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导师三篇

2024-05-09

科研导师 篇1

一、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意义

1.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机会。

在科研选题、课题申报、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研究总结等各个环节中, 导师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探索思考能力, 注重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2.对促进学生学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导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导师的选报到科研选题的确定,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习惯的养成。学习模式的转变提升了学风的内涵建设, 有助于形成融洽、和谐的学习和学术科研氛围, 涌现出重视学习、研究学习的良好势头。

3.促进了“全员育人”德育目标的贯彻与落实。

现代教育的一个理念, 就是推进“全员育人”的德育氛围, 保证素质教育的开展。通过科研导师制, 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让教师们在指导学生科研中去关注学生的成长, 尤其让一些有名望的教授们去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成才就业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我院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情况

1.完善导师制管理体制。

为了使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顺利实施, 成立了以院领导为组长的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领导小组, 下设工作小组, 直接负责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工作的实施和管理, 主要负责导师的选聘、培训、考核、评优和学生参与科研的过程管理等工作。

2.行“双向选择”确定科研导师。

在二年级学生中开始实施科研导师制, 首先统计导师情况, 包括导师的个人介绍、研究方向和所需学生的要求及数量, 并向学生公布。然后由学生根据个人志愿和兴趣选择导师, 再由导师根据学生情况确定要指导的学生。未能通过“双向选择”达成意向的由工作小组协调安排。完成结对的学生和导师签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协议书, 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3.为学生创立参与科研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增强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兴趣和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我院积极动员学生参加校级以上科研项目和竞赛。此外, 我院设立学生科研立项基金, 鼓励学生申报科研项目。项目申请每年集中受理2次, 学院组织立项答辩、期中检查和结题答辩等工作。

4.发挥研究生作为助理导师的作用。

我院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为1∶1。在本科生进实验室参与科研期间, 逐步形成了本科生、研究生和导师为主体的阶梯式团队, 有效的发挥了研究生对本科生的“传、帮、带”作用。

5.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

学生在选择导师时, 要在认真了解导师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择导师。要主动多与导师联系, 并根据导师的意见与本人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学期的科研活动计划, 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积极利用双休日和假期等课外时间, 到实验室参加科研活动, 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学生应积极参加科研立项、“挑战杯”等科研竞赛。遵守所在实验室的制度, 严格执行导师的有关要求。学生每年要认真填写导师指导情况评议表和上交工作小结。

6.建立有效的导师考核激励机制。

为了促进科研导师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确保指导工作的质量, 制定了导师考核激励机制。每学年对导师工作考核一次, 采取导师自评、学生评议和学院考评相结合的方法, 就导师履行工作职责情况、指导效果、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考核。导师的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挂钩, 对所指导的学生有论文发表、科研 (论文) 获奖、省级以上课题立项和各种竞赛获奖等, 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奖励。

三、我院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成效

我院生物技术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 2005年实施科研导师制, 利用师资优势, 按照研究生的模式对优秀本科生进行培养, 取得了不错成绩, 2007年开始连续三届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 近三年共获得20多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近三年考研录取率均超30%, 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参考文献

[1]郑礼平.论科研导师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6) .

[2]德措毛.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中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的构建及实践.高等农业教育, 2010, (9) .

[3]李涵, 包立辉.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8) .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践初探 篇2

【摘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设计和实施了科研导师制,并建立了培训、支持和激励等相关机制,使科研导师制能真正地发挥其功能、效益,为把本科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 本科生 科研导师制 激励机制

【课题项目】本文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项目批准号:Y201303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53-01

我国高等教育因为持续扩招,已从精英型快速转向大众型,而僵化的教育模式和未匹配的师资支撑,使得本科生应对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适合能力不足,学生就业难度加大[1-2]。为了加快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换,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根据本科生培养的特殊性,建立了以精英教育模式为基础的科研导师制,探索一种符合本科生学习规律的教育模式。

一、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

1.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学分制的自然选择:目前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学生选课呈现盲目性。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可以让学生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选课,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3-4]。

2.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提升人才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教育体制下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较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有待提高。而我院辅导员管理学生人数众多,学科背景基本为非本学科专业。在此种情况下引入科研导师制度,旨在提升本科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

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

1.建立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制度:双选制度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意愿,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真正体现管理的人性化。我院制定了符合学院实际、可行性强的科研导师双向选择制度及实施细则,实施细则里包括导师指导学生人数规定,导师公布简介、研究方向和科研情况的途径,学生选择导师的方式,导师遴选学生的方法,学生更换导师的工作流程等。

2.选择导师时间的考量:我院在科研导师制实施的时间节点上曾经做过几次探索。初期我院在学生大学二年级下学期选择导师,由于存在时滞性,导师真正指导学生是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此时因为学生入学已两年,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基本上已比较固定,在短时间内要改变比较困难;而且,因为参加科研导师制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大都有留学考研的想法。这部分学生在大三第二学期就开始为考研考托做准备,到大四第一学期基本全力以赴考研和进行出国申请。这样,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时间较短,起不到较好效果。

3.建立科研导师的培训机制:在科研导师制最初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出现过两种问题。一是年轻教师带学生做科研的经验不足,二是有经验的硕士生导师习惯于带硕士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给大学二年级的本科生布置科研任务和进行科研指导时,通常没有细分任务,学生承担起来很困难,工作进展也很缓慢。因此,我们定期请有经验的科研导师进行经验介绍,培训年轻老师,启迪硕士生导师,取得较好效果。

4.建立支持体制:在科研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注意提供支持的环境。一是提供教师学生科研讨论的场所,提供会议室、小型工作室等场所;二是在实施实验项目过程中,提供经费支持教师和学生购买试验所需仪器;三是支持导师带领学生外出调研,鼓励学生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学院提供差旅费、会务费等经费支持。

5.实施激励机制:学院制定科研导师制奖励细则,对导师指导本科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参加科技竞赛获奖,指导学生写作和发表科研论文,申请专利等给予实施激励制度。一方面,对导师按成果等级给予物质奖励,同时还在教师评奖评优上给予优先考虑。另一方面,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科技竞赛获奖、论文发表均可获智育、德育加分,在参评奖学金和各项荣誉评选中凸显优势,同时学校和学院还给予物质奖励。

三、小结

现在社会正处于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本科生在校期间学到的应当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主学习、研究和不断创新的能力。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小会研讨、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设计,综合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培养成为具有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才千.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学术探索·理论研究 2011(5)

[2]裴长安.浅析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 2010(21)

[3]雷艳虹、张艺、曹小华、张康华.地方本科院校导师小组制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2)

[4]王丽萍、杨博涵、袁云岗.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9.No1.Mar.2008

作者简介:

科研导师制实施办法15(定稿) 篇3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做好青年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科技创新胜任能力,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校内外科研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科研成果丰硕的教师、专家和学者的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教学、科研单位根据本单位青年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安排科研导师,制订指导规划,负责组织实施、协调指导和考查考核等工作;学校科技处负责对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科研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

第三条

青年教师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教学或科研单位应当为其配备科研指导教师:

(一)40岁以下没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立项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学科研岗位教师,简称博士教师;

(二)40岁以下没有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学科研岗位教师,简称非博士教师;

(三)经学校或者学院认定需要接受指导的教师。

第四条

每位指导教师每年指导青年教师累计不超过3名。

第二章

科研导师的遴选及职责

第五条

科研导师应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有较强的指导能力,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

第六条 科研导师不局限于本校,可以是我校的特聘教授、兼职教授、与我校有合作关系的科研院所专家,或我校教师推荐的同行知名专家。科研导师应在《华北***高层次科研奖励及匹配办法(暂行)》(华水政〔2013〕125号)中规定的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指导博士教师的导师应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或子课题(包括在研项目);指导非博士教师的导师应承担过省级以上科研课题。

第七条

科研导师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青年教师申报国家级项目

科研导师要对指导对象的选题和论证过程严格把关,给出详尽、中肯的修改意见,切实提升项目申请质量。

(二)指导青年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

科研导师要从细节上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撰写论文,— 2 —

对写好的论文进行详细修改并推荐发表。

(三)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实施能力

鼓励科研导师邀请培养对象加入自己的科研团队,在共同攻关过程中,科研导师可对培养对象的项目实施能力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指导。

第三章 培养对象的职责

第八条

配备科研导师的青年教师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积极主动地争取科研导师在思想和学术上的指导。

(二)积极参加本研究领域的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三)主动向科研导师汇报科研进展情况,尽早将撰写的项目申报书或论文交给科研导师,以便留给科研导师足够的时间进行审阅和指导。

(四)积极参与科研导师的科研项目、学术活动等工作。

(五)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提高学位层次。

(六)青年教师在指导期满后,对自己所做的科研工作进行总结,并向学院汇报,同时提供指导期间的有关资料。

第九条 指导期一般为3年。青年教师在指导期内考取博士生,可终止培养或更换科研导师。

第十条 指导期满后,青年教师应至少获得省级以上项目1项或在《华北***高层次科研奖励及匹配办法(暂行)》(华水政〔2013〕125号)中规定的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

第四章

聘任、考核、奖励

第十一条 各教学、科研单位根据双向选择原则组织科研导师的聘任,负责制订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考核办法,并实施考核,考核等次定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类。对考核不合格的,应查找原因,采取改进措施。考核结果报学校科技处备案。

第十二条

指导期内,对考核合格的本校导师,每年加计科研绩分5分;对校外导师各单位可酌情付给科研导师一定的指导费或咨询费,额度由培养对象与所在学院根据指导工作量的大小协商决定,经费在国家级科研项目培育基金(见《华北***国家级科研项目培育基金管理办法(暂行)》华水政[2013〕90号)和培养对象所获的科研奖励费里支出。

第十三条 指导期内培养对象获得15万元以上的国家自然基金、社科基金或国家级子课题立项,一次性奖 — 4 —

励科研导师1万元。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被指导青年教师每年应当填写《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工作总结》交科技处备案。

第十五条

各教学、科研单位每年召开1次指导工作汇报专题会,对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执行情况进行总结。

第十六条 建筑学院、体育部、人文艺术中心可适当降低导师条件和验收标准,但要确保提升青年教师的科技创新胜任能力。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第十八条

上一篇:春季体检正当时下一篇:新型活性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