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得十篇

2024-08-24

教学心得 篇1

关键词:想象,模仿,参与课堂,诗与思

前言

我国古代诗词语言精练含蓄, 在有限的文字内, 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如何理会诗词意境向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深掘诗词留白的想象空间, 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 感受诗词的情感、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怎样达到这一要求呢?直接的讲解诗词的知识不可行, 教师可以适时融入想象或模仿因素, 鼓励学生感受、描述别人做过的事情, 让学生从情绪上参与课堂, 借助想象让诗词作品里的情感如同学生身受。

一.思在诗的重要性。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思的人们与创作的人们是这个家的看家人”。在一切语言艺术中, 诗是最为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 这使得哲学家海德格尔一生致力于“诗意地栖居”, 又说“必须有思, 诗者的话才能倾听”, 可见想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离开了思, 离开了想象, 诗歌就丢失了。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 作为人的一种思维能力, 反映在教学中, 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能够有个性、有创意地自由表达。记得在一次教学中, 讲到唐诗无意中提到王勃的《登鹳鹊楼》, 要求学生想象当时诗人的登高望远的心情。有的同学说诗人在登高之后看到太阳徐徐没入高山, 兴尽之后, 不免有悲来之感, 面对滔滔江水会有夫子的“逝者如斯夫”的时光飞逝而壮志未酬之感, “更上一层楼”是一种自我的鼓励与安慰。有的同学则说这首诗全是自信高昂的流露, 因为“白日依山尽”可以理解为日光出来了, 被大雾遮挡的高山逐渐清晰起来了, 流水之下有巍峨高山, 面对如此江山秀水怎么不叫人兴致顿起, 更上层楼, 这是个好男儿对未来前途的一片光明的自信。可见通过想象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激情, 还让多种不同的理解在一起碰撞。

想象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接受思想教育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 是学生接受知识, 理解教材的重要条件。中高年级学生, 一般能借助自己的知识经验, 创造性地加进一些新的、别出心裁的故事情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放宽理解的自由度,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是一个自由的国度, 不要总是企图把学生往一个既定的方向引导, 多给他们一些思维的自由空间, 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以《琵琶行》的教学为例, 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在诗歌中想象, 让诗与思在教学中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一) 引导学生对琵琶女的猜测来激起学生对诗人身世的好奇。

《琵琶行》全篇记叙诗人白居易贬谪江州时, 在一个萧瑟的秋夜, 送客浔阳江头, 偶逢琵琶女, 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 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 悲怆之意油然而生, 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 尽情倾述悲愤之情, 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虽然是千古绝唱, 由于时间的久远, 空间的广漠, 学生常常有隔膜感, 很难对作品产生兴趣, 那么对语言所诠释出来的感情, 恐怕有一定的距离。往往开始时都不知如何下手, 情绪上等待着这种疑难的解答。如果单单依靠教师的讲述, 学生被动地接受, 势必课堂可能会很乏味, 学生的思维也会产生惰性。在课堂上,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如何吸引学生进入文章中来?首先从诗人入手, 这是文章进入学生视野的最新信息。

开始, 初次接触课文, 有的学生会想:诗人怎么会遇到琵琶女?是旧识, 还是他们事先约好?序中说“予出官二年, 恬然自安, 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为什么诗人被贬官二年都能恬然自安, 而偶然遇到琵琶女, 一席话就让他有了迁谪意呢?有的说“诗人怎么会写诗给这位琵琶女”等等, 在学生的头脑中会产生很多疑问。

这些疑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让他们产生联想, 根据序言和课文给出的注释, 学生基本就会明白:诗人白居易得罪权贵, 遭谗被贬为江州司马, 满怀抑郁, 无处宣泄。这时候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写作动机, 学生会依据现实生活, 产生很多理解。

有的学生说:一个人官场失意, 很落魄的时候, 心情肯定很郁闷, 这个时候会想应该如何去排遣这种苦闷, 喝酒吟诗;有的说:诗人会找朋友去谈心, 抒发自己的痛苦;有的说:通常的很多人会选择避开他熟悉的人, 逃离到一个陌生的世界, 寻找心灵的安慰等等。

经过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学生开始与作品有了感情, 这种感情会慢慢地渗透到作品的每个角落, 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 课堂也会变有趣味性。

(二) 开展对“天涯沦落人”的相遇进行想象。

教师因势利导, 从让学生动情的句子中引到“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评析, 并用“他们同在哪里?”等问题将思考引向深入。在初步把握这篇诗歌以后, 很多学生提出了疑问:这样一个才力高绝的琵琶女, 为什么会沦落江湖, 空船独守?一个是当时的伟大诗人, 一个只是天涯歌女, 他们的相逢怎么会有如此精彩的作品产生。

学生他们有自己的理解, 有的说:很多人会在情绪低落时, 用音乐来抚慰自己, 用酒来消除忧愁, 恰好诗人送客的地方有了音乐, 煽情而又悲伤, 一下子就攥住他的心。

有的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 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 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

因此, 诗人同情琵琶女悲惨的遭遇, 同时也是在感伤自己, 借此抒发自己的迁谪之意和政治沦落之情, 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可以说, 诗人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

二.开展角色模仿, 力求与诗人情怀产生共鸣。

心理学家提示:模仿是人的天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能融入个人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 最终能实现质的飞跃———创新。因而, 教师充分利用课文的吸引性, 激发学生有欲望模仿,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课文的优美, 触动学生心灵和情感, 调动学生审美情趣和生活体验。教师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诗意的美”, 产生全身心的感知和共鸣, 才能唤起他们对诗歌的热爱。要想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学预期设定的情感, 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 形式上模仿, 内容上创新, 思想上升华, 才能完成。否则, 即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 学生理解得也比较肤浅。

《琵琶行》这篇作品, 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诗人的坎坷失意与琵琶女的苦难身世, 产生悲怜与同情, 甚至让他们对这种情感在他们内心不断激荡与震颤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的进行模仿, 力求与诗人情怀产生共鸣。如何模仿?鼓励学生利用原文的诗句, 让学生的心灵与创作者的心灵发生一次撞击, 在撞击中去神交去感动去洗涤去熔化。

我问:有人说艺术具有宣泄痛苦、缓解伤痛、净化心灵的作用。“它使孤独的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 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为什么座中泣下最多的江州司马, 听得双颊流泪, 全身流汗, 想象下为何会产生如此情景。

有的学生说:那是因为诗人回忆眼前的生存困境和昔日辉煌际遇的强大反差, 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觉得自己如今就是一歌女, 谪居天涯, 年事又高, 所以不觉就有想哭之感。

有的则说:应该是诗人看到琵琶女, 听她的身世哀怨, 对比自己, 心生出对比自己不幸的人更多的同情, 以致座中泣下最多。

有的说:是因为艺术的力量, 乐音触动了诗人的那根敏感的神经, 那种无法遏止的悲苦, 一下子宣泄出来。本来作者被贬官之初的忧愤不平平复之后就随遇而安了, 可碰到琵琶女后, 欣赏了演奏的美妙音乐, 了解她悲凉的身世, 又勾起了作者的忧愤悲伤的情绪, 产生了“迁谪意”, 如今的泣下最多更是泣出最多的不平, 这就是艺术的净化作用。

综合在教学过程中的收获, 发现学生在课堂中, 喜欢参加对自己来说有意义或完整的学习活动, 教师融入想象或模仿因素, 会让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展现出千姿百态的语文课堂, 能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心灵深处的图画, 只要我们去发掘、去引导, 定能像诗人荷尔德林所说, 充满劳绩地思、说会让诗意栖居在读者, 在学生的心灵里。

参考文献

[1]Thomas L.Good Jere E.Brophy.透视课堂[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王益编.教师应用心理学.湖南大学出版社。

教学心得 篇2

一、推广创新教育

国家的兴旺, 人才的发展, 其基础就在于创新教育, 教学有了创新, 才会有发展。智慧出于创新, 是创新的源泉, 是祖国未来兴旺的基础。要培养新一代的栋梁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政治教学应及时反思, 应注重创新教育的培养。想要为未来时代提供创新型人才, 构筑新的教育理念、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打破旧的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想要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上突破, 必须进行革新。

二、联系生活教学

政治课和社会息息相关,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新闻时事, 多读报纸, 多对社会现象分析, 多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判断。当然, 有些学生对这些兴趣浓烈, 有些学生视而不见, 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引领。由于这些培养, 教课的时候, 可活跃课堂气氛, 提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兴趣有了学习起来会主动, 解决起问题来会孜孜不倦, 这是政治教学一个发展方向。

三、关爱学生, 以情感人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作为政治教师, 一定要把学生作为朋友看待, 对他们进行无微不至的呵护。古人说:“亲其师, 信其道。”授课的时候, 表情生动, 寓理于情, 语言幽默, 抑扬顿挫, 把情感的花边在知识上刺绣, 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喜欢、对政治课的爱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 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 与他同欢共忧, 忘记自己是教师, 这样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心灵。”

四、学问人师, 行为世范

作为政治教师,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所谓正人先正己, 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 要做到行为高尚、言行得体, 举止大方, 时时刻刻注意引领学生修心立品, 尊重学生, 注意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其独立的个性和人格。作为教师, 时刻保持快乐的心态, 笑容满面, 教学中轻松快乐教学, 下课后像朋友一样相处。让学生学生乐于接近教师, 喜欢教师的课程。教学中, 驱走在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如意, 保持快乐的心态给学生展示。

五、推广情境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情境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让他们心情愉快, 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诸如音乐、多媒体等许多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丰碑》教学片段及教学心得 篇3

一、初识丰碑,概括大意

1 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略)

2 了解题意,激发阅读兴趣。

(1)借助词典了解意思: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略)

(2)借助学生见闻了解意思。(略)

导入:是啊,每一座丰碑都记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每一座丰碑都诉说着一个不平常的故事。那么,文中的丰碑又有着怎样特殊的内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3 自读课文。

师:请大家自由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 概括大意。

(1)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学生概括地说一说。

(2)小结: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就能很好地概括课文内容。

5 交流初步阅读感受。

师:读完这个故事,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生自由发言)

师: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与感动。那么,这篇小小说在写作方面有哪些精彩之处呢?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

二、赏析“环境”部分

1 提出默读要求,提示方法。

师:深入阅读一篇文章的最好办法是与文本对话,给文章做批注就是一种很好的对话方法。我们不妨把批注分为两个步骤:其一,画出你认为精彩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其二,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与发现。请大家先读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动笔。

2 学生静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学生认为最精彩的词句。

1:我觉得第一自然段中的“冰天雪地”“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这几个四字词语用得精彩,很好地体现了当时天气的寒冷。

师:真好,不过这些词到底好在哪儿,还需要细细品味。你知道吗?

1:知道。“冰天雪地”“大雪纷飞”是从看到的方面来写天气寒冷,而“狂风呼啸”是从听到的方面写。

师:了不起的发现!写天气冷,不仅仅是眼睛看到,还有耳朵听到,这样写就会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一段还有哪些词句用得精彩?

2:“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我觉得这一句写得精彩,因为它用了比喻。

师:用了比喻就一定精彩吗?看看这个比喻到底用得如何?

2:(思考片刻,摇头)

师:谁来挑战一下?

3:“大冰坨”意思是很大的冰块,作者把整座山都比作一个大冰块,说明当时天气冷极了!

师:这个比喻恰当吗?

2:恰当。

师:是的,不仅恰当,而且巧妙。不是用了比喻就精彩,而要看准不准、妙不妙。这一段,作者不仅用到了比喻,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你发现了吗?

4:“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这句话是作者的想象,也有点儿夸张,体现了当时天气的恶劣。

师:的确,如果说天气的寒冷,对这支队伍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那么,人为的困难更是对他们严峻的挑战。说说你们在第二自然段的发现。

5:“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我觉得这里的四个“可能”用得特别好,把这支队伍即将面临的困难都写出来了,这样就更能抓住读者的心。

师:注意到这四个“可能”之间的顺序了吗?若把“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一句放到前面来写,好吗?

6:不好!因为这是最危险、最可怕的情况,放在排比句的最后面,更能体现这支队伍面临的严峻形式。

4 小结迁移。

师: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通过批注,通过与课文的深入对话,我们感受到了红军队伍所面临的恶劣环境。(板书:环境)阅读小小说,除了欣赏“环境”描写的精彩外,还要关注“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构思,请大家继续给课文其他的段落做批注,读出并写下属于你的精彩发现。

【教学心得】

著名作家许世杰在《微型小说艺术初探》中说:“微型小说是短篇小说的一支,它篇幅虽微小,但同样具备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本课的教学,我尝试小小说欣赏方法的渗透,以期让学生在体验“震撼之情”的同时,学习小小说阅读的方法,进而实现“学一篇,带一类”的目的。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一种能力要求,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我觉得概括能力应比中年级有所提高。在解题导入,初步感知课文后,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文章大意,再提示学生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概括文章大意有法可循。第二个环节,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批注的方式品读文本精彩的“环境”描写。学生们在尝试批注中的确有了不少发现,然而,对于其中的“言语秘妙”体会仍然不够,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点拨,进而深化学生们对运用四字词语、比喻、想象、排比等的认识,为继续批注人物及情节部分做好充分准备,也让他们获得学习策略,提升语文能力。

教学心得-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4

如何正确理解有效教学的“三有(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

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我个人以为,有效教学是指师生在互动教学过程中,遵循一定教学活动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或物力投入,实现了尽可能多的预期教学目标,从而促进教学主体的主动发展。它包含有三个含义:

有效果:是有效教学的直接体现,是教学活动结果是否达到预期制订的教学目标的程度体现。因而在课前,我们应当充分钻研教材,对照课程标准,了解我们的学生,从而依标靠本,从学生 的“最近发展区”入手,确定要教什么内容,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训练什么技能,教给什么学习方式,渗透什么思想教育,用什么方法来教……都要心中有数,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节节有所教,学生也能堂堂有所得。有一把可以衡量的尺子,可以避免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有效教学心得体会。当然课堂中的生成性环节,也不能忽视,我们只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挖掘,有时,可以在课堂上焕发出亮丽的光彩,会有意外的收获。

有效用:是有效教学的终极目的。“学以致用”,但它不只是让学生学好知识后会灵活运用而以,更主要的是要引导他们会“举一反三”,要引导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热情,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它是趋向于教给方法、点燃热情,引导自主学习,为学生今后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打基础,具有延续性。

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衡量指标。

它是指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最佳教学目标。但它不只是“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这样的普遍理解,它还蕴含了在单位时间内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学习状态等的综合衡量,它也是一种教学机智的体现。有效教学心得体会。在教学中,如果我们的学生在理解某个问题时卡壳了,我们应当怎样来引导他们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答案。

有效教学并非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出类拔萃,而是让我们的学生能在自身现有的水平基础上有所发展,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做到了他们能做到的。换句话说,我们教师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让他们对学习过程感到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致将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当然在这基础上,我们如果也能经过反思,探索,提高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那么这种有效教学更具有意

义。

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现代的教育教学思想是“教学要从学生的已知出发”“教学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教学心得这种思想的提出和改变,使教育教学从教师的权威说教向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转变,认同学生肯定有着不同的需求:情感上的需求,认知上的需求。情感上的需求包括:兴趣、爱好、意志等;认知上的需求有:知识、能力、方法等;

在教学中,我们就要从学生的情感上、认知上来备课、授课,达到既可以让学生学到要求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保持一种发自内心的“我要学习”的强烈欲望。要收到这种效果,就要在备课的时候,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对要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性进行处理:研究课标,在学生已有经验、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思维的基础上

确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明确年段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教学目标可以有所升降,细化;在吃透教材,清楚知识系统内在关联的前提下,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可以有所增减,有选择地利用部分课外教材内容。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有各自的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在进步中体验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的内在的求知欲。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的做法: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学习的内部动因。它与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正确、强烈,指向学习活动本身,则学习效果好、成绩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们明确学习数学目的意义,旨在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同时,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对于学生的比较新颖、简捷的回答,加一两句评语;对于有一

阅读理解教学心得 篇5

一、方法入门, 推动学生善于阅读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的确,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 你违背了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读书亦如此, 贵在得法, 方法不当, 等于没读。当你掌握到各种技巧与规则后, 你就会少走弯路, 你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 你也就能越来越多地享受阅读的乐趣了。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应该给他们作适当的方法指导, 让学生在读书时真正受益。

1.注重文本, 形成语文阅读能力。文本就是经典范例, 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教学时我注意根据教材和课文的特点来抓重点, 以读引篇的方法进行。反对脱离教材, 漫无边际的发言作风。当学生说道“怎么怎么样”的时候, 我坚持要他们说出究竟怎么样, 要达到“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当然, 要达到这一目的, 就必须多读课文, 读懂文本。如教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女孩死了, 嘴角却带着微笑?为什么说她曾经多么幸福?”同学们通过研读课文, 讨论明确, 这不是真的幸福, 而是小女孩只要活着就只有寒冷、饥饿、痛苦。说明当时社会穷人命运的悲惨, 社会的黑暗。

2.训练学生捕捉关键语句的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些句子, 或表示过渡, 或点明中心, 其对表情达意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 让学生明确这些关键性语句, 正确把握这些关键性语句的含义,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读《草原》时, 我们可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结尾部分, 使他们明白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生活多广阔, 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 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 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 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 每学一篇课文, 只要有相关的资料, 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 让学生去阅读, 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如:学到《草船借箭》, 可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故事;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选》;学了古诗, 可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学生就会乐意去读, 自觉去读, 真正保证阅读的广度, 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 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二、从阅读的目的而言

千教万学, 千阅万读, 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能正确理解、分析、解答试卷上的疑难问题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说白了也就是为了提高阅读成绩, 增加考试分数。可是需要阅读积累的内容又实在太多、太广了, 简直让人有一种不着边际, 大海捞针的感觉。不过, 无论阅读的文章如何千变万化, 阅读的题型如何改头换面, 惟一不变是规律。因此, 我认为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成绩, 归根结底是要指导学生总结经验, 摸索规律。以下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1.语数的答案不同。数学的答案1是1, 2是2, 多写也没用。而语文的答案是描述性的, 一定要多写, 千万不要满足于一点。哪怕是带点字解释, 也要写两到三个。如“夜幕降临”的“临”, 我要求学生写上“来到、到达”。如果是理解句子的含义或回答问题, 那就更要把要点答全, 把握不准时, 宁可多写, 把相关的统统写上。

2.指导学生总结学法经验, 摸索规律技巧。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经验, 有技巧的, 关键是善不善于总结反思。于是, 我给学生分类整理了一整套解答各类阅读题的方法。如:分段及归纳段意、内容、中心的方法;开头、中间、结尾等句子的作用;如何找准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照应句等;修辞手法、写作手法, 表达方法的正确判断;缩句、扩句、改句的章法……这样经过整理传授和实践运用, 学生就好比有了公式, 有了法宝, 各种类型的题目拿到手, 都能迎刃而解了。

3.碰到无法套用公式, 沉着冷静。我要求学生按下面的步骤深入思考: (1) 多读, (2) 据问题找答案。把问题在文章的位置找出, 答案基本在此句的前面或后面。 (3) 以文章为本。出题人的依据也是文章, 所以答案要在文章中找。先划定大致范围, 再缩小范围, 如是长句, 用缩句的方法写出答案。 (4) 重视题目。因为很多题目都要涉及到中心, 这也是一个规律。围绕题目写一句完整话, 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得 篇6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 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 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 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 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 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 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 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 可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 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 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 搞完一次大扫除, 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学以致用, 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 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 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某某”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 (不管是生离的, 还是死别的) 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 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 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 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 我总跟在她身旁, 她出去我跟着, 她睡觉我伴着, 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 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 我早早地起床了, 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 我连头也没梳, 散着发就在后面追, 我边追边喊, 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 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 怎么也睡不着, 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 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 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 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 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 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 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 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 认真作好记录, 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 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 看到希望。

山村教师作文教学心得 篇7

关键词:教材,真实生活,写作复习

1 教材活学活用

有时候,为了写篇文章,可谓挖空心思,绞尽脑汁。静心想想,我们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写作文时真得就没有可用之材吗?其他渠道不说,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就有着丰富的资源。教材中的文章就像我们熟悉的朋友,可以经常阅读与品味,把这样的“朋友”运用于自己的作文里面,就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似的轻车熟路般的感受。其中很多文章是经典名篇,经典不但可以陶冶情操,常读常新,而且还蕴涵着丰富的作文素材[1]。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浪淘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有“千里澄江似练,翠蜂如簇”的“怀古金陵”;有李白的飘逸,有杜甫的沉郁;有苏东坡的豪放,有柳耆卿的婉约;有鲁迅的深刻犀利,有徐志摩的柔婉绮丽;有冰心的冰清玉洁,有舒婷的侠骨柔情;有莫泊桑的《项链》警示那些虚荣心极强的人悬崖勒马,有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拯救无数陷入“孔方兄”的魔爪不能自拔的灵魂;有马丁·路德·金深沉的呼喊——《我有一个梦想》,有亨德里克·房龙真诚的呼吁———《宽容》……如此丰富的内容,为什么学生视而不见呢?我们以为,学好课本,疏通写作之源;利用课本,多角度写好作文;挖掘课本,加工课本,与高考作文衔接,如果再辅以老师的身体力行,亲自下水,写一些示范作文,提高作文水平应当是可以期待的。

2 表现真实生活

叶圣陶曾指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我们只有到生活中去寻找“活水”,用心、用真情去发掘、去感悟生活中的事物,才能写出华美的作文来[2]。作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作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新芽、开红花、结硕果。农村学生生活比较单调,但饮食起居,邻里亲情,田园野趣,晨雾朝霞,校园喜怒,花鸟虫鱼,何尝不能成为写的材料?“感人最是由衷曲,纸花再美没灵气。”其次要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即文章要有真情实感。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成功之花总是情感孕育的结果,好作文是从心里掏出来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有些事给学生留下热铁烙肤般的感受,任光阴荏苒,它们像滚滚河流中溅起的条条浪花,不时泛开在记忆的河流上,使尘封的岁月闪出光辉的一幕,只有选择这样的材料,文思才能敏捷,倾吐才能流畅,文章才能打动人。我常在课余时间带着我的学生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和他们一起野炊,一起爬山,一块游泳。在她们在青山绿水之间倘佯。在他们玩到极致之时,我立马让他们说出他们的真实感受。让他们描绘出周围的景物,描绘出此刻的心情。回学校后,孩子们再把这些所见所感描绘出来,就成就了一篇篇美丽的记叙文,散文。

3 写作复习法

尝试“佳作引路———学生评价———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作文练习形式。作文最重要的就是平常多看书,看书的时候,不要只注意它写的事,不要就事论事,要注意它描写的方式和思路[3]。现在作文很注重学生的灵活运用,所以写作文的时候要把要写的铺陈开来,要敢于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不要再写那种看起来就是范文之类的东西,要让人觉得这篇文章只有你自己才能写出来。写作在体现自己的特点时,要注意不能写消极的东西,要写积极向上的东西。有时,老师会因为写的东西过于消极而不给分,即使你写的东西是正确的。作文写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高与低,而它又不是靠一日之功就能提高的。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接触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在复习中可进行梳理,把有价值的材料制成“半成品”,供你临用时依照题目的要求选用;还可选择各种文体中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读一读,仔细分析它们的拟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优点,以便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提高临场作文的能力[4]。不少考生要么感到自己生活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实在不能求新求异;要么有了新鲜的素材,却因为表述笼统而不能打动人心。存在这些情况怎么办?将素材的闪光点用“慢镜头”语言充分展示,动人的细节自会传递出感人的力量。因此,平时作文中,在平凡平淡的素材中有意识地;加入这样的“芝麻虽小、香气扑鼻”的有趣的生活细节。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水平,迫切需要语文教师大胆地探索改革,只要老师积极面对,去反思、去探讨、去实践,作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将永远地成为过去,出路一定会让我们找到,成功之花一定会让我们撷取。

参考文献

[1]文英桂.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甘肃教育,2005,(1).

[2]王丞泰.作文教学刍议[J].甘肃教育,2005,(2).

[3]熊显荣.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作文教学[J].金筑大学学报综合版,1995,(3).

《小露珠》教学心得 篇8

一、感受大自然的造物美

本文对小露珠的美极尽描述——“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写出了小露珠的形态美。在朗读这些语句时,我引导孩子边读边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去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可爱,去感受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师:同学们见过钻石、水晶、珍珠吗?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

生:妈妈的戒指上有一颗钻石,它很小,但是很亮。

生:我妈妈的耳环上也有钻石,阳光下它闪闪发亮,还耀眼呢。

师:是呀,钻石是世界上最名贵的宝石,最大的特点就是“亮”。你们平时看到的小露珠亮吗?

生(齐):亮!

师:所以作者说它——

生:“像钻石那么闪亮”。

生:我妈妈有一串珍珠项链,一颗颗珍珠圆溜溜的。

师:那你摸过吗?有什么感觉?

生:摸过,感觉很光滑,很舒服。

师:这样的感觉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形容,就叫——

生:圆润。

师:小露珠什么形状呢?

生:圆圆的,小小的,还在叶子上滚动呢。

师:所以作者说它——

生:“像珍珠那么圆润”。

师:见过水晶吗?

(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怎么注意过,老师出示各种颜色的水晶图片,请大家观察水晶的特点。)

师:水晶也可以用来做成项链、手链、戒指等首饰。所有水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透明。为什么说水晶透明呢?

生:透明就是像看玻璃一样,从这边可以看到那边,因为水晶也是这样的,所以说它透明。

师:我们的小露珠就是这样的晶莹剔透啊,所以作者说它——

生:“像水晶那么透明”。

师:把小露珠说成钻石、水晶、珍珠,好吗?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生:感觉小露珠很宝贵,很可爱,很值得珍惜。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我首先从整体上人手,让孩子谈谈自己对钻石、水晶、珍珠的印象,抓住“闪亮”“透明”“圆润”这三个词进行想象、理解,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印象,领悟小露珠的美。

二、感受情感的和谐美

文中在描绘美景的过程中,传递着许多美好的情感,如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植物们对小露珠的依依之情,这一切都在传递着和谐、美好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大自然万物融合的体现,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折射,让孩子们去充分感受可以使他们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师:孩子们,小露珠把自己奉献给了花草树木,让它们重新焕发出生机,假如你是其中的一朵花、一棵草,或者一棵树,你会怎样感谢小露珠呢?(老师戴上小露珠的头饰,并告诉学生“我就是小露珠”。)

生1:谢谢你,小露珠,是你给了我们充足的水分。让我们变得格外精神。

生2:谢谢你,可爱的小露珠,是你让我这朵美丽的鲜花越开越大,越开越艳。

生3:谢谢你,小露珠,今晚你再来的时候,我要陪你去看看和你一样闪亮的星星。

情境的创设,将文本转化成了童话剧,师生都成了剧中的人物。师生对话使文字变成了生动的剧情,升华了情感,拓展了语言,激发了童趣。

三、感受文字的表达美

语文教材的美俯拾皆是,但其中美的因素并非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是隐藏在(或附着在)形形色色的“内容”和“形式”上。其中,语言文字就是重要的载体。《小露珠》一文中,“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爬着,滚着,笑着”“笑盈盈”等词语表现了小露珠的动态美。我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把小露珠当,成人来想象它们的动作、神态,学生心中充满了对小露珠、对大自然的喜爱。

除了小露珠,文中“蹦到大荷叶的小青蛙”“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披着云霞的太阳公公”“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无不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神奇。美丽、可爱。我在教学的时候抓住表示不同动作的词“蹦”“爬”“落”让学生体会小动物们的可爱,抓住表示色彩的词“金黄”“碧绿”“紫红”让学生体会植物的绚丽多姿。

课题“小露珠”同样也在传递着美感。在“露珠”前加个“小”字,这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露珠的灵动、小巧、圆润。我让学生对比读:露珠、小露珠,体会一下读哪一个词的时候更能让我们感受到露珠可爱。再比如“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等词,前面都有个小字,又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日常生活中,我们为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常在有的词语前加个“小”字,这些词有哪些。

情景教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9

(1)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使教学具直观化、形象化,更具震撼人心的作用;

(3)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等。

情景教学法意在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有机地整合到新规则中去,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和碳酸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它的诸多优点:

1、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兴趣。

2、实现学生平等参与。

3、要求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活动教学之心得 篇10

一、活动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什么是活动教学?作为一个相对新鲜的概念,笔者梳理了不同的人对其的理解,发现每个人的理解并不相同。这种缺乏统一定义的教学方式虽然会因此缺乏了一些指导性,但也给一线教师的理解与操作留下了比较大的空间,从而让一线教师可以更为自由地发挥。也许这一过程会有弯路,但对于探索活动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是大有好处的。

小学语文中的活动教学,就是指通过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让学生对所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产生更多的体验与认同,从而真正让语文知识进入理解的层次。由于小学生是比较喜欢活动的,因而活动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天性,可以让更多的活动显得更加自然而非做作;由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往往是需要活动支撑的,因此活动教学可以更好发体现小学语文的特点,从而让语文知识以更加鲜明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在此基础上去寻找活动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些认识:一是活动可以激发小学生的认知行为。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形象思维的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可以说是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一致的;二是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想像能力。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其中说与写都属于表达的范畴,由于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生成相当丰富的经验与认识,而在这些经验与认识的驱动之下,学生往往会有一种表达的欲望与内容,有了表达的欲望和内容,其实就解决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的现象。而活动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想像,可以让学生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延伸,这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极有好处。

二、活动教学在小语教学中的初运用

例如,《狐假虎威》是一篇经典的课文,怎样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并且能够长时间记忆呢?

一是引导学生思考文题中“假”字含义的活动。因为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很多学生在看到这个题目时总是搞不懂其中“假”是什么含义,因为他们发现如果理解为真假的话,题意根本是不通的。于是设计让学生去猜想,这一活动主要是一种讨论的形式,而一些学生即使已经触到了正确答案,他们也不敢确认,且有人并不认同;另一些学生可能寻找不到答案,但这正好可以为下面一个活动埋下伏笔。

二是引导学生去模仿课文中的角色。笔者设计让一个学生模仿狐狸,一个学生模仿老虎,让别的学生去模仿其它小动物。为了让学生的活动更真实自然,笔者还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道具如狐狸和老虎的面具等。在活动中,扮演狐狸的学生演得惟妙惟肖,而其它角色也扮演得十分认真。这就让狐假虎威的情形呈现在学生面前。此时即使脱离课本,学生仍然能够完整地复述出本文的大意。显然,这是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的“整体感知”。由于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在活动中整体感知到了故事的情节,于是其它小动物为什么会害怕狐狸这一问题就始终存在于学生的思维之中。而小动物其实并不是害怕狐狸而是害怕老虎的答案也会自然地被学生发现。最终,狐狸原来是“借”的老虎的“威力”(学生在课堂上引用的原语)的含义也就清晰了。“假”为“借”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三、小学语文中活动教学研究之心得

第一,小学生其实是渴望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活动的。活动往往带有玩的性质,而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学生爱玩的特点,并且将活动设计得与语文的关系十分密切,那学生就可以在活动中收获语文的许多素养。

上一篇:语文教学求异思维下一篇:OVEN控制中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