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十篇

2024-08-18

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篇1

国外教育专家指出,在现代生活中,一个人在一生中所学的知识只有10%左右是学校传授的,其余的90%左右是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得来的。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还必须继续甘当“学生”。

(1)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剧增,教学的手段不断在变化,教育的目的也在不断完善,自然教育教学理念也在进步和变化着。因此,作为青年教师应多阅读一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学习并钻研《新课程标准》。青年教师执教的时间不长,对《新课程标准》必须要有深刻的认识,系统的研究,这样才能把握教学的方向及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3)学习并钻研教材。钻研教材是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修炼。“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万万做不到的。教师教材不熟悉,课堂上就根本谈不上尽情发挥,挥洒自如。青年教师要想站稳讲台,做到用知识唤醒学生,用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头等的大事就是潜下心来阅读钻研教材,认真地读原文,抛开“教参”独立地读原文,以学生的眼光读原文。读出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基本内容,读出教材所体现的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读出教材的重点难点,读出掌握各种问题的解答方法、技巧,读出教材的开发价值等等。

(4)博览书籍杂志。好教师一定是与书为伴、与书为友的,一定是博学的。你可以读教育哲学,可以读文学史论,可以读自然科学,可以读通俗读物。通过阅读专业的书籍杂志,你可以了解学科前沿动向,获取来自教学一线的直接经验,通过阅读专业外的书籍杂志,你丰富生活常识、增加社会阅历,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2 在听课与比较中发现

中国当代教育领域,涌现出了一派一批卓有成效的名师,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模式、策略、方法和观摩课,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除此之外,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的学校,也有许多的优秀教师,他们经验丰富,风格独特,课堂教学效果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借鉴他人经验,关键是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对于一节课来说,应从五个方面寻找差距,进行比较与发现:

2.1 比教师素养

教育是培养人的艺术,课堂是展示教师素养的舞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表现了适当的谦逊、足够的勇气、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愫,是否有耐心、有自知之明、亲切感和幽默感等,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关系着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要学教书,先学做人。因此听其他老师的课,首先要在这些方面对比自己的表现,找到差距并尝试着改进。

2.2 比教材处理

处理教材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找差距就是要看执教者是怎样教材处理的,同自己的做法比,有什么不同?他为什么这样处理,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2.3 比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节课的课堂设计既能显示教学能力和才智,又能看出独具匠心的教学创造。从导入、讲授、练习、小结、作业等方面的设计与自己的对比,看自己平时的设计与他有何不同,这样设记有何优点?从而逐步掌握课堂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2.4 比教学方法选择

了解别人是怎样因课程、因学生选择教学方法,然后又怎样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看看自己在选择方法和运用方法上有什么缺欠。

2.5 比教学的基本功

就是说、读、写、演、绘等基本技能,看板书的科学性、艺术性。

3 在札记和反思中升华

教学札记,能帮助青年老师贮存第一手的教学信息,培养反思、感悟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那么教学札记记些什么?

3.1 记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在反思中憧憬成长

刚刚从事教育的青年教师往往是怀抱教育理想、最有激情、最有想法的一个群体,他们热切希望改变教育的现状,迫切希望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在实践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取得阶段性进步之时,往往会产生对课堂教学产生种种美好的遐想。这些遐想,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教学理想,为了获得持久的动力,为了避免教育功利、世俗的同化,青年教师有必要不断的记录自己的教育理想,并联系自己的教学现状反思,在反思中憧憬成长。

3.2 记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在反思中总结经验

一般来讲,一个潜心从事教育教学一心想做好老师的青年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总是会有一些成功的亮点的。如对学生作的一次完美的励志演讲,找学生谈话的一个实用方法,转化潜能学生的一个突破口,课堂教学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教学中随机应变的措施,师生之间的巧妙配合,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等等,都值得我们记载。不仅仅是记录,还要深入反思感悟:这些课堂的亮点是怎样闪现出来的?有哪些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体现了怎样的教学思想和教育新理念?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地写作札记,并通过反思,跳出眼前成功的迷雾和狭小的经验圈子,摸索出理性的东西,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

3.3 记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在反思中吸取教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忽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整理,自觉地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去观照,进而进行深刻的反思,由果索因,追本溯源,吸取“前车之鉴”,对原有的教案进行改进、完善,并设计“再教方案”,这样“吃一堑、长一智”,教学后记便成为下一次教学的新起点,从而使整个教学工作日趋成熟和完善。

3.4 记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在反思中培养教学机智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的交流融洽,经常会出现一些事先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例如,教师对学生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感情伤害,学生因为对某个问题产生的激烈争辩,学生提出过于敏感或者尖锐的问题而造成的尴尬,教师答问中出现知识性错误或者暂时无法回答的窘迫等等。对这些问题,教师如果不能灵活巧妙地及时处理,就会造成冷场或吵闹等僵局,伤害学生的情感,损害教师的威信,妨碍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为了避免因偶发事件带给师生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偶发事件造成不必要的挫折和失误,我们有必要记录这些偶发事件,从而获得不断培养自己处理偶发事件的教学机智。

3.5 记听课师生对自己教育教学的评价,在反思中摸索规律

一个研究型优秀的教师,必然会重视教育教学信息的反馈,关注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悉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此,我们在教学札记中要收集,要记载,然后客观、冷静而理智地分析取舍,供以后的教学与研究借鉴,以期从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教学规律,并在实践中建构教育教学理论;反过来又用理论指导实践,切实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教学与教研双赢的目的。

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篇2

一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能力的核心内容, 是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条件, 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高低和教学活动的水平。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也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 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科技能力的发展。[1]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 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 他们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是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将严重影响教学的总体质量。因此, 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既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 也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2,3,4], 高校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平台、载体, 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和提高, 青年教师也应不断地自我完善, 从而促进高校的不断发展。

二青年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而现如今的高校师资队伍越来越年轻化, 青年教师的占比越来越大,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师资队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能力和实力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教育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 近些年来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更重要的是,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所谓精品课程应该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教育部在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中, 明确把师资队伍建设列为首要指标, 强调要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 并明确指出“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 培育和扩大一批优秀教学骨干, 特别是青年教学骨干, 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显然, 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 也是精品课程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的前提条件。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中青年教师队伍,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完成精品课程建设任务, 达到预期目标, 真正实现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

三精品课程建设对青年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精品课程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学校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多特色的教学体系和特点。要求主讲老师治学严谨, 师德高尚;教学能力和水平高, 执教能力强, 教学效果好;有能力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 适应教学需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要求要不断带动课程向规范化、个性化发展, 逐步将教学定位和课程特点融入特色教材中, 打造教学名师,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以精品课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建设的整个过程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有效载体, 能从多个层面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

1 加强学习意识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 高校教师职业专业化已经成为必然要求, 作为青年教师, 要不断树立职业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 学习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实践操作技能, 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社会服务能力等。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申报, 是一项长期、复杂、严谨的系统工作,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让青年教师切身体会知识、能力、水平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 牢固树立职业危机感, 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 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 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2 提升教学能力

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 是高校青年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强有力的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5], 精品课程建设评审过程中通过评审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课程教学视频, 促进青年教师苦练教学基本功,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 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 增强创新和改革意识, 不断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 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近几年, 相关课程教师在学校及省上举办的多次教学比赛中,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 是教学能力提升的具体体现。

3 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以大规模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为目的[4]。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6], 如今在社会信息化大背景下, 教育信息化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教育信息化必然要求高校教师教学信息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合理设计、制作精品课程网页, 创建网络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是精品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准。青年教师在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承担了较多的具体任务, 因此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 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诸多要素充分结合起来[7], 促进青年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相关课程教师由于平时的努力和钻研, 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根据需要制作、使用精美的教学课件, 并在学校和省里举行多媒体课件比赛、微课比赛中多次获奖。

4 培养科研能力

精品课程的建设、申报是一项长期而严谨的工作, 需要有成熟的思路和设计, 申请团队要长期学习、认真思考, 不断总结经验和更新思路, 深刻挖掘课程特色、资源, 合理设计展示内容, 整个过程中对培养、锻炼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写作水平、反思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真正发挥了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作用, 近年来, 相关课程教师组织申报成功了多项科研及教育教学成果, 指导学生完成了多项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 并多次获奖。

5 提升团队合作水平

精品课程的建设、申报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工作团队, 要求教师要以课程建设为己任, 要为完成共同目标而相互支持、相互帮助[8]。在建设过程中, 学校、部门、教研室不断整合教师力量, 形成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实施等方面的业务组合, 通过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改革, 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高团队合作水平。通过多年课程建设的工作习惯, 整个教学团队已形成了以老带新、相互学习、专业比武、合作共赢的良好势头。

6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 也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 但社会服务能力并非高校教师“与生俱来”的素质, 要逐渐树立和培养。近年来,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培养和锻炼, 相关课程教师牢固树立了社会服务意识, 并通过实践逐步提高了服务能力和水平, 能够力所能及的参与社会义诊;坐诊社区和医疗机构参与患者诊、治;积极参与社会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 组织申报成功并组织实施完成了多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

7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软实力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 为高校提升课程质量提供了良好契机, 加快课程的转型升级, 同时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 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软实力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高等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 而青年教师的培养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青年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全新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只有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成长的舞台, 才能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极大地推动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摘要: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和相互促进的两大要素, 精品课程建设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和良好载体, 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又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水平。本文介绍我院精品课程建设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影响, 以期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精品课程,青年教师,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祁艳朝, 高晚欣.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4 (6) :75-76.

[2]于云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J].新课程研究, 2013 (10) :16-18.

[3]王沛莹.试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93-94.

[4]姜兆华, 姚忠平, 等.依托课程建设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1) :82-84.

[5]刘志刚.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特色模式的建构与推广[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18) :12-14.

[6]李菊英.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与推动作用[J].大学教育科学, 2008 (3) :56-58.

[7]李立.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 (8) :92-94.

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篇3

摘 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一个持续自我更新的过程,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与对话学习中生成的,是自觉主动地改造、构建自我与世界、他人、自身内部的精神世界的过程。青年教师的成长关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青年教师只有通过与课程文本、与他人、与自己对话,才能真正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对话学习;高校教师;教师专业化成长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改进和拓展自己的思想修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素质的行为过程。青年教师的成长关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从高校青年教师的学习特点出发,以对话编织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与课程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以及与自己对话,提升其专业化素养和职业伦理,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对话学习的意涵

对话学习是指学习主体基于认知价值,在学习中与客观世界、他人及其自己展开对话,在对话中重建与客观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探究对象意义”的过程。其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话学习是“从已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其目的是通过对话获取知识,批判和重建知识,实现经验交换、意义生成。

第二,在学习的过程上,学习主体不仅要深入地与学习文本、他人对话,还要与自己对话,以实现有效的学习。

第三,对话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多样的思想碰撞,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在学习的组织上,既要展示学习者个性,又要重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

第四,在学习的成果上,通过与学习客体的对话,反思自我,“超越既有的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

对话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一)平等交互性

对话不是自说自话。对话学习本身蕴涵“平等”的价值观预设。“没有平等,就成了教训和被教训、灌输和被灌输,就好像水遇到了油,谈不上对话和交流,也撞不出美丽的火花。”学习主体必须尊重对方的主体意义并平等相待,不得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给人,要带着自己的心灵,带着惶惑、探寻,带着自尊和敬畏,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习主体、学习文本、客观世界等各方构成自由、和谐、开放、互动的体系,在合作与互动中相互启发,“一起共享知识”,弥补“独白”学习的不足,实现学习的最优化。

(二)自主建构性

“作为目的的对话追求的是不断挑战高于自身水平的人,即学习就是要追求能与高于自身水平的人(专家、学者、师长)对话。学习本是基于沟通的社会过程,学习的实践就是对话的实践,学习便是为能与高于自己水平的他人进行对话、展开对话、深入对话,不断提升自己的对话力。”知识是建构的,不是灌输的;学习是主动建构意义,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学习主体在学习中,不仅要重构自己与外部世界、他人的關系,而且要“通过自我内的对话,改造自己所拥有的意义关系,重建自己的内部经验。”

(三)开放性

没有开放宽松的氛围,就没有对话。学习是对话的过程,也是主体之间相互开放的过程。在动态开放的环境中,学习主体不再固守自己的观点,而是摆脱条条框框的限制,以任务为指向,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与学习文本、与客观世界、与自我、与他人的对话,在交往对话中形成共鸣和默契,实现智慧的生成,知识的共享。

(四)生成性

对话的伟力在于发现科学的真理。对话学习关注的不是形式上的交流和沟通,也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传递给他人并获得他人的认同,它是思想的流动、思想的共享与创新。对话学习是学习主体之间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交融,是思想的共生共荣。对话促使学习主体不断解放观念,主动反思社会、世界、他人和自我,“上下求索”自身智慧,探寻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重构自己与世界、社会、他人、自我的图景,提升自己的价值,收获学习的动力。

二、在对话学习中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与对话学习中生成的,是自觉主动地改造、构建自我与世界、他人、自身内部的精神世界的过程。高校青年教师只有通过与课程文本、与他人、与自己对话,才能真正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一)在理解中与课程文本对话

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没有经受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基本功训练,踏进高校大门就被安排上讲台,教学“跟着感觉走”,漠视所授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教学抓不住重点、难点, 教学缺乏组织性等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之一在于教师专业化成长乏力,课程意识淡薄,将“理解课程”简化为课程设计者意图的“文化复制”,忽视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生成者。

“理解课程”的能力集中体现了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等综合素质,反映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存在状态。“理解课程”意味着课程变成了一种“文本”,对这种“文本”的不同解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当今的课程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课程开发的程序的论争,而是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教师对课程文本的理解,是把个体的感悟和经验纳入课程文本之中,进行解构的过程。因此,教师理解课程文本,不是单向度的学习,而是基于一个意义文本的重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行为,而是一种意义的创造与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与课程开发者一起去沟通、交流、合作、分享,这种沟通、交流、对话就成为了课程本身。但是,在意义生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师的“前理解”与现实教育场景的干预。这是因为在实施课程中教师可能因为暗含着教师的“前见”和自身的领悟而不能忠实地传播课程内容。加上情境、视域的差异,必然要求教师重新诠释课程文本。教师在理解、实施课程文本时,虽然不一定能完全真实再现课程开发者的文本原意,但是可以通过与课程文本对话——理解课程达到彼此“视域融合”。这一“视域融合”过程要经历“积极健全的课程主体自觉”“日常课程教学批判创造”和“‘实践理论构建”3个阶段。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唤醒自己的课程主体意识,理解课程并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然后以课程主体身份对课程文本加以批判,摆脱预定课程文本忠实实施者的束缚,实现意义的创造和生成。

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高校青年教师而言,能否履行好教师角色,根本在于其专业化素养;能否胜任教学工作,履行好专业职责,第一要务是明确课程意识与专业化成长关系,确立课程意识,从学生发展需要和自身专业化成长出发,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参与课程决策,理解并内化课程,实现“课程管理”向“课程领导”的飞跃。

(二)在反思实践中与自己对话

高校青年教师在学科专业上有一定的造诣,但是由于教龄不长,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中经常会遭遇这样一些冲突:教学方法单一;误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无法自如调控教学环境等等。這些矛盾冲突往往在不经意间引发教师职业焦虑感乃至倦怠感。古希腊先哲人苏格拉底曾说过:“生命如不诉诸于批评的省察,这种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使教师成为自主的反思的人。

反思是指对教育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并评价这些决策的后果的过程,是提高教学效能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化发展更为积极的重要工具。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途径,其主要目的不在于获取外在的技术性知识,而在于通过“反思”,促使教师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传统的教育模式常常依赖于说教式教学,而反思性教学实践更多依赖辩证式的学习,包括对话、讨论以及不同想法的批判性和开放式的分析。在提出问题、挑战思想过程中,学习者理清思路并加深理解,特别是当存在智力冲突的时候,对话与反思就更有价值了。教师将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带入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中,同时分享来自同行和学生的认识与观察所得,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和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高校青年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反思性训练、行动研究法、分析性思维实践法、个案研究法、辅导法、反思日记、课堂活动与讨论等等。高校青年教师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开展反思实践,提高反思能力。

首先,要促进学生的参与。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师生的角色实现了互换。学生确立学习进程,主导解决问题方案的搜寻过程。教师的角色从专家变为协助者,其任务是提出问题,主动地参与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供支持与相应的所需资源。教师既要扮演好戏剧演员角色,又要扮演好坐在观众席上观看和分析整出戏的评论家的角色。

其次,要检视个人教育理念、知识和经验。从根本上说,反思性教学实践是以个人、学校和社会的价值观和目的作为参照,对个人和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作出批判性的评估。它需要关注看得见的行为及行为结果,清楚地了解自己做了什么、自己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后果、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

第三,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积极学习、内化由教育专家生产的教育理论。思想是从原典中反思、反省所提出的问题。囿于知识结构、教学科研任务、生活环境等因素,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很难像教育专家一样提炼问题,形成具有普适性、科学性的教育教学理论。因此,在反思实践中,青年教师既要尊重教育专家的看法和意见,又不能盲从,要在对教育专家及其教育理论的批判性学习中,改进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主动建构教育理念。

第四,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需要一个支持环境,需要创设一个组织环境来鼓励开放性交流、批判性对话和合作,增强教学效能感。

(三)在合作学习中与“他者”对话

当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大部分时间被课堂教学占着,教师上完课各自走人回家,加之一些教师在知识、经验、方法等方面交流上存在的自我封闭心态,课堂上的教师“独白”,教学上的“单兵作战”几乎成了不少青年教师的工作常态。而忽视对教师的团结协作、学术道德等因素,注重对个人教学、科研业绩的考评,过分强调区分功能的教师评价机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单兵作战”模式。

扭转这一局面的关键在于引导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合作学习,在互动共进中学会与“他者”对话。这种教师合作学习在学校内部涵盖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在学校外部涵盖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教师与政府部门的教育管理者之间、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者之间、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人士之间的合作与互动。通过个体之间、个体与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互动互促,加深了解和对话,弥补“独白”式教学之不足。

近年的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果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即便他自己的课程意识再怎么完美,教学行为再怎么得体,他自己都不能脱离“他者”而单独存在。强化合作学习,聆听“他者”的声音,吸取“他者”的智慧,以完善自己的课程教学,是教师实现课程理解向教学行为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教师而言,教育专家、同行教师和学生是其专业生活中“他者”的核心要素。课堂教学见证着高校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共同的生命成长,见证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和智慧启迪的风雨历程。课堂教学是鲜活而又发展的,也是在与“它者”对话之中不断完善的。假如一个青年教师缺乏谦卑和倾听的心态,缺乏悦纳“他者”的情怀,缺乏与“他者”对话的诚意和能力,教学创新就无从谈起,同时也就丧失课堂教学和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那样的教学当然很难有所作为。

三、结语

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高等教育新常态对高校青年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青年教师要适应变幻多彩的教学情境,教书育人,必须不断地与课程、客观世界、他人以及自己对话,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教师专业内涵,提高教师专业水准和教育智慧,达到教师专业成熟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曾国华 于莉莉.专访佐藤学:“学习是相遇与对话”[J].中小学管理,2013(1).

[2]论对话的内涵、特征及原则——基于几种经典对话理论的解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2).

[3]彭杜宏.浅论对话学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4]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何菊玲.论交往理性教师教育范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0(2).

[6]张华.走向课程理解: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7).

[7][9]程良宏.教师的课程理解及其向教学行为的转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3(1).

学习雷锋精神与高校青年教师成长 篇4

我要评论(0)字号:T T 2012年03月12日 10:51:20 来源:兰大新闻中心

对真、善、美的追求不仅是人类社会的终极指向,也是个体完善的价值目标。人们通过知识的积累与探索来求真,人们通过道德的秉持和自律来向善,人们通过心灵的体验与净化来寻美。个人成长的过程,也就是对真、善、美的证悟历程。雷锋就是以短暂的生命经历,践行了真、善、美的永恒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雷锋精神具有普世价值,常讲常新,值得发扬光大。因此,把雷锋精神的内在实质与外在表现混为一谈,把弘扬雷锋精神的价值初衷与宣传雷锋精神的形式手段本末倒置,就容易偏离人们对雷锋精神内涵的准确把握与实践,也是导致当下一些认识分歧的根源。

一个只有二十二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士兵,一位善良而乐于助人的普通公民,雷锋却赢得了我们长达五十年的深深敬意。当下,雷锋的形象是亲切、真实而丰富的。他不仅爱学习、爱工作、爱战友、爱社会、爱节俭、爱做好人好事,他还有爱美、爱笑、爱干净、爱拍照、爱记日记等热爱生活的另一面。只有一位自珍自爱、追求真善美的人,他才会用大爱去拥抱整个社会,他才会在留给我们的影象中永远崭露出那真诚而阳光灿烂的笑容。在他那平凡的言行中,展现出一颗求真、向善、寻美的心,也折射那个年代中华民族蓬勃发展、团结奋进的时代精神。作为千千万万优秀中华儿女的典型代表,我们看到了雷锋具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具有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具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具有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具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这是雷锋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精神遗产。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雷锋精神。就我个人而言,读小学时期,绘写的第一份黑板报就是向雷锋叔叔学习。在我的脑海里,那时的学雷锋就等同于做好事,做好事就是为了做好人。对雷锋的“傻子精神”,只知道机械照搬和模仿,并无多少内心深刻体会。上了中学,学习了雷锋的“钉子精神”,接触到“爱岗敬业”这个词汇,我似乎明白了雷锋精神中的责任意识,长大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但当时几乎没有实践的机会,只有朦胧认识。进了大学以后,读书越来越多,成长体验越来越丰富,我对雷锋精神渐趋理解和认同。当我读到“仁而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忽而明白雷锋精神是根植于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沃土之上的,这是几千年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的楷模式体现。当我了解到西方社会“社区义工”、“志愿者”的情况后,进而理解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人类社会追求真、善、美的理想,是一种普世价值观。所以,学习雷锋精神没有意识形态的边界,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践行雷锋精神中深化对真、善、美的价值判断,实现人生自觉。

参加工作以后,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对雷锋精神有了更多切身的体悟。首先,雷锋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最值得我们青年教师传承光大。在兰州大学百余年优良传统的涵养之下,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爱岗敬业,坚守职责,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辅就了我们青年教师全面成长的基石。著名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曾经用拐杖拄地咚咚,大声说:“让我死在讲台上多好啊!”我的导师王希隆教授也曾感慨地说过,他教书三十余年来最值得欣慰的一件事,就是从来没有间断过给本科生上课。这两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我,我也要向前辈教师那样,热爱自己的本职岗位,视课堂为生命,拿出百倍的干劲讲好课。搞好教学除了充实自身、认真备课以外,还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说不会利用图书资源,我就把课堂移到图书馆,手把手地教他们查目录、做索引;学生说没见过真实文物,我就把课堂搬到博物馆,让他们零距离感受历史的呼吸。总之,一站到课堂中,我就会忘掉一切烦恼,全心感受教学带来的无比快乐。其实,在我身边有许多热爱教学的青年教师,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心血撑起了兰州大学的一片天下。

其次,雷锋的钉子精神是指“挤劲”和“钻劲”,专一行精一行。古今中外的大学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若想实现教学相长,必须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许多青年教师都有过相似的体验,每当讲到自己专长的研究领域时,最轻松自如,最津津乐道,最信手拈来,最潇洒发挥,也最吸引学生。这就表明科研经历能够深化教学内容,推动知识的传播和更新。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兰州大学任教期间,不仅传授既有的基础知识,还讲解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吸引了校内外大量的听众。学生兴趣越浓,教师讲解越卖力,学生问题越多,教师研究领域也随之拓展和深化。顾颉刚先生在此期间,重新对自己以往的研究体系进行了梳理和修正,为日后的研究开创了新局面。因此,在兰大讲课期间,顾颉刚先生感到最成功、最幸福,不仅被评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还实现了教书育人的人生价值,他称在兰大的时光为自己的“留学”时光。我们青年教师也应该向前辈学人那样,专一行精一行,真正把兰州大学“教学立校、科研兴校”的百年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第三,学习雷锋的大爱精神,青年教师要把自己无私的爱献给学生、献给学校、献给事业。每当和学生们在一起时,我就会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回想起我的老师们如何关心呵护自己的成长,同样,我也模仿师长们那样,用爱心去滋润我的学生们的成长成才历程。兰大老师爱护学生是出了名的。榆中校区的一个学生想买笔记本电脑,我曾经见过兰大的一位老师亲自去科技广场为其挑选电脑。为了改善学生的生活,我曾经见过兰大的一位老师在周末让妻子开车载着自己去榆中校区请学生吃饭。凡此等等,这些身边的生动事例深深地触动了我。于是,大一新生要我帮忙买回家的火车票,我就凌晨去售票厅排队;学生们渴望与老师多接触,我就坚持每周转一遍学生宿舍;学生们踢球夺冠,我就出钱与他们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我觉得这是一名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在众多爱心呵护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一定会对他的母校和老师饱含真挚的感情,他一定会以自己的努力和责任,来回报养育他的学校、社会和国家。因此,坚守“育人为本”的百年兰大优良传统,是我们青年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五十年不算太久,真善美只争朝夕。2012年3月2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郭明义“当代雷锋”荣誉称号,他满怀期望地说过一句话:“只要去做,人人都是雷锋。”从“人人皆可成尧舜”到“人人都是雷锋”,我最想与青年教师们共勉:“人人都可成为好老师。”

00% 00%

浅析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 篇5

一、青年教师角色的转换

《师说》说:“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古语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对教师职责的准确定义。高校教师是教学知识的传授者, 能为学生解惑答疑, 他们往往都毕业于高等学府, 特别是拥有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高校青年教师, 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科研成绩都非常优异, 成功地扮演了当学生的角色。而角色这一概念是一个人在其工作、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及由此所履行的一套行为规范, 不断发生着转变。青年教师从昔日在校生转变成一名高校教师后, 对如何扮演好高校教师这一职业角色往往缺乏充分的准备, 原来单纯的学生角色已不能满足工作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因此, 要做好这个角色的转换必须做到从学生时代的科研和学习生活重点转移到教书育人的教师天职中来, 提升自己的认知与活动技能;从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变成主动的创造传授知识的教育者, 把自己塑造成教学的研究者。

二、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高等学府, 教学是其进行的关键工作, 因此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工作就意味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参与教学。对于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 难免会遇到一系列挑战, 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讨论这些教师教学能力的自我提升。

1.教师的系统培训。由于绝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并不是师范类院校毕业, 教育教学理论的知识体系仅局限于平时的积累, 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这些课程, 如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法规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等。通过系统的岗前培训, 使得新加入高校队伍的青年教师能了解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大学生心理学基本知识及教育教学理念的基本方法。从而结合这些专业理论知识, 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 为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应用。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 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对一名青年教师来说非常重要。作为知识传授者的高校教师, 必须是专业知识过硬, 知识面广泛, 才能保证在课堂上教学的信息量足够多, 使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所学专业的内容, 还能起到对知识扩充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青年教师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 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熟悉所要教授课程的专业书籍, 吸取其中值得借鉴的讲授方法和手段。把这些知识与要讲授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踏实认真地制定整理教学教案与讲稿, 做好上课前的教学启动环节, 备好每一堂课。

3.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率、效果和教学质量, 因此课程教学能力的提升是高校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所在。教师教学能力的直接表现就是如何把自己所掌握和理解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传递知识的教学环节和方法可以分为授课、实验及实习等形式,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变换使用, 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使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而我们把这种对所要教授知识进行概括、加工和改造的能力称之为教师的转化能力, 而教师转化能力的好坏是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此外, 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则直接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由于青年教师刚进入工作岗位, 缺乏教学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互动处理相对较差, 课堂的驾驭能力比较薄弱, 而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往往是经验积累的过程。这就需要向经验丰富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老教师学习, 可以通过助教、观摩课堂等教学活动, 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技巧。结合自身的不足, 秉承“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 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 大部分高校都在向着教学科研型转变。教学是高校的生命, 科研则是高校的灵魂, 两者是衡量高校教师素质不可分割的主要标准。因此, 做好教学和科研的协调发展, 是青年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高校体系的改变,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的教学主力, 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工作上, 而对科研的投入相对变得较少, 这就导致在最初工作的一段时间内, 科研工作相对滞后, 进展缓慢。因此, 适当平衡地安排在教学和科研之间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使科研成为教学的基础, 带动教学的发展;同时, 教学成为科研创新的知识源泉, 做到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地发展。其次, 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后, 脱离了读研究生期间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缺乏了研究生导师的直接指导, 且由于科研条件的匮乏, 对专业知识的更新变得相对滞后, 使其开展科研工作变得非常困难。因此, 要想继续科研工作, 提高独立科研能力是关键因素;必须树立继续教育, 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造良好的科研气氛, 并结合其教学工作, 钻研本专业的前沿理论, 熟悉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 及时获取科研信息。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环境和条件, 结合自己积累的科研经验, 刻苦钻研, 做出成绩。

总之, 作为新时代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青年教师要顺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 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做好从学生到教师的转换, 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当前形势下,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系改革的深入, 高校教师队伍正向着年轻化的态势发展, 青年教师正逐渐成为高等院校的中坚力量, 承担着主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其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方向和生存现状。因此在高校的建设中, 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从一名青年教师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如何有效培养青年教师,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 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个人成长, 做好教学和科研的齐头并进。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业务水平,教师成长,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李佩燚, 王志杰.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水平[J].教育管理, 2008, (3) :32-33.

[2]柳薇.高校青年教师如何提升教学能力[J].时代教育, 2007, (7) :1-3.

[3]秦蕾.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尽快适应工作岗位[J].文教资料, 2008, (10) :161-162.

[4]孙侠.高校青年教师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5) :106-107.

[5]覃素红.试析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 2007, (6) :16.

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篇6

一、 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西北师范大学赵明仁教授认为:教学反思是慎思的过程, 是意义生产的过程, 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整合的过程, 更是针对实践活动而进行的思维过程。教师每天的专业生活是非常繁忙的, 每天也都会产生各种困惑和问题, 每节课后也都不会总是取得预期的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总是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工作, 有研究者发现, 卓越的教师总是能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也就是善于反思, 会反思, 坚持教学反思的教师才能在专业上成长得更快。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每一位年轻教师都要有反思的意识, 每上完一节课后, 都应该认真反思自己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 反思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 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 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等等。今后怎样做才能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反思的意识还远远不够, 应该及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笔记录下来, 为今后再教学这一内容提供借鉴。长期坚持, 自己的教学水平就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1. 对教学事件的反思。在每节课上, 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教学事件发生。教学事件是教育教学事实真相的表达, 它能超越时间和概念体系, 说明教育实际中的真实情况。教学事件是突发的、不规则的、个性化的、未经设计的。如, 某节课某学生未带作业, 教师是怎样处理的;某节课某个学生提了一个特殊的问题, 教师是怎样应对的;某节课某学生迟到了, 教师是怎样处理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系列教育事件的组合。每个学生都生存或生活于各种各样的教育事件之中, 每个事件都是个性化的独特境遇, 都是师生间或生生间点对点的教育关系。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不久, 在处理各种教学事件时是没有经验的, 不是每次处理的方法都很恰当, 所以必须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 以便于今后再次遇到同类的事件时能够科学、灵活、高效地处理好, 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不断成长。

2. 对教育对象的反思。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保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需要, 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反思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 不时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在课堂上他们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自己的观察, 并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理解程度和行为来度量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许多优秀教师都是通过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 并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自己教学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因此, 来自学生方面的反思无疑会增进教师更理性化的教育行为。

3.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的反思不仅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教育行为, 还可以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 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这也是一种反思, 是对一个持续实践过程的反思。教学是教师每天所从事的日常工作, 在日复一日的活动中, 我们往往容易疏于思考, 使鲜活的教育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式化。对日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考察, 就是要打破原来近乎沉寂的平静, 将所有理所当然的理念悬置起来, 以怀疑、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它, 以积极的心态分析过程与结果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反观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探究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之路 篇7

1 分析青年教师上课存在的共性问题

1.1 知识面窄, 讲解不透

青年教师初次讲课, 往往是准备了很多内容, 但讲课时却没东西可讲, 只好照本宣科, 结果内容很多, 学生听起来感觉生硬、无法理解。讲课好比吃饭, 书本上的知识就是饭菜, 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过程就是咀嚼过程, 学生理解、掌握、记忆乃至于应用的过程就是消化吸收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青年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 平时多积累素材供上课使用, 也就是说课上45分钟, 课下45倍功。

1.2 教材不熟, 连贯性差

青年教师对教材不熟, 对大纲理解不透, 知识之间的连贯性差, 讲课时无法做到前后呼应。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不紧密, 讲解时简单、片面, 不能将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学生学习起来困难。所以青年教师应通读教材, 并对相关学科的内容有所掌握, 将知识连贯成一体, 做到触类旁通。

1.3 生活阅历浅, 举例欠恰当

讲课时教师往往要用比喻的方法把难以理解的书本知识转化成大家平时经历过的事情, 使学生便于理解、记忆。讲课时举的事例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活, 所以青年教师要多留意身边的事, 积累事例, 在讲课时加以应用, 把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好记忆的知识。

2 继续传承以老带青, 一对一的培养方式

2.1 结对子, 老带青

结对子, 老带青就是把相同学科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进行培养[1]。其方式是:第一步, 在青年教师讲课前要多听老教师的课, 老教师要精心准备, 让每一节课都成为示范课。因此, 老教师的讲课更具有一份责任, 承担着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青年教师要以好学的精神、谦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学习的目的和分享的感觉来听课, 细心品味、切身感悟老教师的课。听完课后, 青年教师需将老教师讲的课说出来, 列出优点并提炼出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第二步, 青年教师讲课前老教师要帮助其备课, 参与听课, 并在课下及时评课及锻炼青年教师说课[2]。在评课过程中好的地方给予肯定, 欠缺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 青年教师要虚心接受。第三步, 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听其他教师的课, 课下交换听课的心得体会, 分析该教师讲课的优点及不足, 这样可以更加轻松地体会讲课的过程。

2.2 相互监督, 共同成长

结对子的教师在工作中相互监督, 相互促进, 青年教师逐步成长起来, 老教师也不能退缩, 要继续努力, 不断学习。二者继续相互听课, 共同努力将课讲得更加精彩。

3 不懈努力, 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3.1 备课充分, 讲起课来得心应手

青年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 反复阅读, 并将书本上的知识, 通过反复推敲, 仔细琢磨, 用一种学生能听得懂并且容易理解、便于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课前要多下工夫, 将整本教材读通读熟, 同时要熟悉与本门课内容相关联的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结构, 掌握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讲起课来前后呼应, 纵横联系, 给学生以系统的知识框架。

3.2 参与集体备课, 坚持手写教案

教研室组织同学科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这样可以相互学习、互相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择其优而学之, 见其不足而避之, 共同商讨, 集合大家的智慧攻破教学难点。青年教师要坚持手写教案, 写教案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一步熟悉的过程。课前归纳整理教学内容, 课后进行总结, 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做好课后反思笔记, 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4 学院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 促进快速发展

4.1 学院教学主管部门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青年教师富有挑战性, 工作热情高, 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可以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让他们通过努力得到大家的认可;并且还让青年教师从中了解到竞赛的严肃性, 体会到优胜者的喜悦和激励, 同时又是相互学习的极好的机会。参赛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大赛中展现自我。有时一次大赛过后可使一部分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为了维护荣誉他们可以比别人更加努力上进, 从而脱颖而出, 成为青年教师的“排头兵”。

4.2 每学期召开学生评教会, 提出合理建议

学生的反馈是对教师教学效果最真实的反映, 每个教学班级内先不记名的收集全体同学的意见, 然后选派代表来参加评教会, 参会的人员还包括任课教师及与其结对子的教师、教学主管副院长、教学管理科的科长、干事等。大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分析解决, 对于好的方面加以保持并继续发扬;对学生的意见正确对待, 细心分析, 欣然接受,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3 校外培养, 多参加实践工作

许多青年教师走出校门便登上讲台, 缺少实践工作经验, 这样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将实践教学开展起来, 学院派青年教师到实践单位进修学习, 提高实践技能, 只有不断地使自己的羽翼丰满, 才能在教育教学这片天空上自由地翱翔。

总之, 青年教师要不断努力、虚心学习、勤于思考、大胆创新。为提高教学质量要多听课、多请教、多探讨, 使自己快速成为教学能手, 以此来回报学院的培养, 回报老教师的辛勤帮带, 也让学生听上轻松愉快的课。

摘要:青年教师年轻, 富有活力, 综合素质较高, 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 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娴熟;并且与学生年龄相近, 沟通起来无代沟。但在专业知识功底、驾驭课堂的能力上, 青年教师相对老教师来说略显差些。通过对青年教师成长过程深入的观察、体会, 总结出能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方法。

关键词: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专业知识,驾驭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淑琴.发挥传帮带作用促青年教师成长[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5) :29~30.

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篇8

桃林乡山东头初中周友绪

我叫周友绪,桃林乡山东头初中物理教师,1990年毕业于诸城师范学校至今在这所学校工作18年,2004年取得了曲阜师范大学自学本科学历。

我教学中,我始终在物理教学中推行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教学,这就要求我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从学生的能力入手,让学生有探索物理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每一个章节的物理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这对我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必须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教材,认真备课,明确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参与探究各个物理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为达此目的,我必须更新教育质量观,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新形势下,研究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吸收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育理论修养,从过去的“教书匠”向教育教学的“专家型”转变。同时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博学多识。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尽快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例如:能、小粒子与大宇宙、磁场等,这些内容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教材是通过做功来研究能,通过扩散现象研究分子运动,通过小磁针在磁场中受力研究磁场。教学中不仅要把有关的概念、规律讲清楚,而且要教给学生变无形为有形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又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两个变量有关;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四个变量有关。这类一个变量与多个变量有关的问题,教学中应突出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的教学,这样既能完成知识的传播,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从不放过课本上的每一个插图、实验、加油站、信息窗、迷你实验室、请提问等内容,挖掘他们的实质,总结出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水平,有丰富了我自己的经验,在全国初中物理应用知识竞赛中,学生多次获全国奖,我也多次获辅导教师奖,2002年被评为诸城市物理教学能手,有20多篇文章在省、国家级报刊发表,教学成绩居全乡前列。

体会:

1、注重物理知识概念探究过程的教育,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领会物理概念规律。

2、注重课本资源,不放过课本上的插图、实验等内容。

3、认真学习新课标,弄清课标对知识的层次要求。

4、重视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

5、章节复习让学生学会画知识树,使知识网络化。

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篇9

青年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经历学徒期, 积累备教材备学生的经验;模仿期, 听课积累驾驭课堂的教学机智;历练期, 承担各种做课任务, 积累实战经验;反思期, 总结经验教训, 在反思中促进自己专业提升。

学徒期, 离不开老教师的悉心指导。青年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深厚的学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教师。学校聘请专家、组织“师带徒”活动, 发挥老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合理处理教科书、准确把握学生方面给予青年教师悉心指导, 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 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

模仿期, 多听课是青年教师学习借鉴他人课堂教学优点、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听课前认真钻研上课的内容, 做到有准备地、带着问题去听课。听课中不仅要学习优秀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板书、教学手段的使用、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时间的安排等, 更要听取优秀教师在处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时的方法, 从中发现闪光点, 提高自己处理教学各环节的能力。

历练期, 多做课, 在实战中磨砺, 教学基本功是青年教师的立足之本。学校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 组织各类教学基本功比赛, 如青年教师汇报课、学科技能竞赛、教学基本功比赛等活动。通过比赛的不断磨炼, 青年教师基本功得到加强, 学科专业技能不断提高。

教学反思是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标, 通过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或给予肯定和强化, 或给予否定和修正。通过对自己的行为表现的审视、诊断、调适, 优化教学观念和行为, 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理解。教学反思是每位教师必备的素质, 更是青年教师走向成熟的捷径和基本标志。

请问:学校如何指导教师克服职业倦怠, 促进专业持续发展?

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过大, 在巨大的压力下, 疲于奔命, 难免生发疲劳之心、倦怠之情。当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取得一些成绩, 没有更高的目标追求, 无法体会到工作的成就感, 感觉不到自身价值时也容易产生倦怠的情绪。我认为学校管理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 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一是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 积极为教师“减压”。让每个教师都有时间有精力对教育进行思考, 实行创造性地教学, 体会到教书育人的快乐;让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培养更广泛的业余爱好和生活情趣, 缓解工作压力。二是营造书香校园, 让教师在读书中充实自己。读书的过程实际就是自我培训、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人格得到升华, 性情得到陶冶, 能力得到提升。三是积极倡导教育科研, 让教师在科研中激励自己。教育科研是激励教师自我发展的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通过教师平时不断地积累、感悟、反思、操练, 将枯燥化解为生动, 将单调化解为有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四是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搭桥。心理满足是一个人进取的源动力, 尊重教师的这种需求, 有助于他们工作情绪的调整和端正工作态度, 在摆脱平庸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展示才华、创造成绩。帮助教师制定三年发展规划, 引导教师岗位成才、专业成长、事业成就。搭建不同层级的竞赛平台, 帮助不同成长期的教师去创造业绩, 通过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科研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予以鼓励和肯定, 让教师体会到工作的成就感。五是建立以业绩促发展的机制。刚性的、公平合理的制度对教师发展的支撑具有方向性和持久性特点。通过建立教师发展手册, 全面合理评价教师, 在绩效分配上以业绩为导向, 荣誉的授予真正鼓励先进。

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培训对您的教育教学研究有哪些帮助和提高?

有幸参加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培训, 带给我思想的碰撞。一是让我学会换个视角看问题, 站在教育外看教育。站在中国经济大背景下看教育发展, 站在国家政策法律层面审视教育行为, 站在国际背景下思考教育, 站在信息网络化背景下展望教育等。二是了解教学改革的新走向新趋势, 帮我确定教学研究的大方向。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告诉我们, 教学即儿童研究。教学要关注和研究儿童学习的态度、情感、方式, 帮助儿童找到爱学习的触发点, 解决学习动力问题。教学一定要想办法让儿童进入投入、专注、紧张而快乐的真实的学习状态。教学一定要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儿童差异, 帮助他们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发展个性化的学习风格。教学要让儿童的学习过程包括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这种学习, 才会诞生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新修订的课程标准预示着教学是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引领教师回到学科教学的本质属性上去;回到学科的核心任务即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以及促使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上去;回到学科独特的学习方式上去。三是让我沉下心来做科研, 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严谨的科研态度、执著的科研精神感染着我, 优秀学员的业绩激励着我, 将反思变成自己的教学习惯, 写作变成自觉行动, 研究变成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研究“教师的不教之教”, 研究解决教学中的系列难题, 想得到、做得出、讲得清、写得明, 让研究成为工作的常态。

请介绍您近期的工作特点和目标。

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篇10

可能会有许多青年教师认为, 教师的教育魅力看不见摸不着, 它既不是可以宣讲的知识, 也不是可以交换的实物;既非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可以达到, 又非拥有足够的资本就可以炫示于人, 因此教育魅力是一种虚无化的东西, 不是每一位老师所能够随便拥有的。但于漪老师在书中就指出, 教育魅力虽然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一种富有教育价值和教化功能的气质和力量, 但是, 这种气质和力量是源自教师自身内在的精神高度、品格境界、学识水平、专业素养, 以及根植于时代和社会的个性类型。所有这些, 都是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勤奋实践一步步来实现的。

于漪老师和她的专家团队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认为, 教师教育魅力主要包括人格魅力、师爱魅力、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四个部分, 其中最吸引学生的首推人格魅力, 其次分别为师爱魅力、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确实, 如果要问一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 你曾经的老师身上有什么最让你受益以至终身的, 多数人会想到人格而非知识。可见,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何等重要。因此, 作为一名有理想的青年教师, 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魅力。

首先, 要修养自身的人格魅力。

一是要对教育事业充满满腔的热忱。对教育的热忱, 就是对教育有一种长久不衰的热烈的情感。有了对教育的热忱情感, 就会有一种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于漪老师几十年如一日,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 都微笑着倾其一生的心血、智慧和爱, 在三尺讲台上用生命在歌唱, 这与她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的无限热忱分不开的。于漪老师用一生创造并践行着她那句话——“一辈子做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 这也完美地诠释了现代教师对教育的热忱所散发出的教育魅力。

二是要尊重、善待学生。上海市最近一份问卷调查可能会让所有的老师困惑难过, 因为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自己关爱、尊重学生, 而恰恰90%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关爱、尊重他们。为什么我们的关爱、尊重得不到学生们的领情?究其原因, 更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关爱和尊重”无形之中掺入了一些自我的成分:我们对分数的片面追求、对业绩考评的过度量化、对名利的追逐等等, 都无法绕过对学生身心的伤害这道坎。在这样的背景下, 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就越发显示出其光芒四射的魅力。因此, 明智的青年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要尊重学生, 善待学生,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只有学会了如何爱学生, 他才会成为一名深谙育人之道的有教育魅力的教师。”

三是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要勇于担当, 能守住教师的心志和信仰。教育是一份清贫的职业, 它没有人们标榜的那样崇高。尤其是在诸如禽兽教师、学术腐败等教育反面新闻充斥的今天, 更要求我们青年教师清醒自己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不纠结于一时一地的个人名利得失, 把该自己承担的担子担起来, 该自己承当的任务承当起来, 守住教师的心志, 守住教师的信仰, 执守一个师者的尊严和职责、道义和担当, 永葆教师情怀和与之相称的现代教师精神。

其次, 要修养自己的师爱魅力。

于漪老师在书中指出, 师德的魅力在于师爱。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就是能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并通过对学生无怨无悔的大爱表现出来, 这就是师德的魅力, 师爱的伟大。为此,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一是要学会正确表达对学生的爱。要明白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理解、包容而不是放纵无度。尤其中小学生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成长期,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 在生活学习中有很多矛盾、困难和问题不好解决, 容易产生错误。作为教师就要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缺点秉承一种理解和包容的心态, 决不可以不分清红皂白加以批评处罚。二是要明白对学生的爱是关心和支持而不是包办宠爱。譬如对于遇到困难自卑的学生, 教师要用爱心温暖鼓励引导他树立自信自强的勇气, 与困难作斗争;对于性格开朗但又过于张扬的学生, 要因势利导, 保护好孩子的个性。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 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 理解他们的幼稚和天真, 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 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 努力达到关爱与自立自强统一、爱心与个性张扬融合的师爱境界。

再次, 要修养好自己的学识魅力。

于漪老师在书中谈到, 教师的学术魅力体现在其思想风华、专业领先和行为示范三个方面。诚然, 从古到今, 从中到外, 但凡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大家、名家, 无不与之有着必然的联系。譬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程红兵的语文人格教育,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 李镇西的语文民主教育等等, 无不闪耀着其各自独特的学识魅力的光芒。为此,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 一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 知道自己是谁, 在做什么, 要做什么, 形成高度的教育自觉;同时要不跟风、不盲从, 有教育自信力;还要见人所不能见, 思人所不能思, 写人所不能写, 教人所不能教, 最后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风华。二是要站在所学所教专业的最前沿。要熟练本学科知识, 了解最新学术动向, 不断更新自我, 扩大知识面, 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三是要有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方法, 能遵循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教学。尤其是青年教师要敢于在教学中独辟蹊径, 用全新的风格授课;要关注学生心灵,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个体学生的指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使自己的教学更具艺术性。

最后, 要注意自身的形象魅力。

上一篇:自动化新技术下一篇:高分辨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