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乳房炎防治体会十篇

2024-09-11

奶牛乳房炎防治体会 篇1

笔者从事兽医工作十几年来, 临床诊治该病364例, 治愈率达95%, 为广大奶牛饲养户挽回了经济损失十几万元。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供广大饲养户和同行们在工作中参考。

1 乳房炎发病原因

1.1 细菌性感染是发病的主要因素

奶牛如果患结核病, 布氏杆菌病, 胎衣不下, 流行热, 子宫内膜炎, 创伤性网心包炎时, 病菌经血液转移引起此病发生。

病菌通过乳头管或乳房上的伤口进入乳腺组织并引起感染而发病。

1.2 环境因素也可诱发引起本病

如牛舍不清洁, 运动场不清扫, 病牛奶挤到牛床上不冲洗, 不严格执行挤奶操作规程等因素, 病菌可通过乳头管感染引起乳房炎。

乳房外伤因素也能导致此病发生。

2 乳房炎临床症状

根据病理变化可分浆液性型、卡他型、纤维蛋白型、脓性卡他型、乳房蜂窝织炎、出血型乳房炎。其症状表现为病牛体温升高, 乳区肿胀、发热疼痛, 并出现采食量下降现象, 分秘的乳汁呈奶油状或含脓汁的乳汁中散在凝块, 呈絮状沉淀。

3 奶牛乳房炎诊断

临床型乳房炎根据乳房及乳汁检查即可。隐性乳房炎可采用物理检查及化学检查即可诊断。重点检查乳中有无絮状物及乳的p H值。

总之, 奶牛乳房炎诊断并不太难, 只要采取得体的检查, 可以容易诊断本病。

4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

4.1 严格消毒, 预防感染挤奶前用50℃的温水清洗乳头及乳房, 或用0.1%高锰酸钾清洗也可。

挤奶机至少3 d清洗1次, 1%碱水清洗即可;挤奶员每次都要用0.1%高锰酸钾清洗双手。

在注意人员卫生同时, 对奶牛尾毛、乳房及大腿根部皮毛定期刮剪, 经常刷拭牛体。挤奶前用清洁水喷淋乳头, 挤奶后药浴乳头。

感染牛要单独饲养单独挤奶, 牛奶集中处理。

4.2 严格挤奶操作规程

预防本病关键在于手工挤奶采取拳握式, 遵循慢—快—慢的原则;机械挤乳, 应在洗好乳房后及时装上乳杯。

4.3 加强干乳期奶牛及后备牛管理

干乳期的最后一次挤乳后, 应对乳头进行注射, 每个乳区青霉素40 IU, 链霉素40 IU与花生油20 m L混合后注入;同时加强饲养管理, 可有效地减少乳房炎发病概率。增加青绿多汁饲料和青贮饲料, 重视犊牛和后备牛培育。

4.4 饲料中常添加维生素E粉可降低乳房炎发生

在母牛分娩前21 d开始, 每头牛料中加0.74 g维生素E粉, 后期乳牛料中经常添加含黄芪淫羊霍、左旋咪唑复方治剂药物, 按说明书用, 这些办法都会降低乳房炎的发生概率。

5 奶牛乳房炎治疗

原则是控制炎症, 消灭病原微生物, 防止败血症。

5.1 局部治疗

用普鲁卡因和青霉素做乳房基底部封闭。分三到四点封闭, 剂量为每点10~15 m L, 每日1次。

奶牛乳房炎防治体会 篇2

1 流行呈季节性

1.1 乳房炎的季节性

乳房炎四季都有发生, 从6月份开始发病增多, 7、8、9月为发病高峰, 此三月占全年发病的50%以上。原因:雨季、高温、运动场泥泞、奶牛休息不好, 机体抵抗力下降。

1.2 与泌乳月的关系

第1、2泌乳月, 7、8泌乳月较多及泌乳初期和末期较多。原因:初期抵抗力弱易发病, 停奶期较多, 因产奶较少, 停奶不够注意引起乳房炎。

2 病理发生

乳房炎的发病符合炎症的特点。有红, 肿, 热, 痛, 机能障碍过程。

2.1 隐性乳房炎

细菌侵入乳房, 未表现出临床症状, 乳房、乳汁无肉眼可见异常, 然而乳汁在生化上, 细菌学上已发生变化。

2.2 临床型乳房炎

即乳房、乳汁发生肉眼明显异常。根据其变化与反应程度不同, 可分为以下几种。

2.2.1 轻性乳房炎

乳汁稍稀薄, 发泄, 色呈灰白色, 常与最初几把乳有絮状物 (饲养员称豆腐) , 乳房肿胀、疼痛不明显, 乳量变化不大, 食欲、体温正常。停乳时, 见乳汁呈黄白色、粘稠状。

2.2.2 重性乳房炎

患区乳房肿胀, 皮肤发红、质硬、疼痛明显, 不让人接触, 易伤人。乳呈淡灰色, 乳量下降, 为正常时的1/2~1/3, 有的仅有几把乳, 体温升高食欲废绝, 乳上淋巴结肿大, 健区乳量也显著下降, 乳上淋巴结肿大如核桃大。

2.2.3 恶性乳房炎

发病急, 患畜无乳, 患区或整个乳房肿胀, 坚硬如石, 皮肤发紫、龟裂, 疼痛极明显, 患区仅能挤出1~2把黄水或淡的血水, 病畜不愿行走, 食欲废绝, 体温高达41.5~42.5℃, 呈稽留热型, 持续数目不退, 心跳增数110~130次/min, 泌乳停止, 粪初干, 后排出黑绿色粪汤, 消瘦明显。

2.2.4 临床观查

轻性者, 常于1~2d可愈, 重性者多于5~7d治愈, 恶性者病程可持续月余之久, 最后或淘汰死亡, 或留后遗症, 乳房萎缩、坏疽、硬结。

3 预防治疗措施

乳房炎以预防为主。

3.1保持牛舍清洁干燥, 经常刷拭牛体。

3.2挤奶前后及时药浴乳头, 发现病牛及时隔离, 患病牛不能上厅挤奶, 需手工挤奶处理。

3.3随时监控牛奶中体细胞数, 及时发现隐性乳房炎, 并对患有隐性乳房炎的牛集中饲养, 减少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

4 治疗

4.1 治疗原则

消灭病源微生物, 抑制和控制炎症过程, 改善牛只全身状况, 防止败血。

4.2 具体措施

全身与局部相结合、消灭病原体与对症治疗相结合、治护结合。

4.2.1 局部治疗

患区外敷:10%酒精鱼石脂或10%鱼石脂软膏涂抹。

乳头内注入:青霉素80万IU, 链霉素50~100万IU, 生理盐水100mL, 一次注入乳头内, 每日2次。

乳房基底封闭:乳房基底部与腹壁之间, 分3~4点, 进针8~10cm, 用0.25%~0.5%普鲁卡因 (内加青霉素40万IU) 100~250mL注入, 隔日一次。

当乳房肿胀严重, 长期体温不退者, 可用5%碘酊20~30mL注入乳头内。

4.2.2 全身疗法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篇3

关键词:奶牛;乳房炎;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8-0049-02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会给奶牛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主要表现在奶牛的产奶量会下降甚至危害到牛奶的质量。因此,在奶牛疾病中乳房炎一直是研究人员非常关注的问题。对引起奶牛乳房炎常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给予了相应的治疗方案,旨在提高奶牛养殖过程中奶牛的质量。

1 奶牛乳房炎的临床症状

1.1 临床型乳房炎

临床型乳房炎是发生在乳房间质、实质或间质实质组织的一种炎症,乳区表现为潮红、炎性水肿、体温升高呈稽留热型,有时可高达42℃,并伴有疼痛;泌乳量减少或消失,乳汁稀薄或乳汁内含有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絮状物;乳房淋巴结肿大,乳腺出现硬结,整个乳房坚实,甚至出现心跳脉搏加快,可达110~130次/min,并有食欲丧失、衰弱等全身症状。根据炎症波及部位及临床表现的不同,还可将临床型乳房炎分为卡他性乳房炎、浆液性乳房炎、纤维素性乳房炎、化脓性乳房炎、出血性乳房炎、蜂窝织性乳房炎和坏疽性乳房炎等[1]。

1.2 隐性乳房炎

隐性乳房炎无临床症状,乳房、乳汁及全身无明显眼观变化的乳腺炎症,主要变化是乳汁成分和理化性质的潜在性变化,如pH值一般大于7.0,氯化钠含量常常超过了0.14%,体细胞数在50万个/mL以上,细菌数和电导值都增高。同时,有资料显示,隐性乳房炎不但发病率高[2],为临床型乳房炎的15~40倍,产奶量降低4%~10%,还可能成为临床型乳房炎发生的基础。

1.3 诊断技术

临床型乳房炎主要根据乳房有红、肿、热、疼的表现,产奶量下降,挤奶时有躲避现象等临床表现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通过微生物学方法找到真正的病原。隐性乳房炎由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较困难,生产实践中常用牛奶体细胞计数法、牛奶化学检查法、仪器检查法、乳汁pH值诊断法、乳清电泳诊断法、酶检测法和聚合酶链反应诊断法等。

2 奶牛乳房炎防治措施

(1)抗生素是治疗乳房炎的主要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采用青霉素,但是由于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细菌的耐药性出现了显著的增强,抗生素已起不到有效的作用。

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大肠杆菌,综合对比发现,庆大霉素、喹诺酮类药物等广谱抗生素的疗效较好。喹诺酮类的第3代新型广谱抗菌药物在抑菌机理及药代动力学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抗生素类药物,其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各种支原体均有很强的杀灭作用,抗菌效力比同类产品氟哌酸强4~8倍,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病原确定时,选用针对特定病原菌的药物进行乳房内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外阴动脉注射、会阴静脉注射和乳房基部注射等;在病原未确定前,或有体温升高等症状时,可于挤乳后选用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或硝基呋喃类药物进行乳房或肌肉注射,同时配合乳房按摩或热敷疗法。

3.2 中药治疗法

中兽医中乳房炎称为“乳痛”,是由于在饲养过程中管理不当,邪毒(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从乳头管或是乳房伤口入侵,邪毒与积乳相互作用,乳络受阻而成病。中药来源于动物、植物或矿物质,不易使致病菌产生耐药性,体内代谢较快,高效低毒无残留,在治疗期间不影响牛奶的食用,兼有药物与营养剂的双重功能,既可抑菌杀菌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功能,又可作为特种生物活性添加剂,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中草药制剂可提高机体抵抗力,从根本上治疗乳房炎。

3.3 常见的预防手段

加强饲养管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持环境卫生和牛体清洁是有效预防乳房炎发生的关键环节之一;二是牛舍、运动场要设计合理,保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减少病原体的滋生;三是建立完善并认真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挤奶操作、环境卫生、工作检查等规章制度;四是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各项素质;五是减少寒、热、暑、湿、病及霉变饲料等不良应激刺激[3,4]。

科学、正确地挤奶方式是降低奶牛乳房炎的重要环节。做好挤奶前奶牛乳头、挤奶工作人员双手等各项卫生工作,挤奶人员操作手法要正确,对奶头细、小、短的应采取指拈式,最大限度挤出乳汁和降低对乳房的刺激与损伤;挤乳后要对乳头做好消毒处理,特别是泌乳高峰期和泌乳后期的消毒处理。

正常挤奶时,除了观察奶牛乳房是否有炎症表现外,还要对前3把奶液认真鉴别。在日常管理中,一般每2个月要进行1次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工作。停乳前对检测有乳房炎的要及时治疗,并做好干奶期治疗。

4 小结

总之,奶牛养殖过程中,奶牛乳房炎给养殖带来非常大的危害。对于养殖户而言,日常管理无疑是提高奶牛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养殖过程中,依然需要以预防为主,遇到疾病发生要尽早治疗,对症下药,方能减少养殖过程中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高 洁. 关于奶牛乳房炎的治疗建议[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 27(5): 142.

[2] 雷晓峰, 赵晏, 雷英鹏, 等.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及防治[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2 (12): 42-43.

[3] 白天霞, 赵延俊. 天祝县奶牛多发乳房炎病因分析及预防[J]. 中国牛业科学, 2011, 37(3): 83-84.

奶牛乳房炎综合防治(一) 篇4

奶牛乳房炎综合防治(一)

1 发病原因 在乳房炎隐性感染阶段,奶牛乳房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其腺体组织上皮轻度水肿、充血,白细胞从微血管内游离到乳腺腔内吞噬致病菌,使乳汁中含大量的白细胞.

作 者:曾伟  作者单位:四川省阳坪种牛场,四川,洪雅,620360 刊 名:四川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SICHUAN ANIMAL & VETERINARY SCIENCES 年,卷(期): 36(2) 分类号:S858.235.1 关键词: 

奶牛乳房炎综合防治(二) 篇5

1.3.2卫生状况环境状况不良可导致微生物大量繁殖, 这是引起隐性乳房炎的重要原因。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预防乳房炎的关键措施。

湿度大、卫生差时病原微生物及各类细菌易大量繁殖。因此, 牛床设计要合理, 大小要合适, 并备足垫草, 垫草应及时更换。及时清除粪便, 保持运动场干燥清洁, 经常刷拭牛体, 保持后躯及尾部清洁。饲养密度要合理, 畜舍保持通风, 避免空气污浊。

1.3.3外界刺激人、牛、挤奶设备之间的长期配合形成了挤奶定势。改变这种定势对牛来说就是形成一个应激原。长期的应激可使乳房的抗病力降低。有报道表明, 奶牛在应激状态下, 白细胞的吞噬力可下降60%~98%, 在这种情况下乳房容易感染。

一般管道式挤奶容易建立起这种定势, 而挤奶台则不容易建立起这种定势。采用鱼骨式挤奶台挤奶时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要高于管道式挤奶。改变这种定势的因素还有妊娠、分娩、不良气候、受惊吓、饲料霉变等。这些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奶牛的正常生理机能, 致使隐性乳房炎的发病增多, 因此, 要避免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1.4管理因素

1.4.1挤奶操作

良好的挤乳操作规程是预防隐性乳房炎的重要措施。挤奶必须严格按规程操作。

目前挤奶机械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挤奶机械会因以下原因间接导致乳房炎:真空度不规则地变动, 可将奶杯上的细菌带入乳头管内, 使乳房发炎;真空度过高会使乳头皮肤和乳头括约肌受损, 加重乳头外翻, 使乳头受感染;脉动性能使乳房炎蔓延是脉动周期不规则和真空持续不规则的结果;奶杯和奶杯内衬的设计不当亦可增加乳头受污染或排乳不畅的可能;奶杯反复长时间过吸或高真空度下过吸可损伤乳头内侧组织及乳头括约肌。

1.4.2产犊期护理

奶牛产前要适时停乳。乳房剧烈膨胀的应减少多汁饲料及精料的喂量;母牛产后要及时清除恶露, 并消毒尾根及外阴部, 同时要及时挤出初乳。产犊前7~10 d母牛乳头每天进行一次药浴。乳房水肿时要控制食盐喂量, 水肿没有消失前不能使用机器榨乳。

1.4.3牛群管理

严防乳房受外伤和冻伤, 如发现奶牛乳房受伤, 必须及时处理, 以免不必要的感染。

育成牛中, 有偷吮乳头恶癖的, 应从牛群中挑出或带笼头。新调入的奶牛要隔离观察, 确认无病的才能合群。及时隔离病牛, 同时采取治疗措施。

犊牛期去角可避免打斗时划伤乳房。牛只进出的门要留有足够的宽度, 地面和牛床不应太光滑, 哄赶时要慢, 避免拥挤和滑倒。

水槽和饲槽要有足够的宽度, 避免抢水抢料。减少转群。

在干乳前最后一次挤乳后, 向每个乳区注入适量抗生素。这不仅能治疗遗留下的感染, 而且还可预防新的感染。

1.4.4其他疾病

乳头药浴对奶牛乳房炎防治 篇6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供试验的奶牛:格球山现代奶牛养殖示范中心的泌乳牛为试验牛。

试验药品:由利拉伐 (上海) 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碘伏消毒液, 与水按照1:4的比例进行配制。

检测方法:用CMT法检测。

1.2 试验方法

1.2.1 普查方法

普查于每次挤奶前进行, 挤奶时弃去头1~2把奶, 接取奶样, 然后用CMT法检测。检测结果分别以“-”、“+”、“++”、“+++”表示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 并做记录。

1.2.2 试验分组

对检出隐性乳房炎“++”、“+++”的患牛随机分组, 选出43头牛为药浴组, 用乳房消毒液进行药浴;另外40头牛为对照组, 不做处理。

1.2.3 药浴试验

在挤净奶后在2min内对药浴组进行乳头药浴。具体方法是乳头与药浴杯充分接触, 然后挤压药浴杯, 使乳房消毒液既能够附着乳头表面, 又能进入乳导管内, 起到杀菌灭菌作用。对21头奶牛进行2次药浴, 32头奶牛进行3次药浴。

1.2.4 药浴结果检测

药浴乳头的第15天、第20天再用上述方法检测, 分别记录对照组和药浴组的检测结果。第30天时再统计各组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

2 试验结果

2.1 初次普查结果

在358头奶牛中, 检出隐性乳房炎126例, 其中“++”、“+++”的奶牛83头, 药浴后的第20天、第30天分别进行检测, 结果见附表。

通过上表对比可以看出, 药浴组中隐性乳房炎转阴率分别为42%和60%, 组中隐性乳房炎转为临床型乳房炎的比率为100%, 对照组中转阴率为11%, 转变临床型乳房炎的比率为13%, 两者统计学分析差异极显著 (p<0.01) 。药浴组中每日药浴3次要比药浴2次效果显著, 即每次榨乳结束后在2min内进行乳头药浴。

2.2 药浴第30天检测结果

药浴组仅发病1头, 发病率为0.2%, 对照组发病9头, 发病率为19.5%, 两者统计学分析差异极显著 (p<0.01) 。

3 讨论

3.1 试验结果分析

从药浴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用乳房消毒液进行乳头药浴20天痊愈率为53%, 而且能有效降低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 特别对“+++”的乳房炎效果更明显。

3.2 该试验实用价值的探讨

在奶牛场全年对检出的各型隐性乳房炎都进行预防治疗, 但因受人力、物力的制约很难做到, 对所有泌乳牛都进行预防的措施的实施就更难做到了。但用乳头药浴法预防隐性乳房炎的发病, 效果非常明显, 而且操作简单。在乳房炎高发季节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 同时又有效地阻止了隐性乳房炎向临床型乳房炎的转变, 从而减少发生临床型乳房炎,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又易被接受。

4 小结

(1) 由于榨乳中心利用机械榨乳, 榨乳之后由于乳头导管完全处于舒张状态, 细菌极易感染乳区, 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 就可诱发隐性乳房炎, 严重时就可向临床型乳房炎转变。而采用乳房消毒液可消毒杀菌, 从而使机体对细菌的抵抗力增强, 既可以控制隐性乳房炎的发生, 又能治疗乳房炎;

(2) 在夏季乳房炎多发季节进行隐性乳房炎的普查, 对炎症较重的 (“++”、“+++”) 乳区进行重复处理, 3次/日, 可降低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 又有效地预防了隐性乳房炎。

此防治方法效果显著, 而且经济实用, 简单易行, 具有很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奶牛乳房炎是一种复杂的乳腺综合症, 一旦发病很难达到对因治疗, 故预防乳房炎的发生尤其是隐性乳房炎的发展最为关键。在夏季临床型乳房炎高发期, 用乳房消毒液进行乳头药浴预防奶牛乳房炎的发生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本试验把炎症较重的乳房炎奶牛分成对照组和药浴组分别处理, 结果表明:对照组中转变为临床型乳房炎的比率为13%, 治疗组中阻止隐性乳房炎转变为临床型乳房炎的比率为100%, 转阴率为53%, 对照组与药浴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用这种方法防治夏季临床型乳房炎效果明显, 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措施 篇7

隐性乳房炎流行面广,是临床型乳房炎的15~40倍。产乳量降低4%~10%。乳的品质大大下降,乳糖、乳脂、乳钙减少,乳蛋白升高、变性,钠和氯增多。隐性乳房炎是临床型乳房炎发生的基础,其发病率是健康牛的2~3倍。牛场因乳房炎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难以估计。

1 病因

1.1 病原微生物感染

病原微生物由乳头管口侵入是乳房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的病原菌是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以及病毒、真菌和支原体(霉形体)等。

1.2 饲养管理不当

常见有奶牛场环境卫生差,运动场潮湿泥泞,粪、尿、污水淤积,不及时清除;未严格执行挤乳操作规程,洗乳房水不清洁,更换不及时,挤奶时过度挤压乳头,挤奶机器不配套。抽吸时间过长,乳房及乳头外伤以及挤奶员技术不熟练等。

1.3 毒素的吸收

如饲料中毒、胃肠疾病、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结核病、布鲁氏菌病时,由于毒素的吸收和病原菌转移,皆可引起乳房炎。

2 诊断要点

2.1 流行特点

乳房炎全年皆有发生。从每年6月份开始,以7,8,9三个月份为发病高峰期,约占全年发病的44%,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乳房炎发生的泌乳月份以1,2,3,7,8泌乳月多发,即泌乳初期和停乳时发生多。

2.2 临床型乳房炎

急性病例的特征是乳房发红、肿胀、变硬、疼痛,乳汁异常,奶量减少。体温升高至40℃以上,食欲减退或废绝,脉搏增速,脱水,精神沉郁。亚急性病例,乳汁呈水样,含絮片和凝块。乳房轻度发热、肿胀,最后乳房萎缩,成“瞎乳头”。

2.3 隐性乳房炎

其特征是乳房和乳汁无肉眼可见异常,然而乳汁在理化性质、细菌学上发生明显变化,PH值在7以上,呈偏碱性,乳内含奶块、絮状物、纤维,氯化钠含量增加至0.14%以上。体细胞数升高至50万千加1以上,细菌数和电导值增加。

2.4 现常用的诊断方法

加州乳房炎试验(C.M.T)、牛旁试验。操作方法是,在诊断盘(深1.5cm、直径5cm的乳白色平皿)内加被检乳样2ml,再加C.M.T诊断液2ml,平置诊断盘并使呈同心圆旋转摇动,使乳汁与诊断液充分混合,经10~30s后,根据(C.M.T)判定标准可得出结论。

3 防治措施

3.1 治疗

①治疗消炎,抑菌,防止败血症青霉素80万单位,蒸馏水50mL,乳头内注入,每日于挤奶后注入。青霉素300万单位,或四环素30万单位,静脉或肌内注射,每日2次。全身疗法:对于重症病牛可用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1500mL、25%葡萄糖液500mL,维生素C和维生素B各适量,静脉注射,每日2次。为了防止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液500mL,一次静脉注射。

②乳房封闭法封闭疗法是利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麻醉药物,配合类固醇药物在痛点、病区、神经干等部位进行注射来消炎解痛,加速代谢的一种治疗方法。封闭疗法有全身封闭、乳房基部封闭、生殖股神经封闭、会阴神经封闭等多种方法。其中乳房基部封闭是最常用的方法,它是用0.25%—0.5%的普鲁卡因150~300毫升在病牛乳房基底封闭注射,加抗菌素可提高疗效。

③手术疗法当药物治疗无效时采用,此法费用较高,主要针对有治疗价值的病牛,对化脓性、坏疽性乳房炎效果较好。对于浅表化脓性乳房炎可直接切开排脓,深层化脓的则先用注射器抽出内容物,然后向脓腔内注入抗生素治疗。坏疽性乳房炎先用10%硝酸银或硝酸铜棒腐蚀,然后用3%的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液充分洗涤,最后进行手术切除。

3.2 预防

①加强挤奶卫生,保持环境和牛体清洁卫生

运动场要干燥,粪便及时清除;严格执行挤奶操作规程,洗乳房水要清洁、要勤换;挤奶机要及时清刷。目前,有的牛场采用“两次药浴,一次纸巾干擦”的方法,即先用药液浸泡乳头,然后用纸巾干擦,再上机挤奶,此法在生产中应用收到较好的效果。

②定期进行隐性乳房炎监测

病牛是重要的传染源,如进行定期检测,可及时发现患牛,消除病源,并通过相应的措施可控制疾病蔓延,从而来降低乳房炎的发病率。病牛常规的处理是,一旦发现,要及时隔离,加强护理;对患隐性乳房炎的强阳性乳区可进行突击性治疗,防止向临床型发展;患临床型乳房炎要及时对症治疗,使其尽快痊愈;淘汰久治不愈和慢性乳房炎的病牛;加强对子宫内膜炎、乳房外伤、胃肠病、胎衣不下、产后败血症等疾病治疗,以免继发乳房炎。

③乳头药浴

每次挤奶后1min,应将乳头在盛有4%次氯酸钠、0.3%~0.5洗必泰,或0.5%~1%碘伏的药浴杯内浸泡0.5min每天、每班坚持进行,不能时用时停。

④干奶期预防

泌乳期末,每头母牛的所有乳区都要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药液注入前,要清洁乳头,乳头末端不能有感染。

⑤淘汰慢性乳房炎病牛

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 篇8

1 发病原因

有关调查数据统计表明, 奶牛出现乳房炎有75%的原因在于挤奶不卫生, 挤奶设备机械方面的原因占20%, 母牛自身因素占5%。奶牛乳房炎是会传染的, 不论是牛只间还是乳区之间都会发生传播。在牛舍之内存在很多尘埃, 布满了蛛网, 消毒未能定期进行;在舍外堆积牛粪, 没有进行及时地清理;牛床比较潮湿, 有粪尿污物在其中;挤奶的时候, 针对前几把奶只是随便挤, 留在了牛床上, 冲洗不及时并且没有进行消毒, 这些不卫生因素对于奶牛乳房炎的传播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2 治疗方案

(1) 治疗方案。主要有乳房、肌肉与静脉三种注射治疗方式及辅助性治疗方案[1]。一般情况下主要是乳房注射, 因为其见效比较快, 也无需辅助治疗。针对一些亚急性乳房炎, 乳房注射为每12小时一次, 连续进行3天。而针对急性乳房炎, 同时还要进行乳房和全身给药, 最少是3天。针对最急性乳房炎, 在前者的基础上, 还要与静脉注射和辅助治疗的方法相结合, 时间要求相同。

(2) 新型疗法。采取中药疗法主要是对相关中药进行水煎取汁内服, 包括由金银花、紫花地丁和蒲公英等制成的金蒲汤, 以及由花粉、连翘等制成的瓜蒌散等。乳房炎疫苗有助于对乳房炎进行科学预防, 尤其是对隐性乳房炎而言更是如此。例如兰州兽研所研制出来的奶牛乳房炎多联苗 (A) , 其针对很多病毒感染都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诸如停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2]。奶牛乳房炎多联苗 (B) 则基于前者又新增了免疫内容, 即大肠杆菌和球菌, 具有更加全面的免疫效果。

3 预防措施

(1) 控制好奶牛场的环境卫生。对奶牛场环境的改善是工作的重点, 夏季则要确保凉爽和通风, 并且对高温潮湿的情况多加留意。冬季则要做好奶牛的防寒保暖工作, 确保有阳光能够照射其中。牛舍、牛体和牛床都要始终保持清洁。

(2) 加强挤奶卫生。挤奶员在进行手工挤奶之前, 应该通过肥皂洗手来消毒, 以防止有感染发生。在挤奶之前, 要勤换清洗乳房的水, 确保能够一牛一盆, 冬季用 (30~50℃) 的温水, 以便对乳房减少刺激。对一头奶牛要用单独的一条毛巾擦拭, 而且每一天都要通过煮沸消毒。在进行机械挤奶之前, 采用的奶杯需要使用85℃的热水进行清洗, 挤奶要等其干燥后进行。因为挤奶完毕之后, 乳头括约肌会发生松弛, 乳头要等到大约15秒之后才能关闭, 这时候就容易遭到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所以此时很需要进行药浴。

(3) 干奶期防治。干奶期预防是最为有效的一个环节, 可以在控制奶牛乳房炎的过程中将感染消除。在干奶期挤完最后一次奶之后, 可将适量的长效抗菌药物注入每一个乳区。这不但有助于使泌乳期留下来的感染得到很好的治疗, 而且对于干奶期可能引起的新感染可进行有效预防。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本奶牛场的奶牛乳房炎情况进行相关调查, 对奶牛乳房炎的病因与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文章对最新的一些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借鉴, 并且与具体的生产实际相结合, 提出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奶牛乳房炎,病因,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通过免疫防治奶牛乳房炎 篇9

1 解剖学防御的变化

乳头是抵抗乳腺炎的第一道防线。乳头括约肌在挤乳和阻碍细菌入侵上维持紧密关闭状态。当分娩接近时, 大量液体聚集在奶牛乳腺中, 引起乳腺内压增加, 此时由于乳头管扩张和乳腺分泌物的漏出乳腺对乳腺炎最易感。

2 细胞性防御

乳腺内白细胞总数量及活性与乳腺感染程度及持续时间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围产期,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 B淋巴细胞、NK细胞的功能与数量受到限制。

3 可溶性防御

分娩前期各种Ig活性及含量的变化促进全身免疫抑制, 导致疾病发生增加。各种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功能受限。可见在分娩前期乳腺局部免疫发生巨大变化, 免疫能力低下, 这就导致病原极易侵袭乳腺。

除此以外, 产犊前干物质采食量下降 (干物质采食量可降低30%~40%, 或采食量从体重的2%降低到1.5%) , 明显减少主要在最后1周, 采食量的下降明显导致机体免疫力的下降, 使机体处于易受感染状态。此外, 矿物质的代谢紊乱也导致免疫力的低下, 尤其钙的丢失。分娩、泌乳和初乳的合成导致大量的钙离子消耗。因此, 血液钙离子的相对平衡被打破, 在分娩的时候, 几乎所有的奶牛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低血钙;钙离子的不足导致乳头括约肌收缩力下降, 易受微生物感染。

另外, 饲料霉变过程中霉菌生长消耗营养物质并分解饲料中蛋白质, 降低饲料营养价值。采食这些营养不全的饲料会造成免疫力下降, 生殖激素的分泌受到影响。

4 防治

防治乳房炎必须遵循强免疫+强抗菌+脱霉+正确的挤奶程序。乳房炎的三期保健:

4.1 干乳期

肌注免疫核糖核酸500 kg/3支 (或乳基穴注射500 kg/支) ;肌注重症头孢/百克米先乳头灌注宫乳康, 红霉素软膏封乳头。

4.2 围产期

产犊前2周左右肌注免疫核糖核酸500 kg/3支 (或乳基穴注射500 kg1支) ;静注重症头孢/百克米先;静注宫乳康。

4.3 乳房炎高发期

同干乳期。产前15 d以及产犊后分别连喝5瓶加硼优能钙, 在饲料中添加克霉+牛羊胃动力;正确方法挤奶, 乳头药浴 (1%碘杯) , 杜绝过度挤奶, 加强干奶期治疗, 及时淘汰严重感染病牛, 并可更改挤奶程序, 可尝试先挤奶再饲喂的程序。

5 奶牛乳房炎的经典治疗方案

5.1 乳池灌注

免疫核糖核酸+重症头孢+注射用水乳池灌注。

5.2 宫乳康乳池灌注

每乳室10~15 mL (用注射用水或糖盐水稀释5倍后灌注) , 每日1次, 连用2~3次, 乳池灌注后易对乳房进行按摩。

方1、方2交替应用效果好。全身用药:重症头孢+宫乳康+维生素C+糖盐水静射。

补钙:加硼优能钙

中药拌料:黄金大败毒, 可有效缓解乳房炎引起的免疫抑制及反复发作现象。

奶牛乳房炎防治体会 篇10

关键词:奶牛,乳腺的防御机制,乳房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奶的需求量也日益加大, 各地奶牛业方兴未艾, 然而, 奶牛乳房炎是危害奶牛生产的严重疾病, 一直困扰乳业的健康发展, 严重影响了奶牛养殖经济效益。奶牛乳房炎由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起乳腺和乳头发炎, 造成乳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刘成果2004年指出, 我国900万头奶牛中每年因乳房炎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3.16亿元[1]。目前全世界约有2.2亿头奶牛, 其中1/3患有各种类型的乳房炎[2]。临床型乳房炎 (Clinical mastitis) 一般造成产奶量明显下降, 而隐性乳房炎 (Hidden mastitis) 由于患牛乳房和乳汁肉眼观察无明显的变化, 临床上不易发现。因此, 了解乳房炎的发病原因, 奶牛乳腺防御机制, 掌握最基本的治疗和防制方法, 尽可能减少其发病率和危害显得尤为重要。

1 奶牛乳房炎的原因

1.1 病原微生物感染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乳房炎的主要原因。引起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无乳链球菌、乳房炎链球菌、停乳链球菌、葡萄球菌、化脓性棒状杆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支原体、巴氏杆菌、霉菌、病毒等。

1.2 饲养管理不当

奶牛场环境卫生差, 运动场潮湿、泥泞, 粪尿、污水淤积, 不及时清除, 未严格执行挤奶操作规程, 清洗乳房水不清洁, 更换不及时;挤奶次数偏少, 挤奶结束后乳头未药浴, 干乳方法不正确, 突然更换挤奶员, 改变挤奶方式, 日粮配合不平衡。

1.3 理化原因

机械挤奶的牛场, 乳房炎发生的几率较高, 其原因主要有:机械抽力过大, 频率不定, 空挤时间过长或经常性空挤, 引起乳头裂伤、出血;乳杯大小不合适, 内壁弹性低, 机器配套不适等;机器用完未及时清刷, 或刷洗不彻底, 细菌孳生。手工挤奶时, 没有严格的按操作规程挤奶, 如挤奶员的手法不对, 或将乳头拉的过长, 或过度压迫乳头管等都可引起乳头粘膜的损伤导致乳房炎。

1.4 继发感染

胎衣不下、子宫炎、瘤胃酸中毒等可继发乳房炎, 饲料、饮水或药物中的毒素也可影响到乳房而引起炎症。

1.5 遗传

有资料报道, 患有乳房炎奶牛的后代患乳房炎的几率也高。

2 奶牛乳腺的防御机制

参与乳腺防御机制的细胞有吞噬性的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乳腺上皮细胞、乳汁中的巨噬细胞及外周免疫系统中的T、B淋巴细胞。如果中性粒细胞和抗体不能快速进入乳腺, 则乳腺受害而发生重剧急性乳房炎。由于乳汁的容量及其脂肪和酪蛋白成分会显著稀释并阻断免疫因子的补充, 因此要与乳房内感染作斗争, 乳腺免疫反应器的效能必须比其它组织高, 才能保证源源不断地补充大量新鲜的免疫反应器[3]。

2.1 中性粒细胞

正常中性粒细胞的半衰期仅为4~10h, 受到有害刺激时血液与血管外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快速转移。在病原菌感染初期的12~18 h内, 每30~40 min就需要快速而大量补充调理抗体和中性粒细胞。当母牛初感染时, 乳汁中性粒细胞的含量会超过4×106/mL, 其更新率与母牛感染和非感染乳区的产奶量的恢复直接相关。当来自血液的调理抗体, 特别是IgG2包围了致病细菌, 由中性粒细胞发挥吞噬作用。乳汁中IgG2高峰约发生于感染4h内, 有些比中性粒细胞反应高峰要早6~12 h。中性粒细胞通过靠边、游走、吞噬、呼吸性破裂 (被吞噬的病原菌在中性粒细胞内发生氧化损伤及脱颗粒各种功能, 对致病菌进行免疫监测和防御。血液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首先通过选择素族 (selectin, L-selectin、E-selectin、P-selectin) 粘附到血管壁上。L-selectin保证血液中大量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壁相互影响而对其所属的组织进行免疫监测, 若消除中性粒细胞的L-selectin表达 (如细胞激活、抗体封阻、用地塞米松治疗) , 就不能察觉动物感染的部位从而发生乳房炎。

当靠边的中性粒细胞监测出结合在内皮细胞表面的E-selectin、P-selectin和其它炎症前分子, 粒细胞即粘附到内皮细胞上, 移行穿过其组织基质, 进入感染病灶。主要炎症前分子包括来自革兰氏阴性细菌和宿主的脂多糖, 受害内皮细胞释放的趋化素和细胞分裂素, 来自乳腺巨噬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的TNF-α、IL-1、IL-6、IL-8、IF-γ及血清补体系统的C5a和C3a。这些分子与靠边的中性粒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特异性受体上调有利于识别致病菌, 并提高感染微生物与游走细胞之间的亲和力。中性粒细胞在炎症前细胞分裂素 (即TNF-α、IFN-γ) 的作用下激活成为病灶的杀伤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包括非调理性吞噬和调理性吞噬。CD14和CD18的脂多糖受体是牛乳中中性粒细胞非调理性吞噬的重要介体, 特别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时。可溶性CD14可以中和由细菌释放的游离内毒素和脂蛋白, 迅速消除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乳房内感染。补体 (complement) C3b和C3bi组分的受体及与特异性Fc片段结合的抗体介导调理性吞噬。奶牛中性粒细胞Fc受体的作用显著, 但乳汁中的活性补体组分的浓度很低。在吞噬过程中, 中性粒细胞消耗了大量氧分子, 也产生了过氧化氢、超氧化物及一系列氧化杀菌剂, 同时使微生物细胞壁发生脂质过氧化, 破坏了有生命力的蛋白质、DNA和RNA。

2.2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T细胞群体因乳腺中存在的细菌类型而异, 其亚群 (CD4+、CD8+和γδT细胞) 选择性地补充到感染牛的乳腺中。乳房发炎时, 血液中γδT细胞增多, γδT细胞能分泌生长因子以修复感染部位的上皮组织。CD4+辅助性T细胞、CD8+细胞毒性/抑制性T细胞及巨噬细胞参与炎症前细胞分裂素的产生和调节, 从而激活感染乳腺的内皮细胞, 并提高乳汁中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补充。奶牛乳房内急性感染时, T细胞的细胞分裂素有TNF-α、IL-1、IL-6、IL-8、IFN-γ及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颗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这些细胞分裂素能穿透血-乳腺屏障。当抗原激活浆细胞时, B细胞最终会产生Ig G2, 以监测从感染部位 (或免疫接种部位) 排入淋巴结的致病菌和毒素。B细胞能识别结合到细胞膜上的抗原。B细胞、巨噬细胞和其它树突状细胞吞噬了感染组织中的致病菌 (或疫苗成分) 后就从感染或接种的组织游走到相关的淋巴结中, 同时以其表面的膜攻击复合物Ⅱ分子进行处理。

2.3 特异性IgG2抗体

IgG2是感染乳腺中主要的调理素。曾报道荷斯坦奶牛的血清IgG2水平与临诊乳房炎之间显著相关, 但血清IgG1、IgM或IgA与乳房炎之间并不相关。正常乳汁中IgG2的水平相当低。当乳房炎早期的水肿阶段, 由于大量血清IgG2渗入乳汁, 乳汁中IgG2的调理活性接近血清中Ig G2的水平。乳房感染后4~12 h, 乳汁中IgG2成为乳汁中突出的抗体亚群, 在乳房炎第一日就改变了正常的IgG1/IgG2比值。在IgG2峰值反应后几小时, 乳腺上皮细胞中才出现大量中性粒细胞。可见, 高水平活性的IgG2抗体发挥着抗乳房炎的决定性作用。IgM不是正常或乳房炎乳汁中主要的抗体亚型, 但IgM抗体有助于中和乳汁内的内毒素。

3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3.1 按摩疗法

每次挤奶前按摩乳房15 min左右, 挤净乳汁, 如果絮状物多或脓性物稠时, 先向乳房内注入生理盐水稀释后再充分挤净;注意坏疽性乳房炎不能按摩。

3.2 局部疗法

3.2.1 患区外敷:

乳房炎初期可用冷水外敷, 抑制炎症的发展, 减少炎性渗出物;两天后改用硫酸镁加适量温水热敷, 以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此外, 乳房局部可涂擦鱼石脂膏剂、复方醋酸铅或樟脑软膏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 缓解炎症。

3.2.2 抗生素治疗:

在未查明病原体时, 可用青霉素80~160万U, 链霉素100万U, 溶于100 mL 0.25%盐酸普鲁卡因溶液或蒸馏水中, 挤净乳汁后, 用导乳管注入乳池内, 2次/d, 连用5 d。

3.2.3 乳房基部疗法:

青霉素160~240万U溶于0.25%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50~100 mL中, 在患病乳室基部分2~4个点进行封闭治疗, 隔2~3 d重复1次。

3.3 全身疗法

使用抗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肌肉或静脉注射抗菌素。在奶牛全身症状比较严重的情况下, 主要采用强心剂和安那咖, 并同时给患牛补充液体。为了有效消除炎症, 选用青霉素类与链霉素的联合用药, 或选用四环素。一般青霉素用量200~250万U或四环素250万U 1次注射, 每天2次, 或1 kg体重每天5~40 mg, 分2次静脉注射;根据病情况定每天药物用量, 轻者首次用量加倍, 后面改用正常药物剂量, 直至痊愈, 对于病情严重者可用2~3倍剂量。对未怀孕的全身感染牛, 也可选用阿莫仙、克米先、强安林等输液, 还可配合用圆环瘟毒康;怀孕牛可选用强安林。此外, 为防止患牛败血, 可用10%~25%葡萄糖注射液500~100 mL, 5%碳酸氢钠溶液500~100 mL, 1次静注。

3.4 中药疗法

红花30 g、当归60 g、川芎30 g、乳香30g、没药30 g、生地30 g、桃仁40 g、蒲公英100 g、银花40 g、瓜篓40 g、甘草15 g, 研末开水冲泡, 待凉灌服, 每日1剂, 视病情用2~5剂。乳节不通者加通草、王不留行;体温高者银花加量, 乳房肿胀加穿山甲, 乳汁多脓加黄芩, 乳汁带血加侧柏叶、地榆, 体质虚弱者加党参、白术、山药[4]。

4 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制

4.1 搞好环境和牛体卫生, 杀灭病原微生物

要做好奶牛疾病的防治工作, 首先应该抓好环境卫生工作, 最大限度地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有效地控制各种疾病包括乳房炎的发生。要及时清理牛床及运动场的牛粪及污物, 使用烧碱、石灰、漂白粉或复合酚类消毒剂等定时消毒, 确保牛床卫生干爽, 牛身清洁干净, 牛床、运动场不能堆放杂物、砖头等锐物, 以免损伤奶牛皮肤或乳房组织。

4.2 科学饲养, 增加机体免疫力

不饲喂霉变的精料和青贮料, 保证日粮营养平衡、充足、优质、多样, 根据泌乳期适当调整精粗饲料比例, 根据饲养标准在日粮中提供充足的维生素, 尤其是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 提供丰富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以增加机体免疫力。

4.3 建立科学的挤奶程序

保证挤奶卫生,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保持设备良好运行, 定期对设备进行性能评估。设备真空范围44~50 Kpa, 脉动频率60~70次/min, 每挤2 500~3 000头次全部更换奶杯的奶衬;每次挤奶前用清水冲洗管道, 挤奶完毕用碱液和酸液交替冲洗管道;挤奶前后均药浴奶头可降低SCC;每头牛使用一块毛巾, 将乳头擦干;弃去头一、二把奶, 并仔细观察乳汁有无异常;先挤健康牛只再挤患病牛只;防止机器过吸;挤奶员要经过培训才可上岗, 工作服应经常换洗, 勤剪指甲, 挤奶前洗净双手。

4.4 定期进行隐型乳房炎监测

定期对牛群进行隐性乳房炎的普查监测, 也是控制奶牛乳房炎的手段之一。根据牛群感染程度对全群或感染部分牛群投喂左旋咪唑可控制奶牛乳房炎。长期患病牛只应考虑淘汰。也可定期检测牛奶体细胞数, 体细胞数较高时, 应采取积极防治措施。

4.5 加强挤奶时的卫生管理

患牛应集中饲养, 集中挤奶, 先挤健康牛, 后挤乳房炎患牛。认真做好乳房和用具消毒工作。挤奶后乳头要药浴, 目前法国新奥兰动物营养有限公司生产的1种乳头药浴液 (牛乳康) 已引进我国, 不但灭菌性能强, 而且能在乳头外形成1层水合因子保护膜防止细菌进入, 能防止奶牛乳头的破裂、皱裂、晒伤等, 在极冷、极热天气, 雨天、湿草地、脏垫料等条件下保护乳头以避免乳腺管滋生细菌, 从而有效控制奶牛乳房炎的发生[5]。

4.6 注重干奶期的治疗

干奶时乳房内注入长效干奶药物。干奶期对乳房进行预防治疗, 能减少下一个泌乳周期乳房炎的发生, 实验表明, 未经干奶期治疗的奶牛下个泌乳周期乳房炎发病率是经过治疗的4倍。

参考文献

[1]刘成果.乳品质量安全是奶业发展的生命线.中国奶牛, 2004 (6) :3~6

[2]董利杰, 李英茹, 张改智, 等.奶牛乳房炎的原因、症状及治疗技术.畜牧兽医杂志, 2007 (3) :97~99

[3]Burton J L.Immunity mastitis some new ideas for an old disease.Vet Clin Food Anim, 2003 (1) :1~4

[4]杨宗英, 李万盛.中西医结合治疗奶牛乳房炎.畜禽业, 2008 (2) :89

上一篇:皮肤基底细胞癌下一篇:计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