决措施。

(三)物流企业提出了用工新模式

《劳动合同法》对用工派遣的方式作了较具体的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这种用工形式比较适合物流企业的一些岗位的需求。物流行业的驾驶员工作的流动性、分散性及搬运装卸工劳动强度大,整体收入水平较低,招聘员工困难,难于管理。所以目前有些物流企业已经在一些辅助工种的岗位实行了这种用工方式。新《劳

动合同法》的实施,劳务派遣作为企业资源配置更优化的新用工形式,由劳务中介提供和管理部分岗位职工的方式将成为发展趋势,从而使物流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业务经营管理上。

五 物流企业应该怎么建设卫生安全保障

2、公司安全生产工作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方针,坚持生产经营服从安全需要的原则,确保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3、各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安全生产责任人,负责本部门的安全生产和安全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公司安全生产制度,制订并组织实施本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细则,同时督促检查,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4、各部门负责人要坚决贯彻执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定岗定人做到事事有人管,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不留空白。

5、各部门必须设立安全生产检查员,负责本部门的日常安全生产督促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记录,每月将安全检查记录上报安保部,积极配合安保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6、各部门必须加强本部门安全生产教育工作,务必使员工树立起“安全第一、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的思想,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规定,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7、提高本部门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做到“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8、各部门负责人要教育引导本部门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生产工作,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多提有助于安全生产的合理化建议。

9、发生人身、设备事故必须按规定的处理原则和程序进行处理。事故处理要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事故原因没有查清的不放过;事故发生后没有整改措施的不放过;责任者和员工没有受到教育的不放过。)

六、物流企业劳动保护问题

1.设备陈旧,条件落后,环境恶劣,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大多企业赚钱,不管安全”,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有意降低、减少、甚至取消安全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

2.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欠缺,不按期发放,职业危害难以避免。不少中小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肆意减免国家明文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有的企业还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自备劳动防护用品的“土政策”,任意剥夺职工应享有的劳动保护权利。

3.任意延长劳动时间,加班加点严重。许多非公企业打着实行计件工资制的旗号,随意抬高工作定额,变相强迫工人加班加点,工作时间经常达到10小时以上;大部分非公企业几乎没有休息日、节假日,即使加班也不能按《劳动法》规定的标准支付加班工资。

4.随意剥夺职工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权利。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错误地将安全教育培训与业务操作培训等同起来,甚至将安全教育培训与生产经营对立起来,为降低成本,企业首先削减的是安全教育经费。有关资料表明,在近年发生的企业工伤事故中,进城务工人员占到伤亡总数的80%以上。

5.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薄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匮乏;不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即便签订,合同中也缺少安全卫生相关条款。

七、流劳动安全卫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地方政府错误的政绩观和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率为一批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企业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二是政府监督管理体制不顺,现行安全卫生监管工作仍因体制不顺存在着职能重叠、职责交叉、监管主体不明确、运行机制不顺畅等问题。基层监督力量薄弱,企业监督无法到位; 三是安全生产企业负责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大量中小型非公企业、个私企业对国家相关法律置若罔闻;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制订、修改相对滞后,制约和影响了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的实际操作和监督执法的实际效果;

四是伤亡赔偿、经济处罚标准过低,不足以刺激企业增加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投入;

五是工会“群众监督参与”职责难以落实,在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安全卫生状况十分恶劣的企业,建立工会仍然面临着重重阻力,即使建立了工会组织,工会在维权中也面临着“不敢维护”、“不能维护”、“不会维护”的问题;还有就是进城务工人员自身安全意识薄弱,技能差,素质低等问题。

八.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的原因,为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劳动安全权,我们认为: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劳动保护工作的认识,明确政府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职工安全健康权益的主导责任。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措施,切实担负起各级政府“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的责任。

二要落实和完善职业安全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建立安全生产企业全面负责机制。

三 公有制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的威力。

四要加强舆论监督,努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要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工作指导,推动和协助企业工会将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健康权益落到实处。

九、安全卫生办法

国际上处理劳动全卫生问题的通行方式是“三方制”模式。市场经济国家和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都由政府、雇主组织(行会)、雇员组织(工会)三方代表共同协商处理有关事务。“三方制”是协调劳动关系的成功方法,其中雇主和雇员是利益关系双方,政府是公平执法和监督管理的“裁判员”,这样容易达到协调各方利益,形成共识,共同合作的目的。

老年人脑力劳动的卫生 篇9

2005年, 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0045万人, 占当年人口的7.7%。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超过10%, 或65岁以上的比例高于7%。据此标准, 中国已经处在老龄化阶段。然而我国仍有很多人没有养老金, 亟待一个公平的、长期的、全民的、统一的、精算的、可持续的基本养老金方案。

预测:30年后出现“老龄社会危机时点”

老年人口抚养比逐年上升, 从2039年左右开始逐年下降;从2050年左右开始再逐年上升, 到2059年左右达到45.2%的最高值, 然后又逐年下降, 到2072年左右又逐年上升。

该比值从2030年左右开始, 将一直不低于1/4;从2053年左右开始, 将基本不低于1/3。

老年人脑力劳动的卫生 篇10

妇女、儿童、老龄人口是社区中特殊的群体, 他们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着不同的服务需求。针对这一人群,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时, 就必须有重点的进行。首先, 要以防病为主, 以防代治, 防治结合。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的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 使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乐于接受, 增加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信任感和自我保健意识, 带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更广泛更深入的开展。下面就几个重点内容探讨如下:

1 育龄期妇女保健

妇女是人类的母亲, 妇女的健康直接影响到整个人群的素质。做好妇女保健工作是保护和促进母亲安全和健康的重要任务。针对女性的特殊生理结构和解剖特点及其所处不同的生育、生理状态, 对其实施的保健内容也不同。

1.1 常见妇科疾病的防治

由于女性生殖系统结构的特殊性及女性生理变化的特殊性, 导致女性易患许多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多发病。由于这些疾病的急性症状不明显, 往往不被重视, 加之一些女性的害羞心理而不愿就医, 从而延误病情。因此让更多的女性了解和掌握自身保健知识和方法尤为重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要定期在辖区范围内为女性举办妇女生理、卫生保健知识讲座, 加强社区广大妇女对自身保健重要性的认识, 增加其主动就医的次数。同时还要对辖区妇女进行健康检查和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工作, 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使社区内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

1.2 围生期保健的普及与提高

优生优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随着妇女保健工作的深入开展, 围生期保健工作也得到了广大居民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如何提高, 做的更广泛更深入尤为重要。首先, 对已婚妇女进行优生优育教育, 使其掌握受孕的最佳时期和最佳生理状态, 把握住生育的第一关。对已受孕的女性要定期体检, 做好身体各项生理指标的监测。讲解各个孕期的卫生保健及营养保健知识, 使她们能与医生配合, 及时筛除各种潜在的不良生育因素, 使胎儿和母体都能够健康、安全。

1.3 产褥期保健及母乳喂养

胎儿娩出离开母体, 产妇身心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此期的卫生保健工作对母子的健康尤为重要。首先, 对产妇给予精神、心理安慰, 让产妇亲眼见到健康的婴儿, 亲手抚摸或拥抱婴儿既是最好的慰藉。讲解产后修养环境, 饮食安全及卫生状况等知识, 讲解乳房的护理知识, 母乳喂养的好处, 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 饮食与母乳的关系, 母乳与婴儿健康的关系及正确的哺乳知识。以保证产妇身心得到最佳恢复, 婴儿得到母乳喂养而健康成长。

1.4 妇女更年期的保健

更年期是妇女生育能力和性功能逐渐衰退到老年的一个过渡阶段, 是生理情况复杂, 病理情况丛生的非常时期。妇女进入更年期, 卵巢功能逐渐减退, 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 人体内环境稳定性发生了改变。出现闭经, 阴道PH值呈碱性而发生阴道炎, 钙磷失调而出现骨质疏松, 血浆总胆固醇增高导致心血管疾病增多。同时还出现潮红潮热、出汗、心悸、心烦、头痛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一系列生理和病理改变不仅身体不适, 还导致记忆力减退, 注意力不集中、紧张、抑郁、易怒和自感身体不适、失眠、头晕、乏力等心理症状, 严重者可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为此, 社区卫生工作者要定期为广大妇女进行更年期生理卫生知识和保健知识宣传, 定期体格检查。及早预防, 减轻心理压力, 增加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 对缓解减轻更年期症状, 预防疾病有积极的作用。对已发生明显的更年期综合症的妇女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和正确的心理疏导, 消除无畏的恐惧和忧虑, 调节饮食结构, 适当锻炼身体, 保持心情舒畅, 最大程度的缓解症状, 使其平稳的度过更年期。

2 儿童保健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开展

儿童代表着国家的未来, 儿童体质的强弱, 直接影响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兴旺富强。以预防接种和儿童生长指标定期监测为契机, 积极开展儿童保健工作。让家长了解各种传染疾病的危害及相应疫苗接种的意义, 了解定期体格检查的目的, 取得家长的配合, 减少儿童疾病的发生, 减少影响生长的不良因素。另外, 社区卫生工作者还要及时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 加强对儿童的营养指导, 在家长的配合下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人格和健康的生理状态。

3 老龄人口保健及老年病的防治

3.1 老年人口保健

“老人”是人类生命过程中细胞、组织器官日趋衰老, 生理功能逐渐减弱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器官生理功能下降, 机体出现一系列生理病理和心理状态的改变, 因此, 加强老年人健康保健十分重要。睡眠问题, 排泄问题, 安全问题等都是影响老人健康的因素, 社区卫生工作者要定期对老人进行合理膳食与健康, 体育锻炼与健康, 生活起居与健康, 睡眠质量与健康, 如何防止意外伤害等健康教育, 消除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危险因素。

3.2 常见老年病的防治

老年人身体各器官逐渐衰老, 机能逐渐减退, 有些疾病和体征均不典型, 患病后往往症状表现不明显或无症状, 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尤为重要。社区卫生服务人员, 要针对老年病的特点采取专项的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

3.2.1 老年痴呆症的预防

鼓励老人增加脑力劳动的锻炼, 多食用健脑食品, 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对于个别症状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

3.2.2 老年心血管病的预防

去除病因,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体重,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发现症状及时用药, 控制病情发展, 减少致残致死的人数。

3.2.3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合理饮食、积极补充维生素及钙、磷等微量元素, 必要时药物辅助治疗。此外避免跌倒等意外的发生。

3.2.4 老年糖尿病的预防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消除致病的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合理用药, 防止并发症。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 心理生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卫生工作者通过举办老年知识讲座, 使老年人有机会在一起学习讨论各自的经验, 加强健康教育, 提供保健咨询, 健康信息和必要的医疗服务。让老年人健康快乐的度过晚年生活。

上一篇:荷斯坦奶牛下一篇:诊断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