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类抗生素论文七篇

2024-07-19

头孢类抗生素论文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 本院急诊科的600张医生所开的处方, 统计、分析抗生素以及头孢类抗生素的临床使用情况, 并分析头孢类抗生素的临床使用特点。

1.2 方法

调查方法:通过走访调查, 对象有患者、医生和药房的工作人员。使用Microsoft office 2007中的Excel工具将上述处方进行统计、归类。

2 结果

2.1 处方的基本信息

在上述600张处方中, 调查结果为:有281张为抗生素的处方, 所占比例为46.83%;有251张处方为头孢类抗生素, 所占比例为41.83%, 其中口服头孢抗生素有75张, 占29.88%, 注射类头孢抗生素有176张, 占70.12%;在251张头孢类抗生素处方中, 单独使用头孢治疗的有216张, 占86.06%, 二联抗生素药物治疗的有22张, 占8.76%, 三联抗生素药物治疗的有13张, 占5.18%, 一代头孢类抗生素有31张, 所占比例为12.35%, 二代头孢类抗生素有60张, 所占比例为23.90%, 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有160张, 所占比例为63.75%, 四代头孢类抗生素有0张。

2.2 头孢类抗生素临床使用频率

在251张头孢类抗生素处方中, 头孢曲松注射剂的使用最多, 占22.71%, 头孢克肟颗粒的使用最低, 占1.19%。见表1。

2.3 临床应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的疾病分类情况

在251张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的疾病类型中, 上呼吸道感染的使用率最高, 占52.59%。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耐药菌株的不断被发现, 使人们意识到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头孢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类抗生素, 它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是7-氨基头孢烷酸的衍生物, 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杀灭繁殖期的病菌, 而对人体毒性小, 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耐青霉素酶等特点, 并且其过敏反应的发生少于青霉素, 因此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依据其抗菌作用和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将其分为四类:第一代头孢菌素抗菌谱较窄, 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强;第二代头孢菌素拓宽了抗菌谱, 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也好于第一代头孢;第三代头孢的抗菌谱更广, 抗菌作用更强, 在抗革兰阴性菌的同时, 提高了对革兰阳性菌敏感性;第四代抗菌谱更为广泛, 抗菌作用较前三代更强[2,3]。本院的头孢类抗生素用药基本合理, 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头孢类用药起点上, 使用三代头孢的比例较高, 达63.75%, 四代头孢属于本院控制使用的抗生素, 在本次研究中未见使用, 临床推荐用药应该从低级别抗生素起用药, 无效时再给予三代的头孢类抗生素;在给药途径上, 静脉用药所占比例较高, 为70.12%, 对于急诊患者,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时, 在达到同样疗效时, 应尽量选用口服治疗[4];本院对抗生素的临床使用按照分级原则, 将抗生素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 特殊使用中的药物包括四代头孢、碳青霉烯类、抗真菌药等, 只有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或者科室主任方具有资格开此类药品, 这样能有效的预防高级级别别抗抗生生素素的的滥滥用用, , 减减少少耐耐药药菌菌和和二二重重感感染染的的发发生生, 避免了急诊医师为了迅速控制住病情或者考虑到患者以及家属的急迫心情而开出高级别抗生素[5]。在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上, 多数学者主张能尽量单一应用, 以防止多重耐药的发生[6]。在251张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的疾病类型中, 上呼吸道感染的使用率最高, 占52.59%, 这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较高有关。

综上所述, 临床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疾病时, 应当合理、规范化用药, 将效果好、安全性高、更加经济的方案提供给患者, 减少抗生素的滥用以及耐药菌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鸿珊.浅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5) :571.

[2]马婉懿, 辛学俊.四代头孢药效各异.解放军健康, 2013 (6) :30.

[3]金蕾, 杨耀芳.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不同级别医院应用情况分析.国外医药 (抗生素分册) , 2014 (3) :123-127.

[4]李洪德, 承秀芳, 罗国琼.医院门诊抗生素类药物应用现状分析.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 (S1) :67.

[5]窦防修.基于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分析与应对策略探索.医药与保健, 2014 (1) :67-68.

头孢类抗生素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中的《CNKI-CHKD中国医院知识仓库》1994年-2008年7月约14.5年进行文献检索,共收集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相关的医药期刊121种,293篇不良反应报道,其中排序前四名的杂志是药物不良反应杂志14篇,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2篇,医药导报11篇,儿科药学杂志5篇等共计328例。通过查找原文,自行建立数据库,对文献资料整理、汇总,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及年龄分布见表1、表2。

2.2 给药途径分布

静脉给药共262例(82.32%),其中静脉滴注173例(52.75%),静脉推注97例(29.58%);肌注13例(3.96%),口服47例(14.29%),皮试注射4例(1.22%),外用(包括伤口外用、宫颈外涂、滴眼)4例(1.22%)。

2.3 头孢类抗生素过敏性休克药品名称及分布

头孢类抗生素过敏性休克的前五个排序分别是头孢噻肟钠、头孢唑啉钠、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拉定。见表3。

2.4 既往药物过敏史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既往无药物过敏史者176例(53.66%),有药物过敏史者63例(19.21%),用青霉素类皮试阴性或用青霉素类后改用头孢类发生过敏性休克的59例(占17.99%),用头孢类皮试阴性或连用本品后发生过敏性休克的73例(占22.26%)。不明者89例(27.13%)。过敏性休克出现的时间大多数发生在用药过程的前30 min占236例(71.95%),分别是:≤10 min的168例(51.22%),11 min~30 min的68例(20.73%)。见表4。

2.5 头孢类抗生素过敏性休克的病死率

在328例头孢类抗生素过敏性休克患者中,有29例患者死亡,病死率占头孢类抗生素过敏性休克患者的8.84%,比王德才[2]报道的8.2%高,但同样以头孢唑啉钠的病死率最高。在29例死亡患者当中男16例,年龄24岁~70岁,女13例,年龄6岁~72岁;涉及药物6种,分别是头孢唑啉钠7例,头孢哌酮6例,头孢曲松6例,头孢拉定4例,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噻肟钠各3例。见表5。

2.6 头孢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同时诱发其他疾病

18例(占5.49%),其分别是: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噻肟钠。有10例是诱发心脏方面的疾病及其他疾病8例,抢救及处理不当均可能引起死亡。其中1例是双眼视力永久丧失,这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见表6。

*是指药物正在使用中;**是指药物刚用完后。

3 结论

3.1过敏反应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最严重的事件。在本组328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中有药物过敏史者63例(19.21%),显著高于文献[3]报道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总用药人群中的过敏史(10.21%),提示过敏史是引起过敏性休克发生的重要因素。过敏性休克与性别年龄无关。

3.2本组328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显示与给药途径有关,以致发生的时间大多数在用药过程的前30 min,且过敏性休克的发生覆盖了头孢类抗生素的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代[4]。

3.3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从用青霉素类皮试阴性或用青霉素类后及用头孢类皮试阴性或连用本品后发生过敏性休克可以看出是不可预测的;可能是继A类反应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别很多,均涉及免疫应答的活化问题。且头孢类大多数在连用本品后的发生过敏性休克,这就说明头孢类抗原是多样的以及抗原的量的积累过程问题,因而提醒临床医务人员要在用药时时刻注意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绝对不能在无抢救设施的条件下贸然给药。也不能转院或移离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地方,以免贻误抢救时间。

3.4本组头孢类抗生素过敏性休克死亡病例29例。无过敏史的13例,占过敏性休克死亡的44.83%,过敏史不明的9例占31.03%,有过敏史的7例占24.13%。且有26例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时间都在30 min内,经多方抢救无效以至死亡。

3.5头孢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同时诱发其他疾病18例中,有10例是诱发心脏方面的疾病及其他疾病8例,抢救及处理不当均可能引起死亡。

3.6从表5可以提示头孢唑啉、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头孢噻肟钠比较易发生死亡。从表6可以提示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噻肟钠比较易诱发其他疾病。因此,对头孢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及处理不能掉以轻心,应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尽心尽职。

摘要:目的探讨头孢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发生的规律、特点,避免和减少其发生。方法通过对《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中的《CNKI-CHKD中国医院知识仓库》1994年-2008年7月共约14.5年进行文献检索,收集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相关的医药期刊查找原文,自行建立数据库,对文献资料整理、汇总,并进行分析。结果328例头孢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涉及18种药物,排序前五名分别是头孢噻肟钠、头孢唑啉钠、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拉定。静脉给药占79.88%,既往无药物过敏史者占53.66%,有药物过敏史者占19.21%,不明者占27.13%,用药过程前30min出现过敏性休克的占71.95%,病死率8.84%,同时诱发其他疾病占5.49%。结论过敏性休克与性别、年龄无关,头孢菌素类致过敏性休克以至死亡,应引起医药人员高度重视,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有过敏史者做皮肤过敏试验及用药后密切观察是预防严重过敏事件的重要措施,同时不能忽视过敏性休克同时诱发其他疾病。

关键词:头孢类抗生素,过敏性休克,静脉用药,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徐蜀远,李汉彝,季晓丽.药物不良反应分类的新方法[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2000,21(1):46~47

[2]王德才,张继国.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文献调查[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6):383~386

[3]张玲,张芳,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过敏史相关性的临床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55~56

水中头孢类抗生素的测定方法 篇3

关键词:头孢类抗生素,HPLC。

药物大量连续地向水环境中释放,可形成“假性持久性”污染,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由于水环境中药物种类繁多,因而依据“优先污染物”的概念,可考虑集中力量对水环境中含量大、存在持久、毒性强的药物进行优先控制。

本文选择五种头孢类抗生素作为优先控制药物,对其在水环境中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

1、实验方法

头孢他啶(Ceftazidime,纯度84.2%)、头孢拉定(Cefradine,纯度91.8%)、头孢克洛(Cefaclor,纯度93.2%)、头孢噻肟(Cefotaxime,纯度89.3%)、头孢哌酮(Cefoperazone,纯度96.5%)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取500ml环境水样,过0.22μm微孔滤膜,将其中的固体小颗粒去除,然后加入5ml Na2EDTA(1.0mg·1-1),调节pH值,水样过柱前,分别用4ml甲醇和4ml去离子水对HLB固相萃取柱进行活化处理,将处理好的水样以不超过5ml·min-1的速度流过HLB固相萃取柱,然后真空干燥(约2h),用6ml去离子水淋洗吸附柱,洗去水溶性杂质(主要是Na2EDTA),最后用3×2ml甲醇淋洗吸附柱,洗脱液收集于小试管中,将收集到的洗脱液在氮吹仪上用氮气吹至近干,用超纯水定容至1ml,并将其移至琥珀色样品瓶中备用。

LC-10A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GVP-ODS(10mm×4.6mm,5μm)预柱,Shim-pack VP-ODS(150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A:甲醇,流动相B:0.1%的甲酸溶液,A/B=60/40(V/V),检测波长254nm,流速0.5ml·min-1,柱温为35℃,进样量10μl。

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得到的色谱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五种抗生素得到了完全的分离,且在15min内可以完成全部测定,将该方法用于单一头孢类抗生素的测定时,还可以适当的调整流动相的配比。以取得合适的保留时间。

2、方法精密度与检测限/定量限(LOD/LOQ)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取五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混标溶液(1.0μg·ml-1)重复进样(n=6),以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分别计算RSD,并用CLASS-VP Ver.6.x数据处理软件计算LOD/LOQ,结果见表1。

3、头孢类抗生素水溶液的稳定性实验

五种头孢类抗生素混标溶液分别在一定时间内进样,分析各自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d内五种头孢类抗生素浓度降低0.34%-7.87%;2d内五种头孢类抗生素浓度降低1.39%-11.69%;3d内五种头孢类抗生素浓度降低2.81%-19.10%,由此可知,对样品应尽快分析。

4、加标回收率

采用去离子水加标(加标量5μg·1-1)进行萃取实验(n=3),经SPE前处理后,HPLC-UVD进样测定,头孢他啶、头孢拉定、头孢克洛、头孢噻肟和头孢哌酮的回收率(±RSD%)分别为84.21±4.83%,93.84±5.08%,98.89±9.88%,95.94±8.68%和94.18±5.46%。

在基质(河水、污水等)加标萃取实验中,五种头孢类抗生素的回收率也达到了分析要求,

头孢类抗生素论文 篇4

目的:通过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了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在本院对收到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实例和不良反应报告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综合了头孢菌素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以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为过敏反应占总不良反应的77.78%。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头孢呋辛钠。结论:应关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

头孢菌素抗生素

药物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前言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是以天然头孢菌素C(Cephalosporium C)为原料而研制成的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C是从冠头孢菌(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培养液中提取的,经半合成改造其侧链即可得到不同的头孢菌素,其化学结构的主核为7一氨基头孢烷酸(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简称7-ACA)[1]。

头孢菌素类属繁殖期杀菌剂,常用于严重感染、院内感染和免疫缺陷者感染,与氨基糖苷类等静止期杀菌剂联合用药常获协同作用。其作用靶位在细菌的细胞壁,故毒性低微,可安全地用于小儿、老人、孕妇和授乳妇。药物的组织分布好,能顺利透过血脑屏障的品种较多,适用于各种部位的细菌感染。头孢菌素的抗菌谱对各专科常见致病菌的复盖率高,适应证广。不少品种耐胃酸,可供口服,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适用于产酶菌株所致感染。引起过敏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青霉素类,可慎用于青霉素过敏者。这些均使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2]。一 研究方法

随机收集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病历及住院用药情况,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对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2006年至2009年期间收到的不良反应反馈表中筛选出属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物,对其作出统计和分析。

参考资文献资料来源于近年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学期刊,采用检索工具刊物如《中国药学文摘》、《药物不良反应题录集》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等进行回顾性调查。涉及《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事》等杂志中有关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报道并对其作出分析和讨论。

二 理论研究

2.1 构效关系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母核7一氨基头孢烷酸(简称7-ACA)是头孢菌素显示药效的基本骨架,但生物活性评价表明,只有母核骨架而无合适的侧链,它的药效甚微,大量的药理研究结果表明头孢菌素类有如下构效关系[3] 2.2 头孢菌素的临床分类

根据药物研制开发时间先后,抗菌谱(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及肾毒性不同,可将头孢菌素分为四代[4],详见表1。

表1 头孢菌素的分类及主要品种

分类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噻吩 头孢拉定 头孢孟多 头孢美唑 头孢唑肟 头孢克肟 头孢吡肟 头孢唑兰

主要品种 头孢硫脒 头孢氨苄 头孢替安 头孢克洛 头孢曲松 头孢他美酯 头孢匹罗 头孢瑟利

头孢唑啉 头孢羟氨苄 头孢呋辛 氯碳头孢 头孢哌酮 头孢米诺 头孢克定 头孢磺啶

2.3 抗菌活性比较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体外时的抗菌活性比较。详见表2。

表2 头孢菌素类的体外抗菌活性比较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

革兰氏阳性菌

++++ +++ + ++

革兰氏阴性菌

+ ++ +++ ++++(*)注:*超过半数的第四代头孢菌素显示对绿脓杆菌的良好抗菌活性。

2.4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2.4.1 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剂主要适用于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所致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亦可用于流感嗜血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敏感株所致的尿路感染以及肺炎等,头孢唑啉常用于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头孢拉定、头孢氨苄 等口服剂的抗菌作用较头孢唑啉略差。主要适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轻症病例。2.4.2 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治疗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等中的敏感株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败血症、骨关节感染和腹腔盆腔感染,用于腹腔感染和盆腔感染时需与抗厌氧菌药合用,头孢呋辛尚可用于对磺胺药,青霉素或氨苄西林耐药的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所致脑膜炎的治疗,也可用于手术前预防用药。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等口服剂。主要适用于上述感染中的轻症病例。头孢呋辛酯口服尚可用于单纯性淋菌性尿道炎、官颈炎、直肠肛门感染[5]。

2.4.3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适用于敏感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如下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腹腔感染、肾盂肾炎和复杂性尿路感染、盆腔炎性疾病、骨关节感染、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治疗腹腔炎、盆腔感染时需与抗厌氧菌药如甲硝唑合用,本类药物对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所致的各种感染亦有效,但并非首选用药。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尚可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各种感染。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轻中度感染,也可用于经第三代头孢菌素注射剂治疗、病情已基本好转后病例。需注意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均不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非发酵菌的感染。

2.4.4 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目前国内应用的是头孢吡肟,本药的抗菌谱和适应症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同,尚可用于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而对其敏感的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沙雷菌属等细菌感染,亦可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经验治疗。所有头孢菌素类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抗菌作用均差,故不宜选用于治疗上述细菌所致感染[5]。

2.5 头孢菌素的理论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毒性较低。常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皮疹、药物热、哮喘、血清病样反应等,偶见过敏性休克。对青霉素过敏者约有10%-30%对头孢菌素类有 5 过敏反应。第一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氨苄大剂量应用时,可出现肾毒性,表现近曲小管坏死。静脉注射时应注意高钠血症的发生。尤其与氨基糖苷类联合用药,可增强肾毒性,要注意监测肾功能。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孟多、头孢哌酮等都可能出现低凝血酶原血症,可用维生素K和新鲜血浆治疗。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日趋严重的问题是二重感染,偶尔可见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念珠菌的增殖现象,尤其对耐药菌株如白色念球菌和肠球菌。第四代头孢菌素类以头孢吡肟为代表,其优点为抗菌谱广及不良反应较少和较轻,其肾部毒性和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较前两代有明显的降低,其一般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皮疹和腹泻恶心等消代系统的不良反应,但一般停药后可以自行好转。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大剂量应用时偶尔可发生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6]。三 结果与分析

3.1不良反应比例

统计2007年 至 2009年期间全院的抗生素不良反应总数为154例。其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为45例,占抗生素不良反应的29.22%。详细见表3:

表3:院内抗生素ADR比例

抗生素 头孢克肟 头孢美唑钠 头孢匹胺钠

头孢羟氨苄 头孢他啶 头孢呋辛钠 头孢哌酮钠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 头孢曲松钠 头孢替安 头孢西丁钠 头孢米诺 五水头孢唑啉钠 头孢唑肟钠

ADR(例)占头孢菌素抗生素的比例(%)占所有抗生素比

例(%)1 6 1 2 8 5 5 4 2 3 2 2 2 4.44 2.22 13.33 2.22 4.44 17.78 11.11 11.11 8.89 4.44 6.67 4.44 4.44 4.44 1.30 0.65 3.90 0.65 1.30 5.19 3.25 3.25 2.60 1.30 1.95 1.30 1.30 1.30 根据上表分析: 结果得知2007年至2009年期间全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比例最高为头孢呋辛钠为

17.78%,表明在应用头孢呋辛钠时应特别注意。

3.2 临床不良反应情况

3.2.1 2007年至2009年期间回收的不良反应反馈表中筛选出属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物并对其作出统计和分析。详见表4

表4:院内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情况

药品名称 头孢克肟 科室(例)泌尿外科(1)外科(1)

头孢美唑钠 急诊内科(1)急诊(3)

头孢匹胺钠 儿科(2)内科(1)

头孢羟氨苄 泌尿外科(1)

头晕(1)皮疹(5)不良反应表现(例)

恶心(1)皮疹(1)寒战高热(1)

不良反应处理 停药(1)未做特殊处理(1)

停药,给予5%GS+地米10mg+非那

根25mg输注 停药(1)停药,对症治疗(2)停药(1)对症治疗(1)

停药(1)停药(1)头孢他啶 儿科(2)内科(1)药剂科(1)呼吸(3)

皮疹(2)皮疹(1)皮疹(1)

皮疹(1)手足发麻(1)

皮肤过敏(1)皮疹(1)皮疹(1)

突发意识不清、呼之不应,伴大汗

淋漓(1)

对症治疗(2)停药(5)

抗过敏(1)停药(1)

立即停药,侧末梢血糖ECG,5%GS250ml静滴(1)头孢呋辛钠 妇产科(1)儿科(1)五官科(1)

妇产科(4)

头孢哌酮钠

消化科(1)肿瘤科(1)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 耳鼻喉科(2)急诊(1)

内科(1)妇科(2)

头孢曲松钠 呼吸科(1)皮肤科(1)

头孢替安 老年科(2)呼吸(2)

头孢西丁钠

急诊(1)

头孢米诺 五水头孢唑啉钠 头孢唑肟钠 泌尿外科(1)妇产科(1)内科(1)儿科(1)急诊(1)妇科(1)

恶心呕吐(1)头晕耳鸣,胸闷乏力(1)

腹泻,恶心呕吐(1)

脸部水肿 眼睑水肿(1)

皮疹(1)皮疹(1)过敏(1)荨麻疹(1)面部眼睑浮肿(1)

腹痛,皮疹,恶心呕吐(1)

皮疹(1)过敏(1)恶心呕吐(1)恶心,头晕,心慌(1)皮疹(1)过敏(1)面部红疹(1)

胸闷、心慌、出汗、四肢麻木、头

痛、颜面苍白(1)

皮疹(1)包皮水肿(1)皮疹,瘙痒(1)

风疹(1)皮肤过敏(1)

停药,对症治疗(1)

停药(2)

停药给予地塞米松5mg(1)非那根12.5mg肌注(1)停药(1)皮肤科治疗(1)停药,吸氧,抗过敏治疗,皮肤科

会诊处理(1)停药(1)

静滴地塞米松(1)停药(1)

停药(1)停药(1)

停药(1)静滴地塞米松、VC(1)

停药(1)停药(5)

停药(2)

寒颤、胸闷、心慌、体温升高(1)肌注非那0.5g+静脉地米10g(1)

头痛,牙齿酸痛(1)

停药(1)

根据上表分析: 本院处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多为停药或利用静滴地塞米松和加维生素C来解决其不良反应。

3.2.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报告

统计2007年至2009年期间全院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45例不良反应表现的分类统计及其分析。详见表5。

表5:院内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分类情况

ADR(例)头孢菌素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酶抑制剂

合计 不良反应比例(%)

过敏反应

4 35 77.78

消化系统 1 4 8.89

神经系统 0 6 13.33

肝肾系统

0 0 0 0

根据上表分析: 本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的过敏性皮疹占总不良反应的77.78%,其次为神经系统占总不良反应的13.33%,而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较少占总不良反应的8.89@,在肝肾系统的不良反应和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在统计期间未有出现。而且在统计得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合用时可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但也应对其过敏反应高度注意,避免发生过敏性休克及过敏性死亡等危及生命的严重过敏性反应。

四 讨论

4.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4.1.1 变态反应

抗菌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是常见不良反应之一。抗菌药物分子结构比较简单, 为非蛋白质, 与ADR密切相关。研究表明,β-内酰胺环、与β-内酰胺环并合的杂环及环上的侧链取代基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ADR。

头孢菌素的变态反应主要有皮疹、荨麻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过敏性休克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类似青霉素的休克反应, 可按同样方法进行急救。变态反应又分为速发型(Ⅰ、Ⅱ、Ⅲ型)和迟发型(Ⅳ型)两种。单次用药的ADR多为速发型反应, 是由IgE、IgG 和IgM 介导的免疫反应。过敏性休克也属速发型变态反应, 且均发生在静脉滴注给药后5~30 分钟。迟发型变态反应一般在48~72 小时或更长时间出现, 是由致敏的T淋巴细胞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引发。其它类型的ADR 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患者年龄、性别、遗传、代谢、酶系统、病理状态等诸多复杂因素有关。鉴于此类药物应用的广泛性与ADR的发生率和严重性, 临床选用时, 不仅要关注病情与药物的抗菌谱, 还应仔细询问和掌握患者及家族的既往ADR 史、是否过敏体质和近1~2周内用药情况, 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ADR。在用药过程中, 尤其是静脉滴注开始后的30分钟内, 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ADR, 包括停药、干预, 必要时抢救, 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对于已经发生ADR的患者, 应根据情况告知今后禁用或慎用某些药物。

头孢菌素类药物与青霉素类药物在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 因此, 两类药物之间可致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 其发生率为5%~10%。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者约10%~30%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临床应用时须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者, 慎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并在用药前做皮肤过敏实验, 阴性者须在严密观察下使用, 以免发生迟发性过敏性休克。提示在临床应用该类药品时, 除了严格排除禁忌证以外, 还应随时对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患者做好用药后的严密监护和抗休克急救准备[7]。4.1.2 胃肠道反应

口服或注射头孢菌素类药物, 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胀气等不良反应。这是由于多种头孢菌素直接进人胃肠道或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的缘故。经胆汁排泄的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拉氧头孢, 头孢曲松等多引起腹泻、肠炎或伪膜性肠炎。4.1.3 肾损害

肾脏是头孢菌素排出的主要脏器。药物在尿液中浓度可比血浓度高几十倍或更多, 因此, 易造成肾损害。不同的头孢菌素致肾损害作用大小不一。头孢菌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加重肾损害。

头孢菌素在大剂量应用时均有产生肾毒性的可能, 主要损伤部位是肾脏的近曲小管细胞, 而间质性肾炎较少见。头孢菌素的肾毒性主要是药物浓度导致的, 而非过敏性损伤。静脉注射因避免了影响药物吸收的各种因素, 其血浆药物浓度迅速达峰值产生疗效。但血浆浓度过高也可使不良反应迅速发生。第一代头孢菌素肾毒性与其在组织中的浓度相关。导致肾损害的原因可能为治疗前因感染轻度 10 脱水, 用药前未及时补液, 相对血容量降低,药物浓度增高, 另外没有按照推荐剂量分次给药;其代谢产物易产生变态反应且可溶性低。头孢唑啉剂量较大时有一定肾毒性, 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或血尿, 肾功能异常。第三代头孢菌素肾毒性减少, 但头孢他啶有一定的肾毒性, 尤其是原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为明显, 因此该药的用量要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进行调整。

输液中加入2种以上药物, 可发生理化或药效学相互作用。头孢菌素致肾功能损伤, 除用药剂量过大外,与合用肾毒性药物如强利尿剂(呋塞米、依他尼酸)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 若原有肾功能减退, 头孢菌素可加重肾脏损伤。一般给药后1周发生, 停药后可恢复, 少数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8]。4.1.4 肝脏毒性

头孢菌素可引起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发生率为1%~11%, 多为轻至中度, 持续时间短, 停用抗生素可恢复。头孢曲松可引起较明显的肝脏反应, 如原发性胆汁郁积、胆囊泥沙样结石等, 尤其在儿童多见,但停药后可恢复。4.1.5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头孢曲松钠、头孢吡肟注射剂可引起精神障碍。在本院研究中发现头孢羟氨苄有一例引起精神障碍,其表现为失眠和喜怒无常,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4.1.6 造血系统功能障碍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造血系统毒性, 偶见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等。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疗程长短、合用抗凝药直接有关。4.1.7 局部刺激

这类不良反应常与给药途径有关。口服头孢菌素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静脉注射后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1%~2%, 有的可达5%以上。一些头孢菌素肌内注射后局部疼痛明显, 可使用利多卡因(0.25%~0.5%利多卡因注射液)作溶酶缓解。4.1.8 药物热

热型多为弛张热或稽留热。当临床上考虑药物热时应结合以下几点综合分析与药物间的关系: ①应用抗菌药物后感染已控制, 体温下降后再上升;②原感染所致发热未控制, 用药后体温较未用抗菌药物前更高;③发热、体温增高, 但一般状况良好, 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④发热伴皮疹或嗜酸细胞增高;⑤停药 11 后2~3 天体温下降[9]。4.1.9 戒酒硫样反应

目前应用有些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饮酒,有时会出现戒酒硫样反应。其反应表现为面红、心跳加快、失神、血压下降、胸闷、头痛恶心等,此反应与头孢菌素抑制乙醛在体内继续氧化代谢有关[10]。

4.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给药方案的选择

4.2.1 头孢菌素类系繁殖期杀菌药,按其性质要求,需要快速地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形成较高的血药浓度,对其抗菌作用的发挥更为有利。静脉滴注头孢菌素宜将一次用量的药物溶于50~100ml的溶剂中历时0.5~1h滴完,一则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二则可减少药物分解并产生致敏物质;静注给药宜将一次用量的药物溶于10~20ml溶剂中,缓缓注入静脉。

4.2.2 头孢菌素类属于典型的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当血药浓度或组织浓度低于最小抑菌浓度(MIC)时,细菌很快生长,当达到MIC时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增加疗效,关键是延长大于MIC的维持时间(T >MIC)。国外的体内、体外研究和动物及临床研究证明,当T > MIC超过40%时疗效较高,反之较差。

4.2.3 头孢菌素类的许多品种具有抗菌后效应(PAE),所以在调整给药时间间隔时,可根据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加上PAE的时间来确定。头孢菌素类对金葡菌均有PAE,如头孢曲松血浆半衰期可达到8h ,在有效剂量内可维持杀菌浓度达24h;头孢孟多PAE 为3.9h;头孢哌酮PAE为4.6h,头孢唑啉PAE为1.2~4.5h。PAE持续时间越长证明细菌处于抑菌状态越长,经受了非致死性损伤的细菌很难快速恢复活力,从而达到或优于连续给药的效果。目前头孢菌素类多采用1日1次给药方案。如在用头孢三嗪1日1次给药与羟氨苄青霉素1日3次给药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对比研究中,在脑脊液(CSF)中的杀菌力及CSF正常压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前景更好。同样,对头孢克肟1日1次口服给药与羟氨苄青霉素1日3次口服治疗上、下呼吸道感染的对比研究中,也获得相似的治疗结果[11]。

4.3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合用药方案

4.3.1 通常繁殖期杀菌剂与静止期杀菌剂合用 通常繁殖期杀菌剂与静止期杀菌剂合用可获得协同抗菌作用;静止期杀菌剂与快效抑菌剂合用常可获得协同或相加作用;而繁殖期杀菌剂与快效抑菌剂合用可发生拮抗作用;如国内、外研究表明在重危感染中头孢菌素类与氨基苷类抗生素的联合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而没有拮抗作用,但这两类药物不可混在同一注射容器中应用,因β-酰胺环可使后者部分分解灭活;头孢菌素类一般不与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类、磺胺药等抑菌剂合用,尤其是在治疗脑膜炎或急需杀菌作用的严重感染时。

4.3.2 头孢菌素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用

头孢菌素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用或组成复方制剂,起到协同作用,以增强其抗菌作用。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复方制剂有头孢哌酮/ 舒巴坦。4.3.3 头孢他啶与万古霉素联合呈协同作用

万古霉素对G+菌很有效, 尤其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毒副作用低, 细菌对它的耐药性发展缓慢, 但万古抗菌谱窄, 对几乎所有的G-菌均无活性。头孢他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对酶高度稳定, 但不足之处是对G+ 菌的抗菌活力较低。临床上两药联合, 不仅无拮抗作用, 还表现出较强的相加作用, 无不良反应, 对手术治疗G+ 菌和G-菌混合感染具有良好的效果。4.3.4 头孢克肟与维生素K1的可配伍性

头孢克肟的结构上不含N-甲硫四唑基或N-甲噻二唑基。研究表明,头孢菌素能以类似香豆素样药物的方式影响维生素K1的代谢, 从而引起凝血酶原减少症, 而本品结构上不具有N-甲硫四唑基或N-甲噻二唑基侧链, 对维生素K1的代谢无明显影响[12]。

4.4结语

综上所述, 头孢菌素类抗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适应证多等特点, 但也应注意其不良反应, 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 如过敏性休克、重度血红蛋白下降、消化道大出血等。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合理用药, 严密监护,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药物联用在体内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既可以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也可以增加药效或药物的毒性,所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与其它药物共同联合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参考文献] [1]杨玉 吕培中.头孢菌素的近代进展[J].冶金防痨,1997.7(4):242 [2]张永信.头孢菌素的药理特点和选用[J].上海医药,2003.24(11):495 [3]杨开川,游莉,刘家健,李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结构修饰的研究[J].World Notes on Antibiotics 2009,30(4):178-179.

头孢类抗生素论文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 仪器:岛津LC-20AT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包括LC-20AT色谱泵、 SPD-20A紫外检测器、 LC-solution数据处理系统、Rheodyne 7725手动进样器 (带20μl 进样环) 、TGL-16C高速离心机 (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 (2) 试剂:乙腈为色谱纯, 醋酸、乙醋酸钠均为分析纯, 水为超纯水。头孢哌酮、头孢呋辛、 头孢克洛由中国药品生物检定所提供。

1.2 各种试液的配制

(1) 醋酸盐缓冲液 (5%, pH 4.5) :称取5g无水醋酸钠定容于1000ml容量瓶中, 用醋酸调配溶液pH为4.5即可。 (2) 标准贮备液:头孢哌酮、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对照品均5mg, 用流动相分别定容于50ml容量瓶中, 调配成100μg/ml的标准贮备液, 置于-4℃冰箱中保存[1]。

1.3 色谱条件

(1) 色谱柱:依利特Hpersil ODS C18 (5μm, 4.6nm×250nm) ; (2) 流动相:乙腈-醋酸盐缓冲液 (5%, pH 4.5) (15∶85) ; (3) 流速:1.5ml/min[2]。

1.4 血样处理方法

取1份血清置于塑料离心管内, 加入等体积的 4.0%高氯酸溶液, 加盖后用旋涡混匀器混匀0.5~1min, 室温下放置10~15min以充分沉淀血清中的蛋白质, 然后以1000r/min的速率离心10min, 取上清液20μl, 经过0.45μm的膜过滤后进样分析[3]。

2 结 果

2.1 色谱行为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 头孢哌酮、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在15min内实现较好分离, 见图1。

注:1.头孢呋辛;2.头孢克洛;3.头孢哌酮

2.2 标准曲线

取空白血浆0.9ml, 分别精密加入0.1ml不同浓度的标准液调配为0.05、0.1、0.25、0.5、1、2.5、5μg/ml的含药标准血浆。按“血样处理方法”操作, 记录峰面积, 以峰面积A对浓度C做回归, 得回归方程:C头孢哌酮=2E-06A-0.0327, R2=0.9955;C头孢呋辛=7E-07A+0.0129, R2=0.9999;C头孢克洛=9E-07A - 0.0148, R2=0.9985。

2.3 回收率和精密度实验

在空白血清中分别加入3种抗生素标准溶液使样品中药物浓度分别达到20, 40, 60, 80, 100μg/ml, 按“血样处理方法”测定并计算抗生素在血清中的回收率及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 。3种抗生素在血清中的回收率为91.3%~100.8%, 平均回收率均>96.2%, 日内、日间RDS均<5.0%。见表1。

3 讨 论

本研究通过建立同一色谱体系同时测定人血清中头孢哌酮、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的药物浓度, 实验证明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的特点, 且该法适用于此3种头孢菌素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血清中药物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流动相中乙腈比例>25.0%时, 3种药物分离度不能满足药典要求;当乙腈比例<10.0%时, 头孢哌酮出峰时间过长, 影响分离速度。因此笔者选择乙腈比例为15.0%。流动相pH对3种抗生素在C18色谱柱上保留的影响较大, 流动相的pH值应为 (4.5±0.1) 。

参考文献

[1]吴振洁, 郭伟斌, 张启国.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多种头孢菌素的研究[J].色谱, 1999, 17 (6) :518.

[2]涂晓真, 杨志杰, 付丽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多种头孢菌素的分离和测定[J].中国药师, 2003, 6 (10) :634.

头孢类抗生素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份收治的50名支气管扩张症合并重度感染患者, 其中男性27例, 女性23例, 年龄35~58岁, 平均年龄55.3岁, 将这些患者平均且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症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使用第四代抗生素头孢匹罗治疗, 坚持一个疗程, 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病情改善程度。观察每日体温, 症状体征变化, 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在治疗前后各做一次痰细菌培养, 及血尿常规, 肝肾正常, 促凝血时间, 电解质及胸部X线检查, 为了方便研究, 本文选取的50例患者经过感染程度评估, 感染程度可视为同一程度。

1.3 观察指标

主要是观察患者的疗效, 疗效指标有痊愈、显效、进步、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所有计数数据然后采用χ2进行检验, 并且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上述统计, 我们得出, 实验组痊愈患者18例, 占72%, 显效患者4例, 占16%, 进步患者2例, 占8%, 无效患者1例, 占4%, 有效率为96%, 对照组痊愈患者14例, 占56%, 显效患者5例, 占20%, 进步患者3例, 占12%, 无效患者3例, 占12%, 有效率为88%,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见表1。

3 讨论

通过以上结果, 我们不难看出, 实验组即使用第四代头孢类头孢匹罗的总的有效率达96%, 而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8%, 因此, 我们可以说, 使用第四代头孢类头孢匹罗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合并重度感染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头孢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类半合成抗生素, 它与青霉素相比具有抗菌谱较广, 耐青霉素霉疗效好, 毒性低, 过敏反应少等等一些优点, 在抗感染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头孢类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没代都有不同的用途。目前第四代头孢主要有头孢派姆, 头孢克列定, 头孢匹罗等, 它们抗菌谱更广, 抗菌活性更强, 但是如今目前大多数还处于临床实验阶段, 因其效果好, 一般目前用于治疗一些重症感染[2]。

但是由于本文的样本人数还不够, 比较少, 因此容易出现一些误差, 但是总的来说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 肺部感染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因此第四代头孢类成为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合并重度感染研究的重点, 因该病一旦发生其比较凶险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及时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也成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的重点[3]。

综上所述, 抗生素 (第四代头孢类) 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合并重度感染效果是显著的, 值得临川进一步深入研究, 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 对抗生素 (第四代头孢类) 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合并重度感染进行分析, 找到治疗该疾病的最佳临床途径。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份收治的50例支气管扩张症合并重度感染患者, 将这些患者平均且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使用第四代抗生素头孢匹罗治疗, 坚持一个疗程, 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病情改善程度。结果 实验组痊愈患者18例, 占72%, 显效患者4例, 占16%, 进步患者2例, 占8%, 无效患者1例, 占4%, 有效率为96%, 对照组痊愈患者14例, 占56%, 显效患者5例, 占20%, 进步患者3例, 占12%, 无效患者3例, 占12%, 有效率为88%。结论 抗生素 (第四代头孢类) 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合并重度感染效果是显著的, 值得临川进一步深入研究, 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抗生素 (第四代头孢类) ,支气管扩张症,合并重度感染

参考文献

[1]Pasteur MC, Helliwell SM, Houghton SJ, et a1.Aninvestigation intocausative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bronchiectusis[J].Am J RespirCrit Care Med, 2003, 162 (4) :1277-1284.

[2]朱砚, 瞿介明.支气管扩张症的抗生素治疗[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7, 6 (3) :161.

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首选头孢类 篇7

应根据手术部位选择相对广谱、杀菌活性强、毒副反应小、价格不昂贵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列为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 (头孢唑林) 对G+葡萄球菌具有最强的杀菌活性, 在预防头、颈、四肢及其他切口感染上有其优势, 是最基本的预防用药;在预防胸、腹、盆腔手术部位感染时, 则广泛使用头孢二代 (头孢呋辛等) ;感染风险高的复杂大手术, 必要时可用头孢三代 (头孢曲松等) 。下消化道手术 (或创伤) 且有明显污染时, 预防用药应当覆盖常见的厌氧菌, 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加用专门针对厌氧菌的抗菌药, 如甲硝唑。

氨基糖苷类有耳、肾毒性, 不是理想的预防用药。喹诺酮类在我国细菌耐药严重, 也不宜用做预防。如果病人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过敏, 针对G+球菌可用克林霉素, 针对G-杆菌可用氨曲南, 必要时可以联合使用。

此外还要注意, 不应常规使用万古霉素, 只是在特殊情况下 (如病区内近期频发M R S A感染, 心内膜炎病人行心脏直视手术等) 才需使用万古霉素。大器官 (如肝、胰-肠) 移植, 由于病人处于明显的免疫抑制状态, 可以使用覆盖面更广的抗菌药物, 例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黎沾良)

上一篇:自由与快乐下一篇:髌下脂肪垫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