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十篇

2024-06-26

服装专业实践教学 篇1

一、“服装美学”的“教与学”

1.“教”——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针对“服装美学”的课程特点, 任课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美学知识, 又要有过硬的服装专业知识, 它常带有明显的“双重性”。

首先, 要明确什么是美学, 古今中外, 没有一个完全的定义, 但有三个得票最多的答案: (1) 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 (2) 美学是艺术哲学; (3) 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古往今来, 不论是东方的美学思想还是西方的美学理论, 虽然空间不一致, 但双方都同步而且自始至终在螺旋式的向前发展。西方美学从柏拉图的一声猛喝:什么是美?喝醒了人们自以为明白的糊涂。到了近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出现了东西方贯通的局面, “西学东渐、经世致用”的观念深入人心。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始, 成衣的生产与加工成为了服装制作的主流, 制衣行业的飞速发展, 迫使人们用新的眼光去重新认识服装, 所以, 一种崭新的研究服装美感及其规律的学科——“服装美学”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诞生, 主要是针对服装材料、服装设计、服装制作、服装穿着环境、服装整理等所体现出的美学问题的思考认识与应用研究。

其次, 任课教师又要有过硬的服装专业知识。所谓服装专业知识就是对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脉络、服装设计基本原理、服装结构制图及工艺制作的基础知识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结合哲学、美学来理解每个时代的服装审美理念和审美现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利用形式美法则和姊妹艺术结合的美学思想来指导专业设计创作;服装结构制图和工艺制作有助于解构每个时代的服装构成形式及工艺特点。特别是在今天, 现代服装产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 设计理念的更新、高科技面料的问世、电脑化的设计制版、推板排料系统、高档快速的加工设备、瞬时万变的服装市场等等, 服装的演变和流行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时尚元素, 要想完成“服装美学”的教学任务, 任课老师必须对美学知识和服装专业知识要有一个全面细致的把握。

2.“学”——对高职服装专业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 然后“因材施教”

在讲授“服装美学”时, 要结合高职生源实际状况, 逐渐融进美学教育思想, 使学生不仅学到专业的美学知识, 而且也能用审美的观点对待社会,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融进课堂教学内容, 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结合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最终完成毕业生的岗位落实。

二、“服装美学”的教学方式分析

在“服装美学”的授课过程中,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妨可以尝试以下方式来进行教学。

1.课前用做好电子课件, 利用多媒体教学

譬如, 在讲授“服装美学的产生”这一课题时, 可以提前找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 结合一些民族、民俗服饰图片, 电影中的剪辑图片等, 做成课件用多媒体来上课。这样, 可以更直观、更形象的阐述:服装美是在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中, 对服装的实用性和装饰性的认知过程中产生的, 其中, 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采用“问卷”的方式, 来启发引导学生

譬如, 在讲授“服装美感与心理”这一课题时, 可以采用“问卷”的方式。以“感觉、知觉与表象”的定义为例:感觉是人们把握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心理活动;知觉是人们把握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心理活动;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头脑内形成感性形象的心理活动。老师在讲授完这三个名词的概念以后, 可以拿一件米色上衣, 穿在人台上, 然后发给每一个同学一份问卷, 题目是根据上衣的款式、面料、色彩, 请你写出对它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心理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与教师的讲解, 使学生认识到“这件上衣是一件翻驳领、三料扣、贴袋的造型”是一种心理感觉, 而“我试穿以后觉得很休闲、舒适”则演变为一种知觉心理过程。有的同学会持不同的感知心理, 这也是合乎情理的。然后老师可以把上衣收起来, 让每一位同学默写出上衣的形象, 而每位同学画出的上衣造型, 就是每个人对上衣“表象”的一种认知。这样,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感觉、知觉和表象”概念的理解。

3.针对学校出现的一些现象, 进行案例分析

例如, 在讲授“真、善、美”这一课题时,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力, 可结合学校中出现的好人好事以及班级中出现的好学风来进行阐述。也可以结合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美、丑现象展开讨论, 让学生从现象中认识到美丑的对比。“服装的美丑”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不合理的服饰搭配, 利用反证的方法来阐述, 则更容易使学生加深专业学习的印象。

三、“服装美学”的内容知识, 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

“服装美学”是现代服装专业教育中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 具有实践美学、技术美学和艺术美学的三元特征。实践是目的, 技术是基础, 艺术是关键。从史学的角度看, 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历史承接, 还是“自下而上”的追溯, 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只有结合社会前进的步伐, 与时俱进, “服装美学”的教学内容才会更有创新, 更有生命力, 否则, 默守陈规或是条条框框, 只能造成“服装美学”上的一些形式和教条, 从而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程应有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法.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2-3.

[2]王杰.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18.

服装专业实践教学 篇2

以就业为前提, 如何适应社会、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业率是考核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在用人单位喜欢聘用已经具备工作能力的毕业生, 根据这一要求, 学校除了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外, 应加大社会的、专业的实践力度。对于服装专业的学生更应尽可能多地为其提供专业的实践活动的机会, 如专业教学具有即时接受社会“即时信息”的显著特点, 它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紧密相联。为此, 为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应突破校园的围墙, 走向社会依托。

一、市场逻辑下的服装教学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的科技创造力日显重要。高等院校应树立为经济服务的思想, 致力于将科技创造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另外, 从近几年人才市场表现出的就业倾向来分析, 服装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要求设计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有知识、技能和市场运作能力, 能够尽快进入角色, 高等院校的服装教育必须与企业对设计师、打版师、工艺师的具体要求相衔接, 做到适应市场、适应社会、适应行业规范。除了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满足企业需求以外, 还需特别注意与企业或商家的密切合作, 建立相关的实习基地, 开发教学空间。学校不仅应注重与企业共同开发产品, 承担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 还需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直接深入到企业学习, 了解企业设计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时至二十一世纪,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使得服装市场、企业的需求同服装教育之间已经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

服装是时代的标志, 是观察社会变化的视角, 是经济发展的缩影, 服装教学要有为市场服务的观念, 要贴近市场, 服务社会, 培养为市场, 为消费者服务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 要把服装教学融入社会大课堂, 通过社会实践教学, 使学生走向市场, 了解市场, 为消费者服务,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既提高认识又增长知识。如讲授礼服设计时, 先要学生明确, 礼服与日常服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设计必须首先满足社交功能, 体现着装者的社会地位及社交对象的重视程度。为此, 把学生带出校门, 走向社会, 组织他们深入到本地区的几个大企业、大商场、学校、广大消费者中进行专项调查, 从流行面料、色彩入手, 了解搜集相关资料, 设计并制作问卷调查卡, 采用问卷与个人专访相结合的方法, 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心理, 了解各类职业装的社会性和标志性;同时为他们联络大型企业, 传达企业意图, 指导学生为企业设计产品, 反之, 企业商家又可为学生反馈市场行情。这样, 使教与学一直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协调与沟通状态, 形成了很好的学习氛围。教学贴近市场, 能使学生们以一种社会人的形态加入竞争。服装不仅表现穿着者独特的表现意识和内心世界, 还真正发挥其本身功能。服装的真正价值是在人的着装中表现出来的, 服装依附于人体的形式, 决定了服装审美价值的特异性。如果服装不能使着装者透发出自身的美, 服装就将失去它的美学价值。在服装设计的道路上, 没有价值、没有利润回报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

通过学生贴近市场, 走向社会, 企业不但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 又为学生创造了接触社会、接触实际工作的条件,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充实他们的学习资料, 把握市场经验, 促进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这样融技术、艺术、市场为一体的服装设计教学, 当然会受到学校、企业、市场的欢迎。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 可以清楚地看到, 我国的高校服装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高校服装教学如何向科技化、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还需要我们去探索、研究, 但作为服装专业教师, 则应该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改革中, 以教学改革为教学工作的中心, 以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的服装复合型人才为己任。

当服装专业教育不断进入市场领域或者说市场中商业性组织的特征不断侵入服装院校这块领地时, 无论是从运行机制, 还是内部活动的实质内容与组织结构特征, 学校都像处于市场中的企业一样, 需要在市场的竞争中求生存, 需要不断回应市场的需要调整自身“产品”质量打造形象, 需要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策略。

有学者认为, 在我国现行的服装教育体制基础之上, 很难抹平服装院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鸿沟, 换句话说就是并不主张教学就应该跟着市场转, 而是把握好学校教育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要和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种距离必须适度, 不能完全脱钩, 但也不能跟着市场转。高校是精神殿堂, 是社会的良心, 要讲思想, 讲知识, 绝对不能被社会的利益所驱使。每个走出大学校门的人, 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谋生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文底蕴, 我们的大学应该有一种引导社会的精神, 所以要保持一定距离, 但是又不能太清高。

二、服装教育的职业化发展趋势

根据哥特巴赫的观察:“近20年, 大家似乎有一种共识, 即大学课程必须为各种日益复杂的工作提供相关训练。当前的大学不再是专门精英的场所, 学生们需要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薪酬更高的工作, 雇主们要求课程应该和他们的需求更相关, 特别是大学与企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学应由那些培养精英的课程或重点不在职业教育上的课程, 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并被认为缺少当代学生需要的相关知识;学生为了在劳动力市场找到高报酬的职业, 也向学校施压, 要求学校将重点更多放在为工作准备上。雇主也要求课程应该与他们的需求更相关, 特别是随着大学与企业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企业企图将他们所需要的技能整合到课程学习中。”

服装教育与社会实践无法接轨的问题, 越来越受到服装教育界人士和服装企业的高度重视, 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进行着合理有效的探索。院校方面首先要在课程方面上采取一些措施, 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增加职业取向的课程或课程职业化。在教学方法上, 针对服装教育的特点, 学习借鉴国外的一些教学模式, 比如项目合作、聘请企业里的设计师、营销专家等具有行业经验的人来讲述他们的职业经验, 使学生毕业以后在工厂磨合期变短,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与更新

长期以来, 我国的服装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强, 其原因除设计方面的问题外, 服装生产工艺不过硬是极大问题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要跟上社会的发展, 服装实践教育模式要适应市场需求。服装实践教学是教与学的共同活动, 必须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教育目的的。学校在对于服装专业的实践课程安排方面, 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协调, 重视实践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加强学生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教育, 并在实践过程中严格管理, 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 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实践的重要性, 克服轻视实践、忽视实际经验的倾向, 积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投身到实践中去。通过服装设计的实践环节, 如:参观考察、习题课、实习课、工艺制作课、调查环节、创作设计、毕业设计及参加各类比赛等, 全面获得知识, 协调发展能力。

服装专业实践教学 篇3

【摘要】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适合服装企业的需要是服装美术课程设计的最主要目的。

【关键词】服装美术设计教学职业学校培养兴趣

服装美术设计是服装专业所设立的一门重要课程。和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设计一起作为服装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以笔者从事设计教学的经验来看,中职学生好动、活跃,往往对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不感兴趣,特别是对于满堂灌的理念教学感到枯燥无味。而大多数学校服装美术设计课的教学又内容孤立、随意,既不考虑学生的能力,也不结合企业职业岗位的需要,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学生学习效果差,学习兴趣不浓,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上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是服装美术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多采用鼓励的教学方法是职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而利用多媒体和电脑进行教学也是吸引学生和满足服装企业生产需要的一种手段。

一、优化课程设置

服装美术设计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服装美术设计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设计基础模块课程首先是绘画基础课。绘画训练不仅是画好服装款式图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但鉴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增加了学生最易掌握.且最适合表现服装的线描技法的教学,如结构素描。

其次是服装绘画表现课。这是设计基础模块课程的核心部分。教学的重点放在大量的服装线描效果图、服装款式图(工艺款式图、结构款式图)的训练上。设计理论模块课程的教学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尽可能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再者要改变服装美术设计课教学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必须与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的教学结合起来。如在款式图的绘画教学时,同步进行女衬衣的结构和缝制工艺的教学,款式图的绘画表现教学重点就放在各款女衬衣的表现上。在表现款式图时,对款式的结构、比例,以及省道、分割线和门襟扣子的位置的确定,缝制工艺特征的表现,都要体现衬衣的结构制图、缝制工艺的要求,将服装设计、制板、工艺融为一体。教学内容的交叉整合,使课程设置更趋向规范化和合理化。

二、改变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服装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服装美术设计课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要引人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让空洞抽象的设计理论与具体、生动的服装形象结合起来,对名师名作的赏析,用动态的视频将作品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调动学生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服装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

其次在技能训练手段上要引人计算机信息技术,如款式图设计应运用CorelDraw软件进行款式图的绘制,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服装色彩、服饰图案、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效果图的训练,并运用网络收集资料,进行远程教学等等。这些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岗位竞争能力。

三、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入手.确定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的目标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在服装企业从事服装款式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裁剪、整烫、经营管理等技术岗位的高素质中、初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除了流水操作工以外,主要还有服装打板、服装裁剪、样衣制作、CAD制板放码、跟单、质检、服装产品生产流水线的组织与技术管理、服装产品推广渠道管理等工作岗位。这些岗位虽不要求从业者有扎实的服装美术设计功底,但也要求具备一定的服装审美能力,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绘画表现基本技能。基于职业岗位的特点及能力要求,结合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服装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和线描服装效果图的绘画表现技能,熟练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的绘画表现确定为教学的总体目标。

四、教师是引导学生学好服装美术的关键

在现代课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引路人,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基础。在服装美术的教学里,要求教师以其广博的知识,引导学生去提炼和创新思维。

在职校服装美术的教学里,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知识领域,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身的专业特长。如我校每年服装专业都举行服装毕业设计,这种活动可以增进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开创更大的空间。

服装美术设计的教学里,教师应当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坚实的技能技巧,还要经常地进行学习进修,到厂去参观实习,以更新教学的理念,更好地提高服装美术的教学质量。

五、培养学生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在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服装成了市场变化周期较快的产品,这给服装美术设计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也使服装美术人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种市场环境之下,职业教学中的服装美术教学就应培养学生有较强的适应市场的能力。

服装美术设计人才适应市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要学生了解服装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全部环节,必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到厂去参观服装的整个设计到生产的工作流程,到市场去认识服装流行趋势,为将来到服装企业从事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的服装美术教学也应与市场动态相结合,在服装美术的课程中加入服装流行趋势的欣赏课,让学生了解每年流行的元素、流行的款式、流行的颜色,再根据每次的服装欣赏课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要求学生每次用本子记录下服装的资讯,记录下它们的款式、图案、材质。记下每次与服装搭配的鞋、帽、提包、首饰等。当学生进行设计作业时,这一部分的资料可以很好地得到利用,从而提高学生对服装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鉴赏力。

《服装专业》教学计划 篇4

简介: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一)招生对象: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与有同等学历者。

(二)学制:全日制3年。学校可以实行学分管理的弹性学制,也可以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二、培养目标

(一)培养...关键字:服装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一)招生对象: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与有同等学历者。

(二)学制:全日制3年。学校可以实行学分管理的弹性学制,也可以工学交

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二、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成为以服装制作、服装设计为主,服装营销为辅,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服装生产管理与营销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

人才。

(二)业务范围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服装企业,例如,国有服装企业、私营和个体服装企业、外资与合资服装企业、服装进出口企业、服装营销等企业。可从事生产企业的车缝技工、排料制板技工、裁减技工,整烫技工;生产和营销企业的质检员、服装设计、新产品开发、服装生产及技术管理人员。或营销企业的专业营业员等,生产和营销企业的基层管理等岗位的工作。

(三)能力结构与要求

1、掌握服装制作技能。

2、具有较熟练的绘制各种服装设计图的能力,具有选择和运用面料的能力。具有流行时尚意识和信息分析能力,学会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

3、了解服装生产基层管理的基本知识及工艺流程。

4、掌握服装营销技能。

5、初步具有使用服装CAD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一)文化基础课

1、德育(160学时)

(1)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36学时)使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学会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增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自主择业、自己就业的自觉性。

(2)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32学时)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经济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常见的社会现象、政治现象,提高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为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打下基础。

2、语文(225学时)

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简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协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数学(225学时)

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必学与限定选学内容:集合与逻辑用语、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数列与数列极限、向量、复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初步。选学内容:极限与导数、导数的应用、积分及应用、统计。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空间想象、数形结

合、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力。

4、英语(193学时)

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和运用英语景象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听懂简单的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语篇与简单的应用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打下

基础。

5、计算机应用基础(99学时)

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具有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

打下基础。

6、体育(160学时)

学习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的运动技能。掌握体育学锻炼和娱乐休闲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自主锻炼、自我保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

空的意识。

(二)专业课

1、服装结构制图

较全面地讲授服装结构制图与裁减知识,使学生掌握一般男女服装的基本结构,训练学生能把服装造型绘制成平面结构图,并掌握量体、制图、裁减等各

种常用技能。

2、服装缝制工艺

讲授服装缝制工艺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指导学生进行服装制作实践,使学生掌握各种服装制作的基本技能技巧。

服装制作专业学生要求能独立缝制一般男女服装,如:西裤、衬衫、女裙、上衣等,并能掌握西裤、中山服、大衣等部分高档服装缝制工艺的技能技巧。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要求能独立缝制一般男女服装,如西裤、衬衫、上衣等,有选择的指导学生制作西服、大衣等。

3、服装美术设计基础

服装制作专业讲授素描、色彩、图案等美术基础知识,使学生理解设计常识,基本掌握服装的表现技能,提高学生对服装的审美能力。

4、服装材料

讲授常用服装面、辅料特性与功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服装材料的识别、选择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学生服装材料的能力。

5、服装设备使用常识

讲授常用服装设备的种类和工作原理,使学生能正确使用、保养常用服装

设备,并能排除一般常见的故障。

6、服装CAD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运用计算机辅助制板、样

板缩放等。

7、选修课

根据需要和条件,可以选开:音乐、刺绣、服装发展简史、企业管理、原形

裁减、立体裁剪等课程。

(三)实习课

实习课包括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实习教学实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劳动教育的主要措施,必须做到有计有步骤地实施,坚持严格训练,认真考核和总结。

1、教学实习

根据专业课程教学进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服装工艺和结构制图与裁减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动手能力。

2、生产实习

服装专业教学与企业发展需求 篇5

一、服装专业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 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及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变化, 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已不能较好地适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在服装专业的教育教学领域, 职业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 教育工作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 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 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等问题, 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些问题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影响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中等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服装行业对人才需求现状

服装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 中国加入WTO后, 服装行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一方面, 大量的新生企业对服装熟练工人的需求激增, 出现了供不应求局面。另一方面随着服装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 尤其是对技术拔尖、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增长是一个新的趋势, 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服装企业对于员工的需求从整体上来说应该是客观的。对中等服装职业学校而言, 这就意味着有一个广阔的生存空间。

三、校企结合, 共创双赢

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以就业、转换职业或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这一特点, 决定了它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企业迫切希望职业学校能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来充实自己的职工队伍。而校企结合的目的正是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缩短学生融入企业的时间, 减少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周期, 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同时受益。针对这一目的, 我校抓住与企业的切合点, 做了大量的工作, 努力探索开创服装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一) 与企业的生产结合, 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1.通过产学结合,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企业由于订单的不确定性, 员工的保有量一般为最低数。在订单增加的情况下, 频繁出现员工短缺和工期紧迫的窘境。实现校企间的项目合作, 可以将学生所学及时有效地与实际联系起来, 从真正意义上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专业教学实际中, 我校依靠校内的实习基地, 协助集团成员企业进行服装订单加工, 将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落到实处, 既解决了企业因员工不足造成延误工期的问题, 同时又解决了学校实训材料和实训订单不足的现状, 并且提高了学生岗前适应企业的能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订单联系使学生的技能得到锻炼与强化, 在走出校门之前就能够掌握较高的理论和技能水平。在解决企业用工问题的同时, 还可以拓展学校职业教育的经费筹措途径, 通过校企结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办学途径。

2.通过与服装设备公司联合, 实现学生对专用设备的掌握。

随着服装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发展, 专用机设备在服装加工中趋于尤为重要的位置。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 我校相应购进了部分较为先进的专用设备。

目前, 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还没有实现对学生的专用机培训, 这样就使得学生进入企业后, 企业需花费大量成本来对其进行培训, 使专用机工人成为市场空白。如果学校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则可以填补市场空白, 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和就业层次, 缩短企业员工的培训周期, 同时随着专用机工人的增加也可以推进服装专用设备的推广使用, 从整体上促进服装产业的发展。

因为服装专用机的特殊性, 实践教学单靠学校单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必须加强服装设备企业与学校的联合。现在, 我校通过设备供应商实现对服装专业教师的初步技能培训。当专业教师对专用机的使用达到应有水平之后, 就可以实现对在校学生的专用机的操作指导,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二) 与企业的技术交流, 进行实训教材的编写。

服装业的发展需要“双师型”的教师。为使教学适应企业的发展, 我校分期安排教师进入企业, 深入生产第一线。只有真正进入企业, 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所需、所求。虽然教师对企业的帮助是有限的, 但经过一段时间对企业生产的直接接触, 教师返回课堂进行教学时一定能“言之有物”, 并且对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的思考也更加深入、更加实际。

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 教材建设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适合企业实际情况、实际需要的教材, 如果我们的教材总是一成不变, 跟不上产业的发展和变化, 那么无论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如何改进和改革, 我们的产品———学生仍然无法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实用型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在研讨的基础上, 我校以进入企业实习过的教师为骨干, 集合教研组的力量, 听取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的建议, 立足于企业实际应用的、具体的新技术、新工艺, 进行实训教材的编写, 使其更具有实用性、针对性。

(三) 与企业的发展接轨, 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层次。

服装产业发展至今, 许多传统的产业模式已经改变。比如说服装制图, 在许多服装高等院校已经明显减少甚至取消了手工制图课程, 转而以电脑制图为主, 通过专业设备输出。企业在进行生产时也多以电脑制图为主。这就要求服装职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以达到适应市场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实现技能培训的高移, 满足学生的提高技能层次的需求, 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

服装专业实践教学 篇6

广东东莞在承接中国香港及东南亚服装产业的大转移中,建立了很多服装加工厂,在不断发展与借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虎门女装、大朗毛织的产业集群,还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分别授予“中国女装名镇”和“中国羊毛衫名镇”的称号,并形成设计、生产和销售的产业链。然而,东莞服装业和国内其他的制造业一样,经历着转型升级的阵痛:随着经济的发展,由制造加工向其他阶段转型。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伏广伟认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一般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级阶段,以OEM为特征;第二个阶段是中级阶段,以服务和创新为主导;第三阶段是高级阶段,其特征是向区域品牌发展,向产业链高端发展[1]。东莞目前正是从OEM阶段向第二、第三阶段发展的转型时期,为此,服装人才培养方面模式也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

2 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构建

广东科技学院是东莞比较早建立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之一,人才培养也是定位在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然而,在东莞服装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需要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创新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构建应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学以致用”为原则,“服务地方经济”为指导。基于此,专业设置要与产业经济的发展相配合,教学内容与技能训练要与就业岗位工作相接近,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2.1 专业设置要与产业经济发展相配合

在建立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发展为主的专业学科结构的办学思想指导下[2],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为核心,以服装设计、服装工程设计、配饰设计、毛织设计、纺织品设计等方向的服装设计专业群。围绕东莞服装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群,重点建设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内资源共享、共建,配合未来行业转型发展,使人才培养能够支撑纺织服装的发展。

2.2 教学内容与技能训练要与就业岗位工作相接近

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应是为企业输送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工作需求“零距离”为目标。所以必须明确并准确定位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与岗位群,并根据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技能训练才能与就业岗位工作相接近。

2.2.1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

师资队伍的构成上,拥有一定的企业在职的兼职教师和一定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身在其职,谋其位”,只有在职业岗位上工作过的人,或是正在工作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到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素质,也才有可能向“零目标”迈进。例如,服装设计方向的学生职业岗位定位在设计师,那么在教师的构成上,一定需要在设计师岗位上拥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和正在公司工作的兼职教师。

2.2.2 教学内容是核心

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紧密联系,课程的建设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需要企业、行业专业人士与学校共同参与;此外在目前的课程建设中还要考虑东莞经济转型的需要,减少和摒弃原来的生产管理、生产跟单等与生产制造相关的课程;增设和开发服装市场营销、服装陈列和服装买手等服务课程。

教学内容重点强化一技之长的培养。整合各个相关课程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将理论知识融合到技能训练之中;在理论教学中,选择围绕技能训练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原理;同时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的需要,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规范及时介绍给学生。

2.3 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群体特点和各自特点。例如我们学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自主能力差和喜欢网络信息是他们的群体特点。针对他们的这种特点,在教学手段上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突破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教学的限制。在这个方面,计算机硬件已经不是一个问题,基本上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的电脑,教室也建有多媒体设备,重点是软件与内容内涵建设。目前,我校采用的是云空间信息技术,然而由于技术的不完善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没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由老师引导、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动手实践来达到教学目标,所以实践实训的课时比例要分配合理。在此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鼓励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 专业改革还应该走出去和引进来

任何一种改革都不能“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否则,即使最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与社会严重脱轨,所以一定要走出去和引进来。所谓走出去、引进来,就是走进企业、走进其他的院校。

在专业改革的过程中和企业联合办学,实现真正的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同时也给东莞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二次深造人才,提升在企人员的学历、技能与素质,实现员工与企业同步升级,学生与企业共同成长,教师与行业共同进步。

和先进的服装院校交流合作,甚至联合办学,实现兄弟院校的资源整合、共享和互补,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比赛,让学生体验不同教师的思想、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4 结语

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依托地方纺织服装产业转型的发展。通过与企业、院校不断深入的合作以及自身不断的探索,能够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银满.东莞纺织服装产业整合升级探索[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1, (4) :10.

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篇7

一明确培养目标, 完善课程体系

本着“减少理论传授, 增加实验实训;整合课程体系, 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技术开眼界, 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南京轻纺技工学校借鉴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 完善学校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 通过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岗位能力、素质拓展等各类课程的建设, 培养规格高及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

二勇于探索, 进行多方面教学模式改革

1. 项目式教学及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以服装结构制图和服装CAD两门课程为例, 学校按照项目式教学的改革思想, 以实践项目为单位, 进行内容的重组和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将服装CAD课程内容融入到原服装结构制图的女裙结构制图、西裤结构制图等五个项目中。通过对两个平行班级及两届学生的调查发现, 87%的学生认为采用一体化教学时学生本人兴趣较强, 77%的学生认为项目式教学较以往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对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 软件的授课效果较同类软件有所提高;采用项目式教学的班级其作业准时上交率及准确率分别提高20%和35%;经过纵向对比学科考试的结果发现, 两门课程合并开设节约了20个课时, 然而课程的优秀率提升了40%, 合格率提升了20%。

2.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作为企办学校, 学校通过开展“订单”培养、共建研发中心、同创实训基地等方式辅佐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将服装缝制工艺、服装制版与放码等课程放到了企业, 请企业资深工程师协助授课, 在课程知识和能力的考核方面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 随机学习, 随机考试, 并且针对批量生产流程不熟悉, 编写工艺单、核算生产成本等能力薄弱等环节, 特别设计考核项目, 使学生重视相关能力的提高。

三充分利用专业竞赛及服装发布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赏析能力

1. 专业竞赛练专业, 提高学习兴趣

专业竞赛是强者的竞技场, 通过专业竞赛能使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更加浓烈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 充分展示自我, 在竞技的过程中提升自我, 完善自我。服饰设计大赛的辐射效应, 引得学生们积极关注。近三年的数据统计表明, 本专业平均每年有64%的学生参与到服装设计竞赛中, 全校平均有48%的学生关注此类比赛, 表明专业比赛营造氛围, 提升兴趣的目的已达到。

2. 服装发布会及影视剧服饰评析等多方面鉴赏, 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将服装发布会、影视剧服饰评析融入课程教学也是学校专业教育的一大亮点, 平时的理论授课及专业实践不可避免地使学生感到身心疲惫, 而对于服装发布会这一服饰界盛典, 其综合了当下的流行元素及最新设计理念, 设计的服装不论是质量、款式、色调, 还是裁剪、缝制等诸多方面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通过对服装发布会的学习和赏析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服装美学欣赏力和鉴别力, 通过对服装发布会中相应款式服饰的剖析又使得学生更加乐于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剖析作品, 增强其学科认同感, 提高应用能力, 效果较好。

四全面铺开服装设计工作室、淘宝网店竞赛, 丰富学生的自我专业实践

1. 开设工作室, 全面锻炼能力

工作室的开设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和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学校鼓励学生开设此类工作室, 一方面, 主要是鼓励学生利用实践技能提高综合技能, 提升团结合作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帮助学生创业。据悉, 香港等地近年涌现的部分服装设计新秀中有一部分是靠自己开小店而崭露头角的, 学校已有毕业生将工作室开到了上海等时尚之都。工作室注重方法的交叉综合性, 强调研究的协调、优效、互补互动性, 侧重能力培养,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陈述和表达自我思想和观点的机会, 让学生在学习上得到实际专业能力的锻炼和成长。

2. 淘宝店网络销售, 提升销售技巧

2010年某机构调查的数据显示, 2010年底时淘宝用户突破2亿, 预计交易额4000亿以上。淘宝网店不仅可以锻炼销售技巧, 更可以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通过开设网店学生深入理解了服装销售的部分环节, 自己做老板, 精打细算, 学习劲头足。据调查, 学校已有78%的学生正在或曾经在淘宝网店开设服饰专卖店。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诸多问题的发现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诸多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在探索中学校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专业竞赛、工作室创办、网店开设、课程体系完善等方面着手并基本解决问题, 成功助飞学生就业。实践的成功再次验证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方面的课程改革是成功的。

摘要:南京轻纺技工学校以往输出的学生面临规格单一、专业能力单一、适应能力欠佳、合作意识缺乏等问题, 本文在回顾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针对这些问题所做的努力:从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专业竞赛、工作室创办、网店开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并且达到基本解决问题, 助飞学生就业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教育,服装制作与营销,项目式教学,课程体系,工作室

参考文献

[1]黄艳梅.基于调查的应用英语专业“新四块”课程体系的优化[J].科技信息, 2009 (31)

[2]喻涵.项目教学法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的研究应用[J].教师, 2010 (12)

[3]陈嘉毅.关于高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资讯, 2010 (34)

[4]于国瑞.时装创意与原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

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篇8

1.运用项目教学法,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我市服装专业把服装教学分为“八大件”,从授课、学习、考证评价都是按八个项目来进行的,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就服装设计专业而言,“服装制图”和“服装工艺”是理论与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按项目整合后,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理解和领悟理论。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提升实践教学效益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目前中职校都有完备的校内服装专业实习基地。在操作间设有多媒体投影,教师将理论和实践合而为一,一边带领学生动手操作一边通过多媒体进行理论讲解。这种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做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3.运用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以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新颖性的案例为教学内容。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我市服装专业基础课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在讲授“素描人像”“图案设计”“设计色彩”等课程时,老师们或者从理论出发,精选案例,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正面与反面的典型案例,寓所教理论于案例之中。或者进行情景描述,介绍案例。再通过提炼理论,分析案例,临摹案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4.实施工学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工学结合就是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也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时代升华。目前,工学结合模式已被中外职业教育界所接受和实践,并且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取向。我们在不突破现有学制的前提下,定期让学生深入服饰企业进行实践实习,进行学习与工作实践的交替循环,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课堂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服装专业实践教学 篇9

一、专业名称

服装表演

二、专业代码

67020

4三、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初中生/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

四、学制与学历

三年制,专科。

五、就业面向

面向模特经纪公司、服装公司、房地产公司、汽车销售公司以及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等,从事舞台服饰表演、形象展示、产品代言、专业礼仪服务与组织策划等岗位的工作。

初始岗位:时装模特、商业模特等。

发展岗位群:模特表演编导、模特经纪人、公关营销策划、服装设计师、文秘等。

六、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扎实艺术表演功底,1具有模特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专业模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有较好沟通和协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基本知识能力

(1)具有人文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了解艺术学和美学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力。

(3)掌握英语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更为广泛的学习。

(4)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2.专业知识能力

(1)扎实的服装表演能力。

(2)相关表演艺术门类的表演能力。

(3)较高的服装表演编导、组织、策划能力。

(4)有较好的表现服装内涵及设计能力。

(5)较高的服装营销和公关策划能力。

3.职业素质与态度

(1)热爱祖国,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公民道德。

(2)热爱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七、职业证书

通过服装模特国家职业标准中级、高级证书,或通过ACI国际职业模特资格证书、中国演出家协会颁发的经纪人资格证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公关员职业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之一。

八、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一)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

2.专业课

(1)专业基础课:音乐基础、舞蹈基础、化妆、服饰赏析与搭配、服饰赏析与搭配现代推销理论与技巧等。

(2)专业核心课程:模特技能、服装表演编导、服装设计基础、公共关系、市场营销实务与案例分析等。

(3)专业选修课:摄影基础、秘书实务、广告影视表演、模特经纪与管理等。

3.综合实践课

校内专业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专业采风与调研、毕业汇报。

(二)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1.模特技能

本课程通过服装表演不同风格的步伐、造型、表情、转体及组合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服装表演的基础知识和表演技能,培养学生的舞台概念及基本的舞台感觉,为今后的服装表演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2.服装表演编导

本课程讲授服装表演编导的概念、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工作步骤,使学生掌握不同表演主题下服装、音乐、舞美、道具的选择,学会策划和组织不同类型的服装展示活动,具备控制演出活动的能力。

3.服装设计基础

本课程讲授时装画的概念、人体的基本知识、服装的表现、时装画表现技法及各种面料、服装配件及首饰的表现方法,使学生有较好的服装设计能力,能准确表现服装内涵及设计思想。

4.公共关系

本课程通过讲授公共关系的含义、要素、特征,公共关系的发展脉络,掌握公共关系的职能、组织结构、对象,公共关系的调查策划与传播,公共关系心理

等几大模块,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公关能力。

5.市场营销实务与案例分析

本课程结合营销实践具体操作、策划活动案例的学习,通过讲授市场营销的基本观念、营销环节等内容,使学生了解消费者行为、目标市场的确定以及市场的营销战略。

九、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

(一)专业教学团队

生师比不低于13∶1。由专任教师、行业、企业人员组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其中兼职教师所占比例≥30%。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师资任职资格及专业能力要求:

1.具备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

2.专任教师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和高校教师资格证,其中35岁(含)以下青年教师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20%。

3.兼职教师应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或五年以上行业一线工作经历。

4.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20%。

5.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80%;专业核心课程至少配备相关专业中级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

6.实践教学指导人员数量和素质能较好地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二)教学设施

1.校内教学场地及实训场所基本要求:专业排练场、形体房、演出剧场、美容化妆实训室、摄影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

2.教学设备基本要求:音乐播放器、音箱、DV摄像机、电视机、DVD放映机、演出服装和道具、舞台灯光设备等。

3.校外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满足服装表演专业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要求以及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训要求的相对固定的实训基地;能够配备专门实训指导教师;具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4.信息网络教学条件:为专业教学、科研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能够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

(三)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

1.优先选用反映当代服装表演专业艺术发展水平、特色鲜明,并能够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规划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应≥30%。

2.拥有一定数量特色鲜明、有较高水平的自编校本教材。

3.拥有一定数量的服装表演专业图书、刊物及专业音像资料库、多媒体网络课程等数字化专业学习资源。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

1.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改革。

2.关心学生个人成长的目标,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3.建立健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建议

1.建立“知识+技能+实践”的教学评价内容体系,突出项目成果评价。

2.以过程考核为主体,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

3.注重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

4.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加强行业、企业和社会评价。

(六)教学管理

1.配备合理的专兼结合教学管理队伍。

2.具备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教学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4.加强实习实训管理,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

十、继续专业学习的深造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教学的探索 篇10

一改革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一,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相结合, 教师的口头讲解与学生的动手练习同步进行, 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生产实践为中心, 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在服装设计、结构设计与工艺制作等课程教学方面加强与实际生产和工作的联系, 在向学生传播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第二, 实施项目教学, 提高教学的仿真性, 模拟实际的产品开发、跟单, 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顶岗实习训练。校方可以根据服装专业学生当前所处的学习阶段, 安排学生进行阶段性的项目训练, 以检查学生对专业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一方面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为下一阶段的专业教学提供参考, 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具备较为完整的专业基础时,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跟单练习和顶岗实习工作, 使学生对服装生产和经营流程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和了解,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独立创业的能力, 促进学生尽快与服装行业相适应。

第三, 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开展服装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 与服装企业合作,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使学生能近距离的观察和体验现代企业生产和经营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理念, 更直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二改革教学方法, 围绕主题开展教学

主题教学首先要求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把学生放在职业者的位置来进行教学, 学生不再是以学生的身份来进行学习, 而是作为一个职业人的身份来进入学习, 因此主题教学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 学生是教学的核心, 通过对学生学习的跟踪和分析来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与以往的目标教学有较大的差别, 它给出了既定的成长路径和发展条件, 虽然同样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为目标, 主题教学使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整合,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 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逐渐成为现代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必备品, 告别了传统的“板书”时代, 使实践应用技术变得更直观, 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服装专业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网络技术, 结合中等职业教学的教育特点, 围绕主题展开教学。此外, 中职学校可依托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 建立校园网进行远程教学, 使服装专业的教学变得更加便捷, 与其他学校形成高度的教学资源共享, 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

三改革教学内容, 与时代发展接轨

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主要来自于教师对知识和技能的熟知程度和理解程度, 因此要想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教学, 提高教学有效性, 首先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进入服装企业学习, 了解企业文化, 熟悉服装生产和经营的工业流程, 学习技术和工艺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并予以总结和综合, 将其内化、升华运用到实践教学之中, 传授给学生。通过这样的做法不断更新服装专业的教学内容, 使之与时俱进充满时代色彩, 以此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消化,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 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既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也要注重教学内容难度的递增性。在实际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 以就业为目的, 扩大实践教学比例, 有层次地安排实践教学的难度, 为学生的后期发展打好基础。

四结束语

众所周知, 就业是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 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服装专业教学中更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为中心, 改革教学模式、方法和内容, 促进学生尽快转变角色, 以适应职业人的身份, 从而更好地与现代企业和社会接轨。

摘要:随着服装行业的不断繁荣, 如何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是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改进意见, 希望能有效提高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质量,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使学生能更好地与实际工作接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晓芹、李文仙.关于在“服装材料学”课程中开展有限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教文汇 (下旬) , 2010 (12)

[2]王式竹、王威仪.“立体法”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4)

上一篇:安全态势感知系统下一篇:初中科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