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德育导师制四篇

2024-09-09

师范生德育导师制 篇1

1 双导师制培养师范专业本科生的必要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以来,对教育教学的很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对课程的结构、目的、内容、理念等,这些新的要求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广大的中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共同探索、共同努力,更需要这些教师在教学研究能力方面的提高。作为培养职前教师的重要基地,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大力加强对师范专业专业能力的培养,探索有效途径和方式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通过相关的保障机制维持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进而形成一套以培养师范专业教学研究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以促进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发展。

但是在目前情况下,我们所看的师范生的培养,往往只是高等学校单方面的授课,虽然师范生可以通过大四的实习见习深入中学进行实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学在师范生培养中的介入,无非是起着 “配合”的作用或是为大学提供师范生实践的场所。另一方面,师范生在校外见习和实习中,设计和教学主要由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单独指导,这虽然使得未来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班级管理方面得到较具体的指导,但在讲课、教学反思的实践与理论结合及提升上缺乏有效的指导[3]。如何能够在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中真正的发挥 “双导师制”的作用,使得学生在参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过程中,不再单单只是被动地接受大学老师的知识灌输和中学老师的课程观摩和模仿,能够主动地探讨研究教育中的问题,开展有效地教学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是当前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双导师制”要求高等学校指导教师和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共同构成 “双导师制”下的合作共同体,结对导师之间应精诚团结、密切配合、相互沟通,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教师教育的培养和培训任务。同时,各高等学校所聘各学科导师又共同构成一个指导教师团队,各单位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团队的作用,切实推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进程[4]。这一要求的提出,则是充分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即实现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统一,为师范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前进动力。

针对化学师范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随着 “双导师制”的实施,我们也尝试着从单一大学课堂教学向着 “大学老师- 中学老师- 师范生”的三维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力图打造一个由大学与中学共同规划并实施教育实践课程的平台。

2 双导师制培养师范专业本科生的途径

2. 1 明确导师责任,制定考评体系

“双导师制”要求高校导师和中学导师必须在师范生教育中完成一定的工作量,这其中不仅仅是课堂的教学,更多的是一些实践活动的共同开展。比如听课评课、比如实习实践,比如各种技能比赛,比如中学的调研,这些工作无形中增加了高校导师和中学导师在日常授课工作之外的工作量,这就需要项目开展单位在其中进行一定的协调与平衡,保证项目开展工作的成于时效的同时,也要充分调动项目参与导师的积极性,通过合适的考评机制促进项目的持续深入开展。

2. 2 完善课程,构建全方位课程体系

师范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不是等到所有的基础理论课结束之后才开始的培养,这个培养应该是全景模式的,是贯穿于师范生本科教育阶段始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方面进行调整。由原来的大三大四才开始专业训练,转变成为从大一开始的培养。师范生教育初期开设由大学老师为主体的师范生技能训练、包括常规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法、“三书”等,中期则由中学老师开设专业情感教育、专业研究讲座等,同时在大学老师指导下进行讨论; 后期则是由三方共同参与实践实习活动、研究性课题等。

2. 3 加强引导,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在高校中,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中学老师而言,很多才是刚刚起步。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目前很多中学倡导的特色,也是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水平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师范生能够和高校导师一起参与到中学导师的校本课程开发中,不仅能够提高其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更能够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性,实现双导师制项目实现的双赢。

3 双导师制项目实施的具体措施

3. 1 确定稳定的双导师制项目实践活动队伍

根据意见和办法,对高校指导教学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的聘任条件都做了明确要求,同时也提出高校指导教师和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要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密切合作的工作机制,避免短期行为。要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型的 “双导师制”,使之制度化、长期化,从而形成教师个体与群体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开创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但是同时我们是实际操作中也要明确,双导师制的日常运行主要是大学导师和中学指导导师间的合作。这种合作需要彼此间的相互信任,这往往需要花很多年时间,一旦任何一方发生变化或出现人员的调整,都可能导致彼此信任的丧失,并且使合作变得更加困难。为了保障双导师制的可持续发展,而不应出现太多的短期行为。为此,我们组织遴选了能够长期合作,稳定参与的高校和中学教师共12 人,其中包括河南大学导师6 名,中等学校导师6 名。大学指导老师均为学院在教学岗位上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他们平时积极钻研教育教学规律,基于学生的发展,进行了相关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学老师则着重从实践角度进行专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尤其在前期遴选过程中,我们对导师的聘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最终确定了包括河大附中、开封市基础教研室、郑州八中、郑州三中在内的等省内知名中学的化学学科骨干老师。

3. 2 构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体系

在本科生师范教学中,调整学科专业基础课,完善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目前化学学科专业基础课是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所涉及课程科目围绕中学化学所涉及到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内容开设,根据中学化学课程的知识重点和比例,设置专业课程结构,使师范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便能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同时,新的化学专业( 师范) 课程设置,我们将相关化学教育教学类课程提到低年级授课,逐步增设若干教师教育类选修课程,如 《化学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基本训练》、 《化学教学技能》等; 同时,通过双导师制的实施,增加 《中学教师名家讲坛》、《中学老师进课堂》等一些讲座论坛类课程,增加学生的认知; 增加大二大三中学观摩见习活动,使学生更早了解中学教学的过程和必备技能,这样在大四真正实习实践时,才能达到 “学生心里有谱,老师心里有数”。

而在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我们着重于从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教学工作能力几个方面进行训练,加强对化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我们鼓励化学师范专业学生加强普通话的训练,积极组织参加院校各类活动,在实践中训练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作为师范生,一个基本的要求是要写好三字 “钢笔字、毛笔字和粉笔字”,这是需要长期的积累的。我们给每个学生配备了小黑板、粉笔、板擦等工具,同时聘请老师问他们进行书法课程的培训。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实验操作的训练更是必不可少,我们设立了单独的教法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中学化学创新性实验的设计,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3. 3 加强实践课程的开设

由于课时等各类因素的限制,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课堂讲授学时少、技能训练时间少的状况。因此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训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实验和训练环节。我们邀请中学导师走进大学课堂,结合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的理论、教学的艺术、学生的沟通等各个方面给生进行报告。中学老师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听课方面,我们除了让学生深入中学课堂进行见习实习之外,考虑到中学的正常教学秩序,我们和中学结合,利用中学的教学比赛,拷贝了每一位老师都录制的教学视频,让每一位学生在课余进行学习。

4 结语

免费师范生双导师制的构建与实践 篇2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双导师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021-02

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该办法规定从2007年秋季起,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根据规定,这些师范生入学前只要与学校及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其中两年须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就可以享受在本科招生中提前批次录取,在学期间免交学费、住宿费和补助每人每月生活费400元,毕业后有编有岗的优惠待遇。在当今上大学普遍要交纳学费和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情况下,这个总计上亿元的中央专项资金的投放,凸显了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国家意志。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基于国内现有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探析免费师范生双导师制的特点和存在问题,使免费师范生双导师制能够在高校人才培养出更好的发展并肩负为国家培养优秀实用的人才。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及国内高校的实施模式

1.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高校在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中,为本科生选一批符合预定条件的导师,分别分工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要求导师与所指导的学生保持经常性联系,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和科研实践。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2.国内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

(1)综合导师制。综合导师制式导师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全面发展进行知道的一种制度。该制度要求导师关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定位指导下的综合导师制模式主要有两种:分段式导师制。在整个大学四年中分两次给学生配备不同的导师,一二年级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三四年级导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专业学习,特别是科研及实践技能辅导,协助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低年级导师制,即只在大学一二年级实行导师制,主要是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和适应大学的生活。

(2)学术导师制。学术导师制式将本科生导师制定位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及学术研究指导这一个模式,现在多数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都采取这种模。这一定位的本科生导师制也有两种实施模式:高年级导师制。即在大学三年级以后对学生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精英导师制。为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强个性化培养,有的高校对优秀学生如推荐免试生和高考高分生,在进校后先按大类学习规定的课程,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实行导师制。

二、部属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导师制模式的构建及实践

1.免费师范生导师制模式的构建原则

免费师范生“双导师制”不同于现有的一般的本科生导师制。免费师范生双导师制是指由校内教师和校外优秀教师导师共同担任师范生导师的一种教育模式,即为每位免费师范生配备双导师,由学校学科教育专业导师和来自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第一线的兼职导师来担任。双导师为免费师范生提供从课程学习到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指导,为其逐步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奠定基础。

2.免费师范生双导师制的实践

(1)陕西师范大学双导师制。为了更好的推进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工作,陕西师范大学充分利用多年以来建立的实习基地教师资源,建立基地学校教师和本校免费师范生密切的新型合作指导关系。其具体实施为学校为从2007级开始的所有免费师范生配备双导师,为每10-20名的免费师范生各配备一名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导师的工作方式因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分工不同而不同。校内导师遵循以个别指导为主、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发展空间,就学生的共性问题招集学生集中处理,个别问题予以个性化指导。校外导师主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

(2)其他部署师范院校双导师制。北京师大和其他五所部属师范院校一样,在免费师范生中建立了“双导师制”,为每20名免费师范生配备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中小学优秀教师导师。在实践中,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呈现了一些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免费师范生双导师制为免费师范生提供校外导师指导,提供教育见习。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同时加强了联系与沟通,增强实际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努力培养“人格健全、素养深厚、基础扎实、理念先进”的优秀师资,校内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校外导师指导教学观摩、微格教学、社会实践等。

三、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双导师制的思考和对策

1.免费师范生双导师制的优点及示范作用

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双导师制对非部属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示范作用。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贯彻免费师范生双导师制,不仅有利于培养优秀的教育教学人才,还有利于校内校外教师资源的充分利用。许多师范院校都有对接的见习、实习中小学基地,学校可利用校内导师的指导以及校内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引导师范生积极参加各种讲座,校外导师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针对的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安排课程见习、实习等,增强师范生适应社会实际学校现状的能力,培养师范生的实际教学技能。

2.完善免费师范生双导师制的对策

六所部属师范院校中,一些学校对校外导师的考核机制尚待完善。对于导师的工作考核,免费师范生校内导师的工作考核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实际业绩(50%)和学生评议(50%)。而校外导师的考核还没有相关文件给予定论。 “双导师制”的顺利实施需要制度的保证,要落实考评导师与学生在这一培养方式中的权利与义务,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6]

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中实施“双导师制”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的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学校、社会、学生对这一新的培养方式均给予较高的肯定,给其他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起到一定得示范作用。但要做好这项工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制度的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进,如校内外导师选聘标准的确立等。只有总结经验,逐步完善,才能促进“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发展,形成部属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学生培养的特色,为社会提供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受欢迎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Z].司法业务文选,2007,(26):13-15.

[2] 郭欣欣.本科生导师制度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8.

[3] 朱江.试析本科生导师制度及其实施[J].长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43-145.

[4] 涂春花.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新载体[J].太原: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39-41.

[5] 陈达洁.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状况研究述评[J].北京:中国电力教育,2008,(1):9-11.

德育导师制 篇3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按照“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目标和创建“全员参与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德育工作体系的要求。本着加强德育师资力量,强化教师育人功能,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全体教师都应当肩负起育人使命,做到教书育人相结合,真心关爱学生,成为学生的导师,为此,特制订我校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

二、工作目标

对学生实施人本化、个性化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深处,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发现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学生在道德、心理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努力做到不使一个学生掉队。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德育导师制”是“班级德育工作导师制”的简称,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制度,在“整体、合作、优化”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任课教师作为“导师”负责对学生的教育、指导,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对学习上、品行上、生活上、心理上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学生提供具体帮助,对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具体指导。

三、工作原则:

一是发展性原则。导师的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

二是个性化原则。导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特点,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

三是人本化原则。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受导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真诚关爱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是渐进性原则。导师要根据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

五是整体性原则。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德育导师组,发挥团队的力量开展指导工作。

四、指导小组

为了保证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的正常有效进行,由校长室、德育处、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团支部和学校工会的有关同志组成指导小组,对全校的德育导师制工作进行详细,有效的指导。

组 长:薛法根

副组长:张觉、王晓奕、徐国荣、曹忠、沈建忠

组 员:周菊芬、黄妹芳、周锦、戴燕妮、杨建英、谭瑜萍 指导小组成员:每一位在职教师

五、实施办法 1.调查摸底

(1)调查并确定能够胜任德育导师的教师。

(2)调查需要受导的学生及辅导的主要内容(学习、道德、行为、心理、体育、艺术等);(受导学生名单由各班主任提供并填写受导学生情况登记表。主要是问题生、学困生、家庭特殊的学生等。)2.选配导师 ①由教师提出申请;

②由年段(班级)根据教师的学科特长、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个人风格、工作能力等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推荐优秀教师担任德育导师; ③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受导学生。由学校向德育导师颁发德育导师聘任书。

3.明确导师工作职责

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力辅导”的要求,德育导师的主要职责是:

①帮助、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防止和纠正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②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合理指导学生的学习。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的辅导。

④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⑤及时与学生家长、其他任课教师沟通,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困惑。4.确立受导关系

学校公布选配的导师名单、简介和指导特长,向导师提供相关学生的材料,进行师生双向选择,学校可根据实际作适当调整。导师关系确定后,学校记入教师业务档案。班主任要向导师提供受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优势、学习风格、学习弱势、同伴关系、心理特点、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材料,作为导师选择学生的依据和导师开展工作的基础。

六、建立工作制度

①建立学生德育导师制档案。导师要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学生每月的表现、每次考试成绩记录及分析。②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导师每1周至少与受导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受导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必要时可随时汇报和咨询。

③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父母长期不在加的更要作为重点)。每月至少一次电话联系,每学期至少一次家访,并做好记录。

④建立个案分析制度。学校可定期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

⑤让每们导师每学期写出一至两篇个案分析材料。⑥建立受导学生评价机制,对受导学生作出合理评价。

七、考核评估

1.建立对导师工作的评价激励机制。通过检查导师工作记录、受导学生的反馈和发展表现、班主任、年级组教师情况反映、受导学生家长情况反映等评价导师工作成效。学校将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学校应建立导师考核档案,将导师工作纳入教师考核的重要方面,每年评选优秀导师和合格导师。对于优秀导师学校将给予适当奖励。

2.德育导师每年的考核成绩作为评先、评优、评职的重要条件。在外出学习、培训、研修以及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优质课评选等活动中享有优先权利。

3.德育导师考评表彰方式:

每学年进行3次德育导师的校级评比,通过学生评比、教师自评、教师互评、科教处日常评比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年的6月、9月、1月,借助“六一”“教师节”“人物”的平台,表彰校级优秀德育导师。

① “庆六一”:科教处结合日常评比,推荐校区优秀德育导师名单,所有教师进行投票,在此基础上产生校级“双十佳”优秀德育导师。

② 教师节表彰:通过教师自我推荐、年级组推荐、科教处推荐的方式,全体教师投票,表彰校级优秀德育导师。

③ 人物表彰:通过各班学生投票,评比出年级优秀德育导师,在此基础上全体教师投票评比出校区十佳“德育导师”,最终在全辅导区评比出十位“校级优秀德育导师”。

八、实施要求

1.要正确处理好德育导师与班主任关系。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德育导师则重点放在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行的教育引导,学业和特长的培养与指导,心理与情感的培育与疏导,关注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关注到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细微变化,并以学生的朋友、顾问身份作为其成长的指导者,架起师生间的“心灵桥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德育导师与班主任工作要各有侧重,形成合力。

2.要处理好工作与待遇的问题。发挥教师的奉献精神,建立“德育导师制”的目的是在全校教师中树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

3.要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德育导师制”要切忌“假、大、空”,要以各种形式为载体,强调知与行的一致,强调师生的实践与体验,让教师通过体验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受导中受教育,在实践中求效果。

“德育导师制”工作计划 篇4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辅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3)关心学生课外生活,指导学生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和个性特长。

(4)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5)经常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积极争取家长在教育学生工作中的支持。

(6)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其他教师随机交流情况与工作经验。

(7)认真学习有关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辅导等方面知识,不断提高“导”的素养,利用谈心、集体活动、家访等形式履行好各项应尽职责。

(8)德育导师应为学生做好有关成长档案记录,相应做好有关记录。

五、具体做法及要求:

1.摸底调查:调查各班需要导师辅导的学生,选择确定受导,尤其是家庭教育有缺失、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等特殊学生群体。

2.成立辅导小组:每位德育导师与所指导的学生构成一个小组,原则上1位导师指导1-2名学生。

3.要求:

(1)德育导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采取个性化、亲情化的教育方法。

(2)导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3)导师必须做到:

每周必须至少进行一次谈心、辅导等;每月必须与家长联络一次,每学期进行一次家访。

定期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当学生取得成绩、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或麻烦时给予热情帮助。

要帮助学生改掉一个不良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兴趣爱好,要努力改变受导学生的现状。

要全面了解学生,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积极进行教育引导,要尊重学生,依法执教,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六、德育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价:

1、学校每学期对导师的工作进行一次考核评价,对成绩显著者给予表扬与奖励,对工作薄弱或失误者提出批评。

上一篇:快速通知论文下一篇:再就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