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牺牲五篇

2024-09-09

帝国的牺牲 篇1

一、悲剧中的具体意象:被献祭的牺牲

从公元前7世纪起, 古代希腊人为了祈祷和庆祝丰收, 在每年的春秋两季种葡萄和收葡萄的时候都要举行带有歌舞的酒神节的宗教仪式, 以祭拜酒神狄奥尼索斯。古希腊的悲剧源于酒神颂祭祀仪式, 希腊文“悲剧”一词原意为“山羊之歌”, 山羊之歌的献祭仪式实际上是牺牲, 山羊是作为被献祭的主角的命运和地位衍化为悲剧中“神圣的厄运、庄严的痛苦、无可避免的死亡的基本内容”的主角, 山羊的被献祭的牺牲的意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一) 英雄式牺牲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 被献祭的山羊的牺牲意象衍化为比普通人好一些但又不是好到极点的英雄式人物, 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成功的悲剧人物在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得到最好的体现, 俄狄浦斯王是为了国家复苏与繁荣而瞽目放逐的英雄。当时不算主流作家的欧里庇得斯的剧作《美狄亚》也是对亚里斯多德悲剧人物的应验, 美狄亚杀死孩子就是对伊阿古的负情忘义的惩罚与献祭。在古希腊时期, 英雄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 只能在反抗中承受着命运的摆布。

接着是中世纪的宗教剧中的自我牺牲, 耶稣的牺牲为了全民的福祉而被牺牲在十字架上, 个人的牺牲为了来世的幸福。在9世纪的复活节的弥撒上的一段插曲展示了宗教剧中的英国奇迹剧中为了人类而牺牲的耶稣:

天使:哦, 信教的妇女们, 你们到墓穴里找谁?

妇女:天使啊, 我们来找钉在十字架上的拿撒勒人耶稣。

天使:他不在这里, 他已如他所预言的升到天上。去, 把这消息传播, 说他已自坟墓中升天。

耶稣自我牺牲是英雄行为, 而人类为了自己的幸福, 让他人代替自己牺牲, 何尝不是自私与残忍呢?早期的人在与自然抗争中挣扎, 悲剧人物作为被动的牺牲者是不可避免的。

(二) 个人式牺牲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的了解与征服力量增强, “人类走过了神话时代、史诗与悲剧时代, 再走过中世纪漫长的神学统治的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是性格悲剧时期, 悲剧主人公是英雄式的贵族, 他们因个人的缺点导致的牺牲成为趋势。

17世纪欧洲的文化中心转向了法国, 以古典主义为原则的文化思潮和美学原则在欧洲延续了近两个世纪, 古典主义时期、启蒙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悲剧注重为君主政治服务的理性。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对抗中牺牲个人的利益, 为了理性牺牲个人的爱情、家庭幸福乃至生命。“亚里斯多德的悲剧‘净化’说在古典主义悲剧的理性原则下变成了‘改正或消除’说”。在法国剧作家高乃依的剧作《贺拉斯》中为避免城邦牺牲而 被推出的罗马代表即贺拉斯三兄弟与阿拉伯代表即居里亚斯三兄弟是被牺牲的献祭品。浪漫主义剧作家雨果的《欧那尼》中, 欧那尼和素儿的双双自尽就是对爱情的献祭, 对理性的一次决然反击。

(三) 过渡时期的个人生命旁支的牺牲

古希腊罗马时期推崇英雄式悲剧、中世纪推崇宗教人物悲剧、文艺复兴时期推崇神化的人的悲剧;狄德罗提出市民悲剧, 19世纪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及至现代派中普通人、小人物成为剧作描写的重点, 悲剧由崇高严肃、神圣而日趋世俗化。

“19世纪物理学、航海探险、生物学、医学等的突破性发展, 给哲学、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视野”, 19世纪至20世纪之间的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时期, 人与社会的冲突成为主要矛盾, 个人的牺牲由贵族式人物转向平民, 牺牲由具象转向抽象, 是个人生命旁支的牺牲:人性与社会、现存制度以及环境的冲突中被牺牲或冲破重围寻找出路。自然主义剧作家左拉的《黛莱丝·垃甘》中黛莱丝和罗朗因为害死加密尔与面对加密尔母亲谴责的眼睛内疚不安, 以献祭自己获得解脱。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群鬼》《社会支柱》《人民公敌》中, 娜拉自我放逐是牺牲;欧士华病发与母亲阿尔文太太的喝毒药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社会控诉的献祭呢?至于斯多可芒揭露疗养地的矿泉水的传染病菌被民众称为“人民公敌”, 牺牲不是生命消逝, 而是抽象社会地位的牺牲。造船商博尼克以卑鄙的手段发财后被誉为“社会支柱”, 他最后在他的庆祝大会中忏悔罪行, 牺牲也是社会地位的牺牲。斯多可芒与造船商博尼克的牺牲都是旧我消亡与新我重生, 良心得到了救赎。

二、抽象意象:没有牺牲的悲剧与没有悲剧的牺牲

19世纪到20世纪, 悲剧表现的悲剧人物从具象牺牲走向抽象的牺牲意象, 由献祭生命转向个人追求的其他生命特质的牺牲, 包括:爱情、亲情、社会地位、尊严等。

(一) 没有牺牲的悲剧

随着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社会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的研究加深, 普通人如何面对生存困境成为悲剧表现的重点。现代派悲剧没有完整的牺牲意象, 也许是生命的献祭, 也许是信念的消失、心灵自由的消失、性别的消失、生活本身的虚无等。在余秋雨先生《戏剧理论史稿》中指出, “在黑格尔看来, 外界威力的压迫不足惧, 该恐惧的是普遍伦理力量和永恒的正义的遭到破坏;陷于灾难的痛苦不足怜, 该怜悯和同情的是遭难人内心还有着美好的品质。以理念 (伦理理想、正义之类) 为内容的恐惧和怜悯也必须服从于冲突及其和解”。

存在主义戏剧家萨特剧作《死无葬身之地》中表现法国抵抗运动时期五个游击队员被纳粹逮捕后的选择, 被酷刑残杀是对他们自我信念的献祭, 最小的游击队员在姐姐默许下被其他人掐死是对战争的献祭, 对他者漠视生命的控诉。法国第一位荒诞派剧作家尤涅斯库的剧作《秃头歌女》, 史密斯夫妇重复着日常对话并且前言不搭后语, 前来做客的马丁夫妇在聊天许久之后才发现两人也许是夫妻。门铃又响了三次, 没有人进来, 响到第四次时, 消防队长跑进来要扑灭三刻钟又十六分钟燃起的大火之后离开, 史密斯夫妇重复着开场的话题, 这部悲剧究竟是否有牺牲的成分呢?自然是有的。生命虽未消逝, 但单调重复的生活正如剧中人没有在生活, 牺牲的意象是异化荒诞的生活, 是人的沟通、孤独、异化, 是人的终极状况的追问。这里也回答了现代社会剧作中悲剧存在与否的问题, 悲剧不再是英雄及个人的生与死, 而是人类生存处境的悲剧, 是现代人生活的重复、无意义、异化的人的生存处境的困惑、关怀与追问。

(二) 没有悲剧的牺牲

中国式悲剧总会有一个完美结局, 没有悲剧的牺牲是中国悲剧的一大特点。在戏曲家关汉卿剧作《感天动地窦娥冤》中, 窦娥蒙冤认罪并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绫、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誓愿在她死后一一应验。悲剧可以在此结束, 剧作家偏偏加上一个喜剧的尾巴即让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为窦娥平反昭雪, 恶人受到惩罚, 蔡婆婆由窦天章养老送终, 结局真有必要吗, 真的是好人有好报, 恶人有恶报吗?不见得。在元朝时期, 蒙古统治者建朝定都后, 推行者界限森严的等级制度, “他们把民族分为四等, 汉人、南人被压在底层;职业被分成十级, 文人儒士位于娼妓工匠之后屈居第九级;科举制度也被中止了七八十年, 元代文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厄境遇”, 关汉卿借杂剧谋出路, 窦娥的三桩恶毒的罔顾他人性命的誓愿其实是剧作家对社会鸣不平与无法实现夙愿的虚幻的心理满足。窦娥的死就是对社会不公、吏治黑暗的控诉, 是自我牺牲以达到教化民众、呼唤光明的呐喊, 与古希腊罗马时期对山羊的献祭的崇高、神圣、不可避免的悲剧一致。

三、以牺牲为母题的悲剧意义

(一) 悲剧的意义

“悲剧是以‘祭献’的方式, 在真、善、美的失败与毁灭中肯定、歌颂真、善、美的话, 那么, 喜剧是以讽刺、嘲笑或幽默的‘战胜’的方式, 在假、恶、丑的失败、受挫中否定、唾弃假、恶、丑”。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敏都诺的以毒攻毒说抑或古典主义时期沙坡兰针对高乃依的教益说, 以及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提到的专以情理娱人的娱人说, 李渔提出艺术达到的效果是引起雅俗共赏, 黑格尔指出要以和解来归结悲剧冲突, 悲剧归根结底必须对观众的心灵产生洗礼, 因悲剧中的牺牲有所触动和改变, 情感得以净化与生活有所改变。

(二) 以牺牲为母题的悲剧意义

中西方戏剧都是从献祭的宗教仪式中发展而来的, 牺牲在悲剧中作为被献祭的母题反复出现, 悲剧人物被献祭成为神圣、崇高、神秘、不可避免的代名词。在悲剧的历史流程中, 无论是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悲剧, 还是现代派戏剧的悲剧, 牺牲有时是具体的意象即被献祭的人物的死来表现, 有时是抽象的意象即被牺牲的不再单纯是生命, 也有可能是生命之外的东西:爱情、亲情、友情、社会地位等展现。后来, 人类生存处境的悲剧中日常生活中人的异化以及生活的无聊、异化、重复成为剧作表达的主题。悲剧从最高层次的英雄式牺牲到的普通小人物的牺牲展现了悲剧在社会 中存在的必然性与民众的变化着的精神需求, 人类的悲剧性的牺牲母题是无法避开的, 这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追求的进步性, 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内部依据, 具有对民众的教化作用与对社会的折射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念生译.亚里斯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2]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

[3]吴戈.戏剧本质新论[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

[4]张殷.中外戏剧简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帝国的牺牲 篇2

易代之际,自杀者成为崩塌的王朝祭坛上的牺牲,古今中西史不绝书。

《史记》卷94“田儋列传”记载不愿屈膝于刘邦的田横自杀后:“……田横之客……五百人……闻田横死,亦皆自杀。”

西元前46年,48岁的小加图因庞培之死而自杀,他用短剑自戕无果,在被救治后二次自杀身亡。

继第二圣殿被毁之后,西元73年,固守马萨德堡与罗马大军不屈抗战的1000多尤太人(中国文化习惯中谈及外族,常加“犬”边,此歧视现象应有改变,故本文改称“尤太”),突围无望,在首领以撒利亚号召下,除了少数几位逃亡,其他960人集体自杀,留给罗马人一座空城。

1279年,宋亡,陆秀夫身负幼帝跳崖自尽后,臣仆、后宫、民众多有随踵蹈海者,《续资治通鉴》说:“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余万人。”是否有十万之众固难考证,但浮尸遍海惊心怵目必非虚言。

1645年,明亡后第二年,清兵南下,顾炎武举义不遂,“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远史道不尽——何止上述胪列?眼前说不完——陈布雷、戈培尔也都是生殉帝国的近人。每个王朝,每个帝国,在其轰然崩塌之际,几乎都有效忠者或死伴或生陪,然起于何因则难明察。

田横之自杀与其五百门客之自杀不同,田横本自封为齐王,战败隐居后被刘邦追索,他是为了自己的尊严,不肯屈膝于刘邦而自杀;而其五百门客自杀则是感佩于田横之气节,且同样不肯臣服于刘邦,可谓激于义气和尊严双重原因的自杀,包含了政治殉葬的性质,其义气亦介于主仆情与友情之间,难说存在等级,也难说平等。

小加图的自杀似乎与田横门客之自杀有些类似,但细究背后的文化差异,则可推断,小加图对庞培绝无主仆这层情感,他们是两个重要政治家之间的生死相依之情。小加图情操之高洁曾是罗马公民的典范,其自杀显然是一种基于人格平等的政治性殉葬,与其说是为庞培而死,不如说是为他心中的罗马而死。

至于马萨德堡的960尤太人自杀事件,与其历代以及后世同胞们因其国被征服,因信仰被折辱时的自刭,性质是类似的,以撒利亚在自杀演说中就讲:“很久以前,我们就曾下决心,除了上帝之外,我们既不会服侍罗马人,也不会服侍其他任何人……我们宁可死也不愿意受奴役……让我们像自由人那样,与我们的妻子和儿女死在一起。”为国殉葬,与为自己的自由而死大体重合。

至于宋、明遗民国破时的自杀,含义更多混杂,一方面是反抗征服者的奴役和屠戮,另一方面也是在皇帝投海或上吊这具有亡国象征意义的事件激发下的尽忠之意。原先奴役他们的帝政被另一个统治者所替代,而他们只愿意臣服于前一个帝政的奴役——不仅仅因为习惯,更因为本族统治者恩威并施的和平奴役还能叫人活下去,而来自异族的血腥屠戮以及人格羞辱的极端奴役,让人无法活下去。奴役和奴役虽然性质相同,但程度绝然有异,不得不说,此种殉葬选择是人类很普遍很正常的一种心理。

与此类似,另一种并非直接自杀的政治性殉葬,古今中外也是比比皆是。

每个倾覆的王朝,往往都有基于自己的身份而死心塌地的维护者,无论外人眼里是否认为值得牺牲。

隆美尔将军认为希特勒在毁灭德国,提出外交求和新战略也被否决,但他依然效忠第三帝国,直到被诬参与刺杀希特勒的阴谋之后,他依然不辩解,不上军事法庭,宁可服毒自尽维护尊严。

伊拉克新闻发言人萨哈夫在演播室外几百米的隆隆枪炮声中,镇定自若地向全世界撒谎,巴格达是安全的。许多人尊敬这位“荒谬”的撒谎者,只是因为他悲壮的尊严。

然而,在极度严酷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死生忠叛的选择,或许并没有那么多复杂含混的原因,因为具体的个体生存境遇本身足以解释。不过,无数事实表明,王朝覆灭之际,无论其邪恶还是仁慈,自愿充当牺牲的,从来都是那些品德最高洁的人,即使有些人曾因为虎作伥而罪恶累累,但依然不掩其纯粹的德性之美——勇敢与忠诚。

历史的忧伤本难纯粹以伦理框限,毕竟为自由而死与为国族而亡浑然一体的尤太式牺牲并非易事。

牺牲的情感语句 篇3

2、 最怀念的那个夏天,因为遇到了你。 最遗憾的那个夏天,因为失去了你。

3、 “我放下了冷酷,放下了尊严,放下了固执,却依旧不能放下对你的爱。”

4、 鱼上钩了,那是因为他爱上了渔夫,他愿意用生命来博他一笑。

5、 原来爱是无所求。 ——玄默 《此生不渝》

6、 这一生,她只希望他能好好活下去,她愿意为此付出任何代价www.SiandiAn.com。 ——玄默 《此生不渝》

7、 我知道在爱情和婚姻关系之下,一点“牺牲”没有的状况是不存在的。但是合理的“牺牲”应该是在双方互相认可和接受的基础上达成,任何单方面傻乎乎地付出、心不甘情不愿地牺牲都是 病态的。记住,如果 一个人真 的爱你 、尊重 你、希望你实现自我价值的话,他不会对你的牺牲理直气壮。同样的,你也不要以“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而去绑架他人的人生,觉得全世界都欠了你的,其实,你只是欠了你自己而已。

8、 「如果我命运的坎坷能造就另一人的幸运,祝福你早日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愿主保佑你。」他闭上眼睛,将嘴唇靠上我脸,轻轻地碰上我的鼻尖,接著抬起头步出,留下我呆愣在房间。

9、我时不时会想—— 是不是要像传说中将自己的身体献给老人为食的玉兔一样,让别人把自己的身体吃得干干净净,才能真正得到解脱。 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相反,这是一种非常妄自尊大,将负担强加于人的想法。 世上应该没有人会想要靠吃别人的肉而活下去吧。 玉兔并不是献身于什么美好的行为,而只是活生生地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人而已。

10、那一瞬间所展现的,并不是诸如交易之类的肮脏的东西—— 值得尊敬的胜利,对自己对手的赞赏,以及自己心中的骄傲。

11、我没为你做点什么

没流点血

我活着

站在那里

爱的牺牲读后感 篇4

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小说,让人仿佛又看到了《麦琪的礼物》中的吉姆和德拉。他们都舍弃了自己最宝贝的东西为对方换来一件毫无用处的圣诞礼物,这都是爱情把天平重重压下去的结果。

当乔和德丽雅数着他们这一周三十三块钱的薪水时,乔说:“我的画,加上你的音乐课,我想艺术还是有前途的。”是吗?!有太多的艺术作品流芳百世,可又有几位艺术家能靠艺术喂饱自己的肚子。毕加索是唯一一位亲眼看着自己的画作走进了卢浮宫的人。

这让人想起梵高,这位后印象派的先驱人物,今天他的画作都是以百万计,可当梵高活着的时候,一直是贫困交加,他所有生活开销都是由弟弟和好友支持的。梵高是位多产画家,可在他有生之年里,只卖出了一幅画作《红色的葡萄园》。

还有舒伯特,只在人间存在了三十一年的天才音乐家。出版商出版他的作品,而给他的稿酬少得可以忽略,舒伯特一辈子挣扎在贫困之中。他身无分文又饥肠辘辘,在小饭馆里用他那首著名的《摇篮曲》只换得了一顿简单的晚餐。舒伯特死后,这首《摇篮曲》的手稿在巴黎拍卖,起价是四万法郎。最后他因无钱看病,死于伤寒。

爱的牺牲小说读后感 篇5

作为美国小说大家欧・亨利的成名作,《爱的牺牲》无疑会带给我们许多的感悟。对于《爱的牺牲》,我所感悟最深刻的,就是“爱,无所不能”。

在这篇短篇中,欧・亨利以生动活泼、夸张幽默的描写,充分的体现了各种各样的语言描写的妙处。就像那一句“你从金门进去,把帽子挂在哈得拉斯,把披肩挂在合恩角,然后穿过拉布拉多出去”,以很夸张的描写,来形容一间想象中的屋子。当然这只是作者的讽刺。

都说在艺术面前,任何牺牲都是可以的。

故事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是一对夫妻,这两夫妻各自在一位画家和一位音乐家的门下学习。在有钱的时候,这两夫妻可谓是快乐的。但坐吃山空的他们,还是面临断炊的威胁了。妻子找到了一份“教音乐”的工作;而丈夫每天外出“写生”、“卖画”。

但两星期之后真相揭晓了。妻子因为烫伤了手而被丈夫发现她这两周来其实是在做烫衣工,丈夫很巧的在妻子工作的店子里为炉子烧火;而刚好丈夫在那天下午将废弃的机油和纱布头给了一位烫伤手的女烫衣工。于是真相就这么揭晓了。

上一篇:交互语音下一篇:脊波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