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输液室十篇

2024-09-05

儿科输液室 篇1

1 方法

1.1 寻找用药安全隐患

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期间.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输液患儿父 (母) 及家属进行调查, 每月发放20张表, 共240张, 收回200张。调查内容包括治疗环境、病情观察、用药信息指导、护理技能、服务态度、健康教育、沟通技巧。满意度调查表中发现:与用药安全有关的问题从多到少依次为: (1) 患者对药名不知晓; (2) 对药物注意事项不明了; (3) 年轻护士多, 穿刺技术差; (4) 护士未及时巡视、观察。

依据《2009年CHA患者安全目标》中用药安全制定质控检查细则, 共16项, 在1个月内对输液室当班护士进行随机检查。存在问题从多到少依次为 (表1) 。

1.2 原因分析及对策

1.2.1 管理方面因素

(1) 各岗位人员的安排是以完成治疗任务做位首要, 巡回护士少又不固定。护士常常是忙完就走, 不能主动巡视沟通。 (2) 关键环节流程制定简单, 如查对, 告知,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 以及输液困难患儿的处理。 (3) 科内质控组检查内容空洞。对策: (1) 弹性排班, 根据各个时间段输液的工作量情况, 随时调整护士数, 避免病人集中引起的忙乱现象;避免护士处于疲劳状态引起注意力分散出现护理缺陷。 (2) 排班时考虑以病儿需求为中心, 加强巡回力量、及时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并主动为家长提供服务;注重人员新老搭配, 优势互补。 (3) 提高穿刺技术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关键。熟练的一针见血的穿刺技术是硬道理。此外对穿刺困难的患儿, 事先与家长充分沟通, 并制定处理流程, 人人落实, 是保证穿刺成功率的重要管理手段。 (4) 根据安全目标细化重点环节的流程。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查对病儿, 如姓名和床号等;将告知, 沟通贯穿整个输液过程;实行电子处方, 减少药房转抄的中间环节, 但仍需核对病历, 以防医生手写病历和电脑输入有误;实行收药、配药、输液、换瓶、拔针签名负责制, 这样使护士工作每一步都有责任心。 (5) 鼓励护士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科内出现问题, 最快时间积极上报护士长或组长。先科内分析, 提出整改方案, 在护理部帮助下进一步的分析整改方案反馈至科里。

1.2.2 护士方面的因素

(1) 部分护士缺乏主动服务的观念, 以完成任务为主。主动巡视少。 (2) 年轻护士穿刺技术不够熟练, 对肥胖儿、脱水患儿等穿刺难度大的患儿感到操作困难。 (3) 部分护士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对输液速度, 输液顺序安排未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能调整, 对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不清晰。 (4) 沟通意识及能力弱。 (5) 护士用药安全意识薄弱, 多为机械执行医嘱, 年轻护士专科知识及用药知识缺乏。对策: (1) 学习和考核细化后的重点环节流程, 使工作要求和结果保持一致。 (2) 新入儿科组护士有一对一带教老师, 每周交流工作心得, 并完成操作量化指标。 (3) 定期进行专科及用药知识培训与考核。年轻护士入儿科组前须经过该岗位的科内带教培训和考核。 (4)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减少输液反应。操作前后清洁治疗台、有效进行手卫生, 规范配置药物, 严格消毒穿刺部皮肤。输液区及治疗室臭氧自动循环消毒每日3次并早晚2次开窗通风。 (5) 用药安全:收药护士仔细核对药名, 查堵漏错以表扬奖励;一岁以下小儿用药2人核对后做特殊记号;输液时告知家长不能随意离开输液区;规范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批号、皮试结果的记录[1], 用原液皮试;抗生素现配现用避免不良反应。中药注射与抗生素用生理盐水间隔, 防止药物间反应, 同时应高度重视及时观察。使用新药应详细阅读说明书, 严格控制滴数, 尽量让患儿不要空腹注射, 可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2]。

2 效果

儿童输液室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1年间与08年同期相比上报有效投诉由0.5% (18例/3524输液人次) 减少至0.17% (10例/5824输液人次) 。护士工作缺陷差错发生率由0.2% (10例/3524输液人次) 减少至0.1% (6例/5824输液人次) , 家长对工作满意度提高至91%。

3 讨论

WHO (世界卫生组织) 已将注射液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多数患儿家属竟认为打针挂水比吃药见效快, 主动要求给患儿输液, 以致儿童输液数量猛增。因此对患儿用药安全的管理尤为重要。专家指出确保儿童用药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3]。就此, 对门诊儿科输液室用药安全管理的过程中, 笔者体会这三点尤为重要:

(1) 将09年患者安全目标的要求做为质控评价标准, 并制定成细则渗透至工作流程中, 使管理者对门诊儿童输液室的重要环节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 使护理人员更有严谨的做事标准。 (2) 护理人员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儿科输液的用药安全, 同时及时把问题反馈给儿科医生, 医护共同把住儿科输液室用药安全管理的环节。 (3) 管理者不仅应重视技术管理, 还要注意服务环节的管理, 并在沟通中达到请患儿家属参与的目的。提供主动服务, 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的有限时间与患儿或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做到与患儿家属说好第一句, 主动巡视, 有效解决问题, 从而改善门诊儿科输液室的护患关系, 使护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即达到预防、减少医疗纠纷的目的又保证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余秀颜.门诊输液区的安全防范[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11) :62.

[2]钟丽华, 农彩琴.门诊静脉输液用药措施的探讨[J].华夏医学, 2001, 14 (5) :683.

儿科输液室 篇2

1 存在的问题

1.1 护理操作前后告知不清

临床护理告知中, 护理人员是不可替代的告知主体[1], 护士应当把护理告知作为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渗透到护理过程中, 既可以让患儿及家属放心满意, 同时也能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如在为患儿输液时告知:输液前, 做好充分的准备, 输液中, 如何护理好输液中的患儿, 避免漏针, 输液完后, 如何按压穿刺点, 做好留院观察等, 往往由于穿刺人数多, 护士没有足够的时间详细告知家长, 仅简单一句“把宝宝照顾好”, 家长没有得到可行性指导, 出现漏针后情绪大, 还会因重复穿刺导致护患纠纷产生。

1.2 治疗用药及作用告知不清

护士忽略了自己是告知的主体, 不能主动告知患儿家长, 所用何药, 有何作用以及注意事项, 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以及得到相应的告知, 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不高。

1.3 对不健康行为教育缺乏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患者确立健康模式、健康行为[2], 患儿及家属在输液室留观期间, 会将他们在日常活动中的一些不健康行为表现出来, 由于护士工作量大, 人员缺编导致的工作压力大, 使她们往往是听之任之, 熟视无睹, 或者简单地予以更正, 让家长一时难以接受。由于健康教育不到位, 要改善患者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认识和行为的改变, 虽然是不可能的, 也不能达到应有的健康教育效果[3]。

1.4 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简单

在门诊输液室的墙面上, 以图文告之的形式刊出了一些对护理操作的告知内容, 但是这种形式, 不能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没能达到应有的目的。家长的注意力主要是放在患儿身上, 不关注其他事情, 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是对事不对人, 缺乏针对性。

1.5 健康教育的方法技巧有待提高

作为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护士应掌握各方面的知识, 如:教育学、行为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 才能使健康教育工作达到效果。由于临床护士没有系统地受到相关培训, 往往是凭经验办事, 对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

2 对策

2.1 完善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根据输液室的工作特点, 以及患儿就医后进行输液等各种治疗流程, 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种护理工作环节中, 各个班次中, 明确职责, 形成制度, 逐个落实, 责任到人, 以保证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逐步形成健康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避免护理工作的盲目性。

2.2 实行科学排班, 保证人力资源

根据每个季节, 每天各个时间段患者的流量特点, 及时调整各个班次的上班时间, 实行弹性排班制, 以充分保证患者高峰期间, 护理人员相对充足。安排专职的巡视班, 不断地巡视观察间, 主动换药、主动拔针, 做好输液中、输液后、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如何发现患儿是否漏针、拔针后如何按压, 按压多长时间等, 确保每项护理工作准确到位, 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满意度。

2.3 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除墙报外, 在输液室增设一台大屏幕电视机, 滚动播放小儿疾病的护理常识、儿童营养、生长发育等相关知识, 图文并茂, 中间穿插播放儿童喜爱的动画片、儿歌等等, 结合疾病及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将各种操作的相关告知、基础护理知识等制成温馨告知卡, 发给患儿及家属。如做皮试时, 发放温馨告知卡, 除告知家长, 做皮试后的相关知识外, 还可以记录看皮试时间、注意事项, 让患儿及家长得到全程、全方位的健康教育。

2.4 加强对护士综合素质的培训

作为儿科护士, 护理操作技术娴熟是基本条件, 同时还应具备各种相关知识, 如法律知识、沟通技巧、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 在工作中才能主动为患儿及家长提供健康指导, 以满足患者在疾病信息、情感方面的要求。定期为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科学考核, 设计各种场景, 让护士现场发挥、灵活应对, 提高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5 提高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护理人员在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沟通过程中, 针对家长的个人习惯、文化背景, 家庭及社会支持, 确定有针对性、创造性的健康教育方式, 使患儿及家属的护理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同时也让家属了解并理解了护理工作, 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

2.6 以健康教育为切入点, 实现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理念

护士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是小儿生活的中心, 小儿是家庭的重心, 必须支持、尊重、鼓励、提高家庭的功能, 维护和支持家庭原有的照护方式和决策角色。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影响他们形成合作指导型的护患关系, 发挥家长护理患儿的积极性。让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到医疗服务中, 也是预防错误的有效手段[4]。

3 结果

通过对儿科门诊输液室护士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使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增加, 护理工作质量不断提升, 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 有效地避免了护理安全隐患。

摘要:目的:提高儿科门诊输液室健康教育工作质量。方法:完善儿科门诊输液室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实行弹性排班, 有效分配现有的人力资源, 对护士的健康教育技能进行培训, 采取内容及形式多样化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体现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理念。结果:患儿及家长得到了全程全方位的健康教育, 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 有效避免了护理安全隐患。结论:在儿科门诊输液室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 可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有效避免护理风险。

关键词:儿科门诊输液室,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陈筠.临床护理告知程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5.

[2]张玥, 高德彰, 吴光曙.患者教育的起源和现状及发展方面[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6) :366-367.

[3]于普林, 叶文, 刘雪荣, 等.社区高压患儿自我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31 (11) :833-835.

儿科输液室 篇3

【关键词】儿科门诊;输液;院内感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83-01

前言:输液是常用的治疗手段,医疗机构的门诊输液室的患者数量众多,各类疾病的患者均需要在门诊输液室进行输液,作为医疗公共场所,人群混杂、流动性强并且很多时候患者的密度极高,很多尚未确诊疾病的患者也会在此输液,由此致使门诊输液室成为了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孩童患者本身的免疫力较成年人要弱,尤其是在患病时,更加容易被感染各类疾病。倘若未能做好预防,则将容易引发院内感染,因此,对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相应的防范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自身经验,可以分析出当前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几个方面。

1.1输液室环境

很多相对条件较差的医院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环境方面管理不到位,比如儿童患者和家长素质存在差异,有些素质不高的患儿和家长在输液室内乱扔东西,不爱护环境,保健意识极差,经常出现随地吐痰现象,更有甚者还存在家长纵容患儿随地大小便的情况,若保洁人员未能做好及时的清洁,则极其容易造成交叉感染[1]。

1.2手卫生方面

首先,很多医院手卫生设施建设不完善,存在严重的不规范情况,目前来看,以傳统的老式水龙头居多,香皂和毛巾也都是公用的,为细菌病毒的滋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次,患儿体质较弱,年龄特点决定着注射或看护的工作难度都相应增加,这方面就加大了儿科门诊输液室护士的工作量。很多医院的经济条件有限,对用品的管理过于苛刻,导致门诊科室出于种种原因,不愿频繁申领公共用品比如洗手液或纸巾等等,这种不良的节约成本意识无疑增加了感染的概率[2]。

1.3消毒隔离方面

首先,很多输液室不能做好分区,比如污染区和清洁区,未能做好标识,各种疾病输液全部集中在一起,容易由交叉安置所引发交叉感染;其次,消毒隔离工作未能做好很大程度也可以归咎于工作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淡薄,工作的开展完全不按照规范操作,比如为患儿输液用的夹板不能很好的消毒和很多一次性工具不能及时丢弃等等。再加上很多医院的保洁人员都是临时工,很难具备良好的消毒隔离意识。

1.4药物的使用方面

很多条件比较简陋的医院在药物使用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现象,很多医护人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用药盲目的现象,很多时候都是根据个人主观臆断来确定药物的使用,忽略病原学检查或药物敏感性测试,还有个别医护人员将低劣抗菌药充当常用药,大量的耐药菌的产生也加大了二重感染的概率。

1.5医疗垃圾的管理方面

卫生部门一直在重点强调做好医疗垃圾的规范化管理,但很多医院还未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分类不清、混乱管理、违规存放等等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医用棉签,对儿童进行输液之后乱扔,很多低龄儿童捡到一旦家长未能及时管理,则非常容易引发感染。

2.降低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风险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种种危险因素,只有加强管理并做好防范,才能最大化降低儿童患者院内感染的几率,保证儿童的健康。

2.1通过加强培训与管理创设良好环境

关于医疗机构的感染危险因素防范方面,有着很多的相关规定比如《手卫生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等,对于医护人员要加大培训力度,保证新上岗的员工能够具备应有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提高准入门槛,只有通过考核才准许上岗[3]。不仅需要做好医护人员的培训,还要加强对保洁人员的管理。

2.2加强手卫生管理

首先,要严格规范手卫生的设施,尽量用脚踏式水龙头替代掉传统的老式水龙头,并杜绝使用香皂,更换洗手液,将毛巾换成纸巾,并在洗手处做好洗手的标识说明,全面提升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对儿童进行输液时,应当将双手进行消毒,以避免医护人员双手携带微生物病菌传染给儿童。另外,医院应当充分提高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要在保证规范化管理的前提下做好成本控制,切不可过于盲目。可以制定相关的考核指标,按照实际的患病人数计算相关耗材的使用量,确保充足。

2.3加强消毒隔离管理

首先,建议医院安装空气消毒机,输液室的空气必然不好尤其是冬季,因此应当在患者密集时加强消毒,辅以经常性的通风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清新,并根据不同的季节来适当调整室内温度。其次,要保证室内的清洁,还有细节部分比如输液架、门窗把手、病床栏杆等等,遇到污染比如素质低的家长吐痰等要及时清扫,并尽可能耐心劝说,使其认识到环境整洁的必要性,体温计等物品也要保证一用一消毒。最后,要根据不同儿童的不同患病情况做好分区输液,配备专用的治疗物品,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疾病要做好隔离,尤其是对于新生儿童更要加强关注避免其感染。

结论:综上所述,在医疗机构中,院内感染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儿童患者本身免疫力不高,相比之下更为容易产生交叉感染。本文认为,医护人员只有提升感染防范意识,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透彻的分析,多方面加强管理和防范工作,才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保证儿童患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陈迎春.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隐患及干预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04):331-332.

[2] 王美芳.医院门诊输液室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05):507-508.

儿科输液室 篇4

王柱玲 邓中华 毛苏云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650051)

【关键词】儿科门诊;输液;带教体会

儿科门诊输液室,在医院护理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带领护士实习的重要窗口。儿科门诊输液室工作的特点,就是人员流动量大、陪伴患儿的家属多、与病儿接触的时间相对较长,长期处于动态而不安静的环境之中。这就要求带教的老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的基础护理技术,使之才能带出高质量的儿科实习生。现结合我在儿科门诊输液室带教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如下:

1、注重带教老师仪表端庄、外貌整洁

护士的着装,应留给人们以整洁利索和端庄稳重的仪表,使患儿及家属感到医院安全;反之,使患儿及家属对护理的治疗工作失去信心,也将影响到整个医院的形象和信誉。故给护生一定要强调注重自己的仪表美。

2、带教老师要主动热情、态度和蔼

现在小孩,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小孩一旦患病,家长们都十分焦急。由于初诊患儿胆小及家属对医院环境生疏,大多数家长易发怒、紧张、担心等不稳定情绪,对于这些不良的心态,输液室的护士,应该主动热情地接待好患儿及家长,充分理解家长的心情,并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故

要注重自己的语言美。

3、必须要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

这是做一个合格护士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带好护士关键的一课。尤其是儿科护士,由于输液室工作受季节及时间的影响,就诊患儿相对比较集中。输液室的护士要十分仔细、认真,稍有疏忽,就会酿成无穷后患。故每次输液前都应该和护生一道了解病史,认真核对医嘱和药物,严格把好每一关。做到放手不放眼。

4、要注重强调心理素质的调节

现在的小孩多数是独生子女,其特点是娇惯、任性、依赖及家长的溺爱、紧张等,都会给护理工作带来干扰。特别是进行头皮静脉穿刺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没有一种自信、稳重、平静的良好心境,就会被孩子的哭闹、不配合的家长等造成自己在情绪上的急躁和慌乱,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护理操作的质量甚至失败。因此,儿科护士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心理平衡能力和自控能力,经常处于平静、协调、稳定、积极的状态之中。

5、要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

儿科门诊输液室,每日流动量大,输液人数平均每天90人次,输液室工作由2-3名护士完成(输液、拨针及病情观察)。工作量相当大,在这样的环境中,如遇到家长及年长儿的询问,我们都应该耐心认真回答。例:一位4岁患咽炎 的患儿,体温高达39.5℃,服过退热药后来到输液室,在输液过程中我们注意观测体温,嘱多饮温开水,并指导家长回家后怎样护理患儿等。

6、要注重患儿的心理护理

前来输液的患儿,大多数是轻症患儿,他们在门诊得到医生诊治后,输液室的护士就成了他们的护理人员。因此,我们注重患儿的心理护理,特别是在静脉穿刺的过程中,我们边输边交谈,例:“你有几岁”“在哪个幼儿园”等问候语,同时我们还注意语气,态度和蔼,使患儿听后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对护士阿姨产生一种信任感,觉得比较亲切,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分散患儿对疼痛的注意力,患儿由原来不愿接受治疗,变成主动接受治疗。效果很好。

儿科输液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门诊输液室治疗的患者300例,男152例,女148例;年龄20~78岁,平均(52.4±2.7)岁;疾病类型:发热64例,过敏78例,肺炎81例,消化性溃疡出血77例。依照使用的输液器,分为普通输液器组和精密输液器组,每组150例,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普通输液器组患者在门诊输液室接受治疗时,采用普通输液器进行静脉输液,精密输液器组患者静脉输液时采用精密输液器。输液前,两组患者接受相同的准备工作,并在输液期间给予患者全面的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静脉输液期间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调查两组患者对输液器的满意程度,并分别于两个时间段中各抽取门诊医护人员20例,调查其对输液器的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数(n)和率(%)表示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输液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门诊输液室中应用精密输液器后,输液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使用普通输液器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者及医护人员对输液器满意度比较

经调查可知,精密输液器组150例患者对输液器满意度评分(96.7±3.1)分,20例医护人员对输液器满意度评分(95.9±2.4)分;普通输液器组150例患者对输液器满意度评分(89.6±3.3)分,20例医护人员对输液器满意度评分(88.5±2.6)分。精密输液器组患者及医护人员对输液器满意度评分均高于普通输液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精密输液器组相比,*P<0.05

3. 讨论

3.1 门诊输液室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的影响

门诊治疗患者时,最为常用的给药方式即为静脉输液,输液治疗患者均在门诊输液室中进行,便于护理人员统一护理管理。门诊临床中,一直困扰着医护人员重要问题之一为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的存在,一旦输液相关不良反应发生,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如患者及家属不能理解医院,极易引发医患纠纷,不利于医院的良好发展,因此,门诊治疗患者应尽量避免发生输液相关不良反应[1]。环境污染,护士配药及加药过程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等均可引起输液相关不良反应,除去这些因素,输液器的质量如比较差,也可能会增加输液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

3.2 精密输液器可减少输液相关不良反应

通常,门诊输液室给予患者静脉输液时,所采用的输液器材料多为一次性,普通输液器、精密输液器为两种主要的输液器。普通输液器利用纤维素滤膜过滤药液,精确孔径分级并不能进行,当使用量超过一定时,或者药液为酸碱性时,纤维会产生脱落,导致不溶性微粒大量生成,形成自污染[3]。普通输液器过滤微粒时,微粒直径在5μm以上时,可以有效过滤掉,但直径如果不超过5μm,将无法过滤掉微粒,机体中进入微粒后,非常容易损害人的肺、脑、肝、肾等重要脏器,而且血管会被输液微粒直接阻塞,形成血栓,影响组织的氧供应,肺组织中进入微粒后,肺内形成肉芽肿,减少血小板数量,引发水肿[4]。精密过滤输液器采用核孔膜过滤药液,具有双层过滤介质、较强的纳污能力,滤孔规律、均匀,可实现高精度的过滤,异物脱落问题并不存在,且具备比较小的药物吸附性,严格分级孔径,微粒直径不超过5μm时,可实现有效过滤,提高进入人体的药液纯度,从而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减少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此外,患者静脉输液时的药物为含钾溶液、甘露醇、阿奇霉素等刺激性药物时,会导致患者产生输液疼痛,而采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后,可有效的减少刺激性药物对患者输液静脉血管的刺激,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

3.3 精密输液器可提升护理工作效率

采用普通输液器时,气泡经常出现在输液管中,为了促进输液管排气,护理人员需要经常挤压或轻弹输液管,这对护士的其他工作产生影响,而精密输液器可自动排气,即过滤药液时,空气会自动排出,因此在输液管中并不会形成气泡,护士避免了手动排气的工作。实际上,精密输液器是以普通输液器为基础,将自动止液装置增设在滴斗内部,在该装置的作用下,漏斗药液出口自动封住,避免空气进入,防止空气栓塞的发生,更换药液时,输液通道可自动关闭,提高了输液的安全性,提升患者对输液的满意程度,而且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可显著提升。在本研究中,门诊输液室中应用精密输液器后,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率明显降低,且提高了患者对输液器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门诊输液室临床中应用精密输液器后,提高了输液器的过滤精度,减少因输液器引起的输液相关不良反应,提高患者静脉输液的安全性,提升患者对门诊输液治疗的满意程度,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蒋海英,张洁.儿科护理人员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的使用现状调查[J].医疗装备,2014,11(12):141-142.

[2]刘慈花,许宇静,陈晓彤,等.一次性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与普通输液器的对比临床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5,23(4):348-349.

[3]梅永玲.精密输液器减少输液反应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18(18):196,215.

[4]黎丽芸,孙宏慧,谢银均,等.精密过滤输液器对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21(17):3368-3369.

分析儿科输液过程中的风险及对策 篇6

1.1 输液环境因素

一般儿科输液室内人员流动性大,多种病原体的流动导致室内空气中病菌多而杂,加之患儿抵抗力弱,大大增加了输液过程交叉感染的概率[1];输液时环境温度调节不当会对输液质量造成影响;输液室整体环境对患儿情绪影响较大,间接影响输液质量、增加输液风险。

1.2 医师因素

很多儿科医师没有认识到儿科与一般科室的区别,病历、药房书写不规范,家长难以辨认,护士及药剂人员在配药、核查中难度增加,若药房、医嘱中出现新药物,又书写不明确,极易引起后续配药、核查失误。另外,部分药剂未根据患儿体质量、年龄开方,导致部分药物剂量不合理,最终引发不良反应,发生医疗纠纷[2]。

1.3 药剂人员因素

药剂人员未仔细核对并审查药方及医嘱,为对某些药物的禁忌证、剂量、用法进行仔细斟酌,填写发药单时出现漏填、错填问题,最终导致发放药物种类、药量与药方、医嘱不符,或药剂人员对药方中某些药物的禁忌证、剂量、用法的疑惑未及时向医师求证,导致输液过程不良反应等事故,最终引发医患纠纷。

1.4 护士因素

护士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缺乏与患儿及家长沟通交流,忽视输液中重点环节或家长、患儿不良影响因素,或穿刺技术不熟练、不规范,导致输液过程不良反应等事故或家长、医患争执,最终引发医患纠纷。

2 输液风险防范对策

2.1 规范儿科输液管理制度

严格根据“三查七对”原则完成输液处方及药物发放,注意核对医师医嘱、检查药物是否有质量问题,药剂人员开药时发现处方、医嘱漏洞或有疑问时,应及时与医师、护士联系,确保科学、正确发放药物;护士再次核对药房及医嘱,查验无误后签字[3]。

科学排班,集中穿刺。儿科静脉注射率远远高于一般科室,静脉穿刺时间相对集中,受患儿本身特点影响,穿刺高峰期极易出现家属间、医患间纠纷。儿科应对护理人员班次进行适当调整,在上午9~12点的穿刺高峰期安排更多的护理人员,并根据护士经验、资质、年龄进行合理的分组,有效提升高峰期输液效率、降低护理人员工作压力,降低纠纷及事故的发生率。同时,为避免穿刺不成功引发的医患纠纷,应在高峰期安排经验丰富的护士为患儿集中穿刺,增加集中穿刺时的护士人数,有效避免穿刺不成功的事件。

2.2 提升人员技能与素养

提高医师、护士、药剂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在认真学习相关法律、工作制度、医疗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工作经验,以相关事故案例为鉴,真正做到时刻谨慎,以患者及家属为中心,紧跟工作制度,加强开方、给药中药方、医嘱、姓名核查力度。

知识、技能、素质培训。护士是儿科输液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儿科应加强对儿科护士资质、素质的检验和筛选,安排资质深的护士带领低年资护士观察和学习儿科输液操作技巧、病情观察与紧急处理方法,并将学习的技巧与方法、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鼓励护士参加相关知识讲座和交流会、拓展学习相关领域最新知识与技巧,在提升自我的同时,提升儿科护理水平;着重锻炼护士对不同年龄患儿不同部位穿刺的操作技巧,常开展穿刺技巧交流会,为新老护士提供交流经验、知识的平台[4]。

锻炼护士与患儿及家属沟通、交流的技巧,明确心理因素对静脉穿刺及输液结果的重要性,在输液前积极与患儿及家属亲切沟通交流,耐心讲解患儿病情及用药计划,了解患儿身体状况及心理状态,及时安抚患儿,让患儿和家属积极配合输液,提升穿刺成功率。

2.3 加强巡视监督

安排专门医护人员负责输液全过程巡视监督,尤其注意对低龄婴幼儿输液状态的观察,尽量为低龄婴幼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由专业、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穿刺操作,并时刻注意观察穿刺情况,避免、及时处理药液渗漏,全面、详细记录巡视监督情况,发现患儿异常及时上报并处理[5]。

2.4 全面健康宣传教育

明确家属及患儿在输液中的影响,全面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多方面对家长进行输液注意事项辅导,同时与家长一起对患儿进行健康常识教育,让家长、患儿在充分了解基础医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配合完成输液,将患儿及家长风险因素降到最低。

3 风险防范效果

自我院儿科实施全面输液风险防范工作以来,首先规范、优化了儿科输液监管制度,从输液流程、各流程节点操作标准的重新制定着手,严格规范了儿科输液各环节的操作标准,近年来,儿科输液过程无1例严重事故,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高达98%。

科学合理的核查制度、排班制度为儿科输液各环节的有序、高效、安全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大提升了儿科工作效率;对医师、护士、药剂师等相关人员输液操作及护理服务技能、素养的全面提升从每一个实际操作环节中为输液的安全实施上将输液过程风险控制落到了实处,从每一细微处预防和控制输液风险;不间断的巡视监督与全面的额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是强化医师、护士、药剂师、患儿、家长协调配合的基础,真正将患儿和家属作为输液工作的中心,全面提升输液水平、将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马雪琴, 孙烨红.儿科病区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与防范[J].天津护理, 2012, 20 (3) :189-191.

[2]杨翠兰.儿科急诊静脉输液的风险管理及对策[C].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护理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429-432.

[3]张志平, 李继红, 韦弘, 等.风险管理在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2, 33 (4) :873-874.

[4]丁川中, 曹莹, 陈雪娣, 等.儿科静脉用药风险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1, (3) :189-190.

儿科输液室 篇7

1 儿科静脉输液的不安全隐患

1.1 护理人员缺乏对静脉输液的风险意识

1.1.1 药物方面的问题

由于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多变, 每种药物有多种规格、制剂, 同种药物有不同的商品名, 护理人员对其认识不足, 掌握不够。多种药物配伍问题, 随着联合用药, 输液瓶之间串联现象普遍, 如葡萄糖酸钙与头孢曲松钠, 葡萄糖酸钙与穿琥宁、炎琥宁等在输液管内出现白色絮状物等。操作过程中微粒污染严重, 安瓿的切割, 消毒方法不当, 造成玻璃微粒污染;橡皮塞问题也会时有发生, 据研究橡塞中的主要成分脱落, 形成不溶性微粒等。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经研究发现, 药液中存在的不溶性微粒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注射, 会不可避免进入人体, 从而可能导致急性反应或潜在危险, 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所以在儿科静脉输液过程中注意用药后的反应至关重要, 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立即更换。

1.1.2 责任心不强

患儿发病急, 病情变化快, 特别是婴幼儿, 一旦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不适, 不能用语言清晰、准确的表达, 若护士巡视不及时, 未发现病情变化, 将延误抢救时间。10个月至3个月的患儿对注射的心理反应强烈, 自我约束力差, 患儿常常会用手牵拉头皮针, 导致针头被拉出血管外或者穿破血管引起局部药液渗漏, 特别是甘露醇、葡萄糖酸钙、静脉高营养等特殊药物, 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1.1.3 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儿科静脉输液量大, 患儿同名、同姓或同音不同字, 又由于儿科病房陪护多。护士叫患儿姓名、床号时, 家长容易疏忽, 加上家长此时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身上, 确认名字、床号时不够专心, 造成相互用错药。另外, 由于护士对新药的规格、制剂, 小儿每公斤用药剂量不熟悉, 在执行医嘱时未发现药物剂量与患儿实际年龄、体重、病情不相符, 未及时核对, 造成药物不够量或超量。

1.2 缺乏护患沟通技巧

儿科高峰时病人多, 工作量大, 只注意护理技术操作, 而忽略了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交流。加之患儿起病急, 多数家长存在不安、紧张、恐惧心理、求治心切, 对医院环境不适应, 有的病人家属也表现出焦虑心态, 反复询问、催促, 这些都给护士很大心理压力, 有时护士会出现急躁情绪, 解答问题时缺乏耐心, 甚至产生不愉快, 影响静脉输液的顺利进行。

1.3 不重视健康教育

1~3岁的幼儿好玩好动, 部分患儿无法完成整个输液过程, 家长因缺乏医学知识或担心哭闹加重病情, 便会顺从孩子的意愿带到户外走动或逗留。新生儿、早产儿的家长由于初为人父母、紧张、恐惧、探视多、陪护多。嘱其家长配合并告知静脉输液注意事项, 可还有家长擅自调节滴速, 导致肺水肿, 或由于滴速太慢而导致头皮针堵塞, 严重影响治疗。

1.4 护士严重缺编法制观念不强

一线护士严重缺编, 一名护士要管理20-30名患儿, 工作量大, 注意力不集中, 不能善始善终的完成某一项护理, 而是哪里需要到哪里。服务对象在消费的同时, 越来越注意自身权益的维护, 一旦发现不满意的地方, 即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从事维权活动。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 输液卡成为公开的资料或证据, 输液记录不完善, 表现出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一处的疏忽或记录不全, 都会引起法律纠纷。

2 对策

2.1 合理配置儿科护理人员

因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使护士在各项工作中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有研究表明同样的护理和治疗工作, 儿科护士付出的劳动要高于成人病房2倍或甚至更多。因此, 院领导采取了人力倾斜政策, 增加儿科护士的比例, 高峰季节护理部给予增派年青护士协助儿科的工作, 从而提高护士对患儿的临床护理质量, 促进与患者及其家属的良好沟通。

2.2 制定规范的输液流程

认真执行医嘱, 无论是门诊或住院患儿, 护士首先安排床位或编号, 包括患儿姓名、年龄、药名、剂量及体重是否有误, 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发现医嘱有疑问及时与医生联系, 输液卡书写标准、清晰, 认真执行三查七对, 护士在注射前不仅和家长共同核对患儿的姓名, 而且核对床号或编号, 防止因姓名相同或音同字不同造成的错用药物。

2.3 加强输液质量控制

正确的方法切割安瓿抽取药液, 安瓿药物中的玻璃污染程度与断裂的面积成正比, 所以操作中应避免用镊子敲开安瓿。研究证明采用砂轮切割安瓿1/4周, 然后用75%酒精消毒一支安瓿颈部及切割处, 再用手掰开安瓿, 能有效控制微粒污染, 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橡胶塞再造的微粒污染, 将液体加药时习惯的垂直进针改为斜角进针, 使针头面向上与瓶塞成75°刺入, 并轻轻向针头斜面反方向用力, 可减少橡胶塞碎屑和其他杂质落入瓶中的机会。

2.4 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4.1 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

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 输液药物品种繁多。护士不仅要掌握输液的相关理论和技能, 还要掌握新药的药物性能、配伍禁忌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组织低年资护士学习儿科常见疾病的病情观察及急救处理方法。护士长经常对护士不定期进行口头提问, 并遇到实际患儿进行操作演示, 使每位护士熟练掌握。

2.4.2 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 提高静脉穿刺水平:

过硬的技术是架起患儿及家长对护理人员理解与信任的桥梁。对于1岁以内且病情较重的患儿最好选择前正中静脉、颞浅静脉穿刺, 此处静脉不仅易固定, 便于家长看护, 更重要的是护士静脉穿刺时有利于观察患儿病情。一旦发生呕吐或屏气发绀, 可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沁物, 让家长哄抱休息片刻, 等患儿面色、口唇恢复正常后再行穿刺。尽量避免选择耳后静脉、枕静脉, 穿刺此处不仅容易造成药液的渗漏, 而且穿插刺时不利于病情观察。

2.5 加强开展健康教育

基础护理是儿科护理工作的起点, 是衡量护士基本素质的重要指标。作为一名儿科护士, 除具备娴熟、精湛的操作技术外, 还须不断学习和掌握儿童心理知识, 并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 才能将儿科护理工作做得更加出色。儿科健康教育应采用家长教育为主, 患儿教育为辅的方法, 注射前口头简单告知家长用药目的、注意事项、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特别强调擅自调节输液速度所造成的危害, 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注射过程中将健康教育处方分发给家长阅读, 主要内容是输液过程中家长需配合的事项。例如应将患儿抱在注射部位肢体的对侧, 以防家长身体触及针头;避免将衣物覆盖患儿的头部或穿刺部位;不能外出输液, 以免发生药液污染、输液反应或其他意外事件, 而得不到及时救治等等。在输液大厅或病房安装有线电视, 将健康教育处方的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滚动播出, 中途穿插孩子爱看的动画片或喜欢听的音乐, 这样可吸引患儿的注意力, 消除其恐惧感;同时口头、书面、电视宣教三者相结合, 使患儿在气氛融洽、愉快而安全的环境中完成整个输液过程。

2.6 法律意识的培养

在医疗活动中, 各类医务人员每时每刻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法律, 护理人员也不能例外, 因此, 如何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 是护理工作中避免医疗纠纷的重要方法之一。首先, 认真学习法律知识, 只有懂法、守法, 才能运用法律知识自我保护, 自我约束;第二, 护士实行医疗活动的依据是医嘱, 护士必须严格、准确、及时、完整、科学、严肃无误地执行医嘱, 完成各种医疗护理活动;第三, 认真仔细地书写各类护理文件, 做到准确、及时、完整、规范书写, 与医疗文件相符, 同步并妥善保管;第四, 每一项护理工作都应遵循操作常规, 遵守护理制度和规范, 在护理过程中充分重视护理行为的两重性, 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第五, 时刻不忘护理工作的严肃性。以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感, 从事护理事业。

3 小结

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 护理安全措施不仅仅停留在对护理人员法制观念的教育, 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的学习, 重要的是落实在平时的工作中。根据儿科的特点, 加强输液编号和姓名的双核对制度;做好输液患儿的巡视工作,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为患儿和其家庭提供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活动, 取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 可有效保证输液的顺利完成, 提高护理质量及患儿和家长的满意度。

摘要:寻找儿科静脉输液存的诸多不安全隐患及其发生的原因, 提出一系列的护理对策, 以提高护理质量。重视对儿科静脉输液的管理, 加强护理法制教育, 增加护士的编制, 静脉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 做好健康教育, 提高护士业务素质的培养, 加强护士的责任心, 保障静脉输液的顺利完成, 降低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率。

关键词:静脉输液,患儿,不安全隐患,健康教育,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霜霞.对输液患者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广西医学.2005.27 (.4) :519

「2」.张秋兰.门诊输液室潜在安全隐患的分析及管理「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 (1) :65.

「3」.余秀颜.门诊输液区的安全防范「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 (11) :62

「4」.王文光, 赵敏丽.小儿严重输液反应原因及对策「J」.现代实用医学2003.15 (3) :175.

「5」.李小妹, 刘彦君.护士工作台压力源及工作疲溃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 (11) :645-648

「6」.段索芳.门诊静脉输液的质量控制「J」.中国护理杂志.2005.19. (10) :2152-2153

「7」.李玉梅, 李家玉, 陈善等.安瓶切割长度和擦拭方法对药物污染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 (1) :1-4

「8」.陈希萍.不溶性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与控制「J」.护理研究.2003.17 (4) :383-384

儿科使用双袋输液器的利弊与对策 篇8

【关键词】双袋;利弊;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124-01

我院属县级保健院,儿科住院病人平均每天40-50人,最多时住院加门诊输液每日高达百人次,而护理人员只有十余人,没有实习进修生,工作之繁重可想而知,儿童输液组数多量少,每组几十毫升,假定平均每个人4组,每天得加160-200多组液体,护士来回要跑400余次,有时去了床旁还有几至十几毫升未输完,因为忙碌不可能等待,还要去加其他病人的药,又得来回跑,上班护士每天总是累得筋疲力尽。建科以来,很多护士都陆续离开了儿科。2009年以来,我院使用了四川双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双袋输液器,每次可以加两组,教会家长看见一组完了一关一开,护士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抽药加好下一组,这样大大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也避免了病人因为液体完了的紧张与恐惧。使用四年多来,我总结了以下的利与弊与对应措施。

利: 1双袋的使用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减少了护士来回加药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2 减少因频繁加药产生的差错事故,减轻家长因为液体完了的紧张与恐惧。

弊:1 插头上吊了两组液体,重量增加,输液袋容易从插头上脱落。

2 容易让护士产生惰性。因为与病人接触减少,护士与病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相应减少。每个病人平均四组,给家长见两次面就加完药,护士穿刺成功后,把一部分工作交给家属,继而进行下一个操作,减少了观察与沟通的时间,家属易产生不满情绪。

3 一部分家属因为无知恐惧或者年老眼花,没有能力完成看似简单的一关一开,容易产生输液完了未及发现茂非氏滴管以下进空气,或者两组同时开启让药物混淆。现在我院的患儿,留守儿童较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着孩子住院的有一部分,与他们沟通交流宣教都存在很大的难度,更何况让他们掌握放液体的操作。所以双袋对于一部分患儿家长是不适合的,相反有时易产生矛盾和纠纷。

4 有些易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不容易及时发现。由于家长自行放药液,缺乏观察能力,有些药物在茂非氏滴管内混合,产生浑浊或者结晶甚至堵塞针头,由于家长缺乏专业知识,没观察到或者反应过度,给患儿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引发医疗纠纷。

5 有些特殊药物需要准确调节滴数。如甘露醇、酚妥拉明、阿奇霉素、强心类药等,这些药物需要相对准确调节滴数,不能让家长代劳,家长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觉得药物快慢无所谓,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快点输完回家休息,而忽视了药物过快过慢引发的危害。

对策:1在放好两袋液体后,用胶布把通气管贴近瓶颈环绕缠一周,这样再重也不会脱落。

2 教育好护士,双袋的应用虽然减轻了一定的工作量,但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交流时不能少的。每一个护士分管的病人每月做满意度调查,与绩效挂钩,促进护士做好每个病人的宣教工作。

3 要让护士树立一个理念,观察输液反应和加药是护士应尽的责任,不是家长的事。即使家长会放,也不能不管不问,要告知家长,有问题及时打铃或呼叫护士解决,输液时一定要加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老年家长或问题家长更要放在心上,作为重点巡视对象。

4 对于有反应的药物做好記录,全科通报学习,让护士们都知晓并记在心上。用药时输完一组后,先放袋内液体十余毫升左右输完后再放另外一袋药液输入。

5 有特殊要求的药物,需要反复交代家长,让护士来放药液并调节滴数,或者用输液泵输入。给家长宣教清楚,儿童输液不能过快过慢,儿童的心肺发育不成熟,吸收功能有限,过快容易发生肺水肿心衰,过慢影响疗效。一定按医嘱的滴数输液。

6 病情危重,需随时更换输液药物者,多组液体量超过250ml者,不适宜用双袋输液器。

门诊输液室患者的健康教育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194例患者, 均为2013年5月至12月门诊输液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97例患者中, 男44例, 女53例, 年龄18~69岁, 平均 (37.4±1.3) 岁,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输液42例, 腹泻输液37例, 高血压输液7例, 过敏性疾病输液11例。对照组97例患者中, 男43例, 女54例, 年龄21~73岁, 平均 (35.9±1.7) 岁。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输液44例, 腹泻输液35例, 高血压输液9例, 过敏性疾病输液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教育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以简单的沟通和加强巡视。具体方法为:加强巡视, 简单指导患者输液前后的注意事项, 告知注意保持输液室内的卫生, 患者穿刺时握拳, 输液过程中不能随意调整滴速, 拔针后按压穿刺处不出血时即可松手将胶贴留在针眼处;简单解答患者的疑问。观察组患者实施语言性教育、电化教育、文字化教育、告知宣教。

1.2.1 语言性教育

针对不同患者边做边讲简单的药物知识、治疗方法和效果。详细介绍我院输液室的周围环境及有关规章制度, 主动问及患者对相关健康知识的需求, 语言和缓地解答患者或家属疑问。将健康教育纳入护理常规, 教育内容贯穿于操作前、中、后的解释之中[1]。

1.2.2 电化教育

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水平及接受能力, 将健康教育形式多种多样, 在输液室的墙壁上挂置大型屏幕, 计划性宣传健康教育内容, 宣传医院相关先进技术、各资深医生等信息或录像资料。让多样的健康教育服务方式具有知识性、新颖性和趣味性[2]。

1.2.3 文字化教育

向输液患者及陪护亲属发放健康教育卡, 介绍县区内、外、妇、儿等各种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症、防治方法、加强锻炼、营养健康等保健知识。利用黑板、橱窗增设的健康教育专栏, 介绍医院综合情况, 每周或每月更换1次宣教内容。

1.2.4 告知宣教

1.2.4. 1 选择安全可靠的穿刺部位, 做到边穿刺边

交流, 以分散患者注意力。告知患者输液前做好排尿、适当进食的准备工作, 输液时让患者握拳、情绪放松等。告知患者盐酸山莨菪碱会出现口干、面色潮红, 礼物模糊等症状, 可适当饮水[3];退热药物能引起大汗, 应补充水分, 并及时擦干汗液。护士必须勤巡视勤观察, 告知有些药物滴速过快会引起循环血容量骤变, 使心肺负担加重而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尤其对性情较急的中青年患者, 切不可自行将液体调快输入, 严防急性肺水肿的出现。

1.2.4.2告知患者或家属在输液过程中不要随意调节输液滴速, 输液中出现不适要及时通知护士。

主动向患者介绍输液情况, 消除恐理心理, 耐心向患者介绍输入药物的主要作用。输液结束告知并向患者示范拔针后按压穿刺针眼的时间和正确方法, 避免造成出血和皮下瘀血。对脂肪减少、皮肤松弛、凝血功能减弱的患者, 告知拔针后一定要按压3~5 min。

1.2.4. 3 针对不同患者就诊病情应分类指导, 如告

知高血压患者注意低钠低脂、饮食, 要遵医嘱服用药物定期测量血压, 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对于小儿输液患者态度要亲切、和蔼, 向家属交待各种注意事项[4];对年老者沟通宣传时要语调适中, 并且端正态度耐心反复地讲解。

1.2.4. 4 根据不同类型用药的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讲解抗生素类药物要现用现配, 并且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配合使用。需要输入高渗性脱水药物者, 告知必须快速输入方能起到脱水、利尿、降颅压作用;输入补钾类液体时必须注意滴速, 绝对不可自行调整滴速[4]。

2 结果

经过不同的治疗与护理, 观察组患者中, 91例 (93.8%) 掌握自身疾病相关知识, 86例 (88.7%) 知晓药物知识和输液常识;对照组患者中, 53例 (54.6%) 掌握自身疾病相关知识, 47例 (48.5%) 知晓药物知识和输液常识, 6例 (6.2%) 患者对护士的指导内容半信半疑, 甚至置之不理。

3 讨论

在医疗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 静脉输液仍是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方法, 在多种治疗途径中占首要地位[5]。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可促使患者获得预防疾病、维护健康、促进康复的护理活动[6]。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 相关新农合和医保政策的实施, 使部分患者不愿选择住院治疗, 致使门诊输液患者数量有增无减。护士对门诊注射室静脉输液的患者或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减少疾病的复发率。所以, 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有计划性的健康教育, 不仅可以加强患者与护士之间的沟通,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而且还能增强患者配合疾病治疗的信心。

摘要:目的 探讨门诊输液室开展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12月门诊输液患者194例, 分为两组, 观察组患者实施语言性教育、电化教育、文字化教育、告知宣教, 对照组患者施以简单的沟通和加强巡视。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 91例 (93.8%) 掌握自身疾病相关知识, 86例 (88.7%) 知晓药物知识和输液常识;对照组患者中, 53例 (54.6%) 掌握自身疾病相关知识, 47例 (48.5%) 知晓药物知识和输液常识, 6例 (6.2%) 患者对护士的指导内容半信半疑, 甚至置之不理。结论 对门诊输液的患者施以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健康教育, 可提升患者的健康素养,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和水平,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 使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关键词:门诊,输液,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彭晓欣, 郑土康, 郑文静, 等.门诊输液患者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08, 29 (16) :1339-1340.

[2]刘佳举.健康教育在门诊输液病人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学术版 (中旬刊) , 2011 (12) :164-166

[3]田丽君.健康教育在门诊输液患者中实施的效果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11) :1370-1371.

[4]王琼英, 张庆珠.“视觉行动”中健康教育的实施[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1) :63-64.

[5]郭明贤, 刘冬焕, 徐巧玲, 等.创新教育与护理教学[J].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1) :24-25.

儿科输液室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我科住院部出现的静脉输液护理投诉, 共40例, 涉及的投诉案例均有详细记录。

1.2 方法

查阅科内的相关资料记录, 随机采访了有关护患人员, 并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归纳, 找出导致投诉的主要原因, 探讨具体预防措施。

2 原因分析

2.1 护理人员自身原因

2.1.1 服务态度有待提高

根据收集的资料来看, 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的优劣跟投诉率高低成正相关。本组有15例投诉与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护理人员工作中缺乏良好的服务态度, 态度冷淡, 不注意自身语言行为, 没有对家属做全面的解释工作, 使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产生怀疑、不理解甚至反感, 导致护理投诉的发生。

2.1.2 专业技术有待加强

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穿刺技术和输液过程中药液监控能力上。本组中有10例是关于专业技术的投诉, 穿刺未能一次到位, 引发家长的不满和抱怨, 引发投诉;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对药物的监控力度不够, 出现输液管内药液滴完仍无人处理的现象;穿刺时针头固定不稳, 导致药物外渗, 患儿出现皮下肿胀、血管硬化, 造成投诉。此外, 患儿为严重皮肤疾病, 护理人员无法确定输液部位, 单凭以往经验致使操作出错;少数护理人员过分依靠自身的“经验”和“专业”, 工作中出现因药物剂量配错或混淆操作对象引发投诉。

2.2 患儿及家属的原因

儿科患者年龄相对都较小, 一般都比较好动, 加上害怕打针, 在进行静脉输液的时候拼命地哭闹反抗, 容易造成穿刺失败, 或出现药液外渗的现象[2]。甚至在输液前就要求护士必须一针见血, 否则就要找相关领导理论。另外, 输液完毕拔针后患儿对穿刺部位保护能力较差, 容易出现因按压不当造成的瘀青、瘀血现象。从家属的角度, 主要表现为过于紧张和担忧, 对护理工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理解, 一旦出现问题, 就怪罪、责骂护理人员, 给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极大压力。

2.3 环境原因

环境原因主要指的是社会医疗环境。孩子生病, 家长会想尽办法求治于名医, 而热门的科室或医院就医人数向来都较多, 而儿科医护人员相对较少的现实情况, 导致各科护理治疗处置不能迅速到位, 出现等待输液时间过长现象。孩子生病多人陪护, 导致意见多、分歧多, 自然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就多, 容易引起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不满, 本组有9例投诉的导火索为类似情况。

3 预防措施

3.1 增强服务意识, 提升服务质量

本组40例中有15例投诉与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约占总数的37%, 可见服务态度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 护理人员要真正转变自身的工作态度, 增强服务意识, 热情服务。在工作中要主动积极地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 以获得其充分信任;同时全面系统地向家属介绍儿童静脉输液的特征、穿刺难度、输液过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在出现问题时, 要理解家属的过激行为, 讲究工作方法, 待其平静后再做充分的解释, 争取家属最大限度的谅解。用自己的热情、爱心、耐心、责任心, 做好每一项输液护理工作。

3.2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静脉穿刺能力, 根据儿科的具体特点, 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程度病症的患儿要注意区别对待。对患儿年龄较小者, 选取的位置要以容易固定为前提, 一般建议选取头皮部位, 这样患儿看不见穿刺部位, 不会经常拉扯输液管;对年龄较大者可以选择手背或足背暴露的静脉进行操作[3]。对出现穿刺失误较多和新进护理人员进行强化性训练, 实际操作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对于危急病例应安排技术过硬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对药液的监控, 增加巡视次数, 观察固定情况并保护好穿刺部位, 严防药物渗漏和针头脱落, 杜绝出现瓶内药物输完未及时处理的现象。

3.3 增强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

有关知识告知是护理制度的要求, 也是护理人员顺利工作的前提。儿科的主要告知对象为家长, 让其熟悉相关护理知识, 了解静脉输液的治疗效果, 及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为护理人员的后续工作打好基础。若出现穿刺失败时, 应及时做出道歉。面对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和疑问, 护理人员应积极耐心地做出回答, 让家属放心、满意, 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诉率。

3.4 营造良好的输液环境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兼顾到正在旁边守候的患者, 对患者要及时做出指引, 热情地表示关注, 让患者积极配合, 共同维护好输液秩序。对吵闹严重的患儿, 要与家属共同想办法使其接受静脉输液及护理, 达到顺利实施治疗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的目的。

4 小结

通过对上述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投诉的原因剖析, 我们认为, 护理人员如能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 以热情的态度, 精湛的技术, 强烈的责任感面对患者和完成工作, 就能有效减少输液护理投诉的发生。

摘要:目的 分析儿科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出现投诉的原因, 探讨具体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科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出现的40例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投诉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结果 护理人员服务存在缺失、专业技术较弱、输液环境较差, 是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投诉几大主要原因。结论 需注重护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改善输液环境, 实现高效、优质的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服务。

关键词: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投诉,原因分析,预防

参考文献

[1]孙晓平, 王艳艳, 李晶, 等.儿科护士如何识别和防范护理风险[J].吉林医学, 2009, 30 (4) :311.

[2]曹松美.儿童静脉输液室护理投诉原因分析及对策[J].慢性病学杂志, 2010, 12 (9) :1142-1143.

上一篇:网络学习障碍下一篇:报效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