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教学情境创设十篇

2024-05-28

幼儿音乐教学情境创设 篇1

一、童话剧让课堂呈现别样精彩

现行的学生用书主体部分,有很多经典的英美英语童话故事。在英语课堂上,当孩子们遨游在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中,当他们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童话人物交朋友,甚至有“私谊”时,他们的心沸腾了,他们的头脑不再是“罐子”,而是亟待点燃的“火种”。

比如,在童话剧《拔萝卜》 中 ,找四个小 朋友扮演 角色 :小兔Rabbit、小狗Dog、小猴Monkey、山羊Goat,然后在小兔子拨不动的前提下,依次让小狗Dog、小猴Monkey、山羊Goat上场。最后终于“哎― 嗨―呦 ! 啊 ,萝卜拔出来了 ! 一个大萝卜 ! 一个重萝卜。我们大家一起吃 ( R,D,M&G:Ai—Hay—Yo! Ah,the radish is out! A big radish! A heavy radish! We’ll eat it together.) 。”这样的童话剧让课堂的“温度”适宜舒 服 ,并且渐升 渐高 ,师与生、生 与生之间 弥漫着自信、互赖、融洽的气氛,并且英语 知识能够 长久地保 留在记忆库中。

教师的责任在于唤醒、启发和引导,这其中的唤醒就包括对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唤醒。而真正的唤醒不在于单项灌注和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在于一种积极的、灵活的、多种方式糅合的气氛。实践证明:只要教育作为一种唤醒和解放的力量参与了孩子们的光合作用,孩子们必将快乐地打开自己、提升自己,进入理想、快乐和陶醉的学习境界。

二、游戏教学让幼儿乐不思蜀

不可否认,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就英语教学而言,有单词教学游戏、句子教学游戏、音标教学游戏、诗歌教学游戏和巩固复习游戏;从方式方法上分为比赛、猜结果、角色表演、听音反应、模拟、律动、变声调游戏等等。假如教师善用游戏,幼儿必将乐不思蜀。重要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由游戏激发出的学生内心的“山山水水”。当学生因为一个游戏,课堂不再是沉闷、单薄、脆弱的,而是渐渐趋向绚丽、新颖和别致,这才是教师乐于见到的。

Daddy finger,daddy finger,fat fat fat

Mummy finger,mummy finger,nice nice nice

Brother finger,brother finger,strong strong strong

Sister finger,sister finger, pretty pretty pretty

Baby finger,baby finger,cute cute cute

这样的手指游戏适合于中班教学,从大拇指到小拇指,一句只伸出一个。

创设英语游戏的方法很多,引入时、结尾时、知识的关键处、前后衔接处、问题的疑难处……都有英语游戏的影子。有时,仅仅是一段很短小的音乐、开火车、击鼓传花……就把我们带入一个不一样的、精彩的、有情有义的英语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尽管部分孩子们还处在懵懂幼稚当中,但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闪闪的太阳”,就这样,课堂、孩子们、教学都活起来了。

三、音乐律动让幼儿身心俱动

国际私塾幼儿园的书中所用的英文歌曲和儿歌是一套真正的英语韵律操,很多孩子“看了就想学,一学就能跳”。说到底,它适合孩子们,也必将惠及于孩子们。瞧,音乐是迷人的,英语发音是迷人的,音乐节奏是迷人的,而处于这之中的孩子们更是迷人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应该把Happy Melody和Motion Chant当成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应该有意识地将英语教学蕴含在“说、唱”训练中 。以韵律式的“说、唱 ”形式 ,配合赏心悦目的韵律动作,让孩子们咔嚓作响的生命拔节充分显露出来,引领学生走进那鲜活、厚重、神奇、情感俱进的英语世界。

幼儿音乐教学情境创设 篇2

关键词:情境创设,幼儿园语言教学,应用对策

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 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弱, 因此课堂控制上存在巨大的挑战, 在加上其在记忆力以及观察力等方面都存在不完善的现象, 教师的语言教学困难重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需要充分的把握学生的成长特点, 通过有意识引导和设计, 为学生营造一种教学情境, 不断的优化语言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 从情感的角度入手, 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环境, 促进幼儿语言以及智力发展。

(一) 更加注重内容上的情境性

幼儿园时期的孩子在生理上仍然存在不成熟的现象, 也就是, 大脑的实际发育并不是非常的完善, 在学习中经常容易出现疲劳的现象, 这就使得其在课堂学习中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以及课堂注意力都存在着不稳定的现象, 其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大而趋于稳定,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充分的考虑到这些问题, 通过趣味性更加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结合教学内容来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利用孩子喜欢游戏的特点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 《有趣的毛毛虫》是幼儿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综合活动, 教师不仅需要表现毛毛虫的有趣性, 还需要让幼儿在活动之中感受到快乐, 实现教学目标。从幼儿的角度来看, 他们并不知道这一节课要做什么, 由于年龄比较小使得其自我控制能力并不强, 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容易产生注意力分散的问题, 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毛毛虫找朋友的故事来进行内容导入, 之后利用游戏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组织教学, 提高其趣味性, 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融入到游戏教学情境之中, 也就是在玩乐中学校新知识。幼儿的基础知识相对较少, 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 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 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撕贴毛毛虫的技能, 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颜色方面的认识, 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 鼓励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之中,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在教学方式更加的注重情境性

在进行幼儿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根据幼儿成长的个性、心理等特点, 不断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来创设出一种教学情境, 通过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来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之中, 营造出一种更加宽松、更加安全、更加自由的心理环境。例如, 在进行海绵宝宝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教材的内容创设出一组动态性的活动, 让海绵宝宝动起来, 之后再设置一个抓海绵的游戏, 引导幼儿根据歌曲节奏来进行游戏, 提高节奏感;教师也可以利用故事情境的创设来提高趣味性, 也就是教师将整个教学内容融入到故事之中, 通过情节的不断发展来体现出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思考, 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积极的表现自己, 提高课堂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来进行教学,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利用幼儿在日常生活之中已经具有是生活经验来创设出一个情节, 这样就能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生动化、形象化, 通过生活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来吸引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 在进行《漱口》活动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回忆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漱口动作, 通过模仿来提高趣味性, 在学习歌曲的同时还能够掌握更加科学的漱口方式, 提高课堂趣味性。

(三) 提升自身能力, 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其课堂语言非常的生动, 但是实际的环节却是非常的平淡, 并且缺乏趣味性, 课堂效果并不是非常的理想。教师在进行导入的过程中, 需要更加的注重自然性, 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具有更加深入的印象。例如, 在进行绘画联系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一边讲解一边演示的方式来提高其生动性, 在进行花园中的创作过程中, 教师可以说:“呀!我们到了花园里啦!天气真的好好啊!花儿在笑!蜜蜂、蝴蝶都飞出来了!”通过一种情境的延续来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最终完成整个作品的构思和定型, 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 幼儿并不是进行僵化性的练习, 同时也让教师对其总体的构图和定型方面进行更加专业的指导, 这样为幼儿提供了一种更加轻松、更加愉快的学习环境, 提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 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与教学情境的创设具有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更加的注重情感上的投入, 能够正视幼儿在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潜能, 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 不断的拉近与其之间的距离, 将趣味性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 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波.情境创设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 2013.12.

浅谈幼儿音乐教学情境创设 篇3

关键词 幼儿;音乐;教学;情境

音乐是心灵的艺术、也是表现美的艺术。如何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充分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之能够欣赏作品、分析作品、理解作品,最后将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内化、用声音、动作的艺术表现出来,是幼儿教师长期以来所思考的问题。于是,在音乐教学中,对情境的创设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幼儿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歌唱活动对歌曲的掌握有一定要求,所以教师往往陷入“跟我唱”“跟我大声唱”的拷贝误区,以致于原本音乐活动中情感、认知目标都被忽视,教师只注重幼儿对歌曲的掌握。而单边的“教”与“学”将师生互动割裂开来,不仅使幼儿毫无兴趣,也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达成。而音乐活动中的情境教学则能引人入胜,是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幼儿音乐活动中引入情境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一首歌的意境是可以通过具体的音乐形象来表现的,恰当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使幼儿通过想象、联想来理解歌曲,可使教学活动情趣盎然,生动活泼。同时,音乐想象情境的创设,不仅有助于幼儿在感受和表现音乐时达到审美共鸣,而且会为幼儿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审美愉悦。

2 幼儿音乐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2.1以角色扮演体验情境,激发兴趣:在课堂中让幼儿进入角色,扮演角色,歌曲中的角色不再是音乐书上,而是幼儿自己。这样,幼儿对教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运用了表演,不仅使歌曲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幼儿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色彩,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幼儿特别高兴,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而且富有戏剧性,幼儿情绪热烈,印象深刻是很自然的结果。以角色扮演体会情境,用得最普通的是童话、故事中角色的扮演。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使幼儿处在生动活泼的音乐氛围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为了激发幼儿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创设音乐教学情境,使幼儿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句。导入是新课的开端,也是新授课的定调所在。如果能运用有声有色、有情有趣、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就能唤起幼儿爱学的激情。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谈话、猜谜语、讲故事等。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不仅适应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同时也适应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

2.2以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培养兴趣:随着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样计算机辅助教学以不同寻常的速度飞快发展起来。运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及大屏幕投影,可以营造出声画并茂的情境,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多媒体声、光、色、形合一的优势,创设情景:葱苍的树林、灿烂的阳光、远处的牌坊、依稀的茅舍、原野、河川、清新的花香,再配上背景音乐,幼儿的思维、视觉、听觉被调动起来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幼儿心理,了解幼儿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幼儿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教具虽小,但作用甚大,合理的利用教具,既让幼儿在情境中掌握了知识,又使幼儿在妙趣横生的教具中发展思维,提高了想象能力。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借助实物、图片、录音设备等现代教学手段,能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认识从无声走向有声,从单调走向多彩,从单一走向多元,极大地丰富幼儿的心理活动,获得更为新奇、深刻的印象。

2.3以游戏活动营造情境,展示自我: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又是听觉的艺术。如何结合小幼儿的年龄特征,更好地学习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从而可以在具体教学中使孩子们更快地进入音乐意境,受到音乐感染,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進入角色。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爱动”是幼儿的天性。在学习和生活中,幼儿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试一试。

在课堂中让幼儿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歌曲中的角色不再是音乐书上,而就是同学们自己。这样,幼儿们对教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运用了表演,不仅使歌曲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幼儿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色彩,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幼儿特别高兴,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而且富有戏剧性,幼儿情绪热烈,印象深刻是很自然的结果。为幼儿留出了主动探索、学习的空间,有了幼儿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教学会张弛有度,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幼儿学习兴趣的激发、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自然、愉悦、美好的学习情境。教师创设情境可以改变了以往刻板、机械的教学,只要教师遵循音乐作品的意境,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情感体验,孩子们便会饶有趣味地学习音乐。

参考文献

[1]王英英、郭丽璟,情境创设在体育教学中的利用[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2,11

[2]蒲蕊,幼儿音乐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创设[J],发展,2009,12

幼儿音乐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创设 篇4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其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忽视学生情绪的弊端,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充满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本文在了解情景教学法的基本理论之后,认为情景教学法运用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同样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 者:蒲蕊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刊 名:发展 英文刊名:DEVELOPING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1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幼儿   音乐情境教学法  

创设有效情境深化情境教学 篇5

关键词:情境教学,情境创设,途径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究, 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新、有创造.而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所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或意图, 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原动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一种培养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境, 即创设问题情境, 开展情境教学.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 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关键.

二、有效问题情境的特性

(一) 诱发主动性

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 让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因此, 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 正是课堂情境创设要达到的目的.例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 我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我在购物时, 甲商厦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 而乙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 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厦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 学生们十分感兴趣, 纷纷议论, 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 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因此, 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引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教师绝不可以越俎代庖, 以知识的讲授替代活动.所以, 课堂上设计提问不论是幽默、还是欣喜, 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

(二) 强化悬念性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即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 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 通过探索, 消除剧烈矛盾, 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因此,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 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此外, 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 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例如, 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被打碎了, 它的一部分没了, 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 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打碎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 于是我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 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 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 即“△ABC中, 若∠B=∠C, 则AB=AC”.这样, 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 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得到新知识.

(三) 着眼发展性

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 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 而是以简化的形体, 暗示的手法, 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 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 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 以获取新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之后, 如何进一步运用这些定理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呢?我先启发学生由定理进行一些猜想, 再进一步强调证明的重要性, 以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5种判定方法去验证猜想结论的正确性.学生在老师的层层设问下, 参与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 不仅对知识理解更透彻, 掌握更牢固, 而且从中受到观察、猜想、分析与转换等思维方法的启迪, 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 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 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强化, 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 贯穿实践性

数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贯穿实践性, 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 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 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 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例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已经有了角的有关概念, 三角形的概念, 还具有同位角、内错角相等等有关平行线的性质, 这些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固着点”, 但由于它们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十分明显, 大多数学生难以想到要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进行一番研究.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首先, 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大家进行实验———拼图操作, 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接着, 我指出了实验操作的局限性, 并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在寻找证明方法时, 我提出:“观察拼接图形, 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 找到证明方法.实践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定理的猜想, 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 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途径和方法

1. 创设故事化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点多, 与一些知识相关的故事不少,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好听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有理数的乘方”时, 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 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 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 第1格放1粒米, 第2格放2粒米, 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64格.”“你真傻, 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 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会有这么多米吗?若满足大臣的要求, 国王的国库里至少要有多少米?请估算.同学们, 你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结果吗?只要你学好了有理数的乘方, 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的故事能强烈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启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索.

2.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激励自主探究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问题情境,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例如, 在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 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情境:

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 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 (B点) 为目标, 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 (南岸A点, 插一小旗作标志) , 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 测得∠ACB为30°, 这时, 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问题出来后, 打破了学生原有的定式思维, 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 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 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们很想知道, 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提出问题要注意: (1) 问题必须与讲解的内容相关, 值得学生思考; (2) 学生经过分析思考, 能够基本解答出来, 这犹如摘桃子, 跳一跳, 够得着, 既能让学生得到, 又不能轻取, 这样才能起到启发学生动脑, 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

3. 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 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 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 又丢不开、放不下,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 在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 可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任意的凸四边形, 然后要求大家把各边中点顺次连接起来, 观察构成什么图形.当学生看到, 不管是怎样的凸四边形, 都能构成平行四边形, 既兴奋又惊奇.为什么有这一规律呢?他们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这时教师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线问题, 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又如, 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习题课结尾时, 提出如下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一元二次方程, 或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或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或没有实根.它们都与b2-4ac的值有关.同学们不解方程能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吗?请总结规律.结尾一席话, 激起学生施展才华的欲望, 急于想知道怎样判定.这样就促使学生课后去探索、研究、总结, 为学习根的判别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创设活动化问题情境, 巩固学习热情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和活动, 学生则感到奇特不已, 妙趣横生, 教学效果很好.如学习“同类根式”时, 老师发给每名学生一张事先准备的配组的同类根式的卡片, 然后让一名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的根式成同类根式的朋友, 找对同类根式的朋友坐在同桌, 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出来再找自己的朋友.又如学习“坐标的概念”, 将两根塑料绳带进教室, 让一名学生做原点, 然后用两绳拉成纵横两根数轴, 并定出方向, 这样, 教室中的每名学生都有坐标.老师说坐标, 让具有此坐标的学生站起来, 也可以指定学生站起来说自己的坐标.坐标原点可以变化, 学生的坐标也就随着变化.通过上述实验的操作、演示和讨论, 使学生对概念、定理不仅知其然, 还能知其所以然.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5.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鼓励大胆猜想

课堂教学中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 适时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为学生提供思考、尝试、探索、发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充分联想, 主动反思, 将会使他们以一个创造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 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 自觉实践的氛围.

例如, 在已知锐角三角形ABC的外面作正方形ABDE和正方形ACFG, 连接CE, BG, 由此可推出哪些正确结论?

结论: (1) △ABG≌△AEC; (2) BG=CE; (3) ∠AEC=∠ABG; (4) BG⊥CE……

本题的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需要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去设定和寻找.学生练习时不仅兴趣浓厚, 而且练习密度大.同时这类题目的练习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从多角度多方位寻找答案, 从而调动头脑中更多的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经历探究过程, 产生了强烈的内在驱动力, 从而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

总之, 数学情境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实现了四个转化: (1) 从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到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认识结构的形成.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探究兴趣, 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让学生通过观察, 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 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 为解决问题, 发展智力打下基础. (2) 从强调学习的结果 (知识的掌握) 到强调学习过程, 即将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思维能力看成是情境教学的任务. (3) 从教师传授的方向转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模式, 即从单向信息的传递转向“教学合一”, 重在“学”上. (4) 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形式.这种转变的实质是把“教学”的主动性从“教”转到“学”, 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开发看成是数学情境教学的核心.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以问题情境创设为驱动的情境教学, 它所创设的鲜明的形象, 所伴随抒发的真挚的情感, 以及所开拓的深远的意境, 达到寓知识于境, 寓理于情, 情境交融, 情通理达的境界.如何更加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 扎实推进情境教学, 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吕世虎, 石永生.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包先强.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4 (6) .

创设情境, 有效教学 篇6

一、创设“美”的情境, 感染学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而学生所喜爱的美是直观的、外露的、最易引起主观心灵感应的。因此在创设“美”的情境时要注意投其所好, 学生们喜欢什么, 教师就给他们创设什么。学生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 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 潜在的热情就容易被激发。

教室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场所, 教室布置得如何往往能影响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教学的内容来布置教室, 如在学唱歌曲《爱我中华》时, 可以在教室里挂各个民族的人物和各地风景图片, 这样学生一进教室就被吸引住了,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 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方法。学生提问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吸取知识、感受、体味音乐的一种反应。教师提问是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的过程。教师的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 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 这便构成了问题情境。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 有疑而思疑, 思疑而解疑, 解疑而心喜。而这一关键在于设置的问题必须鲜明生动、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像这类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比较多, 如:激发学生产生悬念后提问、从已有问题中提出问, 等等, 其共性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 引起学生兴趣, 让学生通过感知、思索后, 寻求问题的答案。

诱发兴趣后设问。其理论根据为:学生的思维有可导性, 教学应从诱发兴趣和激发求知欲开始。在音乐教学中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 把自己的理解、感觉用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从新旧交替事物的联系中找到“激发点”, 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譬如, 在学习《送别》这首作品时, 教师请学生闭眼听这段描绘送别时情景的音乐。悠扬的旋律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依依不舍的画面中, 脑海中渐渐会浮现出熟悉的分别情境……这时教师问道:“你愿意让我们知道你与家人、朋友分别的故事, 告诉我你在当时的心情吗?”学生会充满兴趣地回忆曾发生过的一幕幕离别的场景。接着, 教师运用电脑多媒体展示一组配有音乐并极富诗意和伤感气息的画面———分别。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哪些音乐配得比较好?能给这些符合离别主题的音乐起个名字吗?”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不同, 其所取的名字也不同。可以说, 成功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促使学生不断实践的催化剂。

三、创设“生活”情境, 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夸美纽斯曾说:“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 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音乐学习来自于生活, 所有生活中所能引起学生的美感的事物都为我所用。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给予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还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优化的情境空间, 渲染一种美的、智慧的、学生倍感亲切贴近的氛围。如果说音乐教育是师生与课本的对话, 那么我们要搭建的就是彼此之间沟通的桥梁。

教学不能只把学生局限于室内的学习, 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 走进自然, 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假日清晨, 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在野外感受树叶沙沙作响, 小溪欢快地流淌, 鸟儿放声歌唱, 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 曲调清新、自然、淳朴, 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四、创设“协作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团结合作, 勇于创新的精神。”因而音乐课的教学过程, 必须是师生的身心完全投入的过程, 是师生的心灵、激情、愿望等活动展现与丰富的过程, 也是学生同音符旋律、老师、同伴进行接触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入了交流情境的设计。例如在“看图片编旋律”这个环节中, 教师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 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创编。于是学生展开了积极的合作交流。在合作学习中, 能力强的学生充当小老师, 给大家分配学习任务, 出谋献策;能力弱的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逐渐进步。老师的适当参与, 则使小组的讨论学习事半功倍。在合作交流中, 学生解决了一个个的难题, 想像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在锻炼中得到提高。

创设音乐情境, 感受音乐之美 篇7

在现在的音乐教学中, 音乐知识的讲解比较枯燥, 学生不容易理解, 这就与欣赏音乐给我们提供的各种美好感受发生了冲突。在学生中, 喜欢听音乐、唱歌的人数很多, 但他们却往往都不喜欢上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在音乐课中添加流行音乐的元素, 使他们把喜欢流行音乐的兴趣转移到音乐课中。同时, 音乐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要以学生对音乐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课堂导入, 使学生在接触音乐的初始, 就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增加他们的主动性,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提高他们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 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传统的教学中, 音乐课只是单纯的知识教学, 其目的只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一些理论知识, 与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截然不同。在这种枯燥的授课过程中, 本来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对音乐课的期待, 上课过程中也变得极为被动, 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的开发。要提高音乐课的课堂质量, 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 教师就要把课堂变为学生的课堂, 使学生正在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要以人为本, 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欣赏课的难度较大, 就初中学生的音乐水平来说, 在欣赏音乐时从哪方面去思考, 如何对乐曲进行分析、体会都比较难。那么如何在较难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我们可以采取用故事进行导入的方式进行讲述。例如, 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 我先给学生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凄美的爱情故事把学生深深吸引住了, 他们对课堂中要学习和欣赏的曲子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 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 主动去学习和欣赏这首曲子, 并将听到的故事情节与曲子结合起来分析, 更能体会曲子的意境, 从而提高了音乐欣赏的能力和兴趣。

二、运用学科整合, 提高学生音乐文化品味

在音乐教学中, 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教育教学途径, 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时可以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 让音乐与各个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 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结合更容易理解。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唱歌课《给未来一片绿色》, 通过演唱歌曲, 使学生明白了如何保护我们的家园, 对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有了明确的体会和认识。《大海啊, 故乡》是一首流传很久的歌曲, 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可以先让学生倾听、欣赏这首歌曲, 在边听边学过程中, 学生很快学会了演唱这首歌曲。例如, 我在讲授这节课时, 在学生学会歌曲后, 我还要求学生根据歌曲的意境进行故事改编, 学生们都积极发言, 讲述自己改编的故事, 课堂气氛热烈, 提高了课堂效率。音乐还可以运用在体育课中, 如可以根据音乐做各种节奏不同的韵律操, 提高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身体的协调能力。在历史课的学习中, 也可以穿插音乐的学习。在学习历史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时, 可以介绍当时流行的乐曲和所用的演奏工具。利用音乐的发展作为学习历史的一条线, 可以使枯燥的历史知识充满乐趣。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 巩固和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是通过欣赏来传达其中蕴含的意境, 聆听和欣赏音乐体会的内容又因为人们的思维不同, 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的区别而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音乐欣赏的时候, 音乐的这种没有限制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中, 如果只是单纯地让音乐与其他学科结合来学习, 那么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 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收益。音乐表达的意境很抽象, 在音乐欣赏中, 每一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有不同的理解。新课改后, 音乐课每个单元都有欣赏的曲目,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 要让学生通过欣赏去联想、去发现、去创造。在课堂上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有表现的欲望, 并把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说出来, 进行交流。

在音乐学习中, 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 才能在探索中有所发现, 有所感悟。对音乐课感兴趣的学生会主动地进行探索, 寻找音乐课与生活、社会相关联的点。在他们的主动探索中, 音乐的感悟力也越来越强。那么对于那些对音乐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应当怎么办呢?教师在讲授中, 不仅要找到这些学生的兴趣点, 还要让他们参与到课堂讲授中, 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去感悟音乐, 体会音乐的美。同时, 在学习中, 可以通过让学生做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玩乐中享受音乐, 在学习中进行玩乐, 真正把玩融入到学习中。例如, 我在授课时, 把学生分成两小组, 然后利用钢琴进行弹奏, 要求学生根据我的节奏做动作, 可以做舞蹈动作, 也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 看看哪个小组的反应快, 节奏准确。学生们兴致非常高, 在既欢乐又整齐的比赛节奏中学习到了各种音乐知识, 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加上了自己的创作。通过这种游戏, 学生在玩乐中很轻松地掌握了音乐的节奏, 通过感受音乐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同时大大提高了对音乐课的兴趣。通过这个游戏, 好多原来对音乐课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音乐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幼儿音乐教学情境创设 篇8

【关键词】幼儿教学 情境创设 原则 方法

教师在幼儿教学中恰当地从多角度、多方位来应用好幼儿教具、设施,积极创设情境,不但能提高自身技能,而且使幼儿在乐中求知,在趣中增智,在情境中萌发情感,在美中陶冶情操,在动手实践中实现发展。

一、幼儿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

1、形象性原则

在创设情境教学时,坚持形象性的原则,能够更好地处理幼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使幼儿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很好的融合,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保证情境的真实性,保证其是感性的,以此来培养幼儿的感性认识。此外,创设的教学情境还要有具体性和形象性,这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抽象思维能力得以发展。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化,教育工作者要促进幼儿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使其对周边的事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2、情感性原则

幼儿的依赖心理比较强,对周围的事物认知度不够,所以很容易被周边的环境所影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利用周边的事物,调动幼儿的情感,然后根据幼儿情感的挥发,对其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学的效果会更加突出。

3、问题性原则

幼儿对周围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其对周围事物认识的缺乏性,使其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所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在创设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及信息,开发幼儿的智力,让其主动的去思考这些问题,活跃其思维,不断满足其对事物的好奇心及对知识的求知欲。幼儿很容易被新颖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创设有新意的情境,吸引幼儿的关注,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促进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4、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激发人们学习的基础,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性格及心理特点的特殊性,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对于幼儿,可以采取简单易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小故事,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进而加深印象。

5、生活性原则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的生活,创设一些幼儿熟悉的情境,更能激发幼儿的情感,使教学的难度大大降低,对于新的知识的接受能力加强。但值得一提的是,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儿童生活的特点及经验,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情境教学的效果。

二、幼儿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1、利用幼儿游戏天性调动起兴趣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在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中应当充分利用幼儿的游戏天性来进行情境创设,在情境教学中体现出游戏内容,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并且调动起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游戏是每个幼儿的天性,对于幼儿的吸引力毋庸置疑,而要在情境教学中体现出与游戏相关的内容,就可以采取一些更加丰富多样的情境教学方式。例如在角色扮演中,就可以插入一些游戏,利用准备好的一些道具让幼儿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并且参加游戏,游戏的内容可以是竞赛性的,也可以是趣味性的。

2、丰富情境创设方式

丰富情境创设方式也是情境教学法应用中的一个必要措施,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应当充分了解班级幼儿的具体情况,针对幼儿的具体特点制定出适宜的情境教学应用方案。幼儿教师也应当了解,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在应用方式上并不仅限于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幼儿展示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例如给幼儿播放动画片等等。在丰富情境创设方式上,可以进行一些创新,不必局限于固有的情景教学应用模式中,关键便在于要把握住情境教学法的精髓,创造出一个形象生动的情境。同时,在情境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与美术、音乐等相关的艺术教学,培养幼儿的艺术感知力,这也是情境教学法的一个重要作用。鼓励幼儿进行想象,通过画画、描述等方式展现出来,充分利用幼儿的想象力,丰富情境教学的创设方式。

3、教师良好掌控课堂节奏完成教学目标

幼儿教师是情境教学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作为幼儿教师应当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在情境创设中较好地体现出相关教学内容,并且通过对于情境教学课堂节奏的良好把握,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在掌控课堂节奏中,幼儿教师应当具有更好的技巧性,对于幼儿来说,一味地强调纪律并不易于取得较好效果,特别是在情境教学中,过分强调纪律性就失去了情景教学的意义。因而幼儿教师应当对于幼儿进行良好的引导,既要保证幼儿对情境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又要保证正确引导幼儿思维,以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

4、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活动内容紧密联系,体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情境要紧扣主题,不能随心所欲,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我们在进行音乐教学的体态律动时,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我们可以根据音乐的乐段所表现出来的规律,设计一个有趣的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乐趣。

5、借助音乐、美术、多媒体等手段增强教学情境的趣味性

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呈现单纯的文字、数字等教学信息,还能输出动画、视频、图像和声音, 能较容易地做到教学信息图、文、声并茂。有时我们为幼儿创设教学情境时,如果只是单一的语言表达,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增强情境的真实感。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幼儿对听磁带、听教师弹奏会感到枯燥和单一,而充满美感的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课件, 则能很好地调动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唱歌曲《走路》时,教师可先利用课件带幼儿走进丰富的动物世界, 让幼儿看到并认识了许多的小动物, 然后通过观看动画《走路》,使幼儿不仅欣赏了歌曲,更理解了歌词,知道了可爱的兔子、乌龟在歌曲中是怎样走路的, 为幼儿学习歌曲和表现歌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最后我们还让动态的小动物给小朋友表演了节目, 通过情境创设和多媒体的结合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不同内容灵活运用, 巧妙地创设出富有情趣的情境,使幼儿在情景交融中探索和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玲玲.情境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 成才之路. 2012(18)

[2]刘晓华.情境教学法在小班韵律活动中的有效运用——以小班律动《猴子爬树》为例[J]. 早期教育(教科研版). 2011(12)

[3]朱小红.幼儿英语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 新课程学习(下). 2013(12)

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篇9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过:“‘情境教育’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的体现出来了。”所谓情景教育,实际上就是注重了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情景是指知识仔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其特点和功能是能够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情感活动等,能够提供学习的素材。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三个特点充分表明,实施化学教学,应舍弃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必须把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与困惑,从而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问题情景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自身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导致不能理解的知识;其次是情境,即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

恰当、合理又有趣的问题情境,便于学生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欲望,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恰当、合理又有趣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我通过听课学习,结合自己过去的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实施探究性教学有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从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案例1,《金属的性质》的教学引入的情境设计:博物馆中见到大多是铜器而不是铁器,这是为什么呢?生活中铁及其铁的化合物常见的有哪些?若取某地的井水,略带浅绿色,有酸味,静置一会,出现红棕色沉淀。其有关的化学原理又是什么?开展调查研究,积累生活素材,可以使学生强化知识,锻炼能力,培养情感。我们拟定的调查是从最基本的自己家庭入手,衣食住行、生活起居与化学材料、化学知识的关系。例如“我家的用品有哪些是塑料”,“我家每年产生多少垃圾,是怎样产生的”,“我家每年的能源消费分类与统计”等。

案例2,学生在学习糖类、油脂、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有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家里有脂肪肝的人,其饮食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等等。

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给学生带来荣誉感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感,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学生采取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时,才能激发学习热情,最大地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性、产生主动建构和追求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形成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联系社会,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世界上发明专利有近20%与化学、化工有关。因此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设计为相应的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深思。有力地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有力地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讲到硫元素循环中酸雨的形成时,问学生:1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谁?它是怎样形成的?2.酸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危害呢?

3、请大家提出防治酸雨的方案有哪些?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再组织他们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想法:1.从源头抓起:降低煤和石油中的含硫量。2.对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硫进行吸收。3.开发新能源——氢能、核能、电能、风能、潮汐能、太阳能。4.城市中用电动车代替燃油车等等。然后引导学生从技术、效益、可操作性等各角度进行评价,得出合理答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变换思考途径、开拓思路。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掌握了化学知识。教师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与丰富的生活展示给学生,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三.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化学实验是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具有多种的教学功能。化学实验中奥秘无穷、千变万化的现象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化学兴趣,是化学教学的催化剂。教学中以实验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创设情景,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之中。化学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挖掘实验素材、创设情景,有的放矢地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如在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时经导管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达不到1/5的原因是什么?质疑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争辩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由争辩而得到结论,学生难以忘却,水的体积达不到1/5的可能原因是:装置不气密;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的温度未冷却到室温等。另外。演示实验既生动、直观、有趣、强烈的刺激了学生的感观,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并指导学生细心观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熟悉,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奇妙的化学现象,生活中的美丽化学,又可以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没有课内教学实验的课程中,加进课外趣味化学小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等,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魔棒点灯,准备的仪器:玻璃棒、酒精灯。药品:高锰酸钾、浓硫酸等。操作:用一根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硫酸,再沾少量高锰酸钾,去点燃酒精灯,立即燃烧起来。老师演示完后,同学们感到非常惊讶,学生讨论原理,交流,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好奇心,新的兴奋点,随之就会有不断求知的兴趣,就会形成今后愉快、主动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三. 用有“趣”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又是一门语言的艺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尤其是理科象化学,加强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幽默性,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讲《水》时我用下面一段话来创设问题情境。在我国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优美诗文中,“水”作为喻体所构成的比喻句层出不穷,丰富多彩,给作品增加了无穷的魅力。例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为什么人们喜欢用“水”作喻体,水有什么特点和性质呢?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增强求知欲。

比如在讲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时,针对“电子离核越近能量越低”向学生打比方说:“这好比你们小时候,还是婴儿时,你爸爸把你抱在怀里;你学会走路了,你爸爸把你牵在手上;当你再大一点,你爸爸则说:走,外面玩去!”学生听到这里便点头称是,欢笑不已

教学上风趣生动的语言,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一些谐音、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初中学生对于元素的化合价和盐的溶解性很难记忆,便可编一些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象化合价可编为“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镁钙钡锌,谈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磷氮+5与—3„„”盐的溶解性可编为“钾钠铵盐硝酸盐,完全溶解无沉淀,盐酸盐除银亚汞,硫酸盐除钡与铅„„”象过滤操作要求可归纳为“一贴二低三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利用谐音概括为:“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在这些口诀的引导下,学生的记忆效果得到大大加强。

创设教学情境 促进有效教学 篇10

一、何为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结合教学内容, 将化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它是化学知识再发现的源泉, 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情境是滋生好奇、激发探求需要的土壤。落实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达到既定目标,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 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的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 使学生的情感、思维得以激活,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理论。

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指出, 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通过合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材料的刺激能够更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 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设计, 而且要充分考虑教学情境的创设, 尤其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和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2. 信息加工理论。

加涅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之一, 他认为, 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 学习包括四种要素:学习者、刺激或刺激情境、记忆、反应。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内部学习条件, 创设或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 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即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拟真的情境与活动, 以帮助学生理解与学习。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加工理论不仅有助于教师探究学生学习化学的内部过程, 而且有助于教师优化化学的教学过程。

三、创设教学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 熟读教材, 准确把握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出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 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不同的情境进行不同的活动, 进而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2. 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就是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尽可能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对真实情境的探究, 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内在含义,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提高学习的效果, 完成意义的建构。

3. 情感性原则。

新课程要体现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 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标准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其中, 重点要求学生不仅有认识科学的兴趣, 还要有应用科学的意识和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因此, 创设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情境可以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让学生在主体活动与现实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四、如何创设有效的化学教学情境

1. 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它的灵魂是实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过:“实验教学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化学教学不能脱离实验,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除了加强演示实验的功能以外, 还要利用趣味实验、探究实验等设置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动、有趣的情境,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如:在学习“酯”的内容时, 首先进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 让学生亲自观察到油状液体的产生, 闻到乙酸乙酯的特殊香味。然后提出涉及化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的问题:为什么酒越陈越香?为什么煮红烧肉时要用酒和醋作调味剂?结合前面的实验, 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情境后, 可以回答出上述问题, 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利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素材来创设各种情境, 这样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带着不同的期待走进化学课堂, 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切实感受化学的有趣和有用。如在学习《生命的基础——蛋白质》这一节内容时, 可通过展示“大头娃娃”的图片, 分析“大头娃娃”的成因与危害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 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接着, 通过联系学生生病发烧时食欲降低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认识到条件的改变会影响蛋白质的性质, 进而激起学生探究蛋白质性质的热情。最后, 联系“皮革奶”事件让学生感受到学会检验蛋白质的重要性。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也更有利于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3. 利用化学史创设教学情境。

“科学可给人以知识, 科学史可给人以智慧。”化学史是化学这门学科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是人类的知识宝库, 蕴含着很多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化学史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的静态的书本知识, 还可以为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学习玻璃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据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的《自然史》记载, 5000多年前, 一艘满载着天然苏打晶体的大商船在航行中搁浅, 船员们便在附近的砂洲上用几块苏打晶体支锅煮食。当他们拿走锅时, 惊奇地发现锅下苏打与沙砾接触处出现了许多透明光滑晶莹发亮的珠子。原来, 这个地方尽是石英砂, 天然苏打和石英砂在做饭时的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 形成光洁透明的玻璃珠。聪明的腓尼基人发现这一秘密后, 便在特制的炉子里放进石英砂和苏打, 加热熔炼出玻璃液, 制成珠状, 当作珠宝换取黄金……这样, 学生就了解了玻璃的历史, 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并能据此写出制作玻璃的相关化学方程式。

4. 结合化学热点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化学热点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从日常生活和社会背景的角度把学生引入课堂, 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从涂抹有害矿物油的毒大米、毒瓜子, 到添加增加剂的花卷、馒头;从用硫磺熏制的银耳到使用“瘦肉精”的猪肉;从用激素催熟的草莓、猕猴桃, 到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从用石蜡做凝固剂的重庆火锅底料, 到用“毛发水”勾兑的毒酱油;从用猪粪浸泡的臭豆腐, 到下水道提炼出的“地沟油”, 这些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热点事件是创设教学情境的绝佳素材。教师要通过热点问题创设情境, 使化学学科的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也要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从听觉、视觉等角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接着可以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氯气》这一节时, 通过展示大海和盐场的图片, 让学生知道氯主要以Na Cl的形式存在于海水和陆地的盐矿中;如果将海水中的盐类全部提取出来, 铺在地球的陆地上, 可以使陆地平均升高150米。这样既可以得到氯在自然界的“富集”形式, 又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自然引出课题———“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接着, 可以从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切入, 介绍京沪高速发生液氯泄漏的事故, 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在事故现场该怎样进行救护?由此增强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 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氯气。再让学生观看视频“乐极生悲的小老鼠”, 以此来认识氯气的毒性,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增强了对化学学习的直观性。对于一些有毒、有污染的实验也可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如对于浓硝酸的氧化性的学习, 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实验录像, 学生在观看完录像后进行讨论, 总结出高温的碳与浓硝酸反应生成CO2和NO2, 再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浓硝酸的氧化性。

总之, 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以境生情”, 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原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使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更好地体现。

摘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情境已成为实现化学课堂高效教学的有力保证。本文主要就何为教学情境, 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化学,教学情境,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化学教学, 2005, (Z2) .

[2]占海红.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 (4) :79-80.

[3]王伟.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J].教学实践, 2012, (2) :45.

[4]苏世成.运用创设教学情境, 实现高效课堂[J].教学实践, 2012, (2) :67.

上一篇:《少年迈尔斯的海》下一篇:提升执法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