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是创新阅读的源泉论文三篇

2024-07-02

质疑是创新阅读的源泉论文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创新,源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质疑。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的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老师讲课为准绳,就不可能有创新。

一、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生爱问的热情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要和谐地、愉快地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和蔼可亲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要切切实实地做好减负工作,把学生从沉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还给他们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思维的创新之花才会“常盛常开”。

教师可采用讲故事、谈道理等形式,激发学生爱问的热情。例如,通过故事引导。在美国一个普通家庭,有个小孩叫约翰。一天,约翰放学了。他的爸爸不是问他老师讲了什么,上课听懂了什么,而是问:“你今天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小约翰低下头说:“没有。”爸爸摇摇头说:“哎呀,这不好,没有向老师提出问题,说明你没有动脑筋。”第二天,小约翰一回来就高兴地喊:“爸爸,爸爸,今天我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老师都回答不了,急得汗都出来了。”爸爸一听,忙抱起小约翰:“哎呀,我的好儿子,你真聪明!”我引导学生说:“美国人认为学生会提问题,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是聪明,反之就是不聪明。”学生惊讶地问:“真的吗? ”我回答说:“是真的。我们在班上也树立一种好问的风气,怎么样? 谁越会问,谁就越聪明! ”学生情绪高涨,齐声回答:“好!”

二、发散思维,指导提问方法

针对学习实际提出问题,这是“善问”的关键。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顺向、逆向等思维方式,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 1) 从课题上质疑。因为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如《 中国石》一课,让学生读课题后,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什么 ? ”学生积极质疑:“‘中国石’在哪儿?”“中国石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叫它‘中国石’?”……

( 2) 从内容疑惑处提出问题。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发现问题的方法。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独立研读课文,对文章内容不懂之处要提问,以达到钻研课文、启发思维的目的。教学《凡卡》一课,学生提出了疑问:“凡卡是个穷孩子,上不起学,可课文怎么说凡卡写信给爷爷呢?”在预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一位学生提出:“课文结尾写小女孩冻死了 ,死是痛苦的 ,可她冻死时为什么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呢?”这样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是学生思考后提出的。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当老师组织讨论释疑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效果也好。

( 3) 从情节的变化处提出问题。叙事性文章一般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果从情节的变化中思维,往往具有奇思妙想。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我让学生质疑。一学生提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时,假如曹操放火会怎么样?”这种提问确实出乎意料,它体现了学生的新思维,令人称妙。我组织学生讨论时,他们各抒己见,思维异常活跃。这样的争论既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辩论能力。

( 4) 从逻辑推理去提出问题。每一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善于动脑的学生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去推敲思考,也会有意料不到的妙问。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我引导学生质疑时,一位学生提出:“渑池会上,蔺相如逼秦王击缶,还称若秦王不击,就跟秦王拼了。按理说,秦王侍卫、大将应该很多,怎么会被逼无奈,只好击缶呢?”能这样提问,可见学生很会动脑筋,值得教师赞扬。

( 5) 从不迷信教师权威中提出问题。不迷信教师权威 ,敢于怀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也应是我们提倡的。如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在教学《赤壁之战》时,课文学完了,他问学生:“大战结束后, 周瑜在庆功大会上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如果你是周瑜,会说什么? 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 ”这本是个画龙点睛的提问,可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即向徐老师质疑:“我看过《三国演义》 ,曹操是个从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和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 ”这可“将”了老师一军,但我们不能不赞叹这位学生敢于发问的勇气。

( 6) 在文章的“空白”地方质疑。 如《海滨小城》一文中“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有的学生提出:“船队归来的场面是怎样热闹呢? ”又如在学习《白杨》时,有的同学提出:“爸爸并没有从深思中回过头来,爸爸在深思什么? ”这样的问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 7) 积极组织讨论 ,保护学生“善问”的积极性。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幼稚的还是富于新意的,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 以保护学生善问的积极性。当然对他们的提问不是一提了之,而应在相应的时机进行解疑反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再仔细阅读文章,积极思考,发现答案。假若学生实在讨论不出,教师应予以点拨讲解。

质疑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源泉 篇2

关键词:质疑   创新   有效方法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22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一切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如果没有质疑,哥伦布发现不了新大陆,如果没有质疑,牛顿发现不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质疑”正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产生问题,学会质疑,从而在质疑中学会学习。

(一)鼓励学生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而发问往往是科学发现、发明、创造的开端。许多伟大的发明、惊世的创造,常常都是从那些平常的、一闪念的好奇心开始的,没有好奇心,通向真理的大门就不会开启。为了促进儿童的好奇心发展,教师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如我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问学生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提出了:“泸定桥在哪儿?什么叫‘飞‘夺?谁飞夺泸定桥?为什么飞夺泸定桥?”等问题,这样就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了铺垫。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允许并鼓励学生产生好奇感,提出新问题,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得到促进和发展。

(二)教师要善于设疑,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我在教学《为了他的尊严》一课时,教师首先设疑,课题中的“他”指谁?谁为了他的尊严?教师设疑之后,紧接着让学生设疑,学生能提出哪些问题。如我班的学生在我设疑的基础上,就能提出这篇课文围绕这位妇人和独臂乞丐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课堂活跃起来,师生、生生之间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鼓励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解决问题,而应该静待花开,先让问题在学生脑子里过一遍,然后再去解决,能独立解决的就独立解决,独立解决不了的可在小组内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提的个别问题有可能教师也解决不了,怎么办?我们放弃?答案肯定是不能,这时我们不能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去搪塞学生,而是诚恳地告诉孩子,课下和学生一起寻找答案,下一节课来解决。在课下教师一定不能忘记对孩子的许诺,身体力行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孩子们一起把问题解决掉,只有在你及时解决问题的影响下,学生才能养成敢于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学生光有质疑意识还不行,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授人一鱼,只供一饱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下面介绍我在教学中交给学生质疑的一些方法:

(一)在课题上质疑

如《永生的眼睛》一文中,我的学生会问,谁的眼睛会永生?世界上有永生的眼睛吗?《劳动的开端》——什么是开端?作者写劳动的开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你看这些问题提得多好。

(二)在重点词句上质疑

如《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文中,我让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用双脚,一步一步地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经历过许多奇人异事,并且把他游历的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通过读这一自然段,你能抓住重点词句提问吗?这时有个学生提问:为什么说徐霞客是位奇人,为什么他写的《徐霞客游记》是一本千古奇书?当时好些同学都对这位同学投来钦佩的目光。

(三)在前后对比中质疑

如《为了他的尊严》一文中,我先让学生阅读1—8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独臂乞丐样子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出来了:1.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过,碰上谁都会慷慨施舍的。2.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那些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当学生找出来之后,我因势利导同一个人,原来是那样的可怜,现在却是如此的体面。此时,你一定很想知道……(生:他为什么会由一个可怜的乞丐变成一个体面的董事长呢?)你看,孩子们多聪明呀!我很欣慰。

(四)在结构的安排上质疑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语文天地中有一篇独立阅读课文《礼物》。我的学生会提问,课文写父亲在女儿生日上,把一辆自行车当生日礼物送给女儿,表达了父女之间的深深的爱,可是在文中,为什么用插叙的方法加入了对往事的回忆呢?这就是学生在文章结构中提出的问题。

(五)在教学后质疑。在学完《登飞来峰》《题西林壁》两首诗后,我的学生会提问:这两首诗都是在写山,但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孩子的思想多深刻。

总之,质疑能把教学带入一个新的领域中,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它能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并在课堂上持之以恒地为学生创造质疑的良好氛围,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守恒.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倪文锦.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J].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质疑――创新的源泉 篇3

质疑――创新的源泉

 

祥谦中心小学                             林美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呢?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解疑。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产生解决问题这种强烈的内驱力,就会积极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能力。质疑是创新思维、发展求异思维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大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主动参与,发展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从而更好地活化、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从三个阶段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培养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探究的能力。

一、课前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质疑改变长期以来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前,课前预习总停留在生字、新词的预习上,对生字的部首、音序、意思这些周而复始、枯燥乏味预习,难以让学生主动参与。针对这一现象,教师指导学生扩大预习范围,不单从字词入手,还可对课文提出各方面的问题,如从题目中质疑,从词句、内容上质疑,标点符号质疑,还可对教材质疑。刚开始质疑时,学生都

为质疑问题犯难,只会提一些简单问题,如这个词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作者是谁,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差生更无从下手,提出问题常没头没尾,或者根本无从考证,我就耐心引导,如教《朱q飞回来了》这课之前,我见一学生预习时苦思冥想就是提不出一个问题来,他说对朱q这种鸟不认识,我说这不是问题吗?你可提出朱q是一种什么样的鸟?接着我再引导他从题目入手,在启发下,他又琢磨了一番,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朱q原先飞到哪里去?后来为什么又飞回来了?为什么以《朱q飞回来了》为题目?这样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班里学生都乐于质疑,而且提问题有了一定的水平,《和时间赛跑》一课,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了如下的问题:(1)人跑得过时间吗?(2)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3)作者怎样和时间赛跑?(4)作者从和时间赛跑中得到什么启示?质疑是创新的源泉,学会了课前质疑,激发学习兴趣,就是创新的起点。

二、课中质疑,探讨中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可作为探讨的对象,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解决课前预习提出的疑点,小组会解决的自个解决,对于文中重点、难点的问题可在全班讨论交流,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观潮》一课中,小组交流一些简单的问题:(1)观潮的时间?(2)观潮的地点?(3)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不同的景象?全班同学对潮来之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课文从几个方面写出潮水的特点?学生自读,感知全文后对这部分内容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读,谈感受,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从读中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悟出了文中从大潮的声音、形态变化两方面写出潮水的雄伟、壮观。似乎对于这堂课师生都感到已尽善尽美。可有位细心的学生又提出了一些小疑问,

(1)为什么会涨潮?(2)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潮日?(3)为什么说海宁市的盐官镇是观潮的最好的地方?对于这些疑问,全班又炸开了锅,是呀,为什么呢?课堂上又再次掀起探讨的高潮,全班同学又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同学说可能是风把海水吹向岸边,有的说是雨水积多了,水面就会上涨。这时爱看科普丛书的.“小灵通”开话了:“我知道,潮水涨落现象是由于月亮和太阳吸引力的作用。”同学们都向他投去了赞许、敬佩的目光,从而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对课外读物的兴趣。接下来的两个问题,大家开启智慧大门也迎刃而解了,原来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定期的大潮,这天观潮景象最壮观。原来海宁市的盐官镇的钱塘江的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成著名“钱塘潮”,潮来时,潮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在这个地方观潮海潮最雄伟。这样在课中质疑,探讨中创新,学生真正理解了钱塘江大潮被誉称为“天下奇观”的含义,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对课文的探索欲望。

三、课后质疑,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在讲读分析课文内容之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课文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拓展延伸,会更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教《捞铁牛》这课时,学生解决了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用什么办法捞铁牛?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再质疑,怀丙和尚捞铁牛办法好吗?还有什么办法更好,又能注意环保?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用石头代替泥沙,却费力。有的说用四条船就可以解决问题,把装满泥沙的船捞铁牛时,不要把泥沙铲到河里去,只要铲到另外两条空船上,再用这两条船去拖第二只铁牛,这样用同样的方法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了。有的说用水代替泥沙,就不怕污染河水,而且取之方便。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现代打捞方式,如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解体打捞,这样在课外质疑,

延伸拓展中提高了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

上一篇:SF6检测下一篇:雷达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