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把握六篇

2024-08-31

动态把握 篇1

教学片段:

一节常态语文课上, 二年级的《蘑菇该奖给谁》正在讲授中———

师:如果小白兔和小黑兔比赛跑步, 你认为谁会赢呢?为什么?

生:小白兔会赢, 因为它敢和高手比。

生:小黑兔会赢, 因为它是男的。 (孩子们都笑了)

生:小白兔会赢, 因为它是和骏马比赛跑步的, 很用力, 速度也会快的;小黑兔是和乌龟比的, 它跑步的速度会很慢。

师:你分析得真好, 有道理。

生:老师, 我有个问题。

师: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小黑兔不和猎豹比呢?

师:好问题!小朋友你怎么认为的呢?我们来讨论讨论吧。

生:因为小黑兔怕被猎豹吃了。 (课堂立刻热闹起来, 叽叽喳喳一片)

生:不会的, 既然一起比赛了, 就不会吃小黑兔的。

师:还有什么看法呢?

生:因为小黑兔胆小。 (教师表示肯定)

生:因为小黑兔没有勇气。

师:好!那小白兔和骏马比赛, 说明它———?

生:勇敢!敢和高手比。

师:对!如果你有一个奖杯, 你会颁给谁呢?

生:颁给小白兔, 因为它很有勇气。

分析

现实的课堂上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 他们有自己的认知、经验和灵性, 他们真实地参与课堂, 课堂便充满变数, 变得丰富, 需要教师适时调控。就如上面这段教学中, 教师如果因为二年级孩子的七嘴八舌, 甚至有些闹哄哄的讨论场面而恼火的话, 停止学生的相互启发, 硬把学生拽回课堂教案中来, 孩子们不但对课文内含的思想不能切身体会, 而且讨论一半而终止的思绪也还在原处飘着, 接下来的讲课未必能达到如此自然无痕的效果。

反思

当我们重新定义新课堂时, 她不在是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所描述的灌输式课堂教学的基本面貌:教师教, 学生被教;教师无所不知, 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而学生只纯粹是客体……真正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因预设而存在, 因生成而精彩。

新课程进行的这些年, 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新的面貌, 也尝试着展现课堂真实的那一面, 于是我们的课堂真的出现了许多精彩场面。这些精彩有意料之中的, 也有意料之外的, 只是意料之中的精彩让人叫好, 意料之外的精彩才让人叫绝。我也越发觉得, 一节课中要关注预设, 更要超越预设, 捕捉细节, 聚焦生成, 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思考之一:超越预设, 追求生成性课堂。

课堂在多元现实生活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什么小黑兔它不敢和猎豹赛跑呢?”这听起来和课文毫不相干的问题, 却展示着孩子们思维世界的奇妙。孩子的奇思妙想是教师不能想象的, “它害怕被猎豹吃了, ”这正符合了孩子们的认知水平, 教师没有喝止而是继续启发引导, 使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文本不断碰撞, 产生新的认识和体验, 这就是生成性教学, 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所以, 我个人认为, 要想在课堂上超越预设, 成就精彩,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 善于倾听学生, 捕捉细节, 是生成课堂的关键。尊重, 是对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 教师理当多尊重, 少苛责, 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匆匆打断学生的话语, 或者表面敷衍几句, 让精彩生成擦肩而过。

思考之二:冷静分析, 捕捉生成细节。

动态把握 篇2

在实际的教学中, 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 由于是一门崭新的学科, 并且包含有一些实验, 学生兴趣还算浓厚。但随着教学的深入, 知识点增多, 难度加大, 同时教师为了备战中考, 整天忙于选题、解题、讲题, 无暇研究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化学教育的心理机制, 导致学生越来越觉得上化学课枯燥无味, 课堂上常常出现无精打采的现象, 到了后期就像听“天书”一样。这是由于化学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 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表演场”, 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兴趣、习惯、态度、意识、品质、意志、精神等与化学教育相关的心理机制。

课程结构论认为: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师生的心理氛围”五大要素, 即教学的成败、效率的高低, 虽受制于各种因素, 但与师生的心理状态密切联系, 不可分割。在深化素质教育的氛围下, 作为一门学生初次接触的学科, 化学教学要达成新课程宗旨, 就必须要努力立足于学生心理状态, 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 走心理化的途径, 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有的放矢的教育, 从而对当前乃至后期的化学知识乐学、好学。在九年级教学中, 把握学生心理动态、改革化学课堂教学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五种:

1.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希望得到与成人对等的理解和尊重, 需要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同教师、家长平等的交流。因此,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把学生融入情感的泉流, 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理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感到师生、生生一起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乐事。在课堂教学时, “微笑”是笔者贯穿始终的表情, 同时自然地运用身体语言来配合教学, 通过面部表情去吸引学生, 用点头或幽默的动作给学生以鼓励、勇气或提示, 尽量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 营造轻松愉快的和谐课堂。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 就会感到学习不是一件苦差事, 学习起来思维活跃、效率高, 这样就会越来越想学, 越来越会学。

2.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 同龄人之间的伙伴关系在生活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逐渐比师生关系更重要, 绝大多数学生乐意和同龄人交流而不愿与父母、老师交流, 在同龄人中间, 他们平等相待, 想法接近, 观点容易取得一致, 心理上没有压抑感。针对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应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增加学生自主学习、伙伴活动的环节, 如小组讨论、分组实验、分组观察等。在活动过程中, 不仅要向学生强调获得知识, 还要强调学会如何获得知识及如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以帮助他们增强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念教学一直是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在不同的概念教学中, 笔者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既使学生理解了概念的内涵, 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让学生觉得抽象的概念学习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枯燥。例如, 在微观粒子概念的教学中, 首先设置探究情境让学生探究物质与微粒的关系 (探究学习) , 引出概念, 再借用比喻、图表、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手段,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接受学习) ;在有关溶解度的教学中,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影响物质溶解程度的条件, 由学生来给“溶解度”下定义, 最后讨论评选最佳概念 (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

3. 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班级授课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学生身心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 教师可灵活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如班级授课、小组合作与个别辅导结合使用, 课堂座位的多变组合、教学情境的全新设计、与社区和大自然的实地接触, 无一不为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根据教学需要, 教师还要及时进行角色转换, 由学生适应教师的“教”转变为教师适应学生的“学”, 配合学生学, 从而使师生之间成为新知识的共同学习者、探索者。作为教师, 要尽可能减少统一要求, 容忍学生的不同意见, 甚至鼓励学生尝试错误。教师要善于站在学生角度和立场理解学生, 让他们有足够表现和表达自己思想的勇气和机会, 促使学生亲历学习的全过程, 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 创造性地学习, 从而让课堂成为学生唱主角的“舞台”。

例如, 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课题教学中, 笔者采用了“问题→调查→讨论→决策”的教学组织形式, 具体设计如下:

在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下, 学生觉得学习没有压力, 学到的知识也不是强加给他们的, 是他们想知道的, 在这样的课堂中他们会觉得学得很自然。

4. 注重化学理论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

人们总认为理论的东西离我们很遥远, 常把知识与生活割裂开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知识以纯理论的形式介绍给学生, 或者仅仅限于教材提供的素材, 接着就是不断的用习题来进行巩固强化, 忽视了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 知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进一步完善的道理。长此以往, 学生从心理上产生畏难、压抑、厌倦情绪, 逐渐丧失求知欲。因此, 化学教学应该情景化、生活化,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学习知识。只有让学生随时触摸到知识的存在, 感觉到知识的价值, 他们才会主动要求拥有知识, 主动去寻找知识。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太多了, 如:普通玻璃为什么呈绿色?碳素墨水为什么比蓝黑墨水好?太阳镜为什么会变色?山芋为什么越放越甜?葡萄为什么放久了会有酒味?米饭为什么会越嚼越甜?病人为什么输葡萄糖液?为什么要回收废电池?青少年为什么不能喝酒?为什么被动吸烟同样受危害?煤气中毒后如何解救?怎样躲开身边的隐形杀手?什么是“破铜烂铁”?什么是白色污染?什么是绿色食品?等等。学生面对这么多问题, 自然就会涌现出拥有化学知识的渴望, 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5. 坚持以实验为基础, 强化科学探索过程。

目前,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采用验证性实验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只是机械地观看或模仿, 很少对实验进行研究, 有的学生甚至连实验原理、实验过程都不了解, 仅仅是看看热闹, 久而久之, 就对实验失去了兴趣, 进而对化学学科失去了兴趣。

为适应学生的心理状态, 在化学教学中应该以实验为基础, 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自己选择实验器材, 把大课堂分成若干个小组, 各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观察结果和疑问, 在相互讨论中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学生在各组详细的记录上, 会发现问题, 通过“头脑风暴”式讨论, 共同为这些问题找到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教师还可适时的布置一些课题式的作业, 如:

“化学与健康”—— (1) 让学生为自己开一个合理的膳食营养单。 (2) 根据市场引用水的种类和成分, 根据人体营养元素的需要, 给自己和家人选择最佳的饮用水。 (3) VC与人体健康。 (4) 找出人体组织的主要元素、我国储量较大的矿产元素、地壳组成中含量最高的前16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等。

“化学与社会”—— (1) 为家庭和邻里设计一个怎样防止火灾?怎样防止煤气中毒的方案。 (2) 做一个家用燃料的社会调查, 请来自农村的同学给家里设计一个沼气池。 (3) 汽车尾气的处理等。

“化学与生活”—— (1) 家用洗涤剂的调查。 (2) 室内污染及环境保护。 (3) 市售食盐中碘的含量检验等等。

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 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内容和研究方法, 又拓展了学生思路, 这样才能营造出学生自由做实验, 而不是照实验报告册上做实验的环境, 从而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现象→探求规律→动手动脑→反复质疑→解决疑难”的科学探索过程。通过这个过程, 学生也能比较轻松地接受应该学到的知识, 并且不易忘记。

总之, 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单一的课堂, 让学生有机会在产生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当我们通过改革, 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情境时, 学生们会感到清新有趣, 表现的生动活泼, 善学乐学。对于教师来说, 变革课堂也许并不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 但对于学生来说, 这种小小的改变甚至能够使得他们的整个心理世界变得丰富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

[2]吴思娜.21世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2-68.

[3]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0-119.

动态生成 机智把握 篇3

一、教学实录

1.课前引入

【情景1】在透明塑料袋里滴入几滴酒精,然后将袋挤瘪,袋口用橡皮筋扎好,最后放在热水中要求学生观察现象。

生:(兴奋)鼓起来,鼓起来……

师:为什么会鼓起来?

生l:塑料袋放在热水中会鼓起来,小液滴不见了。

生2:大概液滴遇热蒸发变成气体了吧,所以塑料袋鼓起来了。

师:以上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物质从液体变成气体叫汽化。

板书:液体——气体(汽化)

2.课堂探究

【情景2】指导学生小组活动:擦、吹、体会。学生用酒精棉球把酒精擦在手背上,用嘴吹或用书扇(学生兴致很高,很兴奋)

师:有什么现象和感觉?

生:酒精不见了,干了,手有点凉凉的感觉。

师:酒精干了说明什么?手为什么有凉的感觉?

生1:酒精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了,手凉是因为酒精温度低。

生2:(抢着说)对!夏天热的时候跳到水里就凉快了,是因为水凉!

师:(愣了一下,惊讶地问)你们的意思是酒精的温度比空气的温度低吗?

生3、生4:(异口同声)是的!

师:大家都这么认为?

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说不知道。

师:那我们有没有办法验证一下?

生:(基础较差的王某小声说)用温度计测一下。

师:这才是聪明的做法,大家验证一下吧!

生:(急忙拿起温度计开始测量,不一会就听到有人说)酒精的温度和空气的温度是一样的。

师:(大声地问)大家得到什么结论?

生:(全班学生齐声回答)温度都一样。

师:好!下面请测量酒精温度的同学把温度计从酒精中拿到空气中,大家再观察一会儿看看温度计的读数有没有变化?

生1:(不一会就有学生惊奇地喊道)温度计读数下降了!

生2:我的温度计也下降了。

师:这时为什么温度计读数会下降?

生:酒精蒸发从温度计吸热,所以温度下降。

生:(听了同学的回答后,认为酒精凉的学生抢着说)手上擦酒精有凉的感觉是因为酒精蒸发从手上吸热。

师:(竖起大拇指笑着说)你说得很正确!通过实验验证,我们知道汽化这一物态变化要吸热,说明物态变化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并板书:汽化——吸热。

【情景3】(出示一杯冷水)这杯水过一段时间后会怎样?(再出示一杯正在加热的沸水)过一会儿这杯热水又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生:都会减少,水由液体变成气体也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比较这两杯水发生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由液体变成气体。

师:比较水分变少的过程和现象,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抢答,抢答气氛热烈。)

生1:第一杯冷水减少得比较平缓、比较慢、不剧烈,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生2:第二杯热水减少得更剧烈、更快,有气泡,内部也有气泡等。

生3:第二杯热水减少需要加热。

师:按照汽化的定义,这两杯水虽然都发生汽化现象,但汽化的方式不同,物理上把前一种称为蒸发,第二种汽化方式称为沸腾。谁能举一些生活中有关蒸发与沸腾的例子?

生:雨后地上的水干了、晾晒衣服都是蒸发,烧开水、煮饭等都是沸腾。

【情景4】(出示晾衣服图)联系实际,你认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讨论、猜想(气氛较热烈)。

猜想1:与液体温度有关,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干得快些。

猜想2:与液体表面积有关,展开的湿衣服比揉成一团的湿衣服干得快。

猜想3:与风的大小有关。(空气流动快慢)

猜想4:与空气湿度有关

……

教师把学生猜想一一板书到黑板上:温度、空气流速、表面积、液体种类、空气湿度。学生利用桌上器材(玻璃片两块、酒精、 胶头滴管、水、酒精灯、试管夹、硬纸板、大头针)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师巡视并偶尔参与讨论,之后小组代表发言。通过验证学生对温度、空气流速、表面积和液体种类等因素达成共识,而空气湿度这个因素书上没有提及,同学们可以在课后查找有关资料证实自己的猜想。

接着,笔者又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用本节课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学生尝试举例和分析)。

3.课后探究

课后笔者立即上网查找资料,确认空气湿度确实影响液体蒸发快慢。为了证明,笔者利用加湿器控制室内空气湿度,将细长玻璃管中加入一定的水记下液面高度,并固定在铁架台上静止放置。24小时后带学生去观察液面变化。用加湿器控制不同湿度,并用干湿温度计测出空气湿度,记下4组数据,发现:液体的蒸发随湿度的增大而减弱。之后笔者又用一节课给学生补充蒸发动态过程的知识,告诉学生蒸发是水分子进入空气和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水的一个动态过程。空气湿度越大从空气中进入水的水蒸气就越多,因此蒸发也越慢。水蒸发吸热,干湿温度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并给学生介绍干湿温度计原理。

二、教学反思

科学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使得科学课堂魅力无穷、活力无限,课堂生成层出不穷。作为科学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在课堂中动态生成资源,让课堂不断涌现精彩。笔者反思在“汽化”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成资源进行教学的两点体会:

1.抓住认知困难,切机指导

本节课中学生对温度计读数下降现象作出了错误解释,出现认知困难。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将他的解释撇在一边,然后给他灌输正确答案,或叫其他同学作解释,用正确观点来进行覆盖,而是抓住时机将他的错误解释作为教学的新生长点,展开新的教学活动,把它看做组织学生再探究的宝贵资源,使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抓住课堂的这部分生成,给学生留下生长的空间,切忌介入指导。

2.关注意外问题,切实指导

自从空气湿度对蒸发快慢影响的实验做完后,笔者慢慢发现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气氛比以前更加活跃。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教师始料不及的意外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教师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也可能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不能当堂解决。显然,这些问题是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的象征,是课堂重要的生成资源。那么,教师就不能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来搪塞,也不能想当然下结论,更不能用“课后你自己去研究研究”来敷衍学生。相反,教师应该密切关注这些意外问题,切实指导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促进问题的解决,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蒋雨华.化学教学中如何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J].化学参考,2009(1).

准确把握职工思想动态 篇4

努力开创大修安全稳定新局面

为贯彻落实全路工作会议,全局领导干部会议和经营会议精神,紧密围绕“稳、实、和,促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迅速开展职工思想动态调研活动,段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各科室、车间干部深入现场、深入一线,对我段目前职工思想动态进行全面排摸,准确掌握当前职工的所思所想,了解职工诉求。同时对职工思想问题和诉求进行归类梳理,深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影响范围,从中把握职工思想活动特点和规律,努力开创大修安全稳定新局面。

一、大修职工队伍的基本情况

我段现有干部职工1633人,其中从事一线施工生产的1472人,后勤管理人员161人,全段干部391人,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76人。28岁以下167人占总人数10.1%,28—35岁247人占总人数14.9%,35—45岁608人占总人数36.6%。

二、大修职工队伍的基本估价

动态把握 篇5

一、可看可学的亮点

1. 注重开课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堂课开课都能做到了声情并茂, 情景交融, 趣中悟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姜老师以“观‘荷花池’景, 赏荷叶, 说荷叶”引入, 引起孩子们注意;程老师以“观看卡通人物”引入,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杨老师以“听《生日歌》, 老师提问”导入, 引人思索;邓老师以“播放大白鲸的视频, 学生谈对白鲸的了解”引入, 直奔主题;陈老师开课时随着乐声展示一组胡杨图片, 伴随老师形象的介绍进入情境, 别有趣味;王老师以“观看《千手观音》视频, 学生谈感受”引入, 形象生动, 紧扣文本。

2. 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 说写训练, 张扬个性。通过填空或补充进行语言训练 (如我喜欢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亮晶晶的星星、太阳、金子等;小水珠躺在荷叶上) ;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双重否定句、感叹句, 感悟表达效果;引导学生说胡杨的品质和像胡杨一样的人们, 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阐述“我们要怎样做才称得上‘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培养学生理解力、求异思维能力。

(2) 理解词语, 量体裁衣。如, 做动作理解“眨”“蹲”;看图片理解“停机坪”“惨不忍睹”“弓腰驼背”;理解“歌台”用浅显的语言作表达;全班一起学“笑嘻嘻”。

(3) 朗读感悟, 形式不一。每堂课都注重了朗读指导, 注重了多样化朗读, 使学生不厌读, 读出语感, 读出味道。如自由读、领读、引读、个别读、范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 (站着) 齐读、分组读。

3. 注重围绕文本拓展延伸, 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每堂课都能围绕文本拓展延伸, 学生在情感上得以升华。姜老师通过练习“_说:‘荷叶是我的_。’”拓宽学生视野, 拓展学生思维, 使其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快乐。陈老师朗诵的改编诗, 赢得学生的掌声;学生朗诵《赞胡杨》, 声情并茂。

4. 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每位老师都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创设情境, 引人入境, 观看图片视频, 生动、直观形象, 有助于理解;展示关键词句, 提高教学效率。

二、美中看不足

1. 分年级谈建议

一年级:课堂表演未真正落到实处, 应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相当熟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几名学生表演去感染全体学生, 然后分组分角色表演;二年级:三个提水表演者未能表现出文中妈妈辛苦的样子, 可准备三桶水让学生提,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提水是辛苦的;三年级:出示文中的两幅图利用不充分, 可通过场景的对比提出问题, 引入所学内容;四年级:《白鲸》是一篇批读课文, 每段是总分结构, 学生容易读懂。因而我觉得可从写作方法上渗透, 即运用了哪些手法进行描写。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之后, 其他各段可分小组仿照第一段的学法自主选择学习, 然后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根据汇报点拨;五年级:一组教材有一个训练重点, 本单元象征手法的运用, 在本课教学中应该得以彰显, 可在板书“不畏艰险”时可揭示象征写法;六年级:可设计仿写环节, 让学生从老师或其他亲人的角度仿写来说明“我很重要”, 进一步感受自身价值, 树立自信, 珍爱生命。

2. 综合起来谈需要

(1) 课堂上需要准确的评价。每一堂课都应该注重评价, 评价也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准确恰当的评价, 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 要有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 使学生如沐春风, 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 要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 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一年级这堂课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到位, 其余几堂课在这方面显得有点薄弱。

(2) 课堂上需要激情。激情是点燃学生热情的火炬, 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这几堂课上, 教师若更有激情一点, 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更高, 也会掀起一波波小高潮。

(3) 课件制作需要适用。在制作课件时要把字体调大一些, 可以先放一放、看一看, 调适到学生能看得清楚甚至听课教师能看得见。还有颜色搭配要合理, 不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把握动态生成 打造灵动课堂 篇6

[关键词]动态生成灵动课堂意外错误插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011

课堂是有生命力的、是丰富多彩的、是充满灵性的,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会精彩纷呈,但出其不意的“生成”会让课堂更加出彩,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发展,对此,只要是有助于学生能力提升与发展的课程资源,尤其是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我们都要加以发掘与利用,真正实现把握动态生成,打造灵动课堂。

一、捕捉“意外”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学堂,不是教师的讲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是必然的,此时,教师要耐心倾听,认真思考,沉着应对,使这些“意外”转化成有效的课程资源,进行生成性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意外”,并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进行生成性教学,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考验,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

二、善待“错误”

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是学好数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但是学生在探究或者思考的过程中,常会犯错,对此,我们不应害怕学生犯错,其实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能够认识到这些错误的价值所在,把握时机,有效利用,积极引导,教学就会进发出精彩。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AS)”时,我刚强调定理中所提到的角必须是两条边的夹角,突然一个学生在下面就唱起了“反调”:“我认为这个角不一定是两条边的夹角,”我一愣,但并没有批评他“捣乱”,而是让他说出理由,他画出两个直角三角形(如图1),并说道:“在这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条边相等,并且有任意的一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必定全等。”

倾听完该生的表述后,我原本想直接告诉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但一看其他学生一脸的茫然,于是我调整了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如果对角是直角,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是全等三角形?(2)如果对角是锐角呢?(3)如果对角是钝角呢?(4)如果不全等,两边应当添加什么条件呢?

这样,运用学生的错误体验或者不正确的结论,将错就错,巧妙引导,在学生们的头脑中刮起了“思维风暴”,这种教学方法,看似打乱了课堂节奏,扰乱了课堂秩序,其实通过学生的错误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缺陷,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三、呵护“插嘴”

现在的课堂已经一改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活动是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开展的,因此,学生的“插嘴”就产生了,学生的“插嘴”不一定是坏事,有的“插嘴”就很有“深度”,具有代表性和探究价值,对于这些“插嘴”,我们不应制止,而应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呵护”插嘴,你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精彩。

例如,在教完“切线长定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

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AB=c,AC=b,BC=a,∠C为直角,求△ABC的內切圆半径r。

【动态把握】推荐阅读:

把握05-15

心态把握05-25

把握意外06-05

把握06-08

把握文体06-09

把握细节06-16

把握原则07-03

把握课文07-08

把握“度”07-12

把握瞬间07-15

上一篇:信用证欺诈例外的例外论文下一篇:重度心肌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