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药物治疗十篇

2024-05-09

内科药物治疗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与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调出该院2015年1~4月期间的呼吸内科门诊普通处方, 随机的从所有的处方中抽取100张为研究对象。

1.2调查方法:对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治疗的患者按照科室、姓名、性别、等相关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 并根据不同项目进行汇总、统计。

1.3统计方法:根据患者的处方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统计, 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中的药物使用情况基本上是合理的, 但是在住院患者中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中却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位于前5位的药物为替硝唑注射液、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针、青霉素针、加替沙星针, 基本处于动态稳定状态。

3讨论

3.1门诊患者处方分析:我院平均用药为1.27种, 处于较低水平;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占总处方量的60.00%左右, 而同等级别医院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30.00%左右, 因此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比国家规定的50.00%还要高。因此对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限制已刻不容缓。

3.2不合理用药情况

3.2.1抗生素使用途径不合理:从我院抗生素使用途径来看。虽然在临床上医师对抗生素都有处方权, 但并非所有的医师都懂得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且有的医师对抗生素治疗的症状控制不严格, 仅凭个人积累的经验使用抗生素。甚至个别医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 给患者开许多根本不需要的高档抗生素, 这样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还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了新的伤害, 加速了耐药菌的产生[2]。

3.2.2剂量不合理:有29例患者剂量过大, 如阿齐霉素浓度依赖性较高, 常规剂量每次0.5 g, 患者每天进行相应的静脉滴注就可以。但很多医师给患者开的处方中给多数症状较轻的患者给予每次0.5 g的静脉滴注, 每天进行2次, 这样不但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 还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3]。

3.2.3经验治疗太多:在临床上医师使用抗生素前进行送检相应标本, 对其做微生物检查的样本太少。医师一般认为患者期望得到抗生素治疗, 而如果自己没有为患者开出抗生素处方的话, 会造成对医患关系的恶化, 然而, 当代人们的认识能力来看, 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能够意识到抗生素与微生物耐药性之间的关系。这就导致抗菌药物的使用泛滥[4]。

3.2.4频繁更换抗菌药:经过临床研究发现, 有的患者在使用抗菌药对自己的疾病进行治疗后, 如果在短时间内感觉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就会立刻更换使用另一种抗菌药, 研究发现, 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此方式既不能消灭细菌, 对治疗疾病起不到效果, 而且还会由于用药混乱, 导致二重感染以及使细菌对多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因此建议患者, 如果某种抗菌药在开始使用一段时间内的疗效达不到预期, 首先患者应该考虑的是用药时间达不到, 如果明确指导抗菌药物的原因, 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在医师的指导下加以调整[5]。

3.2.5抗菌药物的选择缺乏细菌学依据:首先, 使用抗菌药物要确定抗菌药物的药效, “对症”选用抗菌药物;医师更应该将经验治疗与药敏检查相结合对患者进行治疗, 并且需要结合患者全身的情况选用适宜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尽早实现目标用药;医师往往不了解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情况下就给患者制定用药方案[7,8,9], 导致患者病情不能得到及时控制, 所以, 医师应该针对患者的特殊病理情况谨慎用药, 对患者进行密切监察并且及时处理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3.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目前常遇到的问题, 使用抗生素的的原则通常需要有效地控制感染, 争取最佳疗效。要相应的预防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且要注意合适的剂量和疗程, 从而可以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医护人员要密切注意药物对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影响的情况, 除此之外, 还要根据微生物的药敏试验的结果, 调整经验用药的发生, 还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 确定给药途径, 从而可以防止浪费的现象发生。另外, 有关部门还要制定抗菌药物的管理计划, 通过限制处方及医师发药前的审核对用药进行控制, 另外还要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处方审核制度。医师可预先审核全院抗菌药物处方或医嘱, 若发现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应及时干预并将意见反馈给主治医师, 避免抗生素生素的不合理使用[10,11]。

4建议

目前, 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将对感染的预防放在如何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上。研究发现, 一旦生物社会失去控制, 他们就会不断地向感染或菌群失调的领域进行扩展。在临床上使用看菌药物进行治疗相应的疾病, 事实上, 我们虽选用了所谓合理的抗菌药物, 但临床效果并不能达到我们的满意[12], 因此, 要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不仅要从细菌的敏感性方面考虑, 还应从药物的药效学特征、药代动力学、药物稳定性等多方面考虑。才能对抗菌药物进行合理的使用[13,14]。

摘要:目的 通过临床调查了解我院收治的患者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为我院以后临床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分别随机抽取我院呼吸内科患者药物处方100份, 考察门诊患者合理用药国际指标的处方指标、住院患者不合理用药表现及抗菌药物用药频度 (DDDs) 的排序情况。结果 我院门诊收治的患者使用的药物基本上是合理的, 但是在住院患者中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中却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位于前5位的药物为替硝唑注射液、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针、青霉素针、加替沙星针, 基本处于动态稳定状态。结论 我院收治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还是比较合理的, 但是也有一部分患者的用药情况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需要适当地预防调整一下。

内科药物治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HIS系统,数据涵盖自2011年9月~2012年2月我院血液内科所用的抗菌药,均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抗菌药的限定,将抗结核、抗病毒及抗感染植物制剂排除在本次调查研究的范围之外[2]。数据包括抗菌药的通用名、剂型、规格、用法用量、用药频度(DDDs)及金额等相关药品信息。

1.2 方法

本研究利用回顾性的方法及药物利用评价(drug utilization review,DUR)相关分析方法对我院选定时间内血液内科住院患者所用抗菌药物进行统计分析。DUR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医院用药分析中逐步开展,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已分化出了药物消费结构、处方行为、药物经济学分析、药物流行病学分析等许多研究分支。以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为基础数据进行的各类药物利用评价更成为近年来医院评价用药合理性的主要方法[3]。本研究中DDD值是采用WHO及卫生部推荐的“限定日剂量”值并参考《新编药物学》(第16版)[4]和药品说明书确定。DDDs用来反映临床对某药的选择倾向性,DDDs=某药消耗总量/该药的DDD值,此值越大说明其临床应用越多。日均用药费用(DDC)=某药消耗总金额/该药的DDDs。序号比可以用来衡量某药用药金额及用药频度的同步性,其计算基于对用药金额及用药频度的排序,其值等于某药消耗金额的排序序号与该药DDDs排序序号的比值。序号比越接近1,说明用药金额与频次同步性强,>1说明药品价格较低临床应用率较高,反之,若序号比<1则说明药品价格较高且临床应用较少[5]。

2 结果

2.1 注射型抗菌药数据统计情况

我院血液内科住院患者所用注射型抗菌药物按卫生部抗菌药物分类列表分为11大类,按药品通用名统计共30种。我院血液内科各类抗菌药物用药频度及用药金额的构成情况见图1、2,按通用名统计各抗菌药的相关信息见表1。

2.1.1 用药频度分析

由图1可见,我院血液内科住院患者临床应用较多的注射型抗菌药为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头孢米诺钠),三者DDDs占所用抗菌药的62.74%。以下分别对血液内科临床应用最多的该三类药品及其中主要品种进行分析:

2.1.1. 1 碳青霉烯类

由表1可见,碳青霉烯类应用主要以美罗培南为主,其次是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二者分别占碳青霉烯类DDDs的60.62%和39.38%。碳青霉烯类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存在于细菌中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阻碍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从而使细菌细胞壁缺损,具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应(PAE)。亚胺培南的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多重耐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有强大的抗菌活性,但对肾脱氢肽酶不稳定,故将其与肾脱氢肽酶抑制剂西司他丁复方应用,而美罗培南单独使用时不被肾肽酶破坏。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注射剂具有神经毒性、肾毒性,易出现二重感染。与亚胺培南相比,美罗培南对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低,故其临床使用率高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血液内科主要用于成人及儿童单一或多种对美罗培南敏感的细菌引起的败血症[6]。

2.1.1. 2 头孢菌素类

由表1数据可知,头孢菌素应用以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中的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为主,占头孢菌素类抗菌药DDDs的98.21%。三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肠杆菌属引起的严重全身感染,包括血液内科常见的败血症,其肾毒性低于第一、二代头孢,组织穿透力强,体内分布广泛,故血液内科临床使用率高。将三代头孢菌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其抗菌作用明显增强。他唑巴坦和舒巴坦相比,前者对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菌株产生的多数重要的β-内酰胺酶具有不可逆性的抑制作用,舒巴坦对某些阴性杆菌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无活性,而血液内科病原菌感染多为革兰阴性菌,故血液内科临床主要选择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

2.1.1. 3 其他β-内酰胺类

由表1可知,血液内科住院患者所用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仅包含头孢米诺钠一个品种。头孢米诺钠为头霉素类抗菌药,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能够在短时间内溶菌杀菌,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基于以上抗菌特点,头孢米诺钠在血液内科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败血症。

2.1.2 用药金额及序号比分析

由图2可见,各类抗菌药消耗金额占据比重较大的以单价较为昂贵的碳青霉烯类、抗真菌类和头孢菌素类为主。序号比值用来反映某药品的用药金额与使用频度是否相符,美罗培南的用药金额排名第1位,其用药频度排名第3位,序号比低至0.33,用药金额与用药频度同步性不强。归其原因,还在于该药品单价高所致。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用药金额排名第2位,其序号比值为2,相对血液内科所用其他抗菌药高,说明其临床应用率很高,药品价格相对较低。DDDs排名前10位的药品中,序号比为0~1的有2种,序号比等于1的有3种,大于1的有5种。表1数据显示,我院血液内科使用频率较高的注射型抗菌药的用药金额及用药频度的同步性基本可认为比较合理。

2.1.3 日均用药费用分析

由表1可见,日均用药费最高的抗菌药为抗真菌类,血液内科所用抗真菌药共有5种,其平均DDC为1 127.85元,其中,伏立康唑DDC高达2 572元,临床应用较少,主要用于治疗口咽念珠菌病及急慢性侵袭性曲霉菌病;卡泊芬净DDC为1 953.72元,临床在其他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侵袭性曲霉菌病时才选用该药,所以其使用率较低。这类抗真菌药的单价昂贵是造成其DDC较高的主要原因。临床应用率较高的碳青霉烯类DDC也相对较高,达700多元,同样是因其单价较高造成。DDDs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中,DDC在700~800元的品种占30%,500~600元的品种占20%,300~400元之间的品种占20%,其余品种DDC低于300元。如此看来,除少数几个血液内科临床应用较少的,如甲硝唑、阿米卡星的DDC较低外(小于10元),其余抗菌药的DDC都相对较高。

2.2 口服抗菌药数据统计情况

我院血液内科住院患者所用口服抗菌药共涉及5类,按通用名统计共13个品种。血液内科各类口服抗菌药DDDs及消耗金额构成情况见表2。各口服抗菌药的利用及消耗情况见表3。

由表2可知,我院血液内科口服抗菌药主要以抗真菌类为主,其次是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真菌类主要应用品种为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氟康唑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对白色念珠菌、大小孢子菌等均有强力抗菌活性。喹诺酮类以左氧氟沙星为主,其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且不良反应少。大环内酯类以阿奇霉素为主。

由表3可见,我院血液内科口服抗菌药用药金额排名前3位的均为抗真菌药,其中,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的序号比都较低,分别为0.33和0.50,说明这两种药的用药金额较高,用药频度同步性差。而氟康唑的序号比为2,说明该药的临床使用率高,价格较低。血液内科所用其他口服抗菌药的序号比都接近于1,说明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同步性好。口服抗菌药中,除伏立康唑的DDC高达837元以外,其他均较低,在100元以内。

3 讨论

血液内科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高度敏感,且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加酶抑制剂的耐药率也较低,因此,这两类药的临床使用率较高。另外,血液内科住院患者由于基础疾病的原因,自身免疫功能处于低下状态,外加一些治疗因素,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机体发生免疫抑制,使其真菌感染率提高,因此,抗真菌药的应用在血液内科高于其他科室。另外还有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因,使细菌移位,导致患者极易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特点是起病急、不易控制,常有暴发流行的趋势,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7]。因此,应及时、合理、经济地选取恰当的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血液内科抗菌药的应用与选择有其自身特点,由于真菌感染较难获得病原学证据,且感染症状可能被血液系统疾病本身所掩盖,因此,临床上多以经验治疗为主。对存在免疫缺陷状态、应用糖激素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3 d以上,且经验型抗细菌治疗5 d无效者,在继续寻找病原的同时,建议合并使用抗真菌治疗[8]。医师应加强患者感染的取材并送检细菌培养,待明确病原菌后再更换相应的敏感、窄谱的抗菌药物,避免造成和加重耐药株的形成引起二重感染。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血液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情况,为临床经济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9月-2012年2月血液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相关信息及数据,对其中注射及口服抗菌药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用药费用(DDC)及序号比进行分别计算,分析血液内科抗菌药临床应用情况。结果 我院血液内科抗菌药使用注射剂以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及其他β-内酰胺类为主,其中,碳青霉烯类以对肾脱氢肽酶稳定的美罗培南为主,头孢菌素类以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为主,其他β-内酰胺类仅包含头孢米诺钠一个品种;碳青霉烯类及抗真菌类日均用药费用普遍较高;口服制剂以抗真菌类的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为主,其中,氟康唑的临床使用率高,价格较低,用药金额与用药频度同步性好,口服制剂中除伏立康唑外DDC都相对较低。结论 我院血液内科抗菌药使用基本合理,应根据本科室感染特点,进一步合理选用抗菌药。

关键词:血液内科,抗菌药,药物利用

参考文献

[1]陈香丽,王连才,郭建民.血液病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418-420.

[2]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zcfgs/s3576/201205/54645.htm.2012-05-08.

[3]张薇.以限定日剂量为基础进行药物利用研究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9A):2892-2894.

[4]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140.

[5]李允武,金芝贵,吴飞华,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动态监测分析系统的开发应用[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9,9(1):11-15.

[6]王怀良,杨世杰.临床药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82-305.

[7]黄妙儿,黄云平,周舍典,等.血液内科与其他内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学比较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24(3):281-283.

心内科心脏早搏的药物治疗分析 篇3

【关键词】稳心颗粒;心脏早搏;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80-02

心脏早搏是临床中比较多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疾病,在临床中的发病率比较高[1],普通人以及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人均有发病几率,患者发病后出现了胸闷、心慌、气促、失眠等等癥状,对患者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2]。临床中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比较多,使用的一些西药治疗效果往往差强人意,而且患者还出现了各类不良反应的情况,此次根据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接收的106例心脏早搏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这些患者在接受稳心颗粒治疗后,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有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我院一共有106例心脏早搏患者接受治疗,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42例,患者的年龄从36岁到80岁不等,出现室性早搏的患者共有56例,房性早搏患者42例,8例患者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同时存在。全部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频发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疾病的症状,还存在心慌、胸闷的症状。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稳心颗粒(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进行治疗,每次9g,3次/d,温水冲服,以4周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对于正在治疗的早搏患者,停用目前服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给予治疗基础疾病的常规药物;新发早搏患者,不应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

13观察指标:为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诊断,使用听诊器来进行听诊,用心电图进行记录,持续的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完成各项功能检查,对患者使用药物后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

1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在完成治疗后,患者不存在早搏,或者是早搏的次数降低到治疗之前的10%以下;有效:早搏次数为治疗之前的一半;无效:早搏次数仍然和治疗之前一样,没有改善。药物致心律失常的标准:出现治疗前没有的心律失常,心脏早搏较治疗前明显增多或恶化。

1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经3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显效74例,占6981%,有效23例,占2170%,无效9例,占849%,总有效率为9151%。其中,56例室性早搏患者,显效38例,占6786%,有效13例,占2321%,无效5例,占893%,总有效率为9107%;42例房性早搏患者,显效30例,占7143%,有效9例,占2143%,无效3例,占714%,总有效率为9286%;8例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同时存在患者显效6例,占7500%,有效1例,占1250%,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750%,不同类型早搏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

22106例患者接受治疗后,并没有一例因为药物而引起的心律失常症状,有4例患者有较轻微的头晕症状,可以继续使用药物治疗,2例出现胸闷头晕,在停药后,其不良反应也随之消失,该药物并不会影响患者的血尿常规、以及血液功能。

3讨论

心脏早搏在各类心血管疾病中都存在,此疾病的发病因素比较复杂,临床中各类因素都有几率引起发病,激动、异常自律性增加等。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关于稳心颗粒对于心律失常的研究表示,其治疗效果显著[3]。此次研究中稳心颗粒对于心脏早搏患者的临床总体有效率达到了9151%,而且该药物并不会让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稳心颗粒在治疗心脏早搏中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临床效果比较优秀。现代药学研究显示稳心颗粒对于血液粘稠度、血液微循环具有很好的改善,能让心肌供氧得到促进,让患者的心功能趋于正常[4]。

心脏早搏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其病因多由情志内伤,气滞血瘀,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或思虑过度损伤心、脾所引起,治疗上应以补虚、滋阴、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为主。步长稳心颗粒是抗心律失常药,是由党参、黄精、三七、甘松、琥珀5味中药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5],该方中党参补中益气、生津,黄精补气养阴、健脾益肾,三七消肿止痛、散瘀止血,琥珀镇静、安神,可用于治疗失眠、心悸,甘松可改善因心肌缺血引发的异位兴奋灶所引起的心律失常。该中药制剂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定悸复脉之功效,能有效地治疗心脏早搏,且对患者的血、尿常规,电解质、血脂、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无明显的影响。

总之,对于稳心颗粒在心脏早搏的治疗研究中,我们认为不管是现代药理还是中医理论,其对于心脏早搏都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也是目前临床中应用比较多的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景德全稳心颗粒治疗女性心脏早搏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8):922-923

[2]周燕玉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脏早搏60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4-5

[3]章茂顺,张新军,葛宁,等步长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快速性期前收缩临床研究总结报告[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4,3(26):381

[4]唐国栋稳心颗粒治疗早搏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1):138-139

内科药物治疗 篇4

谷氨酸钾和谷氨酸钠。谷氨酸钾、钠比例视血清钾、钠浓度和病情而定,尿少时少用钾剂,明显腹水和水肿时慎用钠剂。

精氨酸10~20g加入葡萄糖液中每日静滴一次,此药可促动尿素合成,药呈酸性,适用于血ph偏高的患者。降氨药对慢性反复发作的门体分流性脑病的疗效较好,对重症肝炎所致的急性肝性昏迷无效。

乳果糖口服后在结肠内被乳酸菌、厌氧菌等分解乳酸和醋酸,降低结肠胃病ph值,使肠腔内呈酸性,减少氨的形成与吸收,同时促进肠内有毒物质的排出。

苯甲酸钠可与肠内残余氮质如甘氨酸或谷氨酰胺结合,形成马尿酸,经肾脏排出,因而降低血氨。治疗急性门体分流性脑病的效果与乳果糖相当。剂量为每日二次,每次口服5g.

苯乙酸与肠内谷氨酰胺结合,形成无毒的马尿酸经肾排泄,也能降低血氨浓度。

内科药物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大同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所收治的19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其中女8例, 男11例, 年龄最大82岁, 最小年龄54岁, 平均 (68.8±2.1) 岁, 本组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后继发真菌感染, 其中6例 (31.58%) 下呼吸道感染并发肺心病, 4例 (21.05%) 下呼吸道感染并发高血压, 2例 (10.53%) 支气管扩张并发感染, 5例 (26.31%) 肺炎, 2例 (10.53%) 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部感染。抗菌药物占前3位的为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第3代头孢菌素。

1.2 方法

分析药物应用情况及继发其真菌感染情况。

2 结果

2.1 继发真菌感染情况

本组19例患者真菌感染的主要部位:3例 (15.8%) 位于肠道, 9例 (47.4%) 位于口腔, 7例 (36.8%) 位于肺部;其中存在3个部位感染的患者有4例, 存在2个部位感染的患者有5例。本组患者中6例为细菌、真菌混合感染, 13例为单一真菌感染。感染的真菌以酵母菌为主 (14例) , 其他真菌5例。

2.2 继发真菌感染前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抗菌药物应用次数最多的为3代头孢菌素 (头孢他啶、舒巴坦+头孢哌酮) , 其次为喹诺酮类 (左氧氟沙星) 、氨基糖甘类 (硫酸阿米卡星) 。本组患者中有2例 (10.5%) 单用抗菌药物 (头孢他啶、舒巴坦+头孢哌酮) , 11例 (57.9%) 联用3种抗菌药物 (硫酸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第3代头孢) , 6例 (31.6%) 联用2种抗菌药物 (左氧氟沙星+第3代头孢) 。

1.4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2讨论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第3代头孢是诱发真菌感染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适于抗感染治疗, 过敏反应率低, 低毒、高效, 具有耐青霉素酶和广谱的双重优点, 头孢菌素类对酸及对各种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较稳定;作用机制同青霉素, 也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成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属繁殖期杀菌药。由于其不良反应, 是当前开发较快的一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菌活性强大, 组织穿透力好。喹诺酮类和第3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 不良反应低, 药物动力学特性较为良好, 以及成为了首选治疗和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首选药物。在未做药敏试验、且患者处于严重感染的情况下, 通常都会联合应用喹诺酮类和第3代头孢菌素这二类药物。而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时, 通常都采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第3代头孢菌素三联用药。

抗菌药物影响肠道合成B族维生素, 使组织抵抗力减弱, 为真菌吸附呼吸道黏膜并穿透组织提供了有利条件。还可影响人体蛋白代谢, 致机体抵抗力降低, 为真菌躲避或干扰宿主的防御提供了可能。本组调查显示, 引起院内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就是抗菌药物诱发真菌感染。57.9%的真菌感染都是由于抗菌药物单纯引发的。真菌感染大多出现在口腔、泌尿道及肠道等处, 持续时间多为5 d, 基本都是在患者入院之后2~3周的时间内发病。患者能否及时得到治疗的程度、病情程度与反复感染次数、感染时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若能得到及时治疗, 则可在很短的时间内控制真菌感染。

由于呼吸内科患者均为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反复感染、年龄较大的重症患者, 因此, 治疗疗程较长、用药剂量偏大, 绝大多数患者还采用多种广谱抗菌药物联用, 使真菌感染率逐年上升, 出现各种院内感染。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继发真菌感染具体而言, 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 抗菌药物选用不合理:外伤、骨折选用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 严重违反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注意的有关问题》[3]的相关规定; (2) 无指征选用抗菌药物:如滴虫性阴道炎选用头孢他啶静脉滴注;头痛选用头孢克肟;腹痛选用奥硝唑; (3) 抗菌药物联用不合理:如上呼吸道感染选用头孢克肟联用罗红霉素;早孕联用头孢他啶静脉滴注、头孢克肟口服、甲硝唑静脉滴注; (4) 抗菌药物越级使用等。从以上案例可知, 抗菌药物是目前国内外进展最快、品种最多、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但近年来呈现出滥用的情况, 不仅严重浪费了药品资源, 也给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尽管国家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但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仍很普遍。盲目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滥用抗菌药物, 不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现象仍较普遍, 必须加强监管。

我院控制真菌感染的药物疗法主要有: (1) 采用窄谱抗菌药物; (2) 对肠内环境进行有效地调节, 采用微生态制剂; (3) 采用如制霉菌素、伊曲康唑、氟康唑之类的抗真菌药物,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若DDD值或者药品说明书规定剂量必须大于实际平均日剂量, 其中临床疗效最好的药物是氟康唑。虽然氟康唑的缺点在于价格昂贵, 但用药时间少、起效快、持续时间长, 能够使患者的痛苦大幅度降低。另外, 对于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继发真菌感染患者而言, 日常的预防也是很重要的。医护人员要让患者多休息, 卧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最佳室温是18~20℃, 并保持60%的空气湿度, 以防呼吸道分泌物变干而不易咳出。注意给患者做一些营养丰富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 且宜少量多餐, 鼓励患者多饮水。

总之, 应该对用药指征进行严格掌握, 抗菌药物要应用合理, 为了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病情, 还可以给予大剂量的抗菌药物, 待患者病情有所缓解后, 给药间隔时间可以适当调整或减量, 广谱抗菌药物能单用不联用。

关键词: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真菌感染

参考文献

[1]吴志明, 葛孟华, 李明祥, 等.综合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J].现代医院管理, 2009, 7 (6) :47-49.

[2]丁飞霞, 丁春仪, 廖伟雄, 等.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9) :4126-4128.

心内科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查阅我院2009到2010年心内科应用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的全部出院病历, 共计2531份, 其中男1365份, 女1166, 男性略高于女性。

1.2 方法

统计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的用药品种、用药频度 (DDDs) 和药物利用指数 (DUI) , 并对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评价。对所有使用的抗高血压药物按品种进行分类, 统计其使用总量;限定日剂量 (DDD) 以《新编药物学》[1]和所用药物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日剂量为标准, 结合临床用药习惯确定各药的限定日剂量 (DDD) 值;以药品总消耗量除以该药品的DDD值, 即得到该药的用药频度 (DDDs) ;药物利用指数 (DUI) =用药频度 (DDDs) /用药总天数。以DUI作为考察药物滥用的指标, DUI≤1为用药合理。

2 结果

2.1 分析各年龄组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 年龄小于30岁组共有113例 (4.5%) , 31~45岁组共有263例 (10.4%) , 46~59岁组共有992例 (39.2%) , 大于60岁组共有1163例 (45.9%) 。由上组数据可见, 随着年龄增大, 高血压发病逐渐增高, 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较高, 符合高血压发病规律。抗高血压药物用药总量、DDDs及DUI情况见表1。

3 讨论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2]制定的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 并强调高血压患者应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同时强调长期平稳有效控制高血压, 提高降压达标率, 指出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减少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关键。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合理的联合用药, 以达到最大程度取得治疗高血压的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之目的。推荐的联合用药组合为:利尿药和-受体阻滞剂;利尿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AT1) 拮抗剂 (ARB) ;钙拮抗剂 (CCB) 和-受体阻滞剂;CCB和ACEI或ARB;CCB和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被《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列为第一线抗高血压药[3], 这类药物尤其适用于老年人收缩压期高血压。该类药物的短效制剂半衰期短, 血药浓度波动大, 同时因为其可激活患者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 促进心脏和血管的重构, 损害血管内皮细胞, 从而增加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 故而临床少用。目前较长用其长效制剂, 可24 h平稳降压的, 我院硝苯地平控释片、氨氯地平片、硝苯地平缓释片和地尔硫卓缓释胶囊等使用量较大。一项旨在比较硝苯地平控释片和氨氯地平片对自测血压水平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 与氨氯地平片相比, 硝苯地平控释片降血压达标率较高, 尤其能更好地控制清晨血压[4]。且由报道钙离子拮抗剂在预防脑卒中、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疗效优于利尿剂和β-受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适合于高血压合并心绞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 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原因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效果较好。目前有学者认为, 小剂量联合用药加上有效控制心率是高血压治疗的新策略, 而β-受体阻滞剂在对抗高血压、冠心病等原因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院用得比较多的品种是美托洛尔缓释片, 相对于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 其干扰糖代谢或掩盖低血糖的危险性要小许多, 安全性相对较好。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主要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引起的血管收缩而起到降血压的作用, 尤其适用于伴心力衰竭、左室功能异常、糖尿病和肾病的患者。我院该类药物中使用最多的是依那普利, 因其价格相对低廉, 疗效可靠。该类药物不仅是一线的抗高血压药物, 而且因其在降血压的同时不影响糖代谢, 从而成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首选药物。

利尿剂类抗高血压药物主要是与其他类的抗高血压药物合并使用, 可以减少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的用药量, 降低不良反应。其中噻嗪类利尿药在一项大规模、多中心、双盲对照的长期临床试验中被证实是能够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一类抗高血压药物[5]。

回顾我院抗高血压药物使用情况数据, 我院使用最多的口服抗高血压药物依次为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具体用药品种DDDs排序前3位为氢氯噻嗪片、硝苯地平控释片和美托洛尔缓释片。DUI≤1, 用药合理。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心内科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其合理用药情况。方法 对我院心内科2009到2010年两年住院患者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用药品种、用药频度 (DDDs) 、药物利用指数 (DUI) 及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类药物的使用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使用最多的口服抗高血压药物依次为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DDDs排序前3位的药物为氢氯噻嗪片、硝苯地平控释片和美托洛尔缓释片。大多数抗高血压药物的DUI值都小于或者等于1。结论 我院心内科口服抗高血压药物使用较为合理。

关键词:心内科,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92-406.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高血压杂志, 2005, 134 (增刊) :2.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 2000, 8 (2) :103.

[4]Ryuzaki M, Nakamoto H, Nishida E, et al.Crossover study of amo-dipine versus nifedipine CR with 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via celluar phone:internet-mediated open-label crossover trial of calciumchannel blockers for hypertension (i-TECHOtria1) .J Hy-pertens, 2007, 25 (11) :2352-2358.

内科药物治疗 篇7

关键词:住院,呼吸内科,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对患者康复有积极作用, 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也有重要意义, 因而能否合理用药逐渐成为衡量医院诊治水平的重要标志。基层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能较好地反映医院合理用药情况, 笔者随机抽取了某基层医院2009年1月-2012年6月间176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病历, 对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以期为基层住院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一定的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6例患者为某基层医院呼吸内科2009年1月-2012年6月间住院患者, 其中男121 例, 女55 例;年龄29~67岁, 平均年龄 (44.3±11.3) 岁, 平均住院时间 (15.3±6.9) d。176例患者所患疾病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支扩并感染、细菌性肺炎、肺间质纤维化合并感染、矽肺合并感染、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脓肿、肺部真菌感染以及肺间质疾病等。

1.2方法

随机抽取了某基层医院2009年1月-2012年6月间176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病历,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编药物学》以及药物说明书, 从用药指征、用药目的、用药方法、用药持续时间、治疗结果及用药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分析[1,2]。

2结果

2.1用药频度

本次调查共涉及9类27种抗菌药物, 分别为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林可霉素类、头霉素类、硝基咪唑类、抗真菌类药。176例呼吸内科患者住院期间161例使用过抗菌药物, 占91.48%, 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分别是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 这几类价格较高的药物不仅较多地用于治疗, 同时也常用于预防。

2.2用药情况

使用抗菌药物的161例患者中, 67.70% (109/161) 为预防用药, 74.53% (120/161) 为联合用药;161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最短为5d, 最长为37d, 平均用药 (17.2±5.1) d;从用药时间、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细菌培养、药敏实验等分析, 不合理用药占44.72% (72/161) 。

2.3病原学送检情况

使用抗菌药物的161例患者中, 有49例进行了病原学检查, 送检率为30.43%, 送检标本为痰液及血液。检出致病菌株主要为G-菌、G+菌及真菌。

3讨论

抗菌药物品种繁多, 在临床中应用量大、范围广。在我国, 抗菌药物的应用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合理现象, 尤其是基层医院, 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更为明显。本次调查的176名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中, 161例使用抗菌药物, 比例高达91.48%;这可能与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多与细菌感染有关[3], 同时也表明基层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较高。从调查结果来看, 所使用的抗菌药物以青霉素类酶抑制剂和头孢菌素类为主。这类药物在支气管和肺组织弥散快, 因而成为治疗肺部感染的常用药物。从用药时间、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细菌培养、药敏实验等方面分析, 不合理用药占44.72% (72/161) , 提示基层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还需进一步指导。

本次调查发现, 基层医院在使用抗菌药物时, 存在用药目的不明确现象[3]。很少有医生做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率仅为30.43%, 而且送检标本也多为痰液、血液。临床医生用药多凭经验用药, 多使用抗细菌感染药物, 导致近年来在医院内发生的真菌感染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4];这与基层医院医疗条件有关, 也与医生针对性不强, 盲目用药或习惯性用药有关。

调查发现, 基层医院呼吸内科医生对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 在给药方式及用药时间上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医生不按说明书给药, 或者超疗程给药[5];部分医生可能只注意了药物的种类, 并没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用药剂量及给药途径。医生多选用静脉给药, 效果不明显时多选择加大剂量、延长给药时间, 本组中最长使用抗菌药物为37d, 平均用药 (17.2±5.1) d, 反映出基层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偏长的不良现象。

基层医院的预防用药常凭借经验用药, 有时为保险起见, 部分医生加大用药剂量或增加品种, 采用二联用药或三联用药, 但很少制定详细的用药方案。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 有效控制混合感染或预防感染, 但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有一定的临床指征, 如用于原因不明的严重感染、降低不良反应、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感染等。对于那些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来说, 为了减少耐药和药物用量也可考虑联合用药。本次调查表明基层医院呼吸内科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中, 74.53% (120/161) 为联合用药, 比例偏高;这些联合用药存在不合理现象:有些药效相同或有药理拮抗作用的药物被联合使用, 还有些对肝肾有毒害作用的药物被联合使用。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在我国临床医疗中普遍存在, 基层医院更为明显, 导致细菌耐药现象日益增多和药物敏感性日益降低。有关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深入调研, 加强宣教、监管, 为患者提供合理、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柳杰.呼吸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调查[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0, 13 (5) :359-361.

[2]奚勇强, 盖红梅, 彭小莲.2008-2010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5C) :36-37.

[3]付勇.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四川医学, 2011, 32 (11) :1 819-1 821.

[4]许俊杰, 夏新超.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析及防治对策[J].吉林医学, 2012, 33 (6) :1239-1240.

内科药物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间的7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原发病包括哮喘、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 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其中检查阳性325例, 男187例, 女138例, 年龄19~64岁, 平均 (43.4±14.7) 岁。

1.2 标本取样方法

每位患者收集样本3次。在连续3d中, 每天起床后清洁口腔, 深咳除去第一口痰, 再咳出第二口痰, 存入无菌容器送检。

1.3 分析方法

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操作。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鉴定系统。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扩散法。药物选择和结果评价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 (CLSI) 标准进行。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加以统计及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菌的种类及分布

7 5 6例患者中有3 2 5例患者阳性 (4 2.9 9%) , 培养出病原菌3 9 1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 8 4株 (7 2.8%) ;革兰阳性球菌7 1株 (18.2%) , 真菌36株 (9.2%) 。革兰阴性杆菌最主要的类型是铜绿假单胞菌 (23.8%) 。革兰阳性球菌中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 见表1。

2.2 病原菌的药敏性

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7种药物均较敏感;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的耐药性较高。统计数据见表2。

革兰阳性球菌中, 主要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两者对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 克林霉素等药物的敏感率都低于5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度高 (均达到100%) , 对左氧氟沙星 (表皮葡萄球菌62.3%、金黄葡萄球菌51.2%) 、呋喃妥因 (表皮葡萄球菌71.3%、金黄葡萄球菌65.8%) 、利福平 (表皮葡萄球菌63.7%、金黄葡萄球菌69.1%) 的敏感性较好。

3 讨论

本次检测发现,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 (7 2.8%) , 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 (分别占1 8.2%、9.2%) 。革兰阴性杆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氏不动杆菌为多。此结果与近年研究基本一致[1]。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 在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中居第一位, 占23.8%。铜绿假单胞菌是常见的医院感染的条件致病菌。一般来自住院患者, 占90%以上。最常见于ICU病房[2]。ICU患者常进行的一些治疗措施, 如机械通气等操作, 增加了病菌侵入的机会。近年来, 真菌感染呈不断上升趋势, 也引起研究者的重视。郭佳等报道真菌分布占35.4%[3]。本次检测中真菌分布率为9.2%, 所占比例也较高, 但仍远远低于郭佳等报道的水平。由于郭佳等研究中ICU患者送检率较高, 取样的差异可能是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由于ICU患者较多采用侵入性操作和抗菌药物, 加上患者疾症危重, 免疫功能更加低下, 因而更容易发生真菌感染。

对药物敏感性的分析发现, 革兰阴性杆菌的主要适用药物是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 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的药物敏感性较低 (0.0%~10.8%) 。亚胺培南 (88.2%) 、环丙沙星 (87.1%) 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研究发现,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变异性, 能够产生抗菌活性, 改变抗菌药物靶作用的位置, 以及改变外膜的生物特性, 从而产生耐药性。由于耐药机制复杂,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医院的药敏性检测结果往往存在较大差异, 对临床针对性治疗造成一定困难。研究还发现其多为克隆传播[4]。在医院中可能引起流行性传染, 因此, 在治疗中应加强隔离的防护手段。

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是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药物对这类细菌抑制作用较强, 本研究中这两种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等较为敏感。而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 (91.5%) 、亚胺培南 (83.1%) 的敏感度较高。在革兰阳性球菌中, 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是较好的用药选择, 敏感度均达到100%, 而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 克林霉素等药物的敏感度都<50%, 就避免使用。

综上所述, 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最多, 减少侵入性操作和针对性用药是防治感染的重要手段。不同病原菌的耐药类型相差很大, 临床治疗中应根据药学监测结果精确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蒋丽莉, 何燕, 龚敏, 等.214株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重庆医学, 2011, 40 (1) :40-42.

[2]劳程强.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谱及耐药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2) :35-36.

[3]郭佳, 陈志营, 谭平.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7) :3877-3880.

中医治疗内科湿疹临床疗效分析 篇9

关键词:中医,湿疹,临床疗效

湿疹为内科常见的多形性皮疹, 是人体皮肤上出现的一种炎症反应。该病主要由机体内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引起, 发作时组织液向周边渗出, 使患者感到瘙痒难忍[1]。该病常反复发作, 常规治疗难以根除。我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 采用中医治疗18例湿疹患者, 临床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6例内科湿疹患者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21例, 女15例。从年龄方面看, 老年人发病率较低, 幼儿发病率偏高, 其中25天至1岁患者有12例, 2~10岁8例, 30~40岁13例, 41~65岁患者3例;从发病具体位置看, 头部发病患者20例, 全身发病10例, 下肢发病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症状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以解毒、疏风、利湿和凉血为主的中医治疗方法。药方:金银花15g、栀子花15g、白鲜皮15g、生地黄12g、桑皮12g、滑石10g、苦参9g、杏仁6g、甘草6g、蛇床子5g, 清水煎煮, 每日3次, 30天为1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钙剂或奴夫卡因治疗, 4mg/d, 注入5%葡萄糖液中, 配以0.1%奴夫卡因滴注, 或钙剂静注。此外, 在治疗过程中, 还需对患者进行饮食调理, 宜清淡饮食, 避免刺激性食物。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患者湿疹症状完全消失, 病情得以控制;有效:患者症状有所改善, 但时有发病;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 病情未得到控制, 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观察组中10例患者治愈, 占55.56%;有效7例, 占38.89%;无效1例, 占5.56%, 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中, 治愈7例, 占38.89%;有效6例, 33.33%;无效5例, 占27.28%, 总有效率为72.22%。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n (%) ]

3 讨论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 湿疹发病的主要原因为日常饮食不规律, 嗜辛辣刺激性食物, 或过度饮酒, 造成脾胃功能损坏, 湿热内蕴, 再加上风湿热浸淫肌肤, 导致患者身体虚弱、出现“肌肤失养, 脾为湿因”等症状;或耗伤阴血, 由湿热蕴久导致化燥生风等[2]。根据症状可将湿疹分为慢性湿疹、急性湿疹及亚急性湿疹, 其中亚急性湿疹的发病速度在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之间, 主要由于急性湿疹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或由于治疗方法不科学导致病程迁徙而致[3]。急性湿疹患者发病初期皮肤多呈弥漫性潮红色, 随着病情加重, 皮肤会逐渐糜烂、结痂。而慢性湿疹主要由急性湿疹与亚急性湿疹发展而来, 其发作时间并无任何规律可言[4]。

本研究采用金银花、栀子花、白鲜皮、生地黄、桑皮、滑石、苦参、杏仁、甘草、蛇床子作为药方治疗湿疹。其中金银花为清热解毒的良药, 具有清湿热、祛邪等功效;栀子花有凉血解毒、泻火除烦、清热利尿的功效;白鲜皮有祛风解毒的功效;滑石、生地黄有清热收湿、凉血等功效;桑皮、苦参有抑菌作用;杏仁能抗炎、止痛;甘草能清热解毒;蛇床子能温肾、燥湿、祛风、壮阳、杀虫等。诸药合用, 共奏解毒、疏风、利湿凉血之功效[5]。

本研究比较了中药和西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 结果发现, 采用中药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2%,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医药治疗湿疹虽然起效较慢, 但安全有效, 不良反应较少,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丹阳, 李文忠, 孙秀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8例[J].山东中医杂志, 2011, 10 (3) :121-145.

[2]刘卫兵, 王建民, 荆鲁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42例[J].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 22 (9) :112-130.

[3]王文琴, 胡建松树, 高书艳.中医内科治疗内科湿疹的临床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21 (7) :145-163.

[4]张淑英, 白小著, 张雄文.皮炎湿疹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药版, 2011, 20 (6) :1121-1130.

内科药物治疗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7月收治急性胰腺炎患者88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AP的临床诊断标准[2]。其中男48例, 女40例, 年龄20~67岁, 平均 (48.5±4.7) 岁, 其中轻度胰腺炎32例, 非胆源性25例, 胆源性31例。按照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做对比处理,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参照组予以常规治疗, 入院即刻予以呼吸仪,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禁止所有饮食, 实施胃部减压操作, 服用奥美拉唑对胃酸分泌进行抑制, 同时对胃黏膜予以保护, 服用乌司他丁对胰酶进行抑制。针对未得到预期理想治疗效果的患者可立即采取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急诊内科综合治疗, 对水、电解质失衡的情况进行纠正或者予以体液复苏, 应用心电监护仪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连续性监测, 保障腹部肠道营养充足;皮下注射0.1 mg奥曲肽, 2次/d;对患者腹腔血液进行过滤, 采取内镜治疗方案;应用自拟清胰汤, 主要方剂组成:黄芩、大黄各8 g, 白芍、芒硝各9 g, 柴胡、丹参分别取12 g、15 g, 加入200 m L的水进行煎煮, 待煮沸10 min后指导患者温服, 1剂/d, 早晚各1次。

注:χ2=7.3108, P<0.05。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治疗后, 临床症状、体征均无异常, 血尿、CT检查结果完全恢复至正常标准; (2)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好转, 血尿、CT检查结果基本恢复至正常; (3)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血尿、CT检查结果均无任何显著性改变或者病情出现持续性恶化改变。治疗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 例数/总例数×100%[3]。

统计学方法:此次试验中对所有数据均利用SPSS 22.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使用百分率 (%) 描述治疗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 组间比较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 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5.0%,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AP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胰腺中的胰酶被激活并大量向胰腺壁和管壁外渗出, 使得胰腺消化出现异常并出现一系列化学性炎性反应是导致其发病的根本原因。胆源性胰腺炎在我国最为普遍, 酒精性胰腺炎则在国外发生率最高。就目前而言, 高脂血症是引起AP的主要因素, 另外, 胰腺受损、高钙血症、内镜胰胆管造影术、药物等也会引起AP发生。AP起病非常急, 剧烈腹痛特别是上腹痛是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 严重者会直接影响到背部, 其他形式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等, 部分患者还存在休克的可能。主治医生必须准确鉴别以上症状, 防止漏诊或误诊情况出现[4]。

急诊内科综合治疗是在常规治疗前提下, 予以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奥曲肽, 其属于抑制素类似物, 可与生长素发挥类似的功效, 相比于天然类, 其半衰期可延长25倍, 具有较活跃的生理活性, 可对胰腺相关酶和组织液的分泌量进行减少, 对胰腺细胞产生保护作用, 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 修复胰腺功能。自拟中药清胰汤方剂组成中, 白芍可发挥缓急止痛的功效, 芒硝可发挥减轻肠内毒素的功效;大黄不仅可对酶类活性进行抑制, 同时还能促进肠道黏膜尽快修复正常;柴胡具有疏肝调气的作用, 丹参则具有活血养血的作用。诸药合用不仅能够起到较好的消化湿热的效果, 还能起到通气泻下排毒的治疗效果[5]。

此次试验结果发现,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参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证明, 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急诊内科综合治疗效果良好, 安全、可行, 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收治急性胰腺炎患者88例, 按照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 参照组予以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急诊内科综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 (P<0.05) 。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急诊内科综合治疗效果良好, 安全、可行。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急诊内科,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亚男, 曹玉萍.急诊内科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分析[J].医学综述, 2013, 19 (22) :4195-4196.

[2]井先成.探析急诊内科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 (6) :89-90.

[3]沈兵, 黄小林.急诊内科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64 (38) :120-121.

[4]梁冠宇, 王敏捷.30例急诊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诊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58 (20) :543-544.

上一篇:三条线下一篇:物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