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镇五篇

2024-05-07

四川古镇 篇1

安仁镇位于成都平原西部, 距成都市区41公里, 距双流机场35公里, 幅员面积56.9平方公里, 5.67万人口。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博物馆小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园林城镇、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优先发展重点镇, 成都市第一批统筹城乡发展综合示范项目区。

境内的刘氏庄园、建川博物馆聚落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其中刘氏庄园是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旅游业“六朵金花之一”;建川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民间博物馆聚落、中国十大博物馆之一、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走进位于成都大邑县的安仁古镇, 黑色的老爷车在窄窄的石头街巷内穿行, 巷内随处可见“洋马儿”“洋火”等颇具年代感的店招;坐上款式别致的有轨电车或是黄包车, 前往刘文彩公馆找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记忆……

安仁古镇, 地名“取仁者安仁之意”。始建于唐朝, 现存的旧式街坊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时期, 尤以民国年间刘氏家族鼎盛时期的建筑最多, 风格是中西式样结合。庄重、典雅、大方的各式院落, 造就了安仁镇特殊的建筑风貌, 被称为“川西建筑文化精品”。目前在安仁有保存比较完整的历史街区及庄园住宅古建筑群, 面积约30万平方米;有保存民清时期的对外开放的刘氏庄园群、刘湘公馆等古公馆27座;有红星街、树人街、裕民街3条古街;原公益协进社址的小洋楼、原文彩中学的安仁中学和钟楼等。中国博物馆学会于2009年正式授牌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 安仁也成为中国唯一以博物馆小镇命名、以文博旅游产业发展立镇的文化镇。

三条老街成一线

大块石头砌成的欧式建筑站在街道两旁, 安详的老人坐在厚实的木门前, 青石板的路面已经被行人的脚步摩擦得有些光滑, 叮叮当当的响铃声是有轨电车驶来的声音。

安仁小镇的树人街、裕民街、红星街这3条街, 它们修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为当时安仁镇的核心区域和商业中心。整个片区共有14个各具特色的公馆建筑, 安仁中学、星廷剧院、袍哥楼、万成堰纪念碑、九大碗茶馆等罗列其间, 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川西古镇风情画卷。

坐落在老街的8座老公馆根据其不同风格、布局进行不同的功能定位, 有茶厅、客栈、会所、展室等, 供游客休憩、参观。

游客泊车于“安仁接待站”后, 可穿行于“安仁老街”领略“洋马儿”“旗袍铺”的韵味;可以欣赏“星廷剧场”的别致;可以歇“高明轩”的屋;喝“陈月生”的茶, 吃“九大碗”的餐, 品“红星街”的小吃……

穿过树人街、裕民街, 来到“刘文辉”公馆——现在的电影博物馆。漫步于“安惠里”的曲径, 向南可到达“刘氏庄园”, 电瓶车可以带游客去迎宾路以南的“建川博物馆聚落”, 为游客设置一条完整的线路, 即“安仁老街”—“刘氏庄园”—“建川博物馆聚落”。

刘氏庄园探往昔

刘氏庄园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地主庄园, 占地面积7万余平方米。老公馆现名“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 其布局错综复杂, 曲折幽深;新公馆现名“川西民俗博馆”, 其配置对称, 主次分明。庄园建筑为高墙深院封闭式院落, 山墙压顶, 重门深巷, 迂回曲折, 宛若迷宫, 充分体现了近代川西富豪之家的奢侈和排场。古镇上的古建筑群中, 中西合璧的同庆茶楼、豪华迷宫般的刘元王宣公馆、小姐们看风景的刘体仁小独院, 极具气势的刘湘公馆都是游客聚集地。

刘文彩庄园可用庭院深深来形容, 曾经福极一时的人物的院落最为吸引人, 其中人气最高的地方要数“收租房”的展览, 还有“逍遥宫”, 游人扎着堆向里面探望, 走近才瞧到牌子上注释写着“逍遥宫, 这是刘文彩同一些地主、官僚的太太、小姐玩乐的地方。花园内常人不得入内, 由一名哑巴佣人在这里伺候他们。”细琢磨似乎有语病, 刘文彩娶了5房姨太太倒是不争的事实。

古镇的宁静让人心醉。在刘氏家族兴建的宅院、商街、学校、茶楼里, 一群人或居、或商、或闲逛、或茶饮、或吟读。他们的身边、脚下, 凝眸处、落座地, 到处都是1930年代的雕梁画栋, 青砖重瓦, 每座公馆、每座建筑的背后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历史不可言说的神秘。安仁, 有太多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遐想。

散落在古镇上的老公馆犹如历史碎片, 拼凑起来就是完整的百年风云图景, 涵盖人物、命运、建筑、风俗的变迁。

四川清溪古镇 篇2

“鹤栖桫椤蝉声咽,吊脚楼外日已斜。人间清梦何处寻?潺湲边河山万叠。”马边河古称婆笼江,自古便给清溪镇带来了舟楫之便,成全了清溪商业重镇的美名。民国时期,茶叶、生丝、中药材、皮毛等大宗产品每年从雷(波)马(边)屏(山)沐(川)等周边地区乃至滇黔边界运抵清溪,然后由清溪再转运至成渝等地。其中仅茶叶年运入量即达1000余担(每担50公斤)。成都、雅安等地茶商还专门派员常住清溪采购,而清溪人也在成都设茶庄经销茶叶。最繁荣时期,每日经停清溪的过往船只达三四百艘,上岸员工达三四千人。同时,每日还有三四百名往返于雷马屏沐等周边地区的陆路搬运工经停于此。清溪,成为盛名远播的水陆码头。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极大地促进了清溪商贸和服务业的发展。每逢场期,街上人流涌动,摩肩接踵,茶肆酒店家家爆满。清溪是古代川滇黔之间的一条重要通道,一度成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如今,往日的繁华已如过眼云烟,留下的只是那些斑驳的商号牌匾,一间连一间的商铺,黄褐色的木门边白发的太婆纳着鞋底,悠闲地度着黄昏。

马边河在犀牛沱绕了一个马蹄形大弯后由北往南,流至清溪古镇后缓缓拐向东方。这一拐,刚好形成一个弓形河岸。

清溪古镇依河而建,整座古镇的城垣刚好形成一把张开的弓。现如今古镇城墙大多无存,仅在清溪古城临河的南华宫门前河边上,留有长约200米、高约4米的古老城墙。镇内街道以东西向为纵向中轴线,形成了三纵六横的方格状街道骨架。古镇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临河街道在适当位置有巷道通向河边,主要巷道外设码头。街道古时宽3米左右,石板路面,民国时期拓宽为6米左右。小巷宽1米左右,石板路面。街道分为商住区和纯居住区,其房屋均以中轴线为中心布局,坐北向南,庭院布局为四合院。一座四合院内有多个天井,有的达六七个之多。天井大小不等,有大型、中型、小型,还有袖珍型。大型的空间面积达100多平方米,袖珍型则只有两三平方米。全镇现存大小天井150多个,保存基本完好。这种既封闭又露天的空间布局,把室内与室外有机地联系起来,既有隐密、安静的优点,又解决了通风、采光、绿化美化、休闲、晾晒等生活之需。

清溪古镇的商、住房构架均为穿斗式木结构。墙壁多数为木板,也有部分为青砖空心墙,还有竹壁糊泥墙,少数为纯土墙。会馆寺庙构架多为抬梁式结构,墙壁则全是青砖空心墙。街道多为石板,城墙则为条石,所有屋面均为清一色小青瓦。

民居造型屋面均为两面坡,而且出檐宽;会馆寺庙的造型全是飞檐翘角。整个古镇延绵组合,首尾相连,屋顶交错。从高处向下俯视,黑压压的小青瓦屋面重重叠叠,高低起伏,排列有序,其间偶尔高出的一座飞檐翘角,顿使整个空间平添动感。

用木雕、石雕等装饰建筑物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大特色,清溪古镇也不例外。其许多门窗、墙壁、屋脊、撑拱上都分别装饰着浮雕、镂空雕、浅雕和立体圆雕等。雕刻的内容有福禄寿喜字样、吉祥如意图案、历史故事、戏剧人物、花草动物等。其雕刻雕塑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人物动物造型生动,工艺精湛。

清溪古镇文物古迹留存甚多,而且内容丰富。2010年11月,以古建筑群为内涵的清溪古镇,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清溪古建筑群分布面积0.48平方公里,由24条街道构成。街面多为青石板铺筑。据调查,有祠堂8处、会馆4处、寺庙3处、民居221处、牌坊(1处),另有码头遗址和抗战时期国民职业学校旧址、水利设施清溪渠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位于清溪镇建新社区和平街68号的宁氏宗祠,建于清代。坐西向东,占地面积685平方米,建筑面积398平方米。青石台基高1米,总面阔16米、进深24.91米。抬梁穿斗木结构,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正厅前天井两侧有马头墙。建筑梁柱为桢楠名木,柱径40厘米。正厅檐口塑戏剧人物数幅。整个建筑用材硕大,保存较好,对研究当地古代建筑提供了参考资料。

向氏宅位于清溪镇交通社区建华街32号,据传为宋代犍为县衙。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由门厅、正厅、两侧厢房构成四合院落,穿斗抬梁结构,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其中正厅面阔4柱3间9.54米,进深9.2米,厅两侧均有古青砖砌筑的圆拱门;厢房为3柱2间,面阔6.42米,进深5.3米至8.3米。整个建筑用材均为楠木。

清溪古时宫观寺庙齐全,素有“九宫十八庙”之称。而今,东皇宫、荣禄宫、南华宫、万寿宫、三圣宫尚存部分遗迹,南华宫、万寿宫、三圣宫部分主体建筑尚存。观音庙仅存屋顶,大庙子仅存围墙基石和大门石台阶,白马庙和太子庙已由民间重建,唯明代所建之杨泗庙主体建筑尚存。寺有真觉寺、金鳌寺、三教寺、半边寺。

南华宫位于清溪镇万寿街,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修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566平方米。现存前、后殿,总面阔16.3米、进深25.15米。青石台基,高1.2米。其中前殿面阔5间16.3米,进深6.25米。穿斗抬梁木构架,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两侧山墙为马鞍形风火砖墙,高10米,前后塑飞檐翘角。前厅与正殿间有一小天井。中间无墙壁,右侧有厢房两间,面阔6.1米,进深4.05米。正殿面阔3间16.3米,进深13.5米。砖木构,小青瓦屋面。该建筑用材质优硕大,工艺精细,原是广东会馆。

杨泗庙位于清溪渠成村二组,初建于明代,主体建筑保存较好。坐北向南,两层建筑,占地面积约460平方米,建筑面积437平方米,现存正殿、大殿。正殿面阔4柱3问18.15米,进深6柱5间12.05米,通高9.5米,为穿斗抬梁木构架,重檐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在厢房戏楼遗址上有长方形青砂石质建修碑记1通。

古时有“犍为八景”之说,清溪据有其二:一是“清溪渔唱”,位于镇上;二是“沉犀秋月”,位于沉犀村2组。两处均有清嘉庆县令王梦庚亲笔题写的崖刻。“清溪渔唱”于19世纪50年代被毁。由清溪镇沿河道行数里,有沉犀山,山下有沱,沱不大,水不深,远离闹市,风清气爽。有岩石状似犀牛,名曰“犀牛沱”。加上秋月皎洁,河水清冷,故名“沉犀沉月”,亦名“沉犀秋月”。清嘉庆犍为县令王梦庚手书“沉犀秋月”四字至今犹存,石刻完好无损。

沉犀村三组现存一节孝牌坊,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坐西向东,石台基,长11.92米、宽8.1米、高0.6米,面积100平方米。青石仿木结构,面阔4柱3间5楼,高7.99米,通高11.25米。两面柱基抱鼓塑石象和石狮各1对。明间、次间均阴刻楹联,坊额浮雕人物、花鸟瑞兽、卷云花草等各种图案。楼顶塑飞檐翘角和瑞兽,雕刻精美细腻。

清溪古镇不同地域风格的建筑,展现了古镇特有的地方文化,是移民文化的载体。由具有典型的川西南风格特色的民居形成的历史街区,更见证了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就在一砖一瓦、一石一柱间,记录着这座古韵悠悠的小镇由古至今有滋有味的社会生活。

四川平乐古镇导游词 篇3

食品。除了玉麦馍馍,我们当地的美食:甜皮鸭、老腊肉、野生河鱼、嫩豆花、奶汤面、碗碗羊肉等等都是大家喜爱的,喜欢小吃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在长庆街这里我们能看到禹王坎码头。禹王堰有禹王坎,禹王坎江对岸修码头,马帮在此卸货上船,因专为马帮停靠之用而建,因此称之为马头,因其与禹王坎隔江相对而得名,后来渐渐成为了船只上下货物的地方,名称也随之改为了现在的码头了。 遮天蔽日,冠大于伞,大家是否觉得这里的树很奇特?现在我们看见的叫黄葛树,俗名黄桷树,属桑科榕属,树干分枝多,有气根,树冠大。像这样的古树,沿江共十三棵,多在千年以上,这里有两棵,绑有红绳的一棵树龄已1500多年,小的这棵也已是千年之长。在当地有个风俗,将小儿拜寄与年长的这棵黄桷树为干儿(女),就能得到它的护佑,少病少痛而长命百岁;做生意的人也喜欢向它焚香祷告,保佑自己全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在树下凭栏眺望,可见绿荫参天映沫水,古镇长虹七洞桥。许多游客都喜欢在此摄影留念。 再往前走,矗立在左前的这座牌坊叫镇江坊,前方是福惠街,街口有塔子坝,上通夹门关至名山雅安,下行至成都彭县一带。货物畅通,民安乐业,故以“福惠”为街名,街口建福惠桥以连“长庆”之意。不要小看这条窄窄的街道,在历史上,他曾经作为平乐古镇陆路的主干道,想像当年这里,车水马龙,好不热闹!今天虽然没有当年的繁华景象,但是相信大家依然能感受到这条小街的设计精巧,以及人户皆商的点滴踪迹。 走进上河坎码头,大家看见的河是平乐的母亲河白沫江,它发源于天台山的玉霄峰,大家知道这条河流为什么叫白沫江吗?自古以来,平乐的竹子资源都特别丰富,造纸业也就特别发达,以前盛传着一句话叫:成都草纸半平乐!当时沿江两岸的造纸作坊多达百个,整条江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白沫,故此得名白沫江。上游就是“一江分三水”的特殊景色,在远处的堰叫禹王堰,据(尚书 禹共)中记载,平乐曾大水为患,当地百姓用竹笼装石头筑坝的办法治理洪水,但屡次都没有成功;后来大禹前往西蜀蒙山途径此处,撒黄金垒土,终于筑堰成功,从此以后,水旱从人,后人为纪念大禹的丰功伟绩,就将此堰命名为禹王堰。近处的堰叫安乐堰,建于清朝初年,分流的水穿吊角楼而过,与禹王堰一样灌溉着镇中的的万倾良田。 现在,我们乘坐的竹筏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游船,是当地手工竹艺匠人以竹为材料,设计制作成仿古亭台式样,颇受游客欢迎。大家泛舟波上,躺一回靠背椅,喝一杯花楸贡茶,闭上眼睛,再在船上听一曲当地的民歌,晒着暖暖的太阳,吹着微微河风,做神仙也不过如此而已!您不如听听平乐人地道的民歌,感受下平乐主人的好客之情吧。 在船上我们就可以远远看到——天工应物风情园,什么叫天工应物?什么又是风情园?“物生于天,工开于人”。风情园的打造充分借鉴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不朽著作《天工开物》。该书是世界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百科全书。平乐作为川西坝子具有代表意义的古镇,要复原历史记忆,这是最好的范本,风情园的得名也因此而来。想要领略平乐古镇历史一定要去看一看! 这座风情园是集省内名工名匠,历时一年方建成今日之规模。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男耕女织……风情园是以“复原古镇历史记忆,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和农耕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百年古村落”,一开园这里便受众家好评,被称作“活下来的文化遗产”、“记忆中的田园牧歌”、“世外桃源”…… 在园内,酿酒、榨油、造纸、碾米、磨面、织布、制陶、竹编、木刻、打铁等作坊林立;农家小院、官宦庄园、平民草舍、耕夫土房错落有致;竹林掩映中,小桥流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令人宛若穿越时光隧道,步入了百年历史的农耕岁月。质朴中透出壮观,平淡中透出新奇,非常适合现代都市人返璞归真的体验和向往,在四川古镇景区里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一进大门,我们看见的这面墙叫“照壁”,照壁在古人心目中是能够趋吉辟邪的,据说上百年的照壁,如若不倒,则为福壁,触之能增福,大家不妨上前试之一摸,保佑大家平平安安。 我们首先去看看右前方的天工别院。天工别院全院分四进,总长99米,面积999平方米,全部为实木穿斗结构。其中建筑装饰典范以“木雕”“石雕”为主,应用遍及栋梁、柱础、门罩、窗棂等,内容以福禄寿禧、四季花卉、岁寒三友为主,图画充盈而不俗滥,意蕴庄重而不肃杀。“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这里,游客可享受旧时大户人家的上宾礼遇;也可携带有情人坐花轿、骑大马,在吹吹打打中入洞房、睡花床,感受“洞房花烛夜”的传统婚庆习俗。 走看完天工别院,我们继续风情园行程。前面这个四合院,是川西地区典型的农家院落,农家小院均是传统的三间两头转的川西民居建筑,U字形排列,土砖围墙、篱笆院门、晾晒农作物的晾架、风谷机、红辣椒、玉米棒子、水井等,处处弥散着农村的独特风味,体现了农家院落特点。小院房屋正中是高大明亮的堂屋,一般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兼作客厅;侧有卧室、客房、厨房、仓房等。白墙黑瓦,干净利落,不高的篱笆围栏露出浅浅的绿意。院外是休闲园,在这里泡上一杯茶,享受阳光的沐浴,品味农家质朴生活。另外,这里还提供啤酒,以及美味的卤菜,可口的小吃,让游人在体验传统农业之余,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前方的圆形的空地叫“耍坝”,是进行各种民俗表演活动的地方,耍坝是川西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园区同样设有,且以传统钱币为原型,配合人们内心深处所追求的“福禄寿禧”等元素,构成一个原始的娱乐场所。耍坝上会不定时上演最民俗的文艺活动和杂耍表演。每逢周末,还有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在这里,游客能体会到真正的平乐味。 继续前行,前方看到的是平落酒肆。酒肆是古人喝酒聊天之场所,相当于现代人的酒吧,古人也会消遣,虽无酒吧之闲情,但在这样一个简单的环境下,三五朋友围八仙桌而坐,几两小酒足以畅谈人生,风月无边。看完酒肆,我们不妨看看酿酒的过程,邛崃是酒乡,也是中国最大的白酒原酒基地。我们平乐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现今有大大小小的酒厂、作坊近百家。这个酿酒作坊只要是向游人展示当地酿酒的工艺流程。酿酒的原料主要有:高粱、大米、小麦、大豆、糯米、玉米等,经蒸煮后加入酒曲,放入发酵池进行发酵。发酵后,再放入甑中进行蒸馏。蒸发的酒汽经过弯管进入冷却桶冷却成液态,从小管流出,这就是酒。刚生产出来的叫原度酒,60多度的酒,酒量的您不妨上前品尝一口。 穿过酿酒作坊,就来到了土法榨油作坊。平乐当地榨取油脂的原料是油茶籽,榨油坊一般都建在村落集中、水源充沛、绿树掩映的小溪岸边。榨油开工日,榨坊老大带领榨工和在场的榨油客户,点亮蜡烛,燃起红香,虔诚地在赵公祖师神位面前,三跪九叩,诚请他从天上下来“指导”一年的榨事。第一道工序:将焙干的油菜籽投放到碾盘上碾碎。碾盘的动力或用水车带动,或用牛、马拉动,碾盘为石材,其余的构件都由木材制成,做工精巧,既实用又颇具审美价值,转动时,咿呀作响。第二道工序:油菜籽碾成粉末之后必须用木甑蒸熟,然后用稻草垫底将它填入圆形的铁箍之中,做成胚饼,胚饼装入由一根整木凿成的榨槽里,在油槽右侧装上木楔就可以开榨了。第三道工序:手工榨油坊的“主机”是一根粗硕的“油槽木”,它必须是一根百年以上的松木,或是百年以上的红凿木,长度一般在4米以上,切面直径不能少于0.6—1米,树中心凿出一个“油槽”,油胚饼填装在“油槽”里.开榨时,掌锤的老大,执着悬吊在空中的撞锤,唱着节奏性特强的山歌,在两个助手的和应下,将长达5米有余的撞锤,悠悠地撞到油槽中的“进桩”上,于是,被挤榨的油胚便流出一缕缕金黄色的清油。 榨油季节结束之日,榨工将油坊洗扫干净之后,摆一桌丰盛的完工酒,像开工时一样,众人先在赵公神位面前顶礼膜拜,将祖师送回天堂,然后划拳行令,不醉不散。榨油坊,这个诗意浓浓的民俗事象将永久传承着一种文明,传承着一种古老的农耕文化。 下一站来到的是大碑纸坊。平乐镇自宋代起就有了造纸作坊,至明清时期十分兴盛,现存的遗址有七十四处,在全国现存的古造纸遗址中十分罕见,极具保护价值。我们这里出产的纸叫草纸,工艺流程为:1、浸料:选用将生枝叶的竹子,每节截断成五七尺长,放进料池,注水其中漂浸,浸至20天以上。2、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用上好石灰汁涂浆,入篁桶下煮。3、煮竹:将槌洗后的竹料放入篁桶,蒸煮8天,冷却1天后,取出竹麻,放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4、舂料:将竹麻用柴灰浆过,放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用灰汁淋下,若水冷,烧开再淋。十余天后,竹料自然臭烂。取出入臼受舂。舂至形同泥面,倒入槽内。5、抄纸: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落纸于板上,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6、榨床:将毛坯纸叠积板压,使水汽净尽流干。7、焙纸:先用土砖砌成夹火巷,用砖盖在火巷表面,数块之间即空一砖。火气从砖隙透出,外砖尽热,将湿纸用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后,揭起成轶。看完这么多工序,您是否想拿起工具,体验一番古法造纸之乐。 看完造纸,我们就可以来看松墨堂了,这里展示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我国古代应用最早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大约在晋代就出现了。其原理是:将需要印刷的文字或图像,书写(画)于薄纸上,再反贴于木板表面,由刻板工匠雕成反体凸字,即成印版。印刷时先在印版表面刷墨,再将纸张覆于印版,用干净刷子均匀刷过,揭起纸张后,印版上的图文就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从而完成一次印刷。您也可以在这里体验一下,古人印刷,原来如此简单有趣。 看完松墨堂,天工应物风情园的内容基本上就看完了。是否意犹未尽,是否觉得这世外桃源还缺点什么?对了,男耕女织、阡陌交通的农家生活还没体会呢。前方的二十四节气田是专为您设计的,您想种植点什么呢?随便挑一个吧,种完不用担心,这里会有专业的农夫为您进行呵护,下次您来的时候,说不定已经硕果累累,丰收在望了。如果您不放心,那就经常来看看吧。 走完风情园行程,我们就顺滨江文化路,到水上人家去看看。滨江文化路?为什么称之为文化路?大家不妨看看您的脚下,那红砂石与瓦砾组合而成的路,不是一般的路面,很有讲究。中间铺设的瓦砾似的碎片全部采自“邛窑”遗址出土的邛陶碎片,虽然碎片已经不值分文,但当他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铺在这条通往古镇的小路上,我们就不得不去回想,历史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精神财富。文化路留给我们的是前辈苦心积累的文化沉淀,好好珍惜我们的今天,才是祖辈之福啊! 在文化路的两边,大家可以看到许多的客栈,他们沿江而建,他们世代生活在渡河边,他们形成他们独特的生活习惯,这就是水上人家。来到水上人家,住一宿枕河客栈,听一夜潺潺水声,做一回沫水清梦,我们一定会忘却那都市的尘埃,淡忘那凡尘俗世里的恩怨情仇……大家听这么一说,是否觉得这水上人家,很有吸引力呢? 12 在文化路上,顺便再给您讲讲平乐的八大文化:平乐的古建筑遗产众多,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传统文化比较集中,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火文化、纸文化、铁文化、路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历史文化,如果您想仔细了解这些文化,那就需要您在平乐好好地去品味一番了。 不知不觉,已走完大半行程。现在我们看到的小堰渠就是黄金堰了,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到蒙山一带,因水势过大,几次筑堰均告失败,于是“撒黄金垒土”,白沫江从此驯服,滋润平乐盆地的千顷良田,“水旱从人”,因名“黄金堰”。现在走的这个地方叫河滨公园,前边出现了一棵参天大树,此树名为皂角树,已有700多年的树龄。大家都知道这个皂角树的果实作用很大,在古代还没有肥皂、洗发水的时候,老百姓就将皂角树的果实揉碎,然后用水蒸煮,过滤出黑色的汁液,这就是皂角液,用作洗涤之用,是非常环保的洗涤用品。但现在前面的红砂石礅,它的作用您恐怕难以猜到,其一,大家都看到此树已经明显倾斜,这个红砂石礅呢是用来镇根的,防止其破坏行走的路面;其二,古代建筑、园林很讲究自然和谐,这样倾斜着给人十分突兀的感觉,那么这个石礅呢就正好起到视觉平衡的效果。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大家仔细观察,这个石礅外圆内方,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 走过皂角树,前方的是平落堂,内有银家大院,银家大院是晚清时期一位姓银的造纸商人所修建的宅院。大院最初由四个不规则的大天井和三个小天井构成七星抱月的格局,现在只保留了一大一小两个天井。院落建筑尺度大,空间通连奇巧,构件制作精巧,木窗锦纹多变,柱础雕刻生动,实为川西古代四合院之精品。 远方前处的大楼就是大家听闻已久的剑仙楼,剑仙楼是一座高踞白沫江桥头近乐善桥的阁楼,与八店街码头遥相呼应,登楼可一揽古镇风光。

13 古时常有讲评书说剑仙的在此开场,且南来北往的客商多喜在此休闲品茶或谈生意,历经多少沧桑岁月皆是如此,故人们美名其曰“剑仙楼”。现已按照回忆重新恢复。 现在我们来看看平乐特色旅游产品瓷胎竹编。它是以瓷器器皿为胎,用纤细如发的竹丝,柔软如绸的竹蔑,依胎编织而成。 瓷胎竹编用的竹丝选料非常严格,在四川生产的一百多种竹子中,只选中了邛崃平乐生长的慈竹,而且必须是节距在66厘米以上、无划伤痕迹的“两年青”壮竹。50公斤慈竹经反复挑选加工,最后只得成品竹丝400克。制成的经蔑薄如绸,纬丝绷如毛发,且粗细均匀,柔韧适度,原料制作的技术要求极高。 瓷胎竹编工艺品的编织技艺要求高,难度大。从起底、翻底、 翻顶、锁口的全部工序,都要求不出现竹丝接头,不出现绞丝、叠丝等技术差错,始终保持经蔑纬丝比例匀称,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瓷胎竹编在图案设计方面,由简单的花边发展到复杂多变的几何图案、提花图案、隐花图案和山水花鸟等自然图案。瓷胎竹编工艺品,除了传统的花瓶、咖啡具、茶具、饭碗等产品外,还有首饰盒、文具、笔筒、竹压盘等。 我们的瓷胎竹编工艺还被列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竹编产品已经远销国外,还有平乐的竹麻号子和孔明灯也是四川省和成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保护将给平乐古镇保留更多的历史财富。 欢乐的时光总是这么短暂,看完瓷胎竹编,我们的平乐之行也就此走一整圈了。下来您可以好好仔细去品味下古镇的点点滴滴。期待您下次再光临平乐,感受这秦汉古镇〃川西水乡的独特魅力!

四川上里古镇导游词 篇4

一到上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建于道光的“双孝节”牌坊。牌坊为四柱三间出檐多脊石雕坊,高大,精细;梁上还刻有20多组百多个戏剧人物故事。牌坊是封建礼仪的遗迹,是当时宣扬韩氏“不失身不改驾,终身孝敬父母公婆”而建立的。系杨韩氏婆媳两代守节,遵诏而建的石牌坊,是我国封建制度制度束缚妇女的见证,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品。现在镇上还尚存3座石牌坊,即这座省级保护单位“双节孝”石牌坊,还有市级文化保护单位陈氏“九世同居”和陈氏“贞节”牌坊。

上里的有10余座古代和近代古桥,且风格各异。其中造型最美的是明清乾隆41年所建的“二仙桥”,这是一座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石拱桥。清清的小河影作高高的圆行的桥洞,别有一翻情致。在镇口还有两座一高一底的石桥横跨拢西河,成了进出镇里的交通要道,高桥主要通过进出镇里的车辆行人,从低桥可以转而穿过高桥下面的倒沿河边前行,高低两桥巧妙地够成了“立交”系统。

上里有作工艺精湛的建筑群,最有名气的是韩家大院。整个建筑物的门、窗、枋、檐皆以浮雕、镂空雕和镶嵌雕刻作装饰,具有极高的价值和精湛的工艺。韩家大院是道光年间在外做官的韩廷藩在家乡建的,根据当时京城的官邸而建。整个建筑由七个四合天井组成,又称为“七星抱月”。院里的布局分明,处处可见精美的木雕。值得一说的是大院的木窗,雕刻精细,内容丰富,造型多样,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川古镇 篇5

————以四川广安沿口古镇为例

【摘要】 以四川广安沿口古镇为例 ,对古镇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状况进行评述 ,探讨传统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 ,人文价值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古镇保护;旅游开发;沿口古镇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以古镇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为背景的文化旅游发展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新生力量。古镇以其特有的环境氛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厚的人文内涵、独特的建筑风貌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 ,受到国内外众多游客的青睐。然而 ,在古镇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不得不看到 ,古镇正在遭受现代化、商业化的强烈冲击 ,正面临着失去特色的危险。因此 ,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来保护古镇、开发古镇;如何使古镇旅游经济开发与其自然、人文环境协调发展是保证古镇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对这一论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沿口古镇特色分析

沿口古镇概况

沿口古镇位于武胜县城区中部 ,南临嘉陵江 ,占地约015平方公里。地处川渝二省市结合部 ,与南充、遂宁、合川三市交界 ,东邻广安 35公里 ,西接遂宁 70公里 ,北上南充86公里 ,南下重庆 110公里 ,地理位置优越。沿口古镇为武胜县老县城 ,其历史悠久。元朝至元四年公元 1267年 ,取“以武力胜南宋”之意 ,县名由此而来。

主要特色

沿口古镇是典型的川东山地古镇之一 ,其融特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于一身。

11211 地形独特 ,呈五马归槽之势

嘉陵江流过武胜县的沿口古镇 ,西来西去一懒弯 ,使三面浅丘环绕的沿口 ,像一把龙椅镶嵌在川中大地。古镇中有一小溪顺流而下 ,汇入嘉陵江 ,溪与山势构成凹形口袋状 ,古镇沿江岸和小溪两侧兴建。古人把此地喻为“五马归槽”的宝地

11212 重要的古水码头

沿口古镇依江而建 ,是嘉陵江流域的一个重要的古水码头。其航线上至王爷庙 ,下抵红庙子 ,长达千余米。古时 ,凡秦陇药材、湘鄂棉纱、内江白糖、本地杂粮等莫不囤积于此 , 等候上运至南充、阆中、广元 ,下卖到合川、重庆。沿口古镇昔日的“白日里千人拱手 ,入夜来万盏明灯”的繁荣景象到如今还依稀可见。

11213 独特的回民伊斯兰风情

沿口古镇为嘉陵江流域第二大回民聚居地,伊斯兰文化特点明显。建筑古朴、具有浓郁伊斯兰教特色的———马家、黄家清真寺至今还保存完好。伊斯兰节庆活动还仍在延续,每年的宰牲节,可观伊斯兰宰牛仪式,品回民饭菜,观回族歌舞,民族风情浓郁。回民的牛肉清真菜肴也独具特色。其中 ,建于清乾隆 43年 1778年 的马家清真寺距今 200多年历史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建筑面积410平方米 ,木结构建筑 ,规模宏大 ,四合院布局 ,由山门、礼拜堂、左右厢房、内外天井构成。山门为木构牌楼式建筑 ,因地理条件所限 ,不能通行。礼拜堂和左右殿堂是清真寺重要场所 ,为伊斯兰教穆斯林进行礼拜、净身等宗教活动的地方。均系木构穿斗建筑 ,小青瓦面 ,单檐悬山式屋顶 ,其装饰极具伊斯兰教特色。

11214 布局及建筑特色

沿口古镇充分利用依山傍水的特点 ,布局顺其自然、建筑高低错落、道路蜿蜒曲折、空间收放开合 ,整个村落布局完整 ,质朴恬然。古镇街道以地形取势、高低衔接 ,曲折有致 ,属典型的山城古镇体系。老街街道两侧昔日的店铺、茶房、酒廊、戏院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保存较好。民居多为明清时代建筑群 ,临溪沟者多吊脚楼沿口古镇错落有致的古民居古镇建筑具有四川传统建筑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从建筑艺术的特色来看 ,依山就势所形成的递进式布局 ,依次递进的建筑特征 ,独特的吊脚楼及悬山 ,歇山式屋顶的相互辉映 ,形成了独具传统的建筑特色 ,具有浓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沿口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211 形象定位缺失 ,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 ,沿口古镇没有明确的、独特的形象定位 ,即没有“卖点”,在参与争夺未来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且沿口古镇优秀的历史文化及民俗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挖掘 ,旅游活动较为单调 ,旅游产品的“含金量”和文化品位尚需提高。

212 保护滞后 , 大多老屋年久失修 ,维护与发展处于两难的境地

由于自然灾害、城镇维护更新长期滞后以及历史的原因 ,许多文物古迹被毁 ,对古镇的传统街区、民居院落的破坏较严重。在沿口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中 ,我们针对古镇现状作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在对古镇建筑质量的调查分析中 ,我们根据建筑质量把古镇建筑分为四类。一类建筑:建筑质量完好 结构完好 ,有装饰、细部;整体格局完整 ,有古镇风貌;二类建筑:建筑质量基本完好 主体结构完好或细部保存完好;三类建筑:建筑质量较差结构、细部、格局或风貌不完整;四类建筑:危房 墙体严重损坏 ,屋顶破损。通过统计 ,现状一类质量的建筑仅占 11%,可见古镇现状的传统建筑破坏较为严重 ,质量较差。同时 ,改革开放以来 ,沿口古镇旧有的居住环境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新的生活方式的需要 ,于是村内出现了一批改建翻建新建的房屋。新材料和新风格的出现破坏了古村落和谐宁谧的氛围 ,且复旧还要投入大量资金。

213 旅游服务与管理落后

目前古镇开发还不成熟 ,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 ,尚不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能力 ,为早期吸引游客增大了难度。且服务设施的投入所需资金量大 ,使投资者的风险大增。而沿口经济条件差 ,政府所能提供的资金严重不足 ,极大限制了景区的开发进程、力度与质量。且目前旅游管理水平不高 ,没有在游客心中树立起良好的感知形象。

214 宣传力度不够

开发资金的严重不足及缺少专业性的人才进行大手笔的策划和制作。造成了宣传推广无所适从 ,使沿口古镇处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境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建议

311 找准定位 ,塑造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 ,是古镇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清晰的定位 ,能使游客形成一种直接而感性的认识。为游客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作好了铺垫 ,是一个成功的开端。因此 ,在古镇旅游开发中 ,塑造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是关键。在沿口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中 ,我们首先把沿口古镇定位为“旅游目的地”,其次在对其文化内涵准确把握的基础上 ,将其文化主题定位为:码头文化、移民文化、回民文化、川东民俗文化。将古镇的旅游形象定位为:嘉陵江畔古水码头、民俗文化休闲胜地。

312 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进行文化资源重组 ,提高旅游产品的含金量

当今世界的旅游已开始跨越游山玩水以消闲为主的初始阶段 ,逐渐过渡到全方位的文化服务与综合开发 ,多层次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新阶段。旅游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业的灵魂。在古镇旅游开发中 ,应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旅游项目、拓展旅游空间、提高旅游产品的“含金量”。如古镇给游客提供的旅游项目仅限于看古屋老房、逛古街、买到处可见的旅游产品 ,这样的古镇不具备竞争优势 ,长此以往 ,必将失去客源。此外 ,发展古镇旅游 , 不仅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内涵 ,还应对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重组。将其文化资源加以挖掘 ,赋予新的内容 ,才能令游客在游憩的同时找寻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家园。

313对古镇的保护和开发进行科学规划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必须规划先行 ,通过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 ,有效避免古镇资源遭受新的破坏。规划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在对古镇旅游资源、现存古建筑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制定合理的保护规划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筑保护与改造措施。

314 科学的市场运作方式是古镇旅游发展的保障

只有引入科学的市场运作方式 ,才能拓宽古镇的融资和开发渠道。古镇旅游形象的成功塑造及古镇旅游的发展是政府、企业、公众、旅客等多个主体共同合作、努力的结果。科学的市场运作方式要求各个主体职能分工明确。政府引导、基础设施投入。政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从创意、规划、塑造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 ,特别是在跨区域中协作和公益项目实施方面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同时 ,政府是基础设施投入的主体。企业主导、项目设施投入。发挥旅游企业及相关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 ,企业是相关项目设施投入的主体。在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中开展活动 ,特别是把古镇旅游形象的内涵体现在服务工作中。公众参与、突出产品特色。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本身就是古镇旅游形象中的“活”风景 ,公众旅游形象意识的提高有助于古镇旅游形象特色的塑造与营销。游客反馈、完善产品结构。游客是旅游形象的受体和体验者、应证者、评价者 ,他们对旅游形象的认识反馈有助于地域旅游形象、产品结构的完善。

315 加强市场营销 ,构建科学、合理的营销模式

营销是将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的关键一步 ,只有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营销模式 ,加大宣传力度 ,才能使古镇旅游开发真正融入市场 ,也才能为古镇的保护积累大量的资金。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应通过整合各级政府、旅游要素、旅游企业、旅行社、旅游代理商和经销商、媒体、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 ,谋求最大的营销效果。将古镇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包装 ,策划宣传 ,同时坚持大市场、大营销理念 ,综合运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手段及现代化网络方式 ,打造古镇旅游知名品牌 ,进一步塑造古镇旅游形象 ,全面提升古镇旅游的知名度。在此基础上 ,加强区域联动、协同营销和强化内部营销 ,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古镇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最终实现古镇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4 结束语

上一篇:网络金融风险下一篇: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