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非机械通气十篇

2024-08-11

ICU非机械通气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镇静镇痛ICU患者共30 例, 均来自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ICU, 年龄21~74 岁, 平均年龄47.6±15.9 岁, 原发性疾病:重症胰腺炎2 例, 复合伤17 例, 颅脑损伤7 例, 重症肺炎4 例。

1.2 镇痛镇静药物

镇静药物采用舒芬太尼50μg+ 艾贝宁8μg+ 生理盐水至50m L, 确认患者需要进行镇静镇痛处理后, 首先采用丙泊酚3~5mg缓慢静脉推注进行诱导, 后将配合的混合溶液以2μg/h剂量缓慢微泵注入, 后根据镇静评分情况调整泵入速度, 老年患者泵入镇痛镇静药物时采用小剂量持续性泵入。

1.3 镇痛镇静状态评估

采用镇静镇痛Ramsay[3]评分客观性评价镇痛镇静水平, Ramsay评价体系中共分为7 级, 具体如下1 级:清醒;2 级:清醒、患者合作、定向力良好或安静;3 级:清醒, 患者仅对命令有反应;4 级:睡眠, 患者对轻叩眉间或强声刺激反应敏捷;5 级:睡眠, 患者对轻叩眉间或者强声刺激反应迟钝;6 级:睡眠, 患者对轻叩眉间或者强声刺激无任何反应。

2 结果

镇静处理后, 1级镇静水平1例, 2级2例, 3级镇静12例, 4 级镇静13 例, 5 级镇痛1 例, 6 级镇静1 例, 镇静3~4 级25 例, 镇静满意度83.3%,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ICU意外, 如殴打医护人员、自行拔管、坠床。

3 护理

3.1 病情严密监控

镇痛镇静的理想水平为Ramsay评分的3~4 级, 镇静过度可能引发患者无法唤醒, 精神状态较差, 不利于其意识功能的恢复, 可能引发认知功能障碍, 镇静不足可能造成过度的疼痛, 激惹, 不利于对患者的保护, 因而合理将镇痛镇静控制在合理范围十分必要。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镇痛镇静处理后, 原则上每2h需评估患者的镇痛镇静水平, 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 密切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若出现病情变化, 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本组患者中有5 例为老年人群患者, 在为患者实施镇痛镇静时, 应采用最小计量的药物维持其镇静状态, 保持初始泵入速度为2mg/h, 再根据镇静深度增加至3~4mg/h, 缓慢的实施镇痛镇静过程。艾贝宁可引起患者心率减慢, 镇静期间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禁止快速静脉注射。

3.2 神经系统镇痛镇静

镇痛镇静后患者大脑处于抑制状态, 出现持续性的睡眠状态, 影响其精神及意识判断, 因而在每日对患者实施唤醒计划十分必要, 唤醒时首先暂停药物泵入速率, 唤醒患者后提出简单的问题3~4 个, 患者若可全部回答正确表明患者镇痛镇静后意识状态较好, 后可按照原镇痛镇静药物水平的一半速率输注, 半个小时后恢复至原药物浓度。

3.3 呼吸系统支持

需进行镇痛镇静的患者需准备简易的呼吸气囊于床旁, 检查呼吸机的功能状态, 处于备用状态, 加强镇痛镇静患者的安全系数, 由于镇静药物的使用可能抑制呼吸, 在快速进行静脉滴注时尤易发生, 在首先滴注药物时保持药物滴注速率应尽可能缓慢, 尽可能控制在2~5min内推注完成, 患者若出现明显的呼吸抑制, 需立即给予简易呼吸气囊进行辅助机械通气治疗, 对痰液较多的患者, 应定时进行吸痰、雾化、拍背及翻身治疗,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处于通畅。

3.4 营养支持

充足的营养供给是ICU患者治疗的常见项目, 多发性损伤、大手术、严重性感染均可导致机体处于高代谢水平, 此时患者的分解代谢增强, 机体营养不良加重, 若不能有效补充患者恢复期所必须的蛋白质、糖分及脂肪、水分等可影响患者的恢复。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前评价患者的营养状态, 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计划, 采用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的形式维持患者正常营养的充足供给。

3.5 心理护理

镇痛镇静患者通常较为烦躁, 部分患者由于交通事故入院后, 由于对医疗费用存在担忧, 对家庭成员存在愧疚, 内心存在焦虑与痛苦, 镇静后患者多数时间无法进行正常交流, 护理人员利用每日晨间唤醒的时间与患者沟通, 告知患者家属对其的关心状况,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 放松患者的负面情绪。

摘要:目的:报道[1]显示ICU中约有70%的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 50%的患者经历了烦躁不安, 部分患者由于ICU病情加重, 在监护器的明显噪音刺激下, 变得焦虑、恐惧、易激惹, 失去自我的有效控制情绪能力及明显的心理障碍, 导致治疗护理无法有效配合, 不利于后续的治疗, 且加大了ICU意外风险[2]。因而对ICU患者进行持续性镇痛镇静十分必要。本文探讨ICU非机械通气患者持续镇痛镇静效果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ICU非机械通气患者30例, 所有患者均进行持续性镇痛镇静处理。结果:镇静处理后, 1级镇静水平1例, 2级2例, 3级镇静12例, 4级镇静13例, 5级镇痛1例, 6级镇静1例, 镇静34级25例, 镇静满意度83.3%,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ICU意外, 如殴打医护人员、自行拔管、坠床。结论:正确评估患者的镇静状态, 加强呼吸系统支持, 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应激程度, 降低ICU意外的发生率。

关键词:ICU非机械通气,持续镇痛镇静,护理

参考文献

[1]高伟, 杨敏, 李玉, 等.机械通气患者应用镇静镇痛药物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11) :1025-1027.

[2]冯洁惠, 高春华, 徐建宁, 等.集束干预策略应用于机械通气镇痛镇静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7) :599-602.

ICU非机械通气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7年1月-2008年1月入住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30例, 其中肺心病11例, 多发伤7例, 脑卒中昏迷5例, 格林-巴利患者3例, 其他4例。入选病人需符合以下条件: (1) 无合并肝、肾功能衰竭; (2) 在机械通气期间, 无消化道出血; (3) 机械通气存活时间超过1周; (4) 既往无代谢性疾病及炎症性肠道病史。将患者随机分为早期鼻饲肠内营养组 (EN组) 16例和完全肠外营养组 (TPN组) 14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气管插管方式、基础疾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营养支持方式

两组病人均积极治疗原发病, 控制感染,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 根据Harris-Benedict公式推算出基础需求能量 (BEE) , 再乘以一个校正系数1.5即为呼吸衰竭进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基础能量供应[2]。EN组病人机械通气后即刻给予留置胃管, 采用24h持续滴注的方式, 用输液泵均匀鼻饲能全力溶液, 第1天提供所需热量的30%, 若无反流等不良反应, 则48h逐渐增加到所需热量, 不足部分由静脉补充。营养液以37℃左右为宜, 天冷时可用电加热器加温。TPN组病人机械通气48h内给予“全合一”静脉营养混合液, 主要成分为葡萄糖、脂肪乳剂、氨基酸、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配制时由专人在无菌的层流净化室内按照一定顺序均匀混入3L静脉营养输液袋内, 经深静脉导管24h均匀滴注。EN组和TPN组蛋白质、脂肪和糖的比例相等。

1.3 评估指标与方法

(1) 机械通气第1、8天晨采血, 测定血清白蛋白, 血红蛋白; (2) 机械通气第1~8天留取24h尿, 测定氮量并计算氮平衡; (3) 进行平均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皱厚度的测定; (4) 记录机械通气10d内发生的并发症 (感染性和营养相关性) ; (5) 机械通气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分别由SPSS统计软件包完成,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营养支持前后营养指标

EN组支持后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均较支持前增高,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EN支持前后, 上臂肌围和肱三头肌皮皱厚度无显著差异;对照组营养支持前后营养指标变化:TPN支持后, 病人的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均较支持前增高, 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TPN支持前后, 上臂肌围和肱三头肌皮皱厚度亦无显著差异。见表1。

注:与EN组支持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支持后比较:#P<0.05。

2.2 氮平衡

机械通气后的前3d两组均为负氮平衡, EN组从第4天起转为正氮平衡, TPN组第6天才转为正氮平衡, EN组病人7d的累积氮平衡为 (92.63±46.32) mg/kg, TPN组病人为 (-34.56±48.27) mg/kg, 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2.3 并发症情况

TPN组有1例病人发生中心静脉导管败血症, EN组病人有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 经调节营养液温度及输注速度, 并加用止泻药后, 症状得到控制, 继续肠内营养支持。

2.4 机械通气时间

两组患者在机械通气7d内均无死亡。机械通气7d内, EN组机械通气时间 (3.9±1.5) d少于TPN组 (6.7±2.3) d,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5) 。

3 讨论

ICU病人为危重患者, 普遍存在着营养不良, 若不及早给予合理营养支持, 最终将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3]。因而营养支持对危重病者至关重要, 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4], 正常成人呼吸做功所耗能量占总能量的2%~5%, 而发生呼吸衰竭时呼吸功占总能量的20%~30%[5]。因而合理补充营养、增加能量供给, 改善呼吸肌的结构与功能, 更加有利于患者早日撤离呼吸机。

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氮平衡是监测机体营养状况和机体代谢状况的常用指标。本研究结果表明, EN支持后病人血清白蛋白明显增高 (P<0.05) , 而对照组病人TPN支持后无明显差异, 表明肠内营养抑制了危重病人的应激反应, 从而减轻了机体的分解代谢, 促进了机体蛋白质的合成。而本研究中反映营养状况的躯体指标, 上臂肌围和肱三头肌皮皱厚度在EN支持前后无明显变化, 可能是本研究观察期短, 1周时间病人的躯体指标未来得及发生明显变化。EN支持后病人呈持续正氮平衡, 而对照组TPN患者则为负氮平衡,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表明与TPN相比, EN具有更好的代谢效应。危重病人机体大都处于应激状态下的高分解代谢, 本研究得出的结果表明, 正是肠内的营养方法抑制了危重患者的应激反应, 从而减轻了机体的分解代谢, 促进了机体蛋白质的合成。

EN组机械通气时间较TPN组缩短, 主要原因可能是EN组患者呼吸肌得到较快恢复;同时, 最近研究表明, 早期EN能维持分泌型的IgA的产生, 保持肠粘膜屏障的完整性, 维持肠道的化学屏障, 减少细菌及内毒素易位, 防止菌群失调, 减少肠源性败血症的危险, 减少患者感染的风险, 更加有利于患者的正氮平衡。还有, EN组临床营养费用明显低于TPN组, 明显减少住院费用。

ICU病人抵抗力低下, 实行机械通气后, 其消化功能受胃肠道粘膜上皮、pH值、血流及防御等改变的影响, 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通过胃肠外途径能提供机体所需的热卡和基本营养, 但仍有许多不可避免的缺点, 如由于缺乏食物有效刺激和营养, TPN不能提供谷氨酰胺和短链脂肪酸, 肠粘膜发生萎缩, 通透性增高和肠道免疫功能障碍, 肠道细菌易位, 甚至导致肠源性败血症[6];肠内营养具有符合生理状态、费用低、实施方便和并发症少等优点[7]对于机械通气的患者来说营养支持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简便安全,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秦环龙, 高奇, 林擎天.营养支持治疗在外科危重病人中的应用 (J) .临床外科杂志, 2001, 1:20-22.

[2]许庆军, 郭金成, 黄方.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的支持治疗 (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3, 3 (4) :536.

[3] Grimnle RF, Cytokines, their relevance to nutrition (J) .Eur J ClinNutr, 1989, 43:27.

[4] Kompan L, Kremzar B, Gadzijev E, et al.Effect of early enteral onintestinal perme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organ failureafter multiple intensive (J) .Care Med, 1999, 25 (2) :157-161.

[5] Warren RS.The acute metabolic effect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administration in humans (J) .Arch surg, 1987, 122:1396.

[6] Li J, et al.Glutamine prevents parenteral nutrition induced in-crease in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J) .JPEN, 1994, 18:303.

ICU非机械通气 篇3

【关键词】 镇静剂 机械通气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96-02

CU的危重病人多合并呼吸衰竭或存在潜在危险。在此类病人的治疗过程中,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去除诱因外,机械通气为重要的临床救治手段。在进行机械通气时,由于疾病本身、人工气道建立以及精神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病人会出现烦躁不适,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加重病情,对这类病人常需给予镇静治疗,但在镇静治疗的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防止意外和并发症的发生。现对60例机械通气病人使用镇静治疗后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人为2004年1月~2005年12月在ICU进行救治的50例机械通气危重病人,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14~86岁,平均57.8岁。其中气管插管42例,气管切开8例。基础疾病包括多发伤、颅脑伤、急性胰腺炎、COPD、胸肺疾病术后、腹部手术后、心脏术后、重症肌无力急性药物中毒等。

1.2治疗方法 积极治疗原发病,建立人工气道(经口或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静注咪达唑仑0.1~0.2mg/kg镇静诱导,起效后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初始维持剂量0.1~0.15mg/(kg?h),后根据Ramsay评分监测镇静水平调节剂量使患者处于1.3结果 本组128例中,101例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7例发生肺部感染,经治疗好转,2例死亡。

2护理

2.1镇静效果观察 监测24小时心率、血压、呼吸及心电图,经皮血氧饱和度,依病情测动脉血气分析。镇静效果评估标准 按Ramsay分级为六级进行镇静效果评估:1级,清醒,焦虑烦躁不安;2级,清醒,安静合作,定向准确;3级,嗜睡,仅对指令有反应;4级,入睡,反应灵敏(对轻度压眶反应迅速);5级,入睡,反应迟钝(对轻度压眶反应迟钝);6级,深睡,无反应。监护时每30~60分钟评估1次,使病人的镇静深度维持在3~5级。

2.2施行ICU常规监测,动态监测呼吸,循环功能,观察病人有无恶心、呕吐、头痛、瞻妄,皮肤红斑症状,并注意尿液颜色变化(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特别注意机械通气的管理,合理的调整各项工作参数,密切观察机械通气的正常运转和各项指标。注意通气机的报警。如有报警,应迅速查明原冈,给予及时排除故障.如故障不能立即排除,首先取下通气机,如病人无自主呼吸,应使用简易人工呼吸器维持通气和给氧,保证病人的安全。控制好剂量及注射时间,由于个体对疼痛刺激反应的不同,但护士在工作中还应客观地选择适合疼痛评估量表,同时加强医护的协作,使医生了解病人的实际需要量严格按医嘱给予病人合适的剂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尿潴留等,并结合病人的实际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镇痛护理。严格无操作:应用输液泵静注镇静,镇痛药时,输液管道每日更换(三通管、延长管、注射器等),防止输液管道连接部位的脱落,栓塞及深静脉感染

2.3皮肤护理:镇静的病人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减少大翻身次数,使用压力移动式气垫,分散病人体重,减轻局部受压,为防止剪切力,应尽可能把床置于水平位,如需抬高床头,一般不高于30°。每隔15~20min把手伸进病人身下轻轻按摩尤其骨隆突。保持床铺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2.4呼吸道的管理 镇静病人的呼吸道纤毛运动消失,肺的自洁能力降低,肺部分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从而增加了呼吸道阻塞和肺部感染的机会,因而要加强气道护理和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尤其是吸痰时,必须戴无菌手套,一般每1~2小时吸痰1次,加强气道湿化,每2小时翻身拍背。保持呼吸机运转正常,及时处理报警信息,持续监测指脉氧,按医嘱定时监测血气。

2.5并发症的护理 使用镇静剂后病人处于被动体位,容易发生褥疮、静脉血栓、神经损伤等。因此,每2小时给病人翻身更换体位,肢体保持功能位,定时放松约束带,检查皮肤情况。每班帮病人局部按摩,进行被动肢体功能锻炼。

2.6心理护理:ICU病人由于病情危重,身体已处于应激状态,又与外界隔离,与家人交流减少,担心自己病情恶化、不能恢复,常常会产生恐惧、焦虑、压抑等情绪。①在病人清醒时期,加强护患沟通。向病人讲解各种插管、仪器、检查的作用及重要性,介绍病情以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在应用过程中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减少躁动的发生,提高病人的安全感,使病人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如在插管处涂少量的凡士林,防止摩擦带来的不适;定时作口腔护理,防止口腔黏膜和嘴唇干燥。

3小结

机械通气是重要的临床救治手段,但有部分清醒患者因原发疾病、手术创伤、人工气道、正压通气和通气模式等一系列非正常生理狀态下的痛苦、不适等引起的紧张、烦躁等,使临床实际工作中“人机拮抗”、意外拔管和其他躁动应急意外等依从性问题时有发生。妨碍了机械通气治疗的及时有效进行,增加了病人的代谢及氧耗、加重了器官组织的缺氧,严重的甚至造成医疗意外危及生命。此种情形严重影响了原发疾病的及时处置,加重了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恶性循环,给抢救带来极大困难。因此,为了避免此种情形的发生,减轻病人与呼吸机的对抗,降低气道阻力,控制烦躁及焦虑、减少氧耗,保证治疗和护理工作正常进行。采用了镇静治疗,这已经成为重症监护中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病人对镇静剂反应有个体差异,只能根据给药后的反应判断镇静水平和效果。而且镇静治疗后病人的各种反应也相应减弱,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和意外,因此必须加强这点针对性护理。

参考文献

[1]郭奕萍.咪唑安定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疗效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614-615

[2]熊健.咪唑安定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03,43(31):61.[3]Aitkenhead? Alam R,Peppernan Michael L,Willatts Sheila M,et al.Comparison of propofol and midazolam for sedation in aritically patients[J].Lancet,1989,232(8665):704-709.

[4]Somma J,Donner A,Zomirodi K,et al.Population phamacodynamics of midazolam administer- ed by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in SICU Patients after CABG Surgery[J]. Anesthesiology,1998,89(6):1430-1443.

ICU非机械通气 篇4

名别龄

高(cm)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ICU

日期:

机械通气治疗医嘱与监测单

上机时间: 理想体重*:kg*计算公式:男=50 + 0.91[身高(cm)152.4])

适应证:

适应证

禁忌证

机器 型号

 呼吸肌功能障碍 呼吸驱动力减弱 气道阻力增加或气道梗阻 难治性低氧血症 确保镇静或神经肌肉阻滞时的通气安全 降低全身或心肌的氧耗 降低呼吸做功相对禁忌证:

 张力性气胸/气胸需胸腔闭式引流  咯血或严重误吸引起窒息性呼吸衰竭需及时清除气道异物

Drager PB840 Maqute Vavsys 其他

 主动 被动  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 导管位置确认  是  否

②湿化

呼吸 机准 备与 初始 设置

人工 气道

初始 设置 报警 设置

1.初始模式设为容量控制通气模式。2.Vt初始设置6~10ml/kg。3.FiO2初始设置100%。

4.气道平台压报警设置30cmH2O,气道峰压设为平台压基础上5-10 cmH2O。

5.窒息报警时间设10s,设置后备通气VCV/PCV:按照目标VT设置VT或PC,RR 15次/分。

6.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报警值设为目标值的±20%。

初始模式参数设置

监测指标:VCV:VtmlFlow Rate ___l/minTisPEEP ___mmHgf ___次/分FiO2____ %

生命体征: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呼吸力学监测:气道峰压、平台压、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内源性PEEP

辅助检查:上机后半小时测血气分析 是 否 监测与

注意事项上机后行胸片检查 是 否

注意事项:上机后迅速出现血压、SPO2下降,常见原因:张力性气胸;内源性PEEP;严重低血容量状

态或心律失常

医师签名:_____________

ICU非机械通气 篇5

关键词:ICU,机械通气,氨溴索,血气分析

全麻术后因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障碍,可迅速发展成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威胁生命,是危重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1,2]。针对这类患者,ICU除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效果较明确外,尚无其他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3]。

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建立呼吸的方式,通过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患者以呼吸支持,使患者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方法[4]。为了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同时采用一些辅助药物一直受到ICU医疗工作者的重视。本研究探讨机械通气时使用氨溴索(Ambroxol)对患者的血气分析(blood gas analysis)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分压(PaO2)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奠定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研究对象为我院ICU 2009年—2011年期间收治的外科全麻手术、采用机械通气治疗5 d以上并且成功撤机的患者64例。其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42岁~65岁,平均年龄54.3岁。基础疾病分别为食管癌、胃癌、直肠癌。

1.2 治疗方法

患者术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2组患者进行常规机械通气的同时,均采用抗感染、对症、营养支持等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术前、术后加用氨溴索10 mg/(kg·d)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

术前1 d、术后第2天开始,2组患者均在早上抽取动脉血2 m L(肝素钠抗凝)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连续5 d。统计分析指标包括Pa CO2、Pa O2[5]。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二氧化碳分压变化统计结果

血气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术后1 d二氧化碳分压高于正常值(35~45 mm Hg),术前、术后2,3,4,5 d二氧化碳分压在正常值范围;对照组患者术后1 d、术后2 d二氧化碳分压高于正常值,术前、术后3,4,5 d二氧化碳分压在正常范围。统计结果显示,术后2 d、术后4 d,对照组与试验组二氧化碳分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与试验组术后4 d均在正常范围。见表1。

2.2 氧分压变化统计结果

血气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术后1 d、术后2 d氧分压低于正常值(术后2 d接近正常值)(80~100 mm Hg),术前、术后3,4,5 d氧分压在正常值范围;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4 d、术后5 d氧分压在正常范围,术后1,2,3 d低于正常值。统计结果显示,2组术后1,2,3,4 d氧分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术后4 d均在正常范围。见表2。

3 讨论

外科全麻术在临床应用极为普遍,由于麻醉时药物的副作用、开胸开腹手术等因素刺激使术后呼吸肌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呼吸功能障碍,使得临床ICU采用机械通气成为保障患者术后恢复过程的重要手段。但机械通气毕竟与自主呼吸有较大区别,在很多方面对机体均有很大的影响。如:影响气道阻力及肺顺应性、影响肺内气体分布;影响肺泡通气量、肺容量从而刺激肺内牵张感受器抑制自主呼吸等等。另外,全麻患者使用机械通气后的呼吸道护理,也是目前ICU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有较大的工作量。为了改善机械通气时的呼吸系统功能,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适当选用药物治疗,全麻术后患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2,3,5]。

目前认为,氨溴索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属于祛痰药物,具有溶解、稀释黏液的功能,同时可以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黏度,另外还可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诸多因素都可以促使痰液易于排出,大大减轻了护理人员吸痰等工作量。另有研究表明,氨溴索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并减少炎性递质的释放,而中性粒细胞活化、氧自由基和炎性递质生成等被证实参与了包括肺损伤在内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从而可改善呼吸系统功能[6]。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使用了氨溴索后,二氧化碳分压在术后2 d就恢复到正常值范围(35~45 mm Hg),较对照组的二氧化碳分压的恢复提前了1 d;氧分压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术后第2天就接近正常值范围(80~100 mm Hg),术后第3天已经恢复到正常值,较对照组氧分压的恢复也提前了1 d。由此可见,在外科全麻手术、采用机械通气的患者中,采用氨溴索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系统功能及血气分析结果,对患者的全面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氨溴索可作为ICU机械通气患者理想的呼吸系统功能恢复药物,只要合理应用,就可以尽快纠正氧合状态及酸碱平衡,缩短ICU住院时间,取得满意的效果[7、8]。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尚待更多的临床研究结果证实。

参考文献

[1]郭宇芳.机械通气治疗急危重患者并发呼吸衰竭72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9):93-94.

[2]刘桂琴.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2):203-204.

[3]李琛,赵玲莉.机械通气下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3):2781-2783.

[4]杨芳.ICU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7):84-85.

[5]王斌,林乐清,张烛仙.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7):456-457.

[6]陈天燕.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3):157.

[7]郭云萍,马继红,张晓华,等.机械通气并发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现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2):2858-2860.

ICU非机械通气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科室重症监护病房中, 选取需要接受机械通气的治疗的54例重症患者, 通过随机数字排列法将54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0例为观察组, 患者均为我院近两年收治的重症患者, 患者年龄均在25~76岁之间, 男女人数比例为2∶1;其中3例患者为消化系统疾病, 8例为神经系统疾病, 6例为循环系统疾病, 1例泌尿系统疾病, 6例为呼吸系统疾病, 1例外伤, 1例结缔组织病, 另4例为其他疾病。另24例为对照组, 同为我院近两年收治的重症患者, 患者年龄在26~75岁之间, 男女人数比例为2∶1;其中3例患者为消化系统疾病, 6例为神经系统疾病, 3例为循环系统疾病, 1例泌尿系统疾病, 6例为呼吸系统疾病, 2例结缔组织病, 另3例为其他疾病。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 (1) 使用机械通气机时间超过了24h; (2) 建立人工气道。对两组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 对照组为 (22.46±6.77) 分, 观察组为 (21.51±6.77) 分。两组患者各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24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给予患者集束化护理干预。

1.2.1 常规护理方法:

在为患者提供呼吸机前, 对呼吸机进行检查, 确保呼吸机能够保持正常运作。定时对呼吸机运作情况进行巡查, 若出现警报或异常情况时, 需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此外, 对呼吸机的运作情况以及患者的生命体征检测变化进行实时记录, 注意清理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 与患者进行交流, 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惑等。

1.2.2 集束化护理干预:

在上述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 全面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所有参与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护理人员, 均具有3年以上急诊重症监护室工作经验。在开展集束化护理干预前, 安排所有护理人员首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并通过学习考试获得相关资格证书。具体护理措施为: (1) 密切监护:根据重症监护病房特点制定了监测表, 将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呼吸机使用时间等各方面均包含在内。在根据患者病情, 对其进行分组, 落实到责任护士, 护理人员根据重症护理要求展开护理工作, 在治疗、饮食、检查以及护理等方面给予患者最大的帮助, 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好的治疗和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情况以及体温等各方面进行密切监测。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 合理调整护理计划, 逐一落实, 每做好一项应签字确认, 若患者出现异常情况, 则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并如实记录, 护士长则需定期对责任护士的记录进行检查评价。 (2) 体位干预:针对一部分无禁忌的患者, 抬高床头30°~45°。为了防止下肢静脉血栓, 还应用枕头或软垫将患者的下肢微微抬高, 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3) 人工气道管理干预:在固定气道时, 必须保证其稳定性, 以免脱落或因患者活动时出现错位等情况, 不利于患者的病情;在病房内放置温室交换装置, 使室内能够保持最佳的温、湿度;针对有咳痰现象的患者, 应及时将患者呼吸道内的痰液吸出, 避免误吸或堵塞。给予患者密闭式吸痰管, 在帮助患者吸痰前, 无禁忌患者应用振动排痰机协助排痰, 注意调节吸痰负压, 使其保持在30~40k Pa之间, 吸痰前后给予纯氧。 (4) 镇静干预:在临床中, 多采用咪唑安定作为镇静剂, 尽可能地使患者的镇静评分控制在3~4分之间;在为患者注射镇静剂时, 必须保持一日的间隔, 直至患者逐渐恢复清醒后, 才可再次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镇静剂, 在中断镇静剂的阶段, 应给予患者一定的约束。 (5) 加强营养干预:以“循序渐进”为营养支持原则, 初次为其提供营养液时, 必须使浓度控制地较低, 同时还应当注意控制给予量, 滴速也必须由慢逐渐过渡到快。初次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时, 应当将营养液用250m L温开水稀释为500m L, 再以20~30m L/h的速度缓慢提供, 若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 次日, 则可适当提高浓度, 用100m L问温开水将营养液稀释至750m L, 泵入速度也可适当提高, 控制在40~60m L/h, 3天后则可逐渐过度到1000~1500m L/天;对不能耐受肠内营养者, 可考虑肠外营养, 保证患者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 (6) 预防医院感染:护理人员应保持手部的清洁卫生, 并保证各项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患者所采用的呼吸机管道必须每周定时更换, 且在出现污染时, 也必须及时更换;对患者使用过的餐具或衣物等进行消毒处理, 对患者使用的床单被套进行定期更换清洗;呼吸机集水杯至少应当保持最低位, 在巡房时, 必须观察管路内是否有冷凝水, 若有则及时倾倒管路中的冷凝水于带盖2000mg/L含氯消毒液的小桶;强化患者的口腔护理, 在进行口腔护理时, 必须有两人及以上护理人员进行, 一名给予患者口腔清理, 另一名则必须将呼吸机的管路固定好, 避免加重患者病情[1]。

1.3 观察指标

(1) ICU住院时间:以收取患者实际重症病房床位费的标准; (2) 住院费用: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这段时间内, 其在护理、治疗、检查等方面花费的费用; (3) 并发症发生率:根据相关标准诊断肺部感染, 出现肺部感染的比例; (4) 病死率:死亡人数所占比例; (5) 机械通气时间:患者在接受呼吸机到停止使用呼吸机的时间; (6) 脱管情况:导管因固定不稳出现滑落或非计划脱落。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情况及通气时间对比

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通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

2.2 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意外脱管及病死情况对比

观察组肺部感染、意外脱管及病死情况均低于对照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

3 讨论

3.1 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率。

通过对统计结果进行对比, 不难发现, 观察组患者部感染、意外脱管及病死情况均低于对照组。由此可知, 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大大降低患者的并发率和病死率, 同时未发生任何一例意外脱管现象, 可以说高于常规的护理方法。主要是由于, 集束化护理干预将患者护理工作责任到人, 使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更强, 进而更加主动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3]。在护理的过程中, 观察组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情况和危险因素进行了密切关注, 给予患者体位、镇静、气道、监测、营养和感染等各方面的护理干预, 使患者的接受最佳的护理。

3.2 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大大降低医疗成本和住院费用。

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通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与此可知, 集束化护理干预最大程度上节约了医疗成本, 控制了医疗费用, 同时缩短了通气时间, 可以说不仅对医院有利, 同时也实现了患者经济上的双赢效果。

总而言之, 集束化护理干预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治疗费用和医疗成本, 同时在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率上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一种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护理模式,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对比常规护理和集束化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通气时间、肺部感染、意外脱管及病死情况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集束化护理干预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治疗费用和医疗成本, 同时在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上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一种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护理模式,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干预,重症监护,机械通气

参考文献

[1]屈莉, 古长维, 周小荣.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2, 10 (22) :2020-2022.

[2]胡莉莉.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21) :104-105.

ICU非机械通气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诊于我院ICU应用机械通气的患者86例, 随机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其中男性57例, 女性29例, 患者年龄为29~78岁。患者纳入标准:由于各种病因所致的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机械通气时间≥72h;入院24h之内APACHEⅡ评分在17~25分的范围。

1.2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参照2001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参照199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关于《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ICU监护的时间、医院感染、VAP、死亡情况。同时由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评价, 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很满意四个等级, 以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作为满意率评估的依据。患者转出ICU或出院时做出评估。满意度评估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基础护理的全面性、技术水平、患者舒适度、相关治疗指导等, 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相关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和百分比等表示,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护理

我院综合性护理干预是在深化ICU机械通气监护、感染预防的基础上, 进一步增加心理护理。

2.1 基础护理

(1) 加强基础监测。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入院的临床诊断、表现, 对其心率、血压、体温、呼吸、痰液性状、气管导管内的痰鸣音、动脉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测, 然后将每日监测结果绘制成趋势图, 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感染发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呼吸机使用时间。如患者出现不良并发症应及时向医师报告。 (2) 检查患者切口处有无感染或渗出, 并及时处理。 (3) 患者取30°~45°头高位, 适当抬高床尾。 (4) 用鼻饲泵行肠内营养支持, 营养液的温度要适宜, 浓度应由低到高, 输入速度均匀, 约为50~100mL/h。输入营养液时, 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肠鸣音、有无胃潴留发生, 并注意防止胃返流。 (5) 洗必泰口腔冲洗每日3次, 如果患者存在感染高危因素, 应增加至4~6次[2]。冲洗前要将患者的痰液、声门下分泌物吸净。一般由两人协同操作, 避免意外拔管。 (6)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洗手制度, 患者用物必须严格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 (7) 经常为患者更换体位, 保持患者皮肤清洁, 预防褥疮。鼓励清醒患者及早开始下床活动, 若不能下床, 则要为患者活动四肢。

2.2 人工气道护理

(1) 气管插管成功后, 立即检测气管所处的部位及深度, 护理人员每班交接时检查导管深度, 气囊压力维持在25~30cmH2O之间, 定时放气, 以减少黏膜损伤。 (2) 有效控制温度和湿度, 促进患者分泌物排出, 减少感染机会。 (3) 每日用温开水为患者清理鼻腔分泌物, 使用漱口液护理, 根据患者痰液量为其吸痰, 动作轻柔, 并注意吸痰管的更换及消毒。

2.3 机械通气的并发症护理

(1) 加强呼吸装置的消毒, 预防患者呼吸道感染。呼吸机近端温度应保持37℃;及时倾倒冷凝水, 最大限度减少管道内冷凝水的产生;呼吸机管道按时清洁, 每周更换, 如有分泌物污染更要立即更换;使用无菌水为湿化器加水, 每24h应更换一次。 (2) 气管内滴入或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防止感染发生。 (3) 若呼吸道阻塞应注意迅速矫正套管位置, 增加通气量。 (4) 对循环障碍患者, 可适当降低通气压力, 缩短吸气的时间;通气反应不良的患者, 可适当调节潮气量以及呼吸时间比。

2.4 心理护理

(1) 护理人员要认真为患者解释病情, 使患者全面了解自己的状况, 减少疑虑和担忧猜想。阐述病情时护理人员要善于使用积极引导的方式, 介绍相同病情的成功治疗案例, 教授患者配合治疗的有效方法, 使患者的注意力从病情忧虑向治疗康复的方向转变。 (2) 由于家属探视受到严格限制, 护理人员要经常和患者沟通, 减少患者孤独感, 并向患者传递病情恢复的最新进展,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增加探视的机会。

2.5 ICU病区管理

(1) ICU病房的温度应控制在20~22℃, 湿度控制在60%~70%。 (2) 病房内严格无菌操作管理, 每日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 (3) 严格探视时间管理, 尽量减少人员探视, 且探视时必须穿戴隔离衣、帽子、口罩、鞋套等。 (4) 强化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和指导, 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3 结果

3.1 机械通气监护结果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VAP、死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2。

3.2 机械通气监护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与家属满意率为100%, 对照组为93.02%, 观察组患者与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 讨论

机械通气是ICU中抢救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3]。ICU患者病情危重, 自身疾病的困扰、人工气道带来的损伤、家属探视受到限制等都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产生明显的不适, 其心理压力还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因此, 护理工作不仅要运用专业的方法解除患者身体上的痛苦, 更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综合性护理干预是一种较为全面的护理方法, 涵盖基础护理、人工气道护理、机械通气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ICU病区管理等多个方面。心理护理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正视病情, 引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加速康复。本组86例患者, 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且院内感染、VAP、死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融合心理护理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具有更显著的效果。与此同时, 护理过程应重视患者与家属的满意度评价, 遵循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 从而取得更理想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晓华, 樊凌云.心理护理干预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5) :619-620.

[2]徐春芳.ICU机械通气患者的舒适护理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0) :461-463.

ICU非机械通气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 无其他腹部脏器外伤, 无肠道病史、糖尿病史、影响营养吸收的代谢病史, 其中男55例, 女35例;年龄21~65岁, 平均年龄 (37.5±5.1) 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3~8分, 平均 (5.5±1.4) 分。随机分为两组:PN组、EEN组, 各45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及致病因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及针对性治疗, 有手术指征的给予手术治疗。PN组予以完全肠外营养, 能量由葡萄糖和脂肪乳剂双供给, 糖脂比为 (1.2~1.5) :1, 胰岛素供给量按4~6g糖给予1U胰岛素, 氮由凡命供给, 量为 (0.20~0.25) g/ (kg·d) , 按比例加入微量元素、电解质等配置成营养液, 静脉滴注, 每日3L, 入院7d后配合给予肠内营养。EEN组入院后立即予以肠内营养支持, 经鼻置入胃管, 用德国进口的艾谱力喂养泵 (APPLIX Smart D) 持续输注胃肠营养液 (瑞素) , 滴速30~150mL/h, 6hr后检查患者耐受性 (胃潴留:上次喂养后2hr, 胃内容物有100mL或1hr后有50%的喂养液在胃内) , 如能耐受, 渐根据1d的目标喂养量增加滴速。滴入量500~2000mL/d, 不足热量可用肠外营养的方法补充。分别于入院当日、7d时检测患者的HB、ALB及TP等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对资料实施统计, 计量数据用表示, 并用SPSS 11.0软件处理数据, 组间采用t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当日各指标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入院7d后, 较之PN组, EEN组各指标水平均显著高 (P<0.01) 。并发症:较之PN组, EEN组电解质紊乱, 应激性溃疡, 便秘, 腹胀, 腹泻, 上消化道出血,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并发症明显降低 (P<0.05) 。

3 讨论

本组研究发现, 入院7d后, EEN组各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PN组 (P<0.01) , 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说明较之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更优, 它可改善肠道功能, 阻止肠黏膜屏障功能被破坏, 预防肠功能或多脏器功能衰竭[1],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致死率, 及早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更有利于改善低蛋白状态[2], 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研究还发现, 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联合支持, 逐渐过渡到全肠内营养支持, 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和预后情况。早期肠内营养可维持患者的生理状况和提供能量, 若供给能量不足, 可通过肠外营养补充, 直至患者的耐受程度提升到可负荷全肠内营养支持。

综上所述, 早期肠内持续泵入营养支持, 既可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也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ICU重型颅脑损伤需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方法 通过回顾我院及包头地区其他医院ICU在2009年1~2011年11月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需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其随机分为肠外营养支持 (PN) 组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EEN) 组, 比较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 入院7d后, 较之PN组, EEN组的血红蛋白 (HB) 、白蛋白 (ALB) 及总蛋白 (TP) 水平均显著高 (P<0.01) ,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P<0.05) 。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 联合肠外营养支持, 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重型颅脑损伤

参考文献

[1]薄本芝.重型颅脑损伤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支持15例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25 (12) :16-17.

ICU非机械通气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3月~2011年3月,本院ICU病房行机械通气的患者64例,男33例,女31例,平均年龄(47.5±16.0)岁,平均体重(63.5±15.0)kg,所有患者均为气管插管或切开术术后ICU病重患者,使用机械通气>24h,术前患者的肝肾肺功能均正常。将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镇静方法

实验组:10mg咪达唑仑(力月西,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1614441)和200μg芬太尼(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生产批号:080802)采用0.9%NaCl溶液稀释至20ml,先静注2ml诱导剂,再持续性静脉微泵,维持量为(0.03~0.20)ml/kg-1·h-1,维持Ramsay评分3~5分。对照组:10mg咪达唑仑(力月西,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1614441),先静注0.1mg·kg-1,在持续静脉微泵(0.8~2.5)μg/kg-1·h-1。

1.3 评估指标

(1)Ramsay评分:(1)1分,患者焦虑、烦躁不安、易激惹;(2)2分,患者清醒安静,定位感好,肯配合;(3)3分,患者只对指令有反应;(4)4分,患者入睡,但是对轻叩眉间或听觉刺激反应快;(5)5分,患者睡眠,且对轻叩眉间或听觉刺激反应迟钝;(6)6分,患者深睡,理想麻醉状态[2]。(2)呼吸循环功能评定: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分压(Pa O2)、血氧饱和度(Sp O2)、氧合指数(Pa O2/Fi O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的镇静Ramsay评分均达到3~5分。实验组所需的药物起效时间以及停药苏醒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持续镇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有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镇静效果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循环功能变化

药物镇静后,两组患者的心率逐渐平稳,收缩压、舒张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明显改善(P<0.05)。但是药物镇静前后两组组间的各呼吸循环功能指标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镇静过程中对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影响程度相当(见表2)。

注:**两组组内用药前后呼吸循环功能指标值比较,P<0.05。

3 讨论

对正在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给予镇静药物治疗能使患者耐受气管插管,抑制呼吸中枢的呼吸驱动力,减轻患者的焦虑心情[4]。咪达唑仑(Midazolam)属于咪唑苯二氮的衍生物,与苯二氮受体结合而发挥良好的镇静、肌肉松弛、抗焦虑、抗惊厥、催眠等药物作用,肝肾功能正常者无耐药性且不易蓄积中毒[5]。咪达唑仑是唯一的水溶性苯二氮类药物,其镇静强度约为地西泮的(2~3)倍,具有用量少、静脉滴注起效迅速、无残留效应、易消除、易控制药效[6]、排泄半衰期短、不增加代谢率、价格便宜等特点,常推荐应用于ICU患者的镇静治疗[7]。芬太尼(Fentaini)是一种短效静脉麻醉药,它是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中枢系统的μ受体发挥强效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效价是吗啡的(100~180)倍,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快、镇静深度易于调节、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轻微、停药后恢复彻底,无明显蓄积作用等特点,与咪达唑仑协同作用广泛被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长时间镇静[8,9]。其作用机制为抑制人体内的调节蛋白GABA来使GABA的作用得到相对的加强[10]。联合用药后需对患者病情密切监测,常规配备必要的辅助呼吸设备,以保证患者安全[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镇静效果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呼吸循环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上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良好,可以增加患者对机械的耐受、抑制应激反应、维持血氧浓度、降低机体耗氧,有效保护ICU患者的治疗安全。

摘要: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芬太尼对于镇静ICU病房中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64例行机械通气的ICU危重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n=32)和对照组(n=32),对照组单纯采用咪达唑仑镇静,实验组则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镇静。两组患者维持镇静Ramsay评分35分,观察比较两组的镇静效果和呼吸循环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的镇静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均得到改善,但是组间各呼吸循环功能指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咪达唑仑+芬太尼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相比单用咪达唑仑更安全有效。

关键词:ICU,镇静,咪达唑仑,芬太尼

参考文献

[1]张玮,夏婧,钱传云.靶控输注异丙酚在ICU危重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9;12(1):45~46

[2]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83

[3]田悦,郭善斌.咪达唑仑与芬太尼联合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临床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2):107~108

[4]臧泽林,雷霆,张应宏,等.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在COP D患者有创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J].西部医学,2010;22(4):642~645

[5]喻秋平,赵斌,万于华,等.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对重症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的研究[J].江西医药,2009;44(6):535~537

[6]邱庆荣.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处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0):1027~1029

[7]臧泽林,雷霆,张应宏,等.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在COPD患者有创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J].西部医学,2010;22(4):642~643

[8]单艳华,张勇刚,王喜梅,等.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镇静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7):101~102

[9]何亚辉,徐文,袁超.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用于阑尾切除术100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5):145~146

[10]蒋明.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静脉辅助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376~377

ICU非机械通气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12月我院ICU 18岁以上术后机械通气患者80例,使用机械通气均超过6 h,小于24 h。术前肝肾功能及肺功能正常,循环系统稳定,排除颅脑心脏手术。将80例患者分为咪达咗仑镇静组(M组,38例)和右美托咪啶镇静组(Y组,4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镇痛处理

入ICU后两组均予芬太尼持续泵入,每小时采用术后疼痛评分法(Prince-Henry评分法)进行评分。“咳嗽时无疼痛”0分、“咳嗽时有疼痛”1分、“安静时无疼痛,深呼吸时有疼痛”2分、“安静状态下有较轻疼痛,可以忍受”3分、“安静状态下有剧烈疼痛,难以忍受”4分,调整芬太尼剂量,使评分≤3分。

1.2.2 镇静维持

咪达唑仑组给予咪达唑仑0.08~0.10 mg/(kg·h)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右美托咪啶组给予右美托咪啶以0.2~0.6μg/(kg·h)持续泵入,根据镇静深度调整用药剂量,维持Ramsa评分3~4分。连续记录两组患者呼吸频率、脉搏、平均动脉血压、末梢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及镇静评分。观察记录两组药物用量、达到镇静级别所用的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呼吸循环功能变化及谵妄、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动脉压降低的标准为低于60 mm Hg(1 mm Hg=0.133 k Pa)或低于用药前的30%,心率明显减慢的标准为低于40次/min或低于用药前的3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芬太尼用量、总镇静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比较

总镇静时间M组为(725.85±328.09)min,Y组为(688.00±256.82)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芬太尼用药量M组为(397.36±100.55)μg/(kg·h),Y组为(217.48±94.83)μg/(kg·h),与M组相比,Y组芬太尼用药量明显减少(P<0.05)。停药后苏醒时间Y组为(0.23±0.05)min,M组为(10.21±0.76)min,Y组停药后更易苏醒和唤醒(P<0.05)。见表2。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两组平均动脉压降低、心率减慢、恶心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谵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ICU常用的镇静药物主要是苯二氮罩类和丙泊酚,常用的镇痛药物主要是非甾体类药物和阿片类药物。α2受体激动剂是唯一兼有镇静镇痛双重效应的一类药物,代表药为早期的可乐定和新近的右美托咪啶。右美托咪啶是一种新型的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通过篮斑核内受体发挥镇静和抗焦虑作用,通过脊髓内受体发挥镇痛作用。有研究显示,右美托咪啶能减少患者阿片类镇痛药的数量,但单独使用镇痛作用不足[3,4]。主要药动学参数无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因此,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按千克体质量注射该药时,应能得到相近的血药浓度。

注:与M组相比,aP<0.05

注:与M组相比,aP<0.05

右美托咪啶在国外上市较早,主要用于ICU患者的短期镇静。因此其研究相对较早,主要集中在对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探讨[5]。在国内因应用经验尚且不足,笔者选择ICU术后接受机械通气时间超过6 h但小于24 h的患者,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和右美托米啶组,观察其在短期镇静治疗时的安全性、有效性、不良反应等。首先,右美托咪啶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主要表现为达到目标镇静所用的芬太尼量较少。患者注药后能迅速入睡,但停药后更易唤醒。这对于机械通气的患者是有利的,维持机械通气患者在较浅的镇静状态,并且能够从镇静状态迅速恢复,对于尽快脱离呼吸机非常重要,有助于减少待机时间、ICU住院时间。右美托咪啶可引起心率、血压的轻度下降,但影响较轻微,停药后可马上恢复[6]。本研究中,咪达唑仑组有1例,右美托咪啶组有2例平均动脉压低于60 mm Hg,但M组与Y组的其中1例均为年轻女性,术前血压仅80/50 mm Hg水平。Y组的另1例平均动脉压低于60 mm Hg患者,亦予暂时停药后好转,未产生明显严重后果。右美托咪啶在减轻应激反应的同时,可无呼吸抑制作用[7,8]。M组有2例Sp O2下降,Y组有1例Sp O2下降,但是有发生此类不良反应的患者经过调整吸氧浓度后亦明显好转。Y组1例出现心率低于40次/min,该患者为运动员,基础心率偏慢,暂停药物后恢复40次/min以上。两组无一例患者出现恶心可能是由于咪达唑仑和右美托咪啶都可以降低术后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有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啶谵妄的发生率较拟中枢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类药物,如咪达唑仑、丙泊酚等低。有学者[9]在ICU的研究中发现,右美托咪啶和咪达唑仑的谵妄发生率为54%和6.6%。苯二氮卓类和阿片类药物被认为是ICU发生谵妄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中右美托咪啶组谵妄的发生率较咪达唑仑组明显降低,应用右美托咪啶代替苯二氮卓类药物也被认为可以减少和预防谵妄的发生,甚至有研究认为右美托咪啶可以用于谵妄的治疗[10]。

右美托咪啶在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满意,易唤醒,谵妄发生率低,具有镇痛作用,可减少芬太尼用量,更适合于既要镇静、又需要有效镇痛的患者,如外科术后患者。治疗剂量下无呼吸抑制,血流动力学较稳定,是一种理想的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辅助用药。

摘要: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用于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和副作用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80例使用机械通气的术后重症患者分为Y组(右美托咪定组,42例)和M组(咪达唑仑组,38例)。两组均常规给予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镇痛,根据Prince-Henry疼痛评分调整芬太尼用量,使患者疼痛评分≤3分。咪达唑仑组给予咪达唑仑0.08~0.10 mg/(kg.h)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右美托咪定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2~0.6μg/(kg.h)持续泵入,维持Ramsay镇静评分为3~4分。连续记录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无创平均动脉血压、末梢血氧饱和度及镇静镇痛评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芬太尼用量、总镇静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及谵妄、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总镇静时间、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恶心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Y组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397.36±100.55)μg/(kg.h)vs(217.48±94.83)μg/(kg.h)](P<0.05),停药后苏醒时间Y组短于M组[(0.23±0.05)min vs(10.21±0.76)min](P<0.05),Y组谵妄发生率低于M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用于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满意,易唤醒谵妄发生率低,可减少芬太尼用量,治疗剂量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ICU镇静剂。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镇静,ICU,机械通气

参考文献

[1]邱海波,于凯江,万献尧,等.ICU主治医师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29.

[2]Ostermann ME,Keenan SP,Seiferling RA,et al.Sed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a systematic[J].JAMA,2000,283:1451-1459.

[3]Herr DL,Sum Ping ST,England M.ICU sedation after coronary arterybypass graft surgery:dexmedetomidine-based versus propofol-based se-dationregimens[J].Cardiothorac Vasc Anesth,2003,17:576-584.

[4]Triltsch AE,Welte M,von Homeyer P,et al.Bispectral index-guided se-dation with dexmedetomidine in intensive care:a prospective,random-ized,double blind,placebo-controlled phaseⅡstudy[J].Crit Care Med,2002,30:1007-1014.

[5]Gerlach AT,Dasta JF.Dexmedetomidine:an up dated review[J].AnnPharm Acother,2007,41(2):245-254.

[6]Mantz J.PhaseⅢstudy on dexmedetomidine used for postoperative se-dation of patients requit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or less than 24hours:the reach experience[J].Middle J Anesthesiology,2002,16(6):597-606.

[7]黄青青.右美托咪啶在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578-579.

[8]Riker RR,Shehabi Y,Bokesch PM,et al.Dexmedetomidine vs midazo-lam for sedation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randomized trial[J].JAMA,2009,301:489-499.

[9]Pandharipande P,Jackson J,Ely EW.Delirium:acute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the critically ill[J].Curr Opin Crit Care,2005,11(2):360-368.

上一篇:煤机发展技术下一篇:民俗风情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