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社会进步与发展三篇

2024-05-01

文学和社会进步与发展 篇1

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统一的

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社会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科技进步的过程, 人类经过上百万年的摸索发展, 最终结束了原始时代的蒙昧状态, 并随后进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时期, 这是与科技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此时的科学是以自然哲学和技术知识的形式存在的, 也被称为实用科学技术, 科学实际上植根于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的, 并且对农业文明和农业生产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 科学对技术问题的关注也表现的尤为明显, 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更为深刻。到第二次科技革命, 技术与科学则相互融合, 科学为技术指明了方向并提供理论导向, 技术则成为科学的具体运用。人类此时将科技视为改造自然的力量和争取自身利益的有力武器。历史证明, 人们利用科技武器向自然的进军确实取得了无数次的胜利, 并向自然掠夺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生活便利, 人在自然界里掠夺的暂时性的胜利使人类被冲昏了头脑, 自然就滋生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并因此更加坚定了要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信念。科技的发展繁荣期取得的辉煌成果, 使科技以骄人的姿态进入了20世纪。如今所处于的知识文明期人类拥有相应的高质量的生存环境, 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非常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

二、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

科技进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当代科技进步在这其中的作用表现得愈来愈明显。科技的不断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只有通过科技进步, 才能改善社会劳动力的素质, 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可见, 科技进步在我国传统产业改造中的作用愈加明显;同时科技进步改变了生产力状况, 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程度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它的发展使劳动力密集的产业相对衰退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迅速兴起。这是科技进步直接作用于生产力诸要素的结果。它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而且还改进和创新了劳动工具, 扩大和改变着劳动对象, 提高了管理水平和能力, 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 经济结构的变革和发展, 使社会分工趋于合理和优化;此外, 科学进步改变了教育面貌, 转变了教育职能, 特别是当代科学知识总体的迅猛增长, 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 科学技术综合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和科学研究的规模逐渐扩大, 使传统的教育从理论、方法到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转变;科技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并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念, 现代科技进步既为伦理道德观念的建立和道德规范的实现提供知识基础, 又促进旧道德观念的消亡和新道德观念的诞生。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认识活动, 它既能帮助人类创造精神财富。又能帮助人类创造物质财富, 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社会的发展对科技进步具有反作用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在科学动力的问题上, 由于社会需要的推动, 一些学科首先得到了发展, 这是近代科学发展的规律, 接下来一些学科加速了自身的分化, 直至现代, 一门门新的学科建立起来。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 科学的系统发展起来, 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即在量变的基础上, 发生整个自然科学研究中认识论、方法论上的重要变革—质的变化, 从而导致自然图景的变化。所以说, 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社会。社会的需求就是科技发展的外部动因。任何的科技发明与创作, 最终都是服务于人类的, 因此, 大众的需求才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所以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具有导向作用和选择作用, 社会需求也为科学技术探索提供了大量的课题, 从而将科学家的创造动机吸引到社会需求的轨道上来, 而且按其满足程度, 对科学技术进行选择, 选择那些最能满足需求的科学技术给予支持, 从而保证其优先发展。社会的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决定其他社会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 是产生原始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源泉。此外,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依赖着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教育具有传授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以及培养人才的职能, 科学技术研究所需要的人才要依靠教育部门培养和提供, 教育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 社会制度也在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存在于社会环境之间, 同社会相互作用而向前发展。因此, 科学技术必然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

四、总结

站在历史角度回顾科技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的历程, 科技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两者是紧紧相联的关系。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改革, 社会的每一次转型以及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提升都与科技进步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科技进步通过对生产力的影响而变革生产关系, 进而作用于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社会风气、文化习俗等社会因素, 形成与科技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形态。当然, 社会需要又是科技进步的外部动因, 社会的需要同时也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科技的进步畅通了渠道, 创造了条件, 所以二者存在着双向互动、互相影响的关系。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的进步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 而且是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动力。科技进步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与此同时, 社会的发展促进科技进步思维的革命, 改变科技进步的进程, 规定科技进步的方向。

关键词:科技进步,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冠军, 赵磊.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联系分析[A].理论探讨, 2004.

[2]顾海良, 沈壮海.打造中华民族复兴的飞轮[J].求是, 2002.

[3]徐志辉.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进步的航标灯.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

文学和社会进步与发展 篇2

所以差点失笑,是因为乍听之下,这个题目属于经济学家或工程技术专家,只有他们才心甘情愿把自己紧缚在隆隆前行的时代列车之上。这辆列车由技术与经济的力量推动,前行的速度越来越快,而我这样的人,在这辆风驰电掣的列车上却时常会产生失重之感,眩晕,不适,想半途下车,看清楚因为速度太快而从眼前一掠而过的那些景物与图像,更想看清楚,是不是有人在铜管乐队高奏的进行曲声中,被前进不已的时代拉下了。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留在车上,即便偶尔在某个中途站点下车停留盘桓一阵,好像也不是为了离开,而是为了等待另一条路线上的列车疾驰而来。

所以如此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国度,一个曾经深受那些在某个历史时期走在了前面的国家,或大公司所剥夺,所伤害的国度,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落后恐惧症。这种恐惧症曾被一个英明的政治家总结成一句非常通俗的话:“落后就要挨打。”

这是一句被所有中国人高度认同的话。

虽然说如今是民主观念大行其道的时代,但真正的实行还是在单一国家的某些政治实体的内部,而超越出这个尺度时,“落后就要挨打”还是世界政治格局的一种真实写照。中国人也将此理解为对个人境况的一种描述。从很遥远的古代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常常把国家这个词的构成调换一下位置,叫作“家国”。大多数时候,他们并不是要强调先家后国,而是家在国中,家赖国存的意思。如此一来,社会的进步被视为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成长于这样一种文化中间,历史的经验也强化着这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观念。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作家,非但不会自外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且,会把自己所得到的种种发展机会,包括越来越充分的文学表达的可能性,视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个结果。

作为一个中国的少数族裔的作家,这种经验无疑更加牢固。

我们的父辈,或者再上一辈人,除了自己生存的那一方小小的土地,对广大的世界一无所知。就在五十多年前,我家乡深山中的一个部落首领,还问一个代表中央政府的官员:“中国大,还是我的领地大。”

这个部落首领不过统辖着一片两三千平方公里的山地,和这块山地中生活的几千更加蒙昧的子民。但他还是很骄傲地向中央政府的官员发问:“中国大,还是我的领地大。”在社会的闭锁没有松动以前,这个部落就是我的部落,这个人天生就是我们部落中最为英明,最为伟大,最为智慧的人。

如果这种闭锁的社会没有被打破,那么,我今天最大的可能就是替世袭了这位首领位置的他的后代,放牧一群羊。我所熟悉的就是我的爷爷,我的外公他们也非常熟悉的几座雪山,一条河流,和这些雪峰与河流之间的那些高山牧场。如果我运气再好一些,那么,可能出家成为某一个寺院里的一个喇嘛。除了熟练地诵读一些经文,我的所知也不会更多。至多是因为不用出汗劳作,而产生出一种虚妄的高贵之感罢了。

所以,我肯定是一个对社会进步与发展报持着赞赏态度的人。

前些年,我的一本书在美国出版。不久后,出版社给我来了一封信,说一个美国的人类学家对这本书感到失望,不只是失望,简直就是愤怒。因为他看到一个在过去时代里长期固化的文化标本产生了变化。而作为这个标本中一个微小的构成的人,非但没有对此强烈抗议,而竟然对这样的变化表示了赞许。

我的回应很简单。我希望持这种论调的人复苏一个人最基本的“理解的同情”。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两个人互换一下位置。这个人来作我。我来作他。如果他如我一样来自于一个蒙昧已久的社会,而到这一代人时,他们面前终于出现了种种新的可能性,我会替他庆幸。或者,让我的儿子去美国作教授,让他的儿子到西藏放羊。这个世界,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都有发展与进步的权力。而不是基于某种叫做“文化”的理由,任一些人与国家时时进步,而要另外一些人与社会停滞不动,成为一种标本式的存在,来满足进步社会中那些人对所谓“文化多样性”的观感。

从纯理论的角度出发,我也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拥护者,也非常强烈地希望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传统的文化能受到更多珍视与传承。可是,发轫于西方并席卷全球每一角落的全球化,并不只是一场跨国跨洲跨文化的经济洪流,同时,它也是政治的,更是文化的。全球在同一种经济规则與政治规则下总体运行的构想,就来自于一种对进步与发展高度迷恋的文化。这种文化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个世界没有人敢于停下脚步,包括创造了这种文化的文化中的那些人。这种取得了种种优势,包括道德优势的文化来势凶猛,迫使所有文化都来参与“对话”。这种对话,惟一的结果就是弱势的文化被“说服”。今天在这里,我也是来“对话”的,但我的意见会真正被倾听吗?所以有这样的疑问,当先行的文化给这个世界规定了统一的标准,还能有文化能真正自外于“进步”,而遗世独立吗?

近百年来,一代代中国作家都在呼吁,赞许社会的进步。还有相当多的人身体力行,传播社会进步的思想,积极参与推动社会的进步。其中,创造了新的白话文学的最优秀的那些作家,大多数都是先在西方接受了教育,然后,回到自己的国家,以在西方接受的种种思想观念来观察中国这个停滞已久的社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支持社会的变革,渴望社会的进步。

甚至中国近代的革命,也首先始于文学方式的革命——语言的革命,与内容的革命。虽然这些发起文学与思想革命的作家们,分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各自秉持不同的政见——也就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路径的看法不同,但不会有人反对发展与进步。我们甚至可以说,自百年以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作家就是这个国度里最为追求进步的一群人。作为他们的后辈,我们这一代作家身上自然流淌着他们的热血。

如果说我们和前辈有所不同,那就是当中国在政治获得了真正的独立,经济也取得了超乎寻常的发展,我们不会再一味呼唤与期待进步,也不再一味为每项具体进步而欢呼。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在这个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

历史地看,由哥伦布们开始的大航海时代以来,这个世界上一些国家与族群的进步与繁荣的前提,是另一些国家与族群被剥夺与牺牲。同样地,即便是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在其社会的内部,大致相同的情况还会上演。那就是国家以大多数人利益的理由,而忽视一些个人的权益。进步的时代,也会有悲剧产生,那是个人的悲剧——没有搭上飞速前进的时代列车的人的悲剧,或者是不能适应高速运行速度的个人的悲剧。有些时候,这样的悲剧甚至是群体性的,一些少数族裔,一些特殊的社群,一些地区,都可能被作为进步的“代价”,被忽略,被遗忘。

我的长篇小说《空山》,就表现了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破碎与牺牲。

这种破碎是伦理的,文化的,环境的。更是关于人心的,情感的。在社会进步的同时,失去稳定的社会,人们情感的荒芜,以及对个人命运失去自主,都让我们不再对社会进步一味保持乐观肯定的看法。

作为作家,有责任提醒这个社会,真正的进步是所有人共同的进步与发展。也有责任使公众注意,真正的进步不只是经济与技术的,更应该是政治与文化的。历史地看,假进步与发展之名,一些国家与民族被剥夺;现实地看,一个民族与国家的进步,并没有充分地从历史中获得经验,继续以进步与发展的名义,牺牲环境,犧牲一些特定的人群。一个作家,特别是一个后发国家的作家,在赞同并参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同时,有责任用自己的写作提醒这个社会,进步与发展,不能再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胜利。无论是个人还是文化,都应该被珍视,被“同情的理解”所观照。

当然,这样的局面的出现,还只是一部分人的理想。但毕竟,我们已经怀抱有这样的理想。

(此文为2011年5月6日阿来先生于罗马亚非学院“中意文学论坛”上的演讲,编者注)

文学和社会进步与发展 篇3

民族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它虽是精神层面上的抽象概念,却大则关乎国家命运,小则影响个人的言谈举止、喜乐好恶。而民族传统文化是形成民族精神的基石,我们没有办法脱离文化来谈精神。我从以下几点展开讨论:

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辉煌

6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三、继续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一个有着56个民族13亿人口的大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决定了我们要始终将民族问题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始终将民族工作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已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对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这一制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职责。切实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把更多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培育和增添新的力量。

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民族地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要靠加快发展来巩固和推进,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通过发展,能够缩小各民族的差距,进一步稳固民族团结的基石和增强民族之间的互助。同时,也能够带动和促进其他方面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增强粉碎民族分裂主义的实力。

上一篇:知识水平过滤下一篇:危险货物铁路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