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十篇

2024-09-12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篇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例在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到我院进行就诊、住院治疗的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102例,女性98例,患者的年龄为23岁~84岁。

1.2 方法

采用静脉采集血样的方法,采集患者血样2ml,采用离心器对200例患者的血样进行分离,取上清液使用自动分析生化仪,同时对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和高血脂疾病相关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将测定的各指标数值和Frledewald公式计算的相关系数、P值等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浓度的各项指标对影响高血脂的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产生的影响。

1.3 使用的仪器

分离器及配套试管、东芝400自动生化仪以及配套试剂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得的全部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ASS13.0系统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不同浓度的血清中各项指标,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量结果的比较见表1、2、3:

3 讨论

从表一中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4.51甘油三酯值时,直接测定计算法和公式计算法得到的数值相差不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当>4.51mmol/L时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此时的甘油三酯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有较大的影响[1]。从表二中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当血清中总胆固醇浓度<6.21mmol/L时,两种测定方法的计算结果没有较大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6.21时,两种测定计算方法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表三中的数据可以得知,不同浓度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两种测定方法测定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没有影响,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些不明显的现象,可以是因为数值较小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数值的变化范围小这个因素造成的。

在本次研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采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测定计算法,一种是Frledewald公式计算法。公式法的使用非常的简单,而且检测的速度非常的快,但是这种方法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量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检测结果产生误差[2]。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的提升,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的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人体血清中含量的升高,是产生动脉硬化的一种危险因素,准确的测量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的准确性决定着高血脂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从以上分析的数据可以看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清中不同浓度的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量有关系,在分析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时,需要对多个指标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保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的准确性,帮助高血脂病人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黄新次,王威.高甘油三酯样本对测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2):2080-2081.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篇2

1资料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行急诊或择期PCI的ACS患者416例,排除缺乏血脂信息及术后失访者,年龄42 ~ 78岁,平均( 60. 1 ± 10. 4) 岁。

1. 2资料的采集通过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冠心病介入治疗随访数据库及查阅既往住院病历,采集患者PCI术前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 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合并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 、 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既往PCI史及疾病性质,同时记录患者入院后24 h内及PCI术后1月和9月的LDL- C水平。

1.3 LDL-C目标值按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及2012年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3],PCI术后ACS患者的LDL-C目标值应<2.07 mmol/L(800 mg/L)或在原基线上降低>40%。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LDL-C是否达标为因变量(1=达标,0=未达标),调整性别(1=女性,0=男性)、年龄(1=60岁及以上,0=小于60岁)、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既往心肌梗死史、既往PCI史、疾病性质以及基线LDL-C水平等,对影响LDL-C达标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临床基本特征研究对象共416例,其中男328例( 78. 8% ) ,女88例( 21. 2% ) 。合并高血压243例( 58. 4% ) ,糖尿病118例( 28. 4% ) ; 不同临床特征ACS患者的基线LDL-C水平分布见表1,女性、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线LDL-C水平较高,而既往行PCI患者的基线LDL-C水平较低( P < 0. 01或P < 0. 05) 。PCI术后413例( 99. 3% ) 患者应用调脂药物,其中412例( 99. 0% ) 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

2. 2 LDL-C达标率及其影响因素416例ACS患者PCI术后1 、9月LDL-C达标率分别为46. 4 % ( 193例) 和42. 3% ( 176例)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60岁、高血压史及基线LDL-C水平高的ACS患者PCI术后1月LDL-C达标率较低( P均< 0. 01 ) ; 同时,女性和基线LDL-C水平高的ACS患者PCI术后9月LDL-C达标率较低( P < 0. 01) (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高血压史、既往心肌梗死史、既往PCI史及术前基线LDL-C水平是PCI术后1月LDL- C达标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表3 ) ; 既往心肌梗死史、 既往PCI史及术前基线LDL-C水平是PCI术后9月LDL-C达标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表4 ) 。

3讨论

按照指南标准,ACS患者PCI术前的LDL-C达标率< 50% ,这与国内外的血脂调查结果基本一致[5-6]。 2007年我国血脂达标率调查表明,基线LDL-C水平越高,治疗后LDL-C达标率越低[7]。

本研究显示,基线LDL-C水平是影响ACS患者PCI术后LDL-C达标率的主要危险因素,基线LDL-C水平越高,LDL-C达标率越低,与2007年我国血脂达标率调查结论一致。其可能原因有: ( 1) 医生对强化调脂治疗的安全性存在顾虑,没有关注LDL-C是否达标,只关心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临床症状和是否应用了调脂药物; ( 2) 由于不同个体对调脂药物的反应不同,临床上医生不根据血脂水平选择个体化调脂方案,对于不同LDL-C水平患者均使用中等剂量调脂药物,因而影响血脂的达标率。因此,临床上要摸索治疗强度与基线血脂水平相匹配的调脂策略,以提高血脂达标率。本研究发现,既往有心肌梗死及PCI史的患者,尽管LDL-C基线水平偏低,仍是PCI后LDL-C不达标的危险因素。近年来虽然调脂药物的使用取得了进步,但调脂药物的长期使用仍存在不足。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及反复行PCI的冠心病患者,应加强门诊随访和专业指导,以使血脂达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患者PCI术后1月和9月LDL-C达标率均低于男性; 揭示性别是PCI术后1月LDL-C达标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与我国第二次血脂达标率研究证实女性血脂达标率低于男性的结果相一致[7-8]。其原因包括: ( 1) 女性患者对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较男性差,导致血脂水平不易达标。( 2) 女性绝经后基线LDL-C水平较男性高,更容易罹患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9]。有研究显示具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史的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不易达标[10]。( 3) 本研究入选的女性例数较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还需进行长期大样本随访观察。因此,要加强女性PCI患者的调脂管理,提高调脂治疗依从性,必要时进行强化调脂治疗,以改善女性冠心病患者的预后[11]。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改善饮食结构、严格控制血压及血糖、增加体力活动、预防肥胖、降低腰围与臀围比值以及慎用避孕药等,协助调脂治疗,提高女性患者的血脂达标率。

本研究显示,老年PCI患者与中青年PCI患者的基线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但是PCI术后1月老年患者的LDL-C达标率显著低于中青年患者( P < 0. 0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患者的LDL-C达标率是中青年患者的62. 8% ,与近期国内外研究结果相似[10,12]。其原因有: ( 1) 老年患者合并疾病多、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担心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而漏服药物或自行停药,影响老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导致LDL-C达标率低。( 2) 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造成LDL-C达标率较低; 本研究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高于中青年患者是LDL-C达标率低的重要原因。( 3) 医生随意减量调脂药物以及经济负担过大等多种因素均降低老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导致LDL-C达标率低[13]。它提示对于PCI老年患者,应控制危险因素,改善药物治疗依从性,重视他们经济状况,制订可接受的个体化临床治疗方案。

本研究发现: PCI术后9月时,老年及中青年患者LDL-C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主要原因是中青年患者LDL-C达标率下降( 后者LDL-C达标率较术后1月的达标率下降11. 7% ,而前者上升1. 3% ) 。它也提示对于中青年PCI患者,应控制术后中长期血脂水平, 使其血脂达标,从而改善预后。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篇3

山西 邢国柱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机制是动脉管壁的脂质浸润和炎症反应。因此,纠正血脂异常对防治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当前医学界公认的干预靶点就是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在临床上,他汀类药物在应用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好评,并成为防治血脂异常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但目前仍有60%~70%的心血管事件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流行病学的研究证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40毫克/分升即可成为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而HDL-C每升高1毫克/分升,则可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下降2%~3%。既往的研究已证明,他汀类药物、烟酸等均能升高HDL-C的水平,但升高的幅度有限。近年来学者们致力于新药的研发,其中有关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抑制剂Torcetrapib的多项研究结果已经公布,并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研究结果表明,血脂异常患者在服用阿托伐他汀的同时,若联合应用Torcetrapib进行治疗可以使其HDL-C的水平升高50%~60%,并使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15%~20%。但令人失望的是,经过这样的治疗所获得的HDL-C水平的升高并没有给这些患者带来预期的临床结果,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依然在进展,而且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反而有所升高。这除了归咎于torcetrapib靶点外的不良反应外,也让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一直被视为好胆固醇的HDL-C。其实,将HDL-C被称为“好胆固醇”并不十分确切,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有以下3点理由:

1.HDL-C包括了两个组成部分,即HDL(高密度脂蛋白)和C(胆固醇),前者可将后者从动脉壁上运载到肝脏内分解,这一过程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极为有利。而胆固醇在这一过程中只是一种排泄物,无“好”可言。但由于对高密度脂蛋白的提纯或检测难度较大,当HDL-C将胆固醇排泄后,剩下的具有排泄胆固醇功能的载体(前β-HDL)却无法被检测到。因此,目前临床上只能通过检测患者的HDL-C水平来判断其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

2.在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全过程中,高密度脂蛋白运送胆固醇到肝脏是持续进行的,如果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使这一过程受到阻抑,那么HDL-C的升高则无临床意义。

3.从适用的观点看,在没有外来因素干扰的前提下,一个人的HDL-C水平基本可以反映其HDL的水平。但由于大多数人都会通过服药来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所以他们的HDL水平又怎么能反映HDL-C的水平呢?总之,用药物干预HDL-C的水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诸多影响因素尚待阐明。新药的开发应着眼于既能升高HDL-C的水平,又能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目前的共识是,升高HDL-C水平应兼顾“质”和“量”两个方面,而对质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在众多新的干预靶点中,与HDL-C相比,载脂蛋白(如ApoB/ApoA1)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新宠,因为它更能有效地预测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

可以说,多年来人们着眼于如何升高HDL-C的水平则只注重增加它的量,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因为HDL-C的水平升高应以适度为宜,过高或过低的HDL-C水平都有可能增加人们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研究证明,HDL-C的水平并不能真正反映人体内抗炎、抗氧化、抗凝的状态,而这些因素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此外,HDL-C的水平升高还有可能成为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受氧化修饰等作用的影响,过高的HDL-C水平并不利于粥样斑块的逆转。目前认为,HDL-C的水平应以高于45毫克/分升为宜。在新的可干预HDL-C水平的药物出现以前,服用他汀类药物以及坚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仍然是人们升高HDL-C水平的基本措施。但老年人的脂蛋白合成功能较差,在设定降脂目标时应坚持“一要积极,二要谨慎”的原则。■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的原因 篇4

很多种因素都能够引起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的升高,主要可分为非病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两类:

1、非病理性因素

(1)饮食不均衡,摄入的脂肪过高。

(2)吸烟饮酒引起的偏高。

(3)超重和肥胖的人容易引起低密度脂蛋白偏高。

2、病理性因素

(1)肝功能异常、肝炎患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篇5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选取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1日至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内分泌科就诊或住院的620例 > 60岁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5例,女255例,年龄61 ~ 91岁,平均 ( 71. 68 ± 7. 01) 岁。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病程等,计算体质量指数(BMI): 体质量(kg) /身高2(m2),测量血压。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TG,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醇 ( LDL-C )、尿微量白 蛋白与肌 酐比 (UACR)。将研究对象按照TG/HDL-C比值的三分位数分为3组: 组1(TG/HDL-C < 0. 88),组2(0. 88≤ TG / HDL-C≤1. 51),组3( TG / HDL-C > 1. 51) 。

纳入标准:(1)意识清楚;(2)知情同意;(3) 符合WHO1999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4) 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齐全。排除标准:(1) UACR≥300 mg / g;(2) 使用贝特类降脂药者;(3) 恶性肿瘤及预期寿命 < 6月者。

1. 2实验室方法所有患者禁食8 ~ 12 h,晨起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Hb A1c,TC,TG,HDL-C,LDL-C,在罗氏Modular P800模块式全自动生化仪上完成。随机留取尿标本,应用COBAS IN-TEGRA 400 plus自动分析仪(德国),以免疫比浊法测定UACR。若30 mg /g ≤UACR < 300 mg /g,则为MAU[5];若UACR < 30 mg / g,则为正常。以上仪器在使用前均经过校正,质控物测定结果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

1.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3组之间计量资料的比较用方差分析趋势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趋势检验。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构建模型,校正年龄、性别、BMI、吸烟史、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病程、Hb A1c、TG、TC、LDL-C、HDL-C、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明确TG/HDL-C与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蛋白尿发生的关系。

2结果

2. 1 3组一般资料与临床特征比较随着TG / HDL-C比值的增加,患者BMI、Hb A1c、TG、TC、LDL-C、MAU患病率及他汀类降脂药使用率随之增加,糖尿病病程、 HDL-C随之下降。性别、吸烟史、高血压患病率及血压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 2不同TG / HDL-C水平与MAU患病率之间的关系随着TG/HDL-C比值的增高,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MAU患病率也逐渐增加,趋势性卡方检验P = 0. 038( 图1) 。

2. 3 TG / HDL-C与2型糖尿病患者MAU发生风险的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BMI、吸烟史、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病程、Hb A1c、TG、TC、LDL-C、HDL-C、他汀类药物使用,发现TG/HDL-C、年龄、吸烟、收缩压、 糖尿病病程、HbA1c与MAU的发生有关(表2)。

3讨论

肾脏疾病已成为世界所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除肾脏自身损害外,糖尿病是导致肾脏损害的一个主要原因,应给予更多关注。台湾是全球终末期肾病患病率最高的地方,而糖尿病则是导致此病高患病率的首位原因[6]。显而易见,终末期肾病会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也是糖尿病的主要致残和致死原因。MAU是肾脏损害的早期表现。 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糖尿病及肾病的情况更值得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因此,进一步探讨2型糖尿病MAU的危险因素,对明确高危人群,预防和诊治肾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血TG/HDL-C比值水平是决定其血中LDL颗粒大小的一个重要因子[8]。 随着血TG/HDL-C比值水平的逐步升高,血中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sm LDL)的含量也随之增加。sm LDL因其颗粒小,易透过动脉壁,与动脉内膜蛋白聚糖结合并滞留;易被氧化修饰,氧化的LDL具有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生长因子、白介素-1等作用,而这些细胞因子会损伤肾小球和肾血管,从而增加了肾小球对白蛋白的渗透性,产生白蛋白尿[9]。有研究认为,TG/HDL-C是胰岛素抵抗的指示因子,而胰岛素抵抗是肾功能不全的一个重要危险因子,因而TG/ HDL-C与肾功能异常有关[9,10]。

本研究发现:(1)随着TG/HDL-C比值的增加,患者的Hb A1c、TG、TC、LDL-C、MAU患病率及他汀类降脂药使用率随之增高,这说明血脂控制差的人倾向于具有以下特点,即血糖控制情况不理想,存在MAU。因为血脂控制不佳,所以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的人数随着TG/ HDL-C水平的增加也越来越多。由于TG / HDL-C比值越高对肾脏损害越大,因此MAU的患病率也越高。另一方面,随着TG/HDL-C比值的增加,HDL-C随之下降,但年龄和糖尿病病程却越短,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人群中新发糖尿病患者的比例大(36% )所致。(2)为进一步明确TG/HDL-C与2型糖尿病患者MAU之间的关系,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BMI、吸烟史、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病程、Hb A1c、 TG、TC、LDL-C、HDL-C及是否使用他汀类降脂药这些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TG/HDL-C比值越高,MAU的发生风险越高(OR =2. 10,95% CI:1. 04 ~4. 69)。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同期入院的1770例患者, 其中, 男性840例, 女性930例, 年龄最小为21岁, 年龄最大为64岁, 平均年龄 (39.34±10.21) 岁。将这1770例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组和非2型糖尿病组, 其中, 2型糖尿病患者241例, 非2型糖尿病患者1529例。2组的性别比例及年龄构成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诊断标准

糖尿病按1999年WH0糖尿病诊断标准:FBG>7.0mmol/L和 (或) 服糖后2h血糖 (OGTT) ≥11.1mmol/L为糖尿病 (DM) 。血脂按国内血脂异常建议:TCI>5.72mmol/L为升高, TG≥1.70mmol/L为升高, HDL≤1.04mmol/L为降低, LDL≥3.64mmol/L为升高。

1.3 评价指标

分别测定2型糖尿病组及非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 (HDL) 及低密度脂蛋白 (LDL) 的水平, 研究2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当P<0.05时, 认为具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对比 (表1)

2.2 2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对比 (表2)

3 讨论

高密度脂蛋白主要是由肝脏合成, 由载脂蛋白、磷脂、胆固醇和少量脂肪酸组成。可以自由进出动脉管壁。摄取血管壁内膜底层沉浸下来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有害物质, 再转化为胆汁酸或直接通过胆汁从肠道排出, 近来, 众多的科学研究证明, HDL是一种独特的脂蛋白, 具有明确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可以将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内的胆固醇“吸出”, 并运输到肝脏进行代谢清除[4~5]。

低密度脂蛋白主要来自: (1) 由VLDL异化代谢转变而来; (2) 肝合成后直接分泌到血液中。主要负责把胆固醇从肝脏运送到全身组织, 高密度脂蛋白将各组织的胆固醇送回肝脏代谢。当低密度脂蛋白过量时, 它携带的胆固醇便积存在动脉壁上, 容易引起动脉硬化[6]。

注:非2型糖尿病组的HDL水平 (1.31±0.41) mmol/L高于2型糖尿病组 (1.02±0.21) mmol/L, 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注:2型糖尿病组的LDL水平 (3.31±0.25) mmol/L高于非2型糖尿病组 (2.79±0.31) mmol/L, 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有研究指出, 高胆固醇 (TC) 、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冠心病危险因素。近年来动脉硬化所致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其机理可能是高血糖易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脂质沉积, 脂代谢紊乱引起血脂增高, 血液粘稠度增大, 高凝状态的血液易促使微血栓形成, 进一步加重心脑缺血, 导致冠心病或脑卒中的发生。所以, 为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 在控制高血糖的同时, 必须减肥降脂, 纠正血脂代谢的异常。

本文研究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同期入院的1770例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 (HDL) 及低密度脂蛋白 (LDL) 的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分别测定其高密度脂蛋白 (HDL) 及低密度脂蛋白 (LDL) 的水平, 结果发现:非2型糖尿病组的HDL水平 (1.31±0.41) mmol/L高于2型糖尿病组 (1.02±0.21) mmol/L, 而2型糖尿病组的LDL水平 (3.31±0.25) mmol/L高于非2型糖尿病组 (2.79±0.31) mmol/L。说明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确实与2型糖尿病有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 2型糖尿病患者的HDL水平较低, 而LDL水平较高。这正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鉴于HDL及LDL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关系, 应注意2型糖尿病的血脂水平, 及时防治高血脂。

参考文献

[1]Mokdad AH, Bowman BA, Ford ES, et al.The continuing epidemics of obesity and diabetes in the United States[J].JAMA, 286:1195~1200, 2001.

[2]Beller GA.Noninvasive screening for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and silent ischemia in asymptomatic type2diabetic patients:is it ap-propriate and cost-effective[J].J Am Coll Cardiol, 49:1918~1923, 2007.

[3]Kannel WB, McGee DL.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the Framingham Study[J].Circulation, 59:813, 1979.

[4]Johnson C, Curtin LR.Analytic Approaches and Caveats to Ana-lyzing the Current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Data Release[J].Washington, DC: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2002.

[5]Egede LE, Zheng D.Modifiable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adults with diabetes:prevalence and missed opportunities for physician counseling[J].Arch Intern Med, 2002, 162:427~433.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天津市环湖医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的脑出血患者360例。纳入标准:所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并于发病6 h内经头CT证实,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24 h内复查头CT。排除标准:有明确证据提示脑出血继发于脑内异常结构;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存在可能干扰结果的伴随疾病(例如非常严重的呼吸道疾病、晚期癌瘤、肝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等);外伤所致脑出血;脑动脉瘤;单纯脑室出血;伴凝血功能障碍及使用抗凝药物等。

1.2 研究方法

1.2.1 影像学检查及血肿体积测定

以耳眦线为基线进行颅脑CT连续扫描,血肿体积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体积(m L)=Л/6×A×B×C,A为头CT所见血肿最大出血平面的最长直径,B为与A垂直的直径,C为头CT显示的血肿高度。血肿扩大的评定标准:血肿容量<20 mL时,前后两张头CT检查血肿体积增加>33%,或血肿容量≥20 mL时,两张头CT检查血肿体积增加>10%确诊血肿扩大。

1.2.2 实验室检查及体格检查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空腹采血,测定低密度脂蛋白(LDL-C)、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数、血糖,同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入院时血肿体积等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取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的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360例入选的脑出血患者,男206例,女154例,年龄34~78岁,平均(61.3±11.7)岁。其中,发生血肿扩大者53例,发生率14.72%。按入院时LDL-C水平是否<2.49 mmol/L分为LDL-C≥2.49 mmol/L组(212例)和LDL-C<2.49 mmol/L组(148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男性)、入院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肿体积、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数、血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年龄、性别(男性)、入院时SBP、DBP、血肿体积、PT、APTT、FIB、血小板数、血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将360例脑出血患者按24小时内是否有血肿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53例)和非血肿扩大组(307例),将两组的LDL-C水平进行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结果显示,血肿扩大组LDL-C平均水平为(2.57±0.89);非血肿扩大组LDL-C平均水平为(3.07±0.68);两组间LDL-C平均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2。

把LDL-C≥2.49 mmol/L组和LDL-C<2.49mmol/L组的患者按是否有血肿扩大采取χ2检验,结果显示:LDL-C<2.49 mmol/L组的血肿扩大发生率明显高于LDL-C≥2.49 mmol/L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2。

注:覮与LDL-C≥2.49 mmol/L组比较,P>0.05

注:覮与非血肿扩大组比较,P<0.01

3 讨论

脑出血是目前最缺乏理想治疗手段的急性脑卒中,急性期血肿扩大是增加致残率、病死率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是病情恶化的独立因素[4,5]。DAVIS等[6]的研究表明,血肿体积每增加10.00%,功能恢复良好率就降低18.00%,病死率增加5.00%。脑出血血肿扩大一般是指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由于持续活动性出血或早期再出血导致血肿不断扩大的现象与过程,其形成机制以及如何避免血肿扩大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7]。

目前国内报道的血肿扩大相关因素有:发病至入院间隔时间、血肿形态、血肿密度、高血压、糖尿病等[8]。国外最新的研究表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可能与早期血肿增大有关[3]。本研究通过对血清LDL-C水平进行分级,通过卡方检验发现LDL-C<2.49mmol/L的脑出血患者比LDL-C≥2.49 mmol/L的患者在急性期更容易出现血肿扩大,并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肿扩大组平LDL-C平均水平为(2.57±0.89);非血肿扩大组LDL-C平均水平为(3.07±0.68),两组间LDL-C的平均水平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过低的LDL-C易造成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免疫反应参与[9],LDL-C致敏特定的T细胞株,并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如IL-1(Interleulin-1)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VEC)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VEC进而生成单核细胞激活物,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及单核细胞克隆刺激因子(M-CSF),促进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向动脉硬化斑块趋化。其次,LDL-C还可刺激特异性自身抗体产生,诱发体液免疫反应参与;(2)LDL-C的病理作用还涉及LDL受体基因的改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LDL的摄入不受细胞内胆固醇的调节,单核细胞氧化LDL无需蛋白受体的参与,LDL不受限制地进入VEC,并堆积其下,被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或平滑肌细胞摄入,LDL-C中脂质氧化形成氧化的LDL-C增加了动脉的韧性及强度[10]。与此相反,LDL-C水平的下降,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脆性,破坏了血管内皮的稳定性,从而血管破裂风险增加;

本研究提示,LDL-C<2.49 mmol/L是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上应对此类患者予以重视。随着更多相关因素的发现,将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真正原因及形成机制,对入院后LDL-C<2.49 mmol/L的脑出血患者要警惕血肿扩大的发生,减轻神经损害,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发病6 h内行第一次头CT检查,24 h内复查头CT的脑出血患者资料,共360例。按入院时LDL-C水平是否<2.49 mmol/L分为LDL-C≥2.49 mmol/L组(212例)和LDL-C<2.49mmol/L组(148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肿体积、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数(PLT)、血糖及是否有血肿扩大进行对比分析;按24 h内是否有血肿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53例)和非血肿扩大组(307例),将两组的LDL-C水平进行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结果 LDL-C≥2.49 mmol/L组和LDL-C<2.49 mmol/L组间的年龄、性别、入院时SBP、DBP、血肿体积、PT、APTT、FIB、PLT和血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LDL-C<2.49 mmol/L组的血肿扩大发生率明显高于LDL-C≥2.49 mmol/L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肿扩大组和非血肿扩大组间LDL-C平均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对入院后LDL-C<2.49 mmol/L的脑出血患者应警惕是否有血肿扩大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扩大,低密度脂蛋白

参考文献

[1]ROMERO JM.Stroke:is spot sign the answer for intracerebralhaemorrhage[J].Nat Rev Neurol,2012,8(6):300-301.

[2]DIEDLER J,SYKORA M,HERWEH C,et al.Intensive caremanagement[corrected]of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Nervenarzt,2011,82(4):431-446.

[3]DAVID RL,MARTA R,MARC R,et al.Serum Low-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 predicts hematoma growth and clini-cal outcome after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2011,42(9):2447-2452.

[4]ELLIOTT J,SMITH M.The acute management of intracerebralhemorrhage:a clinical review[J].Anesth Analg,2010,110(5):1419-1427.

[5]LIU HM,WANG WZ,LI T.A randomized clinical study on themost optimal time window of minimally invasive craniopuncturefor cerebral hemorrhage in basal ganglia region[J].Chin J Con-temp Neurol Neurosurg,2009,9(5):439-444.

[6]DAVIS SM,BRODERICK J,HENNERICI M,et al.Hematomagrowth is a determinant of mortality and poor outcome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Neurology,2006,66(8):1175-1181.

[7]FLAHERTY ML.Anticoagulant-associate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emin Neurol,2010,30(5):565-572.

[8]ZHI R,CHEN D,DING CB.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within 6 hours[J].China Journal ofModem Medicine,2009,19(7):1115-1117.

[9]LEE JH,PARK SH,YANG DH,et al.Threshold level of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for the short-term benefit ofstatin therapy in the acute phas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J].ClinCardiol,2012,35(4):211-218.

低密度脂肪蛋白偏高的原因是什么 篇8

其实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的原因与日常生活饮食及习惯有很大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以下情况可引起低密度脂蛋白偏高。

1.饮食不合理。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是导致体内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的主要原因,而动物产品,如牛肉,猪肉,全脂牛奶和蛋黄都是饱和脂肪酸丰富的来源,而加工和油炸食品含有高浓度的反式脂肪酸。如果吃这类食品,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并导致其指数偏高。

2.运动少,肥胖。因为人体经常不运动,或者作为肥胖者,体内常常会有很多热量,而身体得到高于实际需要的热量,就会将多余热量储存为脂肪,引起甘油三酯偏高。

3.精神压力过大,心情郁闷。很多人倾向于吃大量脂肪类食物,饮酒和吸烟,以帮助缓解紧张情绪。所有这些都会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偏高。

4.遗传因素。因为基因对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生产和处理速度发挥了关键作用。

食用含有乳酸菌的食品有助于降低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篇9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和设备

ox-LDL ELISA试剂盒(MBI,美国);HE染色试剂(碧云天,中国);同型半胱氨酸试剂(01218LH,北京利德曼);低密度脂蛋白试剂(Siemens DA1222,德国);高密度脂蛋白试剂(Siemens DA1221,德国);总胆固醇试剂(Siemens BC1349,德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Siemens ADVIA2400,德国);酶标仪(BIO-RAD680全自动酶标仪,美国);恒温箱(上海一恒DHP9162,中国);电子显微镜(Olympus BX40,日本)。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与分组

选用SPF级近交系C57BL/6J背景的5周龄雄性Apo E-/-小鼠为研究对象,购自北京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适应环境1周后,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1)对照组(Con,n=12):普通饮食,系鼠用普通饲料,配方:玉米24.5%,麸皮24.5%,大麦21.0%,豆饼12.0%,鱼粉6.0%,其他辅料12.0%,不包含胆固醇或动物油等任何高脂成分;(2)高蛋氨酸组(HM,n=12):高蛋氨酸饮食(普通饮食中加入1.7%蛋氨酸);(3)folic acid and Vit B12干预组(n=12):高蛋氨酸饮食加0.006%叶酸和0.0004%维生素B12。将各组小鼠在温度为22℃恒温,湿度为60.0%,明暗交替各12 h,自由摄食、水的条件下饲养14周后,处死进行后续实验。

1.2.2 Apo E-/-小鼠主动脉病理形态学观察

小鼠处死后立即取出主动脉,置于4%福尔马林固定液中固定24 h,予以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制成5μm厚度切片,行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小鼠主动脉形态学变化。

1.2.3 Apo E-/-小鼠血清Hcy、HDL、LDL和TC含量检测

按2 m L/100 g体重腹腔注射20%乌拉坦,待小鼠麻醉后摘除一侧眼球取血。室温静置30 min后3 000×g离心10 min,取上层液体即获得待检血清,通过ADVIA 2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循环酶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Hcy含量,采用酶法检测血清HDL和LDL浓度,应用终点法测定血清TC的含量。

1.2.4 Apo E-/-小鼠血清ox-LDL测定

按照oxLDL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在酶标包被板上设标准孔、空白孔和样本孔,加10μL待测样本和40μL样本稀释液至样本孔中,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箱内温育30 min。温育后用洗液重复冲洗5次,拍干。除空白孔外每孔加入50μL酶标抗体,再置于37℃温箱内温育30 min,温育后用洗液重复洗5次,拍干。每孔加50μL显色剂A和50μL显色剂B,振荡混匀,37℃避光显色15 min。每孔加50μL终止液终止反应。然后将其置于酶标仪内,以空白孔调零,450 nm波长依序测量各孔的吸光度(OD值),测定血清中ox-LDL含量,最终计算ox-LDL/HDL的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Prism 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多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两指标相关性分析通过Correlation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Apo E-/-小鼠主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

三组小鼠主动脉发生不同程度病变(见图1),对照组内弹力膜形状不规则,可见少量泡沫细胞浸润。高蛋氨酸组小鼠主动脉管壁厚薄不均,弹力膜严重紊乱,灶性病变部位隆起并突入动脉腔内,灶性病变中心富含粥样坏死物质等。folic acid and Vit B12干预组斑块病变较局限,AS病变较高蛋氨酸组明显减轻,弹力膜轻度紊乱,中膜可见少量泡沫细胞浸润。

A:对照组;B:高蛋氨酸组;C:folic acid and Vit B12干预组

2.2 Apo E-/-小鼠血清Hcy含量

与对照组比较,高蛋氨酸组血清Hcy含量显著增高(P<0.05),约为对照组的2.4倍。叶酸和维生素B12干预后血清Hcy含量降低,与高蛋氨酸组比较降低约50.0%(P<0.05)。见图2。

2.3 Apo E-/-小鼠血清ox-LDL、HDL、LDL和TC水平

与对照组比较,高蛋氨酸组小鼠血清ox-LDL、LDL和TC均增高,血清HDL含量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LDL/HDL、TC/HDL及ox-LDL/HDL比值显著升高(P<0.05),见表2。血清Hcy浓度与LDL/HDL比值(γ=0.4938,P<0.05)、TC/HDL比值(γ=0.4474,P<0.05)及ox-LDL/HDL比值(γ=0.5434,P<0.05)均呈正相关。见图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A:LDL/HDL;B:TC/HDL;C:ox-LDL/HDL

3 讨论

Hcy为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的代谢产物,其作用是维持机体内含硫氨基酸的平衡。大量研究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血浆Hcy升高可以促进AS及血栓的形成[4,5]。目前已揭示Hcy致AS有多种机制,如Hcy可以促进LDL的氧化,同时加速HDL的清除,降低HDL的保护作用,进而导致AS发生等[6]。JAWIEN等[7]认为,因为动物本身的特性及诱导破裂和检测手段的限制及不确定性,使其不能很准确的反映或代表复杂的人类粥样斑块,而Apo E-/-小鼠的自发破裂与人类的形似性最好。该实验用蛋氨酸、叶酸和维生素B12分别对Apo E-/-鼠进行干预,建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模型,通过分析Apo E-/-小鼠主动脉病理切片和血清Hcy含量得知Apo E-/-小鼠形成HHcy和AS,尤以高蛋氨酸组AS病变严重。

脂代谢紊乱是致AS发生的最危险的因素之一,尤其是致动脉粥样硬化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蛋白失衡是AS发生的最有力的潜在致病环节。已报道[8]的关于AS形成及发展的脂质标记,其中LDL、TC和HDL是关键因子。LDL发生氧化修饰后形成ox-LDL是AS发生发展的关键步骤及中心环节。ox-LDL较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巨噬细胞吞噬过量的ox-LDL转变为泡沫细胞,后者融合并破裂,释放出大量TC,沉积于动脉内皮下层,构成动脉斑块核心,同时转运清除ox-LDL时,消耗大量HDL,HDL降低导致血管壁TC逆运转作用减弱,保护血管壁作用减弱[9]。该实验通过检测Apo E-/-小鼠血清HDL、LDL、TC和ox-LDL含量,其结果表明高蛋氨酸组血清HDL水平降低,而血清LDL、TC和ox-LDL含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同时检测血清LDL/HDL、TC/HDL和ox-LDL/HDL比值,发现高蛋氨酸组3组比值均升高,Hcy与血清LDL/HDL、TC/HDL和ox-LDL/HDL 3组比值均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938、0.4474和0.5434,Hcy与ox-LDL/HDL相关系数最大,且差异有显著性。同时,Hcy是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合Hcy与AS关联的相关文献报道推测ox-LDL/HDL比值较LDL/HDL、TC/HDL更能预测和反映AS的形成及进展程度,在探索防治AS途径中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PAWLAK K,MYSLIWIEC M,PAWLAK D,et al.Hyperhomo-cysteinemia and the pres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re asso-ciated with kynurenic acid levels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patients undergoing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J].Thromb Res,2011,8:111-113.

[2]HEEJIN KIMM,SANG WHA LEE,HONG SOO LEE,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Lipid Measures and Metabolic Syndrome,Insulin Resistance and Adiponectin[J].Circ J,2010,74:931-937.

[3]GAMBACCIANI M,MANNELLA P.Homocysteine,menopause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J Br Menopause Soc,2007,13:23-26.

[4]VEERANNA V,ZALAWADIYA SK,NIRAJ A,et al.Homocys-teine and reclassifica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J].J AmColl Cardiol,2011,58(10):1025-1033.

[5]TURHAN H,ERBAY AR,YASAR AS,et al.Plasma homocys-teine levels in patientswith isolated coronary artery ectasia[J].Cardiol,2005,104(2):158-162.

[6]HONGSEOG SEO,HYUNHEE OH,HYESOON PARK,et al.Contribution of Dietary Intakes of Antioxidants to HomocysteineInduc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Oxidation in Atheroscle-rotic Patients[J].Yonsei Med,2010,51(4):526-533.

[7]JAWIEN J,NASTALEK P,KORBUT R.Mouse models of ex-perimental atherosclerosis[J].Physiol Pharmacol,2004,55(3):503.

[8]LIVAN DELGADO ROCHE,EMILIO ACOSTA MEDINA,NGELA FRAGA PREZ,et al.Lipofundin Induced hyper-lipidemia promotes oxidative stress and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innew zealandwhite rabbi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ascularMedicine,2011,14(10):110-113.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篇10

关键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心脏内皮细胞,炎性反应,Toll样受体2

在当代,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冠心病的基础病理变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一个慢性炎性反应过程,与免疫反应息息相关,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近期研究发现,Toll样受体家族(Toll-like receptors,TLRs)通过识别病原体相关受体模式,可以介导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发生。TLRs是一种病原体功能识别的跨膜受体,可以识别细菌、病毒以及其他一些病原体[1],在免疫应答和介导内皮细胞的炎性反应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在心脏中发现TLR2和TLR4受体的存在。研究证据表明,TLR2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启动和发展过程。TLR2通过下游通路参与泡沫细胞的形成,另外,TLR2的激活物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已被发现存在于血管早期粥样硬化斑块中[2,3]。

众所周知的是,ox-LDL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物质,高水平ox-LDL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之一,其可以通过破坏细胞间连接、减少NO释放和促进单核细胞入侵,促进内皮细胞慢性炎症损伤反应,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4,5]。目前的研究发现,ox-LDL可以结合几种受体,包括SR-A1,SR-A2和凝集素样低密度受体(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OX-1),从而诱导炎性反应的发生[6,7]。在外周单核细胞中,ox LDL已经被证实可以上调TLR2/4受体的表达,其下游因子NF-kapa B和炎症因子IL-6也受到ox-LDL的调控[8]。而已有报道证实,ox-LDL可以通过TLR4途径来诱导内皮细胞炎性反应的发生[9]。然而,ox-LDL诱导内皮细胞的炎性反应中TLR2的作用尚不清楚,未见相关报道研究。

本实验通过分离小鼠心脏内皮细胞,然后使用oxLDL诱导内皮细胞炎性反应,研究TLR2在ox-LDL诱导内皮细胞慢性炎性反应中的表达变化,有助于进一步了解ox-LDL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C57BL/6小鼠,清洁级,8~10周龄,汕头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批号0008466)。

1.2 主要试剂

DMEM-F12培养基(11995-065),胎牛血清(SV30087.01)和胰蛋白酶(25200056,Gibico),ox-LDL(YB-002,广州奕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胶原酶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兔抗小鼠TLR2多克隆抗体(sc-10739,Santa Cruz),兔抗小鼠ICAM-1(115-035-003,Jackson Immuno Research),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增强型,P0010,中国碧云天公司),IL-6(YY42899)和IL-8(YY42899)ELISA试剂盒(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细胞分离和培养

参照既往方法[3],取3~4只8~12周雄性C57BL/6小鼠,颈椎分离法处死后,取出心脏组织浸于4℃预冷的磷酸盐缓冲液(PBS)皿中,将心脏组织剪碎,转移至试管中,加入10 m L胶原酶Ⅱ(0.1%)于37℃水浴锅中消化2次,各10 min,每次均弃掉上清,在试管中加入10 m L胰酶(0.25%),于37℃水浴锅中共消化3次,各10 min,每次取其上清置于事先备好血清的离心管中,1200 r/min离心10 min,往离心所得的细胞团加入含10%FBS的高糖DMEM培养基,混匀,分配等量培养基接种到12孔板上,以后定期换液。

2.2 实验分组

将小鼠心脏内皮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加入DMEM培养基)和干预组,干预组分别加入低浓度ox-LDL(20 mg/L)和高浓度ox-LDL(40 mg/L)作为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各组重复实验5次。

2.3 Western blot法测定ICAM-1、TLR2蛋白表达

细胞用4℃预冷的PBS洗3次,每孔细胞加入30μLRIPA裂解液,置冰上30 min后,刮下细胞,12 000 r/min离心10 min,上清即为总的细胞蛋白溶解成分。使用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增强型)测定蛋白浓度,加入样品缓冲液后煮沸10 min变性。按常规方法行SDS-PAGE,分离胶为8%,浓缩胶为5%,250 m A转膜(经甲醇处理的PVDF膜),5%脱脂奶粉室温封闭1 h后.置于兔抗鼠一抗(封闭液1∶200稀释)中,4℃孵育过夜,TBS-T洗3次,每次10 min。置于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兔二抗(封闭液1∶5 000稀释)中,室温孵育1.5h,TBS-T洗3次,每次10 min。使用化学发光试剂盒发光,Quantity One软件分析目的条带的灰度值。

2.4 ELISA法测定IL-6和IL-8水平

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测定培养基中IL-6和IL-8的表达。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ox-LDL对小鼠心脏血管内皮细胞ICAM-1、IL-6和IL-8水平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ICAM-1、IL-6和IL-8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低浓度组间ICAM-1、IL-6和IL-8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1、表1)。该结果说明ox-LDL成功诱导了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炎性反应。

A:ox-LDL诱导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炎性反应中ICAM-1蛋白表达;B:ICAM-1蛋白表达的灰度值与β-actin比值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低浓度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低浓度组比较,#P>0.05;IL-6:白细胞介素-6;IL-8:白细胞介素-8

3.2 TLR2在ox-LDL诱导的小鼠心脏血管内皮细胞慢性炎性反应中表达变化

本实验使用两种浓度ox-LDL干预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LR2受体表达的变化。实验结果发现,高、低浓度组的TLR2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减弱,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减弱,各组间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图2)。

A:ox-LDL诱导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炎性反应中TLR2蛋白表达;B:TLR2蛋白表达灰度值与β-actin比值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低浓度组比较,#P<0.01

4 讨论

ox-LDL作为重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蛋白,已被证实可以通过激活各种炎症因子(包括细胞黏附因子、血管黏附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最终诱导内皮细胞慢性炎性反应的发生。本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低浓度组炎症因子ICAM-1、IL-6和IL-8表达明显升高,但是高、低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提示,ox-LDL成功诱导了内皮细胞炎性反应,但是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炎症反应差异小,猜测可能是由于ox-LDL干预浓度40 mg/L时已饱和,因而无法进一步促进相关炎症因子的产生。当然,如果使用更高浓度的ox-LDL进行检验,就可以证实猜测,下一步本课题组拟对此进行研究。

TLR2作为一种炎症受体,已被证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在其启动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单核细胞TLR2表达明显上升[10]。TLR2很可能参与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炎性反应,本实验主要探讨TLR2在不同浓度ox-LDL诱导内皮细胞炎性反应中表达变化,结果提示随着ox-LDL浓度升高,TLR2表达呈递减趋势。与此类似的有ox-LDL的另外一个主要受体LOX-1,ox-LDL干预超过一定浓度时,LOX-1受体出现表达不变甚至呈下降趋势[11]。

本研究结果发现,TLR2的表达与LOX-1类似,在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炎性反应中,TLR2呈抑制状态,且呈浓度依赖型。这可能是因为:(1)ox-LDL抑制TLR2与IL-1同源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TLR2蛋白表达减少。TLR2属于1型跨膜糖蛋白,胞浆区与人类哺乳动物IL-1的胞浆区高度同源,该区域称为TLR-白介素-1受体区域[12]。研究表明,在巨噬细胞中ox-LDL抑制IL-1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IL-1蛋白的表达[13]。因此,本实验出现TLR2抑制状态可能是因为ox-LDL抑制TLR2与IL-1高度同源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TLR2蛋白表达减少。(2)在ox-LDL的刺激下,TLR4表达明显增加,基于机体保护作用,TLR2出现表达减少从而缓冲过度炎性反应带来的损伤。相关研究表明,TLR2和TLR4存在交叉作用,两者存在着共同的配体和信号通路,诱导一系列炎性反应的发生[14]。在高脂饮食条件下,TLR2和TLR4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但是只有TLR2或TLR4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作用不大[15]。使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单核细胞后,TLR4表达明显升高,基于机体保护作用,TLR2表达反而减少从而缓解过度炎性反应的发生[16]。虽然本实验中TLR2在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炎性反应中表达减少,但是相当部分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TLR2表达呈上调状态,因此,关于TLR2在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炎性反应的表达变化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上一篇: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论文下一篇:新形势下高职日语教育