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船歌》

2024-05-14

《六月-船歌》 篇1

正如上图所描绘的那样, 全曲的开始是2小节的引子, 以g小调开始。引子由g小调的主和弦构成, 由两个四分音符和一个柱型的二分音符上行大跳构成, 在力度上是一个p, 速度缓慢。这也就将全曲的一个整体情景勾勒出来了:波光粼粼的湖面, 微风拂过, 吹起阵阵涟漪。一只小船摇着浆橹从远方慢慢驶来, 平静而安逸, 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油画, 呈示给了广大的听众。左手的伴奏织体一直贯穿整个A段, 做背景音乐。A段是由一个单三部曲式构成。在A段中, 首先在乐曲的开始就呈现了两个主题, a是一个弱起在第三拍上的一个向上级进的均分型音型, 给人一种忧郁、委婉的感觉, 并在第一次呈示时运用了旋律小调, 更增加了这种倾向性。b是一个环绕向下四度跳进的均分型节奏音型。和a比较, 它似乎是a的解决。这种向下的跳动和环绕, 更像是人们在叹息, 又仿佛是一种浅浅的而又不可及的渴望。而左手的伴奏织体在其后同样运用相同的音乐形态, 并与右手的旋律交替出现, 一唱一和。这种左右手b主题的交替出现, 使人联想到仿佛是小船的两只浆橹在交替地向前划进, 激起水面浅浅的波纹, 在静谧的夏夜里缓缓划进。第一乐句在第6小节处结束, 总体来说给人一种清闲、安逸的感觉, 但在安逸中又有一丝淡淡的忧伤。这其中似乎也体现了作曲家身处的那个时代背, 在沙皇的统治下, 文人、艺术家在思想上的压抑和困惑, 而又无力寻找解决之路的那种无奈和无力。A段的第二乐句在结构上和第一乐句基本相同, 长度为6小节, 仍以ab两个主题构成, 但左手的伴奏没有像第一句那样与右手形成相互对应, 而是一直保持均分单音和柱式和弦的音型, 犹如水波般给以衬托, 构成了一个音乐背景。在调性上离调到了B大调后回到了g小调, 在停滞中仿佛增添了一丝向前发展的动力。A段的第二乐句以完满终止结束, 但和第一乐句相比, 在旋律和调性上进行了扩充, 因此也就显得更加完满。

B段一开始即运用了B大调, 和A段相比, 顿时显得豁然开朗, 在力度上也逐渐加强。在音型的构成上, 除了仍然运用a、b的主题, 在13小节第三拍的弱起处出现了一个新的主题c。c由一个极进的上行音阶和一个向下的五度跳进构成, 并总结了a和b, 因此c带有a和b的主题特点。由于大调的运用和音区的提高, 给人一种明朗的感觉, 给人以一种希望。可以说, 如果A段的那种渴望是渺茫而不可获及的话, 那此处的这种希望似乎唾手可得。而随后的14、15小节是c的下行模进, 而在力度上也由强到弱, 情绪一下暗淡下来, 使得刚才的那一线希望又一下变得遥不可及。B段的半终停在了B大调的Ⅴ上。第二乐句和第一乐句基本相同, 首先运用a、c主题构成, 在其后是c主题的倒影, 并在结尾处b主题的变形以倚音的形式出现, 仿佛是平静的水面上掀起的一阵小小的涟漪。B段左手的伴奏织体与A段有所变化的是采用了引子的节奏型, 即均分型的两个四分音符和一个二分音符柱式和弦。而在音的走向上又采用了A段先上行后下行的大跳音型, 使得B段与A段和最初的引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情绪上, B段在最初给人一种明朗的希望, 但这种希望在随后的发展中又马上消失了, 这似乎也反映出了作曲家身处在那个时代下心中的种种矛盾。

A`段是A段的完全再现。但在最后运用同名大小调的相同的属和弦自然过渡到了G大调上。B段是一个与A段相比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中部。采用的是并列二部曲式, 并运用展开性的发展手法。C段以G大调开始, 在速度上变得有一些激动和紧凑, 但在力度上还是以P开始。这个也就与A段自然地衔接在了一起。C段第一乐句的开始, 主题材料实际上仍然是b主题的变形, 即仍是三个弱音和一个强音, 只是在节奏上扩充了一倍, 而后面的一小节是a主题的倒影。第一乐句在音型构成上采用的是平行三度的音型, 而左手的伴奏运用的是主属交替的均分型柱式和弦, 和右手的旋律形成了前后交替的音响效果。这也是极具民间音乐的音调, 代表了东欧民间音乐中风笛的音响。和前面的A段中的平静安详相比, C段显得更加激烈, 具有动感, 使人们看到了小船在慢慢划动起来, 在平静的水面上溅起了层层的水花。作曲家在此处运用了平行三度的音响是结合了俄罗斯民间歌曲的特点, 犹如女声合唱般。第二乐句和第一乐句基本相同。只是在右手的平行三度旋律上又增添了八度的音响, 使得旋律更加丰富和充实。可以这样说, 如果第一乐句的平行三度是女声的合唱, 那么此处便是男声的加入。左手的伴奏织体也发生了改变, 采用的是后起拍八分音符的连线极进的上行和下行 (见谱例36-38小节) , 更增加了紧张的效果, 仿佛是对前面那种渴望的努力追求。作曲家在此处生动地运用了民间音乐的音型, 由此可以想象到身处19世纪在沙皇的统治下俄罗斯社会生活的黑暗和压抑, 而身为当时的音乐家, 对整个社会生活的不满而又无法寻找出路的苦闷心情, 想斗争却又无力的那种内心的矛盾而又复杂的心情。C段的终止在40小节。右手的旋律终止在第一拍的前半拍上, 而左手却终止在第一拍上, 而第一拍的后半拍即是C段的终止又是D段的开始, 此处作曲家运用了闯入终止, 使C段和D段紧密相连。

D段运用的是b主题严格的倒影, 只是在节奏型上运用了弱起带符点的节奏型, 在后面的发展中运用向下的模进手法。在47小节处, 以八度音型的小二度的极进上行的模进, 并以减七和弦的双手琶音及其向上转位, 达到全曲的高潮。在力度上也是两个ff, 在速度上逐渐渐慢, 而阵阵琶音也似乎是一片片水花从小船中心向四周扩散开来。可以说, 此处是全曲的高潮, 也是作曲家整个思想斗争的高潮。B段结束在53小节处, 停在了g小调的属和弦上, 随即又回到了g小调。

A`段基本上是A段的再现, 只是在左手的伴奏织体上有所改变, 增加了左手的呼应。相对于前面的激烈过后, 又重新陷入了那种孤独和无助, 并使这种孤独感显得更加强烈, 好像是经历了一番无谓的挣扎后又重新回到现实。

尾声运用的是结束型的陈述类型, 总结了前面运用过的所有的主题材料。第一句的右手的最高声部是极进下行的音阶, 即a主题的倒影。而左手的伴奏运用主属长音的交替出现, 其节奏型和B段相同。而在89-90小节处左右手运用的交替音型, 仿佛是作曲家的自我安慰。第二句是第一句的低八度重复, 而音域的走向也是由高到底, 逐渐趋于平静。全曲的最后8小节, 左右手是主属长音和柱型和弦的交替出现, 音域由低到高, 力度上由强到弱, 并以主和弦的琶音结束, 使听众仿佛看见悠悠的小船在夏夜的笼罩下, 慢慢划向远处, 光线逐渐暗淡下来, 留给听众的只是月色下泛起阵阵涟漪的湖面和夜空中一轮恬静的明月, 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钢琴小品——六月船歌浅析 篇2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 《六月船歌》 俄罗斯 曲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94-01

一、《六月船歌》的艺术特征

《六月船歌》配合俄罗斯诗人普列谢耶夫创作的诗歌《六月》:“去到岸边,那里的浪涛将轻吻我们的脚,神秘忧郁的星辰,……”是一首充满着无限魅力的钢琴小品。柴可夫斯基曾说:“我借助音乐语言表露我的意境和情绪。”在音乐中,他力求反映人们普遍的思想情感,用俄罗斯迷人的民间旋律,深深地浸入人们的内心,使人联想起幽静而美丽的夜晚,曲中有一种淡淡的伤感和若有若无的惆怅,既充分展示出了俄罗斯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柴可夫斯基特有的抒情气质,又揭示出柴科夫斯基音乐淡雅和细腻的一面,使得《船歌》成为颇具魅力的钢琴小品广为流传。 1.“船歌”的特点

“船歌”是一种音乐体裁,是浪漫派作曲家喜欢采用的作曲方式。最初的船歌音调悠长、优美、抒情,节拍为6/8拍,调式为小调式,伴奏节奏型模仿船身均匀摇摆和摇桨的动作,富于律动。

2.《六月船歌》的特别之处

柴可夫斯基按照俄罗斯民族风格,重新处理了船歌体裁,这首船歌没有采用6/8拍子,他独特的運用了平缓的4/4拍节奏来模仿划船的感觉,用从容的旋律写成一首富有俄罗斯风格的乐曲。曲中极富表现力的和声和优美的多声部线条,构成了《船歌》别具一格的音乐形象。

二、钢琴小品《六月船歌》的曲式结构

这首钢琴小品带有俄罗斯风格的迷人旋律,徐徐流动的伴奏声部,以及具有表现力的和声织体,给人一种优美辽远的印象。全曲为复三部曲式,分三段,乐曲开始的前两小节为“引子”,为主题段落的进入做了铺垫。

第一段和第三段为同一主题,虽然没有用6/8拍子,但4/4拍子由强拍到弱拍一摇一摆的节奏,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形象。宁静舒缓、深沉婉约,仿佛微波轻拍船舷,又仿佛一只小船在夏夜寂静的星空下缓缓地飘荡,令人陶醉。中段的速度转快,节奏活跃自然,速度如船桨般轻松开朗,十分有生气,并从小调转入了大调,从四拍过渡到三拍。这时,第一部分如歌的行板又代替了这短暂的愉悦,外声部与内声部一应一和,旋律由原来的“独唱”变成了“二重唱”。最后,随着音乐力度的逐渐减弱,小船仿佛也慢慢离去,只留下那闪耀的星光和寂静的夜空。

全曲的结构:A(单三部曲式)——B(开放的单二部结构)——A’(略有装饰的变化再现)(1-31)(31-53)(53-83)。

第一部分(A)为再现单三部结构,以g小调为主要调式进行发展。它可分为三个乐段,即a b a。第一个乐段为平行乐段,通过g小调与ЬB大调的转换,最后落在了g小调的主音(t)同时也是ЬB大调的Ⅵ级和弦上。第二乐段又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末的和声走向是属七(D7)到主音(t),显示出了乐句的稳定性;第二乐句是以重复第一乐句的主题材料开始的,由于在第8小节音乐形成了一个小高潮,从而延迟了第一乐句相应部分的音乐,使第二乐句成为了第一乐句的扩充,长度是第一乐句的3倍。这样的扩充,其结果是一个两小节之后两个一小节,形成了结构的分解,之后以两小节的片段来结束,从整体看来又是前面两个一小节的综合。乐句末的和声走向为t-s-K46-D7-t,为原调的完全终止。这样的和声走向使第二乐句保持了充分的稳定意义。虽然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运用了不同的终止式,但它们的基本音型相同。紧接着为第三乐段再现部的进入,这是第一乐段的再现。这时再现部的开始为这一终止式在主调上的解决。这一乐段没有引进新的主题材料,其结构与调性相同,但所表现的意义和作用有所不同,它不再是乐思的初次陈述,而是起强调和巩固作用。这种再现是揭示乐思,完成音乐表现内容的一种手段,结束在属调上。

第二部分(B)是对比中段,开放的单二部曲式。之所以开放,是因为它结束在了属音。这一部分是前面主题的展开,调性转入G大调,情绪明显变开朗,产生了新的对比主题,有了更多的发展趋向。这一部分包括两个乐段,并且最后加入了连接部,目的除了为新形象做准备外,还具有一定的过渡作用。第一乐段为方整性平行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都是从主到主的进行,稳固了调性,同时也确定了新材料与旧材料的不同情绪特点,使情绪逐渐发展到高潮。第二乐段为开放式非方整性平行乐段,节奏的突然变化增加了整个情绪的紧张性,伴奏声部还保持着原来的律动。紧接着进入了新的主题片段,即连接部,调性变为升C旋律大调,片段动机不断向上的模进以及连续的琶音减七和弦,以反向的主题动机衔接了主题动机与再现部。中间部分由于没有明确的终止式,所以显得很不稳定,而速度的变化更化强了这种不稳定性的程度。

第三部分(A’)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为略带装饰音的变化再现,即只是加强了内声部的复调处理。

演奏这首作品时学生首先要从心底悠然地唱出来,并努力地通过指尖控制键盘,手指尽量贴键,让情深意长的旋律从手指尖“流”出来。Legato(连奏)的演奏技术要深刻理解,对演奏这类歌唱性音乐大有益处。《六月船歌》虽然不属于炫技类的作品,但演奏者必须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深入分析与演奏,去感受柴科夫斯基音乐的内涵。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带有强烈的感染力,在语言和艺术技巧上吸取了俄国民间曲调,展现了俄罗斯人民淳朴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场面,倾注了柴可夫斯基对大自然、生活、神明和艺术最真挚的爱。

参考文献

1 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四季[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上一篇:试管稀释法下一篇:外语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