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郑风》四篇

2024-05-03

《诗经·郑风》 篇1

《诗大序》说:“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不足, 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它告诉我们, 诗是人情感的外化, 在心里是“志”, 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春秋时期, 社会风云变幻, 政治兴衰更替频繁、战争劳役繁苛、生老病死、聚散无常……有多少国家大事值得关注, 有多少情感值得唱叹, 反映在郑风中却多为男女情思的讴歌, 这反映出郑人对自我的关注, 对个人情感的关注, 他们大胆吟唱对异性的爱慕、思念、追求, 风情婉娈, 情思炽烈, 与其他国风中情歌的温柔敦厚不同, 难怪道学家朱熹斥为"淫诗"或"淫奔之诗"。剥去道学家加在郑风情诗上的道德伪善外衣, 我们领略到的是两千多年前郑人对情爱的大胆追求与赞颂。

一.郑风情诗的类型

郑风共21首, 朱熹考订其为情诗的有16首, 其实《叔于田》、《大叔于田》如果不拘泥于史实, 未尝不可以看做是女子对仰慕者的赞歌, 如此说来, 郑风90%都属于情诗, 它们细腻地展示了郑地青年男女丰富的爱情婚姻生活。

(一) 反映爱情的诗篇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郑风的爱情诗篇表现了男女相恋的各种情态。

1. 对异性的爱慕之情:

对《叔于田》、《大叔于田》, 高亨在《诗经今注》中秉承毛传的观点, 认为这两篇诗都是拥戴者对共叔段的赞美之词, 朱熹认为“叔, 庄公弟共叔段也。”又说:“或疑此亦民间男女相悦之词也。”这是朱熹的超越毛传、郑笺的地方。崔述在《读风偶识》中就谈到“叔乃男子之字, 周人尚叔”。称青年男子为叔, 这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 郑风就有此类, 《萚兮》中“萚兮萚兮, 风其吹女。叔兮伯兮, 倡予和女”;《丰》诗中有“衣锦褧衣, 裳锦褧裳。叔兮伯兮, 驾予与行”, 叔都是泛指青年男子。所以,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一个女子对她心仪的男子吟唱的爱慕之歌, 不是吗?“岂无居人?不如叔也, 洵美且仁。”不是没有其他人, 是“我的眼里只有你”!

《叔于田》和《大叔于田》都是女子赞美英俊威武的猎手, 《叔于田》反复诉说他美且仁、美且武的品格;《大叔于田》是《叔于田》内容的具体化, 采用赋得手法, 生动具体地描写了男子在田猎中超群的勇敢和过人的本领。并告诫和叮嘱猎手“将叔无纽, 戒其伤女”, 这是一个爱慕勇士的女子的关心和体贴。

《有女同车》是男子用木槿花的美丽, 佩玉的纯洁, 玉声的优美, 盛赞同车女子的美貌与美德, 表达对她的爱慕之情, 比喻贴切生动。

2. 青年男女的相会:

《山有扶苏》是男女幽会时相互戏谑之语, “不见子都, 乃见狂且”、“不见子充, 乃见狡童”, 颇似女子与恋人的对话, 语言活泼, 性格泼辣。

《野有蔓草》是男子在野外邂逅“清扬婉兮”的女子, 发出了“与子偕臧”的呼唤, 表现出内心的无限喜悦。

《风雨》描绘女子在“风雨凄凄, 鸡鸣喈喈”的夜晚, 与情人久别重逢的喜悦。

《溱洧》是三月三日上巳节, 女子热忱地邀请男子前往水边秉兰游乐, 并互赠芍药。

《褰裳》女子鼓励恋人涉过溱河与自己相会, 并戏谑说“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表现出少有的大胆和自信。

《出其东门》是一个男子发表爱的宣言, 虽然有如云的美女, 他却只爱心中的那个人。

3. 恋人的相思之苦:

《子衿》是女子对那有着青色衣领的书生的思念, 在城阙苦苦地张望, 既有“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的埋怨, 又有“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的悠长慨叹。

《狡童》是恋人之间产生了矛盾, 女子寝食难安。

《东门之墠》是女子思念情人, 希望他来家里看望她, 发出“其室则迩, 其人甚远”的幽怨之辞。

4. 想爱而不能的苦恼:

《将仲子》畏惧父母兄弟及邻居之言, 姑娘请求情人别来她家与她约会。

《遵大路》女子拉男子的衣袖, 拉他的手, 苦苦恳求他不要忘记旧情, 不要厌弃自己。

《丰》女子后悔没与情人同行, 盼他来驾车同去。

(二) 反映婚姻生活的诗篇

郑风中反映婚姻生活的诗有两首, 《女曰鸡鸣》和《扬之水》。前者通过士与女的对话, 展现这对夫妇和谐的家庭生活和诚笃而热烈的感情;后者是妻子劝解丈夫不要听信离间之言。

由此可以知道, 郑风中的情诗, 以表现男女恋情为主, 并且以女子的歌唱为主, 显得自由大胆, 热情奔放,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郑皆为女惑男之语。”

这是和郑国特殊的地理、政治、经济分不开的。

郑国处洛、济、黄 (河) 、颍四水之间, 都城有溱、洧环绕, 西有高山之险, 北有黄河之阻和莆田之泽, 东南相对宽阔, 自然地理环境非常优越。郑国西靠东周国都雒邑 (即今河南洛阳) , 南与楚接, 东邻宋、陈, 东北与鲁、齐相望, 北部及西北部是卫国和晋国, 处于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各国城门以郑国最多, 如渠门、纯门、时门、闺门、仓门、皇门等, 城门之多反映了郑国都城四通八达的交通。发达的交通不但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而且加强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从桓公东迁, 到武公建都新郑, 郑国处于上升时期, 并且成为第一个春秋霸主, 国内政治清明, 经济富庶。郑地为殷商旧地, 受殷商文化浸染较深, 又处在周代礼崩乐坏之际, 故其地域性文化得以凸现, 形成与周礼相异的生活情调, 两性的交往都比较自由, 风气开放, 所受限制很少。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 郑风多为青年男女情爱之歌, 充满了欢乐, 令人风神摇曳,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二.郑风情诗的独特魅力

(一) 人物形象健康自然

在郑风里, 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 他们性格各异, 遭际不同,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无论男女都展现出健康、自然的特点。女人眼里的男子或是威武有力的田猎高手, 或是温雅有礼的邦之俊杰;男人眼里的女子或颜如舜华, 或缟衣綦巾。

特别是诗中众多的女子形象, 她们容貌俊美, 心灵聪慧, 本性纯朴, 感情真挚。有“颜如舜华”、“颜如舜英”的孟姜, 有“清扬婉兮”如露珠般的美人, 有“悠悠我思”的热恋女子, 有“岂不尔思?子不我即”的矜持女子, 有“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的泼辣女子, 有为了爱人“不能餐”“不能息”的多情女子, 有“不见子都, 乃见狂且”的幽默女子, 有“秉兰”“赠芍”的浪漫女子, 有“琴瑟在御, 莫不静好”的娴雅女子, 有“叔兮伯兮, 倡予和女”的善歌女子, 有“无我丑兮”的敦厚女子, 有“畏人之多言”的理智女子。她们美丽直率, 健康活泼, 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也只有溱洧穿流的这片自然富足的土地, 可以养育出如此众多的健康自然的形象。

(二) 情感表达大胆奔放

美丽的山水滋养人的生命, 陶冶人的性情。溱洧河边的女子, 性格直率, 泼辣大胆, 又不失温柔敦厚。她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有着鲜明的自主意识。《溱洧》中, 女子大方地邀约喜欢的男子去河边游乐, 男子回答“已经去过了”。这里可以有两种意思, 一是真的已经去过了, 一是委婉地拒绝邀请。女子依然热情地邀请“再去看看嘛”, 然后秉兰而游, 互赠芍药。

《褰裳》中的女子要爱她的男子涉河来见他, 还大胆泼辣地威胁说“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 甚至讥笑他“狂童之狂也且”。《山有扶苏》中女子戏谑“不见子都, 乃见狂且。”有人认为“且”是语气词,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认为“且”字当为“粗”字的省借, 是“拙钝”的意思。李敖在他的《且且且且且》中说“‘且’字就是指男性生殖器的古字”。如果这样说来, 倒很有民歌的粗犷, 她们很具大胆泼辣之风了。

《诗经》中不乏《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中被弃女子的哀伤记录, 《郑风》中也有女子被无情抛弃。在这个男尊女卑的社会, 这是一些女子无法改变的宿命。不同的是, 她不是默默地忍受和无尽的哀叹, 而是通过她的行动:拉住男子的袖口和手, 恳求他“不要讨厌我, 不要嫌弃我”。她渴望他能回心转意, 两人重归于好, 相亲相爱过日子。也许最终无法改变被弃的命运, 但我们感受到了她为幸福而做的努力, 这是和《氓》、《谷风》中的女子不同的。

(三) 诗歌形式灵活多变

《诗经》以整齐的四言为主, 但《郑风》形式灵活多变, 多言混用, 形式参差错落, 尤其大量使用对话体, 使诗歌风神摇曳, 多姿多彩。

如《缁衣》杂用了一言、五言、六言, 《叔于田》、《大叔于田》、《溱洧》则使用了三言和四言, 《女曰鸡鸣》、《丰》运用了四言和五言, 《遵大路》使用了四言和六言, 《萚兮》运用了一言、三言、四言, 《扬之水》则使用了三言、四言和五言。在《诗经》中这样大量地长短句交错搭配, 使诗的节奏趋向繁复多变, 既增加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又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时诗中大量使用人物对话形式, 如《溱洧》、《女曰鸡鸣》、《褰裳》、《山有扶苏》、《遵大路》、《萚兮》、《将仲子》, 使诗歌活泼生动, 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

《山有扶苏》、《褰裳》中用语大胆奔放, 女子与情人的戏谑之语, 在戏谑调笑中使诗的情调表现出一种幽默来, 形成一种独特的喜剧形态。

《诗经.郑风》中的爱情发展历程 篇2

关键词:《郑风》 爱情 发展历程

十五国风中,《郑风》的篇目最多,有二十一篇。近代以前的诗经研究者都对郑风颇有微词,斥之为“淫诗”。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到“郑声淫,佞人殆”,自此,郑声就一直被冠以“靡靡之音”,“亡国之音”的头衔。汉宋的学者在“郑声淫”的底色上,敷衍出洋洋万字的卫道之词。《毛诗正义》认为:“《将仲子》等六篇,皆庄公诗也。《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及《扬之水》皆云‘刺忽,则《褰裳》、《丰》、《东门之墠》、《风雨》、《子衿》在其间,皆为昭公诗也。”封建大儒们企图以政治、德行这一套理论来掩饰郑风中的纯真爱情,受到近代诸多学者的质疑和拨正。闻一多先生指出《诗经》关于性爱者最多,这犹如一枚重磅炸弹,让所有对《诗经》质疑的人幡然醒悟了,由此开始勇敢地站出来,拨开封建卫道士设置的层层迷雾,重现了《郑风》的原貌。现今学术界基本认定,《郑风》是一部热情坦率的民歌集,展现了郑国淳朴自然的民风。

《郑风》二十一篇中,除去《清人》、《羔裘》两篇没有涉及爱情外,其他十九篇都以爱情为主题。无论是女追男,还是男恋女,都有一条内线贯穿其中。这条内线就是十九篇串起来的一次完整的爱情历程,即从相遇、追慕、相恋到磨合、结合、相守的过程,演绎了人类的爱情发展历程。

相遇的诗篇:《野有蔓草》、《溱洧》;追慕的诗篇:《叔于田》、《大叔于田》、《扬之水》《出其东门》;相恋的诗篇:《将仲子》、《萚兮》、《东门之墠》、《风雨》、《子衿》;磨合的诗篇:《山有扶苏》、《狡童》、《褰裳》、《丰》;结合:《缁衣》、《有女同车》;相守的诗篇:《遵大路》、《女曰鸡鸣》。

(一)相遇

郑国,处“十邑之地,右洛左济,前华后河,食溱、洧焉”且“商邑翼翼”,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加上当地商业的发达,孕育了郑国人民浪漫、开放的爱情。青年男女的相遇一定是在烂漫的野外和清丽的溱洧河边。郊外春草茵茵,落满晶莹剔透的露珠,田垅上飘散着芬芳清香的气息,《野有蔓草》的男子在这样宜人的环境中邂逅了心仪的美人,满心的欢喜,禁不住喊出“与子偕臧”的心声。同样的仲春时节,溱河、洧河边有一群青年男女在那欢会,一边是草长莺飞,百花灿烂,一边是青年才俊,二八佳人,人景合一。一旦与梦中的情人邂逅,便开始无拘无束地互诉衷肠,并“赠之以芍药”。诗中的相遇,水到渠成,自然惬意,没有一丝故作深沉,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愫蔓延开来,创设了唯美的相遇场景。

(二)追慕

《叔于田》和《大叔于田》是一位女子赞美心中英勇善战的白马王子的诗篇。“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男子英俊潇洒,饮酒无人能敌,骑马射箭更是天下无双。如此赤裸热烈的赞颂包含了许多幻想主义成分,将心目中的他无限膨胀,只有深陷单恋之中的一方才会如此将恋人理想化。《扬之水》中的那位痴情女子,对恋人的爱慕达到了天地之间“维予与女”的程度,即不要去相信其他人,他们都是骗人的,只有我是真心诚意的对你。《出其东门》则是一名男子对爱人真挚纯洁的表白。美女成群如彩云,于我只是过眼烟云,即使你“缟衣茹藘”,我对你的爱也忠贞不改。这正是“奈何许!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追慕阶段的男女才会有“誓为知己者死”的勇气。

(三)相恋

热恋中的男女看不到人世间的俗气,即便爱情的航程中遇到漩涡、暗礁、惊涛和骇浪,他们也坚定不移。《将仲子》的女子,爱情受到家人的种种阻挠,和外人的流言蜚语,敢怒不敢言。为了与仲子想见,她不惜破坏院子中的树木,但是又心有余悸,害怕仲子的到来遭到家人的反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真实地表现了女子的相思之苦。《东门之墠》中的女子,虽然恋人近在咫尺,因礼俗的束缚,只能咫尺天涯。一旦见到了,恨不能歌颂一切,连枯黄的落叶也显得格外动人。

(四)磨合

青年男女从相恋到结合,都要经历双方长时间的磨合。或娇嗔调笑,或赌气绝交,然而女人大多口是心非,喜欢用激将法试探恋人,逼迫恋人许下山盟海誓,本质上还是对恋人强烈的依恋。《山有扶苏》和《褰裳》中用激将法“不见子充,乃见狂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来嘲谑恋人,实则对爱人并无二心。《狡童》中的女子与爱人发生了矛盾,爱人不理她,她痛苦不堪,“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丰》满篇都是女子的忏悔之言,后悔没有和恋人把误会消解,想和恋人重归于好。

(五)结合

娶到贤良贞淑的美丽妻子,是男子莫大的幸福。《有女同车》的男子对同车的妻子赞不绝口“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娶如此才貌并俱的贤妻,难怪要乐不可支了。古代的女子,一旦嫁为人妇,就要打理丈夫的日常生活。《缁衣》中的妻子发现官服很适合丈夫,一天官服破了,连忙赶工新缝了一件官服,恨不得立马就给丈夫送去。对丈夫的至情已经慢慢融为亲情,细致入微地照料爱人。

(六)相守

爱情已成亲情,开始生活化,日常化。真实的爱情不是甜言蜜语和海誓山盟,而是平平淡淡的生活。《女曰鸡鸣》是《郑风》中唯一一篇描写中年夫妻生活的诗歌。对话内容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芍药。木槿花的生活也是其乐融融。妻子见天已拂晓,催促丈夫起床,射只鸡打只雁,作为晚餐,就着美酒,庆祝相守多年的美好生活,并立誓要“与子偕老”。生活化的场景,朴实的对白,深沉的依恋,勾勒了一幅山间炊烟图,让读者产生共鸣。婚后的生活经得起磨难,经不起平淡。相守多年之后,丈夫有了情人,妻子苦苦哀求丈夫不要抛弃她“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无我恶兮,不寁故也!”其行为简单率直,其情感凄婉动人!

毋庸置疑,郑风是郑国民俗、民风的反映,是地域文化的缩影。郑风中的的爱情热烈,奔放,具有原始的震撼力,包含许多当地特有的风俗和传统。诗中爱情的发生、发展都深深打上地域的烙印。发生在这片炽热土地上的爱情,有着一条鲜明的发展线索。顺着这条爱情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窥探到上古时代郑国热辣、坦率的民风,以及纯朴自然的爱情。

参考文献:

[1]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3]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袁梅.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诗经·郑风》 篇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郑风·子衿》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诗经·郑风·子衿》简介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如此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诗经·郑风·溱洧情诗赏析 篇4

方涣涣兮。②

士与女,③

方秉蕑(jiān)兮。④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cú)。”⑤

“且(cú)往观乎!”⑥

洧之外,

洵訏(xū)且乐。⑦

维士与女,⑧

伊其相谑,⑨

赠之以勺药。⑩

溱与洧,

浏其清矣。⑾

士与女,

殷其盈兮。⑿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

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

伊其将谑,⒀

赠之以勺药。

二、[题解]

《溱洧》是一首采自郑国的诗歌。郑国习俗,每年仲春(一说三月上巳展出),少男少女们齐聚溱委河畔。青年男女结伴春游之乐。

三、[注释]

1、溱(zhēn 针)、洧(wěi 伟):郑国二水名。

2、方:正。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貌。

3、士与女:此处泛指男男女女。后文”士“、”女“则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

4、秉:执。蕑(jiān 坚):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

5、既:已经。且(cú 徂):同”徂“,去,往。

6、且:再。

7、洵:诚然,确实。訏(xū 虚):广阔。

8、维:发语词。

9、伊:发语词。相谑:互相调笑。

10、勺药:即”芍药“,一种香草,与今之木芍药不同。郑笺:”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又云‘结恩情’者,以勺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

11、浏:水深而清之状。

12、殷:众多。盈:满。

13、将:即”相“。

四、[今译]

溱河,洧河,

春来荡漾绿波。

男男,女女,

手拿兰草游乐。

姑娘说:“去看看?”

小伙说:“已去过。”

“请你再去陪陪我!”

洧河那边,

真宽敞,真快活。

少男,少女,

互相调笑戏谑,

送一支芍药订约。

溱河,洧河,

春来绿波清澈。

男男,女女,

游人越来越多。

姑娘说:“去看看?”

小伙说:“已去过。”

“请你再去陪陪我!”

洧河那边,

真宽敞,真快活。

少男,少女,

互相调笑戏谑,

送一支芍药订约。

五、[文化背景]

1、水文地理背景:溱(音针)、洧(音委)是当时郑国的两大河流。溱水发源于现在的河南省密县东北圣水峪,洧水发源于现在的河南省登封县东的阳城山,这两条河在密县汇合、称双洎(音祭)河,东流入贾鲁河。

2、蕑—兰花的文化前身。

《溱洧》里男女相会的日子,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在农历的三月三,人们随主神官,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灵---高禖(音同媒),同时焚香草,庇除灾邪,乞求苦难的日子里能够天降吉祥。这种节日里,因为人们对婚姻生育之神的膜拜,也为青年男女们心性沟通,互诉衷肠提供了自由的场所。这种神灵相伴的时刻,由眼睛、肌体所表达的爱情,似乎没有今天传自西方的情人节里的花瓣飞舞来得浪漫,但要比这种更多是时尚的飘浮节来的更虔诚,更神秘,更富激情。自从汉朝达官贵族将上巳节当成是炫耀富贵的戏台,这种在贪婪人心里分泌出来的虚荣中搀杂进来的无知,让上巳节的民间性,也就是作为文化流水传承接引的竹节的功用被削弱,并在时间的刻度上逐渐的消失了。

诗中的蕑,即是我们今天植物学上菊科里的兰草。当我们的先祖祭祀神灵,想要把自己心里的福愿让异界知道的时候,往往要借助天地里的某种器物,某种气味。道具之一,就是焚烧兰草,在鼓乐丝竹发出的庙堂之音里,和砖瓦木石筑起来的外在结构不同,兰草的熏香形成一种虚拟飘渺的幕幔,在这个幕幔的背后,藏着我们想象里寄托了希望的实体和空间。在古代,兰草的身上,除了藏有自然清淡久远的幽香之外,还有殊灵暗藏祝福的未知之力。佩兰而行的人,是受天降吉祥庇护的人,这是兰草身上的神性。

兰草对后世的影响力,则更多的得益于孔子的自叹和屈原的兰心。据《猗兰操》记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草,今之独茂与众草为伍”。兰者,孔夫子自比,香者,兰草之香乃王者之香。王者之香,清、幽、淡、远,这几乎是后世为文者追求嘉许的自性。而屈原〈离骚〉里“纫秋兰以为佩”,则让兰草不仅仅只是远观自叹的自然草木,它还成了形同此身的一个人行世的一种格调和追求。网络间,见过一个名为“风吹佩兰”的网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竟然很自然的想起这个名字,猜想,这个名字的间隙里飘出来的香气,应该是〈离骚〉的性情。到唐以后,我们今天熟悉的兰花,才逐渐进入家园花圃,我们时常所说的国色天香里的这个香,指的已经不是诗经里的兰草,而是北宋黄庭坚在《书幽芳亭》中所说的:“兰蕙丛出”的兰花香了。我们时常说的兰质慧心,已经是属于兰科植物的兰花的.故事了。

六、[赏析]

读这首诗,千万莫要忽略了其中两个小小的道具:“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原来当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薛汉《韩诗薛君章句》)。于是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令我们想起冰化雪消,想起桃花春汛,想起春风骀荡。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令人觉得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清人牛运震《诗志》、陈继揆《读诗臆补》皆认为它“妙于用虚字转折”。其实它的“转折之妙”,又何尝独在虚字!如上所说,前一层次的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重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与女”是泛指,犹如常说的“士女如云”;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总之,兰草“淡出”,芍药“淡入”,情节实现了“蒙太奇”式的转换。

于是,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人群,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千载而下的我们,也分明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

尽管小小的郑国常常受到大国的侵扰,本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这个春天的日子仍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他们手中有“蕑”,有“勺药”,有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上一篇:光影魔术手使用教程下一篇:青海木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