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急诊案例分析十篇

2024-05-31

基层医院急诊案例分析 篇1

1 主要压力源

1.1 护理专业方面的因素

尽管护理专业在不断发展, 但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仍未被社会乃至医院管理者所认可, 护理工作仍被看作是从属于医疗之下, 甚至有人认为在医院是“以医养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医生仍是医院的主体, 具有绝对的权威和决策权, 社会也同样处于重“医”轻“护”的意识与行为状态[3]。在我国, 病人出院后往往会对治疗的具体医生表示感谢, 而对护士的工作及贡献承认较少。同时, 媒体对护士正面形象的宣传不足也是影响护士社会地位的原因之一。护士收入与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相比, 在同等职称下, 收入差异明显, 且晋升及继续深造的机会少。而专业的社会地位低、继续深造及晋升的机会太少是我国护士的主要压力源之一[2]。

1.2 工作方面的因素

1.2.1 工作强度大致使心理负担重

急诊患者大多数是脑外伤昏迷患者、多发伤及复合伤休克患者、心肺疾患引起意识障碍的老年患者, 病情危重、变化快, 护理操作多, 且由于突发因素, 常无陪护人, 这不仅要求护士要做好抢救、基础护理工作, 还要做好最基本的生活护理, 这无形中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再加上人员编制的缺乏, 导致护士工作负荷过重, 使护士感到更多的压力。国外许多研究也表明, 护士的工作压力源主要为所护理患者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的要求太高, 工作负担太重及上班的护士太少等[4]有关。

1.2.2 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众多的人际冲突

护理工作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 如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护护关系及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 处理不好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急诊病人及其家属求救心切, 护士的贡献不但不被病人及家属承认, 还经常受到辱骂和指责。其次, 缺乏其他医务人员的理解与尊重, 管理者的不予支持和医生的不满意都会使其感到不被接纳, 降低了归属感, 产生心理压力[5]。同时, 年龄、护龄的增加使急诊护士对日复一日超强度的工作产生了厌倦、疲惫感。学历的提升增加提高了护士的自尊, 而工作量及性质却并未随之而改善, 现实与理想产生了矛盾, 出现心理压力。

1.3 急诊科自身工作特点方面的因素

1.3.1 急诊科特殊的工作环境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 长期在不良的环境中工作严重影响人的心理健康。而急诊科是一个接收急、危、重患者之地, 具有完善的监护抢救设备。救护车的警笛声、患者的呻吟声、各种仪器的警报声等刺激交感神经引起机体应激反应, 产生多种潜在性危害、生理或心理影响。长时间处于高音量环境中, 能导致耳鸣、血压升高、易怒、头痛、失眠等症状[6]。此外, 经常受到频死状态和死亡现象的刺激, 忧伤情绪会影响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

1.3.2 急救工作的不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 导致一定的精神压力

急诊护士连续早、中、夜三班倒, 使护士总处于长期无规律饮食, 日夜不规律的工作模式, 扰乱护理人员身体的生物钟节律。特别是夜班护士一方面担心自己的急救知识和能力能否满足患者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要独立完成繁重的工作, 担心患者出现意外, 造成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疲乏。长期高压状态使护士感到精力不足。护士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与护士承受巨大专业压力以及与轮班造成的生物节律破坏有关[2]。

1.3.3 生物、物理因素

急诊护士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时, 为了急救措施的尽快实施, 难免接触其血液、呕吐物、分泌物、体液及多种微生物;易发生锐器伤及针刺伤;艾滋病疫情在我国已进入广泛流行期, 特别是极易被外伤大出血者感染[7]。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8], 亦加重了急诊护士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急诊护士除完成繁重的急救护理工作外, 有时需要搬抬患者, 使急诊护士的体力消耗非常大, 易造成肌肉、骨骼的损伤。护士站立时间过长, 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9]。

1.4 社会因素

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和新闻媒体的报道, 医疗纠纷逐渐增多, 急诊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象也不断增多, 我国的一项调查发现, 广州市已纳入“120”救护系统的16所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的273名在职护士中, 有240名在1年内曾遭受≥1次心理暴力, 发生率为87.91%, 其中遭受≥2次心理暴力者189名, 多次暴力发生率为69.23%, 占受害者的78.75%, 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影响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2 对策

2.1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提高应急能力

急诊是发生医疗纠纷的重点科室[1], 急诊护士除了需熟练掌握“三基”和精通“三专” (专科理论、专科知识、专科操作) 外, 还要熟练掌握抢救技能包括抢救知识、抢救技术、抢救药物的使用、抢救仪器的操作, 以便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自如。因此, 加强对急诊护士的业务技能培训, 使每个人精通业务是防范差错的基本要求, 也可避免因业务能力造成的工作压力。

2.2 加强职业防护, 提高防护意识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要求所有医务人员必须采取普及性预防措施[10]。普及性预防措施可减少工作场所感染艾滋病 (HIV) 、乙型肝炎 (HBV) 、丙型肝炎 (HCV) 等血液传播疾病的机会, 要求护士进行各种操作时戴防护具, 操作后洗手, 在接触血液、体液时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必要时注射疫苗以增强抵抗力, 防止交叉感染。加强防锐器伤教育, 包括针刺伤的预防和意外暴露后的正确处理;加强搬运技巧培训, 掌握相关力学原理, 注意节力的原则, 运用省力的搬运方法保持正确的工作姿势, 避免造成运动功能损害。

2.3 加强素质训练, 提高心理调试能力

护士的不良心理因素是诱发各种护理差错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有报道[11], 护士情绪波动大, 注意力不集中, 对患者态度粗暴, 无端发脾气, 以致发生护理纠纷, 可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或对身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急诊护士应注意人文知识和心理知识学习,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克服自卑感, 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正确面对现实, 以积极、自尊、乐观、坚强的态度适应职业和环境, 最大限度消除不良的精神因素及应激源, 使心理状态趋于稳定, 在工作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心理, 从容对待各种压力源, 减轻压力带来的身心损害。

2.4 改善工作环境, 营造温馨的环境

室内加强通风, 保持良好的温湿度。对使用的仪器、设备定期普查、维修;及时解决报警引起的原因, 正确设置报警范围;电话铃声设置在合适的音量并及时接听;护士操作做到四轻;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同事间互相理解和支持, 人人树立“谁有需要就帮谁”的思想, 营造一个能轻松而认真交谈、解决工作上的苦恼和问题的共同协作的环境。

2.5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减轻工作强度

在护理工作量大的时间段保证足够的人力。根据工作及预测情况安排一定数量的机动候班护士。排班时, 根据各级各层次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相关知识、临床经验、操作技能、性格等方面进行合理排班、合理搭配, 做到优势互补, 实现“人”与“事”的最佳匹配, 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潜能,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以保证急诊患者的抢救和治疗质量。此外, 不随意增加护士的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 给护士一定的日班时间, 调整生理状态, 以足够的心理应对能力处理各类突发事件[12]。

2.6 改进管理模式, 满足心理需要, 激发工作动机

根据护士职业生涯发展的心理需要, 从实习护士到专家级护士分为期盼、生存关注、环境关注、病人关注4个阶段, 有针对性的满足其需要;适当增加急诊护士的晋升及深造机会, 在体现能级原则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年龄、护龄、学历及婚姻状况, 激发工作动机。并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抢救流程和预案, 使护士抢救时有章可循, 从仪表、语言、行为到操作、抢救配合整体划一, 降低紧张感。同时护士长对护士实施人文关怀, 以关心、爱护、重视她们, 解决她们的实际困难, 了解她们的心理变化, 理解她们的自尊心, 充分肯定她们的工作成绩, 营造和谐、友爱轻松的工作环境, 使她们感到关爱呵护, 感受到工作的快乐与自豪, 这样才能提高护理质量。同时邀请护理心理专家定期讲座, 提升护士应对压力的能力;成立护理人员支持小组, 建立员工热线, 设立“联系护士”, 以促进工作上的自由交流, 使其掌握放松技巧, 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增进护士心理健康水平。

2.7 提高急诊护士的社会支持

急诊护士存在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迫切需要社会和医院管理者的理解、关心和重视。设法缓解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 提高急诊护士的待遇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摘要:分析基层医院急诊科护士工作的主要压力来源, 探讨减轻护理工作压力、提高护士心理承受能力、促进社会关注并重视护理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薛秀英.新形势下加强急诊护理安全的管理[J].中华医学丛刊, 2004, (11) :122.

[2]李小妹, 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1) :645-649.

[3]王群.临床护士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8) :593-594.

[4]卢子英, 熊萍萍.ICU护士腰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 2004, 10 (2) :105-106.

[5]戴琴, 冯正直, 谢刚敏.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490.

[6]殷磊.护理学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7]殷大奎.认清形势, 加强预防控制爱滋病[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0, 1 (1) :35-38.

[8]魏碧蓉, 柳岚.产科医疗高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7, 8 (1) :77-78.

[9]尹爱华.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当代护士, 2005 (2) :29-30.

[10]李映兰.介绍美国护士的职业防护[J].实用护护理杂志, 2001, 17 (12) :49.

[11]阎成美, 翁卢英, 李妮.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7) :547-549.

基层医院急诊案例分析 篇2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以胸痛为主诉就诊于我院门急诊的成年病人, 入院前濒死或已猝死者除外, 明确外伤所致者除外, 共80例, 其中男38例, 女42例, 年龄17~80岁。

1.2 处理

接诊病人后, 根据病人当时的情况, 立即予以平板推车或轮椅, 使病人止动休息, 减少进一步耗氧, 精神安慰并稳定情绪, 检查生命体征, 部分查心电图、B超及X线胸片、末梢血糖;病情较重者立即建立静脉通路, 同时根据病情取血常规、电解质、心肌酶谱、出凝血时间, 以至肝肾功能等检查, 10例病人转院行CT、以及心脏彩超检查后确诊。血压下降者, 快速输液扩容;胸闷、呼吸困难或病情较重者吸氧;血压极高者酌情降压;较年轻者生命体征平稳而极度焦虑者, 适当镇静、止痛等;及其他对症处理。

1.3 结果

80例胸痛病人中, 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或肌肉伤18例, 过度通气、癔症或焦虑症等功能性疾病8例, 冠心病、心绞痛7例, 食道胃炎6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例, 肺炎及支气管炎4例, 肺结核2例, 药物不良反应3例, 心律失常 (包括房颤) 3例, 自发性气胸2例, 胸膜炎2例, 心包炎1例, 肺栓塞1例, 主动脉夹层1例, 腹部病变所致3例, 脊柱及神经病变2例, 恶性肿瘤或并发胸痛3例, 两种以上原因3例, 6例经检查未能明确诊断, 经对症处理及观察3h~3d, 生命体征平稳, 一般情况尚好, 症状缓解。

2 讨论

2.1 主诉胸痛的病人症状可重可轻, 其胸痛的严重程度与病因的严重性不一定呈平行关系, 因此, 对基层医院医生来说, 最主要的问题是要把轻微普通的胸痛与冠心病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严重病变区别开来, 既不给病人增添精神及经济负担, 又不延误可治疗疾病的诊治[1]。

2.2 笔者接诊病人后先安慰病人、止动、并同时迅速检查生命体征, 部分立即行床边心电图, 测左、右、上、下肢血压, 可能危及生命的可疑病人立即加强监护、吸氧、开通输液通路、适当镇静等, 并尽快行部分床边检查, 待情况许可或家人理解时行进一步检查。一旦明确诊断, 立即按诊治指南要求进一步治疗[2]。如确诊急性心肌梗死, 迅速通过120转至90min内可以进入导管室, 行介入治疗的24h待命的医院;肺栓塞病人立即溶栓或抗凝;气胸病人排气等。

2.3 基层医院暂无CT、心脏彩超等检查, 但基本检查也可解决许多问题。当今科技日新月异, 医疗手段越来越先进, 不能动不动做MRI, 应该更要关注视、触、叩、听的诊断基本功, 关心病人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如1例45岁男性病人, 在游泳时严重腿痛、抽搐, 急诊时并无胸痛, 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 但笔者进一步巡视检查时发现左右上臂血压相差30mmHg (1mmHg=0.133kPa) , 且足背动脉一侧搏动微弱, 怀疑血管病变, 立即说服家人转上级医院, CT证实主动脉夹层, 经及时手术后转危为安。

总之, 对急诊的胸痛病人, 倘生命体征不平稳, 应边抢救, 边检查;履行首诊负责义务;对生命体征暂时平稳的病人, 应进行危险分层, 做好应激准备;要尽可能详细询问病史, 仔细查体, 配合现有检查, 作出初步诊断和治疗;诊治方案出台后还要进一步观察治疗效果、病情变化, 不断提高认识;该转院的必须当机立断转院, 尽最大努力, 做到既不给病人增添心理精神负担, 也不放走一个潜在的危险病人。

参考文献

[1]史冬梅, 郭敏, 姜敏敏, 等.以胸闷为表现的抑郁焦虑症68例临床分析 (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 :20-21.

甘谷县医院急诊病种分析及对策 篇3

急诊病人就诊时间无论季节和昼夜时点都呈单峰分布资料,适合应用圆形分布进行分析。由于昼夜时点分布高峰在傍晚17时左右,低谷在凌晨5时,明显跨日期分布,参照跨年度分布资料的分析方法,对急诊病人就诊时点做了跨日期资料的圆形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急诊病人就诊时间无月内波动规律.而有季节和昼夜时点的分布高峰。季节高峰在夏季8月6日,昼夜时点高峰在17时34分。掌握这些规律,对我科急诊抢救工作的管理,合理安排技术力量、药品、器材,准确及时的做好急救准备,使急诊病人能够得到更及时更有效的救治,提高急诊病人存活率、降低病人死亡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糖尿病的家庭护理

马艳娟陈燕

基层医院急诊科工作计划 篇4

在院部的关注和正确指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急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使急诊医疗体系更加规范化,加快我院急诊的发展,现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乡村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平安、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平安、便利、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顺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胜利率提高到98%以上。

2.质量管理。

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平安相关的内容,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顺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对环节管理、疑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置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继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平安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深入开展创立“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平安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培训计划

基层医院急诊案例分析 篇5

1 基层医院妇产科夜间急诊容易发生医患纠纷的原因

1.1 基层医院妇产科夜间急诊患者方面的原因

1.1.1 首诊患者比例大

患者首次发现身体不适, 往往判断不了病情的轻重, 夜间一般都会选择就近的医院就诊, 基层医院接近病源的作用在夜间显更为重要。据我院2009年的数据统计显示, 白天首诊的患者中本地户口所占比例不到5%, 而夜间急诊的本地首诊患者则达到30%, 说明即使经济条件优越的患者, 夜间也相对容易选择基层医院。

首诊患者对于疾病转归往往缺少心理准备, 一旦发现异位妊娠或者意外流产, 心理上首先处于抗拒状态, 不愿意倾听医生的解释。笔者晚班就遇到过一位未婚患者异位妊娠需要手术, 家属无法接受异位妊娠的事实, 不愿意签字手术的情况。

1.1.2 患者经济条件差

选择基层医院就医, 除了因为基层医院方便之外, 不少患者是因为经济条件差。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往往日常不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 一旦发病病情比较复杂, 特别是产科患者伴有阴道炎症的情况比较多见。在没有条件做全面检查的情况下, 医生不做治疗容易让患者投诉漠视患者, 做了治疗又容易让患者反告治疗引起继发感染。

1.1.3 患者素质相对低下

基层百姓大部分接受的文化教育少,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人会使用非常规方法, 稍有不慎就容易产生医患纠纷。我们曾经遇到过1例夜间急诊患者, 因为异位妊娠进行了一侧附件切除, 手术非常顺利。患者出院后家属向医院索赔, 理由是医生没有告知手术的后果, 致使患者以后怀孕的几率降低了, 医院检查发现出院病历中已经签字的术前告知单不翼而飞。

1.2 基层医院妇产科晚班自身的原因

1.2.1 夜间工作忙碌

因为基层医院的人力资源有限, 急诊科一般不会配置专门的妇产科医生, 夜间女性患者就诊都需要到妇产科住院部首诊。我院的妇产科夜班基本上都没有睡觉的可能, 夜间持续的工作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 导致工作失误风险增加, 是基层医院妇产科晚班自身的弱点。

1.2.2 夜间辅助检查力量薄弱

基层医院部分医技科室无法安排晚间值班, 夜间急诊患者往往无法进行足够的辅助检查。妇产科疾病的确诊对于辅助检查的依赖性比较大, 特别是B超检查。考虑到B超医生在家待班, 到现场并完成检查的时间比较长, 妇产科医生希望尽可能减少麻烦B超医生, 结果必然是诊疗的风险加大。

1.2.3 缺少上级医师技术力量支持

与大医院不同的是, 基层医院往往缺少足够的三级医师人才梯队, 夜间值班的医生遇到困难只有自己设法解决。在没有人提出不同意见的情况下, 决策稍有偏差, 造成的后果就无法挽回。

2 基层医院妇产科夜间急诊医疗纠纷的防范

2.1 实行夜间急诊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包括制度化、标准化和效率化三个部分[3]。制度化要求有完善的制度并能够坚决执行。标准化要求诊疗的过程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 比如参照卫生部规范的临床路径。效率化要求在符合制度和流程的前提下达到最高的效率。很多医生对夜间急诊处理的认识上有个误区, 认为坚守制度和标准往往会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经验丰富的医生不应该受制度和标准约束。法律是无情的, 一旦发生医患纠纷, 如果没有依照规定的制度和标准诊疗, 医院将会处于被动局面, 这类教训时有报道。

2.2 掌握夜间急诊医患沟通技巧

由于患者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夜间到医院就诊的患者情况越来越复杂, 有些是娱乐到深夜突然想起到医院看病, 有些是白天不愿意出门晚上来看病。晚班本身非常辛苦的妇产科医生, 面对非正常就医情况逐渐增多的情况, 需要对非正常就医患者的心理有充分的认识, 掌握有针对性的沟通技巧。不管环境如何变化, 大部分妇产科纠纷都是通过医院的努力可以解决的[3]。

2.3 加强医护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患者在医院的诊疗过程离不开护士们的工作, 妇产科表现尤为突出。助产士对于产程的仔细观察和妥善处理, 对于减轻妇产科晚班医生的工作负荷非常重要。夜间急诊患者由病房护士先接待, 测量好体温、血压并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抚, 医生接诊过程将会变得更加顺利。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上, 加强医护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非常重要。

2.4 加强与上级医院的紧密联系

由于基层医院往往缺少上级医师技术力量的支持, 当遇到诊疗困难的时候, 上级医院的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患者往往有这种观念, 有了大医院医生的会诊, 或者转诊到大医院就诊, 即使同样的诊疗也就不再有怨恨情绪, 医患纠纷滋生的条件也就尽可能地减少了。

2.5 增强恰当的自我保护意识

医疗纠纷的不断增加, 不是患者变得刁钻了, 而是公民法律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为了适应形势变化, 妇产科医生也一定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要有今天诊疗中的每一句话也许可能成为明日呈堂证供的思想准备。心细才能胆大, 为了能够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基层医院夜间急诊的所有问题, 医生需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基层医院妇产科工作有很多困难, 很多医院都反映不愿意发展妇产科, 原因是纠纷太多。我院妇产科在2008年前, 也曾经频发医患纠纷, 尤其是夜间急诊引起的纠纷防不胜防。但是经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 我们也认识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 在进行相应的防范工作之后, 2009年情况明显好转, 2010年没有再发生重大医患纠纷。本文对这些年的思索和体会进行探讨, 希望引起同行对同类问题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艳春.产科医疗纠纷的发生与防范[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 :109.

[2]石一复.重视妇产科医疗安全妥善处理医疗纠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 21 (8) :705.

基层医院急诊案例分析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对本地区三家基层医院急诊科的护士240名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女性;正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年;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思维、情绪和精神正常;配合程度好,自愿参加本研究。年龄最小19岁,最大45岁,平均年龄(28.33±4.22)岁;平均护龄为(5.33±1.22)年;职务:护士长10例,护士230例;学历:中专40例,大专100例,本科及其以上100例。

1.2方法:一般情况调查表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护士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护士的年龄、学历、科室、护龄、职务、职称等。职业倦怠量表:选择《惠成疲劳量表》进行调查,量表总的Cronbach a系数为0.90。量表包括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等2个维度,都分为1~10分进行评分,分数越高,疲劳程度越严重。

1.3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13.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职业倦怠情况:经过调查,240名护士的职业倦怠量表总分为(7.04±1.86)分,其中躯体疲劳(4.62±1.11)分,脑力疲劳(2.40±0.98)分。

2.2职业倦怠的多元回归分析:我们以护士职业倦怠总分为应变量,以调查的一般情况作为自变量,结果显示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包括学历、护龄与职务(P<0.05)。见表1。

3讨论

当前我国的护士缺口众多,护士也是高职业压力的群体之一,护士常会感到身心疲惫。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临床护士的管理已成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3]。本研究显示240名护士的职业倦怠量表总分为(7.04±1.86)分,其中躯体疲劳(4.62±1.11)分,脑力疲劳(2.40±0.98)分,表明基层医院急诊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整体水平比较高,特别是相关急诊患者素质参差不齐、不识字的务农人员、酒后无理取闹的患者、就医者期望值过高、大小不同的医院发生的暴力事件等方面都可对急诊护士产生压力。

护士的职业倦怠将不利于规范病房的管理,护理质量将大大下降,会提高医疗护理的危险性[4]。本研究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包括学历、护龄与职务(P<0.05)。特别是应对单一环境压力时,护士尚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应对策略;但存在角色压力时,护士常无法很好地应对。

在防止职业倦怠的对策中,需要基层医院积极提高管理者的沟通与理解能力,为护士设立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从而提升护士的自我动力和职业自信感[5],同时基层医院应建立有效完善的职业信息管理系统,保证信息的及时了解与通畅性。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基层医院应根据医院需求积极发展高级护理角色功能,如全科护士、专科高级护士等,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自主性和实践控制感。同时建立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建立合理的权利保障体系,帮助护理人员及时调整心态,将有益于缓解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6]。

总之,基层医院急诊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整体水平比较高,主要因素包括学历、护龄与职务等,为此需要积极给予合理管理与保障。

参考文献

[1]魏小妹,李大登.重症监护室护士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职业紧张的相关性[J].职业与健康,2015,31(11):1450-1452.

[2]石燕红,梁靖.临床一线护士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与抑郁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2015,31(3):299-301.

[3]吴青梅,郑红珍,帅芳丽.急诊科护士心理契约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分析[J].浙江医学教育,2015,4(6):22-24.

[4]任娟,李世杰,肖婷,等.攀枝花市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15,31(9):1173-1175.

[5]潘培涛,杨业兵,武剑.年轻医务人员生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转化医学杂志,2015,3(12):175-177.

基层医院急诊案例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0年6月我院急诊科诊治的107例PSVT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年龄14岁~60岁,心电图检查均符合PSVT的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心力衰竭、器质性心脏病、明显低血压;病窦综合征、严重窦房、房室和心室内传导阻滞未安装人工起搏器;严重阻塞性肺部疾患、肝肾功能损害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对治疗药物过敏者;近1周内应用过洋地黄、β2受体阻滞剂以及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者。107例患者中,男63例,女44例;年龄16岁~60岁,平均年龄(34.15±6.45)岁。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A组异搏定治疗组17例,B组普罗帕酮治疗组44例,C组物理方法+普罗帕酮治疗组46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卧位、吸氧、开通静脉通道、心电监护,床边备除颤仪及抢救药品,治疗前后检查心电图。A组:异搏定5 mg 3 min静脉注射,无效者15 min后重复1次,复律即停用。B组:普罗帕酮10 mg/min静注,最大剂量不超过140 mg,复律即停用,记录复律时间及用药剂量。C组:B组方法联合物理方法,即迷走神经刺激疗法,本研究选用简单易行的反复间断咽部刺激和主动咳嗽动作。

1.3 疗效判断标准

有效: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律。无效:1 h内心电图仍显示为PSVT.治疗过程中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或恶性心律失常者立即停药,予电复律、药物复苏等紧急处理。B组治疗无效者给予C组疗法,经以上治疗无效者予电复律或收住院进一步诊治。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的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3 组病例中,C组治疗有效率最高,为93.5%,B组为79.5%,A组为72.2%.3 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B组各有1例发生了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经补液、监护等处理后恢复。见表1.

χ2=6.033,P<0.05.

B、C 2组复律时间和用药剂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折返是PSVT的主要机制,近年来认为经皮导管消融是首选的措施[3],食管心房调搏也能安全有效终止PSVT发作,但在基层医院特别是院前急诊,药物治疗仍然是主要手段。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谱广,可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及心功能不全患者,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抗心律失常药,但起效慢,不适合急诊科治疗PSVT.国内外指南[4,5]推荐首选药物为腺苷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文献报道[6]三磷酸腺苷(ATP)治疗PSVT的转复率达90%以上,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李建军等报道[7]高达100%,这使大部分基层医院不作为首选甚至缺药;且腺苷不宜用于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有诱发心房颤动的可能,旁路参与的PSVT慎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可用于各种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对自律性增高引起的房性心动过速也有良效。本组资料显示异搏定有效率达72.2%,但仅延长房室传导不延长旁路传导,对于房室旁路参与的PSVT和宽QRS型PSVT能增加心室率,甚至诱发室颤。在基层医院院前急诊,难以快速准确地鉴别旁路参与的PSVT,所以《指南》推荐的两种首选药物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指南》力求能满足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患者的需求,但最终选择什么治疗方案还将由临床医师及患者根据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而定[8]。普洛帕酮为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钠通道阻滞剂,明显减慢传导速度,延长心脏有效不应期(ERP)及动作电位时程(APD)。普罗帕酮抗心律失常谱广,适用于各种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及预激综合征,起效较快,在基层医院对于难以鉴别分型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往往是急诊医师的首选药物。本组研究显示普罗帕酮治疗PSVT有效率为79.5%,与异搏定相当,差异无显著性。1989年美国心律失常抑制研究(CAST)的结果发现,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氟卡尼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中应用时,因致心律失常导致病死率增加[9],国内也有普罗帕酮引起室颤甚至猝死的报道。但我国在非心肌梗死患者中进行的较大样本的(1 403例)心律失常系统研究发现,普罗帕酮心脏不良反应以传导阻滞多见,但未发现严重的心脏事件,与CAST的结果有明显不同,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与研究病例的临床基础差别有关[10]。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可能对病态心肌特别敏感,本组研究严格筛选入选病例,剔除了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高龄等因素,普罗帕酮转复PSVT只有1例发生了一过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说明掌握禁忌证是提高普罗帕酮用药安全性的关键。据Siddoway等研究[11],心律失常患者对普罗帕酮羟化代谢存在多态性,可分为强代谢者(EMs)和弱代谢者(PMs)两种表型,代谢产物5-羟普罗帕酮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且与原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有协同性,普罗帕酮疗效与血药浓度关系不密切,不良反应及心电图的变化与血药浓度相关性差。疗效和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的非线性关系决定不能期望盲目增加剂量以提高疗效,也不能根据具体剂量预测不良反应的发生,这就要求临床用药要从小剂量开始;另一方面,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临床上遇到单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时若联用另外一种,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这使药物治疗PSVT受到一定限制。而本组研究发现普罗帕酮联合迷走神经刺激疗法比单用普罗帕酮用药剂量更少(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更快地转复PSVT(P<0.05),且有效率达93.5%,比单用普罗帕酮组和异搏定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机制可能是药物与物理疗法不同抗心律失常机制存在协同作用。迷走神经刺激疗法是通过刺激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而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型胆碱能受体,减慢房室传导速度,但本组研究观察到单次刺激迷走神经往往疗效不佳,需要反复应用,可能是反复间断的迷走神经刺激与随着静脉给药逐渐增强的普罗帕酮的钠通道阻滞效应产生叠加,最终阻断了折返环路。该法能提高疗效,减少用药剂量,提高用药安全性,且易于操作,适合基层医院院前急诊快速、有效、安全诊治的特点。

综上所述,只要严格掌握禁忌证,普罗帕酮治疗PSVT安全有效;普罗帕酮联合迷走神经刺激疗法可作为基层医院急诊治疗PSVT的首选。

参考文献

[1]S.Luber,W.Brady,T.Joycee,tal.ParoxysmalSupraventricularTachycardia:Outcome After ED Care[J].The AmericanJournal of EmergencyMedicine,2001,19(1)4:0-42.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9.

[3]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27-335.

[4]ACC,AHA,ESC.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supraventricular arrhythmias-executive summary[J].J Am Coll Cardiol,2003,42(16):1493-1531.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2-4.

[6]任凤学,郭继鸿.腺苷及三磷酸腺苷心电生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0,4(2):155-157.

[7]李建军,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几种复律方法的对比分析[J].实用内科杂志,1991,11(6):306-307.

[8]沈洪,郭继鸿.ACC/AHA/ESC的《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9):513-514.

[9]EpsteinAE,BiggerJTJR,WyseDG,etal.Eventsinthecardiacarrhythmiasuppression trial(CAST):Mortality in the entire population enrolled[J].J Am Coll Cardiol,1991,18(1):14-19.

[10]诸骏仁,等.普罗帕酮、莫雷西嗪、美西律的疗效和安全性再评价[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3):167-174.

基层医院急诊案例分析 篇8

【关键词】基层医院;剖宫产率;分析;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08-01The cause analysis and counter measures of caesarean

近年来国家制定出一系列降低剖宫的政策,三级医院已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二级医院剖宫产率仍居高不下。我院是一位于基层的国家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剖宫产率在70%以上。但剖宫产手术毕竟是开腹手术,有一定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我们对近3年来在我院行剖宫产术孕妇728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我院高剖宫产率的原因,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建立围产保健册孕产妇1089例。产妇年龄最小的是l9岁,最大的是44岁,包括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分别在一、二、三级医院分娩,并进行人户访视。结束围产保健工作后,对其分娩方式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

1.2方法本调查采用妇幼站管辖各省区围产保健医生上交经系统管理的围产保健册。这些保健册是孕妇在孕期由妇幼站建卡,下转社区保健医生进行系统管理,产前检查不少于六次,在一、二、三级医院分娩,产后由围产保健医生人户进行产妇及新生儿访视,产妇42天复查,最后由围产保健医生填写产褥情况,将保健册交回妇幼站。对近3年的1089例回册产妇分娩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2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剖宫产率应控制在15%以下的目标。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医院的剖宫产率为40%以上,少数医院已超过60%,个别医院甚至超过了80%。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089例回册产妇分娩方式为正常分娩方式361例,占总数的30.1%;剖宫产728例,占总数的70.9%。728例剖宫产原因,具体如下:产妇要求364例(50.0%),胎儿窘迫96例(13.19%),其他84例(11.50%),头盆不称68例(9.47%),臀位48例(6.55%),孕期合并症36例(4.90%),有剖宫产史29例(3.98%),不详3例(0.41%)。近三年,我院剖腹产率呈下降趋势,由77.2%下降到62.4%;但自愿选择剖腹产者显著上升,由27.5%上升到39.6%。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设备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剖宫产,剖宫手术也逐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对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的产妇对自认分娩有一定的心理恐惧感,认为自然分娩同时也加重了产妇的生理的负担,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妇对剖宫产也越来越赞同。另外一个原因:医生在根据之前的检查会考虑给产妇进行剖宫产。另外结合现在女性的身体素质,平时缺乏体育锻炼,在进行分娩的时候对于长时间的疼痛大多数的妇女忍受不了,加之家属也认为目前剖宫产是目前较为安全的分娩的方式,因此好多人接受剖宫产。另外,一些担心身体走样的年轻女士为了保持身材也会选择剖宫产,医院方面:剖宫产手术风险率低,由于近年来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医务人员放宽了剖宫产指征,尊重家属的意见,因此自愿选择剖腹产者会逐年增多。社会和个人的多种因素促成了剖宫產的发展和人数的增多。

剖宫产虽然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但却不是最安全的分娩手段,因此为了提高剖宫产的安全率,要做好以下几种措施。

3.1通过对居民妇幼卫生知识的宣传,通过加强自我保健提高对剖宫产的正确认识,通过媒体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力度的加大让更多的人选择自然分娩,对妇女的产后的恢复和幼儿的健康成长都有好处。

3.2通过对产妇进行健康知识宣传,通过开展各种宣传,对产妇进行分娩知识的讲解,加强对分娩的正确认识。通过多种方式例如:网络知识、电视讲座和报纸、杂志和培训班加强自然分娩的科学认识,让更多的人选择自然分娩。通过培训班对产妇分娩知识的宣传将分娩的注意事项、分娩的过程、在分娩中如何降低危险发生事件、如何配合医生的分娩都需要详细的讲解。剖宫产虽然相比自然分娩可以降低产妇的疼痛但是对婴儿来说由于缺少了产道的挤压对婴儿今后的发展不利,另外对产妇来说也是一种伤害,为了保护母子的平安尽量动员全员家属来参与,为产妇的分娩创造良好的分娩环境,降低产妇的恐惧心理,为提高分娩的信心和降低事故提供良好的氛围。

3.3建立孕期手册、接受系统管理医护人员也要逐步改变服务观念,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服务措施和手段加强对产妇孕期的护理。产妇在面临分娩之前,医护心理上有一定的紧张心理,因此医护人员可以对产妇进行鼓励和耐心地进行产前指导,对消除产妇的恐惧心理有一定积极作用。医护人员除了和产妇关系融洽之外,还要和家属进行沟通,对家属进行科学的指导,切实做好产前监护工作,为母婴的安全创造最佳环境,确保自然分娩的顺利进行。

3.4医护人员要加强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医护人员要加强对产妇的关心和照顾。医护人员在产前要对产妇进行身体的体检,对分娩做一个综合的评估,尽量让产妇尝试自然分娩。在医院的管理中要把剖宫产作为一项考核的指标,将剖宫产的相应的制度、评价机制都纳入对医护人员的考核之中,并且对医护人员加强奖惩力度。此外,上级部门要对医院的手术标准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对医院的产科人员的资质进行严格把关,并且做好认定工作。医院的硬件设施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此外,医院也要解决好医护、病患纠纷,为医生开展手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5推广适宜的产科新技术,如家庭陪伴,导乐分娩等有利于提高产科质量,更好地保障母婴健康。要对每一位孕妇及时传播孕期保健知识,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加强对孕妇的围产期保健、孕期监测,加强对剖宫产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认识,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从孕产妇角度出发在保证产妇和婴儿安全的前提下,帮助他们选择既安全又合理的分娩方式,做好耐心的解释和沟通工作,努力提高处理难产的水平,给予充分的试产,力求做到能自然产的尽量帮助产妇自然产,做到对孕妇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树立正确的科学分娩观念,倡导自然分娩,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这样才能降低剖官产率,解决民族隐忧。参考文献

[1]胡晓玲.8年间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的临床分析[J].护理研究,2007,21(10):237.

基层医院急诊案例分析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7例患者中男性86例, 女性171例, 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P<0.01) ;年龄2~58岁, 平均年龄32岁。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肢体瘫痪83例, 肢体麻木56例, 胸闷、呼吸困难、心悸51例, 意识障碍 (昏迷) 13例, 癔病性木僵4例, 情感爆发7例, 头、胸、腹痛9例, 其他34例。

1.2 诊断

以《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即CCMD-2-R[1]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257例癔病患者。其中26例收入住院后或观察室经检查确诊为躯体疾病, 误诊率10%。

2治疗及预后

257例中189例在急诊抢救室接受治疗, 68例收入住院治疗。急诊抢救室的189例中, 采用暗示治疗85例, 1 h内症状缓解69例, 有效率81%, 3 d内症状复发8例, 复发率9%;暗示治疗、心理分析治疗和抗焦虑镇静药联合治疗79例, 1 h内症状缓解74例, 有较率93%。3 d内症状复发1例, 复发率1%。经统计学处理, 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癔症虽是精神科常见病之一。但目前在综合医院急诊科也较为常见。经过回顾性分析257例急诊癔症的临床资料, 笔者发现一些问题应当引起急诊科医师的重视。现讨论如下。

3.1

急诊癔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多种多样, 但以转换障碍为主, 233例占90%;分离障碍24例占9%, 转换障碍明显高于分离障碍 (P<0.01) , 与精神专科医院的癔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构成不同[3]。主要因为分离障碍容易被家属判断为精神疾病而将患者送往精神病院就诊;转换障碍容易被家属判断为躯体疾病而将患者送往综合医院就诊。

3.2

急诊癔症患者在综合医院急诊科误诊率为10%。误诊率较高。笔者分析认为:急诊科医生未接受过精神医学专科知识的培训, 对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的修订不了解, 对以躯体疾病的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转换障碍认识不足, 常将转换障碍误诊为躯体疾病而收入住院;或将躯体疾病误诊为转换障碍而进行暗示治疗, 效果差, 延误了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所以, 在综合医院急诊科凡是遇到症状怪异的患者, 必须严格执行精神病分类和诊断标准, 排除了相关躯体疾病后方可考虑癔症的诊断, 尽可能减少误诊率。

3.3

单一的暗示治疗, 有效率81%, 复发率9%;而暗示治疗、解释性心理治疗和镇静、抗焦虑药联合治疗, 有效率93%, 复发率1%。经统计学处理, 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暗示治疗虽然是癔症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 但配合解释性心理治疗和镇静、抗焦虑药联合运用, 才能取得更高的有效率和更低的复发率。综合医院急诊科的医生常常只重视暗示治疗而忽略必要的心理治疗, 极少应用镇静、抗焦虑药。结果症状控制差、复发率又高。故有必要强调, 在综合医院急诊科治疗癔症患者时应严格遵守诊疗规范, 特别是良好的诊疗环境, 避免不良的暗示刺激, 有效的暗示治疗, 耐心细致的解释性心理治疗, 并给予适当的镇静、抗焦虑治疗, 才能取得最佳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癔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从1997年12月至2007年12月急诊收治的257例癔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其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的特点。结果急诊癔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多种多样, 而以躯体运动和感觉障碍为最多见;257例误诊26例, 误认率10%;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3天内复发例, 复发率1%。结论采用暗示治疗、心理分析。治疗和抗焦虑镇静药联合治疗是治疗癔症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分离 (转换) 障碍,躯体疾病,心理治疗,暗示疗法

参考文献

[1]中华精神科学会, 南京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5.

[2]沈渔邨.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

基层医院急诊案例分析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4月 - 2014年4月于急诊科就诊的传染病患者62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27例,年龄范围为14~65岁,平均年龄为32.8岁,所有患者都不存在传染病史。

1.2方法通过急诊登记记录与传染病报告登记记录,对急诊就诊的患者总数以及传染病的数目与种类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小组对科室进行消毒隔离护理质量控制检查,其中检查的方法为:确定科室内消毒隔离的重点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最后总结并分析医院急诊科对传染性疾病采取的消毒隔离管理工作。

2结果

2012年4月 - 2014年4月在急诊科就诊的患者总数共计11 752例,其中传染病发生的有9种类型,共计患者62例,占就诊总人数的0.53%。其中疾病类型主要包括甲肝、乙肝、细菌性痢疾、肺结核、麻疹等。对科室内进行消毒隔离护理质量控制检查具体结果见表1。

3消毒隔离管理

3.1加强医护人 员自身防护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医护人员“标准预防”[1]的概念以及意识,使每位医护人员明确并不仅仅是只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者是接触非完整的皮肤黏膜才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患者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同样需要及时地进行隔离等。因此,急诊室的护理人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预防:(1) 普及性预防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全科室的所有医护人员进行安全普及性预防教育,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加强他们的意识。同时,科室还选取数名监督员对医护人员的自我预防意识进行监督提醒,一旦发现有医护人员出现违规性工作,要及时制止,同时对其进行一定的教育,使其意识到自身工作被感染的危险性,进而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尽可能的降低甚至是避免因为自己的防护不当而导致的自身感染情况发生。(2)普及性预防措施。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很容易触及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物。因此,医护人员在医护操作中要求其尽量佩戴手套以降低皮肤黏膜的接触,必要时还应当佩戴防护镜;在医疗操作结束后,需要进行彻底的洗手。(3)重视着装。工作时应当穿工作衣、戴帽子以及佩戴防护合格的口罩等。每4小时需要对口罩进行更换,工作结束后要做好个人的清洁工作,如洗手、沐浴等。(4)对预防接种给予重视。医院应当对医护人员进行及时的预防注射,例如甲肝、乙肝等疾病预防接种。(5)对锐器伤口进行有效处理。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当中,应当加强对锐器伤口的预防,在使用以及传递锐器过程当中需要佩戴防护手套,避免不必要的刺伤。

3.2做好患者消毒隔离管理工作

3.2.1加强与感染有关的消毒隔离管理成立专门的感染管理小组,对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器械、医疗废弃物等物质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的全面监督工作;对采购的预防感染、消毒的药品要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全面的保证安全;建立严格的机制对感染消毒隔离工作进行反馈,一旦发现出现问题,及时督促相关部门以及人员进行处理;对一些传染患者或者疑似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对于一些特殊的物质在给予一定的消毒的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高压灭菌,避免细菌感染[2];对科室污水进行定期监测,只有在完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排放。

3.2.2加强隔离防护措施对于一些病情复杂、传染性强、病情严重的患者单独给予安排,避免疾病的大范围传染造成严重的损伤,同时还有利于对患者的抢救以及隔离。可以安排疾病类型相同的患者同住一室,但是绝对不能将疾病类型不同的患者安排在同一室中,需要特别的对待安排。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的要求,避免患者互串病房,互换食品、餐具、书报等,患者应单独使用个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对饮食的餐具等进行高温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发生[3]。

3.3健全并落实相关的法律制度目前,一些综合医院急诊科虽然具有消毒隔离的各种相关制度,但是,在面对一些死灰复燃以及急剧增加的传染疾病,很多制度以及消毒隔离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疾病控制的要求。因此,本院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下发的《消毒技术规范》[4]中对疾病发病源消毒的要求,在急诊科原有的制度基础之上,继续完善以及补充了部分消毒隔离的制度,如《隔离观察室消毒隔离制度》、《急诊科环境消毒隔离制度》等,给消毒隔离的实践工作奠定一个理论基础。

对于相关的消毒隔离措施,急诊科的管理人员应当做到有重点、有规律的落实监督,措施要落实到人、制度要落实到人、措施也要落实到人。医院的感染中心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急诊科进行检查,并且要将对急诊科的检查结果纳入到医疗质量评估当中,直接与科室的效益关联。

3.4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急诊科应当设立隔离诊室,如果发现患者带有传染病应及时送到隔离诊室;对于疑似传染病患者要进行初步的检查,急诊科护士应当每天都对就诊患者进行提问测量、病史咨询,做到初步检查的目的,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对相关物质表面进行消毒,对急诊科的地面、桌面以及仪器表面等每天都进行2次的消毒,早晚一次。对患者使用过的轮椅、平车以及诊断床位等都要进行擦拭消毒,避免疾病的交叉感染;对急诊室的空气做好消毒,医护人员要对空气的消毒给予重视,空气消毒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风换气。每天利用过氧化氢等进行气溶胶喷雾消毒,抢救室、治疗室等每天用紫外线消毒[5];在医疗护理操作当中要注意无菌条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要注意无菌观念意识;对急诊科消毒灭菌的相关制度要严格的给予执行,对使用过的物品、仪器等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等,传染病患者、死亡患者以及出院患者使用过的用品以及床单要给予严格的消毒,对患者使用过的垃圾要进行彻底的处理。

由于急诊科环境的特殊性,患者流动性较大,除了急性传染病之外,还隐藏着很多潜伏期的患者以及故意隐瞒病情的患者。此外,急诊科还存在来自于其他科室的出血性患者,这些患者因为来不及做血液检查,进而存在很多潜在的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因子[6],导致急诊科医护人员处于一种危险环境之中。因此,要想有效的控制传染性疾病在急诊室乃至医院内传播,就必须强化急诊科传染性疾病的消毒隔离管理工作,认真落实科室消毒隔离相关的制度以及措施,切断任何疾病传染的渠道。另外,还要大力加强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并通过一定的培训教育提高个人的防护手段进行自我保护,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同时进行,才能在根本上避免疾病的感染。

摘要:目的 对医院急诊科传染性疾病消毒隔离的综合管理状况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回顾2012年4月-2014年4月急诊科传染性疾病情况,同时对急诊科进行消毒隔离护理质量控制检查,总结并分析医院急诊科对传染性疾病消毒隔离的管理工作。结果 自2012年4月-2014年4月来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总数为11 752例,其中确诊的传染病有9种62例,占患者总数的0.53%。另外,通过对急诊科进行消毒隔离护理质量控制检查结果发现,98.6%护士掌握消毒隔离的规章制度,96.7%消毒隔离管理基本规范符合要求,85.8%感染监控护理体系较为完善,80.9%的医疗垃圾管理符合规定,91.2%的护士操作流程符合标准,科室的管理及环境管理符合要求的分别为88.3%和83.4%。针对科室存在的传染病问题,急诊科采取了一系列消毒隔离的管理措施。结论 急诊科疾病感染的预防关键就是进行疾病的消毒隔离管理工作,各项管理制度与措施应当落实到人,医护人员的预防意识需要加强。

上一篇:别墅设计发展下一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