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姿态十篇

2024-08-09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姿态 篇1

人类的互联网是幸运的, 当它在西方的实验室穿墙而出的时候, 正赶上中国社会数百年来第一次主动地向外部世界开放。从此, 人类事业的发展有了身量庞大的新伙伴, 多了一份来自于东方的智慧和力量。中国是幸运的, 历经农业时代的兴盛、工业时代的落后, 它复兴自身的壮丽崛起, 史无前例地与世界并行在新时代的行程中。在互联网时代, 以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 一举登上世界财富舞台的前列, 如果没有互联网, 没有中国数以亿计的网民为基础, 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互联网是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 央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 以国际化的视野来观察一个时代;全片以宏观的视角、全景式的描绘, 呈现互联网带给人类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人性等各个方面的深层变革;互联网引动的变革是时代性的, 该片以历史情怀、时代意识探寻种种改变背后的本质, 探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可能和对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这是全球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纪录片, 同名图书《互联网时代》不仅收录纪录片精彩解说词, 更拓展容量篇幅, 详细讲述每一部分背后的背景知识、相关内容等, 比纪录片容量更大。

本书包括时代、浪潮、能量、再构、崛起、迁徙、控制、忧虑、世界和眺望十个部分。作者指出互联网不同于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 它将创新和创造几乎随意地赋予了更多的人, 甚至它正在一个不长的路途上, 铺就了遍及全球的创新人生。创造不再属于系统经验, 创造不再属于成熟和阅历;创造属于随时随地, 属于人生的每一刻。兴趣是创造的母亲, 互联网的出现, 让普通人的兴趣与卓越和辉煌之间再没有沟壑与围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爱好者们灵机一动, 修筑了互联网通往天下的万千路径。软件工程师雷·汤姆林森, 试图通过网络与好友隔空聊天, 于是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诞生了;热恋中的皮埃尔·奥米迪亚为了帮助女友实现搜集天下糖果盒的愿望, 于是世界第一家拍卖网站e Bay问世了。互联网在极短时间里所创造的一个接一个的商业传奇, 点燃了网络所能够触及的每一个角落。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小米科技、当当网等一大批互联网企业, 就是互联网传奇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绝佳样本。

如同中国人口在全球人口中的规模一样, 截至2013年12月底, 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达到6.18亿, 超过全球网民总数的1/5, 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超过8亿。这个全球风景独好的网民集体, 不仅在中国特定的市场上哺育了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 也造就了有显著中国特征的互联网生活景观。互联网激活了一个古老民族孕育已久的渴望, 一旦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注定是一个互联网大国。但整体而言, 中国仍然不是一个互联网强国, 比如互联网的核心技术计算机操作系统专利就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里。

哈佛大学教授德怀特·珀金斯断言:“中国的挑战不在于互联网的实际使用, 而是在于中国能否成为信息技术的真正创造者。”创新是互联网的源动力, 互联网时代, 大数据, 云服务, 万物互联。传统的商业模式将受到威胁, 而创新则会如雨后春笋。这不是最坏的时代, 而是一个创造新价值的时代, 更是一个创新者开拓进取的最好时代。互联网给了我们无限可能, 就看我们如何把握机遇了。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姿态 篇2

1“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面临的机遇

远程教育是一种主要依托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教育形式, 在终身教育体系的背景下, 中国远程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来看, 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对经济发展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对我国的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模纲要 (2010-2020) 》提出到2020年, 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劳动年龄比例提升到20%, 平均受教育的年限由2015年的10.5年提升到2020年的11.2年。由此可见, 我国有大规模的教育需求, 提高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选择。而远程教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覆盖更广的范围, 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教育服务, 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相一致的。这就为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其次, 自从人类迈入知识社会, 终身教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甚至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的召开, 提出了美好的教育愿景, 更加注重为所有人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及被引入教育领域, 远程教育在大规模教育与个性化学习服务寻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这是传统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因而发展空间巨大。

2“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面临的挑战

固然,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中国远程教育发展前景广阔,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远程教育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诸多现实性的挑战。我国远程教育尚缺乏国家意义上的立法, 缺乏法律的保护;中国远程教育的办学层次较低, 一些网络学院还局限在本科的层次上, 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远程教育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当前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面临规模、质量与效益之间的矛盾, 如结构僵化、品牌形象下降;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 推动高等教育变革, 远程教育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教育框架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中国远程教育的知识观与教学法需要更新, 树立现代知识观, 摒弃以知识传递型为主的教学策略, 更加关注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其次, 面向终身教育的远程教育服务模式有待进一步开放。“互联网+远程教育”, 构成了新的远程教育生态体系。中国远程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覆盖到更多的人群, 极大地提升了教育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然而由于教育制度和政策的限制, 教育服务模式的开放和创新力度仍然远远不够。同时, 中国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仍然有待健全。中国远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的缺失, 体现了教育的政策不完善, 造成了远程教育的质量较为低下。

3“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建议

“互联网+”走进远程教育领域, 决定了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规律:网络学习环境开放化, 学习模式多样化, 学习评价也有了新的突破。为了适应新时期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环境的变化, 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加强远程教育的发展能力。立足国情, 我国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 只有从我国国情相适应, 坚持发展, 才能促进中国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创新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支持多种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加强教师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 促进深度学习与智慧学习;创新远程教育服务模式, 让学习者能够参与教育学的过程, 重构、进入教育生态体系;提高办学层次, 逐步扩大本科教育, 激活办学活力, 突破远程教育的发展瓶颈;扩大开放, 向更高层次的国际化方向发展;完善相关制度,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不断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从而实现远程教育的最终目标。

摘要:2016年, 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互联网+”概念, 这一理念便迅速成为各界专家学者讨论的话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给中国远程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远程教育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机遇, 迎接挑战, 才能实现远程教育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远程教育,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高媛.富互联网应用技术对网络远程教育的启示[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1 (02) .

[2]郭文革.网络课程类别分析——基于互联网教育传播模型的分析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 2014 (05) .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起点 篇3

1972年,BBN公司的雷·汤姆林森发明了电子邮件,并很快流行起来。80年代中期,中国的科技人员了解到电子邮件在国外同行中的流行情况,一些单位开始争取早日使用互联网。1987年9月14日,中、德两国学者在北京联手起草了一封《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并于6日后成功发送到德国。这被认为是中国走向互联网时代第一步的标志。1990年11月28日,中国注册了自己的国际顶级域名CN,使用中国顶级域名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从此开始

1992年6月,在日本神户举行的INET92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钱华林研究员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联网部负责人第一次正式讨论中国连入INTERNET的问题,结果被对方以网上有很多美国的政府机构、中国接入互联网有政治障碍为由拒绝。

1993年,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关村地区的研究所组成的局域网基本实现了互联,接下来就是需要将这根线连出去。于是,新一轮对美国的游说又开始了,尽管有很多国外的科学家不断帮助中国呼吁,但美国仍不同意中国连入互联网。1993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国际卫星信道,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的64K专线正式开通,但美国政府仍然以不能让社会主义国家接入为由,只允许这条专线进入美国能源网而不能连接到其他地方。尽管如此,这根线还是成为了中国实现部分连入INTERNET的第一条专线,即中国互联网的雏形。一些重大课题负责人能够拨号进入高能所的这根专线使用电子邮件,这数百位处在象牙塔尖上的中国科学家成为了中国最初的网民。

1994年4月20日,正当亚马逊、雅虎、网景等一批互联网新星将互联网从学术的后台推向历史舞台的时候,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

终于,中国成为国际上第七十七个正式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10多亿中国人与世界正式联网。中国新闻界评价此事为1994年中国10大科技新闻之一,《国家统计公报》也將其列为中国194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年底,我国网站总数已经达到210万个,博客空间超过1亿个,博客的作者规模超过5000万。网民总数则达到2.9亿人,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发布《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当中,“网民”一词已经被正式列入其中。

2009年1月6日,在中国互联网协会组织下,经过3个月的网民投票,我国发出首封电子邮件的时间——9月14日被选定为“网民节”。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姿态 篇4

这是记录中国网络媒体发展历史的文字。撰写的这些人,不少是我熟悉的朋友,所描写的那些情节,不少是我知道的故事。但是,当把这些不同的人和事聚集到一个叙述体系中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一人一事,而是一个群体的创造,一个事业的进程,一个时代的变迁。

《体制内@中国网络媒体纪事》不仅记录着历史的进程,而且思考着实践的得失,也瞻望着未来的发展。这些领军人物的经历构成了中国网络媒体最初的发展历史。

20年前,互联网刚刚对中国公众提供商业服务,那个时候人们还在使用调制解调器通过固定电话线拨号上网,每个小时的费用高达几十元人民币。20年后的今天,中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电子信件、谷歌、百度综合性搜索引擎、QQ、MSN即时通讯工具、移动便携终端承载的各种网络信息服务,已经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互联网已经构成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网络信息传播正在成为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以互联网为其基础技术平台的社会信息传播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区域、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要素。

互联网在释放着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进作用的同时,也呈现另外一方面的效应。

社会运行的实践已经让人们看到,网络信息传播正在对社会产生前所未有的震荡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观察:一是个体信息传播平台开始普及,公民媒体的时代到来了;二是信息网状传播结构形成,信息影响力的立体效应呈现;三是信息传播与社会变动的能量转换已经完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今天,从政府机构到社会的专业组织机构,大多都已经在互联网上建造起各自的公共信息传播平台。在这种状况之下,谁进行公共信息的提供,谁就应该尽守公共信息传播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可以视为与公共教育同等重大的责任。信息的传播者不是当人民的教师,而是要从事主管工作领域的专业信息的全面提供、专业知识的全面提供、专业方法的全面提供,乃至重要的各个专业领域的文明理念的提供,引导整个社会文明前行。

在中国社会的改革变局和网络数字技术影响的综合作用之下,公共信息传播影响力的建造,需要完成前所未有的理念改变。

从单一媒体到多元媒体的理念转变

网络数字技术正在改变着信息的采集、合成、传播和经营的各环节运行方式,把人类历史上不同媒体形态的独立演进过程统一为更加丰富和更加有序的过程。

未来信息传播过程将由多元维度结构支撑。信息的组合方式会具有时空的多元维度;信息的展示方式会具有媒体的多元维度;信息的采制方式会具有工具的多元维度;信息的获取方式会具有终端的多元维度;信息的使用方式会具有目标的多元维度;信息的生产方式会具有协作的多元维度。

在这种信息传播的形态、模式、平台日益融合的大趋势下,不仅信息发布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公众接收信息的终端也在多元化,整个信息生产的方式呈现出复杂的多元结构特征。

在这种全新的传播技术环境中,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甚至一些基于Web1.0技术支持的网站的信息传播方式,都已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局限。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信息需求差异,以及不同人群在不同时空条件下从事信息活动的行为习惯及方式,完成从单一媒体到多元媒体的信息传播理念的转型,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采用全方位的媒体技术传播模式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这样的挑战已经置于所有从事公共信息传播的机构和人员面前。

使用新的主流技术工具和主流技术方式,把信息传送到需要这种信息的人群之中,是今天从事有效的公共信息传播的基础和前提。

从提供信息到提供服务的理念转变

任何一个公共信息传播机构都希望自己传播的信息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希望更多地赢得公众的信任,甚至希望公民对自己的信息发布渠道形成深度依赖。传统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的精力集中在信息的直接提供领域,这无疑是重要的。但是,今天要想拥有公民的深度关注和依赖,建造服务功能体系变得重要。

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美国政府的县级政府网站提供的这种服务信息的充分性,包括他们所主管行政辖区的种族构成、社会治安、商业设施、社会服务,甚至自然地质及气候变化状况的信息全部都能在政府网站上查到。

对于社会各个机构来说,以专业领域全方位信息作为支撑的服务功能的提供,不仅显示着机构的责任意识,更为人民的生活决策提供着认知基础和服务功能。

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任何观点对公众的说服力都可以做有限估计。人们相信的是决定他们认知形成、倾向形成和行为决策形成的事实逻辑,谁有编织事实逻辑的能力,谁将驾驭整个社会的认知判断、感情倾向和舆论走势。

今天的社会运行已经完全被信息传播所浸透、所支撑,信息的流动与集散不仅成为社会运行的推动力量,而且构成了社会运行的基础内容与形态。从个体到群体,从家庭到机构,各个层次的生存与发展的目标性运行都已经形成了对信息传播的深刻依赖。今天,谁能够向公众提供有效的、充分的、不可替代的信息服务,谁能够占据满足社会需求的空间,谁就能赢得信息传播的深度影响力。

从机构传播到社会分发的理念转变

在社会化媒体日益发展之际,我们能够看到,信息传播的分发结构已经发生重大改变。

随着微传播单元的数量激增,人们在互联网上已经超越时空位置和文化背景,进行着新的社会关系的编织。

网络传播技术正在推进着新的社会关联结构的形成。互联网上社会关系的营造、维系、整合、放大的过程,其成本在急剧降低,内涵在日益丰富,效率在极大提升。

在这种社交网络的结构之中,社会不同群体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时段的需求都能够以各种形式汇集起来、显现出来。这就使得公共信息的提供获得了更为精准的观察与运行目标。

社会化网络已经为公共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纽约时报》社会化版的编辑Jennifer Preston说:“我们要出现在任何有人讨论和消费我们提供的内容的地方,那种认为读者会自己找上门来,消费所有提供的内容的想法已经过时了。”

从服务用户到开发用户的理念转变

长期以来,公共信息传播机构讲到服务于公众,已经是很高的理念境界和实践境界,今天或许需要更进一步,就是能够直接获取来自公众的信息创造能量。互联网为此提供了技术支持。

Web2.0技术中有一个技术叫Wiki。Wiki提出了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技术思路:设定宏大目标,通过网际协作,将分散的个体创造能量聚集到同一目标的系统运行中,组织大规模的创造将这一目标不断实现并不断完善,其创造成果(可以被视为整个创造过程)为全社会所共享。共享的过程吸引更大范围的需求关注,以扩大创造成果。

这一理念最成功的实践应用就是维基百科。2001年“维基百科”提出撰写全人类知识总合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认为这可能就是一个为吸引风险投资编织出来的说法。但是今天维基百科已经形成拥有275种语言变本、词条总量达到1800万条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网络百科全书体系。

今天,全球重量级的网络媒体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使用维基技术建造着能吸收来自互联网用户创造力的信息能量的集成结构。媒体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传播和信息经营已经拥有了全新的技术平台。

今天公共信息传播能量的集成,已经不会是局限于传播机构自身的能量,而是需要考虑开掘直接来自公众的信息感知力、信息合成力、信息传播力和信息创造力。

从描述新闻到解读新闻的理念转变

在网络媒体时代,当新闻事态的第一描述权和第一传播权都未必能够掌握在政府机构、媒体机构手中之际,政府机构和媒体机构信息发布的价值和意义并不会因此淡化,更不会因此消失。因为作用于人们认知形成、倾向形成、决策形成的信息一定是权威信息、系统信息、背景信息。这些高质量的信息今天仍然掌握在国家的政府管理机构、职业媒体机构和各种专业组织机构手中。只是需要这些机构以更加专业的技术方法,更为有效地传播这些能够深度作用于民众认知形成、行为选择、作用于社会运行趋向的信息。

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泛传播时代,动态信息第一时间的传播强势已经向公民媒体平台转移。公共信息传播机构此时更需要向公民提供专业的、全面的、独特的深度信息。

今天公众不仅需要了解发生了什么事件,更需要了解这些事件为什么发生,这些事件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已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他们要了解这些事件还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发展的过程中还将引起什么样的连锁反应,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及命运将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深度报道是对主体新闻的时空维度进行深度扩展的报道,它通过对主体新闻的生成背景、波及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展示与剖析而深刻地反映客观环境的最新变动状态。

与非深度报道相比,深度报道不是反映新闻的静态截面,而是要披露新闻的变化进程;不是观察一个新闻的内部关系,而是要揭示一个新闻的内部与外部的复杂关系。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姿态 篇5

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

2013年,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发布, “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在项目之列, 旨在为中国电影拓展海外市场提供智力支持。经过激烈竞标,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团队胜出, 承担了此项任务。该项目已经于2014、2015年出版两集成果, 如今, 第3个年度报告《全球化与大电影——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3》也于今年7月出版。该项目总报告分析了当前中国电影海外传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 并从国际化叙事、互联网转型、投融资合作、华语电影融合、市场政策研究等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通过3年的研究分析, 项目课题组得出几项基本结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传播是推动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讲好中国故事, 塑造中国形象, 传播中国价值应从6个方面着手:在制度上建立健康的国际化制作产业生态;在中国电影国际化转型中要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进一步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电影投资, 推动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要从互联网转型和数字电影中寻求突破;确立以亚太市场为基础、以欧美市场为辅助的区域传播战略;通过国际合作、合拍片, 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大片。

“通过研究这个重大项目, 让我们有一个重大的体会:电影是文化先导, 不止是为票房, 为市场, 而且要在带动中国电影工业整体提升上, 把获得世界影响力作为更高的目标。”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作为该项目首席专家如此形容中国电影应有的地位与目标。

而现实是, “获得世界影响力”与中国电影当下在世界电影中的地位与市场份额, 存在很大距离。在欧美强势文化特别是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 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要有所作为, 必须找准自己的“突破口”。

“一带一路”带给了中国电影机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黄会林曾在2014年第五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年会上指出, “一带一路”是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成功实施国际传播的经典路径, 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格局做出的独特贡献。

历史上如此, 当代的中国也正朝这个方向努力。“‘一带一路’战略,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 包括中国电影工业和文化都是重要契机。中国电影正处于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发展时期, 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新的国际环境, 加强电影海外市场竞争, 加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力度和广度, 增强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的对话能力是及其重要的。”丁亚平说。

“一手软”、“一手硬”

“一带一路”涉及众多的国家、人口、民族, 宗教信仰多元, 文化差距巨大。如何在所涉及的国家地区传播中国电影, 有很多要做的功课。

从现有的经验与成功案例观察, 文化产品在他国获得成功传播, 从来都不是孤立的, 一定和政治、经济、科技等紧密相连。“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课题参与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研究员孙承健说, 一带一路的电影文化和贸易, 涉及到文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以及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相互推进的问题。根本问题是在文化产业和跨区域的策略之中, 如何和整体的经济战略, 以及经济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并产生互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曾走访过“一带一路”很多国家, 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直观体会:有的地区还处在缺少电影院线的发展阶段。他认为, 对该地区电影输出应采用“一手软、一手硬”的方式:“一手软”就是做好有共享价值的产品。“一手硬”就是做好产业布局, 从数字、渠道走出去, 进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以培养观众, 培养市场, 如建设院线终端、有线电视网、互联网。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陈山看来, 中国现在的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在“一带一路”国家已经为电影产业打下基础, 中国电影应搭“车”利用, 探索跨行业的模式。从儿童做起, 如动漫, 从草根阶层等培育对中国电影的接受。

内容永远是电影软实力的核心, 但电影的国际化传播在“软件”上遭遇最大的障碍是文化差异。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认为, 跨文化传播必然有文化隔阂和文化折扣, 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的时候可以发行专门针对海外观众的版本以及类型。

放眼世界, 电影传播最成功范例的是美国的好莱坞模式, 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吸取。孙承健对此问题做了仔细阐释, 他认为商业电影加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元素, 是一种模式、策略, 也是好莱坞电影得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如果只侧重其中一个方面, 都会在跨文化传播时产生阻力。

打造海外传播的立体化平台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国家处于什么状况?它们对中国电影是什么样的看法?

调查研究必不可少, 是电影做好海外传播的前提。2015年, 致力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的黄会林和她的团队专门就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国家进行了问卷调查, 历时6个月, 发放问卷1800份, 回收1602份, 有效问卷1482份, 有效率为92.5%, 样本涉及6个区域46个国家, 31种母语人群, 后发表《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传播与接受效果》。调查得出4个基本结论:一是传播效果不佳;二是网络是观看中国电影的主要渠道;三是字幕翻译难懂是最大阻碍;四是对中国类型片接受渐渐趋向多元, 中国的类型片还存在很大的传播空间。

根据这样的结论, 她的课题组也提出对策和建议:第一, 针对这些国家对中国电影接受的差异性, 应该根据不同的战略区域, 做有针对性的推广, 形成多种媒体立体组合融合发展的新型方式。第二, 从新媒体的角度推进深化, 按“互联网+”行动, 重视网络, 利用数字化传播, 跨越国家界限, 积极探索不同网民的行为特征。第三, 提高中国电影的译制水平, 尤其是语种带来的障碍。此外, 还要强化和“一带一路”的国家合作意志, 同时针对不同地区做不同形式的突破。

这种对策建议并不是孤立观点, 在互联网大潮的席卷之下, 中国电影对“一带一路”国家传播不再是要不要“+互联网”, 而是如何“+”。互联网已经使得电影生态和思维发生巨大改变, 全球资讯传播越加国际化, 通过视频网站, 各国的影像产品向其他国家快速传播。互联网时代的影视传播已经进入多屏、多管道时代。

在此次论坛上,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陈山提出, 电影应该和网络电视、手机多媒体之间, 语言文字、流行音乐, 甚至综艺节目之间, 形成一个“超文本”, 一种独特的召唤式结构, 对受众形成一种独特的互动感。如美国的《权力游戏》。

《全球化与大电影——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中也对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如何“+”互联网提出具体的策略:中国电影必须有计划地打造海外传播的立体化平台。借助于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技术, 做好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 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做好市场调研, 从而使中国电影更适应国际电影观众的接受习惯, 市场营销做到有的放矢, 帮助中国电影撬动海外市场, 打开国际化的大门。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姿态 篇6

所谓大数据是一种信息资产,大数据时代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将这种信息资产进行处理并服务于产业,为某一产业实现更大盈利,用麦肯锡的话说就是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未来可预见范围内各种可以量化的内容都将实现数字化,在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云存储和计算的技术,从数据中所能挖掘的价值也是不可限量的。大数据时代具有数据量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速度快和时效高的特征,其影响也是十分广泛而深刻的,不但改变了商业模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大数据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实现发展是企业必须要进行的战略规划。

二、大数据时代中国联通移动互联网产品营销策略

中国联通作为电信运营商有着其固有的优势,但也同时面临着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包括如何支撑数据来进行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营销以及数据安全隐私等问题。笔者认为中国联通应当利用其掌握大量的数据,发挥现有的优势,是中国联通进行互联网产品营销的基础也是关键。

2.1建立开放性的大数据平台

任何行业的营销都是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在大数据时代下的中国联通亦当遵守这一规律,从产品设计到市场营销都要贯彻这一规律,大数据时代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并不只是拿来主义就能解决的,运营商要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同时以开放的平台接受第三方对数据信息的获取和挖掘,不但有利于中国联通的互联网产品营销,也有利于数据信息的更广泛和深度的利用。中国联通应对大数据时代,首先进行的尝试就是开发了沃云,这是大数据的支撑平台,并且在此基础上中国联通又开发了移动上网的大数据平台,每天所有的上网数据都会传输到这样的大数据平台,在这一平台基础上还开放了数据挖掘。除了自己的平台,中国联通还要积极的拓展渠道,利用如见平台进行业务推广或者与相关的网站合作进行产品接口营销。

2.2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目标确定与市场细分

中国联通2016年的顶层规划中提出,聚焦4G与光纤宽带,南北有别、攻守兼备,实现有质量的规模增长;完善创新布局,聚焦平台类和产业互联网,立足体制创新,实现创新增长;持续提升运营能力,打造公司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立足大数据的优势,通过产品体系创新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创新业务聚焦平台类及产业互联网是中国联通互联网产品的目标。在此目标下,以开放的数据平台为基础,对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和进行市场定位是进行产品营销的战略前提。进行市场细分是大数据时代下产品营销十分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大数据能够反映全面的情况,进行市场细分可以将客户进行群分类,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营销,提高营销的高效性。

2.3基于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应用开发与推广

当前手机用户急剧增加,使用手机上网日渐成为人们的习惯,由于便易性也使得互联网的市场扩大了,与此同时,当前手机智能化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以及获取产品信息更加方便,因此在移动终端上进行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应用内置是进行中国联通移动互联网产品营销的有效方式。基于此,中国联通应当选择智能终端厂家进行应用程序的内置,这样能够有效的提升应用的活跃度。与此同时,还要利用大数据平台和营业厅进行体验宣传与引导,让应用在消费者的智能终端上得到更加频繁的应用。此外还要不断提升应用的安全性,包括下载的安全和使用的安全,都将影响用户的接受度。

2.4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价格营销策略

当前市场上互联网产品的免费政策是非常普遍的,中国联通在移动互联网产品营销的初期也要迎合这一市场规律,推出免费的营销策略,实际上通过免费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体验,在效果上也会有很好的表现。但免费终究是一种预期体验,用户在体验的过程中会逐渐的接受收费,这也是移动互联网产品在市场入口争夺的一种策略。此外,免费的价格策略也有很多种类,例如补偿的免费、基于功能和增值的免费、流量套餐优惠等,有的在捆绑之下也是能够实现一部分利益的。

三、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下,中国联通要牢牢把握其所拥有的大量数据的优势并积极的挖掘其价值,战略性的进行面向互联网的服务转型,积极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和以客户为中心的电子商务平台,创新营销模式,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摘要:当前大数据时代带来了社会各个领域方面的显著变化,对大数据时代的讨论也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尤其是对于中国联通这类运营商,如何发挥其在数据方面所占有的优势,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并克服其存在的缺陷,从所掌握的数据中挖掘更多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进行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营销都是摆在中国联通发展面前的重大问题。本文从中国联通实际出发,探讨大数据时代下中国联通互联网产品的营销策略,对该问题的探讨具有大数据时代环境下理论上的意义和对中国联通发展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大数据,中国联通,互联网产品,营销

参考文献

[1]吴志鹏.大数据时代的电信与互联网管理[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4.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姿态 篇7

日前,恩智浦半导体(NXP)汽车电子事业部全球销售与市场副总裁Drue Freeman先生来到北京,与记者分享了NXP在汽车电子方面的成就及最新产品。

以中国为汽车市场中心

从2005年~2010年,NXP汽车业务市场份额持续增长,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44亿美元,市场份额已经排名全球第五,占6.9%,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NXP在车载网络、汽车门禁和汽车防盗、汽车娱乐领域都排名全球第一。

目前还很难找到一家全球顶尖的半导体厂商把一个重要部门的总部设在中国,而NXP就这样做了,将其汽车电子事业部全球销售与市场营销总部从德国汉堡迁至中国上海。Drue是这样解释这项策略的:“就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增长而言,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和增长最快的市场,而且我们几乎所有主要的欧洲和美国客户都正不断地在中国设立重要的业务和开发部门。我还可以与日本和韩国的重要客户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

比亚迪采用NXP无钥匙系统技术

作为一个好的开始,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厂商———比亚迪汽车在其高端中级车型中率先采用了NXP的无钥匙系统技术 (PKE/PKG) ,此举进一步推动了NXP与国内一流汽车厂商间的紧密合作,同时也体现了NXP致力于推动全球汽车技术创新的承诺。

NXP所拥有的无钥匙系统技术拥有高集成、低功耗的特点,是集引擎防盗遥控钥匙和无钥匙系统为一体的单芯片解决方案。全球几乎所有的主流汽车厂商都采用了NXP的无钥匙系统技术,覆盖中高端车型,甚至是低端车型。

迎接车联网时代

Drue说:“汽车正向着互连移动和低碳减排两个大方向发展。NXP针对这两大方向都有很好的技术和产品,今天我想着重谈谈互连移动。推动互连移动有很多因素,如人们希望始终在线和保持互连,提高安全性、便利性和能效。而实现汽车互连需要通过远程信息技术实现位置服务;通过NFC实现个性化服务;广播接收 (如软件定义无线电) ;远程汽车管理以及Car-to-x。”

Drue着重介绍了Car-to-x;“NXP携手Cohda Wireless在荷兰的一条公共道路上现场演示了Car-to-x(汽车对多应用;C2X)通信平台,它结合了基于位置服务(LBS)和网络安全的远程信息技术,可以帮助车主看到每个角落,从而在肉眼察觉之前发现交通阻塞或风险。因此,驾驶者即使在被卡车挡住视线或靠近角落时也能接收到汽车发出的预警信息。此外,C2X还能针对紧急救援车辆和交通堵塞或交通信号灯发出警示,以便驾驶者调整速度和优化驾驶操作。将在挽救生命、减少交通堵塞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此次演示使得NXP成为首家从提出理念到真正展示汽车级硬件平台以实现互连移动的半导体公司。”

C2X平台基于NXP多标准无线电接收平台,采用了Cohda先进的IEEE 802.11p无线电技术,这使得汽车间能相互通信,同时汽车也能与周围的智能交通基础设施进行通信。C2X平台能够满足汽车行业的各种要求: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也能可靠接收来自快速移动物体的信号,性价比高、程序设计灵活。C2X还能接收多标准信号、支持现场升级、接收效果好、功耗低 (不足1 W,优于常规WiFi解决方案) 。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姿态 篇8

“野蛮生长”时代已经结束了吗?

是的。很多人看到,在过去的几个月里,BAT大概进行了40起超10亿美金级的投资、并购后都会感慨,曾经“野蛮”的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几大巨头合纵连横的“战国时代”。

那么对创业者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还是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里的创业者该遵循怎样的生存法则?让我们听听新书《网络英雄传I:艾尔斯巨岩之约》作者之一、中国十大创业新锐郭羽的见解。

如此高集中度不正常

《中外管理》:目前看上去具有发展潜力、盈利能力的互联网公司,几乎已经或正在被BAT三家巨头收购或控制。您怎样看待这样的行业发展趋势?

郭羽:的确,行业排名靠前的互联网公司几乎都被BAT收购、并购或者投资。在移动互联网行业,排名前20位的App也几乎都是BAT三家的产物。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里,BAT大概进行了40起超10亿美元级的投资、并购。这不是一个好的趋势,随着集中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移动互联领域,给新公司进入行业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新公司的营销成本也大大增加。如果移动互联公司的产品在宣传上不能排在App的前几位,将很难获得下载量,公司的生存就会出现问题。

我认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过快地进入了“垄断时代”。这种“垄断时代”的到来,实际上会扼杀创新。整个互联网行业被巨头霸占,这样的集中度是不正常的。BAT左右行业的力量太大,将不利于市场的创新和发展。我相信,有一天国家会出面来管理这样的垄断,相关的互联网反垄断法也会应运而生。

《中外管理》:具体来说,您怎样看待近期携程和去哪儿网的合并,以及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

郭羽: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在我和刘波写的小说——《网络英雄传I:艾尔斯巨岩之约》里面,就提到了在线旅游行业排名前三位的两家公司,为了对抗外来的竞争而选择合并。现在,书中描写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你会发现,这都是行业排名第一、第二的公司在合并。

但是,它们的背后依然是BAT的资本。美团背后有阿里巴巴的资本,大众点评网有腾讯的资本,去哪儿有百度的资本,实际上依旧是这三家公司在左右市场。以后这个行业别人要再玩就很难,因为不仅是资本,包括流量,以及各个行业的门槛,都被这三家公司牢牢把控。随之,市场竞争会减弱,创新也会减少,垄断带来的弊端会逐步产生。

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件减弱互联网行业创新力和活力的事情!

“抄袭环境”将扼杀创新

《中外管理》:换个角度来看,集中度会越来越高的互联网创业环境,给身处其中的创业者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坏处又如何?

郭羽:我认为这对身处其中的创业者并没有大的好处,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创业者如果去做一些能让BAT看中的细分行业,估值可以被抬得很高,也容易被收购、套现。

但是,对这些公司来说,它们未来的创新活力肯定会降低。在垄断环境之下,只有BAT内生性的创造力才能诞生一些创新的东西,其他小公司要生存太难。在中国互联网环境当中,有一条是“抄袭环境”。什么是“抄袭环境”?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大公司自身不需要去创新,只要当它在市场上看到创新内容时,将这家公司收购,或者通过模仿,凭借自己的资源、资本将这些创新的小公司打压死就可以。所以,在“抄袭环境”下,集中度太高的互联网行业对市场的发展是不利的。

前段时间,我在浙江大学做演讲时遇到一个大学生创业者的提问。他说,当他想去创业的时候,发现几乎在每个领域里BAT都把持在行业前几位,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去获得成功。现在,BAT唯一要做的事情,可能就是从它们没有做大的细分行业里找公司进行收购,比如阿里巴巴收购优酷土豆,百度收购91无线。

在BAT夹缝中找机会

《中外管理》:对于互联网领域而言,您认为野蛮生长之后的时代将有怎样的生存法则?

郭羽:“野蛮生长”的对应面是“规范生长”,“野蛮生长”时代遵循的是“丛林法则”,现在大家遵循的是“法律规则”。“野蛮生长”时期过去之后,互联网会进入平缓发展期,依靠对规则的尊重和创新,来推动新的创业时代。

《中外管理》:对“战国时代”的“列强”您有怎样的忠告?对处在这种环境的创业者,您又有怎样的建议?

郭羽:对战国时代的“列强”,我唯一的忠告是:希望它们不要扼杀创新。这个社会是靠创新推动的,互联网行业也有赖于创新而发展,如果都被大公司把持,即使天天嘴上谈创新,但它们内在推动创新的动机与力度会降低,行业的创新力一定会大大下降。

对于处在这种环境的创业者,我想说,你的心态一定要放平衡。当下,要成长为BAT巨头这样的机会可能一时间很难再有。一般在技术变革的大时代,才可能诞生新的如此强大的公司。当然,这样的新巨头一定是会诞生的,但需要一个技术、观念迭代的环境。从目前来看,整个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还没有到迭代的阶段,所以,短期内要有公司达到BAT这样的成就非常难。如果你想成功,就去BAT垄断的市场中寻找空隙,在夹缝中求生存。中国、世界有足够大的市场让你在夹缝中求生存,利润也将会是非常可观的。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YY语音。创始人李学凌能够在QQ社交、微信社交如此强大的竞争环境下,在语音社交聊天上获得一席之地,就是找准了市场的空隙。因此,在这样一个列强把控的“战国时代”,创业者只有依靠对市场的精准把控,切入市场空隙,并全力以赴,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对于未来的方向,我认为还是要紧扣“互联网+”这个概念,互联网这个工具加上还没有得到改造的传统行业,依然是未来投资的高地。在我看来,如果将互联网的发展比作一次万米长跑的话,现在最多才跑了1000米,未来还存在很多机会。对于我个人而言,以后的投资方向就是在移动端的TMT。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姿态 篇9

同志们: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开始乘车离开河北西柏坡而前往北平。正当离开之时,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回答:“我们应该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道:“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成为我党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形成的客观标志和关键节点。从新中国成立那一刻起,70多年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赶考精神”,以“赶考”姿态,认真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问题,从成功走向成功。

回顾一年来的的建设发展经历,全体同志紧密团结在党委周围,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履职尽责,攻坚克难,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赢得了队伍上下、单位内外的一致赞誉。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我们的基础建设还比较薄弱、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队伍教育管理还有短板,这些基础工作制约着我们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尤其是,明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建党100周年,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启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成绩,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立足当下,我们应该客观冷静;

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赶考”姿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鼓起改革创新的决心勇气,爬坡过坎,砥砺前行,再续辉煌。下面,我就“以‘赶考’姿态奋进新时代”这一主题,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用创新精神诠释“赶考”姿态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自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出现超过千次,可见其受重视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工作被动,错失发展机遇。

回到我们自身,还存着着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下,在我们当前的良好形势和机遇下,我们有的同志仍然固步自封,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做工作、按照传统经验做工作,缺少一种敢为人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工作缺乏创新,不主动去研究工作,习惯于被工作,好多工作习惯于按部就班,到什么时候开展什么工作,没有创新开展工作的想法、思路和办法。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做到创新,我认为应该抓好三个环节:

(一)要懂得创新。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创新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例如:不满足已有认识(掌握的事实、建立的理论、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知;

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根据实际需要或新的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革新;

不墨守成规(规则、方法、理论、说法、习惯),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

不盲目效仿别人想法、说法、做法,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坚持独立思考,追求新颖、独特;

不僵化、呆板,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等等,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

(二)要科学创新。既要有想法、更要有招法。创新的目的最终是要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深入调研,做好创新的准备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搞创新,一定要深入调研,了解工作创新的根本目的,充分论证创新的成本,科学评估创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一定要使得创新有针对性实效性。要善于研究,瞄准创新的方向。工作中,我们要结合各自工作岗位实际,瞄准前瞻性、代表性的方向,去研究创新推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和载体,真正通过创新实现我们工作效率的提升和目标的实现。要敢于失败,大胆去尝试。我们常讲,失败是成功之母。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我们要放手让敢于创新的同志去创新,要主动为敢于担当的同志去担当,不断激发他们创新工作的热情和劲头。

(三)要敢于创新。创新是一个体系,既要有细节处、节点性创新,更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突破过时的体制机制,建立起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工作制度。以队伍教育管理为例,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中,要持依法从严管党,从体系制度入手,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队伍建设发展的制度机制,确保队伍健康稳定发展。要探索创新队伍管理机制,利用好日常绩效考核这个有效手段,营造实绩为先的鲜明导向,保障队伍健康稳定长远发展。聚焦履行使命任务需求,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队伍管理系列制度机制创新,该完善的要完善、该修改的要修改,我们要根据队伍实际情况,不断地创新管理机制,力求最适合的管理方式。

二、用争先意识塑造“赶考”姿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机遇总是垂青勇于竞争的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决不能有丝毫懈怠,不能满足于现状,一定要有谦虚的态度,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竞争意识,清醒认识形势,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争创发展的新优势。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从地球上出现生物开始,各个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就一直不懈地进行着残酷的竞争。竞争使生物进化,使社会发展。竞争是生存之道,发展之道,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论个人还是集体,只有不断竞争,才能不断发展,如果安于现状,其结果就是让现状也不存在。因此,同志们要知道,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在这千帆竞发的激烈的竞争时代,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创先争优意识,没有足够的创先争优的苦干实干,势必会被淘汰。

(一)要培育敢于争先的血性。现在,在我们的同志中,就缺乏这样一种敢于争、敢于抢的血性。好多工作,就像跑步一样,有的咬咬牙能坚持下来、能冲上去,却自我放弃。面对第一和荣誉,有的同志常常感叹道,争第一、当先锋太累了,殊不知,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有的同志就是没有真正体会到成功后的那份喜悦和自豪,那才是一个勇者和智者的追求。作为个人,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要勇于主动地说:“让我自己来!”“让我再试一试!”“我能行!”那么,竞争这粒种子就一定会发芽、开花、结果。通过竞争,促进自己进步,体现人生价值。

(二)要激发勇于争先的斗志。有句话说的好,要想赶上机会的列车,你最好离站台不远。说的就是要通过勤奋和努力来实现目标。机会的大门,不能空手叩响,你需要手里端着一些“东西”,在叩响大门时,给从门缝中窥视的守门人看,这个“东西”就是你的努力和实干。创先争优不是靠嘴上讲讲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埋头苦干实干,需要我们不断的勤奋努力,用辛勤汗水来换取、来实现。讲到这里,有的同志老是说我们单位的优势不明显,没有什么可以和人家竞争的。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一个单位和一个人一样,决定你前途的,不是起点,而是后天的努力。这个社会流行“起点论”。人们特别喜欢说,看啊,那个谁,他爸是谁、他妈是谁,所以他现在活成了谁。没错,一个人的起点很重要,如果能从一个高度上起飞,飞得高的几率自然要大很多。但是有很多人,有父母加持,有亲友相助,天生就站上了高起点,可惜他的能力、心气不足,自打上了路,就在一直往下滑,那个起飞点,可能就是他的最高点。也有很多人,比如xx农村泥坑里长大的,起点低到不能再低,但他们聪明努力,一路拓展人生的上限,于是能够扶摇直上,越飞越高。雄鹰从谷底起飞,一样可以冲天。而母鸡就算在云端起步,也只能步步滑落。所以,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有没有前途,关键不在于起点,而在于后天努力。每一名同志组成了我们这个集体,每一个同志的梦想成就了我们单位的梦想。只要我们把这个集体真正当成了自己的家,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共同努力,我们创先争优是没有问题的。

(三)要学会善于争先的方法。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一次讲课中谈到,要实现赶超,我们就要“变道超车”。为什么要变道超车,我们通常不是说要“弯道超车”吗?马云解释说,后者本来跑的就很慢了,要是弯道超车,不又得多跑多少路啊?那何时才能实现超车的目标?像我们这样一个基础比较薄弱、优势不够明显的单位,要想实现创先争优的目标,就必须有这种“变道超车”的理念,在工作中眼界要宽、思路要活、定位要准,尽量少走弯路。创先争优,有时也有终南捷径。工作中,我们不妨解剖一些先进单位和先进事迹,看看他们是怎么成功的,找找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想想为什么我们在这方面没有成功。要善于研究、善于分析,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变道超车,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和思路,实现我们创先争优的工作目标。

三、用效率观念丰富“赶考”姿态

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或劳动的效果与劳动量的比率。探究工作效率不高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主观的因素,说白了也就是态度问题,有的同志对待工作不积极、不主动,敷衍了事,被动对待,本来今天能完成的工作非得要拖到明天去做,说到底还是“混日子”的思想在作怪。一种客观的原因,即个人自身综合素质的原因,个人水平的不高,是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一个关键因素。工作中,我们都在极力追寻高效率的工作。在现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单位和企业的生存之本,更是个人的发展之本。那么,怎样提高工作效率呢?

(一)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我们的工作效率不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的同志对工作抱有敷衍了事的应付态度,没有真正把工作当事业干。有的说现在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没有什么前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其实,工作没有什么好与坏,真正有别的是我们的态度。要把工作做好,首先要对工作有积极的态度。在公司跑业务的其实也很辛苦、很不易,特别是当稀少的底薪和每天联系客户的疲累不成正比的时候,多数人都觉着这差事没法做。可有些人在这些事情上做得很用心,最终拿到了比底薪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提成。你能说他们没前途吗?我想告诉大家,有没有前途,真的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另外,我们要学会认识自己。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讨厌这份工作还是讨厌不怎么成功的自己?希望大家从内心深处思考自己的答案。现在的社会,有的人在工作上稍有不顺心、不满意,就牢骚满腹,真的是“干一行、骂一行;

干一行、恨一行”,甚至不断地跳槽,跳来跳去,还是没有找到自己认为满意的工作。可是,你有认真地思考过吗?为什么我们这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我们真的讨厌现在的工作吗?你是讨厌这份工作压力大,还是讨厌那个动不动就挨批、工作总上不去的自己呢?你是讨厌这份工作太稳定,还是讨厌那个磨灭了斗志、不思进取的自己?这个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工作,如果真的没有兴趣,大可以跳槽转行。但如果是自己的能力不够、实力不强,那么走到哪,干什么工作,都只会灰头土脸满处碰壁。我们不是在讨厌工作,而是在讨厌那个不争气的自己。

(二)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导致效率不高,还有一个致命的原因就是受自己的本领水平所限。的确,在工作中,我们要想加快进度,比如赶写一份材料,确实因为自己的水平有限,在规定时间内很难拿出高质量的材料来。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本领恐慌的意识。没错,你学历不高、专业没学、不会管理,这可能确实是你的短板,那么,多读点书,多向人学习工作经验、处世技巧,你的前途又会光明一些。当你把拖累自己的短板尽量补齐,把推动自己的长板尽力拉长,你的前途就广阔了。

(三)要学会科学工作的方法。要根据工作任务的轻重缓急,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计划内的工作必须要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只能提前,不能拖沓。聪明的人会尽力完成当天的工作,因为当天完不成的工作将不得不延迟到下一天完成。这样必将影响下一天乃至当整个工作计划,从而陷入明日复明日的被动局面。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必须考虑计划的弹性,不能将计划制定在能力所能达到的100%,而应该制定在能力所能达到的80%。这是计划管理的性质决定的。因为,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以及上级交办的临时任务。如果你每天的计划都是100%,那么,在你完成临时任务时,就必然会挤占你业已制定好的工作计划,原计划就不得不拖期了。久而久之,你的计划失去了严肃性,你的上级与会认为你不是一个很精干和效率的人。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姿态 篇10

早上10点, 这是我们预约的时间, 蔡总却已经参加完一个研讨会。这让我们有些惊讶, 同时也明白:成功源自于勤奋。

初见蔡总, 脑海中立即浮现两个词:儒雅、睿智。乍一交谈, 顿时感慨人如其名——奇男, 人间奇男子也, 热情、洒脱而不失专业, 稳重、真诚而不失风趣。蔡总的健谈让我们吃惊, 而言语中闪烁的智慧光芒更让人钦佩不已。

奇男, 一个在研华生活了16个年头, 一个全身心热爱自动化事业的经理人, 将为我们分享怎样的感受呢?

自动化应用:蔡总, 您好!物联网概念的提出, 引起社会相关行业的广泛关注, 对研华来说, 这将是怎样的一个契机?

蔡总:对研华来说, 这并非突然, 研华27年来很多产品、应用都和物联网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这一波物联网的浪潮对于研华来说是“世纪大商机”, 研华认为天时、地利、人和皆已具备。

自动化应用:对于研华来说, 工业自动化是主攻的领域, 新兴的物联网和工业自动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蔡总:研华的产业很特别, 有人说是自动化公司, 也有人说是电脑公司, 其实研华是跨越自动化和信息化, 而物联网恰恰就是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结合。

物联网的前身就是M2M, 这个概念在1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 这种机器和机器之间的通信主要集中在设备领域。现在, 物联网涵盖的范围更广, 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更多的自动化和智能技术应用也开始从工业领域扩展至人们的日常生活。

自动化应用:研华发展物联网有的优势在哪里, 重点是哪些领域?

蔡总:从拓扑结构来看, 物联网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3个层面组成。研华的产品和方案多达上千种, 包括工业电脑、工业交换机、数据采集器、触摸屏和软件等, 在物联网领域的研究, 研华主要集中在感知层。感知层是核心, 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个层面。因为准确无误的基础信息是后面2个环节能够继续的前提条件, 而物联网广泛应用在各种环境, 不仅包括各种自然条件的室外环境, 还包括人们无法接近的工业环境, 这些复杂甚至恶劣的环境对感测设备提出了近乎于苛刻的要求。要确保数据准确、系统运行可靠, 那么感测设备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温宽和耐用性。研华长期致力于工业产品领域, 对于复杂环境产品的开发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这无疑为物联网的推广打下了基础。

自动化应用:研华已经为发展物联网技术打下了基础, 那么下阶段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蔡总:对于许多企业来说, 物联网还处于摸索阶段, 但对研华来说, 物联网的应用并非空降, 研华已经把物联网列入未来5~10年的发展战略中。作为平台提供商, 研华的物联网战略将与多种合作伙伴一道, 分3个阶段完成:

首先在2010~2015年的前5年, 研华将进一步完善和布局数据采集和通信产品部分。

第2阶段是完成产品的系统化整合, 真正成为解决方案提供商。在与云端计算结合的软件部分, 研华WebAccess这一完全基于浏览器的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软件, 譬如其针对风机设备的状态监控和面向智能楼宇的能耗可视化管理系统, 都是产品系统化整合的结果, 这也是研华物联网战略的重点所在。

第3个阶段则是服务模式的经营, 完全通过系统集成商或者服务提供商来完成。

自动化应用:关于物联网的发展,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虽然广大企业已经在积极迎接物联网时代的到来, 可是社会上也不乏反对的声音, 比方说标准的不统一, 物联网不太贴近生活, 发展难度较大, 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等。要使中国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 您认为现阶段中国企业需要做怎样的调整?

蔡总: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 会让这个产业加速。但并不是说没有标准, 企业就要原地不动。社会的发展需要企业不断创新。对于物联网标准的制定, 由于每个公司掌握的技术不一样, 从工厂到设备、生活、交通, 如此大的范围, 要定一个标准, 并非易事。物联网涉及几十种行业, 要统一全世界的标准不容易。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中国特定的硬件, 可以发展出一些针对行业专属性的特定标准, 比方说对于像智能交通、环境监控这类基础设施产业, 物联网的推进需要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 标准先行;而对于像节能家居这类消费服务产业, 则需要自下而上的应用普及, 规模优先。但这个标准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国际标准的制定。

任何新生事物从产生、发展到成熟都伴随着异议。可是市场经济下是讲求供需关系的, 物联网的源动力来自于社会需求。随着物联网的发展, 不管有何种弊端, 只要这个应用能为企业、老百姓带来价值, 就会有人去研究。

关于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应该乐观面对, 就像Internet, 从产生开始就有人不断质疑, 可是现在呢?安全的问题, 有人提出, 研究者就会不断研究解决。安全问题肯定是存在的, 可是一山还有一山高, 一切技术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实践、完善中发展强大的。

1980年IBM首款个人PC的面市迎来了PC黄金15年, 1995年IEEE802.3规范宣布了快速以太网时代的兴起, 而又一个15年后的2010年, 谁又能否定不会掀起关于物联网与云端计算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呢?也许, 这就是信息产业的一个有趣的15年定律呢。

自动化应用:本届展会中, 大家看到了研华200平米的大规模展台, 对研华来说, 这也是迄今为止史无前例的。请问这是基于一种怎样的发展策略呢?

蔡总:研华以“智能地球的推手”为企业使命, 提供完整的自动化设备和计算平台, 并通过与业界伙伴的密切合作, 为产业应用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推动智能产业应用创新。2010IAS我们联合了海外合作伙伴, 共同展示研华在轨道交通、智能家居和环境监控等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和深耕成果。我们希望让大家看到研华是一家本土市场的工控自动化领导厂商。而且研华正在启动大中华同仁的计划, 过去以台湾为总部的概念, 现在会以大中华为总部, 研发、制造大量结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

而且为了寓教于乐, 让到访的嘉宾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现场还特别安排了物联网应用体验区以及百万亚当庆祝活动。

自动化应用:据悉, 目前为止研华自动化2010年业绩相比2009年增长40%, 这个成绩也为研华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这也是研华在广大用户当中深入人心的结果。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质, 请问研华的特质是?

蔡总:研华的特质应归于研华独特的企业文化。成为值得尊敬的雇主品牌和优秀的企业公民是研华的理想。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成长, 在“工作、学习和爱”的氛围中, 追求真实美满的人生;同时也怀着感恩的心, 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是研华人的行动方向。

自动化应用:最后, 请蔡总为我们分享一下成功的经验?

蔡总:对我个人而言,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 就是“热情”。我已经把自己融入了研华。我不仅仅是喜欢自动化, 而是热爱。每当夜深人静时, 想起自己在研华走来的这十几年, 我是高兴的, 无悔的。只有热爱, 才会投入, 才会认真, 个人能力才能得到超长发挥, 自然就会有幸福感。

对于研华来说, 从27年前成立的那一天起, 就超越了对利润的追逐, 而聚焦于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使命。一个超越了物质利益的追求的企业, 没有理由不走向属于自己的巅峰, 我们期待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物联网的驱动力, 将再次引领研华从e-WORLD到U-WORLD, 为研华下一个黄金15年奠定深厚基础!

上一篇:拳击运动的恢复与营养下一篇:矿业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