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的新角色分析六篇

2024-09-13

体育教师的新角色分析 篇1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

1. 教师角色转变。

由重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学习知识、技能和技术,又可以得到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还可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 教学过程转变。

(1)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传统教学中的讲解、示范、练习是体育教学的基本教法。但是,要防止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是以教定学。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结果就是只重视知识和技能与技术掌握的程度,运动成绩达到的标准,考试成绩结果如何,而忽视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造成感知与概括之间的思维断层。重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3)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组成的信息传递动态过程,要由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交流方式,教师讲、学生听向以探究-研究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的方式转变。该方式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

(4)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传统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能成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只有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产生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课程标准强调要十分关注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所以,要把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地参与学习,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式地学习。体育教师在贯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发生变化:学生自选内容、自选方法、自定目标,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即终身体育锻炼的培养;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使学生得到满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强烈。贯彻主体性教学原则:在实施教学过程时,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建议等均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性地学习。

三、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学习评价标准转变

评价是对某一对象的价值或优点所作的系统探察。评价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明显突破,也是在教材实验中教师们遇到的最敏感、最棘手、工作量最大、最难操作的热点问题。

评价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1. 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与学生差异的关系。

在课程标准的学生成绩评价中,建议小学1—2年级采用评语制,小学3年级以上采用等级制。评价的等级,在案例水平二和水平三中列出好、一般、需努力三个等级,在案例水平四和水平五中,列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这就意味着要给学生一个结论,学生学习一段结束后,总不能没有一个结论,但不是定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多样性的要求,重视学生特长和潜能的发展,其目的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对于体能或技能比较差的学生,应允许第二次、第三次补试,以便取得较好成绩。

2. 统一性和灵活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在具体操作时有两个问题需要研究:怎样操作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标准?建议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学生能够达到的具体标准;或者与学生共同商议,让学生自己提出教师认为合理的标准。怎样确定多数学生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建议根据过去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标准提出基本要求;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提出本项目的基本要求。

3. 知识和技能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于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说出了三层意思:第一,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其弊端在“过于注重”,而不是不要知识;第二,强调“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目标之一,否则也不必获得;第三,上述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可见,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的达成,贯穿于“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之中。上述目标没有主次之分,不能一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不要传授知识和技能了,所应该纠偏的是“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如果没有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就谈不上过程与方法。另外,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正确认识,扬弃繁、难、偏、旧的内容,不是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不要,对于那些具有时代性,与生活、科技、社会联系紧密的知识与技能仍应该作为教学内容。

4.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关系。

不要一提反对应试教育,就全盘否定考试;不要一提过程性评价,就不进行期末测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针对各种不同的评价目标和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只靠单一的评价方法,无法客观反映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5. 抗挫折心理的培养与发展、激励的关系。

过重的运动负荷固然不好,但是必要的运动负荷是增强体质所必需的。体育活动中的许多内容如投篮没有命中、射门没有射中、没有跳过理想的高度或远度等,都是与挫折和失败的较量,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从失败困境中走出。

四、教师要做好观念创新

1. 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如何正确地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是课程改革至关重要的问题。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体统教育基础上的不断完善;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继承与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授。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2. 要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创新。

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和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责任。

3. 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

课程内容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更新方面,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知识虽然不会消耗,但会陈旧;虽然不会丧失,但会落后。只有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并将其付诸实践,才有可能保证培养的学生具有强劲的竞争活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 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应积极采用探究式、研究式、自主、合作式、体验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5. 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中就会随之改变,并得到不断创新。

当然,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要把宏观的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并变成可操作性的内容逐渐减少理念和行为的差距。努力的方向是真正顾及每个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始终能够保持继承和发展动态平衡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机制。

五、教师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的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有效行为,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检查都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

1.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作指导,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教育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其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身心发展需要。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应注意:一是以教师为主导;二是以学生为主体;三是以身心发展为基础;四是以健身为主线;五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2.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换言之,为了建立某种学法,就必须选择与其相应的教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单纯的运动技术传习为主线,以教材为内容,主要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以充分体现。因此,大多采用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是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是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三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四是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筛选,合理组合,正确运用。

3. 深入进行教学研究,探究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研工作模式。

关注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强化三级教研网络,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机制。要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着手,研究改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及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

4. 拓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渠道。

体育教师的新角色分析 篇2

英语学习, 作为语言学习的一种, 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是通过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注意、记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的。这一过程无时无刻不受情感的影响。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受到了关注。Krashen有关二语习得的“情感过滤假说”, Bloom的情感目标分类体系和Weiner的情感动机归因理论都很重视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 并明确了认知与情感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情感因素分析

具体分析起来, 影响学生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有如下四点:

1.学习动机。认知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之一Bruner认为, 内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 几乎所有学生都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好奇驱动力, 胜任驱动力, 互惠内驱力, 这三种动机都隐含内在的学习愿望, 具有自我激励作用, 并且效应持久。

2.自信心。自信是学习者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评价与认识, 它包括认同感、胜任感和成效感。

3.消极情绪。心理学家认为, 过度的消极情感如焦虑、害怕、紧张、怀疑等会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与此相反, 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动力、移情等能极大地促进语言学习。

4.意志力。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专心致志, 并具有持久的学习热情, 除了激发深层学习动机, 还需磨炼意志, 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

教师角色的变化

鉴于对以上诸多情感因素的思考, 大学英语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从事大学英语教育多年, 笔者一直被一些问题困扰着:“教与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学好一门外语更多的在老师教?还是学生学?”“为什么同一名老师教出的学生会有天壤之别?”过去, 我们常常把这归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 但深入接触有关学习者情感因素的研究后, 不得不承认, 教师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尽管学习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个体差异, 但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的缩小这种差距,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直以来, 在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 老师是绝对的权威, 决定着整个学习过程的速度、难度及方向。学生只是被动地听, 被动的接受。学生通常表现为: (1) 倾向于独自工作, 不善于小组合作; (2) 视老师为权威, 期望得到老师不断的指导和纠错; (3) 对细节的关注胜于整体, 往往表现为分解材料, 细化语言点。在传统语法翻译法影响下的学生, 其学习风格呈明显的“封闭性”, 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鉴于此, 英语教师对自身角色需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位。一个新的角色———协助者渐渐受到认同。所谓协助者是由英语facilitator得来的, 它将英语教师的作用定义为辅助学生, 协助学生。作为协助者,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 也不再是教学的中心。相反, 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自主学习, 积极探究, 扮演主要角色, 是教学的中心、核心。具体说, 英语教师作为协作者的角色可以分解为组织者、监控者、心理辅导者。

1.组织者

组织者是教师扮演的重要角色之一, 一堂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组织与指导。所谓组织, 就是一个启发、引导、指挥的过程。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的同时, 教师要适时地指导予以辅助, 才能保证整个活动有序有计划地按照既定方向进行。

2.评估者

监控、评估是教师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是非常必要的, 让学生得到适时地调整和纠正。

3.心理辅导者

首先, 教师要学会用生存、发展、工作需要、自我实现需求, 以及地位、心理安全归属感等引导学生,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其次, 教师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英语学习是一个受学习者控制的认知过程, 关键在于学习者的努力和坚持。学习者通过适当的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 帮助学生远离消极情绪。不良情绪是影响学生最严重的因素之一。在调查中发现, 英语学习欠佳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感, 心理疲劳, 挫败感等情感障碍。教师应从整体出发, 全面调控和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协调同学关系, 及时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

最后, 帮助学生磨炼顽强意志。在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 提升自信心的基础上, 强化“坚持”的概念, 让学生明确顽强的意志品质同样是成功的英语学习必不可少的因素。

应该说教育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是能将这两者完美结合的教育者。他应熟知影响教育的诸多因素, 在完善自身教育手段教育理念的同时, 潜心教学艺术, 讲授艺术。人们通常把教师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有着几十年教学经验的阅历深厚的资深教师;一种是重复一种教学模式几十年的教书匠。换句话说单纯的时间投入并不能确保卓见成效的教学效果和教师自身的丰富提升。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有着强烈的自我完善意识和教育使命感的人。最初的文凭和资质只代表着教书育人的开始, 要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育者, 还需要不断的自我完善, 自我挑战。

摘要:在过去的十年间, 人们越来越关注学习者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英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这一过程无时无刻不受情感的影响。如何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 提高自信心, 培养良好意志及克服不良情绪是每个语言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情感因素影响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情感因素,协助者

参考文献

[1]项茂英, 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3) :23-26

[2]戴曼纯, 情感因素及其界定[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6) 70-74

[3]Morris L Bigge, 写给教师的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4]Brown, D.Breaking the language Barrier[M].Yarmouth:Intellectual Press, 1991.

体育教师的新角色分析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体育教师 角色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淡化技能教学,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无论是教什么内容,在教学方式上,都应关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各个环节处处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充分给予他们表现与展示的机会。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的教育改革使教师由授课者变成探索知识的引路人,教师身份与角色的改变,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角色的互换,消除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师生和谐相处、教学相长,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一切,替对方预想到一切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换位思考是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在体育教学中使用换位思考,能更有效地把握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的进程,能够预先模拟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有效地把握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掌握每一项运动项目的难度和深度,以在体育课程设计时,对课程目标和课程要求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换位思考能深化角色在课堂教学中的趣味体验,活跃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二、抓住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心理,创设体验情境

体育教学环境能给学生以情绪感染,从而产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因此,体育老师要特别注意创设合理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这种运动和活动中来,获得成功的体验。要根据课程内容在课前精心设计布局场地,合理安置各种锻炼活动的器材,让学生产生新、奇、异的心理活动,积极诱导学生萌发参与活动的强烈欲望。

三、教师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体育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正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特别是多注意、多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他们展示自己闪光点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 教师要有爱心

有爱心的教师,在每节课中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的爱心和热情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五、抓住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游戏作为体育课的一种重要活动内容,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会生活、学会与人相处,养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玩”字上下功夫,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老师讲解、示范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玩”的时间,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六、抓住学生喜好表现自我的心理,让学生享受体育乐趣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自我表现意识日益增强,自我表现的欲望也日益强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所以,当学生反映出表现欲望时,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表现欲,要给予理解、关怀和适当的鼓励,绝不能对学生的表现欲置之不理、视而不見,或者给学生泼冷水、打击学生的热情。

七、淡化运动技术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技术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较,要进行一定的身体练习,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技术上的学习。但在淡化运动技术的同时,体育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避免新课标不需要教运动技术的错误观念。教师教技术,学生学技术、运用技术,再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运动,提高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从而实现喜爱体育、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目标,这是体育的灵魂所在。

总之,中学体育教学所追求的不是僵化的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科学的思想、客观的态度和现代的理念。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发展的是学生的个性,打破一切传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的头脑产生许多新鲜的想法、创造出许多新的形象。

参考文献:

[1]王春霞.中学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对教师角色问题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5.

体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4

一、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角色的期待

(一) 体育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此次体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指导思想, 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从表面上看,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内容难度降低了, 淡化了“竞技运动”教学的模式, 对运动项目教学不再强调技术传授的完整性、系统性, 也不苛求每一个动作的细节, 但从实质看, 理念更新了, 更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面对这一崭新的思想理论, 体育教师的职能应该作相应的改变, 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 不再是“学生跟着教师转”, 而是“教师跟着学生转”, 教为学服务。转变角色, 变标准和教材的执行者、传授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决策者、引导者;转变教学方式, 变知识、技能的单一传授为师生互动学习, 让课堂教学游戏化、趣味化。

(二) 体育课程的新内容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 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和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 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 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 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 应具备宽厚的体育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 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培养创新思维, 选择灵活的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三) 体育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新的体育课程具有多样的选择性, 在共同基础上设不同的系列课程, 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课程设置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 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变。整个课程体系, 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 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 以及未来职业需要和发展需要, 向他们提供侧重于不同方面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能力胜任不同的课程, 既能教基础课程, 又能教系列课。体育教师不仅应是解惑者, 而且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 并且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 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学课程。

二、体育教师应作角色转变的准备

(一) 体育教师指导思想的更新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新课标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 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 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 突出健康是唯一目标。

(二) 体育教师体育意识的更新

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体育意识:由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由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体育教师要了解学校体育不单纯是增强学生的体能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而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要了解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前提。

(三) 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当今社会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系统知识结构包括:“多媒体”知识结构的综合, 它不仅是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 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普通基础知识是结构的基础, 它既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基础, 又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学科专业知识是结构的重心, 它制约着教学、训练、科研、保健的能力;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是熟练地驾驭教材, 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科研工作, 顺利地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有力保障。有了以上知识, 教师才能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

(四) 体育教师体育能力的更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要随之不断提高和更新, 要由过去侧重掌握运动技术向知识结构合理化、具备较高运动能力的“智能型”过渡。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是使学生学会锻炼、学会评价、学会改进自我健身的能力, 因此体育教师更应不断学习和扩大本学科知识面及体育边缘学科的知识面, 融洽贯通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 以获得更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 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五) 体育教师行为的更新

新时期体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 而且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因此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 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地参与练习的机会, 并经常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 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 教师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不可有不同的对待。教师还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 看看他们是否认为教师在期望上有偏差, 随时审视, 随时修正。

三、体育教师需要尽快提高施教能力

(一) 体育教师要提高教育能力

体育教师的工作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活动, 做好教育工作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一切为了学生, 培养健全的人格,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唤醒学生生命意义的律动和精神的需要。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看到学生具有的需求、欲望、欲志、尊严、价值和潜能, 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目的, 使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 情感得到升华。

(二) 体育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的目的在于教学生学, 如何教会学生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主要问题。体育教学过程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欢快、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评价由单一的认知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体系, 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力、品质、心理等。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理论, 又要具备纯熟的教学实践能力, 并且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 使体育教学的功能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领域, 并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 体育教师要提高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相结合的能力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课程、教材的现代化对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外部动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给了体育教学新的推动力。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本学科教学相结合, 传递教学信息, 实现体育教学优化的能力, 已成为教师能力重构必不可少的内容。

(四) 体育教师要提高教改意识和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体育教师应该关注社会的变化、观念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更替和现代科学的进步, 对自己的创造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开发, 在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 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 能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提供给学生。教师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利用是现代教育的发展的需要, 体育教师的教改意识是对体育教学改革的追求和探索, 是教学改革的首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 (1—6年级) 体育与健康 (7—12年级) 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史宏.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角色[J].中国学校体育, 1997.1.

体育教师的新角色分析 篇5

1 从教学内容的差异看体育教师角色定位

由于课堂内容存在差异性, 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有的注重课堂组织, 有的注重把握课堂流程等等, 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其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1 课堂组织上要当好“导演”

目前, 在体育教改的呼吁声中, 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已被各种各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的主动性, 教育就可能变为‘驯兽式’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学计划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学生提问、讨论、质疑、演练.把课堂交给学生, 老师只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点拨。师生之间呈现导演与演员的关系, 教师指导同学们演好这场戏, 进而充分理解游戏规则。

首先, 要对“剧本” (教学内容) 了如指掌。教师通过反复熟悉教, 认真思考与教材有关的主要问题, 对教学内容进行深人系统的理解, 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其次, 要了解“演员”的实力, 即学生的知识构成, 亦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演员”这一角色。因此, 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上, 在了解学情时, 可进行“换位思考”, 即在思考问题时, 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位置放到对方的位置, 或把对方的位置放在自己的位置上思考, 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教师在分析教材、设计教案和实施教学时尝试把自己置于教学对象———学生的位置, 感受学生的学习情境, 体会学生情绪, 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 估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到每一个细节, 要预测他们会如何确定教学目的、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式……

1.2 课堂流程中当好“舵手”

创新教育下, 体育教学中应贯彻以“学生为主”, 提倡“讲讲议议”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然后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其中始终充当一个“舵手”的角色, 对学生的学习给以方向指引和对教学过程的环节加以控制。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 又要收得拢。若要让学生在思考、讨论问题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很关键。那么, 教师要做好“舵手”应做到哪两点呢?一是在实施体育教学中, 教师首先准确熟练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 把握住体育教学的正确方向, 这样才能够把学生往正确方向引导。二是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由地让学生随意发挥, 要符合教学目的和要求, 并且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控制好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在篮球课的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规范学生的动作要领, 在掌握动作的基础上, 才能渐进地让学生进行教学比赛, 而不能任由他自由发挥。

1.3 课堂质疑中当好“记者”

创新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必须在重视学生个体的基础上, 在不违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 设计有意义的问题向学生发问, 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 通过向学生提问的形式, 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在技巧课的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进行训练的同时, 可以就某一话题, 让学生谈开去, 这时教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 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比如说前滚翻的教学中如何能滚的圆滑, 为什么圆形比方形东西易滚动。教师通过“记者”这一角色的出色扮演, 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1.4 教师在课堂引导时当好“主持人”和“裁

判员”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放在指导学生“自治”管理上, 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启我管理和创造性能力。但长期以来学生已习惯当;“客人”、被动接受, 不习惯当“主人”、自觉学习探究, 习惯于教师将一切嚼碎了和着唾沫喂给自己, 而不习惯主动寻找食物通过自己咀嚼来填饱肚子, 补充能量。长此以往, 学生的等待心理、依赖心理渐渐形成, 主动性、创造性丧失殆尽。要改变这种状态, 那么教师就必须做好“主持人”和“裁判员”。

2 从师生关系转换来看教师角色定位

创建宽松的心理环境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心理环境, 教师也就不可能引发学生学习、质疑、发现的动力, 也更不可能谈得上创新教育。学习心理环境即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种种因素。学生心理的积极亢奋还是消极低落, 是主动探究还是被动接受, 是轻松愉快还是沉重痛苦, 是自由宽松还是压抑紧张……这些都关系到创新教育的成败。而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诸多因素中, 教师无疑是最主要的因素。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品格的熏陶都是与教学相伴而来的, 如果学生之间不能有很好的情感交流。达不到互相之间思想上的理解与沟通, 学生将很难有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据调查, 学生最希望教师既是良师、也是益友。

师生之间要实现朋友式的交往, 老师又应该怎样去做呢?

一是加强沟通与交流。课下与学生交流, 与各种层次的各种性格尤其所谓的问题学生交流, 尊重他们的个性.发掘他们的特长。即放下架子, 贴近学生, 经常真诚地与学生交流, 主动地学习他们的长处, 这样既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 认识到我只是“学长”,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又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二是倡导教学平等, 课堂教学中以平等的身份发表见解和评议, 而不把教师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强迫学生接受。尽量多给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不要太看重他们答案的正误, 关键是看学生对自己的见解是否能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三是创设共同话题。如可以辟出专门的教学或者休闲时间对当今人们都关心的体育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也可以是兴趣爱好、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话题, 最重要的是要创设学生既有兴趣又有认识和探讨价值的话题。

四是因材施教。根据新大纲的教育理念, 应把学生看成独特的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 有着丰富的个性, 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 他们在兴趣、爱好, 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 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个性的人, 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 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 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这种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能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 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 全面发展自我, 获得成就与价值体验, 并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 感受到独特性存在的价值, 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这样, 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把能够扮演的各种角色灵活地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 彻底改变“教师中心”的专制教学机制, 改变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而进行单向度的知识灌输的旧模式, 更好地发挥教师作为引导者与促进者的作用。

“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体育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角色转换的重要, 而从角色转换需要达到角色转换的实现是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的。需要广大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 需要在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下进行不断的创造和实践, 探索各种更新更好的转换目标形式和手段, 以适应新时期体育教育教学的需要。

摘要:创新教育的目的是要教师成为引导者、促进者。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不同内容的教学中, 充当不同的角色。具体为导演、舵手、记者、主持人、裁判员, 并在与学生的关系上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 实现朋友似的交往。如此, 才能更好地发挥引导者与促进者的作用。

关键词:角色转换,导演,宣讲,体育,创新

参考文献

[1]论创新与创新教育[J].山东教育科研, 2000, Z1.[1]论创新与创新教育[J].山东教育科研, 2000, Z1.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2.[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2.

体育教师的新角色分析 篇6

功利思想的个人见解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 追求个人利益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久而久之, 功利思想便占据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该思想使人们重视物质基础而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 从而变得务实主义和个人主义, 过分强调了个人的利益, 其带来的危害性是不可忽视的。功利主义是以行为的目的和效果衡量行为价值的一些伦理学说中最有影响的学说之一, 是社会客观现实的具体表现, 是人们重利益轻精神, 重个人轻集体的思想观念, 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为个人主义。

功利思想在高校体育中的具体表现

1.学生角度阐述

⑴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程度不够, 上课态度不端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体, 其行为能力和认识程度趋于成熟化, 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部分高校学生都忽视了体育课的重要性, 从思想上否认该课程的价值性, 从而使体育事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1) 认为体育课不等同于文化课, 没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形成了主次划分严重的现象。 (2) 大部分大学生并不是为了自身锻炼和个人喜好去上课, 而单纯地认为上体育课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 片面地理解为为了考核合格去完成该课程。 (3) 当代大学生意志力薄弱、怕吃苦、怕累不愿意去从事体育活动, 给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传统的思想纵容了当代大学生一味地追求文化成绩, 从而影响了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⑵高校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只为修学分。经过调查与访问, 大部分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学习兴趣, 上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完成学分, 使该课程无法得到真正的预期成果。很大部分学生认为高校体育考试不严格, 很容易通过, 学分易得到, 修完学分真正成为在校大学生学习体育课的真实目的。大部分学生态度的不端正薄弱高校体育的真实价值, 使高校体育逊色于其他学科。

2.教师方面阐述

⑴责任感缺乏, 职业使命感下降。高校体育教师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师资力量, 是培养“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现阶段, 高校体育教师责任感下滑, 上课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育”, 将体育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后, 不注重学生是否能“消化”、是否“吸收”。将主要精力全部集中在考试成绩上, 以考试成绩是否通过去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大小和品德好坏。从而, 使教师的神圣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渐薄弱, 进一步使教师失去了原有的社会角色特征。

⑵重心倾向于评职称。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是每个教师都很关注的事情, 然而评职称的标准只停留在科研和学历两个层面, 所以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发表文章, 申请课题上。科研能力和学历成为评职称的强硬条件, 使得大部分教师忽视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学校方面阐述

⑴学校领导对该学科认识能力薄弱。一直以来, 体育课在学校学习中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 高校体育也不例外。重视重点学科, 忽视一般学科, 基本是每个高校普遍存在的。在这种功利思想的笼罩下, 高校体育逐渐边缘化。长期受到学校领导的不重视, 高校体育的教学质量也不断下降, 从而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所以, 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师作出“工作消极, 不思进取”的评价。

⑵学校经费不足, 阻碍高校体育的发展。在高校体育的课程设置中, 大部分学校都涉及到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去选择相应的体育课程。但经了解, 很多高校场地欠缺、器材供应不足, 组织相关的活动, 学校领导不给予经费, 使得学生的兴趣逐渐降低, 教师在上课时也处于消极状态, 教学效果不佳, 导致高校体育发展停滞不前。但其他学科的经费相对充足, 这种严重的功利思想, 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课的积极性, 在每年的大学生体质测验中, 都可以看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 意志力逐渐薄弱。

如何正确定位高校体育的角色

1.正确定义高校体育, 端正学生和高校体育教师的态度

高校体育是体育文化传承, 发展与教育的重要载体。[1]大学生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价值观逐渐成熟的阶段。所以, 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重新审视体育课势在必行。高校体育不等于中小学的体育课, 它是培养学生正确健康观和延续体育生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加强建设高校体育教学水平, 重在提倡高校体育教师塑造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与端正的工作态度。高校体育教师积极改变常年形成的自由散漫的工作态度, 树立神圣责任感和敬业的精神, 对提高高校体育事业发展有着显著的作用。

高校要承担起正确定位高校体育角色的支撑点, 让学生改变传统的思想, 提高体育文化认识, 重视体育的社会地位, 同时健全和完善高校体育发展的机制, 营造一个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环境, 促进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相接轨, 引领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路标。

2.体育教师对高校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 他的主要职责是将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 不仅仅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同时, 要将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 使文化水平与道德水准相协调。良好的思想品德是立足于社会的支撑点, 是人与人相处的相互信任的桥梁, 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首要因素, 因此, 体育教师实施课程中, 同时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3.改进职称的评比制度

在“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中, 竞争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衡量“输赢”必须要有一个衡量标准。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晋升主要是科研和学历水平, 忽视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前者的衡量只能证明该教师有个华丽的外表, 并不能代表是一个有能力的教师。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是由科研的多少, 学历高低来评判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对一名教师的评价是不可忽视的, 所以职称晋升的标准不能光看外表还要注重内在。

4.学校领导转变观念, 高校重视该学科

高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体育文化的重要性, 是该学科立于不败之地的支撑点。领导的积极呼吁, 是促进高校体育得到高度重视的关键所在。学校领导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环境, 在健全完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上, 应改进重“重点学科”轻“一般学科”的陈旧观念, 积极主动, 以身作则强调体育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大力支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到体育运动中, 引领高校体育文化走上新的台阶。

结语

消除功利思想, 创建健康、绿色、新颖的高校体育文化新局面, 对体育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应遵循自身发展的特点, 健全其发展机制, 再量身定位, 从而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摘要: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以“功利思想”为立脚点, 从不同角度剖析影响高校体育发展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为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校园文化生活水平新局面提供可行性的参考价值和促进创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功利思想,新时期,高校体育

参考文献

[1]刘华荣.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角色定位的再审视[J].体育与科技, 2013, 34 (4) :116-120.

[2]张志刚.浅析新时期如何树立高校体育教师新形象[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20) .

上一篇:3+1+1+1下一篇:分层次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