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政策十篇

2024-08-23

科技进步政策 篇1

1 我国兽医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兽医科技水平尚不能满足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实际需要,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和不足。

1.1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兽医工作已从过去诊疗动物疫病的单一目标发展到保护动物健康、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提高动物福利和保护环境等多个领域, 成为社会公益事业和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兽医工作内涵和外延的扩张使兽医工作对科技的需求和依赖日益增强, 与此相比, 国家对兽医科研投入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 “十一五”期间, 国家在兽医科研方面累计投入经费仅6亿元, 对疫苗、诊断制品的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国际平均水平10%, 对新兽药的研究投资不足1%。

1.2 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水平低

我国兽医科技发展还存在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兽医科技和生产发展“两张皮”问题。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一是选题和立项时并未结合动物防疫工作实际;二是科研人员急功近利, 只重视发文章, 不关心成果的应用, 造成科技成果成熟度不够, 甚至有些根本就转化不了;三是科研、教育、培训、推广、生产体系之间协作不够, 上中下游衔接不紧密, 所以新技术很难被应用于生产实际。

1.3 科技支撑体系尚不能满足兽医工作需求

当前, 我国已形成了以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等国家参考实验室为龙头、各农业院校和省级农科院兽医研究机构为主体的科技支撑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科研队伍不断壮大。但兽医科技整体水平不高, 兽药、诊断试剂、新型疫苗研发能力不足, 特别是诊断试剂商品化滞后, 质量低, 供应不足, 严重影响动物疫病监测诊断、预警预报工作。

1.4 基础研究薄弱

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集成研究等其他研究的基础, 对兽医科技长远发展、构建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 我国包括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在内的致病机理、免疫机制不清, 外来动物疫病、新发病以及部分人畜共患病的基础研究尚未开展, 流行病学研究刚刚起步, 多病原互作机制、气候生态变化影响研究尚未深入开展, 基础研究亟需加强。

1.5 软科学研究严重滞后

软科学研究事关国家动物疫病防控政策制定、事关国际动物卫生规则制定和动物产品进出口贸易谈判, 对科学开展兽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 我国动物卫生风险分析、经济学评估、主要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及防控模式、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及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等软科学研究严重滞后。“十一五”期间, 软科学项目仅有6项, 经费170多万元, 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

2 政策措施和建议

2.1 加强兽医科技研究力度

2.1.1 加强兽医基础和应用基础医学研究

重点加强以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和外来动物疫病致病机理、多病原互作机制、免疫机制、流行病学等为重点的基础研究, 加强安全高效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的应用研究。在重大动物疫病研究方面, 在加强病原学监测的基础上, 系统开展病原生态学及流行病学研究。在人畜共患病研究方面, 研发高效安全的新型多价多联疫苗和标记疫苗、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和抗感染生化药物或新制剂。在外来动物疫病和虫媒病研究方面, 对现有快速诊断技术进行标准化, 建立高通量快速检测方法, 研制高效特异性新型疫苗和药物, 开展气候变化对虫媒病病原传播流行规律的影响和致病机制研究, 完善外来病防范和虫媒病防治技术措施。在其他动物疫病研究方面, 开展猪禽免疫抑制病、马属动物病、宠物传染病、经济动物传染病等病原学、致病机制研究, 开发新型诊断检测技术、高效疫苗及治疗药物。在鼓励兽药创新研究和应用方面, 重点支持市场需求潜力大、能够填补市场空白、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安全水平、提高生物安全水平的兽药生产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和转化。

2.1.2 加强兽医工程技术研究和实用技术研究

加强以动物卫生风险分析、经济学评估、主要动物疫病防治规划等为重点, 加强兽医工程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在动物卫生风险管理方面, 对影响动物疫病发生发展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 研究风险评估方法和通用模型, 建立评估技术体系和指标体系。在动物疫病流行病学与预警方面,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技术研究, 完善技术规范, 构建动物疫病生态流行病学及病原基因遗传演化数据库, 探讨疫病发生与相关风险因素的定性或定量关系。在动物疫病防控经济学方面, 研究动物疫病防控过程中的时间、空间、状态相互作用规律, 建立和优化动物疫病损失经济学评估模型,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价指标体系。在种畜禽场疫病净化关键技术方面, 开展净化疫病种类、基于免疫抗体和病原监测的免疫程序、基于免疫程序的官方监测程序、种畜禽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 提出针对种畜禽场的官方兽医良好监控规范及实施机制。在主要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及防控模式方面, 研究确定合理的动物卫生保护水平, 集成现有防控措施, 提出分畜种、分病种、分阶段的动物疫病控制战略。在兽药质量评价技术和残留检测技术方面, 加强兽药使用效果评价及风险评估, 研发兽药标准物质, 开展重点兽药品种风险评估, 研发兽药残留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 开展动物源病原菌耐药性风险评估和控制技术研究。

2.2 学科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兽医基础教育, 拓宽学科领域, 提高学术水平, 培养更多的精英人才和领军人才。除传统兽医学外, 加强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人类疾病模型、伴侣动物医疗保健、食品卫生和卫生检验、医药工业、饲料工业等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倡导优良学风,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2.3 科研技术平台建设

建立完善我国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的病原库及基因信息库, 进一步加强外来动物疫病实验室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构建诊断技术及诊断试剂工艺研究平台、免疫效果评价平台、动物病原形态与结构解析平台、现代兽医病理技术平台、无特定病原体 (SPF) 实验动物资源共享平台、兽药残留和抗菌药耐药性检测技术平台, 以及风险分析与评估技术平台。

2.4 科研投入

根据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际, 提出科技需求, 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投入, 建立长期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 保证科研工作需要。新建和完善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动物疫病参考实验室、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动物疫病扩散与预警模型研究实验室和实验动物研究等科研设施, 大幅度提高科研仪器装备水平, 提高科研体系研发能力, 为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性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保障。

2.5 合作交流机制建设

通过兽医科技高层论坛等方式, 加强学术信息交流, 鼓励强强联合。深化国际交流, 与国际先进实验室开展多形式、多方位合作,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提升我国兽医科技水平, 扩大其在国际领域上的学术影响。

2.6 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推动产学研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调动综合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兽医专业实验室和企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 鼓励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 加快产业化进程, 大力开展科学普及和成果转化工作, 将科研成果及时应用到生产实际中, 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 保护公共卫生安全。

科技进步政策 篇2

美国政府认为, 要保持其世界领先地位必须有足够的能源。目前生物燃料是其唯一通过立法保证实现发展目标的可再生能源。其他许多国家也把可再生燃料替代石油作为运输燃料列入国家能源战略。

2007年3月, 欧盟首脑会议, 提出了三个“20”的目标, 即到2020年减排温室气体20% (与1990年水平相比) 一提高能效20%, 可再生能源占整个欧盟能源消耗量的20%, 其中生物燃料占运输燃料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0%。缺油、少气、没有煤炭的瑞典, 早在2005年就提出到202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依赖石油的国家的目标, 目前生物能源已占瑞典能耗的30%。也就是说瑞典已在使用将树木、农作物、植物和垃圾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液、气、固体等形态的生物能源。作到了有效处理废物, 化害为利, 变废为宝, 有利于环境保护。印度制订了宏伟的目标——到2020年用5000万吨乙醇代替86%的进口石油。埃塞俄比亚计划开发200万公顷处女地种植甜高梁, 生产1700万吨乙醇、1200万吨高梁米和发电300亿千瓦时, 实现5年经济翻番的目标。

生物燃料产业不仅能解决石油替代和环境问题, 还可以带动多种行业发展, 创造就业机会。但是由于第一代生物燃料替代石油的成本太高 (指主要是糖、淀粉、植物油生产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 , 替代能力和减排二氧化碳能力有限, 并且可能影响粮食安全和破坏环境, 国际上正转向用秸秆类农村废弃物、纸张和城市垃圾以及专门的能源作物 (如柳枝稷、芒草或短轮代期杨树) 为原料, 生产第二代生物燃料——纤维素乙醇。纤维素乙醇具有原料资源丰富、再生周期短、不增加温室气体总量等众多优点, 还可以利用荒山荒地种植柳枝稷等能源作物, 这样就不会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也避免了资源枯竭的威胁, 使生物燃料得以可持续发展。

欧盟已把2020年用生物燃料替代10%石油的希望寄托于第二代生物燃料。美国也是如此, 由于采用玉米只能生产4500万吨乙醇/年, 美国计划到2022年其生物燃料目标中的其他6000万吨要以纤维素乙醇为代表的先进生物燃料来满足需求, 美国有13亿吨生物质用于生产生物燃料 (乙醇) , 而我国有2.92亿吨秸秆类农林废弃物可以生产纤维素乙醇。美国鼓励第二代生物燃料——纤维素乙醇生产, 每加仑给与1.01美元的补贴, 而把玉米乙醇的补贴从每加仑0.51美元减少到0.46美元。从2005年到2016年的十年间, 美国累计投入了350多亿美元研究经费。但由于没有突破技术瓶颈, 国际上纤维素乙醇生产成本高于粮食乙醇和甘蔗乙醇, 无法和石油竞争。

升级替代产品正在加快步伐, 用CO2和 (海) 水经光合作用生成油藻后生产的生物柴油和乙醇等燃料被视作第三代生物燃料, 正进入中试阶段;未来的第四代燃料将用二氧化碳和水直接光合成乙醇、柴油或其他高碳醇。尽管美国对纤维素乙醇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 建立了33套中试和示范装置, 但由于技术不成熟, 要到2015年后才能具有竞争力。

基于生物燃料的技术现状, 全球公认产业须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生物燃料过渡, 甜高梁秆乙醇被国际公认是从粮食向秸秆类木质纤维素食原料过渡的1.5代生物燃料。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 我国政府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发展生物燃料产业“不得占用耕地, 不得消耗粮食, 不得破坏生态环境”原则。国家发政委、财政部、科技部都极力支持木薯、甜高梁秆、菊芊等非粮原料生产乙醇的产业建设和技术研发工作。我国已成功地实现燃料乙醇原料的转型, 从玉米等粮食原料转为非粮食原料, 如在广西已建成年产20万吨木薯乙醇工厂;用甜高梁秆生产乙醇的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用玉米芯中的半纤维素生产糖醛、纤维素、联产乙醇、木质素, 用于生产防火材料技术在山东济南圣泉集团公司成功建成千吨级燃料乙醇示范装置。工厂经济效益良好;山东龙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建成了万吨级用玉米芯生产木糖醇联产纤维素乙醇示范工程。

可喜的是, 今年2月13日, 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头条新闻《我国农村沼气快速发展, 节能减排惠民生》, 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镇秸秆发酵集中供气工程上了央视后, 几天中接到上海、广东、河南等10多个省市农村能源办要求来参观考察的联系电话。

金坛市农林局长奚云龙几年前曾兼任该市农村能源办主任, 他介绍, 投入160多万元建成的汀湘村秸秆发酵集中供气工程, 当时是全省第一个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2008年9月底投入运行, 8个75立方米的发醇池, 可为202户村民集中供气, 为批量消化农村剩余秸秆, 开发沼气新能源, 改变农民传统的炊事用能方式, 改善农村民住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与户用沼气相比, 集中供气不需农户自己进出料, 省时、省工、省钱, 通过管道输送的沼气压力稳定、产气量足;与管道煤气相比, 沼气集中供气费用低, 沼气协会免费提供日常维护, 每立方米沼气价格春冬季节1元, 夏秋季节0.5元。据介绍“村民只要种上二三亩地, 每亩地10担稻草, 以草换气就绰绰有余, 一年下来。自家不仅不要掏钱, 大多数家庭还有钱进账。”从集中供气后订湘村夏收、秋收季节已杜绝了田间焚烧秸秆现象, 就连村上房前屋后也看不到一处草垛, 腾出的地方建成了小绿岛或生态菜园, 河水清澈见底, 村庄成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村。由此可见, 生物燃料担当了拉动内需推手, 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生产生物燃料 (乙醇、沼气) 供应本土生产的汽车、炊事用能, 形成自我循环的经济链条, 可以显著拉动内需经济。

据农业部2008年提供的专项调查报告, 全国可用于发展液体生物燃料的宜能荒地有2680万公顷, 集中分布区为8片。其中一等宜能荒地0.65亿亩 (433.33万公顷) , 占16.2%;二等宜能荒地1.31亿亩 (873.33万公顷) , 占32.6%;一等和二等宜能荒地可以种植能源作物, 共计1.96亿亩。依靠科技进步, 利用盐碱、沙荒等边际性土地和退化农田, 通过生物技术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可以在不占用现有耕地和不影响粮食产量的前提下为中国的生物燃料产业提供原料。再加上现有种植薯类、甜高梁等的非粮低产农田, 即具年产1亿吨燃料乙醇的生产潜力, 真是一片巨大的“绿色油田”!

据农业部有关部门2009年完成的秸秆资源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有约7.6亿吨秸秆, 可以集量为6.46亿吨, 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能源、还田、饲料、工业、栽培食用菌和焚烧或 (闲置) 等6种方式。其中用于炊事29.6%、饲料27.5%、工业用2.7%, 还田15%, 焚烧或闲置25.2%。在不影响秸秆现有用途的前提下生产纤维素乙醇, 原料是目前与总量25.2%的焚烧或闲置秸秆, 即1.63亿吨, 可年产4000万吨纤维素乙醇或费托法生物柴油。全国每年林业剩余物量为1.3亿吨, 可生产3000万吨纤维素乙醇或费托法生物柴油。目前我国可用农林剩余物资源量为2.92亿吨, 具备年生产7000万吨燃料乙醇或费托法生物柴油的潜力, 又是一个潜在的“绿色油田”。

从目前到2015年, 甜高粱和薯类等是我国主要的乙醇原料, 年产量达到500万吨;生物柴油以垃圾油、油脚、棉籽油为原料, 年产量100万吨。2016~2025年, 燃料乙醇以甜高梁、薯类和秸秆类木质纤维素原料并举;木本油料、冬闲田菜籽油将是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2025年后, 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增加的生产能力主要是以木质纤维素作物为主的第二代生物燃料。

马屁股制约科技进步 篇3

据说,美国的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标准。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这是英国的铁路标准。而美国的铁路原先是由英国人建造的。那么,英国人又为什么要用4.85英尺这个标准呢?原来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这个正是电车所用的标准。电车的铁轨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他们则是沿用了马车的轮宽标准。那么,马车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因为如果那时候的马车用任何其他轮距的话,马车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路上的辙迹宽度都是4.85英尺。

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答案是古罗马人所定的。因为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罗马人为军队所铺的,所以4.85英尺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车的话,他的轮子的寿命都不会长。

我们再问,罗马人为什么以4.85英尺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两匹拉战车的马的屁股宽度。

故事到此还没有完结呢。当你在电视上看到美国航天飞机立在发射台上的雄姿时,你留意看看在它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这些推进器是由一家名为THIoKoL的公司提供的。如果可能的话,这家公司的工程师希望把这些推进器造得胖一点,这样容量就可以大一些。但是他们不可以,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是要用火车从工厂运送到发射点的,而这一路上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是比火车轨道宽了一点,然而我们不要忘记,火车轨道的宽度是由马屁股的宽度所设定的。

科技进步政策 篇4

县委、县政府:

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胡锦涛关于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精神,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全县科技工作无论在质和量上都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新跨越。

自以来,国家科技部每二年对全国各县(市、区)级行政区进行一次科技进步考核,在通过考核的县(市、区)中,选择科技工作成绩突出、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作用较大、考核成绩优秀的县(市、区)命名为“国家科技进步县”,并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省对市级进行考核,二年一次。市级对所属县区于每年年底进行科技进步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县(市、区)目标责任制绩效成绩,并作为党政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我市的兰山、罗庄、河东三区以及沂水、郯城二县,已于和,分别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科技进步县”。

国家(省)对县(市、区)的科技进步考核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基本情况指标27项;定性指标10项(人工打分),主要内容是科技进步工作领导与管理情况;定量指标21项(计算机打分)主要内容是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科技发展情况。在所有指标中,一票否决指标有三项:一是党委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领导情况;二是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建设与职能履行情况;三是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考核以听、看、查为主,具体查看每项指标的真实附件,得出定性指标分;定量指标分由计算机统计得出。定性指标分和定量指标分相加后,由计算机统计得出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加权平均值,高于平均值的为考核合格。这次国家对县区的科技进步考核将于4-5月份进行,主要考核2005和2006二个年度的全县科技进步情况。

目前,我县科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立了全市第一家“国家火炬计划临沭复合肥产业基地”;[本文作者申明:仅提供给本网网!]9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山东金正大公司成为我县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金正大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填补了我县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空白,其主持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社会科技支撑计划--新型肥料重大专项,获无偿资金350万元。每年实施县以上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超过50项;获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科技发明奖、科技星火奖、专利奖等40余项;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2%。今年以来又有16项重大科技项目被国家、省、市立项,获无偿资金400多万元;申请国家专利92件;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科技发明奖9项;高新技术产业新增产值5.3亿元;科技三项费用的增长比例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基于上述情况,我县争创“国家科技进步县”已具备一定优势,建议县政府把此项工作列入20我县工作的大事之一。

针对我县的实际情况和不足之处,为了把争创“国家科技进步县”工作做到实处,特提出如下建议:

1.成立##县“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县’领导小组”,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县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统一协调、部署争创工作;

2.抽调县委办、县府办、[找文章还是到本网网,更多原创!]科技局、经贸局、财政局、人事局、统计局、教育局、农业局等单位有关人员组成专门班子,根据各项考核指标的要求,分工负责,落实到人,具体进行争创工作,并根据需要随时抽调有关人员;

3.根据工作需要和考核中的一票否决指标要求,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部门机构设置,尽快成立“临沭县知识产权局”;

4.设立专门的场地,拨出专项经费用于争创工作;

5. 根据《山东省科技进步条例》中科技三项经费占本年度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要求和有关县区争创“国家科技进步县”的经验,科技三项经费不能低于本年度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5%,我县的科技三项经费远远低于这个标准,建议予以增加。

以上报告当否,请批示。

##县科技局

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纲领 篇5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从国际发展的趋势来看, 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压力, 世界各主要国家依靠科技创新积极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但依靠物质消耗、要素投入和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十二五”时期, 我国正处在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 迫切需要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使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规划》明确要求, 到2015年, “R&D占GDP的比重”将从2010年的1.8%提高到2.2%,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将从2010年的1.7件提高到3.3件。

两个“硬指标”突显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根据《规划》部署, 在“十二五”期间, 要充分发挥科技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引领作用。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 前瞻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 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着眼于更加高端的技术和产品发展, 力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中占得先机。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重点产业振兴, 加快发展知识型现代服务产业, 加快农业农村科技创新, 大力提升科技改善民生的能力。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改革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巨大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条件下, 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加快建立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力度, 着力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 造就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 进一步扩大科技对外开放。

过去的5年, 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经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一些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未来的5年, 科技界要紧紧抓住机遇, 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作用, 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科技进步政策 篇6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是国家科技部自1993年开展的对全国科技进步状况进行监测及综合评价的研究,并连续出版了《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以下简称《科技进步监测报告》)[1]。经过“九五”、“十五”期间评价制度的逐渐规范和完善,每年发布《科技进步监测报告》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进步状况进行定期监测的工作制度,成为考核地区科技进步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

近年《科技进步监测报告》显示,内蒙古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排序由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29位或28位逐步上升至近年的22位或21位,这反映了内蒙古科技进步水平稳中有升、不断进步的态势。从国家《2009科技进步监测报告》分析,内蒙古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仍保持在全国第21位、西部第6位,指数值比上年提高1.7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12位。本文从内蒙古科技监测数据出发,将其与经济发展相比较,同时对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提出了改进内蒙古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2 内蒙古综合科技进步分析及与经济发展的比较

2.1 总体情况分析

《2009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结果显示:2009年内蒙古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监测指数为40.34%,比上年提高了1.72个百分点,首次跨越40%大关,列全国第21位,在西部地区排第6位,与“十五”初期比较,位次上升了7位,如图1所示,是“十五”以来全国位次提升最快的省区。

在2009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中,内蒙古5项一级指标中有4项较上年上升,分别是: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只有1项指标“科技活动产出”较上年继续下降。12项二级指标中有9项较上年上升,比例占到75%,创二级指标近5年来最高上升比。33项三级指标中有20项较上年上升,所占比例达到60%;另外有13项较上年下降。

2.2 与经济发展情况的比较分析

与经济发展相比较,同期内蒙古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总量排在全国的第16位,比“十五”初期上升了8位,内蒙古科技进步水平与经济增长基本上保持了同步上升的趋势(见图1)。尽管内蒙古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与经济增长在全国的排名都保持了上升的趋势,但是近几年两者的排名有拉大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内蒙古科技发展的起点低、底子薄,科技在全国的排位还滞后于经济在全国的排位。二是内蒙古近8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国家快速发展带来的“煤电油运”紧张的战略机遇,通过引进和启动大项目和开发利用丰富的资源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膨胀[2],科技本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这也是造成科技排名与经济排名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而且,自2006年以来内蒙古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排位一直在21位左右波动,基本上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应该说较正常地反映了内蒙古科技发展的实力。但是由于近年来内蒙古经济增长势头强劲,这一增长增加惯性必然会波及到科技活动领域,因为经济快速发展会对科技产生巨大的需求拉动,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科技进步指数长达四年的盘整有望结束,向上运行是大概率事件。从近两年的国内序位比较看,内蒙古与中部地区的河北、山西、安徽、河南等省相列前后位置,尤其是2009年内蒙古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和增幅高于序位在其之前的山西、宁夏、新疆、四川4省区,如果内蒙古的排位能保持稳中有升,预计“十二五”初期内蒙古科技发展极有可能步入一个较好的上升周期。

3 相对优势指标分析

从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看,内蒙古排在全国前10位的优势指标有9项,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劳动效率的指标,如劳动生产率和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还有一类是反映科技人力资源和投入水平的指标,如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每名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和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比重。此外,反映技术吸纳状况的指标———万人吸纳技术成果金额和反映环境质量的指标如环境质量指数与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见表1)。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内蒙古近年来的排位稳步上移,2008年的增速不仅在全国夺冠,且比第2名高出12.09个百分点,2009年继续保持在第2位。这表明,内蒙古科技工作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主创新已成为促进自治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最大驱动力。事实上,“十五”以来内蒙古综合科技进步指标和一些二、三级指标的监测值的较大提高不仅得益于经济社会的总体快速增长,同时也与内蒙古在科技工作方面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分不开。

4 相对劣势指标及科技发展问题分析

“十五”以来,内蒙古科技总体实力有了大幅上升,但是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还处于较落后的位置。从《2009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看,排在20位以后的三级指标有20项,占三级指标的60%以上,排在全国后7位,即排在第25位至31位指标就有13项(见表2)之多,主要有3类:

一类是反映科技投入的指标。2009年内蒙古科技活动投入监测指数为32.78%,比全国55.13%的平均水平低22.35个百分点。其中,R&D经费支出与GDP比例、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企业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及企业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排名均很靠后。事实上,尽管近年来,内蒙古R&D投入总量增长幅度虽然较大,但跟不上GDP增长的步伐,R&D投入强度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只排在西藏、新疆、青海和海南之前居第27位。2009年内蒙古R&D/GDP是0.44%,全国平均水平为1.54%。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比重位次也严重下滑至第29位。全区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为1.06%,明显低于全国2.16%的平均水平(见图3)。此外,企业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经费也处于较低水平。科技投入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的排位。

第二类是科技成果产出指标。科技活动产出指标排在全国第30位,比上年下降3位。其中,内蒙古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1 580篇,低于全国2 402篇的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在第26位,比上年提高2位;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44项,全国平均水平为1.65项,排在全国第24位,与上年持平。同时,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入的期刊论文和获国家级科技成果也非常少,这反映出内蒙古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还需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及高技术产业化等多个层面进行提升。科技成果产出指标排位靠后的现象也反映出内蒙古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现实。目前,内蒙古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全区现有R&D人员1.47万,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严重匮乏,院士只有1人,且属于军工系统;人才分布结构也不合理,全区55.4万专业技术人员中69.7%集中在教学、卫生系统,企业所占比例很低;优秀人才的流失现象未得到根本解决,距离建设人才流入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第三类是有关创新产业发展的指标。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排在全国第23位,与上年持平,在西部地区列第8位。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34.19%,低于全国49.37%的平均水平。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均排在全国第27位以后。

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在全国的排位呈下降趋势,其中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位次下降最大,3年来从第10位降至第28位,这说明内蒙古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比较有限,难以开发并销售相应的新产品;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的事实也说明,内蒙古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和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增长十分迅速,相比较而言,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有逐步缩小的趋势。

5 推动内蒙古未来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关之年,同时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奠基之年,面临着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即将启动的大好机遇,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正在进入“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重要转型期,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创新驱动力。对此,内蒙古要针对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科技发展,以此推动内蒙古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1)推动基层科技发展,加强对盟市的科技进步考核。地方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是内蒙古整体科技进步的基础。2003年,内蒙古参照国家对各省市的科技进步考核,开展了针对盟市的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每年发布相应的报告,判断全区和各盟市综合科技进步的变动特征和发展态势。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对各地方盟市科技进步考核的监测和分析,并充分利用考核监测结果推动各地方党政一把手抓好第一生产力,从而形成推动全区科技发展的合力,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2)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科技投入是战略性投资。科技进步监测显示内蒙古科技投入的几项指标连续多年都处于全国靠后的位置,与内蒙古经济实力相比很不协调。而事实上,2010年内蒙古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经费预算仅为2.26亿元,难以满足内蒙古科技快速发展的巨大需要。今后,内蒙古各级政府要有计划地加大科技投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要求。除此以外,要大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逐步确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全社会投入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推进科技投入、财税优惠、政府采购等各项政策的实施,协调制定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科技小额贷款等相关政策,引导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投入环境。

(3)强化知识创新,增加科技发展后劲。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多年来,内蒙古在基础研究领域没有重大突破以及发明专利数量少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其在全国的排位。未来一段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强化高校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体系构建,通过实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升级工程、建立高校科技工作评价体系、启动拔尖人才与创新团队培育行动以及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方式来增强内蒙古高校的综合竞争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同时,还要加大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力度,推动企业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名牌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加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提高内蒙古科技产出水平。

(4)实施重大项目,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重大科技项目是发展高科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也是多学科融合、相关技术集成的最终载体[3]。近几年来,内蒙古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产生了一批国内外领先的技术成果,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储备,以包头稀土高新区为主的一大批科技园区、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以及内蒙古经济总量的快速膨胀则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环境基地。要依托国家和内蒙古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利用干细胞、兆瓦级双电枢风力发电、新型直线电机、生物质液体燃料、煤炭地下气化等重大技术成果,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领域,打造一批十亿元的企业、百亿元的产业和千亿元的基地,形成几个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不断优化和调整内蒙古经济结构,同时带动内蒙古科技进步排位的前移和提升。

(5)引进与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严重缺乏已经形成了内蒙古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障碍。为了抓住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机遇,内蒙古要以“草原英才”工程为契机,大力实施院士后备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重大科技项目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完善项目、平台、环境三大要素与人才紧密结合的四位一体推进机制,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建设一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队伍。

(6)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时也是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主体,只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地区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科技进步。目前,内蒙古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初步确立,但是其创新能力还比较羸弱,为此,还要进一步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引导人才技术、资本、信息、服务和管理等资源要素向企业流动,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提高研发投入比例增强研发能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并获得自有品牌。

参考文献

[1]梁萍锋,陈宇山.从科技指标角度探析广东科技进步水平的优势与劣势——根据《2007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的分析结果[J].广东科技,2008(9):63-65.

[2]布和朝鲁.内蒙古经济持续增速的经验[N].呼和浩特:内蒙古日报,2010-03-02.

宁波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研究 篇7

一、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模型的选取

1、测算模型的选取。

宁波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采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也称索洛余值法。主要基于两点:一是索洛余值法目前仍是国内外最有影响、最广泛使用的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方法;二是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把索洛余值法作为各省区市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的标准方法进行推广, 应用该方法增加了测算结果的可信度。

索洛余值的基本公式为:

其中y为产出增长速度, k和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增长速度, a为技术进步速度, 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αk、β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公式为:

资本投入贡献率测算公式为:

劳动投入贡献率测算公式为:

2、测算变量的确定

(1) 产出量Y: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值, 按1978年可比价格计算。

(2) 资本投入量K:即资本存量, 其测算方法采用基于Goldsmith于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 基本公式为:

其中, Kt为第t年的资本存量, It为第t年的固定资产投入量, Pt表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dt为第t年的折旧率。

基于Kaldor的理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一个经济的资本存量与其总产出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

具体公式为:

其中:Kct为宁波的第t年资本存量, Yct为宁波第t年的GDP值, Kst为浙江省的第t年的资本存量, Yst为浙江省的第t年GDP值。

估算宁波历年资本存量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基于永续盘存法来测算。其中, 基年资本存量值采用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除以10%, 折旧率采用10%, 价格指数采用GDP平减指数;第二种方法采用基于Kaldor的理论来测算。其中, 浙江省历年资本存量采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张军教授等所测算出来的历年各省区市的资本存量面板数据。经过结果对比后发现, 两种方法所测算结果在关键年份基本一致, 但后者数据整体上变化平稳, 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故采用Kaldor理论的测算结果值来测算宁波科技进步贡献率。

(3) 劳动投入量L:采用全社会从业人员数。

(4) 年平均增长速度y、k、l:采用常用的水平法计算:

其中:Yt为产出GDP计算期的期末值, Y0为产出GDP计算期的基期值。同样方法可以算出k和l值。

3、参数α和β的确定。

α和β的确定通常有数学估参法、回归系数法以及经验参数法等方法。我们分别采用这三种方法进行了测算。数学估参法所测算出来的α=0.718, β=0.282;回归系数法所测算出来的α=0.508, β=0.492。并且发现, 从1981~2005年α的值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β的值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经过咨询宁波市科技局及统计局相关专家后, 认为α值取0.3~0.4, β取0.6~0.7较为符合宁波的实际情况。这也与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及我国相关专家对α值和β值的估计相吻合。因此, 我们采用经验参数法来确定α和β的值。具体是:“六五”至“八五”时期α和β值分别取0.4和0.6, “九五”和“十五”时期α和β值分别取0.3和0.7。

二、宁波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

1、基础数据。

GDP值、全社会从业人员数来自于历年《浙江省统计年鉴》、《宁波市统计年鉴》。浙江省1978~2000年资本存量来自于张军、吴桂英和张吉鹏2004年发表于《经济研究》第10期的论文《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1》, 并与张军教授联系取得了2001~2005年最新数据。宁波市资本存量的值是根据Kaldor的理论测算出来的。 (表1)

2、测算结果。

根据基础数据, 运用索洛余值法对宁波市1981~2005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 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注:表中的价值指标均为1978年可比价格

三、结论

通过对测算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提高。

1981~2005年宁波平均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6.52%。其中, “六五”时期, 宁波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5.63%, 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8.61%, 科技进步因素拉动经济增长6.03个百分点。“七五”时期, 宁波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3.14%, 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14%, 科技进步因素拉动经济增长5.93个百分点。“八五”时期, 宁波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8.12%, 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7.45%, 科技进步因素拉动经济增长8.6个百分点。“九五”时期, 宁波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3%, 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0.24%, 科技进步因素拉动经济增长6.53个百分点。“十五”时期, 宁波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3.8%, 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1.18%, 科技进步因素拉动经济增长7.0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科技进步水平逐期不断提高, 目前已成为宁波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科技进步水平提高的过程中, 资本投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减弱之势。由“七五”时期49.8%下降为“十五”时期39.17%。而同时期相应的劳动投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起伏不定。“七五”、“八五”、“九五”时期是在5%~6%左右浮动, 而“十五”时期为9.65%。

2、经济增长质量逐渐提升。

在“六五”时期的经济增长中, 科技进步贡献率占38.61%, 资本贡献率占39.34%, 劳动贡献率占22.05%,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平分秋色”, 共同促进宁波经济快速增长。在“七五”时期的经济增长中, 科技进步贡献率占45.14%, 资本贡献率占49.8%, 劳动贡献率占5.06%, 说明这一时期宁波经济主要靠资本的投入促进经济增长。“八五”时期, 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7.45%, 资本贡献率下降到45.74%, 劳动贡献率为6.81%,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标志着宁波市经济增长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宁波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九五”和“十五”时期经济增长继续保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基本态势, 并且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增长, “九五”时期达到50.24%, “十五”时期达到51.18%。

如果把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的经济增长称为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话, 宁波现阶段的经济增长可以说刚刚跨入集约型经济大门的门槛, 接下来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水平, 走集约化的经济发展道路。

摘要:本文基于Kaldor的理论, 重新估算了1978~2005年宁波市的资本存量, 并以此为基础运用索洛余值法对宁波市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由此得出结论:宁波市目前已经跨入集约型经济大门的门槛, 但科技进步贡献率仍然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水平, 走集约化的经济发展道路。

关键词:经济增长,索洛余值法,科技进步,贡献率,宁波

参考文献

[1]张军, 吴桂英, 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 2004.10.

[2]沈坤荣.索洛模型中参数确定方法的改进[J].上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4.

[3]韩莹.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定及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08.4.

[4]何枫, 陈荣等.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 2003.5.

[5]史清琪等.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5.

科技进步法十年变身 篇8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科技室主任范晓峰在会上称,根据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和国务院的工作安排,《科学技术进步法》的修订案最迟将于2006年提交审议,在此之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这次修订起草工作由国务院组织科技部、教育部、国防科工委、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修订领导小组在2004年6月决定,将修订工作的专家组总体组设在清华大学。国际知名的科技政策研究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薛澜教授担任专家组召集人。

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于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这次研讨之后,专家组将紧锣密鼓地进入起草阶段,如果顺利,草案第一稿有望在今年10月提交领导小组评审。

一位专家告诉记者,此次对科技进步法的修订,其意义“绝对不止于一部普通法律的修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技进步法的修订,实际上就是国家考虑对整个科技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这位专家解释说,1993年中国首部科技进步法的颁布实施,确立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法律地位,同时也改变了传统中国社会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不过,在历经10年的发展变化后,原有的科技进步法已经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中国科学进步需要。“对该法的修订,就是要为中国的科技制度制订一套符合市场规律的基本规则。”

制度创新的意义显然吸引了与会的官员和专家的热情。围绕法律修订的原则、科技投入、评价、奖励等诸多问题,与会者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别看我们这个会不够隆重,但从某种程度上可能对今后中国科技基本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继而影响整个中国的发展。”一位与会人士说。

“十年提纲”

1993年7月2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科技进步法,是年10月1日,该法正式实施。

于安教授认为,该法的重要历史背景,就是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有关生产力发展的讨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开放的10多年中,中国高层也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历史规律,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科技政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就是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年通过的科技进步法,正是综合了过去10多年间中国关于科技的制度成果。“该法的重要历史作用,就是从舆论引导的角度在全社会树立了科技至上的观念。”于安说。

不过,对于这部只有62条、不足5000字的法律的评价,现在更多的则是批评意见。一位专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现行科技进步法是一部根本不可能被违反的法律。”

于安教授解释说,法律通篇是宣言性的纲领,62条中,至少有31条类似于标语口号而缺乏可操作性。于教授特别强调,这部法律的“法律责任”共有4条,其中一条是指明引用别的法律文件,另外3条则很虚,“这样的法律,很难真正发挥实际作用”。

“必须借这次修改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制度进行重大的变革。”一位专家尖锐地说。

科技投入和科研等级

官员和专家热烈讨论的两个问题是:如何规范科技投入,如何避免科研等级制度的弊端。

通常说来,科技投入指的是国家财政在科学研究和发展方面所投入的资金绝对数和所占财政资金的比例。

一位专家在会上透露,中国财政的科技投入所占总支出的比例,2003年为1.6%。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寄中教授认为,这项比例还是在1998年以后才有了较快的增长。周透露说,中央高层曾经打算立一部科技投入法,但由于存在争议,这个计划搁浅了。

提及有关部门对提高科技投入的反对意见,有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在某次国务院全体会议上,科技部长徐冠华向与会者报告科技投入的情况时说,虽然绝对数有所增加,但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有所减少。

对徐部长的这个意见,有人当即提出了反驳意见,认为徐的说法不实,所引用的数据不科学。未料,早有准备的徐部长当场拿出了这位人士主编的某资料,上面清楚地记载着有关科技投入的财政资金数据。

针对有关科技投入的正反两方面意见,法律修订专家组的专家也提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以周寄中教授为代表的意见认为,应当在将来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中,明确规定财政对科技投入的比例,这样使得法律有实际操作性。

但薛澜教授却认为,法律中没有必要明文规定投入比例,因为法律是相对稳定的,而现实生活却是发展变化的。薛教授主张,修改后的法律,最重要的是应该规范政府对科技投入方面的程序。

另一个敏感话题就是科研等级的问题。根据中国现行政策和规定,各类科研项目被严格区分为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更低的级别。即便科研机构,包括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有严格的级别规定。一位专家认为,“科研等级”制度实际上严重束缚了中国的科研工作。使科研这个“本来不应该有任何级别的事物”,变成了行政科层制度的附庸。

另有专家更是尖锐地批评说,科研等级制度还对科研经费的获得、奖励以及成果的转化等诸多方面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位专家说,“有时候,一个地方为了获取科研经费所花费的公关费用甚至比科研经费本身更多。”

对于这种现象,业内人土解释说,那是因为有的地方和科研机构争取科研项目,其本意不是为了科研,而是冲着级别去的,在很多人的眼里,一定级别的科研项目,就是这个地方或者机构的资格和资历,在这种心态下,科研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为此,专家希望通过修改科技进步法,还科研以本来面目,并藉此提高科研的效率。

研讨会上,科技部政策法规和体制改革司张副司长强调,通过这次论证和研讨,为今后的科技进步法的修改定下了两条原则,一是要把过去10年来中国有关科技政策的积极内容涵括进去,二是要将该法制订成一部真正具有可操作性,对中国科技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法律。

科技的进步作文 篇9

21世纪,克隆技术使濒临绝种的珍奇动植物能够继续繁衍;癌症不再可怕,因为一位科学新秀从一种远古植物身上找到了对付癌症的方法;……

我从报纸上了解到,科学家们最近制造出一种超光微型飞碟,目前“极品”商厦购买了专利,已造出上万只准备销售。我连忙上穿火箭鞋,只几秒钟,我便从郊区的家赶到了商业街的“极品”商厦。店门前人山人海,都是来买微型飞碟的。好不容易才买到,我顾不上疲劳,连忙把说明书认认真真地看上三遍,迫不及待地按了一下飞碟底下的按钮,飞碟立刻从黄蜂般大小变得双一间房子还大,原来这飞碟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可大可小。我又按了一下按钮,从飞碟里伸出一条彩虹阶梯,我“搭”上彩虹阶梯,它立刻往回收缩,把我送入了飞碟仓内。驾驶室里的一切仪器全部由电脑控制。厨房中有自动调温冰箱和声控微波炉。最里边的一间是卧室,里面设备也很齐全。那张床更是神奇。你设定了时间,它会根据时间的变化自动帮助你铺床、叠被……更妙的是,这张床还能根据周围气温的变化而改变自身温度。冬天,它变得非常暖和;夏天,它又变得十分凉爽。真是冬暖夏凉。卫生间在最底部,它里面的马桶十分新颖,只要你屁股一坐上去,它便开始运动。你上完厕所,无需动手,它便会自动将屁股洗净烘干。而且每次还会根据排泄物的多少决定水流的速度和水的数量。

参观完毕,我便驾着它飞向X星,只短短的十来秒种,飞碟便平衡地落在X星地球移民的机场上。在这里,无需氧气罩,因为人类先进的科学技术早已将X星表层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臭氧层。

江苏省科技进步监测水平分析 篇10

科技进步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科技部每年发布《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围绕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五类指标进行统计与评价, 用于反映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的变动特征和发展态势。本文从科技监测数据出发, 对江苏科技进步水平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提出了改进江苏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江苏省科技进步水平总体状况

“十一五”以来, 江苏科技进步综合水平一直位居全国第五位, 2013年首次上升至第四位, 2014年, 江苏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73.06%, 仍排在全国第四位, 在省级行政区域中保持第一。与2013监测比较, 提高了1.00个百分点, 增幅排在第二十九位。反映出江苏科技进步总体水平较高, 科技发展态势良好。具体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2006-2014年) 。

(1) 科技进步环境进一步改善, 科技人力资源和科研物质条件保持增长态势, 全民科技意识良好。2014年, 江苏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由77.6%提高到78.04%, 继续保持全国第四的位置。其中, 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数排全国第二, 万人研究与发展 (R&D) 人员数和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重排在全国第四, 显示出江苏良好的创新意识。

(2) 科技活动投入略有增加, 企业研发财力与政府科技投入突出。2014年, 江苏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为79.21%, 较上年增加1.53个百分点。其中万人R&D研究人员数和R&D经费支出与GDP比值排在全国第四,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排在全国第五, 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排全国第六, 反映出江苏近年来对科技投入的高度重视。

(3) 科技活动产出显著提高, 产出数量保持在全国前列。2014年, 江苏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为68.22%, 较上年增加3.31个百分点。其中万人科技论文数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都位于全国前列。

(4) 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良好, 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2014年, 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69.92%, 较上年增加1.26个百分点。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及体现企业研发能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新产品情况都排在全国前列, 这表明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

(5)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2014年, 江苏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为69.66%, 排在全国第六。其中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1.73万元/人, 比上年提高1.03万元/人, 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有所改善, 综合能耗产出率为18.04元/千克标准煤, 比上年提高了0.75元/千克标准煤, 两个指标都排在全国第五。

2 江苏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的科技进步监测指标比较分析

2006年以来, 江苏科技进步综合水平一直位居全国第五位, 2013年首次上升至第四位, 2014年保持上年水平, 在省级行政区域中保持第一。《监测报告》根据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 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五类, 江苏处于第一类地区, 即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3.55%) 的地区, 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和浙江。

(1) 科技进步环境。2014年, 江苏总体水平在六省市中排第四位, 落后于北京、天津和上海。其中科技人力资源方面, 万人研究与发展 (R&D) 人员数反映了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情况, 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则代表科技人力资源的学历情况, 江苏万人研究与发展 (R&D) 人员数为59.24人年/万人, 排在第四位, 与排在第一位的北京123.44差距较大, 而浙江虽然排在第五位, 但其人员数为57.11, 与江苏差距很小。另外, 江苏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为1372.99人/万人, 六省市中仅高于广东。

江苏科研物质条件六省市中排第四位, 落后于北京、天津和上海, 其中每名R&D人员仪器和设备支出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比重六省市中均排第四, 低于天津、上海和北京, 远高于广东、浙江。

科技意识方面, 江苏的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数排在第二位, 与排第一的天津差距较小。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比较系数江苏在六省市中却垫底, 反映出政府和社会对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人员高水平工资待遇认可程度相对不高。江苏的万人吸纳技术成交额落后于北京、上海、天津, 且差距较大。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重, 江苏虽然落后于天津、北京和浙江, 但相差较小, 且同排在后面的上海、广东差距较大。

(2) 科技活动投入。从人力投入来看, 万人R&D研究人员数, 江苏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和天津。企业R&D研究人员占比重, 江苏落后于广东、浙江, 但相差不大, 天津、上海、北京在全国的排名较靠后。从财力投入来看, R&D经费支出与GDP比值江苏排在第四位, 落后于北京、上海、天津。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江苏落后于上海、北京、广东和浙江。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江苏位于六省市末位, 这一指标反映的是企业对于研发活动的重视程度进而体现出企业的创新意识, 上海、广东、北京、天津、浙江走在了江苏的前面。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江苏低于上海, 高于其他四省市, 技术引进对缩小同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差距十分重要, 但引进后的自我开发、吸收与创新, 才是赶上并超过技术先进国家或地区的根本所在。

(3) 科技活动产出。从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来看, 万人科技论文数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主要是体现产出的数量, 而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则反映产出的质量情况。万人科技论文数江苏排在第四位, 高于浙江和广东,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江苏虽然在六省市中排最后, 但与天津、广东、浙江的差距不大, 而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江苏排第四位, 略高于浙江, 远低于北京和上海。从技术成果市场化来看, 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江苏排在北京、上海、天津之后, 万元生产总值技术国际收入江苏仅高于浙江, 且两个指标江苏都与排在前面的省市差距较大。

(4) 高新技术产业化。从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来看,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江苏在六省市中处于中游位置, 排第四位, 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江苏都排在末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方面, 江苏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仅次于天津, 而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江苏都排在第四位。两个方面综合来看, 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化六省市中排第四, 落后于天津、北京和上海。

(5)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 江苏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排在第四位, 综合能耗生产率排在第五位, 这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生产活动中劳动者的效率、利用资本的效率和使用能源的效率, 综合来看, 江苏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数排在第五位, 仅高于天津。另外, 环境改善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方面, 江苏在六省市中分别排在末位和倒数第二位。整体来看, 江苏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相比有待进一步加强。

3 江苏科技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根据《2014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江苏总体科技实力较强,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在第一类地区中排在中间位置, 仅落后于北京、上海、天津, 在省级行政区域中保持第一。然而在江苏科技发展态势总体较好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3.1 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亟待加强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反映区域科技活动直接产出的水平和质量。2014年, 江苏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为2.19项当量/万人, 排在全国第十九位, 比2013年下降两个位次, 处于中下游水平。说明江苏在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产出上有所不足, 有待进一步加强。

3.2 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相对较弱

虽然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处于全国高水平位置, 但是在产业化效益上相对偏弱。从总体上看, 2014年江苏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标上的排名为第七位, 并不靠后。但在衡量其三个三级指标中, 有两个在全国的排名都比较靠后, 即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仅排名二十一,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在31个监测地区中排名倒数第六。这些都反映了江苏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并不高。

3.3 环境保护方面有所懈怠

2014年, 江苏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中的环境改善指标在全国排名第二十三, 比2013年下降了九位。其中环境质量指数排在第十三位, 环境污染治理指数从2013年的十三位下滑到第二十三位, 反映了江苏的科技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支撑力度还有待加强。

4 提升江苏科技进步水平的建议

4.1 继续优化科技进步环境, 加强科技意识

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推出更多的人才政策, 培育和吸引更多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 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 完善科研仪器设备的配套, 广泛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对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提高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人员的工资水平,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培育高素质人才, 夯实科研基础条件与平台, 优化科技进步环境。

4.2 完善科技产出激励机制, 强化科研管理, 促进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

江苏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 但是在获国家级科技成果上相对薄弱, 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提高科技人员撰写论文的积极性, 应进一步加大奖励的力度, 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论文作者奖励。强化科研管理, 促进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 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造更多、更尖端、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要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发挥好规划、政策、标准、考核等在创新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使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更多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 提高创新的集群效应。

4.3 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切实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效益

强化高端引领, 主攻高端技术,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 加强重大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把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促进一批成长期小企业加快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创新集群。把高新区作为科技创新主阵地, 创新管理体制, 不断提升创新型园区发展水平, 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促进功能。注重企业员工的素质培养, 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链中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

4.4 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能力建设, 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努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对环境执法的社会监督机制, 增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的透明度。加大政府对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投入力度, 优化发展形态, 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类资源, 从严控制源头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力度, 提高居民生活的信息化指数, 普及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化先进科技, 努力改善民生, 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摘要:文章根据《2014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通过对各级监测指标位次的变化, 分析和总结2014年江苏科技进步监测水平的现状, 同时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等六省市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江苏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

参考文献

[1]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R].北京:2006-2014.

上一篇:现买单制下一篇:喜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