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三篇

2024-09-12

老年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 基本资料

我院选取了2013年到2014年收治的40例老年肌层浸润膀胱癌患者, 以上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在60-78岁之间平均年龄71.5岁其中有26例患者是肿瘤单发14例患者为肿瘤多发情况, 肿瘤最大直径约4.5cm,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膀胱镜检查明确病理类型, 行泌尿系造影检查排除膀胱以上肿瘤, 患者均自愿签署手术试验同意书, 经过相关检查全都符合手术标准, 可以进行经尿道电切术和膀胱部分切除术.对以上40例患者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20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经尿道电切术治疗, 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数目以及病情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可以进行比较.

2 治疗方法

对于观察组的患者, 采用经尿道电切术.首先在硬膜外部麻醉 (或全麻) 的基础上选取截石位, 直视下进境, 观察确定肿瘤大小及部位后, 小的肿瘤可由肿瘤基部膀胱壁电切至深肌层至线路脂肪层, 快速切除肿瘤.较大肿瘤利用电切、电凝相结合由肿瘤顶部电切, 直至脂肪层显露, 对于出血只要视野清楚, 均可及时电凝止血, 电切过程中保持膀胱半充盈状态, 保持视野清楚即可, 不要充盈膀胱, 以防穿孔引起灌洗液外渗.术毕按照尿道直径大小置入三腔气囊导尿管, 保持尿管引流通畅, 如果引流液较红, 可适当做持续膀胱冲洗, 做好尿道口护理, 术后一周后拔除导尿管.对于对照组的患者, 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手术:下腹部耻骨上正中切口, 腹膜外显露膀胱并切开, 距肿瘤根部约2cm以内的膀胱壁全层连同肿瘤切除, 留置F20-22S三腔气囊尿管, 如果肿瘤侵及输尿管口, 同时切除输尿管口周围膀胱壁, 做输尿管膀胱再植, 内置入双J管, 术后1个月经过膀胱镜取出.根据情况, 决定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 (一般7-14天) .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进行中的出血量, 并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 术后患者膀胱刺激症状.

4 统计学方法

我院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分别的手术治疗,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分别为51.3±15.3ml和110.2±19.5ml, 手术时间分别为40.1±156min和98.6±21.4min, 住院时间分别为8.7±3.5d和23.4±45d, 如表1所示.以上p<0.05, 两组患者在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天数、术后膀胱刺激症状上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3讨论

在目前的老年肌层浸润膀胱癌的临床治疗中, 膀胱部分切除术仍然被广泛使用, 虽然该方法可以通过切除肿瘤及周围膀胱壁全层的方法来实现治愈老年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目的, 但是这种手术创伤大, 手术过程中出血多, 手术时间长, 特别是老年患者, 会引起相关的并发症的增加, 术后膀胱刺激症状严重, 病人痛苦大, 给手术后的身体恢复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3].在本次对比试验研究中,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分别为51.3±15.3ml和110.2±19.5ml, 手术时间分别为40.1±15.6min和98.6±21.4min, 住院时间分别为8.7±3.5d和23.4±4.5d, 术后膀胱刺激症状膀胱部分切除术者明显重于经尿道手术者, 该试验清楚的表明尿道电切术在老年肌层浸润膀胱癌的治疗上不仅手术出血量较少, 膀胱刺激症状轻, 而且在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上都短于膀胱部分切除术.

综上所述, 为了提高老年肌层浸润膀胱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提高手术安全性, 促进老年患者手术后身体恢复, 减轻痛苦, 减少并发症,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对于高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 经尿道电切手术方法因其损伤小, 手术时间短, 术后膀胱刺激症状轻微, 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相对缩短等特点, 值得在高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手术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经尿道电切术在老年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选取了2013年到2014年收治的40例老年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 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结果:经过分别的手术治疗, 两组患者在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及术后膀胱刺激症状上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经尿道电切术在老年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上不仅手术出血量较少, 膀胱刺激症状轻, 而且在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上都短于膀胱切除术治疗老年肌层浸润膀胱癌上, 术后患者膀胱刺激症状明显轻于膀胱部分切除术.

关键词:老年患者,肌层浸润膀胱癌,经尿道电切术

参考文献

[1]罗松涛, 王应洪, 李绪鲲, 等.同期经尿道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 19 (2) :68-70.

[2]沈益君, 叶定伟, 姚旭东, 等.再次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J].中华外科杂志.2009, 47 (10) :725-727.

老年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篇2

1膀胱癌的致病因素

总体来说, 年龄、性别、种族、环境和化学因素的影响, 均能够导致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其中吸烟是导致膀胱癌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证实, 吸烟人群膀胱癌发病率要较不吸烟人群高2~4倍[2]。Brennan等[3]通过2 600例吸烟患者和5 542例对照组人群的对比研究发现, 吸烟患者的OR值远远大于1 (OR值即odd ratio, 比值比, 即对照研究中OR指病例组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a/b) 除以对照组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c/d) , 即ad/bc, OR>1, 表示该暴露因素与该疾病呈正相关) , 进一步研究发现吸烟患者在戒烟数十年之后其OR值明显小于1, 结论证实吸烟和膀胱癌的发病之间呈正相关。吸烟不仅是膀胱癌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 而且极大地影响膀胱癌患者的预后, 研究也证实较非吸烟人群相比, 吸烟人群膀胱癌的复发率显著升高。

尿路感染也是膀胱癌的重要致病因素。有国外学者通过长期随访研究证实, 下身瘫痪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 极易患膀胱癌, 尤其是移性上皮细胞癌。并且这种发病率在移除导尿管以后大大降低。此外, 埃及血吸虫、HPV等病毒和寄生虫也被证实能促进膀胱癌的发生。他们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因此感染也是膀胱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4,5]。

职业因素与环境因素也是近年来膀胱癌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接触辐射以及工业化学产品, 是导致膀胱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含有苯胺的工业染料是移性上皮细胞癌的致癌物, 此外, 汽车尾气和粉尘, 工业废水中所含的氯仿脂肪族碳氢化合物, 还有橡胶和纺织业中大量应用的醛类化学品, 以及工业用亚硝酸盐, 均证实能够诱发膀胱癌[1]。

2膀胱癌发病的分子机制

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膀胱癌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已知的与膀胱癌有关的分子机制有:①原癌基因的激活造成细胞的无序性生长是肿瘤生长的最主要原因, 如:HER-2、H-Ras、BcL-2、C-myc、INK4等原癌基因;②相关抑癌基因如:P53、RB的失活也是膀胱癌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抑癌基因P53、RB能够造成INK4原癌基因突变从而导致膀胱癌的发生, 而且还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③细胞内的各种生长因子, 如:EGF-R、TGF、HGF等的突变也对膀胱癌的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体外实验中已经证明, EGF-R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繁殖、生长和转移, 因此EGF-R导膀胱癌的恶性程度较高。研究证实EGF-R mRNA能在外周血液中被检测到, 这对于肿瘤的筛查和预防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让人们看到了肿瘤治愈的希望。研究人员试图将EGF-R mRNA作为膀胱癌的肿瘤标记物应用到临床。但是目前仍然没有一种膀胱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应用于临床, 主要还是由于目前还缺乏一种特异的诊断标记分子。研究人员通过28例健康患者, 46例未转移的膀胱癌患者, 以及117例转移的膀胱癌患者的研究发现了一种细胞内广泛存在的蛋白———生存素在不同的组间存在差异性表达。由此推断尿生存素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膀胱癌生物标记分子。但相关临床试剂还在进一步研究中;④整合素和跨膜蛋白受体在细胞生长和分化方面也有一定影响[6,7,8,9]。

3膀胱癌的治疗

3.1膀胱癌的西医治疗

按照病理学分型, 可以将膀胱癌分为非肌层浸润型和肌层浸润型。其类型不同, 治疗方法也不一样。以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为例, 其最佳的治疗措施是手术+化疗。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TUR-BT) 既是非肌层浸润膀胱癌的重要诊断方法, 也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TUR-BT的目的有:①切除肉眼可见的肿瘤组织;②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分级和分期。经过TUR-BT的患者约有70%在术后2年内复发。非肌层浸润膀胱癌术后复发有2个高峰期, 分别是术后100天和术后600天[1]。因此术后常规化疗就显得非常必要。常用的化疗药物有表柔吡星、丝裂霉素等。但是术后常规灌注治疗会产生膀胱挛缩、化学性膀胱炎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患者难以耐受, 不得不终止化疗, 因此化疗效果常常不明显。近年来, 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将治疗膀胱癌的目光转移到了中西医结合上,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药在提升正气、解决化疗带来的副作用方面疗效显著。

3.2膀胱癌的中医药治疗

近年来一些学者将中药运用到膀胱癌术后患者的恢复中, 取得了明显效果, 已经有一部分抗癌中成药运用到临床之中。

虽然中医对膀胱癌没有专门的研究, 但对其相应临床症状有较多治疗经验。膀胱癌属中医“尿血”“癃闭”“血淋”等范畴。中国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可追溯到2 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 后世医家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均有相关记载。目前对于膀胱癌不易手术者及手术后恢复阶段的患者, 常规推荐运用中药治疗, 能够减轻临床症状, 提高生存质量。

中医汤剂在膀胱癌中的应用比较多, 刘兵等[10]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运用消癥汤联合膀胱灌注羟喜树碱, 来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通过对120例患者的观察发现, 消癥汤联合膀胱灌注羟喜树碱能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 减少膀胱灌注后尿频、尿急、肉眼血尿、发热、恶心及尿常规异常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中药联合膀胱灌注的研究层出不穷, 其疗效比单用化疗药物要好, 而且副作用也更小。此外不少医家从理、法、方、药方面对膀胱癌进行了完整的分析与研究。其中张亚强[11]教授从膀胱癌正气不足, 气郁血瘀痰凝及脏腑蕴毒的病机入手, 将其分为湿毒热毒蕴结证、气郁血瘀证、脾肾不足证、气阴两虚证四型, 通过健脾和胃益肾、清热解毒利湿等方法逐步祛除患者脏腑蕴毒以祛邪, 并联合膀胱灌注化疗药物。通过长期的追踪随访显示, 提高治疗效果以及在改善患者灌注副作用方面效果显著。

目前借助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寻找中药的抗癌机制进行研究, 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果。台湾的研究人员在对桂枝茯苓丸的研究中发现, 桂枝茯苓丸能够明显抑制人膀胱移行细胞癌BFTC 905以及TSGH8301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比目前临床应用的表柔比新、丝裂霉素、顺铂等常规化疗药物, 桂枝茯苓丸对正常的细胞毒副作用极小, 病人耐受力强, 是比较理想的抗肿瘤药物[12]。此外韩国学者Ko WS等[13]在研究柴胡时发现其有很强的抗癌作用, 并揭示了柴胡的抗癌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抗凋亡基因Bcl-2和Bcl-X的表达以及上调促凋亡基因Bax的水平最终使得肿瘤细胞凋亡。另外芍药也被证实能够使细胞内cdc2蛋白 (它是一种蛋白激酶, 在与周期蛋白结合后被激活, 促使细胞进入细胞周期而产生细胞分裂) 的水平下降, 导致膀胱癌细胞TSGH-8301细胞周期G2-M阻滞, 并最终引起肿瘤细胞凋亡。同时芍药还能调节细胞内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2抗体 (ch2) 的水平, 最终抑制细胞生长[14]。目前已经明确了肿瘤坏死因子 (TNF) 相关细胞凋亡诱导配体 (TRAIL) 单独或是与其它抗肿瘤蛋白联合产生抗癌作用, 是一种被公认的新的抗肿瘤治疗方法。研究人员在吴茱萸果实中分离出一种喹诺酮类生物碱———吴茱萸碱中发现, 它能够诱导细胞凋亡以及增强TRAIL诱导膀胱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其作用机制是降低膀胱癌细胞253J和T24中McI-1蛋白的水平 (Mcl-1蛋白是细胞内重要的凋亡因子, 已经被证实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 。另外吴茱萸碱能抑制mTOR/S6K1分子途径 (mTOR/S6K1是蛋白转录的重要途径) , 也被认为具有抗癌潜能。因此可以预见吴茱萸碱对治疗膀胱癌有着巨大潜力[15]。此外, 研究人员发现, 芫花有明显的抗肿瘤效用, 芫花会导致膀胱肿瘤细胞内p21蛋白活性上升以及造成细胞在G2/M期阻滞, 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分化, 研究人员还发现木樨草素联合卡介苗 (BCG) 能有效抑制膀胱癌BIU-87细胞。通过MTT法、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 发现木樨草素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效应, 较之单纯应用BCG对比显示, BCG和木樨草素联合使用后效果更加明显[16,17]。

中药不仅仅在实验室中被证明对抗癌有效, 现在有一部分抗癌中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华蟾素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华蟾素是干蟾皮的提取物, 目前广泛应用于中、晚期肿瘤。研究揭示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干扰癌细胞DNA和RNA合成、诱导其凋亡、干扰癌基因的表达、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18]。华蟾素注射液能够抑制HepG-2细胞增殖, 影响DNA拓扑异构酶Ⅰ酶的mRNA表达及活性, 从而有效抑制肝癌[19]。华蟾素可诱导膀胱癌细胞BIU87凋亡, 使细胞周期停滞在S和G2期, 并且使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减少, Caspase-3表达及活性增高。结论表明:华蟾素在体外有较强的抗膀胱癌作用, 膀胱癌细胞凋亡的发生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 并影响基因表达及活性变化有关[20]。吕静等[21]研究发现了华蟾素抗肿瘤效应具有明显的时效和量效关系, 表现为:高浓度 (25mg/mL) 作用于细胞时, 对细胞表现为直接杀死作用;而在较低浓度范围内 (0.001~2.5mg/mL) , 表现为对细胞诱导凋亡的作用, 并且发现配伍丝裂霉素应用时, 对T24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明显增强, 两药有协同作用。这对于治疗膀胱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4结语

老年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接收并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都通过术后病理活检, 符合《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个40例。对照组患者中, 女性患者18例, 男性患者22例;患者的年龄在23~73岁, 平均年龄 (62±5.24) 岁;对照组患者行普通电切术。观察组患者中, 女性患者19例, 男性患者21例, 患者的年龄在24~75岁, 平均年龄 (64±3.21) 岁;观察组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灶数量等相关资料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的手术方案都参考《膀胱癌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有关的规范和要求进行实施。对照组患者行普通电切术:对患者性连续的硬膜外麻醉, 没有行闭孔神经阻滞。对患者取膀胱的截石位, 将生理盐水作为膀胱的灌洗液, 经过患者的尿道置入电切镜, 从肿瘤的表面开始将肿瘤进行分块切除。所切除的肿瘤周围2 cm之内正常组织, 深度可以达到正常的肌组织, 创面使用电凝止血。医护人员要注意手术过程中的闭孔神经反射[2]。

观察组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 具体措施如下:第一, 患者在做手术之前, 要进行常规的体征检测, 同时行持续硬膜外麻醉, 取截患者的石位;第二, 医护人员使用5%的葡萄糖溶液来灌洗患者的膀胱, 然后经尿道置入电切镜;第三, 手术过程中确保患者的膀胱一直维持半充盈的状态, 利用点切法由远离肿瘤蒂20 mm之处进行环形切口, 深度一直到患者的浅肌层;第四, 钝性推剥之后电凝出血点, 完整的剔除患者肿瘤蒂部以后切除肿瘤的基底浅肌层与其周20 mm以内的正常组织。所有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术后1 d内均行丝裂霉40 mg+0.9%NS 40 m L行膀胱灌注治疗, 在灌注时每隔15 min要翻转一次患者的体位, 60 min以后排尿。患者在术后的头2年要每3个月到医院复查1次, 方便医师及时了解患者的肿瘤复发状况。

1.3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术程、术中失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等相关的治疗指标, 护理人员随访1~2年, 记录患者的复发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分析数据, 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定性资料以%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术程、术中失血量、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等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 见表1。

2.2随访:患者做完手术后, 医护人员进行为期1~2年随访, 对照组患者中有8例患者复发, 其复发率是20.0%;其中5例患者发生膀胱穿孔, 4例患者膀胱痉挛, 7例患者闭孔神经反射, 并发症的发生率是40.0%。观察组患者中, 有9例患者复发, 其复发率是22.5%, 其中有11例患者发生膀胱痉挛, 并发症的发生率是27.5%, 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

3讨论

膀胱癌使泌尿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随着当前污染和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 膀胱癌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多。膀胱癌最大的特点是容易复发及多发, 需要进行多次手术治疗[3]。因此, 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膀胱癌患者来说非常关键。在膀胱肿瘤患者中, 大约有70%患者的膀胱浅表性为肿瘤, 普通电切术属于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术方法, 普通电切术对患者的损伤小, 患者的生存率较高以及复发率较低, 广泛的用于膀胱肿瘤治疗中。

随着国内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 大多数的医院都应用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来治疗膀胱肿瘤患者,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 膀胱癌患者内80%的患者能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治疗[4]。本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术程、术中失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主要因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在患者的膀胱腔内进行操作, 对患者的创伤小, 也可以防止患者的肿瘤组织扩散。两组患者实行1~2年随访, 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0%、40.0%;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2.5%、27.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复发率进行对比分析, 差异没有统计学方面意义 (P<0.05) , 充分表明患者的膀胱肿瘤复发和手术方法没有直接的联系, 只要将肿瘤彻底切除就能够治愈。总而言之, 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 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能够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手术与住院时间, 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 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0例, 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普通电切术, 观察组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术程、术中失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患者实行1~2年随访, 患者的复发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结论 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 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能够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手术与住院时间, 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 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姜新, 金玉明, 姜应波, 等.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与普通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比较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4, 14 (12) :20.

[2]段俊锋.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加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0 (22) :20.

[3]赵庆利, 徐留玉, 李青, 等.根治性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14, 10 (5) :12.

上一篇:绩效评价与激励下一篇:惯性试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