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心论四篇

2024-08-15

欧洲中心论 篇1

“欧洲中心论”, 也称欧洲中心主义 (Eurocentrism) , 出现于18世纪中后期, 在19世纪得以发展, 并且最终形成为一种人文科学领域的思想偏见。欧洲中心论由于其视角上的偏狭性, 近年来在学理上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但是由于“欧洲中心论”并不是一套完整而固定不变的原则体系, 而是由各种不同表现形式而呈现出松散的观念系列, 因此对于“欧洲中心论”并没有一个广为接受的定义, 相关研究和评论在这一问题上显示出纷繁混乱的局面。因此, 在对“欧洲中心论”展开讨论之前, 我们需要对“欧洲中心论”的内涵做出界定, 否则这场讨论将无法展开。

当代美国学者J·M·布劳特的说法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在其近著《殖民者的世界模式》基本上指出这一信仰的概念, 指的是欧洲文明具有某种独特的历史优越性, 某种种族的、文化的、环境的、心灵的或者精神上的特质, 这一特质是欧洲人群在所有历史时代直至当今时代, 永远比其他人群优越[1]。从上述表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中心主义, 或者叫种族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也叫种族中心主义, 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的一种倾向, 即易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 是优于其他人的。这种文化中心主义自古就有, 可以说世界各族群文化相处上文明发展处于先对先进位置的民族常有的状态。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 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 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而欧洲中心论则把文化中心主义的精神发展到了极致, 并利用强大的历史哲学和理论、方法将“欧洲中心”变成一种信仰, 以最不易于察觉的方式向世界扩张。欧洲中心论, 作为一种狭隘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对世界的影响是多层面的:让欧洲以及非欧洲世界无视历史真相的存在, 也忽视其他地区的文明贡献, 因而导致欧洲对西方以外的世界缺乏理解, 而非西方世界学者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最终造成整个世界, 包含学术界在内, 长久以来都是以西方意识作为主体意识的现象。在这篇文章中, 笔者拟分析这种文化中心主义———“欧洲中心论”和世界史体系之间的关系。

二、欧洲中心论对世界史学的影响

欧洲中心论对于世界史学的影响是多层面的, 既有赤裸裸的显示, 又有温情的, 不易察觉的影响。因此, 我们将“欧洲中心论”对世界史学的影响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1.显性的影响。表现在世界通史编纂的内容比重和世界史体系方面。表现在以往编纂的世界通史的欧洲的内容比例过重, 世界史成了以欧洲式为主轴的历史。在这一点上, 我国学界早有察觉。早在1928年, 雷海宗先生在评论韦尔斯所著的《世界史纲》时, 就提出该书作者在谋篇布局、篇幅比例方面存在着问题。吴齐本《世界史》是一本整体史观指导下的开创之作, 但在近代史编纂的比例上, 仍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问题。该书的近代史编上下两卷共6章24节中910页,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历史合在一起大约只占21%的篇幅, 其中79%的是关于欧洲和北美的内容, 因此, 认为该著作仍受“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例如早期对世界历史的分期问题,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 世界由多个文明中心组成, 每个文明的发展过程有早有晚, 有急有缓, 世界历史进行统一的分期是没有意义的。

2.隐性的影响。表现在世界史的逻辑前提和研究方法上。这一切要归功于西方强大的历史哲学。西方学者从宗教、种族的、环境、文化的维度来阐释欧洲文明的优越, 并把西方文明的先进性设为世界历史的前提假定, 由于宗教、种族的、环境、文化是变化较慢的因素, 因此欧洲的先进是永恒的。认为欧洲的道路具有普遍性, 把其他一切文明的欧洲化是说成具有绝对的“世界意义”。此外, 还表现在创造了一系列基于欧洲自身的发展经验的概念。这导致非西方世界的学者在承认西方的先进性的同时, 对非西方世界的历史进行分析时, 往往以西方为标准, 非西方世界对世界历史的阐释都以西方确定的标准为圭臬。西方文明成了参照体系, 非西方地区的历史往往被机械地表述为对西方历史和发展道路的模仿和赶超。

三、对“欧洲中心论”的反思、批判和超越

“欧洲中心论”的危害是巨大的, 如果我们不对此警惕, 我们的历史叙事将会被同质化, 而一个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悲哀的。对此我们要反思、批判和超越。反思是批判的前提, 批判又是超越的前提。反思什么?为何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已持续有年, 为何仍不能走出这种文化中心论的影子?

(1) 欧洲中心论史观在意识形态上对西方世界和非西方世界的学术研究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短时间内是难以清除的。这是这种文化中心主义长期浸淫的结果。在西方的世界史编纂方面, 以反欧洲中心论为根基的世界历史的解释, 具体表现形式为以全球史观, 人类中心史观和多中心史观。例如威廉·莫克尼尔通过考察和对比通讯和运输网络, 认为欧洲的先进与它得天独厚的位置密切相关, 这与黑格尔的“地理决定论”有异曲同工之处。人类中心的史观代表认为是贡德·弗兰克和巴里·吉尔斯, 他们主张以涵盖面较广的世界人类中心论来代替欧洲中心论, 认为以人类为中心的历史能够也必然会超越意识形态上的文化自我肯定, 通过多样性认识到我们历史的整体性和时代的统一性。关注人与资源和环境为核心, 人类世界的历史就是一部对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以及由此而引申出来的人与人, 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史。多中心史观则走得更为极端, 如萨米尔·阿明的东地中海沿岸理论和以及非裔美国学者提出的“非洲中心论”。强调非洲对西方文化的贡献以及非裔美国人对美国的贡献。前者故意回避“人类历史发展的中心”这个问题, 后者则是用另外一种文化中心主义来代替“欧洲中心论”, 而且其论据的落脚点仍落在西方文明上, 强调非洲对西方文化的贡献, 从而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中心。

(2) 世界学术格局严重失衡。在学科、理论方法以及在知识贡献上, 西方世界建树颇丰, 非西方世界在批判欧洲中心论时, 知识储备则显得单薄, 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J·M·布劳特在其《殖民者的世界模式》列举了八位对欧洲中心论有重大贡献的学者, 他们各自从不同的维度论证了欧洲文化的先进地位和优越性, 这其中包括文化决定论者马克斯·韦伯的《新教的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林恩·怀特的《中世纪的技术和社会变化》, 认为欧洲人有着举世无双的发明才智和伟大科学技术, 等等。而与此相对的非西方世界的学者, 则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显得不足。在我国,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学术界对于西方理论和方法大多是由衷的崇拜, 他们引进多元化的理论, 用以解释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绝大多数中国学者模仿现代西方的模式构建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叙事, 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对欧洲中心论, 这种局面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学的编纂和叙事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知识分子对“欧洲中心论”批判意识增强, 甚至一度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局面, 但在批判的理论和方法储备上则显得薄弱。由此可见, 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那么怎样批判“欧洲中心论”呢?其内涵是复杂的、多层次的, 不可以对其全盘否定。对此, 马世力将“欧洲中心论”的合理部分和不合理部分剥离开来, 将“欧洲中心论”分为“欧洲是世界近现代中的中心”和文化上的“欧洲中心主义”。

(1) 二者的内涵不同。马世力认为, “欧洲中心论”在承认欧洲是世界近现代发展的中心的这个层面是合理的[2]。怎样理解“欧洲中心论”的“欧洲是世界近现代发展的中心”这个层面呢?马世力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有中心的, 这里的发展中心定义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的先进地区和国家的历史示范作用以及地位”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来证明中心存在的合理性, “中心的存在恰恰是历史发展不平衡的必然产物和表现形式”, 只有历史发展还不能消除不平衡性, 也就不能没有历史发展的中心, 承认欧洲是世界近现代中的中心, 这个中心是一种发展形态的示范作用, 并比较二者的区别:承认欧洲是世界近现代中的中心, 建立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方面, 这种“中心”具有暂时性和阶段性, 而“欧洲中心论”则是建立在地理决定论和种族优越论基础上, 因此具有永恒性, 因此是不合理的, 要坚决批判的。

(2) 在研究方法上。“承认欧洲曾经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中心”是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西欧或者欧洲, 反映了这一历史过程的一般规律。因此, 它才能起到示范作用, 在一定时间内占有中心地位。而“欧洲中心论”者使用的则是以个别代替一般的方法, 认为西欧或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进程就是整个世界的历史, 完全否认和抹杀了非欧洲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与贡献。

(3) 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欧洲”内容的界定的不同。这里的“欧洲”包括欧洲各民族、各进步阶层, 尤其是无产阶级, 而不仅仅是欧洲的资产阶级。

反思和批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超越。但超越“欧洲中心论”是一个重要而艰难的命题, 实现也绝非易事。对于如何实现超越, 各学术大家提出诸多良策, 但关键的一条是不要犯非此即彼的错误, 在批判和超越之间建立起对话和沟通的中介。

参考文献

[1]雷海宗.评汉译韦尔斯著世界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欧洲中心论 篇2

风电场远程控制中心以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SCADA)为基础,实现对风机的现场或远程控制,并通过收集风电场的数据,分析和报告风机的运行状态[1]。SCADA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可以对现场的运行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以实现数据采集、设备控制、测量、参数调节以及事故报警等功能[2]。在风力发电系统中应用SCADA,可以保证系统的信息完整,准确掌握风电系统的运行状态,帮助快速诊断系统故障。

为了实时监控管理好分布在全球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测量及计量设备和实现特殊功能的设备,创新新能源资产管理模式,全球主要新能源企业如Iberdrola、Acciona等均构建了企业级生产实时监控平台,对所属风机产生的实时运行数据进行统一的采集、存储及数据趋势变化情况的图形可视化分析和展示,提高了维护和管理企业设备资产的能力,也为创新的运维模式奠定了技术基础[3]。国内新能源企业如龙源电力、三峡新能源也引入控制中心的理念,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并正在积极探索适应中国电力体制的风电管理模式[4]。

1 以控制中心为核心的新能源运维管理模式

以目前世界上风电装机排名第四的新能源企业EDPR为例,其以远程控制中心为核心打造的集中化检修和维护的运维模式,是将控制中心、运维团队以及OPMS报表团队有机结合,采取维护检修外包、现场无人值守,构建的“大运维”创新管理体系。

其中,控制中心是EDPR运维管理的“中枢”,通过实时监控和数据集成为运维团队提供及时、准确的设备运行状态,发起、监控并记录故障处理流程,配合运维团队与服务供应商完成设备维护、检修和消缺以及响应电网对发电侧的要求等有关工作;同时,控制中心还负责向OPMS报表团队提供设备运行历史数据,帮助技术人员完成日常统计分析工作,强化工作深度、提高工作效率。

运维团队是设备运行的第一负责人,也是运维工作的具体执行者,负责监督指导服务供应商完成现场工作、研判运维服务策略、管理运维合同、制定检修计划、现场巡检、设备消缺、资产保险、安全防护、备品备件与大部件应急方案等具体工作。EDPR运维团队通过区域经理、现场经理、技术经理、服务供应商与控制中心的协调配合,五位一体地实现了对风电场运行状态的全面管理;并以OPMS系统提供的关键生产指标对各层面运维人员进行量化考核。

OPMS报表团队并不直接参与具体的运维工作,但其在EDPR运维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一,该团队通过OPMS系统实现与控制中心互联,调用并分析相关数据,编制不同类型管理和技术分析报告,为管理层提供全面、及时并且准确的生产经营数据,并作为评价EDPR运维团队工作的重要依据;第二,通过与运维团队配合,应用OPMS系统实现了运维管理的量化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运营目标,提高了运维效率;第三, OPMS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分析工具,运行人员完成追踪设备运行状态的基础目标后,有条件继续深入分析设备运行规律,进一步提高设备可靠性。

本文以EDPR Portugal Operation(简称EDPRPO)为例。该公司负责管理EDPR分布于葡萄牙境内的全部风电资产,当前管理风电装机容量超过1,220MW,总计71个风场。在现场无人值守,维护检修外包的情况下,EDPR PO运维团队通过22名员工就完成了超过120万千瓦风电资产的现场管理工作,2014年前三季度实现累计设备利用率达98%,体现了较高的运维管理水平和效率。

1.1 EDPR PO运维部门组织机构及人员构成

EDPR PO运维部门工作人员22名,设运维经理1名,并配有5个专业岗位负责合同、安全、检修计划、备品备件以及大部件等综合管理工作,包括对现场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及综合考评。同时,EDPRPO管理风场按地域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由两个区域经理负责,每个地区各设六名风场经理以及一名技术经理,每个风场经理按照风场规模、区域位置和风机机型等条件分别负责4~6个风电场的现场管理工作。员工之间互为替补,保证任何情况下每个风场都有专人负责。上述员工多数曾在服务供应商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具备较高的实际操作水平。

1.2 EDPR PO运维部门主要工作及参与人员

(1)巡检以及故障消缺工作:风场经理通过日常巡视察看现场设备运行情况,全面负责协调服务供应商以及管理故障的消缺工作;

(2)合同管理:风场经理、技术经理和区域经理负责对服务供应商的现场工作进行指导与管理,运维部门根据合同的执行情况对服务供应商进行综合考评;

(3)制定运维服务策略:风场质保期满后,根据该风场历史运行数据和故障频度,分析未来一段时期生产风险,最终决定与服务供应商签订的合同类型,是成本高而风险全部转嫁给服务商的全保合同,还是成本较低但需要承担相应风险的普通维护合同;

(4)预防性维修工作:区域经理和技术经理定量分析电量损失情况,准确定位事故原因,查找并总结故障根源,通过预防性维修工作改善设备可靠性,整体提高设备利用率;

(5)复核OPMS系统设备运行数据:风场经理负责其管理风场生产数据的准确性,如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需尽快更正,OPMS系统中相关数据只有风场经理复核后方能使用;

(6)其他工作:主要包括资产的保险、现场工作的安全防护,备品备件的安全库存、大部件应急方案和档案资料整理等。

1.3 事故处理

设备故障处理是运维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在EDPR“大运维”的管理体系下,通过控制中心与运维团队的相互配合,能够实现设备故障的快速响应和诊断。事故发生时,控制中心系统将显示故障报警,值班人员首先根据故障代码判断故障类型并分析处理方式,遇到不能远程处理的问题时,通知现场经理。当现场经理、技术经理现场确认风机设备出现故障后,报告区域经理,由服务供应商与控制中心值班人员配合,安排维修。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将该次维修情况通过邮件形式通知运维团队,以用于结算维修费用,评价维修效果。

综上所述,EDPR围绕控制中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运维管理体系,通过集中化的远程实时监控系统,降低了运营与维护成本;远程诊断风电机组故障原因,提高本地维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风电机组故障产生的电量损失[5];同时发挥海量数据的优势,运用灵活多样的报表分析系统丰富了数据分析表现形式,强化了以发电量、能源利用率和设备利用率为标尺多维度考核运维团队的管理手段。

2 对国内新能源发展的借鉴意义

尽管我国国情与欧美存在明显差异,电力监管要求也不尽相同[6],控制中心在我国目前无法取代现场中控室与电力调度部门之间的联络,风场无人值守的模式也并不适用,但EDPR以控制中心为核心打造的集中化检修和维护的运维模式仍有其借鉴意义。

2.1 改善运维管理模式,优化人员配置

风电场运维模式逐步向“小前端大后台”发展,通过控制中心集中化实时监控分布在全国的风电场的运行状况,形成基于设备状态,本地与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协同互助的集中化检修和维护的新运维模式,提高故障响应速度和故障定位准确性。

首先,现场维护人员可以从繁复的日常统计报表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加专注于现场的维护与检修工作;其次,通过控制中心从不同角度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风场的设备运行状况进行诊断或者预判,提出准备的指导意见,指导现场工作。特别是海上风电,能够减少出海维修次数,有效提高运维效率,并为后续海上风电场的机组选型及建设提供指导。

2.2 提升运维管理理念,增强设备可靠性

在目前的预防性检修方式基础上,逐步增加基于设备历史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的预判式检修。重大部件或特殊部件加装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在故障前期就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故障扩大,造成更大损失。

同时,控制中心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风电场电力设备故障规律和外部条件(地形、海拔、电网架构等),结合风功率预测系统,制定更为合理的检修维护计划,力争做到小风或无风时完成维护工作,减少停机损失,提高设备利用率,提升发电量。

2.3 建立健全设备运行知识库,指导运维及设备选型工作

(1)以控制中心数据为基础建立设备运维知识库,采集并存储包括时间、地域、风资源、机型在内的设备运行核心指标,提高对风场设备运行状况诊断或者预判的准确性,指导现场工作;

(2)对同一厂家风机在相同条件下发电量进行对比,挖掘风机发电量存在偏差的原因,及时调整有关参数,保持设备最佳运行状态,通过知识库实现该类型风机应用经验的知识共享;

(3)通过控制中心设备运行数据的统一管理,实现对质保期内风机制造商履行合同情况的监控,能够以量化的手段评价设备供应商,形成专业数据库为后续设备选型工作提供决策支撑。

3 结论

当前,EDPR建立的以控制中心为核心的运维管理体系代表了欧美新能源行业运维管理的较高水平。国内新能源企业在高速发展陆上风电及太阳能、大力推进海上风电的背景下,借鉴国外先进的运维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有助于实现运维管理模式的创新,应对电力体制改革,控制成本、提高运行质量。

摘要:本文介绍了以远程控制中心为核心的EDPR运维管理模式,特别是控制中心在运维管理链条中的位置以及发挥的作用,力图理清并量化控制中心给EDPR资产管理能力带来的实质性提高,为国内公司新能源发展提供参考。

反写“欧洲中心论”的吊诡 篇3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一卷出版于一九六五年,那时我刚开始上幼儿园;第三卷出版于一九九三年,我女儿已经上幼儿园了。学术作为事业而不是“项目”,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几十年做一个课题,到十几个国家收集资料,写出十来卷巨著,从容细致,不温不火。《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二卷(三册)分别出版于一九七零、一九七七年,到第三卷(四册)出版,已经成就三卷九册、近五千页的皇皇巨著:第一卷《发现的世纪》,一二册;第二卷《奇迹的世纪》:第一册《视觉艺术》、第二册《文学艺术》、第三册《学术研究》;第三卷《发展的世纪》:第一册《贸易、传教、文献》、第二册《南亚》、第三册《东南亚》、第四册《东亚》。

人应该到不朽的事业中去寻求永生,学术是一条较为安全的途径。时下坊间流行莫名恐慌,似乎做学术会死人。其实做什么都会死,学术做好了,反而可以使人长寿。兰克最后一部巨著《世界史》在他八十五岁开始出版前两卷,九十一岁去世前出版了九卷,他的学生吉泽布雷希特说他之所以在八十岁高龄开始写《世界史》,是因为他停止学术研究就会死。拉赫的《欧洲形成中的亚洲》几乎写了一生。他生于一九一七年,死于二零零零年,此时第三卷已出版七年,他和助手克雷正在写第四卷。事业宏大悠久,终于超出了个人生命的努力。

年轻时偶然闪过的念头,决定他日后六十年的事业与生活,让他这一生过得充实而富有成就。拉赫夫人在为《欧洲形成中的亚洲》汉译本写的序言中,回忆那些年她和拉赫先生一起旅行、查阅资料,从西半球到东半球,从马德里到东京,她负责开车、拍照,拉赫专注调研,回到芝加哥大学,拉赫用中国产的铅笔写作,她再用打字机录入,这是理想的学术生活。拉赫在芝加哥大学历史系任教,《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一卷两册出版的时候,正值芝加哥大学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诺贝尔生物与医学奖获得者毕都(George W. Beadle)、曾任美国联邦司法部长的李维(Edward H. Levi),相继出任校长(一九六一——一九六八、一九六八——一九七四),著名历史学家、《西方的兴起》的作者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任历史系主任,布尔斯廷(Daniel Boorstin)等著名学者云集芝加哥大学,著名华裔历史学家何炳棣、杨联这时也相继受聘芝大历史系。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一卷第一册“前言”的第一段话就打动了我。“二战”间拉赫在西弗吉尼亚大学修世界现代史,课程让他感到困惑,地球上百分之十的土地的历史,竟然占了全球历史百分之九十的篇幅。世界现代历史成了西方文明影响世界的历史,辽阔古老的亚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竟毫无作为、无声无息。这真实吗?拉赫动念研究世界现代历史上亚洲对欧洲的影响,揭示被“西方中心论”历史叙事遮蔽的一面。我们这一代学人,深受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启蒙”思潮影响,关于现代欧洲如何影响亚洲知道得多,但关于亚洲如何影响现代欧洲,却很少听说,也没有认真想过。九十年代费孝通先生谈“文化自觉”,大家开始反思“新启蒙”,拉赫提出的问题,正在当时学界受到关注。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关注的是观念史或文化史方面的问题,拉赫为自己的研究明确设定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欧洲关于亚洲的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与传播方式以及知识的具体内容;二是这些亚洲知识对欧洲文化带来的实际影响。拉赫著作最初的用意并不仅在“欧洲的亚洲知识”上,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亚洲文明曾经启发欧洲的现代化历史,并从思想与制度、艺术与技术上塑造了现代欧洲。

拉赫首先在时空框架上全面考察了欧洲现代早期亚洲知识的成长。在时间上,这种知识上的增长从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一直到启蒙运动前,从地理大发现到文化大发现;在空间上,这种知识的拓展从南亚开始,逐步向东南亚、东亚推进,首先是印度,然后是马来半岛、中南半岛,最后是日本与中国。中国不仅是地理上最遥远最神秘的地方,也是知识上最遥远最深刻的地方。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拉赫深入到社会文化实践层面,具体考察亚洲文化对欧洲现代化的影响。他的研究思路纵横交错,第一卷实际考察了十六世纪亚洲知识在欧洲的传播过程与方式,其中回顾的古代与中世纪欧洲的亚洲知识与想象,更像是“剧前故事”。从第二卷开始,拉赫分别从视觉艺术与工艺、文学与社会知识、科学技术与学术研究等方面,探讨欧洲的亚洲知识的积累与亚洲文化对欧洲的影响。第三卷沿着西方贸易与传教势力的推进,分别描述欧洲对亚洲不同区域——南亚、东南亚、东亚的知识状况,并试图研究亚洲不同区域文化对欧洲现代化的影响。当然,这是个更为庞大复杂的问题。拉赫还计划写第四卷,具体分析亚洲不同区域国家“对欧洲艺术、科学、思想、制度、经济和社会实践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卷是他最初的研究规划中没有的,因为写作内容规模不断扩大,才衍生出第四卷的计划;但这卷最终未能完成,留下的遗憾将可能影响到《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的整体理论框架,因为关于十七世纪,拉赫只讨论到欧洲的亚洲知识状况,未及分析亚洲知识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发端于古老欧亚大陆的近五百年现代化运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辉煌时代。面对这个大时代,不论探讨欧洲对亚洲的影响,还是亚洲对欧洲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欧洲形成中的亚洲》开辟了一个深广的研究领域,启发了多层面多方向的相关探索。它还借鉴同时代风行的年鉴学派开辟的“新史学”,努力突破传统的政治史格局,侧重社会经济文化分析,将研究扩展到人类活动的整体历史层面上,并借助跨学科研究方法,进行文化史或观念史的研究。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人在对现代欧洲形成中亚洲知识的状况与亚洲对欧洲现代文化的影响的研究上,达到拉赫的广度与深度。从史识上看,拉赫在历史观念上的贡献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在一般欧洲中心主义世界现代化历史叙事中,地理大发现与欧洲扩张的意义主要在于欧洲对亚洲的影响;但在拉赫的著作中,欧洲在亚洲的探险与征服,意义不在于欧洲如何影响或冲击亚洲,而在于亚洲对欧洲的反向影响或冲击。(二)一般世界史或欧洲扩张史强调的多是经济、军事、政治与宗教的扩张,很少关注世界知识的扩展与文化的启蒙。拉赫却关注欧洲人现代知识与观念的成长,尤其是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中亚洲的意义。在观念层面,丰富的亚洲知识不仅使现代欧洲认识了世界,也认识了自我;在实践层面,亚洲文化在器物、制度、观念上为欧洲现代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模式。这套书开启并构成二十世纪后半叶批判“欧洲中心论”的历史与社会理论,并为这种理论思潮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与思想资源;在以社会经济史为主要领域的批判“欧洲中心论”的学术思潮中,它进一步从欧洲的亚洲知识状况与文化影响方面反写“欧洲中心论”。

nlc202309020002

但问题也就出在反写“欧洲中心论”的有效性上。拉赫的研究关注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欧洲的亚洲知识状况,二是欧洲的亚洲知识对现代欧洲文化的影响。但《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的研究重点却在第一个层面。从地理大发现开始,欧洲人深入亚洲,观察、记录、分析、研究,几百年间已经将亚洲知识成功地纳入其世界知识体系中,以至于今天研究亚洲的社会历史,经常要到欧洲文本中去寻找资料与理论。西方现代文明对财富与知识的浮士德式的追求,一直是令人惊讶与困惑的历史事实。在短短的四百年间,西方从一个偏僻的角落变成世界的中心,拥有整个大海洋的霸权,地球上五分之四的土地成了它的殖民地。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研究现代文明,实际上也就是研究这个奇迹。创造这一奇迹,财富、制度、权力、心理的因素固然重要,知识的因素也不可忽略。托多罗夫谈到西班牙转瞬之间征服中南美洲的奇迹时曾说:“这惊人的成功的关键在于西方文明的一个特点……说来奇怪,那就是欧洲人了解别人的能力。”

现代以来,欧洲是世界财富与权力的中心,也是世界知识的中心;而知识就是权力,欧洲对亚洲的知识越丰富,它对亚洲拥有的权力也就越坚固。但以此为假设前提,就是典型的“欧洲中心论”的表述。不可否认,拉赫最初的研究动机中,的确存在着一种“反写”“欧洲中心论”倾向,但问题是,他的论述未能贯彻这一动机,最终不但没有能够“反写”,反而加强了“欧洲中心论”的世界史叙事。因为论述欧洲掌握丰富的亚洲知识,而不论证这些知识对欧洲现代文化的切实影响,等于佐证“欧洲中心论”的合理性。更何况即使是充分讨论亚洲对欧洲的影响,也可能从反面证明欧洲的力量。欧洲扩张时代形成一种独特的仰慕亚洲文明的文化心态。西方现代文明的扩张,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全面推进,起初是贸易与传教,启蒙运动之后的扩张又自命肩负着传播推行现代文明的使命。这种扩张是自我肯定与对外否定性的。外部世界是经济扩张、军事征服、政治统治的对象,也是传播基督教或推行现代文明的对象。但同时,西方文明在观念与心理上,还存在着另一种冲动,这是一种自我否定与向往甚至崇拜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博岱在《人间乐园》中提出考察欧洲与非欧洲人的关系,应该注意到两个层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层次是物质的、现实的、政治经济层次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观念的、文化的或神话层次的关系,这两个关系层次彼此独立、相互矛盾又相互关联。欧洲人一方面在物质上掠夺征服亚洲,一方面又始终保持着对亚洲的仰慕与向往。这种心态在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中,是最耐人寻味的一部分。

拉赫写作《欧洲形成中的亚洲》,动机似乎是要反写“欧洲中心论”的现代史叙事,但洋洋洒洒写了六百多万字,最后却在证明“欧洲中心论”的合理性。这让我感觉有些郁闷,所谓反写“欧洲中心论”的学术思潮,是否是个陷阱?“反写”作为否定面,恰好在加强“欧洲中心论”叙事,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的内在特点是它的辩证性,自身包含否定面。巴拉兹评论黑格尔论东方专制主义,他说,批判黑格尔很容易,然而他是对的。如果套用巴拉兹的话,批判“欧洲中心论”容易,然而它是对的,这该怎么办?

拉赫研究陷入的困境,也是我们共同的困境。欧洲文化心态上的那种开放性,是欧洲文化的力量所在。这些年我们追随西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解构西方文化霸权,著述不少,思想不多。《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翻译完成,我写了一篇六万余字的“总译序”,既是评论拉赫的著作,也在反思自己的研究。我在拉赫的研究中发现了又一种“反欧洲中心的欧洲中心论”,反观自己的研究,我警觉到作为跨文化形象学的重要理论工具,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实际上潜藏着一个“阴谋”:表面上看,它是在批判西方文化霸权,实际上它作为主流思想的对立面又被“包容”在西方现代性思想结构中,成为其辩证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在西方与非西方文化语境中意义不一样,甚至可能完全相反。对非西方文化来说,它可能成为“排斥”对立面,滋养褊狭、封闭、狂热的文化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思想武器。我在反思跨文化形象学的观念与方法时,提出西方文化特有的内在活力,才是我们在现代化文化进程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傲慢征服与谦逊求知,自我扩张与自我批判,西方走向世界的两种心态及其构成的充满活力的文化性格,是最有借鉴意义的。中国的现代化性格,在文化观念上向往与仰慕西方,在政治经济上却受西方扩张力量的压迫与侵略,对外的向往仰慕往往伴随着对内的自卑与轻贱心理,文化心态与社会结构失衡,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政治经济上以封闭表现反抗,在文化上以自大表现仇外,在观念与现实之间,不但没有形成一种健康的内向与外向的张力关系,还造成文化精神的褊狭,或极端仰慕或极端仇视,或极端自卑或极端自大。这也是第三世界或整个东方的现代化历程中共同面临的问题。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美]唐纳德·F.拉赫、埃德温·J.范·克雷著,周宁总校译,人民出版社二零一三年版,三卷总定价:998.00元)

欧洲中心论 篇4

我们通过欧洲极致生活的展开为大家详细描述建筑本身对高品质居住的完美追求 优秀的建筑既是一件艺术品又仿佛是可以看见的音符灵动真实欧洲城将太阳神与酒神的精神集与一身我们以此为主线将活动延展 邀请函内容 尊敬的___________ 2011年12月10日930欧洲城将在售楼处举行 欧洲城共享欧洲极致

活2011香溢欧洲城售楼处盛大开放活动我们将和大家一起领略欧洲的独特魅力鉴赏艺术精品尽享美食并送上丰厚礼品特此诚邀

XXX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谨邀 签到背景音乐 高雅浓郁的艺术气息及灵动的音符飘进每一位正在等候售楼处开放的来宾心中端庄大方的弦乐演奏者会使来宾加深欧洲城在心目中的高端印象广阔的音域独特的演奏效果余韵悠长像月光下喷泉汨汨涌出的奇景美感弥漫着诗样的气氛 现场精彩表演 欧洲成为欧洲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现场全部演出均为突出此特点使来宾更好地分批参观售楼处以及在售楼小姐的引导下参观沙盘向来宾展示完美统一的视听感受强化欧洲城在来宾心中的西式高端定位 从古典到现代沿着品质欧洲的轨迹我们一路横跨欧洲 活动流程推荐 活动流程 停车场 地点停车场 时间0830 内容保安指引停车 欧洲风情 美食空间 地点活动主会场二侧 时间09081130 内容西式风情美味 入口签到 地点活动主会场入口 时间08300900 内容入口签到 背景音乐演奏 时间 内容 参与人 备注 音乐配合 800830 所有准备工作完毕 活动公司 音响调试完毕搭建完毕 无 830850 所有工作人员演绎人员就位 活动公司 演职人员就位 无 850900 播放开场音乐 活动公司 暖场音乐开始主持人做好准备 《好日子》或英文歌曲 900902 主持人介绍售楼处开放流程及推介内容 主持人 致开幕词 902903 主持人邀请开发商领导集体亮相 主持人领导 903905 开放商领导致欢迎词 开发商领导 905906 金狮等待点睛 活动公司 4只狮子在舞台前端等待点睛礼仪小姐为领导递上点睛金笔 锣鼓 906908 开发商领导为售楼处剪裁 开发商领导礼仪小姐 在金狮的舞动下领导为售楼处剪裁 室外效果图 领导剪彩

舞狮点睛

体验之旅仍在延续 共享欧洲极致生活 室内平面图 A室外舞台剪裁区 B小提琴演奏区 C素描区 D小提琴演奏区 E冷餐区调酒表演区 F休闲区 G魔术与小丑现场互动

上一篇:对农药经营管理下一篇:呼吸道传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