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主要病虫及防治十篇

2024-09-13

马铃薯主要病虫及防治 篇1

1 冬种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症状与发生规律

1.1 马铃薯晚疫病

该病为真菌性病害, 主要危害叶片、茎、薯块, 通常在开花前后出现病症。植株被侵染后, 首先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淡褐色水渍状病斑, 边缘不明显, 严重时病斑扩展到主脉、叶柄或茎, 使叶片萎蔫下垂, 最后整个植株变为焦黑。基部受害形成褐色条斑。薯块发病, 病斑不规则, 紫褐色, 稍凹陷, 组织变硬干腐, 潮湿时变软腐烂, 发出恶臭味。病菌主要在薯块中越冬, 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环境, 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

1.2 马铃薯早疫病

主要危害叶、叶柄和块茎。受害叶生黑褐色、近圆形, 具明显同心轮纹的坏死病斑, 边缘明显, 色泽较深, 周缘有或无黄晕。严重时, 病斑相互连结成片, 引起局部或整个叶片枯死。叶柄和茎杆受害, 多发生于分枝处, 病斑长圆形, 黑褐色, 有轮纹。薯块发病, 表生近圆形暗褐色病斑。潮湿时, 病斑上均可生黑色霉层。马铃薯早疫病病菌在病株残体上和种薯上越冬, 田间靠风雨和气流传播。当气温达25~28℃、相对湿度80%以上, 或连续阴雨天、植株长势弱时发病重。

1.3 马铃薯病毒病

病毒病在田间常表现:一是皱缩花叶型。叶片颜色不均, 呈现浓淡相间花叶或斑驳, 严重时叶片向上皱缩, 植株矮化, 有时伴有叶脉透明[1]。二是卷叶型。病株下部小叶向上卷曲, 病叶又厚又脆, 变黄, 植株矮化, 严重时叶片卷曲呈筒状。三是坏死型。在叶、叶脉、叶柄和枝条、茎蔓上出现褐色坏死斑点, 后期转变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马铃薯病毒主要在薯块内越冬, 在田间通过蚜虫和汁液擦伤传播, 高温干旱、管理粗放、蚜虫数量大, 病害发生严重。

1.4 马铃薯环腐病

该病是细菌性维管束病害, 可全株侵染。病菌从种薯随维管束组织蔓延侵入茎、叶柄和叶片, 造成叶片斑驳或地上部萎蔫圈。随着病情发展, 病株根、茎、蔓的维管束逐渐变褐, 新鲜病蔓有时会溢出菌浓。一般病薯外观症状不明显, 纵切薯块可见自基部开始维管束变色, 严重时变色部分可达1圈。病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23℃, 病菌随种薯越冬, 也可随病残体在土面越冬。未曾消毒的切刀是病害的重要传播媒介。病菌在田间通过伤口侵入, 借雨水或浇水传播蔓延。

1.5 蚜虫

蚜虫吸食叶片内养分, 造成叶片卷皱发黄, 影响产量;同时还能传播多种病毒。其繁殖力极大, 取食活动的最适温度为23℃, 传播病毒功效最高的温度为25℃。在冷凉的条件下, 繁殖速度缓慢。食性杂, 寄主多。在文龙乡, 该虫终年营孤雌生殖, 且无明显的越冬滞育现象。

2 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 如:费乌瑞它较抗病毒病, 克新18号、会-2号抗晚疫病;采用茎尖组织脱毒种薯, 避免选用商品薯作种苗薯, 确保无毒种薯种植;依据各病虫害主要特征, 在切薯之前和切薯过程中挑拣出有病带虫的薯块, 选用无病虫、无伤口、无畸形的薯块作种薯, 严格杜绝带病种薯切块播种。二是采用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方式。近年来, 景东县推广了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方式, 这种栽培方式不但有利于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还能减轻土传病害。三是严格选地, 精细整地起畦。最好选择前作为水稻的田块, 避免选用茄科作物为前作的耕地种植, 以减少土壤病菌残留, 减轻病害发生[2]。常耕栽培方式要精细整地, 疏通畦沟, 确保排灌自如。黏重土壤应在干爽条件下进行整地, 以便翻耕、耙碎, 并起高畦, 以利排水防渍潮。四是种薯晾晒。将处理的切薯晾晒2~5d, 尽量使切口变硬形成保护层, 以减少或避免土壤内有害生物侵染, 降低发病程度。或用药剂进行切面喷施保护, 可采用南涧县实验成功的拜耳公司银法利药剂进行处理。五是加强栽培管理, 提高植株抗性。在生长期内根据马铃薯生理需求科学管水, 合理施肥, 补施微肥, 增施有机肥, 推行配方施肥, 以提高植株抗性, 改良土壤和抑制有害菌在田间活动[3]。一旦发现中心病株, 一定要拔除, 连同田间病残体清理干净, 深埋消灭。及时清除田间地头及田埂边杂草, 并将杂草集中沤肥或烧毁, 以消灭杂草上的虫卵及病菌。结合中耕培土, 阻止病菌渗入块茎, 降低薯块发病率。

2.2 物理防治

一是利用蚜虫的趋黄性, 在田间用黄色粘胶板物理诱杀蚜虫。二是利用蚜虫对银灰色的附趋性, 在田间悬挂银灰膜或银灰色薄膜条 (10~15cm宽) , 用膜75kg/hm2或用膜条22.5kg/hm2驱避蚜虫。三是利用糖醋液盆或频振式杀虫灯。在田间设糖醋液盆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小地老虎、金龟子、棉铃虫、银纹夜蛾等害虫, 以减轻虫害程度和减少伤口, 从而减少病害侵染途径。

2.3 生物防治

一是应用苦参素。苦参素对蚜虫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用0.3%苦参素杀虫剂1 000倍液可防治蚜虫。二是应用农用抗生素。田间发生环腐病, 挖除病株后, 用农用链霉素处理病穴, 并全田喷洒72%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防治。

2.4 化学防治

一是切刀消毒。切刀必须进行严格消毒, 可用0.1%高锰酸钾液等浸渍, 做到切1块消毒1次。二是种薯消毒。可用2%盐酸溶液或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5min, 或用58%甲霜灵锰锌或72%霜脲氰·锰锌浸种20min, 然后晾干播种;或切薯后晾2~5d, 待切口面愈合后, 用种薯重量的0.1%~0.2%敌克松加草木灰拌种。三是田间施药防治。晚疫病发病初期用80%代森锌600~800倍液, 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 或70%安泰生600倍液, 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喷雾防治, 每隔7~10d喷药1次, 连续喷2~3次。病毒病发病早期, 用10%吡虫啉粉剂2 000倍液, 或72%艾美乐6 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 防止其传播病毒病;发病初期, 可用1.5%的植病灵1 000倍液加20%的病毒A 600倍液喷雾, 每隔7d喷1次, 连喷3~4次, 抑制病害的发展蔓延。早疫病发病初期, 用1∶1∶200波尔多液, 或77%可杀得粉剂500倍液, 或80%代森锌600~800倍液, 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喷雾防治, 隔7~10d喷1次, 连喷2~3次[4]。环腐病发病初期, 喷洒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 或25%络氨铜水剂300倍液, 或50%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

摘要:介绍了文龙乡冬种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症状与规律, 提出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并用的综合防治方法, 以期为有效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及品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治措施,云南景东,文龙乡

参考文献

[1]王炜, 周孝评, 钱春风, 等.主要杂粮病虫害防治路路通[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王华.陇中地区马铃薯细菌性病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蔬菜, 2008 (7) :57-58.

[3]彭王栋, 何立波, 翁晓华.惠州冬种马铃薯生产特点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 2008 (10) :32-34.

马铃薯主要病虫及防治 篇2

1 冬种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症状与规律

1.1 马铃薯晚疫病

该病为真菌性病害, 主要危害叶片、茎、薯块, 通常在开花前后出现病症。植株被侵染后, 首先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淡褐色水渍状病斑, 边缘不明显, 严重时病斑扩展到主脉、叶柄或茎, 使叶片萎蔫下垂, 最后整个植株变为焦黑。基部受害形成褐色条斑。薯块发病, 病斑不规则, 紫褐色, 稍凹陷, 组织变硬干腐, 潮湿时变软腐烂, 发出恶臭味。病菌主要在薯块中越冬, 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环境, 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1]。

1.2 马铃薯早疫病

主要危害叶、叶柄和块茎。受害叶生黑褐色、近圆形具明显同心轮纹的坏死病斑, 边缘明显, 色泽较深, 周缘有或无黄晕。严重时, 病斑相互连结成片, 引起局部或整个叶片枯死。叶柄和茎杆受害, 多发生于分枝处, 病斑长圆形, 黑褐色, 有轮纹。薯块发病, 表生近圆形暗褐色病斑。潮湿时, 病斑上均可生黑色霉层。马铃薯早疫病病菌在病株残体上和种薯上越冬, 田间靠风雨和气流传播。当气温达25~28℃、相对湿度80%以上, 或连续阴雨天、植株长势弱时发病重。

1.3 马铃薯病毒病

病毒病在田间常表现为皱缩花叶、卷叶、坏死3种类型。 (1) 皱缩花叶型:叶片颜色不均, 呈现浓淡相间花叶或斑驳, 严重时叶片向上皱缩, 植株矮化, 有时伴有叶脉透明[1]。 (2) 卷叶型:病株下部小叶向上卷曲, 病叶又厚又脆, 变黄, 植株矮化, 严重时叶片卷曲呈筒状。 (3) 坏死型:在叶、叶脉、叶柄和枝条、茎蔓上出现褐色坏死斑点, 后期转变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1]。

马铃薯病毒主要在薯块内越冬, 在田间通过蚜虫和汁液擦伤传播, 高温干旱、管理粗放、蚜虫数量大, 病害发生严重[1]。

1.4 马铃薯环腐病

该病是细菌性维管束病害, 可全株侵染。病菌从种薯随维管束组织蔓延侵入茎、叶柄和叶片, 造成叶片斑驳或地上部萎蔫[2]。随着病情发展, 病株根、茎、蔓的维管束逐渐变褐, 新鲜病蔓有时会溢出菌浓。一般病薯外观症状不明显, 纵切薯块可见自基部开始维管束变色, 严重时变色部分可达1圈。病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23℃, 病菌随种薯越冬, 也可随病残体在土面越冬[1]。未曾消毒的切刀是病害的重要传播媒介。病菌在田间通过伤口侵入, 借雨水或浇水传播蔓延。

1.5 蚜虫

蚜虫吸食叶片内养分, 造成叶片卷皱发黄, 影响产量, 同时还能传播多种病毒。其繁殖力极大, 取食活动的最适温度为23℃, 传播病毒功效最高的温度为25℃。在冷凉的条件下, 繁殖速度缓慢。食性杂, 寄主多。在玉林市, 该虫终年营孤雌生殖, 且无明显的越冬滞育现象。

2 马铃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2.1 农业防治措施

2.1.1 选种。

一是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 如费乌瑞它较抗病毒病, 克新18号、克新3号抗晚疫病;二是采用茎尖组织脱毒种薯, 避免选用商品薯做种苗薯, 确保无毒种薯种植;三是拣薯, 依据各病虫害主要特征, 在切薯之前和切薯过程中挑拣出有病带虫的薯块, 选用无病虫、无伤口、无畸形的薯块作种薯, 严格杜绝带病种薯切块播种。

2.1.2 采用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方式。

近年来, 玉林市推广了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方式, 这种栽培方式不但有利于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还能减轻土传病害。

2.1.3 严格选地, 精细整地起畦。

最好选择前作为水稻的田块, 避免选用茄科作物为前作的耕地种植, 以减少土壤病菌残留, 减轻病害发生。常耕栽培方式要精细整地, 疏通畦沟, 确保排灌自如。粘重土壤应在干爽条件下进行整地, 以便翻耕、耙碎, 并起高畦, 以利排水防渍[3]。

2.1.4 种薯晾晒。

将处理的切薯晾晒2~5d, 尽量使切口变硬形成保护层, 以减少或避免土壤内有害生物侵染, 降低发病程度。

2.1.5 加强栽培管理, 提高植株抗性。

在生长期内根据马铃薯生理需求科学管水, 合理施肥, 补施微肥, 增施有机肥, 推行配方施肥, 以提高植株抗性, 改良土壤和抑制有害菌在田间活动。一旦发现中心病株, 一定要拔除, 连同田间病残体清理干净, 深埋消灭。及时清除田间地头及田埂边杂草, 并将杂草集中沤肥或烧毁, 以消灭杂草上的虫卵及病菌。结合中耕培土, 阻止病菌渗入块茎, 降低薯块发病率。

2.2 物理防治措施

2.2.1 利用蚜虫的趋黄性。在田间用黄色粘胶板物理诱杀蚜虫。

2.2.2 利用蚜虫对银灰色的附趋性。

在田间悬挂银灰膜或银灰色薄膜条 (10~15cm宽) [4], 用膜75kg/hm2或用膜条22.5kg/hm2, 驱避蚜虫。

2.2.3 利用糖醋液盆或频振式杀虫灯。

在田间设糖醋液盆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小地老虎、金龟子、棉铃虫、银纹夜蛾等害虫, 减轻虫害程度和减少伤口, 从而减少病害侵染途径。

2.3 生物防治措施

2.3.1 应用苦参素。苦参素对蚜虫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4]。用0.3%苦参素杀虫剂1 000倍液可防治蚜虫。

2.3.2 应用农用抗生素。

田间发生环腐病, 挖除病株后, 用农用链霉素处理病穴, 并全田喷洒72%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防治。

2.4 化学防治措施

2.4.1 切刀消毒。切刀必须进行严格消毒, 可用0.1%高锰酸钾液等浸渍, 做到切1块消毒1次。

2.4.2 种薯消毒。

可用2%盐酸溶液或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5min, 或用58%的甲霜灵锰锌或72%霜脲氰·锰锌浸种20min, 然后晾干播种;或切薯后晾2~5d, 待切口面愈合后, 用种薯重量的0.1%~0.2%敌克松加草木灰拌种。

2.4.3 田间施药防治。

晚疫病发病初期用80%代森锌600~800倍液, 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 或70%安泰生600倍液, 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喷雾防治, 每隔7~10d喷药1次, 连续2~3次。病毒病发病早期, 用10%吡虫啉粉剂2 000倍液, 或0.1%灭蚜松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 或40%乐果乳油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 防止蚜虫传播病毒病;发病初期, 可用1.5%的植病灵1 000倍液加20%的病毒A600倍液喷雾, 每隔7d喷1次, 连喷3~4次, 抑制病害的发展蔓延。早疫病发病初期, 用1∶1200波尔多液, 或77%可杀得粉剂500倍液, 或80%代森锌600~800倍液, 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喷雾, 7~10d喷1次, 连喷2~3次。环腐病发病初期, 喷洒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 或25%络氨铜水剂300倍液, 或50%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摘要:介绍了玉林市冬种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病状与规律, 提出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并用的综合防治方法, 以期为有效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病虫害,发生,防治,广西玉林

参考文献

[1]王炜, 周孝评, 钱春风, 等.主要杂粮病虫害防治路路通[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王华.陇中地区马铃薯细菌性病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蔬菜, 2008 (7) :57-58.

[3]彭王栋, 何立波, 翁晓华.惠州冬种马铃薯生产特点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 2008 (10) :32-34.

马铃薯主要病虫及防治 篇3

【关键词】马铃薯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

1.选地、选茬

马铃薯的种植地块选择要以疏松为宜,拥有良好的排水性以及由深松基础的地块比较合适,碱性地块不太适合,前茬作物可以是小麦、大豆等,但是不能够是甜菜。

2.整地

地块的翻整要到位,秋耕秋翻要做好。深耕时深度应该在30厘米以上;若土块比较薄则应该挂上深松铲。土块耙碎整平为来年的种植做好准备。秋整地主要是为了调整土壤环境,通过打碎犁底层来让冬季来临之时能够吸收更多的雪水,为来年的种植提供帮助。秋翻时使用一些有机化肥则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若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只进行秋整地。

3.选种

种子的选取要根据种植者的需要来确定,一定要使用脱毒种薯。像是马铃薯如果是使用在薯条薯片的加工上,则应该以芽眼浅的品种等等。使用幼龄薯、壮龄薯比较合适,其他的老薯、病薯都不适宜。

4.种子处理

4.1催紫芽

在进行下种之前的3周讲种子放到室内靠近阳光的地方或者是室外向阳被风处,控制温度在15度左右,夜间温度低的时候需要进行防寒,每3天翻动一次,等到种薯上面出现紫色的芽的时候就可以将其进行切块,此过程要对病虫害种进行筛选。

4.2切栽子

切栽子的时候需要根据播种的方式来调整大小,如果是机械播种,可以切得大一些,若是手工播种则需要切的小一些,大块在45克左右,小块在35克左右,每种方式都需要保证栽子上有2个左右的芽眼。边切边把腐烂病变的种薯挑出来,用来切块的刀要先进行消毒处理,可用高锰酸钾或开水来消毒,在切到病种的时候就要进行消毒再继续切。

4.3拌种及闷种

先让切好的薯块进行风干,等刀口干透在使用生根宝兑水进行拌种,之后要使用湿麻袋进行闷种,大约12小时后就可以开始播种了。

5.播种

5.1播期

当月温度稳定在5度以上就可以开始播种。我省通常是4月到5月之间。

5.2播法

采取人工均匀摆种,然后破原垄合成新垄,及时镇压,防止跑墒;或垄上开沟,人工摆种后合上原垄;或采取机械平播后起垄。

5.3密度

种植密度和土壤环境以及品种特性有关,若是早熟品种,切地块的肥力比较好,则可以密植,相反则应该稀植。

6.施肥

6.1底肥

底肥使用农家肥,每公顷需要大约15吨的农家肥。

6.2种肥

采用种薯双侧分层机械施肥。公顷施45%硫酸钾复合肥450-550公斤加微生物菌剂颗粒8公斤;或每公顷用46%尿素60公斤加64%磷酸二铵150公斤加50%硫酸钾100-200公斤加微生物菌剂颗粒8公斤混拌均匀施用,避免烧种。

6.3追肥

马铃薯到了初花期的时候要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来适当的使用尿素进行追肥,平均每公顷需要大约100公斤的尿素。

7.田间管理

7.1培土

下种后在畦面均匀覆盖1层稻草,用量约2250kg/ hm2,随即结合清沟进行第1次培土,并覆盖稻草,培土厚需达5-8cm。第2次培土在株高15cm左右时进行,封垄前进行第3次培土。培土应尽量培宽、培厚,以利于结薯,还可防止薯块露出地面或表皮被晒绿。

7.2化学除草

第一种方法,每公顷用90%乙草胺乳油1500毫升;第二种方法,每公顷用50%敌草胺可湿性粉剂1500-2250克;第三种方法,每公顷用50%异丙草胺乳油3000-3750毫升;第四种方法,每公顷用33%施田补3000-3750毫升;以上配方对水300公斤,于播后苗前土壤喷雾。以上配方仅供参考,除草效果一般。

7.3查田补苗

当田间小苗出齐后,需要进行检查,及时的进行补苗。

7.4适时灌水

灌溉主要的方式有沟灌、喷灌等等,根据种植地的周边环境进行选择,平坦地块可以使用沟灌,肯洼地带则适宜使用喷灌。灌溉的时间视气候而定,如果气温较高较旱则需要多进行几次灌溉,一般都是在幼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和结薯期进行,要注意防旱防涝。

8.病虫害防治

8.1马铃薯黑胫病

(1)选用无病种薯或幼壮薯整薯播种。

(2)切薯播种时,用55%敌克松按种子量的0.1%拌种,拌种时先将敌克松与少量干土或草木灰拌匀,再加10kg左右的干土拌匀,然后与种薯拌匀,必须随拌随播。或者将55%敌克松350g与15~20kg干土拌匀后直接撤施在马铃薯播种沟内。田间发现发病病株时,及时拔除,或用55%敌克松稀释500-800液灌根,或在茎基部喷雾。

8.2马铃薯早疫病

(1)加强栽培管理。最大限度的改善马铃薯的生长环境,做好水肥管理工作,让植株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以促进其抗病害的能力。

(2)马铃薯封垄后,植株生长稳定期开始,每隔l0d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在田间发现早疫病症状时及时喷施治疗性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d喷1次,共喷3次。

8.3马铃薯晚疫病防治

(1)出苗10-15天后,对染病植株喷施全络代森锰锌 (如新万生、大升等)防治早疫病预防晚疫病。新万生施用量每亩200克,亩用水量不低于50公斤。

(2)晚疫病药剂防治:回暖后视降雨和空气湿度情况 (日均气温10℃-25℃,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连续5天)每隔7-10天防治一次。第一次喷施甲氨基丙酸脂类化合物(25%阿米西达30-40毫升,兑水50公斤),第二次喷施 800倍液的72.2%霜霉威(普力克),第三次视情况可喷施银发利(亩用量70-80毫升)或者53%金雷多米尔(亩用量100-150克)等,一般三次即可。

(3)高培土防止块茎感染:如植株地上部分受晚疫病侵染但不太严重,在收获前将病秧割除并清理出田块,防止收获起来的薯块与之接触。

8.4马铃薯环腐病防治

环腐病的主要源头是带菌的种薯,若播种的种薯带有此种病菌,则会在种植后进行传播。根据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将在病薯上切过一刀的刀来切其他健康种薯,可以传染20个之多,种植后会提升病株70%数量。所以对这种疾病的防治应该要从初期选种以及田间管理和农药防治这几个方面入手。苗期发现有病株要及时挖除,若病株较多可以使用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来进行药物防治。

8.5马铃薯病毒病防治

现在对这种病毒来没有什么很有效的药物,只能通过农业技术防治。种薯要使用脱毒种薯,在发病的时候使用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菌素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乐果乳剂2000倍液,每周进行一次用药,采用喷洒的方式,每次喷2到3次。

9.收获方法

马铃薯的植株不再进行生长的时候,其茎叶会开始枯黄,块茎容易和匍匐茎分离,此时其淀粉、蛋白质和营养物质的含量是最多的,因此要在这个时候进行收获。收获的时候要选在晴天,完成收获工作后将马铃薯放到阴暗通风的地方进行晾干,挖掘的时候不要破坏表皮,这样才能够提高马铃薯的质量。

(1)灭秧。人工和机械两种收个方式都需要等到植株的叶子开始发黄的时候再进行,在进行收获的前一周需要将植株的地上部分进行割除,让田间的水分先蒸发,当种田的土壤含水量低于30%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收获工作了。

杨梅主要病虫害及防治分析 篇4

(一)主要病害及防治

1、杨梅褐斑病又名杨梅炭疽病,属真菌性病害,凡杨梅产地几乎都有分布。为害叶片,进而使花芽和小枝枯死,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

症状及发病规律:开始在叶面上出现针尖大小的紫红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呈园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红褐色,边缘褐色或灰褐色,直径4—8毫米。后期病斑中央转变为浅红褐色或灰白色,上面散生黑色小粒点(病菌子囊孢子),多数病斑可联接成斑块,病叶最后干枯脱落。

病菌以子囊果在病叶中越冬,在浙江5月中旬以后借雨水溅泼传播蔓延,8月中下旬出现新病斑,10月份病斑增多,10—11月份出现大量落叶。云南富民约3—4月间开始发病,进入雨季后,6月下旬在去年感病植株的新梢叶片上就有病斑出现。该病一年发生一次,无再次侵染。土壤贫瘠,缺少肥料,树势弱容易发病,排水不良的粘重土壤上的杨梅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a、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多施有机肥和钾肥,增强树体抵抗力。注意及时排除树盘积水。b、及时清除园内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原。c、药物防治:在4月上、中旬发病初期相隔10天左右连续喷药两次,采果后再喷一次,可起到良好效果。药剂可用1:2:200倍的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律800倍液,或70%防褐灵8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或65%代森猛锌600倍液等。

2、杨梅癌肿病:又叫杨梅溃疡病或杨梅疮,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杨梅枝干,尤以2—3年生枝条受害严重。

症状及发病规律:开初枝干上病部产生乳白色的小突起,表面光滑,以后逐渐增大形成表面粗糙的肿瘤。小枝被害,形成小园球状的瘤体,直径一般为1.5—2厘米,大的可达10厘米以上,造成肿瘤以上的部位枯死。一个枝上的肿瘤少者1—2个,多者达4—5个或更多,一般多在枝节部位发生。树干被害,树皮粗糙开裂,凸凹不平,也有隆起的肿瘤。由于肿瘤阻碍树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而导致树势早衰,严重时引起全株死亡。

病菌在病枝的肿瘤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天从瘤体表面溢出菌脓,借雨水传播,从树体伤口和叶痕处侵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管理粗放的果园,树龄较大,树势衰弱的杨梅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a、认真做好冬季清园:春季萌芽前剪除带瘤小枝,集中烧毁。大枝干上的肿瘤可用利刀削除,削口可用80%420抗菌剂50倍液或硫酸铜100倍液进行涂抹消毒。b、喷药保护,清园后及时全面喷布一次1:2:200的波尔多液。果实采收后喷一次1:2:200的波尔多液保护树体。c、注意树体保护,尽量减少伤口。在日常管理中尽量避免树体机械损伤,以防病菌侵入感染。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增强树体抵抗力。d、加强检疫,禁止从病树上采穗和出售带病苗木或接穗,严防该病传入新区。

3、杨梅赤衣病:是20世纪90年代在浙江新蔓延的一种真菌性杨梅严重病害。主要为害枝、干,引起树势衰弱,枝条枯死,直至全树死亡,浙南温州地区和丽水地区约占总面积1/3的杨梅树已发此病,浙江其它杨梅产区也开始发生,严重地威胁着当地杨梅生产。

症状及发病规律:主要为害杨梅的主干、主枝、侧枝及小枝,枝干被感染后,在病部布满橘红色粉末(病菌的菌丝和孢子),引起树势衰弱,果小味酸,枝条枯死,直至全树枯死。病菌在病组织中越冬,次年温度上升,树液开始流动,下雨增多时病菌开始活动和传播,多雨潮湿容易引起本病盛发。土壤粘重、积水和栽培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a、加强栽培管理,做好雨季杨梅园的排水工作,多施有机肥和钾肥,增强树体抗病能力。b、药物防治:在4月初病菌即将活动传播时用药。先用刷子从上而下把病树上的小枝、大枝、主干上的红色粉末刷下,再用纹达克(或灭枯灵)1000—2000倍液涂刷或喷布,每隔20天左右用药一次,连续用药3—4次。气温低时用药浓度要高一些,气温高时用药浓度则要低一些。

4、杨梅根腐病:是为害杨梅根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常导致植株生长衰弱和急性青枯死亡。

症状和发病规律:病菌从伤口侵入,先在细根发病,逐渐向侧根、根颈及主干上蔓延。病原菌进入木质部维管束,菌丝体增殖使维管束褐变坏死,而导致全树生长衰弱和急性青枯。该病可分为急性青枯型和慢性衰亡型两种类型。急性青枯型:初期症状难于察觉,要在植株枯死前2个月左右才表现出明显症状。叶片失去光泽,褪绿,树冠下部的部分叶片变褐脱落。如遇高温天气,树冠顶部枝梢出现萎焉,但次日清晨仍能恢复。采果前后如遇气温骤升,树体常常急速枯死。叶色淡绿(青枯),逐渐变为红褐色脱落,偶剩少数枝叶,但次年不能萌芽生长。此类型主要发生在10—30年生的盛果期树上。慢性衰亡型:发病初期,青梢抽生正常,但秋梢很少或不抽发,地下部根系和根瘤较少,根系逐渐变褐腐烂。后期病情加剧,叶片变小,下部叶片大量脱落。次年枝条上形成大量花芽,花量大,结果多,但果小质差。高温干旱天气,顶梢开始枯萎,树体出现半边枯死或全株枯死。从出现症状到全株枯死一般需要3—4年,次类型主要发生在盛果期后的衰老树上,盛果期树上也有发生。

防治方法:a、通过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和各种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b、及时挖除和烧毁发病植株,避免传播蔓延。c、杨梅不要与桃、梨、李等中间寄主树混植。

5、杨梅枯梢病,又叫杨梅小叶病,是一种缺硼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严重影响杨梅树势和产量。

症状和发病规律:多半为半珠或若干枝条发病,也有全株发病,主要表现是小叶,枝条丛生,枯梢,不结果或很少结果,病树春季发芽较晚,新梢顶芽往往萎缩枯死,此后侧芽大量抽生,形成丛状枝,叶形变小,顶叶焦枯或呈紫褐色,叶面淡黄色;叶脉凸起,主脉褐色木栓化,丛状小枝一般在当年秋后即枯死。该病在土层浅薄、不施有机肥、多施过磷酸钙的土壤发病多;PH值高的土壤含硼减少,易发病。

防治方法:a、果园多施厩肥、饼肥等有机肥料,切忌偏施、多施磷肥。b、2月花芽萌动开放前,剪除丛生枝、枯死枝,用0.2%的硼砂+0.4%尿素的混合液根外喷施。c、6月杨梅果实采收后,视病树树体大小株施50—100克硼砂+100—200克尿素,用细土混合后采用盘状施肥法施于树冠下土壤之中。

6、杨梅干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枝干,一般在衰弱的老树上发生较多,后期常造成枝干枯死。

症状和发病规律:病害侵入,初期出现不规则的暗褐色病斑,随着病情发展,被害部由于水分逐渐丧失,形成凹陷的带状条斑,与健康部位之间呈现明显裂痕。后期病部表面产生很多黑色小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起初埋生于表皮层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层,露出园形或横裂的开口。发病严重时病部可深达木质部,当病部扩展环绕枝干一周时,枝干即枯死。该病原菌为弱寄生菌,一般从伤口侵入,当树势衰弱时才能扩展蔓延,故发病轻重与树势密切相关。

防治方法:a、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提高树体抗病能力。b、防治害虫,保护树体,防止或减少伤口,阻止病菌侵入。c、清除病枝,集中烧毁。d、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刮除病斑,并在伤口处涂抹50倍402抗菌剂液保护。

7、杨梅枝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杨梅枝干的皮层,一般以老树发病较多。发病后造成枝干腐烂枯死,引起树体早衰。

症状和发病规律:枝干皮层被害初期病部呈红褐色,略隆起,组织松软,用手指按压病部会下陷。后期病部失水干缩,变黑褐色下凹,其上密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座),在小粒点上部长有很多的刺毛,这一特征可与杨梅干枯病相区别。天气潮湿时分生孢子器吸水后从孔口溢出乳白色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

防治方法:a、加强培肥管理,增施有机肥和各种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b、刮除病部或剪除病枝,再涂抹50倍402抗菌剂液保护,促使伤口逐渐愈合。

(二)主要虫害及防治

1、蚧类:据缪松林资料介绍,为害杨梅的蚧类害虫主要有柏牡蛎蚧、牡蛎蚧和樟盾蚧3种。

柏牡蛎蚧:以雌成虫和若虫固定在杨梅枝梢和叶片主脉附近、叶柄上吸食汁液,造成落叶、枯枝,杨梅被害后生长不良,树势衰弱,为害严重时全株枯死如火烧状。在浙江一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杨梅枝条、叶片上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出现第一代卵,5月中旬第一代若虫孵化蛹散,6月中旬出现第一代成虫;第二代于7月下旬开始孵化,8月上旬为孵化盛期,9月上旬为固定若虫期,10月上旬若虫变为成虫。

牡蛎蚧:第一代若虫一般在5—6月孵化,虫口密度大,为害严重时,整个枝条甚至全株枯死。

樟盾蚧:又叫樟介壳虫、蛇眼蚧、樟网盾蚧。在浙江一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杨梅枝条、叶片上越冬。次年4月中旬开始产卵,4月中下旬第一代若虫开始孵化,5月中旬为孵化盛期。7月中下旬第一代成虫开始产卵,7月下旬第二代若虫开始孵化,8月中旬为孵化盛期。为害严重时造成大量落叶,枝条和植株枯死。

防治方法:a、保护利用天敌瓢虫、小蜂等开展生物防治,禁用对天敌杀伤力高的农药。b、冬季清园和春季修剪时,剪除枯死枝及虫害严重枝集中烧毁,以减少虫源。c、药物防治:第一代若虫孵化期4—5月份正是我省杨梅果实发育成熟期,此期不能喷药防治。应在采收后第二代若虫蛹散固定期用药喷布,可用速扑杀1500倍液,或扑虱灵1000—2000倍液,或洗衣粉80—100倍液。

2、袋蛾类:为害杨梅的袋蛾有大袋蛾、小袋蛾、白囊袋蛾三种。主要是幼虫为害杨梅叶片,老熟后在枝上护囊内越冬。

大袋蛾:一年发生一代,幼虫护囊长40—60毫米,囊外紧附有较大碎叶片,有时附有少数枝梗。危害严重时食尽叶肉,仅留叶柄。

小袋蛾:一年发生二代,幼虫护囊长7-12毫米,形似钉螺,种外附有茶末状枝叶碎片。幼虫前半身依附于叶面,食害叶面表层和叶肉,被害叶常变为红色。

白囊袋蛾:一年发生一代,幼虫护囊灰白色,长30-40毫米,细长纺锤形,全系丝质,囊外无残叶披护。

防治方法:a、幼虫为害初期,虫口较为集中,及时人工摘除虫囊消灭。b、冬季结合清园,剪除越冬幼虫护囊消灭。c、药物防治:在幼虫孵化期和幼龄期用药,可用青虫菌剂1000倍液,或90%精制敌百虫、或80%敌敌畏1000—12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剂2000倍液。

3、杨梅卷叶蛾:又叫卷叶虫,一年发生两代。幼虫吐丝将杨梅新梢嫩叶裹成一团,躲于其中食害叶肉,使新梢不能正常生长。

防治方法:a、少量发现时,及时进行人工捕杀。b、药物防治:可用90%精制敌百虫、或80%敌敌畏1200倍液,或5%敌杀死3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剂2000倍液,在幼虫期喷布,效果良好。

4、土蚕(蛴螬):土蚕是金龟子类害虫的幼虫,化蛹前长期生活在浅土层中,啃食为害杨梅幼数颈部皮层和幼根,造成幼树生长不良或死亡。一般为害定植3年内的幼树,以定植1—2年的幼树受害严重,常因根颈部皮层被啃食一圈导致幼树死亡。

防治方法:a、冬季翻挖园地时捡拾土蚕消灭,或在成虫金龟子盛发期的黄昏人工捕杀成虫。b、药剂处理土壤:初夏成虫金龟子盛发期用药。在树盘土表散布3%呋喃丹或5%辛硫磷颗粒剂,或甲敌粉,然后浅松土将药翻入土中。每株用药15—30克与细土混匀散布。也可用50%敌敌畏乳剂或50%辛硫磷颗粒剂兑水800倍,浇灌幼树根际。c、金龟子成虫盛发期傍晚,可用90%精制敌百虫800液或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喷布幼树树冠。

5、干天牛:主要是幼虫蛀入杨梅近地表主干内蛀食为害,常导致植株生长不良。起初成虫产卵于主干近地表的浅皮层,而后幼虫孵化蛀入木质部取食为害,蛀孔有粪便排出。

防治方法:a、加强管理,经常清除树冠下杂草。B、成虫发生期人工捕杀。C、检查树干基部,发现幼虫蛀入为害时,用铁丝掏空蛀孔内粪便,用棉球或卫生纸浸蘸80%敌敌畏乳油后塞入蛀孔中,再用粘土堵塞密封蛀孔,熏杀幼虫。

6、杨梅果蝇:成虫在杨梅果实上产卵,幼虫孵化后钻入果实取食,使被害果成为蛆果,失去食用价值。从果实开展成熟至采收结束,果蝇幼虫为害逐步加剧,就不同品种而言,东魁易受果蝇危害。杨梅园是果蝇栖息的主要场所,虫源主要集中在果园住房、畜厩前后的树木、杂草丛中,以及垃圾、家畜粪便堆放处或附近的树荫下、草丛中。

防治方法:a、铲除园内杂草,垃圾集中堆放,暴露于阳光下,制造不利于果蝇取食、产卵的生活环境。b、及时清除落果,进行集中处理,可有效降低杨梅采收期果蝇的虫口密度,以减轻危害。c、适时采收,杨梅果实成熟应及时采摘,以免成熟杨梅成为果蝇产卵繁殖场所,增加虫口密度。d、诱杀成虫:在杨梅未成熟时即每年4月初,提前使用成熟的油桃或香蕉,加入适量敌百虫做成诱饵,于虫源处和园内布点放置,诱杀成虫。E、药物防治:在杨梅开始成熟时前,用90%精制敌百虫或80%敌敌畏1000-1200倍液对果蝇成虫集中活动的虫源地进行喷布防治;从杨梅采收初期开始,可用植物源农药爱禾(0.3%印楝素乳油)300-500倍液喷布,隔10天后再喷布1次。

7、粉虱:群集于新梢叶片下取食,危害幼嫩的新梢叶片,影响枝梢正常生长,以6-7月发生危害较重。

甘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篇5

1. 甘薯瘟。

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 在甘薯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发病。纵切病薯, 可见从藤头或须根处开始, 维管束呈黄褐色条纹状;横切则可见维管束呈黄褐色小斑点。病薯味苦, 有刺鼻辣味。病菌主在薯块、薯蔓、土壤和肥料中过冬。可从切口和须根侵入危害。

防治方法:

(1) 严格实施植物检疫。无病区自行留种育苗, 严防从病区引进病种薯和种苗。

(2) 选用抗病高产优质品种。

(3) 实行水旱轮作, 避免连作。不能水旱轮作的可改种大豆等, 但应避免与番茄、烟草等作物轮作。

(4) 培育无病种苗。应在无病田块上育苗, 不用带有病菌的土杂肥做酿热物和基肥, 并加强管理, 培育壮苗。

(5) 加强栽培管理, 注意田间卫生。发现零星病株应立即连根带泥搬起, 掘坑深埋, 并在发病迹地上撒石灰粉消毒。如果发病重, 应适当提早收获, 并把病薯病蔓就地集中晒干烧毁。

2. 甘薯苦丝病。

该病主要是由于缺素等多种因素引起。

防治方法:从甘薯定植后一周开始, 可施用十元素硼肥等, 20~25天一次。

3. 细菌性黑腐病。

土壤中残存的病株是病害的初侵染源, 病菌从耕作栽培伤口侵入, 土壤过湿和高温多雨气候是病害流行条件。甘薯栽种后至茎叶旺长结薯期的50~60天是病害对鲜薯产量影响的关键时期, 也是防治的重要时期。

防治方法:发病后, 可用农用链霉素喷施防治。

二、甘薯主要虫害

甘薯小象虫是甘薯的主要虫害, 其成虫似蚂蚁, 喜栖息于荫蔽处。卵散产于薯块或茎蔓的表皮下, 幼虫蛀食危害。

防治方法:

1.清洁田园。及时销毁臭薯、坏藤头。

2.毒饵诱杀。初冬及早春, 利用鲜薯蔓团或小鲜薯沾浸90%敌百虫500倍液, 24小时后制成毒饵, 置于甘薯迹地上诱杀。

棉花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篇6

1 苗期病虫害

苗期病害又分为根部病害 (炭疽病、立枯病、红腐病) 和叶部病害 (轮纹病、角斑病) 。苗期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 (蛴螬、蝼蛄、金针虫) 、地老虎、蚜虫、蓟马。苗期病虫害造成烂芽、死苗, 形成缺苗断垄。低温、多雨是引起发病的主要条件。在防治上, 采用精选无病良种, 对于待播棉种, 播前精选, 剔去虫籽、瘪籽和破损籽, 播前晒种2~3 d, 提高种籽发芽率。播种前采用温汤浸种、药剂浸种 (多菌灵、3911) 及药剂拌种, 选用种衣剂包衣的精加工棉种, 毛棉籽选用0.5%~1.0%的稻脚青拌种或甲基立枯磷200倍液浸种5~6 h。选用半量式波尔多液 (硫酸铜、生石灰、水的比例为0.5∶1.0∶100.0) 喷药护苗。防治地老虎, 用敌杀死、敌百虫喷保护带, 防治蚜虫、蓟马等。也可用辛硫磷1 000~1 500倍液、杀灭菊酯1 000倍液。及时中耕消灭杂草, 提高地温, 促进棉花木质化[1,2]。

2 蕾期病虫害

棉花枯萎病是检疫对象, 也是毁灭性病害。在防治上, 应加强植物检疫, 防止病种传入。应控制蚜害, 争取壮苗早发。播种或移栽时, 用3%呋喃丹22.50~26.25 kg/hm2穴施防治蚜虫, 防效可达40~45 d。还可用久效磷200倍液滴心, 或40%乐果200倍液、80%敌敌畏1 000倍液、50%1605的2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选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类药剂。

注意防止第2代玉米螟钻茎, 形成死头, 主要抓住2代玉米螟孵化盛期喷药。可用甲胺磷1 000~1 500倍液、菊酯类农药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 对已钻蛀的幼虫用甲胺磷原液蘸棉球塞虫洞熏杀。苗期有螨株15%以上、蕾花期20%以上时开始防治红蜘蛛, 防治上选用专用杀螨剂, 如生物农药碧拓、浏阳霉素, 化学农药哒螨灵、速螨酮等。盲蝽象主要危害嫩头及幼蕾, 形成丛枝, 或幼蕾脱落。可用水胺硫磷1 000倍液、1605的1 500倍液、菊酯类农药1 000~1 500倍液等药剂防治, 且不可普治[3,4]。

选用无病种子或抗病品种, 实行10年以上轮作。带病种子硫酸脱种后, 每40 kg种子加100 kg 402抗菌剂2 000倍液, 保持水温55~60℃, 浸种30 min, 再在净水中浸泡8 h, 捞出后堆闷催芽, 次日播种。

3 花铃期病虫害

茎枯病盛发于7月。一般田间湿度大、长势稠密的棉田发病重, 主要表现:病叶出现大块轮纹状病斑, 以后干枯脱落。茎部发病, 呈失水状, 扩大后中间凹陷, 病斑呈梭形, 严重时茎端枯死变黑;棉铃受害, 病斑黑褐色, 棉绒破坏, 形成僵瓣, 不能开裂。棉株下部开始发病, 逐渐向上蔓延。可用50%多菌灵、50%代森锰锌、50%福美双等杀菌剂400~500倍液或1∶1∶200的波尔多液喷雾防治, 连喷2~3遍。

红黄叶枯病在棉株上部叶片先发病, 出现紫红色或淡黄色小点, 只危害叶肉, 不危害叶脉, 受病叶片发厚、发脆, 叶缘皱缩下垂, 干枯脱落, 全株死亡。该病害主要由缺钾引起, 砂质土地表现严重。在防治上, 主要采取补养治疗, 每50 kg水加磷酸二氢钾150~200 g、尿素750 g、抗枯灵30 m L混合喷洒, 每5 d喷1次, 共喷3~4次。伏蚜发生严重地块, 棉株迟发, 蕾铃脱落, 防治比较困难。可用敌蚜螨500倍液加甲胺磷1 000倍液, 或敌百虫800倍液加久效磷1 500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多发生在田边地头, 杂草丛生处, 或瓜棉套作田块。可用25%杀虫脒水剂500~600倍液喷雾防治, 连续防治2~3次;或用三氯杀螨醇1 000倍液喷雾防治。棉铃虫1年发生5代, 2~4代危害棉花, 其他在棉田外危害。危害性很大, 一般轻发年减产10%, 重发年减产40%~50%, 大发生年绝收。在防治上, 棉田冬耕, 消灭越冬蛹。诱杀成虫, 应用黑光灯或杨柳枝诱杀成虫。及时整枝打杈, 将虫卵带出田外消灭。棉田间种玉米, 引诱产卵集中消灭。在成虫盛发期, 用20%过磷液喷洒驱蛾。

抓住关键时期, 采用对路农药。主要是在卵高峰期和孵化盛期施药, 可选择对卵及幼虫有特效的农药品种, 如灭铃灵、久效磷、拉维因、Bt等。灭卵及初孵幼虫, 用灭铃灵7 m L加水15 kg, 在卵盛期喷洒, 3~4 d后用灭铃灵14 m L、甲胺磷5 m L加水15 kg喷洒;对大龄幼虫, 可用灭铃灵14m L、久效磷10 m L加水15 kg喷洒, 也可用拉维因2 000倍液、辛硫磷1 000倍液、水胺硫磷1 500倍液、杀虫脒500倍液、Bt乳剂600倍液喷洒防治。

摘要:从棉花苗期、蕾期、花铃期等各生育阶段介绍了棉花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症状、发生条件等,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以供棉花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棉花病虫害,发生,防治,苗期,蕾期,花铃期

参考文献

[1]刘向鹏.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 2011 (1) :19.

[2]席敦芹.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 2010 (4) :20-21.

[3]李小楠.棉花几种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0) :163.

马铃薯主要病虫及防治 篇7

1 油松病虫害发生原因

近年来, 随着绿化步伐的加快, 作为主栽树种油松的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林龄结构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 极易受病虫侵害。另外, 大规模大苗栽植过程中苗木的长途运输也给病虫害提供了一定的传播条件。

多年出现的暖冬和干旱少雨天气有利于油松毛虫等病虫害的越冬和滋生繁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内外经济贸易往来频繁, 作为主要的外包装材料, 油松病虫害远距离传播机会大大增加, 新的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加。

由于对病虫害的严重危害性认识不足, 有的地方没有把防治工作摆到相应的位置, 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灾情监测和预报工作薄弱、防治投入资金不足、责任制度落实不够、综合性营林措施不落实、防治手段落后, 以及防治不及时不彻底等问题。

2 油松病虫害分布规律

2.1 人工林重于天然林

人工林不仅受人为影响较大, 而且在树木被定植地点, 还受到土壤、气候、地形、海拔, 以及树种、品种、种籽、苗木质量密度等条件的制约, 这些条件中稍有不适, 油松便难以正常生长, 最易受病虫害的侵袭。同时, 人工林大都树种单调, 林龄相同, 普遍缺乏下木, 失去对病虫害的抑制能力, 反利于其发生和发展。

2.2 纯林重于混交林

由于油松纯林中的昆虫种类比混交林少, 昆虫相互间的制约能力较低, 抵御病虫害危害的调节能力较混交林弱。

2.3 生长不良的林地病虫害较重

油松是北方地区主要的用材林树种, 由于过度和不合理采伐, 更新不及时, 造成林地卫生状况差, 树木生长环境恶化, 长势减弱, 有利于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

3 油松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措施

3.1 营林措施是防治的基础环节

从生态建设的全局出发, 树种选择时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 通过选育抗病虫品种, 营造混交林, 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 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通过科学抚育管理, 封山育林, 保护灌木植物, 纯林逐步改为混交林, 单层林变复层林, 疏林变密林, 逐步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

3.2 苗木的检疫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关键

造林时做好苗木检疫, 能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和林木生长发育状况, 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推断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 及时发现, 及时防治。

3.3 人工防治和物理机械及物质引诱是最基本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方法包括捕捉、砸卵、草把诱捕、诱饵木清理虫源木、剪除病害枝等, 物理机械及物质引诱方法包括捕杀、阻隔、诱杀、树干注药、高温处理等, 采用上述防治方法既不污染环境, 也不会破坏生态平衡, 简单易行。

3.4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是综合防治的重要方法

生物防治包括微生物防治、利用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防治。化学防治包括化学药剂防治、仿生制剂防治、局部熏杀、毒签、植物源农药防治、性引诱剂等。采取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 使其互相协调, 互为补充, 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4 油松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4.1 油松毛虫

油松毛虫是发生量大、危害面广的主要森林害虫。主要的防治方法是: (1) 加强营林技术措施, 营造针阔叶混交林, 作好封山育林, 防止过度修剪, 提高林木的自控能力。 (2) 在幼虫上、下树前, 采用树干喷涂毒环或毒笔、毒绳来阻隔毒杀防治;越冬幼虫下树后, 在树干周围地面撒施湿型白僵菌制剂进行防治。 (3) 成虫期用黑光灯高压电网诱杀。 (4) 轻度发生林地, 采用人工释放赤眼蜂进行防治, 1 hm2释放有效雌蜂45万~150万头, 均匀设置放蜂点150个/hm2。 (5) 郁闭度高的松林, 在幼虫上树前可用苦参碱、灭幼脲烟雾剂防治, 用量1 kg/0.067 hm2。

4.2 红脂大小蠹 (华山松大小蠹)

红脂大小蠹主要危害胸径在10 cm以上松树的主干和主侧根, 以及新鲜油松的伐桩、伐木, 侵入部位多在树干基部至1 m处。当虫口密度较大、受害部位相连而形成环剥时, 可造成整株树木死亡。

要适地适树, 在造林设计和更新改造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大力营造混交林、复层林, 提高林分的自然抗虫能力。

利用植物引诱剂诱杀, 并对诱捕器周围有新侵入孔的林木, 干基绑塑料布投入磷化铝密闭熏杀侵入树干内的成虫、幼虫及卵。

大小蠹发生地禁止采伐。对于大小蠹危害的枯死木和濒死木的砍伐, 砍伐的时间应在休眠期和成虫羽化前。由于此时大小蠹大部分集中于树干, 特别是集中在伐桩的主根和侧根内, 因此处理砍伐下的木材和留在林地内的伐桩就成为关键所在。砍伐下的木材一定要运出林地后进行剥皮或药物熏蒸处理。伐桩处理采用塑料布覆盖投入磷化铝熏蒸。剥下的树皮用火烧或深埋、或用质量分数40%氧化乐果乳油500~800倍液、2.5%的菊酯类农药1 500倍液喷洒毒杀。也可将树皮装入塑料袋, 用溴甲烷、硫酰氟或质量分数56%的磷化铝片剂熏杀处理。将带虫原木归垛, 集中采用溴甲烷、硫酰氟或56%磷化铝片剂熏蒸处理, 用药量分别为20~30 g/m3和12~15/m3, 熏蒸24 h和72 h。

4.3 靖远松叶蜂

在低矮林, 人工剪除有卵、幼虫的枝条, 并集中处理。在重灾区林地, 人工挖除活茧, 降低虫口密度。

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 用含孢量100亿个/m L的白僵菌粉剂喷洒, 用量为22.5 kg/hm2, 也可用苏云金杆菌乳剂原液, 用量为22.5 kg/hm2, 进行防治。

低龄幼虫的防治, 使用灭幼脲农药, 用量为质量分数25%的灭幼脲Ⅰ号200 g/hm2、25%灭幼脲Ⅲ号700 g/hm2。

4.4 油松针叶锈病

该病的症状是松针初产生淡绿色小斑, 后产生黄褐色丘状突起, 受害林木生长衰弱, 松针提早枯萎脱落, 主梢生长较短, 连续发病易造成树木枯死。

造林时不造油松与黄檗的混交林, 尤其是隔行混交林, 可营造块状混交林, 但两树种的迎风边行应植1~5行其他树种。

发病初期, 于8月中下旬向油松上喷施1∶1∶100波尔多液, 或敌锈钠200倍液, 或波美度0.5石硫合剂, 或粉锈宁800倍液。每15 d喷1次, 喷1~3次, 可防其侵染。

摘要:油松是北方地区最主要的树种之一, 近年来病虫害种类和发生面积逐年增加, 给林业生态建设造成较大的危害和损失。对北方地区油松主要病虫害发生原因、分布规律进行分析, 同时提出几种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 篇8

关键词:水稻;小麦;玉米;病虫害;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6-81-1

1 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有防治

1.1 水稻稻瘟病

稻瘟病从水稻苗期到穗期都可为害,其中以苗稻瘟、叶稻瘟和穗茎稻瘟对水稻为害最大。病菌是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和稻草上越冬。病菌的孢子靠风雨传播到水稻的叶、穗、节等部位后,遇到适宜的温湿度就萌芽侵入,在适温高湿情况下,一般只需6~8小时就可侵入,4~5天后在侵入的地方出现病斑,病斑上又可產生许多分生孢子,再次传播侵染。一般在气温24℃~28℃,相对湿度90%以上,且阴雨日数多和雾、露天气时最易发生。灌水过深,氮肥偏高会加重稻瘟病的发生和为害。

防治: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合理追施氮肥,施足基肥,配合施用磷、钾肥。合理灌溉,做到浅水灌溉,适时晒田。处理病谷和病草,减少初侵染源。在发病时使用适当的药剂防治。

1.2 水稻白叶枯病

1.2.1 发病规律 水稻白叶枯病由一种细菌引起。病菌随带菌稻种、病稻草越冬,成为初次侵染源。春季病菌可由幼苗的根、芽鞘的伤口和自然孔口入侵,形成症状不明显的带菌秧苗,移栽到本田后,形成发病中心。在病部产生的大量菌脓,借风雨、流水、昆虫和农事操作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气温26℃~30℃,相对湿度90%左右,多雨、强风、少日照时,特别在暴风雨或洪水淹没以后,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1.2.2 防治方法 调运种子前必须实行产地检疫。选育抗病品种,不要偏施氮肥。发病时喷撒药剂进行处理。

1.3 水稻二化螟

1.3.1 发生规律 二化螟一年发生1~5代。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茭白等植物中越冬。长江流域稻,一年发生2~3代。蚁螟盛孵期第一代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主要为害早播的早、中稻,造成枯鞘和枯心。第二代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主要为害迟播单季晚稻,造成枯鞘和枯心,为害中稻造成虫伤株、死孕穗和白穗。第三代在8月中、下旬到9月上旬,主要为害双季晚稻造成枯鞘枯心,为害迟熟中稻造成白穗。成虫有趋光、趋嫩绿叶和趋向高大植株的习性,初龄幼虫有群集性,群集叶鞘为害。

1.3.2 防治方法 消灭越冬幼虫,收割后深翻土地,处理好稻草。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保护利用天敌。蚁螟盛卵期,使用药剂进行处理。

2 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

2.1 小麦锈病

2.1.1 发生规律 小麦锈病分叶锈、条锈、秆锈三种。锈病菌在冬麦区主要在自生苗和晚熟春麦上越夏,春麦区秆锈源主要来自南部越冬地区,叶锈菌可以在当地越冬也可来自南方。三种锈病的发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条锈菌侵入适温9℃~13℃,发育适温13℃~16℃;叶锈菌侵入适温15℃~20℃,发育适温18℃~22℃;秆锈菌侵入适温15℃~20℃,发育适温18℃~22℃,故发病以条锈最早,叶锈次之,秆锈最迟。锈菌孢子均借风力传播,在潮湿天气,叶面上有水珠或表面凝有一层水膜的条件下,遇适宜温度,就会发芽侵入麦株,所以阴雨、雾天和有露水天气及地势低洼、湿度大的田块,有利于锈病发生。

2.1.2 防治方法 选用抗锈高产品种。合理施肥,合理密植,开沟排水,防止后期施肥过多、过晚,以及田间湿度过大。一般田间发病率达2%~10%时,药剂防治2~3次,以达到防治效果。

2.2 小麦蚜虫

2.2.1 发生规律 麦蚜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和无网长管蚜。麦蚜年生代数依地而异,一般可发生10~20代以上。在北方春麦区以卵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在偏南的冬麦区四种蚜可终年在禾本科植物上生活,并以无翅雌蚜在麦苗基部叶丛和土缝内越冬。在小麦、大麦苗期和穗期都可发生为害,以孕穗、抽穗期为害最盛,一般高温干旱有利于麦蚜繁殖为害。

2.2.2 防治方法 作好测报工作,加强药剂防治。

3 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

3.1 玉米大、小斑病

3.1.1 发生规律 玉米大、小斑病菌均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越冬,成为来年夏季侵染发病的主要来源。发病期间,在适温、高温条件下,菌丝体迅速繁殖,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而发病。大斑病发病适温20℃~28℃,小斑病为26℃~32℃,相对湿度为70%以上,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

3.1.2 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间种减少菌源,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发病机会,追施氮肥尤其后期不要脱肥,并加以药剂防治。

3.2 玉米螟

3.2.1 发病规律 在我国自北向南一年可发生1~6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的茎秆、穗轴或根茎中越冬。玉米螟主要有害玉米、棉花、高粱、谷子等。6~8月降雨均匀,相对湿度在70%以上,气候温暖,常是玉米螟大发生年的征兆,在成虫产卵期和幼虫孵化期雨量过大,会限制玉米螟的发生。防治玉米螟的适期以心叶期为主。必须抓住玉米螟2~3龄聚集在心叶为害时,用颗粒剂撒在喇叭口内集中杀死低龄幼虫。幼虫4龄后即分散蛀茎为害,难以防治。

3.2.2 防治方法 释放赤眼蜂,在玉米螟产卵始期、盛期、末期各放蜂一次,每公顷13~45万头,一般盛期放蜂量要大些。或采取设置高压汞灯诱杀成虫的办法,都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9

主栽区年降水478.5mm左右,属旱作农业,绝大部分为春季一季作。

全县现马铃薯种植面积15.23万亩,年产鲜薯11万吨。

据不完全调查,马铃薯病虫害近70种,因病虫害而减产在12%-30%,严重年份减产在50%以上。

是造成生产中产量不稳定、产品商品率低的重要因素。

山西省五寨县常见马铃薯病虫害有14种,过去,与发达地区相比五寨县防治水平低,存在较大差距。

五寨县植保站在多年的田间管理实践中,以预防为主,综台防治为出发点,总结了一套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种子防治

1.选种。

选种包括两层内容,一是选择经过多年种植后已适宜当地种植的传统品种或经有关单位的适应性试验证明适应当地栽培,与传统品种相比具有一定生产优势的外引品种。

这些品种本身抗病虫能力强,选择这样的品种,才能为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防治的最有效途径。

当前五寨县农业生产中主栽品种有紫花白、东北白、静石2号、2191等。

二是在一个抗病品种内选出无病健康的优良种子。

马铃薯在生长期间容易被病毒、真菌、细菌等病原物侵染。

选种时应首先汰除这些带毒、带病虫的不健康种子。

2.切籽防治。

(1)五寨县4-5月春播选用的种子都为上年8-9月收获的块茎,经过冬季的贮藏已过休眠期,不需要再催芽。

切实籽时对块茎的切割方法有纵切、纵横切、斜切三种,要求切得的每粒籽重35-45g。

籽粒切块要厚,切过籽后薯块茎不留心,切忌不可只切皮部,每个切块要有1-2个健壮芽,芽眼要尽量放在中心部。

一般脐部芽生长势弱,不切做籽用,以便出全苗,出壮苗,增强芽、苗的抗逆力。

(2)切籽时如发现所切块茎感病或薯肉颜色、薯形不正常怀疑块茎带病,此时应丢弃带病块茎。

停止使用切刀,必要时设法将切刀消毒。

简便消毒方法有三:一是火烧,将切刀放火焰上来回翻转烧15-20秒即可:二是将切刀放置沸水中煮3-5mins:三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75%的酒精擦洗。

此法可有效防治环腐病、青枯病等。

3.采用小整薯播种。

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制种田专门生产适用于小整薯播种的小薯,然后用小整薯播种。

小整薯播种根据有关的试验,防治环腐病平均效果为80.7%,防治黑胫病平均效果为75%。

还能显著降低青枯病、病毒和类病毒率。

二、整地防治

1.施肥。

五寨县马铃薯种植区都是农牧业结合,农户的农家肥有厩肥、堆肥,个别地方还有沤肥,它们廉价实用,而且量大,使用后可以有效补究土壤肥力,改变土壤理化性能,改善马铃薯生长环境。

施用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一般要求施2吨/557平方米以上。

施用农家肥必需经过较长时间的高温发酵,使肥科充分腐熟,以便杀死害虫的卵和幼虫,该法可有效防治蛴螬。

2.深耕地。

马铃薯用地要在上年作物收获后和当年春播前深翻30毫米再耙耱,这样不仅有利于蓄水保墒,同时可通过机械运动杀死、杀伤、暴晒、鸟类啄食、人工捕杀消灭一部分蛴螬、蝼蛄、金针虫,从而降低薯田害虫的基数。

三、播种防治

1.马铃薯播种不宜过早。

播后地下10厘米处地温低于7度。

就会延长从发芽到出苗的时间,这样芽苗生长势就弱,抗性就会降低。

五寨县地处晋西北高寒区。

属亚寒大陆性气候.全县为东南高,西北低.南端的芦芽山海拔为279米。

北部海拔1300米,中间平川地带海拔1100-1900米之问,县城海拔1400米。

全县马铃薯播种一般均在5月中旬,南部制种区在5月下旬。

播种时如遇特殊年份,低温偏低,不应在切籽后立即下播,需装入网袋中放置几天,进行“春化催芽”后下播,这有利于出全苗、壮苗。

但都应根据当地、当时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到适时播种,培养壮苗,提高幼苗的抗害能力。

2.制种、留种。

充分利用山区生态优势。

在相对高海拔(1800米以上)、风大、植被好的田中制种、留种.而在相对低海拔的田中生产,可有效防治病毒病的发生。

3.轮作、间作。

对有条件的农民.马铃薯跟小麦、玉米、大豆、蚕豆、水稻等非茄科作物轮作,或跟玉米、菜豆等高杆作物间作,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4.调整行、株距播种时,对平川地或坡度小的缓坡地,在种植密度不变的情况下,缩小株距,扩大行距(或垄距)的方法播种,便于后期管理,能改善种植株间田间的通风和光照环境.从而降低田间湿度,在同等环境条件下,达到降低晚疫病的发病率。

四、田问管理防治

1.精细锄草。

及时锄草。

除了消灭杂草于萌芽之外,还能提高地温,促进幼苗的健壮生长,提高幼苗的抗灾能力。

在锄草时。

如薯田墒情好。

蛴螬幼虫、蝼蛄、金针虫已开始危害,此时应结合锄草人工消灭害虫。

同时要避免对植株根茎的伤害,防止病原物从植株伤口侵入危害。

锄尽草,通过消除寄主植物,降低蚜虫、螨虫类的危害。

2.培厚土。

田间晚疫病菌侵入块茎,主要原因是降雨把病菌孢子快速带到块茎上。

如品种不抗病,可通过加厚培土予以防治,培土厚度一般要求10厘米,可起到很好的保护块茎作用,防止病原物直接侵人块茎,降低块茎的发病率。

3.田间查看,消灭病源、虫源。

(1)培土以后,如田间土壤墒情好,太阳下发现植株正在萎祷.用手拔与根分离,则必为蛴螬或蝼蛄咬嚼所致.此时挖根部寻找必找到害虫,应及时消灭;如发现地表处断茎则可能是地老虎幼虫咬断,虫可能在附近不远处,寻找捕杀。

如用手拔出根部无外伤,则可能是青枯病,如叶片侧脉变黄、转褐,下部叶片坏死,折断根茎,维管束转褐,则可能是枯萎病,应立即将病株带离田间。

6月下旬到8月上旬,田间、地头查找暗螬成虫金龟子,小地老虎,块茎蛾幼虫或成虫人工捕杀。

(2)冬春季节,在田边寻长瓢虫越冬地点,然后消灭。

夏季如瓢虫开始危害,可以在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拍打植株,利用其“假死性”捕杀。

4.诱杀。

由于蝼蛄对马粪有趋性,将新鲜马粪在薯田中堆成小堆或放置坑中,可诱集捕杀,有条件的农户可利用害虫对黑光灯的趋性。

诱杀防治地老虎、金针虫、成虫、叩头虫、蝼蛄等。

5.预防晚疫病流行。

7月下旬到8月,如有晚疫病开始流行,种植品种又不抗病,种植密度大,田间植株繁茂的薯田,应在植株还没有严重发病前把地上1/2-1/3的植株枝叶割走,运出薯田,以增加薯田光照,降低湿度,能有效防治病菌对薯田的危害。

6.及早收获。

马铃薯生长后期,严禁牲畜和闲人进人薯田践踏,减少对块茎的人为伤害。

成熟后及早收获,留种田更应早收,以减少块茎在田间受侵害的机会,预防田间腐烂。

五寨县植保站总结的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的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在薯农中推广后.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薯农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马铃薯的商品率,增加了收入;由于不使用农药,马铃薯没有农药残留。

马铃薯主要病虫及防治 篇10

一、播前准备工作与播种

1、种子选用

选用适宜本地种植的中晚熟品种,如农林314、农林315、丰优516、伊粳12等。

2、种子处理及催芽(1)晒种晴暖天气晒种两天,增加种皮的透性,提高吸水力。

(2)选种精选种子,去除杂质、病虫粒、秕粒。(3)消毒用1%的生石灰水澄清液浸种两天;或用水稻浸种剂、壮秧剂等浸种,既可消毒杀菌又可培育壮秧。(4)浸种冷水浸种需要3天,用水要清洁,并每天换水。(5)催芽铺垫时掌握“高温破胸(露白)(35℃~38℃),适温(25℃~30℃)齐根芽,摊晾炼苗”原则,常用的方法有箩筐青草催芽法。先在箩筐底部和四周铺以蚕豆青、青草或稻草(先用开水淋透杀稻草上的病菌),然后把吸足水的稻种用50℃左右的温水预热,趁热放人箩筐内,盖上蚕豆青、青草或稻草,保温催芽,上面可加盖塑料薄膜,控制好上面要求的温湿度,可以定期浇淋热水(40℃~_50℃)或温水(不可用冷水淋热芽),来调节温度和湿度,破胸后,要进行翻种,使破胸整齐

3、苗床处理及育苗

苗床东西走向,长12~15米,宽度根据薄膜宽度而定。在秧床间开宽40~50厘米、深20厘米的排水沟。苗床每平方米施筛好的有机肥0.5~0.8千克、磷酸二铵100~150克,为防苗期病害喷适量移栽灵。

薄膜水育秧管理从播种到一叶一心期,一般是密闭保温,不揭膜,但需防晴天温度过高(超过40℃),应揭膜降温,以免烧芽。两叶以后视外界温度情况,逐步揭膜炼苗,先揭两头,日揭夜盖,逐渐到两边,最后全揭。揭膜前要先灌水,以免秧苗因环境改变太大,水分失去平衡或温差太大不适应而死苗。

4、播种

①播期当日平均气温达7℃及5厘米地温达8~10℃时可铺摸育秧,一般适播期在4月初,4月20日前秧田播种完毕。

②覆土盖膜用过筛营养细土将种子全部覆盖严实,要求厚薄一致,覆土厚度0.5~1厘米,用小拱棚盖膜,也可平铺盖膜:

二、田间管理

1、整地与施基肥

一般先旱整后水整,在犁地前每667平方米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5吨、磷酸二铵20~25千克、尿素10千克、硫酸锌2千克。

2、插秧

秧龄达到30~35天即可插秧,行距30厘米,穴距13~15厘米,每穴插4~6根苗,插秧深度0.5~1厘米,插秧时要保持地表水5厘米左右:

3、追肥

第1次于插秧后7天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4~5千克;第2次在追肥15天后,每667平方米施6~8千克尿素;第3次再间隔15~20天,看苗情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15千克:

追肥以前期为主,攻头,保尾,稳中间。

4、

返青分蘖期的管理秧苗返青后及时施用分蘖(发蔸)肥,亩施尿素8~10公斤,氯化钾6~8公斤;水分管理上要做到“浅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适时晒田”;及时中耕除草,可采用化学除草技术。

5、

拔节期看苗施肥如前期追肥不足,长势差的,可亩施尿素3~5公斤;水分管理上寸水孕穗。

6、

抽穗结实期以叶面肥为主对前期施肥不足,脱肥发黄的田块,可于抽穗前用1%的尿素作叶面喷施,对贪青徒长的田块,可叶面喷施1%~2%的过磷酸钙或0.3%~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三、病虫防治

1、病害主要是稻瘟病,稻瘟病在阴雨连锦、光照不足、水肥掌握不当、氮肥施用过多和过晚等情况下易发生。

在水稻分蘖至孕穗期,经常低温多雨易引起叶瘟,抽穗前期多雨易引起穗颈瘟,长期深灌、冷浸田、偏施氮肥等都容易引发稻瘟病。在水稻播种前按1克强氯精兑1斤水,浸1斤种子的比例,浸种12个小时,捞出后用清水洗净,再催芽播种,可预防苗稻瘟和水稻恶苗病。在水稻移栽前3~5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克(1两),兑60斤水的比例喷施。或者在水稻移栽当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克(1两),或75%丰登可湿性粉剂20克,兑水70~75斤,浸秧10秒钟后,再堆闷半小时移栽,可预防苗叶瘟。在水稻拔节分蘖期,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团)时,可用40%稻瘟灵乳油或富士一号乳油30~50毫升,兑水60~90斤喷雾,可防治叶瘟。在水稻破口抽穗期,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2两),或用75%丰登可湿性粉剂20~30克(一包至一包半),兑水60~90斤(2~3背喷雾器)喷施,可预防穗颈瘟。

2、水稻螟虫俗称“钻心虫”、“旋心虫”。

上一篇:基金会计核算工伤保险论文下一篇:慈善募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