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与发展十篇

2024-08-30

和平与发展 篇1

一般而言, 学者们在处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时, 均认为和平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他们认为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集中精力发展建设;没有各国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 甚至已实现的和平也难以巩固。

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以为和平与发展主题中除了相互促进的这层关系以外还内在的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不同国家追求发展的愿望一定程度上反而会导致国际环境的不和平。正如亨廷顿在书中的观点一样:“动荡和衰朽的根源不是这些国家的贫困和落后, 而是它们致富和发展的欲望”[1] (P4) 。

世界各个国家在发展的时候, 必须依靠某种资源, 而资源往往是有限的, 因此每个国家的发展, 内在的就孕育着威胁世界整体和平的元素。发达国家需要发展, 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发展, 但资源是有限的。一些国家经历过现代化的混乱之后, 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国内的生产力高度发达。这种综合性的提高, 使得这些国家国内的各种资源会得到了积极的调动, 效率急剧提高, 但是这种提高也导致了另一种后果, 即国内市场的消费水平和各种资源的使用几乎达到饱和, 也就是说单单依靠国内资源的利用, 已经无法满足这些国家的发展要求。在国内资源差不多已经得到充分的开发之后, 这些国家必定并不希望就这样停滞不前, 但在这种饱和的状态, 以提高科技水平的形式来更大化的利用国内有限资源, 其可以操作的空间已经非常小了, 并且成本会非常之大。因此发达国家会考虑向外界获取廉价的、更为广泛的资源, 来支持这个国家继续向前发展, 来支持这个国家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生活 (a) 。

这样情况之下, 发达国家必然要去一些发展中国家去抢占本应该属于他们的资源。发展中国家的可利用总资源本身有所不足, 因为这些国家还没有完成现代化的过程, 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些国家原本就不能将自己国内的资源重新分化组合以充分的调动起来, 使其以发挥最大效能, 这个时候, 又有其他发达国家采取各种形式到这些国家来抢占资源, 在这种资源利用率不高, 自身可利用资源又在不断减少的情况下, 这些发展中小国也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那么, 这些发展中国家对这些到他们国家来抢占资源的发达国家自然充满敌视态度。这种敌对态度, 就包含着不和平的因素。

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想采取以资源来换取国外的资金技术方式, 去提高自身资源利用能力, 以谋求国家的发展。这些国家希望以牺牲一定的资源来换取能够提高资源利用能力的办法, 从而提高现阶段的可利用资源创造的总价值 (b) 。但是这个时候, 发展中国家会发现, 他们遇见的情况往往是发达大国利用不公平的贸易规则不断压低这些资源的价格, 使得发展中国家出卖的资源量所能创造的价值远远小于发达国家的技术补偿能够创造的价值, 或者说发展中国家触出卖资源的价值大于资源利用率提高后剩余资源产生的总价值的提高, 即损失大于提高。这种情况下, 如果继续这种模式, 必然走入一种恶性循环, 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可利用资源不断的被发达国家蚕食, 而其自身的发展也会变得越来越慢, 甚至可能直到失去所有资源的一天, 这些国家也无法成功的走向现代。因而发展中国家必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相反发达国家当然是希望能够持续这种模式, 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汲取营养来供应自己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之间, 存在着如此不可调和的矛盾, 以至于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根基是严重不稳的。

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 每个国家追求发展的愿望, 就会造成国际环境的不和平。我们知道和平应该是一种稳定状态, 如果参考亨廷顿所说的“纯正的传统社会虽然愚昧、贫穷, 但却是稳定的”, “现代性孕育着稳定, 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2] (P31、32) 这种逻辑,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 如果发展中国家愿意一直停留在待发展的状态, 发达国家也只是慢慢提高本国资源利用率而不去打其他国家的主意, 这个世界就会处在一种和平的状态下;要不然就是每个国家都成功的实现了现代化之后, 任何国家已经没有外国的资源可供抢夺, 想要再发展, 只能依靠提高自身的资源利用率, 所有国家都处在这种缓慢的发展状态之下, 世界也能变的和平。这两种情况下, 世界保持和平状态的前提, 都是需要消灭发展或缓慢发展。这不也是意味着发展与和平之间存在着矛盾。当然这两种情况都非常的理想化, 在现实世界里很难实现, 实际上每个国家都在拼命的谋求发展, 每个国家的发展进度也都不一样, 并且发展的快的国家还要想各种办法阻碍其他国家的发展, 导致这个世界会长期处于亚和平的状态。而造成国际环境不和平的因素, 就包含着这种希望发展的意念。因此我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内在矛盾的。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辩证统一的, 以前的讨论多局限于两者统一的方面, 而对于两者之间的矛盾方面的辩证却很少有所涉及, 本文正是对于这一方面的初步探索。

a市场经济下, 人们总会希望以更少的成本来获取更多的资源, 因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要去抢夺世界资源。

a可利用资源创造价值=可利用资源×资源创造价值率

摘要:一般而言, 学者们在处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时, 均认为和平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和平与发展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动。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以为两者间除了相互促进的这层关系以外还内在的蕴含着一定的矛盾。

关键词: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关系,矛盾

参考文献

和平与发展 篇2

其一, 面对中国的崛起, 美国逐步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 积极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美之间经济差距不断缩小。尤其是在中国提出建立“亚投行” (AIIB) 后, 众多大国尤其是美国的传统盟友不顾美国的反对, 执意加入, 中国影响力的增长引起美国的不满, 使美国感受到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逐渐由接触转为遏制。基于维持美国在亚太地区主导地位的考虑, 美国把战略重点逐步从中亚转移到亚太, 积极实施“亚太再平衡”政策, “再平衡”战略是包括外交、军事、经济政策在内的一整套政策体系。在缺乏政治互信的情况下, 美国的亚太战略加深了中美之间的矛盾, 激化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 使得周边经济合作发展受阻, 安全形势恶化, 周边环境日益紧张。

其二, 中国的崛起, 引起周边国家的不安。今天的中国, 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也是世界上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1]为了维护国内的安全, 保护不断拓展的国外利益, 中国顺应国内外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实力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增长充满疑虑和担忧, 受现实主义“零和博弈”以及“强国必霸”理论的影响, 周边国家认为中国的崛起必将打破地区力量均势, 挑战既有秩序从而引发战争。这种担忧加剧了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不信任, 为了维护自身安全, 周边国家不断增加本国军费开支, 购买新式武器装备, 同时也增加了对美国的安全依赖, 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由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安全困境, 在彼此缺乏政治互信的前提下, 引发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 阻碍了地区间交流与合作。

其三, 传统安全因素回归, 周边领土争端频发。中国长期稳定的快速发展使周边对中国的实力增长形成共识, 周边国家担忧中国综合实力的发展会使得中国在以后的领土谈判中的话语权会逐步增强, 维持现状的政策对中国越来越有利。为了避免未来形成有利于中国的解决方式和规则, 他们倾向的策略是在中国实力获得压倒性优势之前, 将争议海域和岛礁的实际控制巩固为法理控制。[2]所以, 当中日面临结构性矛盾时, 日本提出所谓的钓鱼岛“国有化”问题, 这一做法引起中国的强烈愤慨, 使双边关系降至建交以来的最低点。菲律宾、越南也想加强对占有岛屿的“合法性”, 通过单方行为实现南海利益的最大化, 这使得南海争端加剧。

二、周边外交困境产生的动因

1. 综合国力此消彼长, 产生结构性矛盾。

在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带来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 而美国与周边国家的力量相对下降, 引起美国与周边国家不安。受到传统大国兴衰理论的影响, 它们认为中国的崛起必然挑战既有的国际秩序, 从而影响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当主导性大国认为其相对力量陷入不可逆转的衰退趋势, 那么它针对崛起大国采取预防性战略的可能性增大。[3]所以, 在美国感到自身力量下降,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形势下, 美国加紧实行既定的亚太政策, 对中国既接触又遏制。一方面, 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投入, 通过强化与传统盟友的联系, 保持对中国的战略威慑。同时通过宣传“中国威胁论”, 以引起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安, 促使非盟国加强对美国的安全依赖。另一方面, 为了减轻自己维护现有秩序的压力, 美国积极敦促中国成为国际秩序“负责任”的行为主体, 接受现有国际秩序, 为维护现有国家秩序作出更大努力, 使中国在现有格局中承担更多责任。

2.“以经促政”的效果下降。

长期以来,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主要是围绕地区经济合作展开的, 中国影响力的拓展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是以经济合作为基础来推动与其他方面的合作。中国在与周边合作中通过加大对经济公共领域的投入, 对周边国家开放中国广阔的市场, 通过让利与周边, 使得“以经促政”的政策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以经促政”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 这一政策必须能够保障周边国家能从中国发展中获益, 却不危机自身政治与安全。[4]近年来, 随着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不安增加, 领土争端加剧, 传统安全问题回归, “以经促政”的效果开始下降。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 长期以来, 周边国家坚持对中美政经分离的“选择性依赖”。在积极发展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 为了防止过度依赖中国, 受到中国的控制和制约, 周边国家选择在政治和安全上依赖于美国, 加强与美国的政治经济联系, 这种“选择性依赖”降低了“以经促政”的效果。二是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朝核问题等地区不稳定因素增加, 领土和安全问题的凸显, 使得经济影响力相对下降。安全因素往往会压倒经济合作, 对于安全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三是周边国家间经济竞争加剧, 摩擦不断, 地区经济合作受到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以经促政”的政策效果。

3. 周边国家对中国战略底线的错误试探。

长期以来, 中国坚持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与周边国家的矛盾, 塑造了中国友好的国际形象, 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但中国怀柔的外交政策却给周边国家造成中国为了维护稳定的国内外环境, 不会动用武力解决争端的错误心理预期。这种对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错误认知, 使得周边国家不断在东海、南海问题上试探中国的底线, 其结果可能是最终导致中国放弃怀柔政策。[5]

三、和平发展的路径探析

第一, 在制度上, 维护现存合理的国际秩序和规则, 改革不合理的规则, 根据社会发展倡导建立新规则。对待现有国际秩序和规则应一分为二, 正确看待, 对其合理规则中国应积极参与, 对其不合理之处应积极改变。如果对现存秩序不加区分, 盲目挑战与对抗, 这样不仅会增加中国崛起的阻力, 也会对周边国家及全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进而重蹈历史上大国崛起的覆辙。但参与并不意味着被迫全盘接受, 不应为迎合现有秩序而损害国家利益, 而是应该充分发挥中国不断扩大的影响力, 在参与中不断改变不合理的秩序与规则。所以, 对现存秩序我们应积极参与, 运用和完善, 在世界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 顺势而为, 塑造发展中国发展所必要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6]最近, 随着“一路一带”、金砖国家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系统而赋有长远规划的战略措施的提出, 充分体现出中国在遵循现有国际规则下, 不断运用自身力量改善和塑造现有国际体制。

第二, 明确中国的核心利益与战略底线。长期以来, 在“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指导下, 中国核心利益和战略底线存在很大模糊性, 造成周边国家通过各种过激行为试探中国的底线。所以, 中国应向国际社会明确自己的核心利益和战略底线, 并根据对中国的重要程度划分出不同的范围与层级, 使周边国家明确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力量和决心, 减少不必要的战略试探。根据理性选择理论, 当周边国家认识到挑衅的成本大于收益时, 其会选择减少对中国无故挑衅。

第三, 发挥中华文化在中国崛起中的作用, 增强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我们应该努力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 从而构建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秩序观, 以补充和发展现有的国际价值体系, 从而增强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 中国应根据自身国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外交政策, 尽最大努力减少和平发展的阻力, 为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摘要:近年来,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周边国家获益, 但也引起了这些国家的不安, 出现了周边外交困境, 时而爆发的领土争端、经济摩擦加深了周边紧张形势。由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结构性矛盾, 在各国缺乏政治互信, “以经促政”政策效果下降的背景下, 中国周边外交进入矛盾多发期。

关键词:和平崛起,周边困境,结构矛盾,“以经促政”

参考文献

[1]王毅.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J].国际问题研究, 2014 (1) :8-23.

[2]高程.周边环境对中国崛起的挑战[J].国际问题研究, 2013 (5) :33-45.

[3][美]戴尔·科普兰.大战的起源[M].黄福武,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翟崑.突破中国崛起的周边制约[J].国际展望, 2014 (2) :1-16.

[5]周方银.朝贡体制的均衡分析[J].国际政治科学, 2011 (1) :29-58.

文明、和平与商业发展 篇3

无论是意义的追寻还是责任的担当,都需要基于优良的文明素养,和平是其中最核心的关键术语。在未来商业的排行榜上,不仅有销售额巨大的企业名录,我们还需要基于关爱员工的企业排名,更需要在和平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排名。

为此,本刊特意策划了印度式管理的主题。在尹一丁博士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塔克商学院讲席教授、印度裔管理学大师维杰戈文达拉扬(Vijay Govindarajan)的对话、朴素式创新的介绍、印度管理大师普拉哈拉德的学术思想评述等系列文章中,我们可以逐渐发现印度式管理的潜在优势以及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借鉴。在逆境中寻找机遇、少花钱多办事、保持简单、灵活思考和行动、包容边缘群体、跟随自己的心,可谓印度式管理的精髓。平和包容、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暴力伤害,是中华文明已有的优势,也是与印度文明相契合的核心,故也应成为中国企业家在商业发展、产品开发、服务呈现方面的有力借鉴。梁漱溟先生的预测可谓精确。

2016年5月,世界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杰出访问教授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清华学生开设了课程《中国与世界:历史视角》。在课程最后,清华经管学院金融系何平教授代表本刊与弗格森教授展开了精彩对话。弗格森教授认为,人类社会可能进入到一个资本积累继续增长而消耗减少的阶段;南海是历史问题,中美之间一定要避免军事摊牌,最重要的是可协商的氛围,一定不能急躁;不同文明之间更多的是融合而不是冲突,世界的主要问题在文明体内部,即体系内部机构的冲突或者低效。弗格森教授所表达的也是财富与文明、和平的关系。

向内自省,增进自己对自身以及世界的理解,改善“集中、持续和合作”的能力,强化强调集体的发展而不是只强调个人利益,强调忠诚和可持续发展。正如《薄伽梵歌》中奎师那在成为神的过程中,在战场上曾经深陷道德的迷惘,最后凭借超越肉体的精神的力量,终于摆脱外界的干扰成就不朽。卓越的企业家应左手《孙子兵法》,右手《薄伽梵歌》。

和平与发展教案 篇4

课题3.1复习

教学目的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学过程

复习:P66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2、什么是和平问题?

3、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

4、什么是发展问题?

5、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有哪些?

6、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这样的?

根据前面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进入90年代,局部战争和冲突接连不断。1991年共有各种规模的战争25起,1992年30起,1993年月34起,1994年38起,1995年45起。

材料二: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5亿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有7亿人营养不良,5亿人吃不到清洁水,另有40000万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2、两则材料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反映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

世界的两大主题

2、两则材料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经济交往和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发展经济又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和平力量的壮大,贫穷落后则是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一个主要因素。

复习:P67、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2、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请思考

在当今国际形势下,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做?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P68页第一段第5行(为了世界的和平……)

(2)P68页第二段第6行(我们中学生要……)

题3.2复习

教学目的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学过程P76

我国的发展面临哪些压力和挑战?P76

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P77

材料一:当前,高科技讯猛发展,各国为抢占高科技的制高点,都在竭尽全力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1999年,美国的科技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已占GDP的2、8%,日本更高达3、1%,欧盟也达1、8%。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倾全力发展高科技,并取得可喜成绩。

材料二:看看身边的商品,荷兰奶粉、日本玩具、法国时装、德国电器和美国电脑遍布大小城市、大商场的货架上。一般商品一读说明书便知其产地,但是面对那些贴着跨国公司商标的高科技产品,你根本不可能一眼看出它的产品设计是哪个国家完成,零部件在哪些国家分头制造,成品装配又分散在哪些国家,真可谓我们在“买世界”。

材料一反映出国际社会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材料二说明经济全球化已捎然发生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一、辨别题:、影响和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

2、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二、单项选择题:、当代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

A、地区冲突和民族争端

B、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责任危机和突发灾难、作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关系是()

①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②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③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础

④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题3.3复习

教学目的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学过程、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要求:

5.时代精神的内涵:

6、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联系: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例题分析、下列属于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是

①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②温柔敦厚、则善而从

③刻苦耐劳、矢志不移

④雄健刚烈、自强不息

⑤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A.①②

B.⑤⑥

c.③④

D.④⑤

2、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以孝治天下

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有

①井冈山精神

②长征精神

③延安精神

④红岩精神

⑤上甘岭精神⑥雷锋精神

⑦大庆精神

⑧“两弹一星”精神

⑨抗洪精神

⑩载人航天精神

A.①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⑦⑧⑨⑩

和平与发展 篇5

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途径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新的强劲增长动力尚未形成,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萎靡不振,世界经济陷入低增长、低通胀、 低需求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的“新平庸”。面对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困扰,各国抓紧调整发展战略,着力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管国际社会出现一些“去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声音,一些国家甚至采取加强贸易投资保护等不合时宜的做法,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势没有改变,以开放促发展、以合作图共赢仍然是世界发展的主流。“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 有利于区域乃至全球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有利于扩大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规模,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和就业机会,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更为持久的新动力,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要素禀赋各异,比较优势差异明显,互补性很强。有的国家能源资源富集但开发力度不够,有的国家劳动力充裕但就业岗位不足,有的国家市场空间广阔但产业基础薄弱,有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但资金紧缺。我国经济规模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一,优势产业越来越多,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丰富,装备制造能力强、质量好、性价比高,具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综合优势。“一带一路”建设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共建集群化落地、链条式发展的产业合作园区,有利于各国发挥比较优势,拓展贸易投资和产能合作,把经济的互补性转化为发展的互助力,形成生机勃勃、 群策群力的开放合作系统。

提供具有广泛包容性的发展平台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成为“一带一路”的建设者、贡献者和受益者。“一带一路”不是对现有地区合作机制的替代, 而是与现有机制互为助力、相互补充。“一带一路” 倡议强调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容,尊重各国的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愿意与其他国家分享自己的发展经验;希望世界了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希望从其他文明中汲取更多智慧。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深厚的民意基础和广泛的亲和力、吸引力。

“一带一路”的包容性还体现在与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上。近年来,相关国家和地区着眼于自身发展和区域合作,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比如,俄罗斯推进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印尼提出全球海洋支点发展规划,哈萨克斯坦提出光明之路经济发展战略,蒙古国提出草原之路倡议,欧盟提出欧洲投资计划,埃及提出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计划,等等。“一带一路”与这些战略的对接已经或正在达成重要共识,一批重大合作项目也在规划和建设之中。中国政府还在与相关国家共同规划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 —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规划建设以重点港口为节点的海上国际运输大通道。 只有实现各国发展战略确定的目标、路径和举措深度对接、优势互补,建立更加紧密的互利合作关系,才能使这些发展战略取得更大效果、发挥更大作用。只有把是否促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提高民众福利水平作为衡量建设成效的标准,“一带一路”才有吸引力、凝聚力和生命力。

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一整套国际贸易、金融、发展合作制度安排,曾营造了稳定的国际环境, 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但这一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当前,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坎坷,多哈回合谈判久拖不决,多边投资规则尚未建立。国际金融体系亟待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代表性不足,难以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难以适应防控区域性和全球性金融风险的需要。“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推动相关国家扩大市场开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有利于促进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也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政府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与韩国、澳大利亚分别签署自贸协定, 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进展顺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日韩自贸区等谈判扎实推进, 更多国家和地区正在与中国开展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亚太自贸区进程启动,联合战略研究稳步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顺利签署,意向创始成员国达到57个,明确了专业、高效、廉洁的新型多边开发银行的发展方向,成为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中国政府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提供融资支持,目前已按照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原则开展了实质性项目投资。

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的桥梁纽带

习近平同志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一带一路”为相关国家民众加强交流、增进理解搭起了新的桥梁,为不同文化和文明加强对话、交流互鉴织就了新的纽带。从历史上看,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合作之路,更是一条和平友谊之路、文明互鉴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各国的人文交流,可以让各国民众有更多共同语言,增进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夯实“一带一路” 建设的社会根基和民意基础。加强各国之间的文明互鉴,可以让不同文明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从其他文明中寻求更多智慧、汲取更多营养。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民族众多,拥有各自灿烂辉煌的文明。在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今天,各国人文交流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特别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很多国家纷纷探寻古丝绸之路与本国难以割舍的联系,人文交流合作进一步展开。中国政府开展了大量工作,与相关国家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旅游等领域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政府还通过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支持一批人文交流合作项目,得到相关国家的热烈欢迎和普遍赞誉。

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 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 能源革命蓄势待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整合,各国相互联动、机遇共享、命运与共的利益交融关系日益凸显。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商, 就是沟通协商,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共建,就是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潜能,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共享,就是互利共赢, 寻求各方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做大共同利益蛋糕,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这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们将充分尊重相关国家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法律制度、营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共同探讨符合各国国情的合作模式。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酝酿、提出阶段以及建设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国政府在编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过程中,广泛听取并吸收相关国家的意见和建议。为使“一带一路” 倡议尽快落地,我们与相关国家一道,共同推动贸易投资合作,实施了一批有需求、有共识、基础好、 影响大的项目。2015年上半年,中国与相关国家双边贸易总额达到4854亿美元;对相关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71亿美元,增长22%。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匈塞铁路、埃塞—吉布提铁路、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中白工业园、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中印尼综合产业园、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园区建设扎实推进。这些项目的陆续实施已经并将继续促进相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就业和民生改善。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坚持共商、共建、 共享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才能使不同国家之间、不同企业之间的互利合作持久开展。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提供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各类企业开展合作营造良好环境。中国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坚持市场化的运作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和平与发展 篇6

一、山区村寨经济特点

(一) 山区村寨经济的界定

杜克勤认为, 山区经济是指在山区范围内并受生产方式制约而形成的一种包括山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等方面在内的地域性、综合型的整体动态经济大系统[1]。本文在这一界定的基础上, 界定了文中村寨经济的含义:山区中, 没有突出资源优势供经济发展所依托, 没有一定支柱产业的自然村或寨子的经济, 称为山区村寨经济。其内涵“经济发展可依托的资源”是指经济发展所应具备的人力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及可依托的区域辐射极等;“一定支柱产业”是指村或寨的经济发展是以多种收入途径来实现, “庭院经济”是最主要的形式。

(二) 山区村寨经济的特点

1. 半自给自足性。

“养鸭为过节, 养猪备过年, 养鸡生蛋换油盐”这一谚语, 形象而精确地概括了山区村寨经济的特点。山区村寨地处偏僻, 与外界交往少, 商品经济意识性不强, 农耕文化禁固明显。

2. 缺乏资源优势。

山区村寨依山而居, 人多地少, 地势陡, 交通资源不具备;水资源日常可用量丰富, 转为经济效益的水利发电资源不充足;“靠山吃山”, 没能体现应有资源优势。地处山区, 信息资源不足, 使得农民容易盲目跟风, 缺乏行业发展判断, 往往错失发展良机, 导致农民发展一行垮一行, 对发展失去信心。

3. 经济的脆弱性。

山区村寨经济单一, 缺乏规模, 生产链短, 产业关联性弱。产品生产以初级为主, 高度依赖外部, 发展缺乏科学指导, 经济脆弱性客观存在。

4. 基层政府的缺位性。

基层政府在基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广为人们所认可, 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要求基层政府加强指导和扶持。从部分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看, 基层政府存在缺位现象, 国家出台很多优农惠农的政策, 大多数农民不知道如何利用, 基层政府没能及时、全面地向农民宣传和解读国家政策, 使农民利用政策发展致富。

二、人类学对山区村寨经济发展研究的意义

(一) 人类学“以人为本”, 切中经济发展的核心

人是经济的施动体和受动体, 在经济中, 经济是人的经济, 人是经济的人, 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人类学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 人类学把经济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基础上, 这是经济的本质要求, 任何的经济离不开人这一经济主体。不论西方经济还是中国的经济, 不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都相当重视人在经济中的作用。山区村寨经济发展, 经济单元小, 微观因素突出, 人的因素更重, 因此, 用人类学对山区村寨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正切中经济发展核心。

(二) 以人类学为视角, 研究山区经济发展, 是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人类学研究人, 人具有民族属性, 民族性也是人类学研究组成部分。经济与民族, 刘永佶认为, 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方式, 民族制约着每个人的经济生活和人们的经济关系, 民族是经济的必要社会形式和属性[2]。民族是人的集合体, 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人, 在进行经济发展研究时, 就不能把他排除在外。少数民族多数居住于山区, 山区村寨经济的发展, 其民族性必然成为考虑因素。西方经济学中, 无论是生产, 还是消费;资源的配置, 还是市场作用的发生, 都离不开人的意志, 强势的逐利者总是把自己的意志融化到经济行为中, 使经济运行有利于自己。人类学家在看待经济时认为“不能将经济独立来加以研究, 而应从人类本性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整体和具体的角度来思考它”[3]。多视角地考查人及与人有关系的因素, 才能把经济发展好, 也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 以人类学理论为指导是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三) 经济人类学为山区村寨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经济人类学是人类学中与经济学对话的部分, 它描述人们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方式, 以及这些系统如何组织、运作并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人们如何根据这些系统来行事并作出决定, 他们的行动受系统的影响[3]。“经济被嵌合在社会之中”, 人作为社会中的人, 一切的经济活动必然作用于系统, 与系统形成一个动态的交织。山区村寨经济脆弱, 经济发展对系统具有更大的弹性;仅从经济量上看, 单个经济体的行为对系统又表现为缺乏弹性。经济人类学家认为经济“在其深层本质上, 一开始就把对人的类本质实现的关怀和对人类发展方式的反思, 包容在了自己的研究中, 它是通过对人类相异性的研究, 来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和时代的”[3], 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必然加速山区民族经济发展。

三、研究对象概述 (1)

(一) 金竹壮寨概况

金竹壮寨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东部龙脊景区内, 离县城18公里, 距桂林市89公里, 是龙脊十三寨的“第一寨”, 因金色的竹林而得名。金竹壮寨面积为50 000平方米, 目前有80户人家, 450多人。由于民居建筑及其村寨聚落形态保存较完好, 金竹壮寨于2007年被中国国土经济学会评为中国第一批“中国景观村落”。

(二) 金竹经济发展现状

金竹壮寨是典型的民族山区村寨, 区域人口不集中, 成大分散、小集中居住, 地处大山里。方圆二十里内, 没有任何优势矿产资源, 人均田地、山场少, 是典型的居家式的家庭小农经济。目前, 区域内以发展旅游经济为主要产业。

四、山区村寨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 以人为本, 全面推动人的发展

以人为本, 首先加强个人的思想武装, 普及教育科学技术, 对农业发展加强指导, 通过多种形式培训农民, 提高村民经济发展意识。加强村寨基础建设, 为人的发展提供一个伸展的必要基础环境氛围, 为村寨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 加速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尽快多方面的惠及农民。把保民生与经济发展持续性、实效性和动态性相互结合起来。

(二) 延长产业链, 走特色产业之路

山区村寨, 因各种因素, 很多资源以原料的形式外销, 没有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 就业人数少, 附加值低, 经济发展上不去。形成产业链, 就业人数倍增, 附加值高, 收入增加。金竹壮寨所拥有的资源为旅游、龙脊三宝 (龙脊水酒、龙脊香糯、龙脊辣椒) 以及家庭少量的其他种养。在经济交往中, 专业化和贸易的进行不是基于绝对优势, 而是基于相对优势, 通过比较, 金竹以做强做大旅游业, 形成以旅游业为主, 带动其他产业产品的消费的发展模式, 是适宜的。旅游业和特色农产品即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对于特色产业, 孙宝新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对县域特色产业作了这样的理解:县域特色产业的“特”在于其产业形成基础独特、产品与服务的制造或提供过程独特、产品与服务的使用价值或品质独特[4]。特色产业基于比较优势, 既能延伸其产业链, 又能发挥出自己的竞争力。发展好特色产业, 打造精品, 谋划产业联动, 扩大就业, 提高收益, 推动经济发展。

(三) 加强品牌建设, 形成立体营销网络[5]

产品的品牌建设对产品的销售是至关重要的, “龙脊三宝”在县域已有一定的名声, 深受喜爱;龙脊梯田, 现已初建成有一定国际名声的旅游品牌, 每年到龙脊旅游的中外旅游逐年增多。品牌的建设, 不同的产品, 建设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 旅游产品自然的与打造的, 人文的与山水的也各不一样。人文的, 加强当地居住群体精神面貌的建设也是旅游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销网络是品牌建设的延伸, 成功的营销, 既是品牌建设成功的表现, 又能推动品牌的建设, 从而扩大营销量。金竹的营销网络主要从两条途径建设, 一是加强现代媒体信息平台的运用, 建立自己的网页, 作为宣传的窗口;与媒体商联合宣传, 提高知名度。二是服务好每一位游客, 建设旅游诚信服务体系, 让每位到此游的游客成为营销的代言人。

(四) 发挥政府角色作用

当今经济发展, 政府转变其职能是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但是,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转变不能任意的贴标签,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永远不能缺席, 不论宏观还是微观领域, 毛晶晶在乡村旅游营销就谈到了政府作用的发挥, 苏文清通过对包头稀土高新区企业营销状况调研分析谈了政府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都认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重要的。无论从各国国家领导人出访, 还是中国各省的旅游大篷车宣传, 都可以看到政府在经济的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山区村寨, 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和市场发育的不充分性, 以及群众对经济发展存在的某些褊狭性, 都得需要政府发挥建设性作用, 发挥政府的公信力协调各方利益, 完善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 才能使脆弱的山区经济健康发展。

(五) 加强区域联动, 培育区域视野

加强区域联动, 可以形成规模可经营, 获取规模效益, 同时避免区域内的恶性竞争。一定的区域内把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形成区域优势, 区域内的生产者利用区域优势进行比较优势生产, 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山区村寨生产的产品是零碎的、低附加值的, 区域产品极易具有同构性, 区域联动, 共同享有市场, 延长消费链, 增加各自收益。金竹壮寨, 是龙脊景区的组成部分, 龙脊景区已发展成一定消费规模的外向型区域, 众多的旅客是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市场, 培育区域视野, 实施区域连动, 方能实现各村寨共赢。

参考文献

[1]杜克勤.中国山区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2]刘永佶.民族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3]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7.

[4]陈庆德.经济人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中美关系的思考 篇7

1.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不同, 决定了两国在根本利益的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在全世界形成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即北约和华约。这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完全呈对立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了适合中国自己的发展之路。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首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经济上给予援助。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但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而且在经济上对中国实行制裁, 在政治上对中国实行孤立, 在军事上实行威吓, 并在1950年6月25日与朝鲜之间爆了第一次朝鲜半岛战争。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 中国政府才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路上来。前苏联的经济体制、政治模式使前苏联的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 使前苏联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基础并进入到工业化时代。前苏联这些成就的取得, 对中国领导人加速发展中国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3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经过三年时间的奋斗, 我国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 到1956年12月底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从此, 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也是历史的选择。因而, 中国与美国在意识形态必然存在着差异, 也决定了中美之间在根本利益上不同。

2. 美国为了自己利益的需要, 提出了对华“三步走”战略。

2000年, 美国总统小布什上台仅两个月就曾说:“我最担心的就是中国问题。今后, 要把中国问题放在首位。”于是, 美国的中情局提出了美国政府对华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西化、分化中国, 使中国意识形态西方化, 从而失去与美国抗衡的可能性;第二步:在第一步失效或成效不大时, 对中国进行全面遏制, 并形成对中国战略上的合围, 包括地缘战略层次和国际组织体系层次, 以削弱中国的国际生存空间和战略选择余地;第三步:在前两步都不见效时, 不惜与中国一战, 但作战的最好形式是美国不直接参战, 而是支持中国内部谋求独立的地区或与中国有重大利益冲突的周边国家。从美国对华“三步走”战略分析来看, 第一步基本上完成, 第二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第三步也在大张旗鼓地进行着, 尤其是在近一段时期表现得特别突出, 支持日本、菲律宾、越南等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 挑起事端, 影响中国的安全, 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3. 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 提出了再平衡战略, 重返亚太的策略。

为了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 美国政府提出再平衡战略, 这是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首要任务。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的策略是: (1) 军事先行, 增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 在中国周边地区频繁进行军演, 对中国实施威慑。 (2) 加强美国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盟国的关系, 与印度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拉拢中国周边国家, 对中国形成围堵之势。 (3) 利用领土方面存在的争端, 挑拨邻国与中国的关系, 支持这些国家向中国叫板, 尤其是在南海掀起风波, 让中国不得安宁。 (4) 利用朝鲜半岛局势, 不断制造麻烦, 牵制中国的力量。 (5) 暗中支持台独、藏独和疆独分裂分子的活动, 在中国国内制造动乱。 (6) 在亚太组建以美国为首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 (TPP) 自由贸易区, 已有10个国家参加, 以掌控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导权, 制衡中国在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而近期美国政府及其领导人的一系列言论和行动, 都表明美国政府正在从东南西北围堵中国, 完成对中国的战略合围, 实施他们的再平衡战略, 完成对中国的遏制战略, 阻挠中国的和平崛起, 以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4.

打着民主的旗号, 支持中国内部的民运分子、分裂分子制造动乱, 实施其“和平演变”的战略, 颠覆中国的政权, 从根本上铲除竞争对手。近几年来,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民主”的旗号先后在中东、北非等一些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颜色革命”, 造成这些国家的政权更迭, 如埃及、也门、突尼斯、利比亚、乌克兰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末放弃对中国的和平演变即“颜色革命”的策略, 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美国的民主基金在国内支持民运分子、分裂分子制造暴乱, 加剧人民的恐惧心理, 使人民丧失对政府的信心, 丧失对共产党的信任;二是支持藏独、疆独、台独、港独分子, 制造事端, 分裂中国, 肢解中国;三是收买网络媒体写手, 撰写、编造、诋毁政府形象的文章, 攻击中国政府;四是在国际上制造紧张局势, 不断刺激、挑逗民众。

二、面对美国的遏制策略, 中国应对的主要策略

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不能变。

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所以, 我国当前的工作重心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绝不能动摇, 要横下心来, 一心一意谋发展, 只有经济发展了, 经济搞上去了, 国家才能富强繁荣兴旺起来, 人民才能安康乐业, 社会才能稳定, 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矛盾和问题也才能够得以解决。

2. 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 要加强国防力量的建设。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 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因此,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经济力量是国家实力的基础, 人们要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 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要加强国防力量的建设, 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 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 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 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抢占新的国际格局制高点的突破口, 增强军事实力, 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职能和作用。

3.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 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要积极备战, 加强军事训练, 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变化。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不干涉别国内政, 永远不称霸, 永远不搞扩张。”面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咄咄逼人重返亚太的再平衡战略, 我们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 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要积极备战, 加强军事训练, 加强军事演习, 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 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以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军事挑衅。“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 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因此, 我们坚决要维护、捍卫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4.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我们要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以制衡美国的重返亚洲的再平衡战略。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然是世界各国利益的共同追求。我们要积极参与多边国际事务, 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 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 要积极实施联俄制美战略, 加强同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深化中俄两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对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在2014年5月21日中俄两国签署了天然气“世纪协定”, 根据协议, 俄罗斯将在未来30年内向中国提供价值4 000美元的天然气。这从一定范围内保障了中国能源的安全, 中俄两国在战略上完成了一定程度的互补, 实现了双赢。

摘要: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 中国经济总量接近美国经济总量的时候, 美国加紧构建重返亚太地区新战略即再平衡战略, 对和平崛起的中国进行战略上的遏制。中美两国关系的冲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中国应该怎样应对美国这种再平衡战略?本文认为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不能变;要加强国防力量的建设;要积极备战, 加强军事训练;要开展多边外交。

和平发展合作 篇8

记者:您对举办东北亚论坛有怎样的认识?

俞邃:东北亚是全球关注的重点地区之一。东北亚需要和平,而目前的和平状态还很脆弱。东北亚更需要发展,发展潜力的利用和发展前途的开拓,取决于和平环境的优化。因此,举办这次论坛时机很好,要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呼声和建议,共同打造一个和平发展的东北亚和世界形势。

俞邃:我非常赞赏这个提法和理念。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在安全、稳定的条件下加速社会经济发展。中国之所以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决定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也是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决定的。

俞邃:中国外交理念已形成体系,其基石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杠杆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旗帜是和平、发展和合作,远景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中国外交中注入了中国文化传统因素,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和推动合作的积极愿望。

俞邃:中国奉行全方位外交,积极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原则日趋完整化、系统化,包括国家利益原则、平等互利原则、不结盟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原则、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原则、共同发展原则、面向未来原则、多样性原则和联合国核心作用原则。

记者: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实质是什么?

俞邃:就是要推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也是和谐世界的内涵界定,是从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引申而来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是人类的期盼,主张构建和谐世界,也是對联合国提出的全球治理的呼应。

记者:国家之间产生良性互动的规律性是什么?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当今时代的主题,明确解决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有效途径。本框题下设三目:第一目:“历史的沉思 时代的启示”是本框的情境导入,通过对比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世界形势的变化,使学生明确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第二目:“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是本框的情景分析,是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有关时代主题的知识作系统阐述;第三目:“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本框的情景回归,是对时代主题内容的深化。总之,本框题的学习为后面继续学习我国的外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背过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复述国际新秩序的内容;理解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等内容,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和平观念,热爱和平,树立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四、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和有效途径

教学难点: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

高一学生通过第八课的学习及电视、网络等平台对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的内容有所接触,并且对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但知之不深,因此,结合本课内容,教育学生意识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珍惜好时光,好好学习。

五、教法及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课前限时规范听写】

1、主权国家的权利?主权的重要性?

2、国际利益是如何决定国际关系的?

3、联合国的宗旨?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导入语:从刚才的视频我们了解到,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然而自下半叶以来,经过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国际社会总体维持了和平局势,并且世界经济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于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探究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了解和平是很么?发展是什么?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有效途径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学习目标定位】

PPT展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背过当今时代的主题,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和有效途径;

2、复述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3、理解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镜头一:和平的呼唤】

1、自主探究:(1)和平问题的含义?(2)和平的重要性?

学生阅读课本P98,标记出以上两个问题并进行交流,教师就重点进行强调。

2、合作探究:PPT展示三组图片:第一组:叙利亚:难民不要战争渴望回家;法国:反战游行者手持加沙遇难儿童的照片进行反战游行;英国:曼彻斯特十万反战者高呼布莱尔下台;美国:反战人士:不要利比亚战争等;第二组: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及炸后的景象;第三组:经济全球化

探究问题:二战后世界维持总体和平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看图片并结合课本进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总结。【镜头二:和平的威胁】

播放视频:美国对伊战争

探究问题: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说明了什么?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进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进行总结并强调注意点。【对点训练一】

下列关于和平、和平问题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②和平是人类世世代代追求不息的理想和目标

③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

④和平问题是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镜头三:战后的发展】

1、自主探究:发展问题的含义?

学生阅读课本P98,标记出以上问题并进行交流,教师就重点进行强调。

2、合作探究:PPT 展示文字资料《世界发展报告》的部分内容:

材料一:“战后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生产总值超过战前的10倍;

材料二:商品、劳务、技术、资本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规模不断扩大;

材料三:各国更加重视科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由传统的工业生产转向可持续

发展。

---摘自世界银《世界发展报告》

探究问题:以上材料反映了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哪些表现?

学生阅读文字资料进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总结。【镜头四:发展的困扰】

PPT展示一组图片:《世界上的饥饿》

探究问题:以上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观看图片并结合课本进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总结。【知识拓展】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是维护和平的重要基础 【对点训练二】

习近平指出,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解决全球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实现全球协调、平衡、普遍发展,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稳定。这是因为()

①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②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③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④战乱和冲突是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A ① ②

B ③ ④

C ① ③

D ② ④ 【镜头五: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过渡:从前面我们学习的内容我们知道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至今一个没有解决,那么主要障碍是什么?解决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P99,标记出以上问题,教师就重点进行强调。【限时快速记忆】

40秒快速记忆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和有效途径并进行提问

过渡: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国际新秩序,那么国际新秩序的内容有哪些?中国又有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P99-P100,标记出以上问题,教师就重点进行强调。【对点训练三】

中国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互利共赢”外交理念,再次向世界宣示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

A.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化解世界性金融危机

D.推动南南合作 【对点训练四】

“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上述论断表明

①世界还不很安宁

②冷战还没有结束

③恐怖主义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④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五个镜头的学习,共同探究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并且知道和平与发展问题至今一个没有解决,其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解决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国际新秩序。PPT展示这节课的知识体系小结 【学习目标回扣】

根据学习目标,巩固这节课的相关知识。【当堂训练达标】

导学案第三部分:1-5题

八:教学反思

和平与发展 篇10

和平崛起战略与巧实力战略都是二十一世纪初诞生的关于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论。两个理论的提出具有相似的国际背景,但针对的具体问题是不同的。和平崛起战略是中国学者郑必坚在2003年提出的,主要是针对中国的发展方式与国际环境关系问题;而巧实力战略则是由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前助理国务卿阿米蒂奇和约瑟夫·奈在2007年11月提出的,其目的在于解决世纪之初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如何巩固美国霸权地位的问题。

这两个战略都具有承上的总结性与启下的前瞻性。

和平崛起论作为一种发展思路,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与国际政治理论领域中新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学说的发展趋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巧实力战略的提出同样并非简简单单的辞藻上的标新立异,它在国际政治的正式理论框架里第一次将灵活的政治手段的运用定义为一种可以与硬实力、软实力并列的战略实力,是现代国际政治理论的新发展,体现了国际关系全球化水平和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两个战略都是针对已有问题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其本身就是要对现有问题进行前瞻性的理论突破。

二、和平崛起与巧实力战略提出的背景与意图

和平崛起与巧实力战略都是在二十一世纪之初提出的,反映了世纪之初国际环境的变化。

(一)和平崛起理论的提出

2003年, 和平崛起理论的提出正值中国改革开放25周年之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发展越发受到世界的瞩目。由于受传统国家崛起理论的影响,关于中国发展道路对国际环境影响的话题多倾向消极,“中国威胁论”尘嚣至上;对中国本身而言,改革开放进入第二十五个年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规模发展难题”依然存在着, 这就要求中国的发展方式需要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演讲。

郑必坚指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新道路。关于这条道路,他强调了三点: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这本身就是中国人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战略抉择;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奋力崛起而又坚持和平、坚持不争霸的道路。

郑必坚的说法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模式,提到了中国与亚洲邻国的“和平崛起”合作,但他这一讲演最重要的意义则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国家发展思路———和平崛起道路。

(二)巧实力战略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初的美国更加不平静,刚刚进入新千年就发生了“9.11”事件,美国的反恐战争拉开帷幕,由于在反恐战争中的对外政策单边主义色彩浓厚,使得美国在本已增多的非传统安全威胁面前又被束缚住手脚,国际声望每况愈下。

2007年11月美国前助理国务卿阿米蒂奇和约瑟夫·奈提出了挽救美国国际影响颓势的“巧实力”战略,其意义在于寻求改变布什政府长期过分依赖“硬实力”的错误外交策略,通过综合运用美国的硬实力与软实力,提高对传统与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的解决效率,进而维护和巩固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有些专家评论说,巧实力战略有换汤不换药之意,无非就是综合利用软硬实力,解决传统与非传统的各种国际问题,进而实现国家利益。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美国在“9·11”事件以后,极力推行单边主义的对外策略,积极推动反恐战争,充分发挥在军事实力和其他硬性实力上的国际优势,这些措施使它在短时期内实现战略目标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长期的单边主义政策,反恐战争过度运用军事手段,使得美国在国家形象和外交环境方面得了低分,美国的恐怖主义威胁不但没有消除,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日显孤立,重新展开软实力公关,这成为美国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

虽然有人评价“巧实力”战略没有新意,但是,有一点是不容抹煞的,这就是美国智库所提到的“巧实力”战略,第一次找到了一个与“硬实力”、“软实力”并列的战略“实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巧实力”战略第一次把“政策实施”这一动态的过程定义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实力,这在国际政治理论中是第一次。

三、殊途同归———两个战略对政策实施过程的共同重视

耶鲁大学教授《大国兴衰》的作者保罗·肯尼迪最新文章指出:世界大国需要三条腿走路,土地、人口和可耕地数量,使之成强国的三个鼎足。三者均衡才能达到和操持强国的地位。一个国家只是在面积或人口方面求大,不会保证其成为大国。但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有力的地缘政治地位,再加上高智商的战略管理人才,才可以帮助一个国家长盛不衰。

高智商的战略管理人才之所以日益受到重视,这是因为它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关键环节。作为政策实施这一动态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智商的管理人才是不同于人口、土地这些硬性的指标或者语言文化、历史积淀这些软实力表象的。以中国为例,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并不能直接造就影响世界文化的软实力,而中国的地大物博也不能直接转化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在这之中,高智商管理人才的正确运用和他们有效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而这一运用和发挥的过程说到底,只是一种对政策实施过程的强调。

在和平崛起和巧实力战略理论中,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实行怎样的发展政策、如何运用各种资源与能力实施政策的动态过程恰恰就是新理论的关注点和落脚点。不同于以往的以提高经济实力为目的的重商主义政策和自由贸易主义政策、以及类似“西学东渐”过程这样的文化交流方式,和平崛起战略和巧实力战略本身所强调的目的本身是一种政策实施:发展方式的选择与政策手段的运用,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软、硬实力的积累。

从这个意义上讲,和平崛起与巧实力战略在理论的落脚点上可谓是殊途同归。当今国际社会随着地区事务全球化和国际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各个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整体国际环境和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平均化、水平化,简简单单的实力对比已经不能完全表现出国家之间影响力的高低,比如新加坡、以色列这样影响力与国土不相适应的国家已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对外公关、对外政策实施的作用正在日益增大。而和平崛起与巧实力战略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不能解决崛起过程中的全部问题,以发展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并没有语句表述的那样简单,因此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政策,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及时有效的调整发展政策并切实有效的贯彻实施才是治本之策;美国的霸权地位不是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可以胜利的理由,它不能带给美国全方位的霸权,反恐战争仍然要争取许多国家甚至是传统盟友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在对外影响的方式与策略上下功夫成为美国智库关心的问题。

四、两个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顺应了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潮流,同时,对美国巧实力战略的借鉴与学习, 也对中国发展尤其是对外关系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辕辙关系,辕是方向,辙是行动。对中国的对外交流而言,国家的发展道路中,辕就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主要是和平发展、和谐世界这一理念;而辙作为途径和方法,就是巧实力战略的运用。当代中国就应当以和平崛起为辕,以巧实力为辙,协调各方面的实力,挖掘现有潜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国际关系处理中,重视巧实力战略提倡的综合运用各种政治手段进行外交公关。

比如,应对不同国家对中国崛起或发展的国际认同问题是当前中国对外交流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五大金砖国”的发展,国家发展模式受到西方政治家的极力宣扬。“中国模式”在全世界受到热切的关注,发展中国家奉之为模版,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极力抵制,冷战逆风不断。表面看这是一个意识形态对抗时代的残留痕迹,而实际上,它反映的是中国快速崛起背后,西方国家的不安和震动,是价值观领导权的一种争夺,如果以往的仅仅是以埋头发展的方式处理这种歪曲,中外势必会走向隔阂与对抗。在经济发展进步的同时,利用各种手段进行交流以寻求支持是重要的沟通手段,开放、透明的中国比闭关锁国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环境建设。政治合作、经贸交流、文化传播等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比如奥运会的成功主办,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展现中国的的外交公关。

总体而言,和平崛起论作为一种发展思路,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巧实力战略第一次将灵活的政治手段即巧实力与硬实力、软实力并列,显示了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全球性和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也对新的大国崛起和发展提出了新的建议和经验。

对中国而言,以崛起为方向,以和平为宗旨,以软硬实力为后盾,更加重视策略实施的过程与效果,更加重视国家道路的选择与国家政策的实施,跳出纯实力发展与对比的圈子,强调国家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持续性,强调对外政策的灵活性和务实程度,倡导建设和平的世界,和谐的世界。这就是和平崛起与巧实力战略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题中之义吧。

摘要:和平崛起与巧实力战略, 二者和而不同, 殊途同归。和平崛起道路的提出由来已久, 处于日臻完善之中;而“巧实力”战略则刚刚起步, 国内研究也仅限于介绍和观察阶段。巧实力战略的提出, 作为政策实施的动态过程, 与硬实力、软实力并列, 意义重大而深远。和平崛起与巧实力战略是“辕”与“辙”的关系, 一个指引方向, 一个开拓道路:以和平崛起为目标, 以巧实力为方法, 综合运用各种资源, 实现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世界。

关键词:和平崛起,巧实力,政策实施,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让学生体味成功的快乐下一篇:个性化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