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程序十篇

2024-09-12

急救护理程序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1年5月在我院急诊抢救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63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 其中男20例, 女12例, 年龄18~64 (41.23±11.66) 岁, 心跳呼吸停止时间1.6~6.8 (2.83±2.65) min;对照组31例, 其中男20例, 女11例, 年龄19~63 (42.11±12.28) 岁, 心跳呼吸停止时间1.5~6.6 (2.78±2.35) min。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呼吸心跳停止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方法, 即由护士遵医嘱逐项执行治疗, 实施抢救;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抢救, 以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为蓝本制定急救护理程序。具体内容: (1) 成立急救护理小组, 由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1名护士组成, 程序明确分工和职责, 强调医护配合与协作。 (2) 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就诊后, 主管护师立即快速判断患者的意识, 评估生命体征, 开放气道、清理呼吸道、气管插管并接人工呼吸机,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负责护理抢救现场的全程指挥。护师进行胸外按压等待医生到位, 快速建立2条以上有效的静脉通道, 上心电监护仪、协助医生除颤、抽血、配血、输血, 执行医嘱, 配合医生进行各种穿刺检查。护士通知医生, 准备抢救仪器, 配合主管护师进行气管插管、清理呼吸道、给氧;协助护师上心电监护、导尿, 记录抢救过程、转抄治疗卡以及联络工作。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和抢救成功率。心肺复苏成功标准: (1) 可触及大动脉搏动。 (2) 肱动脉收缩压≥60mmHg (1mmHg=0.133kPa) 。 (3) 患者颜面、口唇及皮肤色泽转红润。 (4) 散大的瞳孔缩小。 (5) 自主呼吸恢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和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01,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迅速准确判断心脏骤停, 尽早进行心肺复苏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心跳停止后4~6min内进行有效的CPR, 复苏开始时间越早其成功率越高。2005年国际CPR指南中, 专家一致认为要把心肺复苏的重点放回基本的技巧上, 即强调要提供一个连续及不受干扰的高质量的“心肺复苏”。而在实际抢救工作中, 急救人员由于流程不清晰, 职责不明确, 分工不合理, 造成面对复杂而危急的急救现场时, 出现忙而乱的状态, 工作效率差。急救护理程序是急救护理中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具有决策与反馈功能的过程, 该过程是以促进或恢复人的健康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活动。程序中明确了分工与职责, 强调了急救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护士的快速应对及抢救人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与协调[3], 它使每位参与抢救的护士都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 在抢救中各行其职, 忙而不乱, 紧张有序、衔接流畅地完成各项急救措施, 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 为挽救生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结果显示, 对照组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仅有54.84%, 其原因为紧急气管内插管依赖麻醉科医师操作, 从麻醉科到急诊科需要一定的时间, 造成等待时间过长, 延误抢救时机[4]。同时急救护理程序中, 要求每位急诊医护人员都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技术, 观察组患者均由急救人员进行紧急气管内插管, 使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达到了93.75%。与对照组相比, 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和抢救成功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这主要得益于合理的人员配置和可行性的流程化急救护理程序[5]。急救护理程序的应用, 在全面提高急救护理质量的同时, 也提升了护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急救护理中, 做到迅速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置, 快速而有效的抢救为危重患者赢得了生的更大希望。

综上所述, 急救护理程序将各项急救技术进行优化整合, 明确急救人员分工职责与协调配合, 使临床急救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建立快速反应的抢救机制, 加快了急救速度, 提高了急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探讨急救护理程序在心肺复苏 (CPR) 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1年5月在我院急诊抢救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63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方法抢救;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抢救。比较两组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和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和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01, P<0.05) 。结论:应用急救护理程序可加快急救速度, 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护理程序,急救,心肺复苏术

参考文献

[1]邵孝珙.现代急诊医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28.

[2]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5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 2005, 112 (24Suppl) :IV1-IV203.

[3]张亚卓, 赵雪生, 李冰, 等.创伤链式抢救流程在急救护理中的运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9) :13-15.

[4]曹义战, 罗荣高, 晋兴, 等.425例心肺复苏不同时机气管插管的疗效对比〔J〕.中国急救医学, 2004, 24 (4) :279-280.

急救护理程序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 年2 月—2014 年11 月进行院前急救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23 例为观察组, 另选取未进行院前急救的2010 年1 月—2012 年12 月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32 例为对照组。以上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0) 》中初步诊断标准[2]。2 组在年龄、性别、发病至就诊时间、病因及病情轻重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为自行入院或救护车接诊但现场和途中只给予一般处理, 未采取规范的院前急救措施。观察组患者按以下程序进行处理。

1.2.1 呼救指导 接到求助电话后, 迅速对患者病情作出大致判断, 一面通知相关医护人员备好药品立即出车, 一面电话指导患者或家属自救。指导患者保持安静, 据具体情况平卧或半卧位, 有条件者给予吸氧、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 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和呕吐物,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出车途中医生主动与患者或家属联系, 详细询问病史并随时了解病情变化, 为现场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1.2.2 初步诊断 到达现场后立即进行病情评估, 重点是:①判断意识状态。②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和湿度, 尤其是四肢和末梢部位以判断外周循环情况。③测呼吸、血压、脉搏。④心肺听诊。注意心率和节律, 有无杂音和奔马律;肺部有无湿啰音和哮鸣音, 以及其分布情况。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查体结果排除支气管哮喘及非心源性休克, 并作出初步诊断。

1.2.3 一般处理 取端坐体位 (血压低于90 mm Hg取半卧或平卧位) , 高流量鼻导管吸氧 (6~8 L/min) , 30%~50%酒精湿化。轻拍患者背部, 协助患者咳嗽排痰, 必要时吸痰, 确保呼吸道通畅。止血带轮流绑扎四肢。

1.2.4 药物治疗 医护密切配合, 医生查体的同时, 护士着手建立静脉通道, 如有可能则尽量采用静脉留置针, 连接三通管方便用药。①SBP≥100 mm Hg者给吗啡2.5~5 mg缓慢静脉注射 (意识障碍者不用) , 老年人或病情不十分危急者给予皮下注射, 如有必要15 min后可重复应用。继之给呋塞米40 mg静脉注射, 2 min内推完。硝酸甘油10 mg加入5%GS 250 m L, 静脉滴注, 从5 滴/min (10 μg/min) 开始, 密切监测血压调整滴速, 每5 min~10 min可增加5 滴, 直至达到满意疗效或达到50 滴/min (100 μg/min) 或SBP 90 mm Hg为止。 ② SBP90~100 mm Hg者给吗啡2.5~5 mg, 呋塞米20 mg。之后给毛花苷丙0.4 mg加5%葡萄糖液稀释至20 m L缓慢静脉注射 (急性心肌梗死者不用[1]) 。然后静脉滴注硝酸甘油, 用法及注意事项同前。疗效不满意者另一路静脉通路给多巴胺50 mg加入5%GS 250 m L静脉滴注, 从10 滴/min (100 μg/min) 开始, 根据血压调整滴速至症状缓解或50 滴/min (500 μg/min) 。③SBP≤90 mm Hg者先给5%~10%葡萄糖静脉滴注补充血容量, 至血压回升和低灌注症状改善, 如果无改善则病情严重, 按心源性休克处理。另一路液体给予多巴胺 (用法如前) , 疗效不佳者加用去甲肾上腺素。经上述处理血压仍不升伴四肢厥冷发绀时, 应用硝普钠。

1.2.5 安全转运 因为现场人力、物力有限, 初步处理后要及时转运。医护人员应将病情及风险充分告知家属, 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以规避纠纷。途中不可有丝毫大意, 随时观察并及时处理病情变化带来的新问题。及时与接诊科室取得联系, 履行交接手续。

1.3 疗效判断标准 依据患者入院记录的相关内容, 显效: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明显减轻, 皮肤温暖红润, 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正常;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缓解;无效:无缓解或加重;死亡:转运途中或住院期间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急性左心衰竭病情凶险, 可以突然起病或在原有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上急性加重, 病死率高, 是我国心血管急症治疗的一个薄弱环节[2]。规范及时的药物治疗仍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但城市周边及县乡地区由于交通和医疗资源的限制, 延长了无治疗期 (从起病到接受治疗) 的时间, 且长距离转运无疑加大了死亡的风险。因此, 借助120 平台, 建立规范化的院前急救程序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我院从2010 年开始, 依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建立了本病的院前急救程序, 人手一册, 每车一册, 全员培训。其特点是①快速反应:心力衰竭属于急危重症, 接到求助电话的那一刻抢救程序就已经启动了。②易学易用:图表和文字说明相结合, 一目了然, 有章可循。③规范处置:把最容易监测的收缩压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区分情况采用不同的药物, 在程序化治疗的同时又能做到个体化。施救者不是凭个人经验, 而是能够按照以上流程迅速对患者作出正确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并及时给予规范的药物治疗。④规避风险:注意不要犯“两个极端”的错误, 一个是“拉起就跑”, 一个是在现场耽误过多的时间。院前急救就突出在一个“急”字上, 实际上为最大限度地争取时间, 本组患者的治疗措施大多就是在转运途中完成的。医护应分工明确密切合作, 护士在积极配合抢救的同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医生要做到胸有成竹、沉着冷静, 清晰而准确地下达口头医嘱并抽空做好各种记录, 见缝插针安慰患者及家属,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医护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敏捷熟练的技能、有条不紊的急救过程, 都会使患者及家属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对进一步的治疗可起到有益的作用, 并避免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75.

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急症和意外伤害明显增多,因此院前急救是新的医疗行为。

急救中心应24小时应诊,迅速接听“120”呼救电话,用最简练的语言在短时间内问清病人的地址、人数、病情、电话,争取到的一分一秒都将对病人进行院内急救起决定作用。所以我科向全县人民承诺,接到电话后3分钟出车。

对车和车内的要求:保证急救车各种性能完好,保证不出任何故障。车内抢救物品柜内放灭菌敷料、气管插管、清创缝合包、血压计、手电筒、开口器、吸痰管、穿刺包。此外,心电图机、电除颤器、简易呼吸器、止血带、氧吸入器、输液用品、各种急救药品,做到四定:定位置、定数量、定人管理、定期维修,消毒、车内舒适、安全可靠的设备,满足患者需要。

急救与护理:院前救护的关键就是及时准确判断病人病情,果断采取抢救措施:护士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神志、瞳孔、面色、表情、皮肤黏膜、感觉末梢血管充盈程度。保持呼吸道通畅非常重要,应迅速给予清理鼻腔、口腔异物,头偏向一侧,对舌后坠病人应舌挟出,并及时给氧吸入,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维持正常呼吸功能。迅速建立静脉通道。①对于创伤性大出血、出血量大者,快速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建立2条静脉通道,维持有效循环。②有颅内高压者,给予20%甘露醇时加压给液,用9号软针头插入20%甘露醇瓶内,然后接入50ml针管,给瓶空气加压。③对于抽搐烦躁不安的病人,确保安定,慎用镇静剂,以免掩盖病情。④急性心梗的病人,做心电检查,给氧,注意安静平卧少搬运,给予扩冠、镇静,给于止痛药。⑤开放性气胸的患者,用无菌厚敷料严密封闭伤口,使之变为闭合性气胸。⑥活动性出血者,用止血带,或直接用血管钳止血,绷带加压包扎。⑦四肢骨折者给予夹板初步固定。脊柱受伤患者首先保持被动体位,防止再度损伤,颈椎损伤的患者严禁转动颈部,以免造成呼吸肌麻痹,加重呼吸功能障碍。⑧对于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要密切配合医生,认真听取口头医嘱,执行前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执行并做好护理记录。在急救现场条件差、病情程度各异、设备差的条件下,护理人员更应有高度的责任心、熟练的抢救技术和全面丰富的急救知识,并且沉着、冷静、细心、快、稳、准、灵活、果断地采取措施,体现了全体急救人员齐心协力、能力互补的战斗成果。

急救程序(张贴版)1 篇4

一.目的

为使需有救护的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二.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工厂全体急救员。三.职责

人资部组织派送人员进行急救培训并做好事件发生时的人员安排。四.工作程序

1.将急救员名单张贴于保安室内,以便有需要时可迅速通知急救人员到场。2.保安室内及车间每层均放置有药箱,如需常用外伤简易可自取,但需登记,情况紧急可补写。

3.在人员有流血、扭伤、晕厥情况发生时,立即实施急救。3.急救员需做好自我防护措施,例如在急救过程中佩戴橡胶手套。4.急救后的医疗废物需抛弃于指定容器内。5.情况严重者需送往医院处置。

6.事发时需向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汇报;保安随时待命。7.急救人员需巩固所学到的急救知识。8.人资部应经常检查药箱,确保药品齐全。五.医疗急救电话 急救电话:120 福永人民医院:27391395/27391310 安全主任杨清宏电话:81275719 保安队长雷四桥:*** 六.常见急救方法

医疗急救员

贴照片处

医疗急救员电话 触电<急救方法>

1、立即切断电源,或用不导电物体如干燥的木棍、竹棒或干布等物使伤员尽快脱离电源。急救者切勿直接接触触电伤员,防止自身触电而影响抢救工作的进行。

2、当伤员脱离电源后,应立即检查伤员全身情况,特别是呼吸和心跳,发现呼吸、心跳停止时,应立即就地抢救。(1)轻症:即神志清醒,呼吸心跳均自主者,伤员就地平卧,严密观察,暂时不要站立或走动,防止继发休克或心衰。

(2)呼吸停止,心搏存在者,就地平卧解松衣扣,通畅气道,立即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条件的可气管插管,加压氧气人工呼吸。亦可针刺人中、十宣、涌泉等穴,或给予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咖啡因、可拉明)。

(3)心搏停止,呼吸存在者,应立即作胸外心脏按压。

(4)呼吸心跳均停止者,则应在人工呼吸的同时施行胸外心脏按压,以建立呼吸和循环,恢复全身器官的氧供应。现场抢救最好能两人分别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以1:5的比例进行,即人工呼吸1次,心脏按压5次。如现场抢救仅有1人,用15:2的比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即先作胸外心脏按压15次,再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如此交替进行,抢救一定要坚持到底。

(5)处理电击伤时,应注意有无其他损伤。如触电后弹离电源或自高空跌下,常并发颅脑外伤、血气胸、内脏破裂、四肢和骨盆骨折等。如有外伤、灼伤均需同时处理。

(6)现场抢救中,不要随意移动伤员,若确需移动时,抢救中断时间不应超过30秒。移动伤员或将其送医院,除应使伤员平躺在担架上并在背部垫以平硬阔木板外,应继续抢救,心跳呼吸停止者要继续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在医院医务人员未接替前救治不能中止。

昏厥<急救方法> 发生昏厥,不要惊慌,应先让病人躺下,取头低脚高姿势的卧位,解开衣领和腰带,注意保暖和安静。针刺人中、内关穴,同时喂服热茶或糖水。一般经过以上处理,病人很快恢复

知觉。若大出血、心脏病引起的昏厥,应立即送医院急救。

中暑<急救方法> 首先将病人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平卧(头部不要垫高),解开衣领,同时用浸湿的冷毛巾敷在头部,并快速扇风。轻者一般经过上述处理会逐渐好转,再服一些人丹或十滴水。重者,除上述降温方法外,还可用冰块或冰棒敷其头部、腋下和大腿腹股沟处,同时用井水或凉水反复擦身、扇风进行降温。严重者应即送医院救治。

眼内异物<急救方法>

1.如果进入眼中的异物是石灰或其它化学药品,要立即睁开眼睛,用水壶里的水仔细冲洗眼睛5分钟以上。也可把脸浸入脸盆中,反复眨动眼睑。而后要尽快去医院诊治。

2.当灰尘迷入眼内时,可试用棉签拨出。如果是上眼睑,先把棉签放在上眼睑上,一拉睫毛,眼睑很容易被翻开。这样,自己可对着镜子找到灰尘。

3.如果是患者迷着了眼睛,可让患者向下看,也能看到眼睑里面的异物。可用蘸水的棉签轻轻地拭出。

扭伤急救法<急救方法>

1.在运动中扭伤手指,应立即停止运动。首先是冷敷,最好用冰。但一般没有准备,可用水代替。将手指泡在水中冷敷15分钟左右,然后用冷湿布包敷。再用胶布把手指固定在伸指位置。如果一周后肿痛继续,可能是发生了骨折,一定要去医院诊治。

2.如踝关节扭伤,首先是要静养。用枕头把小腿垫高。可用茶水或酒调敷七厘散,敷伤处,外加包扎。

3.腰部扭伤也是要静养。应在局部作冷敷,尽量采取舒服体位,或者侧卧,或者仰平卧屈曲,膝下垫上毛毯之类的物品。止痛后,最好是找医生来家治疗。

人工呼吸法<急救方法>

1.病人仰卧,而部向上,颈后部(不是头后部)垫一软枕,使其头尽量后仰。

2.挽救者位于病人头旁,一手捏紧病人鼻子,以防止空气从鼻孔漏掉。同时用口对着病人的口吹气,在病人胸壁扩张后,即停止吹气,让病人胸壁自行回缩,呼出空气。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约12次。

3.吹气要快而有力。此时要密切注意病人的胸部,如胸部有活动后,立即停止吹气。并将病人的头偏向一侧,让其呼出空气。

包扎止血法<操作要领>

1.加压包扎止血法:适用于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用消毒纱布垫敷于伤口后,再用棉团、纱布卷、毛巾等折成垫子,放在出血部位的敷料外面,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紧紧包扎起来,以达到止血目的。

2.加垫屈肢上血法:在上肢一小腿出血,在没有骨折和关节损伤时,可采用屈肢加垫止血。如上臂出血,可用一定硬度、大小适宜的垫子放在腋窝,上臂紧贴胸侧,用三角巾、绷带或腰带固定胸部:如前臂或小腿出血,可在肘窝或国窝加垫屈肢固定。

急救护理程序 篇5

急救意识是现代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护士对患者病情时刻保持警惕性,对患者抢救时机的把握,即分秒必争。急救意识的养成必须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前提。一名优秀的救护者要在第一时间迅速调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应急处理,如急救时的现场判断能力、现场把握能力、现场指挥能力、现场沟通能力等。每一名患者都会有出现突发事件的可能,因此每一名护士随时都有成为“第一目击者”的可能,其急救意识将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因此,培养高职护生的急救意识,使其具备敏锐感和应变能力,改革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 急救护理课程体系构建

1.1 课程理念

急救意识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体现在护理工作的点滴中,如巡视患者、病情观察、病情变化、护理操作、转运患者、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等。因此,培养高职护生急救意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工作情境和学习情境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将临床真实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学生经过循环的实训教学,能够初步掌握急救护理的流程和环节,从而提高了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急救意识养成目标,将来零距离上岗就业。

1.2 课程目标

为实现急救意识养成目标,我们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根据急救护理工作实际流程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经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外校、外院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急救护理课程特点,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1.2.1 知识目标

初步养成系统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思维;掌握急危重症患者评估、急救与监护相关知识;掌握常见危重症救护相关人文与法律知识。

1.2.2 能力目标

(1)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能及时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并对病情做出判断。(2)具有急救护理工作所需的常用救护技术操作能力,能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及配合医生抢救,培养快速有效的应急能力。(3)具备参与灾难及意外伤害救护、对伤员正确检伤分类及安全转运的能力,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1.2.3 素质目标

(1)具有“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反应敏捷,行动迅速。(2)具有同情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救死扶伤精神,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3)开朗稳重,乐观自信,具有临危不惧、处事不惊、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护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急危重症患者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救护,能从事院前救护、院内急诊室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工作。

2 基于急救意识养成的急救护理课程改革思路和具体做法

2.1 根据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并选择课程内容

分析急救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救护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知识和素质,教学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急救意识养成。打破原有学科体系课程结构,以岗位任务为引领,依据急救岗位需求整合课程内容。以急危重症患者发病到脱离危险通常需经过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3个救治阶段为依据,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情境。与教学基地合作,践行医教结合,使学习项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分析护士完成这3个岗位具体工作任务时所需职业能力,以此为依据确定具体学习内容。3个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见表1。

根据护士完成急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及工作过程知识,打破急救护理课程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精选了能突出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11个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具体学习任务:现场心肺复苏,现场创伤急救,气道梗阻现场急救,常见意外伤害现场急救,院内心肺复苏,院内创伤急救,院内中毒急救,常见危重症院内急救,复苏后患者的监护,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监护,危重伤患者的监护。

2.2 根据学习任务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急救护理课程的11个学习任务均由急救护理岗位真实工作情境或病例引出,有针对性地实施床边与现场教学、仿真情境演练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校内,通过“学习必备知识与技能—分角色仿真演练—师生共同评价总结”等环节进行教学。在床边与急救现场,观看真实场景,感悟技能与知识的应用并顶岗实习参与救护工作。在校内仿真教学环境和校外真实工作环境中,培养护生急危重症护理能力和急救意识。

2.2.1 案例教学

教师精心挑选、灵活应用各种真实案例,以案例引出学习性工作任务;小组讨论制定针对病例的救护方案,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必备知识、训练相关技能,最后通过真实或仿真演练完成案例中的任务。这种方法将学生带入案例所展示的救护情境中,让学生思考,引发继续学习的欲望。

2.2.2 仿真情境演练

先进仿真教学条件和真实医疗仪器设备配合使用,综合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更加逼真地展示临床救护情境。在校内营造仿真的救护环境,学生分组进行救护演练,并对演练进行评价,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对心脏骤停的急救,将高仿真综合模拟人设置为心脏骤停状态,学生对模拟人进行真实抢救,当抢救有效时模拟人恢复心跳,当抢救失败时模拟人会“死亡”。这种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了急救意识、急救思维和职业情感。

2.2.3 床边与现场教学

依托学院附属医院及市内教学基地的优势,将部分内容学习安排在床边或现场进行,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岗位,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如重症监护学习任务中,在ICU病房以真实病例及场景为载体,教师结合具体病例讲解重症监护措施,学生现场观摩,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

2.2.4 课堂延伸学习

通过组织急救知识竞赛、急救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急救知识、训练急救技能的热情。另外,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教师为社会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时,安排学生一起参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及时应用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

2.2.5 顶岗实习教学

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在120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或ICU顶岗实习1个月,参与真实救护工作,全面提高岗位职业能力,树立急救意识。

3 课程改革方向

(1)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要不断加强校内急救实训基地的高仿真化建设,不断贴近医院急救的真实情况。(2)加强授课教师和医院兼职教师的交流合作,改进教学方法。(3)从医院引进新的实训项目,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项目。

为了更好地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急救意识,对急救护理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使教学内容切实有利于护生急救意识的养成。教学模式新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创新能力。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应及时调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性人才做出贡献。

摘要:分析急救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情境,打破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精选突出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11个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积极改革教学手段,将校内学习、演练、评价与岗位见习、感悟、参与相结合进行教学。

急救护理程序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1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00例为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均通过X线和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左心衰竭;出现口唇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满足欧洲心脏病学会制定的急性左心衰诊断标准[4];知情并愿意配合。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基础疾病且预后较差患者;存在交流障碍、沟通障碍以及语言意识障碍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依从性较差患者。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10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1~71岁、平均年龄59.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0例、冠心病12例、心肌病7例、心律失常9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9.6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1例、冠心病13例、心肌病6例、心律失常8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急救护理,指导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做好记录,按照医嘱构建静脉通道和输液,观察病情等。观察组运用优化急救护理,操作如下:

1.2.1 体位护理患者取坐位,腿部呈下垂状态;及时构建静脉通道,按照医生要求实施强心治疗、镇静治疗、利尿治疗以及扩张血管治疗等,注意用药之前需对药品说明书进行仔细地阅读,核对其剂量,确保无误以后方可给药。

1.2.2 体征护理

保证患者气道始终保持在开放状态,指导病人经鼻导管高流量吸氧,若其合并肺啰音,可于湿化瓶内注入酒精;对病情严重者实施面罩加压吸氧或采取无创正压通气氧疗。

1.2.3 心理护理

讲解疾病和治疗方面的知识,缓解和消除患者以及其家属可能存在的负性心理,予以鼓励和支持;其它医护工作者在急救期间应有效、镇定以及快速地配合完成各项急救工作;若有必要可允许家属陪同,激发患者求生欲望。

1.2.4 急救后指导

当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同时症状减轻后,将其转运到CCU病房。在转运前,应和CCU病房管理者进行联系,告诉其患者具体情况,以便其做好准备工作;在转运时动作应轻柔,同时保持平稳,随行人员备好所需的急救箱,密切观察患者情况,一旦出现异常须及时处理。完成转运后做好交接工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急救0.5 h和1 h后的急救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满意度、急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实施评价,总分是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急救0.5 h、1 h后急救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满意度、急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a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a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弥漫性心肌损害、急性左室舒张受限、急性机械性梗阻以及急性容量负荷过重等均有可能引起急性左心衰竭。以往急救期间所实施的常规护理,具有工作目标不明确、操作不规范等缺点,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急救效果[5]。有学者曾就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对急性左心衰患者45 min末、60 min末急救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优化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抢救45 min末和60 min末的总有效率[6]。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急救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急救时间、满意度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路恋英的研究结果相似,因此说明,优化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效果,缩短患者急救时间,减轻患者痛苦,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满意度提高。

综上可知,在急性左心衰竭急救中运用优化急救护理措施,不仅可提高急救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可缩短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取得满意效果,值得运用。

参考文献

[1]张玉会.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左心衰肺水肿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8):1756-1757.

[2]杨丽珍,蒲宏伟,郑瑞花,等.优化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4,8(32):115-118.

[3]李桂月.优化急性左心衰竭急救流程对急救护理工作时效性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4,20(8):1161-1163.

[4]蔡丹阳.探讨高血压并发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与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5,15(48):223-224.

[5]李雪,常伟荣,万书文,等.优化护理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预防院内感染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4(9):168-169.

重症胸外伤的急救护理 篇7

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了339例胸外伤的病例, 采用AIS-ISS创伤评分法[2], 其中104例患者AIS-ISS评分≥16分。经过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急救护理, 治愈及好转95例, 死亡9例, 抢救成功率为91.3%。现将救治中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表现

胸部外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呼吸系统:严重时出现反常呼吸; (2) 循环系统:严重的血胸病人迅速出现休克; (3) 合并皮下气肿。合并皮下气肿是开放性和闭合性胸部外伤的一个常见症状。

2 胸外伤急性期的护理

2.1 清除口腔及咽部异物, 使呼吸道通畅, 对休克或昏迷的病人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防止血、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

血压平稳又无禁忌的病人取半卧位, 使膈肌下降, 以利腹式呼吸, 同时有利于胸腔闭式引流及萎缩的肺尽快膨胀。

2.2 胸部有开放性伤口时, 应立即用无菌纱布封闭, 使开放性气胸变成闭合性气胸。

2.3 迅速纠正呼吸循环系统障碍:

(1) 当病人有血气胸时, 应立即协助医生作好胸腔闭式引流或胸腔穿刺术, 吸出积气、积血, 减轻对肺及纵隔的压迫。对张力性气胸可在第二肋间锁骨中线插入一针头, 减轻胸腔内压力, 争取抢救时间。 (2) 在观察中出现进行性血压下降, 脉压差变小, 颈静脉怒张等心包填塞症状时, 应协助医生行心包穿刺, 以减轻静脉回流的压力, 同时做好胸部手术前准备。 (3) 有多发性肋骨骨折、胸壁软化及出现反常呼吸的, 应立即行胸带固定。 (4) 给氧。临床给氧浓度一般为3~4L/min, 及时更换吸氧管, 防止分泌物堵塞导管, 对呼吸困难者, 进行气管切开, 呼吸机辅助呼吸。 (5) 建立静脉通道, 补血、补液纠正失血性休克。在快速大量补液的同时, 要防止肺水肿及左心衰竭, 因此应掌握输液的速度。

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3.1 进行性出血

胸腔引流瓶内持续有鲜血引出每小时超过100mL, 脉博增快, 面色苍白, 烦躁等失血征象时, 应疑有大血管损伤或胸腔内活动性出血的可能, 应报告医生, 同时做好开胸探查术的术前准备。

3.2 保持胸腔引流通畅, 密切观察引流量及性质

如引流虽通畅仍有大量的气泡引出, 呼吸困难仍不能缓解, 伴有皮下气肿时应疑肺严重挫伤或较大支气管的断裂;如引流出乳白色胸水, 每日引流量超过500mL, 应疑有胸导管损伤;如高热、胸痛伴呼吸困难, 可能有胸部感染。

4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1) 保持引流管通畅, 勿使引流管扭曲受压, 最好是将引流管固定在床单上。经常从上向下挤压引流管, 防止血块堵塞, 必要时更换引流管, 注意管周的护理。防止敷料浸湿, 以防感染。 (2) 保持引流管密闭, 严防脱落, 经常检查各连接处有无漏气, 翻身时以防接头脱落, 更换瓶内液体时必须先用钳夹管, 以防气体逆向入胸, 始终保持引流瓶玻璃管头在水面下2~3cm。 (3) 严格记录引流量及性状, 以便早期发现胸内情况。每日晨7时更换无菌引流瓶, 记录24h引流量。 (4) 拔管后注意伤口处有无渗液, 病人有无呼吸困难及体温上升,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作好相应的处理。

5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外伤对病人来说是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 导致病人严重的焦虑、恐惧和不安。这时医务人员应态度和蔼, 同时有条不紊的工作, 让病人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胸外伤的急救措施, 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通过总结104例重症胸外伤的病例, 对其密切的病情观察, 急救施护及心理护理。结果通过急救护理, 抢救成功率达91.3%。结论熟练的应急措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重症,胸外伤,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李梦樱.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04.

[2]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8~104.

[3]孙林, 吴骏, 王立杰.重症胸外伤91例救治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3) :33.

昏迷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篇8

【关键词】昏迷;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6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04-01

昏迷病症是急诊室日常工作中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由于其涉及医学领域多专业、多学科知识,所以此类病人的临床急救不仅是急救医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急诊科医师临床亟待攻克的课题[1]。急诊科护士不仅要熟练、迅速、准确的配合医生进行抢救,还要对昏迷患者施行精心的护理,为寻求急诊救治昏迷患者的有效方法与护理措施,我们对2010年6月~2011年10月在我科收治的100例昏迷病人的抢救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龄12~91岁,平均51±39岁;发病时间:12-180分钟,昏迷原因脑血管意外32例,消化道出血19例,外伤后昏迷16例,各种农药及药物中毒9例,糖尿病相关性昏迷6例,一氧化碳(CO)中毒5例、酒精中毒4例,心脏意外4例,晚期肿瘤3例,感染性昏迷原因不明2例。

2.护理

2.1急救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面罩吸氧,迅速连接心电、血氧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观察瞳孔和意识的变化,及时、准确纪录并通知医生。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吸痰器[2]。对心跳、呼吸停止者就地实施心肺复苏术,并遵医嘱给予药物注射。

2.2检查护理

护士必须迅速、准确、熟练地配合医生完成体格检查,使用血糖仪测血糖,采血进行各项血液检查,留置导尿,留取尿检,必要时全程随同患者行CT、B超等检查,备好抢救药品车、监护仪、吸痰、吸氧等设备,做到边抢救边检查,以迅速明确病因实施进一步有效治疗和分诊。

2.3确诊后的抢救与护理

对昏迷患者应注意意识障碍的程度,部分患者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活动失调状态,表现为定向力丧失、幻觉、错觉、躁动不安等谵妄状态,应认真观察、准确判断[3];对各种中毒的患者需下胃管洗胃,给予速尿静推,应用解毒药物,必要时透析;

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急查血常规,及时配血,血红蛋白低于70克/升或临床休克时应立即输血,快速补充血容量;外伤后昏迷、脑血管意外、糖尿病相关性昏迷等患者在明确病因后及时送至相关科室进行手术等救治措施;一氧化碳中毒尽早实施高压氧治疗;在整个救治过程中积极消除患者家属的紧张、恐惧心理,指导家属配合救治,护理人员应技术过硬、临危不乱,对于各种疾病的救治程序熟练有序,增强患者及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

3结果

100例昏迷患者中,经抢救复苏81例,抢救成功率81%,死亡19例,死亡率19%。

4讨论

昏迷是指人处于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的一种状态,是意识障碍最严重的阶段,主要是由大脑皮质和中脑的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所致[4]。由于昏迷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死亡率高,临床如何早期、正确地做出对病情的评估,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护理措施,是抢救昏迷患者成功的关键[5]。实践表明,把护理工作做在症状出现之前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同时针对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护理人员拥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精心护理,临床上成功的机率是非常高的。

本组研究显示,护士应具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理论知识及各种临床抢救护理技能,在救治过程中能够密切监测生命指征,向医师提供准确的信息,依靠稳定的心理素质、丰富的护理经验、救死扶伤的忘我精神来积极完成急救与护理工作,而预见性和针对性护理是临床诊断治疗的科学根据,在急诊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Samborska Sablik A,Gaszyński W,Gaszyński T,et al.Coma-the interdisciplinary problem[J].Pol Merkur Lekarski,2005,18(108):703-708

[2]孙淑英,陈水红,金静芷,陈海莲.急诊护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34.

[3]刘增云,李晓伟,周海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6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716-2717.

[4]张绮霞,临床医学上册.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88-389.

服毒患者急救与心理护理 篇9

1.1 不失时机地就地抢救

尽量减少毒物在胃内停留时间, 减少毒物被进一步吸收;建立静脉通道, 应用有效解毒药物, 做好抢救前期工作。

1.2 及早实施有效抢救

尽量缩短从服毒到实施有效抢救的时间。患者入院后应立即彻底洗胃, 以洗胃液呈澄清、透明无味, 为洗胃结束的标准;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应用有效解毒药物,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根据病情调节药量, 洗胃结束时在胃管内注入催排泄药物, 阻止毒物在肠道内进一步吸收。对心跳呼吸骤停者立即行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等心肺复苏术。做好抢救后清醒患者的心理护理。

2 评价患者心理状态, 确定心理问题

首先了解服毒的原因 (如家庭矛盾, 婚恋问题, 人际冲突, 学习压力和身心疾病久治无望等) 、药名、剂量、服毒时间及职业、文化、性格特征。患者清醒后要及时了解观察和分析患者此时的心理状态、心理需求层次, 找出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患者不同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心理状态, 选择适当的谈话内容与方式, 除主动关心、照顾、开导外, 还要对症下药, 尽量解决现存的心理矛盾, 使患者从急救护理人员身上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增强生活的信心。对患者说明抢救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心理护理环境。

患者在抢救时的心理状态: (1) 求死心理。患者遇到困境, 自己无法摆脱, 感到束手无援, 只有选择结束生命, 一般服药剂量足以致死。凡神志清醒者, 均被强行送入医院急救。此时, 患者服毒前的心理状态仍在延续, 表情漠然, 拒绝抢救, 对询问及劝解置之不理。 (2) 求生心理。服毒后因毒物发挥作用, 患者对死亡的恐惧表现特别强烈, 此时患者能主动告知服毒时间、药名、剂量、关心自己的预后。 (3) 自卑、自责、羞于见人的心理。患者服毒后也有很强的求生欲望, 只是行为与心理的矛盾, 使情绪表现得复杂化。患者服毒后感到后悔, 但又不愿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怕别人嘲笑。 (4) 希望被重视, 带有要挟性的心理。患者内心并不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只是希望被重视。有的患者在服毒前曾给别人暗示, 或者推算会立即被人发现, 药瓶和药会散落在现场很明显的地方。一般患者服毒可能性较小, 有的甚至没有服毒。这类患者被送入医院后表现为行为暴躁、不说实话、拒绝救治。

3 根据患者心理状态, 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对有求死心理的患者, 选择患者最依赖且对患者最具影响作用的人协助医护人员安抚患者。应用赞赏、鼓励的方法, 激发患者认识其自身价值, 引导患者换位思考问题, 开导患者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对有求生心理的患者, 赞赏、支持患者的积极想法, 帮助其消除紧张心理, 同时向患者讲明救治中的不适应用, 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抢救治疗。

对有自卑、自责、羞于见人心理的患者, 应绝对避免指责、训斥, 尊重患者的自尊心, 并要求家必协同做其思想工作, 医护人员可采取半强制手段安置患者进入抢救程序, 取得患者的配合。

对带有要挟性心理的患者, 在护理过程中, 把患者与家属隔离, 让患者保持冷静, 使用暗示方法表明医务人员与患者的立场是一致的, 引导患者说实话, 配合抢救。医护人员积极向患者保证严守秘密, 维护其自尊心, 取得患者的信任, 使患者感到被重视。在护理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注重同情、关心、安慰患者, 保护患者的隐私, 尊重患者的自尊心。

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 护理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面容表情及语言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在开导患者的同时, 要主动与家属交谈, 尽量化解与患者之间的矛盾, 使患者从家属及陪人身上感受到爱与归属。

4 切断毒物来源

有机磷酯类农用杀虫剂, 限量供应, 剩余药液专人管理与存放;镇静催眠类药物应限制一次性购买量;农药生产厂家应将市售农药标明其有效成分和含量, 防止中毒后, 无法查看其有效成分和含量, 给抢救治疗带来困难。

摘要:我科2001年1月至2005年10月救治了120例服毒患者, 占内科急诊病例的46%, 其中神志清醒者92例, 在进行抢救程序的同时, 对神志清醒者给予抢救及心理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小儿惊厥的急救与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58例, 男38例, 女20例, 年龄最大10岁, 最小200d,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35例, 支气管肺炎12例, 病毒性脑炎4例, 癫痫5例, 中毒性脑病2例。

1.2 惊厥类型

高热型23例, 占39.7%;低血钙11例, 占19.0%;维生素D缺乏10例, 占17.2%;低血糖1例, 占1.7%;癫痫4例, 占6.9%;化脓性脑膜炎5例, 占8.6%, 新生儿窒息并缺氧缺血性脑病4例, 占6.9%。

2 小儿惊厥的急救

2.1 紧急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除口腔内分泌物, 取人中、合谷, 强刺激十宣。

2.2 及时吸氧

惊厥发作时应及时吸氧, 以改善组织缺氧, 增加血氧饱和度, 避免发生脑水肿, 鼻导管吸氧0.5~1.5L/min, 面罩2~3L/min, 若有窒息, 应立即行人工呼吸或口对口呼吸, 建立静脉通道。

2.3 药物止痉

(1) 苯巴比妥:为首选药, 剂量5~10mg/kg, 肌肉注射。 (2) 苯妥英钠:个别患儿应用苯巴比妥不能控制时可选用本药, 负荷量为15~20mg/kg, 静脉缓注, 若症状不缓解, 30min后重复1次。 (3) 利多卡因:2mg/kg, 静脉注射, 20~30min后无效可重复1次, 缓解后用每小时4~6mg/kg维持。 (4) 安定:剂量为每次0.3~0.5mg/kg缓慢静注, 症状不缓解可15~20min后重复使用, 1d之内可用3~4次。 (5) 水合氯醛:10%水合氯醛, 每次0.5ml/kg加入生理盐水10ml保留灌肠。

2.4 脱水疗法

持续频繁的惊厥, 往往并发脑水肿, 可给予20%甘露醇静脉注射。

2.5 对症处理

(1) 低钙惊厥:可用10%葡萄糖酸钙5~10ml加入10%葡萄糖10ml缓慢静脉注射。 (2) 维生素D缺乏:补充钙剂及大量维生素D。 (3) 低血糖:给予高渗糖静脉注射。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保持安静, 取头侧平卧位, 解开衣服和裤带,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出咽部分泌物, 并托起患儿下颌, 防止舌根后坠引起窒息。治疗及护理操作应尽量集中进行, 动作轻柔、敏捷。

3.2 氧气吸入

惊厥患儿应就地抢救、吸氧, 因惊厥时氧的需要量增加, 吸氧可减轻缺氧与脑损害[2], 根据年龄、病情调节流量, 及时清理呕吐物, 以免发生窒息。

3.3 备好吸痰管、气管插管用物及急救药品

当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时, 可采用超声雾化吸入, 雾化常选用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病毒唑、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等, 以稀释痰液, 利于排出。

3.4 查明病因

在抢救的同时, 要明确病因。必须详细询问病史, 如过去有无类似情况, 是否中毒, 是否发热等。

3.5 注意安全

防止坠床、碰伤, 必要时约束肢体, 惊厥时在上下齿之间放置牙垫, 防止舌咬伤, 牙关紧闭时, 不要强行撬开, 以免损伤牙齿, 对抽搐频繁者应专人护理, 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室内光线不宜过强, 并保持室内安静。

3.6 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

保持被、床单清洁、平整、干燥, 衣服应柔软、宽大, 翻身时避免拖拉等动作, 防止皮肤擦伤。昏迷、大小便失禁的年长患儿必要时留置尿管。

3.7 降温的护理

高热惊厥的患儿, 应及时给予降温, 可选择药物降温或安乃近滴鼻, 或物理降温;对高热烦躁、四肢末梢灼热者可用冰水擦浴;对寒战、四肢末梢厥冷者可用32~35℃温水擦浴, 或用30%~50%乙醇擦拭, 冰敷、冰袋、冰帽都可使用, 以预防脑水肿, 降低脑组织的代谢, 减少其耗氧量, 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 减慢或制止其损害程度的进展, 有利于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在使用冰袋时应包裹一层薄巾, 防止局部冻伤。同时要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及全身情况, 在使用物理降温前要应用少量异丙嗪, 以防寒战, 致使体温不降[3]。

3.8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在使用止惊药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和神志变化, 以免过量而抑制呼吸。详细记录惊厥的次数, 发作前有无多汗、易惊、尖叫, 发作时状态, 惊厥持续的时间、间隔时间, 发作部位及发作后的精神状态, 有无嗜睡、昏睡或昏迷, 有无发热、呕吐、腹泻、黄疸及皮疹。并观察前囟是否膨隆, 以便及时发现脑水肿早期症状。当患儿惊厥不止时应及时通知医生, 按医嘱使用脱水剂, 预防脑疝发生, 同时要注意有无休克与呼吸衰竭, 以便及时协助抢救。

总之, 小儿易发生惊厥, 主要是大脑皮质功能发育尚未完善, 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 血脑屏障的功能较差, 水、电解质代谢不稳定。惊厥发生时要分秒必争, 以就地抢救为原则, 保持呼吸道畅通至关重要。高热时体温控制在38.5℃以下, 及时观察病情的变化和必要的抢救护理工作是确保患儿转危为安的重要保证。

摘要:目的:总结惊厥患儿的急救与护理经验, 提高急救与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4月到我科诊治的58例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经快速止惊、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及时降温、加强有效护理等综合措施后, 58例患儿均转危为安。结论:及时迅速控制惊厥、高热, 加强综合护理是治疗小儿惊厥的关键。

关键词:小儿惊厥,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朱念琼.儿科护理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58-261.

[2]周秀华.急救护理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91-193.

上一篇:快乐氛围下一篇:核转录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