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士兵十篇

2024-06-21

基层士兵 篇1

关键词:士兵训练,实战能力,制约因素,业务骨干,人员培养

习总书记自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以来, 高度重视部队战斗力建设, 明确指出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因此, 如何提高“战斗力”就成为现今部队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曾先后担任过副中队长、中队长、指导员、战训科长等职务, 长年从事作战训练的相关工作, 对此也进行了一些思考。有句俗语叫做“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笔者认为要提高战斗力, 就必须从基层抓起、从士兵训练抓起。下面, 将针对基层士兵训练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1基层士兵训练存在问题分析

1.1跳板思想严重, 工作偏于应付。在士兵中, 城市兵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其中大多数的入伍动机都比较明确, 即将部队当做跳板, 以便退伍后对择业、就业有所帮助。这种情况就带来了许多的问题, 首先, 这些士兵对待工作的态度都偏向于应付差事, 工作完成情况自然不会乐观;另一方面, 从消防员这个职业的特点来看, 多数人员刚刚完成经验的初步积累即要离开, 导致专业培养困难;此外, 消极的工作态度会影响到全体官兵, 影响整体稳定。有些单位为缓解这种情况, 对于这类人员仅仅安排一些较为简单、不需要专业技能的岗位, 少用、甚至不用, 只能说是一种缓兵之计, 不能长久。

1.2训练被动性大, 整体素质不高。“现在的士兵已经大不如前了”, 在现今的部队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声音。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过去士兵的思想相对来说比较单纯, 作为一支战斗部队, 相互之间的竞争就是体能素质、业务水平, 靠素质任职、凭实力说话, 这样全员的素质都处在一种很高的水平。而现在, 由于受到社会中的一些享乐、攀比、浮躁风气的影响, 外加士兵群体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也比较高, 整体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互相之间的攀比不再是业务素质, 这就导致了虽然训练工作每天都在强调, 训练时间每天都非常充分, 但是训练科目、训练量、训练效果却完全没有保证, 整体素质很少有大幅提高。

1.3人员流动频繁, 特殊岗位易空缺。由于部队的特殊性质以及消防队 (站) 的分散性, 岗位职责分工非常专业、细致、复杂、多样, 与此同时士兵调动、退伍也会经常出现, 这就导致了岗位变动具有经常性, 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特殊岗位易出现空缺。随着灾难研究的不断深入, 消防科技的全面发展, 战斗部队所配备的车辆、器材作用越来越细化, 效率也越来越高, 同时, 车辆器材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是难以统一的, 大多数情况下是成反比的, 也就是说许多车辆器材的操作难度也变得越来越高、需要操作人员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强, 就比如登高平台消防车的驾驶操作员, 必须经过长期专业培训才能胜任。这些人员一旦调动, 如果没有合适的岗位替代人员, 就会严重影响车辆装备作战效能的充分发挥。

2业务骨干培养方法探析

部队战斗力, 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客观的问题。并不需要参与者拥有很高的学历或技能水平, 但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合理的规划和长期的机制。因此要有所提升, 自上而下的全局性改变难度较大、成效也不会明显, 而从下往上基层改进就比较容易、资源耗费也较少。而要抓好基层士兵, 则首先要抓好作为“兵头将尾”的骨干培养。针对骨干队伍的建设, 具体建议如下:

2.1提供政策导向, 解决实际问题。上面提到过, 士兵的跳板思想比较严重, 有长期从事意愿的人较少。长此以往, 消防部队的中坚力量会越来越少, 宝贵的经验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这样会大大降低灭火救援效率、增大危险系数。诚然部队的人员更替是体制性的、无法改变的, 但可以通过一些政策上的导向来使增加官兵的服役意愿, 也就是平时常说的“拴心留人”。笔者认为, 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帮助士兵骨干解决实际问题。一般来说, 士兵的需要无非在于家庭、感情和生活方面, 可以结合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放宽一些政策, 比如短期假期、介绍相亲等, 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部队的关怀;二是为士兵骨干落实奖励政策, 并在其自身成长中予以优先考虑。比如发放中队长助理补助、班长补助, 优先推荐学车、入党等。总之, 就是通过一些措施促使其安心在部队服役, 但必须区分出层次, 不能一视同仁, 使士兵意识成为骨干是光荣的事情, 从而增加积极性。

2.2创新练兵方法, 培养训练兴趣。不得不说, 除了士兵招募中自身因素之外, 现今随着障碍板、楼层科目的逐年减少, 加上组训骨干的专业化培训缺乏, 基层每天只能开展几项基本科目, 训练过于单一、枯燥, 缺乏组织性、科学性, 很难引起官兵兴趣。而实战化训练开展以来, 笔者所在的总队针对消防员岗位特点, 结合美国消防员训练方法创新出一套综合体能训练操法, 不仅使训练有了针对性, 也使官兵乐于参加训练, 对于提升官兵训练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老生常谈, 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其目的总是好的, 但最重要的还是落实的人, 只有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才能真正实现突破。所以, 一方面就要广泛开展教育。让士兵们充分意识到训练对于自身、工作的好处, 同时要注重培养士兵的吃苦耐劳精神;另一方面还是要创新业务骨干组训形式。培养骨干提高训练趣味性的能力, 否则, 在好的训练方法也会显得苍白无力。

2.3开展专岗培训, 控制人员更替。任何组织要不断发展, 其分工必然越来越细化, 消防部队也是一样。就拿基层中队来说, 光灭火战斗分工就能分为“六大员”。在此形势下, 要做到合理运用专业性越来越强的车辆装备以完成各类工作任务, 就是需要有具备专业特长的、能够胜任各自岗位的骨干队伍。而现今各个岗位专业队伍较少, “一人独大”的情况较多, 不仅无法同时完成专业装备的有效利用, 如遇调动还易出现岗位空缺。针对此种情况, 笔者认为主要还是要加强分岗位人员培养, 提高整体素质。也就是结合需求情况, 广泛开展专业性、针对性培训, 确保一个特殊岗位至少有两名预备人员。另一方面, 要适当控制人员交替, 除了特殊需要和退伍之外, 尽量不调派或者少调派各个岗位人员, 尤其是重要岗位人员, 多少也会对形式有些帮助。

结束语

基层士兵 篇2

“门外汉”走上领奖台

1994年, 王孝生从部队转业, 成为河南省巩义市电业局一名电力建设生产一线职工。到一线岗位工作后, 他才知道在电力行业自己是个“门外汉”。工作帮不上忙, 他急得直冒汗, 带他的老师傅拍拍他的肩膀说:“小王, 咱这供电行业可是技术密集型企业, 今后要在一线多学些专业知识。只有基础打牢了, 才能站稳脚跟。”

从此后, 王孝生虚心从一名普通学徒做起, 以书本为指导, 从中汲取营养, 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把同事当老师, 细心观察他们的操作方法, 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勤于动手实践,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 进而升华提高。同时, 他还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知识培训。

天下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通过努力学习, 王孝生一步步从“门外汉”变成了技术骨干。1995年, 他代表单位参加了郑州市电业局组织的SN10-10型系列油断路器解体、大修检修工艺比赛, 取得了优异成绩。

做犟牛实现大学梦

不久后, 王孝生利用业余时间报名参加了郑州高等电力专科学校“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的函授学习。

“孝生, 咱就是个工人, 活儿能干下来就中了, 你还想当大学生?咱这活儿用不着大学问。”

面对同事的“劝说”, 王孝生笑了笑, 啥也没说。除了工作, 业余时间, 他就埋头读书。

“孝生, 歇会儿吧!”一场检修结束, 在返回的路上, 同事们坐在颠簸的车里打起了扑克。王孝生冲同事们笑了笑, 继续低头看书。

“孝生, 干啥非得跟自个儿过不去, 咱检修工凭的就是经验, 老师傅的本事学会就中了。”打扑克的同事笑着说道。

“老师傅的经验是他们那个时代走出来的路子, 时代在不停地发展, 咱们可以模仿、参照, 但不能完全照搬, 还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才中!”王孝生抬头说道。

“有路不走, 真是头犟牛!”

王孝生始终坚信“知识改变思想, 思想决定思路”。从1999年至2003年, 他用五年时间扎扎实实地完成了函授学习, 取得了大专文凭。同时, 他还参加省电力公司组织的变电检修技术等级培训, 取得了高级工职业资格。2006年8月, 王孝生带领检修人员参加公司举办的110 k V隔离开关检修技能竞赛, 获得了个人总分第一名、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 被授予“技术标兵”荣誉称号, 并被聘任为公司变电检修专业内部培训师。

勤奉献登上“好人”榜

2007年, 王孝生担任了巩义市供电公司检修一班班长。岗位的变化是对他综合能力的挑战, 王孝生把变电站的图纸拿到家里, 利用下班时间一张一张地琢磨。现在, 王孝生对各种设备型号、技术参数资料了然于胸, 大家在现场遇到了技术上的难题, 有时只需要一个电话, 他就可以遥控指挥解难。

2013年9月, 110 k V米河变电站突然出现故障, 必须马上检修。王孝生接到通知后, 立刻组织人员投入到了检修工作中。检修一班的新员工王飞和姚建武找不出故障根源, 十分着急。

“别慌, 查找故障根源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顺藤摸瓜。”王孝生走过来语重心长地说道。

两个小伙子点点头, 沉下气来, 顺着故障点一路排查, 终于找到了故障源。“找到了, 还是班长厉害。”王飞高兴地说道。

作为班长, 王孝生还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 简化管理程序, 积极树立务实创新的作风, 调动职工积极性, 增强职工集体荣誉感, 做到责任和利益相统一。

在王孝生的带领下, 2011年, 他所在的检修一班被评为郑州供电公司“一流班组”、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工人先锋号”。当年, 他个人也荣获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劳动模范”称号。2012年10月, 省公司以王孝生名字命名成立了“王孝生劳模工作室”, 该工作室两年间取得创新成果12项, 其中开关检修支架等成果已被广泛应用。

基层士兵 篇3

【关键词】高学历士兵;基层管理水平

[ 中图分类号 ]G 643.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5838-(2009)12-003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高学历士兵在我军兵员比例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尤其是拥有大学学历的士兵增幅最大。這对于改变士兵的知识结构,提高部队战斗力必然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应看到,高学历士兵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给部队特别是基层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这些高学历士兵表现如何呢?经过对一些部队特别是基层连队的调研发现高学历士兵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这些高学历士兵在骨干位置上的干劲十足,而不在骨干位置上的则有离群现象,甚至有与骨干顶牛现象。

对这一现象,通过与营连主官交流研究,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高学历士兵同普通士兵相比,不仅存在着共性,而且也具有其特殊性;其次,在管理工作中,因为没有注意到或忽视了其特殊性,而导致了前面所说的一些管理上的问题。

一、充分重视高学历士兵入伍动机的目的性

高学历士兵文化素质较高,认识问题的能力较强,他们更多地从长远的眼光来考虑自身的发展。从根本上讲,他们具有保家卫国、当兵尽义务的基本入伍动机。但是具体到个人,他们又有着较为长远的打算。因此,他们的入伍动机一般比较明确,不仅仅满足于干好本职工作,当好一名合格士兵,而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在部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更好的位置;或是通过接受部队的正规训练,进一步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为以后到地方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管理工作中,如果他们的这种目的性得不到重视,他们往往就会产生逃避心理,即所谓的离群现象。对于他们,要搞好理想信念教育、历史使命教育、战斗精神教育、荣辱观教育,要重点组织他们系统学习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以及与军事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教育是一方面,同时更应该给他们锻炼的机会,给他们一个能更好地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到部队之中。

二、适当照顾高学历士兵思想意识的民主性

高学历士兵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人生观价值观渐趋成熟,他们的社会联系广泛,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表现在管理中,他们往往显得民主意识较强,不满足于“你说我听,你讲我干”的传统管人方式,不迷信,不盲从,有看法,有见解,喜欢讲道理,讲公平,等等。也就是说,他们不但要求知道怎么做,更要求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工作特别是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能够照顾到高学历士兵这种民主意识,他们往往就干劲十足;反之他们要么与领导骨干顶着干,要么漠然视之甚至敬而远之。但部队是一个讲究严格纪律约束的群体,因此管理者在进行管理中,既要严格落实各项管理规定,又要在一定程度照顾到高学历士兵的特点,在严格落实各项制度规定中努力增强管理工作的合理性。比如,在工作中,高学历士兵是骨干的要发挥其骨干作用;不是骨干的,要多听他们的合理化建议,遇到问题多征求他们的意见,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三、正确引导高学历士兵自我认识上的优越感

通常高学历士兵在学校时,是好学生,在朋友、邻居中是公认的骄骄者,这种自我认识的优越感引起的正面效应表现为他们个性较为突出,敢想也敢干,上进心荣誉感较强,在工作中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因此在管理中,管理者必须加以合理引导,使其这种优越感得到适当程度的重视,同时又能够使之对此有一个较清醒的认识。这样才不至于使之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小群体。从管理的角度看,通过满足个体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是满足被管理者优越感的重要手段。因此针对高学历士兵自我优越感强的特点,要对他们的正确做法及时予以肯定,对他们的合理建议要认真听取采纳,对他们的品格表示充分的信任。在工作中,在不违犯原则纪律和情况下,尽量不干涉他们的具体做法,充分发挥其独立自主能力强的优势,以完成工作的质量为标准来衡量其工作能力的强弱,让其体验独立完成任务的个人满足感,这种办法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学历士兵的优越感,又能起到激励他们干劲的作用。

同时,高学历士兵还有一个明显特点: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快。一般来讲,文化程度越高,求知欲就越强烈。对于任何一个高学历人才而言,如果他们的求知欲望被扼杀,或者得不到适当的满足,这将是无法接受的,至少在情理上。这并不是说那些低学历士兵就没有求知欲,而是高学历士兵的求知欲更强一些,他们更希望能够有自己一定的支配时间来进行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高学历士兵的接受能力很强,这主要源于他们大都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随着高技术装备越来越多地装备到部队,对人才的需求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士兵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才有可能驾驭高技术武器装备。高学历士兵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其他士兵相比,在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基层管理者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学习机会,使他们的知识基础或技术专长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总之,只要合理运用高学历士兵的优长,有针对性地加以管理,就能在促进部队战斗力中不断提高部队的管理水平。

经过对高学历士兵的特殊性的分析认识,结合部队实际,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1.准确把握管理对象的特点,是改进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管理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管理对象的有效管理发挥其整体合力,完成上级所赋予的各项任务。作为一个管理者,只是简单地落实上级的有关制度规定,对所属的管理对象不加区别地对待,不善于把握其特点,那么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就不强,这个单位的整体合力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2.善于发挥管理对象的优长,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

任何管理对象都有其优点,有其缺点。能够发挥其所长,才能更好避其短,才能够更好使之为集体服务。相反,如果对其优长漠然视之,对管理对象是人才浪费,对管理工作来讲则是低效益的管理。只有最大限度地避免管理对象的缺点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长,才能获得最佳的管理效益。

3.敢于进行管理工作的创新,是搞好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管理工作也是如此,面对新事物,不是逃避,而是认真对待,勇于创新,在落实制度中创新,在着眼于提高战斗力上创新。

基层士兵 篇4

关键词:士兵提干 张为臻 研究生 士兵提干考试 报送入学

2014年8月26日,沈阳军区某海防团传出喜讯:该团海防二连上等兵、海归硕士王川阳扎根海岛脚踏实地奋斗,终于圆了军官梦——当天上午,他收到了南昌陆军学院的入学通知书。

2012年10月,王川阳在英国萨里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后,英国一家跨国公司以丰厚待遇和他商谈就业意向,女友也向他提出移民英国的要求,可王川阳却出人意料作出了回国参军的决定。

入伍后,王川阳主动申请到位置偏远、条件艰苦的某海岛当一名海防战士。

矢志军营精武,扎根基层圆梦。虽然是新兵营学历最高、经历最丰富的新战士,可王川阳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加班加点训练,新兵期间当上了副班长,还在队列、单杠、战术和射击等考核比武中夺得10项第一,被要塞区评为新训标兵,获要塞区嘉奖一次。

王川阳成为典型后,训练更加刻苦。他作为全团唯一一名新兵参加要塞区特战侦察尖子比武,一举夺得十米攀绳第一、手雷投准第三、总评第七的好成绩,荣立三等功。

去年8月,在要塞区创破纪录比武中,他又以优异成绩打破300米重机枪射击纪录。去年底,他被要塞区评为“十大虎鲸精兵”,被辽宁省军区评为“特战精兵”,荣立二等功一次。

年初以来,王川阳作为大连市中山区征兵形象大使,先后到沈阳、辽阳等地多所院校和多个社区进行宣讲。他矢志军旅追逐强军梦的感人故事,成为许多高校征兵的生动教材。

清前期士兵射箭训练制度研探 篇5

一、常规训练时间与内容

清朝于入关之后不久便制定教阅方法与时间, 士兵在完成日常护卫与治安等任务的同时, 要按时进行操演以磨练技艺, 其中最重要是射箭。顺治七年 (1650) , 世祖谕:“我朝以武功开国, 频年征讨不臣, 所至克捷, 皆恃骑射。今荷天庥, 天下一统, 勿以太平而忘武备, 尚其益习弓马, 务造精良。”[3]544于是制定八旗射箭训练制度。顺治以后, 虽然在军队的编制上时有增减, 但射箭训练制度大体在此基础上发展。

清朝的军队主要为八旗与绿营。八旗又分为京营八旗与驻防八旗, 分别担任京师与地方保卫任务。其中, 系统比较复杂的是京营八旗, 包括领侍卫府三旗、八旗骁骑营、八旗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内府三旗、八旗步军营及巡捕营、火器营、健锐营等。清前期, 士兵射箭训练情况大体如下。

领侍卫府三旗:每月习骑射二次, 步射四次。骁骑营:顺治年间定, 八旗骁骑营每月较射六次, 春秋擐甲胄步射二次、骑射二次。乾隆六年 (1741) , 增擐甲骑射为三次。前锋营、护军营, 以及后来的圆明园护军营:训练时间与内容与骁骑营基本相同, 每月步射六次, 春秋二季擐甲习骑射二次或四次。内府三旗:每月骑射六次, 春秋二季擐甲习射二次。火器营:月习步射六次, 骑射六次, 马上技艺六次。健锐营:每月一、六日习马步射、放枪。八旗步军营及巡捕三营:八旗步军营主要练习步射, 由步军翼尉考阅;巡捕三营参将、游击月考其属之弓矢。八旗驻防:顺治年间定较阅骑射均与京师同。绿营:校阅行阵后, 试骑射技勇[4]。

二、较射标准与奖惩

天聪八年 (1634) 三月, 太宗大阅官兵后, 命诸贝勒挑选护军各十名与闲散侍卫较射, 并定下较射赏赐规则。每人射十箭, 中三箭以上者赏布二, 中七箭者赏布三, 中八九箭者赏布四;并在其中选善射者, 不论中与不中, 各赏一弓, 中者仍照数赏布[5]434。

顺治初年, 顺治帝将这种较射活动固定下来, 时间定在每年二月, 并制定赏罚制度, 但主要针对京营满蒙八旗兵丁, 当时主要分为马军与护军先锋营, 规则如下:每一位士兵步射十箭, 马射五箭。步射中七、马射中三为上等, 赏弓一张、箭十枝, 白金、布帛各七;步射中五, 马射中二为中等, 赏白金、布帛各五, 无弓矢;步射中三, 马射中一, 为下等, 无所赏;马步射或一不中或两俱不中, 则受笞罚。如果一佐领所领兵丁受罚者超过十人, 则佐领有不善教练之罚, 最严重者至夺俸;若一旗满六百人, 则都统、副都统受罚, 至夺俸[6]2。

雍正八年 (1730) , 又规定:每年春季八旗前锋、护军马步兵俱令较射。较射时, 竖的于三十一弓之地 (清代一弓为五尺, 清尺每尺约32厘米, 一弓约合今1.6米, 三十一弓合49.6米) 。其所用之的, 高五尺, 阔一尺, 入地一尺。较射之时, 每人箭五枝, 射二回。中一箭以上者, 每箭赏银五钱, 中八箭以上者, 加赏弓一张。乾隆十年 (1745) , 将骁骑、汉军纳入考核之列。由于人数众多, 乾隆命令先由王、大臣等验看, 其中, 步射五箭中三枝以上者、中数虽不及而样式好或弓硬者而身体强健者, 以及年迈残疾不能射箭、但久于营伍、平素步射较好者皆可以记录在案, 待皇帝亲阅后酌量赏赉[7]697。

从顺治至乾隆, 射箭考核的趋势是:考核范围加大, 难度与标准降低, 骑射逐渐衰落。参考同时期演放鸟枪大炮的标准:放枪时, 竖的于四十一弓之地, 十枪中一枪以上者每枪赏银五钱, 中八枪以上者加赏折弓价银三两;红衣、法贡等炮等则竖的于八十弓之地, 每座各放五次, 红衣中一次者赏银一两、法贡中一次者赏银五钱[3]542。说明当时鸟枪的射程比弓箭要远, 而大炮的射程与杀伤力更远大于弓箭。但是, 乾隆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对弓箭的训练。乾隆四十四年 (1779) 又规定绿营操演弓箭的制度。每兵以五箭为率, 能中靶三枝以上者为一等, 量予奖赏;中靶二枝者为合式。领兵将弁亦视兵丁较射成绩给予赏罚。统计所属, 每兵十名中靶合式七名以上者将弁记功;六名者毋庸记予功过;仅止五名而内有二三名列为一等者, 功过相抵;如合式只能及半并无堪列一等, 暨不及五名者, 将该管官弁照操演鸟枪不及分数之例议处, 兵丁严加责惩[8]21。

按《大清会典事例》记载, 鸟枪不及分数之例:“ (每人打靶三十枪) 其着靶不及二十枪, 及连环鸟枪生疏者, 分别议处, 将管操千把照不操演军士律降二级留任, 该营将备酌减降一级留任, 兵丁责革。”[8]可见对绿营练习射箭督责也十分严格。

乾隆四十八年 (1783) , 议准各省驻防兵丁鸟枪弓箭中靶数目, 皆照绿营之例。并规定倘该管官员不能留心操演以致兵丁技艺生疏者, 即行参处[8]10。至此, 清朝所有兵丁均纳入射箭考核范围。

三、较射监督与稽查

除赏罚外, 清前期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稽查制度以保证射箭训练如时进行。清初, 规定官员射箭不到者罚俸两月[9]290。其后, 京营、驻防及绿营射箭训练皆逐渐形成监督稽查制度。

1. 京营八旗京营八旗较射, 向来为清朝皇帝最为关心的军政大事。

但是, 至康熙时期, 侍卫内大臣、八旗大臣内有不少人虽然按期较射, 至时却不过闲谈饮茶而散, 应付了事[10]95。雍正帝深知其中情弊, 登基之初即给予严厉警告, 令各大臣实心训练[10]。至乾隆时期, 更是需要制定大臣阅看射箭的政策, 以保证较射的质量。京营训练射箭, 一般由管旗大臣阅看。乾隆三年 (1738) , 规定八旗前锋、护军等骑射由兵部每隔三年于十月奏请钦点大臣验看。人员主要由领侍卫内大臣、八旗都统、副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组成[9]257。乾隆八年 (1743) 定, 操演之日, 若遇有应奏之事, 每旗可于副都统内轮班存留一人亲往教场较阅。其余除出差值班实有事故外, 一、二次不到申饬记过, 三次交部议处。兵丁一、二次不到鞭责示惩, 三次责革。都统等若不亲至教场或包庇官兵者, 察出一并议处[9]792。乾隆十八年 (1752) 再定, 八旗官兵习射时, 除有本旗都统等及御史公一同监视外, 兵部还要委官不时稽察[9]791。

乾隆十五年 (1749) 定较射日阅箭大臣先射箭示范, 谕:“八旗官兵定日较射, 系向来定例, 凡遇较射之日, 不惟参领等官应行一同射箭, 即前往阅箭之管旗大臣亦应身先射箭, 俾官兵等有所矜式。”[8]2并规定, 若有管旗大臣、参领等官仍不射箭者, 查旗御史须著情参奏。至于各部院衙门满官, 虽各有应办事件, 也要于闲暇时训练射箭。乾隆二十四年 (1759) , 规定八旗兵丁步射之期, 每日午时往教场演习, 令该旗大臣阅看。娴熟者奖赏, 平常者即行重责。若管旗大臣不亲前往阅操, 查旗御史即行参奏。同时规定聚集之期及射期不到者, 官员罚俸一月。若官员监射步靶有徇私多开箭数者, 罚俸一年。

2. 八旗驻防。

驻防八旗操演, 由各省将军、副都统负责。各省之中, 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副都统有地方事务之责任, 其余各省将军、副都统负责兵丁操演六次。但是, 这些官员大多仍贪图安乐, 并不亲身阅, 层层委属, 以致兵丁渐生疏懈, 技艺废弃。对此, 乾隆四十六年 (1781) 规定:“嗣后将军、副都统俱著亲身前往阅操, 若有希图安逸不亲身阅操、派令章京等阅操者, 朕必从重治罪。”[8]10

3. 绿营。

清代绿营兵数量庞大, 分属督、抚、提、镇等管辖, 所有兵丁训练稽查等事除由地方分别负责外, 政府也适时派遣钦差阅看检查, 射箭武艺等也在查看之列。 (1) 地方官员检查。雍正十一年 (1733) , 上谕, 各省营伍必须武职大员平日亲行巡察, 以除怠惰废弛之弊[8]13。但是, 考虑到提督要节制全省, 统辖之地甚广, 难以亲身遍历。乾隆元年 (1736) 下旨, 令各地制定阅看期限。全国各省, 根据地域远近, 或一年阅遍, 或两年阅遍, 或委官阅看。其余属总兵官所辖者, 由该总兵官亲身查阅;专属提督所辖者, 该提督亲身查阅。于提镇驻扎较远, 不能亲身往阅者, 则委附近之副、参、游等官查阅详报[8]13。 (2) 钦派官员检查。乾隆六年 (1741) , 高宗针对外省营伍整饬者少、废弛者多的情况, 在命令督、抚、提、镇等恪尽职守、勤加操练以外, 每隔一、二年选派公正大臣前往检验骑射是否娴熟, 军容是否改观。倘仍旧废弛, 著将该管大员严加处分[8]14。乾隆十一年 (1746) , 因全国需派员验查省份较多, 难以在短时间内遍阅, 乾隆又命兵部议定分省察阅之年。自乾隆十二年 (1747) 开始, 每年差钦差两名, 分头阅看四五省, 平均每省四年阅看一次[8]16。

参考文献

[1]昭槤.啸亭杂录卷七[M].中华书局, 1980.

[2]清仁宗实录卷三十八[M].清实录 (第28册) .中华书局, 1985.

[3]清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二[M].文津阁四库全书 (211册) .商务印书馆, 2005.

[4]清史稿卷一三九[M].中华书局, 1976.

[5]清朝开国方略卷十八[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第十四辑) .文海出版社, 1967.

[6]金德纯.旗军志[M].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 1991.

[7]钦定八旗通志卷三十九[M].李洵.点校.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2.

[8]清会典事例卷六三八[M].中华书局, 1991.

[9]清会典则例卷二十三[M].文津阁四库全书 (206册) .

《士兵突击》新编 篇6

“X月X日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饭,训练,吃午饭,训练,吃晚饭,刷牙,洗脸,睡觉。”

等日记批阅后发还,伍班副发现高连长只写了一句评语:难道你一整天都不上厕所吗?

2.有一天,史班长,伍班副,许三多一起去买东西。

他们走到一间商店门口。商店的老板就问史班长:“你要买什么?”

史班长说:“一包花生。”老板就搬来了梯子,爬到货架顶部,拿了一包花生,走下来递给他。

老板又问伍班副:“你要买什么?”

伍班副也说要一包花生,老板就埋怨他为什么不早说,但还是又搬来了梯子,爬到货架顶部去拿,老板站在梯子上拿过一包花生,赶紧问许三多:“你也是要一包花生吗?”许三多说:“不是”,于是老板就拿了一包花生走了下来……

老板把花生给了伍班副,他把梯子收好,然后问许三多:“那你要什么?”

许三多说:“我要两包花生。”……

3.伍班副为讨好高连长,从乡下拿来青玉米送给他。

第二天训练前伍班副去见高连长,正好他在啃煮熟的玉米,见伍班副来了,就客气地说:“你每天很辛苦。还让你破费了”。伍班副说:“这不算什么,在乡下这些玉米都是喂猪的。”

4.一天,许木木突然牙痛,于是班长带着许木木到医院拔牙。回家途中班长问木木牙齿还疼不疼,木木答:我不知道啊……牙齿留在牙医那了。

5.“我看不清太远的东西,”木木对伍班副说。

“请跟我来,”班副把木木带到外面,用手指着天上的太阳,问道,“你看那是什么?”“太阳。”木木回答。

基层士兵 篇7

--

工商财税

--

士兵入党申请书:部队士兵入党转正申请书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士兵入党申请书:部队士兵入党转正申请书》的详细 x 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对网友有用。

敬爱的党组织:

****年****月,经党组织批准,我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预备党员.按照党章第七条规定,今天我的预备期已满一年,现申请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下面我把入党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情况向党组织作如下汇报:

一、政治思想方面:

一年来,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x”重要思想、党章和党史;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和政策法规。同时,经常听广播、看电视新闻、看书刊、报纸,时刻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和社会动态。坚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了政治敏锐性和政

治鉴别力,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上时刻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永远跟党走。

二、在工作方面:

兢兢业业,踏实工作,虚心请教,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充分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年来,我深入基层、走访群众,了解辖区情况,并在成立农村警务室后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真正的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了一遍”,在人民群众面前充分展现了新时期******员及人民警察的形象,热门思想汇报发扬了共产党员“一怕苦,二怕累”的精神。在案件办理上,我不惧艰辛,不怕苦、不怕累,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共主办刑事案件 8 起,治安案件 17 起,共打击违法犯罪人员 30 余人,为维护我辖区的治安秩序尽了一个人民警察及党产共员应尽的责任。在安全保卫工作及治安防范上,我在我所管辖的警务区内积极采取治安巡逻、群众联防和布建治安耳目等,全面确保了辖区治安稳定及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和不受违法犯罪的侵犯,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表扬。其次在办理户籍及接待群众时,我时刻把群众的事放在第一位,把他们的冷暖挂在自己心上,切实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能一次办好的事决不让群众走第二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彼此加深了感情,融洽了警民关系,充分发挥了基层“窗口”的作用。

三、在生活方面:

常修从警之德,常怀律已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始终坚持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党纪法规约束自己,用入党誓词检验自己,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激励自己,努力做社会主义新人,做人民的贴心人,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一年来,在组织的关怀与培养下,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但我离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和要求还有差距。如果党组织批准我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更加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个人简历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任何考验的真正的共产党员。

当将军回归士兵 篇8

这位皮肤黝黑、目光炯炯的将军,来自中国海拔最高的地方——青藏高原。阅兵后几个月,现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的唐建明就要退出现役,开始退休生活。

在西藏服役的40年间,唐建明从士兵变成了将军。长期的高原军旅生涯,让这位出生于四川成都的老兵患上了高原病:心室肥大,高血压,双腿严重静脉曲张。

在阅兵训练场,他站1小时的体能消耗,相当于普通人站2~3小时,时间一长,就会头晕、骨痛、小腿浮肿。但从军姿、敬礼到答词,训练毫不懈怠。

“既然当军人,就要时刻拿出军人的样子。”在唐建明看来,这次阅兵,是他军旅生涯的巅峰,是难得的荣耀。

“将军在训练场上就是一面旗帜。”在阅兵之前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阅兵联合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舜表示,将军们“忘记了自己的职务、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伤痛,和受阅官兵一起训练、一起生活,体现的是我军高级指挥员练兵打仗、带兵打仗的风采”。

将军集中训练,强度超过普通官兵

“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由第65集团军军长张海青少将担任领队。

张海青今年54岁,而他带领的方队年龄平均不到25岁。

站军姿,他像战士一样,手和膝盖夹上扑克牌;为了练下肢力量,提高踢腿速度,他给自己打上绑腿;为练耐力,每次教练要求他正步踢够96米就行,他一踢就是两个百米,一天好几个来回。

“50多岁人的身体,当然不能跟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比。”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将军领队、第14集团军副军长邓志平少将今年52岁,刚参加训练时,有些超标的体重让他很有负担。

5月下旬,邓志平带着阅兵方队向北京阅兵训练基地集中。到北京第二天是个星期六,恰好是他的生日。这天,他直接上了训练场,加入将军队集中训练。从最基础的立正、稍息、起步走练起。

按照阅兵联合指挥部的要求,在训练内容上,徒步方队主要是训练“四线三功”——帽线齐、手线齐、枪线齐、脚线齐;踢腿功、摆臂功、站立功。最后要达到的效果是:徒步方队做到人员站立2小时不动,正步行进200米、齐步行进1000米动作不变形。

而将军,则是阅兵指挥部在训练上始终紧盯的“关键人员”。

入住阅兵训练基地一周后,阅兵联合指挥部领导前来视察,发现将军们的训练基础与要求相比差距不小。于是,训练时间从一周训练5天、每天5小时,很快加强为一周训练6天、每天8个半小时。这个训练强度,甚至超过了普通受阅官兵。

刚开始训练时,站军姿15分钟,他就浑身发抖。训练半小时衣服全部湿透,到训练80分钟休息时,衣服脱下来一拧,全是汗水。

成效相当显著。

从5月23日将军们集中训练,到6月30日结业考核,40天让将军们的训练水平“脱胎换骨”。上次前来视察的阅兵联合指挥部领导过来一看说,“没想到进步这么大”。所有人都顺利结业。

邓志平刚参加训练时,单腿“蹬翘”,根本就站不住,现在一只脚踢出去,脚尖下压,单腿站立,纹丝不动,保持两分钟也没有问题。而按照阅兵的标准站军姿,轻松突破2小时。

“看,这就是成效。不信你让四五十岁的人做一下试试?”邓志平笑呵呵地说。

让两个带队的将军走起来就像一个人

从“将军训练班”毕业,邓志平俨然已是训练专家。

“一切习惯都是从不习惯开始的。”在他看来,把整个方队走齐,没有捷径,只能靠“千万次的反复,形成肌肉记忆”。而要形成排面和方队的整齐度,就要把每个人的习惯汇聚成集体的习惯,这只能靠反复训练,形成默契。

徒步方队通过天安门,走在方队前面的两位将军领队,万众瞩目。

“观众的目光,第一时间就是看将军领队。”阅兵徒步方队总教练刘士胥说。他曾多次参与国庆阅兵训练,明白观众的“看点”在哪里。

“比较难的是如何让两位带队的将军走起来就像一个人。”刘士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每个方队的将军领队都有体型差异,在短时间内把两个人训练成“一个人”,侧面看就像是一个人在踢正步,并非易事。

必须培养两个人已经内化到“肌肉记忆”里的协同感、默契感。

与邓志平搭档的是第14集团军副政委高伟少将,他们两人几年前曾搭过班子,分别担任一个作战师的军政主官,“有协同默契的基础”。

两个人一同训练,遇到不协调不一致,会相互指出来,偶尔也会相互埋怨。

“我们两人的观念是一致的。”高伟说,因为两人感情深厚,因此都很坦率。

“小一点说是为了我们两个人的训练效果,大一点说为了方队,为了我们这次整个阅兵的成功,为了将军领队的形象。”高伟说。

“今年举行盛大阅兵,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军队一项全局性的重大政治和军事任务。”高伟说,作为“军旅标兵”的仪仗队员都没有“吃老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加码?

为了一个敬礼时的亮相摆头动作,邓志平和高伟一起起码练了上万次,最后达到了两个人完全一致。现在,两个人走在阅兵训练场上,迈腿、摆臂、踢腿、落地,不论从正面看还是侧面看,都像是一个人。

57岁的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刘庚群少将,是反舰导弹方队的将军领队。他曾多年在一线舰艇任职,也经常作为指挥员率舰出海执行重大任务,肩周和腿部关节都有严重劳损,稍长时间站立就疼痛难忍。

nlc202309031127

只能靠咬牙坚持。先是站10分钟,然后20分钟,再到半小时……经过1个月的集中强化训练,刘庚群站军姿2小时纹丝不动、40秒不眨眼。

方队合练,他的动作总是合不上。为此,他每次都比方队提前40分钟到达训练场,和其他3名校官领队反复练习敬礼动作。半个月过后,整齐如一。

“阅兵训练,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体的潜力。”刘庚群说,百炼成钢这句话,决非虚言。

从士兵成长为将军,再从将军回归到士兵

从5月份带队进驻京郊阅兵训练基地,高射炮兵方队将军领队、第39集团军副军长孙永波少将就从未离开过。

“50多岁的人了,没有像他这么拼的!”战士汪明钦一脸钦佩。

孙副军长比汪明钦大36岁,高强度的训练一度让小汪有些吃不消。但他发现,这个年龄比他父亲还要大不少的集团军首长却始终坚持训练,不搞特殊。

“首长从士兵成长为一名将军,如今又从将军回归到一名士兵,軍姿训练我们站多久他也站多久,还经常请战士当教员,给自己抠队列动作。”汪明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每个方队采访,官兵们都能讲出将军领队的“感人瞬间”。

“攻坚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将军领队、第21集团军副军长田福平少将,脚部有旧伤,每踢一次正步,就要利用休息时间冰敷。

一天下午,阅兵指挥部组织全要素合练。田福平忍着疼痛,带领方队一个下午在观礼台前踢了17次标准长度的正步,总长度近两公里。训练结束时,他的双腿几乎无法站立。

将军带头参训,成为激发官兵士气的最好榜样。

据方队长赵健宏大校介绍,方队官兵中,先后有299人腿脚肿痛,67人皮肤皲裂,几乎所有人员脚底打起了血泡,不少官兵踢坏了3双陆战靴。

一个多月后,“攻坚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的训练成绩,从刚到北京阅兵训练基地时的垫底位置,提升到中上游水平。

将军和战士PK正步

对于50多岁的将军领队来说,阅兵训练中最容易疲劳受损的身体部位是膝盖、脚踝和腰部。打着绑腿、护膝、护腰踢正步、站军姿,在将军领队中司空见惯。

吃苦,但不言苦,是将军领队们的普遍态度。他们善于从政治高度理解这次受阅任务。

“年龄和身体,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英模部队方队将军领队、第16集团军副军长吴亚男少将,尽管每天都要裹着护腰踢正步,却并不觉得阅兵训练有多苦。

“从接受阅兵任务的那天起,我的想法就是,要按照打仗的标准和要求来参加受阅。”吴亚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将军如果连领队训练的苦都吃不了,还能带兵打仗吗?如果不打仗,要将军干什么?”他说,将军的本质是战士,作战的时候冲锋陷阵,生命都要放弃,更何况体力和健康?“战士能去的地方你要能去,战士能做的事,你也应该能做。”

在他看来,将军和士兵天天在一起训练,一起流汗,就是最好的教育引领。

吴亚男为了提高自己的踢正步水平,主动和方队的训练尖子PK,从50米正步,到100米正步。“将军和战士的比赛”,激发了队员的士气。

与吴亚男搭班领队受阅的黄铭少将,向本刊记者回顾了自己所在部队军史的一个个光辉战例。他说,人民军队与所有旧军队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打仗冲锋的时候究竟是“跟我上”还是“给我上”。

“没有八路军115师各级指挥员带头冲锋,就没有打破敌人不可战胜神话的平型关大捷。”黄铭说,作为高级指挥员,部队定下的规矩、立下的标准,自己都不带头执行,还怎么谈带兵、治军、打仗?

酷爱士兵的指挥官,总能喝到祝捷酒

在阅兵训练基地封闭训练的几个月里,和平均年龄比自己小30多岁的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对于将军领队来说,并非难事。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实地采访看到,将军们都和战士一样住在某军事院校的学员宿舍,区别只是战士们是6人1间,将军们是1人1间,晚上睡觉都能听得到隔壁战士的呼噜声。

在第21集团军副军长周建国少将的宿舍,本刊记者看到,单间面积不大,没有独立卫生间,上厕所要去公共厕所与战士们一起排队。房间里除了一张床,一个摆洗漱用具的塑料架和几件训练器材外,没有多余之物。

“又找到了刚当兵时的感觉。”周建国告诉本刊记者,将军与士兵都是一个饭堂吃饭,“一个盘里夹菜”,都过着训练场、饭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

“没什么不适应的。”他说,近年来,集团军党委班子每年都会蹲连住班、体验基层生活。

早在2013年4月,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解放军总政治部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组织团以上领导和机关干部蹲连住班,佩戴列兵军衔,住在班排,还要进行“解剖式”调研。

阅兵训练,改变了将军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一些将军中止了熬夜,生活更有规律,有的将军肩膀、腰腿疼痛得到缓解。

“多了朝气、少了暮气,多了锐气、少了惰气,多了兵气、少了官气。”武警反恐突击车方队将军领队、武警北京总队副政委孟鸣少将这样总结自己的变化。

刘士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将军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兵,“这是一个动力源,起到了带动作用”。

战士臧琪凯是军长张海青的“小教练”,最初他并不愿意接下这个任务。

“他们都是将军,训得严,怕他们留下训练伤,可训得不严,他们又达不到阅兵的标准。”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nlc202309031127

张海青明确告诉“小教练”,训练中不要称呼职务,就把我们当成普通一兵。

“兵是战斗力的基础,带兵重在带心,只有战士信任你,关键时刻,才能和你冲锋陷阵,而这份信任需要靠自己的能力与真诚去赢得。”张海青说。

他告诉本刊记者,和战士们在一起的时间长了,连做思想政治工作都变得简单。一名军官正在退伍和留队之间徘徊,张海青跟他说了句:“别走了!”对方就点点头说:“不走了!”

武警北京总队副司令员徐平少将,协调总队为每名队员购买了瑜伽垫,战士们每天晚上训练完队列动作后,睡前练一会儿瑜伽,放松身心。他的这个创意,被士兵猛烈点赞。

邓志平少将则成了“将军司务长”。

一次,他看到炊事员正在准备午饭食材,立刻卷起袖子:“今天我教你们做排骨焖饭,给大家换换花样!”

“部队常说一句话:‘好伙食顶得上半个指导员’。”邓志平告诉本刊记者,他希望能让官兵们吃出精气神、吃出战斗力。

一次,几名队员向前来巡诊的北京军区总医院医生说:“将军领队对我们非常关爱,跟着这样的首长上战场,我愿意为他们挡子弹!”

彭德怀元帅有一句名言:“一个酷爱士兵的指揮官,总能喝到祝捷酒。”

坦克方队将军领队、第38集团军政委邹运明少将对《瞭望东方周刊》说:“长期在部队基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干部都知道,我们高级指挥员的角色,首先得是优秀的带兵人,其次才是合格的指挥员。”

他说,现在是“60后”的军职干部、“70后”的师职干部和“80后”的团职干部,带“90后”“95后”战士,更需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知兵爱兵的情怀。

“阅兵提高了新生代战士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和对军队的敬仰。”在第16集团军参谋长黄铭少将看来,将军领队和战士每天一起踢正步、一样吃自助餐、一同睡平板床,体现了官兵一致、上下一致,说明了我们部队的好传统好作风没有丢,也消除了社会不良风气对基层的影响,这对于青年官兵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感召和教育。

“我们这支部队的光荣血脉还在。”9月3日,在家全程观看完胜利日阅兵的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新一代共和国将军在阅兵场展示出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让人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可以担负起强国强军、捍卫和平的历史重任,不负重托。

《士兵突击》观后心得 篇9

士兵突击观后心得1

以前,老是以为做一个军人很威风,但在军训时,我体会到了当军人的辛苦,而在《士兵突击》上,我更了解了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人所需要接受的考验。

我看了《士兵突击》的第一感受就是—苦。军人们第一次来到军训地点,第一天就早上2点起床,然后接受“暴风雨”的洗礼,又开始匍匐前进……他们直到天亮的考验,让我的心里发酸,身上背负着三十公斤的物品,又走了那么长的路,能坚持下来,真牛!

我看《士兵突击》的第二感受就是—毅力。做一个军人是可以锻炼一个人的体魄,但最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受了这么大的苦,在记者采访的时候,也毫不犹豫地说:“我一定要坚持到底。”而要换做是我,我肯定坚持不下来。

看了《士兵突击》这个片子后,我才真正的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和软弱。我觉得那些士兵不一定胜利了才是真正的英雄,只要能坚持到底,问心无愧的士兵,都是好士兵。

人的一生,不求对社会有多大的轰动,只要你努力做好你该做的事,问心无愧就行了。

做一件事都要有耐心,有毅力,坚持到底,无论结果是不是你所希望的。

士兵突击观后心得2

——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许三多在离开七连的时候说,他说的都是傻话,他说你们都是聪明人,用不上。他说你们会问,什么是意义。

我喜欢《士兵突击》,喜欢许三多,喜欢成才,喜欢袁朗,喜欢史今、伍六一,还喜欢甘小宁、马小帅,还有齐桓、吴哲……

我喜欢他们,因为他们都是强人,都是不虚度的人。

高成说许三多抓着小事就像抓着救命稻草,突然有一天,发现他已经长成了需要他仰望的参天大树了。

许三多,从孬兵成长为兵王,而他一开始仅仅想做好普通一兵,而且他就是按照新兵连教给他的普通一兵的要求去做的,哪怕是在没人会注意的草原五班——孬兵的天堂,班长的坟墓。

许三多从不抱怨,他不把人生当做表演,他认真到像个傻子。

许三多哪怕他的荣誉得了半扇墙,哪怕他成了兵王,他还是仅仅认为自己做的就是普通一兵在做的。他的初心如此之简单,而且他从未丢失自己的初心。

许三多一直认为自己在被人帮助,但他其实一直在改变别人,改变了五班,改变了高成,改变了成才。他一个人守半年的军营,把隔壁连都改变了,因为大家不想输给一个人的连队。许三多,像一面镜子,他让每一个兵看到了普通一兵该有的样子。

袁朗说许三多不焦虑,袁朗喜欢不焦虑的兵。许三多哪怕是在迷茫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如何做普通一兵。

有人说,《士兵突击》是理想主义,我不认同。

我认为《士兵突击》是现实主义,像钢七连这样最棒的连一定有很多很多,许三多这样的兵,也一定是有很多很多。

像草原五班一开始那样的混吃混喝的班一定是有的,但像许三多这样,不忘初心,坚持做着普通一兵的兵也一定是很多很多的。他在最好的连,跟着最好的班长,有着最好的连长,去了最好的A大队,得到了最好的朋友和上司。

——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伍六一说史今就是要把他们这样的泥巴,捏出个人形来。所以,伍六一也曾经是孬兵。史今说许三多像他,他曾经也是孬兵。其实,这世界上哪里有孬兵呢?只有想做好普通一兵的兵,和未做好普通一兵的兵。许三多、伍六一、史今都做到了。

他们比许三多聪明一些,因为他们比许三多更早明白“生活就是问题叠着问题”,但是他们都想着是面对生活,而不是躲起来,逃避生活。伍六一说,不敢太偷懒了。

许三多其实不是傻子,他同样明白了生活就是问题叠着问题,然后他想着的依然是做好他的普通一兵。

最后演习时候,许三多是最普通的兵,他负责保护吴哲这样的技术核心,成才想代替许三多进行掩护,袁朗说,你还有用。这句话很残忍,但许三多不会在意,他知道自己的基石作用。

袁朗形容许三多这样的兵,就是基石。这样的兵,虽然是兵王,但是他们起到的是最基础的作用,由他们托着吴哲这样的技术兵。哪怕袁朗是小队指挥,但他其实也是在托着吴哲走。

许三多从来没有质疑过自己的位置,他想的只是完成自己的任务。我想这也是我们千千万万子弟兵的写照——不抱怨、不质疑,但也不放弃、不抛弃。

我喜欢许三多,喜欢他说的: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好多好多有意义的事儿。

大约通俗点说,好好活就是过好普通一天,做好普通一人,哪怕面对的是问题叠着问题的生活,也依然认真的不虚度的过。

士兵突击观后心得3

再次翻开这本厚厚的书,一页,一页地阅读。它让人感受到的,不是普通书本的枯燥无味,用于给人打发时间,而是将人带入一种全新的世界,用跌宕起伏的情节给人带来全新的体验。或者说,它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人生的缩影、哲学,引人深思,它的作者兰晓龙为它取下了这样一个名字——《士兵突击》。

他叫许三多一个淳朴的名字,他也同时拥有一颗淳朴的心。许三多,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村子。在父亲的威逼下离开了学校,进入了军队参军。因为懦弱,被分到了最远的三连二排五班,但许三多也从此改变了对人生的态度,带动全班在茫茫荒漠中修了一条曾经一个连都无法修成的路。也应此许三多来到以前牵挂的钢七连,最终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特种部队,并且百炼成钢。

在特种部队的生活中许三多也是如此,虽然有羁绊,虽然有困难可他依旧保持着一颗坚强的心坚强的挺了下来,在特种部队里放出自己的光芒。

这本书让我为许三多的成就而叹服。可是也引人思考,可为什么只有许三多能够有如此的成功?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许三多常挂在嘴边的“不抛弃,不放弃”。作者虽然撰写的是一部小说,但向我们叙说的却是一个成功的人生,为何成功?因为努力、拼搏,为何努力、拼搏因为“不抛弃,不放弃”!也许这是一个简单而又人人知晓的道理,但是在古今匆匆的人海中,却又有多少人抛弃、放弃,不与命运叫板惟命是从,低下头颅,而成功所需要的就是与命运叫板的勇气。他在军队里的生活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可他的坚定使他没有放弃,而使用超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克服了一切。只有好好的活下去,在逆境中改变命运才可能创造辉煌,不按自己的脚步自强不息的走下去,怎能见到属于自己人生的“世外桃源”?

合上书,脑中依然回荡着《士兵突击》和许三多成长中的一切。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历史,我们却多多少少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他用自己的“不抛弃,不放弃”告诉我们,只有努力去拼搏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的曙光。

家长读后感:

看完《士兵突击》给我一种精神的升华,父送子参军、新兵连生活、钢七连经历、老战友离别等场景,表现了亲人之间的爱义,战友之间的情义,朋友之间的义气,追求成功的志气,面对挫折的勇气,接受挑战的豪气,勇担责任的骨气,敢打敢拼的士气,舍我其谁的霸气。

脑中一直在回荡着许三多说的这句话“好好的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的活”。—— 一句看似啰唆的话,隐喻了淡定却有力的做人信念。这句话,已经深深植入“许三多”的血液里,让他认真甚至执拗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就像连长在一夜之间顿悟的:“我从没见过一个人,对待每个任务都像抓着救命稻草,直到有一天,我才发现他所抱住的,是一棵参天大树。”

应该像“许三多”一样,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任何困境中,都永不抛弃,不放弃。

士兵突击观后心得4

摘要:《士兵突击》战友感情刻画的成功之处,就是这些平实的、当兵人身边的话语与事件。指导员要带新兵许三多这个“呆兵”要离开驻守草原的五班,许三多偷偷跑出去躲了一夜,第二天回来时被班里战友“收拾”,初时大笑,后来嚎淘大哭。

应该感慨,好久没看到这么优秀的军旅电视剧了,一直以来,看到电视里穿军装的,就换台走人。可是我看到《士兵突击》的第一个镜头,就转不动眼睛,疯狂地在网络上搜索,终于BT下完整的、还算清晰的全部28集。两天一夜看完,数次泪流满面,看完意犹未尽,心潮难平,于是,又把原著小说看了一遍。回味了一天有余,感觉,如果不写点什么,就对不起自己这几天的激动与泪水。

感情,是一切文艺作品的生命之源。很难想像一部毫无感情投入的作品,会因其它因素而深入人心。《士兵突击》,就是以战友之情贯穿始终,以极纯朴的语言、极平淡的细节一一刻画出士兵之间那股血浓于水的战友深情。当然,感情也是多样化的,但再多样化的感情,如果离开了朴实的生活根基,即使能让人感动一时,却绝不会有让人持久不忘的生命力。

战友之情,不是谁都能理解的。就象现今衣食丰足的人们无法理解祖父辈们在那个人祸大于天灾的岁月对一粒粮食的珍惜,就象一个无信仰的人无法理解藏传佛教信徒磕长头去朝圣的虔诚。一个从未当过兵,从来没有与士兵一起生活过的人,也无从理解当兵人之间的感情,无法理解诸如“一个车皮拉来的”“他是我同年兵”“他是我的兵”“他是我班长”“他是我老班长”之类随口而出的词句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士兵突击》战友感情刻画的成功之处,就是这些平实的、当兵人身边的话语与事件。指导员要带新兵许三多这个“呆兵”要离开驻守草原的五班,许三多偷偷跑出去躲了一夜,第二天回来时被班里战友“收拾”,初时大笑,后来嚎淘大哭,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走!我离开过家,我不想再离开家!”此语一出,就让我与银屏上的兵们一样热泪满眶。这一句话,有千言万语在内:五班,已经被这个离家的孩子当成第二个家,五班战友,已经被这个木纳新兵当成了亲人,这次离别,跟当初离开家乡离开父亲哥哥这些亲人的感觉一样,却因为这重复的别离情绪而更加伤心……我至今记得,我把一个新兵送到靶场看护班时,一路上那战士兴奋得又说又笑,但在我说“你在这儿跟着班长们好好干,我要回去了”时,他放声大哭:排长,我跟你回去!声嘶力竭地哭喊,让他回复成一个十八岁的孩子。他不是想抗命,我知道,他就是离不开三个月一起风雨共度、摸爬滚打的战友。离开新兵班,还有我在身边,但离开了我,他就再也没有那段日子生死与共的人了……

剧中这些情节,俯首皆是。五班长老马要复员了,却一直惦念着许三多,好不容易找到演习场,四处问“许三多来了没有?”而许三多因为刚刚暴露伪装、让七连一个星期的伪装训练成果付之东流而郁闷不已,本来只是郁闷,只是伤感,但他在装甲车内一听到老班长的声音,马上就泪如泉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马是他第一任班长,是亲人。在别人面前可以掩伤而笑,但在亲人面前,我们却永远只会流泪疗伤。虽然,许三多最终没有走出装甲车与班长见面,可是,那种灵魂之上的牵挂与依恋,信任与亲情,已经见不见面都无所谓了。

许三多成为钢七连的尖子兵到师部示范射击归来,发现班长史今要复员马上要走,就抢包扑到床板上压在身下死不松手,坚决不放班长走。网上不少评论说,这情节有些失实,有些过头,包括许多当过兵的人也这么说。那么,我只能说,他们看这个电视剧是走马观花,或是,细看了却未能理解其中的感情线索。许三多从一个“呆兵”成长为一个训练尖子,成为标兵专业户,成为连里的NO.1,离不开史今这个“军中之母”——一个好班长的教导与关爱,许三多能成为一个好兵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为了班长一句话:只要你进步了,班长就进步了,班长进步了,就不用退伍了。于是,他才玩了命的训练,把自己所有能拿回来的名次全部拿了回来。史今,作为一个班长,确实也值得许三多为他如此痛哭失声以至于敢抗命不遵。那种细心,那种处处为许三多着想的一桩桩一件件小事,无一不体现着他做为一个班长、一个兄长、一个战友的伟大。

钢七连,这个连散人走、在军队编制体制改革中被打散的优秀连队,被编剧与演员们抓住了魂,所以演出的一场场男人之间的感情戏无不让人动容。尤其是连长高成这个角色,个性,热情,豪爽,有能力有魅力更有朝气还有点孩子气,即富有本剧的特色,又是一个在任何军营中都能找到其原型的基层军官形象。只要他订的标准你达到了,你就是他眼里的红人,你就可以跟他没大没小甚至可以踢他屁股,但如果你达不到训练标准,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他对你也视若不见。他不是那种可以“电台有声、电视有影、报纸有形”的高大全的模范、标兵之类的形象,一喜一怒全是生活化的、个性化的,一言一行那样的可亲可信。所以,由他而始,钢七连形散魂在,战友之情无时无刻不把那个散在各处的兵们紧紧维系在一起。

至于后半部分,许三多成了老A,战友之情又有了哲学意义上的升华,由简单的认同感、亲切感,逐渐上升成生死相依、生命相托的战斗情谊,“不抛弃,不放弃”,是此剧全部灵魂的概括,也是它所描述的战友情深的根源所在。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这不仅是一首歌,一句口号,这是千百年来所有当兵人用鲜血与生命铸成见证的战友深情。

《士兵突击》的编剧兰小龙本身就是军人。“每个士兵身上都有‘许三多’的影子”,他这样说。

“许三多”的身上,体现了这个时代所匮乏的精神:坚韧、坚持、坚守!

七连没了,只留下他和连长面面相觑,连长颓废了,但“许三多”一如既往:一个人说话、一个人训练,一个人一遍遍地重复着加入钢七连的宣誓,然后在去老A之前的离别之夜,又一次泪流满面……

“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一句看似啰唆的话,隐喻了淡定却有力的做人信念。这句话,已经深深植入“许三多”的血液里,让他认真甚至执拗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就像连长在一夜之间顿悟的:“我从没见过一个人,对待每个任务都像抓着救命稻草,直到有一天,我才发现他所抱住的,是一棵参天大树。”

任何人都有过困惑与迷失,“许三多”也一样。“当兵就是为了杀人吗?”他曾茫然地质问“袁朗”。但当他找到军人的意义后,迷失的“兵王”又回来了,一如既往地坚韧、质朴。

你丢失过你自己吗?每一个看过《士兵突击》的人都应该这样来问自己。

“‘许三多’是这个浮躁社会的清醒剂。他执著、本真,恪守着钢七连的连训,也恪守着做人的信念,而这正是好高骛远的当代人所缺乏的。每一个在功利社会迷失的人,都应该从‘许三多’身上找回自己。”有网友这样评论。

“许三多”给了你什么?或许正如王宝强所说,是给了你一朵心中的花——永远不抱怨生活,永远对生活充满信心。

应该像“许三多”一样,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任何困境中,都永不抛弃,不放弃。

士兵突击观后心得5

许三多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天真男孩成长为一名坚毅刚强的兵营战士,他的改变,无疑让人刻骨铭心。他的出现,正为中国影视的柔风细雨添了一道闪电,有力的敲响春的钟铃。

许三多,他勇敢,却又自卑;他坚定,却又无知。他不懂得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却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执着中最完整地升起充满意义的人生。相比之下,聪明的成才也只是他的影子,被许三多的单纯掩去了光芒。不过,这样也好。人生历练本该如此。

成才?这个名字里蕴涵着天下父母的期盼,也是莘莘学子的夙愿,但埋头于应试教育的我们可曾想过,当自己果真成为一名开口成章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时,自己就成才了吗?不,不是,中国需要的并不是一群群动作单一,思维迟钝,怕苦怕累,柔弱无力的文学傀儡。中国的人口多,文盲多,下岗职工多也是三多,但那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美德在哪儿呢?面对外敌进犯时,奔腾热血的勇敢在哪儿?披星戴月,增删十载的耐心在哪儿?幻想月亮是一只白玉盘的天真在哪儿?

成才,也许真的不如许三

回想指缝中流沙一般的时光,我猛然醒觉,童年时代常做的美梦连同怪梦一同消失了。再也没有会走在水面上的我,再也没有庞大可怖的食肉恐龙,再也没有找我一同办案、穿梭于黑夜的柯南,再也没有会跑来跑去的月亮,有的只是枕头下尚未完成的作业,白雪般飞舞的试卷和血一样红的分数。我发现,自己不会为能够跳一下午的橡皮筋而将喜悦显颜,不会再抱着大堆的零食看画工不优的漫画,不会再拿着网兜捧着铁罐去捉蚂蚱网蝴蝶。我刚刚才明白,也才糊涂,这样的我,是自主的,还是被动的?

成才,指的不仅仅是学识的渊博,更是能力上的丰富。不仅是学习能力,更是生活能力。如果生活失去了乐趣,失去了坚持,那又有什么创造,又何来时代的进步。保留自己的那份勇敢与天真吧,那将是我们毕生的宝藏!

将芯片植入士兵大脑 篇10

打造“超级战士”

想像一下,未来有这样一批战士,他们的大脑被植入芯片,大脑基本能力呈几何级数增长,且战斗力超凡。他们能回忆起任何一个训练细节,也能在任何时刻准确无误地接受上级指令。他们是以一敌百的“超级战士”。

这原本是多次出现在科幻小说与电影中的场景,不过一些科学家似乎致力于将科幻变为现实。

现实中,这种植入芯片提高作战能力的设想并非第一次出现。美国国家科学院2010年5月公布了一份报告指出,神经科学可以大大改进士兵在战场上的表现。比如,士兵携带数字芯片“助手”上阵,这个“助手”可以通过电磁波侦察出附近存在的威胁并发出警报,如果“助手”系统崩溃,生物探测器能向中央指挥中心发出信息,增派援军。

而去年10月,科学法则网站发表的一篇论文与科幻片更相似:脑机接口技术能打造出“超级战士”。比如,装有一枚大脑芯片的分析师将能够很快地完成海量情报数据的筛选,而与计算机搜索算法融为一体的战斗机飞行员将能够迅速锁定敌方目标。

当然,我们也可以想像这一技术应用于生活中。比如把装有英文单词的芯片装入学生大脑负责记忆的区域,从此不必忍受背单词之苦。

注定“难产”的超级战士

“超级战士”的设想听起来确实神奇,但是目前看来还有很多基础性的研究待解决。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生导师洪波坦言,以“超级战士”而言,即使将含有计算机算法的芯片植入大脑,芯片也无法工作,因为不知道脑神经如何与芯片连接。

脑神经与芯片连接,就像国际空间站与一节火车对接,前者比后者复杂得多。电脑芯片有自身工作语言,大脑也有。遗憾的是,“我们还不知道大脑如何思维,也不清楚信息如何编码。只有这些都搞清楚了,‘超级战士’才有可能出现”。

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林龙年同意这一看法,“现在对大脑原理研究并没有突破。目前对脑神经的研究就像面对一个黑箱,既不能打开,也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内部状况,只能通过信息的输入、输出来确定大脑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知道大脑在什么位置计算、记忆,也就无法确定芯片应该植入何处,如何接入数据,更不要说让芯片数据进入人意识范围并控制。”

除了脑神经学方面的困难,“超级战士”还要克服生理上的排斥反应。这个过程需要服用药物减轻排斥强度,再由神经刺激法,把人的某些神经钝化。这些并不容易做到。

不同方向的脑机接口研究

虽然“超级战士”的出现遥遥无期,脑机接口在战争中的其他应用却不远了。今年2月,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军正在开展“人脑远程控制机器人军团”的项目,最终目标是实现让人类士兵用思维控制类人机器人参战,使真人能够远离危险的战场。

而现实中,实验室也早已完成了瘫痪者用意念控制假肢。林龙年介绍,其工作原理是用脑电技术采集大脑信号并翻译。比如实验者反复想着“开门”,意念力使“开门”信号增强,与其他信号相区别,最后与机械联动控制假肢。

这种方法虽然某种程度上也算是理解人的意识,但与“超级战士”完全不同。“意念控制假肢,甚至还有控制机器人打仗,这些技术都不是建立在大脑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而是基于大脑不同时候发出不同信号,再与外界环境找对应关系,实际上对大脑原理依然不了解。”林龙年说。

同时,洪波表示,目前实验室的脑机接口研究都比較简单,而且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比如假肢只完成伸手、缩手的操作。一旦到了复杂环境中,大脑信号控制就很难完成。

此外,他认为,意念控制假肢只是完成大脑信号解读的单方面工作。而“超级战士”则需要“双向连接”:既解读大脑信号,又把电脑芯片指令输出给大脑神经细胞,使大脑理解。这样的双向互动,难度大幅提高。

“超级战士”的伦理挑战

尽管“超级战士”和其他神经武器不在一条发展道路上,在现实医疗中“他”却有个“远亲”。“在帕金森病人脑中植入类似芯片的刺激器,按规律刺激神经细胞,使其重新活动。这一技术在原理上与‘超级战士’有点像,临床效果很好。”洪波告诉记者。

不过,他也表示,这个治疗方法能起到作用是因为科学家已经知道了帕金森患者大脑的哪一部分出现病变,只需针对该区域进行刺激。而对于大脑计算、决策、记忆这些高级功能的认识不像帕金森病理那么清楚,所以“超级战士”仍很遥远。

对帕金森病人的治疗没有引起很多道德争议,这或许是由于它是为了辅助残障人士。针对常人尤其是军人的“植入”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早在2009年,美国军方就计划在士兵皮下植入芯片,以此对士兵身体状况等信息进行收集与检测。林龙年表示,这在技术上完全做得到,人是容积导体,能把心跳、出汗、紧张度等身体信号传到体表。当然,这与脑机接口技术已经没关系了。

上一篇:不完全分解下一篇:ISO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