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课十篇

2024-09-13

物理新课 篇1

最大感受是:严格按照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实施新的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观念;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调整心态、端正态度、积极面对

本学期我校全面推行新课改, 但面对新课改部分老师不愿改, 不会改。

不愿改, 即老师不愿接受, 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有顾虑, 终极评价的升学考试还是旧有的体系, 对教师评价仍然以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这样, 客观上制约了课程改革, 让教师心有余悸。不会改, 教学中流于形式, 矫枉过正, 或旧瓶装新酒, 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 最终教学效果不明显, 让教师失去学习坚持新课改积极心态, 又回到“填鸭式”的老路上。

积极的心态像太阳, 照在哪里哪里亮, 消极的心态像月亮, 初一十五不一样。试想, 一个内心深处顾虑重重的教师能落实好新课改吗?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现在改革势在必行, 需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 树立信心脚踏实地地走好改革的每一步, 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2 从物理学科特点出发,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 众多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观察、实验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 物理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加强实验教学。

在教学中应努力创造条件, 让学生更多地在恰当的实验设计中动手实验, 提高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又使他们懂得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高中学生对感性认识接受较快, 印象深, 记忆牢固。所以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内容铭刻在心。所以凡是实验性较强的教材, 教师要采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教学方法, 同时还要设法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并增加课外小实验,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 不仅要做, 而且还要认真做好。总之, 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实验活动, 使学生在实验中动眼看、动手做、动嘴讲、动脑想, 从而掌握物理知识和技巧, 提高实验能力。

实验教学还要着重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启发、引导、示范, 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实验观察方法的培养, 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思想、实验方法等科学方法教育 (如放大法、对比法、代替法、转换法、比较法、平衡法和模型法等)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培养实验能力, 开拓创造性思维。

3 从物理教学内容出发,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中既有定性的理论说明, 又有定量的理论公式推导, 要学好物理既要求学生有良好语文基础, 又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 因此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物理比较困难, 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多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接近实际的情景, 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 引发不同的思路, 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 鼓励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学生在充分开放下根据一定的需要、依据必然规律, 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 鼓励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样的, 甚至是开放式的。如果学生都是带着急切解决的问题或以惊奇的心情去听课, 那么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者之间产生最大的共鸣, 使教师得心应手, 事半功倍。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基础上, 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 引导其发散思维。

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讲解, 必须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启发性和综合性, 在课堂讲解, 可随内容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不同方式:如对教材内容从知识结构、逻辑关系推理论证方法等作完整、全面的讲解;对实验性较强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作启发式的讲解;对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或学生容易发生差错的问题, 作点拨式讲解;在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或进行练习之前, 作提示性讲解;根据学生在预习、自学或复习中所提疑点, 作释疑性讲解。总之, 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学性, 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不同的活动。

我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新课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 主体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 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师与学生是组成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 教师在课堂上的各项活动少不了学生的配合;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各项活动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 努力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根本。

物理新课 篇2

一、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要真正用好新教材, 提高教学质量, 根本在于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应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 由“重视现成结论的传授”向“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转变。学生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向“获取知识的智慧者”转变。

二、把握新教材的精髓, 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新教材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 它着意于物理思想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 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物理新教材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且有一定思想内涵的生活素材, 但学生需要的又是多方面的知识, 教材永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就要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 (1) 灵活地使用教材。为了让教材更切合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师要努力地抓住生活中看得见的事例, 调整教学内容, 让物理学习更具实践性。 (2) 适当地改变教材。适当地改变教材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探究活动中, 使学生更自主地探索、发现、想象、创新。 (3) 大胆地拓展教材。

三、创设生活化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要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的生活需要物理, 进一步使学生明确了“知识来源于生活, 知识服务于实践”的道理。我上完课, 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蕴涵物理知识的诗句及成语, 来一个诗词大比武。如:“若言声在琴弦, 放在匣中何不鸣”“大珠小珠落玉盘”“喇叭、唢呐、曲儿小, 腔儿大”“潭清疑水清, 池水映明月”等等, 学生的兴趣很浓, 积极性特高。

四、让物理充分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 从物理走进社会”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本着这种教育思想, 结合物理教育的实际特点, 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便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1) 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 分别说出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引导学生来解释, 便于理解有关知识。 (2) 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物理知识, 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 同时也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初中教材, 很多物理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 布置一些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 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无疑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冰箱中的物态变化, 我利用课余时间带他们到电器维修店, 让他们亲自观察, 去学课本中没有的知识, 学生亲历后, 感受极深。

五、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教师的作用是不断点燃学生的心灵之花, 帮助他们不断发现和探索新的未知。要使学生明白:对知识的执著追求, 要比对知识的拥有更为可贵;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优选教法时, 增加一些集体讨论的方式, 增加设计性小实验, 开设一些与书本有关的小课题, 并在小组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评比。要引导鼓励学生, 既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又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六、创设探究性问题,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本例、习题虽具有典型性、示范性, 但例、习题由于作为新知识的应用, 解答时往往只与本节的知识有关, 学生也习惯与本节知识挂钩, 思考方式比较单一, 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展开, 不能有效发挥例、习题的功效。而开放性问题在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 不追求大统一, 不搞一言堂, 不设标准答案, 不轻率否定学生的探究, 积极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 向传统挑战, 鼓励学生另辟蹊径, 多视角多层次地探索和研究问题, 寻求不同的答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 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这样, 既有利于各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七、深刻把握新教材的内涵与外延,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好奇心强, 喜欢刨根问底, 每个学生又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特长, 教师如能顺应学生的本性, 对他们自身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 校园生活也有局限性, 所以探究性学习要走出课本、走出课堂, 使学生能从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例如:学习电能与电功率的计算, 带领学生到我们音乐广场, 测出一盏射灯的功率及消耗的电能, 探讨装饰灯的工作原理, 对路灯管理中的不足, 谈如何节约用电, 提出合理建议, 提交城管部门。

八、开展学生自制教具和小制作活动

在课外, 适当地开展自制教具和小制作活动, 对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兴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善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制教具和小制作活动中, 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初中物理中, 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 关键是如何让学生认真阅读和收集这方面的资料, 肯动脑筋、肯花时间。尤其是在有实验演示的课文教材中, 在教之前, 可先布置学生制作教具和小制作, 提供实物和原理结构图让学生参考, 鼓舞学生。在课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带有创造性的制作, 甚至于小发明。同时, 也可结合我县每年举行的科技创新大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充分地发挥出学生自身的能力, 让学生体验成功, 乐于创造。

九、体察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

由于新课改是在不断实践、大胆的创新中进行的, 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 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 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 教学反思, 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 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地分析与总结, 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 适时积累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总之, 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 有助于研究教学过程, 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总之, 我们要适应新课标教学, 就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 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为物理课改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谈新课标下物理新课的情境创设 篇3

关键词:创设物理;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2-0120-01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使笔者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尤其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这标志着新一轮课改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意志、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有利于扭转传统物理教学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和物理情境展示严重不足的倾向。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使本人深深认识到,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物理情境,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教学活力,很好地渗透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目标,使教学活动在积极的情感和优美的环境中展开,特别是在新课导入时,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迅速、自觉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最佳境地,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起探究新知,体验学习的快乐,领悟求知的真谛。为整节课的成功准备了先决条件,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何创设有效的物理情境,导入新课呢?本文谈谈笔者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里要求“学生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一些问题”,科学探究始于问题,教师在教学导入中善于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设置障碍,引起学生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形成探究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独立地思考,产生合作交流与探究的欲望。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一节时,可以先从同学们了解的“神五”、“神六”、“神七”飞船发射与顺利返回入手设问。飞船发射最小速度满足什么条件?飞船距地面的高度大约多少?运行一周时间多少?等。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将学习情境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很好地引入新课。

2创设具有探索性的活动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机械、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传统的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活动情境,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努力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一节时,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创设情境,说明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通过课堂上设置的实验,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验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大家迅速地进入到探究的角色,新课一开始便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分“动”起来。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变革。

3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刺激学生主动、愉快地进入探索知识的角色,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而,兴趣也是影响学生自觉性的最直接因素,是学生学习取向的诱因和进入教学情境的向导,是教学成功的巨大“内驱力”。每位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在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如,在弹簧秤下挂一个铁块,手向上一托,弹簧秤示数减小了;让铁块浸入水中,产生了手托铁块的效果。“为什么?”学生感到十分新奇有趣。以此导入新课。此外,还有成功的尝试、科学故事、物理学史、教学媒体等激趣方法,无论何种方法,“趣”都可以激起学生情绪高涨,脑子灵动,反应敏捷,主动参与教学。

感悟新课标,扫描新课堂,物理新课的情境导入,在优化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显著的优势,对落实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终身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热情,对构建快乐、主动、高效的物理新课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物理新课情境导入的方法越来越多,而且几种方式可能交互使用,只要我们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创设适合物理新课导入的最佳情境,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扮演教学活动主角的积极性,充当探究、研究和驾驭知识的“生力军”,使教与学发生“同频共振”,从而赢得物理教学的高效益。

Discusses under the New Class Sign the Physical

New Class Situation Establishment

Wang Zengke

Abstract:Along with educational reform’s thorough, the method which the physical new class inducts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the teachers according to the new class sign the idea and student’s cognition characteristic establishment physics situation, stimulates the student intellectual curiosity, causes the student happy study.

2012初中物理新课标 篇4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应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方面的作用。3.物理学课程性质:

①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

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③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④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4.物理学课程基本理念:

①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③注重科学渗透,关心科技发展;④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⑤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5.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6.物理学课程内容:

①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②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物质: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2°物质的属性;3°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尺度;4°新材料及其应用。运动和相互作用: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机械运动和力;3°声和光;4°电和磁。

能量: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2°机械能;3°内能;4°电磁能;5°能量守恒; 6°能量与可持续发展; 7.物理学教学建议:

①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1°争取认识科学探究式教学;2°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3°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

②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③在科学内容教学中应注重落实三位课程目标;1°依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2°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④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1°注重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例;2°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8.物理学评价建议

(1)评价指导思想:①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③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2)评价方法:①作业评价;②测试;③作品评价;④成长记录

(3)评价注意问题: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②重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③注意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④实施有效的评价反馈。9.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的作用 篇5

一、演示实验

它能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观察到生活中不易看到或无法经历的现象,能演示科学家成功的发现某些规律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艰辛和如何从现象到归纳结论的过程,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来发现未知。做好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如物体的形变,学生当中可能存在一个错误的认识:有的物体能形变而有的则不能形变。为了形象的说明,拿带有管子的玻璃瓶演示,用双手对按一下瓶身,上面管子中的水柱即上升,原因:玻璃发生形变。很直观形象,学生印象深刻,从而让他们明白:任何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极其不明显而已。

再如最大静摩擦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关系,学生没有定量的认识,加上力很抽象不好形成概念,因此如有实验就既形象又直观,事实胜于雄辩。因此该实验可用弹簧秤指针旁塞上小纸团来准确记录弹簧秤在拉动过程中出现的瞬间最大值,物体被水平拉动后指针缩回而小纸团不动。充分显示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

二、学生实验

很多事情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记忆犹新,有些物理公式和定律高中阶段很难用相关的知识来理论推导(数学知识有限等),如果一味的死记硬背不但很易遗忘而且很难应用自如,所以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相应规律的实验一定要让学生在实验室里小组完成,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共同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开发自身的实验能力,和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的能力。

如:平抛运动是高中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曲线运动,它的处理方法很是重要。那么如何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又如何处理得到的轨迹呢?我们可以让学生到实验室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再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小球离开槽瞬间的速度。

在得到轨迹的时候,学生会想一次的平抛无法记录很多次的描点,那怎样才能记录足够多的描点呢?分很多次描点。那又怎样保证描的点是同一平抛运动轨迹上的呢?让小球每次都从斜槽的同一位置静止释放即可。那么又怎么知道小球离开槽时速度方向就是水平的呢?可以把小球无初速度的放在槽的末端,小球如果不滚动即说明小球离开槽时速度方向是水平的。得到平抛轨迹后,学生可能会再想办法求解小球离开槽瞬间速度的时候,想能否把曲线变成直线,能的话又是什么样的直线运动呢等等。最终学生会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会处理曲线运动的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三、自制实验

自制实验会让学生意识到实验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教师演示,实验室小组做,而且课下也能利用生活中的简易器材自己探究,并且还能从中理解不少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其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和科学探究者。学生自制实验,可能困难重重。教师要适当引导,不能使他们处处碰壁,从而失去兴趣和信心。要让他们从经验教训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自身创造性,从而获得成功。

当然,学生课下回家自己动手的时候也不会像上述所讲的那样简单,如水滴的调节,高度的控制,滴水的记录等等都存在困难,而这些正好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和亲身体会科学家发现规律的艰难,让他们从内心敬佩科学家和热爱科学。

四、结束语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物理实验对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规律的认识、物理方法的掌握、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直观的、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实验对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都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因此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使有些物理现象和学生在生活中无法体验的事非常形象、直观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并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自制实验,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物理必修1[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3).

[2]张大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物理必修2[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3).

[3]陆恂毅.黄冈兵法高中物理必修1[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2).

新课标下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篇6

一、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改后的物理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实验, 特别是学生的“探究性实验”以及课后的“家庭实验室”中的小实验, 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必须更加重视实验教学, 而此时教师的角色也就应该随之改变。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不应该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的角色, 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大胆让学生去探究, 让学生在“实验问题”的统领下, 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认知规律去探索、去研究、去感悟、去体验, 即“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 结论由学生来探究, 方法由学生来摸索, 结果由学生来评价”。

二、实现教学目标综合培养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立体目标, 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项相关的内容。其中值得一提的是, 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知识, 应该还包括教师本人的知识储备和师生互动后产生的新知识, 只有把书本知识、教师知识、创新知识融合在一起后, 才可以说完成了知识目标。因此在物理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即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 这对于培养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来说, 将是极其重要的。另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如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把社会生活引入实验教学;让学生关注未来生活, 把理想教育引入实验教学;让学生关注世界风云, 把竞争教育引入实验教学;这样, 当学生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的时候, 那么我们的实验教学就会展现出令人振奋的情景。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引人入胜的环节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领学生学会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 必须设计恰到好处的教学环节。如: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实验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数字传感器, 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帮助学生认识那些看不到的东西, 变微观为宏观, 增强实验效果。另外, 还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新授内容环节,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如何安排科学有效的训练, 都要一一精心设计, 因为如果教师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 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 就不能实现实验教学过程的高效率。所以教师应该把实验内容转化为能力训练题目, 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精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教学策略, 要想把实验课上好, 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点去努力:

1.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

2. 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入的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 不仅仅让学生思维, 而且要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实验的表面, 而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3. 有效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能力的培养, 并不是需要教师去刻意追求, 而是要把它融入到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使学生自己领悟, 从而把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4. 促使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合作学习也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实验中的合作不仅仅是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教师必须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五、科学开展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我们知道, 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果离开了学生的活动, 那么教师的一切努力将是徒劳的, 因此, 上好一节实验课, 必须要有积极并且富有成效的学生活动伴随始终。首先要注意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看绝大多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并且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参与实验创造条件, 营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实验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充分表现自己的情况下积极思维, 大胆动手操作, 科学探究。其次, 还要注意学生实验活动的有效性。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篇7

一、新课程中实验教学必须转变实验观念

据我了解, 一般的老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更多的是把物理实验作为物理学科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也仅停留在培养学生智力、操作技能、提高学习兴趣、调节课程气氛上, 而忽视了实验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和其他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教育者必须努力转变实验观, 要对实验教学有一个全面的和科学的认识, 真正意识到实验教学本身独特而重要的素质教育功能。实验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中实验改革的前提和保障, 思想是行为的指南, 只有我们教育者的思想转变了, 才会引起我们实验教学实践的转变和改革。

二、新课程初中物理实验教法反思

1. 合理制订实验探究目标

实验探究目标是整个实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对实验教学起着导向作用, 它也制约着实验教学设计的方向, 也决定着实验教学过程的实施和实验教学评价的开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 必须有合理的、明确的、细致的、可以量化的实验探究目标。说简单一些, 就是要让教师自己明确这个探究实验或这节实验探究课要达到什么目的, 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什么技能, 归纳出什么结论。实验探究目标不宜制订过多, 但要制订确切, 从而发挥其在整个实验教学中的功能。

例如, 有的老师只要是用到电流表的探究实验就提出“练习电流表的使用方法”的目标, 用到温度计的实验就提出“练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的目标等等, 这样提实验探究目标可以说是敷衍和应付。如果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中提出“练习电流表的使用方法”的目标就比较恰当, 学生才学习了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理当练习;若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提出这样的实验目标就不妥当了, 因为在做这个实验之前, 电流表学生已经使用很多次了, 已经很熟习使用方法了, 再提这个实验探究目标就没有必要了。

2. 探究实验教学因素的优化

实验教学因素包括实验教师、学生、实验教学内容以及实验教学环境等, 共同构建了实验教学系统。在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实验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实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 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 创设适宜轻松的教学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主性。协调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教学功能, 从而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一般来说, 实验探究课学生的兴趣是很浓厚的, 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是很高的。只要我们充分抓住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合理地组织实验探究, 学生的探究实验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的聪明来自他的手指头。”他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性,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 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判断, 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 使实验探究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例如:在学习“液化现象”时, 课本上有压缩体积液化的演示实验, 而没有降温液化的实验, 我们可以把化学中制取蒸馏水的实验搬过来演示。而这部分教学内容刚好在初冬季节, 气温较低, 也可以让学生对着铁皮文具盒或玻璃窗的玻璃呵气, 不一会儿铁皮文具盒或玻璃窗上就会出现很多小水珠, 让学生体会、研究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实验分组中要注意学生的搭配, 操作能力强的和操作能力差的搭配、基础知识过硬的和基础知识差的搭配。否则有的小组实验探究开展得有声有色, 而有的小组却冷冷清清, 一塌糊涂。

在分组实验的时候, 教师不但要注意各实验小组的活动 (如, 各小组器材是否有问题, 各小组是否动手, 各小组的实验进度, 各小组的实验数据等) , 还要对有困难的小组及时帮助指导, 还要注意到组内每个人的活动, 基础好、操作能力强、性格外向的学生次次做, 而其他同学坐着看, 就达不到人人操作、人人动手的目的。针对上述情况, 实验教师在分组实验时可以这样安排:每次实验时, 由实验小组组长任命一人为主, 其他为辅, 轮流做主, 使全体学生的动手能力都能提高。

3. 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出这样的结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基于对青少年思维特点的这种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独立发现的道路让学生去走”的著名观点。我常常把个别实验交给学生去独立完成 (当然, 不能把一些有危险性和危害性的实验交给学生去自主完成) , 根据实验目的及原理,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索多种方案, 优化最佳方案, 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自主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可以避免教师、教材对学生思维的压抑, 避免无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某一特定模式,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处于主动思维的状态,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探究兴趣、强烈的创新动机和自信心。

在物理实验中, 我们可以激励学生不限于课本中的器材, 将器材开放, 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去设计实验, 鼓励学生写出有独立见解的实验报告, 然后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分析得出合理的器材与步骤, 这样就把以往学生抄实验报告改变为发散思维的过程。如在讲到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密度时, 有些学生把课本中的玻璃杯换成了口杯等。在步骤上, 有些学生把倒入部分盐水改为全部倒入, 还有些学生在步骤上先称空杯的质量, 再称倒入盐水后的总质量等等。对于器材的选择, 我们要表扬学生肯动脑筋;在步骤上要肯定将盐水全部倒入的合理性, 并对先称空杯后再倒入盐水称总质量的做法进行了讨论, 分析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以的, 但在将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时, 由于杯底和壁还粘有盐水, 使测得的体积小于杯中原有盐水的体积, 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这样使学生感到有一种成就的喜悦, 师生探究的快乐,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探究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浅谈初中物理新课标 篇8

2002年出版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已经使用了10年,2012由国家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新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下)两册,于2012年9月在全国各省市全面使用。该实验教科书渗透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思想,教材在设计和编写上都给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感受,为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支持和帮助。这里,就本人在该教材使用上的一些点滴经验和感受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并和同仁商榷。

一、初中物理新课标的一些变化

1、新课标的思想文化内涵方面的变化。新课标修订的依据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是进一步明确“20个”学生必做实验,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加强实验探究的体验!

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与目标:(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符合修订后义课程标准的要求。(2)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体现时代发展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4)内容与结构体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心理规律,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5)精选教科书内容,对内容过多、要求过高、难度过深的内容进行调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6)增加教科书的可读性。注意适当的铺垫,适量的案例分析、说明,使学生好学,便于自学。

在新课程基本理念上,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改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把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改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把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改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在关于科学探究的方面的要求更清楚明了,便于老师的教学。

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1)知识与技能当今已不是目标的唯一要素。(2)从“过程”和“情感”目标思考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怎样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怎样形成并增强实践意识;怎样养成严谨、求实、认真、平和的科学态度;怎样提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来教学。这是因为,知识的缺漏随时可以补足;但兴趣的缺乏、意识的淡薄,能力的缺失、态度和习惯的错误,不是短时间能改善的,它很可能影响整个高中阶段,甚至于一辈子。初中物理课应在学习兴趣、思维习惯、实践意识、科学态度和基本能力等方面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材的知识内容方面的变化。内容标准继承内容标准的总体框结构,一、二级主题保留,只对三级主题进行微调。

①次序调整。将原8年级的电学内容放到9年级学习,将“物态变化”一章提到光学前,以延后难点的学习;将原教科书9年级“机械运动”的内容调整到现在的第一章,先学习“速度”的内容,方便后续“声速”、“光速”的学习。另外,有了第一章测量的知识,在学到后面的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仪器时,也有了读数的基础。

②删减内容。原教科书专门有一节“看不见的光”一节,为了减轻负担,新教科书删去了此节,将部分内容放在了“光的色散”一节中,还把“功的原理”、“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测量电阻”等等,这些没有明确要求或到了高中还要继续学习的内容已经删除。

③调整改写。改变了一些探究实验的做法,例如,针对老师们反映“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的设计过细、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见,改写了这一实验,力图做到既能体现自主探究,又能使学生有所依据、思路顺畅;原教科书将安全用电的内容分散在“电路和安全用电”、“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及“电功率和安全用电”几节中,根据教学一线老师的意见,新教科书将原教科书几节中有关“安全用电”的内容重新整合,组成新的第十九章“生活用电”;为了减轻负担,新教科书将原“磁现象”与“磁场”两节内容重新精减,整合为一节“磁现象 磁场”,并把“颜料的混合”一节改善为“科学世界”,还把目标“知道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改成了“知道波长、波速和频率”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强功引入的必要性教学;突出“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

3、教材的编制排版方面的变化。

(1)重新规划探究实。例如,在“科学之旅”中,通过“伽利略对摆的研究”让学生考虑:伽利略怎样观察吊灯的摆,并发现了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在观察中提出了什么疑问?对于这些疑问做出了什么猜想?伽利略是怎样设法证实自己的猜想的?经过设问、提示以及“科学之旅”正文中所讲“善于观察,乐于动手”,让学生大致领会:科学探究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给出合理的猜想,最后证实猜想得出结论;(2)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中的一些主要方法,在适当的地方加了旁批。例如,在第三章第二节”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中的”猜想与假设”旁加了旁批;(3)为了给出范的结论,同时也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总结一章所学的重要知识。新教科书在每一章后增加了“学到了什么”。

二、修订后新课标的主要特点

与旧的课标相比,新课标有其突出特点:(1)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2)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4)体现开放性 培养实践能力;(5)加强STS教育,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6)形式生动活泼。

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还解决了一些教学实践问题。例如,怎么处理好课堂中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两个矛盾(课堂时间少和探究过程多的矛盾,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矛盾),解决办法:侧重部分环节。

【参考文献】

[1] 廖伯琴,张大昌主编.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

[2]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篇9

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想方设法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又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那在这种情势的要求下如何才能满足新课程物理教学的要求,并且促进学生的发展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了谈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

在目前的中学物理教学中,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通常要加班加点地给学生补课,大搞题海战术,从而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妨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只能培养部分高分低能的“尖子”生。所以,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即从传授知识和为分数而教的观念向培养能力、挖掘潜能、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转变。在教学评价上,从某一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判断教学效果向看学生智力状况达到的层次转变。在教学质量上,从单纯的以学习成绩优劣来衡量教学质量好坏的教育质量观向全面提高综合能力的教学质量观念转变。在教学主体上,从教师为主体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明确教师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例如,在教学《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不要一味追求理论知识的灌输或公式的推导,应引导学生做好课本中的探究实验,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把实验中的用电加热器加热煤油的实验换成电灯泡来做。在串联或并联的情况下,根据电灯泡发光的明暗程度,从而形象、直观地得出探究结论。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媒体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将教育改革创新的思想方法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现代教学媒体具有形象直观、动态等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因此要在45分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现代教学媒体应用势在必行。笔者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索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的视频音频图画音像,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剌激学生的大脑,加强教学信息传播力度。例如,笔者讲解凸透镜成像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运用flash物理教学软件,将凸透镜成像跟物体位置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易学易懂,记忆深刻,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在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提倡做到五个“尽量”,即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能让学生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在教学过程中,适度把握教学的密度和节奏,做到宜松则松、宜紧则紧、宜快则快、有张有弛、有静有动。不同类型的授课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授方法,如:启发式、探究式、愉快式、综合开放式等,真正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

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学生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应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对于平时学习方法、习惯、成绩都好的学生,一般只在具体问题上给予指导,并适当增大训练难度,如

单独给这批学生布置作业外的“每日一题”,要求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对于学习态度端正、勤奋,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一般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定期检查他们的学习笔记,按章进行“好题妙解”例题讲解,增强对概念的领悟,以此帮助他们拓宽解题思路。对于智力较好,但随意性强的,学习不努力的学生,着重在学习品质上对他们进行教育、调整,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负责完成某项任务,以此来增强责任心和培养认真学习的态度。对于少数在学习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一般采用不刺激,低要求,慢教化的策略,以维护课堂的良好纪律。

四、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科学探究式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就是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采用探究式方法教学。例如,学习“欧姆定律”时,先让学生复习电流形成的原因和电阻的概念,然后提问:“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如果改变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或导体的电阻,通过导体的电流会变吗?”然后学生进行互相讨论:①假如把加在某导体两端的电压由1伏增加到2伏,通过导体的电流会变吗?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导体两端2伏的电压由两个1伏组成的,每个1伏电压都形成了电流,两股相同的电流合在一起,电流就大了。②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把导体的电阻由6欧减小到3欧,通过它的电流又会怎样呢?是否可以这样推测:电阻减小了,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小了,电流就大了。

接着笔者又问:“怎样来检验我们的推测呢?”学生的回答是:实验。于是笔者让学生互相讨论这个实验应采用什么方法,有许多学生提出用“控制变量法”,笔者给予了肯定,学生分组把实验器材、实验电路、实验步骤、实验表格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动手完成了这个实验(变验证实验为探究性学生实验)。再回顾整个过程有无不妥之处,最后,得出了结论即欧姆定律。

像物理的压强概念,焦耳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家庭生活用电、许多物理实验等,都可采用探究式教学,这样会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正像波亚利所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高度重视物理中的实验部分,并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为学生创设一种再发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

五、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益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目前,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重教轻学现象还很严重,教师只顾埋头教书,而不去指导学生如何学,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且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选择和运用恰当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学法指导不仅使学生要学,更要使学生会学、善

学、巧学,使学生从那种拼时间拼体力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不做书本的奴隶,而是做学习的主人。因此学法指导应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

根据物理学习的过程,应对学生进行预习、听课、复习及作业巩固的指导:

1.预习指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无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既是眼前学习的需要,也是将来工作的需要,故应给予重视。一般应在前一天将要学习的物理内容预习,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对于定理、公式等重要内容,不仅要记住结论而且要特别注意其推理过程。预习时要手脑并用,疑难问题要记下来,以便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效率。

2.听课指导

有了充分的预习,听课将是轻松而高效的。一要注意听目的要求,听知识的引入及形成过程,听重点及教师对难点的剖析,听解题分析思路,听小结。二要在听课的同时注意思维,要善于大胆地提出问题,由听产生联想、猜想。三是记录,记要点、疑点、解题思路和方法,记小结和课后思考题。

3.复习及作业巩固指导

指导学生一定要把复习放在做作业之前:阅读教科书,结合笔记的重难点、解题思想,回忆课堂讲授的内容,加强理解,巩固记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在作业书写格式方面,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要引导学生规范地书写,使条理清楚,字迹清晰,并画出规范的图形。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一、要认真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

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 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强调接受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注重学生发展的教学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

1.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所有的学生,应该尊重、关心、牵挂他们。要容忍学生的错误,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物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物理教师要善于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1)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真心对待学生,永远以和平、愉快、友好、信任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2)在教学中应尽量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情趣让教学内容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将教学内容故事化、多媒体化。以《磁场》一节引入新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讲:“在我国的古书《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但是晚年却很迷信。有一天,宫外有位自称叫奕大的人求见,说是有宝物要献给皇帝。汉武帝一听,马上召见。只见奕大从怀中取出一对棋子,说这叫斗棋,放在一起争斗不已。汉武帝命人拿来棋盘,奕大把两只棋子靠近摆在一起,果然能够‘相距不休’。一会而,奕大又换了个法子,两只棋又相互吸引不肯分开。这个玩意而可把皇帝给逗乐了他马上下令封奕大为‘五利将军’。同学们,如果你是奕大,你会用什么来做那两只棋子呢?”教学内容如果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格养成的圣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挖掘道德教育素材,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所做的杰出贡献、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很多科学论述都在世界遥遥领先,如《墨经》关于杠杆的论述、小孔成像的观察研究,《春秋》中哈雷彗星的记载,足足比西方早六百多年。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我国超导的研究与实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尖端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等等,在教学中适当的穿插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教学中也应让学生认识今天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振兴中华。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辨证主义观点去分析教学内容,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通过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的教学,向学生揭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讲解“摩擦力的利与弊”向学生阐明“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道德品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勇于进取的精神和爱护公物、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教学方法,在探究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战胜困难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4.渗透STS教育,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进步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社会意识。

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如那米技术、超导体、激光、现代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

第二、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如将电的知识与安全用电、安装照明电路、修理各种家用电器相联系;将能源的利用与生活中如何节能相联系;将物态变化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相联系,将浮力与潜水艇的浮沉相联系;将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相联系等。第三、关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此外,教

师在设计习题时,应多考虑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规律的题目,如学习惯性后,解释刹车时人体上半身为什么向前倾的现象。学习杠杆后,解释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省力的道理;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会从地图上测出长春到北京铁路线的长度;学习了光的反射,解释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压强后,解释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通过多方面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三、注重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教科书,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通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检查学生。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做到: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

2.重视探究的过程就高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探究过程具有教育意义,教师要花大力气去组织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的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重视过程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重视结论的情况提出来的,应当注意不要一谈重视过程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只重过程而轻视结论。事实上,教学的结论也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公务员之家

初中物理导入新课方法浅探 篇10

一、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形象生动的物理情境,可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创设情境来导入新课。

例如,在讲解《光现象》时,我利用多媒体声色兼备、图文并茂、动静交融、直观简便的优势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先播放扬州瘦西湖五亭桥和白塔的图片,同时播放配乐散文“走进大门,只见桃红柳绿连绵数里,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之中,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跃然眼前,真不知大自然是怎么创造出如此缤纷的色彩?”然后,我紧跟着设问:“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桃红柳绿、蓝天白云、五彩缤纷的景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光的世界去探讨光的色彩。”通过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我水到渠成地引入了课题,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积极情感,引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二、运用实验导入新课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中学生而言,物理教学中生动的语言描述远不及眼睛看到的内容有说服力。由此,我们要发挥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用它导入新课。

例如,在进行《惯性》教学时,可运用实验进行导入。首先,教师手拿一个装满水的杯子,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杯子向右运动时,水从什么方向溢出;运动停止后,水从什么方向溢出;接着将水杯口上盖一个硬纸片放于讲桌上,再在硬纸片上放置一个鸡蛋,然后用木棒击打硬纸片并提示学生观察击打硬纸片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只见硬纸片被打飞出杯口,鸡蛋却没有飞出而是掉入水杯中。在学生不断反问“怎么回事,怎么回事?”时,我趁机引入:“这是怎么回事呢?学习了今天的课程大家就会找到答案。”

这样的导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学生的兴奋点。

三、运用社会热点导入新课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果用社会热点问题导入新课,不仅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从生活中感悟物理,将物理应用到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学习“力”这一内容时,可以播放视频:2016年6月25日20时00分,伴随着“01”号指挥员王光义铿锵有力的口令,中国新一代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未来将承担我国首个空间货运飞船的发射,烈焰飞腾,呼啸而起,在海天之间划出一道绚丽的轨迹的画面。然后引入:我知道大家都想随长征七号去探索太空的秘密,但这不是一日之事。今天就让我们先来探究一下长征七号的秘密———火箭发射时明明是向下喷气,为什么火箭却飞上天去了呢?

这样导入,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开阔学生视野,引起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四、引用故事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故事与悬念联系到一起,往往可以让人浮想联翩且产生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引用故事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在设置的悬念时应做到“精”“新”“奇”。

例如,在讲解《浮力》一课时,我引用故事,设置悬念,进行了这样的导入:1066年,我国宋朝的某地发了一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如此巨大的洪水不仅冲断了当地河面上的一座浮桥,而且连用来固定浮桥的几十万公斤的8只大铁牛也被冲到下游,陷到淤泥里去了。怎么把这8只巨大的铁牛捞上来呢?一时之间,众人束手无策。于是官府贴出了“招贤榜”,揭榜的是一位和尚,即我国古代工程家怀丙,他找来两艘大木船,将它们牢牢地拴在一起并装满泥沙,然后把船撑到铁牛所沉之地,派人潜水用绳索将铁牛栓在事先在两艘船上搭起的牢固木架上。这一切就绪后,将船上所载的泥沙铲去,船升高铁牛被拉了出来。铁牛为什么会被拉出来呢?学生对这一悬念非常感兴趣,于是,我适时引出: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离不开今天浮力知识的学习,让我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通过故事设置悬念导入新课,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总之,导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在教学中开动脑筋,积极使用各种导入方法,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为一堂成功的课铺下基石。

摘要:导入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一门艺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可以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可以利用社会热点导入新课;还可以引用故事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良好的导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成功助力。

上一篇:伤口闭合下一篇:电站消防系统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