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式学徒教育论文十篇

2024-08-25

现代式学徒教育论文 篇1

一、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对接框架

如何实现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的合理融合与对接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借鉴德国的教育模式, 如图1所示, 让企业深度参与办学, 从生源建设、教学培养到毕业生就业全程参与。并在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开办应用性本科及应用性研究生、博士等, 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解决职业院校学生 (学徒) 读不了硕士、博士的后顾之忧。

二、对接的实施

(一) 生源对接

传统高等教育学校的生源主要来源于中等职业教育院校, 有少部分普通高中学校, 生源比较单一, 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我们可以参照德国的双元制教育, 如果实行现代学徒制下的高等职业教育, 生源除了上述之外, 还可让企业从内部或社会招聘优秀的学徒送到学校接受教育。这样可让企业中传统的学徒制融入职业教育中, 也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增加了到企业锻炼的机会, 实现二者生源的对接。

实施生源对接的前提是企业要保护学徒的受教育权、并提供劳动保护、生活津贴等合法权益, 同时学徒要为企业服务使企业获利, 或为企业生产实践服务。如在学徒期间, 学徒的任何发明创造及技术创新等都属于企业, 学徒不得据为己有。建立校企协调机制、合作培养的沟通机制及利益与成本共享共担机制是生源对接是否成功的关键。

(二) 职业教育与学徒教育的对接

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传统学徒制采用师傅教徒弟的模式, 师傅教的主要是实践动手能力, 对理论知识师傅也无能为力。现代学徒制提倡学校和企业交替, 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在学校是学生, 在企业是学徒。将现代学徒制融入职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增进学徒理论知识的有效手段。

现代学徒制应采取的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形式, 采取小班教学模式。师生比例1∶10左右, 属于精英式培养教学。内容是一切围绕着实践去教学, 理论为实践服务, 实践体现理论, 二者相辅相成。它不是简单的师傅带徒弟, 而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初步具备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企业培养的是具有坚实基本功的创新预备人才, 它的目的是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三) 学校与企业的对接

强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对接。学校企业全方位的对接与融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校企文化融合。学校、教室环境、实训环境具有浓厚的职业氛围和鲜明的专业特色。

2.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可成立订单培养专业、企业冠名班, 让企业参与学生助学金、奖学金政策制定, 并资助及监督学校实施。

3.就业合作。企业人力资源部联合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等服务。每年校企双方组织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 企业吸纳学生就业。

4.“校中厂”。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让学徒在学校即可实现企业实习。建立完善实践教学机制, 实习生班主任定期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检查, 企业重视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考核, 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

5.“厂中校”。各专业均建立了必需的、相对稳定的、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及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机构, 让学徒真实贴近生产现场、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实习项目涵盖学生所学知识点的90%以上。学校企业共同参与建立校外实习管理制度, 并严格执行。

6.对接模式

模式一:学校与企业一对一。这种模式要求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具有行业代表性、企业培训的职业 (工种) 已有职业标准。一般为传统行业, 如机械制造、汽车维修等。

模式二:学校、行业协会 (或基地) 与企业三方合作。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发展迅速、变动快、但不稳定的新兴行业, 且行业组织 (协会) 有职业标准开发和相关培训的经验。这些行业汇集了大量的中小企业, 如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等。

(四) 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对接

1.专职教师。采取培养、引进、外聘等多种形式, 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互补、充满生机的、“教学名师、技能名师”领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建立完善专业教师轮训制度, 专业教师每三年在企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和政策。

2.兼职教师。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承担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 建设一支以企业 (行业) 技术人员为主体、相对稳定、动态更新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 实行动态更新, 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提高兼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3.专兼对接。模糊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概念, 完善校企人才互兼、互派、互聘机制, 使专职教师能胜任实训课教学, 而兼职教师能胜任一定理论课的教学;实现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融合与对接, 使他们共同具有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项能力 (如图2所示) 。提高师傅待遇, 以按智力投入和劳动投入来划分, 取消以行政级别或职称、学历、学位等作为工资待遇的划分标准。

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建立现代学徒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 完善校企合作保障制度;建设由行业知名专家、企业技术能手和学校专业带头人、学校骨干教师组成具有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使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协同创新, 实现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与对接, 是推广应用现代学徒制的必经之路。

摘要:文章就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与对接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生源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学徒教育与职业教育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等多种形式的对接, 为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及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对接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 (一) :什么是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 2013 (6) :1.

[2]胡解旺.徒弟招来了师傅何在?[N].中国教育报, 2015-01-19.

现代式学徒教育论文 篇2

1、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基本概况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 年, 是一所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具有铁路特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在湖北省教育厅及武汉铁路局、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 在国内率先组建了 “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 政、行、企、校联合开展 “双主体”和 “全程订单”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为现代学徒制搭建了试点平台。

2、近年来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 学校与武汉铁路局、武汉地铁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探索 “双主体”育人模式, 不断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探索, 在湖北高职院校中率先实施 “新生进校千人订单工程”, 校企共同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2000 年开始与武汉地铁集团共同组建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班”, 2007 年开始与武汉铁路局共同组建 “动车组检修员订单班”; 不断推进校企育人一体化探索, 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以工学交替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组建以 “楚天技能名师”为龙头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共同建设以央财支持的高速铁路实训基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训基地、湖北省大功率机车检修实习基地为代表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共同开展以 “校企双班主任”为抓手的学生管理, 共同组织实施教学, 共同保障教学质量; 不断推进学生毕业与就业一体化探索, 学生完成全部学习内容, 并取得学历证书和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 企业验收合格后, 即可上岗就业, 实现毕业即就业, 学徒身份到员工身份的 “无痕”转变。“双主体”育人实践促进了育人观念转变, 优化了校企共同育人机制, 为推进现代学徒制奠定了扎实基础。

学校与武汉铁路局、武汉地铁集团在 “双主体”办学过程中, 形成了校企一体化办学为特征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 这一教育实践有力促进了学校办学发展, 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近年来, 学校被湖北省教育厅立项为湖北轨道交通运营职教品牌, 在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专业中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现代学徒制理念, 建成了国家高速铁路实训基地、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训基地、湖北省大功率机车检修实习基地; 以现代学徒制为核心内容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型构建与长效机制建设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被 《2014 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作为典型案例收录。

二、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车车辆学院是第一批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按照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要求,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优化了课程的知识体系, 完善了学生培养的方案, 尝试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和实作的要求与用工企业岗位作业的要求相一致的一体化的机制,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积累下面我从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的探索进行介绍。

1、遇到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实践, 我们探索出 “学生→准企业员工→企业员工”的培养模式, 首先优化了原有的理论课知识体系, 使得课堂传授的知识更加贴近企业用工要求的员工素质, 强化了理论课后通过实践再次认识, 从而达到知识内化过程。但是在由 “准企业员工→企业员工”这个培养的过程中, 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 比如进入企业后学生们跟随企业的在岗职工上岗劳动, 学生通过几年的在校学习, 基本上都具备了 “明白干”的基本条件, 但作为一名未来的企业员工, 企业期望学校培养的学生能顺利的完成 “准企业员工→企业员工”的转化, 进而学生毕业之后能马上胜任工作岗位, 因此当学生进入企业中进行 “准企业员工”这个环节培养时暴露出对企业文化的兼容性, 作业纪律的严格性、作业程序的规范性、安全意识的严肃性等方面的欠缺, 很多学生对 “规范干”、 “安全干”的认识还有差距。曾经出现过个别学生检修的铁路车辆配件工艺不达标, 产品质量不过关;作业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发生学生受伤等问题。

2、解决的方案

针对上述的问题我们在现代学徒制的 “学生→准企业员工→企业员工”的流程中加入了 “学徒”这个环节, 优化为 “学生→学徒→准企业员工→企业员工”这个流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课程学习完毕后实施实训, 由代课老师担当 “师傅”这个角色, 全体学生按照在企业中岗位上的作业标准和要求进行实作, 每一个工种, 每一项实作项目均按照企业的要求制作了 《作业指导书》。实训中将学生按照5 - 7 人的范围编制成班组, 由老师指定 “班组长”带领同组的同学进行实作, 各个班组开始实训前认真学习作业项目的《作业指导书》, 实作中突出:

( 1) 掌握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

(2) 严格按照企业中劳动纪律的各项要求和程序进行;

(3) 严格按照工作项目的作业程序和工艺要求进行;

( 4) 严格按照工作要求穿戴劳保用品并提示作业中人身安全的关键风险点;

( 5) 教师全程参加, 对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评价, 指出作业中存在的生产组织、作业标准、劳动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简析 篇3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技术技能人才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制度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联合招生,师傅与教师联合传授技能和知识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产教融合、企校合作的育人机制,是一种新型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前提,以工学结合为核心,校企双元育人,学生具有双重身份,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和学中做,因此为各国职业教育所采用。探索和建立现代学徒制,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传统学徒制的历史发展

传统的学徒制教学通常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的指导和影响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我国的学徒制兴起于奴隶社会,发展完善于封建社会。隋唐时期官营手工作坊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学徒制的完善。学徒制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社会技术技能传承的主要手段,它的突出特点是师徒相传。我国古代的很多技术都是以这种形式保存至今。我国学校教育很早就有,但主要是传授知识,特别是诗书礼仪方面的知识,技术技能培训很少。西方工业革命后,机械化大工业代替了传统的人力手工制作,传统学徒制不能适应甚至阻碍了规模化的集体生产,生产方式的改变要求劳动培养形式的改变。19世纪开始大规模的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传统的学徒制。但传统的学徒制并没有消亡,而是以不同形式保留下来。传统的学徒制曾经是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10年间,我国新技术工人有90%以上是通过传统的学徒制培养出来的。1958年以后,我国曾进行多次半工半读教育实验,这其实就是传统学徒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技术工人培训逐渐从学徒制过渡到半工半读的培训制度,并最终形成独立、规范办学的职业院校教育制度。

二、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起源于联邦德国的职业培训,二战后丰富成型。其成功经验得到全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和借鉴。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开始于本世纪初,几所职业院校已试点,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值得借鉴和推广。下面从教育活动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分析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第一,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两对关系,即师傅与徒弟、教师与学生。由于现代学徒制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从教育主体来看,不再是传统的教师一元教育,也包括企业师傅对学生的教育,构成双元育人模式。从受教育主体来看,其在企业以徒弟身份跟师傅做中学,角色是徒弟,在学校接受教师教育,角色是学生,呈现双重身份。从字面的含义来讲,学生主要是在课堂学习书本知识,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徒弟主要是在作坊学习技能知识,偏重于动手能力的掌握。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掌握技术技能,单纯的学校教育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职业教育脱离实践的“顽疾”;另一方面,传统的学徒制只关注徒弟的技术技能,忽视系统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这些人才在迅速发展的社会很快就被淘汰,因此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既有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更多的是企业工作情景下的“工作过程”。职业院校教育实训活动、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等有关提高学生技术技能的活动,都和实际工作情景相脱离,培养的人才和企业需要的人才脱节。因此单纯的职业院校教育模式无法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只有采取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要求,满足企业的需要。现代学徒制深化了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拓展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徒弟在做中学,师傅在产中教,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的教育内容,包括职业教育的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更重要的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技能的训练。师傅承担学生岗位技术技能训练任务,教师承担学生系统知识学习的任务。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培养方案是校企合作研制的,课程教材开发是教育专家和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开发编写的,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研制和课程开发编写使得培养人才的标准更接近职业标准,培养人才的规格更能体现企业需求。因此现代学徒制实现了教育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要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现代学徒制继承了职业院校教育模式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优势和传统学徒制技术技能訓练的优势,弥补了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不足和传统学徒制的知识不足,从而使学生更具有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现代学徒式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篇4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学校和企业为基础,把纳入到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学徒制形态都称为现代学徒。这种职业教育体制实现了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校企合作),使受教育者的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工学结合),能够较好地帮助学习者掌握知识,提高训练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适应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徒式教育;现代式学徒教育

1学徒式教育和现代式学徒教育的基本内涵

学徒式教育作为一种传统的职业教育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现代学徒式教育是指,通过师徒共同将企业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的职业教育形式。这种形式是一种组织化、系统化的社会教育行为,国家、学校(教育机构)除对学徒式教育以道义上的支持外,还要在制度上、法律上提供保障,用系统的管理模式替代过去约定俗成的规矩,并将其调整师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学徒式教育也在各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演进。

学徒式教育注重的是动手能力教育与培养,强调要通过动手进行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行交替式的教育与学习。学生在学校培训学习全都模拟实际工作流程,实践中怎样做课堂上就怎样讲,教育教学是在完全模拟工作的环境下进行的,由“双师型”“项目经理型”教师授课指导和实践学习。做到了学习就是工作,一切行为规定按企业员工的要求规范和约束学生,真正使学生在受训期间就能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经营理念及运转调度模式。专业操作技能和项目实践经验是企业选才最重要的方面,更是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要想在较短时间内跨过“经验”这道门槛,实现和企业的有效对接,选择专业的教育最为重要。因此,学徒式教育模式通常又被称为个人成才发展的“金钥匙”。

学生目标和课程内容制定完善后,采取的学习方式也非常重要。因为是一种实践技能教育,所以仅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应该有师傅指导,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因此,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就逐渐凸显。这是来源于德国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选择资深的工程师作为新进者的师傅,或者由指导者手把手地传授操作经验,实现高效的教育培训效果就字面含意来说,“学生”与“学徒”有着较大的`区别,从传统意义上看,“学徒”主要是在作坊学习实际操作技能,主要偏重动手能力的掌握,而“学生”主要是在课堂学理论知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把握。当前,我国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学员大多缺乏用人单位所需的基本工作技能,学校办学和社会人才需求严重脱钩,急需要转变这种传统单一的教育培训模式。

2当前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不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

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忽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没有把职业性纳入到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当中,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用性、针对性不强,特色效果不明显,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2.2动手能力不强,难以胜任工作

人才培养观念存在偏差第一,重知识传授和理论系统性,忽视职业教育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虽然不反对经过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但实际上实训动手能力只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导致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弱,不能胜任工作岗位。2.3实践经验缺乏,创新能力不强现代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均是在国家系统的教学过程中走过来的,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缺乏自主学习精神。而且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都是从小学到初中,再到中职学校,成长的过程始终是在学校里,没有与实践接触的机会,所以导致培养的学生实践经验缺乏,创新能力不强。

2.4缺乏职业精神,工作实践能力弱

在职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明显倾向,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观念滞后,创新能力不强,缺少时代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仅注重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职业精神、综合素质的塑造,这让学生误解为在社会生产中只要有技术就行,片面地追求实用,职业精神是就业后自然养成的事,不用在校期间考虑,所以仅从眼前的情形出发,只学习眼前看来“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不注重职业精神的及早培养。

3现代学徒制对教师的要求

3.1师德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正己、敬业、爱生、奉献”的师德修养。具体包括政治思想,专业业务,教学教研,组织管理,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廉洁奉公,风度仪表,团结协作,家校联系。

3.2学历的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没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再好也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自己会,更主要的是如何让学生更会。

3.3实践技能水平的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有较高的实践技能水平,而且应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经验,尤其是在操作、维修及设计等方面,只有自己知识渊博,才能传授于人。国家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推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专题培训班上指出,希望地方政府与企业通过组织和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来破解“用工荒”。学徒式教育,授课内容应以公司为客户设计原本案例,资料、素材均为实际像素的模板图库,学生学一个项目,就让他们完成一个项目,有时甚至讲一天课,就得用一周或更多时间去消化,直到达到职业要求,再进行下一个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个人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让他们完全处在职业所要求的氛围中,各专业均以学徒式教育方式进行。只有采用这种现代学徒式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要求的合格的职业人。总之,学徒式的培养实质是学教一体化的综合培养,因此“中国现代学徒制”是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廖倩.基于四维视角的“现代学徒制”[J].中国市场,(15).

现代式学徒教育论文 篇5

“用人荒”与“就业难”是高等职业计算机专业, 尤其是计算机中的软件开发方向的社会需求与教学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软件企业迫切需要开发的人才, 另一方面学校的学生就业很难。如何来解决这一社会性的矛盾, 政府、学校和企业都进行了深思。在古代, 技术的传承都是师傅通过口传心授, 一代一代延续下来, 这就是学徒制。近现代开始, 学校的广泛建立, 学校教育成了教育的主体, 学徒制渐渐衰弱。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将古老的学徒制与现代的学校集中制培养结合起来, 形成了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 有效解决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和学生就业的问题。

为了解决软件人才用人荒和学生难就业的矛盾,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与瑞邦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深度校企业, 尝试共同建设网络系统管理专业 (移动应用方向) 。合作由浅入深, 从2014年开始尝试运用现代学徒制共同培养高技能软件开发人才的试点工作。

1 实施方案和内容

1.1 用协议来保证权利和义务

现代学徒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生具有双重的身份, 在学校是学生, 在企业是学徒。企业的工程师在企业是师傅, 在学校是教师。能够将学徒制实施必须得到学生和企业的共同认可, 学生要认可企业, 同时企业也要认可学生。如何让学生认可企业, 学校和企业都要做好工作。在入学第一周, 瑞邦科技有限公司派企业工程师来学校举办专题讲座介绍企业性质、工作内容、发展方向和企业文化等, 并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企业感受企业文化。让学生认识到软件开发并不是不分昼夜的书写代码, 软件开发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 可以培养仔细严谨的好习惯。进入瑞邦也不是签订“卖身契”。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 学校在系部大厅中给瑞邦科技有限公司做了展板, 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和气息。

在学生认定企业后, 企业也通过面试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考核, 最终确定进入“现代学徒制”培养计划的学生。为了保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需要签订两份相关协议书。一份是企业与学生签订, 主要是企业为学徒提供的培训内容、培训期间以及将来就业后的薪资待遇、学徒结束的时间, 为企业工作的时间。另一方面, 与学校签署有关学校学习的学校培养协议书, 在协议书内明确学习者的身份是学生, 享受同其他没有进入现代学徒制培养计划的学生等同的待遇, 包括奖学金, 住宿等条件。两份协议书既确立了学习者企业学徒与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 又明确界定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的权利与责任。这有效保障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利益, 也规范了现代学徒制的具体操作流程与方式, 能够使这项工作有理有据, 标准化、程序化与制度化。

1.2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工学结合中实施交替式教学模式

(1)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和学校共同的目标。省内调研了部分中小企业, 主要的典型岗位是软件开发、网站制作、UI设计、测试、销售。面对具体的岗位, 与企业工程师交流确定其应该具备的能力, 制定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核心学习内容, 按照由浅入深新手成长规律, 制定校企合作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以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 继续探讨人才的培养模式, 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都分为两种, 一种是面对学校的《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和《学校课程教学标准》, 一种是面对企业的《企业专业教学标准》和《企业课程教学标准》, 这些标准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出发点。

(2) 基于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由浅入深展开教学内容。高职计算机专业是三年的学习时间。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 每个学期确定了学习的重点内容。在第一学期主要是文化感受与企业体验, 让学生了解这一行业, 了解岗位, 了解岗位所需要的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参观, 包括大公司和小公司, 不仅是学徒制合作企业, 也包括其他校企合作企业, 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 了解各个岗位的职责, 提高感性认识。同时学校也邀请企业、行业协会专家讲授软件发展史和行业前沿技术等。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主要是专业课程的学习, 企业专家与校内专业教师合作, 根据工作岗位、需求分析师、架构设计、代码编写、UI设计、测试工程师等的核心技能共同设计教学项目, 将企业生产任务变成学生的课堂项目和实训项目。第五学期安排学生定岗实习, 让学生进入企业, 实现其学徒的身份, 由企业的工程师带领实现综合任务。第六学期, 是学生的毕业实习。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特点与特长, 安排其到相应的生产岗位进行半年“毕业实习”, 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奠定一定的基础。

(3) 交替实施项目式的课程教学。基于广泛调研的结果, 计算机主要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关于安全方向, 一方面是移动应用开发方向, 校企双方共形成了18门专业课程, 其中8门为专业基础课程, 用以兼顾学生的就业宽度, 5门为面向Android的课程, 以保障其就业深度, 即扎实掌握基于移动应用开发核心技能。课程的确定是在充分考虑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软实力和硬件基础上决定的。因此, 专业基础课由学校的老师担任, 在5门面向Android的课程有3门企业独自负责, 校企联合课程负责2门。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老师授课, 都是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出发点, 采用任务驱动, 以学生为主体, 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1.3 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 学生的考核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作为学生的考核, 一个是作为学徒的考核。学生的考核主要是在第一到第四学期每个学期的期末, 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基本技能, 包括笔试和操作两部分。笔试主要是原理、知识、行业历史等, 操作主要是模拟项目进行操作。分值分别为30%和70%。在学校里, 要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另一部分是企业的出师考试, 是在第五学期或者第六学期的期末, 由企业组织考试评定学徒的综合职业能力。出师考试同样包括笔试与实操两部分, 笔试部分主要是行业标准、公司文化等。实际操作主要是拿出公司真实项目的中的一个模块进行操作, 分值比例为3:7。出师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徒可提前与公司签订就业意向书享受正式职工的待遇。

(2) 由浅入深, 阶梯递进学习。在前四学期主要进行的是项目式教学, 以就业为导向, 以工作过程为基准, 在第五学期进行顶岗实习, 第六学期进行毕业实习, 学生基本上能够从零基础达到熟练的程度。在第六学期不仅要学生掌握技能还要掌握职业素养, 丰富企业文化, 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在实施提升的过程中, 学校和企业都做了相应的努力, 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实施月计划, 月考评机制, 即学员先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计划, 由企业考核看计划是否合理, 然后给出对应的月计划, 然后对照计划对学员进行考核。在学员的考核过程中, 企业的师傅重点对学徒的工作态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和抗压力的能力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进而给出毕业实习的综合成绩。

2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虽然国外发达国家已经走出了特色鲜明的现代学徒制, 但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不同,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不同, 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不同, 存在着差别, 所以现代学徒制不能够全盘拿来主义。要有自己的特色。

(1) 身份形成过程不同。在瑞士与德国, 一个学员首先是成为一个企业的学徒后才能成为与这个企业实施联合办学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即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想接受职业教育, 先向企业提出申请, 企业同意并签订学徒合同后, 到与该企业联合办学的职业学校报到。而我们是这个人首先是职业院校的一名学生, 然后才在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都同意下, 签订学徒制的协议。即先成为学生再成为学徒。

(2) 办学主体不同。从是先成为学徒还是学生可以看出, 在德国与瑞士, 职业教育企业是主导地位。专业的建立、更新或者废弃, 不是由学校决定, 而是由行业协会或者联邦职教研究决定。同时, 对于某一专业总是先形成适用于企业的、基于实际工作要求的《培训条例》, 随后教育主管部门据此开发指导学校的、基于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标准 (在德国被称为《框架教学计划》) 等[1]。而我们的职业院校是办学的主要力量, 专业的建立以及课程的设置是学校提出, 然后根据校企合作, 制定相关的教学任务, 形成适合双方的教学标准。

(3) 教学形式不同。在德国, 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每周学徒在学校跟随专业教师学习1到2天的理论知识, 其余3到4天在企业跟随师傅接受实践教育, 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分别占30%与70%的比例[2]。而我们专业是按照学期来实施现代学徒制。由于现有条件的限制, 以周为单位在我们的学校无法实施, 只能以学期为单位, 一个学期在校学习, 一个学期在企业工作。

三年的实践证明, 现代学徒制绝对不能够一成不变的抄袭其它国家。但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方面借鉴, 第一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 确定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要达到什么程度;第二在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的制定上, 教学的内容以够用为主, 要以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为主线, 依托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第三在教学方式制定上, 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具体组织教学活动时通过解决一个工作任务为达到知识和能力提升的目的。

社会是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的, 行业与企业也是不断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因此我们的专业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更新人才培养的内容, 来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更新的速度更是快, 更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因此, 校企双方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让企业深度参与到整个人才的系统化培养过程。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 :56-58.

[2]匡冬平.瑞士职业教育与培训:举措与成就[J].世界教育信息, 2013 (16) :32-35.

现代式学徒教育论文 篇6

(一) “三明治”教育模式

20世纪初, 英国部分城市学院在当时技术工人短缺的现实下, 寻求与企业界合作, 开始尝试“三明治”教育模式。“三明治”教育模式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或“实践———理论———实践”结合的培养模式, 指在校学习与企业实习交替的形似“三明治”的课程设置模式。“三明治”教育模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终切合了英国人才发展的需要, 形成一种拥有多元化培养目标、开设弹性化课程、具备全过程考核体系的成熟人才培养模式。

1. 多元培养目标

“三明治”课程始于桑德兰技术学院 (Sunderland Technical College, 现更名为桑德兰大学) 中机械工程学院对“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探索, 该校管理者意识到传统教育重知识、重理解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偏离了科技进步下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客观事实, 认为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还应获取一些工作经验,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逐渐形成了兼具能力、技能、态度与价值的多元培养目标。

2. 弹性课程形式

在英国, “三明治”课程常见的形式有两种, 不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差异性。第一种是第一、二、四学年在学校学习理论, 第三学年到企业参与为期一年的实践活动, 这一年的实习, 学生可以选择一次性完成或平均分两次完成, 前者称为“厚三明治”模式, 后者称为“薄三明治”模式。第二种是学生第一年和最后一年均到企业进行一年实习训练, 期间在学校接受两年或三年的理论学习, 也称“1+2+1”或“1+3+1”教育计划。

3. 全过程考核体系

不同于其他课程考核形式, “三明治”课程的考核是一个全过程考核体系,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监督, 其考核内容包括企业评估、指导教师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等方面。其中, 企业评估最为重要, 职业教育面向就业的目的, 决定了“三明治”课程尤其重视学生实习期间来自企业主管的培训和考核;指导教师评价是针对整个课程模式的系列化评价, 包括实习前指导———实习中监督———实习后总结, 贯穿了学生完整的学习阶段, 对“三明治”课程实施质量起到了较好的监控作用;学生自我评估主要依据学生的工作日记, 涉及个人发展计划、工作情况、总结反馈三部分, 基本反映了学生的工作状态。总体而言, 多方的评价构成了“三明治”课程的考核体系, 确保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目前, “三明治”教育模式已成为英国职业教育最高阶段的最普遍的人才培养模式, 赢得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度和国际影响力, 成为英国职业教育乃至留学教育的一大特点。

(二) 现代学徒制

为了培养掌握核心技术的熟练工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劳动者, 实现青年人从学校到企业的顺利过渡, 1993年英国政府提出了“现代学徒”计划。随着试行行业的扩展、参与学徒数量的增多以及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 (NVQ) 的结合, 现代学徒制经过逐步改革与调整, 形成了涵盖基础现代学徒制和高级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结构模式, 并在此基础上细化为中级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和高等学徒制三个等级。中级学徒制的培训目标是达到国家职业资格2级水平 (NVQ2级) ;高级学徒制旨在取得国家职业资格3级水平 (NVQ3级) ;完成高等学徒制的学徒则意味着达到国家职业资格4级、5级或基础学位水平, 具体如表2所示。

1. 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三维课程模式———工读交替式教学———多样化评估

现代学徒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结合, 直接打通了与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联系, 实现了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同时, 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学徒也需要完成核心技能和技术证书的考核, 就此形成了由国家职业资格课程 (NVQ) 、关键技能课程和技术证书课程共同构成的三维课程体系。

三类课程中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构成上的差异, 使得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主要通过现场教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工读交替式教学模式实现。国家职业资格是一种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几乎包括了所有职业的各层次标准并与学历等级相对应。现代学徒制中涉及的国家职业资格与申请的学徒项目相关, 一般由相应行业人员现场教授。技术证书课程注重职业知识与理解力的获得;关键技能课程中提出六种关键技能, 包括交流、数字运用和信息技术的前三种“主要”关键技能被强制性应用于国家职业资格课程中, 涉及与人合作、提高自我学习与增进绩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后三种“广泛”关键技能几乎涵盖于所有的现代学徒制中。这两种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课程, 多以脱产学习的方式在继续教育学院或产业培训委员会实施。

现代学徒制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弹性, 使得考核评估更加注重结果性评价, 通过考试和各行业自主评估的方式进行, 以所获的各类证书为最终评判标准。关键技能课程和技术证书课程在继续教育等机构实施, 一般以考试的形式评估;国家职业资格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 注重学徒工作场所中具体能力的培养, 考核以学徒提供的证明能力水平的材料以及所在工作场所评估员定期的巡查反馈为主, 具体如表3所示。

2. 现代学徒制的申请

现代学徒制面向所有年满16岁, 生活在英国未能接受全日制教育的青年, 如果已经获得GCSEs资格5年以上或其中英语和计算的成绩较低者在申请前要参加文学和算术测试。已经就业的青年在得到雇主的同意后, 也可以参与相关学徒的申请。

现代学徒制拥有完善的在线服务系统, 雇主 (行业、企业单位) 发布空缺职位信息, 学习提供者 (继续教育机构、中介教育提供者) 发布可以提供的教育类型。学徒可以依据自己工作发展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情况选择空缺职位, 但需在该系统上登记和申请。

学徒的费用与年龄相关, 国家现代学徒制服务承担16~18岁青年全部的学徒期间费用, 承担19~23岁青年学徒期间产生费用的50%。

3. 现代学徒制的优势

现代学徒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享有工资收入。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带薪学习的教育模式, 工资与学徒年龄和完成学徒制第一学年的时间有关, 所有16~18岁青年以及年满19岁处于学徒制第一学年的学徒享受学徒制最低工资水平, 否则享受正常学徒制工资水平, 并需交付工资税。有研究表明, 目前学徒制工资最低水平已经达到每小时2.68英镑。其二, 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现代学徒制提供了知识和技能双项提高保障, 知识包括与工作相关的英语、计算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学习, 技能是实际工作环境中在专门职员针对性指导下形成的, 这种能力的提升使学徒能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其三, 享有良好的工作保证。现代学徒制受到国家的政策保证和财政支持, 学徒可以享受免费学习的机会并享受带薪假期。

二、英国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特点

(一) 政府、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界的联动与互动

英国职业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政府、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界的联动和互动, 逐步形成了政府为主导, 行业协会为支撑, 职业院校和企业界“两条道路”协同共建的立体化发展趋势。

1. 政府的激励引导———法律保证、财政支持

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难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然形成, 学校注重学术教育和企业关注眼前利益的差异无法在缺少外部激励引导下突破, 需要政府给予持续的政策介入。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文件, 规定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保证了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话语权;同时, 通过财政上的利益引诱企业扩大参与职业教育活动的宽度与深度, 实现校企之间的合作办学。

2. 行业协会的立体化参与———市场预测、信息反馈

行业协会由最初政府鼓励的被动性参与转变为“以行业技能委员会 (Sector Skills Councils, SSCs) 为主体, 以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 (UK Commission for Employment and Skills, UKCES) 为主导, 以行业技能协议 (Sector Skills Agreements, SSAs) 为保障”的自主性参与机制, 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支撑。

SSCs涵盖了超过90%的英国行业, 旨在考查未来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市场预测。UKCES具体为企业提供咨询、经费支持以及战略/商业发展方针, 促进行业内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SSAs详细描述了各个行业的技能缺乏和差距, 为职业院校反馈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情况, 提高了职业教育育人的针对性。

3. 校企间的通力合作———技能与理论兼顾、顺应市场需求

职业教育发展“两条道路”追求的是企业界与职业院校间真正的合作, “企业不仅是职业教育的服务者, 也是创造和发展卓越职业教育项目中各个层次的参与者”。职业院校与企业协商学徒/“三明治”学生的培养计划, 学院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 企业负责专门技能培养, 共同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力资源;同时, 学院也会满足企业内部职员的及时培训, 提供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以及必要的理论知识, 具体如图1所示。

(二) 多方合作下人才培养方式的灵活多变

职业院校与企业界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 这主要与学生所选专业或所申请岗位的特点相关。如学徒制中卫生与保健领域、商务管理领域和信息服务领域, 因重点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不同, 就会外化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的差异。教学方式上的灵活更多取决于职业学院与企业雇主间合作方式的创新, 是工读交替模式下的补充与完善。以北沃里克与欣克利学院的“导师学徒制”为例, 就是将导师制与学徒制的完美结合。与企业协会签订培养方案的学徒, 在整个学徒期间由一名教师全权负责教学、实习指导和评价考核。同时, 采用学徒制中模块式教学方式和工读交替式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方案中的技能划分模块, 分模块教学, 考核合格即获得相应证书;工读交替具体落实到每周, 周一学习理论, 周二至周四到工厂进行实习操作, 教师全程指导, 针对性、有效性极为突出。

(三) 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界人员的互通与融合

企业家精神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最大助力, 它“将传统的学术价值观与最新管理理念合为一体”, 既重视学生的理论教育, 也看中技能培养。推崇企业家精神的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企业界存在复杂的人员沟通, 有时资深的大学管理者可能就是当地商会的主席;学院团体代表可能是当地企业团体雇主和技能组织的成员, 同时也是当地商业团体中的一员;甚至有学院表示其管理主体包括协会、第三方、鉴定服务人员、广播、工程以及社区联系和法律组织的成员, 这种多元委员会更理解劳动力市场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也能明晰学院未来方向、目标、优先发展项目以及市场预期。

英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世界上最成熟、最全面、最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之一, 其职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 形成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界和职业院校多方参与, 产学研三维一体的创新型育人模式, 对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郑红梅.“Sandwich Courses”英国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J].教育与职业, 2006 (4) :90-93.

[2]刘娟, 张炼.英国三明治教育发展历程及其政策举措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12 (1) :35-39.

[3]学徒制指导一申请与资格[EB/OL]. (2014-12-04) .https://www.gov.uk/apprenticeships-guide.

[4]刘育锋.英国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匹配的新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4) :13-16.

[5]UK Commission for Employment and Skills (UKCES) , 157Group Furthering Education and Skills, Gazelle Colleges.A new conversation“Employer and college engagement”[R].2014.

[6]北沃里克与欣克利学院官网[EB/OL]. (2014-12-07) .http://www.nwhc.ac.uk/article/view/Apprenticeships.

[7]洪成文.企业家精神与沃里克大学的崛起[J].比较教育研究, 2001 (2) :44-49.

现代学徒制研究综述 篇7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是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育人的职业教育制度。目前, 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1. 关于现代学徒制内涵的研究。

主要包括现代学徒制的定义、意义、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约占所有现代学徒制文献的10%。关晶、石伟平“将二战以后出现的以德国双元制为典型、适应经济和社会的现代性要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纳入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学徒制统称为现代学徒制”, 李玉静、卢超、杨黎明、叶东等学者均提出了自己对现代学徒制的理解。纵观各家学说, 现代学徒制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现代学徒制不是新生事物, 它是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既受传统学徒制影响又是对传统学徒制的继承和发扬;二是现代学徒制的基础是校企深度合作, 以此来共同完成学习和培养目标;三是现代学徒制中的学生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四是现代学徒制的目标是提高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水平。

2. 关于现代学徒制类型的研究。

主要包括与传统学徒制的比较、历史沿革以及在国内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这类研究所占比重较小, 约占5%左右。芮小兰指出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在各方面的不同;赵志群则将新中国学徒制分为三个阶段, 并论述了我国学徒制的现状及展望;崔铁刚对中国学徒制的演变进行了制度分析;毕结礼探讨了中国学徒制的历史与创新问题。纵观上述研究, 现代学徒制的类型可分为中国学徒制、西方学徒制、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

3. 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研究。

包括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进行的探索, 约占35%。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秘书专业、河北省等学校、专业、地区都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进行了积极探索。

4. 关于国外现代学徒制的研究。

主要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德国、芬兰等国家, 约占所有研究现代学徒制文献的10%。刘冉昕总结了澳大利亚和芬兰的现代学徒制特点;徐瑾劼从实施动机、培训框架、证书融通性、政府培训目标与资助侧重点、课程特色五个方面介绍了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关晶介绍了西方学徒制的产生背景及西方各国的探索;翟海魂在其专著《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中对开展现代学徒制比较典型的国家进行了介绍。综合上述研究, 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英国的“三明治”模式, 二是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 三是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模式, 四是瑞士的“三元制”模式, 五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5. 关于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启示及中国现代学徒制构建的研究。

这类研究占现代学徒制研究的比重最高, 大约占到40%。关晶、赵志群、吴静、杨黎明、杨敏、陈德容等学者通过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的有益经验, 对我国构建现代学徒制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主要包括: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构建有利于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制机制;改革职业学校办学体制, 开展集团化办学;实行学分制, 改革考核方式;完善现代学徒制的保障措施等。

通过对现代学徒制研究现状的梳理可以发现, 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研究相对不足, 而且多聚焦在某个专业或立足于某所学校, 在区域内整体推行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不多, 而且研究者大多来自高校, 基层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机构人员数量很少。

二、现代学徒制研究动态

1. 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特别是从2011年以后, 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学术研究成果呈直线上升趋势。

2. 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越来越细化, 由“建立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等较为空洞的研究逐步转化为制定学籍、学分管理办法、实行弹性学制等更为细致的研究。

3. 研究重心逐步由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转移, 随着对现代学徒制认识的逐步加深, 具体专业、具体学校、具体区域探索推行现代学徒制将成为关注的焦点。

4. 世界各国正对目前的现代学徒制进行改革, 以使其更加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带来的变化。

摘要:了解现代学徒制的研究现状可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从内涵、类型、实践、国际比较及借鉴等方面研究现代学徒制的现状, 得出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动态。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研究现状,研究动态

参考文献

[1]关晶, 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1) .

[2]陈俊兰.中国学徒制研究需求与原因分析[J].职教论坛, 2011 (31) .

[3]关晶, 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 2014 (10) .

[4]欧阳忠明, 韩晶晶.雇主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利益与权力诉求:基于英国学徒制项目调查报告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4 (11) .

[5]赵鹏飞, 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2) .

现代式学徒教育论文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D41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6-132-2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思想政治学习的要求。高职院校正是为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学习与实践机会的重要场所。但是教学模式的陈旧,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已经无法让学校成为给学生提供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所以教育方式的转变是目前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学徒制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主要运用“双主体”、“双元制”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的教育方法,培育全新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和背景下,如何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课改成为了目前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

1 现代学徒制的内容及特点

我国的学徒制在历史上存在并发展了较长的时间,是通过授业者的言传身教传授学生或弟子的生存技能和知识的一种最原始的培训手段。而现代学徒制在内容上与传统的学徒制不尽相同。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的学徒制基础上,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国首次提出学徒制教育计划后,发展到现在的对于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其教学的目标就是培育拥有高水准的技术与技能、熟练地结合理论和实际、能够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的新型技术性人才。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中要与企业进行合作,高职院校为高职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学习的场所,企业要为高职学生提供生产线或者其他实践场地进行学习。高职院校还要完善课程设置,改革课程教育体系,达到企业人才需要的标准,是高职学生能够紧贴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达到工学结合、工学相长的要求。

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担任高职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企业与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下,对高职学生采取共同教育的方式,基于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教学方案,做到分工协作、共同教育、密切配合;第二就是以招生即招工、上学即就业为目标。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要在学生入学时开始就以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就业为教学目标,与企业紧密合作,将招生、招工、就业等问题相互融合在一起;第三,高职学生即是学生也是工人。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具有高职生和企业工人两种身份,可以让学生在上学期间能够体会到自己同时身为一个企业的工人的责任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紧地连接起来,增强学习的效果;第四是学生同时受教于学校与企业。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拥有两个学习场所,分别是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同时还拥有“双导师”即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实践导师。这就说明企业能够参与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活动中,与学校共同完成新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2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首先,在高职教育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理论课教师或者辅导员,理论教师主要教授一些专业的理论知识,辅导员只是负责生活上的开导,起辅助作用,况且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为刚刚进入行业不久的年轻教师,社会阅历较浅,还不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无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起到正确引导作用。其次就是企业中的导师主要以实践为主,做好工作就是完成学业,加上其本身缺乏思想政治理论,对学生的启发也不够。

2.2 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中,教学重点主要侧重于高职学生的实践就业问题,并没有将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点位置。我国的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有着科学、合理、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在多年来教育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但是现在的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毕业率和就业率,没有具体的思想政治教学的规范性内容和教学目标。单纯的理论性知识过于抽象,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学生的思想觉悟没有达到与之学历的相匹配的水平。

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足

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一些高职院校只是一味地追求利益,不重视思想政治的教育,认为思想政治的教育不能为学校创造出更多的利益,没有对思想政治类的教育进行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不重视、不支持思想教育教学的教学管理与教学保障,没有严格的考试制度与推广措施,并且没有定量的经费投入,所以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完善。

2.4 没有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与知识不断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们,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心理都产生了变化,但是,高职院校在怎样避免外界因素对高职生思想的影响方面还没有做出具体的措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教育实践还存在不足,没有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3 现代学徒制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发展措施

3.1 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

高职院校要在师资力量方面加大力度,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辅导员以及企业中的导师在学生的实践中加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并且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教师与导师的思想教育意识,做到教授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也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够真正起到教师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3.2 设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中,一定要做到教育以人为本,不能为了达到目的,不顾后果。高职院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平台,以坚持塑造高职人才和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结合高职生的实际状况,具体化、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做到培育人才、塑造人才、发展人才、完善人才。

3.3 开展多样的教育方式

高职院校要开展多样性的教育方式,不能只让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两点一线学习。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要提高对教育方式的认识,做到教学观念的转变,在现代学徒制教育的背景下加强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现代学徒制度下,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一半的时间都在企业实践,使得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时间就相对减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规范教学的方式,注重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比如,采取一些更加生动、直观、有趣的辅助教学工具,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课外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增设系统的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学徒制教育的背景下不仅要融合学科内部的各类知识点,还要体现出学生如何在社会中进行生存的教育内容,要求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随着时代发展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开放性与系统性。

4 总结

总而言之,在现代学徒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紧随时代发展,对思想政治类教育进行不断地改革与更新,让学生在学校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创造出新型技术型人才,让其在工作中能够为企业带来进一步的发展,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刘辰,王翊鸥.基于现代学徒制度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12:249.

[2] 黄俐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50-51.

现代式学徒教育论文 篇9

2015年4月,中国职教教师发展研究会举办了“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培训会,广州番禹职业技术学院的渠川钰教授从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过程、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如何设计企业需要的课程、学生顶岗实习的运行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这五个方面讲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校企联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传统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我国的民间传统工艺主要是以这种方式传承下来的,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

“现代学徒制”重点体现在“现代”,是相对于“传统”提出的,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作坊,传统的学徒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培养技术人才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为解决这一问题,便产生了“现代学徒制”。从本质上讲,“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是一致的,即都有师傅、徒弟以及师傅对徒弟的教育和指导,都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但二者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

从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区别来看,二者在学习对象、教授人员、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时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一是身份的转变。传统学徒制中学徒只有一种身份—学徒,而现代学徒制中学徒有两种身份—学徒、学生;传统学徒制只跟随师傅学习,现在学徒制跟随师傅和教师学习。二是培养目标的转变。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即以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发展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学习地点的转变,现代学徒制不仅在生产一线学习,还在学校学习。四是学习内容的转变。现代学徒制不仅有实践操作的学习,还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多种课程体系分同时进行。五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学徒制是工学交替,学生从单纯的经验学习或者理论学习到实行工学交替式培训和学习,一部分时间用于在企业接受培训,另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六是学习时间的转变。传统学徒制学习时间根据各工种有所区别,相对不固定,现代学徒制时间是相对固定的。七是考核方式的转变。传统学徒制主要由师傅考核,现代学徒制由行业和教育部门评价等等。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单纯的学校教育,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

二、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学生一般用大部分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剩下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或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授课。所以支撑现代学徒制需要有几个要素:根据能力划分寻找载体,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根据岗位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根据学生、学校和企业的自觉决定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对学生的评价创新,针对性与发展性相协同,按照企业标准评价学生;聚集教师团队,专兼结合互补;工学交替,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具体地说,现代学徒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师傅和徒弟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及师徒之间可以充分相互了解,教师及师傅对学生的能力和倾向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教育,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和技术技能提升,完全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师傅和徒弟一直处于同一问题和情境之下,因此,就可能在第一时间和空间里对学生做出指导和建议。正是这种及时沟通和反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学生的学习疑问及时得到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是一种情境教学,师生和师徒处于同一教学情境下,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学习者不再是智慧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任务和项目的完成者和主动者,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注意和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意愿达到最强。

4、锻炼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通过学徒制教学,学生真正参与到了企业的生产过程,体验到了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异同,从而使其学习更有指向性和社会性,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现代学徒制也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可以开阔知识面,扩大眼界。

5、就业前景比较明朗。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很多学生的特长和特点能够得到体现,在毕业时可以被原培训企业录用,同时对学生奠定职业意识,思考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经受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6、可以获得相应报酬。工作是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学生从事与普通职业工人一样有报酬的工作,一方面可以获得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实际锻炼。

三、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招生录取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采取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及质量监控由校企双师教学团队共同承担。

招生模式的改变:一是先招工再招生:招生对象主要是高中应往届毕业生中职应往届毕业生;招生对象身份一般为合作企业在职员工;二是招工招生同步:招生对象主要是中职应往届毕业生;招生对象身份一般为非合作企业在职员工。

改变课程开发的理念:学科体系将知识分类排序,按照章节将划分知识点。学科体系关注一条主线,以知识理论为主线;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学生很难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学”与“用”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企业的岗位培训也是关注一条主线,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很少考虑学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只考虑单一岗位的技能培训。而行动体系课程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以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知识内容。行动体系课程的特点是两条腿走路,工作过程和知识理论相结合,通过工作过程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既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岗位,又兼顾到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构建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等构成要素。现代学徒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为“三方深度融通、三级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基本技能”、“岗位技能”、“订单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深度合作、三方共赢”培养模式。

作为一名教师,要成为有人尊敬的教师要用心,尽心和有爱心,要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要关注的不是教了多少而是学了多少,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

“现代学徒制”培训模式改革初探 篇10

一、三项培训

我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以学员 (学徒) 的培养为核心, 以课程为纽带, 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 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为此, 在培训模式的探索和实施上, 我校将“现代学徒制”学员培训的重点放在订单培训、行业培训和在岗职工技能提升三项培训上, 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最佳结合点。

1. 订单培训

2011年, 我校与中国重汽吉林九新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开展了学徒培训。2012年9月, 与东兴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签订了“现代学徒制”培训协议, 开展了项目研究和建设工作。2012年11月, 召开了校企深入合作内涵建设研讨会, 12月, 组织学员开展入企体验及实践活动。

通过校企共同制定招生方案, 开展招生宣传, 我校共招收学员48名, 经入企参观、企业面试等双向选择, 有44名学员作为企业的后备员工, 即学徒, 分别加入“东兴班”、“九新班”冠名班开展“现代学徒制”培训。在培训过程中, 我校通过教师入企实践、校企深入合作座谈会、内涵建设研讨会等多种形式, 就培训计划、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座谈和研讨。这些学员作为企业的“后备员工”, 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学员, 又是学徒, 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 分时段进行学校理论知识和企业岗位实践锻炼, 开展半工半读。校企深入合作、共管共育, 较好地实现了校企文化对接、培训生产对接、岗位技能对接。学员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 既满足了企业需求, 又使学员学到了真正的本领。经过培训, 受训学员全部顺利通过学校和企业双重考核, 考取了中级职业技能证。

2. 行业培训

我校是吉林市唯一的机动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培训、考试基地, 吉林地区唯一的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示范基地。我校采用“现代学徒制”培训模式, 紧紧依托行业管理和约束机制, 先后与吉林市100多家机动车维修企业共同开展培训。按照交通行业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和考试大纲要求, 学校负责集中理论培训, 企业师傅负责实操培训, 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自2012年9月到现在, 共组织我市1200余人次的机动车维修及检测从业人员成功考取了交通行业从业人员上岗证。同时, 与农机行业紧密合作, 全面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2012年以来, 通过集中授课、组织行家里手到田间地头及农户家中进行分类辅导等形式, 先后组织吉林市龙潭区、船营区、丰满区、昌邑区和经开区3000余户农民开展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维修及保养培训, 组织考取农机驾驶证, 使广大农民持证驾驶、规范作业, 切实帮助农民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受到农户的欢迎和好评。

3. 在岗职工培训

企业要求在岗人员具有职业资格证和从业证, 因此, 员工培训需求量大, 但由于企业生产任务重、员工工作时间紧, 企业很难组织员工外出参加培训。为此, 我校对在岗职工采取“5+2”、“白+黑”等形式开展“现代学徒制”培训。即学员可根据企业和岗位实际, 选择5天在企业从事岗位工作, 2天双休日到学校参加学习, 也可选择白天在企业工作, 下班后到夜校学习。由学校教师依据职业技能鉴定和考核大纲对学员进行集中理论培训, 将实操培训与日常工作、生产生活相结合。教师以下发任务单的形式将实训教学内容布置给学员, 由学校指定教师深入企业实际指导或由学员自行选定实操师傅, 分组分项目推进, 既有效利用并缩短了培训时间, 节约了培训成本, 又调动和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保证了实训任务的高效完成。

二、四项建设

1. 加强组织建设, 夯实“现代学徒制”实施基础

行业、企业的参与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要组织保障。我校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建立有效沟通渠道, 了解培训政策动态, 宣传培训优势, 争取政府及行业支持。与企业、社会公益服务机构搭建交流平台, 研究培训项目, 审定建设计划, 提高了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领导牵头, 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和专业教师共同成立了“现代学徒制”研究组和工作组, 明确职责分工, 开展培训调研、论证与实施, 深化培训模式改革。通过学习、研讨和交流, 保证了培训模式的有效实施。

2. 加强制度建设, 构建“现代学徒制”实施机制

“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企业、专家、教师及广大学员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 我校研究组人员全面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研究、推进及总结工作, 不断提供政策、理论支持, 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工作组成员按照“现代学徒制”培训模式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和建设思路, 与企业深入交流合作, 共同研究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和管理制度, 编制了《“现代学徒制”培训手册》。在实施过程中, 拟订培训协议, 进一步规范合作培训行为, 为培训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利保障。

3. 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现代学徒制”实施竞争力

我校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三个能力上, 即注重提高学员就业竞争力, 提高师资队伍整体作战力, 提高培训和服务社会能力。一是坚持“校企合作, 共育共管”, 结合广大学员的培训需求和培训调研, 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分项目、分工种、分层次、分模块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培训课件及培训任务单1000余个, 使学员在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 接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教育, 更快地提升学员岗位技能。二是坚持“培训培养, 吸纳引进”, 抽调30余名骨干专业教师对培训项目进行深入研究, 聘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和高级技师参与培训过程的指导与落实, 建成了可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职业培训需求的“师资库”。三是坚持“走出去, 请进来”,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集中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骨干教师培训、专业培训、创业培训, 组织教师入企实践、专业调研, 教师参与培养率达到100%。

4. 加强框架建设, 打造“现代学徒制”实施模式

我校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学员培训质量为核心, 坚持“三培、四建、五改”。即在培训项目上坚持订单培训、行业培训和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三项推进, 在项目建设上坚持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内涵建设、框架建设齐头并进, 在培训改革上, 坚持从培训模式、培训内容、评价模式、队伍建设和基地建设等五方面改革创新。加大“现代学徒制”培训的研究和实施力度, 将学校教育和企业体验有机结合, 将学校学习和岗位生产有机结合, 将集中培训和分组实践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校企资源优势, 全力调动和激发学校、企业、教师和师傅参与培训、管理、考核、就业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培训工作的社会性、专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基本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学校、企业”双重管理, “教师、师傅”双元负责, “学员———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 学校、企业深入合作, 资源共享, 共育共管, 共进双赢的“现代学徒制”培训模式。

三、五大改革

1. 改革培训模式———培训质量明显提高

由学校负责学员文化课程及专业所需各项基本理论的培训, 企业负责专业技能及实践教学。学校确定专业教师做导师, 下企业指导学生理论学习, 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做师傅, 负责学员岗位技能培训。让学员在理论学习的同时, 在企业真刀真枪践行岗位技能和企业文化, 促进学员理论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有效融合, 推动教、学、做的有机统一, 确保学员在短期内达到职业技能标准或从业资格要求, 顺利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多年来, 我校学员职业技能考核一次性通过率达96%以上, 从业资格考试一次性合格率达95%以上, 受训学员持证率达100%。

2. 改革培训内容———培训实效显著增强

以培训对接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 深化培训内容改革。我校将培训内容转化成若干个岗位技能, 再将每个岗位技能分解成若干个技能元素。根据培训需要, 由行业、企业和学校依据国家标准的培训大纲, 制定培训计划, 编写适用、好用、具有鲜明培训特色的培训手册, 让培训内容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切实提高培训实效性。从受训学员就业跟踪情况看, 学员培训满意率达95%, 受训学员工作稳定性好、岗位适应能力强、后续发展速度快。仅就汽车维修工培训学员看, 两年内成长为技术骨干的学员达50%以上, 月工资水平均达到4000元以上。

3. 改革评价模式———培训机制逐步形成

以能力为标准, 改革以往学校自主考评的评价模式, 将学员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 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相结合。要求学员既要达到国家规定相应工种的初、中级考核标准, 又要掌握企业1—2项核心岗位技能, 切实提高学员就业基础能力。在培训中, 企业参与学员培训、考核的全过程, 学员顶岗实训, 参与企业生产, 实现了“六个合一”, 即车间与教室合一, 教师与师傅合一, 学员与员工合一, 培训与生产合一, 管理与考核合一, 校企文化合一。通过探索和实践, 我校先后与50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0余个, 既为学校节约了物力成本, 为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 也缩短了培训、转岗、就业时间, 形成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

4. 强化队伍建设———教师素质整体提升

以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 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 实施学校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挂职锻炼。鼓励优秀教师主动承担培训任务, 不断提高专业理论、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聘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 使教师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快速提升。2013年, 承担“现代学徒制”研究和培训任务的邢海波、周亮老师荣获了吉林省汽车维修工首席技师荣誉称号。

5. 强化基地建设———培训能力稳步加强

我校作为吉林市劳动者素质培训定点机构,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 吉林地区唯一的农机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吉林市唯一的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培训、考试基地, 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全力推进培训模式改革的基础上, 坚持开展校校合作、校乡合作、校政合作。抓住并利用好相关行业及农民工培训相关政策, 全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农机培训、特种作业人员上岗证培训和上岗技能无偿援助等10余项培训。2012-2013年, 先后为企业和社会培训、输送学员6200余名。学校还组建了农机维修、电器维修和机械维修服务队, 定期深入农村、乡镇及生产企业, 免费提供技术咨询, 开展了农机、电器、机械等相关设备维修和服务60余项, 为学校创收300余万元, 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我校2011年被评为吉林省职业技能培训放心学校, 2012年被评为吉林市劳动者素质培训先进学校, 2013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示范基地。

摘要:当前, 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文章结合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实际, 通过“三项培训、四项建设、五大改革”, 探索了校企合作的最佳结合点, 走出了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培训之路。

关键词:三项培训,四项建设,五大改革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投资权益下一篇:政工工作与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