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十篇

2024-09-11

矿产资源 篇1

我国百万吨产煤死亡率是印度的10倍, 俄罗斯的12倍, 南非的30倍, 美国的100倍;我国的煤炭回采率平均只有30%, 不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这不仅毁坏了资源, 破坏了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严重影响着资源型地区乃至国家的形象。

任何不抱偏见的人都认为,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打击私挖滥采、治理矿难等问题上的态度是坚决的, 措施是严厉的, 包括从经济赔偿到关井停产、从行政处分到刑事处罚等, 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究其根源, 根本在于矿产资源的物权属性定位不准, 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宪法规定, 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但《矿产资源法》只明确“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 没有将矿产资源本身确定为有价值的商品, 致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形同虚设。矿主采挖矿产资源, 向政府缴纳一定税费后, 销售的所有收入均归自己所有, 没有体现国家所有权中的收益权。而且, 矿主通过有偿取得的只是探矿和采矿的使用权, 没有有偿取得矿产资源的占有权, 矿主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不密切。因此, 不少矿主特别是小矿主“能挖一天算一天”, 为了多挖一天, 就四处寻找“保护伞”, 很少把巨额收入用于安全生产、改善劳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

1. 实现资源管理型向资产管理型制度的转变

一是在明确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的前提下, 通过一级市场由政府公开招标出让探明的矿产资源的所有权, 改变目前矿主为申请人与矿产资源主管部门 (代表国家所有权人) 两者之间的申请、审批、登记、发证等关系, 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申请人仅缴纳相关费用的现状。

二是开放矿产资源交易的二级市场。事实上, 现在乡镇级矿的产权私下交易很频繁, 90%以上的乡镇矿登记产权与实际不符。应建立矿产资源运行的市场机制, 使矿产资源能够根据其内在价格自由出让和转让。政府主要对矿产资源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 无须过多地在有形市场中运作。

2. 构建和完善矿业权和矿产资源有偿取得制度

在矿产资源变为资产的前提下, 把探矿作为国家责任, 所需费用从国家出让矿产资源的收入中补偿;在法律中设定采矿权, 作为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行政管理监督手段。用“矿产资源有偿出让”替代“探矿权和采矿权有偿取得”。

3. 明确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的义务, 维护国家资源所有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矿产资源 篇2

1矿产资源的评估方法及使用条件

矿产资源评估方法包括技术评估和经济评估两个方面。其中,技术评估方法分别有外推法、类推法。经济评估方法分别为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

1.1技术评估方法

(1)外推法主要是根据已有数据进行向外推断,其数据如矿石品位和未来矿石价格是模糊的。其中常用的有时序法、地壳丰度法和品位-积累矿量法。

①时序法是应用历史最悠久、应用范围最广的统计方法之一。例如,贵阳市水文站就是利用该方法测得了喀斯特流域径流量时序演变。②品位-积累矿量法就是研究矿石品位与积累矿石量之间的关系,并经过论证得出二者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

(2)类推法主要是插入法,其数据如矿床数目、埋藏深度等一般都比较确定。具体的方法有频率法、回归法、趋势法、能量法、分组法、模拟法和贝叶斯法。

①频度法的意思是建立品位或矿量等矿床指标的频率分布模型,用于预测未发现区域或勘探不充分区域矿床的情况。②回归法的内涵就是利用线性或非线性回归手段分析影响矿床形成的各种要素。最常用的方法为单因素或多因素回归法。拥有类似技术特点的矿床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建立模型进行分析,最后做出正确的评估结论。

1.2经济评估方法

(1)市场法是通过在市场上的各种评估技术,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评估矿产产品的价值。市场法应用的基本前提是:①要有一个活泼的公开市场;②在公开市场上,存款及其交易活动应具有很强的可比性。2003年赵红邦对中国的评估机构评估方法的使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市场法的使用已从13%下降到7%,在2008年,虽然这是这样的情况,市场法仍是最合理、最接近市场价值的资本流动时的企业价值,如并购、重组、并购等,是最合理的。(郭立倩,2014.03)由此可见,市场法的优点在于:对于矿产资源的市场状况能够较客观和准确的反映出来,评估值也更能反映市场现实价格;同时评估结果易于被理解和接受。而缺点在于:市场的方法是以提高市场为前提,如果矿产资源市场可以提供较少的例子,评估,更大的困难;另外需要充分了解目标矿床与参照矿床的各影响因素,参与比较的数据繁杂,数据收集、筛选及处理工作量大。

(2)成本法。也被称为重置成本法,是指重新建设的相同和类似的资产评估所需的新资产的所有成本(重置成本),然后扣除磨损,折旧等因素,作为被评估资产评估价值的方法。表示如下:

式中,Cre——重置成本;Dp——实体性贬;Df——功能性贬值;De——经济型贬值。

它是在模拟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根据原来的勘探规格所需的各种勘探手段的实施,根据新的工业指标,将投入有效的物理工作量,使用新的价格或成本标准,置换与评估的相同效果的探矿权的新的探矿权的全部价格,考虑到勘探风险的价值,然后扣除技术折旧。其基本公式为:

式中,Vex——探矿权评估值;Cer——探矿权取得费;Cma——管理费;Vri——风险附加值或勘探利润;Dt——技术贬值。

依据上述内容对成本法做出评价为:①一般矿产成本法是基于资产的价值取决于资产成本的原理,原始成本越高,其价值也就越高。②成本法在资产评估实务中也比较容易被接受。

(3)收益法的含义就是利用评估资产预期收益的现值来判断资产价值的各种评估方法。它采用资本化和贴现的方法和方法来判断和估计资产的价值。

现在,从收益法的角度再去回望市场法和成本法,我们可以对比看出,收益法是从理论上最具合理性,原因在于市场法和成本法,前者必须依赖于一个发达的市场,市场越发达,企业的评估价值就越准确。在市场发展不足的情况下,很难用这种方法。而后者只有当构成企业价值的所有资产的价值均被包括在内时,成本法才比较准确。但需要准确知道磨损和折旧在评估中所占的部分,并准确将其去除,同时增加了评估的工作量。

2结语

矿产资源是一种耗竭性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社会不断进步、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成了增加现代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其评估的准确性和预见性在矿产资源利用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矿产资源作为一种耗竭性资源,矿产资源评估对于资源的利用有着促进作用,不仅能提高利用效率,也能促进矿产权在市场上的流转。(刘聪,2015)面对不同种类矿床或者不同的成矿环境和条件,根据矿床自身状况,需要在不同的评估方法中进行选择,保证评估的准确性,为投资者和建设者的决策方案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郭立倩.市场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资产评估,2014,03.

[2]荆全忠,曾宪林,王韶.矿产资源评估中价值模型的建立.1999.

[3]李燕鹏.矿产资源资产价值动态收益评估及实证研究.技术经济管理,2010-03-14.

[4]刘聪.矿产资源资产评估研究.行政事业资产财务,2015年第10期上.

[5]王锡桐.矿产资源回收利用.1992.

[6]杨昔林.矿业公司上市前期矿产资源评估的方法与实践.1997.

看好矿产资源股 篇3

从大盘走势来看,目前市场整体走势依然不乐观,但是由于恒大举牌万科A带来的市场短期赚钱效应,以及市场上其它题材概念股的反弹,都在继续为市场注入活力。我们甚至还看到资源股特别是有色+煤炭的整体板块底部反转机会,这些都值得大家继续去深入跟踪关注。

在现阶段,笔者比较看好矿产资源股,并认为A股的矿产资源股目前都处于底部区域,值得大家中长线布局。当然,目前调整到位的、防守型的医药板块机会也在逐渐增多,稳健的投资者可以深入挖掘。

对于后市走势,笔者发现,自7月27日无法放量突破年线之后,市场又重新陷入了类似上半年的区间震荡调整。此时市场走势虽然难看,但又难以大跌,在此种情况下,投资者十分容易出现亏损,因为此时大多数个股突破都是假的,而你一旦陷入追涨、杀跌的节奏当中,往往就会无法自拔,也许此时的亏损还会相当于一次小型股灾。所以,此时大家在操作上要多加小心,同时要注意控制好整体仓位资金的安排。笔者以为,目前仓位上,以半仓操作较为合适,大跌可以抄底,反弹就卖出,通过做短差、做高抛低吸来摊低持仓成本。

笔者本周还去了大连调研獐子岛,该公司目前为ST且带星号。说起来,股民大都很害怕ST股,更何况即将要退市的欣泰电气也是属于辽宁的。不过,在调研分析之后,笔者想提醒大家的是,不要带有惯性思维去思考獐子岛。笔者经过调研分析之后觉得,獐子岛后期也许会出现逆向思维的反弹上涨。当然,还是要郑重提醒大家,对于亏损股的投资,仍然需要万分小心注意。笔者在此处并非推荐股票,只是投资经验和调研行为的分享,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此前,笔者曾反复跟大家强调过,在熊市里,要做左侧交易才能比较容易获利,且抄底的收益也远高于追涨的收益,当然抄底的标的和时机比较难以把握。就机构投资者而言,大都是喜欢左侧交易的,他们愿意为投资付出时间去等待,而不愿意去追高而抬高了持仓成本。事实上,投资的真谛就在于“低买高卖”,但很多投资者至今仍无法做到,为什么?因为他们永远都在做追涨杀跌,这样又怎么能做到“低买”呢?所以,只有抄底,抄到真正的底部、大底,才能真正做到“低买高卖”。

目前指数虽然走得难看,市场机会看起来似乎也不多,但是依然还是有不少好的股票,在逐渐地、慢慢地走出了大底技术形态,甚至会逐步地展开主升浪的进攻,如近期的扬农化工、万华化学、东阿阿胶、双汇发展、宝莱特等。类似这样的机会,需要我们用心去找、辛苦去调研,如此才能把握机会。只有熟悉了解过,才会敢于重仓和满仓。否则,你是无法做到的。

矿产资源 篇4

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如为改扩建矿山,应说明矿山现状、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2)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外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外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外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3、设计利用矿产资源储量。4、对地质勘探报告的评述。

四、主要建设方案的确定 ㈠开采方案

1、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可能的建设规模(两个以上方案比较); ──推荐规模方案的简要论证; ──可供选择的产品方案; ──推荐产品方案简要论证。2、确定开采储量:

──采矿权人在登记管理机关划定的矿区范围内,根据矿床赋存条件、勘探程度,并考虑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的要求,结合矿石品位变化,对开采品位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确定开采矿体的最低品位,在此基础上,圈定矿体,并确定开采对象。有共、伴生矿产的,必须体现综合开采、综合利用的原则。3、矿床的开采方式

──根据矿体赋存情况及开采技术条件等因素,对矿床的开采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对于采用露天开采或地下开采优势不明显的矿床,应进行开采方式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最佳方案。当采用露天和地下联合开采时,应确定二者的合理分布界线及阐明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互相关系。4开拓运输方案及厂址选择

──根据地形、矿床赋存条件、备选厂址工程地质条件及环保要求,对各种可供比较选择的开拓运输系统及厂址配套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提出推荐方案。㈡防治水方案

当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有迳流大量渗漏时,需采取地下和地表的防治水措施,以确保安全生产,应进行全面防治水方案的综合比较,并提出推荐方案。

五、矿床开采 ㈠露天开采

1、露天开采境界:阐明圈定露天开采境界的原则、方法及所采用的经济合理剥采比;

2、确定露天采场最终边坡要素; 3、工作面阶段回采率;

4、圈定露天开采境界,应进行不同境界方案比较,确定最优境界。㈡地下开采

1、确定矿区开采总顺序并阐明首采地段选择的原则和依据。2、推荐的生产能力及能力验证。

3、利用远景储量扩大生产能力或延长矿山生产年限的可能性。4、开采崩落范围的确定。

5、简述开拓技术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对采矿方法选择的影响。

6、采矿方法选择和比较,论证推荐采矿方法对资源充分利用的合理性。7、矿块的结构参数及矿井、采矿、矿块(工作面)的采矿回采率。

六、选矿及尾矿设施 ㈠选矿方案

1、选矿试验研究及评价。

──选矿试验研究主要成果,并对其作出技术经济评价,指出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意见;

──大、中型矿山应进行工业或半工业实验结果,应有加工评价试验结论; 2、根据选矿试验研究结果及评价资料提出推荐的选矿方案。3、对难选矿种,根据已掌握的技术确定是否需建中间试验厂。并提出拟建规划、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选择。㈡尾矿设施

1、初步确定尾矿量并简述尾矿品位及其他特性。对于目前因技术或市场原因暂不能利用的矿产,应有保护的措施。

2、尾矿库址选择(应具有坝址选择阶段的工程地质资料)。3、尾矿综合利用设想。4、尾矿水的处理作用。

七、环境保护

㈠矿山地质环境报告

1、对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尾矿垮坝等应做出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监测预防措施。2、对采矿引起的区域地质条件做出影响评价。

3、露天开采,应作边坡稳定性评价;坑采的,应作采空塌陷范围预测; 4、矿山闭坑时对造成的地质灾害提出处理措施。㈡矿山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和土地复垦方案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编写相应的内容。

八、开发方案简要结论

㈠设计利用矿产资料储量和根据矿床规模确定的设计生产规模及矿山服务年限 ㈡产品方案

㈢厂址及开拓运输方案 ㈣采、选工艺方案

㈤综合回收、综合利用方案 ㈥对工程项目扼要综合评价 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附表: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九、附图

1、开拓系统纵投影图

2、带有矿区范围、崩落范围的地形地质图。3、矿区总平面图。

4、露天采矿最终境界图。

5、采矿方法标准图。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

采矿权申请人依据批准的申请取得采矿许可证时,采矿登记管理机关对其报送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应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查:

一、方案编写的资格审查

开采下列矿山、矿区和矿种的,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由具有国家批准矿山设计资格的单位进行编写: 1、开采海域矿产资源; 2、外商投资矿山企业; 3、开采能源和金属矿产;

4、上述之外的大、中型矿山。

小型以下矿山企业的开发利用方案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矿主管部门认定的具有设计能力的单位进行编写。

二、开采储量确定的合理性的审查

设计所依据的地质资料必须由具有资格的地勘单位提供,并依据《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进行认定,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在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能的前提下,以合理利用、贫富兼采、综合回收为原则,确定合理的经济开采品位,并以此圈定矿体(矿床)。确定的工业指标应充分考虑矿产品市场等方面的要求。对于目前暂不宜开采的贫矿,应制定“采富保贫”的技术措施和后续回采方案,以利于今后可能进行的开采活动。

三、矿山建设规模的审查

在储量有保障、适合大规模开采的矿区,必须实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方针,避免大矿小开、整矿零开。依据开采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在总体规划之后,可采取分期建设、滚动发展,逐步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使企业(矿区)持续、稳定地发展生产。

矿山设计服务年限参考矿山设计规范。

四、开采方案的审查

开采方案应遵循“安全、高效、经济和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来确定。做到贫富兼采、采剥(掘)并举、剥离(掘进)先行。采矿回采率、矿石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等技术指标应比照国内同类矿山的平均先进水平。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首先考虑采取先进的开采技术。

采矿方式依据矿体赋存状况和地质地形条件,通过计算和论证确定。

确定开拓系统要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回收。尽量不留或少留永久性矿柱,提升运输系统应减少运输过程中矿石的损失、贫化。矿山的开拓系统也需通过方案比较确定。

采矿方法依据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考虑采掘工程量、回采效率、出矿品位和资源回收率等方面的指标,通过方案比较,确定适宜的采矿方法。

五、选矿加工方案的审查

依据矿石的性质、构造、结构等特点,经过充分的选矿试验工作和方案比较,选定合理的选矿方法、工艺条件和先进的产品技术指标。入选的原矿中含其他具利用价值的共、伴生矿产时,应进行充分的综合回收、综合利用试验研究工作,进行方案论证,确定合理的分选回收流程。对目前暂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要提出可行的保护性处理措施。

设计的选矿工艺流程,应采用先进技术和高效装备,精矿品位、产率指标得到保障,尾矿品位有效控制,选矿加工的总体水平达到优质、高产、低消耗的要求。

六、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土地复垦等方案的审查 重点审查废石场的建设、矿井水的排放、选矿厂粉尘处理、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尾矿坝的建设,尾矿水排放的方式和影响、土地(草原、林地)复垦利用以及其他有关项目。

矿山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按程序上报并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中,应有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并按规定已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报告,对矿山开采可能引起的地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以及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应采取预防措施。

七、矿山安全的审查

矿产资源价值形成及计量研究 篇5

矿产资源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 使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集合体。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其储量是有限的。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矿产资源。目前世界已知的矿产有1600多种, 其中80多种应用较广泛。矿产资源的特性包括:有用性、稀缺性、丰度、平断性、替代性等。矿产资源的有用性即效用, 指矿产资源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的程度, 也包括人们在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评价, 满足需要的程度与价值成正比。矿产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矿产资源的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应不能满足需求的程度与价值成正比。矿产资源的丰度是指矿产资源的品质、质量, 与价值成正比。资源的平断性是指矿产资源的占有程度, 与价值成正比。矿产资源的替代性是指不同资源间的可代替使用, 与价值成反比。

二、矿产资源价值形成机理

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为劳动是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 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还是非体力劳动。劳动并不是商品价值的形成的唯一因素, 人类劳动的原料即劳动对象, 其自身的丰度对价值的形成也有决定性的作用。矿产资源从被发现到通过地质勘查证实其有用, 到被采掘出来的过程中都凝结了大量人类劳动, 矿产资源本身的使用价值和抽象的地勘社会劳动是构成矿产资源资产价值的两个因素和必备条件。但是, 社会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动而变动, 而影响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很多, 除了社会的、经济的因素以外, 很重要的就是自然物质条件因素。所以在矿产资源勘查过程中, 关键是选择能够创造出等于和高于现有社会平均劳动力水平自然条件好的矿产资源, 才能形成价值和较大价值。矿产资源的价值源泉是劳动, 而矿产资源自身的丰度对其价值的形成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矿产资源价值的的形成是在人类的劳动和自然力生产的作用下形成的。

三、矿产资源价值构成

矿产资源价值包括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现实价值是指不考虑矿产资源的短缺对未来造成的不利影响, 只考虑矿产资源被挖掘出来时应具有的现实价值。潜在价值是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由于矿产资源的稀缺, 和大多数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 某一个地区的矿产资源一旦被挖掘完后, 必须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形成或者是根本就无法再形成, 所以矿产资源同时又具有潜在价值, 这种特性告戒人类在利用矿产资源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和现实利益随意开采, 而应该从企业从人类的长远发展考虑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人类没有意识到或不能正确对待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 势必会造成人类的极大损失和迫害。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远远大于他的现实价值。

矿产资源也具有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 矿产资源的时间价值是指由于矿产资源的稀缺性, 矿产资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逐渐升高。煤、石油等很多矿产资源在地下埋藏的时间越长其具有的价值就越高。根据期权理论, 期权合约的有效期越长, 时间价值越高, 矿产资源的时间价值是我们在进行矿产资源价值计量时也不能忽视的因素。矿产资源同时具有空间价值, 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不同地点的矿产资源其价值也是不一样的。这与一般资产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四、矿产资源价值计量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矿产资源价值计量方法总的来说包括成本法、现行市价法、公允价值方法、收益现值法等几种,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矿产企业应该在会计准则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计量方法。

1. 成本法

成本法是从取得矿产资源资产的角度反映矿产资源资产价值。在成本法下矿产资源价值包括自然力作用成本、开发成本、勘探成本、环境补偿成本等。在成本法计量属性下, 矿产资源是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这种方法反映了矿产资源的过去价值。有助于对各项矿产资源的控制和监督、具有客观、可验证、易取得、简单等优点。但是这种方法过多可考虑过去的成本, 没有考虑矿产资源的时间价值, 实际上矿产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 资产的真正价值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时间一长, 财务报表上反映的各期矿产资源的价值就会与矿产资源的真正价值有所出入, 造成财务报告数据的不真实性, 给决策者就会提供错误的信息, 致使他们作出错误的决策, 而不能达到财务报告的目的。

2. 公允价值计量法

公允价值是指矿产资源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进行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矿产资源用公允价值计量比用实际成本计量能更为真实的反应其价值。但由于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 设定了颇为严格的限制条件。首先, 公允价值必须有活跃的交易市场, 其次企业能够从活跃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的矿产资源的矿产资源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从而对矿产资源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不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运用公允价值。可见, 公允价值运用的条件较为苛刻。虽然公允价值计量有很多的优点, 能够较为真实的反应矿产资源的价值, 但是, 由于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尚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 不能满足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条件, 公允价值计量目前还不能采用, 等条件具备时方能采用。

3. 现行市价法

现行市价法是按市场现行价格作为标准来确定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这种方法的应用前提有两个:第一, 需要有一个充分发育的、活跃的资产交易市场, 以便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充分的选择一个或几个相同或类似参照物进行对比、分析、作价;第二, 参照物以及被评估资产可比较的有关指标, 技术参数等资料是可以搜集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 便于操作。这种方法确定的矿产资源价值比较公平合理, 最容易被各方面所接受。但由于其适用前提是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无法达到的, 所以采用以后效果不会很理想。

4. 收益现值法

收益现值法又称收益还原法或收益本金化法, 是将资产在剩余寿命内的预期收益, 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现为评估基准日的价值并以此确定被评估资产价格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前提是:资产使用时间较长且具有连续性能, 在未来相当年内取得一定收益。收益现值法的优点是对于具有连续性较高收益能力的资产, 只要对预期收益、折现率与剩余经济寿命的测定准确, 能较真实的反映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 缺点是需要对未来的一些数据进行预测, 而确定预期收益的参数又需要全面调查了解资产历史、现在以及未来一定时期的经营状况, 预期收益预测难度大, 对矿产资源价值进行判断时, 有一定的随意性、抽象性和风险性。可见收益现值法计量的结果主观性较强, 客观性较弱。

摘要: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 也是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了解矿产资源价值形成并选用恰当的计量方法, 不仅可以真实反映矿产资源的价值, 而且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类的和谐发展。论文分析了矿产资源的特性、价值机理并研究了矿产资源计量的问题, 力求能对我国矿产资源的理论研究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矿产资源,价值,计量

参考文献

[1]许家林:资源会计的基础初探[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4)

[2]叶慧娜沈菊琴:自然资源会计的理论框架构想[J].价值工程, 2005, (10)

[3]王祺扬:英国资源会计及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借鉴意义[J].财会通讯, 2004, (15)

[4]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征[J].会计研究, 2006, (5)

矿产资源监管的法律监督探析 篇6

(一) 人员配备综合素质不高

以我院自侦部门今年集中查办的矿产资源检查站工作人员 (以下简称“矿检站”) 三起共同受贿案为例。近二十名涉案矿检站的工作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有的甚至为小学文化, 有的刚年满18周岁, 有的是退伍士兵, 更多的是农民, 参差不齐。这些人员尚不具备作为一名合格执法人员所应具有的能力与水平, 这也是其经受不住权利与金钱诱惑的重要根源之一。

(二) 管理模式混乱

通常情况下, 矿产资源的管理职能应统一归属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但鉴于我区矿产资源管理服务中心设立不久, 且由财政局为其下设的矿产资源检查站工作人员发放薪资, 故矿产资源管理服务中心设立在财政局之下, 矿检站的站长由相应的乡镇政府指派, 其它矿检站工作人员受相应政府委派, 并签订劳动合同。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 相关的管理条例及岗位职责形同虚设。

(三) 监管力度不够

矿检站是保护国家矿产资源、防止区域税费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矿产资源管理服务中心的初步设立、管理模式、税费收缴等问题上, 我们借鉴了本溪县的成功经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经验学习与实际践行尚存在差距, 规章制度我们可以反复研读、深入掌握, 但其内容的本质与精神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体会与沉淀。

二、矿产资源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

上级管理部门及检察机关如何应对及改变矿检站的运行、管理现状, 值得我们深思。现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一) 矿检站设立后, 缺乏统一、有效的运营模式

南芬区共设立了四个矿产资源检查站, 从人员配备及管理模式的实际情况不难看出, 对矿检站的运营缺乏有效监督。一方面矿检站站长未发挥“一把手”的领导作用, 使检查员之间缺少凝聚力与向心力;另一方面检查员亦未担负起自身的岗位责任, 较少的薪资使他们忽视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且矿检站的工作人员实施倒班工作方式,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空岗、缺人等现象严重;站长与检查员之间更是缺少沟通与交流, 不论是工作例会或是检查安全会等极少召开。

(二) 税费的严重流失尚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磁选土、山皮土等都富含矿产资源成份, 相对来说, 山皮土所含有的矿产资源成份略低。鉴于此, 一些商家利用相关规章制度的漏洞, 改运磁选土为山皮土。但遵循司法实践, 山皮土同样应上缴矿产资源税, 矿检站的工作人员不履行岗位职责, 放行不符合矿产品运输有关规定的车辆, 使区域税收损失严重。如按9元每吨计算, 平均每车装载10吨, 每次商家最少运输400车左右, 粗略计算税费损失近四万元, 长此以往, 税费的严重流失无法估量。

三、矿产资源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开发及利用矿产资源, 针对矿产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在实践运营中出现的弊端,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矿产资源的监管:

(一) 集中培训、统一上岗

无论是站长还是检查员统一接受来自上级的矿产资源管理部门或是专业人才的定期培训, 使检查站所有工作人员切实了解与掌握矿产资源的相关知识, 提高他们对矿产资源监管重要性的认识, 以后天的充电培养来弥补先天的知识匮乏, 充分发挥矿检站工作人员的职能, 防止矿产资源税费流失。

(二) 加强对矿检站的管理

一方面, 上级单位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矿产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及下设矿检站的管理, 确保站长及检查员具备相应的能力及水平以履行其岗位职责。另一方面, 矿检站内部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以加强自身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

(三) 增设联络员制度

涉及矿产资源的企业、厂矿与矿检站之间可以建立一种联动协调工作模式, 以便于矿检站及时、有效对即将运输的磁选土、山皮土等矿产资源进行监管。该联络员可以从检查员中选择或是受上级单位委派或是由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来担任, 并在第一时间将矿产资源的流动情况向财政部门及矿检站汇报, 这样既能防止矿产资源税的流失, 还可为矿检站的监管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四) 完善法律监督措施

1. 以案说法, 预防职务犯罪

作为新生的职能部门, 矿检站的职务犯罪预防更为重要。以上面提及我院办理的多人共同受贿案为例, 矿检站站长及检查员, 利用职务便利, 收受他人贿赂, 放行没有货物调运单或是实际装载与货物调运单不符的运输矿产资源的车辆, 造成了国家矿产资源税收巨大损失的严重后果。为了避免类案再次发生, 可以借助我院社区检务工作站的平台, 及时加强对矿检站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预防, 宣传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把法律送进机关, 送进社区, 提高每一名公民的法律意识。

2. 以案为鉴, 采取法律监督措施

矿检站多人共同受贿案涉及工作人员近二十人, 其中个别案件甚至包括了某某矿检站的所有工作人员, 相关主管部门监管不力应予以及时纠正、改进。检察机关可以尝试以检察建议的方式督促相关部门改进监管方式及手段, 以保障矿检站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庆保, 孙豁然.“中国狂野法律体系现状及分析[J].经济管理, 2008 (4) .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基础理论探讨 篇7

关键词:矿产资源,价值,耗竭性,外部性

随着工业和人口的发展,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出现了资源短缺和大规模浪费等问题, 已经严重影响了矿业与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 近些年, 世界各国都纷纷致力于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中。所谓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是指对因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造成的生态资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矿业城市的发展机会受限制而给予一定的补偿, 用于对所造成损失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一般说来,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矿产资源的价值理论、矿产资源的耗竭性理论和矿产资源的外部性理论。

1 矿产资源的价值理论

矿产资源的价值理论是以地租理论为基础。作为一个古老的经济学范畴, 地租最初被看成是农产品价格超过成本和正常理论的余额。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了解释这一余额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垄断地租理论和级差地租理论。李嘉图的级差地租理论认为, 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 即土地级差, 是地租产生的原因。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的差别, 投入等量的劳动和成本, 会产生等量不同的农产品。因此, 不同的土地会因自然条件的差别导致的成本差别而形成不同的地租。

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平均利润理论以及生产价格理论的基础上, 批判地吸收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的地租理论, 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根据产生地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 马克思把地租分为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两种基本形式。绝对地租, 是指无论土地优劣都要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 其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级差地租, 是指租用较好的土地所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土地经营上的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可以看出, 与李嘉图的观点不同的是, 马克思认为, 土地级差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而不是原因, 而垄断才是地租产生的原因。因为在工业领域里, 尽管许多相同的产品也存在着由于劳动技能、劳动强度、管理和技术水平等非自然因素造成的成本差别, 但这种成本差别会随着市场的竞争而经常产生或消失。相反, 由于有限的优中等土地具有“不能被再生产和复制”的特征, 因而在优中等土地上所生产地农产品, 其成本优势能够长期存在, 并以地租形式表现出来。换句话说, 经营优中等土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是一种稳定的形式, 而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上的垄断才是产生级差地租的原因。

在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中, 随着地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地租被逐渐“普遍化”。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 “只要存在垄断, 就可能有超过正常利润的利润, 这种超额利润现在一般地被称之为“地租”。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 地租的经济内涵被“延伸”了, 它不再是农业土地特有的东西, 而是处于垄断地位的要素所带来的超过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凡是自然力能被垄断并保证使用它的产业家得到超额利润的地方, 不论瀑布、富饶的矿山、生产鱼类的水域, 还是位置有利的建筑地段, 那些因对地球的一部分享有权利而成为这种自然所有者的人, 就会以地租形式, 从执行职能的资本那里把这种超额利润夺走”。这样, 地租就被“普遍化”了。

矿产资源的价值理论主要来源于地租的“普遍化”。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认为, “土地所有权本身已经产生地租”, “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矿产资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而形成的, 其存在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因此, 矿产资源同土地资源一样, 也存在着地租, 而矿产资源的地租也被认为是矿产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超额利润, 体现了矿产资源的价值。

矿产资源的价值是由矿产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及垄断性而产生的。作为矿产资源价值构成的一个有机部分, 矿产资源的地租同样表现为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两种。矿产资源的绝对地租是由于存在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垄断而形成的。也就是说, 矿山企业要获得任何矿产资源, 即使是劣等矿产资源的开采经营权, 也都必须要向矿产资源所有权者 (国家) 支付地租。矿产资源的级差地租, 是指因同类矿产资源在不同地区存在的自然因素的差异而形成的地租。由于矿产资源存在禀赋、区位等优势级差, 开采埋藏浅、品质好的矿产资源可以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这种超额利润转化到所有权者手中便成为级差地租。所以, 严格说来, 矿产资源的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都是对矿产资源价值的补偿。

2 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

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其供给量是有限的, 随着人类对资源的不断开采利用殆尽而最终耗竭, 因此它具有可耗竭性。“在一定技术条件下, 对资源的不断开采利用会使某种矿产资源的储量逐渐趋于零。换言之, 当该种矿产丰度不断降低, 开发成本不断上升, 以致需求数量趋于零时, 就达到了耗竭状态”。

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始于美国数理经济学家哈罗德·霍特林 (Harold Hotelling) 。1931年, 哈罗德·霍特林就开始进行矿产资源耗竭及其补偿理论的研究, 并在美国《政治经济学评论》上发表了开创性论文《可耗竭性资源经济学》。1954年, 加拿大经济学家肯尼迪·斯特勒瑞教授等又以镍矿为例首次提出了资源耗竭模型。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强度和需求不断加大, 出现了矿产资源储量的耗竭, 勘探和开采成本的增加, 新的替代资源寻找效率低等问题, 促使美国经济学家将注意力转向对矿产资源耗竭性的研究。此后, 世界各国许多著名经济学家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系统分析, 相继提出了有关资源耗竭的各种理论模型, 从而奠定了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在矿产资源经济学中的基础地位。

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认为, 矿产资源的耗竭是一个矿产连续不断消耗的动态过程。从内涵上来看, 矿产资源的耗竭既具有数量上的相对性, 又具有质量上的绝对性。数量上的相对性, 是指随着矿产资源开采量的不断增加, 某些矿产资源基础会逐渐削弱、退化, 甚至最终耗竭。但为了实现矿产资源在功能上达到可持续开采利用, 许多国家都一直致力于新的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 确保在某种矿产资源耗竭之前, 可以寻找到新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可替代资源。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废石、尾砂、围岩等许多在现在被废弃的资源也会得到开发利用, 变成具有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因此, 当前矿产资源的数量只是相对性的减少。而矿产资源耗竭质量上的绝对性, 是指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过度、过速的开采和消耗, 矿产资源的质量逐渐恶化。长期以来, 由于受生产能力的限制和眼前利益的驱使, 许多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采取粗放型的利用方式, “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总是首先选择埋藏浅、品质好的易采矿开发利用, 而又常常乱挖滥采, 从而造成矿产资源的大规模消耗和严重浪费, 最终导致矿产资源总体质量的下降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矿产资源耗竭的这些特征, 使得它在服务社会时必然带来可利用价值的损失。

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和盲目超强度的开采消耗, 矿产资源将会逐渐耗竭, 也就意味着可供给后代人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越来越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当代人在满足自身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 又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条件。也就是说, 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 而且要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从可持续发展观来看, 矿产资源的耗竭性必然涉及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代际配置的公平问题。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认为, 当代人在享用矿产资源所提供的服务时, 有义务和责任因超额消耗矿产资源而向后代人的价值损失付费。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每一代人都需要且有权使用这些资源。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需要而大量使用和消耗矿产资源, 把本应该留存给后代人使用的矿产资源提前支用, 这将严重影响了后代人的发展和福利水平, 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 实行矿产资源耗竭补偿费的实质是因当代人的不合理开采而对后代人造成损失的价值补偿。

3 矿产资源的外部性理论

20世纪初,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了外部性概念。外部性是指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上其他成员的福利产生有利或者有害的影响。通常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而自己却不能由此得到相应的补偿, 这种性质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性”。相反, 若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害的影响, 而自己却又未给予他人相应的补偿, 这种性质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性”。外部性理论认为, 要解决外部性问题, 必须将外部性“内部化”。一方面, 经济行为者应该为其外部经济性而从受益者那里获得适当的补偿。另一方面, 经济行为者应该为其外部不经济性而向受害者提供适当的补偿。

外部性理论多运用在对公共物品的研究上。公共物品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在公共物品的使用过程中, 它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性质会造成“公地的悲剧”和“免费乘车者”的现象。公共物品在消费上的排他性, 是指任何人都无法排除其他人“不支付便使用”, 这往往会导致对它的过度使用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从而使公共物品面临“公地的悲剧”的困境。公共物品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是指任何人增加对这些物品的消费都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消费水平, 这会导致消费者在享用公共物品时产生“免费乘车者”的心理, 其结果会造成供给上的不足。“矿产资源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一方面, 开发矿产资源可以获得经济收入, 解决劳动力问题;另一方面, 开发出来的矿产资源不能为矿业城市所独占, 矿业城市不能阻止其他工业城市对矿产资源的利用”。

根据外部性理论影响的结果, 矿产资源的外部性也可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

矿产资源的外部经济性, 是指目前在国家矿业政策法规下, 矿业城市的矿业活动会带来其他工业城市利益的增加, 而矿业城市从其经济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却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长期以来, 矿业城市一直以生产初级矿产品为主, 输出的矿产品附加值含量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矿产品计价依据的不合理, 资源耗竭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失等成本并没有计入到矿产品的价格中, 使得矿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实际成本, 这样矿业城市收回因矿产品开发而投入的高成本就越少, 也就意味着其他工业城市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获得的收益越多。然而, 其他工业城市又将从矿业城市得到的矿产品, 再经过二次加工, 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 并重新输入到矿业城市, 从而导致矿业城市遭受生产成本投入和高额价值产品消费所带来的双重利益的损失。因此, 其他受益城市应该支付相应的费用, 用于对产生外部经济性的矿业城市所造成的损失的补偿。

矿产资源的外部不经济性, 是指矿山企业在开采和加工矿产资源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导致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由于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方式粗放, 生态环境破坏现象越来越严重。例如:矿区周围树木枯竭、死亡;废渣大量堆积, 有害气体、粉尘四处飞扬;地下水位下降, 地面开裂、塌陷等。这些现象的后继化学反应会诱发水土流失、山洪暴发、山体滑坡、土地沙漠化等地质灾害, 并引发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 矿山企业在享用矿产资源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 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 造成矿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 从而直接侵犯了矿区居民的合法利益。“对这种外部不经济效应的治理成本应当内化为企业的生产成本, 让污染制造者为经济行为的不经济性”买单“促使矿产品价格体现生态环境的价值”。

因此, 生态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性内部化得环境经济手段。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必须建立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将市场主体的环境行为与其经济利益相结合, 促使人们改变以往的资源利用方式,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4 结语

通过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内容应包括对因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的活动而造成的矿产资源本身价值损失、后代人利益遭受损害、矿区周围生态环境污染以及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机会受限制等所进行的补偿。因此, 充分了解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基本理论, 为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金洲, 杨尧忠.矿产资源的耗竭补偿原理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 2002, (3) :182-184.

[2]庞保成, 张大中.矿产资源最优耗竭的经济学分析[J].资源与产业, 2006, 8 (5) :96-98.

我国矿产资源特点与开发研究 篇8

[摘要]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能源与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加强矿产资源勘探,进行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开发的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 矿产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

“十一五”是我国加速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总量将持续扩大,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第一,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资源总量比较丰富。我国现已发现171种矿产资源, 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58种,其中石油、天然气、煤、铀、地热等能源矿产10种,铁、锰、铜、铝、铅、锌等金属矿产54种,石墨、磷、硫、钾盐等非金属矿产91种,地下水、矿泉水等水气矿产3种。矿产地近18000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7000余处。

第二,人均资源量少,部分资源供需失衡。人口多、矿产资源人均量低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金刚石、铂、铬铁矿、钾盐等矿产资源供需缺口较大。

第三,优劣矿并存。既有品质优良的矿石,又有低品位、组分复杂的矿石。钨、锡、稀土、钼、锑、滑石、菱镁矿、石墨等矿产资源品质较高,而铁、锰、铝、铜、磷等矿产资源贫矿多、共生与伴生矿多、难选冶矿多。

第四,经济可利用性差或经济意义未确定的资源储量多,经济可利用的资源储量少;控制和推断的资源储量多,探明的资源储量少。

第五,成矿条件较好,通过勘查工作找到更多矿产资源的前景较好。石油、天然气、金、铜等矿产资源的找矿潜力很大。老矿山深部、外围和西部地区是重要的矿产资源接替区。

二、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现状与成就

第一,我国相继发现和探明了一大批矿产资源。以大庆油田为代表的一大批油气田,使中国由一个贫油国转变为世界上主要产油国之一。发现和扩大了白云鄂博稀土金属矿、德兴铜矿、金川镍矿、柿竹园钨矿、栾川钼矿、阿什勒铜矿、焦家金矿、玉龙铜矿、大厂锡矿、厂坝和兰坪铅锌矿、东胜-神木煤田、紫金山铜金矿、羊八井地热田等一批重要矿床。发现和探明了一批重要地下水供水水源地。西部地区矿产资源集中区逐渐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在一批老矿山外围或深部找到了新的资源。

第二,矿产资源开发规模迅速扩大。 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先后建立了大庆、胜利、辽河等大型石油基地,大同、兖州、平顶山、“两淮”、准格尔等煤炭基地,上海、鞍山、武汉、攀枝花等大型钢铁基地,白银、金川、铜陵、德兴、个旧等大型有色金属基地,形成了能源与原材料矿产品的强大供应系统。 目前,中国的矿产品产量、消费量居世界前列。国土资源部的材料表明,2005年我国矿产品产量快速上升,原煤产量达到21.9亿吨,原油1.81亿吨,铁矿石4.21亿吨,粗钢3.52亿吨,10种有色金属1635万吨,磷矿石3044万吨,原盐4454万吨,水泥10.60亿吨。西部石油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煤层气大规模开发利用展开。 目前,中国原煤、钢、十种有色金属和水泥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磷矿石和硫铁矿产量分别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三位,原油产量居世界第五位。

第三,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五十多年来,我国物探、化探、遥感、钻探、坑探等矿产资源勘探技术和实验测试、计算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提高了矿产资源勘查的科学技术水平。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回收利用成效明显,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目前,我国废钢的回收率为40%,废旧有色金属的综合回收率为27.70%; 铂族和稀散元素几乎全部来源于综合利用; 近三分之一的硫酸原料也是由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中综合回收。一些矿山企业对与煤伴生的瓦斯、油页岩、高岭土、高铝粘土进行综合开发,对煤矸石、粉煤灰进行加工利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第四,矿产品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发展。据国土资源部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矿产品及相关能源与原材料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17亿美元,2004年为2411亿美元,2005年为3075亿美元。 原油、铁矿石(砂)、锰矿石(砂)、铜精矿、钾肥进口量较大。铅、锌、钨、锡、锑、稀土、菱镁矿、萤石、重晶石、滑石、石墨等优势矿产品的出口量较大。我国矿产资源领域的对外合作不断扩大。通过海洋油气资源对外合作勘查,陆续发现了一批新的油气田,海洋油气产量逐年增加。到国外勘查开发油气资源已具一定规模,到国外勘查开发固体矿产资源也已开始。在煤层气领域与一些国家建立了长期的研究开发合作关系。

三、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矛盾、问题及对策

第一,经济快速增长与部分矿产资源大量消耗之间存在矛盾。石油、(富)铁、(富)铜、优质铝土矿、铬铁矿、钾盐等矿产资源供需缺口较大。东部地区地质找矿难度增大,探明储量增幅减缓。部分矿山开采进入中晚期,储量和产量逐年降低。

第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和环境污染仍较突出。开采矿山布局不够合理,探采技术落后,资源消耗、浪费较大,矿山环境保护需进一步加强。

第三,区域之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不平衡。西部地区和中部边远地区资源丰富,但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程度低,制约了资源开发。

第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探矿权采矿权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矿产资源管理秩序需要继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拓宽。

因此,解决我国矿产资源存在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对策应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资源,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科技含量高、經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这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我国“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恭敏:我国铜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地质与勘探,2003(2)

[2]胡小平:实施全球资源战略“走出去”勘探开发国外资源[J].地质与勘探,2003(1)

[3]商务部:2003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www.mofcom.gov.cn,2004.11

[4]商务部:2004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 www.mofcom.gov.cn,2005.11

[5]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公报. www.mlr.gov.cn,2006.6

本溪矿产资源现状及开发情况分析 篇9

(一)特点。

矿产资源的形成严格受地壳物质成分、地质环境、成矿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本溪矿产资源特点简括有三点:一是品种繁多,但大宗矿产多,贵重矿产少。二是地质总储量丰富,但各矿种储量不均衡。三是矿床埋藏条件好,但贫矿多,富矿少。

(二)本溪市资源优势分析。

一是本溪铁矿储量在辽宁省仅次于鞍山,是闻名国内的“鞍本地区”之一部分。根据目前利用情况分析,本溪市铁矿的保有储量尚可开采74年,并有扩大远景可能。位于本溪市桥头镇初步探明资源量为30亿吨的大台沟铁矿的发现,形成了巨大的后备资源。二是本溪水泥灰岩的保有储量居辽宁省首位,近年来又新增并探明了火连寨中型石膏矿,显然水泥灰岩也是本溪矿产资源的主体优势资源之一,并且构成了“水泥灰岩—石膏”的匹配优势。三是本溪市多数煤矿的保有储量日趋枯竭,本溪斜井、牛心台、田师付现已处于残采阶段,曾经作为优势资源的煤炭,将处于次要地位,因此为煤炭产业开辟接替资源是本溪市面临的迫切任务。

(三)地质勘查和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一是本溪市煤炭储量相对不足,硫化铁是辽宁省短缺矿种之一。二是本溪市有色金属矿产可采储量不足。三是综合地质勘查工作和开发利用程度很低。我国目前开发利用的118个矿种,有87种部分或全部来源于伴生矿产。目前本溪市与其它地区比较,差距甚远,这是由于“单打一”的找矿思想部门分割的后果。

二、本溪市矿产开发概况

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本溪矿产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截至2009年12月,全市共有各种类型矿978座(未含河道砂、地下水、矿泉水、温泉水、铀),其中按所有制分:国营矿山41座,大集体矿山33座,乡镇企业矿山466座,个体矿山438座。按规模分:大型矿山7座,中型矿山15座,小型矿山956座。按隶属关系分:中直矿山16座,省直矿山3座,市直矿山17座,县直矿山5座,乡镇矿山466座,个体矿山438座,其它厂矿附属矿山33座。分布于本溪县533座,桓仁县97座,平山区27座,溪湖区66座,明山岖157座,南芬区58座。开采矿种有铁、铜、铅、锌、金、银、菱镁矿、硫化铁、硅石、水泥灰岩、化工灰岩、熔剂灰岩、耐火粘土、大理石、墨石、花岗岩、石墨、石棉、板石、白云岩、滑石、铝矾土、煤、普通建设筑石、砖瓦粘土、麦饭石等27种,占全市已发现矿种(未含河道砂、地下水、矿泉水、温泉水、铀)的58%,占全市已探明20种的135%以上,占用总地质储量317,990,093万吨。

三、矿产开发简评

(一)开发特点。

1.开发历史悠久。

早在宋、元时期就兴起了采矿业,明永乐年间开始开设官办铁厂,清末已经采用近代技术采矿,特别是解放后,矿业发展更快,其它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2.开发程度高。

2009年本溪矿山总数为978座,占全省矿山总数8,350座的11%,开采矿27种,占全省79种的34%,

3.经济地位重要。

本溪经济主体工业为钢铁和水泥,均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之上,2009年矿产品总产值为70890.5万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矿产品加工最终产品产值约为19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

4.个体民营企业发展快。

近几年,个体民营企业利用本地的小矿点、矿化点等分散、零星大矿产资源开展矿业生产,目前本溪个体民营矿山企业已达到937家,占全市矿山总数的95.8%,生产能力达到年产965.473万吨,占全市总生产能力的26.2%,2009年矿石产量为755.6万吨,占全市总产量的26.9%,成为国矿的重要补充。

(二)存在问题。

浅谈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篇10

改革开放后, 我国相继通过了《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 这体现了国家政府对于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工作的大力支持。在规划管理细则制定中, 国家考虑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其保护工作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的生活有重大影响, 因此加强和规范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工作、统筹规划矿产地质工作细则、保证整个行业日常作业运行就是国家扶持该行业的目标。通过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 在实际规划管理操作中就能够做到有章可循, 并且在日常运作中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等因素进行规划管理工作改进和提升。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 总体规划管理和专项规划管理, 既要对整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相关工作进行区域性、整体性规划, 还要针对不同的矿产资源种类等进行详细分类规划管理, 以做到坚持科学发展观, 力求做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保证矿产资源的长期有效利用。

2 政策措施保证了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的有效发展

2.1 确保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工作的法律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不断提高对矿产资源的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以实际行动支持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工作的运行, 这也提升了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工作的法律地位。在原有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制度中不难发现, 仍旧存在许多不足, 过于统一化、原则化, 缺乏可转变性, 这就使得在一些环境特殊或矿产资源种类特殊的情况下, 工作无法按照法律法规执行, 这样的政策也显得缺乏实用性, 指导性能不强, 监督力度不够。在不断更新的改进方案中, 针对不足之处都加以改进, 提高了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工作的法律地位。

2.2 有效督促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矿产资源相关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管理体系, 对矿产资源的开源利用、节流保护等进行详细规范, 且要求其规划要自上而下编制, 下级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应严格按照上级规定, 与之相辅相成, 在最高级文件的领导下有效开展逐级规划管理工作, 保证整体性和区域性结合、总体性和分类性结合, 总体规划要兼顾当前与长远、中央与地方利益, 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 这能够协助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矿产资源相关工作进行高效指导。而另一方面, 矿产资源规划一经批准就应得到各个部门的积极响应、支持和配合, 以保证有效执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 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工作进行有效管理。

3 结合信息化技术对规划管理工作大体构思

针对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工作的特点与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 制定出能够有效协助规划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构思计划, 这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信息化与规划管理相结合

信息化技术在新时代已经被融合到各个行业的工作中, 在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工作中也可以得到运用, 而要增强其可行性就要从思想上入手, 将信息化与规划管理相结合的思想深化并融入到实际行动中, 使之贯穿于整个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制定实际操作规划时应尽可能直接在已有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整合, 要保证一切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信息标准体系中完成。

3.2 以提高规划管理工作效率为最终目的

随着时代变更, 信息化技术在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可以详细渗入各个操作环节, 而数据信息化是最根本的基础环节, 矿产资源现划数据库是实现规划工作全过程信息化的重要依据。因此, 设计数据库时不仅要为了保存规划成果, 还要将规划管理及实施相关的各类信息纳入数据库中, 以提高规划管理工作效率为最终目的。

3.3 系统设计应紧密围绕规划的实施

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要与探矿权、采矿权管理、大调查项目管理以及矿产资源储量及开发利用管理、建设用地审批等相关信息系统相衔接, 以数据库标准和规划业务作为系统开发的基础, 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大型关系数据库技术实现图形数据和规划指标数据的互联, 形成图数一体化的管理和应用模式。用户通过网络科直接审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察、开采、保护项目是否符合规划。[1]此外, 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应是一个孤立的工程, 要考虑上、下级规划系统之间建立相互协调的良好关系。

4 存在的问题

虽然矿产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在开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并在规划管理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但由于编制规划和规划信息化建设都是初次进行, 无经验可循。因此, 在不少方面还存在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如部分地区特别是市、县的规划成果需要规范, 科技含量还有待提高。规划数据库结构仍需要改进, 应用还可以深化, 标准需要进行修改和更新。此外, 对标准缺乏了解, 有标准不执行, 或者执行混乱的现象仍然存在。新技术、新方法在规划研究和管理中的应用还有待加强。

5 解决方案

5.1 加大新技术、新方法在规划中的应用力提高规划管理技术水平

体现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 要充分应用3S技术等先进手段完成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研究和决策, 并用于监督规划实施, 通过建立规划实施信息反馈机制, 建立规划执行监督系统, 及时纠正违反规划的行为。

5.2 改进数据库结构、完善系统功能、深化应用服务

面向规划管理和实施需要, 调整数据库结构, 使之趋于更加合实用, 明确市、县级规划指标表的内容和结构定义。扩充系统功能, 实现规划审查业务全过程的计算机化, 如对于矿业权项目的审查不仅要在空间布局上审查是否符合规划、还应将国家和本地区禁勘、限勘、禁采、限采的矿种、禁止使用的采选工艺条件建立预警预报。用户界面应更适合业务人员操作。[2]

5.3 完善规划信息的分类体系、形成规划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

基于本轮规划和信息化取得的成果在具体实施中的经验, 以服务于规划管理、服务于应用为宗旨, 将规划信息划分为规划背景信息、专题研究信息、规划信息、管理实时信息四大类, 再按照数据的内在联系划分小类, 最终形成完善的信息分类体系。

6 结论

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建设工作应在国土资源部规划司的大力支持和各省 (区、市) 国土资源厅的密切协作以及全国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建设项目小组的共同努力下, 不断完善, 力求取得丰硕成果。

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建设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关于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的暂行办法和实施方案, 这是对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的系统化总结, 也是对后期工作的指导, 有利于这项工作的长期开展。本文针对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进行剖析, 并且结合信息化技术对整体的规划管理建设进行大体构思研究, 在此基础上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析。

关键词: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战波, 杜舰.北京市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1]战波, 杜舰.北京市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上一篇:企业党建工作下一篇:温馨提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