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情感策略十篇

2024-07-09

初中历史教学情感策略 篇1

一、创设教学情景, 激活学生情感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 无论是哪一个版本, 都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去挖掘, 创设利于激活学生情感发展的情景, 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 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去“内化”知识, 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 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学习《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时, 对于汉武帝如何才能解除“王国问题”的强大威胁, 又不引起新的武装叛乱?我设计了“出谋划策”这样的情景, 如果你是汉武帝, 面对“王国问题”, 将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呢?学生讨论后, 想出了不少的“鬼点子”:派兵进驻;派官员去接管王国实权;挑拨王国间的矛盾, 笼络收买;先礼后兵的武力办法制服;有不服从的就暗杀, 使王国归顺;也可以鼓动民心, 让人民自然服从朝廷, 等等。然而汉武帝却没有采用这些“鬼点子”而是实行“推恩令”, 我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推恩令”的好处, 进而明确了汉武帝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成效,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增强学生与历史的“亲近感”, 勾起学生主动去体验历史情感的欲望。

二、挖掘情感资源, 加深情感体验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情感教育资源内容丰富, 为我们日常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挖掘整理, 便可以使我们的历史教学课堂充满生气。

诸如战国时期忧国忧民, 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写下《满江红》的南宋抗金的民族英雄岳飞;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绝句的文天祥;有“苟利国家生死以, 且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有“恨不抗日死, 留作他日羞”的吉鸿昌等等在这些人身上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世界历史中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印度章西女王、“圣雄”甘地;促进南美解放运动的“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为争取美利坚民族解放与独立而战的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 等等, 这些素材为我们在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如何理解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所在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情感资源。

历史教材中丰富的精神粮食还有很多,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古今中外的优秀历史教学资源, 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以史育德, 这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 又实现全面发展观的德育和智育的统一。事实上, 用丰富的历史情感资源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这也是现代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体现。

三、发挥人文优势, 完善健全人格

历史本身就是一门人文科学。从知识的角度看, 历史知识丰富、浩瀚, 读之不尽, 用之不竭。从应用的角度看, 历史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研究过去的基础上, 从多方面获得理性的认识和人文信息。因此, 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原则, 发挥人文优势, 把认知学习同情感、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才能得到完善与升华, 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如在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时, 我提出“对照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事件, 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讲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 我让学生明白这些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 情感教学是以对全体学生和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为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把每位学生都当成主角, 慢慢调动他们的情感, 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 培养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正如陶行知先生说过的那样:“在情感之间的调节与启发中使学生了解其意义和方法, 便同时是知的教育, 使其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努力奉行, 便同时是意的教育。”唯有真正达到情感教学中“情意合一”, 这才是我们情感教学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金相成.历史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李永顺.中学历史教学基本功[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初中历史教学情感策略 篇2

一、点燃激情,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 中不仅要 深入钻研 教材、挖掘教材、加工课 程内容,还要渗透 情感教育,营造良好 的氛围,引导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情境,燃烧激情

历史本身包罗万象,有血有肉,鲜活生动。为 避免历史课堂死板 无趣,教师不妨 采用多媒 体教学创 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在《难忘九·一八》这一课讲授“九·一八”事变时,用一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当音乐响起时,很多学生都跟着唱 起来,教室里顿 时弥漫出 凝重的爱 国气息,学生深切体会到当时中国人民“团结抗日”的心声。

图片、影视作品等多种资料也是创 设情境的 法宝。比如在学《蒸汽时代的到来》这一课时,我播放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视频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个恢宏的场面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视频呈现 的是遥远的工业革命时代,这个时代的伟大发明使英国成为世界强国,也促使世界走向文明。”学生顿时兴趣盎然。事实证明,选用恰当的媒介不仅可以创设情境,还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2.提出问题,产生共鸣

课堂提问是常用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在师生对话中渗透情感。

如在学习《血肉筑 长城》时,我设计了 一个对话 环节,让学生通过反思中国抗日战争的历程,感受和平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健康成长。

师:经过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八年抗战 终于结束了。掩卷反思,我们从这场战争中得到了哪些经验和教训呢?

生1:我觉得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用无数烈士的生命和巨额财产损失换来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真不容易。

生2:如果国共两党一 开始就团 结抗战,英勇拒敌,就不会费那么多周折了,所以我觉得一个民族的团结很重要。

生3:我觉得中国接下来还是要不断地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能屹立。

师:刚才几位同学从牺牲、团结、发展等角度说得都很好,希望大家牢牢记住这场战争的教训,认真学习,掌握本领,为祖国的强大而不懈奋斗。

3.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 发表不同见解,无论对错,都是学生动脑思考的结果,都应给予一定肯定。注重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情 感态度。伟大 的教育家 爱默生曾 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教学更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尊重。

二、用真情浇灌心灵,让学生自主感悟历史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如何内化,关键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 史实的认 识和理解,教师可以 进行教化,但情感的内化还得靠学生自己。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发挥学生的情感作用,真正让学生用心去感悟历史。

1.巧借课程内容,让学生参与探讨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哪怕他们的看法有所偏颇。不要直接将现成的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这 里要注意的是,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时,要避免单一的口头说教形式,要让学生自己感悟,自主内化。如学习《重庆谈判》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出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意图,实际上是蒋介石设下的鸿门宴,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毛泽东,你去不去重庆谈判?”让学生设身处地衡量自己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孰轻孰重。循循善诱,让做人的良知与责任深深进驻学生的心灵,从而引起情感变化。

2.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究

历史教学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也要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情感渗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本土历史。如我们南通有张謇纪念馆,有条件的学生可在课余时间去参观,也可以查找资料,写以“我了解的张謇”为主题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的方法去感知历史,加深对张謇当年兴办实业的了解,在学习张謇爱国精神的同时增强了爱乡之情、爱国之情。

在新课改任重道远的路上,我们要迎 难而上,用自己的青春实现 理想。我坚信,只要教师 用真情对 待教学,用真心对待学生,未来的世界,将是花开满园!

摘要: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情感作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感悟历史。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情感策略 篇3

一、赋予教学语言情感色彩,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达到以情激趣的目的。

历史学科自身就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它既不能自然地重演,也不可能借助实验手段使它再现,更不可以去进行直接的观察,因此教师的语言成为沟通历史与学生的重要载体。要用学生能理解、体会的富有情感性的语言为媒介,催化出他们跨越历史时空的情感体验,达到激发其学习兴趣的目的。

而历史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进行情感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为文明史展现给我们的是人类求生存、求发展过程中充满智慧与创造性的活动与成果,是生动而鲜活的。例如在讲解《种族》时,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了现实社会中一幅新闻图片——2005年4月10日在德国纪念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中,总理施罗德为遇难者献花并和纳粹集中营图片形成鲜明对比,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使学生的心灵产生了震动。同时我运用生动、充满感情的语言讲述:“这幅图片打开了人类历史封存60多年的记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这美丽的鲜花而是血腥和杀戮,这堆积如山的尸骨仿佛在控诉战争的罪恶。”进而设问:“这场人间惨剧的制造者是谁?他的目的何在?”学生通过直观图片提供的信息自然得出:“希特勒为称霸世界对犹太人实施了种族灭绝政策。”在此教师进一步提问:“种族和民族是同一概念吗?”学生尽管无法准确比较二者的区别,但都基本了解它们是有区别的。教师明确概念的区别进而语言渲染:“希特勒打着种族灭绝的旗号,有组织和预谋地杀害了600万犹太人。这不仅体现了他的残暴,也暴露了他的无知,因为种族是根据人的体质特征外在的差异进行的生物学的划分,而民族是文化上的划分。因此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论被评为20世纪最大的笑话,而这个笑话却制造了20世纪最大的惨案。那么种族之间是否存在优劣的差异?种族是怎样形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求答案。通过生动的语言、富有情感的语调,不仅使学生融入了历史的情境中,也在环环相扣的设问中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方法上应用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以情促思的目的。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不愿意学历史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大量单调枯燥的时间、事件等难于记忆,更有学生认为学好历史是需要具有良好的记忆力。这些错误的认识也导致学生对历史缺乏兴趣。因此历史教学方式由传统的记忆式和知识灌输式教学转为思维式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只有思维的生动和师生关系的平等民主才能真正吸引学生,使学生获得种种历史学习的愉悦体验,从而发自内心地喜欢历史。

为此在课堂实践中我运用发现之旅的模式,把教师和学生一起摆在探索者的平等位置,把课程定位为引导学生思维的发现。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提问,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求索,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有了“乐而好学,学而有获”的体会,也使学生逐渐掌握了历史的学习方法——史由证来。

三、发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火花,以教师自身的热情影响学生,达到以情明理的目的。

中学历史教学在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同时,能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情感的火花和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而触动学生的心灵实现历史教学中的升华。

在《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中,为引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我没有进行直接的空洞教育,而是通过焦点话题“对中国人过西方节日的思考”,使学生明白西方节日对青少年的影响,它会使我们逐渐淡化民族传统的节日,进而淡化民族意识。在学生认识提升的基础上教师点明主题:中国传统节日背后体现着历史的文化底蕴,需要我们代代沿袭相传并不断推陈出新。诸如此类的事例,把历史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尽管历史讲的是过去,但这个过去却是现今的根源,是今天与过去的对话。

尽管教无定法,但我认为适合学生学习需要、被学生接受与认可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中浩瀚广博的人类文明史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生动而具体的素材,也给我们提出了太多有现实价值的思考问题。在新课程下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课堂这个桥梁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真正彰显历史学科人文价值和底蕴,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与探究质疑精神。我想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在课堂教学中用历史丰富的知识和内在的人文价值去触动学生的心灵,用情感策略来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健全人格,最终达到以情优教的目的。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4

卿玉林

(重庆市第三十八中学校,重庆,南岸400060)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中贯穿情感教学,以情感教育为基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光荣感、使命感。通过历史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现,提升学生的品质,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情感教学

兴趣

光荣感 使命感

素质教育

心理学家、教育家约翰洛克说过:“没有什么比历史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教诲,同样,也没有什么比历史带来更多的快乐”。初中历史教材本身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既能够让学生在教学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师可以用自身的感染力来提升学生自身的“软”实力,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而这一切的实施都离不开情感教学的基础。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善于运用情感教学是能过落实新课程提出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的情感发展过程及相应的情感教学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由低到高的阶段:形成——影响——提升

一、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的古训《学记》中提到“亲其师,信其道”,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与学生相处,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所教的课程,进而喜欢上这门课程的学习。就如同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的爱一个人会连带到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如桥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作为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每周2节课,就注定了每个老师都要带7个班才算是满工作量。对于面积这么大的学生,如何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呢?

第一步就是要记住他们的名字。这看似平淡的举动通常会花掉老师很多的功夫,一个班40到50个人,7个班就是300多个名字。学生特点各有不同,我通常会花一个月的时间来记住这些孩子的名字。当课余时间我想找学生了解学习情况一口叫出学生名字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觉得一个历史老师居然能记住我的名字,非常的吃惊,学生会觉得老师很重视我,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她)的尊重。如:我刚刚接到初三(6)班的时候,我很想了解我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叫住了正在楼道上平时比较内向的徐庆峰同学的时候,徐庆峰眼里突发一下就亮了起来,反问我的第一句话居然是:“老师,你能记住我的名字?”。惊喜的开头是后续愉快的交谈和持续学习的动力。第二步就是要正确面对学生。学生到学校来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学习如何学习的方法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而现在的教学中更多的偏向了成绩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情况就出现了所谓的“差生”,他们由于成绩差,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教师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平衡。在教学中,我对差生从不歧视、讥笑、挖苦,相反,他们有困难,我热忱帮助,他们有进步,我即时表扬,对于因为家里出现一些情况。比如:父母离异,留守儿童的情况。我都会和学生交流,定期做心里辅导。使学生的情绪能稳定下来,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变为学习的动力。

第三步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心理学认为,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形成了社会性的需要,这是作为人类特有的需要,在人类的情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历史不是简单的记住时间、地名、事件、影响。而是通过历史来寻找人在时间中的位置,通过历史来了解时间发生的规律方法。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感觉到需要学习历史,使得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历史。

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教育实践证明,兴趣对个人能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一个人的成才往往以早年的兴趣爱好为起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指出,“历史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要让受教育的对象产生兴趣,赋予历史令人怦然心动的特点,使历史‘永远兴趣盎然’。”[1]

如何培养兴趣呢?如何培养兴趣呢? 首先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读读、念念讲历史上流传千年的诗词;用发现法、比较法讲相似历史事件;用课堂上表演历史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等等。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其次是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光荣感、使命感。

每次接到新班级的时候,我都会问学生:“你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生的回答无外乎要考试,学校要开这门课。根本意识不到历史对培养自身素质的能力。所以,我们常常感叹一些青少年缺乏爱国心,缺乏对民族与国家的责任感。但是,“我们在讲中国古代史时,究竟又讲了多少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及其不朽精神呢?那千篇一律的政治、经济条文与要点究竟有多少是孩子们的需要,是他们的乐趣?当前的历史教育到底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情

[2];感,激发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爱,以及对背叛祖国和人民的憎? 历史教学中更应该突出历史事件中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了解真实的历史。从七八年级中国历史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着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 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的爱国义举是何等的豪壮。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的赞歌,成为历史课堂上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通过这些人物增加学生的光荣感、使命感,改变学生带历史学科的态度,增强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三、提升良好的情感品质。良好品质的提升是通过持久的固定作用,使学生深深地被刺激物或对象所吸引,逐渐形成观点,信奉追求,升华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1)揭示历史美,陶冶学生鉴赏美的情感。历史美是存在的。比如历史中优美的诗词,文化发展中人们生活的改变,社会进步中科技的发展等等。这些,我们应当不断地揭示并展示给学生,培养其审美的意识,陶冶其审美的情感。

(2)为人师表,引导学生的情感继续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同样,教师也会有顺心的时候和不顺心的时候,此时,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烦恼留在教室门外,有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产生。面带微笑的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同学拉回到课堂中。同时,教师应该处处起模范表率作用。所谓,“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的言行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对教师所教学课的情感,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事实证明,教师用自己对事业的追求精神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对历史教学及学生的品质的形成、提升自身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虽然这种教师的情感引导是潜移默化的,但影响却是永恒的。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长期的、广泛的,正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情感教学在教育中的贯穿才能使得教育往者良好道路上发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中心“以人为本”,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初中历史教学情感策略 篇5

一、情感目标的设计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

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 我们往往把教育目标和目的混为一谈。实际上, 目的是一个总的原则, 目标则是具体的标准。空洞、大而不当的目标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可操作性。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恰当选择可理解、可评估的行为动词来明确地表述教学应达到何种结果, 以加强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教学质量的可测量性。陈述情感教学目标一定要遵守情感目标分类层次的要求, 属于哪一层次的, 就选用那一层次的行为动词来表述。切不可自作主张, 随意拔高, 将教学目标设计成教师无法操作、学生无法实现的过高要求。

二、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神入”历史

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和人格的养成是无法从单纯的知识传递中习得的, 必须借助形象生动的材料, 在历史问题情境中亲身体验, 才能理解、感悟, 然后内化为个性品质。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化远为近, 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引导学生走进历史, 使学生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 借助多媒体再现情境, 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扮演角色体验情境, 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形成相应的历史感。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穿越“时空隧道”、“神入”历史, 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中, 既能渲染烘托气氛, 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客体的感受、理解、建构中, 所生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必然真实、深刻而持久。

三、加强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

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 认识现实。历史知识本身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一定的价值取向, 所具有的情感教育因素绝不是外来附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发掘, 通过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探讨, 用历史的视野来观察社会与人。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要做到恰当地联系现实, 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 联系现实不要牵强附会。只有那些比较重大并且和教材内容存在有机联系的现实问题或事件, 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联系。第二, 联系现实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对现实问题的联系应该要言不烦, 点到为止, 切忌长篇大论, 把历史课上成时事政治课。

四、加强质性评价, 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发展性评价体系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全体学生发展为目标、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的评价体系。它可以弥补考试评价中的许多不足, 特别是在考试中很难实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随着对学生历史学习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和多元化, 历史学习评价方法必然要走向多样化, 从过分强调量化评价逐步转向关注质性评价, 实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从实践上看,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量与评价, 最好的方式是与考生有关人员, 如教师、家长、同学、朋友的长期观察和交流, 以及对被观察到的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信息进行可比较的、标准化的量化处理。

“历史学习档案”可以较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成才的历程, 是一种可以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查的有效评价方法。它能够为历史教师提供其他评价方法无法提供的重要信息, 并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鼓励学生对学习进行持续性反思,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发现自己的不足, 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提倡给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量化评分。教师在实施情意评价的时候, 必须淡化利害关系, 尽量与高利害脱钩。必要时还可以采用匿名答卷、隐私保护、第三方施评等方式, 以最大限度地克服高利害因素的消极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情感策略 篇6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效拉近师生距离

分析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可以发现通常教师是以权威者的身份主导英语课堂,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模式,这样的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没有处于平等的等级,导致教师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应与学生之间构建平等和谐的关系,从而有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为与学生之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应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以初中英语“Getting to Know You”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其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教师可以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一些自己想加深对学生了解的事项。如:Name(姓名),gender(性别),hobbies(爱好),specialty(特长),family members(家庭成员)等,透过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在对学生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引导辅助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另外,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到教室和学生以朋友的形式聊聊天,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并从交流中获取一定的信息,通过分析整合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且教学内容枯燥,无法激发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对此,初中英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丰富初中英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与新鲜感,从而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

初中英语教师在讲到“Our School Life”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在课前备课阶段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学情,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条件下载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资源与素材,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通过这样的形式丰富英语课堂知识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将书面教学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校园一角的图片,如:Library corner(图书馆一角);A corner of the playground(操场一角);campus bench(校园长椅)等让学生猜一猜图片中是学校的哪里。另外,教师可以将学生科学合理的划分学习小组并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口语练习,为学生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引导组织各组学生参与情景创设口语大赛,以此提升学生英语口语能力。通过以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正面情感,让初中英语教学变得不再枯燥乏味。

三、善于鼓励支持学生,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应青春发育期,该阶段学生认知特点正由形象具体思维逐渐向逻辑思维过渡,心理逐渐产生成人意识,且自我意识直线上升。其情绪稳定性较差,浮躁且波动大。其意志力容易受外界影响,耐力与韧性不足。这些情况为初中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为促进学生英语成绩的提升教师应善于鼓励支持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给予学生一定肯定,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情感策略,从而促进班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班级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将学生进行分层,如:将学习成绩优异且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分为A层,将英语学习成绩一般且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分为B层,将学习成绩相对不太好且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分为C层,然后针对学生所处层次不同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实现因材施教。对于A层学生,教师应以支出为主,对于B层学生教师应以鼓励为主,而对于C层学生教师应给其更多的关心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不抛弃不放弃,以此激励学生的进步。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相同层次与不同层次中寻找目标,以及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英语学习活动中。另外,在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相同层次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引导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以此让学生之间互相促进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

综上所述,情感策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首先应与学生之间构建平等和谐的关系,有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其次积极改变传统单一枯燥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英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应初中鼓励学生并对学生表示明确的支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从而主动参与英语学习活动中,以此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篇7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历史学科不受重视

在现行考试制度下,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是中考的重点。在总分数中占绝对的比重, 因而最受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学生们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这些学科上。与之不同, 历史学科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成为初中教学中的“副科”, 越来越不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

2. 学生的史学意识薄弱

历史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 要求通过准确的史料“复原”世界和中国发展的过程, 借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但近年来媒体的强势介入却改变了历史学的原有特点, 导致学生不能准确、严肃地对待历史学, 认为历史学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另外, 在当前的形势下, 历史学不能帮助人们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 因而有的学生不重视历史的学习。

3. 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现在的历史教学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授课, 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填鸭式”教学, 按照书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造成了误解, 认为历史学的唯一学习途径就是死记硬背, 继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感, 失去了深入探究史实真相的欲望。

二、历史教学的方法

历史学科不受重视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作为中学历史教师, 我们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却可以在改变教学观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历史的真正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扩大历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视野方面多做工作。

1. 改变教育观念

历史教师应认识到历史教学绝对不是简单地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要意识到学生是历史学科的学习者和运用者, 也是历史学科的传播者和普及者。随着各种教育方法和技术的发展, 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努力学习新知识, 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和史学知识上下功夫, 这样可以将自己树立成学生的学习榜样, 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2.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历史教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倾听者、倡导者、引领者, 让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平等、民主、自由基础上的互动关系, 双方互相交流、互相理解, 共同参与, 研究历史的真相。学生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会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史学知识, 从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让学生成为学习历史的真正主人

传统的教学论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忽视学生的能动性, 没有按照学生的心理要求和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 这样的学习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 不存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他们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

此外, 教师也可以改变严肃的授课氛围, 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获得对历史学科的新认识。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历史短剧、辩论会中, 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 能够真实体会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

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中, 学生经常会有各种疑问。如果此时将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 会让他们失去思考和探索的兴趣。在新型教学方法上,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我探索, 独立思考, 这样才能学会学习, 增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并在适当时候进行一定的点评, 这样可以实现课堂下的互动交流。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建立各类兴趣小组, 让他们在小组互动中互相帮助, 互相提问并解决问题, 在养成团队合作意识的同时更新对历史学科的认识。

5. 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幻灯、录像、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形象直观、动态感强、表现力强等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授课质量。与其他学科不同, 历史学科的史料、影像、图片资料特别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这些材料, 便可以再现历史情境, 重塑历史氛围, 让学生对历史的演进、地域的变迁、历史人物的形象、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社会形态的演变等有直观的感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景中, 以参与者的角色进行体验,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 电教媒体教学还可以补充书外资料,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 能够通过对史实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依靠书本进行, 学生对一些年代和大事无法理解和接受, 缺少直接的体会;运用电教媒体后, 教师可以补充大量的课外材料, 拓宽学生的视野, 进而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要有大历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视野

历史是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 各个环节都互相连接。在授课中, 历史教师要有大历史观的视野, 引导学生从小的历史事件中发现大道理, 探究长时间段内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在分析人物时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等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完整思维能力,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读史益智。

当今, 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以往的课本内容和授课过程中, 中外历史是分开讲的, 而且更多地偏重中国史, 这样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误解, 认为中国的历史发展是独立的, 缺乏对世界其他文明的了解。所以, 教师应该从授课内容和结构上将中外历史有机融合, 让学生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产生浓厚兴趣。

总之, 虽然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面临不少困难, 但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努力创新, 改变以往的授课思维,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历史学, 进而提高自己认知世界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情感教育管窥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情感教育

历史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主要关注的焦点在人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相信经过教师的合理引导,一定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本文主要讨论了情感教学的理念,希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一、培养学生珍爱和平的情感

邓小平曾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基础,而发展是关键。要想发展经济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珍爱和平的意识。例如:学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教师将学生分组,先让学生收集相关数据,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然后根据数据进行讨论,并做好归纳总结工作。最后每组派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交流,明白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同时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二战的看法,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结合近现代的伊拉克战争,更使学生明白了“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无价的,我们要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这样代代相传,并坚持不懈,相信和平将会永远在我们身边。

二、挖掘教材情感因素的内容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情感教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抓住学生的情感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鼓励教学为主,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情感,才能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快速融入角色,创设鲜活的情境,营造感人的氛围。例如:学习《中英鸦片战争》时,教师应当把我不同的情感:第一,痛恨软弱的清政府,牛鉴、奕山等贪生怕死之人的愤慨;第二,对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的敬仰,以及人民爱国精神的敬佩之情。教师鼓励学生在正确把握这两点因素下合理发挥,学生沉浸历史之中,或气愤、或高兴、或悲伤,学生的情绪跟随学习内容不断变化,从单纯的知识学习,到情感的升华,每一个阶段都是进步的过程。

三、善用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言是学习的基础,更是情感的交流、知识的传授、以及认知能力提高的前提。我们想要培养学生的情感,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带动学生的情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教师授课时要保证语言的正确性,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程度。除此之外,要注意学生的措辞,这样既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又丰富了学生历史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要掌握好语速、措辞等细节。初中处于青少年情感转折期,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新鲜感,但是又非常敏感,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避免因措辞不当而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科学合理使用语言,感染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由知识的被动传授变为学生主动的接受,相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授课,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被吸引住了,认真听课,课堂效率当然能够得到保证。

四、借助热点引导学生的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使其面对社会热点或者大家都比较关注的事情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度,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其主导地位,有意识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这样,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学习知识。另外,以社会热点为媒介,促使学生积极讨论热点问题,并思考历史上是否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对中国的发展有何影响?如何寻找解决问题办法?

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情感渗透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以后,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情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正如著名教育家曾经说:“情感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学习的意义和方法,努力追求真理,并奉行一生。”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真正使学生能够达到“情意合一”,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优越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传统教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了,教师必须坚持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并渗透情感,从学生的情感出发,结合实际进行教学,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一定要努力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论文 篇9

图片教学是中学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图片是具有实践性的,可以更刺激学生们的思考,让事件的表达方式更为直观,比起文字,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理解。至此,图片在教材中的出现就更加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图片占据了教材中一半的篇幅,这就已经说明了,在历史教材中,编者们已经摒弃了古旧的编辑方式,不再只是干涩的用文字表达,更多的运用文字与图片的结合,让同一件历史事件,以更加清楚明了的方式表达。

二、实质上的应用

(一)端正对图画资源的态度

图片在历史教材中的应用俨然成为了历史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都是被解释为插图,但事实上,图片历史绝对不仅仅是插图。现在中学生使用的教材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图片历史,图片和文字的搭配也迎合了学生们的兴趣,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有的教师会把图片直接当做是图画,认为在历史教材中加以图片仅仅是为了增加趣味。这样的理解就说明了教师没能够仔细的品阅教材。举例来说,在七年级历史教材中曾有一篇象形文字起源的选题,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细致的了解象形文字的起源,编者把最初的文字状态的演变一直到后期文字的成型全部用图画的形式展现了出来。以图代字最早是出现在古代的,远古时期根本没有文字,人们只能根据象形的图片来理解文字,文字也是由象形图片演化而来,这就很好的说明了图片是文字的长辈,这也是有料可证的。至此,图片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文字不能代替的,应该对图片历史更加正视,更大程度上的发挥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二)多种方式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人们切实的认识到了图片的应用性,在初中的历史教材中编者更加强了对图片的应用。举例来说,在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材中,有一篇课题为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的选题,编者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凡尔赛体系,在教材中设计了两幅画进行对比展示。两幅画分别表示了欧洲版图的前后迁移,学生们通过仔细的对比观察,很明显的看出了欧洲版图前后迁移的变化,并借由此找出了问题关键,得到了最后的结论。根据学生们的观后表示,这样的方式更加有利于记忆,让原本无聊的历史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在引起学生们的关注之后,学习就变得更加轻松快乐。再比如,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与社会》教材中,会大量的出现战争的分析图、各个朝代的领土分割图和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等等,这些图片的出现会让学生们更清晰准确的理解教师所讲述的知识,并给予学生们最直观的内容共鸣。

(三)注重学生思维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也越来越多的采取图片对照式学习,这样的方式不仅仅达到了学生们学习的目的,还做到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观念。学生们在对比图片和文字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够更加轻松的做到知识的储备。有一点值得教师们注意的是,在图片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多多启迪、关怀学生,让学生们主动去动脑思考,这对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会有所帮助。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篇10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虽然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时间, 但仍有不少教师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简单, 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很少在教学中应用。有的教师更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生硬地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成为学习的机器。这就使得学生对学习历史缺乏兴趣, 单纯地将历史课作为让大脑休息的时间, 更有个别学生在历史课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与此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按课本线索展开讲解, 如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地点、经过和结果等, 这样的教学看起来条理清晰, 学生学起来也简单明了, 但缺少灵魂。在这一背景下, 如何进一步改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便成为了每一个历史教师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改进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更新教育观念、精心进行课前准备等方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以构建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一) 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听讲, 教师就必须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即备好课。有的教师之所以在讲课时出现“卡壳”现象, 就是因为其在课前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不连贯。其实, 备课不仅仅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 备课时教师也绝不能只是照抄照搬教案内容, 而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思考, 把相关的知识串连在一起。只有在课前认真备课, 全面把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节奏和教学环节, 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进而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二) 优化、完善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就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内容, 并通过查阅资料、在网上搜索等多种途径收集与所讲内容有关的信息和资料融入教学内容中,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 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水平, 进行分层次教学, 尽量使教学内容适合每一位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愉悦地学习和接受历史知识。此外, 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加工, 使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更加完美, 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历史知识。

(三) 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启发性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思维。具体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 教师的讲解要有很强的启发性, 在讲解知识点时要适当地向学生提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答案,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般来讲, 教学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所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要突出教学难点、重点;二是问题的设置要简明扼要、难易结合, 要使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通过思考都能顺利回答出来,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三是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问题, 促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积极思维、认真思考。如在教学《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结束唐朝统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唐朝灭亡的原因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这样问题拓展了知识的深度, 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 学习效率明显提升。

(四)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在进行课堂讨论的时候,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通过创设问题让各小组讨论, 待各小组得出结论后再分别给予回答, 最后比较哪个小组的准确率更高, 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为例,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之后, 教师再指导各小组进行讨论, 得出正确答案——五代时期政权频繁更替的实质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 教师可进一步地提出:吸取五代的教训, 北宋的第一任皇帝赵匡胤采取了何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对北宋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通过进一步讨论, 从中发现了历史知识内在的必然联系, 不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培养了合作精神, 还有效提高了历史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愉快的讨论中学到了知识。

总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完善教学内容, 加强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 积极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中来。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l]时海萍.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09 (4) .

上一篇:可用疏散时间下一篇:中学政治课中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