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2024-09-12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初中升高中段, 有些成绩较好或家庭富裕的学生选择进城区读书, 而成绩较差和家庭情况不好的学生只能留在农村念完高中, 实现他们的大学梦。当前我国虽然提出普遍素质教育, 可实际上, 对于农村教育而言, 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所以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过度重视考试成绩, 而不注重学生的其他成长方面, 比如品德、意志、情感的培养, 有些农村学校一味关注升学率, 导致一些学生在犯错之后, 可以不受处罚, 这无疑让教育变味, 让其他学生效仿, 从而造成校风扭曲、校纪丧失。另外来自家庭和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如农村社会环境闭塞, 农村家长文化水平素质较低, 都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比如, 一个学生损坏学校公物, 学校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赔偿, 请来家长, 谁知家长一味偏袒, 拒不偿还, 造成恶劣影响。农村社会风气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 长久以来, 不求进取、目光短浅的意识, 可能让学生造成消极的想法:其实不用辛苦考大学, 只要过得下去, 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不学习的不良风气, 并且通过传染效应, 影响到更多的人。

从自身情况分析,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 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 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情绪方面, 容易出现焦虑、厌烦、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绪, 比如, 有些学生害怕学习, 表现在课堂上, 精神涣散, 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 遇到考试, 焦虑、茫然;有些学生长期处于抑郁的状态, 精神上处于萎靡状态;一些学生则情绪非常暴躁, 与他人有言语冲突和行为冲突。

行为方面, 由于情感、态度甚至价值观扭曲, 农村中学生经常会产生行为上的一些问题。学习上, 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 课后作业不完成, 有迟到、逃学、旷课现象;品行上, 说谎、打架、偷窃、抽烟、谈恋爱、沉迷于网络游戏, 等等。农村中学中这些现象已经成了普遍现象, 上课时, 经常会见到一些学生拿出游戏机、手机在偷偷地玩;课间之间, 也会不时出现打架斗殴事件;还有男女生不正常交往现象;村口的网吧里也健康, 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下面谈谈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 也是培养各方面人才的场所, 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 而且要教会他们如何成为一个生理、心理都健康的人。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场所, 我们要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吸引学生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严于律己, 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并且按照新课程理念,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从而培养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并且适当地鼓励, 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长此以往, 持续作用, 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 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常年不在家, 出去打工, 造成广大学生无人照顾和看管, 这时候我们要付出耐心和爱心关心这部分学生, 并且要与家长保持联系, 及时反映其子女的在校情况, 以便共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学校要多开设一些心理课程辅导课程, 让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倾听学生心声, 引导他们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 定期做到自我评价。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评价和交流, 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处于人生中不成熟阶段, 心灵脆弱, 所以我们要以鼓励为主, 特别是农村学生, 让他们克服身上自卑感,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一些有“问题”的学生, 要单独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 探讨这类学生存在的问题, 比如为什么沉迷于网络游戏, 比如为什么经常打架斗殴, 等等, 找出其成长背景, 分析其心理问题的根源, 然后耐心地与其交流, 让这些问题学生充分信任你。放心说出自己的想法, 从而更好地解决一些问题。

农村, 特别是当代农村, 由于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 产生了所谓的留守少年, 没有家庭参与的成长的是痛苦的, 也是艰辛的, 这就要求我们付出更大的艰辛, 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培养出心理健康的中学生, 也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摘要:社会在重视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 更应该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及其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并及时解决, 避免造成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逆转的危害。农村中学生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特殊组成部分, 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运动,心理健康

教育学生的目的, 不是单纯地、一味地让他考出好成绩, 而是让学生的心理健康、习惯养成、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高中的体育课堂教学不能只是让学生机械性地重复老师所教的动作, 或者是迫于老师的压力去做自己不喜欢的运动, 这样是起不到良性效果的。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中来, 在体育运动中让学生得到快乐, 受到启发, 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感, 让学生的压抑情感得到释放。让学生的身心良好健康地发展才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1 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具体办法

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仅获得健康的身体同时获得健康的心理是体育教师不懈的追求, 可是如何利用体育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向着希望的方向发展就成了眼下教师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难题。笔者在不断地进行教学课堂实验, 经过多次课堂观察研究, 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1.1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通过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得出, 现在大多数学生在上体育课时都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 比其他教学课堂的精神状态更差, 排列队伍的时候也是懒懒散散, 不当回事。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体育课堂的内容在学生看来就是枯燥乏味的, 几个体育项目也是学生不喜欢的, 这样的因素掺杂在一起就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了抗拒的情绪。要转化学生的这种抗拒情绪, 想要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 首先就要引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 只有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之上教师才能把要教的东西毫不费力地教给他们。例如, 在跑步教学中, 许多学生对于跑步望而却步, 叫苦不迭, 因为在他们看来, 跑步不仅仅是一项枯燥的运动, 而且是一项要耗费不少力气的运动, 有的女孩子一看到要跑800 m、1 000 m就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 就算是在教师劝说下勉强去跑, 也是在跑步过程中走走停停, 打打闹闹, 并不能把精力全神贯注地投入这项运动。但是经过多次观察, 学生虽然不愿跑步,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运动学生都不愿意参与, 像打羽毛球、踢足球、打篮球等集体运动时, 学生的情绪就比较高涨, 有的学生一节课都在踢足球, 耗费的精力与体力更多, 但是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情绪高涨, 教师要利用学生热爱集体运动的兴趣, 在体育课上组织他们多多地参与集体运动, 在集体运动中告诉他们, 要想踢好足球, 首先要拥有过人的耐力, 而跑步是锻炼一个人耐力最好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跑步逐渐改观, 主动到操场上训练跑步, 提高耐力。

1.2 主动引导, 形成习惯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方向是靠教师来进行引导的, 教师是学生体育学习中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 因此, 学生能否在体育运动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 在组织学生集体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 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教学内容的练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体操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体操动作要优美、标准, 学生都是通过观察老师的动作来进行体操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放着体操的音乐, 向学生展示完所有的体操动作之后, 然后把体操动作进行分解, 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 教师要做好检查指导的工作, 纠正学生的错误姿势, 当一套动作教授完毕,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针对性训练, 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 情感得到满足, 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帮助他人的良好习惯, 这就达到了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要求。

1.3 课堂反思, 全面发展

当体育课堂教学快结束时, 教师要找准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反思, 因为一节好的体育课的组织是容易的, 但是要想每一节的体育课都收到良好的效果是不容易的。要想做到每一节的体育课堂教学都让学生获益匪浅, 就要从学生自身的学习入手, 让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提出良好的意见和建议, 也可以让学生相互探讨, 相互交流, 教师要把学生提出的建议做好记录, 以便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善, 同时引导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反思, 让学生觉得每一节体育课他都要参与其中, 并且要积极地参与, 这才是体育教学课堂的真正目的。

2 体育运动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 高中生面对更多的压力, 来自学习上的压力, 有些学校只注重学习成绩, 考试排名次, 分好差班, 搞题海战术, 让有的学生产生自卑情绪。还有情感上的因素、社会原因都有可能造成学生不健康的心理。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孩子心理行为异常, 家长的不当行为会对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有些孩子就是因为家庭因素导致了性格上的缺陷。高中生正处在一个心理从幼稚迈向成熟的关键过程, 这个阶段的心理养成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的影响是巨大的, 有的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 所以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3 结语

体育运动的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 体育运动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暂时离开课堂教学, 走进大自然, 在运动过程中释放自己压抑的情感, 所以, 教师要利用好体育课堂, 让学生把在生活中压抑的情感得到宣泄, 同时也让同学之间有了更多更好的机会进行交流, 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积极的情感被激发出来, 消极的情绪自然就消除了, 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峰.关于高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探讨[J].才智, 2009 (3) :44-45.

[2]吴立洪.高中男生的心理特征与体育教学[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1999 (3) :44-46.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234-01

高中是人生奋斗转折的重要阶段,人的认知水平也接近到了成熟,对自身情绪行为的管理都有了明确目的性,所以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极其必要的。我校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有如下的体会与同仁共享。

1 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最大强度地做到情绪平稳,心情放松,行为正常

2 教育形式

(1)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高中阶段的必修课,每周各班上一堂课。

(2)学校心理询室指定专人定时接待个体学生的心理咨询。

(3)心理热线电话每晚18~22点向学生和家长开放。

3 方法及内容

(1)高一、高二着重把心理健康知识讲授给学生,使其逐渐培养良好的心理品德。在讲授中我们重点拓展了相关知识。如:讲情绪心理的自我完善时,把性教育内容、情绪致病的内容、法律法规、伦理等方面对情绪的界定等内容通俗易懂地讲授给学生。

(2)高三的课堂教育主要以学生心理训练为主,授课模式为:讲解分析+行为训练,如:情绪的有效调整,选“微笑”法;机体放松训练,选“松弛操”法;自我分析训练,选“ABC理论”法;自我鼓励训练,选“自我肯定”法;爱情、友情区别,选“日记疏导”法。

4 体会及建议

在授课过程中,立足讲道理,教方法,督促训练,个别咨询指导。

(1)讲道理。

需要把多学科的知识,通俗易懂的讲给学生,切忌把心理健康课变成德育课,概念原理课。如:讲情绪心理健康时,讲授人要知道事件引起人的情绪波动,行,疾病,两性等有关的常识性知识,使学生成为知者无忧,懂者有方的人,这样学生也能自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德。

(2)教方法。

人遇事没办法,缺少生活经验,是引起心理焦虑、烦躁、恐惧等心理变化的关键原因。我们根据高中生的特点,在心理课上教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日常生活中常识做法。

例如:学生在大小考试后,常会有烦躁、焦虑等情绪反应。原因是其内化否定语言过多,造成自我评价过低。以往学生们习惯用“我完了”来评价自己,当考试不如意时,总会有意无意说自己“完了”,“希望上大学了”,这些评价直接引起自身的负性情绪增强,相应造成学生大脑皮层细胞的抑制,限制了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受限后,反过来又引起自我否定评价的加深。因此,我们在教方法时,设计了“自我肯定”训练法,要求学生自我选择两句最能激励自己的话,每天对自己说上十遍(最好大声说出来),如:“我能行、我不怕考试、已经准备好了、我一定能成功”等。学生操作方便,效果非常明显。

又例如:学生上体育课发生了外伤。就这个事件在心理课上教学生一些外伤自我处理的小常识,学生学会了一些处理方法后,再遇这类事件后,情绪也不会过大的波动,常此下去就能培养出学生冷静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3)督促训练。

督促训练的重点放在高三,在高一高二时已经把心理训练的方法教授给了学生,但只要求了学生课后找时间去做,没有课堂上的反复训练。学生进入高三后我们坚持课堂上督促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例如:上心理课时每堂课的十分钟“松弛操”,每堂课的“微笑”对对查(即同桌互相查)“自我肯定”的大声说出来等等。督促训练的结果提高了学生心理调适的能力。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者要有坚持精神。

人的心理品德是要反映在行为上的,高中阶段的心理训练大多是要在纠正不良心理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加以训练完成,所以,良好的心理训练都是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巩固自如。

(4)个别咨询指导。

课堂上我们采取讲解分析+教方法+行为训练的模式。课堂外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从校领导到各科老师及班主任,都积极提醒学生有心理问题无论轻重都要及时进行心理调整。

例如:一名高三女生的母亲暑假时突然病故,带着失去母亲的悲痛,该生进入了高三的紧张状态,但几次大考结果证明她的成绩在迅速下降。班任多次找其谈话进行开导,班任介绍说:“每次谈话她讲的比我都有道理,可就是晚自习不愿意上,老是急急忙忙想回家,说她怕父亲出什么意外……”不久该生的父亲找到咨询室,要求帮帮他的孩子,在与其父亲交谈中发现,他的情绪很沉重,眉头紧锁,谈话中不断叹气。在家中还不断的叮嘱女儿:“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以后成了自己的家,我就完成了任务,可以去找你妈妈了。”通过交谈观察,我们判断需要帮助的是父亲而不是女儿,所以我们对这位父亲进行了咨询,建议他为了女儿应该乐观地生活,要勇于承受生活中的各种变化,他接受了建议,很快该生的情绪稳定了下来,晚自习也能坚持上完,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上升。

个别咨询指导,首要问题是观察分析准确(即诊断正确),运用的技术科学专业,不能用大道理与其争辩说教,更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性心理问题。

建议:高中学生心理咨询需要经验丰富并有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证的正规咨询师担当。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从心理咨询调查型转向心理应用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高一、高二,难点却在高三。例如:高三学生的心理复杂多变,情绪反应强烈,仅仅进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学生的迫切需要得到实在帮助,因为他的强烈的心理变化,直接影响着总复习的效果,一旦得不到及时帮助将会在高考中惨败。高三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是一种心理救护,他需要实实在在的技术操作。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无论是课堂上面对群体学生,还是课堂外的个体咨询,要能夠通过学生的言行,监护他的心理情绪变化,发现不良问题及时调整,同时还要监督周围各种可能引起学生心理紧张的因素,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消除。例如:当看到有些班级后面黑板上写着很大的倒计时,便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倒计时心理感受怎样”?

学生齐声回答:“心跳加快”,有学生说:“我真害怕看到这几个字,可每天一进教室,第一眼就能看到它”,在这种情况下要积极建议各班去掉这种形式的提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总结为八个字“教育—分析—监护—调适”,调适的对象还应包括家长。

参考文献

[1]王翔南.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行为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4

小敏、男 。高二学生

小敏性格孤僻、内向,而且还表现得十分自卑,他也从不主动也不愿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他觉得班上的同学们都瞧不起他这个从农村来城市求学的同学,也怕同学们笑话他有一双年纪足以做他们爷爷奶奶的父母,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也不敢去问,怕老师也会嘲笑他!但同时,他也渴望融入班集体,也想用好的成绩来证明自己,也在学习上下了工夫,成绩却始终都没有进步,这无疑使得他更为自卑。面前的他说话声音小小的,连走路的姿势也表现得十分拘泥!

在经过与家人、老师、同学的沟通中还发现:在小敏上初中时,有一次下大雨,母亲去学校接他,周围的同学看见,都以为那是他奶奶,在他说明那不是他的奶奶而是他的母亲后,周围同学的一句 “ 不会吧?你妈妈都那么大年纪啦?都可以做我奶奶了! ” 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羞辱感,从那以后,他就刻意拉大了与其他同学之间交往的距离,他不时地怀疑周围的同学在嘲笑他、议论他,感到自卑,他恨自己,也恨他的父母,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心中十分苦恼,甚至还产生过绝望自杀的念头。现在小敏在城里读高中,我们这个学校城里的孩子居多,于是,他又觉得周围的城里的同学瞧不起他这个从乡下来的同学,觉得他们刻意避着他,不愿意与他交往。

二、案例评析

从小敏的这个个案中可以发现,小敏本身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个性缺陷。

性格是一个人稳定的态度体系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性格可以改变和弥补气质的某些消极因素,对人生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良好的性格是身心健康的基本保证。相反,不良的性格不仅严重影响人际关系、人的成长与进步,而且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小敏的个性有着很大的缺陷。如过分内向、孤僻的个性,自我封闭和抑郁的心态,自卑,这些对人际关系都存在着消极作用:首先他的性格缺陷严重妨碍了他与别人的交往。使他既不会、也不愿主动与同学接触,导致同学之间缺乏相应的了解和理解的机会,造成感情冷漠,关系不融洽。其次,他这一系列不良的个性特征很容易给别的同学以不良的评价,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感受,影响别人对他的接纳、交往。

2 、能力缺陷。

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原因之一。小敏平时既不爱说话,又很少主动与人接触,经常独来独往、孤家寡人。尽管有时他也有和同学交往、改善关系的愿望,但却不知如何去做,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感和恐惧心理,而做起来又可能弄巧成拙,产生误解。于是就干脆放弃,任其自然,这就更失去了人际交往的锻炼机会。

3 、过高的自我期望价值。

学生的任何一种活动与他们的成绩都是密不可分的,人际交往也不例外。小敏在学习上的确是花了工夫,按他的话说是 “ 父母无法给我的,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 ” !于是,他努力学习,想用成绩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可他却没有意识到对自己的期望价值过高,超出了他能力可及的范围,怎么努力也是无法达到他所预期的状态,于是他就怨天尤人,更加自卑!

三、辅导目标及过程:

( 一 ) 理性认知疗法

首先,针对小敏的不良认知模式运用理性认知疗法,和他一起认真地探讨人际关系的意义,从健康的群体意识的理论问题到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理论和实

践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入情入理的分析,明确指出他在这方面的不当之处,使其逐步认识到并尽快地改变过去那种非理性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纠正不合理的信条,代之以科学的理性信念,从而达到改善认知,理顺情绪,消除观念上的障碍,树立良好的群体意识之目的。

( 二 ) 行为疗法,培养其主动交往能力

针对小敏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自卑感和能力缺陷,运用行为疗法,加强实际训练。说明人的交往能力完全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训练得到提高,关键是要克服自卑,建立信心,多动脑,多实践,不断总结。根据小敏的个案情况,我为他制订了以下一些 “ 作业 ” :

1 、细心观察身边同学的言行举止,并与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比较,合理改善自己的言行;

2 、尽可能多地与性格开朗、热情活泼的同学交往并深入交一个朋友;

3 、有意识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三)人际沟通技巧的掌握。

教导小敏人际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如善解人意,体贴关心,乐于助人,克制忍让,顾全大局,礼貌待人以及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赞扬别人和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等,鼓励他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认真实践,持之以恒。

(四)自信辅导。美国作家爱默生说: “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 可以说,拥有自信就拥有无限机会。

四、效果与反思

在经过为期两个月的咨询辅导后,小敏的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现在的他已经可以很自然的跟同学进行交流了,在学习上遇到不会的题目也能主动去向老师请教,与家人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令他最为高兴的是,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现在的他变得开朗、活泼了起来 „„

人际交往关系问题是学生心理咨询最常见的问题,它在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中影响很大,不但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也是造成留级、休学以及退学的主要原因。当前与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学校、家庭与同学,以下我们就个人、学校、家庭三方面来讨论一下,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

首先,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自卑、冷漠、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只是这些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有各种良好的交往品质。如真诚、信任、克制、自信、热情等等。

山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四环节” 篇5

近年来, 我校利用山区学校现有资源条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如结合科技创新设计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校外实践等, 全方位地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践中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个体或集体辅导活动, 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心理疏导渗透, 个别咨询, 小团体咨询, 等等, 有效开展了山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实践研究得出, 山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可以从以下“四环节”入手, 循序渐进, 有理有序地逐步开展推进。

一、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学习

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需要, 开展山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系统地阐述讲解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对高中学生成长的意义和影响, 介绍中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途径, 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 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心理健康理论知识, 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 促进其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促进其在心理特点、健康知识、各种心理品质等方面的认知。如开设“心育”课 (心理教育课) 扫除“心盲”, 其内容丰富, 可以是以普通心理学为内容的知识型讲授课, 也可以是心理和生理卫生的教育内容课;开设形式多样, 可以是专题讲座, 心育主题班会, 心理教育网站, 心灵之窗板报, 录像图片电影的观摩, 等等,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不经意中, 接受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提升其自身心理品质, 提高心理素质。

我校以福建师大心理学教授叶一舵老师主编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为纲本,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编写了《心智·心路》校本教材, 高二年级每周一节心育课, 高一、高三每月一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同时每月第二个星期二下午第三节课固定为心育主题班会观摩课, 各年段轮流选一班级开课, 允许各班主任或教师或外校教师来校观摩听课。另外, 为使学生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从整体上起到预防和教育的双重作用, 我们通过多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如以每周或每月开展心理测试和心理问卷调查的形式, 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去心理图书资料室、阅览室、相关的心理网站 (如我校校园网中“心田心苑”版块有极其丰富的心理学相关知识, 同时设留言版块, 用于与学生互动) , 心理健康宣传专栏等查找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悉心聆听校广播站“心灵之窗”广播栏目, 自然而然地汲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正确认识自我, 完善自我个性, 完善人格, 完美自身。

二、环境氛围的熏陶

在传授积累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之余, 我们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营造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乐观主义”心理学认为, 培养健康和谐人格要有一个物质或非物质条件的支持, 积极关注成长环境, 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校园物质或非物质条件资源, 加大宣传力度, 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如我校主办了《心海·求索》, 由学生投稿和心理老师收集, 心联社共同编制校园刊物, 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橱窗, 开展宣传周和心理健康月活动, 建立“心苑心田”网站, 在网上开设心理咨询与测评、心理百科、心理知识宣传、网上回复等栏目。这些栏目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宣传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有效预防了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在班级集体中创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 构筑“心灵文化墙”,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班级教室宣传栏中有心灵寄语、好人好事、快乐分享、给XX的一句激励话等, 每组每周负责轮流更换一次, 让学生间建立起心理相容、困难相助、情感相通的真诚友谊, 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再者, 由于是山区县城, 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在校寄宿, 在宿舍营造出积极健康团结的心理环境氛围显得格外重要。如“舍标”、“心灵标语”、“流动红旗”、“投诉信箱”等多种形式, 营造融洽和谐的学生公寓寄宿环境。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体育和科技艺术节等活动, 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 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兴趣, 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让学生潜意识地实现自我教育, 实现健康成长。

三、互动诊断疏导

学生在一定氛围情境中, 通过个体本身的观察、学习, 进行自我认识, 重审自我。如通过心理教育课、中学生心理健康小报、心理健康教育橱窗、“心苑心田”网站、校园广播等学习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改善或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了解认识自己处于高中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点, 良好性格培养与完善, 男女中学生心理特点及个性发展中的问题, 等等, 再进行自我诊断、对比、调适。此外个体与他人交往互动、体验、探讨自我、接纳自我, 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从而做出对自身的诊断评价。

在心理咨询实践工作中, 经过学生预约, 由专职或兼职教师接待, 进行一对一的咨询互动解决个体个别的问题;在团体辅导过程中, 通过同辈或不同辈的心理互动, 开发个体潜能, 增强个体适应能力和互助能力, 学会适应, 学会情绪管理, 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等等。实现互助与互利, 体验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增强归属感。我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高一年级学生心智团体训练活动, 根据收集的高一年级学生的心智发展问题, 制订相应的活动方案, 让学生亲历调查、采访、实验等过程, 提高他们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会心联社的领导下, 各班级成立心理小协会, 并积极指导各协会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 如心理培训、电影赏析、心理沙龙、心灵茶座等, 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学校努力创新家长学校工作, 组建学校班级两级家长委员会, 提出“家庭学校教育互动, 学生全面发展更优越”的工作目标, 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确定研究内容, 家校密切配合, 家长和教师互动共同担当起教育的责任。在了解家庭情况—座谈交流—家长学校培训—组织多样的家长会—学习型家庭教育活动等一系列活动中, 及时发现诊断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家校互动交流, 进行良好的沟通, 切实做好心理疏通引导工作。

在山区高中, 学生选择进城读书, 寄宿于学校, 脱离了家庭呵护, 远离了亲情关爱。当今,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广大山区出现了“空巢”现象, 父母亲外出务工, 留守的青少年学生在心理与生理上都承受着巨大压力, 再加上高中紧张的学习、课业负担, 家长过高期望, 老师以分看人, 同学之间攀比, 等等, 都成为他们繁重的心理负担, 压抑他们的身心发展, 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因此做好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互动, 做好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团体间的诊断、调适、疏导, 迫切, 不容忽视, 有重要意义。

四、心智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能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除了充分发挥校园内、课内活动的主渠道作用外, 还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多开展心智拓展活动, 心智拓展活动包括室内户内的情景训练活动、研究性学习和户外、野外的实践活动、科技创新综合实践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一方面, 我们要注重与本校科技创新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相结合。另一方面, 要以户外、课外的各种活动为载体,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心理调适、疏导能力, 使心智得到拓展延伸, 使心育智育得到充分发展。

在节假日, 如国庆节、元旦、劳动节等节日开展趣味心理活动、心理沙龙、组织两人一组的绑腿跑、多人分组的相向接力跑、小组搬运篮球、踩气球等游戏, 促进学生对个人与小组、集体与团体的融入, 在增强群体荣誉感的同时, 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在周末、寒暑假, 可以开展系列心理拓展活动, 开展科技活动园创新拓展活动, 学生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开展实践活动;也可以开展野外心理拓展活动, 如野炊、小河小湖泊划船等。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个体间的相互帮助、组织协调、与人合作心智的拓展延伸;登山、爬树等可以磨炼个体意志力、判断力、耐力和抗挫折能力, 等等。这样, 使个体与群体共融, 个性与共性结合, 在增进友谊的同时, 增强团队意识和凝聚力, 使心理健康教育和智力教育都得到充分拓展与延伸。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英语教学

在新课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 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是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英语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培养学生心理健全的人格品质, 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英语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是实施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实施心理教育的前提和重要保证。现代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职能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 更是塑造人格。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而且有助于教师形成较强的心理教育能力。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 教师的一言一行, 都是学生模仿的榜, 教师心态良好, 意志坚定, 有进取心、同情心、创造力, 人际关系协调, 人格完善, 能迅速调节不良情绪, 就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能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组织教学和活动,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并能以自身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 人格不完善、心理不健康的老师, 常常是赏罚无度, , 喜怒无常, 冷默粗暴,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困扰, 适应不良, 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和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因此,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教师的正确指导。此外, 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技能, 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心学知识, 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共性与特性, 能够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给予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发展健全的人格, 并且持续发展。

二、通过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使用渗透式模式让每个教师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可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而不仅仅是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可能由单一的消极的矫治性目标转向更积极的预防性、发展性目标。此外, 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是英语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功能, 避免那种只是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在煞费苦心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而学科教师却违背心理卫生原则, 在课堂上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学生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教育效果相互抵消的情况。

三、培养师生间健康的情感, 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自身情感对课堂教学的氛围的形成, 对学生的情感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因此, 教师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师德以及较高的心理品质, 这样才能做到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才能不断地探索工作中所出现的新问题, 也才能把对工作的不断追求转化为对学生的爱。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以亲切的教态、和颜悦色的表情、温和幽默的语言进入学生的感情世界, 与学生接触、对话、交流, 以情诱导人, 以情感化人, 以情启发人,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体和情感, 从而实现师生心灵沟通、思维共振、感情共鸣, 彼此有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健康情感, 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四、因材施教,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

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十分敏感, 自尊心也较强, 但思维的片面性很大, 其性格取向基本分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性格取向的学生, 对英语学习中碰到的困难、挫折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意志品质。个性内向的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遭受挫折后, 会变得消沉、冷漠、脆弱, 以致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在课堂上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 即有疑不问、有问不答;而性格外向的学生, 急于求成, 粗心大意, 学习热情不持久, 一旦学习遇到困难, 就容易失去信心和勇气, 对学习采取放任的态度。这两种都是意志品质不良的表现。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学习状况, 运用教心学原理, 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对性格内向的学生, 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积极参与英语学习。课内外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 引导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同学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对性格外向的学生, 要注意提高他们控制行为的能力, 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成败归因模式。要让他们有这样一种信念:只有我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不努力注定会失败。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7

1.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目前社会最关心的一个话题,之所以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它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还能使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积极向上的态度。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从外在改变一个人,更可以实质性地改变学生的心理,让学生重新地认识自我,并在这一基础之上,更好地锻炼自己,使自身发展成全面型的人才。体育运动还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敢于创新的品质,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说,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

2.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会发现或多或少地存在不良的心理因素,影响着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阻碍了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给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老师的教育不当会给学生带来厌学的情绪。体育课本身就是比较活跃的课程,老师如果对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明确,就会阻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此外,在体育课堂上,对于一些动作,一部分同学可以很好地完成,另一部分则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阴影。还有的同学对体育没有产生很高的兴趣,甚至有着抵触的心理。诸如此类的不良心理因素影响着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想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必须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多方面的措施进行教育,这样才能克服学生的不良心理。

3.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老师起主导作用,要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老师要以身作则,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老师应该在体育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快地学习到知识,而且还能克服不良的心理因素。老师应当鼓励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体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优势,使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老师要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高中体育是以促进身心健康为主的,在教学中老师应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生打成一片,老师和学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会使得课堂上有着轻松的学习氛围。最后,老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由易到难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安排合适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从体育课程中找到自信和成功,这会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会使得学生在某些方面产生不良的心理,从而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所以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不仅要以老师为主,在体育教学中也应当注重调动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其认识到在体育活动中不仅可以获得欢乐,还可以从中接受更多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增加一些团结合作的体育活动,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顾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从中消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自卑心理,并且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其站在不同的视角来重新地认识自己。

要想很好地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让老师们深入学生内部,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反应,并且根据学生的反应来制订体育课堂的教学计划,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分析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培养,而且还要在课外体育中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主动地利用课外活动,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从而使得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身心健康成长。对于不爱进行体育活动的学生,老师要积极地协调家长对孩子的心理进行疏通,使得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从而实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关键词:班主任;学校教育;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03-01

高中阶段班主任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是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利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去帮助学生实现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有效的解决学生在学习和成长当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而实现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个性和良好品质的目的。

一、高中班主任工作中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研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笔者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参阅和总结,将高中生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归纳为下面几点:

1.智力发展正常。对于高中生来说,正常的智力是其生活、学习最为基本的心理条件,这里的智力指的是要具有中等以上,有正常的感知及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从事与高中生年龄匹配的实践活动。

2.情绪稳定。稳定的情绪对于高中生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都是首要的条件,能够促进学生对生活充满信心。

3.心理及相应的行为要和高中生的年龄相适应。每个年龄段的人在心理上都有一定的规律和特征,所以其在行为上和心理行为上要与高中生的年龄相匹配。

4.具有适度的反应能力。心理健康的学生在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上要协调和统一,那么高中生对于外部的刺激要有适度的反应,并且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应变力。

5.协调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高中生在人际交往当中行为是较为适度的,可以与周围人之间相处融洽。

6.稳定的个性。心理健康的高中生应该有着稳定的个性以及积极的自我意识,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及行为适度进行控制。

(二)高中班主任工作中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笔者该部分研究主要是通过调研获取的结果,在调研中笔者随机抽取了5所高中的30名班主任,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展开调研,具体的调研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如下:

1.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在调研当中笔者发现,绝大部分的班主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科学的认识,很多的班主任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只是照本宣科,将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了一门理论课,使得教育变得乏味、呆板,并且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2.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就不容乐观。笔者在调研当中发现,学校和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越来越为重视,但实际上很多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就不容乐观。班主任面临着心理上的各种困扰,就会在和学生的交流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笔者认为班主任心理健康是其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有效提高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的措施

(一)班主任实现自身良好素质的塑造。班主任是学生教育的模版,当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的时候,实际上彼此之间就会相互亲近和认同,而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则能够让学生更愿意与其做朋友,就会潜移默化的学生产生影响。故班主任应该对自己的人格及素养努力提升,用健康的心灵去塑造学生,那么作为一个班主任来说就应该积极的去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自身具备积极、乐观等心理品质。

(二)通过培训使得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有更好的认知。

当前大部分班主任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非常的欠缺,而作为学校则应该积极的组织相应的培训来帮助教师尽量的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同时,还需要在培训当中教会教师如何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去践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去通过心理辅导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操模式

(一)“计划+个别”的实操模式。本文所构建的是“计划+个别”的一种实操模式。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首先应该制定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而该“计划”的制定就需要依据对当前班级中高中生整体心理素质以及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而进行的。另外,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实际每个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可能是不同的,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性格、个人资料、心理状态来开展个别辅导,在辅导的过程当中教师还应该和学生一起去探讨及研究其问题的根源,然后引导学生去自主的解决问题。在辅导当中注意不应该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绑架”学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

(二)“正面疏通+个别”的实操模式。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和信心,对身体有个良好的感受,这是稳定良好情绪状态的标志,它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意志、情绪等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比智力因素影响更为严重,如果一个人患得患失,喜怒哀乐无常,忧心忡忡,情绪状态不稳定,而自己又不善于排遣和调节,这样就会导致心理障碍,严重者会引起不良后果。因为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指导者,所以当学生出现暂时性的心理异常时,班主任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根据不同学生自控能力不同的情况,采取正面引导和疏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暂时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很快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也促进了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的形成。

总结:

当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凸显了出来,作为班级管理主体的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具体的教育工作当中,存在着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不够、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就不容乐观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班主任自身心理素质的塑造以及培训来实现,同时构建合理有效的实操模式,这是有效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9

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心理健康的现状并不乐观。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 农村高中生的心里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全国水平, 存在问题较多的主要是以下几种:

1.1

强迫症在农村高中生中存在的比较普遍, 主要表现为经常担心自己的外表着装, 头脑中经常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在生活和学习中, 做事比较慢来保证自己做得正确, 在做完某一件事情时一定要反复检查, 不能及时地做出决定, 形成一些行为上的冲动以及思想上的强迫。

1.2 抑郁症状比较明显。

主要表现为总是过分担忧一些无关的事情, 经常会感到苦闷和孤独, 对周围的事物提不起兴趣, 总是感觉前途渺茫, 在做一些事情时总是觉得力不从心, 严重的甚至会有结束生命的念头。在情绪上经常会抑郁以及悲观和失望, 同时缺乏兴趣、有自杀的想法等等。

1.3 在人际交往中的人际敏感症状。

主要表现为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责备和要求是自己的感情受到伤害, 总是感觉别人不理解自己、不同情自己的遭遇, 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别人讨厌自己, 在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自卑心理, 不愿意与别人进行交往和沟通交流。

此外, 还有焦虑症状、敌对症状、偏执症状以及精神病症状等等病态心理表现。

2 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不容乐观的主要因素有两种, 一种是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 另一个就是家庭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客观因素。

2.1 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 大部分的农村高中生都是在远离父母的环境下学习, 这些远离家庭和父母教育的学生自我调控能力还比较差, 容易放纵自己, 经不住网络或者学习以外的诱惑, 导致学业的荒废。同时由于远离父母, 家长不能进行及时的行为和心理监控, 学生的学习以及身心都受到不良的影响;高中生本身就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期, 高中生开始自我意识到自身的变化, 强烈要求家长和老师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想法。但是由于农村思想水平的限制, 家长对孩子的管教以及约束都是十分严厉的, 学生在这种环境下, 不能及时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控, 出现偏执以及敌对的心里症状;高中生处于青春发育和性成熟的时期, 容易对异性产生异样的心里渴望以及好奇心, 但是由于缺乏关于两性的科学知识以及正确的引导, 使他们不能正确的面对这些心理变化, 走进“恋爱”的误区, 就会产生一些病态的心理症状, 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的发展。

2.2 农村家庭教育不到位。

家庭教育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 父母的知识水平以及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农村经济条件以及传统思想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最大期望就是希望孩子学习好, 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一味的溺爱和顺应, 就是支配和忽视, 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一部分家长甚至不理会孩子的想法、心理是什么状况, 这就造成了农村高中生的敌对和强迫的心里症状;父母的文化水平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大部分的农村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都不高, 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 只是一味的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不注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 不注重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还有一部分的家长直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养, 隔代溺爱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农村家庭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缺失, 也是造成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农村经济水平偏低也是造成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近年来, 虽然农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与城市的生活水平相比仍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高中生的心理自卑感, 导致学生出现抑郁以及人际敏感的心理症状。

2.3 农村学校教育的不到位。

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 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学校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农村教师整体心理素质水平不能适应新的教学体制的需要。当前, 农村高中教师的收入相对较低, 导致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教师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这种心理失衡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心理问题时, 不能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 引发了学生敌对和偏激的心理症状;农村学校不能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农村学校关注的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 这就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一部分学校中, 甚至还是以学生的升学率来衡量老师的教学成果, 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导致学生出现焦虑和抑郁的心理症状;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的限制, 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心里压力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导致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3 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3.1 农村高中生要掌握心理健康的相关科学知识。

(1) 农村高中生要对自身以及周边的环境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主动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待人诚恳宽厚, 建立一种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2)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勇于面对挫折和现实, 全面了解和激励自己, 学会进行自我磨砺。 (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 增强自身抵抗挫折的能力。

3.2 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 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家长要采用积极民主的教育方式, 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加强对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定期对家长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培训, 加强构建科学教育家庭的宣传力度, 转变家长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加强学校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 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推进, 以学生的家庭教育为基础, 建立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为农村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3.3 创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把对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把心理教育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 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改善学校教育环境, 对农村教师的教育工作给予支持和鼓励, 加强教师的心理素质教育,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教育氛围;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 对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实时的掌握和理解, 并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

4 结语

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村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引导农村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关注, 保证农村高中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 农村教育的发展使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随着升学压力和学习负担的逐渐增加, 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本文主要阐述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分析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并对相应的教育对策进行研究, 为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乡村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彬.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 2011 (30)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中体育教学,意义,兴趣,情绪

体育教学是高中素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 另一方面还能够坚韧学生的心性。当然学生心性的坚韧并不仅是通过体育锻炼就可以达到目的的, 而且有时候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遇到的艰难与挫折, 可能也会收到不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在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能够积极向上, 那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也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体育教学也会发挥其应有的效用[1]。那么究竟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体育教学有怎样的意义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减轻厌学情绪

思想是行动的主导,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心理都占据着重要的位子, 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也是一样。高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一个尴尬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在走向成熟, 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而这些变化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高中的体育教学。就像有的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由于生理上的一些原因, 在心理上对体育训练产生了一些抗拒, 特别是一些女学生。可能由于身体方面的不适, 导致他们在有些项目的学习中并不能发挥好, 不能够得到优异的成绩, 这样可能在心理会对体育有一种厌学的情绪, 平常最喜欢的体育课变成了最不喜欢上的课。还有一些学生, 可能很偏爱一项体育项目, 而对于别的项目都不感兴趣。这是由于他们处于人生的青春期, 会有叛逆的性格, 学习中除了自己喜欢的项目对于别的学习内容会有排斥的现象。

以上的这些都是高中体育教学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通过心理方面的辅导, 让他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生理以及心理变化, 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减轻厌学情绪。例如, 老师可以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针对一些体育的理论知识进行心理上的辅导, 比如, 在学到奥林匹克运动会这节课的时候, 老师可以给学生们讲一下刘翔退赛或者是别的故事, 让故事里面的精神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喜欢体育课程的学习, 并且让体育的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意志品格, 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的意志品格包括良好的自制力, 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 能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 而不是退缩萎靡不振。当然这些意志品格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培养以及锻炼。体育教学其实就是一个意志品格的锻炼过程, 如果老师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 在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时候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发生在自己学习中的一切, 那么不仅可以顺利地实现教学的目标, 还可以磨练学生的良好意志, 完善其人格。

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完美的结合起来, 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做到完美地引导与教育, 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 适时地对他们进行科学引导。比如, 老师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专门设置一些比较难以完成的项目, 让学生去克服困难, 从而磨练自己的意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学生做到时时鼓励, 在他们想要放弃的时候还能够坚持下去, 并且在一个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多给学生几次机会, 不断地纠正他们所犯的错误, 从而慢慢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与练习中掌握那些项目的要领, 达到教学目标。

三、化解学生心理困扰,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高中学生由于在年龄以及生理方面处于一个尴尬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青春发育处在一个高峰期, 所以相对来说他们的性意识也会逐渐增强。并且由于每个学生有着自己不同的个性, 所以面对这些变化与发育, 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害羞, 有的学生可能也会因为生理的一些原因产生一些欲求, 这样则往往会让他们的心理形成一些矛盾[2]。所以针对这些问题, 老师在进行体育课程的教育中要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变化, 正确引导他们化解这些矛盾。老师在课程的安排中可以积极地安排男女生共同进行的体育活动, 比如说可以安排羽毛球、乒乓球等, 让他们进行对打, 或者相互组合, 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广泛和谐的人际关系, 并且在过程中老师可以对人际关系方面的一些问题对学生做一些必要的讲解, 从而让他们化解心理的困扰, 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得更加顺利。

四、结束语

总之,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也是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教育。老师要紧紧抓住高中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 做好课程设计, 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实际的练习, 掌握一定的运动项目, 学到该学的知识。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品格与意志, 在学生遇到心理困扰的时候适时的去引导解决, 从而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坚韧自己的心性, 完善自己的品格, 坚韧自己的意志, 强大自己的自信心。最终让整个高中的体育教学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并且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梅.浅析新课程下利用体育课的特点向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信息, 2009 (12) :237.

上一篇:阅读创新质疑教学管理下一篇:作文如何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