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育旅游管理论文十篇

2024-07-23

专业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素质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这也正是当前中国现实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立足点。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适应当前社会或行业的技术或技能, 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视度不够。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人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的诱因主要是全球化趋势加强, 竞争压力加剧, 国际界限正逐步消失, 资本和劳务流动增加, 网上贸易流动增加, 世贸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加强, 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蓬勃发展, 服务产业迅速增长, 闲暇及用于文化和旅游活动的时间增加, 预期寿命延长。职业及生活状态的变化, 增加了人们的焦虑并有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因此, 仅培养职教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文素质无法适应国际化、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无法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

当前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研究, 就是要在社会主义的素质教育中探索出“职业发展”的具体规定性, 探索如何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 国外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现状

国外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明显早于我国, 尤其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成效显著的欧美国家, 对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研究体系非常成熟。国外对职业教育学生的素质培养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为主, 其内容涵盖了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教师教育、学生培养模式等内容, 主要包括:一是培养时间具有灵活性、以方便培养对象的选择;二是培养内容具有时代性, 即教给学生社会需要的最新知识和技能;三是培养内容具有综合性, 即将对专业岗位的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思想人文素养培养融为一体;四是培养形式多样, 含在校学习、校企联合培养等;五是通过对师资的及时培养, 确保教师的能力与素质与时俱进;六是对学生培养成效的评价与考核三位一体 (校方、企业、第三方) 。

澳大利亚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 采用“政—企—校”的合作模式、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极具实用性的课程内容 (见表1 TAFE学院金融英语课程) , 实行“一所学校、多种学制”的教学管理体制, 采用团队协作练习、角色扮演、模拟实习公司培训、企业培训等教学方式, 提升了学生的兴趣, 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 有效地实现了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

英国的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及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点培养。其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与供给间的定量关系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 并力图通过完备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保障 (见表2英国ACCA课程教学安排, ACCA的教育融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为一体) , 它们在教育中将职业对专业教育的能力要求和人文素质完美融合。

从以上极富代表性的澳大利亚和英国的职业教育分析, 可以看出, 国外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式灵活, 将人文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全线贯穿在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 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其业务技能和人文素质都符合岗位的需要。

(二) 我国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现状

步入21世纪以来,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重大机遇期和关键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贯彻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 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 为落实强国富民政策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职校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我国以往的职业教育体系中, 实际上已经较为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安排, 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 开设了专门的思政及人文历史课程 (见表3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程安排) , 但其将思政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分开设置, 似乎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职业教育的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发展成效看, 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步伐慢于美国、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从调研和分析发达国家与我国职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来看, 我国的职业技能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同时, 新疆作为我国的西部边远地区, 职业教育的发展落后于我国东部地区, 尤其是从职业教育强化对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来看, 新疆地区职业教育的专业素质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 下面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例, 分析专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业务技能培养方式单一

首先,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新疆地区大部分的专业课程还是主要以课堂讲授和课堂内的项目练习为主。第二, 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投入职业教育的实训条件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无法满足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

(二) 强调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忽视职业所需的人文素质培养

许多学校为了强化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将应用文写作、英语、数学、德育、历史等感觉与专业无太大关系的课程降低学时量, 甚至取消, 这些改变一方面影响了学生本人的深造, 另一方面使企业对职教学生的人文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满意度下降。

(三) 单列的思想道德素质课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教育管理部门的规定, 许多学校开设了传统的思政课程, 但这类课程的讲授过程理论多, 授课方式传统,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四) 校企联合培养缺乏动力

一是, 由于人文条件和培养成本等经济利益的影响, 在我国尤其是新疆, 能够积极接受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理念的企业为数不多。大多数企业都认为培养新人, 尤其是还没有毕业的学生太浪费时间和金钱。二是由于经济管理类岗位, 涉及企业的商务秘密较多, 学生在实习过程当中, 基本都在外围工作, 较难掌握核心的专业技能。三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业务技能标准及考核内容的客观标准较难确定。由于各企业的管理文化不同, 对于经济管理岗位的考核目标不尽相同。这种学和教脱节的模式, 使学生无法完全掌握专业对应岗位真正的能力与素质要求。

三、按照培养专业综合素质为目标修订的经济管理专业素质教育方法与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充分研究及对我国尤其是新疆职业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项目组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了新疆职业教育领域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素质教育。

(一) 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修改了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利于学生的自我深造与职业发展为原则, 明确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在其知识结构中保留当前社会深造和职业发展必需的英语、应用文、计算机等人文课程的学时量, 同时, 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 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企业文化等专业拓展课程, 文学、社会学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作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

在其能力要求中, 除明确专业的核心技能要求外, 增加了对专业前沿知识的掌握, 模拟企业管理案例的处理等能力目标。

在其素质结构中, 除了传统的素质要求, 还明确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抗压、感恩等心理素质, 积极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意识, 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诚信意识和敬业精神。同时, 增加职业规划课程, 讲授专业面向的职业发展前景及创新创业的方法。

在以上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定下, 重新规划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 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 以知识教育为主线, 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精神养成为突破口, 坚持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坚持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学培养模式, 并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贯通。

(二) 将专业要求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中

结合专业培养需要, 以案例打包方式, 在思政课程中加入专业所面向岗位的知识和素质要求, 并通过企业专家讲座等形式, 将专业培养与岗位素质教育结合。

1. 加强学生爱岗敬业教育

借鉴成功企业或成功人士的案例, 通过新生入学讲座或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作专题讲座, 让企业专家以身示范, 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 强化以敬业爱岗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或将具体企业案例引入专业课和学生日常管理及实训中, 介绍企业用人理念和管理制度, 增强学生的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忠于职守的职业意识。

2.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 从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三个层次, 及时与学生交流, 为学生及时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和援助。第二, 通过班级德育课等形式, 开设结合职业岗位素质要求和职业岗位标准的专题教育, 渗透专业所需的职业道德、人际交流等人文素质。

3. 将专业培养目标与思政或人文课程进行有效打包

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当中, 结合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岗位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修养进行案例讲授, 同时, 讲授一些违背职业要求或违背法律标准的案例, 强化学生明确本专业岗位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工作态度。

(三) 将职业素质要求融入专业课程的内容与方法中

在专业课程的核心技术技能的培养过程当中, 融入职业道德等素质教育内容。

(1) 运用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法,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融入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团队合作、人际交流、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

(2) 探索实施模块化教学。即根据企业岗位需求, 对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训练课进行优化整合, 形成相应专业技能教学模块, 让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 逐步达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或行业技能标准。

(3) 开发各种教学软件,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满足不同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要求。

(四) 加强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有效性

(1) 校内教师与企业指导老师, 保持密切联系, 在确定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目标的同时, 加强岗位所需的人文及职业道德素质的引导。

(2) 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论文) 的针对性, 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选题方向, 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五) 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 加强校企育人的紧密度

一是适应企业的最新要求, 确定学生的实训项目,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二是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和校外实习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可以与相关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也可以采用混合所有制等形式, 引进企业资源, 在校内建设可提供实体经营与学生实训为一体的企业子公司或分支机构, 为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职业体验。三是加大企业在学生能力素质考核评价中的话语权, 校企联合客观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通过这些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和合格的岗位实践能力, 真正实现高职经济管理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新疆职业教育的经济管理专业素质教育的成效

本项目自实施以来, 为了解项目成效, 项目组于2015年7—8月期间, 调研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在校生、实习生、毕业生及与之相关的实习企业和就业企业。其中在校生和实习生均表示, 学院现在实施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们上课更有精神, 且对专业面向的职业提前有了更好的认知, 增加了就业的信心。学生实习的企业和就业企业, 均反映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更好的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团队意识、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都较之前的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当今各国的强国策略, 职业人才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职业院校应当充分分析国际、国内的现实需求, 改变教育观念, 优化专业设置, 深化课程改革, 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实际教育教学之中,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改善国家的人文环境, 适应社会的需求, 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陆丽君.英国职业教育模式与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 2010 (4) .

[2]赵明威.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借鉴探索[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3]陈艳琴.经管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 (4) .

[4]李蕾.对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 (3) .

[5]OECD 2010年报告Learning for Jobs: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EB/OL].

专业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篇2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财务管理专业,融合分析

1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下一阶段教育改革战略的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人才培养要做到三个坚持, 具体要着力提高三大能力, 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见, 《纲要》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可见我国已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作为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更应适应这一最新要求, 立足学校实际, 更新教育理念, 积极开展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支持平台, 多渠道支持具有创业理想和创业基础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有利于突破本科教育局限于学科知识体系的传统学科本位, 使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更加清晰的目的性和实际操作性, 由此能够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获得根植于素质教育之中。

目前, 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当前财务人员实际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出现了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急需优化改革。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事关重大, 财务如果产生难以解决的问题, 轻则损失, 重则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可见,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至关重要。因此, 我们以《纲要》为指引,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探索,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文献回顾

国外对于财务类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研究不断完善。按照Schipper (2003) 、Benston et al. (2006) 、Ball (2006) 及Helene Young (2007) 等人的观点, 西方国家财务类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点已经由原来的理论教育上升到理论与应用知识相结合的教育, 包括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对教材做出调整, 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自从教育部于1998年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以来, 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方面, 许多国内学者进行了研究。刘鑫春、张才志 (2010) 分析了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建议。陈四清 (2011) 认为现行实践教学并没有完全凸显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 普遍存在模拟实验缺乏财务管理内容、学生专业实习难等诸多问题, 需要通过创新财务管理模拟实践教学内容及方式来弥补缺陷, 以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吴明涛等 (2013) 对如何创新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在分析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 指出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应放在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上, 并以此为宗旨构建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曾春华、张长海 (2014) 认为必须建立一个适应新形势、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杨玉洪 (2015)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把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教师队伍和创业型人才作为教学改革目标,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走出了一条适合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为高师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借鉴。

虽然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 提出了关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但是只侧重于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局部建议, 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3 财务管理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创新教育理念

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发源地, 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培养创新人才, 就应该进行创新教育, 应该极力克服单纯地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是得以创新的前提条件, 发展个性既是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特征, 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根本基础。

3.2 专业教育应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2010年5月, 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 在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财务管理与市场经济活动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创业者, 应该知晓财会知识, 诸如怎样进行融资?融资有哪些渠道?如何以最低的资本成本筹集到所需的资金?如何核算利润等。因此, 财务管理专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 可以使创业者少走一些弯路。另外, 也使学生在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

3.3 理论课程体系融入创新创业课程

依据创新创业理念, 我们针对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进行调研, 结果发现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具有创新意识。因此, 需要改革课程设置, 增加创新创业课程, 既要突出财务管理专业不同于会计学专业的特色, 注重相关专业课程的承接与渗透, 又要考虑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1948年, 麻省理工学院首开先河, 设置了《创造力开发》课程。随后, 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陆续设置了有关《创造学》的课程。我们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设置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如在财务管理专业中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及《创业风险管理》等课程, 从而可以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有关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可以有效地避免创新创业教育“走过场”和“形式化”。

3.4 不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第一, 开展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高校应该基于国家优惠政策, 结合实际优势, 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及学校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第二, 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如与银行、证券公司及企业等单位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及调研企业财务问题;第三,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 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诸如“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 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及实践应用能力。

3.5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第一, 教学方法多元化。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 如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教学及科研课题渗透等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的生动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勤动手, 引导学生提出新观点, 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第二, 教学形式多样化。积极聘请财务总监及财务经理等来作专题报告以及通过观看资料片等教学方式, 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 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可采取变化多样的考核方式, 如理论+实务操作、客观题+案例分析、调查报告+PPT汇报及笔试+课程论文等。这样可以进行过程控制, 将学生评价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 考核内容既包括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又涉及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 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一些。

3.6 建设强有力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 应该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以校内师资为主, 辅以校外兼职教师。校内教师队伍, 主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授课, 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校外师资采取聘请创业成功人士的方式给学生做专题报告和讲座, 并对创业模拟演练活动亲临指导。

总之,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主要通过创新教育理念、专业教育应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不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及建设强有力的专兼职师资队伍等来实现。人才的培养融于教育中,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贯穿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兼顾岗位需求, 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 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明涛等.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22) .

[2]杨玉洪.创新创业教育在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以白城师范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5 (1) .

[3]王斌.关于优化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3) .

[4]曹健.基于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探索与实践[J].财会教育, 20105 (1) .

[5]王福英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融合探讨[J].会计之友, 2010 (3) .

[6]曾春华, 张长海.创新视角下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会计师, 2014 (4) .

[7]曹胜利, 雷家骕.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R].北京:北方联合出版传媒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 2009.

[8]刘晓阳等.以企业家精神引导地方高校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12) .

[9]陈育俭.基于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5) .

专业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篇3

关键词:就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职业目标;职业能力;职业信心

我国高职院校总体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据麦可思公司调查显示,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2013届就业率为92.5%,专业对口率仅为58%,专业满意率为61%。当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也不例外。可见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为进一步做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教育需要全程化,需要构建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的符合专业要求的就业教育模式。

一、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数据来自麦可思公司2014年度为我院撰写的毕业生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与江苏省旅游类高职院校相关就业指标对比如下:1、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本校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8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2.5%;2、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不高,本校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19%,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3%;3、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半年后离职率高,本校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68%,远远高于本省水平46%;4、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校友满意度不高,本校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校友满意度为69%,远远低于本省高职院校水平的92%。

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瓶颈问题原因分析

(一)职业目标不明确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性行业,社会认可度低,因此一部分学生属于调剂生,自身对专业认可度不高,后期学习过程中也没有改观,抱着混毕业的态度。另一部分学生则由于没有对自身的能力有正确的估量,找工作时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二)职业生涯未规划

部分学生职业定位不正确,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求职时缺乏一定的自我正确认识,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怎样的岗位,当旅游企业来校招聘时双方达不成一致的意向从而丧失了一些较好的就业机会。

(三)职业能力不凸显

“沟通交际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方面的不足,为求职东奔西走却又常常遇挫,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找到了工作却由于能力不足而难于升职,严重制约了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

(四)职业信心未树立

该专业学生由于一开始就没有系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当学生进入实践实习阶段时,对从事的岗位就不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他们会认为酒店管理就是做伺候人的工作,殊不知这是从基层做起,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严重制约了学生后期对酒店类职业的信心。

三、构建完善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教育体系

(一)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的内容框架

一般来说,高职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以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职业能力、职业信心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如图1所示:

图1: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教育体系框架图

1、专业培养与就业教育相结合。高职大学生就业离不开职业技能,因此就业教育力求贯穿于专业培养的全过程。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力求根据企业实际设置专业、培养企业岗位所需的相关人才;将就业教学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在职业能力培养全过程中结合企业实际需要校企共同进行递进式的就业教育。通过图2模式进行系统的就业教育。

2、了解职业,确立自身的职业目标。可以在入学前进行校企联合招生宣传及面试,入学初通过引入大型酒店集团及旅行社人力资源部专员的讲座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了解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及要求,进而在校内专业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后期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能力强化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对职场的兴趣。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大一新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针对每名学生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因素,进行职业生涯测评,给予学生职业选择的建议。要求专任辅导员跟踪每名学生的职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其职业设计进行适当的调整。

3、借助企业项目进行跟岗实践,强化学生职业能力。随着 “企业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逐渐成形,需要建立起与企业合作的就业教育体制。具体的实施办法包括,邀请企业管理者前往校内为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通过这些管理者的亲身经历和与之相关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促使大学生反思自己不成熟的职业观念。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教育中可以以旅游景区的大型节庆活动,酒店的大型会议等项目为载体来锻炼学生今后就业岗位上需要的职业能力。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能更好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职业素质。

4、通过进一步的顶岗实习确立学生的职业信心。学生最后能否真正适应他所选择的岗位最终是看他能否真正融入到他的职场环境中,这也是体现了专业自信度,专业自信度的培养更需要校企协同培养。即校企共同构建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项目,在前期教学实践跟岗实践的基础上最后一学年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顶岗实习,在这个阶段学生能完全独立进行工作,这样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二)完善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教育体系后续工作方面的相关思考

1、就业教育与两课教育的结合。利用学院为学生专门开设了两课的优势,要求两课教师将就业教育渗透到德育教学中,通过两课教育让学生提高通用职业素养,树立与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诚信品质等职业素养。

2、打造时间跨度上的就业教育体系,让就业教育成为终生教育。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借助于“现代学徒制”及“按需定岗、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双方共同掌握就业市场需求动态,做好用人单位的需求动态与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意向调查的对接工作,以此来完善后期的就业教育工作。将就业教育延伸至学生毕业后,督促学生爱岗敬业,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利用就业教育的契机,对已入职的毕业群体及所在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研,以获取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的反馈信息,以促进学校开展专业与就业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面对有的毕业生就业后出现如对本职岗位的不适应、换岗和频繁跳槽等问题,需要校企双方及时为就业后的毕业生排忧解难,提供继续服务。

总之,校企双方需共建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评价体系。如何使大学生就业教育脱离应试教育的误区,以及改观以教师说教为主的不足,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建立起与专业教育理念相融的就业教育体系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奚立敏,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理念融合下的路径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5,(11).

[2]晓越.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3]杨少春.在改革实践中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

[4]吴卫明.浅析高职就业教育中的问题及原因[J].文教资料,2012,01.

专业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篇4

一、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确立培养适用型人才的目标

各大院校应当根据本院校的性质与办学特色,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合理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规模,加大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避免盲目扩大旅游管理专业招生规模而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其次,认真分析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适用型人才,使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设置具有一定前瞻性和适用性。再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要重视旅游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旅游业的工作。

(二)优化课程结构

旅游管理专业要优化课程设置,使其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首先,学校要开设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课程,及时删减过时的课程,确保课程内容具备超前性,使学生在毕业后也能够用到所学知识,保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优势。其次,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增强课程体系对旅游市场的`适应性,重视发展学生的兴趣、个性和潜能。再次,增加非英语类的外语专业教学,使学生掌握外语技能,以满足国际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三)加快实践教学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积极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首先,建设实践基地。学校既可以开办自己的酒店和旅行社,为学生提供固定的实习基地,也可以与旅游管理专业对口的行业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旅行社、酒店进行实习,为其毕业后胜任本职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与企业联合起来,构建订单培养模式,为旅游企业输送人才。同时,学校还要及时从合作企业中了解旅游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动态,并针对这一方面加强训练,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岗位,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旅游管理专业要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理论素养,为教师创造专业研究条件,使教师向旅游管理专业“名师”的方向发展。同时,旅游管理专业还要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锻炼,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调整和充实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便在专业教学中能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结论

专业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篇5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收入增长迅猛

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预计为1.44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6700多亿元,超出规划目标1.23万亿元17.1个百分点。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1150万人,比2005年增加400万人,超出规划目标(1000万人)15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旅游业总收入预计到2015年达到2.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

(二)从业人数众多

2010年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1150万人,比2005年增加400万人,超出规划目标(1000万人)15个百分点。

(三)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旅游人才达到272万人,占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总量的20.15%;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具有初、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比例达到62:27:11,比2005年的54:37:9更趋合理。旅游教育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共有旅游院校1733所,涵盖研究生(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各个层次;2009年旅游行业培训总量达到397万人次。

我国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被人誉为朝阳产业,而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旅游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而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更多的取决于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管理专业的密切配合

我国旅游业要向更高层次发展,不仅要有良好的政策支持,科学的行业规划,更要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的参与。而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和教育密切相关。

(一)当前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人数上看,专业的旅游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

到2015年,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1490万人,其中,直接从业人员为174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为9750万人,年均增速8.65%,比2010年增长51.38%。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在校生培养不仅包括本科生教育,甚至包括专科、研究生学历教育培养人才数量远远跟不上旅游业发展脚步。

其次,专业型人才数量严重缺乏。我国旅游业发展不仅包括国内旅游业发展,更要包括国外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的国内发展不仅指自然环境为主的旅游业的发展,还要包括其他类型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专业的了解国内、国际旅游情况,熟悉各种不同类型旅游景区发展特色,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创新型的旅游人才严重缺乏。再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历教育开展时间尚短,人数有限,而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需求行业从业人数众多,因此,导致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给我国旅游业发展带来了隐患。

(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历教育与旅游业行业之间存在“供需错位”

我国旅游业从业人数尤其是专业从业人员缺口巨大,整体行业素质亟待提高,而我国各级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前景应当非常良好,但是,具体情况却不是“供需双赢”,而是出现了“供需错位”。

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历教育与行业“供需错位”。从旅游管理本科生课程设置来说,传统的本科学历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包括外语、计算机、体育、语文、数学、专业课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的培养;同时,课业成绩的取得多以分数取得的方式,要求学生达标方能毕业,取得学历。从专业设置的出发点来说没有问题,旅游业专业人士确实需要掌握多种技能和培养多种素质和能力。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更多的课程设置和分数设置把学生限定在追求分数的努力当中,并没能区分出主次专业的培养,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认识不足。

其次,本科生的“眼高手低”也是“供需错位”主要原因之一。第一,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很多的本科生家庭从小的家庭教育就是“多动脑,少动手”,“享乐在前,吃苦在后”等,因此,注定现在的九零后等本科生动手能力偏差,吃苦能力不行,“眼高手低”。

第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加重学生的“眼高手低”。本科生学历教育的头两年被称为基础教学阶段,重要学习公共课,包括外语、政治、体育、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以及一点点专业知识。因此,在这宝贵的学习时间中,学生们都在继续“高中生”的学习状态,实际的社会生活实践课程几乎没有。等到后面安排的教学实习的时间很短,学生们还没有对旅游行业有个整体的从书本到现实的过渡过程,就已经结束了实习,进入工作选择状态。而实际的工作生活又和学生时代完全不同,这也就造成了“供需错位”。

三、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培养要与社会接轨,培养适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需要调整

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要求,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专业人才,需要对现有的本科生的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加以调整。将本科生的学历教育目标从当前的培养综合性人才改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行业需求接轨的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将两年的综合知识学习转变为一年,或者转变综合知识的考察模式,由考试模式转变为考察模式。将学生的精力从书本教育分数教育中转移解放出来,让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接触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当中,在此基础上,自行决定专业的去留问题。而留下来的学生则会更加珍惜学习机会,更有热情去搞好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解决“人才流失”问题。

其次,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本科学生的实习经历是非常宝贵的。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的起到让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们体会到人生百味的作用,体会到未来工作的辛苦和人生的不容易,从而使大学生们更加珍惜人生,珍惜机会。同时,本科生的实习环节不能从“一而终”。就是本科生的实习应该有机会接触到旅游业的各个环节,能够让学生真正把课本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环境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大学生自身找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在未来的学习时间得以改善。当前,本科生的实习更多的是在某企业在一个基层岗位“从一而终”,充当了某企业的临时的便宜劳动力。

(二)本科生培养计划应当适当扩大,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我国旅游业行业需求旺盛,高素质人才缺乏现象严重。在各本科院校专业依据市场发展做出相应调整之后,相信“供需错位”情况会改善很多,在此情况下,各高校应当适当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予以专业倾斜,增加学生的招生规模和招生质量。

第一,在适龄高中生中提前做好宣传工作,将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旅游行业的前景的宣传工作做好,以促使更多更优秀的旅游业后备力量加入到旅游行业的发展中来。

第二,引进专业的合格的高级人才学校任教。更多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是单单追求专业扩招解决,而是需要高校注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前提之一就是在学生人数扩招的同时,引进更多更专业更具有创新型的教师,从根本上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素质培养。

专业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篇6

随着信息网络化、技术普及化、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形势面临着新的挑战, 大学本科入学新生自身情况千差万别, 如何实现学生通过四年学习达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利益者共同关注的问题。21世纪初叶, 我国物流专业从2001年的1个, 发展到2010年的378个, 物流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提质量、上层次的阶段。物流管理专业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重要一环, 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何开展有效的入学教育, 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又好又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 甚至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以安徽大学2009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和访谈等方法研究新生入学教育问题, 为完善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以及相关专业新生入学教育提供参考。

2 物流管理专业新生入学教育需求分析

为了有效了解物流管理专业新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 我们对安徽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研究。首先, 了解专业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对新生的看法 (第一周) ;其次, 拟定半开放性问题对1名辅导员和2名班长进行访谈, 确定调查问卷 (第二周) ;最后, 对2009级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进行了普调 (第三周和第四周) , 共发放问卷77份, 回收有效问卷68份, 回收率为88.31%。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2.1 普遍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现代社会是知识社会, 随着社会分工的加剧,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 认真设计和践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至关重要, 否则有可能会变为一个繁忙的庸碌者、一个盲目的失败者, 甚至沦为一个后悔者。众所周知, 本科学习阶段是绝大多数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驿站, 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部分。因此, 大学新生应结合国家变迁、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认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明确以学习为中心的新的奋斗目标。但是, 物流管理专业新生回答“是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规划”具体结果 (见表2) 发现, 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且按照预期目标努力的只占23.53%, 绝大多数新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尚缺乏明确认知以致没有引起真正重视, 只有小部分新生进行规划且努力践行。因此, 如何提高大学新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 进而推动规划实践是一个入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系统性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待完善

随着大学扩招, 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影响到高校教书育人环境, 伴随着强调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始受到质疑。调查表明 (见表3) , 物流管理新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较高, 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 现实中大学生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如乱扔垃圾、口出脏话、自以为是等现象屡见不鲜, 仍然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为提升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2.3 全面的生活适应能力参差不齐

随着时间的延伸和空间的扩展, 相当部分的大学新生从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 从依赖父母到独立生活, 从自己的独立私人空间到宿舍的集体生活, 面临着环境的巨大变化, 部分新生能够有效适应环境和处理事务, 但也有部分新生却表现为张皇失措, 甚至出现心理失衡。实际上, 高校新生心理适应主要体现为生活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调查发现 (见表4) , 83.72%的物流管理新生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可见对自身独立能力的评价较高;而访谈中也发现, 绝大部分新生遇到困难是能够有效解决的。但是, 还有16.18%的新生只选择基本满意甚至不满意, 从一个侧面反映部分新生在生活中, 存在许多事难以自理。究其原因, 在于新生在中学阶段学习压力大、时间安排紧, 相当生活事务由家长包办, 缺乏必要的锻炼, 进入大学需要自己办理众多事务, 以致措手不及、手忙脚乱, 迫切需要拾遗补阙。

2.4 学习方向迷失和学习方法难以迅速有效转变

大学阶段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与中学阶段相比, 变化巨大。大学新生一入校, 学习方面就面临着课程性质、上课方式等变化。大学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不同性质、不同学分的课程;学生毕业不仅有学分数量要求, 还要有课程性质结构要求。调查发现 (见表5) , 只有22.06%的物流管理专业新生对课程性质区别和选择清楚, 相当部分新生对于课程设置较为茫然,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学阶段无须自己选择, 学习目标是上大学, 而踏入大学意味着中学学习目标已经实现, 但却没有及时确立大学目标, 以致选课出现迷惑;加之大学不同课程上课不在同一教室, 课间需要转移教室, 一次课学习内容多, 需要课后消化吸收, 课余时间较多但需要自己合理安排, 短期内中学的学习方法难以转换。

2.5 认同社会实践但深入身体力行有待提高

随着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往往并重。大学阶段课堂学习时间较中学阶段短, 大量的课余时间为大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提供了可能。调查发现 (见表6) , 62.5%的物流管理专业新生认同勤工俭学及社会实践, 但是在深入身体力行方面需要加强, 究其原因是中学阶段社会实践较少且形式较简单, 但大学需要自己计划、实施、总结。

3 打造和完善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专业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有效开展大学四年教育教学和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工作的基础。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以管理学科为理论基础, 经济、管理、工学学科相互渗透,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 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坚实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基础, 扎实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 熟悉物流管理相关法规, 掌握系统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理论知识, 能够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从入学伊始, 贯穿整个大学第一年, 实施和完善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专业新生入学教育。

3.1 广泛开展面大量广的新生大学入门教育

新生从各地来到大学, 必然会面临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 往往感到迷惑。学校应从办理入学手续方面开始, 针对分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开展面广量大的基础知识教育, 具体应包括有学校和院系发展历程及现状简介、学校布局、交通指南、教学管理制度、生活管理制度、公寓规章、各项评奖评优规定、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的政策、各种安全常识、生活常识, 等等。具体教育的形式可以采取学校主页、招生网站、录取通知书附件、公告、宣传海报、PPT、网络、课堂讲授、宿舍走访、咨询台、座谈会等。

3.2 积极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

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抢占思想战线新高地, 为培养具有基本素质要求的人才服务, 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 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体教育的形式可以采取参观校史馆和博物馆、党的知识讲座、演讲赛、知识竞赛、礼仪常识讲座、老教师讲座和校友讲座、团学活动、心理学知识讲座、撰写读书心得等, 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3 切实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立志奋斗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 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综合分析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计划与安排。部分刚刚跨入大学的新生往往因上大学的欣喜, 而忘却了大学的奋斗目标, 造成毕业时感到后悔。因此, 结合入学教育, 针对物流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切实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创新规划教育形式, 引导学生规划设计自身职业生涯,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 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不断自我审视反省, 因地制宜进行调整, 确保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具体的教育形式可以采取知识讲授、视频演示、专业成功人士讲授成长经历, 纪念日开展活动, 举办体育比赛活动, 开展学生规划设计的实践, 不断修正完善, 并身体力行, 防止虎头蛇尾。

3.4 通识化和个性化有机结合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发展历史及现状、专业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培养目标、专素质要求、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主干课程、学制、学位、学时学分、课程结构等。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兼顾统一性和个性化、强调厚基础和宽口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探索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协调配合。具体的教育形式可以教室集中学习和网络分散自学集合、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补充、课堂讲授教育和课外生活教育相协调、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各侧重, 参观实验室和考察物流企业, 结合身边的物流现象进行讨论, 开展物流调研活动,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等, 打造和完善物流管理专业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物流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M].中国物理出版社, 2010:206-217.

[2]李学明.大学新生角色适应与定位教育探讨[J].世纪桥, 2008 (7) :102.

[3]TRACEY TJ, et a1.College student distress as a function of Person environment fit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J].1984 (9) :201-210.

[4]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物流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M].中国物理出版社, 2010:188-193.

专业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篇7

一、旅游专业学生服务礼仪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行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旅游业的竞争焦点已经从纯粹硬件的竞争转变到软、硬件的综合竞争。现代旅游业,不仅需要在硬件上进行大量投入,更需要一批专业技能娴熟,管理经验丰富和具有较高礼仪素养的专业人才队伍。旅游从业人员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不仅仅代表着自己的形象,更代表着企业甚至是国家的形象。因此加强旅游专业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改善行业现状,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二)学生成长的需要。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待人处事以及择业的能力,就必须重视礼仪养成教育,使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气质风度与众不同。《礼记》中写到:“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为了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加强他们的礼仪养成教育。

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礼仪养成教育的途径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来加强对旅游专业学生服务礼仪的养成教育。

(一).规范班级管理制度,促进养成

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制度是规范服务礼仪,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措施。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才能使养成教育有方向,学生行为有规范,教师执行有力度,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服务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以《中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为基本,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和行业及用人单位的要求,组织学生分别制定了一系列实施制度和规范。如:《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班级公约》、《月星级学员评定标准》等。用制度规范增强了对学生的约束和规范,让学生明确什么事不应该做,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在学生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养成教育常抓不懈,同时加强监督。对好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并给予相应的星级学分奖励;对不良的行为习惯及时批评、制止、纠正,甚至给予相应的星级扣分惩罚。通过严格管理加强了学生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在仪态礼仪方面班主任要示范、指导学生站得精神,坐得端正,走得稳健,并利用早读和晚自习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同时每周评选出“坐、立、行”姿势规范最佳者,并给予表扬和星级学分奖励。

总之,班主任老师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把职业礼仪渗透到每一件事物中去,并且贯穿始终,才能培养起学生的职业礼仪习惯。

(二)开展学校实践活动,促进养成

旅游专业学生服务礼仪的养成决不仅仅是在课堂里所能培养出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要置身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反复实践,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设置这个情境呢?我校作为国家级示范校,十分重视校园礼仪文化情境氛围的营造,用校园氛围感染、促进学生,真正让职业礼仪行为习惯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每年学校都要举办一次礼仪之星大赛,这项赛事从建校至今年年举办,它已成为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深入人心。活动要求全员参与,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筛选,然后在专业部里筛选,选出部里的优胜者参加学校总决赛,最终评选出学校年度形象大使和礼仪之星。这是对学生服务礼仪的一次大考验和大检验,他们的行为和专业知识成为全体同学学习的榜样;同时又在校园中营造出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有效地促进养成。

此外,我校在礼仪教育方面还有很多方面的举措,如实行的校园酒店式管理;每天的礼仪早训课程;学校自创的礼仪操;进校门的礼仪形象督导;对学生的着装规范要求;课间的礼仪巡查督导;对外承担的各种大型礼仪活动等等,可以说是各种形式多管齐下,使学生置身于礼仪教育的大环境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职业礼仪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学科渗透教育,促进养成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学习习惯、礼仪行为的养成过程。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学科教学对学生礼仪养成的渗透作用,每学期开学初学校教务处都会组织全体任课教师认真学习,明确旅游专业学生服务礼仪的养成与各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要求各学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专业的相关要求,以备课组为单位,联系教学内容,共同寻求和挖掘学科教育素材,统一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的调配、整合和增减,使学科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从而达到机渗透,“细水长流”的效果。

例如导游专业的语文课课堂教学可以侧重于旅游文学和口语训练,以提高导游专业学生驾驭导游语言的能力和人文知识面。专业课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创建“仿真”的教学环境和采用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等教学法,还要求全体学生的言谈举止都要模拟旅游行业的正式员工,如着装要整齐规范、用语要使用行业礼貌用语和专业服务用语等,这样既可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吸收课堂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礼仪教育。

(四)通过志愿者活动,促进养成

每个班级以团支部为单位,定期、定点组织团员进行志愿者活动。在活动日,学生穿着统一的校服,打着团旗到指定地点进行相关的服务活动。例如我校旅游部导游专业组织的导游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学生每个周末轮流到珍厝庵为游客做义务导游和打扫周边的环境卫生。每个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学生为了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员,提前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写出讲解词,反复修改、反复试讲,并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进行尝试。通过这样反复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实际环境中接触了社会,提高了社会实践的能力。志愿者活动使得学生在诸多的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悟道德,有效地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了个人的行为素养,加强了旅游服务的意识,使学生服务礼仪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习惯。

专业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篇8

关键词:仿真企业 7S核心能力 班级管理 德育

“仿真企业”班级管理是指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保持班级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和模仿企业,将学生模拟为员工,置于职业活动中,并进行月考核和学期考核,分为五、四、三、二、一星级,将企业的文化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种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其实质就是提前让学生通过不同的企业角色定位,真切地感受企业运作,丰富管理知识和社会知识,提前适应社会需求。该管理模式作为班级德育教育的一种尝试,可操作性强、实效性强。

一、“仿真企业”班级管理模式提出的原因

笔者所在学校是中等职业学校。据了解,全班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女。她们有许多长处,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以自我为中心,诚信、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心不足,吃苦耐劳不够;讲吃比穿,爱花钱;纪律散漫,娇气重;目无他人,多骄横;蛮不讲理,脾气大。许多年来,中小学的教育观念封闭,教育内容枯燥,教育方法单调,致使德育工作成效不大,造成教育者被动。“仿真企业”班级管理适应了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是学校德育改革的产物,是在大教育观指导下,学校、家庭、社会整体优化的新办法。

二、实施“仿真企业”班级管理的目的

“仿真企业”班级管理,在本质上是提前让学生进入并适应将来的社会。每个人都有相应的期望和行为规范,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从心理上看,青少年好奇心强,让学生进入不同角色,可以满足其心理需求,便于因势利导。从教育上说,教育应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应与社会相结合,为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素质做好准备。

三、“仿真企业”班级管理的操作过程

1.成立“班级公司”

学校任命班主任为董事长,对公司全面负责,同时抓好团支部建设。总经理(班长)等职位由全体公司员工(学生)经民主选举产生。在该体系中,总经理是董事长的全权代表,负责具体事务;下设2名副总(副班长),分管“生产经营”(即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和分管“文体、宣传、财务、卫生、寝室”;中层一级则设置部门经理(课代表),具体负责本部门的工作。这种模式与班级的管理需求相对应,学生容易接受,又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班级)的稳定性。

2.确定企业名称和口号

企业名称体现了企业的精神,促使员工产生以企业为荣,以企业为家的自豪感和责任心。通过大家的讨论,班级名称定为蒲公英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口号为“12学前1班,非同一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3.模拟企业进行理财考核

按照《海宁高级技工学校员工考核制度》,员工靠自己的才能、出勤、态度努力创收,厉行节约。要求每位员工每月的虚拟货币收入和真实货币支出努力达到收大于支,结余越多越好,并作为依据进行五、四、三、二、一星级评比。这种做法让学生懂得只有敬业爱岗、工作努力,才会获得更多的回报;让学生确立意识,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4.导入“7S”管理模式

7S指的是日文中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注音和英文中安全、节约的第一个字母,共7个S,简称7S。7S管理由日本企业的“5S管理”扩展而来,是现代团队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其作用是:使学习、生活、实训环境整洁有序,提高效率,保证品质。

按照学校学生处的布置,对班级实行7S标准化管理,并确定专人负责。在学习上要求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质量、减少浪费、保证安全、提高素养等,充分利用时间,促使学生的学习进步。在教室寝室卫生方面,要求清洁干净。具体为每周五下午教室7S检查前,笔者与7S负责人、值日学生一起整理教室,课桌椅摆放按照桌面上的凹槽成平行线要求,一人在教室外走廊上打开窗户目测,一人在教室里按要求摆正,有时需要绳子来进行校对,课桌椅摆放就会很整齐,看上去井然有序。对于饮水机的摆放、教室地面、讲台、多媒体、窗台、卫生角等安排专人负责与打扫,争取每次7S都能达标。7S检查要求是很细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不行。刚开始有一个窗户的钩子学生忘记钩,而导致未达标。老师与学生各方面都要做到细致,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提升自身素养。同时,7S管理对于班主任的工作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

四、“仿真企业”班级管理的功效

1.改进了班级的德育工作

笔者担任10多年的班主任,在观念上比较传统,但自从采用“仿真企业”模式,管理班级很具体,形式上很开放,方法上也由说教型转到了情境型。

2.促进了家庭、学校、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对将来从事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启蒙教育需要学前教师的正确引导。管理细则对学生的仪容仪表行为等有具体的要求,对好人好事可以进行加分,对违纪行为可以减分。倡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家长反映学生回家比以前懂事了,注重礼仪,懂得感恩,学会微笑,主动与人沟通。

3.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仿真企业”班级管理有较强的活动性,因而对智力开发、体能锻炼、审美情趣、劳动观念和技能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作用。让学生进入或充任一定角色,符合教育原则,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体现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是自主教育的有效方式。在核心能力建设上,班级重点开展了“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与异性正确交往”等主题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交流、动手能力。手工作品的制作、教室的装饰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完成的,极大地凝聚了合作精神,提升了职业技能。班级被学校评为“2012学年先进班级”。

五、正确关爱学生,营造班级气氛

按照班级中学生的综合表现可以分为后进生、中等生与优等生,对她们的正确关爱是营造和谐班级的法宝。

1.对后进生要有耐心,但不能迁就

在班级管理中,努力将自己“我能行”的爱心和班集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倾注给班上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精心营造平等、和谐、友爱的班集体,给她们以更多关爱,让她们体会集体的温暖和师生的友谊,吸引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让她们在管理中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

2.对中等生要博爱

中等生是经常被忽视的群体,有较稳定的心理状态,默默无闻。她们是班集体的一面镜子,既希望老师重视她们,又不想抛头露面。对这些学生,要调动她们的积极方面,正确对待她们的反复,尊重、理解、信任她们。

3.对优等生要严爱

她们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掩盖;被原谅、袒护。不能宠坏这些学生,更不能迁就她们。优等生不仅是学业优,更重要的是人品要优,工作能力强,心理要健康。只有严格要求,她们才能克服缺点,有更大的进步。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篇9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就业岗位包括:销售代表、课程顾问讲师助理教育指导、课程顾问、销售助理、销售经理、市场开发部经理、销售人员、教育咨询师、电话销售、销售文员、客户经理、销售文员销售助理等。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具体如下:旅游管理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行社各职能部门分为:业务部、计调部、接待部、导游部、外联部、财务部等。)、旅游管理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旅游营销策划企业、旅游管理景区。

专业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篇10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 社会的职业价值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 由于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择业观的直接影响, 中职生作为各行各业的基层劳动主力军, 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同步发生质的改变。 以旅游专业为例, 当前旅游企业中服务行业占了大半壁江山, 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不少用人单位以相对优越的条件向本专业毕业生抛出橄榄枝, 但真正愿意留守本专业, 决心从基层做起的中职生为数并不多。 究其原因, 最根本的问题主要是学生职业信念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因此, 积极关注旅游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 引导其立足本专业, 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 更多地成为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已经逐渐提上议事日程。

职业价值观教育是中职生职业生涯指导的重要内容, 是对学生进行终身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1]。 就各职业学校的教育现状来看, 情况不容乐观。 多数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尚不明确或相对缺失的状态, 具体表现如下:

(一) 职业功利性强。

由于受当今社会实用主义、浮躁、速成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相当部分旅游类职校生因功利心的驱使, 一厢情愿地热衷于追求环境优越、光彩体面且收入可观的行业, 殊不知, 获得这些工作岗位要以多年的基层社会阅历和经验积累为前提。

(二) 职业稳定性差。

不少旅游类职校生步出校门会在本专业短暂就业, 但在经历岗位体验之后, 发现旅游行业尤其是很多基层从业岗位相对比较辛苦, 工作时间较长, 一段时间下来, 很多因不堪忍受高强度的劳动负荷, 在职业信念动摇之后会转向其他行业。

(三) 职业适切性低。

中职生受年龄和经验的限制, 很难清楚地把握自身现有专业能力和岗位需求间的差距和适应性, 因此在初涉职场进行择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容易造成自我定位的偏差, 一时难以发挥自身优势专长, 从而拖长了入职以后的岗位适应期。

为了有效改变此种现状, 非常有必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内容, 用有效的教育策略对学生的职业观念进行科学引导, 以期对其形成健康的职业价值观有所帮助。

二、理论综述

(一) 职业价值观的含义。

职业价值观一般针对现有职业群体而言, 是与人的自我职业意识、自我定位、自我发展需要等联系密切的[2]、从人的思想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择业态度和心理倾向, 是价值观在社会个体职业价值观上的直接表现。 主要指个体对自己将要从事或现从事职业活动的价值确认程度及由此所带来社会利益的价值判断, 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根据自身需要形成的关于就业倾向和职业感受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概括意义的一种人生态度和目标[3]。

(二) 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观。

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并不完全等同于现有职业群体的职业价值观, 职校生作为未来的职业人, 属于准职业群体, 更多地体现了其在校期间对将要从事的职业的虚拟关注, 以及由此形成的职业态度和价值倾向。 由此可见, 我们可以认为, 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是指从职业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角度出发, 学生个体对未来择业标准和职业选择的基本态度和心理、行为倾向。 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往往与既定的衡量指标相联系, 比如智力刺激、成就感、经济收入, 等等[4]。

(三) 中职生树立职业价值观的意义。

1.职业价值观有助于唤醒职校生的独立自主意识

大多数“90后”长期以来由于物质生活方面的优越条件和凡事父母代劳的惯性思维, 鲜有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过通盘的考虑和打算。 进入职业学校后, 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专业主攻方向, 因此很有必要针对所学专业对将来的人生蓝图进行合理规划。 职业价值观作为职校生顺利走向社会、迈向职场的指路明灯, 对其把握好就业、择业等人生大事能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有了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指引, 职校生就能摆脱对父母思想和行为上的过分依赖, 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存在, 学会自主支配学习生活, 最终充满自信地走向生活前台。

2.职业价值观有助于帮助职校生吸取社会正能量

当今社会, 作为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未成年人, 中职生对于诸多社会现象、 价值取向和行业风潮还没有足够的理性辨识能力, 容易误入歧途。 有了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 学生在为人处世、择业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就有了参照标准和行为依据, 确保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充满社会正气的方向健康发展, 这对于实现职校生三年高中生涯的平稳过渡, 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是大有裨益的。

3.职业价值观有助于促进职校生实现专业化成长

目前部分职校生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即使经历了专业学习后, 也没想过今后何去何从, 有些甚至读完了三年高中还没有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能有效帮助其克服无欲无为的学习状态, 坚定职业信念, 选好职业道路和人生方向, 同时积极付诸行动, 对未来的职业前景和本行业就业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有了这样的行为观念, 学生就能知行合一, 实现在专业领域的职业化发展。

三、关于旅游类中职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分析

(一) 专题调研。

为准确、客观地了解当前旅游类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情况, 笔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调查对象主要为本校高一至高三年级全体旅游专业学生、 部分专任教师和旅游企业。 调查内容涉及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内容、作用等诸方面, 目的在于了解本专业职校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和问题成因, 以期从不同层面寻求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二) 调查结果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表明, 旅游专业职校生在“创造社会价值”、“职业坚守意识”、“职业适应及稳定性” 等体现价值观程度的各项调查指标中的分值都明显偏低。 由此可见, 本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相对缺失。 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梳理如下:

1.学生面对未来职业有畏难情绪

旅游专业学习所需的信息涵盖量大、知识更新速度较快, 且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 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 旅游专业要学的东西很多很杂, 要想把本专业学精学透, 需要对古今中外的百科知识都涉猎一些, 但学生表示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做到融会贯通。 与职业要求的岗位差距, 导致其职业畏难情绪明显, 价值观确立缺乏有效的信念支撑。

2.家庭对子女职业期望的缺位

在很多职校生家长的眼中, 读职业学校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选, 在无形中对子女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 在对子女未来的职业期望方面, 不少家长认为“只要有个学上, 人不再变坏”就能接受, 由于选择了一门专业, 孩子今后的工作应该能找到, 至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岗位,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这种放任管束的现状潜移默化中给其子女带来了职业价值观可有可无的心理暗示。

3.学校缺乏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

不少职校当前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没有紧跟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形势, 仍闭门造车停留于对学生的静态培养, 导致其与职业岗位标准的脱节。 同时, 学校在专业教学上过于注重智力知识的传授, 缺乏职业素养中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学生在价值观念、职业精神、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人文职业素养程度较低, 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岗位生存及知识转化迁移能力, 导致其职业价值观的相对缺失。

4.社会舆论对职业的歧视和偏见

从某种程度上说, 传统的社会舆论中存在对旅游行业存在歧视和偏见的现象, 认为读旅游的今后从事的都是 “伺候人”的工作, 既不光彩又不体面, 更有甚者认为从事此类基层服务工作社会形象和地位都不高, 无形中造成了旅游行业就业吸引力较弱的表象, 因此, 旅游专业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宁可频繁跳槽去找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也不愿意驻守本行业, 所以培养职业价值观的问题就无从谈起了。

四、旅游专业中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策略

以上学生职业价值观确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应该引起中职教师的足够重视, 从影响其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各种因素中寻求若干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 学生层面:明确职业生涯规划, 巩固职业发展信念。

职校生选择专业之初多半凭的是一时兴趣, 调查中不少学生用“游山玩水”、“遍尝天下美食”等词形容选择就读旅游专业的原因, 从中看出学生头脑中对未来职业的理解感性且片面。 要缩小这种理想的心理期望值与现实的岗位认知间的显著差距, 学生个体全面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定位, 客观地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特别重要。 由于职业规划贯穿每个人专业成长的全过程, 要本着对未来职业有所憧憬和向往的态度, 量身制订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阶段, 便于尽早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针对那些“得过且过”的人, 建议在三年职业规划的基础上为自己设定每学年的阶段性职业发展目标, 每个阶段要有明确的实施细则、训练内容和具体措施, 为自己在专业学习和职业素养训练上提供自我检测的参照标准。 同时要强化对本专业的行业认知和职业预期, 不能仅局限于学校这个有限的学习圈, 要积极走出校门涉足职场, 让职业体验成为自己了解行业的重要依据, 在岗位实践中形成对行业的科学认知, 客观估量从基层到管理岗位所需的职业发展周期, 并在此过程中逐渐确立和巩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

(二) 家庭层面:注重鼓励赏识教育, 培养职业专注情感。

所谓“人怕入错行”, 中职生年龄尚小, 缺乏社会阅历和对职业的客观认知, 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家长首先很有必要在子女选择就读专业时为其提供科学的指导, 要有效结合孩子的性格特征、优势特长选择未来的职业发展领域。 在经过慎重考虑进行恰当的职业定位后, 孩子在专业进取的主动性和职业发展自信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能动意识。 其次要多关注和聆听子女的在校表现, 多以“赏识的眼光”评价孩子在专业学习上的点滴进步, 让其逐渐消除多年来形成的对学业的畏难情绪, 从而对将来的职业化发展增添锐意进取之心。 再次要多以“鼓励的口吻”为子女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 引导其培养勤勉、自律的生活和职业态度, 为其完善人格、 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创造条件。 最后要多给子女灌输“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成才观念, 让其不再纠结于过去的 “灰色经历”, 积极引导其认识到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对将来人生和职业规划的决定性作用, 有效促醒孩子在树立和强化职业价值观念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

( 三) 学校层面: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强化学生职业执行力。

要改变职校生价值观念、职业素养缺失的现状, 学校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的职业习惯养成教育。 可从营造“书香班级”开始, 有计划地引导和督促学生阅读各种人文百科类的价值观教育的有益书籍, 让其获得自觉自律、责任心、适应力等职业人才所需的必备素质。 通过《弟子规》、《菜根谭》等正心修身、养性育德的国学经典感染学生, 唤醒“90后”身上的自信、进取之心, 让其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领悟到将来的职业定位和专业成长必须具备的人文职业素养。 同时, 学校要多创造机会牵线搭桥,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 在体验工作岗位、 培养职场实践能力的过程中, 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自身水平和职业需求间的差距, 做到摆正心态, 怀有平常心, 并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付诸行动, 做到合理进行职业定位, 在校内专业学习和校外职场操练齐头并进的过程中, 有效发挥其正能量并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学校在缩短学生踏入职场后的岗位适应期, 为其争取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这样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核心素质, 增强其未来的职业竞争力, 进而树立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 四) 社会层面: 优化改善行业环境, 增强学生职业归属感。

目前旅游行业的职业环境不容乐观, 比如就业门槛低、行业受歧视、 恶性竞争现象较严重等问题已成为困扰行业良性发展的绊脚石。 此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使职校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存在担忧, 也直接影响了其良好职业价值观的确立。 社会层面, 要想方设法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 塑造旅游行业的社会形象。 协同包括政府机构、旅游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大众媒体等在内的相关部门, 科学预测和客观评估旅游产业未来的职业发展潜力, 着力扭转传统观念中“旅游业是吃青春饭的”职业预期, 引导家长和学生消除对本行业的认识误区和一贯以来的歧视与偏见,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价值观, 更多成为合格的职业劳动者。 同时,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要联手合作, 积极宣传本行业的就业优势和发展前景, 提高社会舆论对行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努力提高行业吸引力。 另外, 还要建立、健全行业准入机制, 规范就业管理, 想方设法在职业选择、职场晋升、职业资格评定等方面为从业人员打通职业上升渠道和空间。 通过以上层面的举措, 让旅游专业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向往和信心, 在提高行业归属感的同时, 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念。

五、需要注意的问题

职业价值观作为中职生确立职业目标和追求职业理想的行动指南, 在激发学生个体保持良好的专业学习热情乃至形成持久的职业奋斗动力的过程中, 应积极发挥好精神助推器的催化作用。 在对职校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中, 需注意掌握以下几个特征:

(一) 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具有动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技术的进步, 职业结构和行业环境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舆论导向与时俱进地变化。 由于不同时代的社会环境背景会对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此, 我们在对学生实施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 应适时更新和调整职业价值观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使之更加符合主流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二) 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体现差异性。

由于受学情基础和经验认识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职校生群体中的职业价值观念存在多层次的特点。 针对这种个体价值观的不同情感倾向, 以及高一、高二、高三不同年级成长阶段的学生, 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施内容应体现差异性。 比如刚入校的高一新生, 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以确立专业学习自信、稳固职业发展信念为主; 对已有一定专业素质储备的高二学生, 职业价值观的重点应放在如何精技能、强素质及对未来择业预期的教育上;对于已踏上社会顶岗实习的毕业班学生, 在价值观教育上应侧重鼓励学生留守本专业的坚定性、 从职业基层做起的意愿等方面。

(三) 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保持连续性。

职业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是职校生在专业学习和职业进取中非常重要的智力支撑和精神支柱, 我们应当十分注重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善始善终。 在对高一、高二在校学生进行未来虚拟的职业信念教育的基础上, 针对高三已离开学校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 也要一以贯之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帮助其巩固良好的择业选择和价值取向。 同时, 有条件的学校要做好校外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跟踪培养教育。 通过与用人单位联手, 在人才培育机制、职业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合作探究, 使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其求学和就业过程的始终, 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价值观的指导作用。

六、结语

中职学校教师关注职校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现状表现和发展趋向有助于促进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更好地对其进行就业实习指导。 同时, 要在学生个体教育、家校共同培养、行业推动支持等层面上形成合力, 有效激发学生的职业发展认同度和专业学习投入度, 在培养其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基础上, 使其成为职业信念坚定、职业技能过硬、职业素养全面的对社会有用之才。

摘要:结合职业学校学情基础和专业特点, 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是引导其将来实现专业化成长的先决条件。本文针对旅游专业中职生在职业定位和职业选择中存在的消极倾向, 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灌输正确的职业意识和价值观念, 帮助其树立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从而实现本专业学生在未来职业领域的持续、健康和良性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生,旅游专业,职业价值观,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夏丽萍.中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意义、问题及对策[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10) :25-30.

[2]李添翼.中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综述[J].职教通讯, 2007 (12) :18-21.

[3]王景珍.试论中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06) :68-70.

上一篇:医疗器械生命周期下一篇:资金管理信息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