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论文十篇

2024-08-24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1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1. 外因

中小学教师面对激烈竞争的工作压力, 百般繁琐的生活压力以及教育改革的无所适从等外部因素, 直接导致其心理的不适应, 从而影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另外, 由于中小学教师要忙于科研课题、论文发表以及职称评定等工作, 部分中小教师要参加学历提升的学习与考试、应付日常教学工作检查等种种事务;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职务职称晋升难度有所增加, 教师评聘分开与竞争上岗还造成了职业不稳定感;在考核评优、提拔干部中出现的诸多不公正现象也会让教师产生消极、焦虑等工作情绪, 等等。上述诸多外部因素是导致中小教师心理问题的外部主要诱因。

2. 内因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具有多重角色定位, 既是教学科研成果的创造者, 又是知识的传播者;既是班级的管理者, 又是学生群体的领导者;既要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 又要与学习家长、教学同行、单位领导打交道, 不得不面对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上述这些关系因素的协调与处理都要求中小学教师具有随时进行角色转换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而这两种能力又是一般社会人难以具备的, 这就要求教师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心理、情感适应等要强于一般人, 如果中小学教师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缺乏系统、科学、全面的认识, 往往会导致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表现

1. 态度冷漠, 心存偏见和歧视

当所教学生没有达到教学要求或者教师期望时, 会激发教师观念上的误区和偏见, 教师会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在教师看不起学生的大前提下, 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更谈不上主动学习、积极向上了。

2. 动辄发怒, 情绪难控

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中青年教师身上, 因为中青年教师大都上有老、下有小, 难免会在生活中、工作上以及学习方面遇到一些烦恼、挫折和遗憾。有一部分中青年教师不能合理疏导不良情绪, 动辄发怒, 并将这种情绪发泄到课堂中特别是学生身上, 这种迁怒学生的作为不仅给学生的人格再塑带来了不良影响, 而且也大大拉开了师生的距离。

3. 不敬业, 不奉献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中小教师队伍中, 经常会遇到职称职务晋升、表彰奖励以及申报学科带头人等关系切身利益的事情, 有些中小学教师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为了一己私利, 不思敬业、不讲奉献、急功近利, 直接把日常教学当成副业, 在教学工作中极度缺乏责任心, 甚至在私下场合做出一些不道德或者不严肃的行为。

三、对策

1. 打造和谐校园

促进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基础是打造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要摒弃一味追求形式完美的管理格局, 努力营造管理正能量, 进一步改进和深入教师评价机制。不应完全以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教师能力高低和奉献程度的唯一标准, 尽快研究更科学、更全面、更公正、更多元的评价考核机制。

2. 改善工作生活环境

合理建立中小教师的待遇保障机制, 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特别是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收入。努力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确保合理班额, 促进教师个性化、差异化教学。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工作压力, 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 还要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 各中小学校要尽可能为教师配备电脑、投影仪等现代教学用品。

3. 强化心理疏导

校级领导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每一位教师, 多给教师正面的评价, 尽可能地通过精神激励的方式打开教师心结, 要深入到教师中去, 多与教师交朋友, 协调教师的人际关系, 及时调解矛盾;通过开展不同层面的知心恳谈交流活动, 减轻教师精神压力与郁闷情绪, 引导教师放开心扉, 及时诉说心中的困惑, 使教师获得心灵安慰与心理平衡, 要鼓励教师之间多交流、多沟通, 少攀比、少指责;开设心理健康讲座, 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有益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活动, 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与保健, 着力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正常宣泄的渠道。

4. 帮助心理修炼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2

中小学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和推动者, 其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校园生活质量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而且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1]。因此,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但关于中小学教师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却褒贬不一:有研究表明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 SCL-90各项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2,3], 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1.2%;但也有研究表明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尚可[4], 甚至还有研究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全国水平[5]。那么,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究竟如何?并且随着社会的变迁又是如何变化的呢?以往常用的解决方法是采用一般的元分析, 但由于其存在“年代效应”的缺陷而被横断历史研究这种特殊的元分析所取代[6]。为此, 本研究拟采用横断历史研究这种特殊的元分析考察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变迁的一般趋势及相关因素, 以便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在中国期刊网、维普资讯和万方数据的中文全文数据库, 以“SCL-90”、“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小学”、“初中”、“高中”、“中学”、“中小学”、“教师”等为检索词在题名、关键词和摘要等项目下进行搜索, 搜索的时间范围为1979~2012年, 搜索时依据如下标准: (1) 所有研究必须采用同一个测量工具—SCL-90; (2) 所有研究考察的对象是中国大陆各类中小学教师群体, 不包括港澳台的被试; (3) 研究报告中有明确的关于SCL-90量表9个因子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包括人数、均值和标准差) ; (4) 研究发表年代在1979~2012年间。最终得到发表于1995~2012年的文献共152篇, 需要说明的是, 数据搜集年代不同于发表年代, 数据收集年代依据以往研究的做法[6], 用发表年代减去2年。另外, 对于0~4的方式计分的数据, 将报告各因素得分加1, 从而将其转换为1~5级的计分。

三、结果与分析

(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的变化

为考察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的变化, 对SCL-90各因子的均值和标准差与年代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SCL-90中9个因子的均值都与年代呈显著正相关 (p﹤0.01) , 年代可以解释9个因子8%至18%的变异, 并且图1和图2也直观说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的变化趋势:中小学教师心理SCL-90总分及各因子均值虽有所波动, 但从总体上均呈上升的模式, 这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在增加, 即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另外, 结果还显示SCL-90中的9个因子的标准差也与年代呈显著正相关 (p﹤0.05, p﹤0.01) , 这表明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逐年变得更为分化, 提示不同中小学教师群体间的心理健康差异可能在增大。

为进一步考察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随年代增加的具体变化量, 采用回归方程及每个研究的标准差加以统计, 结果显示, 1993年时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均值在1.38~1.85之间, 而2010年9个因子均值在1.49~2.01之间, 平均标准差在0.55~0.67之间。18年间9个因子均值的变化范围是0.11~0.28, 大约增加了0.19~0.46个标准差 (即效果量d值) , 而依据Cohen (1988) 对效果量的区分, 9个因子中除恐怖因子外, 其他8个因子属于中效应 (0.2﹤d﹤0.7) 。这说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随年在缓慢增多。

(二) 不同中小学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结果显示年代与SCL-90中部分因子的标准差呈显著正相关, 这提示不同中小学教师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可能在逐年增大。为此, 我们进一步考察了不同性别、来源 (城市、农村) 、学段 (小学、初中、高中) 和地区 (东部、中部和西部)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以进一步了解不同中小学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特点。

首先, 在性别上, 结果显示两组的总体差异不显著 (t=0.072, p﹥0.05) , 各因子上的得分表现为:男性教师在人际、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4个因子上的均值高于女性教师, 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怖5个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女性教师。这说明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在SCL-90总分上没有差异, 但在具体9个因子上则存在结构性的差异。

其次, 在不同来源上, 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差异显著 (t=13.701, p<0.001) , 具体表现为农村教师在SCL-90中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城市教师。这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中小学教师。

再次, 在学段上, F检验发现三组间的差异显著 (F=329.533, p<0.001) , 具体表现为中小学教师在SCL-90中各因子的得分随着学段升高而升高, 即高中教师得分最高、初中教师次之、小学教师最低。这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学段升高而下降。

最后, 在地区上, F检验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间的差异显著 (F=528.54, p<0.001) , 并具体表现为中小学教师在SCL-90中各因子的得分在地区上呈倒“V”形, 即中部教师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教师。这表明中部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最差。

四、讨论与启示

(一)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随年缓慢下降

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整体发展趋势上, 结果显示年代与SCL-90的9个因子的均值呈显著正相关, 各因子得分大约增加了0.19~0.46个标准差 (即效果量d值) , 并且除了恐怖因子外, 其他8个因子增加的d值都属于中效应。这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在18年间心理健康问题在逐年增多, 尤以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8类心理问题的增多最为明显, 这与以往的研究较为一致[2,3]。究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中小学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正承受比其他群体更多的矛盾:首先是社会期望和教育现实之间的矛盾。现在的中小学生几乎全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普遍提高, 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也增多, 甚至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与此同时, 教育改革还不断对教师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最近《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等等, 然后在学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现实中, 学生升学考试分数仍然是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评价标准, 这使得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担心各种“率”, 还要面临教学知识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等诸多挑战;其次是社会地位和生活现实之间的矛盾。尽管近年来教师这一职业普通受到他人尊重, 其经济社会地位也有所提升, 但高物价、高房价等生活现实下, 这仅有的提升却显得捉襟见肘, 正如有些报道指出, 有89%的教师困惑于高房价带来的生存压力[7]。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 上述矛盾逐渐增大, 甚至呈愈演愈烈之势, 致使中小学教师的压力不断。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 有83.7%的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过大[8]。而一旦这种压力不能得到合理释放, 便极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甚至一些教师虐待学生、自杀杀人的报道也屡见报端。可见, 我国中小学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令人堪忧, 这足以引起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二) 不同中小学教师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在逐年增大

结果还显示年代与SCL-90的9个因子的标准差呈显著正相关, 这提示不同中小学教师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在逐年增大。为此, 我们进一步考察了不同性别、来源、学段和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和特点:

1. 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结构性差异

关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 以往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9,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结构性差异, 即总分上没有差异, 但在具体因子上表现为男性教师在人际、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4个因子上的均值高于女性教师, 而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怖5个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女性教师。这可能与男女间不同的身心特点和承担不同社会分工所致:一般认为男性个体方面相对争强好胜, 承担家庭顶梁柱的作用, 女性在个性方面则相对比较敏感、细腻, 承担家庭更多繁杂的琐事, 这使得男女都有各自不同的压力和烦恼, 进而导致他们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 这就为我们更好了解和有针对性的干预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2.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中小学教师

结果显示,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SCL-90总分及各因子的得分高于城市中小学教师, 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中小学教师, 这与以往的研究较为一致[11]。这可能是农村教师工作量大而学校教学条件和福利待遇偏低的反差所致:由于农村师资资源比较匮乏, 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通常要承担多个年级多门学科的繁重教学任务, 并且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还非常差, 有些地方甚至在危房里进行教学, 教师的福利待遇不仅低而且还时常得不到保障, 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收入不满意度高达70%[12], 这种反差无疑会导致他们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此外, 在工资待遇低甚至工资还兑现不了的情况下, 他们还要为家庭经济生活而奔波劳累, 这更会加剧他们心理问题的发生, 致使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中小学教师。这提示教育主管部门应更重视并切实解决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3.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呈随学段升高下降的趋势

与以往研究一致[11],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在SCL-90中各因子的得分随着学段升高而升高, 即高中教师得分最高、初中教师次之、小学教师最低, 这可能与不同学段的不同教学任务和不同教育对象有关。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还不是很完善, 比较依赖老师, 对老师的话也是言听计从, 加上现在小学也没有升学的要求, 因此总的来说小学老师各方面的压力都相对小些, 而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 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高,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这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不少难度, 同时中学还要面临升学考试, 学生升学考试成绩则成为了教师的工作成效甚至奖金发放的评价标准, 尤其是高中作为升入大学的门槛, 更是备受社会和家长的过度关注, 这无形中给高中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和责任, 由此, 中学老师尤其是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自然会更差。这提示我们要更关注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并且学校应改变唯成绩论的教师工作评价标准。

4.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地区上呈“V”形

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地区上呈“V”形, 即中部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教师, 而东部和西部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则相当, 这可能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有关:东部地区虽然生活节奏比较快, 生活压力不小,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学校各方面的资源比较丰富, 学校有专门心理咨询室, 还经常邀请心理专家给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西部地区则生活节奏比较慢, 应激源相对较少, 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小, 但中部地区则处于压力不少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却跟不上的尴尬处境, 这可能是导致中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原因。这提示我们要给予中部地区中小学教师以更多关注。

总之,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不尽如人意, 其心理健康水平在逐年缓慢下降, 不同中小学教师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也在逐年增大, 其中男女中小学教师存有不同的心理问题, 农村中小学教师、高中教师和中部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凸显, 这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更加重了人们的忧虑。为此,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 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尤其是其心理健康素质亟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重视, 与此同时, 还应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特点, 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以增强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实效性, 如此才能使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亿万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蕾, 孙凯基.青岛市四方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1) : 5~6.

[2]王景芝, 赵铭锡.中小学教师及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03) : 306~308.

[3]叶锋华, 王斌红, 贾晋萍, 等.山西省太原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11, 27 (05) : 398~399.

[4]朱小林, 张承业.桐城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 2000, (02) : 154~155.

[5]贾林祥, 宋广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1999, (06) : 42~45.

[6]辛自强, 张梅, 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 2012, 44 (5) : 664~679.

[7]徐晓虹.教师职业压力之源何在[N].中国教育报, 2012-9-13.

[8]江林新, 廖圣清, 周慰, 等.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状况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 201, 2 (03) : 39~43.

[9]陈丽江, 黄晓芸, 黄丹宇, 等.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20) : 9~10.

[10]熊向明.中小学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 1999, (04) : 387-390.

[11]高明书.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6 (02) : 8~14.

关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篇3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071-02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全面深化,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心理素质已深受各方面的重视。自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健康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之后,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备受重视。但作为学生的教育者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健是教师。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据报道,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在20%左右。前不久,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检查,发现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他们的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有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另据国外有关专家调查统计,教师中患神经病的占10%,而在其它职业人群中平均仅为2%左右。

这样的数据我们还可以列出很多。北京市教科院近期公布的《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成因及对策》调查报告表明,教师打骂学生、讲课死板、对工作不负责任、偏心等职业行为问题,是造成学生心理伤害的最主要的因素。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教师心理障碍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难以想象,一个在这样大范围内不同程度存在心理疾病的群体,如何培养健康活泼奋发向上的下一代。

二、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工作压力过大,导致适应不良问题

在素质教育还未真正落实的今天,教育教学的评估管理体系被蒙上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评估重现象不重人: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分数不重内部管理。各种考试、竞赛、考核、评估频繁。大量的作业批改,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满负荷运转,使教师很少有喘息的机会。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全身心投入。教育管理层和社会家长却常把诸如孩子逃学、品行不良、升学率不高。校园暴力单纯归因到教师个体。教师们忍辱负重面对一切不公正对待和评说,心理压力沉重。

(二)教师负担过重,导致职业倦怠问题

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是形成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这无形中给教师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教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形成了极端的完美主义观念,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一些教师力不从心,心理疲倦感油然而升。各个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着力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育教学水平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使得学校成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教师既要教学,又要科研,还要忙于充电。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使得他们不堪重负。

(三)教师的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格障碍问题

教师必须与学生、其他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与学生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产生矛盾冲突,使教师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如果关系长期恶化,教师心情必然沉重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心理。现在,教师普遍反映人际关系难处,据调查,某校45人,88.9%的教师认为最困难的是人际关系。有些教师在与人相处时,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与能力,或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去适应环境的需求,容易产生身心失控的现象,导致人格异常。

(四)教师所处的艰苦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导致教师心理失衡。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任何一个人,无论他从事何种职业,首先是要满足生理需要,其次是要满足安全需要,包括心理安全。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没有很好地满足自己的这些基本需要。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权利和义务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过多地强调奉献和责任,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和获得,对他们关爱不够。由于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一些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不高,生活条件与工作环境相当艰苦,教师和奉献与报酬之间反差很大。

三、解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一)教师应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压力应对策略

由于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心理医生所能做的也只是“助人”,因而,教师应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压力应对策略,维护心理健康。俞国良先生综合国内外研究,认为较为常用的提高教师压力应对策略的方法有放松技巧、时间管理技巧、认知重建策略和反思等。放松技巧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它包括通过各种各样的身体锻炼方法、户外活动以及培养业余的兴趣爱好等来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到调节。时间管理技巧可使工作、生活更有效率,能避免过度负荷,具体包括对时间进行组织和预算、将目标按优先次序进行区分、限定目标、建立一个现实可行的时间表、每天留出一定的时间给自己等。认知重建策略包括对自己对压力源的认识和态度做出心理调整,如学会避免某些自挫性的认识(如绝对化要求、完美主义、夸大后果等)经常进行自我表扬;学会制定现实可行的、具有灵活性的课堂目标并为取得的部分成功表扬自己。

(二)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防卫工作

一是在调节、控制情绪上下功夫,通过自我情绪的调节,有意识地对情绪的发生、发展加以调控,寻找有效的、适合自己的放松和排遣方式。二是教师要保持正确的处事态度。正视现实,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并且要具有直面挫折的意识,在挫折中激发自身潜在的能力与活力,加强教育责任心,积极调整心态走出挫折。教师遭遇挫折后应认真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明确是非标准。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三是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主动适应环境,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方法、寻求新的发展,才能真正拥有心理的安全感。

(三)改进教师的人际关系

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构成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善于主动搞好和学生、同事、领导的正常人际关系,消除隔阂,相互理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采取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多看别人的长处,求大同存小异,从好的一面去理解客观环境中的各种现象,是改善教育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

(四)重视人生关怀,为教师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人际环境。首先,社会大环境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第一要素。全社会都要共同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为教师创建一个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为此,社会各界都要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其次,学校小环境是教师最经常、最直接、最重要的工作场所,这个小环境顺心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为此,学校管理者应努力优化校内人际环境,切实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呵护与慰藉。使他们身心愉快地投入工作。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自身的生命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儿童,教师首先要拥有健康的心理。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这需要我们全社会以及教师自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胡艳,宋彦,不堪重负的中小学教师[J],中国教师,2006,(3)

[2]吴萍,李明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7,(9)

[3]田青,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4]高琼,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J],科技信息,2007,(36)

[5]邹菊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2007,(8)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 篇4

秦林臣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重庆

400715)

摘要: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不断增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而近年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教师殴打、体罚学生的事件屡见报端,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给予教师心理上的关怀与帮助,确保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教师心理

健康

原因

维护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然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长时间被人们忽视。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康,人格有偏移,个性有缺陷都会毫无保留地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无数事实证明,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也往往喜怒无常。所以,我们在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同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主要原因

(一)工作压力过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紧张应激状态,可能摧毁人的整个免疫功能系统.从而导致人的心理和生理失衡和失调。目前,我们的许多中小学教师依然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家长对学生的高期望,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激烈竞争,连续的人学高峰导致的班级人数增加,教师严重缺编等多种因素造成了中小学教师超负荷工作。许多教师除了白天紧张繁忙的工作以外,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备课、改作业、出考题„„旧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种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之下,极易产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致使不少教师身心状况每况愈下,甚至积劳成疾。

(二)经济收入较低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教师待遇有了明显提高,但横向比较,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仍然较低,很多教师与当年同时分配到国家机关或其他部门或下海经商的同学相比,其经济收人相差甚远,于是导致他们心态失去平衡,产生了自卑感。一些中老年教师由于受经济收人的限制,无钱买房子,无钱送子女上重点学校,产生了对家庭、对亲人的内疚感、负罪感。一些青年教师尤其是小学男教师因经济收人低,生活和工作条件差等,连找对象也困难,因而产生了焦虑、忧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学校内部精神环境紧张

精神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无形而巨大的。可是,有些学校的领导者只注重依法治校、制度管人.而忽视了以德治校、以情感人。有的校长整天板着面孔显示其威严;树立其威信,对教师的缺点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不分场合,似电闪雷鸣,丝毫不留情面。其结果,不仅伤害了教师的自尊心,而且还引起了教师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以致造成对促其改正缺点的正确要求也产生了很强的防备和抵制心理。

三、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切实减轻教师的过重负担,尽量避免超负荷劳动

首先,要做到不按学生的成绩给教师排队,不按学生成绩的优劣来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不与教师的评职、评先、调资晋级挂钩,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的局面,才能有效地减少或消除教师的心理问题。这也是减轻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措施。

其次,不在学生和家长中公布教师的教学成绩,不反复渲染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以及工作失误,多宣传广大教师的先进事迹.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第三,学校应制定相应措施.重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效率,避免随意延长教师工作时间,对教师的教案采取分层次要求等。学校领导还应多关心骨干教师以及其他教学任务重的老师,让他们也有松弛、休闲的时间调节身心,消除疲劳。

(二)逐步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学校领导应在国家增大教育投人、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同时,努力搞好校办产业,为学校增资创收,不断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

(三)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

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心理时空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许多教师能够承受生活的清贫和工作的艰辛,却要求自己的辛勤劳动得到领导的理解和尊重,有时领导的一句温暖的话语就可以使教师受到极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学校领导要努力改革教师管理模式,变程式化、事务化的管理为人性化的管理,以教师为本,努力为教师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使管理更贴近教师的心灵世界,更贴近教师的职业心态。

(四)制定和实施教师心理辅导计划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心理辅导计划,把它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列入教师的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1.针对教师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系列心理辅导讲座。

邀请心理卫生专家、学者来校给教师讲课,让教师们掌握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方法,提高缓解心理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点的教师进行分类辅导。

2.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咨询,为教师解决特殊心理问题。

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过度的焦虑、忧愁、烦闷、抑郁、愤怒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失常。因此.各地区应建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让教师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排除。

3.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建立教师心理档案。

通过测试,对有轻度和中度心理障碍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状态;对于在测试中发现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教师,应及时请心理医生为其治疗。学校应尽量关心这部分教师,并在工作上给予照顾。

参考文献

[1] 彭铧

2013.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研究

湖南大学

[2] 王智,李西营,张大均

2010 中国近20年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 [3]丁凤琴 2006(1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心态探析: 中小学 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J] 教育探索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5

一、现状调查情况

1. 专业人员少,专业结构复杂

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专职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仅有10.7%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中文专业毕业的占36%,政治专业毕业的占8.9%,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的占8.8%,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的占7.3%,其余为外语、历史、音乐、美术、体育、数学、计算机、化学、生物、医护、幼教等专业毕业。

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兼职情况的调查中发现,184所中小学校的278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有74所学校的90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专职教师,即有专职教师的学校占调查学校总数的40.2%左右。调查中专职教师人数约占总人数的32.4%左右,其余均为兼职,而且兼职的情况较为复杂,有的是身兼数职,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的辅助工作。兼职教师中政治教师占兼职教师的13%,语文教师占兼职教师的9.6%,校医占兼职教师的8.2%,班主任占兼职教师的7.5%,德育管理者占兼职教师的6.8%,其余为计算机、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历史课、科学课、英语课、地理课的教师以及教学管理者和教务干事等。

2. 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明显欠缺

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自评水平调查中我们发现,50.9%的教师认为自己理论知识匮乏,63.1%的教师认为自己实践技能较差。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多数教师认为由于自己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辅导技术,在实际的工作中,容易按照以往的思路教育、帮助学生,90%以上的班主任兼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认为自己很难将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分开。

3. 教研氛围不浓,经验交流机会少

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和困难时,你最希望与谁交流”问题上,有79.1%的教师会选择“希望与同事交流、共同协商解决”;在“当你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对你最有帮助的人是谁”问题上,82.6%的教师回答“找不到别人商量,只有自己查阅有关资料或反复琢磨解决”。在“你每学期听心理健康教育课几次?”问题上,回答“很少听”的占76.3%;在“你平时常和同事研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吗?”问题上,回答“很少和同事研究”的占69.9%。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反映他们在工作中明显感觉到,由于自己专业知识较少,跨学科教课需要了解的问题太多,又缺少同事之间的相互切磋和学习,彼此经验交流的机会太少,有“孤军奋战、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

4. 工作积极性较高,要求培训意愿强烈

有60.4%的教师是自己主动承担这项工作的,有28.4%的教师是服从学校安排才承担这项工作的。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18%的教师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为最大乐趣,有62.2%的教师比较喜欢这项工作,18%的教师认为兴趣一般,仅有1.8%的教师不喜欢这项工作。

调查中我们发现29.8%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培训,其余教师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培训。其中参加过国家级培训的教师占8.6%,省级的占5.4%,市级的占33.3%,县级的占37.4%。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有74.3%的人感觉培训对自己的工作帮助很大,12.6%的教师认为不太大,6.3%的教师认为没有多大作用。

5. 城乡教师差异明显,促进专业化发展任务繁重

根据理论构想和日常经验,城乡教师在年龄构成、学历、性别构成以及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上都会有差异,因此对278个被试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差异t检验,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城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方面,城乡的差异极其显著(P<0.001),农村的男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显著多于城市;在年龄上城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低于农村,但是差异并不显著;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历方面,差异极其显著(P<0.001),城市教师学历极其显著地高于农村教师;在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的获得上,城市极其显著地高于农村(P<0.001),并且证书的等级也极其显著地高于农村(P<0.001);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职情况上,农村的兼职教师数量极其显著地高于城市(P<0.001);在是否有校一级的领导主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一问题上差异显著(P<0.05),城市学校要显著好于农村(P<0.05);在心理学领域的科研参与这个问题上差异显著(P<0.05),城市教师显著好于农村;在心理工作的精力投入方面,差异显著(P<0.05),农村教师花在心理课上的精力显著大于城市教师,城市教师在咨询方面花费的精力显著大于农村教师;在培训方面,城市教师接受的心理学知识培训次数显著地高于农村教师(P<0.05);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需求上,城乡差异显著,农村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需求方面显著高于城市教师,城市教师的科研方法培训需求显著高于农村教师。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专业、专职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人员较少,专业构成较为复杂;专职人员较少,大部分都是主要担任别的工作,兼职做心理教师,甚至有的人身兼数职。很多学校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往往是由于学校不缺编,为了遵守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学校就从别的岗位上、别的专业人员中调用一个兼职,真正学心理学专业的人进不来。有些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配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在检查的时候才做此项工作。

2. 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情况分析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被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自评水平都很低,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人员少是分不开的。由于这些人员大部分不是科班出身,只是在接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之职之后接受过几次培训,没有从整体上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以往的经验来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多教师把这项工作跟我们教育中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区分不开,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成了思想教育工作。

3. 教学研讨氛围情况分析

通过对教学研讨氛围的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心理学专业的人员太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在身边找不到能够交流和研讨的对象;在制度上缺乏层层督导,因此在工作中遇到困惑的时候找不到上一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工作中盲目性较大,工作效率不高。而且兼职人员较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心理学领域的学术问题。

4. 工作态度情况分析

尽管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但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较高,主动承担此项工作的教师很多,并且多数人员喜欢此项工作,而且要求参加培训的意愿很强,但是参加过的培训很少。因此推断,我们的培训体制和制度不合理与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相关很大。

5. 城乡差异情况分析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城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总体来说应该跟学校的重视情况和投入情况相关较大。在农村,教师职业相对来说收入较高,因此男性从事此项职业的较多,因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男性老师多于城市;由于城市的师资学历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因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的学历水平也是城市极其显著地高于农村;由于城市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大于农村,并且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也要大于农村,因此在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获得和等级上,城市都要高于农村;在专职教师的配备上、学校的投入上、科研的参与上,城市都要显著高于农村。

三、加强和改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 强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

首先,要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和技术,才能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选拔心理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或具有一定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进行“高级班”的培训,让他们先行一步,在原有较高起点的基础上,接受更高层次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并能将学到的理论和技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摸索出适合本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然后以点带面,通过他们在全地区范围内推广,让他们起到榜样示范、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其次,分期、分批对在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除上面所说的骨干教师培训以外,对全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必须同时展开,有序进行。既要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专业意识,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培养和激发他们追求自身专业成长的强烈动机;还要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他们设计合理可行的培训计划和内容,制订专业成长的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重视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鼓励他们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学习中通过集中培训、讨论交流和教师实践行动研究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加快学习进程,尽快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律,以提高工作效率获得专业成长。

2. 做好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的有机结合

在职前培养方面,各高等院校的心理学专业,应通过拓展专业方向、扩大招生人数、改革课程设置、设立学校心理学方向第二学位或研究生课程班等措施,为中小学培养和输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教育行政部门与培训部门要重视高校心理专业的大学生职前培养问题,为大学生的见习、实习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帮助。使心理专业的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促进他们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还要做好这些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校去实习、去就业的协调工作,为农村偏远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这些心理专业的大学生深入到农村中小学,有理论上的优势,能够帮助农村教师提高理论知识,使农村教师在不出家门的情况下找到了“学友”,相互学习和共同研究,这样既有利于大学生的职前培养,又有利于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发挥城市资源优势,引领农村共同发展

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青年教师较多,学历层次较高,心理专业的人数相对也比农村中小学的人数多,加之,城市学校教师学习的渠道更广,进修提高的机会更多、办学条件更优越等原因,导致城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因此,促进城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协调发展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城市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建立较大范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专家系统、模拟系统,让成员间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可实现对教师进行大规模的专业训练,甚至可实现对学生的直接指导,这样将有力地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可逐步引领农村教师加入网络系统,通过信息的快速传递获得大量的相关知识和实际经验,促进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城市学校教师和农村学校教师积极互动,相互学习来实现农村学校跨越式发展。

4. 重视教科研引路,多开展行动研究

科研引路,促进长春地区中小学校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我们成功的经验。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学术信息,经验交流机会少的实际情况,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部门除了重视网络系统信息交流外,还要重视教科研引路,多开展行动研究等活动。可开展研究课、观摩课活动;每位教师完成一份课堂教学个案或课例;参加一个课题组研究活动;定期举办学术研讨,邀请专家、学者参加指导或学术讲座等活动。通过教科研活动,引导教师及时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的新发展,新变化。同时给教师面对诸多问题提供研究的机会,营造研究的氛围,促进彼此的经验交流,提高教师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5. 规范资格证认定,明确持证上岗制度

近几年来,我国已开展了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但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却没有相应的岗位资格制度,而且也没有相应的职称系列,这不利于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结合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有关教育职能部门应充分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统一制定培养目标,统筹培训内容,保证职前培养、在职培训的衔接,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尽快制定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考核与资格认证制度,在任职资格、岗位职责、评定方式、认证的组织机构等方面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达不到任职资格要求的教师不能担任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并将其作为制度长期坚持。

6. 加强督导评估,完善管理机制

论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篇6

据国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2000年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体测结果, 却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项调查显示, 教师心理疾患检出率为48%;广州市天河区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 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 (SCL--90) 对在教师进行测试, 结果显示:近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 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 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 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也比较高。杭州市教科所去年上半年对市区30所学校的近20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 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 毕业班的教师和班组任大于非毕业班和非班组任教师。北京市敦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更显示, 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 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笔者调查发现, 中小学教师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 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等。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是多种多样的, 其成因也各有不同, 但主要由以下五方面造成:

1. 职业角色的压力。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其言行受到更多关注, 这就决定了教师心理处于超负荷状态。超负荷的劳动付出与实际社会地位、正常工资收入得便法待遇问题所形成的反差, 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信息时代教师权威性受到威胁的情况都会使教师心理负荷加大。

2. 工作压力。

许多教师每周上15-20节课, 批改作业量大, 教师的工作负担过重, 常常工作到深夜, 这是被社会所公开承认的。尤其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 要自己制作软件, 收集整理信息, 经常工作到深夜。备课负担重, 现在许多新教材, 知识面广、难度大、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 需要参考大量的资料, 收集大量信息。还就要批改大量的作业, 还有学生大量周记、日记和各种练习。许多学校班额大, 更增加教师的负担。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 质量分析, 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还要抽出大量时间为差生补课。尤其教毕业班的教师, 工作量更大, 长时间超负荷运转, 使教师疲惫不堪, 心理负担过重, 身心疾病增加。同时, 还要应负名目繁多的量化考核。

3. 新课改的压力。

一方面, 新可改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转变, 对于教师来说, 着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超越。面对这种变革, 年轻的教师由于在教育教学经验和观念上还没有定型, 适应尚且容易些;年纪稍大一点的教师要发生这种角色转变, 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成就感强的优秀教师, 他们原本依靠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要他们否定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 放弃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法宝”, 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的情绪如果没能得到有效的调适, 极易产生对改革信念的动摇, 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另一方面, 自身素质缺失的焦虑感。新课改读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更方面都提出了新懂得标准和要求。参照这些标准和要求, 许多教师高到自身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运, 似乎高不可攀。诚然, 可以通过继续学习、接受培训来提高自己‘但素质的锻炼和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 不少教师深切地感受到由于自身素质的缺失将难于适应改革的要求, 遂有“跟不上形势之感”, 并由此而产生无阻感、焦虑感。再次, 新型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我国的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以“师到尊严”为本质特征, 新课改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 如在知识接受领域, 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性的“我主年客”、“我说你听”, 而是平等的对话伙伴和合作者。在伦理道德领域, 教师须从“长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 走到学生中去, 走到公共舆的论中心。因而, 教师的行为不再简单地等同于教育行为, 他们必须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教育性。

三、解决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对策

1、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的氛围。

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是社会问题在教师身上的曲折反映, 因此, 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 整体联动。要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 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要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 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 全面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如把教师心理教育纳入教师考核项目和继续教育的内容, 在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内开辟“教师心理咨询室”, 开通教师心里保健咨询热线, 为教师缓解压力。

2. 学校应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7

关键词:英语教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势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育竞争日益激烈, 当前, 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 已成为教育走向内涵发展道路的基本战略和策略。英语教师越来越意识到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科研, 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一、英语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英语课程本身及其课程的教学过程, 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英语学科教育中能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学科课程本身及其教学过程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英语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通过学科教学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收到好的效果。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改变课堂组织形式、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人格榜样作用等途径来实现。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学, 没有许多教学参考书和教案选编等资料可供借鉴, 要靠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基础上, 去寻找、发现其中的问题, 然后把思考付诸实践, 选题实验, 捕捉头脑中出现的新思想、新问题及经验体会,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教育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心育能力正在提高, 这为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二、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理念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这种形势下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这种民主的气氛将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充分说明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而最新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理念正与此相符, 这就从理论上为英语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1、我国最新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和全人教育观

2001年《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的学习过程,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又是他们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而综合语言能力是由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素养五个方面组成。

2、强调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

教师本身也是一本很厚的教科书, 教师的人格、修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素质。从发展学生的认知心理来讲, 学生不仅能直接从教师那里得知许多, 而且还可能在教师给自己留下的“空间”里看到许多。从发展学生的非认知心理来说, 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还应该更多。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备至少七种不同的智能:言语-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我反思智力等。“尊重个体差异”是指英语课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基础、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的客观现实。既不能机械的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个学生, 也不能强迫学生学习单一的学习材料。在英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并体验语言的实用性和真实性, 体验学习的快乐, 学会调控感情和学习策略, 以形成积极的情感。

三、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优势

1、从事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应该具备以下的应用知识和能力,

比如, 应用发展心理学知识、应用与认知心理学知识、应用性人格理论、变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原理, 对当事人作为一个心身统一体的理解, 对人的卫生健康的理解, 对我们工作的特殊人群的要求与问题的理解。

2、英语教育毕业的学生, 不但要学习普通心理学、教育学,

而且还要学习心理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教育语言学, 交际学, 管理学等专业知识。这些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独具魅力的英语教学能力, 就使得英语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在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备了有利的优势。

四、英语的学科特点

为了适应21世纪的飞速发展, 全世界的教育都面临着变革的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内容是:新的一代要学会求知 (learn how to know) ;学会做事 (learn how to do) ;学会合作 (learn how to live to get her) ;学会生存 (learn how to be) 。当今世界,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外语, 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近年来, 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 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1、英语的学科属性

英语既是一门记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语言学科, 又是一门包罗万象、涉猎广泛的知识学科, 同时还是一门集人生哲理与人类成长经验于一体的文学学科。学习英语可以帮助我们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面, 把握时代脉搏, 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2、英语的课堂特点

在英语教学中, 师生既然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也就自然成了课堂环境的载体, 他们之间的交往决定了英语交际能力的实现与否。英语课堂教学交际性的特点, 使师生同处一个教学情境之中, 因此会相互感染, 这种师生互动是产生积极的正反馈还是消极的逆反馈,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情感交流。情感如同融化在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之间的催化剂和粘合剂, 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动力因素。英语课堂交际性教学正是在情感层次和内容层次上进行的, 授课中, 教师的一举一动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教师应把生动而强烈的情感注人教学过程, 找到情感和内容的结合点, 以营造和谐的课堂交际气氛, 提高学生的认识、体验、理解、记忆和再现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心理需求。一个人只有和他人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实现自我的价值, 展现健康的精神风貌。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而师生关系不良, 课堂气氛容易紧张、死板, 使得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或默然。很难想象在学生害怕老师或对老师有成见的情况下, 他们还能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配合。当师生关系良好时, 课堂气氛温馨和谐, 学生如沐春风, 轻松愉快, 思维活跃, 因而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五、总结

英语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确实有优势。但是, 英语教师如果真正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待于自身素质提高, 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知识学习、技能培训与指导, 优化专业知识和结构, 并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及时自我更新, 就不仅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英语教师, 也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学校心理教育者。

参考文献

[1]张思中.张思中外语教学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中小学教师心理干预技能研究 篇8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贵州省不同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随机抽样调查1000人,回收问卷988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有效回收率为97.6%。其中,中学教师541人,小学教师435人;农村教师444人,城镇教师532人;男教师512人,女教师464人。

在专家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自编“中小学教师心理干预技能量表”,该量表分为三个一级维度,分别是态度、技术和操作,外加两个测谎题,初步形成92个项目的封闭式问卷。其中,态度包括尊重、共情、积极关注三个二级维度,技术包括倾听、提问、沉默、自我开放四个二级维度;操作包括行为、认知、情绪调控三个维度,行为方面包括正强化、负惩罚、模仿和角色扮演,认知方面包括合理认知,情绪方面包括适度宣泄、理智消解、转移注意、放松和心理暗示。初测问卷400份,用200份问卷作探索性因子分析筛选项目,把共同度、因子负荷小于0.35的项目予以删除,留下75个项目;再用200份作验证性分析,用Amos5.0建立验证性结构方程理论模型,应用极大似然法估计模型参数。最终留下65个项目,其中,态度21个项目,技术12个项目,操作32个项目。拟合指数为x2/df=1.711,GFI=0.918,AGFI=0.907,NFI=0.814,IFI=0.914,TLI=0.906,CFI=0.913,RMSEA=0.032。依温忠麟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所有拟合指标均达到要求。

我们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处理,计算结果表明,态度三个维度、技术四个维度和操作九个维度分半信度在0.625以上,稳定性系数在0.79以上,a系数分别为0.866、0.790和0.813,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对效度的检验主要是通过对中小教师心理干预技能调查问卷的因素分析得到的因素结构与最初的建构设想基本一致,根据对因素的命名,各因素所包含的项目意义基本一致,从而证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同时,问卷是在专家的指导下制定的,也说明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问卷采用4点记分的方法,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由“总是”到“从不”分别给予“1”到“4”分。

二、研究结果分析

1.中小学教师心理干预技能的总体特征

中小学教师在态度上的平均数为2.193,在技术上的平均数为2.481,在操作上的平均数为1.710,可以看出,贵州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干预技能在技术上得分较高,其次为态度和操作。

2.中小学教师心理干预技能差异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教师心理干预技能的差异,从学校、地域、性别、教龄、是否班主任等方面做了t检验差异性分析。结果发现,中学教师得分高于小学教师,t态度=5.181(P<0.01),t技术=4.657(P<0.01),t操作=4.132(P<0.01),差异极其显著;城镇教师得分高于农村教师,t态度=4.511(P<0.01),t技术=5.03(P<0.01),t操作=3.108(P<0.01),差异极其显著;男教师得分高于女教师,t态度=2.451(P<0.05),t技术=0.461(P>0.05),t操作=3.286(P<0.01),在态度和操作方面差异显著;十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得分高于十年以上教龄的教师,t态度=3.527(P<0.01),t技术=1.748(P>0.05),t操作=2.139(P<0.05),在态度和操作方面差异显著;没有当过班主任的教师得分高于当过班主任的教师,t态度=4.006(P<0.01),t技术=2.464(P<0.05),t操作=3.093(P<0.01),差异显著。

其中,中学教师的心理干预技能在多个二级维度上得分高于小学教师,在态度维度上,尊重、共情和积极关注差异显著;在技能维度上,倾听、提问差异显著;在操作维度上,正强化、负惩罚、心理暗示、转移注意、模仿、适度宣泄、角色扮演、放松方面差异显著。城镇教师心理干预技能在多个二级维度上比农村教师得分高,在态度维度上,尊重、积极关注方面差异显著;在技能维度上,沉默、倾听和提问方面差异显著;在操作维度上,放松、模仿、适度宣泄、负惩罚、心理暗示、转移注意方面差异显著。男教师在多个二级维度上比女教师得分高,在态度维度上,共情、积极关注两方面差异显著;在技术维度上,倾听、自我开放两个维度差异显著;在操作维度上,合理认知、角色扮演、适度宣泄、正强化、转移注意方面差异显著。年轻教师在多个二级维度上得分高于年纪稍长教师,在态度维度上,尊重、共情和积极关注方面差异显著;在操作维度上,转移注意、模仿维度上差异显著。当过班主任(一年或以上)的教师在多个二级维度上得分低于没有当过班主任的教师,在态度维度上,尊重、共情、积极关注方面差异显著;在技术维度上,提问方面差异显著;在操作维度上,合理认知、角色扮演、模仿、适度宣泄、心理暗示方面差异显著。

三、讨论与建议

从总体上看,中小学教师心理干预技能还有待提高。近年来,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有所增加,但在贵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校长和教师依然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摆样子、“装门面”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更忽视自身心理干预技能的提高。因此,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入手,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是提高教师心理干预技能的关键。

t检验结果说明,中学教师心理干预技能比小学教师好,城镇教师心理干预技能比农村教师好,这一结果与邵来成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这些都与贵州省的教育发展不均衡有着密切的关系。相比较而言,小学教师和农村教师的学历相对较低,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心理健康素质较低,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少,心理干预技能得分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相对而言,男教师、年轻教师、未当过班主任的教师心理干预技能略强,因此,提高小学和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水平,加强小学和农村教师心理干预技能培训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在对教师进行心理干预技能培训过程中,重点关注女教师、年纪稍长的教师以及班主任,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尽快提高他们的心理干预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从心理干预技能的各维度看,普遍技术上得分较高,操作方面得分最低,说明一些教师只是从教学经验的角度形成了一些倾听、提问、自我开放等技术,而没有根本改变对学生的教育态度,尊重、无条件关注等积极的态度没有形成,而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正强化、负惩罚,帮助学生调整情绪等干预技能的教师则更少。因此,在培训教师心理干预技能的过程中,要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态度,相信学生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可以开发,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要注重操作方面技能的培养,帮助教师学会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干预技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能有意识地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要考虑不同群体在各个维度上的特点,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更强,从而全方位、多角度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干预技能。

参考文献

[1] 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心理学报,2004,36(2).

[2] 邵来成.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泰山学院学报,2004(4).

[3] Quicke,John.Inclusion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Schools.A Critical Autoethnography,2008.

[4] 刘嵋.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 吴小鸥.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5).

[6] 金泽勤.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中学校长,2007(2).

(责任编辑 白文军)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9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它告诉人们,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更应该重视心理健康.在当今社会中,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殊不知,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同样亟待人们的关注与担忧.关键词: 教师 心理健康状况

影响因素

途径

方法

当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

1999年4月,国家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的14个市168所城乡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经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需要学校和社会引起高度的重视.根据调查显示,不同的教师群体,心理健康也有差异.从总体上看来,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来说不如小学教师.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教学任务和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造成的比如说小学生较中学生相对听话,这让小学教师有一定的成就感,而中学教师面临学生的升学问题,压力要大得多,再加上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厌学心理等加大了教师工作的难度,从而造成心理问题;其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比 心理学毕业论文

男教师差,这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致使女教师承受了比男教师更沉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两方面的负担,这些压力导致她们在心理上出现不良症状的机会相对比较多,所以心理健康状况也比男教师要差;再者,不同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相同.因为社会期望值和自信程度的不同,大学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大专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最后,年龄的高低以及是否担任过班主任等因素也同样引起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不同,这表现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随年龄而增高的趋势,而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就相对不如从未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

二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一)个体因素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纬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师范性又要求教师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不段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这些要求在无形之中已经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从而导致了他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影响.来自美国教育协会调查报道显示:在教师中有37.5%常对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有30%社会适应不良,有情绪问题,有20%的教师学要心理医生的特别关心,另有30%的人不易与人相处;这些现象都与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关系密切.教师承担着管理者,教育者,学习者等多重角色,这就更需要他们发展多方面的能力,而发展这些能力的要求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了重要的压力源,加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心理学毕业论文

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在如此重压之下,教师极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造成自卑、失望,以及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二)家庭因素

教师在学校要承受工作的压力,回到家中,教师又是重要的家庭成员,这便决定了他们 对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诸如繁重的家庭劳动,家庭的管理和家庭的发展目标,提高家庭内成员的关系协调,子女的教育和培养等,都将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尤其是在作为并不富裕的工薪族,面对购买住房,积累子女的教育资金等大的开支,让他们不得不承受着日益沉重的经济压力。而这些,都将成为影响教师们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三)学校因素

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的,因此,学校环境对教师的工作十分重要.如果学校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也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再有,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因为如果一个学校没有一个好的环境,领导对教师没有一套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就无法让教师在教学中拥有良好的工作心态,也就无法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校园人际关系的好坏也能衡量一个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四)社会因素

学生的学习效果,行为表现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据此调整自己的工作,再加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因此,学生的学习问题和行为问题也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再者,难以磨灭的应 心理学毕业论文

试教育也会给教师的心理上了一道难以拔除的枷锁,家长一味想让自己的子女上重点学校,于是又将学生的未来完全寄托在教师的身上,使一些教师缺乏职业成就感,另外,对学生成长的担忧,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是压力的重要来源.三 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途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只有让教师具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许多事实证明,心理承受力大的教师更容易接受新课程改革的观念,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一)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减轻教师的心理负荷

不良的社会环境对教师的影响很大,因此,全社会都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同学生一样,教师的心灵同样需要社会以及各级领导的关注与呵护.(二)投身教育改革,培养兴趣爱好

在面对重重压力时,可以采用“移情法”,将这些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力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以减轻心理压力.例如,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养花,观景,写字等,往往这些美丽的事物会起到缓解压力,提供动力的作用.也可以投身到教育改革的行列中去,让教师在品位新课改的累累硕果中忘记压力.这样,既缓解了心理压力,又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三)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学毕业论文

教师应该重视对自己心理的调节,形成健全人格.教师应该理性地认识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以正确地认知压力,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还何以采取”推移时间遗忘法”,忘记工作中那些曾经的不愉快,随时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不要让痛苦的过去牵制住你的未来.其二,要坚持对事物抱以顺其自然的态度,不要过分去追求十全十美,要学会自我安慰,和自我激励,相信 自己永远是最棒的,因为成功是从自信开始的.(四)多角度考虑,学会宽容待人

用辨证的观点来说,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教师看待事物时更应该坚持这样的观点.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也许就能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同时,因为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在社会上具有模范的作用,因此,自己首先应该做到严以律己,宽容待人.许多教育实践和案例说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因为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是影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来说,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做出长期而不懈的努力.参考文献:《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找准教育的心育位置>>

《教师心理压力调查报告》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10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参加健康体检的人员均为我县教师, 包括所有县、乡、村级学校的教师, 共有992人。其中男教师466人, 女教师526人;20~30岁286人 (28.8%) , 31~40岁395人 (39.8%) , 41~50岁301人 (30.3%) , 50岁以上10人 (1.0%) 。

1.2 检查项目

所有参加体检者均进行内、外、眼、耳鼻喉科常规检查;做心电图、肝胆脾肾 (女性还有盆腔) B超、摄X线胸片;做肝肾功能、空腹血糖、乙肝三系、血脂四项检查。

2 结果

992人中体检指标异常553例, 异常检出率为55.8%。检出率居前八位的异常指标依次为高血脂、脂肪肝、胆结石、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 、转氨酶升高、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糖尿病, 详见表1。

由表1可见, 男性高血脂、脂肪肝、转氨酶升高、高尿酸血症、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女性。

3 讨论

本次体检结果表明, 我县教师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体检发现异常和患各种疾病的比例较高。其中高血脂、脂肪肝、胆结石检出率居前三位, 这些人中以30~50岁年龄段者居多。笔者分析, 除了因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导致的生活方式改变外, 还与教师本身的工作特性和所处环境有很重要的关系。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 竞争激烈, 工作压力大, 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 加上个别教师健康意识淡薄, 缺乏体育锻炼, 特别是男教师存在许多不良生活习惯 (如吸烟、饮酒等) , 工作压力较女教师大, 更喜欢进食高脂肪饮食等导致男教师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教师。夏河地处高原, 高寒缺氧, 每年无霜期仅88天, 当地居民有着特殊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如喜食牛、羊肉, 爱喝酥油茶, 进食各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较多, 较少食用蔬菜、水果、鱼类和海产品。另外, 由于高原地区天气寒冷, 人们的户外活动也明显减少。据报道, 高海拔地区除了肥胖、高脂血症、嗜酒是脂肪肝患病的主要原因之外, 高海拔地区的生活方式也是脂肪肝患病率升高的因素之一[1,2]。上述这些因素促使血脂异常、高血压、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等疾病检出率明显增高, 而这些疾病又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本次体检中乙型肝炎患病率和转氨酶增高分别居第四位和第五位。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据报道, 我国健康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9.1%[3]。本次体检HBsAg阳性检出率8.2%, 较全国水平略低。转氨酶增高原因除乙型病毒性肝炎造成外, 可能也与脂肪肝患病率高有关。

参考文献

[1]蒋勤, 李刚, 付凯, 等.高原地区脂肪肝CT表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J].高原医学杂志, 2003, 13 (3) :18-21.

[2]魏春梅.西宁地区480例脂肪肝病因分析[J].高原医学杂志, 2005, 15 (4) :53-54.

上一篇:债权再融资下一篇:多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