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正确与正确教育十篇

2024-08-01

教育正确与正确教育 篇1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多年前的一篇文章《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最近在微博上火了, 转发率以数十万计。文中的女儿被同学叫成“23号”, 因为成绩排名经常是23名, 爸妈为此想了很多办法, 女儿成绩仍是中等, 而她的梦想竟是当一名幼儿园老师, 这大大出乎爸妈的意料。可有一次, 老师告诉这对父母, 在语文考试附加题“你最欣赏班上的哪位同学, 请说出理由”的答案中, 除女儿自己之外, 全班同学写的都是女儿的名字。没想到女儿却说:我不想成为英雄, 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刘继荣在文章中说的是人生哲学教育哲理, 不是提出问题诉说困境, 她的主题是很鲜明的:如果健康、快乐、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 我们的孩子, 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第23名的“23号”对了, 她的母亲也对了。可是, 在我们身边, 有多少人做不对、不对头, 陷在漩涡般的困境里。因为太多的人期待自己的孩子成为英雄, 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路边鼓掌的人。

教育焦虑——准确地说是“受教育”的焦虑在普遍蔓延, 各阶层的家长, 都不希望孩子成为“底层”, 这是很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在层级化严重的社会环境中, 人人都害怕沦为底层。因为处在越来越固化的底层不仅难以提升, 而且本身也容易沦陷。

中国人口确实也太多, 人与人之间狭义的竞争很激烈。加上爱面子、好攀比的国民性, 教育领域“排名学”和“比较学”泛滥:每时每刻, 每回考试每门课, 都在排名都在比较。最后不仅比出个“羡慕嫉妒恨”, 而且还比出个“羡慕嫉妒恨杀”。

新近看到一条新闻, 北京一个名叫温全的男子, 嫉妒邻居生活幸福, 竟然杀死邻家2名幼童!40多岁的温全, 北京人, 大学文化, 报道说, “温全也曾是一名成功人士”, 他曾开了一个店铺做生意。有了点钱, 投资股票亏了, 网络赌博又让他欠下巨额赌债, 变得生活潦倒。“输光了财产, 心里不平衡, 不想活了。看到邻居家都过得比我幸福, 我觉得嫉妒, 所以想杀人之后再自杀。”于是他给儿子两个玩伴的家长发信息, 邀请两个孩子来家玩, 趁机就把孩子给杀死了。这个读过大学的温全, 如果受过一丝“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文教育和情怀熏陶, 也不至于变成这样的“熊罴”。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反思我们几十年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结果。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似乎各个层面都存在种种深层次的问题。我们也清晰地看到, 东西方的教育理念, 差异极其巨大。在发达国家, 一个孩子提出说自己将来要做个面包师, 父母通常很开心, 不会有东方父母的那种焦虑。在孩子的理想认同上, 他们完全可以是“面包师的要, 莫泊桑的不要”。而中国的父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是深入到骨髓的渴望。

上帝有那么多子民, 事实上绝大多数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13亿中国人, 杰出人士大约也就1000万吧?那还不足13亿后面的一个零头。所以, 最后是13亿人成不了龙凤, 成不了英雄, 可大家都不甘心不愿意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于是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失望状态。

在学校里, 教育早已异化成“应试”与“分数”。比如高中要读3年, 其最本质的任务是什么?是完成“立人”的重要环节, 是学到该学的知识与学识。但我们通过大量的补习补课, 把高中3年变成了高中4年;同时又是把高中3年压缩成两年, 因为3年课程在两年里统统教完了, 然后将高三那年全变成了“复习迎考”, 再最终将高中3年变成了高考3天, 这样的应试教育, 荒谬不荒谬?

其实, 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并不取决于考试的分数, “第23名”对于未来不意味着什么东西, 同样也不取决于文凭和所谓的名校。当你读初中的时候, 没有人关心你幼儿班是哪里读的;当你读高中的时候, 没有人关心你小学是哪里读的;当你读大学的时候, 没有人关心你初中是哪里读的;当你读硕士的时候, 没有人关心你高中是哪里读的;当你读博士的时候, 没有人关心你大学是哪里读的;当你最终成为真正的“英雄”的时候, 确实就是“英雄不问出处”。这就是人世间最公平也是最无情的扬弃。

教育正确与正确教育 篇2

一、在爱的教育中, 让孩子们懂得感恩

爱是一种美德, 它和善一样是我们身上可贵的品质。一个有爱心、有善心的人, 对万事万物的看法都是阳光的、干净的。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 培养他们的爱心, 让他们懂得感恩是非常必要的。只要孩子们心里有了爱, 他们就会爱亲人、爱朋友、爱动物、爱自然, 并且爱学习、爱生活。因为他们知道, 只有努力学习, 才有能力去爱所爱的一切, 也才能让他们在爱中学会感恩。为了让孩子们亲身去感知爱的力量,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福利院, 给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 也可以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洗脚、洗衣服, 也可以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 给他们讲讲大自然中的植物、花草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要让孩子们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爱护自然中的一花一木, 还可以对着没关紧的水龙头, 告诉学生爱护公物, 珍惜有限的水资源等等。

有一次我带领孩子们去听一堂关于感恩的课, 课上老师讲了一对母女如何相依为命, 最后母亲为了供上大学的女儿, 瞒着女儿, 在死之前捐献了身上所有健康的器官。又为了能让医院每年按时给她上大学的女儿寄去学费、生活费而如何给医院说好话, 如何让女儿几年别回家, 心用在学业上。这个故事讲到一半的时候, 我看到很多孩子都流着眼泪, 甚至有的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泣不成声。故事讲到最后, 讲课老师要求学生对着老师说:老师我爱您, 您辛苦了。也让孩子们对着坐在自己旁边的爸爸或妈妈说, 我爱你爸爸 (妈妈) 。通过这样的关于爱的教育, 孩子们对爱一定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更加懂得去爱, 去感恩。

二、在心理教育中, 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人格

在孩子们的教育中, 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身体, 心理的教育也不能忽视。一个心理有残缺的孩子, 身上的危险因素是很多的, 这种危险不只是对别人, 对自己也一样。正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们, 他们心里的烦恼、困惑,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与疏散, 就会在心里形成冲突, 孩子一来想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指导, 一来又一味地自我掩盖, 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 内心备受煎熬, 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所以, 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不能只关心孩子们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忽视孩子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孩子们因为长期得不到全面的教育, 而让一些负面的情绪和坏习惯影响他们对一些事物的错误认识与看法, 从而让这种不良情绪在长期的垒积中形成心理障碍。因此, 为了不让孩子们变成学习的机器、变成书呆子, 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习中, 培养孩子们的乐观心态, 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 孩子们才能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和生活态度。

三、在教与玩的教育中, 塑造孩子们开朗的性格

现在的孩子普遍活泼好动, 对任何事情都有新鲜感、好奇心。但是这种新鲜感、好奇心又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为了让孩子们键康成长, 并在教与玩的教育中塑造出开朗、活泼的性格, 我们要结合教课内容, 从孩子们的兴趣特点出发,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寓教于乐。这样既能增强孩子们积极地去学习、去参与活动的兴趣, 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活泼性,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 结合“教”与“玩”张驰有度的教育方法, 也能塑造出孩子们开朗的性格, 为他们以后健康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正确与正确教育 篇3

一、赏识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1. 调整传统的教育心态,做好赏识教育的准备。

首先,从深层意义上来讲,赏识,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心态。把学生看作是未被精心雕琢的璞玉,只是需要伯乐的慧眼、鲁班的设计和技艺。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学生,正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所以才潜藏着极大的可能性,才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最后,要了解学生需要被赏识。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是个体认识过程中的动力。赏识教育就是满足需要,激活与维持动机,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发展迈进。

2.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肯定潜在的积极因素。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上的进步,还要关注学生那些行为习惯鲜明的、无异议的闪光点,并及时、长期不懈地予以肯定,使学生形成稳定的是非善恶观。要善于捕捉那些隐性、容易被忽略的闪光点,挖掘那些潜在、可能的积极因素。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辨别能力和对事物变化的敏感性,且要努力提高观察力、分析力。此外,要注意发现和捕捉并不完全消极的学生的闪光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等等形式,展示他们各方面的才能、优势,再加以赏识,扩大赏识教育的广度,发挥赏识教育的最大功效。

3. 承认差异、允许失败,采用积极的比较。

学生与成人在身心发展方面呈现不同的特征,同龄同类学生的性格、能力、发展水平也都存在个体差异。赏识教育:一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要允许失败,帮助学生找出原因,鼓励其勇敢地克服困难,相信自己下次会做得更好。

二、赏识应注意的问题

1. 赏识应该着眼于受表扬者个人的劳动和努力。

有这样一个事例,北欧一教授要求中国学者向她女儿道歉的事情,教授认为中国学者的夸奖伤害了她的女儿:“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还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它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中国学者对教授女儿的夸奖和喜爱,反而惹得教授不高兴。仔细想想,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赏识。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可知,“赏识”是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者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根据这一解释,赏识的前提是对象的“才能”或“价值”,但许多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赏识并没有恰如其分地出现在“才能”或“价值”真正凸显的时刻,而演变成一种降低要求门槛后的浮泛赞美。这种赞美由于并没有给教育对象以名副其实的教育评价,因此,一方面学生变得盲目自信,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际水平;另一方面本应被教育者及时、有力地纠正的缺点错误被遮蔽和搁置下来,取而代之是教育者实际意义的不作为。从教授的话语中,我们感到赏识教育应该着眼于受表扬者个人的劳动和努力,着眼于受表扬者今后的发展,否则,就会产生错误的导向。

2. 语言要有艺术性。

“这次考得好不等于以后考得好” “虽然这次取得了进步,但离重点高中的目标还差得远呢”,这种语言事实上造成学生很压抑。若改成“祝贺你这次取得了好成绩,按这样的发展趋势,你的目标马上就能实现”效果就不一样。这不仅能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起到更好的鼓励作用。所以在教育中要多用肯定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像“你真棒”“你能行” “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在这方面注意一点,事情就做得很完美了”,也许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师赏识教育的运用

1. 全体赏识原则: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树立信心。

2. 客观赏识原则:正确的赏识是以“真、善、美”为标准的,又必须坚持科学的精神,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如此,赏识才能是积极健康的,才能赏识得当。

3. 差异赏识原则:一个学生可能在这个方面不如他人,但在另一方面可能强于他人;一个学生可能在某方面不如甲,但可能又会强于乙;一个人可能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个方面可能就是他自身的长处。如此等等,往往都是可供我们选择的赏识点。

4. 主动赏识原则: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在用一只眼睛盯着其缺憾点和问题的同时,另一只眼睛要不停地去寻找和感知学生的优胜点和进步,在提醒的同时不断地给其注入自信力。

5. 即时赏识原则: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再在实事求是评价的基础上加以升华,闪光点往往即刻成为被赏识者进一步前进、发展的出发点。

总而言之,赏识教育不仅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更能让学生通过努力和劳动,收获坚实的自信,以及在此过程中挖掘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运用赏识教育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正确教育孩子争夺与谦让 篇4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很“独”,自私、占有欲望极强,不懂得与人分享,妈妈担心孩子日后与人难相处。而跟只争不让的霸道宝宝相反,过分谦让的宝宝不懂如何争,只知一味让,妈妈又担心这样会不会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吃亏。

“争”与“让”,到底哪个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场景1:“争”:绝不能吃亏

幼儿园里,当一个女孩的玩具被男孩子抢走时,她竟然挥起巴掌给男孩来了一个耳光。老师询问女孩为何打小朋友时,女孩振振有词地说:“我妈妈说了,谁要欺负我,就让我打他,可不能吃亏。”

场景2:“让”:她怎么都不跟人争?

羽羽幼儿园里要举行运动会大赛,羽羽的妈妈带她参加比赛,休息时间,羽羽看见地上的正方体很喜欢,便把小手撑在上面,高兴地玩着。这时过来一个小男孩,要抢这个玩具,羽羽立刻让开了,羽羽总是这么谦让,从来不和小朋友争,哪怕是非常喜欢的东西她都会让给别人。妈妈很着急,面对她喜欢的东西,她怎么都不跟别人争呢?

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家庭教育方法是不同的,都是不正确的。那些只争不让的霸道宝宝实在是不讨人喜欢,但是那些过分谦让的孩子事事处处都只知道退、忍甚至懦弱,却也更让家长们着急。

其实强与弱,都是宝宝天生就有的性格。无论性格强与弱,都不是宝宝的错。关键是,如何调整好这个“度”,也就是后天的孩子教育,让孩子做一个既不霸道欺人,也不隐忍自我的豁达宝宝。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孩子适度的“争”与“让”,不仅懂得如何对别人“让”,也要学会向他人“争”,表达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心愿。

3招让孩子掌握“争”与“让”的度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正确、健康的分享互动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出让和占有。正确的“争”与“让”包含三方面的特征: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

2.在满足自己愿望的基础上,孩子能够理解对方的需求。

3.找到解决方案,并达成共赢。

在一个健康的互动过程中,孩子是不以压抑自我需求为代价的,他和伙伴“争”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体会到对方的情绪,愿意去满足对方所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让”出自己的利益,达到共赢的目标。整个过程中,争与让都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是为了得到夸奖而做出的虚假谦让,或者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让、赌气做出的谦让,就背离了快乐共享的目标,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5招教会孩子正确的“争”与“让”

第1招:让孩子自然流露和表达他内心的感受

当孩子还是一个心智和感觉系统都不成熟的小家伙的时候,没有什么比让他体会自身的内在感受和真实的情感流露更可贵的经验了。这时,你所要做的,就是多让他和外界环境接触,让他在与外界的人和事互动的过程中尽情地流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也是他心理成长所需要的养分。比如,他和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抢时,别告诉他该做什么,看看他自己会怎么做。在他自己做的过程中,他的个性,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渴望和疑惑,都会简单地倾泻出来。此时,玩具本身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想要的是自己内心的表达。

第2招:启发孩子思考判断,自己该不该谦让

当和孩子一起在游乐场或其他环境玩耍时,如果遇到相应的场景,就可以和孩子讨论,是否该谦让,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启发孩子就事论事,帮助孩子建立是非标准。因为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往往还是“自我中心”的,大多数时候都无法顾及别人的感受和需要,玩玩具,总想把好的揽过来一个人玩,分东西,总想要大的多的好的……,这个时候,如果成人用外在的压力来强求孩子去谦让别人,则很可能违背他们本身的意愿,如果这种意愿经常被压制,则他们就可能变得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长大成人之后行为方式也可能相对退缩,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也就是说,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可以创造交往条件让他们逐步体验到人际之间互惠互利的必要性,可以通过讲道理来引导他们的.谦让行为,当他们无意中做出谦让行为时,可以赞许,可以鼓励等孩子教育方式,但绝不可强迫或引诱!

第3招:鼓励孩子在环境中寻找规则

孩子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鼓励他们在游戏和环境中寻找规则。比如,在麦当劳游戏区玩时,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可以鼓励他们排队,轮到自己玩时就没有必要谦让。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借助于严格的规则。比如,在小便、喝水时,教育幼儿能排好队等待,不能蜂拥而上;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要有礼貌地和别人说……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但一些幼儿却很难做到,它将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耐心和谦让心。

第4招:教育孩子遇事要协商

孩子之间发生争执不可避免,但关键的是如何解决。要教育和引导孩子用协商的方法解决。如在为某个玩具争抢时,可让孩子采取轮流玩的形式或石头剪刀布的形式玩;在玩沙过程中,为了工具争执时,可引导孩子合作的完成作品等等。

第5招: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

家长有太多的担心:害怕孩子吃亏,害怕孩子犯错误,所以忍不住要在一边不停地帮孩子做决定,给孩子过多的指点。实际上,担心是一种特殊的能量,当你越担心一种可怕的状况出现的时候,你就会有意无意中强调它的存在,你担心的事情就越有可能发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自在的生命,都有她独特的生命能量,独特的生命轨迹,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好一切事情,而不应该把大人的担心投射在孩子生长的过程中的孩子教育。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在不断的修正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才能得到历练,变得坚强豁达、宽容大度。

政治课堂要彰显正确教育导向 篇5

一、评课活动中的课堂教学案例的共性特征

课堂上的具体案例笔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出了, 但这些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都是反面的例子, 讲的都是作为生产者和经营者是如何使出浑身的解数来制假贩假, 对消费者进行坑、蒙、拐、骗。无独有偶, 笔者曾听过一节有关“党的建设”方面的高中政治课, 课上执教者列举的也都是反面案例, 一堂课中这位老师罗列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内腐败分子一共16位, 他把这16位腐败分子的犯罪事实通过多媒体课件一一展示出来。笔者不禁要问:这样的政治课教学究竟想给学生怎样的导向呢?举出这么多生产者和经营者对消费者进行坑蒙拐骗的例子, 难道只会起到呼吁全社会都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作用?举出这么多腐败分子的犯罪事实, 难道只是想说明我们党内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和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这样做难道就不会产生某些严重的消极后果?比如, 学生会不会听了这些事例后产生反社会甚至反党的危险情结?会不会培养出危害社会的恐怖分子?笔者认为,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二、要全面把握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功能

我们必须思考一下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功能。政治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 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并运用好这些知识, 这是各个学科教学的共性功能。因此, 上例中作为执教者举出一些反面的例子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本是无可厚非的, 但问题在于执教者必须考虑:用这些反面例子究竟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想把学生引向何处。如果只是一味地用反面例子来教授知识会产生怎样的严重后果。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执教者必须记住:我们的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这一教学功能外, 还有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功能。对于政治课教学而言, 后者显得更为重要, 而这也是我们当前政治教学中最为缺乏的。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 很久以来, 中学政治课教学几乎已经变成了对纯粹中考、高考考点知识的讲解以及围绕考点而进行的强化训练和答题指导, 政治课教学应有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教育的功能已经名存实亡, 甚至已经完全丧失。这实在令人感到担忧。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 执教者如果忘却了教学的教育功能, 往往对学生所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是失缺了应有的教育, 而是会起到最为可怕的反面教育效果, 因为这种可怕的教育往往也是以“润物细无声”的形态呈现出来的。上例中的执教者们在不知不觉中或许就扮演了这样一个可怕的教育角色。

三、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正面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式之一, 比如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等, 都属于正面教育行为。这一原则同样也适用于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课的特殊性质与地位也决定了我们在实施教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贯彻正面教育的原则导向。因此, 政治课教学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必须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 那就是对学生必须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 我们的教育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导向。课堂上不是不可以列举反面的例子, 但必须清楚举反面例子还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 帮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客观正确的看法和态度, 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正确向导。所以, 课堂除了反面例证外, 更多的应该是正面的例证, 或者由反面的例子引出正面的例证, 从而让学生看到希望和光明。如果课堂上所展示的全是社会的阴暗面, 学生还能看到光明和希冀吗?学生如果看不到一丝的希望, 又会产生怎样的严重后果呢?事实上一些反面的例子有时也是我们进行正面教育的极好的素材, 有经验的教师就善于把反面例子与正面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从反面的例子出发引向正面的教育, 从而发挥政治课教学的教育功能。

笔者曾听过江苏南通名师王锦飞老师上的题为《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上王老师就列举了老百姓“看病看不起, 买房买不起, 子女上学上不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由于学生对此或多或少都有所感悟, 课堂上这些真实问题一摆出立刻引发了学生的反响和共鸣。于是王老师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他不仅列举了我们党为解决这些问题而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这些措施所产生的良好效果, 而且还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的一段感人至深的话:“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在这三年的工作中, 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问题解决得更好。但是, 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 就是‘知难不难, 迎难而上, 知难而进, 永不退缩, 不言失败’。”这样就让学生感到, 中央对这些社会问题是十分重视的, 解决问题的决心是大的。让学生相信, 我们有这样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领导, 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从而把该堂课的教学推向了高潮。显然这样的教学就有了一个正确的导向, 政治课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在这堂课上发挥得可谓淋漓尽致。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就应该是这样的教学。

教育正确与正确教育 篇6

林某 (化名) , 男, 临床医学院11级学生, 2011年9月新生军训时发现此生多次无故不参加军训, 经教官批评教育该生表示以后会按时参加军训。正式上课后, 我发现该生仍时常有旷课、晚归的行为发生, 向其宿舍同学了解情况, 宿舍同学反映该生性格孤僻, 不合群, 不爱与舍友聊天, 沉迷网络, 喜欢与网友交往。2011年9月22日, 该生夜不归宿, 9月22日早8:00仍未回宿舍, 了解其平日里比较爱上网, 我与临本1156班班干部对学校附近网吧进行了地毯式搜索, 终于在学校对面某网吧发现正在上网的林某, 立刻将其带离网吧并叫到办公室谈话。经谈话得知, 该生于2010年9月被某A大学录取并报到上课, 开学后一个月由于旷课、打架等缘故被A大学劝退, 回到高中复读并参加2011年6月高考考入西安医学院。这个特殊的学习经历另林某性格更加内向, 不爱与身边的人交往, 除了上课剩下的时间都在上网。2011年暑假, 林某在某网站写连载小说, 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写3万字1千元) , 也得到了一些网友的追捧, 林某与某网站协商, 2011年9月在某网站发表共计5万字以上的文章取得1.5千元的酬劳, 这让林某更加沉迷于网络世界, 牺牲上课时间、休息时间到网吧写连载小说、回复网友留言。

对于林某的教育, 我认为不能一竿子打倒, 而应采取科学方法进行, 首先我对林某旷课、晚归、夜不归宿等情况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进而, 我看了林某在网站上发表的连载小说, 尝试从读者的角度欣赏和理解林某的作品, 从他小说里描述的人物性格出发, 了解他的内心, 对于林某的兴趣爱好进行合理的引导, 教育林某作为学生, 特别是课业繁重的医学生应以学业为重, 可在课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并且老师会作为他的忠实读者耐心等待他在课余时间创作出好的作品, 并推广给全班同学阅读。这样的切入点和谈话方式令林某消除抵触心理, 表示愿意遵守学校校纪校规, 以学习为重, 利用周末、寒暑假来进行文学创作, 同时, 更多的和班级同学交往与分享。

2 案例分析

2.1 沉迷网络写作、网络交往的原因 (1) 社会环境

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 富有互动娱乐性的网络游戏, 网络小说, 网上聊天等对大学生有着强大的诱惑, 促使他们将网吧作为乐土。

(2) 大学生自身心理特征

要求独立, 但是非判断能力差, 不少学生入校后, 在独立生活中缺乏对事物的是非判断能力, 缺乏自我剖析和计划部署, 导致涉足网络后就无法自拔, 大一新生尤为突出。

喜欢交往, 但缺乏相应的技巧, 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 然后, 有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交往技巧和青年特有的自尊, 不断主动与人沟通, 网络恰好给了他们一个虚拟的交友平台。

追求时尚, 但鉴别能力不高, 大多数沉迷网络的学生都认为上网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 他们在此花大量时间, 无法自拔。

期望值高, 但实际能力有限, 很多大学生怀着“骄子”的心态步入大学, 然后, 现实并非如所想, 很多学生进校后就有挫败感, 对学习缺乏兴趣, 而是通过网络寻找自己的宣泄处, 慰藉点和满足感。

情绪强烈, 但稳定性偏低, 与成年人相比, 大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稳定性仍然不足, 遇事容易激动, 很多沉迷网络的学生都觉得网络很刺激。

(3) 网络的虚拟性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 现实空间交往方式受制于各种条件, 相对比较容易规范和控制。而网络空间里, 其运营是虚拟化的, 所以学生的表现可以非常自由, 佛洛依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自我, 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在网络空间里, 人们更容易展示自己最深层的“本我”, 大学生更容易将轻松的本我进行释放。

(4) 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自我约束力不强, 造成客观上上网成瘾

目前, 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很多学生的自控能力差, 社会成熟度不高, 所以最容易变成网络成瘾的受害者。

2.2 应对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

大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目标迷失, 在大学初期应该让大学生为自己大学五年的生涯做一个规划, 制定明确的目标并按目标前进, 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具体途径有以下几点:

(1) 利用好军训第一课, 加强社会性, 组织纪律性, 吃苦耐劳, 集体主义, 爱国热情和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教育。

(2) 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在思想上引导, 生活上督导, 心理上疏导, 成才上教导。

(3)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引导新生合理利用学习实践, 利用图书馆等有效的资源,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营造团结、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引导学生培养兴趣爱好, 老师要及时给予指点, 帮助他们形成中心兴趣, 探寻今后的人生目标。

3 案例总结

面对信息网的新挑战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积极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新模式, 积极利用人人网, 新浪微博, QQ群等网络平台做好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4 案例感悟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因此, 一是要联系社会大环境, 以校内外典型案例为教材,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加强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进行网络知识、技能的普及教育, 提高学生的网络辨别能力;三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强化学生的网络文明理念和自律意识。在教育中, 要把学生的关注点作为教育的困惑点, 开展网络“专家课堂”、“领导在线”、“热点辨析”等活动, 澄清模糊认识, 固化意识形态, 要把学生关注点作为激发共鸣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情修身, 励志塑德, 要把学生的关注点作为教育转化的成长点。

参考文献

[1]胡钦太.网络教育中道德自主学习体系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05.[1]胡钦太.网络教育中道德自主学习体系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05.

在政治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篇7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世界、对人生、对各种关系的看法或评判标准。这种认识形成的正确性、科学性最直观的是来自学校的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是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1.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

学生的任何行为, 都是发源于其的内心指令。一切社会道德规范, 只有当它成为学生的内心信仰和要求之后, 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也就是说, 只有当学生不仅从理性上认识应该这么做, 而且从内心情感上也甘心情愿地去这么做的时候, 学生的道德信念才能是坚定的、稳固的。审美教育正是依靠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从而使学生在效仿榜样的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教育, 通过情感的变化来分辨美丑, 自觉地趋善避恶, 实现道德的升华。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欣赏与创造中的时候, 由于注意力的转移, 生活的变换, 情感的净化, 就可以超脱自我, 心情开朗,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从而使情绪稳定, 保持心理的平衡。通过审美活动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训练思维能力, 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审美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美好的世界, 追求健康理想的生活。审美理想是在生活中追求、向往的一种完美的生活境界, 是与社会政治理想密切联系的。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审美教育, 可以从先进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中发掘美的内涵, 美的心灵、美的理想, 使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自觉地树立起远大的理想,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包括在政治理论课中穿插一些文明礼仪的讲解, 更应该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提高学生对审美能力的提高, 提高文化素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法不外乎学习、实践、自我修养、制度约束等。学习在某种意义讲也是教育, 要使学生的人生观在教学中实现并在实践中磨炼、升华, 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水准, 让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坦然地接受各种挑战和冲击。

二、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增强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 学生的思想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并没有随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充实和完善, 整个教育内容一方面显得很零碎, 另一方面也显得很空泛, 一些问题的认识与时代特征和当前实践贴得不紧, 内容陈旧, 一些问题由于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概括, 很肤浅, 从而使整个教育难以对学生形成说服力。

1.引导学生进行个人认识

学生的人生认识来源于家庭生活和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学生的人生观认识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现代学生处于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的特定时代, 这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学生来说往往会由此引起深层次的思考, 形成诸多“热点”, 在思想上产生飞跃式迷惘, 认识出现多元化倾向。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 从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实际出发, 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 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 还要努力研究学生人生观认识的心理过程, 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 纠正学生人生观认识上的偏差, 进行科学引导, 以实现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科学转移。

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的诸多矛盾, 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努力化解学生的困惑和迷惘,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坚持师生间相互尊重, 以平等的关系进行交流, 着重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利用群体教育。努力发展开放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同时通过老师的引导, 让学生实现相互影响和相互教育。

2.以正确的理想激发学生的人生追求

对于处在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初步形成的青年学生来说, 最根本、最长远的办法则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激发、培养他们的人生追求。只有当学生们认识到自己正确的人生目标对人生的真正价值时, 他才不会放弃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不难看出, 人生理想在生活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 在政治教育工作中了解和认真解决学生的需要, 以形成高尚的动机, 对转变学生的思想,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正确对待学生的多种理想, 并承认其合理性,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应该看到, 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思想问题, 往往是由于我们没有正确对待学生的某些理想, 对学生提出的某些理想表现出厌烦、冷漠的态度, 甚至认为学生多事, 强调客观理由太多, 太强调个人利益, 这样会激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善于把教育的理想转化为学生的自身的理想, 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3.利用情感教育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 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 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简言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 是人对客观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 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情感使人际交往变得深入、丰富、细腻。它是打开心扉的钥匙, 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也是德育成功的前提。积极向上的情感可以舒展情怀, 净化心灵、催人奋进、形成较强的意志。当代学生的情感是复杂、动荡、微妙的。他们常常因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欢欣鼓舞, 也会因一时得不到满足而悲观失望。他们的情感一般易于外露, 喜怒哀乐溢于言表, 但有时也表现为内向性和闭锁性, 这是由于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尊心、自信心很强, 不愿望把内心秘密和真实思想轻易向别人吐露。这就要求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高尚、炽热的情感, 真心实意去关心、感化、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克服消极情感, 发挥情感在生活实践中积极作用。同时在教育中充满爱心, 争取以真情叩开学生的心扉, 努力进入他们的精神天地, 从而引导学生在人生观上不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其学习生活提供正确的思想保证, 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会自发产生的, 要靠引导, 这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也是面向新世纪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政治教育,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树林.运用导读教学法培养政治阅读能力.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3.

[2]曹宝静.中学政治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7.

[3]曹阳.把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

教育孩子没有唯一正确答案 篇8

在现代中国都市,身为新一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着更多的知识渴望,8月4日下午,“打”字当头来教育孩子而颇受争议的“狼爸”萧百佑,和以与孩子当朋友心态来培养孩子的“羊爸”李公明,在香江集团翡翠绿洲特约的《南部周刊》沙龙上相逢,他俩的火花碰撞,给广州的父母们带来“教子”的新鲜启发。

“狼爸”萧百佑认为,3—12岁是人处于动物性的时期,针对这个时期的孩子,要用动物性的教育方式——让他有切肤之痛。他强调,不要当时打,要等孩子认识到错误之后,请求家长责罚,“打时不要有情绪,打完后又恢复家庭伦常,这事就算完了,这也是孩子最开心的时候。”

“羊爸”李公明则秉持着与孩子当朋友的心态,陪孩子一起认识世界。他更看重孩子思想与人格上的独立。“我比较自豪的,不是孩子考上什么名牌大学,而是他对社会的认识一步步建立起来,对国家民族未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的教科书有很多谎言,社会教育有很多虚伪。”身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的他,给新生讲课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吸收,而是排毒。”

主持人马志海的教子心得介于两者之间。他说“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像狼爸全身心地投入到子女教育中。与此同时,他也坦言自己打过儿子,一次因为儿子说谎。“我打了他五下,内心非常纠结。我跟他说,儿子你把房子拆了都可以,但一定要有是非观。”

互动期间,有观众说最赞同主持人的方式,现场一片哗然,赞同的声音不在少数。两个孩子的父亲陈宣明也是其中之一。

陈宣明的女儿13岁,成绩优异,在现在的学校已感受不到竞争的动力。儿子8岁,正是顽皮,“也跟他定规则,但总犯,有时还耍无赖。”陈宣明偶尔也会打儿子屁股。为了两个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在同学的建议下,他打算为孩子把家安在翡翠绿洲,让孩子转学进香江中学,“业主入学方便,关键是孩子们不用跑来跑去,更安全。”

相对陈宣明的接受性,现场另外的家长却不能完全同意嘉宾们的观点,当一名父亲拿出“8岁以前教真善美,8岁后教奸诈狡猾”的教育论调请教“狼爸”的意见时,“狼爸”部分同意的表达引来一名母亲的强烈质疑,她觉得具有话语权的公众人物要小心别误导别人,面对一直在分享“如何教育孩子成功”经验的嘉宾们,这位从职场“女强人”角色转为专心“相夫教子”的母亲问:你们能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庸吗?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每对父母面对的育儿课题既独一无二,又有规律可循。在以优质教育资源出众的大型居住社区翡翠绿洲,这场关于“新教子”时代话题的讨论留下了袅袅余音。

正确认识创新教育 篇9

——彭剑锋

二十年前,美国教育团考察中国教育后得出了这样一个断言:二十年后中国一定能赶超美国,当年中国教育团考察了美国之后,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二十年过去了,中国没能赶超美国,而美国教育却培养出了二十位诺贝尔获得者,中国教育一个诺贝尔获得者也没有培养出。这不得不让我们惊醒:作为一个有着一度让人骄傲的四大发明的古国来说,创新已刻不容缓。另根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二十一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最强,但创造能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的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智力活动,他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表现为新技术的发明和新思想的产生,而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但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伟达使命。

教育正确与正确教育 篇10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分类及特点

(一) 生理弱势, 易引发自卑的身体残疾或运动协调能力差、易受歧视不想让他人知道的传染病、易引发同情的恶性疾病、易引发他人嘲笑的过度肥胖或畸形等。

(二) 经济弱势, 家庭经济条件差, 在生活质量水平上无法达到其他人而引起的自卑或心理不平衡。

(三) 行为弱势, 是指学习成绩差、生活自理能力不强, 与其他学生比较起来能力不足, 或因违纪而正在被处分的学生, 前者因为自己学习或生活能力的不足易引起自暴自弃, 后者因为被处罚责备, 内心比较脆弱, 易受打击。

(四) 品格弱势, 认知偏执, 是指由于成长环境或个别思潮的影响使个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认知偏差, 引起个人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对自己和他人都存在不合理的认知, 并且在不合理认知的诱导下, 容易引发悲观、厌世等消极性的不合理情绪, 并且思维复杂、逆反心理突出、心理防卫重。

(五) 自闭、抑郁群体, 不知如何与人沟通, 不懂得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对与人交流有较大压力, 缺乏自信, 不敢与老师、学长等年长的人交流, 有自闭情绪;或是由于环境或者自身家庭或其他因素引起抑郁, 不愿与外界接触, 封闭自己。

(六) 心理亚健康群体, 指由于家庭关系不和睦、家庭变故、个人感情问题、就业压抑受打击而形成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帮扶教育管理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一个特殊的重要时期, 现代社会对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应充分关注, 学校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帮扶教育管理应做到尽心关爱、正确对待、合理引导教育、建立相应帮扶机制, 具体要做到下面几点:

(一) 做好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服务工作 (成才教育、成人教育) 。坚持以学生为本, 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人生规划为着力点, 帮助他们理解大学、适应大学, 在新的成长环境中, 重新定位自己, 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机会, 重点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成才教育, 还有培养综合素质的成人教育, 让他们走出校园时成为有知识、有素养的一代新人。

(二) 建立大学生弱势群体档案, 长期关注并做好心理疏导。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容易产生新的心理疾病或严重反常行为, 要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失衡期, 在大学校园里成功地完成转换。

(三) 正确引导和激励学生面对周围的人和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性较强, 封闭缺乏自信、对事物的见解比较片面偏激, 一旦遭受挫折或者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从外界找原因, 容易放大别人的问题和社会的黑暗面, 直至最后走极端。通过集体化教育、社会教育激励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增强自信, 使他们感受社会正能量, 形成奋发向上、团结和谐、互助互爱的风气, 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意识, 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四) 重视学生的人际关系教育、重拾信心。提高弱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让他们掌握一些人际交往艺术, 并通过一些活动或让他们承担一些组织管理工作,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这样就可以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排解压力, 最终达到化解问题和教育转化弱势大学生群体的目的。

(五) 健全帮扶机制。构建和谐的关怀环境, 充分重视大学生弱势群体, 在校园、社会上引导学生提升价值观和世界观,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 从内心提高他们人生的追求, 让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积极进取的人。对待弱势学生群体要充满爱心和责任心, 但要注意分寸, 用合适的方法去解决, 不能无原则地满足他们的要求, 一路为他们开绿灯, 不然只会助长他们的依赖心理和私欲、适得其反。通过“志助”“智助”“资助”“自助”体系帮助弱势学生群体。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二维动画后期合成下一篇:任职教育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