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现状十篇

2024-09-09

粮食生产现状 篇1

1 郎溪县粮食生产现状

1.1 粮食生产产量得到大幅提升

长期以来, 由于受科学技术及人们种植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农业生产上水稻品种多、乱、杂。仅中籼稻品种组合就有64个, 且多数水稻品种产量低, 米质也不好。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带动下, 全县水稻的品种发生了极大地变化, 主要表现在水稻品种结构日趋合理, 优质水稻品种比例大幅提高。2011年全县中籼稻品种组合下降到20个, 全县优质高产良种应用面积达2.47万hm2, 高产优质率达97%以上, 高产创建示范区优质高产良种覆盖率达100%。

1.2 现代粮食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全县的农业推广体系日益完善, 形成了覆盖县、镇、村、组四级农技服务网络, 水稻苗情监测、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新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目前, 全县共有农业技术人员80名, 建有水稻苗情监测点6个, 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4.67万hm2。

1.3 粮食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大提高

由于受传统种植观念和农业科技影响, 整个粮食生产社会服务水平低, 除有少量的技术指导外, 基本上都是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近年来, 随着农民种植观念的变化, 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服务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粮食生产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各类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主的专业队伍逐步建设和发展起来。截至2011年底, 全县共有农资销售网点213个, 专业防治队伍96支, 大型农机收割队5个, 农机维修网点21个。

1.4 无公害和有机粮食生产发展显著加快

针对近年来农民增加农药、化肥施用量, 给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造成很大影响的问题, 特开展粮食生产节能降耗,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 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 淘汰汰高高毒毒、高高残残留留农农药药, 通通过过稻稻鸭鸭共共育育生生态态农农业业模模式式的的推推广广, 创建一项无农残、无污染、可持续、综合性可操作的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新技术, 改善和维护了农业生态环境。目前全县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个, 面积达2万hm2, 引导农户达5万户以上。同时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生物转化利用技术, 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生产农业基质、生物有机肥, 在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的同时, 提高了秸秆生物转化率, 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目前全县的秸秆生物转化利用率达到85%, 年均降低生产成本750元/hm2, 全县年节约资金350万元[1,2]。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生产模式亟待发展

原有一家一户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很难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社会化生产和服务亟待发展。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是选择外出打工, 就是就地进厂务工, 农村主要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主要以中老龄为主, 整体素质偏低。导致粮食生产方式陈旧, 粮食生产的单位投入成本增加, 单位面积产出比降低。

2.2 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近年来, 虽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 但由于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资金理念等因素限制, 社会服务水平整体表现为多元化、低端化、个体化, 且分布不平衡。农业社会化服务还处于初始和起步阶段, 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 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缺少完善的、系统的粮食生产服务链。主要表现为服务组织点多面广、一家一户的服务模式和从事服务的种类单一, 社会服务很难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对社会服务的监管不足, 由于农资服务网点多, 无法保障种子优质, 无法控制违禁投入品, 导致化肥的有效含量利用率较低等。

2.3 农业生产技术有待实破, 推广深度有待提高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加快了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变。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动下, 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不断发展, 粮食生产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等社会化组织应运而生, 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方式受到挑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虽日益完善, 但深度仍不够, 主要表现为农技服务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服务人员少、对象点多面广、经费不足、技术落后等, 很难建立起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的农技推广网络, 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尽快转换为农业生产力, 推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 对策

历史和实践都证明,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而生产关系只有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近年来, 粮食生产无论是生产条件、技术条件还是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极大改变, 只有不断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粮食生产才能稳定发展, 更好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开创郎溪县粮食生产发展新局面。

3.1 适应现代农业需要, 培育一批职业农民

在所有生产力要素中, 人是最主要的要素。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脱离第一产业进入二、三产业, 粮食生产面临着劳动力短缺, 大户、能手和合作社逐渐开始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角, 农业开始向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培育职业农民也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之势。要逐步发挥县、镇、村三级农业培训平台作用, 加强对粮食大户、种粮能手和粮食专业合作社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种植和经营水平, 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职业农民。同时以农村土地整治和整村推进等为契机, 以农村土地流转为抓手, 通过租赁、出租等形式, 鼓励和引导农民逐步把土地向粮食大户、种粮能手和粮食专业合作社转移, 帮助职业农民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此外, 积极鼓励职业农民转变种植观念, 走高产、优质、高效粮食发展之路, 实现粮食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由“单打独奏”向“集团作战”转变, 培育一批拥有自己公司和品牌的“大职业农民”[3,4]。

3.2 加快物联网建设, 推动粮食生产服务转型

一是建立“四代一管”全程服务组织。以行政推动、技术支撑、市场化运作为基本运行机制, 充分利用各类项目资源有针对性地加以倾斜, 发展壮大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及服务能力的合作组织, 不断加以引导规范, 鼓励他们开展各类为农服务工作, 逐步形成以合作社为基本运行单位, 将种子资源、农机资源、技术资源整合到种苗产业链上, 为农户开展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和田间管理的全程机械化服务, 即“四代一管”的基本服务模式。解决服务分散、点多面广的问题。二是突出抓好育秧工厂建设, 做好水稻种植产前服务。以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为平台, 建设标准化水稻育秧工厂, 实现规模化集中育秧。现已在全县扶持新建4座标准水稻育秧工厂, 其中高标准育秧工厂1座, 覆盖大田机插面积1 333.33 hm2以上, 其余3座每座覆盖大田机插面积333.33 hm2以上, 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 实现全县高标准育秧全覆盖。三是组建郎溪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全县育秧工厂和“四代一管”服务组织由服务中心统一调度, 将农资服务整合到种苗产业链上。使种子的选育、农药的选购、化肥的使用都由郎溪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统一调控, 减少中间环节, 有效控制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四是建立物联网服务平台, 开展网上农业生产合同服务, 只要通过互联网进入“郎溪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服务平台, 填制相关住址和生产信息, 再通过网上支付种植费用, 即完成网上的全程服务种植合同, 逐步形成一个覆盖县、镇、村, 涵盖粮食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

3.3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优化农技服务网络

一是注重加强现代农技人员的培养, 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业生产一线工作, 以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农技服务水平。二是延伸农技术服务链条, 配齐配强镇村农技术人员队伍。三是创新农技人员帮扶形式, 在巩固和夯实农技人员联系村、联系组的基础上, 延长农技人员联系链条, 农技人员联系大户、育秧工厂, 联系“四代一管”服务组织, 真正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竭润生, 徐富贤.我国粮食生产近况及其发展策略[J].中国稻米, 2012, 18 (3) :28-31.

[2]金美林, 刘中柱, 胡剑锋.岳西县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11) :64-67.

[3]宋晓雷.南乐县粮食生产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探索[J].河南农业, 2012 (11) :57.

粮食生产现状 篇2

1.1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保证全省粮食安全为底线, 落实“一免三补”政策,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克服多重困难,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新沂市5年年均粮食总产60万t以上, 2012年小麦平均单产5 955 kg/hm2, 总产32.2万t。水稻单产连续5年超过8 400 kg/hm2。2012年水稻平均单产9 045 kg/hm2, 总产22.5万t。

1.2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调整粮食经济作物面积, 提高优质品种比重, 把恢复扩大水稻面积作为稳定粮食总产的关键,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恢复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积极性[1]。截至2012年, 水稻面积已增加到2.49万hm2;小麦面积有所回升, 2012年小麦播种面积5.33万hm2。

1.3 栽培技术逐步配套完善

水稻栽培技术由单纯追求产量型向高产、优质、高效型转变, 全市肥床旱育秧、群体质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机插秧等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小麦栽培技术把提高群体质量、提高分蘖成穗率、提高穗粒重等作为主攻目标, 达到以选用优良品种、实现品种纯良化、推广扩行精播、高效施肥、节水灌溉等为主要内容的小麦持续高产栽培路径[2]。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的栽培新技术正逐步配套完善, 产量、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1.4 产业基地逐年扩大

目前, 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环境认证3.33万hm2, 建立优质粮食生产标准化示范区3.33万hm2, 为加快优质稻麦产业化进程提供了保证。

1.5 产业化开发稳步增加

注重以工业思路发展农业, 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扩大规模, 提高粮食附加值, 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为加快优质稻麦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 提高种粮效益, 利用良种补贴政策实行统一供种, 调动基地农民生产积极性[3,4]。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粮比较效益低下

农资是农业生产的物质保障, 其价格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民的生产成本。近年来, 在粮食价格回升的同时, 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农资市场零售价也全线上扬。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和种粮成本大幅增长, 是种粮比较效益不高的根本原因。

2.2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

近年来, 绿色通道、高速公路打乱的水系没有完全恢复, 粮田抗灾能力低, 农田灌排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同时, 还有许多老化破旧的水利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维修更新[5]。因此, 近年来的旱涝等自然灾害对粮食作物生产的危害日益突出, 抗灾应变能力有所下降。

2.3 粮食加工企业竞争力不强

农村经济发展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 但同时新沂市粮食加工企业小而散、生产效率低下等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当前, 新沂市的粮食加工企业多为家庭小作坊的模式, 数量多, 规模小, 档次低, 加工设备陈旧, 粮食订单农业发展被动[6]。

2.4 农民种粮效益提高的长效机制尚未成熟

一是农业生产周期长, 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抗灾减灾应变措施不够得力, 农业保险政策和农民参保意识等均有待加强[7];二是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 留守人员中老年人比例太大, 导致劳动力年龄偏大、接受能力和实际生产水平相对较低[8], 从而制约了新沂市粮食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新沂市粮食生产发展思路

3.1 加强组织培训, 促进粮食生产提档升级

3.1.1 加强粮食生产技术培训。

粮食要增产, 科技要先行, 根本方法就是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让科技带动农业增产。特别要加强对于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带头人的培训。

3.1.2 推广粮食无公害生产技术。

只有严格按照无公害要求进行粮食生产, 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才能保证粮食产品的档次, 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9]。尤其政府应当加大对于粮食的质量检测, 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从根本上实现粮食的无公害化生产。

3.1.3 集中打造优质稻麦生产核心区。

根据新沂市水源、土质、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 因地制宜, 突出亮点, 重点抓好骆马湖沿岸0.67万hm2优质绿色稻麦产业园区建设。并以此为抓手, 辐射带动全市稻麦等粮食作物生产水平和档次的全面升级。

3.1.4 提高粮食加工档次。

重点扶持大型稻麦加工企业, 更新加工设备, 提高粮食加工的规模和档次, 打出名牌产品, 增强市场竞争力, 提高粮食附加值, 进而促进优质优价的真正实现, 全面提高新沂市粮食附加值。以粮食规模化优质化生产促粮食的流通和加工, 以流通和加工的提档升级促进种粮效益, 进而带动粮食生产水平提高, 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10]。

3.2 立足实际, 明确粮食产业发展目标

3.2.1 水稻发展目标。

以万亩高产增效创建、优质稻米基地建设及高产栽培等项目建设为契机, 提升项目区栽培管理技术档次。在做好水稻项目区建设和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沿骆马湖0.67万hm2优质绿色稻米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 充分发挥项目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全市水稻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

3.2.2 小麦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优质强筋专用小麦生产, 全面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在做好小麦项目区建设和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沿骆马湖0.67万hm2优质绿色小麦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 还要进一步巩固加强沿东陇海线3.33万hm2优质强筋专用小麦基地建设工作。

3.2.3 玉米发展目标。

在抓好港头镇和棋盘镇2个部省级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的同时, 充分发挥项目区的辐射带动效应, 在全市玉米生产上推广应用“晚播晚收, 机播增密”这一核心技术, 促进玉米生产实现产量、质量和效益的新跨越。

4 新沂市粮食生产发展对策

4.1 明确职责, 层层落实

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 关乎国计民生。作为农业工作者, 有责任有义务干好本职工作, 为新沂市粮食生产多做贡献。为此, 要明确职责, 层层抓落实, 特别突出抓好镇、村两级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确保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工作扎实推进, 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粮食生产力[11]。

4.2 稳定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新沂市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和全国 (省) 粮食生产先进县, 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在粮食生产中要加深对粮食基础地位的认识。目前该市粮食生产面积相对稳定, 今后将坚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 坚决杜绝因产业结构调整而挤压粮食生产面积的现象发生。此外, 还需具体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减少玉米种植面积, 因为扩大水稻种植能够更高产、稳产, 生态和经济效益也更高。为此, 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二是切实做好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建设工作[12]。近几年, 从中央到地方, 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除了粮食直补、增补、粮补和农机补贴外, 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部省级高产增效创建项目不断增加, 为打造高标准示范方提供了资金支持。以粮食高产创建为抓手, 切实建设针对全市不同生产区域的万亩示范片建设, 特别抓好千亩核心示范片建设工作。通过高产创建, 建设一批高标准示范片, 再以点带片, 以片带面, 辐射带动全市粮食生产水平的全面大幅度提高, 切实提高新沂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3 大力推进粮食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目前, 全市6.67 hm2以上种田大户数量不断增加, 并初步建成5个家庭农场。今后应在此基础上, 按照自愿原则, 下大力气鼓励土地流转, 培植更多的种粮大户, 建设更多的优良家庭农场, 逐步实现粮食生产的集约化和产业化, 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从根本上扭转新沂市粮食生产的不利局面。

4.4 依托科技挖掘增产潜力

近几年, 新沂市依托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建设项目, 加大了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力度。水稻和小麦均利用33.33 hm2的粮食“三新”展示基地, 召开现场观摩会, 推介优良新品种、秸秆全量还田、水稻机插秧、小麦机条播和机摆播等栽培新技术和新模式。

4.5 落实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

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确保农业和粮食生产任务的完成, 加大对粮食生产和农田基本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13,14]。

4.6 主动做好农情信息工作

重点做好灾情、病虫情、收种进度、农资供需情况等农情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上报, 为抗灾减灾应变、病虫害综合防治、农资调配等决策当好情报员, 将粮食生产风险降至最低限度[15,16,17]。

摘要: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文通过分析新沂市粮食生产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指出其生产存在的问题, 提出该市今后粮食生产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即明确职责, 层层落实;稳定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粮食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依托科技挖掘增产潜力依托科技挖掘增产潜力;落实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主动做好农情信息工作, 以为新沂市粮食生产工作提供参考。

吉林省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粮食生产;吉林省;粮食安全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项目(吉教科文合字[ 2012]第268号)、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科研项目(吉农院合字[2012]第204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类号: C9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6-13-2

吉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商品量、调出量和出口量,始终居全国首位,农民平均提供商品粮数量为全国农民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本文利用2004年~201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2005年~2013年吉林统计年鉴。

1 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情况分析

1.1 粮食播种面积变动情况分析

2004年~2012年期间,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大体呈持续上升趋势,仅在2011年出现下降。2004年为历史最低点,2012年为历史最高点。9年间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增幅达48.7%,玉米播种面积增幅达69.7%,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2004年~2012年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变动情况

由图1不难看出,吉林省的玉米播种面积变动趋势与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变动趋势惊人的相似。水稻播种面积成平稳上升趋势,9年间增幅达57.7%;而大豆播种面积则成平稳下降趋势,9年间降幅达55.1%。

从年际变动率上看,大豆播种面积的年际变动率最大,水稻播种面积的年际变动率较小,玉米播种面积的年际变动率除2011年为负,其余年份均为正。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三种作物播种面积年际变动率

1.2 吉林省三种粮食作物占比情况分析

就玉米、水稻和大豆三种粮食作物而言,吉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而吉林省也素有“黄金玉米带”之称。“吉林玉米带”与同纬度上的“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齐名,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它分布于长春地区的九台市、榆树市、德惠市、双阳区、农安县;四平地区的公主岭市、梨树县、伊通县、双辽市;松原地区的扶余县、前郭县、长岭县、乾安县、宁江区;白城地区的通榆县、大安市、洮南市,辽源地区的东辽县、东丰县;吉林地区的永吉县、舒兰市、磐石市等6市22个县(市、区)[1]。

从图3可知,9年间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占比呈现上升趋势,一直保持在62%~75%之间,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水稻为吉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一直保持在13%~17%之间,且呈现下降趋势。大豆播种面积占比最小,9年间变动幅度明显,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已从2004年的14.21%下降到4.29%。

图3 三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情况

2 吉林省粮食总产量变动情况分析

从总量上看,2004年~2012年期间,吉林省玉米总产量与吉林省粮食总产量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在2008年达到第一个历史高峰,紧接着2009年产量急剧下滑,接近2004年的历史最低点。考虑到主要是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这个影响时间很短,在2010年已经出现上升态势,且实现了粮食产量连续4年增长。水稻产量和大豆产量占比较小,主要由于水稻和大豆的播种面积占比较小。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2004~2012年吉林省粮食产量变动情况

3 吉林省粮食生产土地生产率变动情况分析

粮食生产土地生产率即粮食单产。总体上看,2004年~2012年期间,水稻和玉米的土地生产率均高于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土地生产率,水稻的土地生产率最高,而玉米的土地生产率变动趋势与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土地生产率变动趋势惊人相似。大豆的土地生产率最低,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具体如图5所示。

图5 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土地生产率的变化

由图5可以看到,2004年~2012年的9年间,粮食单产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2004年~2007年逐年增加,2007年降至9年间第二低值,2008年迅速增加,2009年跌至9年间的最低点5556公斤/公顷,2010年之后,粮食单产年递增最快,为5.42%,至2013年达到最高值7414公斤/公顷。其中水稻的单产从2004年~2008年逐年递增,从7293公斤/公顷一直增长到8790公斤/公顷,年均增速达到4.77%,2009年大跌至7647公斤/公顷,2010年、2011年连续增长,2011年达到历史最高点9019公斤/公顷,从2009年~2011年,年均增速达到惊人的8.6%。之后的2012年,又暴跌至7587公斤/公顷,2013年小幅增长到7755公斤/公顷。可以说9年间,水稻的单产一波三折,先涨后跌然后再涨。玉米的单产和水稻类似,也是出现了多次的波动,2007年、2009年两次下跌,从2009年之后持续增加,到2013年达到7933公斤/公顷的历史最高点。玉米的单产变化虽有波动,但不如水稻的幅度大,所以平均增速比水稻的要高很多。相比水稻和玉米的总体增长趋势,大豆的单产也是反复波动但总体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2891公斤/公顷跌至2012年的1755公斤/公顷,9年间,大豆的单产年均下降6.05%,成为吉林省三大粮食作物唯一单产下降的[2]。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一是玉米生产与吉林省粮食生产呈现基本相同的波动规律。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及土地生产率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过程是曲折的;二是三种粮食作物中,玉米是吉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产量占全省粮食产量的70%以上,且玉米播种面积占比高达70%以上。第二大粮食作物为水稻,播种面积占比在17%左右。三种作物中,大豆占比最小;三是从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看,水稻的单产水平最高,玉米单产略低于水稻,而大豆的单产水平最低,是吉林省三大粮食作物唯一单产下降的粮食作物。

4.2 启示

上述分析结论充分表明,玉米生产在吉林省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提高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要从“玉米黄金带”入手。

4.2.1 进一步优化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合理规划粮食作物的种植,确保粮食的播种面积。

4.2.2借鉴成功经验,发展订单农业 可采取“企业+经纪人+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加快土地流转,鼓励规模化经营。

4.2.3提高防灾、减灾抗旱能力 提高科技扶持力度,努力提高科技在玉米生产中的投入比重,要加速种子工程建设,引进优质种源,提高作物防灾、抗旱能力。

参考文献

[1] 齐聪.吉林省玉米生产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26.

[2] 朱希刚.我国粮食生产率增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1999,(7):2-5.

关于农村粮食生产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4

——以于都县罗坳镇三门村为例

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作者:徐书林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公事管120

1指导老师:潘丽君

二0一四年二月

关于农村粮食生产现状的调查报告

江西农业大学大学 南昌商学院学院 公事管1201班 徐书林

调查时间:2014年1月22日

调查地点: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坳镇三门村

调查对象:所在村庄

调查方法:询问村民及实地走访调查

第一篇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可与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等同而视。今年寒假,响应学校的号召,我利用今年寒假时间参加了学校的关于农村粮食安全情况调查活动,对所在村庄的粮食安全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我所在村庄耕地约2000亩,人口2500户,属于小型村庄,主要耕种水稻与花生。水稻一年两季,分别为春秋两季。春季一般每年的三四月份开始播种(即清明节前后),当年的七八月份就可以收获夏季粮食。秋季一般在每年的八月份开始播种,十月中旬到下旬左右就可以收获。花生也是一年两季,同样分为春夏季,春季一般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开始播种,每年的八月份就可以收获。这一季的花生农民大多数是用来榨花生油的。秋季每年的九月份开始播种,十一月份收获,秋季花生一般是农民为了第二年留种子,才稍微种一点。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每年水稻产量每户有1000KG,花生产量有200KG。几十年来,本村耕地经历了“由衰到盛再到衰”的阶段,10年前,由于耕作技术制约,尽管耕地面积广阔,但没有高效化肥及现代化的耕作机械的帮助,收成不是太好,农民将收获的希望寄托在天气的风调雨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科技实力都有了显著提高,10年后机械化耕作普及到我所在的村庄,收割机、犁地机„„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雨后春笋般投入了使用,农忙时节不再有全家动员的忙碌场面,也不再有数日的辛苦劳动,然而粮食产量却有了极大改善,由10年前的亩产量300斤到了现在的900斤,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篇 粮食生产存在的安全的问题、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地表水局部污染比较明显,属于有机污

染类型,空气污染继续加重,尘类颗粒物是本地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农业设施相对落后。仍然有些人采用手拉肩扛的运输方式,使用镰、辘轳等古老的生产方式进行作业,与其他农业大省比远远落后,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3、耕地面积占用。随着城镇化脚步加快,城镇面积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耕地成为建筑,耕地变为住房,面积逐渐减少。

4、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水涝灾害一直是困扰南方的一大问题,本村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

5、农技队伍不够健全。基层农技人员年龄普遍老化,知识退化,工作趋行政化。农技队伍线断、网破、人散现象突出。

6、种粮主体老龄化。新农民越来越少,接班越来越难。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缺乏,年轻人都基本外出打工。目前种粮大户平均年龄50岁以上,小学及文盲占三分之二以上,总体素质不高,且后继乏人。

第三篇 个人确保粮食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粮食安全工作的领导。粮食安全事关稳定大局,确保粮食安全,既是经济工作,更是政治任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工作,牢固树立粮食安全风险意识,进一步落实粮食工作地方行政首长责任制,承担起本地区保护耕地、发展粮食生产、搞好总量平衡、落实地方储备、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秩序的责任。要根据当前粮食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突出考核重点,完善考核办法,真正使粮食安全责任制成为推动粮食工作的有效抓手。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责任,切实做到领导重视,政策到位,考核严格,齐抓共管,整体推进。

(二)进一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围绕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能力,搞好规划并落实措施。

一是要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死守耕地红线。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积极实施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建立完善耕地补偿机制。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强耕地产出能力。

二是要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保证粮食生产功能的发挥。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投入及设施维护管理,加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倾向的有效监管,保证良田种粮。

三是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农技服务配套网络,为农民提供全面、专业、便捷的农业公共服务。四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五是要加强农业主体培育。鼓励和引导企业向粮食生产领域和加工领域延伸,积极发展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粮食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加快土地流转,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要激励引导年青人特别是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

(三)进一步提升粮食调控保障能力。

一是要加强仓储能力建设。要继续扩大成品粮储备规模,充分发挥储备粮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稳定器”的作用。要加快现有粮食仓库的整合和升级改造,从信息化、绿色储粮、完善功能的角度,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仓储设施改造建设工作。

二是要提升仓储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储备粮管理的各项政策规定,深入开展仓储管理规范化建设,严格做到储备粮规模、仓储、费用三落实。要加强对粮储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充实技术人才,改善队伍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

三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藏粮于民”。

(四)进一步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一是要完善粮食供应应急预案。

二是要加快粮食市场建设。做到合理布局市场网络,优化市场环境,提高市场档次,强化配送功能。要谋划启动嵊新二地共建粮食市场,加快市区粮食市场新建项目建设进度,提高批发市场辐射功能。

三是要切实提升粮食应急加工能力。

四是要加强产销协作。树立大市场、大流通、大粮食的理念,鼓励企业和种粮大户到省外直接承包(租赁)土地,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开展订单生产和收购。

(五)进一步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要整合部门力量,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规范粮食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引导粮食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农业、粮食、物价、工商、质监、食监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大对粮食生产、加工、批发、零售等重点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打击违法行为,着力营造公平、规范的粮食市场秩序。

二是要加强索证索票,实行源头追溯。

第四篇 惠农政策

一: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直补

2007年粮食直补每亩9.46元,农资综合直补每亩23.14元,两项合计每亩32.6元。农民通过乡农村信用社采取存折形式直接兑付补贴资金。工作中以村为单位,对补贴标准,核定到户的补贴面积和补贴额等主要政策和内容张榜公布,取得广大农民的认可。

二:农机补贴

标准是对购机进行30%补贴,持村委会证明信,身份证,乡镇政府证明信报名,确定补贴对象后方可购机发放,还要对机手培训。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渠道及标准:中央及地方财政(省、市、县)分别扶持参与者每人20元,共40元,参加者个人筹资10元,每人每年筹资总额为50元,合作医疗覆盖率75%以上。

3、正常分娩补助100元

4、农村五保户、贫困家庭成员缴费部分由民政部门利用医疗救助资金并按规定程序资助参加合作医疗。

五、教育工作涉及“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

1、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现在六周以上适龄儿童全部上学。每学年只交教科书费、作业本费,中学学生报名考试费,寄宿学生交住宿费,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2、学龄前儿童基本上全部入园。

六、民政局对弱势群体救济工作。

1、农村低保:人均补贴标准25元/月。

2、通过个人申请,村委会评议,公示,上级审批。

3、对五保户、低保户纳入新型合作医疗,使弱势群体的治病难得到解决。

第五篇 农民对惠农政策的感想及个人感受

粮食生产现状 篇5

1 粮食生产现状

泰州市海陵区现辖3个镇, 6个街道, 1个省级工业园区、1个省级新能源产业园、1个省级物流园、1个省级农业产业园, 总面积300km2、总人口50万人。2004年以来, 该区通过不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积极引进农业新品种, 推广农业新技术, 示范农业新模式, 抓好农业科技培训工作, 保持了全区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实现了粮食生产“十二年丰”。

2015年, 全区夏粮种植面积5 520hm2, 比2014年减少246.67hm2。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480hm2, 比2014年减少180hm2;小麦平396.7kg/667m2, 比2014年平增产1.7kg/667m2;小麦总产3 260万kg, 比2014年减产90万kg。秋粮种植面积6653.33hm2, 比2014年减少160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5 493.33hm2, 比2014年减少140hm2;水稻平597kg/667m2, 比2014年平增产19kg/667m2;水稻总产4 919.28万kg, 比2014年增产35.18kg (表1) 。

1.1 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示范推广。根据专用化、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要求, 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种植专用品种, 每年引进农业新品种10~12个, 并筛选出2~3个适合在本地区推广的农业新品种, 小麦上重点推广了宁麦13、扬麦16、镇麦10号等品种, 水稻上重点推广了南粳9108、武育粳24等品种。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 切实抓好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 多渠道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充分利用区、镇街、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 根据不同农时季节特点采取举办培训班、技术讲座、送科技下乡等形式, 搞好对农民的实用新技术、新成果的培训, 每年培训农民达到3000多人次。以南粳9108、武运粳27号为主推品种, 开展了秸秆全量还田, 免少耕机械匀播、精量半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高产优质品种、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主推技术的农业生产新模式。

1.2 耕地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在苏陈镇、罡杨镇等粮食主产区建立了15个肥料监测点。通过开展土壤检测、植株田间长势记载等, 对主要耕地土壤类型的理化性状和肥力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进而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粮食土壤类型的基础地力动态变化规律, 从而建立一套适应海陵区主要粮食生产的高产稳产施肥技术体系, 为合理进行土壤改良和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土壤条件多方面的应用分析, 研究出新型生物有机肥在农业上施用的具体技术标准, 改变农民过去传统的经验施肥模式向现代农业“点菜式”精确配方施肥模式转变, 达到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的目的。2015年, 采集和分析土壤样品100个以上, 建成2个千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 建成20亩以上的示范方15个, 村村设立固定的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公告专栏, 为农民提供面对面指导服务4场次以上, 免费为2.97万个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 全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23万hm2, 其中应用配方肥面积1.07万hm2, 配方肥应用数量2 500t (折纯) , 配方肥施用比例达到化肥使用总量的24.3%。

1.3 技物配套服务体系完善

按照“政府支持、部门引导、市场运作、规范管理、实体支撑、社会参与”的发展思路, 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方向, 加快由过去的单纯技术指导向耕、种、管、收、销全程服务延伸。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目前, 每个镇街农机人员基本达到了领办创办1个农机 (植保) 专业合作社, 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 农机服务组织作业面积占机械化作业总面积的60%。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全区发展工商注册的植保专业服务组织18个、培育成市级示范组织2个, 植保服务组织防治面积占全区专业化统防统治总面积的61.5%。其中农业园区、家庭农场以及高产创建示范方实现专业化统防统治全覆盖。推进农资连锁经营。2015年3月份, 泰州市海陵区苏泰农业经营有限公司与泰州市苏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加盟协议, 成为继2014年泰州市海陵区苏鑫农业经营有限公司入盟后第二家镇级农业系统服务企业。入盟后, 将按照“政府引导、群众点菜、科技送餐、企业买单”的思路, 由泰州市苏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 通过“政府出钱养兵、企业出钱打仗”的方法, 运用市场化的方式和现代技术手段, 通过发送科技短信、QQ群、专家坐诊、田头会诊等多种服务方式, 将政府部门的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农民的生产需求与企业的利益追求三位一体, 从而巧解了技物配套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达到“农民、企业、农业部门和政府”四方共赢的目的。

1.4 粮食高产创建成效显著

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省级粮食高产增效创建项目, 2015年实施了粮食高产增效创建项目4个, 补助资金达到120万元。在国家、省级粮食万亩高产增效创建项目的带动下, 开展高产竞赛活动, 调动了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 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 自觉地参加到万亩高产增效创建活动中来, 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可喜局面。目前, 全区基本达到每个镇街建成了1个千亩示范区, 每个示范区建成了1个5亩攻关田, 每个村建成了1个百亩丰产片。

1.5 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 坚持“谁种地、补给谁”的原则, 积极做好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等强农惠农政策落实, 按照农户申报, 村组统计, 并进行公示, 镇街、园区汇总上报的程序, 将补贴资金通过江苏农民补贴“一折通”系统发放到农民手中。

2015年, 全区粮食直补面积4 906.67hm2, 补贴资金147.19万元;农资综合补贴面积6 213.33hm2, 补贴资金771.45万元, 受益农户3.56万户;水稻良种补贴面积4800hm2, 补贴资金170.96万元, 收益农户2.46万户;小麦良种补贴面积4860hm2, 补贴资金72.9万元, 收益农户2.72万户;油菜良种补贴面积1 253.33hm2, 补贴资金18.8万元, 收益农户2.67万户。小麦“一喷三防”补助物资发放按照省、市要求, 以村为单位进行了公示, 并登记造册, 设立了专门的举报电话, 随时接受群众举报,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抢在用药高峰前, 及时将中央下达的小麦“一喷三防”物资25%的氰烯菌酯705kg、40%的多酮4 195kg、40%的戊唑多菌灵1 651kg、氨基酸水溶肥料4 888kg发放到农民手中, 用于小麦赤霉病防治和叶面肥喷施, 以控制小麦穗期病虫危害, 增强后期防早衰、防干热风、防高温逼熟等能力, 确保了小麦高产稳产。

1.6 农业基础设施极大改善

加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 大力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 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省高沙土治理项目和市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增高标准农田达4 966.67hm2, 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齐全等建设标准, 提升了新通扬运河以北现代农业板块承载能力, 完成了阳光大道东扩西延、江州北路北拓至沈马线等重点工程建设, 突出配套路桥、水电设施等。通过路、田、沟、渠综合治理和硬软件设施的配套建设, 将昔日的“公路不通、田道狭窄、草荒连篇”的粮油菜间作混种的中低产田, 改造成为路、桥、渠、排、灌、降相配套的高标准农田, 塑造了一个整洁、优美的田间新环境, 展示出一幅“格田成方、路桥配套、布局合理、灌排自如”的现代农业的新画卷。

2 粮食增产制约因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口不断增长,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提高粮食产量, 特别是单位面积产量, 对实现社会稳定、粮食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 海陵区粮食增产却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2.1 粮食种植的规模还不够大

2010年以来, 虽然在土地流转方面做了一些文章, 但是仍然停留在小规模“多点开花”的层面, 农业投入明显不足, 规模集中连片不够, 始终未能形成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部分镇街、园区党政领导重视不够, 认为发展农业资金投入大, 不能产生“盆景”, 且不能产生税源, 对人力、财力投入不足, 客观上存在着“上热下冷”的现象。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还未能有效形成, 发展农业的合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2.2 农业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

现有的农业企业规模普遍不大, 大多数龙头企业产销两头在外, 与本地产业的关联度不大, 带动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家庭农场还处于起步阶段, 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还没有建成。全区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比例不高, 农业生产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

2.3 新型现代农民生产主体资源约束

目前, 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年龄普遍偏大, 劳动技能单一。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普遍向二、三产业转移, 知识型、技能型农业劳动力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2.4 农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从目前基层各镇农业农村工作服务中心, 各涉农街道城乡工作服务中心的现状分析, 农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 大多数基层站所只有农技人员1~2名, 部分涉农街道甚至没有一个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004年以来, 受财政、编制的限制, 只有少数大学生毕业生补充到农技队伍中来, 造成年龄老化, 知识更新慢, 加上进修、学习的机会少, 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而村组基本上村干部兼职农技员, 造成推广主体的技术供给与农户的技术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2.5 耕地面积和质量不断下降

耕地面积减少影响到粮食产量, 建设占用耕地和结构调整减少耕地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两个主要因素, 海陵区作为中心城区, 建设占用耕地现象更为突出。从表面上看, 虽然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 耕地数量减少不太明显, 但占用的多是好田好地, 复垦田多是开荒地, 新开发耕地较成熟耕地复种指数偏低。耕地质量下降是影响粮食增产又一重要因素。一方面, 农民大量、过量使用化肥, 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降低、自然肥力大幅度下降, 造成土壤板结、地力衰竭、土质变异;另一方面, 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新开垦耕地仍然存在着占优补劣的问题。

2.6 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相对较低

2004年以来, 国家努力通过不断提高粮食的最低保护价收购价格,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种粮收人, 但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和农业用工成本的快速增加, 使得农民种粮收益增长效果有限。粮食种植产量不高, 加上种植效益偏低, 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属于“弱质”产业, 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 制约了海陵区粮食增产。

3 粮食发展对策

3.1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投资机制,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集中国家、省、市、区各级农业项目资金, 形成“向上争取一点、镇 (街) 村挤出一点、业主自筹一点”的多渠道融资方式, 针对不同村组的实际, 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 在坚持效率与公平原则的基础上, 广泛征求农民意愿, 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方式, 制订落实优惠政策措施, 引导和鼓励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独资或股份制形式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将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 探索多元化投资的新路子。同时,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 进行专门管理, 突出重点,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农田水利为重点,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增强农田灌溉条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增加农民收入起到重要的作用。

3.2 抓好农业资金投入

在资金筹措上, 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路子。一方面, 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的资金和扶持政策, 同时要管好和用活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资金。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应集中捆绑, 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区财政落实专项扶持资金, 用于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扶持;另一方面, 制订优惠政策, 多渠道筹集各类社会资金, 吸引“三资”投入基地建设, 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入股或进入农业示范园区承包开发。加大宣传力度, 千方百计吸引外资企业、龙头企业进区开发建设。同时, 加大科技投入,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建立稳定的科技依托单位, 做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 使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地在园区转化应用,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按照农业投入增长幅度必须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的要求, 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重点支持农业园区建设。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算各的帐的原则, 切实加大涉农项目打包使用力度, 重点向农业园区建设倾斜。创新项目打包办法, 突出项目包装、申报、争取打包, 提高项目调控效率。对进入园区的建设项目, 由区财政配套一定的工作经费, 鼓励相关部门向上争取项目, 并向园区建设倾斜。

3.3 抓好经营体系创新

以村、组为单位成立农村土地合作社, 打破土地限制, 通过出租、转让、转包、互换以及股份合作等形式, 坚持“平等协商、自愿互利、保底分红”的原则, 坚持政策引导与激励相结合, 按照农民自发流转、托管集体流转、委托流转、集中连片流转、再流转等方式, 将土地集中连片, 统一规划, 规模经营, 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程度, 促进土地由农民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集中。采取行政推动、政策引导、规范操作等多种手段,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推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农业园区集中, 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发展规模农业。成立失地农民服务中心, 统筹实施政府补贴性劳务培训项目, 组织开展上门培训, 提高农民群众的就业和再就业能力, 在此基础上成立农村劳动力用工协会, 由协会统一组织培训, 统一安排用工, 统一报酬标准, 在确保入园企业用工需要的同时, 也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靠政策, 二靠投入, 三靠科技。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 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通过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 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目标, 农技人员直接抓户, 良种良法到田, 技术要领到人, 切实提高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率。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技术培训班, 每年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3~5次, 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技术动态, 组织开展“绿色证书”等科技培训, 每年培训人数达到3 000多人次, 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基地为依托、科技为支撑, 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推进加、产、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着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宽的龙头企业, 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促进农产品深加工,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4 抓好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政府支持、部门引导、市场运作、规范管理、实体支撑、社会参与”的发展思路, 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方向, 加快由过去的单纯技术指导向耕、种、管、收、销全程服务延伸。力争到2016年, 全区基本建成“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过程覆盖。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2016年每个镇街要建立集农机作业、维修服务、配件供应和机库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机服务组织, 每个村要兴办1个农机合作社, 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 农机服务组织作业面积占机械化作业总面积的70%。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 力争到2016年, 全区累计发展植保服务组织70个, 80%的村有1个农机植保专业队, 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10个, 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群众性联防联治的覆盖率达到80%, 基本实现植保服务社会化。其中农业园区、家庭农场以及高产创建示范方实现专业化统防统治全覆盖, 植保服务组织防治面积占全区专业化统防统治总面积的60%以上。

3.5 抓好农技体系建设

粮食生产现状 篇6

1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现状

2010年, 崇福镇承建的浙江省首批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崇福镇联丰新联塘田粮食生产功能区, 经过1年建设, 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功能区建设重点突出、基础设施完善、三新技术配套、服务体系创新。全年共投入建设资金100.2万元, 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143.87 hm2, 其中连片种植面积75.8 hm2, 核心示范区面积16.93 hm2, 新建灌溉渠道8 428 m、排涝渠道5 440 m、砂石道路6 890 m, 功能区内粮食复种指数达200%, 水稻平均单产9 018 kg/hm2, 比全市平均增产603 kg/hm2, 增幅7.2%。

2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启动, 从长远看, 必将促进崇福镇粮食生产, 保障粮食安全夯实基础。但从实际情况分析, 建设功能区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资金投入少, 满足不了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要求

如2010年建设的联丰新联塘田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 因前2年曾列入农综土地整理项目, 已投入200多万元资金, 农田基础设施较好, 但通过硬化道路, 新建及修复灌排渠, 加上其他如绿化、电网建设等零星项目, 共投入资金达100.2万元, 中央资金补助90万元, 缺口10.2万元。而列入2011—2018年建设的市、县级粮食生产功能区, 相对基础设施较差, 资金需求更大。可见, 资金短缺和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

2.2 粮食复种要求较高, 但生产效益较低

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 对粮食种植结构有严格的要求, 如粮食作物复种指数125%以上, 以种植水稻为主等。而分析崇福镇的实际情况发现, 该镇的水稻耕作模式是单季稻, 由于粮价不理想, 加之田块租金升高, 种粮效益较差[1,2]。全全市市经经济济作作物物发发展展快快, 效效益益显显著著, 如如菊菊花花、蚕蚕苗苗等等, 与与水水稻稻种种植效益形成鲜明对比。因此, 要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要求, 增收、增效比较困难。

2.3 较高的粮食功能区建设目标与一家一户的经营机制不相适应

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要求主导品种覆盖率达到100%, 水稻主推技术覆盖率达到100%, 水稻统防统治覆盖率、机插秧覆盖率分别达到80%、30%以上;要求进行标准化、模式化、无公害生产[3];要求该区作物平均单产比当地同类作物的当年平均单产高5%以上。然而全镇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经营模式, 与功能区建设目标尚有差距。

3 对策

3.1 政府加强领导, 各部门合作共管

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列为政府工作计划, 将其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的一方, 进行扶持、领导、发展。倡导发展改革部门、农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财政部门、水利部门、交通部门、粮食部门、环保部门等部门加强合作, 明确分工, 履行义务。并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列入新农村建设和粮食安全责任制的考核内容, 实行严格考核[4]。积极进行功能区周边公路网的规划建设、维护以及粮食生产功能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检测工作等。

3.2 加大投入

政府整合相关资金, 制订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农户优先享受农机补贴等政策, 积极引进相关农业开发项目落户粮食生产功能区, 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3.3 加快土地流转, 探索粮食生产新型经营模式

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扶持政策, 通过政策引导, 促进土地流转, 使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土地向种粮大户或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集中, 提高耕地集约化程度。通过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服务小分队等组织, 在功能区全面推广“五统一” (统一布局、统一供种或育秧、统一病虫防治、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机械化) 和“五代管” (代耕、代育、代种、代管、代收) 等社会化服务, 积极培育规模经营主体, 大力推进规模经营, 充分发挥规模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5]。

3.4 引进先进管理体制, 切实加强保护

运用计算机农业的发展理念, 引领粮食生产功能区发展。如建立电子地图、数据库档案, 实行统一编号;进一步明确行政管理责任人和技术管理责任人;落实配套基础设施专人管护制度;明确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用途和数量[6]。

“民以食为天, 食以粮为本”,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和地方政治稳定。从粮食产业的发展趋势看, 随着国家和地方重大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和实施, 地方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业产业中林果蔬、畜牧、水产养殖及农产品加工等迅速发展, 人口的刚性增长, 人民居住要求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相当长时间内耕地等生产要素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日趋加剧, 粮食面积稳定、总产增加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保持粮食长期供求平衡的任务十分艰巨。

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已成为各级政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战略任务。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保护和利用好有限的耕地, 充分发挥区位、自然和科技等资源优势, 实施优势粮食生产区域化布局, 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有利于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 充分发挥优势农产品的强力带动作用, 全面提升崇福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 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夏国绵, 王志伟, 应金耀, 等.萧山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杭州农业与科技, 2010 (3) :24-26.

[2]施国利.余姚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J].宁波通讯, 2010 (1) :32-33.

[3]方文英, 陈小忠.余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实践与探讨[J].杭州农业与科技, 2009 (4) :14-16.

[4]丁琳, 阮和森.粮食生产功能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机, 2009 (4) :16-17.

[5]郑桂春.着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J].宁波通讯, 2009 (3) :44-45.

粮食生产现状 篇7

1 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分析

1.1 粮食区域结构

根据《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16个省市区划为北方粮食产区;将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四川、重庆、贵州、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15个省市区划为粮食南方产区。参照国家“七五”计划期间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法,又将我国粮食产区划分为东、中、西三大产区:东部产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2个省市区;中部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9个省区;西部产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宁夏、陕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10个省市区。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北移西扩”趋势日趋明显[1]。1995—2009年,我国南方粮食产区的产量比重逐年下降,北方粮食产区的产量比重不断上升;东部产区的粮食产量比重逐年下降,西部粮食产区的产量比重变化不大,中部粮食产区的产量比重不断上升。1996年全国粮食总产突破5亿t,南方产区的产量占51.73%,东部产区粮食产量占37.55%;2007年全国粮食总产再次超过5亿t,南方产区和东部产区粮食产量分别下降至47.49%和32.97%(表1)。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1.2 粮食产能结构

根据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实际,把全国粮食产区分为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其中主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13个省区,产销平衡区包括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重庆、贵州、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等11个省市区,主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7个省市。近年来,我国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率的趋势主要是:

(1)粮食主销区自给率急速下降,年需调入粮食大幅增加。1995-2009年我国粮食主销区年需粮食调入量,由1995年的2260.64万t增长到2009年的6268.45万t,15年增长近两倍。主销区粮食年平均自给率下降趋势明显,2009年的平均自给率(34.90%)仅为1995年(68.71%)的一半。在1996和2007我国粮食产量首次和再次突破5亿t的两个年份,主销区的平均自给率和粮食调入量分别为66.35%、2625.02万t和35.63%、5752.52万t(表2)。

(2)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率和调入量波动幅度不大。1995-2009年,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率一直较为平稳地保持在80%以上,粮食年调入量基本维持在1500万t左右。在1996和2007两个粮食产量突破5亿t的年份里,产销平衡区的平均自给率和粮食调入量分别为84.76%、1465.29万t和87.61%、1320.40万t(表2)。

(3)粮食主产区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变化较大,粮食安全对个别省份的依存度有所增加。1995-2009年,粮食主产区中辽宁、河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6省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较小(4%以下);黑龙江、吉林、内蒙古3个省区贡献率较大,其中黑龙江省贡献率最大(22%以上,2009年高达30.43%);河南省的贡献率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2005年以来持续保持在15%以上);而山东和江苏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则逐年大幅下降,两省份粮食贡献率2007年比1996年分别下降6.79%和10.11%。从粮食安全依存度上看,1996年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江苏5个省区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率均超过10%,而到2007年超过10%的省区则减少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4个(表3)。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1.3 粮食品种结构

我国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等5个大类品种。

(1)从结构比例上看,近年来稻谷、豆类和薯类的种植比例变化较小,小麦种植比例下降趋势和玉米种植比例上升趋势则较为明显。1995-2009年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有较大的变化,但我国稻谷种植比例长期以来基本稳定在27%左右;豆类和薯类的种植比例基本稳定在10-13%和7-10%的区间内;小麦种植比例从1995年的26.22%下降到2009年的22.29%,玉米种植比例从1995年的20.69%上升到2009年的28.61%,并于2007年首次超过稻谷,成为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1996年和2007年,小麦播种面积分别为2961.1万hm2和2372.1万hm2,减少了589.0万hm2;玉米的播种面积分别为2449.8万hm2和2947.8万hm2,增加了498.0万hm2,且这种增减趋势在2008-2009年继续保持(图1)。由此可见,近年来在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加过程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因高单产作物(玉米)大面积替代低单产作物(小麦)而导致的产量徒增现象。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2)从供需关系看,目前我国的小麦略余,玉米平衡,稻米偏紧,粳米短缺,大豆自给率低[2]。据中国水稻研究所调查,居民人均收入提高1%,粳米消费量增加0.14%,而籼米需求量下降0.12%。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粳米的消费量不断上升,使得我国粳米产量满足不了消费需求,呈现短缺状态。到2015年粳米需求量预计将增加125亿kg以上,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3]。近15年来,随着我国大豆加工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产量的徘徊不前,我国大豆的自给率不断下降,进口依存度逐年增加。1995年我国大豆需求量为1407万t,大豆产量为1350万t,自给率达95.95%;到2009年我国大豆需求量为5605万t,而大豆产量为1498万t,自给率仅为26.73%。随着植物油消费需求增加,预计今后5-10年内,我国大豆缺口将达到3500-4000万t,进口依赖性将进一步增强[3]。

2 粮食生产结构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2.1 从区域结构上看,粮食生产日趋严重的“北移西扩”趋势,加大了我国粮食安全的自然风险和环境代价

(1)我国南方产区和东部产区具有明显的自然资源优势,比北方产区和中西部产区更适宜粮食生产。我国南方和东部产区的光热资源、特别是水资源明显优于北方产区,水热要素匹配较好,粮食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北移西扩”趋势,不利于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我国北方产区和中西部产区粮食生产的成本较高,环境代价较大。目前我国北方产区粮食生产过量消耗原本紧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既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又较大程度地影响了生态环境。中西部产区多属于干旱、半干旱的环境变化敏感地区,粮食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且环境代价较大。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北移西扩”趋势,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和资源环境压力,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2.2 从产能结构上看,粮食生产对个别省份的高度依存、主产区部分省份贡献率急剧下降和主销区自给率的持续降低,加大了我国粮食安全的风险度

(1)我国粮食安全对个别省份依存度的上升,加大了粮食安全的自然风险。更多依存地区和适当的依存度是粮食生产抵御自然风险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粮食生产高度依存个别省份,极易受到日趋频繁的极端天气影响,使得粮食生产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降低,一定程度地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2)个别主产省份对全国粮食贡献率的急剧下降,加大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区域风险。主产区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据统计,目前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和90%以上的粮食调出量来自13个主产省份。近年来江苏、山东等省份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大幅下降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粮食主销区粮食需求不断加大的趋势,不利于全国的粮食安全。控制和稳定主销区的粮食需求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我国的粮食主销区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速度较快的地区,随着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主销区粮食需求将会不断加大,这同样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2.3 从品种结构上看,品种间的大面积替代、稻谷供给偏紧、玉米需求增加、大豆自给率降低等,一定程度地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1)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过程中存在的因高单产作物(玉米)大面积替代低单产作物(小麦)而导致的产量徒增现象,一定程度地掩盖了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日趋减少的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限制因素,而这种限制因素在目前高单产作物(玉米)大面积替代低单产作物(小麦)的粮食生产品种结构中,往往会被粮食总产量的持续增加所掩盖,从而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的判断。

(2)由于目前我国稻谷供给仍然偏紧,在局部地区因稻谷特别是粳稻供求失衡而可能产生的粮食市场波动,将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一大隐患。据统计,全国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85%以上的稻米作为口粮消费,年消费量11000万t以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对粳米的消费量不断扩大,使得我国的稻谷特别是粳稻的供应面临较大的生产和市场压力,从而一定程度地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3)随着玉米消费结构的变化,玉米消费需求增势强劲,实现玉米供求平衡的任务艰巨。近年来,我国玉米生产稳定增长,玉米供求基本平衡,但是随着饲料用玉米需求的不断增加、玉米精深加工业的逐步升级和食用玉米需求的恢复性增长,玉米的消费需求将持续增加,玉米生产压力增大,这也在一定程度地上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4)大豆需求量的持续增加和自给率的不断降低,较大程度地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近年来,随着植物油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大豆的需求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大豆生产萎缩不前,供给严重不足,进口依存度日趋增加,这不仅不利于我国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了较大影响。

3 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粮食生产结构调整优化对策

3.1 充分利用粮食生产的自然资源,逐步扩大南方及东南沿海省份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优化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结构

加强粮食生产的宏观调控,在稳定北方粮食生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南方耕地资源利用率,有效保护东部耕地资源,继续推进“单改双”,大力开发冬闲田,因地制宜改革耕作制度,积极发展间作套种,利用好光温水等自然资源优势,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减轻粮食生产的环境压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协调发展。

3.2 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产量,以主要提高主产区产量促总量提高[2],不断优化我国粮食生产的产能结构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指出,为有效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主产区要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全国提供主要商品粮源;主销区要稳定现有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要继续确保本地区粮食产需基本平衡,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恢复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要树立粮食安全大局意识,明确粮食安全责任,分配粮食产能任务,实行粮食生产利益补偿调节政策[4]。以加强核心产区、重点产区和重点后备区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为重点,全面提高粮食主产区产能;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推动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为重点,巩固主销区粮食产能和自给率[5];以适度扩大播种面积,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点,不断加强产销平衡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粮食自给率。

3.3 以确保稻谷、小麦、玉米100%自给为目标,继续稳定小麦产能,稳步提高稻谷和玉米产能,积极扩大大豆产能,不断优化我国粮食生产的品种结构

粮食以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提高品质和效益为重点,继续稳定我国小麦产能。在扩大双季稻、稳定南方籼稻生产的同时,通过推进东北“旱改水”、江淮适宜区“籼改粳”等,进一步扩大我国稻谷特别是粳稻的产能。采取稳定增加播种面积,充分挖掘增产潜力,着力提高单产水平等措施,不断提高我国的玉米产能。以加强优良品种选育为重点,不断稳定东北优势产区,发展黄淮海大豆产区,扩大南方间套种区,努力提高大豆产能,有效提高国产大豆竞争力,逐步降低进口依存度[2]。

摘要: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首要环节。通过分析我国1995-2009年粮食生产数据,阐明了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在区域结构上存在的“北移西扩”趋势,加大了粮食安全的自然风险和环境代价;在产能结构上存在的粮食生产对个别省份的高度依存、主产区部分省份贡献率急剧下降和主销区自给率持续降低等现象,加大了我国粮食安全的风险度;在品种结构上存在的品种间的大面积替代、稻谷供给偏紧、玉米需求增加、大豆自给率降低等现象也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提出了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区域结构,产能结构,品种结构

参考文献

[1]殷培红,方修琦,田青,等.21世纪初中国主要余粮区的空间格局特征[J].地理学报,2006,61(2):190-198.

[2]韩长赋.“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基本思考[J].求是,2011(3):32-35.

[3]尹成杰.粮安天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295-296.

[4]田健民.粮食安全长效机制构建的核心-区域发展视角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调节政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2):187-190.

粮食生产效益的调查与分析 篇8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我国历来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特别是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六年下发一号文件,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一、基本情况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产粮大省。驻马店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该市地处黄淮平原,下辖九县一区,全市总人口8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3万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全市耕地面积1239万亩,农村人均耕地面积2.02亩。常年粮食产量120亿斤以上,占河南省的八分之一,其中小麦产量占河南省的近七分之一。正阳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02万亩,其中小麦160万亩,平均亩产419公斤。西平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99.08万亩,其中小麦97万亩,平均亩产484.1公斤,这两个县都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对驻马店市粮食生产具有很大的支撑作用。

二、调研结果

正阳县与西平县各选取3户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户(小麦播种面积500亩以上),10户分散经营户(小麦播种面积均在20亩以下),同一个县内无论规模经营户或是分散经营户,其耕地的质量、气候条件均相近,耕作水平基本相同。以2009年小麦生产为例,种粮农户种植小麦每亩粮种、化肥、农药及耕种、灌溉、收获时的花费,并按照当地平均一个工时30元的标准计算了每亩耕地的用工花费。通过对数据的汇总与换算,得出正阳县、西平县规模及分散经营农户粮食生产成本收益的主要情况。见表1、2、3、4。

表中需要说明的:一是所调查的20户分散经营农户种植面积最大的是18.5亩,最小的仅4.5亩,平均每户耕种规模10.5亩,所以表中不再一一列出;二是当地种植小麦的机械化程度很高,据农机部门统计机械化率达到90%,所以耕种和收获都是机械化,其耕种和收获投入均是付给农机所有者的净支出;三是其他费用包括运输、秸秆还田和粮食翻晒的投入;四是由于正阳县降雨充沛,加上农民没有灌溉小麦的习惯,所以大部分农户没有灌溉支出;而西平县种植小麦水平明显高于正阳,大部分农户都对小麦浇了丰产水;五是亩产值是按照农民亩收获小麦的产量乘以实际销售价格得出的,由于小麦品质不同,价格也有较大差异。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比较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重要结论:

(一)无论是种粮大户或是分散经营户,其种粮的收益都很低。

通过四张表中亩效益一栏我们可以看到,正阳县粮食生产大户种植小麦的亩均收益为477元,西平县为556.9元,而分散经营户的收益更低,正阳县为380.3元,西平县为300.4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规模种植大户还是分散经营农户,种植一季小麦每亩地所获得的收益都是很低的。另外,亩收益较高的规模种植大户如果扣除每亩土地260~460元不等的土地租金,那么种粮大户每亩地得到的净收益也只有100~200元。据当地农民介绍,驻马店市农民的种植习惯是夏季小麦,秋季玉米,玉米的收益与小麦基本相同。如果按照该市农民人均耕地2.02亩全部种上粮食,则一亩地年平均收益仅有700元左右,农民辛苦耕种一年所获得的收入也只有1400元左右。据统计资料显示,去年驻马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900元,说明农民依靠种粮所得的收入不到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今种粮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很小,农民更多的收入还要依靠多种经营以及外出打工来获得。

(二)在当前同等耕种水平下,规模种植效益比分散种植效益更高。

通过四张表的平均亩效益对比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到,正阳县种粮大户平均亩效益比分散种植户平均亩效益高出96.7元,而西平县种粮大户的平均亩效益更是比分散种植户高出256.5元。通过表1与表2对比,表3与表4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收益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工成本的下降。正阳县每亩地的用工成本规模经营户比分散经营户节省27.7元,而西平更是节省了113.2元。二是小麦品质的提高。正阳县规模经营户平均每斤小麦的售价是0.95元,而分散经营户的价格是0.85元,每斤相差0.1元;西平县则分别是1.02元和0.91元,每斤相差0.11元。价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小麦的品质上。分散经营的农户小麦品种乱杂,难以在市场上卖上好价。而规模经营户由于实行了统一良种,种植的是优质小麦,单收单存,大部分作为订单小麦被企业收走。而西平县的规模种植户则全部作为良种销售给了种子公司。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规模种植不但节约人工,节约投入,而且有利于区域化、良种化、规范化种植,提高产出效益,这实际上就是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三、政策建议

从以上调查中得出的结论,就稳定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国家应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进一步提高粮食价格。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要想保证粮食的充分供给,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实行了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且收购价格逐年提高,但从调查情况看,补贴力度仍较小,粮食价格仍然偏低。2009年驻马店市种粮农民每亩获得国家的补贴平均为82.84元,加上种粮收入每亩年净收入还不到800元,仅相当于一个农民工一月的打工收入。小麦的收购价格以三级白麦为例,去年为每斤0.77元,今年提高到0.87元,每斤增加0.1元,今年全市小麦的平均单产是845斤,则每亩也仅增加84.5元。况且近几年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上涨,抵消了国家补贴和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驻马店市政府制订的小康规划是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该市已连续六年取得粮食丰收,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速为1%~3%。由此可以看出,尽管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仅靠种粮难以实现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也难以实现小康目标。因此,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必须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真正让农民种粮不吃亏、得实惠。

(二)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种粮能手,实现规模经营。

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但有利于各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提高种植效益,而且有利于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农民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驻马店市户均经营土地只有10.5亩。尽管近几年土地流转在一些地方已开始进行,但规模还太小。据该市农业局统计,2008年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仅有444748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3.69%,涉及农户96987户,占农户总数的3.17%。各级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加速土地流转,使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实现规模经营。这样,既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源源不断地提供人力支持,真正实现城乡统筹、良性互动。

粮食安全生产 篇9

根据省粮食集团转发的《江苏省粮食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结合我库目前的实际情况,我公司组织相关人员,对库区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现将检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情况

为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我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王进为组长,副总经理杨宏明为副组长,姜干东、李进、宋忠宁为组员领导小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机构、相关安全生产制度健全。

二、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

按照上级公司的统一部署,金湖收储公司执行安全责任制,公司员工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重点提高所有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将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重点工作长期开展。

三、储粮安全情况

目前我库储粮粮温正常,粮情稳定,储粮处于安全储存状态,库区能够严格执行《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提高科学储粮水平,做到“三低”储粮,确保储粮安全。

四、仓储设施设备和作业安全情况平时公司领导也十分注重机械操作的安全,仓储作业严格执行库区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行业标准。严禁违章作业和违规操作,保证作业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在进行装卸搬运作业时,指定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操作规程的落实。

五、消防和用电安全情况

我公司配备有消防栓、灭火器,消防安全责任到人,按要求对公司员工进行消防演练,安全教育,同时定期对库区电线日常维护,排除用电安全隐患。

六、防汛防台风工作落实情况

对于防汛防台风工作,我公司密切注意日常天气预报情况,公司领导指导库区做好防汛防台风工作。每到台风来临前,我公司组织人员对库区下水渠进行足一检查,做到下水畅通,确保库区不积水。

七、工程建设项目情况

“新建1.6万吨平方仓”项目:我公司成立专项领导班子,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同时落实行动按照公司的安全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施工安全应急救援预案》,施工现场除了按要求的围挡外我公司还派驻专项安全员,对隐患进行排查,杜绝事故,确保安全,在每周四下午2点在工地例会时都将安全施工的方案措施重复提、不断提。

九、药剂熏蒸安全情况 我公司非常重视粮食熏蒸安全,配置专用熏蒸器材,定期检查熏蒸器具,严格执行熏蒸操作规程。熏蒸前制定好工作预案,并报上级部门备案,熏蒸用药到县粮食局指定药库领取,随领随用,确保安全。

九、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发现的情况,我公司领导专门组织库区所属人员进行总结,分析,探讨解决方案,措施如下:

(1)库负责人经常提醒仓库管理人员除必要的日常粮情检查外,还要时刻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层级落实安全责任人,仓储设施、熏蒸作业等必须严格遵守《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的规定。

(2)定期对仓库使用的电器设备、消防器材等进行排查,及时维修和更换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及配件,保证设备设施处于良好状态,确保生产环境安全以杜绝事故的发生,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3)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每月至少展开一次公司区范围内的全面安全隐患排查,检查中发现隐患,应及时以书面形式下发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内容、整改措施、整改期限。

我们将严格贯彻落实好上级公司各项安全工作新要求,强化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完善我公司安全生产激励与约束机制,认真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工作,着力构建我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不断创新安全生产管理,着力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为公司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我公司各级员工也要不断通过专业的培训学习,系统的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切实将安全生产工作做实、做稳。

江苏金湖江海粮油收储有限公司

抓好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篇10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2015年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土地整治,增加深松土地2亿亩。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研发推广应用。”要抓好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需要重点关注以下4个方面。

首先是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发展水平。

2015年3月6日下午,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中指出,我国现在的粮食安全形势很好。2014年,我国实现了粮食总产的“十一连增”,创出了几项新高:粮食总产创新高,2014年达到了6 071亿kg;粮食单产创新高,达到了359 kg;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历史最高,接近450 kg。这些都说明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地登上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要保证粮食安全,就要继续使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发展水平。

其次是坚守1.2亿hm2(侣亿亩)耕地红线。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于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必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坚守1.2亿hm2(18亿亩)耕地的红线,现有耕地面积要保持基本稳定。要探索在已划定的基本农田基础上,推进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更加严格的用途管制。近年来,我国耕地持续减少,其中既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占地的原因,也有用地不节约、不集约的因素。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

再次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目前,我国正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手段。今后要更加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主产区推进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主粮全程机械化。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前景广阔。要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直接面向农民开展政策、法律、市场和技术等全方位信息服务,发挥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助推作用。

最后是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

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有人种地。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队伍。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投身农业。要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

上一篇:校园网的管理下一篇:上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