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湿地公园论文十篇

2024-07-15

香港湿地公园论文 篇1

米埔自然保护区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管理的一处海岸湿地,位于香港西北部,占地2700公顷;自1994年9月4日,米埔及后海湾湿地获《拉姆萨尔公约》划为“国际重要湿地”。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后简称为IUCN)把自然保护区(Protected Area)定义为“对于保护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生境多样化具有重要作用的陆地或者湿地资源,并依靠有效的、合法的管理措施保持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简而言之,拉姆萨尔湿地是一种重要的保护地,它具有无可代替的生物功能、生态功能、科研价值,因而,需要制定详细的管理系统对它进行维护、保育以及游客监管。

香港湿地公园,建设的初衷是为了弥补天水围新城镇开发对湿地的破坏,后来其角色延伸为香港生态旅游的目的地,肩负着“保育,教育,以及生态旅游”的使命。香港湿地公园是面向公众的,对市民、游客开放的湿地教育基地,提供湿地知识讲解、室外湿地导赏。香港湿地公园既是生态旅游目的地,也是社区公园。

显然,米埔拉姆萨姆湿地与香港湿地公园在功能上有巨大的不同。但是,两者都联系着同一样自然资源——湿地。所以,同一种资源在不同形态下,它们的管理有什么相似和区别的地方呢?本文就游客管理,结合实地考察,从管理主体、管理目的以及游客管理策略三个角度,对米埔自然保护区与香港湿地公园进行比较。

二、游客管理主体

就管理主体而言,无论是米埔自然保护区还是香港湿地公园,在一定程度上,两者都受渔农自然护理署(AFCD)影响。但是,他们的管理并不局限与渔农自然护理署。

对于米埔自然保护区而言,渔农自然护理署主要作为“指导者”的角色,提供行政法规的支持,以及提供部分的护理资金。而世界自然基金会担任“执行者”的角色,负责米埔自然保护区的日常保育、护理以及监控工作。

对于香港湿地公园,它就完全由渔农自然护理署负责日常管理。根据《郊野公园条例》,香港湿地公园被划为特别区域,由渔农自然护理署下辖的郊野公园海岸公园部门管理,并由经济贸易发展局提供资金。

换而言之,米埔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主要依靠于政府与全球性非政府组织的合作,这反映出米埔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地位。此外,米埔湿地公园的日常管理由非政府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负责,这说明了非政府组织在资源管理、资源保护上发挥突出的作用。尽管香港湿地公园在湿地教育、推广生态旅游中发挥不可忽视的功能,但其管理过分依赖政府。本研究认为,有必要引入外部组织、群体参与到公园管理,而不是单纯靠政府管理,这更有利于调动公众参与度,同时节省政府财政支出。

三、游客管理管理目的

米埔自然保护区和香港湿地公园都是针对湿地资源的,由于其发展目标不一样,从而它们在游客管理目标上也明显有异。根据相关文件(Mai Po Nature Reserve Habitat Management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Plan 2013-2018),世界自然基金会明确了米埔自然保护区的使命——“减缓地球生物环境的退化,为人类与自然构建和谐的环境”。换而言之,世界自然基金会将“保育”作为管理米埔自然保护区首要目标,其次是提供生态教育、环境科学研究。米埔自然保护区并不是生态旅游目的地,并不提供给休闲娱乐设施。因而,在米埔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采取游客控制、游客管理措施,主要是为了保持生态环境的原始性、减少人为的破坏,为候鸟及其他生物提供不被干扰的生境。

香港湿地公园作为生态教育基地、生态目的地,甚至是市民后花园,其主要作用是提供教育、科普、休闲、娱乐、观光等活动。与米埔自然保护区相比,它们在定位上明显不一样,这也导致它们游客管理的目的不一样。

从另一方面来讲,香港湿地公园与米埔自然保护区是紧密联系的,米埔自然保护区是后海拉姆萨尔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区,而香港湿地公园作为这片保护区的缓冲地带,具有生态补偿作用。

“在任何管理计划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阶段是——目标管理”,所以说,目的决定了管理的策略。香港湿地公园与米埔自然保护区,两者的管理目标不一样,也决定了他们采取不一样的管理手段。

四、游客管理策略

依靠游客管理主体,通过采取科学、教育、经济以及政治手段对游客行为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称之为游客管理。国外学者提出,游客管理是为了影响游客类型、游客数量、出游时间以及游客分布情况。为了提供质量高的旅游体验产品,游客管理需要依靠大量的管理办法去平衡游客、当地社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在自然保护区里面,游客管理是通过阻止游客某些行为,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到最低,同时,鼓励人们在城市公园以及自然教育中心开展适当的户外拓展活动,加深对自然的认识。结合本次实地调研,从以下三方面,比较了香港湿地公园和米埔自然保护的游客管理策略。

(一)可进入性

为了较少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使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控制进入。渔农自然护理署对于进入米埔自然保护区设置了进入许可,任何人以任何目的进入米埔自然保护区,都必须想渔农自然护理署提交申请。只有申请被允许并颁发进入许可证,才能进入米埔自然保护区。这个规定适用于除了原居民以外的任何访客。同时,在保护区入口设置了检查点,对于非法进入者予以严重惩罚。

此外,个人申请者仅限于观念专家、生态或自然研究者。其他想要进入到米埔自然保护区的人士,必须交付一百至两百港币,参与观鸟导赏团,由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组织。很明显,进入米埔自然保护区的途径很不方便。另外,到达米埔的交通也十分不便利。从可进入性来说,米埔自然保护区由于其地理位置阻隔以及人为的阻隔,使得其可进入性较低,这是米埔自然保护区游客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对而言,无论是交通上,还是进入许可上,香港湿地公园的可进入性较高。离香港湿地公园五分钟路程内,便有轻轨、公交车、的士等公共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进入香港湿地公园无需提前申请,只需要在进园前购买门票。收取一定的门票,也是作为游客控制的一种手段,并且为园区的日常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在可进入性来看,米埔自然保护区采取较强制性行政手段对访客进行限制,这体现了米埔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目的,同时有效地控制游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香港湿地公园作为湿地教育平台,所采取的游客管理策略相对柔和,通过门票设置准入。

(二)解说系统

解说系统就是为游客提供园区信息,通过这种渠道促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园区并且能享受其中乐趣。那么说来,解说并不局限与数据或事实的展示,而是把游客与园区联系在一起,促进他们认识园区建立的价值。[9]这样看来,解说系统对于生态游览具有重要意义。经过考察香港湿地公园与米埔自然保护区,同样在自然环境下,不同园区需要的解说系统也不一样。

在米埔自然保护区,只有部分资料陈列在入口以及访客中心,而保护区里面,越来越来的科普展板。这种情况,正与米埔自然保护区的使命相符合,米埔自然保护区重在保护、保育生态环境,而非教育。这也说明了,米埔自然保护区虽然具有教育研究作用,但其针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士,而并非是科普教育,针对普通群众。同时,这也解释了普通个人要参与导赏团进行游览,一是避免他们对生境的破坏,而是为他们提供解说。

反之,香港湿地公园的解说系统更加多元化,包括了室内陈列、室外拓展。而这些解说都是针对公众的。沿着游览步道,游客可以一边游览一边从解说展板上了解相应的信息;此外,公众也可以参与导赏团。

总的来说,米埔自然保护区的解说中,访客是被动接受的,而且解说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参与性活动。而香港湿地公园的解说活动是多样化的,既有动态的参与活动,也有静态的自主学习。

(三)功能分区与设置障碍

在自然保护区里面,设置功能分区与进入障碍是经常使用的游客限制的手段。而在米埔自然保护区,考虑到核心区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其准入是严格控制且强制性的,并不是所有允许进入米埔自然保护的访客都可以进入到核心区,只有部分专业人士进过批准才予以进入,例如湿地研究学者、候鸟研究学者等。此外,在米埔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设置准入障碍,不仅是为了控制访客,也处于边界地区的安全考虑。

然而,如此强制性、严密的访客控制措施,在香港湿地公园并不是必须的。但是,为了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境,同时出于游客安全考虑,部分区域还是不对普通游客开放,这一点与米埔自然保护区相似,都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存和保育。

五、结论与反思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不仅仅依赖于政府,或者是非政府组织等团体,而是需要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米埔自然保护区是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共同管理的成功例子。而香港湿地工作作为市民公园,在政府的引领下,依靠多方的力量,例如义工团体,充分地发挥其教育、休闲康乐的功能。

从管理角度来看,管理目的决定了游客管理策略。由于米埔自然保护区与香港湿地公园担任不同的使命就,具有不同的发展愿景,两者在游客管理措施上也大有不同。总的来说,米埔自然保护区的游客管理更加严格具有强制性,而香港湿地公园却不然。

同时,实地考察中发现游客管理措施塑造并影响游客行为。在米埔自然保护区,游客的行为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支持开展的游客活动比较局限,并多以静态为主,例如观鸟。但在香港湿地公园,游客活动类型较多,动静相宜。特别在推广生态旅游这一方面,香港湿地公园的解说系统比较成熟,也比较成功;同时,空间布局与引导合理,因而游客能够充分利用室内室外资源,从游玩当中了解更多关于湿地的知识,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正如Cheung在郊野公园的研究中指出,当使用者从高使用率的地方逐渐转移到生态敏感的地带时,采取直接的或者强制的手段去改变使用者的行为偏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因而,针对不同的地域,采取积极的游客管理措施,并随着游客的偏好变化,满足其户外活动需求,才获得良好的游客控制效果。

从考察米埔自然保护区与香港湿地公园,联想到中国大陆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许多类似于米埔自然保护区或是香港湿地公园的例子,比如海口东寨港红树林、广州南沙湿地公园,但是这些区域的自然保育做法尚未成熟,导致部分自然资源由于保育不当而受到破坏。造成这样的情况,多与其定位有关系。

由于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足,内地在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着“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打着保护资源的旗号,开展着与自然环境不协调的旅游项目,把游客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却忽视了保育的重要性。

香港湿地公园论文 篇2

1 大庆龙凤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定位

龙凤湿地保护区处于松嫩平原腹地, 距离大庆市中心仅5km, 总面积5050.39公顷, 是我国少有的位于城区中的湿地, 被誉为大庆城市之“肾”。大庆龙凤城市湿地公园位于龙凤湿地保护区的东北部, 总面积120公顷, 规划定位以全面保护为前提, 挖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规划合理的利用方式, 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态旅游的需求。主要的客源类型定位为观光型游客、休闲度假型游客、学生客源摄影、写生等艺术创作群体、以科普、考察为主的团体等。大庆龙凤城市湿地公园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旅游接待人数预计将达到40万人次。

2 大庆龙凤城市湿地公园的参与性园林建设

龙凤城市湿地公园的参与型园林建设, 是结合了湿地公园的特点和其所在地的具体情况, 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休闲度假产品、科普宣教产品和文化体验产品。

2.1 休闲度假产品

龙凤城市湿地公园的游憩活动以湿地景观为主线, 紧紧围绕湿地景观要素做文章, 使湿地景观的美学价值和游憩价值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主要的活动有水域行船观光和康体活动项目。

(1) 水域行船将整个河域作为湿地公园水上交通的一部分, 沿河段修建适当码头, 供以游赏、进行亲水活动以及船只的停靠。可采用木船、龙凤芦苇船漂游往返于河岸之间, 也可顺流而下, 饱览龙凤湿地的风光。

(2) 康体活动项目主要有室外足底按摩、乡间垂钓、浪漫婚纱摄影外景地。室外足底按摩区选用不同沙质以及大小各异的卵石铺设多种道路, 为游客进行足底按摩。乡间垂钓区通过搭建供垂钓的凉亭, 并修葺驳岸, 建成大型的垂钓休闲场所, 供广大的垂钓爱好者进行垂钓。可将湿地中的部分区域开发为浪漫婚庆外景地, 以此吸引更多的客源并提升知名度。

2.2 科普宣教产品

科普教育作为大庆龙凤城市湿地公园的特色功能, 可进行自然、生态、生物、环保、科技知识教育等, 龙凤凤湿地公园主要科普活动有湿地观鸟、湿地类型示范、湿地植物的认知活动等。

湿地观鸟主题活动:通过在湿地公园内部分鸟类集中的区域建设观鸟平台和观鸟廊, 让游客不仅能欣赏湿地的风光, 还可以观鸟、摄鸟, 与湿地鸟类进行亲密的接触。观鸟设施装修以生态材料为主, 颜色、形式和体量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以减少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设置野生鸟类救护中心, 为专业人员提供研究场所, 并鼓励游客参与到鸟类的救护与环保活动中, 从中招募志愿者。

在湿地公园内建设湿地类型示范工程, 展示四种湿地类型:地表流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稻田湿地, 让游客对湿地有更多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主要以水生、湿生植物的收集、栽培和展览为主要内容。

开展湿地植物的认知活动, 宣传湿地植被不仅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且还是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不可或缺的决定性作用。在湿地公园沿岸营造不同类型的湿地植物群落, 让游客在行驶过程中欣赏、认知湿地植物。并在靠近岸边的展示区域设置解说牌, 简单介绍大庆此类植物的产地、习性、生态功能等特征。

2.3 文化体验产品

在进行水域的治理和保护的同时结合城市湿地公园建设, 结合人类景观建设, 可以成为城市中历史文化带。通过策划开展一系列节事活动包括世界湿地日、芦苇文化节、湿地文化节等, 举办摄影大赛、湿地公园艺术展等, 既可以向游客传达湿地生态保护理念, 又可以扩大龙凤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促进大庆旅游业的发展。

(1) 芦苇文化节:将芦苇在秋季收割后做为建筑材料, 每年翻新着相应建筑博览, 比如芦苇小筑, 芦苇观台, 芦苇船, 芦苇包等, 服务设施也采用芦苇人家的风格。

(2) 湿地文化节:通过精彩的开幕式文艺表演、经贸洽谈、旅游推介、文化展示等活动向海内外宾客展示大庆全新的形象。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湿地更深层次的认识, 如何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 如何建设湿地公园才能取得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双赢?本文的研究正是对城市湿地公园参与性园林建设的探索, 我想湿地公园只有根据湿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乡土动植物、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等进行规划建设, 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庆龙凤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定位、参与型园林建设阐述, 以期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特色建设提供有参考性价值。龙凤城市湿地公园的参与型园林建设, 是结合了湿地公园的特点和其所在地的具体情况, 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休闲度假产品、科普宣教产品和文化体验产品。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大庆龙凤城市湿地公园,参与性,园林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园林局等.2000.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黄成才.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4, 8.

[3]李旭.对景观规划中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认识城市[J].生态研究, 2003, 5.

[4]李学伟.城市湿地公园营造理论初探[C].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4, 5.

[5]雷昆.对我国湿地公园建设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 2005, 2.

[6]李杨帆, 刘青松.湿地与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7]林锐芳.香港湿地公园规划理念[J].湿地科学域与管理, 2006, 2.

香港湿地公园论文 篇3

偿还湿地给市民

20世纪80年代后期,香港政府为城市发展寻求土地资源,在新界天水围这个地方找到了一块地,发展了天水围新市镇,容纳20余万居民。城市的扩张一定程度上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为此,香港政府对包括米埔—后海湾湿地在内的天水围一带进行了环境评估,提出在天水围北部建造一个面积约60公顷的生态缓冲区,以补偿损失的自然生态环境。经过近十年的可行性研究,香港政府于1999年确定在这里建设一个湿地景点,一来用以补偿建造天水围新市镇而失去的湿地,二来作为米埔—后海湾湿地的缓冲区,并适度保持分隔。

历经数年的设计与施工,香港湿地公园最终于2005年5月正式对公众开放。公园在开展湿地生态保护教育的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切合文娱需求的国际级生态旅游景点。开放第一年,公园接待观众就达120万人次,而当初的设计容纳量仅50万人次!

场馆设计藏环保

游客中心是公众进入湿地公园的必经之处。该中心是一座两层高的建筑,占地面积10 000 平方米,由香港建筑署设计,设计中很好地坚持了环境保护的理念。在空间设计方面,建筑、天和水被有机地连接,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并有效地将城市的嘈杂拒之门外。从展馆入口看游客中心的外观,就像是一座坡度很缓的绿色山丘,参观者可以毫无障碍地在屋顶草坡上漫步。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把建筑物融入了景观,还提高了建筑能源的使用效率,强化了环境保护的理念。凭其优秀的设计,香港湿地公园的建筑获得了城市土地研学会(Urban Land Institute)颁发的“2007年度亚太地区卓越奖”。此类建筑设计已成为一种趋势,比如长江口科技馆,在建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还有美国旧金山的加州科学院,都运用了这一理念。其中,加州科学院的建筑曾获“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白金奖”(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Platinum,LEED)。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也采用了绿化的方式调节室内温度,其屋顶园林设计——“新九州清晏”在炎热的夏季使室内温度降低了5~7℃!

在游客中心大厅,仔细观察墙面还会发现,一些混凝土预制板竟被“赤裸裸”地暴露在观众面前。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减少装饰工程中油漆、涂料等污染物的使用量。尽管大面积裸露预制板,但并不影响展馆大厅的整体效果,相反,与灰色装饰铝板的有机结合,反而营造出了庄重的氛围。

“提供教育机会和加强市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是香港湿地公园的重要使命。为此,公园设计了各种形式,也布置了不少场所。在湿地公园内的各展示场馆中,规模最大的依然是游客中心,也是科普展示的重要区域。游客中心共设有五个展览区域,面积小的有250平方米,大的有1,200平方米,分别展出有关生物多样性、文明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等专题。尽管游客中心的展馆开放于不久的2006年,算得上是个现代场馆,但展示并未像当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那样大规模地采用多媒体技术,而是以静态展示为主,展品和环境设计也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多数观众进入展馆后会不由自主地降低声音、放缓脚步,进入到仔细观看和静心思考的状态。这样的设计也提示观众:这里远离尘嚣,并不需要人工的声音,在这自然环境中,人类需要做的仅仅是仔细观看,静心聆听和潜心思考。

当然,香港湿地公园的主体是室外湿地景观,这些景观被规划成不同的主题区,并分别在其中设置了一些建筑小品,使之也成为展览的重要场所。在建筑小品里不会有长篇大论,而代之以简洁的形式,让观众在短暂休憩时能整理思路,为下面的参观行程做好准备。

户外公园亲自然

人造湿地是湿地公园的主体,大都是沼泽或户外公园。整个湿地公园占地达61公顷,这些人造湿地就占了约60公顷。游客沿途能欣赏到不同的生态环境,例如湿地、林地、草地、鱼塘、芦苇床、红树林和泥滩。

刚一进入户外公园,默立在草丛中警示牌会这样提示游客:“雀鸟也有耳朵,请保持安静!”沿着蜿蜒小径前行,十几分钟后就进入了湿地公园的核心区域。核心区域过去曾是一片普通的湿地,经过细致的规划,形成了许多人造湿地,同时也成为许多水禽的栖息地。这里还营造了溪畔小道、演替之路、红树林浮桥等主题游览区,引导游客走进不同的生境,寻访各式各样的有趣生物。夏季,在“溪畔小道”,沿着河流上、中游,可以看到香港湍蛙、黑背尾蟌等淡水湿地生物;“演替之路”则以湿地演替、生境变化为线索,移步换景,从水塘到沼泽,从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到湿地沼泽森林,遍览湿地生态系统不同时期的演化历程;在“红树林浮桥”上,两侧是各类常绿红树植物,脚下的弹涂鱼、招潮蟹和螺蛳,也各有适应环境之能事……

香港湿地公园采用全步道系统,其中的桥梁是穿越湿地沼泽的唯一方式。桥梁用木板铺设,与地面标高持平,下面则留有物种迁徙的廊道,以尽可能减少人类对物种生存的影响。

公园里的又一个亮点是“观鸟屋”,屋子依水塘或沼泽而建立。这种观鸟屋在鸟类保护区很常见,参观者通过幽长的篱笆通道方可进入,篱笆通道则由芦苇围成。小屋面向湿地的外墙其实就是一道道木栅栏,栅栏空隙留作观鸟。人在屋内,鸟在室外,互不打扰——而不像过去,人们为了观赏鸟类,喜欢把它们捉到笼子里去。

湿地城市两相宜

站在湿地旁,看到远处鳞次栉比的高楼,倒映在池塘的表面,形成一幅静湿地与城市和谐共处的温馨画面。尽管城市在对局部自然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从大范围甚至全球的角度看,城市也是保护自然生态的一种方式,这是因为城市在最大程度上将人口聚集在了一起,有可能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作用的扩散。这或许是对《拉姆萨尔公约》中“合理利用”的另一种理解。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说过:“在21世纪,有两件事情对世界的影响最大,第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单从城镇人口的比例看,中国城市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9年的49.68%。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环境污染接踵而至,越来越多的人与自然环境发生了一定的隔离。如何做到城市与自然相融合,不仅取决于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还取决于如何在城市中建设或保留一片可供休闲、思考的自然绿色。

(作者单位:上海世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香港湿地公园论文 篇4

一. 国家湿地公园指依照相关程序申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特别是具备在国家范围内湿地资源的独特性、稀缺性以及可持续性的;公园面积应在20公顷以上,湿地率原则上不低于30%的湿地公园。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研究,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合理开展功能分区,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指导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1.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可持续性:

实例1:新疆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四周群山环绕,构成独立封闭的高山盆地水系,为高山地堑湖。面积458平方公里,是一个融碧湖、湿草甸、高山、冰川、森林、草原为一体,集雄、奇、幽、秀、旷诸美于一身的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的高山湖泊,这在世界范围也为罕见。园内具备以湖泊湿地为主的,湿地、森林和草原三大生态系统,其特殊的生态、生物多样性景观,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是开展科研教学的天然基地。

实例2:洛阳江河口湿地公园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地处泉州湾的内湾,惠安县西南部;是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江河口湿地公园总面积8.769km2,低潮时水位在6m以内水域面积为8.53km2,占洛阳江湿地总面积97.27%,其中大潮最低潮能干出的滩涂7.61km2,占洛阳江湿地总面积的86.63%,低潮线以下至6m水深区面积为0.92km2。根据国际湿地公约的分类系统,属于河口湿地为主的湿地类型。重点保护对象为涉禽、红树林、湿地。

实例3:李恰如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青海省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乡之中,历史名山西倾山重要支脉李恰如山横亘全境。境内有洮河(不冻河)、延巴两大河流和多条支流和泉水,水源充足,牧草丰盛。李恰如山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 437 km²。这里山上积雪如砌,终年不化,耀日生辉,气象万千,山麓灌木丛生,山下苍翠葱茏,云蒸雾蔚;天蓝如染,山青如涂。李恰如国家湿地公园既是科考、野营、登山的重要场所,又是旅游观光、避暑度假的理想胜地。

2.地域文化突出性、特色性:

实例1:新疆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自古以来就是塞种、月氏、乌孙、突厥等古代民族游牧射猎、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必经之所。从元代开始,赛里木湖又成为远征将士和骆驼商队由天山北路出入伊犁河谷,东去长安、洛阳,西往波斯、罗马的必经之地。区内民俗文化独特,人文古迹色彩浓郁,环湖有多处乌孙墩墓、石圈墓,成吉思汗西征时建有成吉思汗点将台,清代乾隆年间在湖心岛建有靖海寺、龙王庙等古迹。历代文人墨客对赛里木湖多家赞赏,唐太宗李世民留有“乳海池京邑,双河沼帝乡”的诗句;禁烟英雄林则徐当年被谛戍伊犁途经赛里木湖记述其“波涛涌激,似洪泽湖”,清代大学士洪亮吉赞美赛里木湖为“成西来之意境,世外之灵壤”。赛湖地区主要居住的草原民族有蒙古族和哈萨克族。蒙占人的传统节日有小年和大年以及麦德尔节等。小年在灶神龛前,供牛羊肉、瓜果、酥油等“祭灶”;大年即春节,又称过白节,把正月称作“查于萨拉”,即“白月”。蒙古族认为白色最吉祥。

实例2:洛阳江河口湿地公园地处惠安泉州湾热闹之地,文化积淀深厚,人文名胜荟萃,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拥有“中国魅力乡土民风名镇”和“全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惠女风情”被列入全省五大旅游品牌之一;雕艺文化和建筑艺术交相辉映,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艺术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特别是惠安女特殊服饰色彩与样式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一带的男子多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惠安女自然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开公路、修水利、种田地、补渔网、敬公婆、教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真可谓全能媳妇。惠安女因美丽、勤劳、贤惠和一身奇特服饰而著名,不仅成了一道独特民俗景观,更为泉州湾增添了难以言表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实例3:李恰如国家湿地公园是三江源生态自然保护区的腹地和青海生态保护最好的草原;周边藏区环绕,是典型的蒙藏文化融合地区。蒙古族占93%,俗称“河南蒙旗”。这里是青海蒙古族最为聚集的地区;是青海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李卡如”为蒙藏混合语。“李”为藏语,意为龙、龙王,“卡如”为蒙语,意为酥油桶,借指各种状物。该山有许多乳白色石柱,据此,“卡如”可引申为石柱、白玉柱,因而该山可意译为“龙宫玉柱山”或“龙女玉宇峰”。语言混用,甚至服饰也混穿。这里的蒙族人基本上身着藏袍,信奉藏传佛教。佛塔佛寺比比皆是。

3.旅游资源的典型性、独特性:

实例1:新疆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区内厚重的人文历史景观是学习研究西部历史文化变迁的理想场所。区内典型的湿地景观、迷人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生物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开展湖泊湿地、森林、草原、冰雪等生态旅游的休闲胜地。

实例2:李恰如国家湿地公园是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美丽的草原风光,令人神往的高山雪崖,神秘诱人的圣湖及淳朴的蒙藏族风俗民情,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实例3:惠安素以“渔业强县”、“建筑之乡”、“石雕之乡”著称于世。有惠籍海外华侨90多万人,港澳台胞90多万人,他们造福桑梓,踊跃参加家乡建设,构成了惠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优势。洛阳江河口湿地公园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红树林、珍惜鸟类、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等。洛阳江河口湿地公园属于典型的江海交界区,是亚太地区迁徙水鸟的重要通道,也是多种生物周年性逆河和降河洄游的必经之路,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物种分类上大多数属于亚热带沿岸广盐种,也有河口低盐种和淡水种,湾口还有大量的近岸种,物种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独特性,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同时,项目区又是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中红树林分布最集中的区域。由于地方政府以及林业部门对湿地和红树林保护工作的重视,红树林保护与恢复工作成效显著,已逐渐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红树林保护与恢复的重要区域,与沿海防护林带交相映衬,成为当地生态建设的亮点。

二.作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要对原有的自然风光和景观等进行保护规划;主要是水体、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等。

实例1:新疆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分为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3个不同的保护级别区域,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且开发利用程度不同,以便更加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实现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3个保护级别以外的区域为一般经营区。

其中特别进行(1)湿地保护恢复工程:水源涵养草原植被恢复;盐碱滩植被恢复;公路沿线裸露地植被恢复。(2)水鸟栖息地保护工程。(3)水资源保护工程:湖泊水质保护;草甸保护;森林植被恢复;护岸工程。实例2:洛阳江河口湿地公园的湿地保护工程:

(1)管理站、管护点建设;(2)保护设施、设备;(3)巡护设施、设备(4)了望塔建设;(5)宣传碑和界桩。

和湿地恢复工程:(1)植被恢复工程;(2)退养还湿工程;(3)污染治理工程;(4)红树林苗圃建设。

三.国家湿地公园的植被恢复应尽量采用乡土物种,对于需要引进的外来物种应科学选择,严格监控。一般湿地公园可挑选一些园林树种,提高观赏和园艺性。实例1:新疆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公路两旁栽植芳芝柏、忍冬、金露梅、高山柳等阴坡护坡灌丛,在不影响观视景观的区域种植一些本地杨和白桦。在距公路稍远的盐碱滩涂合理配置两种植物,并增加碱篷和芨芨草植被覆盖度,构造人为景观(夏秋季节两种植物高度不同、颜色不同,构造出不同的景观特色),增加观赏性,提高盐碱滩涂的植被的覆盖度。建立亚高山湿草甸湿地风光区、依托湿草甸现有集中分布的金莲花、蒲公英、锦鸡儿、珠芽蓼、牻牛儿苗等不同颜色花朵植物,加以人工措施,培育成可供游人欣赏的草原花卉园;建设草原花卉园围栏,修建赏花木栈道,太阳能活动玻璃暖房、培育本土各种颜色花卉植物。还有设立森林游憩区,欣赏常绿葡伏植物方枝柏独特景致,及雪岭云杉的挺拔气质,以此为背景为游人留下美丽倩影。

实例2:北京汉石桥湿地公园实景。园内大量栽植人工荷花等水生植物。

四.突出湿地公园的主体功能,严格限制与湿地主题无关的开发建设和旅游项目;并且严格控制湿地公园内人工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数量与规模,保持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与周边自然景观的协调;把湿地的近自然化作为公园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杜绝湿地过度园林化的趋势。

实例1:根据赛里木湖湿地公园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分布特点,赛里木湖湿地公园景区区划为西海湖滨湿地景区、西海草原花卉景区、赛北堡历史文化景区、查干郭勒冰雪生态探险景区、三台湿地草原景区、三台古驿风貌景区、松树头山林风光景区七个景区。(1)西海湖滨湿地景区

主要功能:观鸟识鸟、湿地植被空间格局变化展示、沼泽湿地展示、湖面观光、湖相沉积、湖岸浅水游鱼欣赏。主要是增加游人对湿地植被空间格局变化的了解,水鸟栖息生境及观鸟识鸟等湿地科普活动,构建湿地科普基地,同时融入对湿地景观的欣赏。主要建设项目:在西海湖滨沼泽天鹅栖息地建设观鸟平台,建在西面环湖公路的靠湖一侧,配备望远镜,远距离观察、欣赏天鹅等水鸟景观。下木比咖拉汗沼汗和克尔迭克泉修建湿地小径和湿地展示木栈道,并在克尔迭克泉附近的湖弯修建观赏湖相沉积观赏平台,搭建观赏鱼的栈桥,配备观望使用的望远镜。游览湿地植被和沼泽湿地展示之前,要求对游人进行湿地有关知识的讲解和有关湿地科普音像影带的观看,对湿地具备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开展湿地实例展示游活动,增加公众对湿地的感性认识,真正实现科普教育的作用。(2)西海草原花卉景区

主要功能:亚高山湿草甸湿地风光、草原花卉观赏(依托湿草甸现有集中分布的金莲花、蒲公英、锦鸡儿、珠芽蓼、牻牛儿苗等不同颜色花朵植物,加以人工措施,培育成可供游人欣赏的花卉园)、森林游憩(欣赏常绿葡伏植物方枝柏独特景致,及雪岭云杉的挺拔气质,以此为背景为游人留下美丽倩影)。主要建设项目:在西海草原花卉园和那达慕旧址修建森林游憩的游步道和介绍那达慕的展牌台,及阻挡游人深入云杉林内以防危险的围网和警告牌,并修建欣赏亚高山湿草甸湿地景观栈道。在西海草原花卉景点建设草原花卉园围栏,修建赏花木栈道,太阳能活动玻璃暖房、培育本土各种颜色花卉植物2000株。(3)赛北堡历史文化景区

主要功能:赛里木湖历史人文遗迹游览,对赛里木湖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包括古墓、古石围栏等遗址)进行展示,突出其精华,展现其历史文脉,使人们对赛里木湖的历史与人文渊源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和体会。科普教育游,以赛北堡高山引水工程建设败笔为契机,纠正“人定胜天”观念,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崇尚科学的思想。主要建设项目:在哈萨墓园、湖西乌孙土墩墓、成吉思汗点将点、敖包、赛北堡高山引水工程遗址修建游步道和木栈道,并在湖西乌孙土墩墓修建古文物展示处,模拟古墓陪葬物品展示,揭示湖西乌孙人历史文化;在赛北堡的东面平台修建高山引水工程模拟展示亭,展示当时引水工程建设壮观景象,并在赛北堡引水工程遗址处修建水生生物展示厅,展示赛里木湖水生生物。(4)查干郭勒冰雪生态探险景区

主要功能:冰川、雪山等自然风光欣赏,及融高原湿地、野生动植物普查于一体的野外探险科普体验游。主要建设项目:沿着查干郭勒河,在山体边修建登山步道,沿途修建2座游憩点平台,并在山顶修建集营地。开展雪山生态探险游之前,参加探险游的队员必须经过前期培训,具有一定野外生存经验和高山湿地、野生动植物知识,严格限制每天游人数量,并规范游人活动范围,考察后整理考察报告,总结考察收获,使每一个参与考察游的游客真正体验到探险的乐趣,并增长知识。

(5)三台湿地草原景区

主要功能:月亮湾水泡湿地景观展示、草原游牧风情体验(即游牧民生产生活体验包括骑马、射箭、品尝牧民原始方式制造的奶制品等)、牧家乐(荒漠类型的草场比较脆弱,通过开展牧家乐活动减少草场放牧的压力,同时保障牧民的经济收入)、湿地体验(观鸟、垂钓、湖岸漫游、戏水、捉鱼)。主要建设项目: 在月亮湾水泡景点:栈桥、钓鱼平台、观鸟棚(配置望远镜)、戏水斜台、观湖平台;在三台草场搭建接待游人的蒙古包,并且修建游人往来的木栈道,严禁破坏草原生境。

(6)三台古驿风貌景区。7)松树头山林风光景区。

以上两个景区基本按《赛里木湖风景名胜景区总体规划》的设计建造。

而作为一般性湿地公园,特别是身居城市中心的公园,为了融合周边的环境景观,可以适当的多一些园林化景观。

香港湿地公园论文 篇5

湿地公园是一种合理保护和利用滨海湿地资源的有效模式之一,即为了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系滨海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在一定规模的滨海湿地范围内营建的,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供公众游览、休闲或进行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活动的区域(3)。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运用了生态学原理,对在恢复的滨海湿地上营建湿地公园进行了探索。

一、规划背景

辽河三角洲地处盘锦市境内,位于辽河、大辽河入海口交汇处(图1)。域内的双台河口(即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美丽怡人的湿地风光(图2)。这里有绵延数百平方公里、面积居世界第二的芦苇荡,有一望无际的天下奇观红海滩,有被誉为湿地之神的珍稀鸟类丹顶鹤、濒危物种黑嘴鸥等二百余种候鸟—始终如一的自然原始风貌,维系着生态平衡,使盘锦获得了“北国湿地之都”的美誉。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起,由于对湿地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日益增大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压力下,大面积天然湿地被开垦为农田(图3),加上石油开采等影响(图4),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质量下降,湿地效益受损严重,湿地风采大不如前。为了制止更多的人为干扰和破坏,有效维护湿地的完整性,盘锦市于1987年制定了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完成了《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从制度上确保湿地保护工作的推进。

近年来,盘锦在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支柱产业的景象已见端倪。滨海湿地的生态游在盘锦旅游业发展中占有优势地位,因此,在盘锦未来发展中,恢复、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营建湿地公园是实现湿地生态旅游、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

拟规划的滨海湿地公园用地位于盘锦市中心西南部的二界沟镇、王家乡和赵圈河的三镇交界之处。北部接双台河口国家自然保护区,南接二界沟镇,西望辽东湾,东邻王家乡,规划面积约5 000hm2(图1中红线范围),基地内大部分为水田地和水产品养殖池。

二、规划理念

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公园的规划立足于生态化的系统思维,即在生态理念的主导下,运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程的方法,对退化的滨海湿地进行修复和重建,结合与利用自然湿地的生态环境,合理安排和组织人工要素,促使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力求实现湿地公园中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良性运行,保障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1. 整体保护,科学修复

确保辽河三角洲湿地生境的完整性、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和湿地资源的稳定性,注重与外部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构建稳定的生态格局;采用生态工程方法,促使已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尽快恢复;在湿地公园内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保护内部水系自然布局肌理,改善生境,丰富物种多样性,使陆地、水岸和滩涂湿地有机相连,展现辽河三角洲湿地原生地貌特征。

2. 功能完善,和谐共生

维护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以及科学、文化和教育等活动,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规划设计应遵循湿地的自然演替过程和生态规律,妥善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湿地公园中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图5),发挥良好的生态服务作用。

3. 生态真实,文化传承

保持辽河三角洲湿地内生态资源的原始型和真实性,体现滨海湿地滩涂浓厚的乡野气息,呈现辽河三角洲湿地所特有的“红海滩”、“绿苇海”、“百鸟鸣”的壮美湿地景观;传承与保护当地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特色,旅游接待等设施应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推崇设计结合自然(图6),确保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旅游产品的原真性。

4. 合理利用,持续发展

规划立足于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突出对生态环境的优先保护,正确处理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坚持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兼顾,采取控制和限制缓冲区内建设、严格控制旅游环境容量、规范生态旅游行为、旅游设施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等措施,保证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方案

1. 规划布局

(1)有机的规划结构

湿地公园是一个拟建于湿地试验区上的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基于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通过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协同,将湿地公园的生态区划与功能分区有机结合,建构尺度适宜的生态廊道、斑块和基质,形成“一心”(核心保护区)、“两区”(缓冲区和辐射区)与“一带”(服务设施带)的格局和“四片融合”、“三点架构”的规划结构(图7),共同维系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有序、和谐地运行。

(2)系统的生态区划

基于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手段的运用,规划设计结合周边保护区位置及拟建地段的现状,将公园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辐射区和建设控制区四个生态区,辨识、模拟和设计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生态关系,实现园区内湿地生态系统动态平衡。

(3)明晰的功能分区

在拟建滨海湿地区域生态恢复和生态区划的基础上,将湿地公园规划成8个主要功能区,即自然湿地景观区(G1)、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科学研究区(G2)、生态恢复区(G4)、野外探险及体验休闲区(G5)、人工湿地景观及文化休闲区(G6)、科普教育、后勤服务及民俗文化展示区(G7)、湿地生态农(渔)业及人居生态区(G8),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场景。

2. 交通系统

(1)方便快捷的内外交通组织

湿地公园的对外交通设置于公园外缘,规划两条道路,一条经王家乡和大洼县与盘锦市相连,另一条与二界沟镇相接;穿越公园与保护区湿地相连的路段采取高架形式,便于湿地间水系的贯通。内部交通结合景区的布局形成合理的网络系统,方便地到达各个景区。园内道路规划分三级:一级园路主要连接景区道路,人车共享,以电车、生物燃料车或汽车通行;二级园路是各景区周边连接一级园路的游览专用路线,形成完整的观光道路体系;三级园路为步行路,连接各景区内部园路,形成富有特色的步行交通体系(图8)。

(2)集约而生态的停车场设置

湿地公园因其特有的滨海湿地景观而吸引广大的海内外游客,停车问题应被关注。规划中在公园的对外交通入口处集中设3个机动车停车场,同时设3个电车、生物燃料停车场;在园内一级路两侧集中设两处电车、生物燃料停车场。停车场的地面采用草坪砖铺装,并设置适当的雨水收集系统和排水设施。

(3)水陆空交融的游憩路线安排

湿地公园游憩路线安排同湿地景观和环境相配合,交通方式因地制宜地水(游船、小舟)、陆(步行、电瓶车)、空(轻轨)相结合,串联各景区和景点;路面以弹石路为主,兼有砂石路面或土路,轻轨线路走向、陆路场站分布、游船码头及其他配套设施均顺应景源与地貌,有效避免损坏湿地景物和景观。

3. 景观格局

(1)多元的湿地景观要素

对于构成湿地的水体、土壤、滩涂、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各种要素,无论其状态如何(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规划中都作为重要元素加以考虑,以构建湿地公园生态网络框架;道路、景观设施、基础设施等经过系统的生态设计后也作为基本要素,融入到整体景观规划之中,形成景观节点、景观轴线和景区,共同构成新的景观整体。

(2)多层次的湿地景观结构

湿地公园的规划从生态、自然、人文等多方面入手,挖掘、整合规划地域内的基本要素,组成景观节点、景观轴线、景区等景观结构要素,将这些景观结构要素构成生态廊道、斑块和基质,形成多层次的湿地景观结构,以此为整体联系湿地公园周边的湿地缓冲区、保护区等各类生态系统的斑块,共同形成新的、多层次的、完整的湿地景观。

(3)多境界的湿地景观节点

在湿地公园景观节点规划设计中,注重生态文化和生态美学思想在景观空间构成和建筑实体形象上的体现,创造不同的意境:通过展现滨海湿地特有的“红滩”、“绿苇”等自然美,体验到生态美感的“和境”(图9);通过恢复滨海湿地创造的生态美与自然美的结合,体会到生态系统整体美的“融境”;以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态系统的某一层次、某一局部或某一过程的物境为基础,通过联想、象征、比兴等方式,由此及彼地体悟生态系统和谐之美的“悟境”(图10)等。

结语

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健康发展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面对着滨海湿地日益退化与破坏的状况,生态化理念下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我们保护与合理利用滨海湿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与途径。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是在生态理论指导下的一次探索性的尝试,相信随着这片区域内湿地的恢复和湿地公园的建设,保护区外围缓冲区的面积将大幅度增加,形成与湿地核心保护区整体联动的格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结合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概念性规划实践,基于生态学原理,提出滨海湿地公园生态化规划的四个理念,旨在探讨滨海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法,促进滨海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恢复,滨海湿地公园,设计理念,规划设计

注释

1参见:何文珊编著.中国滨海湿地.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16~17

2参见:陈宜喻主编.中国湿地研究.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62~268

湿地公园营建设计策略初探 篇6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特征,项目适宜性,空间形态

1.湿地公园的环境特征

湿地公园是利用自然湿地或具有典型湿地特征的场地,以生态环境的修复以及地域化湿地景观再现的营建为目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生态过程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形成兼有物种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以及科普教育等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湿地公园是一种综合保护、利用湿地的有效方式。

1.1 受人为干扰影响大

与大规模的天然湿地保护区相比,通常湿地公园是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人工与自然相叠合的游憩环境,相对于自然湿地受到较多人为干扰:一方面由于游憩、科普以及展示的需求,湿地公园中湿地分布相对不均,系统结构脆弱;植物群落结构不合理;水位调节以及水体净化等主要依靠人工手段调节;另一方面,人为的适度干预有效的调整场地内部的生态环境,改善场地原有缺陷,如采取人为土壤熟化的方式以改善淤泥质土、扩大滩地以及引入适宜性湿地物种等。

1.2 植被生长量大,生态不稳定

湿地作为由水生系统向陆生系统过渡的特殊生态环境,其本身并不稳定,而湿地公园由于人工的干扰,其植被抗干扰能力差。一方面湿地公园通常会选择一种或几种植物作为优势种(或基调植物种)栽植,以利于形成较为系统的景观效果,但当人工湿地略为干旱时,杂草便大量地入侵,并抑制湿地植物的生长,影响生长速度,造成湿地植被群落的衰退1;另一方面,湿地公园往往会通过密栽植以快速实现景观效果,这导致了每年大量植物残体、鸟类粪便以及果实等堆积,若无人为清理,湿地会快速地被死亡植物等有机物的沉积而逐渐消失,从而向陆生系统转化,造成湿地的退化。另外往往优势物种又会过量的生长影响到劣势种,造成湿地公园物种趋向单一化。1.3竖向变化较少,空间均质

由于湿地本身通常位于大区域的负地形地带,湿地公园通常地势平坦,并且由于环境内人工建构筑物规模小而分散,往往水体面积较大,因此湿地公园往往竖向变化较少、天际线平缓,空间形态较为均质。

2.当下湿地公园营建的缺失

由于湿地具有上述特征,虽然湿地公园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当下的湿地公园的设计往往大多是从形式上出发,强调公园的景观的空间效果及娱乐休闲功能,比较集中地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一方面湿地公园本身具有较为特殊生态环境与空间形态,而大量设计中并没有正视环境本身特征,对场地采取了过多的人工改造,将其作为一般水景公园来对待,大量的挖池(河)堆山,不仅人工痕迹过重,缺少以“滩地”为特征的湿地环境,常常是“湿地不湿”;

另一方面,现有设计中缺少对场地固有小气候、地貌、植被特征的认知,采取程式化的设计手法,导致了不同环境基底的湿地景观同质化;

湿地公园作为具有复杂湿地景观生态系统,其功能效益的发挥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人文等各种要素的影响,而当下湿地公园设计营建过程中仅重视立竿见影的景观效果,如过密的绿化种植、放养未经风险评估的动物物种等,从而缺少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的考虑。

3.湿地公园集约化设计策略

针对湿地的环境特征及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强调通过协调与整合多层面设计目标,针对生态环境、功能要求以及空间形态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集约化设计策略,以求营造整体化、系统化的湿地景观环境。

3.1 保护与利用优先策略

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利用两者并不矛盾。一方面湿地公园不可能采取完全封闭式与绝对的保护;另一方面,湿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开发利用强度是有限的,必须在保持湿地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的价值。因此,在保护的前提下争取湿地效益的最优化,寻找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是关键。

1)湿地生境保护策略

保护好湿地资源是湿地公园建设的前提,注重湿地公园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联,保护原有生物廊道;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适宜栖息的环境空间,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中珍稀物种、群落,维护具有典型特征的地貌、水体、栖息地等原有形态及代谢过程,从而实现保护湿地群落的稳定性。

2)合理利用策略

重视湿地水文、土壤以及植被的生态功能,形成具有一定游憩观赏价值的景观环境,适度发挥湿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包括了合理利用场地水文、土壤等生态资源开展相关科研与科普教育活动;合理利用湿地景观的观赏价值开展适度的游览、休憩活动。

3.2 项目适宜性设计策略

自然景观环境自身有着和谐、稳定的结构与功能,因此人为功能的介入必然要适应环境。湿地公园中开展的活动项目应以湿地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为前提条件,服从于湿地保护的要求,总体上应以强度低、污染少、游客密度小的活动为主。同时由于其立地条件的特殊性,湿地公园不仅是作为观赏、游览以及休憩的需要,其还兼具科普、生态保护等功能。

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根据不同使用要求以及对场地干扰强度的差异可以大致可概括为三大类: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湿地景观的展示、湿地环境的体验与游憩,不同的设计项目其对场地干扰大小各异,具体见表1。

针对不同项目对场地的干扰大小,合理配置相应的游憩类型,明确其在场地中的分区,这包括了各类项目的比例、其在场地所处位置、相应配套设施等多个方面。香港米埔湿地公园囊括了科学研究、室外湿地景观展示、室内湿地科普展示等多种项目,由于采取科学的规划以及合理定位将各类项目加以布局:公园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湿地探索中心放在了入口处,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扰,而如红树林浮桥、河畔观鸟物等干扰较小湿地资源展示项目则依托公园西北的米埔湿地保护区加以开展,保证公园内生态的平衡。

3.3系统协调性设计策略

统筹协调湿地公园的景观空间、生态环境及功能需求,是湿地公园设计的核心,大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统调。

1)整体形态与湿地生态特征相协调

湿地公园空间调整不仅是为了形成典型湿地景观空间,同时应有助于湿地生态过程的保护与恢复。如苏州南石湖是典型的农田型湿地基底,设计结合现状条件加以恢复改造,采取了改造岸线、调整植被等手法,在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的同时,恢复原有地貌,优化原有湿生生态系统,再现湿地景观。

岸线改造,放缓入水坡岸,改造原有呆板平直的岸线,营造曲折迂回水陆交界线;同时就地平衡土方,调整原初堤岸的过大体量,减少陆地面积的同时增加滩地,扩展水陆交错带的范围,为湿地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创造良好环境。

视线调整,将堤岸部分土方调整至西南侧深水区域,形成浮岛、滩地、沼泽区等典型湿地景观。各滩地相互交错,在对南侧城市环境的视线遮挡的同时优化原有空间格局,形成陆地——滩地——浅水区——岛——深水区的空间结构,营造具有自然风貌的湿地景观;

2)空间形态与功能要求相协调

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与空间调整是交互进行的,一方面,湿地公园功能分区是在对空间格局加以优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另一方面,根据生态条件形成的功能分区,如保护区域、恢复区域等,明确湿地空间的改造强度,从而优化空间形态。如江苏常熟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东扩项目中,从原初的场地空间格局入手,在此基础上调整各区域空间层次、竖向变化等,融入相应的湿地特色景观节点,通过生境、空间与功能整合设计,优化湿地公园景观效果。

协调空间格局与湿地生境:根据现有水岸及斑块形态进行功能分区。场地北侧围埂密度大,斑块数量较多,具有典型的湿地特征,将其功能定位为湿地景观的展示(湿地示范区、湿地植物精品园区);场地东侧大面积水域生态条件良好,空间形态规整,设计将其作为公园的保育区。

调整功能定位与空间形态:在明确场地功能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分区的定位进行空间形态的调整,如针对湿地示范区延长滩地面积,调整岸线形态;对于民俗文化参与展示区采取调整竖向,通营造岛、半岛、堤、洲、滩等典型湿地特征来丰富场地空间。

结语

和谐的湿地公园环境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要环境素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湿地公园的设计必须以尊重、保护和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为基础,在充分认知场所的前提下,统筹各设计要素、协调设计过程,通过系统的方法,营造有机协调的景观系统,从而实现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玲,李广贺,张旭等.滇池人工湿地的植物群落学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9:570-573

[1].成玉宁.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吕宪国,刘红玉等.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崔心红,钱又宇.湿地公园[J].中国园林,2004.4:60-61

浅谈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设计 篇7

今年五月起正式实施由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可见对于湿地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湿地景观环境可以改善周边的气候环境, 对生态系统进行一定范围的保护和调节。譬如湿地中出现的大面积的水域和植被环境, 可以进行吸尘、降低噪音、调节环境湿度等等, 都从多方面改善环境, 提升环境的舒适程度。湿地在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 在其中众多物种的共生构成了一个生态环境结构, 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众多的资源, 形成强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建立各种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 我们要以各种湿地类型的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依托, 充分利用和挖掘湿地的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进一步促进湿地保护。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 同时也是城市湿地景观保护和设计的代表, 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和其他的水景公园有着质的区别,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主要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性的保护以及对其基本功能的展示, 注重对于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中的科普教育宣传以及对湿地文化价值属性的传承。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区别于其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方面是在于利用这一城市中的景观场所, 对其中游玩的人群普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以及对其中物种多样性的认知, 来推动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这一空间类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属性。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不单单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城市公园和其拥有的旅游资源来看待, 对其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应该更加被值得重视。要根据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自身条件, 诸如大面积的水体、绿化等等内容, 进一步的发挥其在整体城市中的生态作用, 注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让我们这个“地球之肾”更好了为我们的家园“排毒清肺”, 找回湿地日益消失的功能, 找回被打破的生态平衡。在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设计中, 在不断满足使用人群需求的同时, 其空间也会对人们的视觉、情感、精神、文化方面有着相关的影响。设计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第一位的, 一个怡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环境会从视觉上给人们带来好的享受, 使得人们愿意进入其中去领略空间的多样性。同时在一个能够留的住人的空间环境中, 设计师还需要让使用者在其中有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共鸣, 可以在公园中找到湿地文化的发展的延续。环境对人的激励是通过调动人的内在动力, 发挥人的创造潜能, 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来实现的, 它能增强人的自信心, 显示自我的价值, 得到社会的承认, 理想的环境是能启发人心灵的。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是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为指导思想, 要形成的空间应该是集合多种自然空间, 聚集多样的动物及植物种类群落, 加强整体性, 为使用人群提供一个自然祥和、生机盎然的综合性空间类型。整个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中, 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设计是整个规划的重点, 如何恢复整个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性是首要任务, 其次就是怎样继续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的发育, 加强并提升各个物种的多样性, 实现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自然化。提高湿地环境中土壤与水体的整体质量以及对水与植物之间关系的协调是核心任务。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设计的总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 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 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 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 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 从而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与此同时,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解决各种用地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一个日益加剧的问题, 满足城市人群的需求, 建立一个环境宜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 也是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也会为人类提供了集聚场所、娱乐场所、科研和教育场所,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和巨大的景观价值。根据人类文化的发展, 长久以来, 具有得天独厚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湿地环境, 一直都是人类理想的居住场所, 同时在人类社会发展文明和进步文明中, 湿地也是其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水体在环境的美化方面以及为使用者提供休闲娱乐空间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丰富物种也在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应, 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相关的野生动植物遗传基因的科研, 并且通过实物的认知带来科普教育。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保留的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 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价值。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目标是在于怎样将湿地的治理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 要从多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在设计初期应该先开展细致深入的调研工作, 要从多方面入手, 如不同层次的土壤结构、地下水位以及不同层面的构成材料等等地下情况, 还有相关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的活动习性, 各类景观要素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为后续的由表及里设计做准备工作。“水”这一概念是规划设计的主题, 将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作为生物与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 联系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 共同形成新的景观整体。水生态环境是与湿地有着密切联系的, 水是湿地环境与水文生态系统之间相连接的纽带, 是决定湿地属性的重要元素, 是水文生态环境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湿地自身也是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表现, 如果没有良好的水文环境, 就不可能有健康的湿地环境, 也不会形成环境宜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对湿地进行保护也是保护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保护城市湿地环境的有力措施。湿地环境的破坏, 将直接影响着水文生态环境, 水文生态环境的恶化, 也会造成湿地的不健康发展,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健康的湿地环境和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合理规划设计也是反映出对湿地环境和水文生态系统的基本保护与正确发展。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要将构成湿地整个物质循环圈中的各种要素, 如水体、农田、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等, 作为规划的基本要素, 融入形成整体性的领土景观规划要求之中。尤其是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元素, 无论其状态如何, 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 都应作为规划中的最重要元素, 以构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及景观特色的框架。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一般要注意几点要求。第一,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 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 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第二,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 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 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 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 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第三,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 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 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 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 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第四, 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 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 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 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第五、土壤结构对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营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砂土营养物含量低, 植物生长困难, 而且容易使水体快速渗入地下, 所以不宜设在最下层。而粘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 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 故通常采用粘土构筑湿地下层。壤土也可以代替粘土置于底层, 但应适当增加厚度。第六、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护岸生态设计作为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岸边环境的营建也是十分重要的, 需要精心考虑。混凝土砌筑的护岸破坏了湿地对周围环境应有的过滤和渗透作用。而人工草坪由于自我调节能力弱, 大量的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措施, 极易导致残余化学物质流入水体造成污染。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设计是为了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 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 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建设, 一方面可以有效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 另一方面, 也可以让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加强对湿地的保护, 充分认识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水生态环境, 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摘要: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设计是为了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 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 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论述了其设计的相关内容, 旨在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 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湿地,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生态

参考文献

[1]成玉宁.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5.

[2]陆健健.湿地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

[3]催保山.湿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2.

[4]但新球, 吴后建.湿地公园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12.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篇8

关键词: 湿地;湿地公园;景观规划

1.湿地及湿地公园

1.1湿地的基本概念

湿地的具有多样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拥有大量独特的物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保障,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公约》指出:“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做成或成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湿地具有很强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

1.2湿地公园的基本概念

1.2.1湿地公园的定义

广义的理解,湿地的主体为生态景观系统,具备较完整的湿地保护系统,并具备一定的规模。同时具有一定的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作用,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

湿地公园通常分为自然湿地公园与人工湿地公园.自然湿地公园一般是在原有湿地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开展相应的旅游和教育.人工湿地公园一般是重建或者恢复原有湿地生态系统,引进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对城市环境有一定净化作用。

1.2.2国家湿地公园的定义

国际湿地公园的建筑风格、设施配套、景观设计、人文内涵等应与湿地生态系统及相关的自然环境协调。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备保护生态环境,宣传普及科普教育等多项活动。

2.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浙江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2.1设计原则

2.1.1系统保护原则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持湿地资源稳定性,使其可持续发展。

2.1.2合理资源配置原則

合理配置湿地动植物的生态资源,包括其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适当的开展休闲游览及科研科普活动。

2.1.3规划协调原则

湿地公园的应该体现自然野趣,具备湿地自然资源特征。建筑风格应具备当地的地域特征;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因地制宜,选择有益于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环保材料。控制和管理各类服务设施的数量与规模,与生态系统相融合,对于其所处地理位置进行合理安排。

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江德清县城东南,面积约36.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4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第五大内陆湖,江南最大的天然湿地,是朱鹮易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基地、国家野生大豆保护区。具有丰富景观结构的天然湿地公园,岛屿交错,动植物种类多样。

2.2设计方法

2.2.1结构分区

国家湿地公园一般包括湿地保育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服务管理区等区域。

保育区内一般有需要保护培养的湿地生态系统,及珍贵的稀有物种,可设为禁区或限时限制人口数量进入的区域;湿地功能展示区与体验区,可以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允许游客科学的参观体验农业渔业生产。服务管理区一般选择在非湿地景观范围中,提供游客及相关行政和管理机构活动的场所。

下渚湖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为“两山一湖、一廊一带”的结构分布。

“两山”:塔山和防风山,两座山植被丰富,作为景观结构的背景依托,同时又是具备人文景观的内涵,两山各具特色。

“一湖”:保护性的开发中心湖面及周围景观区域,整个景区的核心区域,保护生态完整和持续的同时,一定程度的开发观赏游览区域。

“一廊”:在下渚湖与防风山之间的有狭长的过渡地带,规划中,与沿线的村落改造结合,使山水之间的绿色廊道既具有原始生态景观地貌,又具备江南民居的建筑风貌特色。

“一带”:景观周边现状多为农业用地,整合规划资源,设计一条的体验展示农耕文化的特色区域带。

2.2.2景观规划设计

A.自然景观规划设计

a.水体景观规划设计

水体设计是指对湿地中的水域面积进行规划设计,包括其中的湖泊、溪流、泡沼、滩涂等景观。

下渚湖河网密集,水资源丰富,保护了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又具备蓄水,分洪,调节水位的作用,湖中遍布600多个形态各异的岛屿,水网交错。在设计规划时,进行有保护的开发,保留原始地形地貌,配合生态驳岸建设。规划中以主体湖面为中心,保留大面积的芦荡湿地和水体,根据水域特征及地形地貌,设计划分为水乡村落、水荡花田、湖山舟韵三个景区。

b.植被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以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多样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设计规划时,应地制宜,选择本土植物种植。

下渚湖景区东部湿地区域以水生植被为主,湖内大小土墩分布茂密的竹林,古樟树群;沿湖芦苇成片;下渚湖湿地风景区西部区域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以塔山为中心,由云岫寺景区、山林特色活动区、林泉野趣景区构成。

B.人文景观规划设计

人文景观规划设计应与湿地的自然生态景观相融合,具备较强的地域特征,具有当地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的景观设计。将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充分结合,设计纪念性历史文化景区,同时规划体验民俗文化的游览区域。

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中部规划设计了防风揽古景区位,纪念远古时代防风国的先民首领和治水英雄防风氏;同时结合村落和河道景观,设计一条水街民俗游览线,开展旅游度假活动,推广民俗文化。

3.结语

目前,我国湿地公园的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将自然的湿地公园保护于建设与城市生态和谐统一,在规划建设中既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能合理的保护湿地的自然景观,将生态保护,休闲旅游与教育体验有机结合。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中,以自然生态学为基础,美学与生态互融,使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20-123.

[2]崔丽娟,Siephane Asselin.湿地恢复手册——原则·技术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城市问题,2003,3:9-13

湿地公园春游 篇9

一.主办单位:潍坊医学院2010级15班

二.活动地点:潍坊湿地公园

三.活动时间:五月七日早上

点到下午

四.参与人员:潍坊医学院2010级15班全体同学

五.活动主题:2011年下学期开学,春意盎然,正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通过本次春游活动,在领略优美景色的同时,促进本班同学的交流,营造和谐融洽的集体气氛,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陶冶情操。在繁忙的学习之中的某个周末,大家一起出游,享受自然,静而舒心。同时,这既可以为全体同学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有可以加强同学们的集体意识。

六.宣传活动:在活动之前,充分在同学们之间争取活动的地点,最后在浮烟山公园和湿地公园中选择了环境更加优美的湿地公园。

七.地点优势,劣势:

1.优势:潍坊的白浪河湿地公园是在原来白浪河上游湿地的基础上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并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小品和建筑聚落的超大天然湿地公园,生态、和谐、平衡为打造宗旨,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自然资源,只是进行了景观性修复和更改,使水、石、树、花、草更加相得益彰,展现了尊重自然,科学规划精神,现在的白浪河湿地公园将是一个融旅游、休闲、娱乐、餐饮、居住、生活体验为一体的民生色彩强烈的旅游综合体。其规模、特色、精致程度和水系的设计整理,堪称“类西湖”。

而且没有门票,公园面积很大,可供大家充分游玩,及开展烧烤活动。

2.劣势:路程较远,乘车耗费时间较长,大约

分钟

景区内除植物景观外,可游玩东西较少。但可以开展各种小活动。

七.活动具体安排

1.提前负责联系好包车,供全班同学来回。

2.联系好烧烤公司,订下12架烧烤架及每人一份的肉串和蔬菜串。3.准备好照相机,并提醒大家带些湿纸巾和面巾纸和纸杯子。带上足够的饮用水。带上烫伤药还是必要的,推荐山东产的紫花。最好不要穿皮鞋,也不要穿化纤衣物,蹦出来的火星很容易就会把化纤衣服烧个洞。4.五月七日早上

点在学校北门集合集体乘车,下午

点在景区大门集体乘车回来,时间要说早一点,要不有人会迟到,这样刚刚合适,但是车要提前叫它来接你,尤其是下午,因为很可能车不是做你这一家生意,所以尽早联系。5.首先全体同学集体在公园门口照相,然后按照男女宿舍分开活动,大家自由在公园里游玩,但必须注意安全,有特殊情况或是提前离开的同学应该请假。6.十二点前订的工具和烤串来之后,大家就分工分宿舍进行烧烤活动,烧烤时间自我安排,初定一个半小时吧,到时候打电话让人家再收走工具。7.另外需要注意查人数,保证大家的安全。

8.注意收拾好烧烤后的垃圾,体现大学生的素质。

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浅析 篇10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期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 带有静止或流动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水域地带, 包括低潮位不超过6m的滨岸海域。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 “湿地公园”可被定义为, 利用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 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 借鉴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景观和生态过程, 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具有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 是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改善的一种途径,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 湿地公园的分类

根据湿地公园的内涵和形成过程, 将湿地公园分为“自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两大类。“自然湿地公园”是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 划分一定的范围, 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 (如观鸟亭台、科普馆、游道等) , 开展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遵循“生态自然”的理念, 本着友善对待环境的设计观念, 以简朴的造园手法, 运用天然、环保的造园材料, 营造出自然、和谐、原始、质朴的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 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 使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并且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3. 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概述

3.1 国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案例

3.1.1 日本葛西临海公园

日本葛西临海公园位于东京都江户川区。建设面积80hm 2, 葛西临海公园包含名为“水边之自然”的葛西临海水族园和葛西海滨公园。“水边之自然”葛西临海水族园建设之初, 是为了再现东京周边随处可见的湖与河流而开发建设的人工淡水区域环境。

3.1.2 日本米子水鸟公园

米子水鸟公园位于鸟取县米子市, 建设面积28hm2, 城市湿地公园主要是为保护在此生息的水鸟类而建设的, 是日本中海范围内拥有汽水湖面积第五位的生态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是琥珀鸟集体过冬的最南极限地, 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

为了能使琥珀鸟与大雁等珍稀野生水鸟采食方便及生存栖息, 在浅滩水域内建设了一定面积的芦苇丛生岛。与此同时, 在野生鸟类聚集区建设有科学观察、环境管理、调查研究、自然教室、环境保护教育等一系列配套设施。该保护区还为前来游览的游客建设了能够亲身体验的自然观察中心。该中心还建设有资料文献、科研中心;另外中心内还设有日本国内野生鸟类的认知讲解、卫星拍摄的鸟类栖息群活动状况的详细资料等。

3.1.3 英国伦敦湿地公园

英国伦敦湿地公园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巴·艾尔姆 (Barn Elms) 区中。伦敦湿地公园离市中心5km, 距离白金汉宫仅有25分钟的车程。湿地公园共占地42.5hm2, 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

伦敦湿地公园曾是伦敦泰晤士供水公司的蓄水池, 由于伦敦泰晤士环城水道建成, 维多利亚水库就被逐步废弃。鉴于该地块原先就有多种鸟类和昆虫栖息、同时也是多种鸟类迁徙过冬的场所, 因而将废弃的水库转换成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和环境教育中心。

3.2 国内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案例

3.2.1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 距西湖不到5km, 总规划面积1008hm2, 是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杭州西溪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 这里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幽雅、文化积淀深厚, 是国内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为了突出这一点提出了“鸟的天堂”、“芦花、柿、梅、桑”、“词人圣地”、“西溪节庆”等四大重点工程。通过保护水和植物、湿地地貌、民俗风情、历史文化遗存四个方面, 体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交相呼应,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3.2.2 唐山市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唐山市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中心以南2.5km处, 属唐山市南部采煤下沉区的一部分, 周边与农田及部分国有土地为界。北与南湖公园相邻, 南至北新庄子、西到王禾庄, 东邻京山铁路。南北最宽处4065m, 东西最宽处3140m, 总面积约699hm 2, 其中水面约115hm 2。

该湿地公园是在采煤沉降后形成的相对集中的较大积水坑的基础建立的。规划区域井下开采历史较为久远, 既有早期的老采空区, 又有正在开采的煤层, 并且在以后较长的时间里仍会有采掘活动, 目前还存在遗留下的炭坑建筑。全园的主旨就是通过核心设施、炭坑资料馆、广场、餐厅、园路、建筑小品等要素, 使人们通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和炭坑时代文化, 既有创意又突出了地方特色。

3.2.3 香港湿地公园

香港湿地公园位于香港新界西北部, 天水围新市镇以北, 毗邻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公园占地约60hm2, 包括一个占地约1hm2的访客中心, 以及60hm2的为野生生物而建造的户外再造生境。香港回归祖国后, 原属英国的拉姆萨尔公约下的米埔及后海湾一带湿地, 转为中国在该公约保护的第七片湿地, 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一块闹市中的湿地。因其区域与深圳湾的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连成一体, 而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重要自然保育区。

3.2.4 崇明东滩湿地公园

东滩湿地公园位于崇明岛东端, 上海市区东北方向40km处。西起92大堤, 东至98大堤, 北临长江口北支水道末端, 南沿北港水道。是个约2km宽、10km长的狭长地带, 总占地面积达到2400hm 2, 是我国建设的首个国际型湿地公园。

本区是亚太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和水禽的主要越冬栖息地之一。生物多样性高、生态效应最大化是其最大特点。通过特殊的种植设计、引鸟设计为鸟类提供捕食、栖息的场所, 同时也为人们提供观测、亲近鸟类的自然场所, 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创造城市特色景观。

崇明东滩国际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是一个崭新的尝试, 通过它的建设, 进行湿地生态系统的培育、修复与重建, 逐渐形成湿地开发、利用、保护的示范区和生态旅游基地。东滩湿地有望成为长江口最重要的迁徙鸟类栖息地和长江口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河口湿地。

4. 湿地公园规划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湿地公园一般从自然地理条件、乡土动植物种、生态景观、历史文化四个方面进行规划建设。纵观国内外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 在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表现出以下趋势:

4.1 注重生态效应、维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是管理、规划及合理开发生物资源的基础。采用丰富的植物种类, 以构建接近自然的湿地植物群落。复杂而稳定的群落结构不仅能形成公园植物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 并能吸引野生生物, 特别是鸟类、蝴蝶和小型哺乳动物, 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和自然保护的关键之地。

4.2 利用湿地资源、展示地方文化特色

(1) 乡土物种的应用

对区域内的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充分利用本地湿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乡土动植物, 按照生物学和景观学的原理合理设计。不仅维护费用低, 又能从生态景观方面体现地方特色。

(2) 文化内涵的展示

湿地是历史、文化的发源地, 包括战场遗址、最早的居民点或人类移居地、重要历史研究地等。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湿地公园的建设应突出自身特点, 充分利用和体现湿地的历史与文化, 提升湿地公园的内涵和品位, 从而在历史文化方面体现出地方特色。湿地文化具体包括:湿地历史文化、湿地民俗文化、湿地饮食文化、湿地商品文化、湿地园林文化、湿地建筑文化、湿地宗教文化等。

4.3 突出生态主题、展现湿地自然景观

湿地公园的建设应突出生态主题、“原汁原味”, 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体现“自然性”和“古朴性”原则。湿地公园的项目设置需满足不同人群的兴趣和需要, 充分体现人类接触自然、回归自然的参与式理念。以人为本, 既要考虑湿地公园的管理, 又要方便游客, 满足其需求, 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湿地休闲环境。

4.4 重视生态教育、服务生态研究

上一篇:不合理的合理存在下一篇:营造美丽的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