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

2024-09-12

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 篇1

关键词:重污染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火电、钢铁、冶金等重污染行业是我国GDP的主要贡献者,同时也是我国SO2和化学需氧量的主要“产生者”,是多数环境纠纷和事件的“触发者”。我国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环境规章制度来约束企业的环境行为,并从2003年开始大力倡导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和环境行为评价制度,目的是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但是,长时间以来,我国污染气体排放量不降反增,水污染、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环境规制并没有达到其预期目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在制定环境规制时更多地考虑了政策本身与企业环境行为之间的直接相关性,而忽略了影响企业环境行为的其他因素。明确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加以调整和改善,既可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微观理论基础,又可为企业完善管理、提高绩效,获得经济和环保双丰收提供实际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相关文献回顾

1.1 企业环境行为的内涵

在现有文献中,环境行为也被称为“保护行为”、“生态行为”和“负责任的环境行为”。Corbe等[1]曾提出企业环境行为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行为以及为挽救负面影响而采取的措施。Sarkar[2]认为企业环境行为是企业为了平衡环境和经济效益而推行的一系列战略措施,可能是源自外界的压力,或是为了降低环境污染而采取的比较积极的管理手段。随后,学者们从企业环境行为的概念出发,将其内涵逐渐细化。Jamison提出企业环境行为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环境保护承诺、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和能源的清洁管理、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参与以及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并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承担责任。Oketch认为企业环境行为是企业遵纪守法、环境污染问责制、环境信息透明度以及企业自愿行为等诸多方而的制度化内容。学者Chen等将企业环境行为的重点放在生产环节上,认为企业环境行为包括主动处理废弃物、采购生态友好型产品、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使用清洁生产技术、使用可再生包装或容器等。

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理论,本文将企业环境行为总结为以下3个方面:(1)环境管理行为,即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会将环境问题作为重点考虑因素,定期组织员工学习环保政策并向其传达企业的环保理念以及环保策略,向相关监督部门和社会公众公布详尽的环境报告,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组织专业人员或设立专门部门进行企业内部环境监督和管理。(2)环保投资行为,即增加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产品研发的投入,定期维护或更新对环境能够造成污染的生产设备,增加污染治理技术方面的投资;为达到环境规制的相关标准,逐渐增加环境方面的运营费用,如环境监管费、审计费等。(3)环保营运行为,即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优先使用环保性原材料或选择环保性替代技术,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或使用可再生能源,企业支持产品或半成品的回收再利用,精简产品包装或使用环保的包装材料等。

1.2 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

从现有文献来看,学术界对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从企业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进行提炼,从企业外部因素来看,环境规制、公众压力、市场结构等因素都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而内部因素则主要包括企业存续时间、规模、财务状况、管理者环保意识以及公司治理等。表1总结了关于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较具代表性的研究结论。

2 重污染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

本文的研究以现有文献为基础,结合对重污染企业的实地调研,对以上影响重污染企业环境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并相应地作出8个假设。

2.1 环境规制

企业最初实施环境行为的目的就是顺应政府的环境规制要求,政府的环境规制对企业环境行为产生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影响。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首先应考虑遵守相关环境法规,避免惩罚,其次才会考虑满足客户需求和超越规则。Olson[3]认为政府的环境规制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企业实施环境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迫于严格的环境规制给企业带来的压力。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令其改善其环境行为。由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H1):环境规制的力度越强,重污染企业受制约的压力越大,其环境行为越好。

2.2 市场及公众压力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受到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对于重污染企业来说,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起到了较强的监督和制约作用。重污染企业周边的社会公众出于对生活环境以及身体健康的考虑,会要求污染严重的企业改善其环境行为,维护自身利益;企业为了尽量避免与公众发生冲突,也会将环境问题考虑在内。有学者研究表明,企业所在社区中若存在较多的环保主义者,则企业更倾向于作出积极的环境行为。同时,绿色消费的引领也会进一步强化环境规制力度。Arora等[29]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购买力较强的消费者宁愿花费更多的价钱去选择环境友好型商品,这促使很多企业为了追求产品差异化带来的优势而采取更多的环境行为,这种行为会从企业外部直接对产品的供给或需求发生作用,进而对企业环境战略和环境行为产生影响。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H2):市场及公众压力越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严格,重污染企业的环境行为越好。

2.3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的组织结构,即市场的各构成要素及其组织方式或结合方式,就是对竞争的性质和市场定价具有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的那些组织特征,如卖方集中度、买方集中度和市场的进入退出条件等[30]。通过提高环境标准、对无法满足规制要求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从外部影响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同时,企业上下游产业链上的绿色需求也会对企业的环境行为产生挤压或拉动作用,使环境友好型企业进一步壮大,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得到调整。市场结构的调整会增加企业的遵循成本,提高新企业的进入壁垒,让存留下来的企业规模进一步提升,环境行为进一步改善。由此,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H3):重污染企业所在市场行业越集中,企业环境行为越好。

2.4 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主要是通过战略制定、重大决策的参与、监督以及会计责任等主要方式促进管理层履行环保责任,对企业环境行为实施间接影响。唐国平等[31]发现股权制衡度、管理层持股比例分别与公司环保投资规模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公司环保投资行为具有显著的产权差异特征,即国有公司比民营公司投入了更大规模的环保资金;重污染行业企业比非重污染行业企业投入更大规模的环保资金。若企业股权集中程度较高,大股东为了尽量避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违反环境规制造成的资金损失,会对企业的环境保护提出要求,甚至改变投资策略。根据问卷结果,本问提出假设4:

假设4(H4):公司股权集中程度越高,企业环境行为越好。

2.5 企业管理认知

管理者的管理认知、环境管理政策和措施、员工意识及学习能力以及企业内部经验和传统等会直接影响企业环境行为,企业会根据自身的资源、能力以及对内外驱动力的判断来选择或逃避政府管制、进行污染跨地区转移,甚至通过游说以图放松环境政策的企业行为,或通过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进一步降低排污量,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对于重污染企业来说,当企业的管理者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管理水平时,企业会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及时采取措施治理污染,更倾向于作出良好的环境行为。由此,本文提出假设5:

假设5(H5):企业管理层与员工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责任感越强,企业的环境行为越好。

2.6 企业财务状况

众多学者研究表明,企业财务状况与企业的环境行为呈正相关关系。首先,积极实施环境行为无疑会使企业环境成本增加,企业在财务状况良好的前提下承担一定的环境成本不会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较大影响;反之,对于财务状况较差的企业来说,积极的环境行为会给企业带来一定成本压力。其次,财务状况是评价一个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发展前景更为广阔,更容易受到投资者和政府的青睐,进而给予其在技术或政策方面的一些支持。由此,本文提出假设6:

假设6(H6):重污染企业财务状况越好,企业的环境行为越好。

2.7 企业存续时间

在众多对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企业存续时间这一因素至今并未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重污染企业存在的时间越长,说明企业生产经营比较稳定,从其环境行为的角度来说,良好的环境行为是重污染企业能够长期存续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若企业对环境保护持消极态度,迫于各项环境规制以及社会公众的压力,企业不会保持稳定的经营。则可以假设存在时间足够长的企业更倾向于作出积极的环境行为。由此,本文提出假设7:

假设7(H7):重污染企业存续时间越长,企业的环境行为越好。

2.8 企业规模

早在1994年,以Wally和Whitehead为代表的传统学派认为企业的环境行为不利于企业规模的壮大及财务状况的改善,尤其对于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来说,环境行为无疑会增加成本并降低边际利润。随后,以Porter为代表的修正派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企业规模扩大和财务状况好转都可以促使其改善环境行为,而环境行为的改善并不只是为企业带来成本上的负担,而且是一个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潜在因素。企业的规模越大,其可支配的生产资源越多,同时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这种规模大且实力强的企业有能力承担遵守环境规制带来的环境成本,甚至会加大环保投资,在同行业中取得更强的竞争优势。Hayami等认为企业的规模是企业改善环境行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企业规模同企业环境行为正相关,企业的规模越大,其采取更多的清洁生产工艺的可能性也越大。由此,本文提出假设8:

假设8(H8):重污染企业规模越大,企业的环境行为越好。

3 问卷设计与实证研究

3.1 问卷设计和发放

本研究设计的问卷主要分为3个部分共56个问题。第一部分调查被访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被访企业的名称、成立时间、所属行业、所有制形式、近3年年均销售额以及被访者的职位;第二部分调查被访企业的环境行为,主要是从环境管理行为、环保投资行为和环保营运行为3个方面进行调查;第三部分调查被访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问卷题项来源及指标等详如表2所示。每个题项采用李克特(Richeter)7分制评分标准进行测量,即“1.非常不同意”“2.较不同意”“3.不同意”“4.不确定”“5.同意”“6.较同意”“7.非常同意”。

本研究选取我国火电、钢铁、煤炭、水泥、冶金、化工、石化、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采矿、建材以及电解铝这16个重污染行业的企业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余份,主要是通过现场调研和电子邮件两种形式发放。问卷收回后,剔出信息不完整、勾选不合理以及非重污染企业等无效问卷,最后获得186份有效问卷进行后续研究。

3.2 信度效度分析

本研究使用Cronbachα系数来评价问卷的信度。当Cronbachα值≧0.7,属于高信度;0.35≦α<0.7,属于中信度;α<0.35,属于低信度。由表3与表4可知,本研究所有构念的Cronbach'sα值介于0.732~0.919之间,均大于0.7,量表具有较佳的信度。另外,由于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项目全部来自过去的文献,很多学者都曾使用这些量表测量相关变量,所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3.3 相关性分析

在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前,先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186个样本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得分。在计算时,先对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分别计算出每个样本企业环保行为、环保投资以及环境管理行为的得分;再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各样本企业环境行为总评分,分值越高,说明该企业的环境行为越积极。

为了确定影响重污染企业环境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对8个影响因素和各样本企业的环境行为评价得分做相关性分析,观察各影响因素与环境行为评价得分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性,判断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由表5可以看出,环境规制、市场及公众压力、企业管理认知、市场结构及企业财务状况这5个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都高于0.5,且最高为0.772,与企业环境行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企业治理结构因素的相关系数为0.493,非常接近0.5,与企业环境行为之间呈低度正相关;而企业存续时间和企业规模2个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分别为0.002和0.092,都未超过0.1,与企业环境行为之间相关性很不明显,或者说这2个因素与企业环境行为不相关,在接下来的回归分析中会将这2个变量剔除。

注:**.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4 回归分析

在回归分析时,以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得分作为因变量,以各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剔除不相关变量,将6个相关变量依次导入回归模型中,再对各模型进行F检验,选出能将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解释的最好的模型继续分析。

在逐步回归的6个模型中,因变量都是重污染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得分。其中,模型1的预测变量为常数和环境规制;模型2的预测变量在模型1的基础上又引入了市场及公众压力;模型3的预测变量新引入企业管理认知;模型4的预测变量新引入企业治理结构;模型5的预测变量新引入市场结构;模型6的预测变量新引入企业财务状况。表6为6个模型回归分析的结果,其中多元相关系数R为0.815,可决系数R2值为0.647,模型拟合优度最高,且F检验的P值小于0.05,满足回归分析要求且模型质量较高。

对各个重污染企业的环境行为影响因素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其中,环境规制、企业管理认知、企业治理结构、市场结构和企业财务状况这5个影响因素都通过了T检验,为本研究找到了重污染企业环境行为主要影响因素;而市场及公众压力的P值为0.228>0.05,没有通过T检验,应该剔除。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文根据对重污染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对研究提出的8个理论假设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如表8所示。

在本研究提出的8个理论假设中,有5个理论假设成立,3个理论假设不成立。下面针对没有通过检验的理论假设,即市场与公众压力、企业存续时间和企业规模这3个因素进行分析。

(1)关于市场与公众压力影响因素。尽管市场与公众压力和企业环境行为相关(相关系数为0.676),但其显著性较差,原因可能在于:公众的环保意识尚不全面,主动参与和提前参与不足;项目信息公开程度不够,参与渠道不够畅通;在追求政绩过程中公众对建设项目缺乏足够的、有实力的话语权。

(2)关于企业存续时间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存续时间与重污染企业的环境行为相关性不强,但是在重污染企业环境行为评价结果分析部分可以看出,存续时间超过50年的重污染企业的环境行为评价得分的平均分为5.828分,明显高于存续时间小于50年的企业,说明存在时间较长的企业相对来说要比其他企业的环境行为情况好。但是在具体实证相关分析中其相关系数只有-0.002,原因可能是本研究问卷设计时企业存续时间划分方式存在问题,不是等距划分并且小于50年的企业每隔10年分为一类,距离较近,这样会使不同存续时间的企业的差异性不够明显,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3)关于企业规模。目前有一些学者在研究企业环境行为的驱动因素时也将企业规模作为一个主要影响因素考虑,大部分研究结论认为规模越大的企业,其环境行为越好,但是在本研究中,无论是从重污染企业环境行为评分的角度,还是从相关性分析的角度,都没有得到类似的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规模与重污染企业环境行为之间关系不大,原因可能在于:一是在衡量指标选择上,本文仅以企业近3年的平均销售额来代表企业规模,而未考虑企业员工人数、资产总值等指标。二是许多地方的政府在实施政策优惠和经济资源培育及引进重点企业过程中,一些实力强劲的企业会利用政府之间在招商引资方面的竞争,事先与当地政府谈判,在享有的政策优惠和实际承担的法律责任上讨价还价,以便获得多方面的好处,从而造成地方政府常常与大型企业结成重要的利益同盟,放纵企业的污染行为,导致规模越大的企业其环境行为越短期化。

5 研究结论与对策

本研究以我国火电、钢铁、煤炭等重污染行业的企业为调查对象,探讨其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能够对重污染企业环境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分别是环境规制、市场结构、企业管理认知、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财务状况这5个方面,而企业存续时间、企业规模以及市场与公众压力这3个影响因素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不明显。

重污染企业环境成本 篇2

建设项目环境监测包括施工期环境监测和运营期环境监测, 通常指依据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 以环评及批复文件中规定的环境监测计划为指导, 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单位对项目是否符合有关环境标准进行监测, 科学、定量的评价施工过程的环境达标情况。

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是环境保护中最重要的环节和技术支持, 开展环境监测的目的主要包括: (1) 检查项目施工期存在的对裸露施工面的保护以及施工扬尘、施工废水等环境问题, 以便及时处理; (2) 了解项目环境工程设施的运行状况, 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3) 了解项目有关的环境质量监控实施情况;为改善项目周围区域环境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2 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制订

2.1 施工期环境污染分析

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陆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和场地施工废水、冲洗水等。生活污水包括厕所粪便污水、食堂排水等, 地面施工废水及初期雨水包括施工机械冲洗废水以及建筑材料堆放时产生的初期雨水。

施工期产生的废气污染主要包括项目施工项目建设期间大型施工车辆产生的汽车尾气、施工场地扬尘及散装物料运输车辆遗洒造成道路二次扬尘。

施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设备产生的机械性噪声源, 车辆产生的噪声。

施工期产生的固废包括废弃土石方、施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等。

2.2 施工期环境监测点位及因子识别

本文结合石化、危废填埋、垃圾焚烧等重点项目施工期产生的污染物特点, 归纳出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见表1。

3 运营期环境监测计划制订

3.1 运营期环境监测点位识别及频次

3.1.1 污染源监测

废气:对本项目废气进行监测, 每季监测一次, 并定期对厂界设置无组织废气监测点, 每年一次。

废水:项目废水进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口前设置一个水样监测点, 废水水质每月监测一次, 在一类污染物排口单独设置监测采样点, 每月监测一次。

噪声:对噪声源实行每半年监测一次, 监测项目为设备声压级。

3.1.2 环境质量监测

大气:每季度监测一次, 建议在厂界周围设4~5个监测点。噪声:对厂界噪声每季度监测一次, 每次分昼间、夜间进行。土壤:对厂区周边的土壤进行监测, 半年一次, 建议在厂区周边设2个监测点。

底泥:对区域内纳污河道进行监测, 半年一次。

3.2 运营期环境监测因子识别

本文结合石化、危废填埋、垃圾焚烧等重点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特点, 归纳出运营期环境监测计划见表2。

4 保障措施探讨

4.1 强化环境监理工作监督实施

我国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 迄今为止发展了20多年, 环境监理可以对环保报批手续履行情况, 环境管理制度制订与落实情况, 环境管理机构建设情况, 环境监测计划落实情况, 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制订与落实情况进行监理, 监督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与落实。

4.2 加强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才体系建设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 增强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 实现检测事业的发展, 就离不开信息、科技、知识等方面的条件和要素, 更加离不开先进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科学知识[4]。所以要从战略的角度看待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工作, 努力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监测队伍, 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摘要:以石化、填埋等几个典型行业为例, 对项目建设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分析, 对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和运营期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进行归纳研究, 为环保部门技术人员提供很大的工作便利, 为环保管理部门提供更直接更客观的监督管理依据。

关键词:施工期,运营期,环境监测计划,石化,填埋

参考文献

[1]邹星星.化工类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要点初探[J].江西化工, 2013 (2) :198-199.

[2]卓俊玲.石化项目防渗工程环境监理要点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3:70-71.

[3]赵凤琴.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理探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3 (3) :66-67.

上一篇:艺术课程改革新下一篇:低年级趣味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