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艺术八篇

2024-06-12

欧洲艺术 篇1

当19世纪意大利歌剧继续繁荣发展时, 在奥地利和德国兴起了以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及沃尔夫、马勒、理查·斯特劳斯等作曲家为代表的艺术歌曲的高潮, 这是一种足以与歌剧或教堂音乐平分秋色的声乐体裁。随着艺术歌曲的兴起, 也出现了以音乐会演唱为生的自由职业歌唱家和不同于歌剧演唱的演唱风格。因而, 在意大利从十九世纪也开始注重演唱艺术歌曲。因为, 从音乐家的社会地位来讲, 随着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大量涌现, 又出现了以音乐会演唱为生的自由职业歌唱家。音乐会歌唱家的出现有其重大的社会意义, 在这以前, 歌唱家只能依附于教会或宫廷贵族而生, 自从出现了商业性的歌剧院之后, 境况稍有好转, 待到成为音乐会歌唱家之后, 从经济上、从社会地位上起了变化, 开始成为独立的自由职业者, 相对说来, 依附性减少了, 艺术创造的自由和独立性较以前加强了, 这是艺术歌曲在意大利引起重视、在欧洲繁荣的原因。

意大利传统美声在艺术歌曲领域的探索

在意大利传统的美声艺术中, 在古典、浪漫和现代主义风格的音乐会中使用的歌曲主要是德、奥艺术歌曲与法国艺术歌曲。德国是艺术歌曲的故乡, 这类用德文演唱的歌曲在德国被称之为“利德”。法国艺术歌曲叫“桑松”。早在18世纪, 柏林乐派就对德国艺术歌曲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后出版的《德意志艺术歌曲集》大量荟集了此前艺术歌曲中的优秀作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大师也在艺术歌曲领域有不朽的作品。例如, 舒伯特、韦伯、舒曼、弗朗兹、沃尔夫、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瓦格纳、勃拉姆斯、马勒、德彪西、拉威尔、福列等。另外, 也会涉及部分俄国的作品, 例如:拉赫马尼洛夫, 斯特拉文斯基赫和其他民族优秀作曲家所创作的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与歌剧的演唱风格的不同

有西方音乐评论家对歌剧和艺术歌曲作过这样的描绘:“如果说歌剧作品是浓墨重彩写意的油画, 那么艺术歌曲则是精雕细琢的工笔画或清新雅致的山水画。”

(1) 由于艺术歌曲的歌词都采用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的抒情诗歌要表现出这些诗歌幽静、细腻、浪漫的格调和情感, 就得运用轻声、半声和在高声区上渐弱的表现手法。

(2) 演唱艺术歌曲大都用钢琴而不是用庞大的乐队伴奏, 因之, 不一定需要洪大的音量。

(3) 艺术歌曲的演唱具有室内乐的性质特点, 因之, 不像歌剧演唱那样有大幅度的、强烈的音塑变化成对比。也不以表现戏剧性激情见长, 而以抒情为主。

艺术歌曲语言优美精炼, 曲式结构简洁严谨, 在短小的结构中内容丰富、完整, 不仅是理想的音乐会曲目, 也是很好的声乐教材。

艺术歌曲在某些方面难于歌剧的演唱

⑴歌剧演出可以有布景、灯光、服装、道具、身段、手势以及配角的陪衬等多方面的烘托, 较易取得戏剧效果。而音乐会演唱则只有一架钢琴伴奏, 主要是依靠音乐表现、语言表达及声音控制等三方面的综合运用来表现作品主题内容。

⑵歌剧演员在全剧只扮演一个角色, 随着矛盾冲突和戏剧情节的发展, 人物性格也逐渐深化, 因之, 歌剧演员如在第一幕中还没有投入角色, 或没有全部捕捉住角色的心理和思想感情, 他还有第二幕、第三幕可以再深入, 再挖掘。艺术歌曲的演唱则不然。有时在一首两分多钟的歌曲演唱中就给观众一种特定的意境和诗意的抒情气氛。

⑶艺术歌曲独唱还需具备一种特别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演唱完一首缓慢、忧伤的歌曲之后, 立即在半分钟之内要转到另一个角色, 另一种欢快、轻松的歌曲表演中去, 或者, 反之。这需要丰富的生活体验, 多才多艺的艺术修养, 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段和技能, 以及反应迅速的精神控制能力。

19世纪以来欧洲声乐发生了两大转变

根据艺术歌曲的发展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得出意大利美声的发展自进入19世纪以来, 欧洲声乐实现了可喜可贵的两大转变。

(1) 是过去由王室、贵族或赞助商个人供养的音乐家基本消失, 绝大多数音乐家成为职业作曲家。他们可以不再只对某个人或某个特定场合负责, 而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充裕的时间, 去从事自由创作;

(2) 是由于这一转变, 使得作曲家只有创作出被观众认可和受观众欢迎的作品, 才能生存。而对这类作品进行鉴定的最佳场合是音乐厅。

综合以上所述, 从声乐学派上来说, 在19世纪以前, 歌剧被认为是最正规、最高雅的声乐艺术, 而音乐会歌曲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把戏”。这一观念在浪漫主义的冲击下, 起到转折性的变化。事实证明, 短小形式的声乐作品完全可以与雍容华贵的歌剧相媲美, 它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一点也不亚于歌剧。尽管19世纪德、奥艺术歌曲开创了音乐会或室内乐性质的演唱风格, 或者19世纪下半叶法国发展了细腻的艺术歌曲演唱风格, 但是, 不能就此把它们称为德国声乐学派, 或法国声乐学派。

参考文献

[1]林伯杰.一夜变成歌剧通[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 5.

[2]刘新丛, 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6.

[3]钱苑, 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4.

[4]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 5.

[5]郑敬高.欧洲文化的奥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1.

[6]朱龙华.意大利文化[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5.

[7] (美国) 杰罗姆.汉涅斯.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1.

欧洲艺术 篇2

1851年在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内开展的大型博览会拉开了现代建筑的序幕。现代主义园林强调人的需要、自然环境条件及两者结合的重要性, 倡导遵循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追随功能”原则, 即设计内容决定设计形式的功能主义的设计理论, 为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打下了理论基础。现代主义的园林风格初步展现的标志性事件是1925年法国在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具有真正创新意识的园林形式在展会上出现, 通过完整的吸收立体主义的构图思想, 设计师在园林概念上实现了革新, 展示了现代设计思想。英国的景观设计也是刻意保持与他人的距离, 有自己独特的设计观念和形式追求。继法国1925年举行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过后, 将抽象的现代艺术与历史上规则式或自然式园林相结合建造现代园林的理念, 已被人们接受。这一时期的园林设计以庭院为主, 受到现代艺术与现代建筑风格转变的影响, 园林作品多与建筑结合在一起, 与建筑共同组成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景观作品。设计思维的创新将园林的功能与形式结合在一起, 并为今后的现代主义园林的发展做了铺垫。

1 二战后的欧洲城市景观艺术设计

二战后, 一切都急需建设, 生活空间, 几乎处处充满了艺术设计的需求, 它能够引发空间环境向精神性升华, 它已经成为建筑、环境、艺术与人的互动环节的接点。艺术化及人性化, 将有助于提升社会公共环境品质, 使现代景观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在改善人类空间环境的过程中显示出魅力。建筑是象征性艺术, 它是时代的缩影, 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 也是我们生活展现的舞台。在建筑领域, 现代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围绕新材料的使用, 改变建筑结构, 强调形式追随功能等目标展开。这点也影响了景观艺术设计的发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欧洲艺术的转变中, 日本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欧洲各国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发展, 城市急需重新建设和规划, 由此带来了许多大型的项目, 而忽略了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 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全盛时期, 文化领域则出现了动荡和转机。诸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共空间、建筑小庭院等拥有各自城市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设计依据和固有特征, 一方面设计师在骨子里极其尊崇自己的文化传统, 另一方面他们在外表上极其反叛传统。全球经济技术的进步, 使景观设计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也使各个国家和地区更注重自己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欧洲的近现代城市景观的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 在这个过程中, 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时期, 西方社会和经济状况的稳定和繁荣使现代景观蓬勃发展。从60年代末开始, 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危机和动荡促使景观设计进入了反思和转变的时期, 设计的思想更加广阔, 手法更加多样, 现代景观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1 英国

英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国内留下了许多漂亮的古典建筑, 但在城市功能日益复杂化, 现代化氛围日益浓郁的过程中, 面临许多城市改造的项目, 这其中也出现了如何处理现代城市功能与古典城市风貌的问题。例如在英国维多利亚广场, 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 合理利用地形, 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在古典建筑的氛围下, 塑造了具有现代审美风格的广场空间。

1.2 德国

德国是现代主义产生的国家, 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德国的设计理论也影响到世界设计理论的行成。战后德国举办的园林展刺激了城市绿地空间的发展, 帮助恢复、重建德国的城市与园林, 恢复城市面貌。

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园林展的举办主要移除战争轰炸后的瓦砾残骸, 修复被毁坏的城市公园和城市空间, 医治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 重建家园。60年代末、70年代初, 最主要的改变是观赏不再是公园的唯一功能, 人们更看重个人空间和生活需求, 消遣和娱乐功能被认为是重要的。至70年代末, 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被引入了景观设计, 城市生态状况被景观设计重视起来。20世纪末期, 随着信息工业时代的到来, 德国传统制造业衰落, 在城市中留下了上个世纪兴盛的大量工业废弃地, 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结合老工业区的改造, 设计师在以不推翻本地的原有历史的前提下, 开始尝试运用新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和手法。通过一系列对工业废气地的景观改造实践, 德国设计师以新的审美观和生态技术将历史呈现出来, 完成了一批对欧洲乃至世界景观设计都有重大影响的作品, 如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的一系列项目、德国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德国Lausitze地区露天矿区生态恢复。

2 现代欧洲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主要倾向

生态设计思想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条可行性思路, 在全球范围内行成主流趋势。以生态设计思想为宗旨的设计创新想法和做法层出不穷, 如极简主义设计思想、大地艺术设计作品, 每一个主题都有代表性的作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 在文化领域出现了很多震荡和转变, 建筑界宣称后现代主义时代代替现代主义已经到来。后现代主义主张艺术多元化, 反对完全统一的世界观, 在景观设计中, 主要受后现代思潮表现的有解构主义思想。同时, 与科学的紧密结合也使许多强调构成形态和特殊视觉效果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成为可能。

欧洲现代文化艺术思潮影响下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很大的题目, 现代景观设计很少受到单一艺术思潮的影响。现代艺术的探索和现代主义运动的发源在欧洲大陆, 二战后美国和欧洲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品层出不穷。由于影响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因素较多, 笔者在梳理的过程中认真细致抓住重点, 找到影响力最突出的。对每一次争议以推动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发展的结果为阐述重点, 在对现代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研究中, 总结了几个主要发展倾向。

参考文献

[1]杰弗瑞·杰里柯 (英) .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6.12.

欧洲艺术三题——罗丹 篇3

全世界的艺术,在这一点上非常类似。行(音杭)活,都表现出一样的浮泛、呆滞、粗鄙。现在充斥在西方一般画廊中的行活都具有和中国一般画店里的商品画一样的表情,也可称之为“国际脸”。而一般名家的作品,又都会和熟练的技巧、悦目的形式、完整的形象构成关联。看一看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可以称得上“好”的作品,和欧洲各个时期的同类作品具有一样的表情。在卢浮宫、梵蒂冈博物馆等地,看到的大量作品,当然堪称“好”,但容易令人视觉疲劳。那就是这样的作品,普遍缺少一种足以感人的力量。

而东西方,大师的作品,总是在他们的时代能拔地而起,振聋发聩。中国如王羲之、颜真卿、八大山人,西方则米开朗基罗、伦勃朗、罗丹是其人焉。

罗丹毕其生没有进过美术学院,那是因为平庸而僵化的学院教条成为阻挡他的一堵墙,但这也成就了他的自由和灵性。他是学徒出身。而且终生恪守一个“手艺人”的本分。用不断的工作来和古典大师以及自然对话。他的工作常常遭到同时代人和同行的批评,因为,这些创造不符合他们心目中的标准。但罗丹的执拗和热情令他毫不为之动摇——评判者用旧标准审视,而他在用新感受去创造。全世界称得上创造的艺术,所要经历的,大体是这样一个逻辑。

罗丹不但没进过美术学院,他也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去意大利那是受情感驱使去朝拜经典。他相信自己内心的感觉,内心迸发出来的力量是创造的无尽藏。而我分明从他的艺术中感受到了亲切的来自远方的艺术启示。他的工作室,就分明摆放着来自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甚至遥远的东方的艺术品。这些罗丹自己生前收集、把玩的艺术品,给了他无穷的创作灵感。

罗丹没有精细的素描训练,他基本是依靠速写来捕捉灵感,其艺术风格更近于东方的写意画。但这种写意里,却饱含着艺术作为表达情感的最真诚感受。

罗丹工作室坐落在一个巴黎近郊的小镇,从闹市出来立刻就会进入沉寂,宁静的小镇仿佛就是一百多年前的状态,烈日下静默的小楼记忆着小镇的岁月。不比中国,这里一两百年来没有外族入侵、没有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一切都显得那样安宁、沉静。罗丹博物馆占地很大,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大师的构思过程和他做基本造型训练的一些小稿子、小草图,当然还有大师生前活动的场景和用具。目光一旦触及展柜中那些小的躯干和肢体,内心的血液就会涌动起来,就会有一种自己也要抓来泥巴捏一捏的冲动。我想,这就是艺术的最原始冲动。当一个艺术大到足以和自然重合的程度,一定会引起人们这样的冲动的。

回想我们中国人到西方去学习,大都学成了西方艺术亦步亦趋的追随者,那就意味着你不能超越。我想,一百年,终归还是太短暂了。需要给中国的艺术精英们时间。不但能熟知西方艺术的逻辑,更应该浸泡在中国文化的海洋。

现在经常看到一种面孔,不管到西方学了什么,脸上就会写出来一种高傲,那一方面出于对西方艺术的膜拜的卑微,另外一方面就是出于一种对自己民族传统的彻底的无知。要知道,艺术创造者,永远不会离开大地。他们是真正传统和自然的儿子。

本人从来没有操过油画笔,但第一次到西方,看到伦勃朗、梵高等人的油画,彷佛一下感受到大师们的呼吸。看到罗丹的雕塑,也有一种强烈的玩泥巴的冲动。艺术有时候需要的仅仅是碰撞而不是深究。前提是你必须已经熟知一种艺术语言并且沉湎其中,突然的碰撞,会迸发出强烈的创作激情。

责任编辑 张向永

欧洲艺术思潮 篇4

毕加索的和平鸽及油画《朝鲜的屠杀》、《战争》、《和平》等作品的反对

侵略战争、歌颂和平的内容,在他的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还涌现了一批新的绘画流派,如发端于美国、波及全欧的抽象表

现主义、在奥地利形成的幻想现实主义、萌发于英国的波普艺术、产生于法

国的塔希主义、偶发艺术、观念艺术、奥普艺术、人体艺术思潮、地景艺术、新表现主义等等。总之,现代主义绘画出现了新的发展,后现代主义绘画更是高潮迭起,传统的现实主义绘画也仍有一席之地,出现了多元的新局面。

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达达主义内部分化出来的一个艺术流

派,它吸收了达达主义反传统的自动性创作的观念,但扬弃了达达主义那否定一切的偏颇之处,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下,强调偶然的结合,无意识的发现,梦境的真实再现,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揉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超现实的情境,其手法是写实、象征和抽象等,20世纪30年代后,超现实主义在经过一段冷寂的时期后,50年代又在欧洲再度兴旺起来。这时的代表人物,在法国有福特里埃、杜桑等。杜桑是达达主义的鼓吹者,曾作《带胡须的蒙娜丽莎》,以表示对众人崇拜的名画的蔑视而闻名,这时也成了超现实主义的积极支持者。在意大利有卡腊和基里科。在德国有厄尔莱等人,他们都创作了较好的作品。超现实主义绘画在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强调优先考虑造型而忽视绘画内容之风盛行的时候,刻意揭示作品内涵以及复兴奇特的异国情调风格等方面,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超现实主义有两个支系,一支是绝对超现实主义,以不受意识控制的无意识行动为主,其作品虽有某种程度的形象化,但却接近抽象派的特征,创作强调偶然机遇或自动行动。代表有西班牙的米罗,他的绘画除具有幻想的幽默外,那空想的世界相当生动。他笔下的植物、动物,甚至无生命的物体,都充满一种勃勃生机,似乎比在生活周围的真实对象更加真实。其它艺术家还有马宋、马塔等人。另一个支系是叫做超级现实主义。这派表现的大多是可以认识的场面或物体,注重细致地描绘事物的细部。但从整体而言,却又脱开物体的自然结构,以幻想的方式以描绘对象变形,并结合成梦境中的东西,以创造不受理性控制的潜意识的形象。代表人物有西班牙的达利和比利时的马格里特、德沃尔等人。达利的作品往往表现凶残的梦幻或奇特的宁静气氛,爱用双重的或隐藏的形象。马格里特的绘画世界,充满了日常琐事的各种幻境,善于夸大突如其来的精神感觉,创造幻觉想象。

抽象主义绘画

抽象主义绘画在欧洲十分盛行。抽象主义或称抽象艺术,并不是一个有宣言、纲领的社团,而是一种反对模拟自然形态,主张抽象表现的艺术思潮和流派。它的特征是不描绘具体物象,而通过线条、色彩、块面、形体、构图等手段来表现各种情绪,激起观众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抽象艺术有两类:一是将自然的外形加以简化、变形,形成极为简单的、概括的形象。

一是不以自然的外形为基础的几何构成。最早的抽象主义绘画是康定斯基在1910年创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抽象艺术的代表除康定斯基外,还有荷兰的蒙德里安。像康定斯基等重视感情表现的抽象艺术叫抒情抽象或热抽象;而蒙德里安等表现理念的抽象艺术叫理念抽象或冷抽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抽象主义在欧洲不仅盛行,而且还有发展。1952年,法国美术评论家塔皮耶首先用“塔希主义”一词概括的那些作品就是抽象艺术的新样式。塔希就是斑污、斑点的意思。而塔希主义就是用偶然的彩色斑点和色块所形成的绘画。法国的阿特兰、布仁、马蒂卮、阿勒、迪比费等人,就是塔希主义抽象画派的画家。这时抽象艺术的成绩突出的艺术家英国的戴维、尼科尔森,霍克尼的《强调安静的画》、《蛇》等作品,也是抽象主义的作品。60年代后,他转向写实风格。1948年,英法美首先在西柏林举办了抽象画展,德国中青年艺术家积极开展了非传统艺术的探索,打破了法西斯上台后形成的德国艺术与欧美艺术阻隔的墙壁,使德国艺术与欧美艺术接轨,其中特别活跃的沃尔斯、哈通、温特尔等就是较为出色的抽象艺术的画家。当代欧洲的抽象绘画,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华裔法国画家赵无极(1921—),1951年他在瑞士看到克利的作品,唤起以中国古代象形文字演变为符号作为艺术构思的意念,又吸取中国画不求形似的传统,使其50年代后期的创作获得新的突破,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抒情抽象的风格。

波普艺术及与之有联系的其它艺术

波普是英语单词的缩写,意指流行艺术、通俗艺术。1952年,萌发于英国,后遍及欧美。现代主义艺术避开都市文明的压力,反对机械化、非人性的消费文化。而波普艺术家则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明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重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1956年,汉密尔顿在“这是明天”的展览会上,陈列了握着“POP”

字母的网球拍运动员的拼集作品《是什么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往常,如此丰富多彩?》,被认为是波普艺术的第一件作品。1961年,举办的《当代青年艺展》,更表现了波普艺术强大的冲击力。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保罗齐、蒂尔森、霍克尼、史密斯、琼斯等。法国的波普艺术家代表应推雷塞。波普艺术虽以英、美两国为主,但旁支迭出,影响极广。一般认为:偶发艺术和集合艺术就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波普艺术强调艺术与生活结

合,因此便对人们周围的事物以及大众文化寄予关注。集合艺术就是把机械文明和大家消费的废弃物,收集起来,重新组合,并赋予它一种新的含义的艺术。集合艺术家的作品,常常把现成品,如易拉罐、塑料瓶、机器的废旧物等结合起来,制成平面或立体形式的、可看、可模的艺术品。将这些在室内、室外环境中布置出来,产生精神上的感受,便又是环境艺术了。将艺术和大自然结合,直接借助大自然的景观而不借助造型艺术的传统媒介,或者把大自然稍加施工或润饰,旨在使人注意大自然,使人从中获得异于平常的审美体验,便是“大地艺术”了。在欧洲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阿尔曼、谢乍,德国的史维塔斯、尔麦斯特,西班牙的塞尔拉诺、齐吉达,意大利的卡塞拉等人。他们的作品有的是绘画,有的是雕塑,但许多时候却很难按传统的方式划分类别了。

偶发艺术出现于60年代,它是以表现偶发性事件或不期而致的机遇为手段,重视人的行为过程,揭示人的本能反应的艺术,是拼贴艺术和环境艺术的继续和发展。拼贴艺术和环境艺术还借助物质材料,偶发艺术却强调活动的机遇性,艺术活动在于即兴发挥,往往变成无情节的表演,而艺术家的身体也可作表演材料,使其艺术和生活融为一体,所以也称“表演艺术”。如法国的画家马修带上盔甲进行绘画表演,并给在画布上演出起名“中世纪的战斗”。法国另一位画家克莱因,他从二楼的窗口爬出,伸展双臂,平衡身躯,冒着死伤的危险,跳向空中,就是用自己身体创作的“绘画”作品。1970年,法国还出现了“零社”的艺术组织,到处演出他们的艺术。

观念艺术是60年代从偶发艺术及环境艺术中逐渐演化出来的艺术。它排除传统艺术的造型性,认为真正的艺术品并非艺术家创造的那种物质形态的作品,而是概念或观念的组合。因为观众从物质形态作品上所获得的信息量,不会比从概念及事件的意义中获得的信息多,这样,观念艺术家便以图表、文字说明、录相以至自己的身体为媒介,以表现观念的形成、发展及变异过程,使观众通过这些而在自己头脑里形成、完成艺术品的塑造。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阿尔芒,荷兰的布朗,意大利的曼佐尼,英国的阿纳特、伯金、克拉克、希利亚德等人。最早的观念艺术以语言为媒介,后从达达主义艺术家杜桑用小便池制作的《泉》中得到启发,表现手法便日趋丰富了。如1960年阿尔芒在巴黎办个人画展,展品是两卡车垃圾;布朗展览的作品是份文字说明,上写“阿姆斯特丹所有鞋店都举行我的作品展览”。

人体艺术是以艺术家本人的身体或别人的身体作为媒介进行创作的艺

术。它是由波普艺术的分支偶发艺术发展而来的。这种艺术不叙述事件,也不表现艺术家的感情,只是那没有个性的身躯活动的现场记录而已。观众通过观看表演过程,去体会艺术家的作品。1961年,法国艺术家克莱因让两个女模特,浑身涂满油彩,在画布上互相拖拽滚打以制作绘画作品,这是欧洲人体艺术的序幕。此后,人体艺术在欧洲便风行起来,而且越到后来就越离奇,引起人们的非议。

波普艺术及与之相联系的集合艺术、偶发艺术、环境艺术、大地艺术、表演艺术、观念艺术、人体艺术都属后现代主义范畴,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有时很难界定,因为它们本身便是互相掺杂的,只是由于出现的时间略有不同,或是侧重点有点差异,便往往出现不同的名称。这些艺术,目前还在发展。

新表现主义等艺术

这是20世纪80年代从欧洲兴起的一个艺术流派。1980年,它首先在德国出现,并在欧、美艺术界引起较大的震动。新表现主义是在过去表现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一些手法,如色场绘画的色场层次组织、最少数派艺术的直接表现法及波普艺术的形象等,运用绘画语言传达强烈感情的艺术。其特点是追求自由表现,自由联想,表现强烈的率直、天真的情绪。实际上,它是对缺乏个性,缺乏感情的某些后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弱点的反拨,是现实主义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巴泽利茨,他的作品联想自由,想象奔放,色彩鲜明,甚至塑造人头朝下的人物形象,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彭克的作品以自由幻想的形式,表现强烈的内心活动见长,整个画面具有稚拙的情趣。波尔克运用波普手法,使绘画与雕塑融为一体,伊门多夫的作品,在整体上给人的感受是虚幻的,但在细部又注意写实。新表现主义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都能反映艺术家的个性。写实主义绘画

欧洲有着写实主义的传统,19世纪30至70年代,以法国为中心掀起过强大的现实主义绘画思潮,代表人物就是法国的库尔贝。20世纪以来,尽管现代派绘画日渐成为主潮,但现实主义仍绵延不绝,放出自己的异彩。在英国,代表现实主义或社会现实主义的有布拉特比,史密斯等人。霍克尼起先热衷于抽象主义,60年代后,他也转向写实手法。他常常把光源和光线作为描绘对象,真实而生动地刻划人物和道具。法国的富热隆是社会现实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远在1936年起,他便不断有表现工农、市民生活和斗争的作品问世,如油画《1943年的巴黎街头》,揭露纳粹占领期间的悲惨生活。

50年代,他在诺尔省煤矿居住一段时间,创作了组画12幅的《矿乡》,以深沉严峻的笔触,表现出恶劣环境下工人的痛苦,拼搏和期待。他继承了库尔贝等写实主义画家的传统手法,也吸收了现代派的一些技巧,使其作品具有独特风格。直到70、80年代,他仍有大量作品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如《地铁——工作——睡觉》(1978)等。著名画家热莱原是抽象主义的巨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创作了写实的作品。德国在战后初期,曾出现过描绘战争灾难、痛恨法西斯罪恶的现实作品,但很快转向现代派的绘画。60年代后,现实主义又掀起了复兴的热潮,代表人物有施特克尔、伊门多夫、基费尔等人。格罗斯在战后的作品中,相当的一部分是以漫画的形式,揭露专制政权、腐败道德及战争的残暴、恐怖的内容。迪克斯作品中的现实内容也是明显的。

当代欧洲的现实主义画家中,成就突出的还有意大利的古图索(1912—1987),他在1943—1945年间,就发表素描和速写集,揭露法西斯纳粹占领期间的罪行。1946年与卡西纳里、科尔波拉等11位艺术家签署宣言,共同发起新艺术阵线,表明其坚持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态度。他的作品总是围绕人们关心的现实问题取材,表达一种深刻的思想。如《占领西西里荒地》、《讨论会》(1960)、《陶里亚蒂的葬礼》等。

西欧的绘画流派很庞杂,除上述列举的外,还有抽象表现主义、新达达主义,新抽象派等等,可以说,当代西方有什么绘画流派,欧洲便有什么流派,很难一一介绍。不过,上述所举的内容,也足以概括欧洲当代绘画的基本面貌了。

(2)东欧的绘画

前苏联绘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在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现代

绘画兴起于西欧时,苏俄出现过构成主义的绘画。抽象派绘画的创始人康定斯基就是俄国画家。但是十月革命后,苏联批判了形式主义、构成主义等绘画流派,规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从此,在漫长的岁月里,现实主义绘画便成为苏联绘画的主流,其它绘画流派,特别是现代主义绘画几乎在苏联绝迹了。

在当代,前苏联绘画主要是现实主义的绘画,以60年代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前后时期的绘画有不完全相同的特点。

1941年,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苏联进入全民性的卫国战争时期,艺术家也毫不例外地投身保卫祖国的斗争,创作了大量的宣传画。

内容大多是反对战争、保卫祖国、歌颂英雄、宣传团结对敌等,充满了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顽强的战斗力。战后一段时期,这种主题的宣传画仍占有显著的地位。其代表人物是伊万诺夫、普罗科夫等。

伊万诺夫创作了100多幅宣传画,普罗科夫的《争取和平》(1950)等作品,曾风靡一时。此外,反映苏联人民高昂的革命热情的油画,特别是军事题材的油画,其成就也很突出。代表人物有莫伊谢延科、克里沃诺戈夫、涅普林采夫等等。历史画、风俗画,以谢罗夫的《农民代表访问列宁》(1950)、普拉斯托夫的《割草季节》(1945)、女画家亚布隆斯卡娅的《粮食》(1949)

等作品就有代表性。

1960年以后,前苏联绘画仍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在风格、样式方面出现了新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出现了严格现实主义绘画流派和严肃风格绘画。严格现实主义绘画流派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取材,表现普通群众的生活习俗、精神风貌。代表人物为科尔热夫、特卡乔夫兄弟等人。严肃风格绘画的代表人物有波普科夫等。在5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经济的繁荣及民主空气的淡化,苏联画坛上出现了一种曲意美化,粉饰太平,甚至阿谀谄媚的不良风气,其作品华丽、浮泛、空洞。这时,“60年代一代人”的画家涌现画坛,力矫时弊。因此,他们提倡的严格现实主义、严格风格都是针对上述不良风气而发的,具有一种明显的战斗性。

70年代,一批艺术家从欧洲文艺复兴和俄罗斯民间艺术中汲取经验,塑造现实和理想结合的形象,形成了新古典主义的绘画热潮。如亚布隆斯卡娅的《傍晚,古老的佛罗伦萨》(1973)、《亚麻》(1977),就带有理想化和浪漫色彩,这正是她对古典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并从中汲取养料,追求古典式尝试的结晶。

80年代,前苏联社会进一步开放,西方现代派绘画如潮水般涌入,苏联艺术家也大批出国访问、交流,现代派的艺术便在苏联画坛上日益增加,打破了长期以来现实主义绘画一统江山的局面。前苏联绘画长期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具有主题鲜明、内容深刻的特点,同时样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如油画、水粉画、版画、镶嵌画、政治宣传画、肖象画、风景画、漫画、插图画等等,各个画种都有举世瞩目的名家和名作。莫伊谢延科的油画很出名,作品有《胜利》(1972)、《歌》(1980);基布里克、什马里诺夫、普罗科夫等都是著名版画家,他们的作品《啊,这就是美国》(1949)、《国际新闻》(1968)等,就闻名于世界。杰伊涅卡的镶嵌画也很出色,克里姆林宫会议大厅的画就是他的代表作。萨里扬以热衷为知识分子作肖象画而出名。梅利尼科夫艺术兴趣广泛,他除了以肖象画擅长外,其历史画、风俗画、风景画、大壁画都很有特色,主要作品有《在和平的田野上》(1950),《告别》(1975)等等,苏联许多画家都是插图画的高手,如法沃尔斯基、格拉西莫夫、基布里克,什马里诺夫在50年代,为高尔基的《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及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所作的插图,曾轰动画坛,被认为是杰作。

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当代绘画也是以现实主义为主

欧洲艺术 篇5

第一项重大的调整是检索和审查体系的出台。专利申请人必须对欧洲检索报告或国际检索报告提出的检索意见或书面意见予以回复。

依照新规则,当欧洲专利局就欧洲专利申请发布欧洲检索报告时,申请人必须提交对此检索报告的回复意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欧洲专利局查明了案件缺陷,便会强制性要求申请人就各种检索报告予以回复。

在新规则体系下,欧洲专利局印发的检索或书面意见取代了原有的第一审查报告,这有益于缩短授予专利申请的时间。

第二项重大调整是分案申请提交时间的限制,此套方案将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生效。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申请人在欧洲专利申请被正式授予之前可随时提交欧洲专利分案申请。而欧洲专利局根据新体系就提交分案申请的时间设置了上限,并就“自发性”分案申请和“强制性”分案申请做出了明确的区分。所谓“自发性”分案申请,即申请人在欧洲专利局审查小组就母案发布的第一次传票起的两年内自愿提交的申请。与此相对的是,“强制性”分案申请是由申请人可辩论地提出的,以克服欧洲专利局对母案提出的缺乏单一性异议,申请人可在欧洲专利局审查小组首次发函通知申请人其母案申请不符合单一性原则起两年内备案。

由于新的分案体系将极大限制分按申请提交的可能性,欧洲专利申请人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核查自己的申请,然后制定出提审方案。

感谢Modiano&Partners律师事务所对本栏目的支持!

欧洲艺术 篇6

《海洋之歌》是欧洲动画电影的典型代表,整部影片采用的是复杂的手绘形式。通过与传统的动画电影的对比可以发现,《海洋之歌》与其他成功的手绘电影一样,都采用了中心表达形式来进行影片内涵的表达。从整个影片的内涵来进行研究,影片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手绘的古拙感,让导演所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与自然诉求。这部影片的导演出生于爱尔兰,这是一个风情如画、四面环海的岛国。所以其民族文化以及风情特色等艺术特征与其所生活的环境有着极大的联系,从整部影片向观众所展示的蓝天、大海等元素可以充分地说明这点。我们再通过对《海洋之歌》所讲述的内容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影片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海边,其所有的生活方式以及每一个生活片段,四处蕴藏着海洋的魅力。在进行动画展示时,导演采用的是以手绘的方式进行表达,把大海的动人情怀向观众们展示的淋漓尽致。此外,《海洋之歌》在进行创作时,以较为鲜明的对比方式,把极为恶劣的污染环境与影片中主人公的居住环境进行了对比,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人文自然观念。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采用了拟物化的形式,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可以通过影片能够找到自我感知。比如在《海洋之歌》中,导演以悲伤的泪水汇聚的表现形式,阐述了工业对人们生活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以及对破坏人们生活的和谐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控诉。

一、《海洋之歌》的民族艺术风格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追求经济利益成为了当前电影行业的第一准则。许多动画电影开始向商业化动画电影的方向开始发展。但是从《海洋之歌》向观众所展示的艺术风格来分析,影片的画面以及配乐都深度地展示出了爱尔兰的传统民族艺术特征。在整部影片中,许多细节把欧洲极具价值的民族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刻的展示。比如《海洋之歌》影片中出现的猫头鹰女巫 Macha,在欧洲神话中其本身就是长辈的定义,同时女巫的儿子Mac Lir的人物设定,向观众所呈现的是欧洲电影的民族风格。[1]通过极赋拟人化的表达形式,能够让观众在进行电影欣赏过程中,跟随着剧情的发展来进行合理的关联想象,从而实现了观众对这部动画影片内容的认知。此外,通过对《海洋之歌》所陈述的内容来进行分析,影片中出现的两个悲惨的家庭,主线是从母亲的难产而亡开始。由于妻子的身亡,导致了丈夫陷入到了极度的悲伤当中,每天都在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在之后所发生的故事,从猫头鹰女巫的出现有了新的转折。在其与孩子奶奶的坚持下,他们一致认为应该把孩子带离其父亲身边,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但是对于传统的欧洲民族艺术风格而言,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影片最终,女巫和孩子奶奶都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自己的父亲,并且在影片中孩子以自己的真挚情感以及富有民族风格的歌声打动了每一个人,把整个故事的主线衬托出来。应该说,《海洋之歌》这部影片是通过传统民族风情与爱尔兰神话故事的完美结合所产生的一部电影,这样的一种完美结合为整部影片的玄幻色彩增色不少,同时也让整部影片充满了温情,这样的一种影片表现方式正是现代欧洲影片民族艺术风格的精髓所在。

二、《海洋之歌》的美术风格

(一)冷暖色调交替,便于观众对影片主题的领悟

电影在进行创作的初始阶段,会针对市场进行专业的市场定位,不同的电影类型都会有不同的接受人群。例如爱情类型的电影,接受人群主要是以恋人、情侣较多,科幻类型电影,接受人群主要是以科幻迷为主。对于《海洋之歌》这部电影,应该把其归类为童话类型,整部电影的受众主要是以儿童为主。就当前的市场而言,以儿童受众为主的电影越来越多,而且也不乏优秀作品。目前,电影市场上的这类电影层出不穷,优秀的作品不断涌现。就当前的电影市场而言主,儿童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市场,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该类型的电影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在这样的一种发展形势下,许多电影制作者已经注意到了其受众人群的特征。因此,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如果想要让其能够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非常困难,只有通过在影片中以特殊的表现手法,才能够让儿童在观看影片时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因此,儿童电影在呈现时,需要把握好色彩的表现形式。[2]《海洋之歌》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正是能够完美地体现鲜明的美术风格,把影片中的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海洋之歌》在表现色彩时,把其影片中重要的场景以及人物形象进行了设定,并且整部影片以冷色调为主,以冷暖色调交替的形式把影片所需要表现的内涵以及主题进行了展示。从这部影片的名字可以看出,整部影片所要讲述的是与海洋相关的故事,因此导演在进行影片制作过程中,选择了蓝色这种冷色调为影片的基本色,中间渗透进了深蓝色、墨蓝色和深灰色等色彩,让整部影片的色调呈现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这种刻意营造出的氛围与大海的波澜壮阔以及海洋给人们带来的神秘感相呼应,让影片的主题能够得到诠释。此外,《海洋之歌》这部影片也大量地应用了暖色色调的色彩,在导演以及制作团队的精心策划下,对于暖色调的应用把握得非常到位。这样一种冷暖色调相交替与结合的表现形式,更好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加深了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印象并能够更好地对影片的主题更深地领悟。同时,由于《海洋之歌》的表现形式是手绘动画,这样的一种特殊载体,让影片的色彩成为了观众所关注的焦点,成了这部电影色彩取胜的关键。因此,色彩表现在《海洋之歌》这部影片中的作用十分关键,其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通过色彩呈现,让这部影片给予观众的冲击力非常强,让观众对这部影片的直观印象得到了加深,从影片开始就牢牢地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第二,通过色彩呈现,让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以及情感得到了全面的诠释。[3]例如在电影中只要涉及到反面角色时,都会采用冷色调来进行描绘。再例如,当影片的剧情发展到紧张时,会采用黑色以及灰色来进行呈现。这样的一种色调的交替与融合,让观众在欣赏影片时可以把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情感更好地区分,让儿童观众在观看这部影片时,加大了对其吸引力,能够对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寓意更好地领悟。

(二)突出的尔兰风情,给予观众震撼

相关研究人员对《海洋之歌》进行了分析,与宫崎骏的《悬崖上的金鱼姬》进行了对比后发现,这两部电影在主题以及向观众们所讲述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这部影片的导演也公开表示在制作《海洋之歌》时,受到了宫崎骏作品的许多启发。在《海洋之歌》这部影片的表现内容上,与《悬崖上的金鱼姬》不同之处在于整部影片中呈现出了深厚的爱尔兰艺术风格。整部影片中有许多内容向观众们展示了爱尔兰特有的文化,将其国家特有的壁画以及传统文化展现出来。这部影片以手绘形式把爱尔兰不可复制艺术元素展示于观众面前,同时把带有当地民族风格的文化向世界观众展示。此外,在这部影片中充满了爱尔兰民间传统元素,通过手绘形式把爱尔兰传说改编成为如此经典的动画影片。例如,在这部影片中向观众们讲述了“海豹人”的传说,让这部影片增添了一定的宗教元素,同时也成为了这部影片的制作灵感。通过对之前电影的分析,一旦影片内容向观众展示宗教以及神话元素,整部影片就会充满了一种神秘感。《海洋之歌》中以手绘技术把人物、场景等影片中的元素精美地展现出来,为所讲述的神话传说添加了更多的神秘元素。应该说,这部影片向人们所讲述内容并不没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手绘形式所展现的仙境般的童话世界,会这部影片的奇幻风格增色不少,从视觉上给予观众更大的冲击。同时,这部影片的导演借鉴并延续了《凯尔经的秘密》的美术风格,在整部影片中展示了许多的宗教符号,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几何图案以及抽象图形把爱尔兰的地方民族风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点可以从影片中的场景设计就可以看出。[4]例如在影片中以独特的爱尔兰美术风格,向观众展示了许多的场景设计,把爱尔兰这个面临大西洋的国家以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用大海的主题向观众们讲述一部令人震撼的传奇。正是这样的创作背景,大海成为了整部影片的文化根基,同时也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主要场景。此外,在这部影片中还大量的借鉴了欧洲早期装饰画的美术风格,让这部影片具有了一定的梦幻色彩,把天真烂漫的色彩渗透到整部影片当中。《海洋之歌》之所以成为了电影界的传奇,除了其通过手绘二维动画形式进行制作之外,还因为其影片以独特的美术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点成为了这部影片成功的两大因素。可以说《海洋之歌》虽然没有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水准,也没有较大的场面给我们震撼,但是影片却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种轻松与美好,为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结语

总而言之,《海洋之歌》在制作过程中,以繁杂的手绘技术把现代动画与爱尔兰传统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让《海洋之歌》这部影片不仅具有了爱尔兰的民族艺术特征,同时也为其影片增添了许多艺术内涵。此外,《海洋之歌》中还融入了许多的亲情以及家庭元素,这也是这部影片之所以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周玫.《海洋之歌》的画面风格与人物造型[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23):186-188.

[2]陈雪梅,梁苗.从《海洋之歌》与《辉夜姬物语》探析动画艺术的民族化风格发展[J].电影评介,2015(9):87-89.

[3]秦真园.从《海洋之歌》看传统手绘动画的“本真”[J].青年文学家,2015(11):92-94.

欧洲艺术 篇7

一、欧洲工艺对中国瓷绘人物图的影响

1.珐琅彩及粉彩瓷绘人物图的兴盛

早在明代,欧洲珐琅彩工艺就已经传入了我国,并在中国形成著名的铜胎画珐琅产品——景泰蓝。清代康熙时期,珐琅彩料再度被引入中国,康熙帝不仅将其运用于铜胎装饰中,还异想天开地命人将其试用于瓷胎中,并获得成功。这就是著名的珐琅彩瓷。雍正时期出现珐琅彩瓷人物图,其具有浓郁的西洋韵味,与中国传统瓷绘人物图有很大区别。乾隆时期珐琅彩瓷绘人物图更为兴盛,其中西洋人物图颇为流行。

2.广彩瓷绘人物图的繁荣

作为清代极少数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的广州,受到大量外来文化的影响。广彩瓷便是在欧洲文化影响下而产生的。广彩瓷又称为织金彩,运用从景德镇运来的白瓷胎。使用珐琅彩或粉彩描绘,其中有不少颜料从欧洲输入,并饰以大量金彩,其金碧辉煌、繁密绚烂的风格完全是为了迎合欧洲客商的喜好。

3.新彩瓷绘人物图的崛起

清末时期,欧洲生产的新彩颜料被引入中国,从而使中国瓷绘人物图又新添了新彩品种。新彩瓷绘人物图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之一是肖像画。新彩瓷上肖像画运用新彩颜料,以人物相片或画作为蓝本,进行极为逼真写实地复制,令人赞叹。新彩不仅可运用于最为写实的瓷上肖像画创作,也可运用于各类写意人物图创作中-因其表现力极强,在当代瓷绘人物图中已占据主流地位。

二、欧洲绘画艺术对中国瓷绘人物图的影响

1.写实主义风格的影响

中国造型艺术从唐代开始,写实风格出现衰退,写意风格兴起。唐以后直至明末,这种以传神为主的瓷绘人物观均未改变,并在明末时发展至巅峰。从清代开始,欧洲写实主义艺术风格影响到中国宫廷,在帝王的提倡下,写实主义风格进入中国瓷绘人物图装饰中。高度写实的瓷上肖像画作品也开始出现,并在清末和民国时达到兴盛。

2.欧洲绘画技法的影响

从清康熙时期开始,欧洲绘画技法已被运用于珐琅彩瓷创作中,但康熙珐琅彩并无人物图,不过这种绘制技法很快被运用于康熙青花人物图创作中。康熙青花人物图借鉴了西方光影明暗处理技法,将青花料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采用纯熟的分水技法,人物表饰层次分明,生动挥洒。雍正时期珐琅彩人物图和粉彩人物图大量地借鉴了欧洲绘画技法,采用油料渲染技法施色,人物五官、衣饰等刻画细腻,具有立体感。新彩瓷绘人物图更以西方油画肖像原作为蓝本。达到了与西方油画一致的效果,显示了中国瓷绘人物图艺术家已经熟练掌握了欧洲绘画技法。

3.现代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当代中国瓷绘人物图艺术家仍在大量借鉴西方传统油画技巧,西方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等技法也被大量运用于瓷绘人物图中。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现代与后现代主义的欧洲艺术风格与技法传入我国,给我国瓷绘人物图的创作与理念带来巨大冲击。涌现出一大批现代和后现代派瓷绘人物图。在对待欧洲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上,我国瓷绘人物图艺术家需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吸收与借鉴欧洲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将其作为当代瓷绘人物图创新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另一方面,还必须力求摒弃欧洲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中颓废消极的事物,并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继承传统,使作品显示出浓郁的民族情怀。

参考文献:

[1]詹嘉,中外陶瓷文化交流[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朱培初,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

[3]铁源,明清瓷器纹饰鉴定(人物纹饰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

欧洲艺术 篇8

21世纪的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全球化进程发展迅速,社会老龄化特点日益明显,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终身学习也逐渐被赋予更多新的含义: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大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退休人员为丰富文化生活进行的学习等。此外,学生群体更加多样,对学习的需求也更加丰富多样。终身学习成为时代潮流,要求大学更为自治、积极响应并富于包容性,为建立终身学习社会发挥中坚作用。应法国总理菲永要求,欧洲大学协会制定并发表《欧洲大学终身学习宪章》,提出欧洲大学和各国政府应为发展终身学习分别作出的十大承诺。

一、大学应作出的承诺

1. 在大学发展战略中应植入终身学习理念

大学的使命和发展战略中应包含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规划,为营造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发挥关键作用。

2. 为不同学生群体提供教育和学习机会

欧洲大学应积极应对多样化的学生群体,这些群体包括高中毕业学生、成人学习者、在职专业人员、追求丰富文化生活的老年学习者以及其他群体,针对他们的不同学习需求提供贯穿终身的优质教育。欧洲大学也应认识到,多样化的学生群体有利于形成鼓励创新和追求成功的文化氛围。

3. 调整学科,使其更具开放性并吸引更多的成人回流学习者

灵活透明的学习途径可以为不同学生群体提供接受各种形式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学应确保高等教育质量,以学习者为中心调整学科,注重学习产出,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4. 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咨询服务

大学应向所有年龄段以及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各类学习者提供学业和专业指导以及心理咨询。

5. 认可传统教育之外的各种学习形式

大学应认可正规高等教育以外的各种教育形式。在当今全球化和终身学习的时代,知识的来源已超出形式和地点的限制。

6. 为终身学习引入质量保障文化

大学应该逐步将质量保障文化引入到终身学习体系中,为不同学生群体提供有质量保障的教育服务。

7. 在终身学习框架下加强研究、教学和创新的关系

大学的研究和创新功能可通过终身学习战略得到加强,研究活动亦有助于大学对终身学习作出具体贡献。大学研究人员自身不断学习的过程可作为终身学习的范例,终身学习也可成为大学研究的一个课题。

8. 巩固改革成果,为所有的学生创造一个灵活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

在创建欧洲高教区和研究区的过程中,欧洲大学正在积极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改革。欧洲大学需要利用改革进程和改革工具(如学分转换系统、文凭附加说明、质量保障标准和准则、资格体系等),努力发展富有创造性的终身学习环境,对多层次的学习者开放,以应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带来的社会需求。把终身学习的理念完全融入大学办学宗旨,对于增强大学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9. 发展地方、区域、国际间的合作,提供有吸引力和有针对性的教育

在终身学习体系中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仅靠大学自身是无法做到的。大学需要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其他教育机构、雇主、工会等)建立有组织的合作关系,才能使教育内容更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10. 将大学自身建设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大学不仅是高等教育和研究的提供者,自身也有许多教职员工,也可为他们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为社会树立推广终身学习体系的典范。

二、政府应作出的承诺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大学要实现上述的承诺,还需要各国政府作出承诺,并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

1. 认可大学对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贡献及其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实惠和好处

政府应确保对大学的评估考虑其对终身学习的贡献,并将终身学习视为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

2. 促进社会平等,建设包容的学习型社会

政府应努力使终身学习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并将终身学习作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保证有关终身学习的信息畅通,使具有接受高等教育潜力的公民在其适当的人生阶段能够得到相应机会。

3. 终身学习应该列入国家质量保障机构和系统的工作目标

政府应把质量保障引入到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之中,保证终身学习的建设列入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

4. 支持发展指导与咨询服务

政府应为各个阶段和各个层次的终身学习者提供持续的专业指导、就业咨询和社会福利服务。这种保障支持应该延伸到各年龄段和各种社会与文化背景的学生。

5. 认可高等教育以外的各种学习形式

政府有责任支持和鼓励社会认可高等教育以外的各种学习形式,可出台激励措施,并在国家资格框架中囊括这些学习形式。

6. 消除影响学生再次接受高等教育的法律障碍

政府应该消除体制上的障碍,使学习者真正得到终身学习的机会,对学习者在学习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丧失社会保障权利、失业危险、因经济困难而无力支付学费、损失养老金等采取应对措施。

7. 确保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大学享有自主权和激励政策

政府应确保大学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来决定入学标准,以应对终身学习的挑战。政府还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发展终身教育。

8. 鼓励大学与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和其他有关机构合作

在构建欧洲终身学习体系的进程中,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工会等机构都是利益相关者。应鼓励并加强大学与这些机构合作,使大学更好地为社会提供终身教育服务。

9. 鼓励公民利用大学提供的终身学习机会

政府应确保公民能够享受到透明的信息服务,及时了解有关大学提供终身学习的各种机会。

10. 以身作则,带头参与终身学习

政府应鼓励公务员积极利用大学和其他机构提供的终身学习机会,为社会做出榜样。?筝

(作者单位:中国驻欧盟使团教育文化处)

上一篇:内循环反应器下一篇:节能—建筑隔热、降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