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国际学生十篇

2024-07-27

医学本科国际学生 篇1

一传染病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挑战

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必修的重要临床课程之一, 通常安排在医学三四年级留学生中展开, 其内容是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选定的, 因此一般安排在诊断学、内科学和外科学之后进行。其任务是给留学生提供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一些基本常识、各类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诊治及预防相关知识。现实生活中, 由于师生之间在社会制度、语言交流、文化教育背景、行为思维方式、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给该专业学生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1. 留学生全英教学师资短缺

我校临床医学本科留学生中文基础薄弱, 需要全英文教学, 而师资短缺是目前最大的瓶颈。目前, 承担留学生临床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全部都是国内医学院校毕业, 他们中大多数都有在国外短期学习培训的经历, 但由于接受的临床医学系统教育均是在国内完成, 使用的教材是中文教材, 而且医疗文书全部是中文撰写, 这一点与香港的临床专家存在较大差别。香港的临床医生接受的本科教育均是英文教材, 日常医疗文书也是以英文为主, 因此香港临床专家英文基础普遍很好。再加之医学英语专业性强, 不同的专业之间相差甚远, 在某一个专科工作的医生很难熟悉其他专科的医学专业英语;而且任何一种疾病本身不仅仅涉及一个系统, 多数情况下涉及多系统的问题, 如病毒性肝炎这部分教学内容, 就需要涉及肾脏损伤、肝性脑病、肝肺综合征等复杂的多器官、多系统问题, 这就导致目前负责临床教学的临床医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普遍一般, 大部分教师无法用流利的英语就广泛的临床医学知识进行自由交流。不少负责临床教学的临床医生, 尽管临床经验丰富、中文教学能力强, 但受语言限制, 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更多情况下只能对着英文讲义和投影照本宣科, 课堂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 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留学生的求学热情。

2. 留学生专业英语教材的缺乏性

目前, 国内缺少针对留学生的专业英文教材, 以传染病学专业为例, 教师一般都参考程明亮教授主编的英文教材《传染病学》, 而留学生多数都是自费购买的哈里森内科学或西氏内科学。学生不愿意使用国内自编英文教材的原因是学生毕业后一般都是选择回国参加各国自己的医师资格考试或参加美国医师资格考试, 这类考试都是以英文原版教材为基本内容。由于教师和学生选择的教材不一致, 学生无法提前预习, 课堂上也很难按照老师的思路来学习, 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 传染病学的内容, 在国外的哈里森内科学或西氏内科学中, 并未按照传统的传染病学教学习惯按顺序来编排, 而是穿插在各个不同章节, 缺乏系统化。这样一来教师仍然按照常规的传染病学教学内容和顺利来编排课程, 但留学生听起课来感觉教学内容是跳跃式的, 无法对传染病学教学内容形成整体印象。

3. 教学方式不习惯

我校留学生来自于不同国家, 他们的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存在较大差别, 与我国国内的教师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别。留学生大多不习惯国内的填鸭式、传授式的教学方式, 更容易接受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但国内的教师长期以来习惯了传授式的教学方式, 需要时间来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传染病学的内容多数都无法通过形象的展示来开展教学, 客观上也给这种教学方式的推广带来阻力。再加上来自于不同国家的留学生, 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安排也不能完全适应国内的环境, 周末加班、晚上继续学习的人数较少, 这一点与中国学生的刻苦精神和对知识的渴望形成一定的反差, 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二改进留学生教学工作的对策

任何事物都是挑战和机遇并存, 该专业学生的教学同样也给教师们提供一个自我发挥并不断进步的舞台。笔者认为从我自身做起,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留学生的教学工作。

1. 不断提高教师的全英教学水平

全英教学要求全体教师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 为此, 各高校和教师要尽快提高英语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养, 包括: (1) 定期选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以英语为母语的欧美等国外大学医学院进行系统的培训。我校已经启动这一机制, 每年都由学校或医院资助骨干教师赴国外培训, 时间从3~12个月不等, 为青年教师迅速提升专业英语水平、开阔视野提供了重要机遇。 (2) 请外籍教师给英语师资强化培训班授课。我校英语教研室精选部分优秀的外教, 通过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的形式, 为广大承担英语授课任务的老师进行专业英语的培训。 (3) 积极支持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国际会议, 提供英语表达能力。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 骨干老师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增加, 我科的教师轮流参加每年一次的美国、欧洲和亚太肝病年会, 通过与国外专家的交流, 锻炼英语表达能力。 (4) 参加各类机构举办的英语学习活动。我院每年均由医院资助, 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由商业英语培训机构举办的规范化英文培训, 这类专业培训机构创造全英文的环境, 通过高强度规律的培训来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5) 组织全校英语教学比赛, 通过这类活动, 激发教师学习英文的热情, 逐渐建立一支高度专业化的临床医学教师队伍。

2. 统筹各方面力量,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之一, 是教学的基础和依据, 也是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具有广泛的辐射作用。曾经有人质疑过, 国外有成熟的英文原版教材, 我们是否有必要编撰一套属于自己并适用于医学留学生的临床医学教材。的确, 国外的临床医学教材很长时间被广泛应用并经过反复改进, 已经非常全面和完善, 但国外的教学学科分类与我们并不一致, 如我国将病毒性肝炎纳入传染病教学内容, 而欧美一般都将病毒性肝炎纳入内科学消化病教学内容;而且国外的疾病谱与我们差别较大, 这一点在传染病专业体现得尤为明显。由于传染性疾病分布的地域差别, 国外教科书中重视的疾病, 在我国可能十分罕见, 反之也有可能。因此单就传染病学教学来说, 我们还是需要一套符合我国学科分类、疾病特点的传染病学教材。编写一套全英文的临床医学教材, 需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非一院或一校可以完成, 这项工作需要国家或学会层面来组织多院校间合作来完成。

3.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针对目前授课教师英文表达能力的不足, 如能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帮助学生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在进行狂犬病和艾滋病的教学时, 可以收集既往的教学录像片,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来介绍。不过, 既往的教学片均是中文编辑加工形成的, 需要授课老师边播放边用英文来进行重要讲解。这种形象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合留学生教学。以后希望能整合力量, 编制配有英文字幕和英文讲解的多媒体。

4.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针对留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实际授课中, 教师可通过具体的临床实践和病例作为载体来传递知识。如在讲解钩端螺旋体病时, 在课堂开始环节先是介绍一个典型病例, 然后针对该病例提出问题, 激发留学生的兴趣, 引导留学生思考和回答。在国内医学本科生教学时, 还专门安排了一堂病历讨论课, 在这堂课上完全是介绍病例, 由留学生参与讨论并作答, 教师来点评和总结。这种教学方式可将各个不同疾病的知识串联起来, 因为有了生动的病例和图像, 留学生感觉贴近真实的临床, 加深留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笔者推荐在留学生教学环节也增加病例讨论的内容, 当然这就对授课教师的英文表达能力和全面的医学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束语

总之, 全英文留学生临床本科教学在中国的临床医学教学实践中尚处于探索阶段, 全面提高授课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编制符合中国教学习惯的专用教材以及改进教学方式, 这些都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随着医学教育国际化的深入, 临床教师应拓宽国际化视野, 加深对全英文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不断提高临床教学水平。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 来华留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在临床医学本科留学生全英文教学方面, 目前面临着一些困难, 包括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教学方式不习惯等, 需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如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英文水平、整合力量加强教材建设、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等。相信通过多方面的努力, 临床医学留学生教学水平会不断得到提升。

关键词:传染病学,临床医学,留学生,教学

参考文献

[1]叶廷秀、兰建明、康杰.医学留学生基础化学全英教学初探[J].广东化工, 2013 (14) :209~210

[2]王智昊、臧秀贤、张楠等.医学留学生《急救医学课》全英语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6) :1375~1376

医学本科国际学生 篇2

从国内外发展现状看, 本科生导师制体现了“教书育人、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它是大学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体现了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生力量, 它所蕴涵的教育理念是以鼓励探索求创新、以长期陶冶育人格、以师生沟通促发展, 为高校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提供了一种教书育人的新机制, 为学生的个人潜能发展提供了一条好的成才途径。因此,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将是高等教改的重要方向, 也是促进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

1 导师制的起源与发展

导师制 (Tutorial System) 就是由导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业、品行和生活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导师制最初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 当时由牛津、剑桥率先提出并实施导师制, 以后逐渐在伦敦大学及其他许多学校推广。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后期, 我国以北大、浙大为首的一批重点本科院校率先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北大、浙大并于2002年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发展到今天, 全国各层次、各类型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方案纷纷出台并实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2 本科生导师制对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意义

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 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医学院校本科生教育中引入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具有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全科医学人才, 同时, 这一模式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医学院校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是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 能有效促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培养医学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加强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及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培养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案指出:全科医学生要掌握基础医学、全科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方法及其它疾病的初步处理能力, 具备较强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责任意识;具有较好的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1名导师带教5-8名学生, 采用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的模式, 因材施教, 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课程学习上的不足, 并及时给学生进行辅导, 有效地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由于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还有利于导师定期组织开展“常见病及多发病病历讨论”的医学实践活动, 导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学生较早地进入社区或附近的教学医院进行短期的见习活动, 不但使学生在医疗卫生环境中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而且在医疗实践中, 能激发学生主动把临床需要和理论学习联系起来, 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的意识。

2.2 有利于加强学生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全科医学生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有着现代医学新技术、新项目的基本技能和发展潜力, 在校期间, 必须完成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实施年本科生导师制能使学生提早进入科研训练, 本科生导师大多从事科研, 对本专业的前沿性研究有一定的认知。导师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可让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 从而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使学生的创新才能得到激发。

2.3 有助于促进医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及全面素质的提高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教高2009[4]号文件指出: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增强发展祖国卫生事业和保障人类身心健康的使命感。要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

在校大学生的年龄正处在青年初期到青年中期而未成年的青年时期, 是形成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 需要有导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导师可以通过教学、科研等活动与医学生更多地交往,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劳动意识、法纪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传授或影响学生, 在言传身教中, 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政治思想品质, 严谨求实的学风, 勇于钻研不畏艰难的精神和为患者服务的道德责任感。把医疗工作中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待患者如亲人的工作准则, 以及对人民身心健康的高度责任感等传授或影响给学生, 人才、发展科技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要推行以尊重个性、发展个性、人人成功、个个发展为宗旨, 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的全面素质教育。其根本途径就是要改革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 实施因材施教。导师不但要了解全科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及其课程设置, 注意相近领域和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 而且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志趣和特长, 因人而异地为其制订学习计划、选择选修课。导师也可针对不同学生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择业观教育, 帮助学生进行成才设计和职业规划, 并指导本科生报考研究生, 为其专业方向选择以及复习准备等提供咨询和帮助。

2.5 可以促进导师和学生双提高

导师制是一种新形式的师生关系, 导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在专业学习、职业素质、道德品质修养等方面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问题、生活问题、情感问题、交往困惑等问题与导师交流沟通, 能帮助学生正确对待, 端正学习动机, 培养专业的兴趣, 提高学习成绩, 化解心理问题。导师在与学生从思想教育方面、专业学习方面、日常生活方面接触的过程中, 强化了责任意识, 充满了成就感。由于学生情况各异, 成绩水平不同, 对导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导师们也通过学习、培训等形式, 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内容, 不断的提高个人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通过师生双向的作用, 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3 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医学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作为一项新的医学生培养模式, 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 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 以便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塑造学生的个性, 在能力和素质上有更大的提高, 在考研和就业方面更有好的发展。为确保本科导师制有效实施, 我们在监督机制和建立有效奖惩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如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及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实行导师津贴制, 根据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和指导次数折算成课时并计入工作量, 把导师的任职作为职务晋升的门槛条件, 以保证导师制教育模式的顺利开展。对于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 可以资助一定的论文版面费, 发表在核心期刊者给予相应奖励, 对培养成绩合格或临床及科研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学生在评优、免试研究生推荐、毕业等诸多方面给予优先。对不能正常参加临床、科研及学术活动的学生, 规定相应的处罚办法, 做到章法严明。

医学本科国际学生 篇3

关键词:留学生;内科学;教学

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教育事业交流的深入,来我国求学的外国学生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学生逐年增加。除汉语言专业外,医学专业是人数第二多的,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教学的研究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问题都具有极大的探索价值。本文试结合内科学自身的特点,分析留学生的特点、师资及教材、教学方法运用、临床见习、交流与反馈等等方面,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一、留学生特点分析

1.性格特征。

和中国学生不同,他们组织纪律性、自律性相对涣散,理论课出勤率不高。但是他们思维活跃、性格外向,常常会在课上当场提问很多问题,而且看问题角度多样。这提示作为一门系统复杂、相对比较抽象的课程,内科学教学实践应该充分考虑这性格特征。

2.知识结构。

留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及个体素质差异大。由于生源国不同,即使是同一生源国,也因来自乡村和城市的不同,而使学生间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差异较大。但有一共同特点是,国外教育在教学中提供几种参考书,使其学生查阅资料、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有部分留学生英语基础好,读写能力强,但是英语发音带有沉重的地方口音。绝大部分学生之前基本没学过汉语,只是来华后才开始学习。

3.留学目的。

大部分医学专业的留学生计划在学业完成后,回到自己的国家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并工作。

二、师资与教材

1.师资。

当前国内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教学模式主要分:全汉语模式、英汉双语模式、全英语模式。全英语模式学制较短,留学生学业结束回其国家后,继续使用汉语的机会很少。他们的学习需求主要是掌握现代医学知识,而不是汉语言的学习,所以采用全英语模式是最合适的。但是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流利而标准的英语口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就成了是留学生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另外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一定的临床知识。而中国的母语是汉语,大部分中国教师英语授课带教的能力相对弱些。会防碍教师所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在留学生教学中的发挥。所以应首先挑选具有在英语国家留学或进修经历的教师进行任课。同时应有针对性强化培训青年教师英语口语,为专业课教学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2.教材选择。

优秀的内科学英语教材是进行全英语教学的重要保证,但是国内还没有完全适合留学生教学的此类教材。如何选择好教材,是教学活动中极重要的问题。根据教育部《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第三条 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应按照我国医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制订教学计划,与我国医学本科生趋同培养,达到我国医学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在此前提下,可以根据留学生来源国家对医学的要求以及毕业后回国或到第三国服务的国际化要求,适量增减有关课程和调整课程学时”。所以选择教材时,遵循以原版教材为主、生源国教材为辅、条件成熟时自编教材原则。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为主:这些教材历经数版甚至十数版的修改,权威且内容丰富、说理透彻。生源国教材为辅:通过生源国本国的资格考试是留学生的目标,这类教材更适合和有利于其本国的执业资格考试。而医学留学生通过资格考试取得医师的执业资格,是衡量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好指标,也是能否吸引更多留学生来就读的关键。条件成熟时自编教材:就目前师资力量和对留学生的教学经验来说,自编的教材在社会文化背景、教学模式等方面很难做到和留学生从小一直来的方式相适应,也就是说存在一个因成长、教育背景和语言逻辑、思维习惯不同而有重大差异。所以只能依据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内科学教学大纲,参考英文原版教材,结合留学生来源国需求和教学大纲,逐步进行教材自编,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然,使用原版教材存在费用昂贵的问题,可以由学校图书馆购买再借出的方式解决,这样使教材得到循环使用既提高了课本的利用率又减少了费用。

三、教学方法

按教育部《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第十五条 学校应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注重科学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的方法,提倡采用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这一指导思想,应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内科学自身特点,留学生思想活跃、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发言等特点后,选择并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1.问题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

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问题为起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事先设计出问题发给学生,学生先行自学和查阅资料准备答案,上课时说出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详细讲解。这种教学模式有着极大的长处: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1],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上课的专注性,避免了早退和课堂纪律散漫的现象,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2.参与(Case Based Study,CBS)式教学模式。

是根据PBL原理设计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式[2],它以对典型病例的讨论病例为中心。由于医学留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因此授课时用病例把医学理论和临床联系相联系,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提高了对复杂的内科学科知识间相互关联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整体观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模式。

就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比之我国学生长期接受的“填鸭式”教育,留学生思维普遍比较活跃,容易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4.多媒体的运用。

因为前述留学生和教师的语言存在的障碍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消除的,我国教师普遍口语表达能力能力不强,在短期内要达到用英语准确传授知识、交流思想的程度有难度。而多媒体可以容纳更多内容,消除因听说方面的障碍带来的理解困难,为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将逼真清晰的图片打给学生看,所谓一图胜千言,这样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形象生动的图像可以加深印象,同时提高教学质量[3]。层次分明是多媒体课件的一个特点,在教学中将讲授的内容制作成幻灯,列出授课提纲,把要讲授的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点列出幻灯片中,学生根据幻灯的英文内容可以看懂,避免因双方语言交流的障碍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借助多媒体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计算机网络的运用。

在计算机网络改变了世界的今天,留学生内科学教学也应该充分利用巨大的网络资源。网络上有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存在的大量内科学的教学内容。许多可以使用的搜索引擎搜索专业网站[4]。教师还可以介绍学生浏览一些著名的综合医学网站,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大学习视野。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和参考资料以网页形式放在了校园网上,并利用电子邮箱等等方式实行网上辅导、网上答疑,这样教与学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四、临床见习

临床见习作为内科学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巩固和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并将之运用于实践、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的十分重要的学习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是别的方式无法比拟的。但是,由于和患者语言沟通的障碍,导致留学生对临床见习的兴趣不足,效果不佳。所以在带教老师课前选择病例要少而精需和患者充分沟通,准备充分病案资料,以利于留学生见习时信息的获取,知识的复习和理解。必要时,可安排英语水平较高的其他老师或中国学生协助翻译沟通。

五、交流与反馈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将教学情况及时反馈是必需和重要的。利用信息交流和反馈,可以及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在留学生教学中,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包括面对面方式、网络方式)、共同讨论等方法,进行较为详细的教学信息反馈,分析结果,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易露茜,程伯基,赵士斌等.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教育研究与改革趋势[J].西北医学教育,2005,(6):641-643.

[2]姜美玲.基于问题的学习:一种可借鉴的教学模式[J].全球教学展望,2003,9(3):62-66.

[3]邹朝霞,周宏博,刘岩.留学生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6):589-590.

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篇4

(英语教学)

一、培养目标:

按照我国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为基本要求,培养适应留学生来源国家对医学的需求及毕业后回国或到第三国服务的国际化要求,能够在医疗卫生服务部门提供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1.基本要求

(1)热爱医学事业,有为民众健康服务而献身的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知识,较系统的自然科学基础,较熟练的专业技能。

(3)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4)初步掌握基本的汉语知识,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概况。

(5)具有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和康复医学知识。

2.专业要求

(1)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具有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的意识,以及基于证据和经验之上的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3)具有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

(4)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于不能胜任的医疗问题应主动寻求上级医师的帮助和指导。

(5)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计算机应用及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6)具有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7)尊重每一个人,尊重个人信仰,理解其人文背景。

(8)尊重同自己一起工作的各类医务人员,具有团结合作精神。、二、主干学科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三、主要课程

中国概况、哲学导论、基础化学、微积分学、大学物理、汉语、社会学导论、计算机基础导论、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导论、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医用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影像医学。

四、修业年限

五年

五、时间分配

总周数:312周,其中教学167周,早期临床1周,考试22周,见习14周,实习48周,学导和讲座6周,机动9周,假期45周。

医学留学生本科教育(英语教学)的课程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预科教育部分,学习中国文化教育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包括:中国概况、汉语、医学汉语、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为其学习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打下基础,同时使留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各科成绩合格,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

2.第二阶段:基础医学部分,包括细胞生物学、临床医学导论、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医用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病理解剖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临床药理学、外科手术学、法医学、基础营养与食品治疗

3.第三阶段:临床医学教学分三部分,理论授课、见习、生产实习。

六、课程设置

1.必修课:3177学时

(1)公共基础课:675学时

中国概况36学时哲学导论36学时 基础化学72学时微积分学45学时

大学物理90学时 汉语 216学时 社会学导论36学时计算机基础导论54学时

有机化学90学时汉语 216学时

(2)专业基础课:1332学时

细胞生物学63学时 临床医学导论 36学时 系统解剖学126学时 局部解剖学72学时组织学90学时胚胎学27学时 生理学135学时 医用生物化学108学时

医学遗传学36学时生物化学实验技术36学时 免疫学54学时医学微生物学72学时 人体寄生虫学45学时病理解剖学126学时 医学心理学36学时 医学统计学36学时 流行病学36学时病理生理学54学时 药理学108学时 外科手术学36学时 法医学36学时

(3)专业课:1170学时

诊断学162学时 肿瘤学54学时 放射诊断学72学时 神经病学45学时

内科学144学时 传染病学 27学时 外科学144学时 妇产科学90学时

眼科学36学时 儿科学72学时口腔科学36学时 耳鼻喉科学36学时

皮肤科学36学时 急症医学72学时精神病学36学时 麻醉科学18学时

医学伦理学36学时 社区医学54学时

2.选修课程:576学时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36学时 临床药理学18学时基础营养与食品治疗36学时

中医学72学时核医学18学时 老年医学36学时 康复医学36学时

医学交谈36学时 专题讲座、学导(讨论)288学时

七、毕业及学位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所有必修课和选修课,成绩合格、准予毕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工作条例》和“安徽医科大学学位授予的规定”授予医学学士学位。课程学期分配:

第一学期: 中国概况36学时哲学导论36学时

基础化学72学时微积分学45学时大学物理90学时 汉语 216学时

第二学期:社会学导论36学时计算机基础导论54学时 有机化学90学时汉语 216学时细胞生物学63学时

第三学期:临床医学导论 36学时

系统解剖学126学时 局部解剖学72学时

组织学90学时

第四学期:胚胎学27学时

生理学135学时 医用生物化学108学时

医学遗传学36学时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36学时

第五学期:免疫学54学时

医学微生物学72学时 人体寄生虫学45学时

病理解剖学126学时

第六学期:医学心理学36学时

医学统计学36学时流行病学36学时

病理生理学54学时 药理学108学时

临床药理学18学时诊断学63学时

第七学期:外科手术学36学时内科学144学时外科学144学时肿瘤学54学时口腔科学36学时放射诊断学72学时眼科学36学时中医学72学时

第八学期:医学伦理学36学时法医学36学时社区医学54学时麻醉科学18学时皮肤科学36学时神经病学45学时老年医学36学时核医学18学时

医学本科国际学生 篇5

1 加强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CMPS培养的迫切性

1.1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目前,我国医患之间的信任程度日渐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到医务人员的职业成就感和患者的就医安全感,社会秩序也遭到破坏。这种现象的产生,既与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维权能力差有关,也与医务人员普遍存在的CMPS的不足有关。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当或不够而导致,尤其是刚进入临床的医学生,他们不能适应新的复杂的医患关系形势和患者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常因人文服务意识缺乏而引发矛盾和纠纷。江青松等[1]对某大学口腔医学院在校医学生关于医患沟通进行现状调查,结果发现医患沟通技能仍是医学生欠缺的部分,在临床实习中,尤其在进行诊断、制订治疗计划时,他们缺乏全局观念和连贯性,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管理决策的基本技能,并且这些技能仅凭经验积累是较难获得的,需要专门的技能培训来习得相关知识。因此,认真研究和实践口腔医学生的CMPS教育是医学发展、医学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1.2 实现口腔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我国口腔医学教学现状分析表明[2],目前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基本上沿袭生物医学模式,医学生只注重医疗技术的提高而忽略了CMPS的培养,人文素养普遍低下。虽然近年来提出了病例导入式教学方法,设置了一些PBL课程,以期提高口腔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和素质,但对本科生教育仍是以专业知识、技能为主。而与其相关的一些基础课程如口腔微生物、医学美学等以及人文社会医学教育课程如医学行为学、医学心理学等因学时所限明显设置不足,或者与专业学科严重脱节。据统计[3],我国有84所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只占总课时的8.85%。如此培养的医学生缺乏社会经济观点、伦理道德观点及行为心理观点,难以满足人们对疾病防治保健的需求。为了提高口腔医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合格的口腔技术人才,就必须进行口腔医学教育改革,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生掌握医疗专业技能的同时将CMPS融入临床教学之中,强化其实践技能培养。因此,加强口腔医学生CMPS教育成为实现口腔医学教育改革、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

1.3 口腔医学专业特点的内在要求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且门诊病例类型众多、个体差异较大,譬如复杂牙列缺损、牙体缺损伴牙周炎,治疗周期长达数月,完整的治疗往往需要放射科拍片辅助检查、口腔牙体、牙髓、牙周治疗、牙槽外科手术、义齿修复等各科室之间合理安排、协同工作,这要求口腔医生能够针对患者的病情制订完善的修复治疗方案。而由于在整个修复治疗过程中患者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因此在制订治疗方案前,必须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主观愿望,并对患者的口腔条件及修复效果进行恰当评估;制订治疗计划时让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与医生共同参与,并达成共识,让患者全面了解并配合整个治疗过程[4]。这无不要求医学生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医疗团队合作精神等CMPS,不能无原则的完全听从患者的要求,也不能把医生的意志无条件地强加给患者。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腔材料学、生物力学及义齿制作工艺等不断更新,口腔修复新技术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患者要求进行牙齿矫正、漂白或者全瓷修复等,由于对口腔修复美学的认识存在个体差异,如何根据患者自身的年龄、性格、肤色、面部特征等,突破刻板的排牙圈子,满足个性化需求,这也要求口腔医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临床沟通能力等。可见在口腔医学本科生教学中,进行CMPS培训,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职业化的服务态度,为圆满完成整个实习任务以及提高毕业后临床工作等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探析口腔医学专业CMPS培养的路径

2.1 确立医学人文精神理念、丰富课程资源

首先,要更新医学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CMPS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同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引进、培养、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平,培养和选拔一支高素质的人文医学师资队伍。作为医学人文精神的倡导者、示范者和引领者,专业教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此外,加强人文医学环境建设,组织和鼓励学生观看学习国内外著名医学家以及医院模范人物事迹,进行人文素养的启发性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医学氛围,使医学生在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其次,建设口腔医学专业CMPS课程体系。21世纪是整体医学时代,开放、综合已成为当代医学的整体特征,因此CMPS教育的整体知识框架应体现多学科、多知识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参照现有国家CMPS培训体系,丰富课程资源,实现在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5]。由于口腔医学实践操作性强,还应重视加强医学生CMPS的实际操作训练和培养,收集来自临床的、网络、书报的体现人文执业技能特征的案例,以文字资料或者视频、录像形式根据培训目标进行编排和分析,作为课程辅助资源,并采用开放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培训效果。

2.2 分阶段、多渠道培养口腔医学生的CMPS

首先,在口腔理论课学习阶段,开展以人文医学为核心、以口腔医学专业为支柱的课程模式。将人文医学资源整合到口腔理论课的讲授中。通过经验分享、临床案例分析或者应用国内外模范人物事迹进行人文素养的启发性教育,丰富专业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他们对口腔医疗工作的心理适应能力。在课余时间,开展以关注弱势群体、奉献爱心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孤儿院、老人院等的口腔卫生科普宣传、走访义诊、社会调查活动,使医学生从实践中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职业化的服务态度[6]。此外,可将CMPS培训与PBL教学相结合,以临床典型病例为基础,通过问题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在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专业为契机带动口腔人文教育的发展。

其次,在口腔临床实习阶段,临床教师在传授基本的诊断、治疗方法和操作技巧的同时,还应以身试教,以良好的人文素养、求实的态度去真切关怀病人、采集病史、沟通、确定治疗修复方案,为学生做好榜样,使学生在现场感受到医学的人文精神,改善知识结构和职业态度。利用每周例会和专题讲座课程,在总结、讲授典型的口腔病例和诊疗方案的同时,增添一系列人文、社会、伦理、法律等CMPS相关的内容,提高诊疗操作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医护、医技团队合作精神。临床实习中后期,学生熟悉常见病的诊疗操作后,由学生根据自己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反馈(记周记),或通过医患角色互换式训练、模拟情境等方式针对性的增强医学生对不同患者的沟通能力,加强学生对CMPS训练的重视,培养其管理决策能力、医师社会化技能等临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通过规范的CMPS培训,提高人文素质,为毕业后独立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2.3 制定确切的考核评价机制

将CMPS列入毕业考试的科目之中,制定全面、合理、确切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有效评估教学效果。包括客观定量和主观定性两方面评估。前者可分综合笔试和临床病例操作考核,笔试试题参照国家医师资格准入考试中有关医学生CMPS的考核内容,临床操作考核内容涉及病史采集、病例分析、医患沟通能力、职业素养、临床综合处理能力等。后者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以及学生撰写论文、案例讨论和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估培训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医患沟通能力、临床工作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及决策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将考核成绩记入学籍档案,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提高自身CMPS的重视,也利于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CMPS教育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质量需要高校管理者和医学生自身的高度重视。结合口腔专业特点,分阶段、针对性地培养口腔医学生的CMPS对提高学生临床工作综合能力和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摘要:针对当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学人文执业技能教育意识淡漠以及口腔医学的专业特点等,提出在口腔医学本科生教育的关键时期,应加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并探析其培养路径,实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增加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满足新时期临床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口腔医学,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江青松,马艳艳,冯琳.口腔医学生医患沟通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994-1027.

[2]郑家伟,曹霞,冯希平,等.口腔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设想[J].上海口腔医学,2012,18(5):536-538.

[3]许俊卿,詹健铨,黎琳.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8,6(7):651-653.

[4]孙翔,陈吉华.口腔修复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8):78-79.

[5]刘琼.医学生人文执业技能培养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2):71-73.

医学本科国际学生 篇6

一、以往的实习模式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进行专业生产实习, 时间为9周。主要在每年的11月底到次年3月初, 这段时间恰逢各单位进行年终总结的时候, 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出现场的机会减少, 学生只能在这短时间内进行各个科室的轮转, 了解其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在学校内进行课题实习, 时间为12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设计、文献查阅、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以及论文写作、综述和译文的翻译, 熟练掌握实验操作, 最后参加毕业答辩。

以往的毕业实习模式虽然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论文写作能力, 但在这较短的专业实习时间里, 学生对疾控中心的工作方式和内容了解不够, 实际工作能力较差, 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角色转变就慢, 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差。若单纯地增加专业实践的时间, 又会影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调查研究发现: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 在学校实践的学生优于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践的学生, 而综合素质培养如心理素质、口头表达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等方面,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践的学生要优于在学校实践的学生[1]。

二、毕业实习模式的改革

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实习中既能增强科研能力, 又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们学院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模式进行了改革, 采用了“专业实习、课题实习一体化”模式。“专业实习、课题实习一体化”模式, 即在疾控中心进行专业实践和课题实习, 实习时间为18周。在实习过程中, 每位学生安排指导教师2名, 学校和实习单位各1人。学校老师和实习基地的老师共同协商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整理, 并制订学生的生产实习计划。学校老师每月至少与相关实习单位和学生联系一次, 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

经过1年的毕业实习尝试, 通过毕业生、基地教师、学校教师和学生毕业后工作单位的反馈信息, 新的毕业实习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 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我们对前后两年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答辩时对综合素质进行了考察。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科研能力:课题设计、论文写作、文献查阅、计算机操作、实验操作、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综述和译文;综合素质:预防为主的观念、自学能力、心理素质、创造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调查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经调查发现: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 两种毕业实习模式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别, 而在综合素质方面, 新模式的学生明显优于以往旧模式的学生。在课题选择和设计方面, 在基层单位进行课题实习的学生, 其选题内容更接近实际工作, 基层单位有很多现存的数据, 学生可以直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撰写论文。新的毕业实习模式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 在工作中角色转变快, 工作适应期短。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时间长达4个半月, 熟悉了疾控中心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毕业后工作, 对单位的陌生感减少, 工作适应期缩短。

2. 学校与基层实习单位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

对大多数高校而言, 预防医学的专业老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2], 上课内容从理论到理论, 实际案例缺乏, 学生觉得上课内容枯燥乏味。通过学校与实习单位的业务交流, 老师深入了解预防医学基层工作的需要,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增减教学内容, 使学生学有所用, 缩短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差距, 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实习单位与学校的业务交流, 也促进了实习单位科研能力的提高, 如在科研立项、科研经费、科研实验、科研现场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双方可以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 高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发展的新格局[3]。

预防医学实际工作具有季节性、时效性和突发性, 采用这种实习模式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它将专业实习与课题实习融为一体, 可以在时间和结构上互补, 整体专业实习时间增加, 学生在疾控中心的实际工作机会增多;学生可以在专业实习工作空闲时间, 整理现场采集的数据资料, 进行课题设计和实施。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实习期间实习内容丰富, 实现专业实习和课题实习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2]。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 新的实习模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学校老师、实习基地老师和学生三者的联系和沟通较少, 可能是实习基地离学校太远, 交流不便。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 如学校老师和实习单位老师可以定期和不定期地在实习基地开展实习讲座与培训制度, 也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4];建立工作日志制, 定期交换工作日志,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学院老师指导学生选题和制订课题计划时, 预先制订正副2套课题方案, 并定期检查和总结课题实施的进展情况[3]。

毕业实习是学生从校园进入社会的中转站, 它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提前进入工作角色和适应社会环境打下良好基础。实践证明:“专业实习、课题实习一体化”模式, 有利于提升医学本科教学水平,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在今后的实践教学工作中, 我们将不断进行实践探索, 使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武媛媛, 王金桃, 李颖, 周芩.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效果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 16 (4) :357-359.

[2]黄鹏, 黄河浪.预防医学专业 (五年制本科) 毕业实习模式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 2005, 13 (3) :255-257.

[3]周波, 徐超, 郭连营, 张卓, 张迅.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本科毕业实习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9) :108-109.

医学本科国际学生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中国医科大学第一批次本科分数线录取的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一年级~四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 共计246人, 年龄17岁~23岁, 平均 (20.36±1.38) 岁;其中男生120人, 女生126人。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 学习投入。采用学习投入量表[3]进行评估。量表包括17个条目, 每条从“从来没有”到“总是如此”, 分7级评分, 分别赋值0分~6分, 分数越高表明学习投入的程度越高, 归为活力、奉献、专注3个维度, 本次测量中上述3个维度和学习投入总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84, 0.745, 0.847, 0.928。

1.2.2 调查方法:

作者于课间在教室集中发放问卷, 由被试者自填量表, 统一指导语, 均采用不记名方式, 试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70份, 回收264份, 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 7.7 8%。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2.0对资料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 S D检验、

注:**P<0.01, *P<0.05

2、结果

2.1 医学生学习投入量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2.2 不同年级医学生学习投入量表评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2.3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 不同年级医学生在学习投入总表及其奉献维度的评分存在显著差异 (P<0.01、P<0.05) 。经过LSD (最小显著差数) 事后检验后发现, 在奉献量表的评分一年级和三年级显著高于四年级 (P=0.002;P=0.0 0 3) ;学习投入总表的评分一年级和三年级显著高于四年级 (P=0.012;P=0.0 1 7) 。

2.4 男生与女生学习投入情况的比较见表3。

3、讨论

医学生学习投入特点:

3.1 医学生学习投入的总体状况

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 医学生学习投入处于中等水平, 这与张信勇等[4]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相似其中, 奉献、专注的项目均分值略高。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 这与张燕贞等[5]对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相似, 分析其可能原因: (1) 自身原因:一些学生对医学专业缺乏兴趣[5], 而兴趣对投入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对学习的兴趣越高, 投入程度越大[6], 一些学生的高考志愿都是家长的选择[7], 致使学生所选择的专业与兴趣不符, 从而影响了学习投入; (2) 学习的适应性差[5]:高中的学习过程大多是被动学习, 而进入大学后, 学生就要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这一转变让很多学生感到不适应;还有, 由于医学科学博大精深, 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都很高,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学习困难; (3) 社会原因: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网络文化、社团、社会实践等也需要学生投入精力, 让学生关注的事情投入”单一的学习中。

3.2 不同年级医学生学习投入状况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 医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存在年级差异:一年级、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最高, 二年级次之, 四年级最低。年级与学生的学习投入有较大相关, 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投入程度不同, 这与谢纷晖[8]的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大学一年级学生仍保持着高中阶段的学习热情, 加之繁重的医学基础课程使得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大二, 学生对医学的学习方式、方法逐渐适应, 加之此时学生的社团活动日益频繁, 部分学习时间被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所占用, 学习投入程度在此阶段有所降低;大三, 由于医学五年制的特点, 临床专业课的开展和临床课间实习机会逐渐增多,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了学习投入;大四, 学生继续专业课学习, 课业量相对减少, 同时已临近毕业生产实习, 他们需要面对学习、就业、考研等多重事件碰撞而产生的问题与矛盾, 这些因素引发了学生学习心态的紊乱, 造成其学习投入的降低。

3.3 不同性别医学生学习投入状况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 医学生的学习投入存在性别差异, 女生的学习投入程度显著高于男生 (P<0.05) 。这说明男生和女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心理, 这与段陆生等[9]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调查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男生和女生不同的社会角色认知造成的, 虽然表面上男生和女生在社会上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但在现实中, 许多用人单位只招男生, 女生就业在社会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 因此, 为了比男生更具竞争优势, 女生势必要加强学习, 表现出对学习的“强烈卷入”, 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

通过以上的调查与分析, 要想使学生更多的投入学习, 教育者需从学生自身原因、教育环境, 社会因素等加以考虑, 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投入水平。

参考文献

[1]Schaufeli W B, Martiez I M, Marques-pinto A, et al.Burnout and engagement in university students:A cross nationai study[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2, 33 (5) :464-481.

[2]张信勇, 卞小华, 徐光兴.高中生的学习投入及其与应急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研.2008, 16 (11) :1246-1247.

[3]方来坛, 时勘, 张风华.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 16 (6) :618-620.

[4]张信勇, 卞小华, 徐光兴.大学生的学习投入与人格坚韧性的关系[J].心理研究.2008, 1 (6) :72-76.

[5]张燕贞, 刘西瑞, 杨锦华.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 1:31-32.

[6]何旭明, 陈向明.学生的学习投入对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8, 37 (3) :46-51.

[7]樊明成, 陈小伟.中国大学生专业选择调查之基本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9, (3) :91-96.

[8]谢纷晖.学习倦怠与学习投入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学生的分析视角[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31 (4) :143-145.

医学本科国际学生 篇8

关键词 医用物理学;医学院校;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00-02

物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它在很多领域当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医用物理学是物理学在医学中衍生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随着近代物理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逐步深入,生物科学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粗浅的宏观形态,而是进一步开始微观机理的探讨,医学的各分枝学科已经愈来愈多地把它们的理论建立在精确的物理科学基础上,并促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从细胞水平进入超显微的分子水平。

事实表明:医学物理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医学教育水平,促进了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手段的改进和更新过程。物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已更为广阔、更为深入,这无疑对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授课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是有待于探讨的问题。

1 明确医用物理学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对医学物理都不十分重视,他们普遍认为物理对医学作用不大,没有深刻理解物理对医学的重要性及医学与物理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在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物理这门基础课的教学中,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医学物理的重要性。

医用物理学知识是了解生命现象不可缺少的基础,人体内部发生的生理过程,肌肉与骨骼力的作用,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规律,神经传导过程,人体体温的调节,都与物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物理所提供的方法和技术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开辟了许多新途径,提供了许多新思想,并为医学在各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在第一节课就应讲清楚医用物理学与生命现象的关系,明确学习医用物理学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之一。因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会弄懂,最终是希望学生能在此基础上前进、发展。

2 激发学生学好本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

医学院校的学生普遍认为:医用物理学不重要,物理和医学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因此,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低落。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学好医用物理学的关键问题。首先,通过讲授医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让学生对医学物理有个大概的了解和笼统的认识;其次,介绍现代科学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具体举出一些例子。例如:通过学习波动理论知识可以了解超声波在医学上的应用,进而便可掌握B型超声诊断仪、M型超声诊断仪、超声多普勒血流仪、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仪等许多医学诊断仪器的工作原理;学习几何光学物理知识可以使人更容易了解眼睛的光学结构和屈光不正及其矫正等更多医学现象。通过这些例子在物理学和医学之间建起一座桥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科学奥秘,培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强烈愿望与兴趣。

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兴趣都尤为重要。现今多媒体在高校已基本普及,对于医学物理这门学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辅助手段,所以教师要很好地运用,把教学内容通过文本、声音、动画及示意图表现出来,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变得更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使枯燥变为生动,理论更联系实际。

在教学方法上,坚决杜绝“填鸭式”教学,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运用形象化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多引用实例,增加实验课的医学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医用物理学的重要性。

3 注重基础,引入物理学史,增加最新前沿知识

物理学史、医学史对于研究医学物理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物理学史、医学史的有关知识,介绍100年来一些物理新发现、新理论在医学上的应用,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热情,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光学时,可以介绍显微镜的发展,第一台显微镜的诞生,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的问世,等等。

现代医疗保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远快于医用物理学教材的更新速度,教材更新一般在十年左右,所以就造成教材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那种“一朝学成受用终身”的观念已经过时,这样就对授课教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规定课时的前提下,应当注重医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要打好基础。授课教员平时就应适时了解最新的信息及医用物理技术发展的前沿情况,掌握新研制的正在应用的医疗保健设备,授课时加大电磁学、量子力学、原子核和放射性及医学成像的物理学原理的权重。教课过程中及时把所知道的与授课内容有关的最新信息、技术情况,新研制的正在应用的医疗保健设备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更多地知道相关的电子最新发展动态,从而可以开阔视野,增加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极大的增强教学效果。

4 根据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许多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固有认识是难,常常会在还没有开始学习时便产生抗拒心理。因此,教师在最开始上课时应合理调节课程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开始医学物理的学习。

通常高等医学院校医用物理学教材是供基础、预防、临床、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的,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医用物理学时,应针对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讲授教材中的内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本科班的学生更应有目标地选择教学内容,并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例如,在讲物体的弹性这一章中,若针对营养本科班的学生,除了学习应力、应变、弯曲—扭转理论知识外,对骨骼的弹性要重点讲解,同时说明人体从幼年到老年,钙元素对骨骼弹性的影响,人体在什么阶段,何种情况需要补钙,等等。这样,根据营养专业的特点,既学习了理论,又强调了医用物理学对营养专业的重要性。若针对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班的学生,在教学电学、磁学、激光、X射线、核磁共振等章节的内容时,也不能像给其他专业讲解时,只进行简单的介绍,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要加强讲授。

5 及时总结、不断进取

医用物理学这门学科有它独有的特点,它是由多种学科基础知识组成的。在教材中,章节非常多,并且各章节之间理论联系不紧密,这样便很难在学习中提出一个主干贯穿教材始终,疏忽这个特点必然形成一盘散沙,不容易形成记忆链条。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对一章或一个系统授课完成后,必须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是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记,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对教学中的时间安排、课堂组织及自己不满意处及时进行改革,要经常和学生沟通,重视从学生中获取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因材施教,高质量地完成每一次课。

6 结束语

总之,医学物理学的教学应当具有系统性,每个环节都应精心安排,最终使学生充分了解医用物理学在医学和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根据本科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医学物理的学习由抗拒到接受,由被动学习到主动索取,这才是成功的教学结果,也会为学生在医学各个领域中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医科大学.医用物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2]胡新珉.医用物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8.

[3]秦任甲.医用物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4]武宏.物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篇9

摘要:

目的:探讨对透析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的意义。方法:用口头讲述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营养、体重、高血压、内瘘及生活习惯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健康宣教。结果:患者由于自我管理不当发生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较往年下降了50%。讨论:加强透析患者自我管理的健康宣教有助于调动患者主动参与治疗的积极性,消除焦虑抑郁的心理,掌握透析治疗的各项注意事项,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回归社会。

关键词:血液透析 自我管理 健康宣教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因为患者情绪激动、疲劳引起的脑血管意外,因透析后忘记放松止血带引起的内瘘闭塞,因不注意控制饮食、体重增加过多引起的急性左心衰竭等意外事件时有发生。【1】因此加强的患者健康指导与自我管理在透析治疗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作用。自xxxx9年1月-xxxx0年3月,我们对88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了自我管理的健康指导,有效地控制了因自我护理不当所引发的意外事件的发生,其经验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本组88例患者,男47例,女41例,年龄18-77岁。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2例,专科21例,高中29例,初中19例,小学7例。采取以口头讲述为主要形式的健康宣教。

2.结果:

本组79例患者能独立主动参与到自我管理中(占89.77%),9例患者需要家人协助完成自我管理(占1.02%)。意外事件发生率较往年下降了50%。

3.护理措施:

3.1 加强营养的支持

血液透析的患者由于消化道症状或低蛋白饮食常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加上血液透析时营养丢失,因此合理的调整饮食,加强营养的摄入是极其必要的。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合理安排饮食,经常调换口味,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促进食欲。摄取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热量的主要来源是适量的糖类,适量补充植物脂肪。【2】蛋白质尽量选择优质的动物蛋白,如鸡蛋,瘦肉,牛奶,鱼等;烹饪以植物油为主,避免进食无磷的鱼,动物内脏等。同时限制钠盐和水的摄入:钠盐的摄入应根据患者的尿量,一般为2—3 g/d。每日体重增长量为前一天的尿量加上500ml。此外,还应注意钾和磷的摄入,尿量较多者无需严格限钾;无尿患者宜低钾饮食,高钾食品如香蕉、橘子、海带、紫菜、炒根茎类植物,干果,豆类等。磷主要来源于食物, 高磷食物包括牛奶、奶酪、各类奶制品、冰淇淋、麦片、豆制品、巧克力和葡萄干,蛋黄、动物内脏(如脑、肝、肾),骨髓、坚果(如花生、杏仁、南瓜子)等,应避免多食。在烹调鱼和瘦肉时,可用水煮一下捞出,再进行热炒,可降低鱼、肉的含磷量。

3.2 避免体重增长过多

避免体重增长过多是透析患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患者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体重增长过多不但使患者在透析治疗中易出现低血压,肌肉抽搐等急性并发症,还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心衰,脑出血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在这方面,我们采取:1)向患者讲解体重增长过多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使患者认识到严格控制体重可以提高透析质量,降低并发症,提高生存率。2)告知患者按照规定限制钠的摄入,做到低盐或无盐饮食。3)指导患者按照规定限制水的摄入,教会一些减少饮水量的小窍门:a 以汤服药 b 用有刻度的小杯饮水,解渴即止 c 可将饮品做成冰块含化后吐出 4)计算液体摄入是应将食物中的水分计算在内,绝对不能忽略粥,蔬菜,水果中水分对体重的影响。5)告知患者自备体重称,随时测量体重增加的情况。

3.3 加强干体重的自我管理

干体重的准确评估是保证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先决条件,因此我们要教会患者正确评估管理自己的干体重:1)学会正确测量体重的方法,避免由于体重测量的误差而影响透析治疗,干扰干体重的评估。2)每次透析治疗时尽量穿着同样衣物,如增减衣物时,应测量衣物重量,通知医生,调整干体重。3)注意自身的饮食情况,定期向医生汇报,以利于医生对干体重的评估。4)告知患者按时透析,避免体重增长过多,保证透析的充分性。5)告知患者透析时尽量禁食,避免引起低血压,影响透析效果。6)指导患者如出现低血压,肌肉抽搐,高血压,水肿,呼吸困难,夜间睡眠不能平卧等不适症状时,及时通知医生调整干体重。

3.4 重视动静脉内瘘的.保护

动静脉内瘘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内瘘的感染、狭窄、闭塞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透析效果,要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要做到以下几点:1)向患者讲解动静脉内瘘的建立方法,在透析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内瘘对其生命的重要性,增强患者保护内瘘的意识。2)告知患者内瘘术后2周即可进行早期锻炼,教会患者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的方法:每日用内瘘侧手臂捏橡皮健身球或握拳3-4次,每次持续15分钟;或用止血带压住内瘘侧手臂的上臂,使静脉适度扩张充盈,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局部肿胀者可用热毛巾热敷内瘘侧手臂。3)告知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至少1个月,最好在术后3-4个月后再使用。4)教会患者自行判断内瘘是否通畅:每日触摸内瘘肢体静脉处有无震颤或用耳朵能否听到杂音,有震颤或杂音表示内瘘通畅,如消失或瘘管处有疼痛则应马上通知医生进行处理。5)告知患者注意保护内瘘肢体,避免受压,内瘘肢体的衣袖不能过紧,不戴手表,不跨重物,不佩戴过紧饰物;睡觉时避免侧卧于内瘘手臂侧;不能在内瘘肢体测血压,静脉注射,采血或输液。6)告知患者保持内瘘肢体手臂清洁,透析穿刺前用肥皂和清水洗净前臂,防止感染。7)避免内瘘肢体手臂侧外伤,最好带护腕,以免引起大出血。但护腕松紧应适度,不能过紧压迫内瘘导致闭塞。8)透析结束后压迫止血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0—30分钟,按压力量要适中,以不渗血及扪及压迫点的近心端有血流通过为宜。9)透析结束当日穿刺部位避免接触到水,并用无菌敷料遮盖4小时以上,防止感染。如穿刺处发生血肿,可压迫止血;并用冰袋冷敷,24小时后可用热敷,并凃喜疗妥消肿。内瘘处如有硬结,可每日用喜疗妥涂擦按摩,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透析治疗前将药物洗净。

3.5 鼓励适当的体育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透析患者存在的几种代谢异常,改善糖的利用,降低血浆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也可以减少忧虑情绪和精神压力。患者可因人而异,选择一些强度不大的运动方式,如慢走、散步、骑车、游泳、跳舞等,但要坚持。上班族患者要鼓励其投身于工作中,无工作者应提倡经常下地活动,做家务,并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鼓励回归社会。

3.6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为透析患者,我们指导他们要做到:保持乐观的情绪,勿紧张、焦虑、生气;保证充足的睡眠,做到作息时间有规律;节制烟酒,吸烟特别对透析患者有害;杜绝暴饮暴食,做到遵从医嘱,规律进食;适当地锻炼及参加有益的活动,增强体质、减慢骨质疏忪、防止心脏病及动脉硬化等;清楚地了解自己,每日测量体重、血压、摄入水量,了解血液检查后的结果,加强自我管理。

3.7 高血压的防控与指导:

由于透析患者肾脏功能的减退,肾素-血管紧张素调节功能失调,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这就大大增加了患者出现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风险,因此指导患者有效的控制血压是及其重要的。我们指导的内容如下:1)告知患者加强干体重的自我管理,认真评估干体重的变化,保证充分透析。2)告知患者按规定限制水和钠的摄入,避免体重增加过多。3)指导患者降低脂肪和高胆固醇类食品的摄入,防止动脉硬化,戒烟,进行适当的活动。4)建议患者自备血压计,每日定时测量血压,3-5次/天,按医嘱定时定量服用降压药每次吃药前测量血压一次,避免低血压。,如血压不正常或波动明显,应及时通知医生调整降压药用量。5)告知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

4.讨论:

血液透析治疗是一种患者主动参与和配合的治疗方式,患者的自我管理做的越好,透析越充分,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生命持续的越长。因此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与指导是护士的首要工作之一。这项工作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也可采用口头讲诉,文字宣传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患者主动参与治疗的积极性,消除焦虑抑郁的心理,掌握透析治疗的各项注意事项,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回归社会,这是我们透析工作者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xxxx2:6.

医学本科国际学生 篇10

当前,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 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所开设的英语课多为基础英语课, 起着打基础, 作铺垫的作用。但随着教学的深入, 学生水平的提高和对外交流合作机会的增多, 英语学习和使用逐渐向纵深发展, 使用英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对某一专业领域英语的需求更加迫切, 这就为ESP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专门用途英语) 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Hutchinson & Waters (1987) 认为, ESP教学是一种探讨各种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方法。ESP利用语言达到某种专业学习的目的, 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高语言能力, 帮助学习者具备以英语为媒介进行某专业学科交流学习的能力。

目前, 贵州省内各高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英语课多为基础英语课, 但作者通过调查发现专业性较强医学类院校, 在经过基础阶段的教学后, 都开设了专门针对医学生而设置的医学英语课程。本文试图通过对贵州高等医学本科院校中医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旨在研究医学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情况, 剖析贵州医学本科院校在该教育环节出现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文以贵州几所医学本科院校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遵义医学院作为研究对象, 对三所大学ESP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基于在本科一、二年级都是进行英语阶段基础教学, 笔者主要对大三或大四的英语教学进行了调查。

2.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和问卷访谈的形式进行。通过对以上三家高校三年级或四年级医学英语授课情况进行课堂观察了解教师课堂使用的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理论模式等。

问卷调查及访谈主要涉及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学习目的、学习兴趣;教师对ESP课堂的态度、对教材的看法、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

三、研究结果

1.课程设置。通过对以上三所学校调查, 发现在贵州本科三所医学院校里, 都开设了医学英语课程, 但是课程的设置不完全相同, 开设的课程分别为:贵阳中医学院开设中医英语、医护口语;贵州医学开设医学学术英语、拉丁语;遵义医学院开设的医学英语。

2.班级学生人数。班级学生人数多为大班授课, 学生人数多于50人以上, 其中遵义学院的学生是在大四上课, 每个班的学生有近200人, 学生水平不一致, 不利于教师开展课堂活动, 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 课题气氛单调沉闷。

3.师资队伍。主要是从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 均缺乏既懂医学专业又擅长英语的专门人才。医学英语课程由英语教师担任还是以医学专业教师为主进行授课, 各校做法有不同。

4.教学理论应用情况。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 笔者发现, 几乎所有的医学英语课堂都是采用传统的阅读加翻译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即学生进行课前复习 (阅读) , 或者是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 然后教师进行课堂讲授, 分析语言句子结构, 语法等并对句子进行翻译。

5.学生观点。通过问卷, 有71.3%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96%的同学认为应该进行小班教学, 班级学生人数应该控制在50人以下、68%的同学认为医学英语是可以开为必修课、87%的同学认为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62%的同学认为应该通过医学英语教学提高自身的口语能力、92%%的同学认为医学英语的困难在于专业词汇的学习。大多数同学认为教材难度适中。

四、贵州高校医学英语ESP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医学英语的动力。在贵州医学本科院校中, 学校和学生都比较重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 这对他们来说是获得学历证书、获得好工作的有效保障。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 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的人数占总数的67.4%, 这充分说明学生们对基础英语的学习是非常重视的。但是结果也显示, 大学生在通过四级或六级考试之后, 对医学英语的学生不太感兴趣。62.8%的同学认为学习医学英语对他们将来没有多大用处, 73.4%的同学学习医学英语只是为了通过考试。有很多同学上课还迟到、缺旷等, 这说明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

2.医学英语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调查显示, 72%的学生认为医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应当强于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当投入更多的精力, 增加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的效率。目前, 贵州大多数医学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还是以大课堂教学为主, 有50%的学生不想接受这种教学方式, 他们希望课堂上的学生的数量能够减少一些, 这样学习的效率会有所提高。有60%的学生比较厌烦老师读课文和翻译段落, 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

3.医学英语教学策略缺乏。目前, 贵州医学本科院校的大多数英语教师都是毕业于公共基础英语教育, 缺乏医学专业知识, 不能充分理解英文医学文章和先进的科研成果, 这对他们的教学过程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医学知识需要由长期的理论积累和实践操作构成, 英语教师只靠从词典中获取医学知识显然是不够的, 即使教师知道某个词汇的意思, 也不会了解如何去应用, 这样就使得教师在翻译文章时会担心出错, 严重的影响力教学的水平。基于此, 教师在解释、翻译的过程中, 就会出现不到位的情况, 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高水平的ESP教师队伍, 是贵州医学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的问题, 教师力量是医学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 应当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

五、如何提高贵州医学本科院校医学英语ESP理论教学质量

1.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根据ESP教学特点, 除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之外, 教师可以采取CBI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TBL (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法)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主导) 、或者交际法的教学方法。

2.使用更新的医学教材。贵州三所医学院校因为医学特色的不同, 所开设的医学英语也不尽一样, 教材更是各选所需, 缺乏统一的要求和规范。建议引进国外的医学教材, 或者是国内权威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医学英语教材, 或者是参考国内重点医学院校使用的医学教材, 所选教材内容要紧跟医学发展前沿, 知识新、词汇新, 且课文内容要达到医学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能力的结合, 做到教材的选择符合学生的需要及医学本身的发展状况。

3.课程内容需丰富、形式要多样。医学英语的课程应该包括听说读写译, 而不是传统的以学生阅读为主。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除了选用权威的医学英语教材供阅读外,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资源通过互联网阅读医学英语原版文献, 并就所读内容写出心得体会与读书报告, 或是将所读文献翻译为中文, 充分提高医学生对英文原版医学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 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定期观摩学习国外原声的医学讲座、报告, 利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 理解所听报告与讲座, 并能运用英语复述报告内容。这样, 学生不仅掌握了医学专业知识,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表达能力。在学习的高级阶段, 可以由学生进行模拟医院查房交流, , 用医学英语词汇进行病情诊断, 病历记录等, 逐渐淡化或减弱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当前, 贵州高校医学英语教师大多是从事公共基础英语教学的教师抽调的, 他们的医学知识储备不足。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组织青年英语教师积极学习医学课程, 因为, 青年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 他们取得的进步更加明显, 在学习之后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考核, 考核通过之后才可以进行医学英语教学;二是鼓励英语教师多听医学专业的教授和国外专家的英语讲课, 尤其是国际交流中心对外国留学生的授课, 或者选派一些英语教师到ESP医学英语教学水平较高的国内外高校进修, 使教师们能够系统全面的了解ESP医学英语教学。

总结:ESP课程体系是未来大学英语的重点发展方向, 国内众多专家学者都已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贵州医学本科院校应当认清当前的教育形势, 积极推动ESP教学模式的开展, 只有向ESP教学模式转型, 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 同时, 各高校要通过一些有益的改革, 进一步提高ESP教学的水平, 让学生能够真正享受到ESP教学带来的便利, 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

摘要:当前, 国内高等医学院校高年级几乎都开设了医学英语课程, 但是在师资、教材等方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医学英语教学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主要针对贵州高等医学本科院校进行调查, 旨在研究医学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情况, 重点剖析贵州医学本科院校在该教育环节出现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希望对提高医学英语教学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医学英语,ESP,理论应用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专业英语及其教材对我国高校ESP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 (02) .

[2]林云.高校双语教学师资现状调查与思考[J].文史博览 (理论) , 2013, (05) .

[3]刘梅.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 2013, (01) .

上一篇:突发新闻现场采访技巧下一篇:公路平面线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