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建设论文十篇

2024-06-29

重大建设论文 篇1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围绕“构筑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打造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的目标,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力求突出实践特色, 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机制上推出多项新举措。

今年11月, 自治区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快项目前期工作的若干意见》, 建立了加快项目前期工作新机制, 下放审批核准权限, 继续实行投资项目联合审批核准, 进一步完善项目评估审查工作, 加强指导和规范服务, 成为广西在扩大内需, 促进增长的一个大胆改革和尝试。

笔者了解到, 到10月底, 自治区统筹推进的85个重大项目实现新开工, 完成投资179亿元;中石油钦州1000万吨炼油项目等620项自治区重点监控的续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龙滩水电站5号机组等55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 形成了一批新的生产能力。

在抓好项目建设的同时, 广西还提出了实现“滚动式发展”的思路, 从支柱产业发展和延长产业链中挖掘项目, 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鼓励投资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中发掘项目, 从招商引资中寻找项目, 从发挥各地优势和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中提出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广西各市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下, 初步研究汇总了从2009年至2012年广西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社会事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大中小项目共30386个, 总投资46275亿元。这些项目的组织实施, 将对广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了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机制上有新举措、在谋划重大项目储备上有新思路外, 广西在拓宽重大项目融资渠道上, 坚持利用市场和开放的办法扩大项目融资, 也取得新突破。

截至今年10月底, 广西共争取到国家投资64亿元, 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47亿元, 中央专项基金17亿元, 是近五年来国家支持资金最多的一年, 超额完成今年预定目标任务。1-10月, 全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87亿元, 同比增长25.7%。

中央提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0项措施、在今年四季度增加1000亿元投资政策出台后, 广西加强了与中央各部委的衔接沟通, 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当前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实践载体。

截至11月20日, 国家发改委已安排或落实广西21个专项新增投资中央投资约40亿元;广西已争取到中央新增200亿水利建设资金中的11.6亿元, 是全国获得水利建设资金最多的省份之一。其它项目争取中央投资工作也有序开展, 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有关专家指出, 广西与全国、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最根本的差距是工业化程度低、工业发展滞后, 尤其是缺乏大产业、大项目支撑。为此, 广西提出, 将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 完善产业布局, 扩大产业规模, 努力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今年底前, 防城港钢铁基地一期、防城港红沙核电、北海林浆纸、北海铁山港石化、南宁电厂等一批产业新项目将陆续开工启动建设, 将奏响广西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序曲。

11月24日, 中国-东盟陆路通道的重要路段——钦州至崇左高速公路正式开工, 这是广西近两个月来开工的第3个高速公路项目。坚持交通优先发展, 尽快形成支撑科学发展的新优势, 是广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具体工作措施之一。

今后五年, 广西将投入资金3000亿元以上, 掀起交通建设新高潮, 尽快形成水陆配套、相互贯通、内外通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出海出省出边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重大建设论文 篇2

中山市的岐江桥, 从外表上来看十分不起眼, 甚至有点落后。岐江河上本无桥, 直至1951年才有了岐江桥。62年来, 此桥体曾经历过拆除重建。目前所见之桥在1976年动工, 1977年通车, 由木桥到电动吊桥, 从传统桥梁变身为现代桥梁。随着时代的发展, 许多城市原有的旧桥都拆了重建, 岐江桥刚因它独特的开合式铁桥设计, 被列入了《广东省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单 (A级) 》。

几年前就曾经因为桥体被检测到难以承受日益增多的车流, 而有计划想拆除重建。但当时计划一出, 就遭到市民反对, 最后政府采取了限重限行的方式, 减轻桥梁压力。原本以为这事会这么拖下去, 但今年5月初, 突然有关部门明确表示月底将拆除。这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 立即在微博和网络上被传播。几位中山的民间“微博大V”、政协委员, 都立即发声反对。

事件迅速发酵, 一些网友、市民也加入大讨论, 一座伴随这个城市三十多年, 刚好见证中山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地杯性建筑, 该不该拆除。

■政府没有提前细说“为什么”

对于这一事件, 中山的媒体的应对各异。有的只报道简单的政府动作, 有的则聚焦于市民声音。本报得知消息后, 第一时间是考虑,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 从岐江桥本身的“地位”, 以及各方反应不同来看, 这将是一件城市建设中的公众事件。于是本报推出了报道系列, 并拟定了多个方案应对。

这系列报道, 有人喜欢, 有人斥商报炒作、矫情。有人说, 那只是一条二三十年的桥, 年代不够老, 样子也不够漂亮, 不至于为这么点小事大张旗鼓。正如青春必将逝去, 岐江桥因岁月的侵蚀, 无法承受车流压力, 必须要拆旧建新, 这是可以理解的。而我们的系列报道开篇就着生报道此桥已属危桥, 重建方案是要原址原样重建。但可惜记者想要采访相关部门, 把桥的危险程度、体检报告等内容解释得更具体细致的愿望落空。

记者申请采访的提纲虽已交, 但有关部门未能在一两天内及时有详细的答复, 答复日期也未定。为什么一定要拆, 而不能修?为什么拆了还要原样再建?为什么旧桥不能保留做步行桥?一连串的为什么, 在政府做出拆除重建通知前后, 都没有做过多的解释。从几天后,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了简单的情况。桥体受侵蚀严重, 存在安全隐患, 必须拆除。如果桥体的鉴定报告、维修造价与新建投资等等的相关内容, 都在拆桥消息发出后, 一一摆出来, 把政府的难处、拆桥的必要性说清楚, 还是会被市民理解的。只是很遗憾, 这些内容, 在有关部门有发出折建消息之后, 一直没有及时提供以及做出解释。

当这种解释、澄清的机会与诚意, 被错过, 事后再如何补救, 都难以让人信服。

在系列报道的十多天里, 本报都是一面积极向有关部门挖料, 希望了解更多来自旧桥体本身和新桥计划的资料;另一面是走到市民当中、走到桥头去, 倾听使用者的声音。除了报道网络上、微博上的希望保留意见, 民间自发在桥上绑绿丝带的行动;也有周边商户、居民因交通压力而不堪烦扰, 希望尽快拆桥的意见。只是, 来自政府部门回应的声音很少。主管这个项目的部门负责人, 经邀请到了中山网上做客, 与工程师用半小时的时间就网友的一些疑问做了回应。但短短半小时的时间, 而且只是在网络上在线回应, 并不能满足市民希望知道更多的愿望。虽然政府回应较简单, 但也并没有对报道进行过任干涉或“暗示”。

■城市建设的市民参与权

或许今日所拆的岐江桥, 在某些人的心里并不重要;但谁又能保证, 明日要拆的、或要建的新工程, 或许就与自己无甚关系呢?怀念有怀念的理由, 拆建有拆建的无奈。也或许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在某方面不可改的傲慢与偏见。但本报的系列报道, 绝不仅只是宣泄怀旧情绪, 更希望的是能通过这座桥的去留, 在政府与市民心中建一座桥。一座桥, 可以让人跨得更远;一座桥, 也可以将人与人之间拉得更近。

怀旧表象掩盖不住岐江桥的“暗涌”。岐江桥只是一个引子, 激起的是市民在参与城市重大项目中的意见表达的参与权。市政协委员胡文坚给出了4点建议:公布更多信息, 公布专家认定的报告, 给非拆不可的理由, 让市民了解新方案。不止针对岐江桥, 在今后的重大民生事项中, 这四点建议都是一种桥的稳固基础。

那在双方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桥的现状下, 媒体报道如何选取角度?在系列报道推出的初期, 就有人但心系列报道难以为继。可是本报这一系列连续做了十多天, 每天几乎都是一至两个版。不是简单的“怀旧”, 我们希望激发的是是市民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公众事务的参与性。十多篇报道, 有一半跳脱了沉重的“怀旧”, 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讲述, 更多是每天换着“玩法”与读者互动式。

如果非要说再见, 那就选个特别的、潇洒点的方式吧。除了部门记者的文字报道, 我们在商报微博上发起投票, 让市民来说拆下的旧桥如何处置好。我们与邮政部门合作, 推出时点纪念封。我们组织了中山商报号的夜晚游船, 让市民近距离用最特殊的角度来看桥。我们请摄影记者撰写“合影指南”, 指点市民如何更好的与旧桥拍合照。我们甚至提议, 有空的话可以半夜两点钟去看岐江桥开合。

原本以为, 上了年纪的老中山人可能只会在嘴里念叨两句, 参与活动的则多数为IN的年青人。可是我却在临封闭前那个周末, 看到了带着孩子、孙子来桥头拍照合影的老人。也在半夜两点, 看到了从外省到电子科大中山学院来读书的新中山人。

建设用地审批方式调整意义重大 篇3

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调整不涉及建设用地审批权,调整的只是建设用地审批方式,依法应由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的城市的建设用地审批权仍在国务院,不存在下放问题。该负责人同时表示:“这是土地管理特别是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强化省级政府责任。”

此前建设用地由城市政府一年多次申报,国务院多次审批,报批内容由国土资源部审查以及城市政府自行审查,审批时间长,审批程序繁,尤其是省级政府只充当“二传手”角色,权责不明,徒增环节。审批方式调整后,省级政府不仅负责汇总申报,而且负责审核把关过去需报国务院审查和城市政府审查把关的部分内容,也就是说,省级政府要对城市建设用地负总责。

当前我国违法违规用地现象之所以大量存在,即使在治理整顿期间土地“闸门”也没能真正把住,症结之一在于权力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原来的建设用地审批方式未能合理解决各级政府权责划分和制约监督问题:中央部门面对一大批城市,很难面面俱到明察秋毫,且陷于日常审批事务,难免影响宏观调控和土地监管;城市政府自报自查,其弊端不言自明;省级政府只相当于“二传手”,积极性自然不高,也很难追究其责任。一些地方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不制止、不查处,甚至隐瞒不报、压案不查,在土地管理和调控问题上有意无意地当起了“甩手掌柜”,与原来的审批方式有很大关系。

新的审批方式在加大省级政府权力的同时,也强化了省级政府的责任,权责一致成为强化地方政府责任的重要手段,今后土地方面再出问题,将直接追究有关地方负责人的领导责任。省级政府对城市建设用地负总责,总体上说就是对申报城市建设用地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负总责,包括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是否符合规划计划、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符合用地申报有关要求、用地是否结构合理、确实需要、节约集约等。具体而言,省级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于对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审核把关、检查指导。一是对城市申报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严格审查。二是在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后,对城市申报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核把关。三是对城市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与实施方案的申报、实施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这种形势下,省级政府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审查和监管会更加严格。”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用地,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安置途径不可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补充耕地不到位、土地供应和利用等不符合有关规定,以及未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不会审核同意实施方案和办理回复文件。

此次审批方式调整是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科学划分了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的权责。中央部门主要审查用地规模、区位和规划用途,有利于国家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许多具体的审查事项放到了省一级,有利于强化省级政府责任;在国务院一次性批准用地后,城市政府向省级政府申请实施方案更便捷、灵活,有利于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能。对于国土资源部及各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而言,此次调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国土资源部可以从繁杂的城市建设用地审批事务中解脱出来,加强调查研究与对地方工作督导,有利于更好地转变职能,强化用地监管;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则可以进行近距离监管,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解决本地土地使用和土地管理的实际问题。

重大建设论文 篇4

1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山东省淄博市续建配套工程(年引水5000万立方米)2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沂源段)项目(铁路全长54公里)3市内省道及国道改造工程(6条国道、省道改造共计227.8公里)4中心城区道路改造提升工程(3条城区道路改造共计22公里)5新区综合楼(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6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7新区休闲公园(占地1044亩)8金融大厦(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9文昌湖旅游度假区环湖路工程(全长10.8公里)10山东润兴化工科技有限公司HDI及己二腈产业化项目(年产非光气法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10万吨及己二腈30万吨)11淄博齐翔腾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环保新材料(PBS)工程项目(年产环保新材料(PBS)15万吨)12山东朗晖石油化学有限公司新型医用防护品项目(年产氯乙烯20万吨、特种糊树脂20万吨、新型医用防护品100亿套)13山东海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尼龙66切片项目(年产尼龙66切片15万吨)14山东海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丙烯腈及ABS项目(年产丙烯腈13万吨及ABS50万吨)15山东蓝帆化工有限公司特种环保助剂项目(年产特种环保助剂30万吨)16山东开泰石化丙烯酸有限公司丙烯酸及酯项目(年产丙烯酸8万吨、丙烯酸丁酯8万吨、冰晶级丙烯酸2万吨)17山东宏信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丙烯酸及酯项目(年产丙烯酸16万吨、丙烯酸酯20万吨)18淄博飞源化工有限公司氟材料循环经济项目(年产R32产品3万吨、R125绿色制冷剂3万吨、含氟新材料3万吨)19山东东大一诺威聚氨酯有限公司聚氨酯系列产品和聚氨酯预聚体项目(年产聚氨酯系列产品15万吨、聚氨酯预聚体6万吨)20山东华夏神舟新材料有限公司含氟高分子聚合物项目(年产含氟高分子聚合物3.2万吨)21山东汇龙石化有限公司煤焦油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化项目(年深加工焦油20万吨、蒽油8万吨、洗油2万吨)22山东汇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可完全生物降解塑料项目(年产可完全生物降解塑料10万吨)23山东东岳有机硅材料有限公司功能性有机硅精细化学品项目(年产功能性有机硅精细化学品2.45万吨)24淄博帝维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润滑油基础油加氢联合装置项目(年产润滑油基础油加氢15万吨、白油加氢3万吨)25山东东大一诺威新材料公司聚氨酯产品搬迁扩建项目(年产聚氨酯产品12万吨)26山东天璨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型功能陶瓷催化材料和国V高效净化汽车尾气稀土催化剂项目(年产新型功能陶瓷催化材料1.2万立方米、国V高效净化汽车尾气稀土催化剂300万套)27淄博鲁中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镁铁铝尖晶石砖项目(年产镁铁铝尖晶石砖20万吨)28山东赫达股份有限公司纤维素醚及研发中心项目(年产医药级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4000吨、建筑级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2万吨)29鲁信创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及高档磨料产业化项目(年产强化木地板用耐磨砂1.2万吨、陶瓷微晶磨料2000吨、铬刚玉磨料5000吨、半脆刚玉3000吨)30山东联创节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硬质聚氨酯高效防火保温复合板项目(年产硬质聚氨酯高效防火保温复合板1000万平方米)31山东电盾科技有限公司防静电系列产品项目(年产防静电浆料、防静电陶瓷砖270万平方米,防静电离子风机5万台,防静电瓷木复合50万平方米,防静电高架地板50万平方米)32山东晶鑫晶体科技有限公司蓝宝石晶体材料项目(年产蓝宝石晶体材料1万吨)33淄博市周村磊宝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氧化物系列新材料项目(年产氧化物系列新材料1万吨)34山东东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型催化剂钛白粉项目(年产新型催化剂钛白粉2万吨)35山东淄川特种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电子用环保镍靶材生产项目(年产电子用环保镍靶材50万块)36山东华安新材料有限公司聚偏氟乙烯及配套扩建二氟一氯乙烷项目(年产聚偏氟乙烯8000吨、二氟一氯乙烷1.5万吨)37山东硅元新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先进结构陶瓷材料系列产品产业化项目(年产先进结构陶瓷20余万件(支))38山东富丰柏斯托化工有限公司新戊二醇(NEO)建设项目(年产新戊二醇(NEO)4.5万吨)39淄博润凯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特等高铝砖项目(年产特等高铝砖10万吨)40淄博高汇化工有限公司橡胶促进剂M项目(年产橡胶促进剂M1.2万吨)41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透析设备及耗材项目(年产血液透析机3000台、聚醚砜中空

纤维血液透析器和体外循环血路管各750万支)42瑞阳制药有限公司固体制剂及冻干注射剂新产品产业化项目(年产固体制剂60亿片、冻干注射剂新产品7200万支)43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物制药装备项目(年产生物制药真空冷冻干燥系统80套,外保护铝箔多烯烃共挤膜粉液双腔软袋生产成套装备15套,制药用消毒灭菌设备200套)44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老厂区搬迁升级改造项目(年产安乃近1万吨、激素30万吨、固定制剂200亿片)45山东富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功能性低聚果糖项目(年产功能性低聚果糖10万吨)46山东中保康医疗器具有限公司无痛、高压给药装置项目(年产无痛、高压给药装置30万套)47中化帝斯曼制药(淄博)有限公司头孢菌素扩产项目(年产头孢菌素2000吨)48山东金城医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谷胱甘肽原料项目(年产谷胱甘肽原料200吨)49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非PVC软包装输液车间扩建项目(年产非PVC软包装3亿瓶)50淄博火炬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淄能新区电池产业总体规划建设项目(年产各类铅酸蓄电池633万kVAh)

51淄博光科太阳能有限公司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项目(年产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300MW)52山东高盛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曲平面光热玻璃项目(年产曲面太阳能定日镜玻璃260万平方米、平面太阳能定日镜玻璃120万平方米)53鑫能能源集团能源装备项目(年产LNG/CNG子站集成装备1800套、储存设备5万只)54淄博顺天和实业有限公司黑晶太阳能项目(年产黑晶太阳能600万平方米)55山东新力环保材料有限公司袋式除尘用高端复合过滤材料项目(年产各类过滤材料2000万平方米)56淄博明泰电器科技有限公司动力蓄电池项目(年产动力蓄电池100万KVAh)57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唐骏欧铃专用车扩建项目(年产中重型专用车10万辆)58淄博柴油机总公司整体搬迁及新能源项目(年产发动机

1.2万台、气体发电机组220台)59山东雷帕得弹簧有限公司高品质少片板簧、空气悬架项目(年产高品质少片板簧5万吨、汽车空气悬架6万套)60淄博渤海活塞有限责任公司发动机活塞及活塞用耐磨镶圈项目(年产发动机活塞1000万只、活塞耐磨圈3000万只)61山东亿恺仓储工程有限公司环保高效海洋鱼蛋白及保健深海鱼油成套先进设备综合生产基地项目(年产设备20台)62淄博功力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新型烧结墙材自动化装备生产项目(年产新型烧结墙材装备400台)63淄博水环真空泵厂有限公司矿用安全与资源综合利用关键设备项目(年产矿用安全与资源综合利用关键设备2000台)64淄博莱宝电力电容器有限公司电容器用聚丙烯拉膜线镀膜线项目(年产高、低压薄膜电容器1800万Kvar)65山东凯欧电机科技有限公司交流伺服电机项目(年产交流伺服电机30万台)66淄博市张店区杰亨化工配件厂超大旋压封头项目(年产超大旋压封头8万件)67山东海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空气悬架项目(年产空气悬架7.5万套)68山东福德科技有限公司太阳能热水器建设项目(年产太阳能热水器30万台)69山东晨钟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特种耐磨材料研制基地项目(年产双盘磨浆机磨盘9300套、锥形磨浆机磨盘1600套、盘式热分散机磨盘年产1100套)70山东嘉丰玻璃机械有限公司新型数字化全自动制瓶装备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年产新型数字化全自动制瓶生产装备300台)71山东博润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效煤炭洗选加工成套装备产业化项目(年产高效煤炭洗选加工成套装备150台)72山东山博电机集团高速高精度硬齿面传动设备项目(年产高速高精度硬齿面齿传动设备1万台)73山东深川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变频器项目(年产变频器20万台)74山东迈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高性能磁合金电子材料及器件项目(年产高性能磁合金材料3000吨、磁性电子器件6000万只)75淄博齐翔腾达化工股份公司低碳烷烃脱氢项目(年产低碳烷烃脱氢45万吨)76山东万鑫建设有限公司全钢子午线载重轮胎项目(年产全钢载重汽车轮胎200万套)77淄博鑫泰石化有限公司RIW食品级白油项目(年产RIW食品级白油30万吨)78山东齐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树脂项目(年产石油树脂及氢化石油树脂16万吨)79山东宝塔焦化有限公司山东宝塔新能源项目(年产焦油加氢改质30万吨)80山东汇丰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国IV汽油质量升级项目(年产国IV汽油质量升级100万吨)81淄博

齐翔腾达化工股份公司稀土顺丁橡胶项目(年产稀土顺丁橡胶7万吨)82亿城淄博石油陶粒制造有限公司低密高强石油陶粒支撑剂项目(年产低密高强石油陶粒支撑剂30万吨)83淄博海益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绿色环保型异辛烷工业示范装置项目(年产绿色环保型异辛烷20万吨)84山东民基化工有限公司环氧氯丙烷项目(年产环氧氯丙烷3万吨)85山东慧科助剂股份有限公司新型塑材项目(年产新型塑料型材5万吨)86山东博拓塑业股份有限公司PVC低发泡板材项目(年产PVC低发泡板材3万吨)87山东沂源博科工贸有限公司外墙保温用硬泡聚氨酯板材项目(年产外墙保温用硬泡聚氨酯板材1200万平方米)88金晓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蛋白纤维项目(年产蛋白纤维2×5万吨)89山东沂蒙山花生油股份有限公司花生油及花生综合深加工系列产品项目(年产花生油及制品20万吨)90山东大地肉牛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大地黑牛屠宰及饲料加工项目(年屠宰肉牛6万头,加工熟食5000吨)91山东青河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肉鸭孵化、屠宰及熟食深加工项目(年孵化鸭苗1亿只、新增屠宰1800万只、年产熟食1万吨)92山东扳倒井股份有限公司扳倒井高档芝麻香白酒配套项目(年产优质粮食酒1.2万吨)93山东布莱凯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档肉牛屠宰加工与精深加工项目(年加工牛肉1.4万吨、副产品8400吨及牛皮6万张)94沂源丰泽源皮革有限公司搬迁改造项目(年产牛皮革100万张)95淄博陈氏家私有限公司红木家具生产线项目(年产红木沙发2.3万套、红木床1万张、红木餐桌9000张)96山东冶金机械厂异地搬迁改造项目(年产大型冶金设备、大型压力容器和结构件等锻件10.9万吨)97山东中铭铜业有限公司铜板带及冷凝管项目(年产铜板带5万吨、冷凝管2万吨)98中航三林铝业有限公司高纯、高强、高韧铝合金锻件项目(年产高纯、高强、高韧铝合金锻件1万吨)99淄博海洲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粉末冶金机械零部件制造项目(年产粉末冶金机械零部件2万吨)100淄博大亚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低贝钢丸和强化钢丝切丸项目(年产低贝钢丸3万吨、强化钢丝切丸1万吨)

101淄博市王庄煤矿煤炭产业升级改造项目(年出煤45万吨)102山东华联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下沟铁矿开采项目(年开采铁矿石100万吨)103淄博银仕来纺织有限公司新型面料及配套新型纺纱项目(年产新型面料3000万米、配套新型纺纱10万纱锭)104华润置地(淄博)有限公司华润五彩城项目(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105山东嘉亿实业有限公司淄博嘉亿国际财富中心商贸项目(总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106广东恒大集团、香港泛华联合投资恒大华府商贸项目(总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107淄博银座商城有限公司淄博银座商城扩建项目(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108山东德泰堂有限公司、淄博张店特易购置业有限公司黄金国际商贸项目(总建筑面积14.1万平方米)109深圳茂业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茂业百货淄博金帝店项目(总建筑面积11.57万平方米)110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淄博张店商场项目(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111SM广场(淄博)有限公司SM城市广场项目(总建筑面积15.1万平方米)112淄博贝瑞置业有限公司齐鲁国际塑化城项目(总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113山东天齐华迅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天齐汽车博览园项目(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114义乌中远投资有限公司鲁中义乌国际商贸城项目(总建筑面积29.8万平方米)115淄博神远置业有限公司中国·淄博航天科技太空港商业项目(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116沂源县天湖旅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天湖旅游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117山东齐都置业有限公司印象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118山东昆仑瓷器股份有限公司淄博瓷厂文化创意园项目(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119齐文化博物院项目(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120山东青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黄河楼生态旅游区项目(总建筑面积

1.1万平方米)121山东齐山旅游开发公司齐山旅游开发项目(占地5.4万亩,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122山东贝尔华韵医药有限公司山东贝尔华韵医药物流中心(一期)项目(总建筑面积12.93万平方米)123山东海湾大型设备吊装有限公司吊装基地项目(总建设面积8.7万平方米)124齐鲁化学工业区发展有限公司齐鲁现代物流港二期建设项目(建设铁路线

15.7KM,总建筑面积26.9万平方米)125山东鲁中煤炭储备物流有限公司鲁中煤炭储备物流项目(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126山东汇丰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中汇物流园项目(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127淄博国润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淄博国润农副产品物流园项目(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128淄博保税物流有限公司淄博保税物流中心二期项目(总建筑面积50.9万平方米)129淄博华鸿物流有限公司淄博华鸿物流园项目(总建筑面积21.1万平方米)130山东卓创资讯有限公司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6.22万平方米)131桓台县妇幼保健院淄博市微创治疗研究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132山东汇美置业有限公司齐鲁养老养生园项目(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床位1000张)133淄博新区学校(淄博三中新校)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3.75万平方米,规模54个班)重大前期项目(19个)134淄博火车站南广场项目(总占地563亩)135淄博第一环保电厂建设项目(日处理垃圾1000吨)136淄博热电机组搬迁建设项目(建设2×30MW抽背式汽轮发电机组)137淄博市医疗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138周村区人民医院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床位500张)139香港汉利宏集团有限公司鲁中香港城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140山东五洲国际置业有限公司五洲国际家居博览中心一期项目(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141正本物流有限公司正本物流沂源铁路专用线及配套仓储项目(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建设铁路线6条)142山东朗法博粉末涂装科技有限公司粉末涂装新材料项目(年产粉末涂装新材料20万吨)143山东金诚化工科技有限公司MZRCC联产EPM及配套工程项目(年产精制芳烃115万吨、聚丙烯20万吨、改质液化气25万吨)144山东润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装置项目(年产丁二烯7万吨)145山东瑞丰高分子股份有限公司新型PVC稳定剂产业化项目(年产新型PVC稳定剂2万吨)146山东鲁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耐火材料项目(年产耐火材料61万吨)147山东新世纪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重型钢结构生产项目(年产重型钢结构20万吨)148淄博美林电子有限公司IGBT模块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年产IGBT模块系列产品5000万只)149淄博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疗制造基地项目(年产各类医疗器械

重大建设论文 篇5

2014年计划棚户区改造470万户以上

问:棚户区改造是保障房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时间已经过半, 目前棚户区改造工作进展如何?

答:2008年开始, 党中央、国务院将各类棚户区改造作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规模推进城市、国有工矿、国有林区 (林场) 、国有垦区 (农场) 等各类棚户区改造。2008年至2012年已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 2013年改造320万户, 2014年计划改造470万户以上。

今年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仍有部分群众居住在棚户区中, 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棚户区改造仍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跟不上、项目前期工作慢等问题。

为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 有效解决棚户区改造中的困难和问题, 《通知》对完善棚户区改造规划、优化规划布局、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加快配套建设、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 进一步提出了工作要求。

多管齐下确保土地供应

问:如何确保棚户区改造建设用地供应?

答:从这几年工作情况看, 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建设用地被纳入当地土地供应计划, 做到优先安排、优先供应、应保尽保, 较好地保证了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个别地方建设用地供应还跟不上棚户区改造节奏, 年度供应计划等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通知》提出了明确编制用地供应计划的责任主体、实行宗地预安排制度并落实到具体地块、确定供应宗地的开发强度和配建条件等多方面的措施。例如, 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要共同商定棚户区改造用地年度供应计划, 并根据用地年度供应计划实行宗地供应预安排, 将棚户区改造和配套设施年度建设任务落实到地块。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应及时向社会公开棚户区改造用地年度供应计划、供地时序、宗地规划条件和土地使用要求, 接受社会监督。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补上资金缺口

问:如何解决资金缺口这一大难题?

答:未来将在落实财税支持政策的同时, 继续加大金融债券支持力度。国家开发银行已成立住宅金融事业部, 重点支持棚户区改造及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工程建设。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 积极支持符合信贷条件的棚户区改造项目。

同时, 推进企业债券创新, 支持承担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企业发行债券, 优化棚户区改造债券品种方案设计, 研究推出棚户区改造项目收益债券;与开发性金融政策相衔接, 扩大“债贷组合”用于棚户区改造范围;适当放宽企业债券发行条件, 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债用于棚户区改造。

做好征收补偿工作维护被征收人利益

问: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 如何做好征收补偿、保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

答:棚户区改造实行实物安置和货币补偿相结合, 由棚户区居民自愿选择。各地区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订具体安置补偿办法, 依法实施征收,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棚户区改造涉及集体土地征收的, 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做好土地征收、补偿安置等前期工作。各地可以探索采取共有产权的办法, 做好经济困难棚户区居民的住房安置工作。

重大建设论文 篇6

一、背景分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国际经验表明, 人均GDP在3000美元~10000美元的阶段是中等收入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 在这一阶段, 拉美、东南亚等一些国家由于没有完成好增长动力的转换, 导致经济停滞、社会动荡,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日本、韩国等国家脱颖而出, 成功实现了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型。

从中国经济特点看, 当前中国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但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形成;二是资源环境压力巨大;三是历史问题逐步显现。应对上述挑战, 推进新型城镇化、释放内需潜力, 成了促进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统计分析

钢铁消费与城镇化率密切相关。作为较早成为发达国家的美国, 人均粗钢消费最初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快速增加, 后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放慢而同步放缓, 而在1973年城镇化率达到73.60%之后, 人均粗钢消费甚至出现下降。

根据相关实证研究, 城镇化率与人均粗钢消费显著相关。粗钢消费与城镇化率的关系开始分化的临界点为75%左右, 当城镇化率小于75%时, 城镇化率与粗钢消费正相关, 城镇化率增长1%将引起人均粗钢消费增长3.57%;当城镇化率超过75%时, 城镇化率与粗钢消费负相关, 城镇化率增长1%将使人均粗钢消费减少3.03%。据此测算, 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如果达到60%, 则年人均粗钢消费量将由2012年的502.20千克提高到642.60千克。

三、规律分析

虽然世界各国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钢铁产业发展不尽相同, 但也呈现一些共同的规律。

1. 钢铁产业是内需主导型产业。

决定一国钢铁工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不完全取决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其他生产条件是否优越, 而是内需规模的大小, 特别是工业化水平。欧洲各国和日本、韩国发展钢铁工业的基本原燃料资源均比较贫乏, 高度依赖进口, 但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钢铁产业依然获得了高速发展, 孕育了一批世界级钢铁企业。而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尽管自然资源丰富, 城镇化水平很高, 但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缺乏工业化的有力支撑, 没有成为主要钢铁强国。

2. 钢铁产业是城镇化的支撑产业。

钢铁产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且其发展与城镇化进程高度同步。英国、美国、日本在高速城镇化阶段均伴随着粗钢产量的高速增长, 且粗钢产量峰值一般出现在城镇化率水平达到70%以上时, 以日本为例, 二战后日本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 1950-1977年日本城镇化率从37%上升到76%, 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同期钢铁产业高速发展, 钢产量从1946年的55.7万吨激增至1973年的1.19亿吨, 达到历史峰值, 随后开始小幅回落。此后近40年间钢产量围绕着1亿吨的水平在一定区间波动, 波动幅度向上最大到20%, 向下最大到17%, 即0.83亿吨至1.2亿吨。

3. 粗钢消费在城镇化不同阶段存在差异。

在城镇化发展前期, 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发展的用钢需求量大, 钢材消费增速较快;而随着城镇化达到成熟稳定阶段, 基础设施基本完备, 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较大, 房地产以及汽车、家电等行业发展相对饱和, 钢材消费增速减缓, 个别国家甚至经历了钢铁工业的急剧萎缩。以美国为例, 20世纪70年代美国城镇化达到成熟阶段后, 粗钢产量于1973年达到1.37亿吨的历史峰值, 钢铁消费趋于饱和。随着石油危机爆发及经济结构的优化, 美国钢铁产业盛极而衰, 产量持续下降, 到1982年粗钢产量降至6600万吨, 较巅峰时期缩减50%。

四、影响分析

1. 需求总量。

根据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经验, 年人均粗钢消费量峰值一般出现在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的阶段, 峰值水平为400千克~600千克, 制造业发达国家峰值为600千克~800千克, 而偏重外向型发展的日、韩年人均粗钢消费量则超过1000千克。

2000-2012年, 我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至52.6%, 其间年人均粗钢消费量从133.6千克提高到502.2千克。由于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 再加上幅员辽阔, 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因此预计我国年人均粗钢消费峰值也应在600千克~800千克区间, 未来粗钢需求总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需求总量提升的同时, 粗钢消费需求增速将显著放缓。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入成熟稳定阶段,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逐步实现, 城乡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增速放缓, 预计2012-2020年粗钢消费年均增速将由2001-2011年期间的13.4%回落到3.6%。钢铁产业低速运行将成为常态。

2. 品种结构。

随着下游用钢行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 对钢铁材料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应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型钢材已成为大多数行业的共同要求。钢铁行业必须走减量化发展道路, 降低钢材消费强度, 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供货稳定性。

(1) 建筑行业,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城镇建筑标准进一步提升, 同时钢结构比重将不断提高。节能型建筑推广普及将使高效能、高强度钢材成为建筑用钢需求主体。

(2) 家电行业, 用钢需求将向高强度、高硬度、薄规格和宽幅方向发展。高性能绿色环保家电的普及对高牌号电工钢板、高强度薄板材、高性能涂镀板、耐指纹镀锌板、彩色预涂板的需求将显著增加。

(3) 能源行业, 核电、风电、水电和火力发电设备对耐高温高压、耐腐蚀性能优异的特殊钢材需求将显著增长。以700℃高参数先进超临界机组关键品种为例, 为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 各国正安排研发700℃~760℃高参数机组, 可提升10%~20%的效率, 减少电煤消耗约50克/千瓦时。

(4) 交通行业, 城镇化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对汽车用钢和轨道交通用钢提出了新的需求。其中, 汽车用钢将以轻量化和安全性为关键目标, 开发第三代汽车用钢。同时, 适应大轴重、高速、重载发展的贝氏体钢将成为新一代轨道交通用钢的发展方向。

3. 区域差异。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率已超过60%, 年人均钢材消费量已达700千克~800千克, 未来增长潜力较小。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仍处在30%~50%的区间, 未来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将快于东部发达地区。

国家发改委提出今后在城市群发展中, 力求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 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下一步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 另外再打造哈长、呼包鄂榆、太原、宁夏沿黄、江淮、北部湾、黔中、滇中、兰西、乌昌石等10个区域性城市群, 这10个城市群多位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带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和人均生活条件改善带来的粗钢消费需求将在中长期逐步释放, 对未来粗钢消费需求的区域格局重构产生显著影响。

4. 功能转变。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型钢厂加快绿色发展, 加大淘汰落后力度, 提高节能减排水平, 努力做到清洁生产, 转型成为都市绿色钢厂, 这是未来城市和城市周边钢厂生存发展的基础。

目前, 城市型钢厂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日趋严峻。在推动部分城市型钢厂有序搬迁的同时, 因各种原因一时难以搬迁的城市型钢厂, 必须探索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不断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 城市型钢厂不仅承担产品制造功能, 而且要进一步充分发挥能源转换和废弃物资源化功能。如利用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能发展城市供暖或冷热电三联产、消化处理城市中水和废旧塑料、以焦炉煤气生产甲醇或乙二醇等。发挥上述功能既可大幅改善钢铁企业经济效益, 又可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并有力促进节能减排。

毛泽东同志对党的建设的重大贡献 篇7

一、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而斗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政党成为当时先进阶层的一个共同愿望。1920年毛泽东同志领导建立了新民学会,对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走哪条道路等问题展开了讨论。1921年4月,在长沙的一些会员都一再讨论建党问题,蔡和森和毛泽东等在通信中详细地介绍了这些讨论的情况,交换了他们的意见。毛泽东同志把新民学会的这些通信和讨论先后编印为文集《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发给会员和一些进步青年讨论研究,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毛泽东同志和蔡和森同志的通信中,在同新民学会会员的讨论中,阐述了他的建党思想。毛泽东同志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义作指导。“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也就是说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同志还认为,党的奋斗目标必须是通过武装斗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他在1921年元旦新民学会会员讨论会总结发言中批判了社会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指出只有激烈的共产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这样毛泽东同志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毛泽东同志还深切地赞同蔡和森的意见,认为党必须是无产阶级的神经中枢,是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的战斗组织。党组织必须是有铁的纪律、以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革命组织。毛泽东同志的这些建党思想捍卫了列宁的建党原则,为一开始就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二、毛泽东同志建党思想伴随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产生、丰富和成熟

毛泽东建党思想是伴随中国革命实践而发展成熟的,它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从大的方面讲,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相一致,但由于与党的建设所面临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又有其独特的发展标志,具有独特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标志。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从1920中共酝酿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时期,以陈独秀、毛泽东、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探讨在中国建党的目的、建党原则和如何建党的问题。李大钊说,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以反抗富权阶级、资本阶级。1920年夏,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指出,中国必须建立一个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这事关系不小。唯物史观为我党哲学的基础。要严格物色确信主义的确实党员。党组织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毛泽东回信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之后,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中提出了党的阶级基础、党的性质,党的领导等一些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萌芽期。

(二)逐步形成时期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探索中国革命发展新途径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经过多次措施和失败后,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解决了如何在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小资产阶级为主的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并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

1928年之后,毛泽东相继在一些著作中,提出批判和纠正党内一些错误思想,即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问题。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三)成熟和完备时期

从1935遵义会议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遵义会议后我们党逐渐走向成熟,毛泽东建党思想经过实践的考验在延安时期得到验证,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毛泽东的一些著作相继提出了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的论断、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党的三大作风建设等科学概念。毛泽东建党思想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

(四)继续发展时期

从1945年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到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着重解决党的制度建设的有关问题,如加强党委会的建设、正确的政策和策略的建设等,进一步完善了毛泽东建党思想。

(五)毛泽东同志建党思想在曲折中发展时期

从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在建党初期,毛泽东、刘少奇就提出党员干部要警惕骄傲自满和腐化变质问题。建国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也积极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执政党建设的新规律,比如如何实现党的工作重心向现代化建设转移,如何提高党员的政党觉悟和坚定理念信念的问题,如何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等。毛泽东在一些著作中对这些思想也进行了详细阐述,这标志着毛泽东执政党建设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但是,毛泽东同志出现了“左”的错误,偏离了原来正确的方向,在党的建设上出现了失误和重大挫折。

三、毛泽东同志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在无产阶级占人口少数,却具有先进性和纯洁性,且战斗力很强,建设一个无产阶级的、具有广大群众性的政党的重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井冈山时期党的主体和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根据地怎样建设一个布尔什维克化的无产阶级政党,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要从思想上建党,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为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这条毛泽东建党路线的确立,积累和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要素。延安整风时期,党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群众性的大党,如何保持党的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并指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展示中国共产党特点的显著标志。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怎样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永葆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警惕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官僚主义。毛泽东同志的这些建党思想,体现在他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反对自由主义》《关于健全党委制》《改造我们的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学习和时局》《反对党八股》等著作中,形成了毛泽东同志的建党学说。在毛泽东同志这一建党学说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

四、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在思想上达到空前的团结统一

延安整风运动开始于1942年2月,自始至终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经过了普遍发动、学风学习、党风学习、文风学习、总结等步骤,于1945年4月胜利结束。

延安整风运动,在毛泽东同志的倡导下,主要是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反对主观主义主要是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者都是主观主义。毛泽东同志指出:“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共产党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反对主观主义,提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反对宗派主义主要是批判破坏党内和党同人民团结的倾向。反对党八股主要是批判窒息人们革命精神的形式主义,有利于理论同实践的结合。毛泽东同志指出:“党八股里面藏的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毒物,这个毒物传播出去,是要害党害国的。”延安整风运动是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为主要内容,任务明确,从思想上、组织上和形式上彻底清算了“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因而成效卓著。经过伟大的延安整风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进一步相结合,并逐步确立了党的建设的一些基本原则,树立起了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等优良作风,帮助了大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的新党员脱离小资产阶级立场转到了无产阶级的立场,并使全党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大大提高了一步,全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奋斗一生。他早期的建党思想,为一开始就按照马列主义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中国共产党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他在党建立后的每个重要历史时期,从实际情况出发,强调从思想上建设党,成功地解决了在农民占大多数、无产阶级占少数的国家,建设一个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这个历史任务;他亲自倡导的延安整风运动,创造了批评与自批评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这些都是毛泽东同志对党的建设的重大贡献。

今天我们缅怀毛泽东同志对党的建设的伟大贡献,认真学习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指导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努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我们的光荣任务。毛泽东同志的建党思想将永远指引中国共产党胜利前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国党建文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

重大建设论文 篇8

关键词:江城;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74-2

1 江城县重大疫病防控体系现状

1.1 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建设体系

经过近几年冷链体系项目建设,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有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1个,负责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的整体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指挥。县动物疫病控制中心1个,县动物卫生监督所1个,乡(镇)兽医站7个,主要承担疫苗供应、动物防疫、产地检疫、活畜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等工作。设有1个省级临时动物检查站,因土地问题,2005年建设项目至今未实施。负责流通流域动物及其产品的监管工作。全县有村级动物防疫员51人同时兼任着疫情信息员,基本能够对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快反应、严处理。

1.2 春秋两防免疫注射情况A

2009年初,县疫控中心购进猪蓝耳病疫苗18万毫升,禽流感疫苗14万毫升,猪W多肽苗9万ml,羊、牛W双价苗13万ml,猪瘟脾淋苗9万头份,仔猪副伤寒0.4万头份,鸡Ⅰ、Ⅱ系50羽份3000瓶,禽霍乱弱毒苗6万羽份,牛出败3万头份,气肿疽3万头份。通过强制免疫与常规免疫,共完成口蹄疫免疫注射12.0754万头(只),其中,牛免疫注射4.3442万头,免疫密度88%,猪免疫注射7.3865万头,免疫密度92%,羊免疫注射0.3447万只,免疫密度96%;禽流感免疫注射17.9803万羽份,其中,鸡免疫注射14.5233万羽,免疫密度90%,鸭免疫注射3.1876万羽,免疫密度89%,鹅免疫注射0.2679万羽,免疫密度9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注射7.3956万头,免疫密度92%;猪瘟免疫注射7.5915万头,免疫密度95%;鸡新城疫免疫注射14.065万羽,免疫密度88%;猪肺疫免疫注射0.6835万头,免疫密度9%;猪丹毒免疫注射0.0899万头;猪付伤寒免疫注射0.0899万头;禽霍乱免疫注射9.0656万羽,免疫密度46%;牛出败免疫注射1.7788万头,免疫密度36%;气肿疽免疫注射1.1519万头,免疫密度23%,保证了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1.3 边境动物疫情监测情况

从2002年江城县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成立以来,一直对境内外动物疫情紧密跟踪,密切注意,切实做到预警预测,并在重大动物疫病防疫期间,启动县乡村三级网络疫情报告机制,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着力保护国家人民群众公共安全与畜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通过2006年到2008年冷链体系项目建设,实验室已基本完成仪器设备的购置和补充,现有设备基本能够满足监测项目的要求。2008年,监测站对645份家畜血清、488份家禽血清,90份猪全血开展了口蹄疫感染及免疫抗体效价监测、猪瘟带毒状况及免疫抗体效价等相关的血清学实验,监测结果为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有397份(其中猪72份,牛157份,羊168份),免疫合格率61.6%;猪瘟免疫抗体合格141份,免疫合格率为62.1%;鸡新城疫免疫抗体合格份,合格率76.5%。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384份,合格率78.7%。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防治重大动物疫病重要性认识不足

动物防疫工作一直被认为是以保护动物健康和畜牧业安全生产发展为核心,还没有转变到动物防疫工作是以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为核心上来,没有把人类发生的一些新疫病与人畜共患病有相当大的联系来看待,如近年来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国外发生的猪流感,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另外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历来都有重畜牧业经济发展轻动物防疫的观点。再加上动物防疫工作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只有在疫情暴发时才能显示出重要的保护作用;没有发生疫情时,一些领导,尤其是乡镇领导认为防疫工作是业务部门的事,对此置之不理,一推了之,认为畜牧部门开展动物防疫工作是为了增加收入,把动物防疫工作与技术服务工作等同起来,甚至于有的乡镇把动物防疫收费当成减轻农民的负担加以处理,提出减免动物防疫收费的问题,因此,防疫工作在畜牧业经济工作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没有改变。如果把各级动物防疫监督站与同各级卫生防疫站相比较,无论从重视程度、社会地位、设备配置还是人员待遇等方面都存在相当悬殊的差距。

2.2 动物防疫体系机制不清

近几年来,全省各地均有不同疫情发生,但是,真正通报的没有几个,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却是因为没有通过正式途径,致使疫情流通泛滥,采取措施不得力,紧急预案无法启动,如,现今在绿春、宁洱、思茅等地发生的口蹄疫因为没有通报,当地政府不作适当处置,给我县的动物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2.3 动物防疫经费保障严重不足

今年县委政府虽然把动物防疫的工作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下拨防疫经费二万元,但其远远不能满足工作开展的需要,不要说全年,只是上半年的春防工作就得不到正常运转,“无钱防治”的问题较为突出,快速启动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应急预案的能力大大减弱;动物重大疫情的防治所需经费不落实,无法保障日常工作所需储备物资;动物安全风险储备资金缺位,政府要求100℅强制免疫并免费提供疫苗,但疫苗过敏可导致牲畜死亡,牲畜死亡政府就要赔偿,这笔风险基金没有专项保证,甚至连疫情处置费(扑杀、坑埋、药品等)都没有落实。遇有突发疫情和突发事件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不仅造成疫情流行的隐患,而且极易引发农民和各级政府的矛盾冲突。

2.4 动物防疫基础设施设备落后

在动物防疫基础建设上,虽然经过了3年的建设阶段,县乡基础设施也初见规模,但一旦动物疫情紧张时,就显现出了一定的弊端,首先是村级兽医室的空缺,没有办公地点,没有相应的储存设备,没有相应的物资储备,其次是乡级畜牧兽医站,虽然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但一些设备相应老化,没有及时得到更新,据调查,全县51名村级动物防疫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防疫包,还有的没有整套的防治工具,没有贮藏设苗的设备,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

3 对江城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3.1 领导重视是关键,提高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领导要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各级政府对当地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主要领导同志是动物防疫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把动物防疫工作置于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树立“防疫事关全局,丝毫不能疏忽”的观念,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安排,应在动物防疫工作结束后,对动物防疫工作进行验收,充分体现政府负责制。从而真正做到了“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政府部门负责防疫密度、畜牧部门负责防疫质量的防疫原则

3.2 加大资金投入是前提,切实保障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经费

各级政府要把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鼓励对动物防疫事业的投入,计划部门要继续加大对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项目的扶持力度,通过调整财政资金结构,逐年提高对防疫工作的投入。应保证各级动物防疫机构的人头经费和必要的事业经费,要确保相关经费足额及时到位,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受损的是政府,受害的是百姓。要改善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环境,提高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后防疫工作的实施者不再是技术部门,而是向村级动物防疫员逐步转变,正是由于如此,要从根本上提高村防疫员的福利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建立强大而牢固的防疫网络,进一步巩固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主导产业地位,从而确保全县畜牧业的生产安全。

3.3 完善疫情预警机制是手段,创新机制是动力

提高动物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完善疫情预警机制,做到及时,准确,反馈迅速,一旦发生疫情,应及时通过媒体对外宣布,做到资源共享,确保能及时启动预案,保证群众经经济损失最低。

3.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

重大项目建设承诺书 篇9

一、爱德方面

1、爱学生,爱学校,爱教育

2、爱人民,爱祖国。爱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3、爱父母,爱妻子儿女,爱兄弟姊妹,爱周围一切值得爱的人

4、爱传统文化,爱现代文明,爱民-主与科学,爱健康的体魄

二、诚德方面

1、真诚做人,做到自己与自己和-谐

2、真诚做事,做到实事求是

3、真诚与人交往,做到互助互惠

4、真诚的约束管理自我,不断发展与进步

三、孝德方面

1、孝敬父母,秉承父母美德,争取更大进步

2、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3、在生活工作中,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人

4、努力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让父母因为自己而自豪

四、仁德方面

1、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让自己的心灵不断迈向高境界

2、在追求名利等的同时,更要承担相应的道义和责任

3、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的侵蚀

4、让智慧觉悟善良与自己同在,及时清除心灵上的杂质

二○一二年三月五日

重大建设论文 篇10

一、规划基础和背景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模持续增长,覆盖领域不断拓展,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日益显现。“十一五”时期,启动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2项,验收设施10项,目前在建和运行设施总量达到32项。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为科学前沿探索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推动我国粒子物理、核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部分前沿方向的科研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依托设施解决了一批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在载人航天、资源勘探、防灾减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设施建设带动了大型超导、精密制造和测控、超高真空等一批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了相关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凝聚和培养了一批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研究团队,以及高水平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此外,设施还在深化科技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存在一些问题:总体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学科布局系统性、前瞻性不够,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水平仍需提高,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健全,工程技术和管理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等。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正孕育着一系列革命性突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大建设规模和覆盖领域,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形势。

(一)科学前沿的革命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

现代科学研究在微观、宏观、复杂性等方面不断深入,学科分化与交叉融合加快,科学研究目标日益综合。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活动需要大型研究设施的支撑,要求不断提高科技基础设施的单体规模和技术性能,强化相互协作,形成大型综合性设施群。进一步加强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有所作为。

(二)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越来越需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供强大动力。

当前,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相互依托、协同突破的趋势日益明显,技术创新和产业振兴的步伐不断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越来越注重科学探索和技术变革的融合,可以衍生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加快高新技术的孕育、转化和应用。我国在若干重要领域超前部署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性科学难题,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际科技竞争合作越来越需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牵引和依托。

近年来,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科技领域,主要国家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随着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人口健康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增多,在事关人类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的科技领域,由于建造设施资金投入、技术难度等超出单个国家的能力,联合共建与合作研究越来越成为发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方式。加快提升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水平,适时在重要优势领域发起合作建设计划,有利于在国际科技竞争合作中赢得主动,不断提高我国科技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责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必须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突出设施建设在我国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作用,加强与相关规划、计划的衔接,强化支撑服务功能;优化设施布局,提升技术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形成较为完善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部署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目标,以健全协同创新和开放共享机制为保障,布局新建与整合提升相结合、自主发展与国际合作相结合、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设施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为我国科技长远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原则

一是着眼长远、服务大局。突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性,既要瞄准探索未知世界和发现自然规律的科技发展前沿方向,又要结合国情,聚焦影响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难题,衔接好科技重大专项等相关规划和计划,强化设施建设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作用。

二是科学谋划、系统布局。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有机衔接现有科技资源,统筹考虑学科领域布局,加强国际合作,全面系统谋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形成“探索一批、预研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的发展格局。

三是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分清轻重缓急,优先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科技发展急需或科技突破先兆已经显现的科学前沿和学科交叉领域,选准主攻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四是创新机制、持续发展。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针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基础性、公益性特征,建立完善高效的投入机制、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科学协调的管理制度,提高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科技效益,形成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建设目标

到2030年,基本建成布局完整、技术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传统大科学领域设施得到完善和提升,新兴领域设施建设布局较为完整,能够全面支撑前沿科技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设施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一大批设施的技术指标居国际领先地位;设施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运行和使用效率整体进入世界前列;设施科技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取得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催生一批具有变革性、能带动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基本形成若干布局合理的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设施整体国际影响力和地位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末要实现以下目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体技术水平基本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物质科学、核聚变、天文等领域的部分设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支撑科技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凝聚一批世界优秀科研人才,部分前沿方向能开展国际顶尖水平的研究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领域初步具备取得实质性突破的能力。投入运行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量接近50个,薄弱领域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优势方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初步建成若干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初具轮廓。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符合设施自身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管理制度初步形成,设施运行和使用效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总体部署

未来20年,瞄准科技前沿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根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国际趋势和国内基础,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7个科学领域为重点,从预研、新建、推进和提升四个层面逐步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在可能发生革命性突破的方向,前瞻开展一批发展前景较好的探索预研工作,夯实设施建设的技术基础;在2016—2030年期间适时启动建设一批科研意义重大、条件基本成熟的设施,强化未来科技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我国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领域,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科研急需、条件成熟的设施,强化科技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对已经启动但尚未完成建设任务的在建设施,加大工程管理和技术攻关力度,力争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对已经投入运行但仍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设施,进一步完善提升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最大程度发挥其科学效益。

(一)能源科学领域

以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利用能源的科学问题为目标,面向我国中长期核能源开发与安全运行、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等方向,以核能和高效化石能源研究设施建设为重点,注重新能源、新材料、网络技术相结合,逐步完善相关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为能源科学的新突破和节能减排技术变革提供支撑。

核能源方面。完善提升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性能,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保持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研究领域的先进地位;建设长寿命高放核废料嬗变安全处置实验装置,攻克核裂变能安全洁净发展的技术瓶颈;适时启动高效安全聚变堆研究设施建设,加快聚变能走向实际应用进程。

化石能源方面。建设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支撑相关领域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解决煤炭清洁利用和高效转换关键科技问题;探索预研二氧化碳捕获、利用和封存研究设施建设,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可再生能源方面。针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能量密度低、随机波动等问题,探索预研能量捕获、储能、转换、并网研究设施建设,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

(二)生命科学领域

以探索生命奥秘和解决人类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面向综合解析复杂生命系统运动规律、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种质资源保护开发与现代化育种等方向,重点建设以大型装置为核心、多种仪器设备集成的综合研究设施,完善规模数据资源为主的公益性服务设施,支撑生命科学向复杂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并实现有机统一,突破生命健康、普惠医疗和生物育种中的重大科技瓶颈。

现代医学方面。建设转化医学研究设施,从分子、细胞、组织、个体等方面系统认识人类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促进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诊疗技术。

农业科学方面。建成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支撑农业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农业毁灭性高致害变异性生物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创新性理论、方法与防控新技术研究;建设模式动物研究设施,支撑表型及基因型关系、遗传信息高通量获取与工程转化、细胞和动物模型开发与应用等研究;适时启动农作物种质表型和基因、动物疫病、农业微生物研究设施建设,支撑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和产业的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命科学前沿方面。建成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支撑高通量、高精度、规模化的蛋白质制取与纯化、结构分析、功能研究;探索预研系统生物学研究设施及合成生物学研究设施建设,满足从复杂系统角度认识生物体的结构、行为和控制机理的需要,综合解析生物系统运动规律,破解改造和设计生命的科学问题。

生命科学研究基础支撑方面。适时启动大型成像和精密高效分析研究设施建设,满足生物学实时、原位研究和多维检测、分析、合成技术开发的需求;探索预研生物信息中心建设,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科学数据、种质资源、实验样本和材料等基础支撑。

(三)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领域

以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面向地球结构演化与变化过程、地壳物质组成和精细结构、地球系统各圈层间复杂作用及其耦合过程、太阳及其活动控制下各圈层的响应与耦合、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过程和机理等方向,重点建设海底观测、数值模拟和基准研究设施,逐步形成观测、探测和模拟相互补充的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研究体系。

现场探测与观测方面。建成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满足综合海洋环境观测、探测以及保真取样和现场分析需求;建成航空遥感系统,提高我国遥感信息技术与装备研发实验能力,为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提供快速、实时、精确的遥感数据;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为国家海洋安全、资源与能源开发、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预报等研究提供支撑;适时启动地球系统科学航天航空遥感等技术监测、深海探测与调查、固体地球深部探测与动态监测、陆海地球环境观测等研究设施建设,实现多时空尺度全面长期连续监测与数据积累,逐步形成对地球系统的立体、动态监测分析能力。

基准系统建设方面。建设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获取高分辨率、高精度地球质量变化基础数据,支撑固体地球演化、海洋与气候变化动力学、水资源分布和地质灾害规律等研究,满足国家安全、资源勘探和防灾减灾的战略需求。适时启动包括地基基准、环境基准、深空基准等方面的基准系统建设。

数值和实验模拟方面。建设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支撑气候变化、地球系统及各层圈过程模拟研究,认识地球环境过程基本规律,提高预测环境变化和重大灾害的能力。适时启动环境污染机理与变化研究模拟实验装置建设,支撑空气污染、流域水污染预测模型开发和气候变化模式研究,提高空气质量、流域水污染等预报预警能力。

(四)材料科学领域

适应材料科学研究从经验摸索阶段到人工设计调控阶段转变的趋势,面向量子物质演生现象、纳米尺度量子结构、极端条件下材料物性与物质演变、重要工程材料服役性能等方向,以材料表征与调控、工程材料实验等为研究重点,布局和完善相关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材料科学技术向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微型化及与环境相协调方向发展。

材料表征与调控方面。完善提升已有同步辐射光源,建成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探索预研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设,适时启动高性能低能量同步辐射光源建设,满足以纳米空间分辨率、皮秒至飞秒时间分辨率、极高能量动量分辨率对材料多层次结构分析研究的需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国家光源体系。建成散裂中子源和强磁场实验装置,建设极低温、超快、超高压极端条件研究设施,形成与大型同步辐射光源结合的格局,满足研究和发现新物态、新现象、新规律和创造新材料的需求。

工程材料实验方面。建成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支撑不同尺度及跨尺度的结构性能研究;探索预研超快光谱界面反应检测装置、极端和工业特殊服役环境模拟装置建设,支撑材料服役行为和规律研究;结合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适时启动综合工程环境在线装置建设,支撑真实环境下工程材料实时、原位研究。

(五)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科学领域

以揭示物质最小单元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为目标,面向超越标准模型新粒子和新物理探索、暗物质和暗能量探测、中低能核物理与核天体物理研究等方向,建设相关大型研究设施,提高微观世界探索能力和自然界基本规律认知水平。

粒子物理方面。建设高能宇宙线研究设施,探索高能空间粒子起源和相关新物理前沿;适时启动用于中微子和其他高能粒子物理研究的非加速器实验设施建设,探索预研新型加速器实验设施建设。

核物理方面。建设高性能重离子束研究装置,使我国核物理基础研究在原子核层次上的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探索预研强流放射性束实验设施建设。

(六)空间和天文科学领域

以揭示宇宙奥秘和解释物质运动规律为目标,面向宇宙天体起源及演化、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等方向,按宇宙、星系、太阳系等不同空间尺度布局设施建设,提升我国天文观测研究能力、空间天气和灾害应对能力以及空间科学实验基础能力。

宇宙和天体物理方面。建成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为宇宙大尺度结构及物理规律研究提供支撑;建设中国南极天文台,支撑暗物质、暗能量、宇宙起源、天体起源等前沿研究;探索预研先进多波段天文观测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天文观测及数据应用系统。

太阳及日地空间观测方面。建成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揭示近地空间环境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并逐步形成覆盖更多重要区域的空间环境监测、预警能力;适时启动大型太阳观测研究设施建设,支撑太阳、行星际、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变化过程和规律研究,深化太阳变化及其对地球和人类影响的认识。

空间环境物质研究方面。建设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模拟装置,支撑近地空间环境与材料、元器件、结构、系统及生物体作用规律研究;探索预研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设施、南极气球站和引力波研究设施的建设,揭示空间微重力环境物质运动规律,提升我国深空探测、空间基础物理、空间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能力。

(七)工程技术科学领域

瞄准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前沿、岩土地质体的动力特性及地质灾害过程等工程技术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以产生变革性技术为主要目标,以信息技术、岩土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为研究重点,探索和逐步推进相关设施建设,为保障国家重点任务的实施、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信息技术方面。建设未来网络研究设施,解决未来网络和信息系统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提供试验验证支撑;适时启动新一代授时系统建设,支撑超精密时间频率技术开发,逐步形成高精度卫星授时系统和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共同发展的格局。

岩土工程方面。适时启动超重力模拟研究设施建设,揭示复杂岩土地质体的动力特性;探索预研大型地震模拟研究设施建设,开展地震动输入和工程地震灾害模拟研究;探索预研深部岩土工程研究设施建设,揭示深部岩体的力学特征。

空气动力学方面。建成多功能结冰风洞,支撑不同冰型和冰积累过程对飞行器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等研究;建设大型低速风洞,支撑气动噪声、流动分离与涡旋运动、流动控制、流固耦合、电磁空气动力学等研究;适时启动大型跨声速风洞、低温高雷诺数风洞、先进航空发动机研究设施建设,为我国航空航天、高速铁路建设等提供必要的研究试验手段。

四、“十二五”时期建设重点

“十二五”时期,在我国科技发展急需、具有相对优势和科技突破先兆显现的领域中,综合考虑科学目标、技术基础、科研需求和人才队伍等因素,优先安排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一)海底科学观测网

海洋科学研究正经历着由海面短暂考察到内部长期观测的革命性变化,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围绕实现全天候、综合性、长期连续实时观测海洋内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目标,建设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主要包括:基于光电缆的陆架和深海观测系统,基于无线传输的海底观测网拓展系统,基于固定平台的海底观测网综合节点系统,岸基站、支撑系统和管理中心等。该设施建成后,将为国家海洋安全、深海能源与资源开发、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等研究提供支撑。

(二)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前沿基础科学、工程物理和工程材料等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是世界同步辐射光源领域竞争的制高点。以具备建设全球最高亮度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的能力为目标,建设相关验证装置,主要包括:高能量加速器、光束线、实验站等方面的工程性预研和关键部件的工程样机试制,高精度特种磁铁系统、高精度束流位置测控系统、高性能插入件、纳米级硬X射线聚焦系统、超高分辨X射线单色器、纳米定位与扫描装置的试制。该设施建成后,将为我国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

长寿命核废料的安全处理处置是影响核电持续发展的瓶颈。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反应系统利用散裂中子嬗变核废料,大幅降低核废料放射性寿命,具有安全性高和嬗变能力强等特点,是安全处理核废料的最佳手段之一。为深入研究核废料嬗变过程中的科学问题,突破系列核心关键技术,建设核废料嬗变原理实验研究装置,主要包括:强流质子直线加速器、高功率中子散裂靶、液态金属冷却次临界反应堆三大子系统。该设施建成后,将满足我国长寿命高放核反应堆废料安全、妥善处理处置的研究需求,为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

极端物理条件是拓展物质科学研究空间,发现和研究新物态、新现象、新规律必不可少的手段。针对当前凝聚态物理、化学、材料前沿研究所需的极端条件向综合化、集成化和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围绕为量子物质、功能材料和物态变化动力学过程等研究提供科学手段的目标,建设综合性的物质科学研究极端条件用户装置,主要包括:达到亚毫开温度的极低温系统,高于300吉帕的超高压系统,亚飞秒时间分辨的超快激光系统,以及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和超快光场互相结合的集成系统。该设施建成后,将为物质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五)强流重离子加速器

高流强放射性核束、高功率重离子束团和宽能区重离子束流是探索原子核存在极限和研究原子奇特性质必不可少的手段。围绕短寿命核质量精确测量、放射性束物理、高能量密度物理以及重离子束应用等研究需要,建设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主要包括:强流离子源、超导直线加速器、大接受度放射性束流线、冷却储存环同步加速器和物理实验终端等。该设施建成后,将为研究原子核存在极限、核结构新现象和新规律、宇宙中重元素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重要支撑。

(六)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

围绕化石燃料高效转化和洁净利用中的气体动力学、燃烧科学和传热传质问题,为实现高压比、高透平温度、高效和近零排放等目标,建设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主要包括:压气机、燃烧室和高温透平的全温、全压、全流量、全尺寸的大型试验装置研究系统,以及精细和高精度测试系统。该设施建成后,将为我国燃气轮机部件和系统特性研究提供研发手段,为化石能源持续和低碳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七)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宇宙线起源一直是物理学最大的谜团之一。我国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研究方面具有长期积累和深厚基础,台址条件具有特殊地理优势,适合建设由多个性能先进的探测系统组成的多参数宇宙线复合观测站。围绕推动国际甚高能伽马天文研究迈入大统计量新时代的科学目标,建设大型高海拔空气簇射宇宙线观测站,主要包括:100万平方米探测阵列,9万平方米伽马射线巡天望远镜,24台广角契伦科夫望远镜,0.5万平方米芯探测器阵列。该设施建成后,将集高灵敏度、大视场、全时段扫描搜索伽马射线源、伽马射线强度空间分布和精确能谱测量等多功能为一体,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宇宙线研究中心。

(八)未来网络试验设施

三网融合、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对现有互联网的可扩展性、安全性、移动性、能耗和服务质量都提出了巨大挑战,基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依靠增加带宽和渐进式改进已经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为突破未来网络基础理论和支撑新一代互联网实验,建设未来网络试验设施,主要包括:原创性网络设备系统,资源监控管理系统,涵盖云计算服务、物联网应用、空间信息网络仿真、网络信息安全、高性能集成电路验证以及量子通信网络等开放式网络试验系统。该设施建成后,网络覆盖规模超过10个城市,支撑不少于128个异构网络并行实验,将为空间网络、光网络和量子网络研究提供必要的实验验证条件。

(九)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

磁暴、高能粒子辐照等极端空间环境可能对航天活动造成极大影响。为保障人类太空探索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突破地面单因素模拟的局限,全面了解空间环境综合因素对物质的作用。以揭示空间环境条件下物质结构演化规律和各种环境耦合效应的物理本质为目标,建设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地面模拟研究装置,主要包括:空间环境模拟源、大型真空与热沉、综合测试分析系统等。该设施建成后,将为我国空间科学发展和深空探测模拟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十)转化医学研究设施

转化医学研究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推动医学基础研究成果快速向临床应用转化和提高诊治水平具有关键作用。围绕人类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建设转化医学研究设施,主要包括:符合国际标准并具有我国人种和疾病特色的临床资源库,医学信息技术系统,疾病生物标志物检测、功能分析和临床验证技术系统,个性化医学技术系统,细胞、组织和再生医学技术系统,临床技术研发系统等。该设施建成后,将推进临床医学和系统生物学结合,促进我国转化医学研究水平大幅提升。

(十一)中国南极天文台

南极内陆冰穹A是我国科考队首先从地面到达和利用的地区。该处大气湍流边界层极薄,大气中水汽含量极低,是地球上条件最优异的天文观测台址和天文研究长远发展的珍稀资源。在南极内陆冰穹A,充分利用中国南极昆仑站的现有基础建设中国南极天文台,主要包括:太赫兹望远镜,光学和红外望远镜,远程运控系统,支撑服务系统等。该设施建成后,将开辟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太赫兹波段天文观测窗口,为研究宇宙和天体起源、暗物质、暗能量、地外生命等科学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十二)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

精密重力测量是获取全球和局部区域地球质量变化基础数据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大面积矿产资源勘查、环境变化研究和重力辅助导航中有广泛应用需求。建设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主要包括:精密重力测量基准台与检测系统,卫星、航空和水下重力探测环境模拟与物理仿真试验系统,全球高精度重力场数据处理系统等。该设施建成后,将为解决固体地球演化、海洋与气候变化、水资源分布和地质灾害研究中的科学问题提供重要支撑。

(十三)大型低速风洞

大型运输机、客机及地面交通工具研制对低速风洞的规模、技术性能不断提出新要求。着眼飞机地面效应试验、大飞机涡扇发动机动力影响模拟和反推力影响试验、飞机和车辆气动声学试验的科技需求,建设回流式、多试验段、多功能大型低速风洞,具备支撑飞行器起飞、着陆特性研究,发动机、机身、机翼一体化研究,气动力及气动声学和降噪研究的能力。该设施建成后,流场品质和综合性能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四)上海光源线站工程

上海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是第三代中能同步辐射光源,具有最多可提供60多条光束线和近百个实验站的能力,完全建成后将为我国多学科前沿研究取得突破提供有力支撑。在已建成的7条光束线站基础上,围绕满足我国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迅速发展的研究需求,建设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主要包括:新建若干光束线站,扩建用户实验支撑条件,进一步提升光源性能。该设施建成后,将大幅提升光源和束线的能力,使上海光源继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更全面、先进、便捷的支撑。

(十五)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

模式动物表型性状的精确测定和度量是解析生命规律,开发疾病调控方式的关键之一。以解决表型和基因型测定及关联遗传机制分析中的科学问题为目标,建设重要模式动物的表型与遗传分析研究设施,主要包括:表型及基因型连续、快速、综合、自动化与智能化获取分析系统,表型和基因型全面自动检测分析系统,信息集成、处理及遗传性状分析系统等。该设施建成后,可系统、准确地描述生命的表型、基因型及其在环境变化中的响应,并以此正确描述生命的调节状态和方式,为人类疾病、动物生命过程调节等研究提供支撑。

(十六)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器

地球系统模拟是衡量地球科学研究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开展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环境治理等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以认识地球环境复杂系统、模拟地球系统圈层变化和长期气候变化、精细描述和预测地球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等为目标,建设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器,主要包括:超级计算及存储专用系统,超级模拟支撑与管理软件系统,地球各层圈过程模拟软件系统,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库与海量数据智能分析与可视化系统等。该设施建成后,将大幅提高我国地球系统模拟的整体能力和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警、气候变化预估的研究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管理制度

加快完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和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健全部门协调制度,加强规划实施中各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建立健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滚动推进“十二五”建设重点的立项和实施,并根据形势发展每五年对规划内容进行必要调整。制定符合设施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管理办法,加强设施运行评价,提高设施运行效率。完善设施建设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地方政府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形成共同支持设施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保障资金投入

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建设、升级改造、运行和科研的协调,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等其他来源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规范投入管理,加强绩效评价,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强化开放共享

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制度,最大限度发挥其公共平台作用。健全用户参与机制,形成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等多方共建、共管和共享的局面。统筹安排开放共享配套条件建设,提高设施科研服务能力。将开放共享程度作为设施运行考核的重要指标,根据评价结果配置运行资源。

(四)协同推进预研

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协同加强预研工作,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分的技术和工程储备。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系统安排原理探索、技术攻关、工程验证等类型的预研项目。强化预研工作各阶段以及预研与设施建设之间的衔接,形成循序推进、动态调整、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人才培养

坚持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造就高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科研人才队伍。制定与设施发展相配套的人才计划,吸引和凝聚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设施建设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计划的衔接,加速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造就一批科研、工程和管理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与设施特点相适应的人员分类评价、考核、激励政策,凝聚和稳定设施建设和运行专业人员队伍。

(六)促进国际合作

上一篇:新课改中的教学反思下一篇:黏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