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理念十篇

2024-09-11

服装设计理念 篇1

服装是穿在人体上起保护、防静电和装饰作用的制品, 服装是一种带有工艺性的生活必需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服装表现了人的个性, 它能够调节人们紧张的生活。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 服装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并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2 现代服装设计理念

近年来, 服装设计的观念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想法, 如提倡科学健康的着装观念和生活方式, 服装的功能上注重文化和艺术风格的吸收, 在设计时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发展需求。现代服装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人性化理念、人文内涵理念、绿色理念以及网络化理念。

2.1 人性化设计理念

服装的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的过程对人体的生理结构和行为习惯、心理情况、思维方式等进行综合分析, 突出个体的特征, 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中尊重人的生理心理需求, 同时尽量满足人在精神方面的追求, 设计中时时处处体现对人性的尊重。

人性化设计理念不仅满足人体结构和人体特征的生理需要, 更追求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服装设计过程把人、人的心理、人的视觉和人的审美及人的情趣等诸多因素考虑到产品的设计中去, 强调个性, 通过富有隐喻性的色彩和审美情调的设计, 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 关注人们的精神追求。要设计出舒适实用、人性化的服装, 可以通各种手段进行人性化设计, 这要求设计者首先需要倾听客户的内在需求, 同时需要对生活充满热爱, 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客户个性化要求的服装。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导致多种设计思潮和流行风格的出现, 如长短搭配、内衣外穿、内长外短等穿着方式, 这种多元化的局面, 正是服装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

2.2 文化内涵设计理念

二十一世纪是文化的世纪, 人们对文化具有更为迫切的需求。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 人们对社会文化有更高的要求, 服装是文化内涵的一种外在体现。这要求服装设计过程中应该突出文化理念, 追求文化品位, 表达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注入服装设计中, 丰富了服装的风格和样式, 使服装产业步入一个多元化、深层次的发展阶段。服装设计师从自然界、历史和民族中吸收文化价值, 从而设计出多样风格、多种风情的服装。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自身独有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 这些差异才使得人类文化呈现出多样型的特点。

服装设计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创新, 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加以消化、吸收和创新, 从而形成多元、地域性和个性鲜明的的文化, 这是现代服装设计文化内涵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服装设计师在进行服装创新的过程中孕育不同的文化内涵, 尤其是传统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魂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都是服装文化内涵应该体现的东西。如2001年上海APEC会议期间, 中式服装成为新的时尚, 服装界立刻刮起中国风。

2.3 绿色设计理念

绿色服装设计的出现是基于人们在工业发展中对能源浪费,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的认识。绿色设计是以节约和保护环境为主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绿色设计的理念可以理解为使用绿色环保的材料, 减轻对环境的破坏力度, 目的是为了改善环境,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去传统的服装选用的材料都是一次性的, 当服装的寿命结束后就成为了垃圾, 污染环境。因此, 现代服装设计理念要求设计材料最好是绿色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不使用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 旧衣服可以改造再次利用。

从美术设计的角度, 更多地回归大自然, 特别是色彩引入设计中去唤起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设计师以各种形式, 技法表现对自然的推崇和重视。与过去服装设计理念相比较, 绿色设计不仅考虑人本身的需求, 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绿色设计理念正好符合现在创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2.4 网络化设计理念

网络化设计主要指虚拟服装设计, 它是指利用虚拟来模拟真实, 用计算机电子仿真软件对布料进行仿真研究, 是服装设计师与计算机技术和动画技术最理想的结合, 虚拟服装设计广泛用于立体时装设计及服装工业、影视、计算机广告制作等领域。虚拟服装设计利用网络进行在线设计, 顾客与设计师共同研究制定设计方案, 利用人体的三维服装模型进行二维服装片的设计, 并把服装衣片缝合后穿戴在三维人体模型上。通过选择和设置布料的物理机械性能以及人体的一系列参数, 设计师可以进行服装和人体的动力学运动模拟和仿真。通过观察三维服装的运动模拟和仿真效果, 设计师便可以直观地考察它在服装设计和布料及图案选择。如果设计对其结果不满意, 可马上在二维或三维空间进行衣片形状和材料进行修改, 直到取得满意的设计效果。网络服装设计将顾客带上了设计舞台, 实现顾客与企业之间的互感互动, 从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网络服装设计。网络虚拟服装设计, 目前主要用于网上销售服装, 利用上述的三维仿真技术, 消费者只要把自己身材的必要数据、所选服装的类型等信息输入, 三维技术会根据人体体型分类方法进行计算, 计算出顾客的形体特征后试穿上顾客所选款式。这样顾客就可以提前看到自己的服装穿着效果, 于是可以任意选择最合适, 最满意的服装。

3 结论

现代服装设计理念不断创造出新的设计产品, 服装设计在强调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服装与环境的关系。新的服装设计理念正在不断地涌现, 因为一切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段、技法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自然形成的。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 人们对服装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服装设计的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 正在向人性化、人文内涵、绿色以及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现代服装设计师要想设计出成功的作品就必须具备先进正确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现代服装设计,人性化设计,文化内涵设计,绿色设计,网络化设计

参考文献

[1]欧阳静.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3 (2) .

[2]段婵娟.现代服装设计理念对服装设计教学的启示[J].纺织教育, 2011, 26 (6) .

[3]吕航.现代服装设计的完整表达:理念、过程及效果[J].艺术设计, 2006, (8) .

服装设计理念 篇2

地域、人文、自然条件影响风格,文化、艺术、社会发展限制形式。室内设计风格表现形式,但不等同于形式。从早期的浪漫主义到维多利亚设计再到绿色设计,都是不同的时代要求通过构思和表现形式,发展成具有当代代表性的设计风格。这种典型风格表现形式是和当代人文自然条件因素紧密结合的,它兼合相应时期的造型、绘画以至文学、音乐的创作构思。

早期俄罗斯建筑理论家M·金兹伯格曾说过:“风格这个词充满了模糊性……我们经常把区分艺术的最精微细致的差别的那些特征称作风格,有时候我们又把整整一个大时代或者几个世纪的特点称作风格。”室内设计的语言不断变化,新的观念和现象需要新的文字和新的风格。虽然室内设计的语言不像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等变得那么快,但是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它的演变周期越来越短,几十年就出现一种风格,几年就有形成一种时尚。

一、神秘的地中海风格

古老而遥远、宁静而深邃的地中海风格,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它富有浪漫主义,不失文化品位,再加上极具亲和力的田园风情,很快被地中海以外的广大区域人群所接受。在喧嚣的都市中,神秘的地中海风格是现代都市人返璞归真的最好港湾。

二、休闲的美式乡村风格

美式乡村风格强调了“回归自然”。这种风格摒弃了繁琐和奢华,将不同风格中的元素汇集融合。美式乡村风格主题是舒适和自由,不论是感觉怀旧的家具,还是老旧的配饰,都在告诉人们这一点。墙面色彩自然、怀旧,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这就是美式乡村风格的典型特征。

三、华丽的欧式古典风格

奢华、典雅、高贵、矜持是欧式古典风格所表达的含义。古典主义设计风格继承了巴洛克风格中豪华、动感、多变的视觉效果,也吸取了洛可可风格中唯美、律动的细节处理元素。深沉里显露尊贵、典雅里浸透豪华的设计哲学,是社会上层人士享受快乐、享受生活的一种写照。

四、高贵的新古典风格

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新古典风格保留了材质的本色,摒弃了复杂的条理和装饰,从而简化了线条。新古典主义的灯具是通过欧式古典风格简化过来的,它与现代的材质结合,简约而不简单。这种设计风格将人们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相结合,兼容了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了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念与文化品位。

五、怀旧的新中式风格

中式风格对空间的布局和家具的摆设非常讲究,它们是中式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式风格空间布局层次感非常强,根据功能和私密性作出分割的空间,在一些隔绝视线的地方还要使用中式的屏风或窗棂,展现出了中式家具的层次之美。室内摆设的字画、匾幅、挂屏、盆景、瓷器、古玩、博古架和在装饰细节上的花鸟、鱼虫等都精雕细琢,这充分体现出中国文化崇尚自然情趣的传统美学精神。

六、温馨的雅致风格

雅致风格是注重品位,强调舒适和生活的温馨,但又相对简洁的设计风格。雅致主义风格的空间布局接近现代风格,却没有伪简约的呆板和单调;在具体的界面形式、配线方法上则接近新古典风格,但没有古典风格中繁琐和严肃。它让人感觉庄重和恬静,使人在空间中得到精神上的放松。雅致主义注重品位、强调舒适、融古通今的特点,体现出主人的独特情调、消费观成熟,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七、时尚的现代简约风格

现代青年人由于事业的压力、繁琐的应酬,需要有可以停靠的港湾。简约装饰将现代抽象艺术的创作思想及其成果引入现代室内设计中,力求创造出适应现代都市的时代精神。独具新意的简化装饰,设计简朴、通俗、清新,更接近人们的生活,能以最小的代价最大化地提高生活质量,并达到最大的艺术效果。

八、另类的现代前卫生活

比简约更加张扬个性、突出自我的就是现代前卫风格。无常规的空间结构,夸张强烈的色彩布置,以及形式多样的选材搭配,让人在茫然中寻求到一种妥协,而这种妥协无疑也是对人们广泛审美、居住、生活方式的最有力的抨击。另类的前卫生活方式会在以后更加推陈出新,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让人瞠目结舌。

九、结语

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技术、精神文化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期间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就能积极或消极地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近代建筑和室内设计呈现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状况,室内布置趋于现代实用吸取传统特征,在装潢与陈设中展现中西一体融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盛行之际,哈尔滨出现了新艺术派运动的各类建筑,标志着摆脱旧传统束缚创造新形式的新建筑开始兴起。但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当时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哈尔滨也逐渐沉寂了。

现代服装“生态设计”理念探析 篇3

关键词:现代服装生态设计绿色设计理念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又是一个生态时代,人们在关注信息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与价值的同时,也开始更加关注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主要源于信息时代人们健康生活意识的提高;也正是由于人们健康生活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多的追求“绿色生活”、“生态生活”,生活方式越来越“生态”,拥有“生态”特征的生活用品也越来越多,“生态设计”理念越发趋于成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接受。服装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之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是一个国家、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受生态设计理念影响,现代服装和面料的设计、研发也开始尝试以生态设计理念为指导,生态、绿色逐渐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主旋律。

一、现代服装生态设计理念概述

生态设计(ED,Ecological Design),又称为绿色设计,是后现代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生态设计、绿色设计理念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日益恶化的全球生态状况,另一方面则源于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服装生态设计理念,要求在服装设计的决策环节应该充分考虑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尽量减少或者避免服装或者某种设计对环境造成破坏,理念的核心在于“3R+1D”,即Reduce(减少使用)、Reuse(可重复使用)、Recycle(可回收)和Degradable(可降解)。现代服装生态设计理念,贯穿于服装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将服装产品的环境属性作为重要设计目标之一,在满足保护环境目标要求基础上考虑服装产品的功能、寿命和质量等服务属性。

在对生态服装、绿色服装设计的理解上,完全绿色、生态的服装设计实质上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我们通过生态设计、绿色设计手段将服装中的非生态因素降到尽可能低的限度。现代服装生态设计理念,要求设计师站在人类与历史、人类与自然的高度,运用现代生态学观点审视、改进现代服装设计行为中的缺点与不足。就现代服装生态设计理念的内容而言,首先,现代服装设计应该满足人们对安全、舒适、健康生活的要求,应该满足适度、自然、节约、环保等社会价值目标的要求;是对现代服装与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其次,要求在现代服装设计的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式、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等联系中寻求一种更加健康、环保、实用的平衡与优化,不能过于片面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如果那样必然会对服装产品的最终“生态”程度产生不利影响,但是也不能因为为了追求“生态”而忽略了服装的其它服务属性。

二、有效的现代服装生态设计策略

任何一种服装设计都离不开色彩、面料、造型三个基本元素,现代服装的生态设计同样需要从上述三个基本元素入手,将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服装产品符合特定的“生态”要求作为设计过程考虑的关键要素,旨在创造一种利于人体健康、无污染、穿着舒适的服装环境。基于色彩、面料、造型三个服装设计基本元素,笔者就有效的现代服装生态设计策略作一阐述。

1.服装色彩的生态设计

色彩的影响力能够从人的表面感觉直达心理深层。就服装色彩设计而言,其旨在营造一种理想的服装环境,设计师在创造服装色彩环境时不仅要考虑色性配置的美感,还要考虑人的联想对色彩效果的影响,从而满足人的某些心理需求,起到加强服装个性情感的作用。所谓生态,离不开自然,大自然是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色彩更是迷人,大自然的色彩象征着生机、生命、活力,象征着健康、和谐、和平,象征着自由、自在、自然,象征着温馨、美满、幸福;因此,现代服装生态设计在色彩、纹理、图案等选择上,可以以大自然为题材源泉取材于大自然、显示于大自然,首先从色彩上就给人以自然感觉,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服装面料的生态设计

生态服装设计离不开绿色环保主题,选用生态的服装面料是进行生态服装设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现代服装生态设计中的服装面料选用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考虑。

(1)鼓励发展与应用无碍生态原料

所谓生态原料是指未经污染的原料,多指源于自然生长的纤维,是最重要的服装面料原料之一。自然生长的纤维很少能够受到环境的污染,在完全失去或者失去部分使用价值后可以很好的回收、再利用,并且自然生长纤维在自然条件下就可被完全降解、消化,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危害;因此,对于生态服装面料的生产可以考虑优先选用自然纤维材料,这样基本不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等不利影响,同时自然纤维对人体还有较强的保健功能。

(2)参照天然肌理设计面料肌理

为提高现代服装的“生态”效果,在服装面料肌理样式设计上可以多多参照天然肌理,类似于天然的肌理样式更能让人们从中感受自然材质的魅力,从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崇尚自然、远离污染的意识。如设计师在进行面料肌理设计过程中大胆的运用未经处理的织物、木材和金属等材质肌理;这种接近于自然材料本来面目的面料肌理设计,更容易使久居城市的人们产生思乡、怀古、回归自然之情,从而引发更多的生态共鸣。

3.服装造型的生态设计

服装造型空间是服装服务于人体的第一层面环境,无论是西方社会推崇的三维立体造型空间,还是东方国家崇尚的二维平面造型空间,其都以创造更加舒适的人体感觉为目的,这非常符合人体工学的适度空间目标要求,生态设计理念对服装造型设计亦遵循上述目标要求,但是又不完全相同。首先,现代服装生态设计理念要求放弃传统的那种过分强调标新立异的造型,该做法在西方社会服装造型设计中较为常见,而是要求设计的服装造型要更多的表现人体自然形态;其次,对于现代服装中局部造型的设计应该更多的表现单纯、实用、简约、质朴风格,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寻求变化或者创新;第三,现代服装生态设计理念更加重视服装造型机能性与装饰性的统一,强调服装单品之间可以较好的进行自由搭配;最后,现代服装生态设计理念还强调通过服装部件的设计来实现一种新的构成,如:同一服装的口袋部件可以设计、增加不同的色彩、面料、造型替换件,这就使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社会流行趋势等因素自主的对服装单品进行增减、替换等搭配组合,完成自我形象设计。这时消费者就不再单单是一个“着装者”,其同样是自我形象的设计者,将穿着与设计过程很好的结合起来,有效提高了服装利用率,也有效延长了服装的生命周期,是一种典型的“生态”表现。

三、结束语

相对于传统服装设计而言,现代服装生态设计的关键在于观念上的变革,其要求服装设计师们在考虑更好的利用服装装扮人类生活环境的同时,考虑服装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要求设计师们在利用色彩、面料和造型等引发人们更多生态共鸣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现代服装生态设计的内在意义上--服装的环保性,将服装设计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使现代服装成为一种既能裝扮人类生活又符合特定环保要求的生态、健康产品。

参考文献:

[1]潘璠.生态牛仔服装的绿色设计[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4,(04).

[2]李晓鲁,牛瑞林.基于生态设计理念下的现代服装设计语言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02).

[3]贾春丽.基于生态视野的绿色服装设计理念探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6).

[4]刘艳,凌珊,刘洪波.绿色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探讨[J].天津纺织科技,2013,(01).

环保服装设计理念 篇4

组号:4号

主题:华丽的青春

材料:海报纸、皱纹纸、纸壳、钢丝、塑料袋等

服装设计理念 篇5

一、物理规律及其分类

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的内容, 是物理学知识体系的中心。它反映了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在一定意义上说, 物理规律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概念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以及相互制约关系。因此, 掌握物理规律是物理概念形成基础上的理性认识过程, 它与相关的物理概念一起构成了逻辑上和谐的知识结构体系, 即形成物理理论[1]。研究表明:物理规律具有实践性、联系性、对应性、局限性和发展性的特点[2]。

物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它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它不能“创造”, 也不能无中生有。物理规律的发现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法, 另一类是理论演绎法。二者虽然存在很大差别, 但是, 一个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与观察、实验、思维、想象和数学推理有着紧密的联系[3]。

一般情况下,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各物理量之间必然联系的存在性和发展趋势的揭示, 得到定性的物理规律;对各物理量之间必然联系的相互制约关系的揭示, 得到定量的物理规律[4]。事实上, 物理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之所以比其他学科更迅速, 是因为我们的前辈们首先找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成功揭示了物理量之间的必然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

中学物理规律主要包括物理定律、原理、定理、方程和公式以及法则和定则等几种类型[5]。

物理定律:通常指人们直接从观察实验的结果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物理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欧姆定律和光的反射定律等。

原理:指自然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物理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 经过归纳和概括等思维方法而得出的结论。它既能指导实践, 而又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如功能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等。

定理:一般指从已知的物理规律出发, 对某些特定事物或现象进行演绎和推理, 从而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新的论断, 并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物理规律。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理等。

方程、公式:又叫数学表达式。指利用数学工具来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物理规律。如振动方程、气态方程和电阻公式等。

法则、定则:指利用特定方法来表示的物理规律。如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右手定则和左手定则等。

其他:如力的平衡条件、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和平面镜成像规律等。

二、物理规律教学程序

人类在研究和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了说明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 交给学生探求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 一般情况下, 不仅要讲解前人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而且还要讲解这些结论是怎样来的。也就是说, 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 除了教学本身的特点之外, 还应把学生认识物理规律的过程视为科学家探索与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

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有序步骤。

1. 导出物理规律

导出物理规律, 就是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引出问题, 创设便于发现物理规律的物理环境。

这一教学环节, 就是要按照物理规律课的导入方法, 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来导入规律性课题。接着根据“物理规律只能发现, 不能创造”的教学特点, 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一些便于探索物理规律、发现物理规律的物理情境。而创设物理情境常采用实验法和举例法等教学方法。

2. 探求物理规律

探求物理规律, 就是要探索物理事实和物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形成物理规律。

这一教学环节, 是基于“导出物理规律环节 (导入环节) ”基础上, 对一些物理事实和物理现象进行思维加工, 探索物理事实和物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供建立物理规律的科学依据。根据不同的物理规律,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1) 实例总结法; (2) 科学探究法; (3) 实验归纳法; (4) 控制变量法; (5) 先定性后定量的推演法; (6) 理想实验法; (7) 理论分析法; (8) 假设探讨法。

3. 讨论物理规律

讨论物理规律, 就是在得出物理规律之后必须对物理规律进行多维度讨论, 使学生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这一教学环节, 是基于“探求物理规律环节”基础上, 将初步形成的物理规律整理成文, 用科学而又简洁的语言文字或数学表达式来表述物理规律, 并冠上一个恰当的物理名称。重要的物理规律还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真细致地加以讨论。

(1) 物理规律的意义; (2) 物理规律表述中的关键词语和公式中各字母的含义; (3) 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 (4) 物理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4. 运用物理规律

学以致用, 这是物理教学目标之一。运用物理规律, 就是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善于用物理规律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以巩固物理规律。

这一教学环节, 是基于“讨论物理规律环节”基础上, 对物理规律进行多维度讨论的前提下, 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以训练学生思维,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规律和巩固物理规律。所以, 在讲授完物理规律之后, 一般还要安排诸如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等教学活动。

应当指出, 物理规律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简单, 有的复杂。对于有的物理规律, 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基础知识, 容易接受;对于有的物理规律, 由于学生感觉到新异生疏, 所以难以理解。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以期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三、物理规律教学的设计理念及策略

这里以“玻意尔定律”一课为例具体谈谈物理规律教学各环节的教学设计理念及策略。

1.“玻意尔定律”之导出

【教学设计理念】

在“玻意尔定律”的导入教学环节中, 可以向学生例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或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图片或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来呈现典型的物理现象, 创设良好和谐的物理情境, 提出要研究的物理问题, 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生思维, 从而导出新课题:“玻意尔定律”。

【教学设计策略】

首先, 教师可向学生例举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如轮胎充气太足, 被太阳曝晒之后就容易爆胎;点燃热气球的燃烧器, 能加热热气球内部的空气, 把美丽多姿的热气球带上蓝天;笨重的潜水艇能在浩瀚的海洋中自由沉浮。这些生活实例都与气体的热现象有关。

其次, 教师向学生做如图1所示的实验, 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红色水柱向移动) 。容器中空气的T、V、P三个参量有何变化? (空气的T、V、P三个参量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即T↑、V↑、P↑)

教师提问学生, 研究气体的三个参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应采用什么样的物理研究方法呢?紧接着, 教师向学生介绍在物理学中研究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常采用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即“控制变量法”。该方法的关键点:首先在每一次实验时, 都必须合理固定几个变量而研究其中剩余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然后分别加以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 最后归纳总结出一个完整的物理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去进一步探讨气体的三个参量之间的关系, 其探讨思路为:

今天, 首先探讨T=C时, P、V间的关系, 从而导出课题“玻意尔定律”。

2.“玻意尔定律”之探求

【教学设计理念】

在“玻意尔定律”的讲授新课环节中, 基于导入环节中导出“玻意尔定律”的基础上, 教师应向学生演示玻意尔实验, 探索气体在等温情况下, 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在教师向学生演示玻意尔实验的过程中, 首先应让学生清楚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条件、实验对象、观察目标、观察方法以及实验步骤等;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及收集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现象并处理实验数据;最后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等思维活动, 在此基础上, 初步形成“玻意尔定律”。

教师应向学生指出:无论是运用实验归纳法还是运用理论分析法去探求物理规律, 都能使学生在理解物理规律的同时掌握探求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

【教学设计策略】

(1) 教师向学生演示实验:用注射器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 如图2所示。从注射器上的分度线直接读出空气体积, 再从压强传感器上读出空气压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演示该实验的过程中, 改变气体的体积一定要缓慢进行,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其目的是让注射器内部空气与外界空气充分进行热交换而达到热平衡, 使注射器内部空气的温度始终保持不变) 。

(2)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并把所获取的实验数据记录在如下的表格中。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首先是定性分析。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了实验数据之后, 问:如果气体压强变大, 则气体体积将如何变化?反之, 如果气体压强变小, 则气体体积又将如何变化? (如果气体压强变大, 则气体体积将变小;反之, 如果气体压强变小, 则气体体积将变大。)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 不难发现:虽然在压强和体积这两个物理量中, 一个物理量变大的同时另一个物理量变小, 但压强与体积这两个物理量的乘积确大致相同。由此引导学生猜想:压强变化是否与体积变化成反比呢?

其次是定量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处理实验数据:以体积为横坐标, 以压强为纵坐标, 建立直角坐标系, 根据实验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连线, 得到“玻意尔定律”的Ρ-V图像。通过观察“玻意尔定律”的Ρ-V图像, 不难发现, 该Ρ-V图像基本遵循数学上的“反比律”。此时, 教师应向学生进一步说明:在物理学史上, 大量实验已证明, 在玻意尔实验过程中, 如果不考虑实验过程中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玻意尔定律”的Ρ-V图像就一定遵循数学上的“反比律”。

(4)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实验结论: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 压强与体积成反比。这个结论叫“玻意尔定律”, 这就是玻意尔在1662年对外公布的自己的实验发现。

3.“玻意尔定律”之讨论

【教学设计理念】

在继续讲授新课环节中, 基于初步形成“玻意尔定律”的基础上,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准确表述“玻意尔定律”并加以讨论,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玻意尔定律”。

(1) 准确表述“玻意尔定律”: (1) 文字表达; (2) 数学表达; (3) 图像表达。

(2) 强调“玻意尔定律”中的关键词、公式中各字母的物理意义及单位。

(3) 讲明“玻意尔定律”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

(4) 指出“玻意尔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教学设计策略】

(1)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准确表述“玻意尔定律”, 而准确表述“玻意尔定律”有以下几种方式。

(1) “玻意尔定律”的文字表达

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 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2) “玻意尔定律”的数学表达

如果用Ρ1、V1和Ρ2、V2分别表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等温过程中任意两个状态的压强和体积, 那么“玻意尔定律”就可以用数学表达式 (公式) 表达为

(3) “玻意尔定律”的图像表达, 如图3所示, Ρ-V图像是反比曲线, 这一条反比曲线叫等温线。

(2) 教师应向学生强调“玻意尔定律”中的关键词、公式中各字母的意义。

(1) 关键词:“理想气体”、“等温”、“反比”。

(2) 公式中各字母的意义:Ρ1、V1分别表示理想气体处于第一个状态下的压强和体积;Ρ2、V2分别表示理想气体处于第二个状态下的压强和体积。

(3) 教师应向学生讲明Ρ、V两个物理量的单位。

在用“玻意尔定律”公式进行计算时, Ρ、V两个物理量常采用配套单位。

(4) 教师应向学生指出:“玻意尔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1) 成立条件: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 温度不变。

(2) 适用范围:温度不能过低, 压强不能过大。

4.“玻意尔定律”之运用

【教学设计理念】

在“玻意尔定律”的巩固应用环节中, 基于用多维度去准确表达“玻意尔定律”, 弄清“玻意尔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的基础上, 练习运用“玻意尔定律”去解释物理现象、推断物理结果、解决物理问题, 训练学生科学思维, 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物理规律和巩固物理规律。

【教学设计策略】

(1) 如图4所示, 请同学们用“玻意尔定律”解释输液器的原理。

教师引导学生解释:因为随着药液流出, 瓶中的液柱稍有降低, 上方气体体积稍有变大, 压强稍有减小, 使得瓶口处的总压强稍小于外界大气压强, 外部大气压强就将空气从进气管压入瓶中加以补充, 使瓶口处的压强基本上保持在一个大气压, 如此等等, 使药液能均匀稳定地滴下, 不随瓶中药液的逐渐减少而改变。而在开始时, 瓶中气体的压强大约为一个大气压, 瓶口处的压强略大于一个大气压, 所以在开始的一小段时间内总是滴得很快。

(2) 用打气筒给一自行车内胎打气。设每按一次打气筒, 可打入压强为1.0×105pa的空气125cm3。这个自行车内胎容积为2.0L, 假设胎内原来没有空气, 那么按了20次后, 胎内空气的压强有多大?设打气过程中温度始终不变。

教师引导学生解析一

以每次打入胎内的这部分空气为研究对象。

初状态:压强p1=1.0×105pa, 体积V1=125cm3。

末状态:压强p2′=?, 体积V2=2.0L=2.0×103cm3, 体积。

根据玻意尔定律:p1V1=p2′V2,

打了20次空气之后, 胎内气体的压强:p2=np2′=1.25×105pa

教师引导学生解析二

以打入胎内的所有空气为研究对象。

初状态:压强p1=1.0×105pa, 体积V1=125×20cm3。

末状态:压强p2=?, 体积V2=2.0L=2.0×103cm3,

根据玻意尔定律:p1V1=p2V2, ,

四、结语

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的重要教学内容, 我们应该认真去研究物理规律的教学特点,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合理选择教学手段, 娴熟运用教学技能,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努力完成物理规律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新乡, 张军朋主编.物理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2]冯杰主编.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孙枝莲主编.中学物理教学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韩景春, 邹万全主编.物理教学论.香港:银河出版社, 2004.

建筑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之浅析 篇6

1 高层建筑的建筑设计

1.1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 决定了其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高层建筑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层数增多, 高度增加。我国设计有8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 有的处于领先地位。二是新材料的开发应用, 新结构形式的应用。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在不断发展, 对高层建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三是平面布置与竖向体形更加复杂。现代高层出现了不规则、不对称和曲线形的平面, 主要是结构分析技术和计算手段的提高为它创造了条件, 需要结构设计更加提高。四是耗能减震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2 高层建筑的尺度设计, 主要包括:

一是整体尺度。整体尺度的均衡非常重要, 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个造型美的高层建筑是建立要很好地处理裙房、主体和顶部的尺度关系;高层建筑各部分细部尺度的划分是建立在整体尺度的基础上的, 各个主要部分应有更细的划分, 尺度具有等级性, 才能使各个部分造型构成丰富。二是城市和街道尺度。高层建筑对城市各构成要素也产生重大的影响, 是城市的重要景点, 不当的尺度会对城市产生不良的影响;街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临街面的尺度对街道行人的视觉影响。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 易向后退, 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 减少了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三是细部尺度。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中充分地把握各种尺度, 结合人的尺度, 满足人的使用、观赏的要求, 必定能创造出优美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

1.3 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要求应该受到迫切的关注, 因为这些

地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相对严重, 对全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产生威胁。其主要内容为:高层建筑营运系统的生态性设计。建筑平面与体型系数影响建筑采暖能量的需求, 它不仅仅是一个热工性能参数, 这意味着减少体型系数可以降低舒适空间的平均成本, 在常见的平面形式中, 圆形平面可以拥有最小的外围面积, 其次是方形。每个建筑基址都有其特殊性, 因此, 高层建筑的设计毫不例外也与基址相关, 通过建筑形式、植被和遮避带最大限度地开发基址剩余区域的潜能。我们可以利用规划建筑的平面形态和外墙以达到自然通风和更有效的制冷, 以减少对空调系统的依赖。因此, 高层建筑的“生态性”具有实现的意义, 我们应该从城市的宏观层面、建筑本身的营运系统的中观层面、建筑室内环境的微观层面进行综合考虑, 实现建筑与现代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1.4 高层建筑体形庞大, 设计者往往贪大求高, 大部分精力放在

追求立面形式和使用功能上, 而往往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筑设计节能意识淡薄, 造成高能耗、低效益, 影响常年使用, 浪费巨大, 高层建筑的节能首先应为设计者重视, 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优化建筑位置及朝向设计。高层建筑的定位首先应考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容积率过高很难满足日照要求, 阳光有着巨大辐射能量, 寒冷地区的人们十分珍惜阳光带来的温暖, 因此, 建筑的方位与节能有着直接关系, 建筑南向开窗面积尽可能大些, 在满足采光条件下, 北向、东向窗尽可能小些, 从而获得更多的太阳光线, 减少热损失, 保持室内舒适的温度环境。二是优化围护结构墙体设计。目前, 在寒冷地区常用的墙体做法有:页岩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粘土空心砖与实心砖复合墙体;粘土实心砖或空心砖岩棉夹心复合墙体等, 合适的建筑材料能够提高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三是影响建筑节能的其他因素。高层建筑外围护墙体耗能量较大, 占整个建筑耗能的25%左右。建筑的形体变化是建筑外露面积的主要因素之一, 体形系数越大耗能越多, 高层建筑的形体变化不宜过多、复杂, 建筑保温材料的选用, 建筑构造的合理性应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上。第五, 确立绿色建筑发展观念, 绿色建筑即环保化、无污染、可循环、能源节省, 应贯彻的理念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强调因地制宜, 不能照搬盲从, 气候、地理条件、文化传统不同, 所作出的设计也应该不同。二是强调以人为本, 建筑设计的整体化, 单独某一项技术不能称之为实施了绿色设计, 绿色建筑的策划在投入期会提高5~10倍的造价, 但会给今后的使用者带来高达30%的节能实惠。因此, “绿色建筑”的确立是全民的、全社会的。

2 高层建筑的规划设计

2.1 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 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 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 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

2.2 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

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表明收益并不乐观, 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 提高城市知名度。

2.3 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 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 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 加大其通行能力。

可以看出,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 即建筑设计和规划。高层建筑已走过百年历史, 从其出现之日起就成为城市的焦点, 其形式和风格也不断的发展变化着, 我国的高层建筑虽然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 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层建筑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史,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也正不断的完善发展。

3 结论

经过一个世纪在艺术和科学两个方面的延伸与发展, 现代景观建筑学以其具有自身特征的社会性和生态性的尺度与传统园林划出了分水岭, 在不断的拓展与变化中已经成为个多元多价值观的实践专业。从小尺度的庭院和街区花园到巨大尺度的国家公园, 其实践中所关怀的价值也许侧重不同, 但每一个优秀的设计都是以上三个价值方面的平衡与综合, 而不仅仅是图案化的形式或者功能的简单满足。今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们的城市建设和景观设计与实践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为人生活的和公正的景观, 并给予这一清晰的理念以想像的形式, 也许能给予我们许多激励与启示。

摘要:高层建筑的建造和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高层建筑体量巨大, 视觉冲击力强, 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技术、美学、文化等魅力, 对城市形态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高层建筑风格的转变一直是人们研究、探讨的焦点, 探讨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更新与高层建筑设计风格变化的相互关系, 将有利于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

谈现代广告设计理念 篇7

一、现代广告设计的功能和定位

现代广告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宣传媒介, 向受众宣传或介绍某种商品或服务, 内容有价格、质量等, 利用视觉传达效果和心理交流诱发受众的需求欲望, 最终达到促进商品或服务的销售, 或诱导受众购买行为的目的。从传达效果看, 具有巨大的传播、宣传作用, 从营销效果看, 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经济功能上的表现有:能够沟通产销, 促进流通;利于参与市场竞争;对社会的整体需求有刺激作用。

我国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 国民经济增长率逐年扩大, 各行各业都在又快又好的发展中, 全国上下经济发展形势大好, 但这也加剧了商品经济竞争。企业为了更好产销, 在广告设计上加大了投入、提高了更高要求, 争取通过广告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 使广告设计面临着一定挑战和发展机遇。广告设计是随着商品出现而提出的, 商品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推动了现代广告设计理念的进步。从广告设计发展情况看, 目前处于后现代主义设计过渡阶段, 注重人性化设计, 较之现代主义设计有了新的突破, 不再过于强调设计的理性化。面对设计观念的变化, 现代广告设计理念必须作出调整, 与先进的设计观念相符合, 否则将难以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广告作品。

二、现代广告设计理念

(一)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现代广告设计已经进入了后现代主义设计阶段, 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最显著特征是人性化设计。所谓的人性化设计, 就是充分尊重人的情感诉求和审美价值, 不仅要体现广告功能, 更要符合受众诉求。因此, 现代广告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围绕着受众诉求积极探索有益的尝试。

设计主体是人, 设计服务的对象是人, 不从受众诉求出发的广告设计是盲目的, 不完善的, 这样设计出来的广告在取得良好宣传营销效果之前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群众基础。只有符合受众诉求的广告设计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 广告设计才具有了成功的可能性和前提条件。有的广告设计以观赏性、美观度为标准, 对于以吸引受众视线为目的广告来说, 这些固然重要, 但是仅以此作为标准是片面的。一方面, 为了吸引受众, 进行有效的传播、宣传, 利用多样的设计手段来丰富广告的视觉效果, 使受众对传达的信息产生强烈的印象, 激发受众的购买欲望;另一方面, 以受众诉求为根本出发点, 不以设计师个人喜好为设计出发点, 使广告设计从狭隘的“自我型”、“经验型”设计思维框架中跳脱出来, 认真考虑受众的心理因素、观念、爱好等, 设计出符合受众审美价值的广告作品。这样做, 并不意味着完全忽略设计师的审美, 一味迎合受众, 设计师还是要承担引导社会大众审美水平提升的责任, 反过来促进广告设计水平的提高。当这种思想观念反映到专业课堂时, 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广告”功能, 给予“广告”全面定位, 避免学生顾得了视觉效果, 又忽忽略了对受众诉求的考虑, 将自己摆在一个无关紧要的位置上, 这样会影响广告作品的成功。

(二) 视觉传达与心理交流相结合的设计观念

何谓广告, 是一种公开而广泛的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传达”是广告的基本功能。为了将信息有效的创达给受众, 营造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是现代广告设计中极为重要的内容。视觉传达作为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 其服务于要传达的内容, 即信息, 而设计是将信息转化为具象的视觉效果的唯一有效手段, 所以说“设计”是一种感情输出, 是信息与受众进行感性交流的一种途径, 设计师对此应有清楚认识, 在现代广告设计中采用视觉传达与感性交流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不仅能有效传递广告信息, 也能引发受众心理波动, 加强受众对广告信息的记忆。

从营销角度看, 广告设计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这种诱导建立在把握住受众内心动态基础之上。受众对广告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 观看过程中的不理解、不认识都左右着受众对广告的接受程度。为了成功让受众接受广告, 把握受众的内心动态是必要的, 它把受众自身各种分散的信息组合起来, 设计师则可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广告设计。同时, 观看广告过程中受众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 这是欣赏与理解广告时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反应, 从侧面反映着受众的审美情趣, 设计师则要抓住这个心理反应, 通过设计诱发受众的情感, 从而达到“诱导”效果。

结语

我国现代广告设计经过几十年的漫长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务。过渡到后现代主义设计阶段的过程中, 我国的现代广告设计要不断感受着新的设计理念, 形成了“以人为本”、视觉传达与心理交流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摆脱了传统广告设计过于理性化的困局, 使广告设计在具有传播宣传和经济功能的基础上, 愈加符合受众的审美价值和情感诉求, 真正设计出好的广告作品。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应从这种发展形势中得以启迪, 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后现代设计比重, 向学生传达后现代设计理念, 学生走向社会后, 其掌握的广告设计理念和方法才不会落后, 在职场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文军.后现代消费文化语境下广告的困境与出路[D].兰州大学, 2011年.

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展示设计研究 篇8

另一方面,盲目照搬照抄无障碍设计而不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些无障碍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会成为“障碍”设计。例如,展馆中的无障碍厕所设计,对于有需要的残疾人来说可能不愿意去使用,因为在潜意识里成为被区别对待的对象;而对于正常人来说同样不愿意去使用,因为同样有被误解的可能性。这样的设计形同虚设。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人们都期望获得平等的对待。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探讨将通用设计理念引入展示设计,从而为展示设计的探索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思考。

通用设计的历史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建筑设计师、工业设计师罗纳德,梅斯(Ronald L.Mace 1941-1998)在无障碍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通用设计”理论,并对通用设计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通用设计,就是无追加费用、或是说以最低的费用,让建筑和设施不仅只是对于残疾人,而是对所有的人都具有适用功能和魅力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不但能打破为移动困难人群所作的产品与设计是‘特殊的’、高成本的既有观念,同时也能使现行的可接近设计不再显得那么粗鲁并且毫无魅力。”

20世纪90年代,通用设计中心在此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通用设计的七个原则:①公平的使用性,②使用的灵活性;③使用简单直观;④明显的识别性;⑤容许错误。⑥使用省力;⑦使用的尺寸和空间适当。

但是所谓的七项原则只能对通用设计起到一般性指导作用,在设计实践中还应该考虑经济、文化、性别、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单纯生搬硬套这些原则的设计并非是成功的通用设计。

通用性设计既不是那些特殊设计与普通设计简单叠加的结果,也不是生搬硬套通过改变产品或空间的固有尺度以使其适合所有的人群。它强调全部性,着眼于所有群体的需求,它强调普遍性,适用于残障人士或弱势群体的设计,也同样适用于所有人,无论性别、年龄以及是否存在身体缺陷;它强调一般性,好的通用设计不会带有消极的心理暗示,更不会引起任何使用者的特别注意。通用设计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存在对消费者的差别对待;它从宏观的、共性的、整体的角度出发思考设计问题,而非单单局限于某一部分或某一阶段的设计需求。

通用设计理念对展示设计的启发

可以看出,通用设计更多的是从使用角度,也就是消费者层面思考设计解决问题的方式。然而,在展示设计中人的活动具有双重性特点,既是承办者也是参观者,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展示设计自然也应当在通用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这种双重性特点。

结合展示内容和形式进行公平而灵活的设计(附图1)

展览的目的是通过空间设计,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信息的宣传与交流,其受众群体既有专业人群,也有包括普通观众在内的潜在消费群体。受众群体的多元化要求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各个层面的观众获取信息的习惯和接受方式,无论是专业参展人群还是普通观众,无论其性别、年龄、语言、受教育程度如何,当其置身展示现场时,能够有效、便捷地获得相应的信息,从而实现准确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这就要求设计时根据所要展示内容的重要性进行信息的主次分级,并采用任何人都能理解的形式或符号进行信息的表达和传播。对于重要的信息,应结合环境和参展群体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充分表达和宣传。

无论是空间还是展示道具,都应当具有合理的尺度设计。在空间布局设计或展示道具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无论参观者身体条件、采用何种姿势或行动能力如何,都能够通过或轻松使用。例如,接待台或展台等的下部应考虑供轮椅或拐杖等辅助工具放置的空间设计,同时在空间高度的设计上也应考虑正常人与老人、儿童等能力受限者的视高差问题。

最后,设计应具有容许误操作及合理的使用方式,无论是参观者还是会展工作人员都能从中受益。展览一般按照专业类别将参观者分为专业群体和普通观众,无论是哪个群体的观众都会存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能力、语言等差异。这些差别在观展过程中会造成一些无可避免的误解或不便。因此,这就要求设计时充分考虑误操作出现的可能性,使设计具有较大的操作宽容度。如何通过设计使所有的参观者都能自然、省力、舒适的观展并获取相应的信息和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由于会展工作人员不可避免的会长时间在会展中工作,那么空间、道具等设计的使用方式、对体力的消耗程度等对共工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发展前景

教学设计理念 篇9

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天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了解始于月球,我们的《宇宙》单元教学也始于月球。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交流、自主探究中培养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并能体验从中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仰望星空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正因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对“星空”的关注,才使得我们国家的空间技术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我们周围天文爱好者好像不多,教材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乐趣,更希望学生能成为天文爱好者。之前,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尤其是一些喜欢看课外书,喜欢天文地理的学生,但他们的认识仅限于只言片语,不成章法。通过本课的教学,通过汇报与交流活动,希望将这些零散的认识汇集成对月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因此,课前的资料搜集准备工作很重要。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任何一方面的图文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而我则收集了更多的图片、视频资料,专题资料网站,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补充介绍,以加深学生对月球的认识。

接受式探究学习过程与发现式探究的学习过程基本相同,学生的学习过程仍是从问题出发,带着自己的假设结论,获取(接受)前人的研究事实(结果),把它变成验证自己假设的事实依据,从而建立自己的正确认识。

搜集、查找资料就是接受式探究的必备能力之一。科学发展是一个“接力”的过程,在科学发展史上,继承前人科学成果的现象屡见不鲜。教材将学生搜集、整理、使用信息的能力作为科学探究技能训练的重点,对于学生终身学习有着深远意义。

小学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上网;六年级学生也已能熟练操作计算机,部分学生会网上搜索查阅资料;学生对月球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已有相当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因此本课具有网络教学的良好基础。

教学内容分析

《地球的卫星──月球》是一节运用已有资料理解科学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面对这样的非动手实验的科学课,教材上提供的信息(文字资料)是很有限的,教师该怎么备课?我想一要通读教材──补充教材的“空白点”。比如本课教材上仅仅介绍了各个时期人类探索月球的观测工具及一些基本数据,而各个时期人类的发现,还有“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的背景资料等都是教材的“空白点”。教师只有在课前从网络、书籍上广泛阅读有关月球的资料,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整理资料、认识月球,甚至在信息产生冲突时及时判断信息的正误并进行引导。

二要解读学生──找准教学的“起始点”。月球在学生来看并不十分神秘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要走向哪里?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活动中建构起“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在不断改进,对月球的认识不断深入、丰富,同时还有很多的疑惑期待我们进一步探索”的观念。因此,本课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月球知识,而是让学生体验到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这也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月球》一课的根本区别。学生的知识储备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的教学起点。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观看了“嫦娥”发射、绕月的3D网页,提升了学生对我国升空探测技术发展的关注和民族的自豪感。接着师生交流、提示、评价,简要小结,引入月球主题的探究。同学们观看“嫦娥一号”发射的壮观现场和变轨迹后可以产生壮观的立体感觉,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同时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探索无穷宇宙奥秘的欲望和兴趣,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对提高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设计意图]在这样一个比较中,让学生知道──我们在发展,但是,我们跟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的。让六年级的孩子对客观事实有全面的认识,对他们的发展意义更大一些。学生们也从电视上看到“嫦娥撞月”的新闻都异常的兴奋,特别激动。

[设计意图]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全班的成果交流,一来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实现学生的资源共享,放大学生的探究结果,感受探究带来的乐趣。二来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更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三来可以给每一位同学足够的施展空间,同时也能使学习的氛围变得轻松和活泼起来。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科学课教学也需要为学生今后的自主探究学习做示范,最终要培养科学的思维。这里制作月球资料卡作记录,再对照资料上提供的前人研究成果,在后面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去证实或证伪,对于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更加有利。

教学反思:

一是找准教学的“起点”。儿童很早就对自然现象有自己的想法,教师了解儿童对科学的初始想法非常重要。这是儿童科学探究的起点,是教师指导和引导儿童探究的前提和基础,正是考虑儿童的初始想法,教师才能更好地为每一个教学阶段设计指导活动和提出关键问题,从而对学生那些有误解的初始想法提出质疑和挑战。鼓励他们用适宜的方式表达出来、记录下来,并在探究活动结束时,引导他们将新的认识与初始想法相比较,才能促进儿童认识的主动建构和概念的发展。因此本课的合作探究式科学教学,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进行补充教材的“空白点”,让学生通过交流现有的认识和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修正一些已有的想法和前概念。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是历经了几千年的,是一个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不断进步,人类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伟大精神,而且通过学习向学生指出,人类对月球的认识还没有终止,因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的没有止境的。

二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网络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教育将不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学会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说,网络革命对人类进步的影响,至少相当于,甚至超过书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这是因为,书本学习往往是一种被动的方式,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互联网络的知识学习过程却是一种主动的信息追求,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知识探讨、辩论及总结的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是合作学习,真正转变学习方式。《科学课程标准》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解放手脚、张扬个性的机会。在小组交流反思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评估证据。学生要分析和思考收集的数据是否可靠,数量是否充足。反思阶段另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用证据修改先前的解释,用新的证据形成有论据支持的解释,并将新的解释与初始想法作比较,从而改进自己的想法。

服装设计理念 篇10

关键词:公路设计,新理念,山区公路

1 概述

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推进, 坚持可持续发展, 注重公路设计新理念已成为公路设计的重要方面。山区公路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导致其设计明显有别于平原地区公路。如何根据山区公路的特点, 合理灵活地运用技术标准, 将新理念融入公路设计中, 迫切需要进行研究。通过对国道G205线东源柳城至骆湖段山区公路的设计进行总结, 全面阐述了项目设计中如何结合项目特点灵活运用公路设计新理念, 为同类地区的公路设计项目提供借鉴。

2 旧路概况

国道G205线东源柳城至骆湖段位于广东河源尖峰山地区, 目前是国道G205线广东境内唯一的一段二级以下路段, 项目所处地区山高坡陡, 地形复杂。旧路全长30.78 km, 公路等级为三级及以下公路, 路基宽8.5 m, 路面宽7 m。

从旧路平纵线形拟合结果及旧路调查情况看, 由于地形条件较为复杂, 旧路平纵面采用了较多的极限指标, 总体线形较差。同时存在平曲线不规则、曲线间直线长度不满足规范要求, 回旋线长度不够或没有, 超高、平曲线内侧加宽不够或没有, 平纵组合差, 视距不良等现象。

旧路部分排水沟、边沟的沟体淤积、坍塌, 需要清理或重建;部分结构完整、排水满足设计要求的排水沟、边沟可加以利用。旧路边坡坡体较为稳定, 植被较为茂盛, 少数路段边坡存在裸露情况。

3 公路设计新理念的体现

国道G205线东源柳城至骆湖段改建工程为交通运输部干线公路改造示范工程, 根据部示范工程的要求、标准结合G205线河源段山区公路的特点进行了精心设计, 并体现在设计文件中, 具体为:

1)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

运用运行速度理念, 从实际行驶状态出发, 针对不同车辆, 通过降低相邻路段的容许速度级差, 达到线型协调、消除安全隐患。

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细节设计, 在路线沿溪临崖侧均设置完善的护栏设施。为提高示范路的安全水平, 本项目护栏型式采用防撞等级稍高的SB级混凝土护栏。在本项目最危险的地段———石古大王段, 除了设置防撞等级高的护栏外还设置一系列安保设施以确保该路段的行车安全, 如设置车行道纵向减速标线, 从视觉上提醒司机控制车速, 在护栏上设置反光等级较高的栏式轮廓标及线性诱导标志, 确保夜间行车安全。全线设置了5段爬坡车道, 设置了8处紧急停车带以增加交通安全。

对2处重要的平交口进行分道渠化设计, 良好的渠化能够规范车辆行驶轨迹、固定交通冲突点、降低交通冲突的严重程度, 明显提升交叉口的安全水平。

在路堑路段, 设置加泄水盖板的矩形边沟, 可增加路基有效宽度, 消除深边沟给行车带来的不安全隐患。

2)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 树立尊重自然, 保护环境的理念。

本路段为山区公路, 公路依山傍水, 环境优美, 整体路域环境较好。在设计过程中, 尽可能把拟建公路顺应自然、融入自然, 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重视景观设计。对于碎落台与老路余宽部位采用喷播植草和栽植灌木、藤本植物相结合;普通高边坡采用混凝土框架梁、拱形护坡等工程防护以及喷播植草等生态防护相结合的方式;较陡岩石边坡分级种植攀缘植物, 对路肩挡土墙或路堑矮墙设绿化种植槽;对下边坡外缘, 种植耐水灌木和乔木。所有绿化物种均就地取材和选种。

设计过程中对沿线路域环境进行了综合调查, 包括违法非公路标志、垃圾堆放点等, 建议采取综合措施, 加强路域环境综合治理, 使公路与周边环境和景观相协调。

3) 坚持可持续发展, 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

设计过程中, 能因地制宜, 结合山区公路特点, 充分考虑地形、地质和环境特点, 严格执行节约用地的有关要求, 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要求, 做到公路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

a.充分利用旧路, 集约节约各类资源。

本项目路线全长29.676 km, 大部分为旧路利用路段, 旧路利用长度25.736 km, 旧路利用率为86.72%。其余一部分旧路转为沿线厂区道路, 一部分用于建设紧急停车带或绿化平台。

b.避免大填大挖。

路线选线时依据地形, 力争做到平纵指标均衡, 尽最大努力避免大填大挖。全线路堤最高填土高度为20 m, 挖深超过30 m的路段只有一段, 最大中心挖深32 m。

c.力求挖填方平衡, 减少废方。

设计过程中, 坚持各专业相互协调, 逐桩精细化设计和梳理式互动优化。全线计价土石方101.25万m3, 平均每千米计价土石方数量为3.41万m3。全线弃方37.59万m3, 弃方中的石方可以选择其中质量好的用于砌筑排水防护设施, 达到土石方的有效利用。

4) 坚持质量第一, 树立让公众满意的理念。

在勘察设计过程中, 始终贯彻“精心设计、科学管理、技术创新、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 针对设计的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流程, 确保项目达到最高质量水平。

a.强化现场调查分析, 充分的现场调查是优秀设计成果的前提, 通过了解现状, 使得设计方案更符合实际情况, 避免以后大量的设计变更, 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b.设计严格按照现行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

c.设计成果严格执行“二校三审”制, 即自校、他校和项目组、业务部门、公司三级审查, 彻底消灭设计文件的质量问题。

在勘察设计各阶段中, 广泛听取项目沿线群众的意见, 使公路设计既满足技术要求, 又能满足社会公众需要。

5) 坚持合理选用标准, 树立设计创作的理念。

灵活运用设计标准, 不片面追求高指标。针对项目特殊地质地形条件,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不一味追求裁弯取直, 坚持因地制宜, 随弯就弯, 灵活运用, 合理掌握。路线平面线型以曲线为主, 充分运用对称或非对称基本形、S形、卵形等各种线型对虚拟中线进行精确拟合, 以充分利用现有线路。同时, 为最大限度的避免工程浪费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平面设计中对曲线间直线长度、回旋线长度及超高渐变率等次要技术指标适当进行了降低。纵面线型设计中, 根据桥梁、平面交叉布置, 尽量利用老路, 力求“零弃方”。同时通过设置爬坡车道提高通行能力, 实施高标准安全保障工程, 通过限速、增加警示标志标线、加强路侧护栏等综合措施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及安全水平。

6) 坚持系统论的思想, 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

勘察设计过程中坚持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 坚持经济合理的设计理念, 利用好每一分建设资金。

设计中对鱼塘、湿地进行了换填处理, 对耕地进行了填前夯实处理, 对填方大于12 m的路段进行了冲击压实处理, 以避免路基处理不到位, 导致养护维修费用增加, 平整度下降, 服务水平降低;路面结构设计根据交通荷载以及广东省山区国省道的建设经验, 采用26 cm C40水泥混凝土面层+20 c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0 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的路面结构, 以减少后期养护的费用, 延长使用寿命, 提高综合服务水平;高边坡采用混凝土框架梁、拱形护坡等工程防护以及喷播植草等生态防护相结合的方式, 统筹兼顾了防止边坡失稳以及环境景观的协调性的问题。

4 结语

随着公路事业的不断发展, 道路使用者对公路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阐述国道G205线东源柳城至骆湖段改建工程勘察设计中如何结合项目特点灵活运用公路设计新理念, 为同类地区的公路设计项目提供借鉴, 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公路交通服务水平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内容及策略下一篇:《科学美国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