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对策十篇

2024-06-06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对策 篇1

中国的中小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经营管理水平落后。当前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还不够规范、比较混乱, 经理厂长一人说了算的情况普遍存在, 没有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理念, 这样不但不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市场决策, 痛失有利的发展机遇, 还会大大的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2) 政府服务不到位, 发展环境恶劣。与大型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似乎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不大, 这就导致了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了大型企业上, 而忽视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导致中小企业根本享受不到本应当属于它们的服务, 诸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3) 人员素质不高。我国不少中小企业是水平较低的家族企业, 其中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并未接受过较为正规的专业培训和教育, 素质水平普遍比较低, 不论是在专业技能、企业管理理念还是销售方式上, 都比较落后, 很难带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4) 电子商务信息化在企业管理和经营方面应用落后, 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对于财力人力都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 电子商务信息化的前期投入过高, 收益见效慢, 致使很多中小企业领导不愿在此方面多做投资。

(5) 企业融资难度较大。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自身的实力有限,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潮中, 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弱, 再加上当前我国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建设尚不完善, 也没有健全的信用担保制度, 内外因结合在一起, 导致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难度, 融资难, 就势必会导致其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 对其发展设置障碍。

此外, 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 不可能引进大型企业那样先进的生产设备, 再加上管理理念的落后以及人才素质整体不高, 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不过硬、档次不够高,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竞争力。从第一个方面看, 中国长期存在的中小企业宏观管理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 反而进一步强化了, 强化的表现就是不同的管理部门的存在和权力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了。这种局面不利于统一规划中小企业长远发展, 不利于统筹使用相关资源, 促进中小企业更快发展。中国中小企业微观管理和技术基础低下, 只能以低成本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这种状况应采取措施尽快扭转, 否则企业竞争能力难以很快提高, 将弱化发展后劲, 极大地影响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2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1) 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 理顺管理体制。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划分标准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区域和所有制标准, 大致上将其划分为国有、集体所有、个体私营、乡镇以及三资等几种形式。这样的管理体制划分方式极易导致由于无法进行较为统一的协调和规划, 而出现的各自为营的局面, 宝贵的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 从而在整体上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设置障碍。所以, 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致力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并理顺管理体制。笔者建议, 要适当的增强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职能, 并将当前归属于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及其他部门的对中小企业具有管理权的相关机构统一划分到国家发改委管理, 从而使国家发改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的对中小企业具有专门的管理权限的机构。各个地方政府也要采取有效措施, 尽快将对中小企业具有管理权限的分散的机构加以整合, 组建专门的机构负责指导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

(2) 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对于政府部门来说, 要积极促进其职能的转变, 由以往的政策管理的权力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 相关的政府部门也要摒弃权力支配、权力行使的观念, 积极致力于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且全面的服务。当前, 对于政府相关部门来说, 一方面要致力于法律法规的建设,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完备的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也要紧抓落实, 确保法律法规落实到实处。除此之外, 还要注意在政策上予以必要的倾斜,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要, 制定能够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一系列政策;要积极整顿行业作风, 简化办事程序;为促成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拓宽中小企业的发展思路;指导并协助中小企业通过举办产品展览会、洽谈会等形式, 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途径。

(3) 提高电子商务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 跟上现代市场步伐, 提高效率的同时给客户带来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务。Internet技术的出现, 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人们借助互联网络广泛地从事商品与服务的电子化交易成为可能, 这不仅大大扩展了交易范围, 而且可以有效地缩短交易时间、降低交易成本。在这种背景下, 中小企业应该应用Internet技术, 以实现企业E化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转变固有的“投资信息化是无需当下落实的”经营管理思想, 在企业资本允许的情况下, 应把对电子商务信息化的成本列入必须投入。把企业战略眼光放远, 模仿大企业在此方面的应用, 增强信息化管理效率, 并使电子商务逐渐参与市场营销份额。传统的营销主要侧重于传统的媒体,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必须注重在这方面的投入, 互联网通过将货币流和部分物流转化成信息流, 将互联网营销的优势扩大, 并通过信息优势提高传统商品的流通效率和降低其流通成本。互联网营销在信息流方面的优势是传统营销所难以替代的。

(4) 组织人员培训, 提高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其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途, 毫不夸张的说, 员工的素质是中小企业实现健康发展的根本性因素。笔者建议, 要对中小企业的员工素质的提高引起高度的关注, 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以及科研单位的优势资源, 定期举办讲座、培训班, 对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进行较为系统的培训, 从而使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对于此项工作, 国家也要予以政策上以及财政上的支持, 适当地给予补贴。国家应采取经济政策手段促进企业微观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譬如, 建立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基金, 实行税前还贷, 资助引进先进设备等。为了快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可以鼓励企业开展经营管理战略咨询, 凡这样做了的各级政府机构可以视情况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

(5) 积极致力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机制以及信用担保机制的建设, 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创造便利条件。当前做好中小企业的融资工作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障碍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度不够透明, 并且由于自身实力有限, 可以用来进行融资抵押的资产少。对此, 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 要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中小企业诚实守信的意识,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尽快建立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记录查询以及信用评价机制, 为中小企业争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提供信用依据;其次, 要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的建设, 增加财政投入, 并对银行与相关的担保机构之间各自承担的风险份额做出严格且合理的划分, 使担保风险得以分散, 此外, 还可以设置中小企业信用的在担保机构, 从而实现对银行以及担保机构担保风险的再次分散;最后,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与大型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所拥有的创业资本较少, 但是因为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 所以, 中小企业要承担起更大的经营风险。所以, 要从实际出发, 在充分认清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前提下, 要大力促进风险投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当前的风险投资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所以需要政府加强指导, 但在风险投资事业发展步入正轨时, 就要坚决的放手, 有效利用民间资本, 鼓励民间风险投资公司的设立, 促进风险投资的市场化以及商业化。

此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中小企业的顺利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及时顺畅的市场信息的支持。相关的政府工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要为中小企业信息收集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借助互联网等途径向中小企业介绍人才、商品、市场、原材料等方面的信息, 确保信息渠道的顺畅, 使广大中小企业可以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组织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 开拓更加宽广的市场。

摘要:经过一段时间, 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小有成就, 但与所定目标相比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 要客观分析当前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积极转变封闭以及甘为配角的观念, 要抓住时代的机遇, 积极促进与大企业的协作和联动, 实现自身市场影响力的逐步扩大, 增强竞争优势,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汉斯.克里斯蒂安.波弗尔, 王元.中小企业管理[M].北京出版社, 2009.

[2]王铁军, 胡坚.中国中小企业融资28种模式成功案例[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对策 篇2

一、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特点

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是从单一化、科技含量不高、门槛较低的产品入手,生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企业发展初期,简单的、单一化产品有利于降低成本,迅速占领市场,完成企业原始积累,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阶段,企业普遍存在设备陈旧老化、操作人员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检测手段缺乏、产品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企业创办者或骨干掌握着产品的核心技术,他们多数具有一定的管理、技术和营销水平以及良好的人脉关系,是企业初期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多以家族式为主,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松散。由于产品入门门槛低,易于模仿,容易形成同行间的恶意竞争,影响企业的生存。此外,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下游企业对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国标和行业标准逐步向国际标准看齐,使得企业生存压力不断增大,面临不进行技术更新和产品换代即被淘汰出局的严峻局面。

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对策

1.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

目前中小企业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劳动密集型企业曾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存在的劳动力过剩问题,但是近期的“珠三角”的农民工返潮、劳动力短缺现象,使我们认识到劳动密集型企业始终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位置,处于价值链的末梢,产品的附加值低。特别是近年来工资水平上涨明显,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劳动力短缺,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其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以传统机械加工制造企业为例,近年来国家对大型基础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大型项目对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技术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技术准入门槛高,很多企业得不到订单,被排除在竞争行列之外,因此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路在于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实现企业的创新转型、核心技术转型。可以预见,随着国家的工业化逐渐由初期向中期过渡,劳动密集型企业会逐步由主导地位退居到非主导地位。为此企业要转变观念,勇于开拓,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自主研发、合作开发的道路,打造出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核心竞争力。比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同时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并发挥各自的优势,将高校研究成果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的各类专项资金或项目,这样企业不仅能够获得研发资金支持,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声誉和知名度,获得政府的科技扶持。

2.找准自身的定位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因此应该集中精力在一种技术或一系列产品上,在产品的“精、尖、特、优”[2]上下工夫。过去我们普遍重视重大装备的制造,建成了一批规模化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相应的产业集群,但是基础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我国在诸如液压、精密元件、模具、轴承等众多领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很多重大装备上的关键性基础零部件还要从国外进口。因此,中小企业应当认识到提高基础零部件制造水平将是今后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抓住这个机遇,争取在这个舞台上有所作为。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伴随网络科技的兴盛,网络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上网目的不明确,没有意识到网络虚拟市场的重要性,只将竞争焦点放在实体市场上。尽管我国已经实施的“中国企业上网工程”使上网中小企业的数量大幅增加,但是其入网水平大多停留在信息发布上,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中小型企业的网络市场开拓要充分利用好以下三个平台:一是中小企业的信息网络,这是中外政府机构为支撑中小企业而创建的信息网络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技术、法律、管理、市场等信息支持。我国的有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及下属各省区的子信息网,国外的有日本的中小企业全球信息网络(Global Information Network for SMEs)、加拿大的中小企业G8主页(Canada’s SME G8 Homepage)、法国的Evariste创新主页(Evariste Innovation Plus)和德国的中小企业主页 (The German SME Home page)等。[3]二是各种电子商务平台。这种基于第三方的商务平台的优点是: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商机;获得与大企业竞争的机会,赢得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有中立的第三方参与,可以获得用户的信任。三是建立企业自己的主页。这是关系到企业门面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企业对外展示实力、宣传产品的窗口,与其他宣传手段相比,网络建设无疑是最经济和最廉价的。对于规模化企业,有利于实现人员、物流、资金等的科学、有效管理。

4.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中小企业的创新转型、核心技术转型,归根到底要依靠人才。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包括管理、技术、生产、营销四个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健全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很多中小企业是由乡镇企业发展而来的,普遍缺乏企业发展的长远眼光和长期发展规划。中小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大多采用家族式经营;与市场结合好,反应敏锐,应变及适应能力强;生存压力大,更加务实,也更具有活力;人员结构精干,非生产人员少。在吸引人才方面,中小企业具有相对优势,他们能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提供更好的职位,愿意为他们的个人发展提供平台,并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并积累经验,而这正是大企业所不具备的。在工资和福利待遇方面,中小企业不低于甚至高于某些大企业,同时获得更高的认可度和成就感,这使得大企业不可避免地出现人才流失。但是也不可否认,中小企业存在管理水平低,有任人唯亲的现象。人员结构矛盾突出,一方面企业急需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较为缺乏,另一方面一般人员过剩且素质较低。因此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这些特点,量体裁衣,扬长避短。首先,建立公正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有效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根本保证。 公正合理是指:第一,企业工资福利水平要随着社会发展及同类企业的增长而增长;第二,企业许诺的待遇要落到实处;第三,企业发展所获得的利益应同属于企业的经营者及员工,而非经营者独占。首先,激励机制是有奖有罚、赏罚分明、责任明确。人才在当初选择这个企业的时候,除了满足自身的物质生存需求外,还着重看企业是否具有发展潜力,个人能否在企业获得发展空间。在保证物质生活以后,人还要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如果企业不能发展,或是个人看不到发展的希望,都不会安心留在这个企业。其次,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培养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使员工能够专心致志、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们自身的需求除了工作外,还有诸如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这样才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人。一些中小企业实行所谓严格的军事化手段管理,将生活区封闭,对外隔绝,强制员工过集体生活;不遵守劳动法,以各种形式强迫员工义务加班,剥夺员工休息、休假的自由。若非生活所迫必须留在这个企业,很难想象这样的企业能够留住人才。再次,要创造宽松的环境,脚踏实地,而非急功近利,立竿见影。一些企业彻夜不停地赶进度,长期搞疲劳战;对员工的工作不断进行量化考核,同时考核指标不断增长;对员工考核严格,惩罚手段严厉,搞得人人自危,风声鹤唳。像这样的中小企业不占少数,企业要想发展依靠的是人才,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抓住这个本质就抓住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三、结 语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稳步地向前推进,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涌向城市,解决这些剩余人口的就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并引导其良性发展。同时,中小企业也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只有认清自身的不足,真抓实干,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齐晖,刘又礼.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劣势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师,2004(,4):139-140.

[2]康增奎.加入WTO对我省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5):56-58.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篇3

但是,中小企业发展困难仍很突出,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容忽视,特别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基础薄弱、发展质量低;市场进入仍有不少障碍;企业负担仍然较重;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等。

我们为了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必须从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中小企业的重大战略意义,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刻不容缓营造发展环境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必须切实营造良好环境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切入点,建议突出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认真清理市场准入和前置审批。目前由各部门自我清理的做法,由于受部门利益的局限,很难取得实质进展。建议组织专门力量,独立客观公正地全面梳理各部门设定的市场准入和前置审批项目,认真权衡利弊,向国务院提出具体建议。需要取消的,要坚决予以取消;需要保留的,应明确准入条件,消除模糊和歧视条款,简化手续,取消不合理的收费。

二是建立有效的涉企收费维权机制。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的原则,继续清理与行政许可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收费和中介服务收费。在总结推广地方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多种涉企收费维权机制。如通过建立企业维权投诉网络,强化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依法维护业内中小企业的共同权益等。

三是切实加强反垄断执法。依据《反垄断法》,重点治理垄断环节延伸和滥用市场地位的行为,维护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加快垄断行业国企改革,推进主辅分离,严格限制垄断企业进入非主营业务。

四是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按照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标准,统筹公共资源配置,在土地供给、城市规划、园区招商、政府采购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平发展机会。

坚决加强财税扶持力度

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不仅社会效益显著,可以降低失业,减轻社保负担,也有利于长期税源培植,增加财政收入。

一要建立有利于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梯度税收优惠体系。在流转税方面,提高营业税和增值税起征点,对微型企业营业税统一实行3%的优惠税率,同时赋予省级税务机关适当的营业税减免权限,允许符合条件的微型企业自行选择作为小额纳税人或一般纳税人缴纳增值税。对公益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提供有偿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及营业税附加。在所得税方面,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税收负担,对小型企业统一适用优惠税率,对个体工商户参照个人独资企业征收个人所得税,并适当提高起征点。为简便起见,可考虑对年营业额30万或50万元以下的微型企业免征所得税。这些企业即使能有10%的利润率,年利润也不过3万元或5万元,还往往全家经营、超时劳动,对他们免征所得税,合乎情理。

二要显著增加财政对中小企业投入。据测算,2010年中央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直接财政投入约占中央财政支出的0.25%,加上各级地方政府的支出,全国对中小企业的直接资金投入约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45%~0.56%、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1%~0.12%。建议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争取用三年时间使各级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投入规模翻一番,用五年时间使中小企业的财政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

三要研究设立小企业贷款援助基金,加快发展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中小金融服务机构,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出路。建议一是放宽准入,适度放松社区银行和村镇银行的设立条件,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二是完善差别化监管政策,允许小银行提高存贷比的容忍度,拓展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改善经营环境;三是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对小型金融机构在减免营业税的基础上适当减免所得税,完善担保补贴制度和发展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了防范监管能力不足带来的风险,可先在民间资金充沛、中小企业多、基础条件好的部分东部省市先行先试,然后逐步在全国推广。同时,进一步引导大中型商业银行为小型和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建立独立核算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制度,提高监管机构对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不良资产比率的容忍度。

完善政府服务体系

进一步明确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在于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要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为导向,以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和参与产业配套为核心,以培育主体与完善机制为重点,大力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布局,加快构建以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引导,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专业服务机构和社会服务主体为支撑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形成“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运行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继续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财政投入,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完善财政补助机制和奖励机制,健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及各类政策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逐步推动独立评估机构、公众参与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透明度,保障政策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以及基层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建设,争取在未来五年各省区市都建立三级覆盖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还需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加强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规划,支持引导科研机构开发中小企业急需的技术。依托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开展技术推广工作,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培训以及技术咨询服务;发挥企业间组织和行业协会作用,鼓励企业联合创新;通过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扶持技术服务机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试验、检测、标准认证、技术交易、专利代理等服务;在产业集群中扶持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平台,按照“政府支持、企业自治、市场化运行”的原则,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和中介服务,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步伐。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进入新阶段,在促进外贸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帮助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走出去”,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可考虑在现有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和中小企业国际交流工作中,增加相应的职能和政策手段,也可考虑设计并实施新的支持科目,如建立中小企业“走出去”专项基金等。增加对中小企业各类国际业务的保险额度,提高保险力度,加大中小企业出口融资、贴息贷款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信息、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为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服务,提高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对策探讨 篇4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杨松柏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柱石,正确认识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_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使其健康发展,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关键词:中小企业;问题;对策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缺少对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与体系。与美、日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独立的系统机构从事中小企业这一群体的管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也日益提高,迫切需要国家成立专司中小企业的管理机构,以便从政策的制定、产业规划发展的拟定、结构的调整、产业信息与市场信息的提供、开展技术指导与咨询上,进行统一的宏观管理。

(2)金融服务条件差,企业融资困难。据有关机构对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的最新调查,80%以上的中小企业资金运转困难,但中小企业受其规模、效益和信贷所限,贷款困难;同时,在金融服务方面,中小企业也面临着开户难、结算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很多中小企业都置身于利率高、风险大的民间金融市场,其中69%的企业融资利率在5%-10%之间,更有5%的企业融资利率大于20%,既加大了运营成本,也扰乱了金融秩序,增加了金融风险。

(3)缺乏专门有效的法律保护中小企业。我国长期来缺少美、日等国健全的法律体系,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直缺乏比较有效的法律保护。中小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贷款与担保、股票债券的发行与上市等融资方面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动地位,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往往成为不正当竞争的牺牲品,尽管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但依然不够健全。

(4)企业产权体制改革不到位。我国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尚未到位,企业家族式的管理制度已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桎梏。家族成员共同管理,成员间时常发生利益冲突,束缚企业发展;家族成员普遍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缺乏管理企业的能力,决策失误频繁,又不引进专业、高级的管理人员;同时,企业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效率低下。

(5)组织、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一是“大而全”、“小而全”,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多数都是全能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都很低;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人,使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产品质量不高;三是与大企业之间联系相当松散,缺乏密切的协作配套关系,受大企业挤压的现象时有发生。

(6)财务核算、管理水平落后。近几年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的合格率偏低。在中小企业中,财会人员流动性最大,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设立相应的财务机构,财会人员兼职现象普遍,还有不少企业财会人员无证上岗。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没有一支稳定高素质的财会队伍,企业决策者就无法获得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就无法作出正确的经营策略。

(7)自身质素不高,技术创新不足。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以低技术水平和外延扩张为特征,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都比较落后。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缺少技术创新所需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信息以及环境和服务体系,创新能力与水平不够,存在的障碍与问题较多,使得企

业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

(8)管理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的兴衰与人力资源素质密切相关,而管理和技术的核心人才就更为重要。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小、事业成就差,难以吸引人才,因而人才结构极不合理。解决我国中小企业问题的对策

(1)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服务。首先,政府应尽早建立统一的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监督、指导和服务,也就是制定、草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协助中小企业解决经营上遇到的困难。其次,对中小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取消中小企业在产业准入、上市发债、项目投资等方面的诸多歧视性限制,拓宽中小型企业的活动空间。再次,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向中小企业提供具有权威性的市场行情、产品标准、技术开发等各方面的信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2)积极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要在充分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部分就业型、出口创汇型、资源综合利用型、社会服务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优势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或大企业集团建立比较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大中小梯形分工协作关系,产品互补的产业群体;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把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城乡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做到既发展了乡镇企业,又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形成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态势。

(3)制定中小企业法,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要发展中小企业,当务之急首先是改变传统向大型、公有制企业政策倾斜的做法,把中小企业真正作为企业法人和市场主体对待,制定一部完整意义上的中小企业法律,确定它们的社会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其次,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努力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保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4)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必须尽量完善金融服务体系:①成立中介机构即资信公司,对中小企业的资信信息进行调查,并按照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进行评估,然后信息汇总,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和数据库,为银行贷款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的信息服务。②为了给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千方百计调动民间资本,建立以商业担保、互助担保为主体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③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等,它们是中小企业贷款最理想的对象。④积极发展和支持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例如开办第二板市场,重点让高科技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此外,中小企业融资是银企双方的事,中小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树立良好形象,提高信用等级,争取银行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支持。

(5)推进中小企业实现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首先,明晰企业产权。应按现代企业制度来改革其管理,逐步实现企业产权与企业家或家族财产的分离。其次,实现产权多元化。单一产权不仅不利于企业的规模的扩大,更不利于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而积极引人外部投资,实现产权多元化,是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再次,实现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化。通过在企业内部合理分配股权,吸纳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骨干的股份,并适当股权激励,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更高的企业收益。

(6)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必须把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渗透

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的各个层面,建立起一整套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财务监控体系,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手段,以成本、效率为核心,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财政部门应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不断强化社会会计监督。此外,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推动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企业每个财务人员都能担当起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一体的职责,坚持原则,忠于职守,秉公办事。

(7)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中小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要立足现实,尽量引进消化、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

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与转型对策 篇5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

当前中小企业遇到的发展瓶颈是多方面的。其中, 既有本身内部的制度、组织、管理缺陷, 也有由于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带来的外部破坏;既有国内各项经济政策、法规的颁布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限制, 又有来自于国际资本主义市场必有矛盾引发的经济危机的冲击。所以从源头分析中小企业的发展颈瓶显得尤为重要。

(一) 内部因素

1. 技术瓶颈。

其主要表现为技术研发资金不足, 产品同质化明显。国际上一般认为, 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 占2%的是可以维持发展的, 占5%及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而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开发经费, 有的也往往不足销售额的1%, 而更不用说专门的研发部门了。本身资金的有限加上大多数企业主多坚持"两鸟在林, 不如一鸟在手"的信条, 大多只顾及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技术投资, 致使技术创新缺乏资金支持, 同时技术研发不足使得产品附加值极低, 所以大部分中小企业只把自己的产品市场定位于技术含量低、同类替代品繁多且利润区间狭窄的的低端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再加上狭小的利润区间, 使得中小企业的资金获取能力大打折扣, 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 管理、制度瓶颈。

受到经济危机余波的影响, 虽国家加大对经济的管制, 但经济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这就要求广大的中小企业从自身内部管理入手, 注重管理手段的提高, 通过科学的管理来降低成本, 提高投资回报率, 而不是一味的加大资源投入来获得高产出。然而恰恰相反的是, 我国当前的多数中小企业既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 对企业内部管理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的认识又不够完善。在管理上的弊端, 又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中小企业的企业制度及其性质。根据中国社科院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中调查结果显示, 在对736个民营企业进行的调查中, 有72.6%为企业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90%以上;有455家 (占样本企业总数61.82%) 承认本企业本质上仍是家族企业。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家族式企业是主体, 而相应的管理方式也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从而使得企业的规范性足, 随意性大, 更谈不上严格的规章管理条例, 这就导致了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的局面。同时一股独大的情况, 促成了利益独享局面的形成, 这就使个人管理模式、风格、偏好逐渐演化成了整个企业的管理体制。在企业发展初期, 由于企业规模小, 产品单一, 决策者对业务熟悉等, 使其有一定的灵活性优势, 这就使得“个人独裁”的管理模式也有一定效果, 决策的执行力也较强。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管理结构、人员层次的复杂化, 盈利能力的增强, 这种家族掌权的鞭策式管理不再立竿见影, 其既缺乏了科学的管理及经营决策方式, 又从制度上否决了集体决策, 多头领导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决策、经营风险。

(二) 外部因素

1. 国际市场瓶颈。

自入世以来, 我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在国际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的风吹草动都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影响。在2008年以前, 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迅速, 长期以20%以上的幅度增长, 然而到2008年增长幅度只有将近8%, 从2008年11月开始, 我国的外贸进出口同比双双下降, 导致出现了负增长。且据海关统计, 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6420.6亿美元 (约合22.9万亿人民币) , 贸易顺差为1551.4亿美元, 比上年收窄14.5%。中国贸易顺差连续三年都有所下降, 顺差额也为2006年以来的最低值。这种情况下, 首当其冲的就是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 其中以服装、鞋类、帽类、纺织、玩具等中小企业为主。据温州市经贸委对全市重点乡镇的调查, 共有2万个企业完全倒闭, 东莞也有近万个企业倒闭。这就足以证明,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 出口这辆马车已不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发展动力。国际市场的萎缩对很多中小型出口企业的打击是非常严重, 甚至是毁灭性的。

2. 国内市场瓶颈。

国际市场的急剧萎缩使得广大中小企业将先前滞销的出口产品转为内销, 国内的供给增加, 无形中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同时由于经济危机使得很多劳动密集型工厂因开工不足而停产甚至倒闭, 这就让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处于待业状态, 降低了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 使国内出现供需失衡, 具体表现为供给过剩, 需求不足。在激烈的供需矛盾下, 本来就薄利的中小企业为了降低其边际成本及维持其相对的市场份额, 就被迫在价格上作出让步。这样就进一步压缩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 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 生产成本瓶颈。

当前中小企业的成本上升的幅度较大, 从前几年开始, 我国开始了以“两防” (‘防过热、防通胀’) 为主导的宏观经济调控, 这一举措使产品市场有所萎缩, 个别产品价格也有所下降。但以能源为主的原材料的价格则呈上升趋势。同时人民币汇率上升和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已表明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和人工成本持续上升的不可逆转。其中, 汇率的变化和新的法律规范的实施是企业无法控制的, 在这个层面上就加大了企业控制成本的难度。

二、中小企业的转型对策

(一) 加大技术投入、促进价值链升级

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 这些活动由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构成, 具体包括采购、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 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 即价值链。在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中, 每个环节所创造的价值是不等的。根据鸿基创始人施正荣的著名定律—微笑曲线揭示价值分配定律。

我们可知企业的价值链相连接构成一条微笑曲线, 由图1可以清楚看到, 企业在研发和营销这两段的附加值是最高的, 而中间制造环节的附加值是最低的, 并且, 随着时间的推移, 微笑曲线的弯曲程度将不断加大, 即两端的附加值升高, 中间的制造环节的附加值则进一步降低。在我国, 民营企业特别是广大的中小企业以低端制造业为主, 即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其既没有前段的技术研发优势, 又缺乏后端营销的条件, 这就形成了“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的困境。面对这种情况, 中小企业必须进行生产方式的转变, 大力推进技术革新。具体而言, 中小企业必须使企业活动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加大企业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 加强技术攻尖, 掌握产品的知识产权, 同时尽量将简单、重复、附加值低的生产环节外包, 在降低成本的同时集中资金优势突破技术难题。依据前述国际惯例, 应该使技术研发资金占到销售额的5%甚至更高。同时, 应根据自身规模等情况设立专门研发部门, 促进技术革新。

(二) 明确企业定位, 促进业务转型与重组

对于前述的价值链延伸, 企业只有在其价值链还能够支持企业的发展, 有一定盈利空间的行业领域才能够通过这种途径来寻求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当前, 部分企业由于面临着技术、成本等各种发展瓶颈, 这就使得其价值链已经不存在基本的利润区间, 在这种情况下, 价值链的延伸是于事无补的, 所以针对这类企业, 只能通过改变经营方向来实现业务转型或通过业务重组来寻求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如诺基亚, 其将核心业务由原先的电线电缆制造转变为移动通信设备的制造, 从而成了通信设备行业的“领头羊”;格兰仕将其核心业务由羽绒服制造转变为微波炉生产;惠普、IBM等也逐渐由硬件制造向软件及服务业方向转变。所以我国当前的很多中小企业应该着重分析自身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 根据市场来定位自身, 实现核心业务的转型或进行业务重组。

(三) 引进人才、推进管理和制度转换升级

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规范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 企业不仅仅要实现产品价值链的升级, 同时在人员层次、管理和制度上的转变升级也非常迫切。在中小企业的家族管理模式弊端方面就需对症下药, 着力解决企业内部问题。在管理上, 广大的中小企业应当放弃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而须引进全新的适合企业的管理体制, 引进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 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管理者自身在加强新的管理思想、理论的学习的同时, 要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培训, 运用“头脑风暴”等方式进行集体决策, 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同时, 一人为首管理模式已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不再适用, 企业所有者必须要授权给相关专业人员, 着重站在更高层面把握全局, 除非事关企业发展的大事或是职业经理人出现经营性错误和违背企业发展的主导思想时企业主才能出面干预, 否则就要放权。在制度层面, 由于多数中小企业存在“一股独大”“利益独享”情况, 所以在企业的所有制问题上, 可以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使股权相对分散, 通过股票期权计划等在分散股权的同时达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使得广大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参与企业的管理。

摘要:文章以中小企业为对象, 结合实际分析了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技术、管理、制度、生产成本、市场萎缩等发展瓶颈,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转型对策, 以求促进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瓶颈,转型对策

参考文献

[1].刘霏.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2) .

[2].蒋文文, 王翠.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的机遇[J].经营管理者, 2010 (3) .

[3].王国勇.中小企业迎来转型良机[J].浙江经济, 2011 (12) .

[4].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海南出版社, 2000.

[5].易可君, 朱艳春.中小家族企业非危机状态下的企业转型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009 (9) .

[6].李子斌.充分认识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J].求是, 2009 (8) .

[7].刘湘国.中小民营企业转型解困的途径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 2009 (9) .

浙江企业战略联盟发展对策研究 篇6

发展模式是指为了实现特定发展目标而选择和实行的方式、方法与道路的统一体, 是由理念、主体、客体、手段、载体等要素组成的完整系统。转型是指某一事物或领域所发生的系统化、大规模、带有根本性的变化[1]。浙江经济转型从历史上看,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自有资本化”经济向“运作资本化”经济转型;第二阶段: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型;第三阶段:“浙商”升级转型[2]。在第一阶段, 浙江构筑了内源式发展机制, 其民营资本以民间自有资本积累为主, 民营投资资金占全社会投资资金来源的63%以上, 民营投资中投资于固定资产的占30%以上。在第二阶段, 浙江企业主要是靠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实现市场拓展, 表现为规模经济、市场渗透、贴牌生产, 成为全球制造加工基地。企业加工制造水平虽已达到相当层次, 但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目前, 浙江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小、散、乱, 以低成本劳动和低层次产品为支撑的浙江经济, 需要进行一系列重大调整, 并迫切要求浙江企业资本结构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 浙江企业战略联盟发展态势迅猛。正如Barlett和Ghoshal (1995) 指出, 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技术发展对企业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 这些挑战要求企业具备有效率、灵活性和学习能力等三个方面, 其中企业建立网络结构和战略联盟是对付挑战的一种合理选择[3]。浙江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采用合资企业、许可证贸易、供给协定, R&D 合作、合作生产、共同营销等战略联盟形式, 是属于新的竞争态势下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极大促进了浙江模式的变迁, 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进程。

(一) 企业战略联盟促使浙江企业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 企业战略联盟可以发展资本经营, 进行企业流程重组。通过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 战略联盟推动浙江企业的边界与规模的变化, 导致资本的配置和再配置, 改进以资本中介的实物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二, 有助于浙江企业由低价策略向品牌战略转型。联盟体更多依靠的是品牌、资本实力、技术研发力量、广泛的渠道等建立自身在市场上的地位, 可以改变低层次产品为支撑的浙江经济现状。

(二) 达到联盟企业“双赢”的协同效应

为达到“双赢”的协同效应, 相互在各自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上展开合作, 可促使彼此核心专长得到互补, 在整个价值链上创造更大的价值。以雅戈尔为例, 2001年始, 雅戈尔开始打造一条从棉田到终端的超长垂直产业链:向上参与棉花生产、面料纺织;向下自建物流中心、营销网络, 整合整条服装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的协同网络中, 雅戈尔自有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可动态地共享信息, 紧密协作, 以形成灵活的、持续的管理, 向着共同的目标发展, 达到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

(三) 提升浙江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

战略联盟属于中间组织, 其根本特点是带有企业和市场的双重特性。在企业之间保持相对独立性的条件下, 建立各种长、短期限不同的合作关系, 企业间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市场交易关系, 也存在着各种非市场的联系。这种联盟不仅可以破除浙江的人格化交易, 也有助于发展企业国际竞争力。如电气行业施耐德和德力西合作, 服装行业夏梦公司与意大利杰尼亚公司的合作, 其战略联盟都跨越了国界, 较好地克服了企业间市场交易成本, 也节约了组织成本。并且通过合作, 企业间知识形态的资源进行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 形成组织间的学习, 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 把发展企业联盟作为浙江企业走向现代公司制度的一条中间道路

浙江企业之间趋向于建立战略联盟, 这是由于浙江独特的文化使然, 浙江企业家合作精神不强, 因而那些具有资源互补性的民营企业之间, 采取战略联盟形式, 比购并或建立企业集团更为现实。战略联盟不是依靠所有权关系的扩张, 而是通过优势互补的“共生”方式, 达到实际扩大企业边界的效果。

二、浙江企业战略联盟形式

(一) 联合生产

组建战略性联盟实行全球联合生产已成为跨国公司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首选战略, 它主要是指在一个以上的国家内安排零部件生产。按价值链顺序联合生产活动可分为两个主要的制造业务集团:生产复杂零部件的上游集团和进一步加工装配的下游集团。两个集团的业务可由不同的公司来进行。浙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进行跨区域战略联合生产, 其具体形式为委托加工 (OEM) 和委托组装 (OAM) 。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 以承接订单形式进入大中型企业产业链的企业占了工业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而在本地和外地的OEM和OAM业务量超过了工业总产值的一半。

(二) 研究开发战略联盟

目前, 世界各国企业为了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较多采用研究开发战略联盟, 例如, 在核工业领域, 通用电器、东芝、日立和西门子公司为了改进热水反应堆技术而结合在一起。美国的18家电脑厂商及半导体制造商共同实施一项称之为MCC的计划, 他们联合起来研究包括新结构、软件和人工智能的第5代电脑, 而研究成果将由各主办单位专利使用3年, 等等。这些联盟有利于集结各种资源和各方优势, 节省研究成本, 缩短研究周期[4]。近年来浙江推进创新战略联盟并取得显著成效。所谓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 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 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 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 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2010年浙江公布了浙江省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浙江省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浙江省高性能产业用纺织材料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15个创新战略联盟。计划到2015 年, 全省建设大约50 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 营销战略联盟

营销方面战略联盟在全球发展比较普遍。其主要形式有产品品牌联盟、分销渠道联盟与统一价格联盟等[5]。浙江发展最成熟的特许加盟制, 就是品牌联盟的典型代表。世界经济一体化使企业的市场空间大大扩展, 单个企业要凭自身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完整的分销体系是不经济的, 也是不可能的。因此, 许多跨国公司委托在关键外围市场中拥有卓越营销系统的竞争对手销售产品, 并以促销联盟 (包括广告宣传、营业推广和推销策划等) 扩大国际市场的份额。至于统一价格联盟, 将价格统一规定在一定界限之内, 既可避免无谓的恶性竞争, 又可提高行业进入壁垒, 有效防止新竞争者的加入。浙江属于国内较早开展营销方面战略联盟实践的区域, 美特斯邦威、拜丽德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开展特许连锁、代理销售等经营形式。甚至于在专业市场发展过程中, 浙江也创新发展了新型战略联盟形式。浙商市场战略联盟由浙江数码、家居、小商品、服装等领域的全国知名十大专业市场发起, 发起者包括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海宁中国皮革城等。这种营销联盟模式在全国属于首创, 它改变专业市场散兵游勇, 竞争力弱化的现象, 打破简单意义上的合作, 以资本为纽带, 通过商业资源的整合创新, 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三、浙江企业战略联盟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制度的障碍

联盟企业间既合作又竞争的伙伴关系如果协调不好, 往往会增加联盟组织的管理难度, 影响联盟内企业知识共享积极性的发挥, 甚至会阻碍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的顺利进行。在联盟组织的管理当中, 面临最多的问题是联盟内各个企业的权责难以明确。在温州百亿家具联盟集团公司原先的蓝图中, 家具园区形成产业链, 家具集团负责产业链的两头, 给园区企业提供原材料、设计方案, 负责终端销售, 在国际上广泛宣传、推广, 接单后给园区内的企业生产。由此形成一个以温州家具集团为主的销售产值超百亿的特大家具公司。但是在运行过程中, 伙伴关系没有协调好, 内部矛盾重重, 发展期间充满了争议。正如Buono和Bowditch (1989) 的研究结果所表明的, 大多数联盟体失败并不是因为合作各方缺乏互补性战略资源, 而是因为缺乏组织上的协调性, 组织的互补性有助于资源的结合并由此产生关系性租金[6]。特别对于以家族制为主的民营企业, 如何解决联盟体的基于股权的控制权与运作控制权[7], 培养联盟伙伴间良好的信任度以及加强企业联盟自身的管理, 是一个亟待克服的难题。

(二) 产业组织的制约

块状经济是浙江产业组织的特色。浙江块状经济是同一区域中关系密切的各种企业群落所组成的集合体, 表现出与生物群落相似的发展特征: 群落内部存在着类似食物链的产品 (或服务) 供应链关系, 以及与能量交换相似的价值交换关系。从目前看, 浙江大量的“块状经济”, 虽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专业分工、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基本规律, 但仍然以“轻、小、集、加、贸”为主要特征, 存在许多问题。同时, 对照国家大中小型企业标准分类, 与发达国家企业一般构成 (5%、20%、70%以上) 相比, 浙江省84.34万家工业企业中, 大中小型企业数分别占总数的0.01%、0.35%、99.64%[8]。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 经济运行中的动态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 竞争方式正进一步向复杂化方向发展, 块状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化为生态群落之间的竞争[9]。在这种竞争关系剧烈转变过程中, 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相互之间要结成联盟是比较困难的。

(三) 声誉激励机制不完善

企业联盟, 应当以信誉为基础。联盟的声誉激励机制, 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在联盟外市场的竞争地位, 而且还有利于创造能带来合作优势的独特的关系资本收益。根据Anne&Gerard (2000) 的研究显示, 战略联盟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伙伴选择问题, 这个问题占失败原因的30%, 另一个是伙伴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占失败原因的70%。Anne (2000) 认为, 伙伴选择问题主要表现在联盟伙伴对自己公司的一些相关信息的隐藏或是提供错误信息以期能够得到私利, 这就是一种潜在机会主义行为[10]。在浙江, 企业的联盟存在很大的关系风险, 机会主义行为突出, 未能形成声誉——信任——关系资本收益——关系风险控制的正差别机制。这使得浙江企业在联盟方面面不仅存在高昂的关系租金, 而且存在高昂的监管成本。

四、对策措施

(一) 战略联盟在浙江的快速发展, 既是激烈竞争所迫, 也是浙江文化使然

这一制度安排顺应了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但是对浙江企业而言, 在选择战略联盟形式上必须慎重。Buono和Bowditch (1989) 的研究结果表明, 大多数联盟体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合作各方缺乏互补性战略资源, 而是因为缺乏组织上的协调性, 组织的互补性有助于资源的结合并由此产生关系性租金[6]。因此, 企业要从优势互补、和优势相长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联盟组织模式。

(二) 推动浙江企业的战略联盟向纵深发展

张小蒂、张弛 (2010) 对绍兴纺织集群组织创新机理调研与探析表明, 集群内企业间分工的深化与产业关联程度的上升推动了“群”的要素禀赋结构提升, 增强了比较优势[12]。浙江要在现有的纵向合作基础上, 整合上下游企业加工工序, 实现原材料等各种资源互补, 使生产加工工序更为流畅、更为科学合理, 推进关联企业沿产业链展开纵向稳定长期的合作。一是鼓励企业通过订立有关长期协议来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 改变目前多数企业的随意、松散的合作方式;二是引导企业通过相互参股, 结成品牌联盟、供求伙伴联盟等, 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 将研发体系战略联盟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研发体系战略联盟可为浙江企业提供除传统发展和购买以外的第三种方式来发展新技术, 有效促进联盟企业间信息的交流, 推动技术创新, 降低技术投资的沉没成本, 提高联盟体对市场不确定性反应的速度和灵活性。

(四) 大力发展合资企业

合资对促进企业横向合作有重要意义。温州柳市镇的低压电器块状经济群落, 以正泰与德力西集团为核心, 整合骨干企业、生产资料市场、零配件加工市场、专业研究机构、销售机构、信息机构等, 以持股、合资为特点, 建立企业集团。通过合资企业的合作, 可以带动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 避免企业间的过度竞争, 有效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

(五) 探索协同管理新方式

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效管理机制, 跳出家族式管理的怪圈, 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在企业内部构建起一个规范、有效的权利制衡机制, 减少内部人员控制问题, 推动“浙商”升级转型, 从而推动浙江模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要:近年来, 浙江企业战略联盟发展态势迅猛, 这绝非偶然。目前, 浙江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小、散、乱。以低成本劳动和低层次产品为支撑的浙江经济, 需要进行一系列重大调整, 并迫切要求浙江企业资本结构的转型升级。本文分析了浙江企业战略联盟发展的必然性、形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 对于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浙江经济,战略联盟,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陆立军.略论“浙江模式”及其转型与提升[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7, (9) .

[2]李卫斌.经济转型如何破题[N].中国产经新闻报, 2010-06-23.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3]Christopher A.Barlett and Sumantra Ghoshal.Chan-ging the Role of Top Management Beyond Structure andProces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 pp86-96, 1995.

[4]韩岫岚.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 2000, (4) .

[5]蔡华林.战略联盟营销理念的演进分析[J].财经论丛, 2006, (11) .

[6][11]Buono A.F.and Bowditch J.L.The Human Side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989.

[7]任旭, 刘延平.对企业战略联盟内控制权的探讨[J].中国国情国力, 2009, (1) .

[8]周平.联合重组: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3) .

[9]任家华.浙江块状经济的生态转型与升级策略分析——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22) .

[10]Anne Murphy, Gerard Kok, Managing Differences[R], EFQM Conference, 7th, April 2000.pp.15-19.

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与发展对策研究 篇7

一、风险投资的内涵

风险投资 (Venture Capital) 也常被称为风险资本、创业投资, 关于风险投资基本定义的界定, 目前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因而研究风险投资之前对其内涵须有一个正确认识, 这样才有利于引导风险投资业在我国的发展。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 (NVCA, 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2000年指出, 风险投资企业是由专业投资者提供资金投资并参与管理的一种投资形式, 该投资的投资对象为高速发展并蕴藏着有望成为某行业重要公司的潜力新兴公司。经合组织 (OECD) 1996年定义风险投资为对常被大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忽略, 具有高风险和规模较小的高科技公司的投资, 并提出风险投资亦可指那些对未上市的初创公司投资并参与管理的资本。我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则指出, 风险投资是指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 旨在促进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 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以上几个概念区别在于:投资领域是否仅限于高科技领域及是否采用参与管理的投资方式。我们认为风险投资是将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潜力的行业或中小企业的并参与其管理的对企业而言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融资行为的股权投资。这样的定义突出了风险投资的股权投资性质及参与管理, 并且将其投资领域扩大至高科技领域之外。

二、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1. 风险投资的介入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风险投资可以股权投资形式, 比如发行可转换优先股或可转换债券的方式投资中小企业。投资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取短期的财务利润, 而为了企业进入成熟期股本增值之后的股权转让获取一次性的中长期高额回报。

2. 风险投资有利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般来说, 风险投资家在投资一个企业时, 首先考虑投入高增长的行业, 同时企业的业务发展必须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企业要在本行业里发展, 必须要能够不断挖掘新的机会, 这就需要在管理人员方面也要有很好的配置。可能企业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产品, 但是当这个企业发展壮大的时候就要考虑找好的管理者。风险投资家注资中小企业之后, 出于把握企业发展的需要, 必须参与管理。因为专业投资公司、多数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管理方面必然有着独到见解, 对经理人员的聘任、内部激励机制的建议、财务体制的架构等将提供各种有效措施及策略。风险资本在提供资金和增值服务的同时, 将自己的技术、管理、营销等理念注入到企业当中, 为企业提供一种完善治理的机制, 还有后续服务的机制。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介入可以有效推动企业发展。

三、中小企业发展风险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1. 资金来源渠道窄, 投资主体单一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等, 主角主要是政府, 没有充分利用个人、企业、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力的力量来共同建立一个有机的风险投资网络。

2. 资本有效供给不足, 风险投资规模偏小

风险投资是创业投资, 是一种市场行为。在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中, 由于风险资本的有效供给不足, 出现了诸多弊端。一是由于规模较小, 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规模经济, 取得规模效应;二是力量有限, 无法形成投资组合, 从而达不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三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投资于涉及高金额、高风险的项目, 因而也就无法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3. 融资难度大, 而且所能筹到的资金总量也很小

在我国, 银行和非银行等金融机构经常会对一些大企业争贷, 而对中小企业却不愿借贷, 并且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也很短, 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这样, 由于经营规模较小, 资金不足, 风险投资业一开始就会面临融资难度大、壁垒多、融资量小等问题。

四、加快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的对策

1. 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

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 关键在于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和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市场机制, 美国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是个人资本, 养老基金, 保险基金, 大公司资金, 国外资金等, 形成了一个多元化, 多层次, 社会化的风险投资网络, 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批有实力高水准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 其资金来源除了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以外, 还应该设法鼓励投资银行, 大型企业集团, 上市公司等参与风险投资, 允许商业银行, 保险公司, 社会保障基金等机构投资参与组建风险投资管理公司, 鼓励外资成立风险投资管理公司, 并积极鼓励居民从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 努力培育私人风险投资家, 在退出机制方面, 可建立高技术产权交易所, 以提高交易水平, 切实起到支持风险投资股权转让的作用

2. 建立有效和便捷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建立一套适合市场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特点的风险资本市场体系, 提供风险资本融通渠道的, 入口与出口, 无疑是近期我国资本市场与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此, 应尽快采取如下措施:

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 确保创业板在风险资本市场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已有专家指出, 我国推出创业板市场的主要障碍不在技术面、不在基本面, 而在认识层面。当前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决策层之所以不及时推出创业板市场, 是因为担心我国创业板受NASDAQ、香港创业板市场低迷的影响, 担心出师不利。其实,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首先, 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前景将是创业板市场发展的坚实基础;其次, 国内外投资者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强烈需求将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撑;第三, 一个由众多中小企业构成的科技板块市场是不乏炒作基础的。鉴于此, 决策层不必过多考虑推出创业板的时机, 一旦制度建设与技术准备到位, 应在年内最迟在明年初推出创业板市场, 充分发挥其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助推器作用。

3. 加快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

风险投资的融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投资家的个人魅力。风险投资天生就具有, 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要求投资主体具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抗风险意识, 所以风险投资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是懂技术、管理、金融、财务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而且还得具备敢于冒险, 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在以后的风险投资发展中, 要注重对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

4. 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 改善投资环境, 降低投资风险

政府通过财政资金投资: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要明确投资方式、管理办法并做好投资评估。其中, 在投资方式上可采取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提供R&D资金。在这方面国家财政还应保持并加强。这种资金主要投放在基础性、关键性的科学研究方面。它可以以政策为导向。事实上我国1986年开始实施的, 863计划, 和1988年开始实施的火炬计划, 也可以看作是两个由政府投资于种子期的风险投资计划。第二种方法是提供投资担保。如美国、英国、日本、台湾均设有各种, 投资担保计划。根据国外的经验教训, 政府在操作中应控制投资方向。第三种方法是直接投资。如英国、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均有过政府直接投资风险投资资本的方式。这种投资与第一种方法不同, 它应按市场型为导向。从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 政府的直接投资一方面应限定投资领域、投资阶段。政府不要直接操作风险投资基金而应委托投资管理公司操作。另一方面, 政府对其直接投资部分应加强监管、评估。对管理政府投资的操作人员必须建立合理的、可操作的、类似于美国审慎人的评判规范。

5.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结合中国国情, 中国在解决风险投资资金短缺难题时, 必须广开投资渠道, 做到:争取政府投资。即政府有计划地将用于技术创新的资助金转变为风险投资主体的股本, 然后由风险投资主体利用这笔资金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实际投资;争取商业银行的风险性贷款;发行股票、债券以筹集社会游资;在技术创新活动开始前, 向保险公司担保, 借助保险机制, 分散投资风险等。其中我国政策性投资主体的大部分资金应由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发行特种债券以及向国外金融机构借款等方式来解决, 其余部分可以运用股票市场向社会公众筹集。商业性投资主体的资本金则毋需国有资本占主体, 大可由社会公众广泛持股, 国有资本进入其中不过是为了寻觅一处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维持银行贷款。原有的银行科技贷款仍要继续发放, 使之成为风险资本一个相对稳定的来源;吸引民间资金。要创造条件, 吸引总量超过8万亿元的民间资本流向风险投资业, 使民间资本成为中国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引进国外资本。注意引进外资和国内信贷之间的时间、风险和权益的权衡。我国目前风险投资所引进的外资, 大多数都是属于扩张期的投资, 即属于后期投资。这个时候风险投资所经历的高风险差不多都已经过去, 只是等待秋收果实了, 若这时国内的一些银行能够准确地瞄准时机, 那么这颗硕果就不会与外国分享了。如深圳, 金蝶, 到了成熟期, 外国人来投资了, 也就是采摘熟果实了, 如果当时国内的银行能给, 金蝶, 提供贷款, 分享果实的就是国内银行了。所以, 一方面, 国内金融机构应提高自身的专业判断能力, 使之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对风险投资企业进行投资, 以便也能分享风险投资的成果;另一方面, 应努力改善我国的风险投资环境, 积极争取外资在创业期的投资, 使之收益与风险相均衡。

参考文献

[1]田超:利用风险投资发展中小企业[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1999, (10)

[2]姚长辉沙重九:对我国风险投资现在问题与相关策略分析[J].经济科学, 1998, (4)

[3]张军谢冰:企业改革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资本市场[J].企业改革, 1999, (4)

[4]吴凤明:中外风险投资对比分析[J].辽宁青年管理学院学报, 2002, (1)

[5]戴志敏:当前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及启示[J].金融参考, 1998, (2)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对策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对策

1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现状

1.1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认知不足

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管理基础落后,领导信息化意识不强,也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信息市场的重要性。或者对如何开展电子商务理解比较片面,如认为电子商务就是上网,或简单地建一个网站,而相关的管理基础却没有跟上,企业的电子商务仅停留在表面的网站建设上。

1.2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设施落后

中小企业使用互联网和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参差不齐,许多中小企业需要把主要精力集中放在业务上,难以投入足够的资源进行信息化建设。

1.3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匮乏

由于中小型企业管理者还未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给企业发展,营销手段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因此对人才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电子商务人才的匮乏。专业人员的不足,电子商务模式缺乏创新,导致中小型企业缺乏网络经营的经验,电子商务的优越性表现不出来,许多中小型企业涉足电子商务心有余力不足,

1.4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缺乏成熟的商业环境

目前中国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信用、支付和物流等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由政府、中介服务体系和订厂商共同构建的一个完善、诚信和高效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导致进行网上交易的企业有一定的风险,难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使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缺乏一定的信心。

1.5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缺乏规划

从利用互联网浏览、收集、发布信息,到建立企业网站,建立信息平台,实施网上采购,再到建立行业联合采购平台,完善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等,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的实施要逐步到位,长远规划,分步实施。

2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与措施

中小企业一般主要经营消费品,规模较小,产品品种多样,符合网络营销的特点;同时,中小企业由于在人员管理上要比大企业简单地多,便于调整、管理,便于较快贯彻新的营销观念而不受原有的企业文化束缚,可以较快地以更新的经营观念适应时代的潮流;再则中小企业应该关注自身业务特点,加上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在电子商务应用的尝试阶段,可采用服务好、功能全、便于跟踪的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另外,中小企业预想在电子商务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观念误区。一方面,中小企业不应把电子商务看成神秘的高新技术过程,不能把它当作纯粹的技术解决方案,更不要等到单证传递与电子支付的安全性得到保证、所有的标准已经统一以后,才考虑到本企业的发展战略,那样将远远落后于先行者,可能失去大好机遇,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时机也并非越早越好,它取决于企业的业务需求、人员素质、投资能力以及技术市场状况等诸多因素。

(2)做好目标市场定位,把握最佳时机,目标市场就是企业要服务的顾客群,网络销售和单向营销的传统模式不同,它是双向的营销方式,所以定位目标市场必须了解自己的产品是否适应上网用户的各种情况。从交易额所占比列来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应用的最主要途径,但从发展趋势来看,自建平台的站点设计和其他业务的整合将更加紧密、更具个性化、更有助于业务持续性运作、更适应商业的快速变化和业务多元化,并加强在线零售的供给。

(3)建立高效信息收集系统,优化资源配置?。中小企业要成功地实行电子商务,一定要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收集系统,加强网战的设计与推广,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通过网站的设计,建立一个良好的数据库,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了解市场的需求动向及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企业的产品在网上受欢迎的程度等。从而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最大地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4)提供优质服务系统,建立稳定的顾客群,现代顾客需要的是个性化服务,网络服务系统为顾客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全天候、即时、互动、了解信息、释疑解难等。这些性质迎合了现代顾客个性化的需求特征,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电子商务整合到的营销计划中,使顾客服务成为电子商务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湖南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篇9

发布时间:2011-7-15信息来源:湖南省统计局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在其各自的经济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因此,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更是成为当前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更快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也成为全省上下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以第二次全省经济普查结果为依据,对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一、湖南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继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2年6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要“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我省也于2006年制定了《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随着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我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结构改善,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活跃城乡市场、保持社会稳定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中小企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8年,全省共有中小型企业139528家[注],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8%;中小型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019.83亿元,占全部企业的68.2%;实现营业收入16738.72亿元,占全部企业的77.7%(见表1)。

中小企业虽然单个实力较弱,但就整体而言,已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撑力量。

1.中小企业创造的增加值约为全省GDP的40%。2008年,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 4279.34亿元,占全部企业增加值的68.4%,占全省GDP总量的38.4%,这表明,每1亿元GDP中,约有0.4亿为中小企业创造,中小企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0%。

2.中小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8年,中小企业共完成利税总额2718.62亿元,占全部企业利税总额的77.5%。

3.中小企业占据了城镇就业岗位的半壁江山。由于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创造相对较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更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2008年中小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609.22万个,占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89%,占全省城镇就业年平均人数的53.7%,即全省1134.78万个城镇就业岗位中,有一半以上为中小企业提供。

(二)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经济占中小企业主导地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小企业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非公经济以其经营方式灵活、拾遗补缺能力强等优势,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首先,从登记

注册类型看,中小企业法人中,国有集体企业较少,不到1万家,实现营业收入2164.76亿元,占全部中小企业的比重分别只有7%和12.9%;私营企业最多,约10.7万家,实现营业收入8531.08亿元,占全部中小企业的比重分别为76.7%和5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919家,实现营业收入510.69亿元,分别占0.7%和3.1%;外商投资企业731家,实现营业收入440.35亿元,分别占0.5%和2.6%(见表3)。

其次,从实收资本构成看,个人资本最多,占47.9%;其次是法人资本,占24%,国有资本居第三,占17.4%,集体资本、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较少,均在4.5%以下(见表4)。

综合测算,中小企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营业收入达10929亿元,占64.3%,比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高8.3个百分点。

(三)中小企业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呈“东高西低”态势

从中小企业在地区分布情况来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中小企业聚集度也相对较高。长沙、岳阳、常德、衡阳、株洲2008年GDP总量依次排全省前5位,其中小企业规模也排前5位,企业个数均超过10000家,营业收入均在1000亿元以上,其中,长沙31090家,营业收入4813.38亿元,中小企业个数和营业收入均居全省第一;岳阳市14396家,营业收入2130.96亿元;常德15629家,营业收入1287.6亿元;衡阳12701家,营业收入1542.82亿元;株洲10441家,营业收入1161.6亿元,5市合计聚集了全省60.4%的中小企业单位以及65.3%的中小企业营业收入(见表5)。

经济总量相对落后的地区,其中小企业发展也相对缓慢,如张家界、湘西自治州、娄底、邵阳、怀化等,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均在5%以下,其中张家界市营业收入170.72亿元,占1%,比重为全省最低;湘西自治州营业收入371.53亿元,占2.2%。

分区域看,长株潭地区拥有中小企业4.81万个,完成营业收入6916.2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4.5%和41.3%;“3+5”城市群拥有中小企业10.45万个,完成营业收入1336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4.9%和79.8%。

(四)中小企业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和新兴服务业的涌现,我省中小企业投资领域也不断拓宽,由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分行业看,所有行业中小企业单位个数占全部单位个数的比重都在99%以上,其中住宿业、餐饮业、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比重达到99.9%以上。

除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及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及娱乐业外,其他所有行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所占比重也都在70%以上,其中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所占比重在90%以上(见表6)。

不过,从产业构成看,受资金和技术的制约,工业和传统服务业仍是湖南中小企业高度集聚的领域。从单位个数看,中小企业最多的行业是工业,为67726个,占全部中小企业48.5%,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为27751个,占19.9%。从营业收入看,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也是中小企业

规模最大的行业,营业收入分别为9494亿元、3402.54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56.7%、20.3%。从从业人员看,工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最多,为311.75万个,占51.2%,其次是建筑业,为144.09万个,占23.7%(见表7)。

二、湖南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目前又有较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各级政府已认识到发展中小企业对于湖南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已制定或正在制订各项政策法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二是目前我省仍有较好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资源优势,如丰富的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旅游资源等,故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信息、技术、人才、融资等方面还处于劣势,加上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还不长,政策环境也不尽完善,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又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自有资金不足,外部融资困难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是长期以来困扰和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资料表明,我国87%的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主要源自于自有资金,24%的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取贷款,13%的企业以民间集资方式获取资金。调查还显示,超过70%的企业感到生产资金不足。从2008年某省金融机构对1096户企业的问卷调查看,全省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满足率较低,其中企业贷款户数满足率为20.7%,企业贷款需求金额满足率为24.5%。这些都说明融资难仍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特别对于我省这样一个经济还不太发达的中部省份来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更加突出。融资难的原因:一是我省中小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二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担保机构不多,另一方面,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受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市条件,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

(二)中小企业“小,散,乱”,抗风险能力弱

一是小企业占有绝大多数,经营规模小,经营业绩不稳定。2008年,我省13万多家中小企业中,中型企业只有2793家,所占比例只有2%,98%的企业是小型企业。作为大型企业成长的摇篮,中型企业数量显然偏少,存在断层,同时从单位平均规模看,我省小型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为33人,平均固定资产为289.5万元,平均营业收入为888.03万元,分别占全部企业平均水平的68.3%、45.8%、57.6%。由于规模小,业绩不稳定,亏损、倒闭、关停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产业集群化发展不够,分散化经营现象严重。我省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在园区外分散经营,主要靠单兵作战,没有充分利用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园区的辐射作用。三是家族式企业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由于我省中小企业的主体是私营企业,家族式企业多,经营者素质和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较为严重,管理方式大多脱胎于家族式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组织管理混乱落后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运行不畅。

(三)中小企业以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为主,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我省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已有一定改善,但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我省中小企业依然是明显的“二、三、一”分布,其中二产业约占65%,服务业所占不到35%;其次,从占中小企业比重高达56.7%的工业内部看,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较低;第三,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中小企业仍然集中在传统和低层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端的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我省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全,尚不能系统地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创业指导、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致使中小企业发展受阻。另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也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三、促进我省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中小企业既是大企业成长的摇篮,更是新形势下促进我省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强财力,保障社会稳定的主导力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

(一)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系统,切实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是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二是要健全担保风险的分散、补偿和激励机制,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需要,提高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三是要积极构建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拓展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局。四是要明确各类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信贷制度中的作用和功能,制定中小企业贷款的具体管理方法和鼓励措施,争取更多的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

(二)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龙头,各类民间商会为桥梁,社会服务中介机构为依托的多方社会资源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是要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基地,进行上岗培训、再就业培训、高级管理人员和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的培训。在技术创新方面,对进行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对其新产品的开发、员工培训等活动提供无偿资金资助,并以贴息贷款的方式优先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在信息化方面,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内部管理系统与外部的电子商务系统的相互融合,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对贸易全球化趋势。

(三)发展产业集群,实施品牌战略,加速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小企业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抓紧抓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一是要发展产业集群,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集群化发展,是中小企业规避风险、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引导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集中培育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规模大、链条长、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到产业园区集中,发展专业化、有特色的工业园区,提高企

论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现状,困难,对策

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江苏为例, 中小企业提供了60%的生产总值, 80%的从业岗位, 50%以上的税收和70%的创新成果 (1) , 保持中小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是保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 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中小企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中小企业在产品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成为构造市场经济主体, 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一支基础力量。

近年来, 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有关资料表明,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 (包括个体工商户) , 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十五”期间, 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 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户国内企业中, 中小企业占到80% (2) 以上, 同时很多大企业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成的, 如联想、海尔、海信、华为等。

中小企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 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 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 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 缓解了劳动力供求矛盾, 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正成为我国创新的主力军。目前, 中小企业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不少中小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加工、贸易等领域, 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 目前中小企业在不少地方已形成产业群, 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专业化协作的基础, 成为大企业配套的供应商。很多中小企业向“专、能、特、新”方向发展, 是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小企业对外开放水平也在逐渐提高。据相关统计, 我国中小企业在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家居产品及轻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占有相当大比重;在电子通信产品、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 中小企业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二、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及其原因

中小企业在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 经营上的困难也明显增多。一方面是世界主要经济体面临着严重的债务危机与经济复苏缓慢、发展停滞等多方困扰, 而新兴经济国家也面临着增长不力和通胀高企的左右两难状况。处在低端产业链的中小企业市场, 尤其是出口市场受到较大的冲击。

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结果显示, 在国际经济形势增速放缓、国内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 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 全国约1/10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近30%, 较去年同比减少15%。同时, 据初步统计, 全国2011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 其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 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组。 (3)

造成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困难的原因很多, 既有国际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 也有国内经济发展周期的原因, 同时, 国家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也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影响。

(一) 生产经营成本增加, 盈利大幅挤压

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状况。近年来中小企业各项经营成本上升较大。一是人力成本上升。职工工资待遇持续提高, 社保、医保等费用相应增加, 2012年与前一年同期相比, 企业用工成本涨幅达20% (1) 。二是原材料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是造成企业成本激增的另一重要推手, 由于通胀压力的存在, 企业原材料成本可能会进一步上升。三是融资成本上升。融资难是一直以来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之一, 2011年以来, 随着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的收紧, 银行放贷的额度和速度均出现下降, 银行为保证自身利润, 大幅上浮贷款利率, 一般视企业实力和规模上浮10%-50%不等, 加上融资顾问费等各种费用, 年利率一般在10%-15%。由于多数中小企业没有有效的抵押物, 获得贷款还需要担保机构提供担保, 评审费用和担保费用合计在5%左右, 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共计需要支付年利息至少超过15%。即便如此, 金融机构还普遍存在“嫌贫爱富”的情况, 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越来越少, 直接导致民间借贷的利率也水涨船高。四是税费负担重。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平均税率超过10%, 而平均利润率不到5%, 同时, 企业承担的各种费用在利润中的占比也偏高, 中小企业的盈利空间受到大幅度的挤压。

(二) 产业层次普遍不高, 转型升级难度较大

总体上看, 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零售、餐饮及初级产品加工等传统行业, 产业层次普遍较低, 此类行业的显著特点是技术要求低, 竞争充分, 市场趋于饱和, 利润微薄。从行业本身发展的前景分析, 相关企业不具备迅速扩张的条件, 部分企业虽然由于经营压力, 转型升级的愿望较强, 但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方面积累不足。

(三) 要素制约程度加大, 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随着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政策, 土地要素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一些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往往因土地指标无法落实而受到限制, 一些地方招商引资企业, 常常发生因用地指标所限而落地困难, 新开办企业面临土地无法办证的情况, 影响了企业投入生产的周期。同时, 中小企业高端人才缺乏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 多数人还是更愿意选择待遇好、环境优的外企或者大型国有企业及党政机关, 加上目前中小企业或多或少还存在着较多的家族式管理、用人不规范等问题, 使得中小企业难觅有用人才, 更难留住有用人才。更为重要的是, 资金瓶颈制约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中小企业长期处于微利状态, 对资本的吸引力大幅下降, 特别是在房价暴涨的时期, 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领域, 使中小企业发展源头失血严重。

(四) 市场开拓与保护能力不足, 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

中小企业往往存在“三个单一”的问题, 即销售渠道单一、销售模式单一、订单来源单一, 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较弱, 很少能做到直销与代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统筹兼顾。个别地方仍有一些优势部门和行业借助行政或者行业垄断的地位和权利, 从事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活动, 侵害中小企业的公平竞争机会。市场开拓与保护的能力有限, 降低了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通过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为企业生产经营营造良好环境, 是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 努力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1、改变发展思路,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小企业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必须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及时转变经营管理方式, 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的转变, 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2、注重诚信建设, 夯实发展基础

诚信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基本要求, 是企业的信誉之源、发展之基。中小企业要更加重视诚信建设, 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基础。一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诚信, 企业家要以身作则, 重视集体行为, 实现对员工的承诺, 培养员工的忠诚;二是要建立客户诚信, 在与客户的交往过程中, 产品要诚信, 销售要诚信, 竞争也要诚信;三是要以诚信结盟, 无论是强强联合, 还是强弱联合, 都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努力达成共识, 实现互利共赢。

3、应该加大科研投入, 提升创新能力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企业科研创新的能力与水平已经成为其兴衰存亡的关键。中小企业一般规模不大, 科研开发能力较弱, 因而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 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 制定企业技术提升的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自身需要努力培养引进实用型人才, 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 努力开发节约型产品, 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 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4、加快品牌创建, 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要实现健康、长远发展, 必须要牢固树立品牌经营的理念。要积极瞄准和跟踪世界一流品牌, 认真研究本行业的发展趋势, 有针对性的制定企业自主品牌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品牌价值, 培育高知名度商标, 打造自主品牌。

(二) 加大扶持力度, 为中小企业创造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 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 尽量减少税收政策调控的时滞性、局限性等负面作用。二是扶持中小企业转型。积极推进创业基地建设, 规划和引导好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为中小企业创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增强区域发展后劲。三是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不断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使中小企业能够从社会中介组织寻求教育培训、管理咨询、市场营销、技术开发和法律支援等方面的支持, 提升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四是优化行政审批。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放宽对民营资本的行业准入限制。最大限度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三) 拓展融资渠道, 破解资金瓶颈

1、加快建立适合中小企业信贷特点的体制机制

加强宏观信贷政策指导, 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从利率风险定价、独立核算等六项机制入手, 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支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通过营业税减免、各项准备金税前提取、资本金注入、担保费用补贴等扶持政策, 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

2、加快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

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 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 缓解小企业贷款抵押不足的矛盾。对企业给予贷款贴息, 对金融机构实行贷款风险补偿和专项奖励。加强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 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3、大力发展中介组织

积极发展担保、信托、融资租赁、信用评级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挖掘信息、分担风险等方面的优势, 帮助缓解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风险分担能力弱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家曦.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J].浙江经济, 2008 (, 11) .

[2]林汉川, 池仁勇, 李安渝.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报告2012[M].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2.

[3]杨宜主.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4]李德.从数据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定位[J].当代金融家, 2010 (, 06) .

[5]向小玲.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J].时代金融, 2012, (12) .

上一篇:英语写作理论知识下一篇:.NET远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