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良好习惯十篇

2024-05-16

养成良好习惯 篇1

关键词:用心写作,观察感知,多阅读多思考

教学中我常常发现, 学生中作文程度尽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但稚嫩之作中, 总有那么一些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他们那鲜活的语言, 细致的观察, 敏锐的眼力, 令老师感到“后生可畏”。

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 完全源于他们平时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 日常生活中注意多看、多读。看多了, 胸有成竹, 信手拈来;读多了, 下笔有神, 洋洋洒洒, 一挥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同学, 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屡屡被拿来当范文的同学, 但却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根源, 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 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养成用心作文的习惯

我把学生的作文分成两类:用心作的文和用脑作的文。目前, 在同学的作文中, 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 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 事是假的, 观点是强加的, 感情是浮泛的, 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应付作文的同学身上, 即便有些同学, 作文功底煞是了得, 但没有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他们的作文即使极有文采, 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病, 这就是用脑作文, 因此这样的作文难以打动读者。只有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写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 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 才能成为上乘之作。

比如, 前不久我校举行的以《往事》为题教师下水作文比赛中, 教师们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 把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的难忘之事写得感人至深。其中一个老师在回忆她的小学生活时, 提到因为穷全班同学互相下座借橡皮, 有这样一个片段, “然而, 事情并非如愿以偿, 我们的秘密还是被老师发现了, 我已记不起老师发怒的情景, 梅怎样被迫离开教室, 我努力把这些忘掉, 但我忘不掉梅银铃般充斥沙滩的笑声, 忘不掉梅离开教室时嘤嘤的哭泣。这一哭一笑永远留在了我十一岁的课堂, 留在了我以后所有的日月。它们仿佛是一场冬雨浸润了我的心, 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无奈和心酸”。可见, 文章贵在真情, 要写好文章, 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 肯吐心声, 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 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

有些同学在写作中, 一味地说套话, 以为只要朝着光明的一面去写就是没错的, 其实, 这种思想的框框是完全应该摒弃的。人类的感情多种多样, 不论高下, 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实表现。语文教育老前辈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的。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 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 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学生所必须遵从的。

二、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

有的同学提笔作文, 左右逢源, 信手拈来, 一气呵成, 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 而有的同学则眉头紧锁, “望题兴叹”, 究其原因, 就是能否具有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大自然的周而复始, 社会生活的纷繁多变都是我们的信息资源库。同时, 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 长流不息。朱熹告诉我们“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写作者必须热爱生活, 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只有热爱生活, 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 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假恶丑;积累生活, 思考生活, 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 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 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 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仓库里贮存的素材多寡, 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 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 多作读书笔记, 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 都记录下来, 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 随见随忘。

三、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 凭直接经验, 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 要积累素材, 也不可能样样亲历, 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 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 跳出来供你应用, 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 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进而推陈出新, 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多读还要多写, 任何技能技巧, 都需要反复历练, 写作也一样, 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 就难奏效, 只有多写了, 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 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 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 只有坚持练笔, 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持之以恒, 写作习惯也就养成了。

多思考, 除了指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 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 在写作时, 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动笔之前, 要思考选什么样的材料, 定什么样的主题, 以及对材料要如何组织等等。最好养成列提纲、打腹稿的习惯, 这样, 下笔才能一挥而就, 不至于一句一句像挤牙膏似的硬挤出来。

养成良好习惯 篇2

记得我刚工作时, 接一年级的语文及班主任, 最让我头疼的就是班级的卫生工作。由于学生年龄小, 加上在家里娇生惯养, 不是家里的“公主”就是“少爷”, 大多数同学在家里根本没动过笤帚不说, 自己的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包, 更不用说在班里做值日了。由于这种情况, 我只能每天早到校带领班里几个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搞教室的卫生。更要命的是, 你的劳动成果几乎没人珍惜, 每节课下来, 教室里纸铺了一地。起初, 我非常生气, 严厉地批评、苦口婆心地说教, 但发现收效甚微, 好多学生不但没有改正自己的缺点, 反而增加了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当老师眼瞅着时, 他才会把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当老师离开时, 纸又扔了一地, 好像和老师对着干。该怎么办呢?常言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鱼。忽然我眼前一亮, 我们为什不变废为宝呢?我立马叫来班干部, 经过讨论, 想出了带领班里同学捡垃圾的办法, 并制定了我们班的卫生公约。为了让同学们很好地遵守公约,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我分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 确立班级的卫生目标。争取使班上的每个同学不乱扔垃圾, 见到垃圾能自觉捡起来, 并放到指定的位置, 使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决定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我们在教室后面放了三个大纸箱子, 一个里面放废纸;一个里面放饮料瓶;另外一个放其它的垃圾。在班会课上, 我把卫生公约公布了, 并贴在了教室醒目的地方。班委会成员把每一位学生的卫生习惯记录下来。

第二, 初始目标阶段。经过两周的时间, 我和班委会成员汇总出了在这两周卫生保持得好、捡垃圾次数多并能按规定放置的10名同学, 作为“环境小卫士”。把这两周捡的垃圾卖掉, 添了点自己的钱, 给这10位同学买了奖品。当10位“环境小卫士”接到奖品的那一刻, 我看到他们是那么自豪, 其余同学是那么羡慕。他们不再觉得捡垃圾是丢人的事。

第三, 目标的形成阶段。从此, 同学们看到保护环境和学习一样, 只要在这方面做得好, 同样是好样的。所以全班同学都行动起来了。当你走进教室, 明显地感觉教室干净多了。看来现在状况不错, 我感到很高兴。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告诉同学们,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 优美的学习环境要靠我们大家共同来创造, 所以不光要搞好本班教室的卫生, 更要保持整个校园的干净, 所以希望同学也能捡起校园的垃圾。又过了一段时间, 我对既能保持教室干净又能在外面捡垃圾的次数多的同学, 利用卖垃圾的钱买了奖品, 发了“环境小卫士”奖。这样, 全班大多数同学能保持自己脚下干净, 班里百分之五十的同学能做到看见垃圾就捡, 并能放在指定位置。学期结束了, 班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养成了较良好的卫生习惯。我深深地感觉到选择恰当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最后, 目标的升华、深化阶段。同学们虽然在行动上有一定的进步, 但还不够, 更要让他们在思想上有深刻的认识。我结合所学文章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纪念》《特别的作业》, 教学二年级语文《植树的季节》《杨树之歌》《一片树叶》;教学三年级语文《一只小鸟》《失踪的森林王国》等文章时都渗透了环保教育, 作为小学生, 他们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保护环境方面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同学们在环保方面不但有行动, 而且在思想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在2008年为灾情献爱心捐款活动中, 我班同学把卖垃圾所得的20元钱捐了出去;2009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后, 我班又把卖垃圾所得的36元钱捐了出去。钱虽少, 但这是全班同学亲手挣的钱。在这两次活动中, 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以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 为别人奉献爱心是最大的幸福。

旨在养成良好习惯 篇3

教师随班办公的最直接作用是便于细致观察。我们知道,医生的专业化发展是在对病例不断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同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如果远离对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则很难深入。观察学生每天的变化,比如上课观察学生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次数、回答问题的情况、听课的专注程度、课堂上的互动情况;课下观察学生在教室里的行为、精神状态,长期坚持,会看出其中的规律和问题。我们给每个学生都建立一个档案袋,把相关信息记录下来,这是教育学生最有价值的资料,也是教育学生的绝佳素材。假如精力有限,班主任可以一段时间内重点观察一个或者几个孩子,观察的目的绝不是为向家长告状准备素材,不是为了给学生穿小鞋,更不是代替学生直接处理问题,而是为了第二步——陪伴。

教师随班办公的最有效作用是陪伴。要想赢得家长、学生的尊敬和喜欢,教师就必须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好陪伴。而做好陪伴就必须学会倾听,以“共同遭遇者”的角色陪伴学生。当教师观察细致之后,再蹲下身子倾听学生心声,这是迎接和承纳——不是把学生作为学生来接纳,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体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凸显一个生命对一个生命的尊重。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奇思妙想、离经叛道、迷茫困惑、心灵呼唤会倾诉出来,教师才能用学生的视角和方式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用学生的心理体味他们的喜悦和焦虑。和学生一起成为“共同遭遇者”,让教育学生成为一种共同求知、共同生活、一起成长的生活状态,实现教师最大的幸福——陪伴学生的成长。

陪伴学生的成长,绝不是让老师迁就学生、讨好学生,而是让老师更有针对性地做好第三步,为唤醒学生的潜能提供帮助,这也是“教师随班办公”最富有成效的作用。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与经验,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细节中发现闪光点加以点拨、引导与鼓励,促使学生的潜能活跃并逐渐释放出能量,拓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更自然地接受教育。

最后才是第四步,也是“教师随班办公”最富有灵性的作用——指引学生的成长,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实,在教师指引学生成长的同时,学生也“指引”着教师的成长,师生共同体验着求知的苦乐,享受成功的愉快。

培养良好家风 养成良好习惯 篇4

蔡村小学 王金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在孩子的生活行为越发让人头疼难教。生活中,各种良好家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应该加强教育,反复训练,注重养成。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学校。因为家风虽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对孩子的成长既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又是孩子行为规范的“调节器”,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炉。”

在校门口,我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好多家长用电动车载着自己的孩子来学校,还有的一直要把孩子送进校园;有的送进校门;有的家长替孩子拿着书包、文具……每当看到这样的情形,我不由得唉声叹息:这些家长也真是,爱恋孩子也不能这样呀!这是学生来上学,本该主动来校,而你们却代替了学生。这样的家教一直延续到何时?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独立起来呢?家教何在?家风何在?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向两极发展着。所以说,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子女的成才与否。

在我看来,随着社会的变革,良好家风的重要基础是团结、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不正常,互相指责、埋怨、争斗,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敌对情绪,心灵深处就会留下痛苦的伤痕。因此,家长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尽量不当着孩子面吵架;要发扬民主,主动倾听孩子的意见、平等协商;在大人的正确引导之下,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开朗、乐观地和和孩子一起玩,让家庭充满欢乐情趣。给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在和谐、温暖和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要形成好的家风,做父母的就得事事从自我做起,我觉得我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在小孩读小学的时候,陪同孩子一起练习游泳和书法,不断提高为人父母的素养,同时努力将自己的家庭变成人才的学校。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 篇5

一、 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

1.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和态度方面的问题。有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不去更多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情况。因此就需要父母转变教育观念, 平时要关注孩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影响孩子学习的其他因素, 避免不良因素影响孩子的学习。

2.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问题。对于老师来说,要注意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 在教学时不能“大包大揽”。有的教师在教学时, 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陈旧, 课堂互动性差,忘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学生自制力差等个人问题。“满堂灌”等课堂模式会使学生感到困顿和疲乏, 学生自制力差一点,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途径

1.贯彻新理念、实施新教法。教师要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改善学生学习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纠正学生在听课时出现的一些不良习惯。同时,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2.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严格要求,认真检查。例如,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做作业时, 老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做得是否正确, 还要教导学生学会检查和反思。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要及时表扬, 耐心帮助他们, 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3.通过赞赏,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课堂上或是作业中,对于同一道题,不同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自然包含着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学生敢于另辟蹊径的做法、想法,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让情感在这里交融,知识在这里增值。另外,课后练习适当增加拓展创新性的题目,引导学生探索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

4. 教师以身作则, 起表率作用。如教师工整合理的板书,就会直接影响学生, 学生也会像老师那样字迹工整地认真书写。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要言传身教,起楷模作用。

三、 培养三种重要的学习习惯

1.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小学生的自觉意识还比较差, 经常未能按老师的要求准备课前学习用品、资料和课前预习,到第二天上课时,总是会手忙脚乱。针对他们出现的这些情况, 每位任课教师在放学前或者是本课结束前,告诉学生要准备的东西, 然后要求学生在记事本上把要复习、预习和准备的东西一一列出, 每天对照记事本准备好要准备的东西,并把各学科要求预习的内容一一完成。这些事情有的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在家学习过程。

2.课堂上合作和质疑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有意选择一些学生通过个人能力不能完成的任务,创设合作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促使学生相互帮助与合作,体会合作益处。对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空间, 这样才为学生的有“疑”敢“问”提供了可能。其次,教师要善于设问, 在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进行设问, 让学生进行质疑, 在思维的碰撞中解决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 从而培养他们质疑的习惯。最后,要采用激励手段对学生的提问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此下去,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学生有疑问, 便会毫无拘束地积极提出。

3.课后作业习惯的培养。这主要依赖家长的指导和监督。首先,家长要限定作业时间, 要求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作业。其次,要求学生反思作业,把自己做错的题整理出来, 一方面巩固了知识, 另一方面把容易出错的地方重点加强。最后,作业完成后,要自我检查, 然后家长再进行检查,通过检查作业,培养学生检查作业的习惯。

优化语文教学养成良好语文习惯 篇6

一、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 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 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 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 “长此以往”, 学生在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 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 要么放任自流, 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 只有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更新观念, 优化语文教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 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养成勤于阅读, 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 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一篇说明文后, 归纳出阅读说明文应主要弄明:A.说明的对象是什么?B.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C.采用哪种说明顺序?D.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E.说明的语言有哪些特色?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二篇说明文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初读、精读、研读三步, 让学生通过阅读, 自行归结说明文要弄懂的5个知识点。通过阅读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 改变漫无目的的不良阅读习惯, 达到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当前许多学校存在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重成绩轻能力, 令学生作业越减越重的不良现象。我们教师应深思深省, 自觉推行素质教育, 语文教师更应自觉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培养初中生自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A.养成每天阅读佳作的习惯。佳作除教学大纲推荐的名著外, 中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千字文。向学生提出目标:初中三年, 阅读中外名著20本, 阅读千字文200篇。B.养成每天做阅读记录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后, 把佳作的作者、梗概等记录下来。这既是一种自我约束, 也是一种知识积累。

二、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 重写而轻听、说, 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 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 边听边思索, 这是每位初中生能做到的, 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胎教的流行, 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 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 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 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 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 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得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 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 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 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假若这学生能深入思考, 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rén”, 想到可能是主持人读对或老师读对;于是翻开字典, 发现主持人念错了, 那么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 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 从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7

一、当好榜样, 率先垂范

小孩子非常善于模仿, 模仿是他们的天性, 更喜欢模仿自己心目中崇拜的人, 所以我就抓住了这一心理, 努力让他们在榜样的感召鼓舞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 以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的事迹为榜样教育他们。比如引用列宁小时候的故事, 引导他们养成不说谎话诚实待人的行为习惯。其次, 是利用孩子们中的小榜样教育学生。比如, 在班级中多表扬一些上课爱发言、卫生习惯好的、喜爱劳动的学生, 并且经常开展少先队之星 (如劳动之星、学习之星等) 评比表彰活动。也许是因为这些小榜样是在孩子们之中产生的, 所以特具有影响力, 而且作为孩子们的老师我平时也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习惯, 目的是给孩子们当好榜样和排头兵。因为学生往往把教师看成是完美无缺的人, 老师的话他们深信无疑, 老师的一言一行他们都觉得是对的。所以说老师的示范作用对孩子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是他人无法取代的。

二、加强常规教育, 反复加强训练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需要的是一个反反复复地让他们变成自觉行为的一个艰巨的工程。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们, 要改正他们的缺点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了。所以平日里训练我强调的是“反复”“严格”四个字, 不能怕麻烦。如在训练学生正确的坐姿、写字姿势以及读书姿势和站排是应该做到的“快、静、齐”, 我就采取了在班上找出几个做得好的小榜样来, 激发大家像他们一样也成为小榜样的信心和决心, 开展“我也能成小榜样”的经常性的评比活动, 这样大家就都有机会成为集体中的小榜样, 所以他们兴趣盎然, 理所当然地主动去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了。而且我坚持经常地夸孩子们, 我想一个老师如果能做到坚持经常地发现孩子们的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予以肯定这无疑是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鼓励和认可。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如果总是单纯机械地训练他们去做动作, 他们会厌倦的, 而在这样有趣还有竞争和鼓励的活动中让他们自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使得他们非常容易接受并且会受益终生的。

三、坚持做好督促检查

低年级学生的持久力差, 容易出现过了今天明天也许就坚持不住了的现象, 所以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项必须要坚持的长期性工作。经常坚持检查是做好这件事情的最好的办法, 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们应该不定时地进行检查和抽查。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设计的内容特别多, 有学习方面的、劳动方面的、纪律和卫生等等, 单靠老师自己也是忙不过来的, 所以我就采取了培养和训练出一批小干部来让他们大胆地承担起这项工作, 并且分工明确, 每个人检查一个项目, 而且在他们之间也有个评比竞争和表扬的机制, 并且在班级及时公布和宣传, 这样不仅帮助老师分担了过重的负担而且也培养着孩子们的组织和自我教育管理能力,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良性竞争意识。

四、与家长密切合作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 因为每天他们有一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所以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长不配合、总是与学校背道而驰的话, 那是难以取得好的成效的。反之如果家长密切配合你, 那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何乐而不为呢?这就要求我们要与家长经常取得联系, 及时地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汇报给家长, 特别是存在的问题、需要家长督促改正的, 要求家长一定要留心观察小孩子的表现, 及时提醒他们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杜绝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联系的方式是分多种多样的, 网络、电话等等都可以作为媒介, 只要你肯用心于此。学校也可以通过家长座谈会等形式把家长请到班级中来, 大家坐在一起就孩子成长的很多话题进行探讨, 我们可以请退休的老教师, 社会上的一些成功人士进入课堂给孩子们和家长传授一些好的经验等等, 指导家长朋友更好地和学校、教师配合进而实现共同的目的:把孩子们教育培养成为新世纪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

养成良好习惯 铺就人生基石 篇8

但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失常心理,他们没有好的习惯,不会自觉养成好的习惯。他们用抵触、反对的行为来逃避外界压力,来维护自己的尊严、面子。这种逆反心理、不良习惯,会导致孩子们以后的多疑、冷漠、偏执。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杜绝。

一、依照规范 进行系列教育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学生良好习惯所必备的。同时,学校制定学生一日常规,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规定:学生从早上入校开始,就微笑着向每一位相遇的同学、老师打招呼,随手捡起地上的纸片、塑料袋,主动帮助身边的同学,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年中有好多节日,利用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三八”节,对学生进行爱妈妈教育,知道妈妈的辛苦,体贴、尊重、孝敬妈妈,进而尊重他人;“五一”劳动节,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教育,明白劳动最光荣,尊重他人劳动;“六一”儿童节,进行奉献爱心教育,自己生活在幸福中,要想到贫困地区的儿童,伸出温暖的手,献出一份爱心;“七一”党的生日,进行爱党爱国教育,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八一”建军节,明白军人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不是讲哥们义气,不能随心所欲,是有严格的纪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遵纪守法;“九月十日”教师节,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老师,懂得尊敬师长也是一种美德、一种好习惯。不管哪种教育,都注重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让他们做对比,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依照规范,约束自己,规范自己。

二、持之以恒 避免半途而废教育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所以,对孩子的教育,要使其养成好的习惯,学校、老师、家长都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要养成好习惯,就要进行长期教育,让他们时时、事事把“对不起、没关系、谢谢您……”挂在嘴边。再者,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朝三暮四,更不能由着自己的心情而随心所欲,要对孩子负责,要有责任心,要有完整的“习惯培养计划”,从细微处做起,实施过程中要有针对性,要有总结。

三、家校联手 进行改造教育

我们常说:“没有家庭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有一大部分取决于家长,这就是“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尊敬老人的父母,孩子肯定没有孝心;不愿帮助别人的父母,孩子肯定没有爱心。所以,对孩子进行习惯教育,必须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家长达成共识。

如:我们教育孩子要保护环境卫生,孩子在校能讲究卫生,家长也能在家里把卫生搞的“一尘不染”。可是,对社会大家庭的卫生呢?有的家长做的就很不够,随地吐痰、乱扔烟头、果皮纸屑随手丢弃。这些不良习惯如果家长不改正,孩子看到了,长期耳濡目染,自然就学会了。所以,要教育孩子养成好习惯,首先家长要有一个好习惯。

四、讲究方法 切忌粗暴教育

1、反复练习是养成习惯的有效方法

孩子神经系统的特点是兴奋超过抑制,自制力差,缺乏知识、经验,不能预计行为的某一结果,经常干出一些“明知故犯”的错事。所以形成良好习惯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养成习惯,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持之以恒,才能巩固良好习惯。

2、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好思想、好品质、好行为去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榜样来自父母、老师、同伴;书中的主人公、电视中的人物等。孩子具有好模仿的特点,常常不加选择的模仿周围的人,因此,父母、老师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严格要求自己,经常想到身边还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在监视自己。一举一动、对工作的态度、穿衣打扮、待人接物、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都在影响着孩子,家长应自觉为孩子树立榜样,身教重于言教,才能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播下一个行动,便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便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便会收获一种命运。通过习惯教育,成就了学生一生的珍贵品质,他们感受着好习惯带来的快乐,成就着生命的精彩,收获着人生巨大的财富。轻松、自然、舒服、愉快地去体验、去享受、去受益。铺就了他们人生中一块坚实的基石。

养成良好习惯 篇9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不良的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不尽人意的事往往是由人的不良行为习惯造成的。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习惯养成不同一般知识获取,它有自身的独特性,只有把握好它的特性,才可使自己更加进步。人在年龄小的时候,可塑性极强,好比一张白纸,养成什么习惯,就是什么习惯,是人的习惯养成关键期,在此期间如果养不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到初中、高中阶段就难养成了。习惯养成是一门行为科学,有其自身的特性。有以下几点特性

一、模仿性,习惯养成教应及时树立榜样,利用榜样导行,从而带动全体。模仿性,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模仿师长。学生以为教师讲的、做的都是对的,从而,学生以教师为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不断被学生静观默察,一一模仿,学生的种种习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这种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二是模仿同伴。同伴之间,言行较为接近,容易沟通,容易模仿。,互相学习,相互影响,这种真实感人的人和事,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好的教育效果。三是模仿名人。名人常常是被追随、崇拜的偶像,二、训练性习惯不是在说教中养成,而是在练习→认知→巩固的循环往复训练过程中养成,也只有这样,行为才能内化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习惯。如果只重视道德认知的提高,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规则的掌握,而忽视行为训练,不引导学生切实训练,养成教育就没有生命力,养成教育尤其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正确认识向良好习惯转化需要训练,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更需要训练。

三、渐进性习惯养成具有渐进性,即习惯养成是按习惯自身的系统依序养成的。越序或拔高要求,只会造成无序、混乱的培养,只会破坏习惯养成的科学性,最终降低习惯养成的效果。

四、约束性 良好习惯的保持,完全与自觉性有关,自觉性越高,习惯保持越持久。而自觉性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起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程度的提高,自觉性才逐渐增强。良好习惯要持速保持,必须靠制度、纪律、规范来约束。

养成良好习惯 篇10

一、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情景是为教学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来唤起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我在创设问题情景, 提供诱因, 把学生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变为真正的正在“活动”的, 实实在在的需求, 并不断唤起求知欲, 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进行数学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例如, 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 我一上课就说:这节课我们先来做猜谜游戏.同学们听了都十分高兴, 个个聚精会神地听我讲述:同学们不论你们说出几位数, 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它能否被2和5整除.不信, 我们来试试.同学们举出的数愈来愈大, 我一一回答.学生又通过计算验算证明我回答得正确.这时, 大家都很惊奇, 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呢?于是我便因势利导地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们就会解开这个谜.”这时同学们就带着急于探究知识的心情去认真学习.这正是“有所疑才有所思, 有所思才有所得”的道理所在.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反思,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的规律, 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牲, 使学生喜欢动脑, 乐于思考问题.

二、学习过程中巧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所面临的问题之间的冲突或差异.教学中教师只偏重于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为主, 课堂中多采用教师提问学生答题, 教师设疑, 学生解题的老框框, 大至相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 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使思维处于惰性状态.压抑了自己质疑的能力.长期以往, 有的学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恰当遭同学嘲笑, 对自己能否提出问题也产生疑问.

而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首要就是转变教师的育人观, 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按照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数学学习的技巧认知冲突, 对激发学生思考我从以下方面切入:

一是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巧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敢于质疑, 乐于质疑.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 我先从复习旧知开始.

师: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是如何得来的?会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师:现在老师将这个平行四边形斜切一刀, 把它分成两半, 它的一半是个什么形?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呢?

生:是三角形, 每个三角形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同学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一环节学生认知活动出现了新的基点.

二要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 巧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考.

如:“圆的周长”时, 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际问题.

师:怎样量5分硬币的周长?

生:用硬币在直尺上滚动一周便可以知道周长了.

师:那要量水池的周长呢?

生:用皮尺绕水池一周.

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 促使学生进入深思.知识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开始分化.

三、让学生在提问中得到提高, 在解决问题中成长

随着课改的发展和健全, 它更强调学科间的整和与联系, 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特别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注重让学生在课前的准备中找问题, 想问题, 在课程进行中做到有问而来, 有问而学.在课程中, 针对学生的差异, 我将学生的问题分为几个层次.

1. 学生的个别问题, 个别同学能够给予解答的.

2. 学生的个别问题, 但是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能够给予解答的.

3. 学生共同发现的不能解答的问题.

在课堂上不仅仅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更注重学生释疑的能力, 让学生在方法, 内容, 感悟中发现问题, 同时也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解释疑问, 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增长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 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念.一种良好的习惯, 会伴随人的一生, 数学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和世界观的美育课程, 总之, 学需有疑, 学贵有疑, 学习是从问题与需要开始的, 教师应充相信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 以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整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摘要:善于发现, 勤于思考, 勇于实践——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是学生最基本的责任和任务.

上一篇:解剖学学习心得下一篇:新闻报道策划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